班级管理经验17条-班级管理

2024-06-25

班级管理经验17条-班级管理(共9篇)

篇1:班级管理经验17条-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经验17条

1、我的班级管理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

2、我的班级管理目标:既求学生升学,更求成人成才

3、我倡导的“五字”班风:敬、静、净、竞、精。

4、我倡导的班级舆论氛围:好人好事有人夸,坏人坏事有人抓。

5、学生应当树立的观念:时时处处讲规范,方方面面严要求,项项工作争第一。

6、我的学生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育。

7、我的人生信条:象上帝一样思考,象平民一样生活。

8、我管理的两件法宝:一是赏识,二是利剑。取赏识而弘扬正气,举利剑以斩断邪气。

9、我对学生纪律的要求(做到三个“一个样”):课下和课上一个样,老师不在和老师在一个样,校外和校内一个样。

10、我对学习的态度:知识改变命运,学习铸就人生。

11、我对优生的看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12、我对后进生的看法: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你的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13、一个人最大的竞争对手:自己。(班级管理)一个人最大的进步:战胜自己,超越自我。

14、我对犯了错误学生的同学说:任何改正,都是进步。

15、我对成功的理解:

赏识出自信,激励促成功。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一切成功都是做人的成功,一切失败都是做人得失败。

不努力就不会成功,看不到成功就不会努力。

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16、我激励学生的一句话:天生我辈必有才,天生我才必有用。

17、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篇2:班级管理经验17条-班级管理

一、班级制度文化环境建设策略研究

班级制度建设要着重强化制度的权威。班主任是班级的建立者和管理者,对整个班级负责。要想打造一个和谐、奋进、有良好学习氛围的班级仅仅靠班主任的勤跑勤说是不够的,必须制定出民主、公平、具有可行性的班级制度来,让制度在学生的监督下运行,这是建设一个优秀班集体的重要前提。

(1)首先,班级制度要硬。这里的“硬”有两层意思,一则指制度本身,二则指执行严格。“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班集体必须有自己的班级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班级制度的班级是散乱的,班主任的奖励和处罚只能是随性的,久之,会失去其公平性,而且会增加班主任老师和学生的矛盾。所以,想要建设一个和谐健康有良好秩序的班级,必须有详细严格的班级制度。

(2)其次,从民主、公平、可操作性上保证班级制度的质量。

要民主。班级制度制定的主体不是班主任老师,而是学生,这一点必须要明确。老师只负责召集班委以及学生代表,教给学生必要的民主程序,使制度程序民主化、“合法”化,保障制度的权威性。让学生自己制定制度的好处在于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班级主人的自豪感,同时也能使制度得到普遍的认同,为制度的执行提供了思想保障。

要公平。班级制度在保证良好的学习秩序的前提下,必须保证全体班级成员的同等地位。按照付出和回报同等的原则订立奖罚制度,在奖励制度制定的时候必须对以下几种情况进行鼓励:一是学习积极上进的;二是自觉维护班级良好的形象的;三是在班级日常生活中任劳任怨以及在各种活动中表现积极,勇于奉献的;四是对班级坏现象保持警惕能及时提醒班主任老师提醒同学改正的。多种鼓励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良好的团队精神。制度的公平性体现在班级内的学生都享有学习的权力,任何影响其他人学习的行为都应该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班级内成员对班集体负责,任何有损于班集体荣誉的言谈和行为都应该受到指责。

要具有可行性。过于严格和详细的制度在执行上很难坚持长久,所以很容易流于形式,使最初的班级制度成为一张废纸。制度定出来就是为了要实施,所以,如果某一项制度不能很好地执行的话,那样的制度就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制度在制定的时候必须考虑其可执行性。感觉不能执行,或者难以执行彻底与久远的,可以先不考虑。换句话说,制度一旦制定出来就必须不打折扣地执行下去,这是有经验可循的。新班级在建班伊始总是一腔热忱,订立出种种制度,详细而且严格,其出发点是好的,无疑是为了强调良好的班级秩序。于是,迟到罚站,上课说话罚站,吃东西罚站,不交作业还罚站。迟到并不对,但如果一次迟到都要加以处罚的话,往往就执行起来不现实,时间久了往往会懈怠。所以,班级制度要定的合情合理,有意识地回避一些不伤大雅的小毛病,把情和法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确保每一项制度都能落实,每一次处罚都能让学生心服口服。

(3)最后,在学生的监督下运转班主任老师必须召开一个班级制度的主题班会,在制度运

行前晓之以情,向学生明确制度是为了保证每一位学生的合法权益而设,是为了保证大家可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设。让学生知道,老师是多么爱他们,但是大家自己制定出来的制度,就必须无条件执行。以后,管理这个班级的更多的是班级制度,在班上选出执法小组,他们监督各种制度的执行,在必要的时候督促班主任老师行使各种权力。班级管理离不开制度,让制度在学生的监督下运行起来,不仅可以保证良好的学习秩序,还有利于和谐的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是建立一个和谐、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班级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

班级制度建设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素质,认为,首先,交给学生选举权和调整权。交给学生选举权和调整权,给学生以充分的民主,是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保障。班委会成员和其他小干部应通过推荐、自荐,再由全体同学民主选举产生。班委会有权通过评分、考核,调整小组长和科代表。班干部的产生要体现出班级管理的“民主”与“集中”,才能为班级管理带来生机。

其次,交给学生《班规》的制订权。《班规》是建立自主教育的标杆。被学生接受的《班规》才会真正起到引导、调整、规范学生行为的目的。所以,要交给学生制订权,放手让学生自己制订《班规》,使它成为班级集体意志的体现,成为学生进行自主教育的依据,成为规范自己言行的准绳。比如:开学初让每位学生至少制订一条上学期做得不够好,这学期须约束的制度;确定班委会例会制度;采用“值日班长制”、“班干部轮换制”等。

第三,交给学生品行考核权。“民主量化管理制度”是本着民主的原则,在《班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谓“量化管理”,即依据《班规》进行品行量化考核,并实行奖励制。我们把考核权给予每个小干部,对表现好的、进步快的,都用“笑脸”作为奖励。每周总结,向“笑脸”总数排在前十位的学生颁发“喜报”,并向家长祝贺。这些都由班长组织、操作。我们坚持实行民主量化管理,把管理自己、教育自己的权利还给学生。

二、班级制度文化环境的教育价值

任何一个班级都是由不同数量的成员组成的一个群体,每个学生成员在性格、认识、倾向、兴趣、情感,及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同。这些成员生活、学习在同一群体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冲突和矛盾。同时,由于教育本身所承担的价值引导责任,班级管理中需要制度的介入,来维持班级生活的秩序,向学生指引主流价值的方向。班级的规章制度则是一种强制性的力量,其目的在于和谐班级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并对学生的一些不当行为进行约束。具有客观性和强制性优势的规章制度往往是说理教育的一个有效补充,即用制度来维护纪律。然而,由于教师教育观念滞后,以及学校管理机制的不合理,班级管理中的制度文化建设会出现很大误区,具体体现在对制度的合理性论证、制度的制定和制度的实施这三个阶段。

从制度合理性论证上看,班级管理规章制度对于班级管理是必不可少的,许多班主任往往在工作中盲目依赖班级规章制度的作用。譬如,根据自己的一些经验和想法,制定出诸如“五大规章、十项规则”之类的规章制度。当然,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行为习惯,进而彰显“纪律”精神,其用心应该肯定。但是,往往是将学生层层束缚起来,纪律反而成为学生发展路上的障碍。一般情况下,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过于强调集体,而忽视了个体的发展;过于重视集体的一致性和整体性,而忽略了集体的多元化发展,这是“制度化”价值取向的一种典型表现。其实,在班级管理中,制度指的是由一系列

标准及其相对应的规则和规范组成的管理方法,是班级管理的必要条件。制度化,指的是出于防止失去规范的考虑,从实施的角度,在制定制度时更加密集地涵括规则和规范,使之与相应制度适应的一种倾向。其通常不看重价值的合理性,更关心如何有效地达成目的,即制度化的思维逻辑是“目的—工具”。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就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为了能够简单且有效地达到既定目的,班主任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制度的建立上。一些教育者总是忽视理解、沟通而强调控制、要求,关注制度及其规则的维护更胜于个体需求。班级的“制度化”管理极少考虑制度的合理性问题,对于在教育场域中制度对学生发展的作用等问题没有进行相应的关注,其主要关注的还是建立起班级秩序,目的是控制。如此一来,不但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展,也从本质上否定了班级管理中规章制度的合理性。

对制度进行合理性论证,确保制度的公平正义。制度要经得起伦理的审视,对一个制度要进行反复的、多方面、多角度的探讨。由于制定者囿于自身的知识经验、思维观念,以及不合理利益冲击,制定的制度中难免有不合理成分。因此,我们需要对制度的效果加以监督,避免不利局面产生。“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做好事,不好的制度可以使好人做坏事。”公平正义是制度的内在伦理诉求,对班级管理中一些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或者底下通行的“潜规则”,教育工作者应该加以监督、审视和批判,给学生营造一个纯净和谐的学习环境。

从制度生成和实施看,有研究者指出,现行班级管理中制度的生成,是一种专制、自上而下、单向的制定过程,学生只是无条件地服从。教育社会学理论认为,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是一种异质性的文化,两者实际上有着不同的关心目标与思维方式。当然,现今班级管理中也不是完全没有民主的成分。比如说,要执行某一项建议时,班主任会把班干部召集起来开会,表面上是一种尊重,实际上是要求带头支持工作,民主成分极其有限。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培养学生持续、和平和公开参与社会观念探讨的品质和意向。班级制度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说直觉就是控制与制裁。当然,如果控制把握一个度还是合理的,但控制过了头,就演化成为控制主义。控制主义的核心是“塑造”,通过监督措施来控制住学生的言行举止,从而让学生的各种行为符合规定。然而,人是一种有思想的动物,“人性”不是仅仅运用理性就可以任意塑造和规划的。人性更追求张扬每一个生命的个人价值,以达到自我的丰富和完善。“人性不是机器,不能采用同一个铸造模型,让它开动起来以后就按照要求,分毫不差地完成既定的工作;它更像是一棵树,需要不断地生长,不断地发展完善自身的各个方面,它是有生命力的,不断地促进其生长和发展的是一种内在的力量。”③控制主义致使在班级管理中不合理地施行制度,而带来不理想的结果,这样的制度执行方式只能使学生感到压抑。

因此,在制度的生成过程中注重民主和程序正义。为未来民主社会造就合格的公民,这是教育的责任。只让学生完全服从要求,是在给学生灌输一种不公平的精神。在制度生成过程中,相互的协商对话,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理解他人,尊重宽容他人的生活方式。我们唯一要坚信的是,“真理是越辩越明朗的”。对于制度的生成,从来就不要试图达到一劳永逸的结果,达到“相对的一致性”即可。制度的制定如果依赖的是这样一种生成方式,这一过程自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性、发展性的价值。

制度生成和实施中的不合理因素实质源于制度背后文化的偏差。而班级管理中的制度文化表现在明文规定的制度文本中,又表现在虽未明确言明,但实际在共同遵守的班级“潜规则”之中。当“潜规则”的文化价值影响力大大超过主流的价值观时,就会滋生一系列恶劣的影响。同时,一些明文规定的制度,由于缺乏对制度本身的合理性论证,常常表现出制度文化价值的错位与失位。在一些教育规章制度的制定中,我们往往可以发现,很多条例会对那些

学习好的学生有所偏向,优等生可以享受种种其他学生无法享受的特权。譬如,在一些规章制度中会出现这样的语句:“成绩优异者可以免除某些集体劳动”,“班委的选举与学习成绩挂钩”等等。从某些方面说,我们希望这些措施和规定成为一种激励措施和外部动力,鼓励那些所谓差生好好学习、不断进步。但是,对优等生的特别照顾,有时是过于关照,可能在教师看来是理所当然,但却忽视了其他学生的情感。作为集体中的一员,没有得到集体的关怀,在情感上肯定会产生很强的失落感。学生内心脆弱并且很敏感,而这些不人性的规定容易对他们造成伤害。这样的“制度”安排缺少对每一个学生的平等关怀,使得教育是在选拔“成功者”,贬低“失败者”,使差生失去发展自身的资源与机会。

三、班级制度建设与班级管理的内驱力

加强“制度建设”,提升班级管理“内驱力”,是减轻班主任管理负担,提高班级成员自我监督能力,有效提升班级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不可或缺的环节。其中,“制度建设”是班级“内驱力”提升的前提;班级文化“制度建设”是班级“内驱力”提升的基础;民主管理“制度建设”是班级“内驱力”提升的核心;严格执行班级管理制度是班级“内驱力”提升的重要保障。

首先,“制度建设”是班级“内驱力”提升的前提。良好的班级制度建设是班级管理实现“内驱转变”的依据。我们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班规,但很多班规停留在“制度制定”的层面,没有提到“制度建设”的层面。“制度建设”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学生发展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导向性的制度规定。如笔者执管的班级班规中的“跑操迟到倒扣分”,是为了解决学生“拖拉习惯”,适应学校跑操集合要求而设计的。需要注意的是,班级“制度建设”不能出现僵化、空洞、繁琐或者不适合操作的规定。

其次,班级文化“制度建设”是班级“内驱力”提升的基础班级制度的落实需要这个班级文化背景作为基础。班主任对班级舆论的重视和合理引导,对班级文化建设至关重要。班级文化“制度建设”与班级“内驱力”之间的关系,是“鸡与鸡蛋”的关系,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如对“每日一歌”、教室布置等都有明确要求。通过各个环节的约定与落实,加强班级成员对班级管理的认同程度,激发全体成员的发展愿望和争优创先意识。

再次,民主管理“制度建设”是班级“内驱力”提升的核心民主管理是班级“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班级“内驱力”提升的核心。班级“制度建设”的最终目的不是管制学生,而为了推动学生自觉遵守各项管理制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全体班级成员相互监督、相互鼓励、共同努力来实现。因此,班干部的产生需要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班干部的“内驱力”培养,应建立在其自身的认识基础之上。不愿意或不适合做班干部的同学,班主任不要勉强。在选拔班干部时,采取学生自愿报名,演讲竞聘,全体学生民主投票产生。其中,对班长选拔,笔者特别要求全班学生注意推选那些综合素质较为优秀的学生当选。班委会产生后,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我实行“轮值班长制”。干部任免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其他学生在管理中的“内驱力”的培养,则依靠舆论导向,管理公开化,活动参与激励制度化。

最后,严格执行班级管理制度是班级“内驱力”提升的重要保障“有制必依,违制必究,执制必严”。班级制度一旦建立,就必须严格贯彻执行。没有认真严格的制度落实,班级“制度建设”就成为一纸空文。在班级“制度建设”中,要达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目标,就应做到“干事有规则,责权利分明”。在这里,班干部以身作则是关键。即时公开

管理信息,落实管理责任,可以有效保护和促进班级成员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内驱力”。

四、对班级制度及制度化的反思

传统的班级管理一直将学生作为一个被动的受管理者。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总是想方设法利用一套规范的制度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确保学生在规定的范围内能对自己的言行有一定的约束。而在现实中,相当一部分班主任认为,利用完善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控制,无需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学生的工作,认为制度管人最公平、省事、见效快。制度化管理可能在相当短的时间内扭转班级的学习秩序,规范学生的言行,走上正轨。但过于僵化整齐划一的制度化管理也导致班级制度趋于一种“高学习,低关心”“见物不见人”,甚至目中无人,只是把学生当作可利用的资源,使得学生缺乏自主性、灵活性、责任感,甚至扼杀了创造性和个性。制度化管理的结果是对班上所有学生进行“量化管理”。各种形式的制度使得学生不是潜心学习,而是诚惶诚恐地应对那张量化表,以免自己被扣分。甚至动辄用“处分”的大棒在学生头顶上飞舞,使得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总是小心翼翼,不敢有半点马虎,以免不必要的损失。一直处于这种低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把极其丰富、富有创造性的班级生活变成以分数定量的机械划分。班主任的工作变成机械操作,统一指令即可解决学生问题,学生全变成听话的“工具人”,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根本无从谈起。究其原因,一是受管理史上“物”、“事”为中心的管理理论的影响,把人仅作为财、物、事、时间等资源一样看待,忽视了人的主体作用和人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受我国自古以来所崇尚的“严师出高徒”等古训的影响,从严治班。

建立“制度”与“非制度”共存的班级制度环境。认为,制度总是相对于管理目标而存在的,是为管理目标服务的,是对管理目标的分解和具体化。因为目标是针对班内的主要矛盾而言的,它的解决带有一定的根本性和全局性。而非制度性目标则是班内次要矛盾的反映,它受制于主要矛盾的解决,为主要目标服务。在实际工作中,制度往往占据统治地位,使得班级工作带有趋制度化的倾向。

制度的特点是强制性,非制度的特点是宽容性。制度是班主任在实施班级管理过程中,对学生具体行为的操作性规定和要求,以强制手段作保证的行为制度和要求。因此,在解决过程中就暂不作过高要求,有一定的弹性制度与非制度的这种差异,又决定了二者在管理制度上的另一个特点:强制性制度比较具体而明确,非制度则相对抽象和含糊。制度与非制度在管理制度上的差异和对立,是两类不同管理目标在班级管理上的反映班级管理制度上的制度,实质上是为了保证班内主要矛盾的解决而采取的一种强制性手段,非制度则是集中体现了一种人本管理取向。

制度与非制度共存使学生的学习个性得以张扬人的生活世界原木就不是中一的,不整齐划一,不是我们用规范性尺度就可以衡量的这就意味着班主任而对学生的发展实际,用“制度”对班级进行管理可能出现教育的简单轨迹因此,班主任必须从班级实际出发,积极探求适合学生个性化的教育发展的新空间,突破传统的班级管理观、思维模式和固定的行为框架,强化班级工作中的“非制度因素”,疏通班级工作中的阻碍,倡导一种人文关怀,使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快乐成长班级工作依赖于班主任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人木化的教育范式山我们试图用制度化的教育思维而进入到那活泼、个性化的生活世界,用理性的思维去敏悟、把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事件,以个性化为根基,创造性地拓展班级工作的问题领域和活动空间,使得师生形成必要的教育同构性,并因此使得班级工作充满活力。这就意

味着班主任工作中必须把学生还原成真实、整全的人,而非单向的被管者,班主任必须利用自己的教育理性和良知去关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班主任工作不是警察式的看管,而是富有人性化关怀和教育,增强其工作的灵活性、跳跃性、创造性、启发性和教育思考的张力。

制度与非制度共存促进班主任教育理念升华。班主任工作应是一种源于对自我职责、使命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情感和信念。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注重非制度的教育影响,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发展,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形成一种“自由自律”的氛围。由此视角观之,我们积极倡导班主任在从事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建构一种和谐的教育定位,学生是受教育者,作为班主任不能居高临卜,尊重学生的人格价值中的自尊和自信,师生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即制度是班级工作的有效保证,是班级工作的底线,非制度管理是班级工作中作用显现的管理途径,是班主任工作的常用策略。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需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选择,广开师生对话的多种渠道,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生角色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合理的教育定位以及自己在集体中的应然价值。随着现代教育渠道多元化的发展,使得学生的活动空间和能力有时连老师也会始料未及,因此,班主任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切忌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生活交往中的个人秘密、心灵创伤、前科过失公布于众,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做伤害学生的事,不侵犯学生的自由,班主任在学生管理中必须遵循依法治班的原则,积极寻求师生共同关心的切合点,推动学生工作的发展。

篇3:班级管理经验点滴谈

关键词:班级管理,习惯,培养,教育合力

从事班主任工作29年, 我深深体会到班主任工作的艰辛与劳苦, 更享受到管理过程中成功的幸福和喜悦, 下面谈谈在班级管理中的做法和感悟。

一、落实常规管理, 习惯养成不可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 儿童期是人格和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将受益终身。

1.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

每接手一个新班, 我都充分按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培养学生行为的自觉性。首先, 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 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 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每天都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 如全校性集合排队, 进场秩序的训练;做操动作规范, 整齐划一的训练;站、立、行的军事化训练;每天进校时按学校规定的路线走, 见了老师敬礼、同学问好姿态的训练;队礼、队歌、国歌、升旗仪式规范性训练等。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 并通过与优秀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经验, 从而和自己进行对比, 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 以及自己不如他人的原因, 让学生达成共识, 从而取长补短, 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同时, 教师还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可以通过“电话”、“家校联系卡”的方式及时与家长交流, 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 使家长有的放矢地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切实让日常行为规范深入人心。

2.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

每年开学的第一天, 我都在黑板报上开设“上课要求”专栏, 要求学生“专心听、善于思、常发言、多提问”。专心听:不仅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 而且要认真听同学的发言, 更要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 进行补充或纠正;善于思:每当老师提出问题时, 人人都要立即思考, 准备回答。对后进生来说, 即使想不出答案, 也要把老师的问题重复说一遍, 最起码在学习中留下印象, 从而使其逐渐学会动脑、学会听课;常发言:课上训练学生大胆发言的能力, 很多学生之所以不发言, 是因为害怕, 怕说错了老师批评、同学笑话, 所以我们一定要打消学生的思想顾虑, 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激发学生发言的欲望, 例如:评选小组“名嘴”、班级“大胆发言之星”等, 促使学生变“要我说”的被动心理为“我要说”的主动交流欲望 ;多提问 :老师给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再高也不如让学生自己发现、产生问题, 所以课堂上要多给学生提供各种机会, 让他们发表看法, 提出自己的见解, 也可采用竞争机制, 增强提问的乐趣, 如让学生对老师提问, 同学之间提问, 还可以对教材提问等。

对后进生来说, 鼓励他们不会、不懂的要多问, 可以问老师, 也可以问同学, 但要勤思多问, 多与他人交流。

其次, 规范学生课堂行为。课堂听课时学生必须做到眼盯、耳听、心想、口说、手动。课堂学习是学习的关键, 而会听讲是关键中的关键, 所以上课时老师的目光要不停地扫视全班学生, 看他们的反应, 不允许一个人走神, 每个学生都必须全神贯注, 老师说到哪, 就听到哪里, 想到哪里。

3.做题方法指导。

对基础知识和计算题部分, 要求学生先审清题目要求再做, 做一道题要有做一道题的收获。只要是自己会的, 就不准出错。就尽量避免做题时出现浮躁、毛糙、一看就做、一做就错的现象, 学会稳扎、稳打。解决问题部分, 要求学生对每一道应用题尽量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二、整合教育资源, 形成教育合力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效进行语言交流,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促使学生相互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合理分组, 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教学中, 每接手一个新班,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听课习惯, 把全班学生按优、良、中、差分成四人一个学习小组。优等生是组长, 课上负责自己组内学生的课堂纪律, 并在组内合作时引导同学积极交流、探讨问题、及时给弄不明白的同学讲解等, 课下负责整个小组家庭作业的批改、收发, 辅导组内后进生等。对各小组学生设立积分表, 每周五各小组长进行汇报总结, 对积分最高的小组进行表扬和奖励, 对表现比较差的小组进行人员调整, 争取每个小组的组长和组员实力相当, 做到公平竞争。

2.及时评价, 是合作学习的保障。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评价, 是小组合作学习继续的有力保障。除了设计积分表以外, 奖励的方法还有很多, 譬如:教室里设有各个小组的评比专栏, 发现哪个小组有进步, 哪个小组就得一颗智慧小星;光荣榜专栏, 这里面主要是前二十名和进步大的学生, 有学生的照片和近期目标, 每次班里考核进入前二十名的学生和进步大的学生都要戴光荣花, 进光荣榜专栏;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经常进行课堂听课比赛、小组快乐计算比赛、提问题比赛等, 发现哪个小组有进步, 先奖励组长, 再奖励进步大的组员。这些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篇4:班级管理的六条妙法

要想管理好一个班集体,首先要得到学生的信任,让他们自觉配合管理工作。教师应该热爱教育,把教育事业当作一项伟大的事业,要有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这样,教育奉献就会变得顺其自然,就会忘我地工作,不求回报。教师是一个需要知识、文化积淀的职业。班主任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业务能力越出色,学生就越会打心眼里佩服和敬重你,就会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渴望。

二、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制度

班级管理中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制度来约束学生。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此,我在班级里,制订了一个“小学生在校一日常规”来约束孩子。谁违反规定了,就一定要按照制度,奖罚分明。作为班主任,不能偏向,要一视同仁。制订了制度,我会利用每天的晨会、每一周的班会课向学生解读,让学生铭记在心。这样孩子们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不好的改正,做得好的继续发扬。

三、树立服务意识,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要说:更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一个班几十个学生,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家庭教育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如何把他们培养成四有新人呢?我配合课内教学,让学生充分利用走廊流动图书、图书馆借阅等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给学生图书、给学生时间、给学生方法,让学生与好书交上朋友。

四、做一个勤勉的班主任

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作为班主任,要比别的教师多留心,肯下工夫,舍得花时间,要时时留心观察学生情况,对他们中发生的一切事务妥善处理。在这方面,我一直要求自己要“勤勉”。勤于纠正学生每个不起眼的违规违纪行为。我一直强调要学生遵守校规校纪、班规班纪,强调他们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按时到校,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晨读习惯,我长期坚持与学生同时到校,有时比学生早到校。班主任要努力做到“勤勉”,班主任需要充当许多角色,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一个“芝麻官”,但是这个最小的“芝麻官”,所做的事情却最多,最繁杂。

五、培养班干部,让学生自己参与管理

魏书生老师经常说这样一句话:“凡是学生能干的事,班干部不要干;凡是班干部能干的事,班长不要干;凡是班长能干的事,班主任不干”。从魏老师的这句话,体现了他民主、科学的管理思想,民主即为遵纪守法。一个好的班干部团队核心一旦形成,就能使一个松散的班级变成一个团结、坚强的集体。让学生管理,代沟就会少了,班干部就是起带头榜样作用的。班主任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既要向班干部传授方法,又要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更好地辅佐教师管理其他学生。但要注意,让其管理班级事务,并不是班主任完全撒手不管,班主任要定期对班干部进行工作检查和总结,对表现好的班干部及时表扬,对有缺陷的及时指正并加以鼓励。

六、坚持心灵沟通

教师要注重情感交流,在与学生交流谈心时,要耐心聆听,不要随便打断学生。如果学生有错误或者不当的地方要等讲话结束一并指出,表示对学生的尊重。试着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不要一味地批评与反对。遇到问题要支持鼓励,给学生温暖。

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孩子是你的学生,是家长的心肝宝贝。大家志同道合,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孩子的将来。又有哪一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绩好,为自己争脸呢!基于此,我们应主动和家长沟通,和家长形成教育的合力。在家由家长督促孩子的行为习惯,在学校由教师督促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有质的变化,质的飞跃。

人无完人,只有不断学习,改变自我,才能承担重任。作为一名班主任,无论工作时间长短,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自身都需要不断修正航向。我要不断学习,努力改变自己,发挥自己的长处,努力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篇5:班级管理经验谈-班级管理

班级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班级来进行的,而班主任是整个班集体的直接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班级教师与学生集体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责任重大。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经验。

1、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开学之初,首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使学生懂得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科学知识,祖国的繁荣昌盛需要人才,而他们就是祖国的未来。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端正了学习的态度,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从而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2、选拔和培养班干部,形成良好的班风。通过观察,我选那些品学兼优、关心集体、能起带头作用,并在同学中有一定威信和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来担任班干部,培养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在班级管理中,我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班级的各项管理责任到人,由班长全面负责,班主任及时督促,既信任他们,更严格要求他们,使他们真正为全班同学服务。同时,我还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全体学生形成共识,热爱班级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

3、组织指导学生开好主题班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主题班会所起到的深刻的教育功效是其它任何教育形式不容替代的。因为主题班会不但有舆论导向和扶正祛邪的功能,也具有“自我教育”的功能,因此,开好主题班会很有必要。根据学校安排,认真上好班会,创造性地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比如班会课上,学生不仅要参与讨论、出谋划策,而且要做好记录,写出自己的体会、感受,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杨若兮、张雅婷、任西佳等写的感受深刻。

4、运用“期望效应”做好转变差生的工作。“期望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爱将导致学生智力、情感、个性的顺利成长,热情期望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起内部的动力,更加发挥自己的潜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教师的期望和激励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激励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充满信心和希望,特别是对后进生,更要有“朽木可雕”的意识和“点石成金”的行动。我将之付诸于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通过观察和了解,确定了几个学生作为激励对象,我一一找他们谈话,激励他们的自信心。我班上有一个女生,她比较贪玩,经常不能自觉完成作业,受到老师的批评,时间长了,也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她曾对我说:“老师,我学不会,我不想念书。”我对她说:“你只要按照老师的方法去做,一直到学期末,看看有没有效果。”她答应了,并且按照我的方法,一点一点地改掉了贪玩的毛病,成绩也得到了提升。我们教师通过眼神、笑貌、声音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使这些学生变得自尊、自信、自爱、自强。我相信:教师的激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5、尊重并理解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反复耐心细致地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尊重、理解学生,与学生交知心朋友,沟通感情,用爱去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依据事实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及时表扬,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老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我的班上有一个男生,他平时就很捣乱,我先对他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他是一个很有想法,很独立的孩子。所以,在课堂上和活动中,对他多表扬,多鼓励,还将他选为“劳动委员”.在这些鼓励下,他逐渐转变了,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了,成绩也有了提高。

在管理学生方面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激励为主题。激励之下出好学生——这是我当老师以来最大的体会。学习上需要激励,班级管理上也同样如此。长期的批评和高压政策只能产生两种后果:要么自信心彻底丧失,破罐子破摔;要么表面上屈从,实际孕育着强烈的愤懑和反抗。所以,对班级的激励是我多年来工作的主题。“我们是一个很不错的班级。”“我为自己能成为你们的老师感到骄傲”.这些用第一人称表达出来的话语,既让学生和我融合在了一起,更让学生的自信心高涨,荣誉感倍增,班级工作开展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2、训练为根基。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因此,常规训练是班级管理中需要常抓,反复抓的重头戏。常规要求是什么,要一条一条明确地讲给学生听。如课前准备,课间活动安全注意事项等。告诉每个学生我们要做到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应该怎么做。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一定会让学生终生受益的。常规管理做到了细、实,班级秩序自然就井井有条,学生的活动和学习也就有了良好的保证。

3、帮教为辅助。世界上没有两张相同的树叶,在集体这棵大树上,也总有那么几张叶子承受不住虫咬风侵。小学生正如那渴望长大却依然娇嫩的绿叶,需要园丁精心呵护。在与学生朝夕相处中,我努力做到观察细微,及时发现学生的变化。对于学生思想上的问题抓住时机疏导。班级中有个特别胆小的学生,我就对她多倾注一分关爱,多与她谈心,帮助她处理好学习困难,同学矛盾,尽量让她心情舒畅,多参加活动,使她更好地融入班集体生活当中,安心学习。只有在细致的个别帮教下,才能保证班级中的学生个个养成良好的品质。

4、放手为目标。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让学生养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和习惯是我的理想,也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我充分给予班干部管理班集体的权力,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自己管理班级,组织安排主持班队活动。学生有了责任感,使命感,工作积极主动,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在学校的各项评比中都取得了好的成绩。

篇6:班级有效管理的几条途径

班级有效管理的几条途径

陈永强 佛山市高明区杨和镇杨和中学,广东 佛山 528500

班级管理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学习目标一时无法达成,考试成绩与理想有一定距离,就以为自己不如别人,长期背负思想包袱,丧失信心,自暴自弃,做出异常的行为,影响班级风气。其实,每个学生心中都有进步的愿望,渴求得到肯定。教师要把握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及时发现学生优点,挖掘学生潜力,促其向好的方面转变,进而促进积极向上班风的形成。

一、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热情

教师要善于鼓动学生,激发他们参与竞争的欲望。这种欲望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体的,即渴望奋斗追求,渴望展现自己,弘扬自己的个性;一种是集体的,即具有群体荣誉感,是聚合个体、推动集体竞争发展的动力。今年11月我们年级有个广播操比赛,我们班的体育老师因事请假,落下两个多星期的体育课,眼看比赛的日子快要到了,别的班级已经在操场上训练得热火朝天了,我们班同学的基本动作还不熟练;班上有些学生私下嘀咕我们班肯定倒数第一啦。学生们做课间操也是无精打采的。为了激起学生的斗志,我在班会上用夸张的口吻对同学们说,我近来老听到别人在议论,说我们班广播操比赛肯定拿倒数第一。话音刚落,班上像投了颗炸弹似的,顿时议论开了,有的说:“是谁说的.?”有的说:“我们只是训练得少。”有的说:“我们不能被人看扁。”……趁着这股势头,我及时介入他们的讨论:“是的,如果我们不是落下那么多课,我们肯定比别人要棒。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甘愿服输呀。我们要抓紧剩下的时间强化训练,为我们班争一日气。”在我的鼓动下,班干部立即召集会议,定下训练的时间、地点及训练要求。一个星期下来,学生们进步很快。有一次体育课,正在训练中,突然刮起大风,不一会就下起了大雨。但同学们仍然坚持训练。我劝他们先躲躲雨,可他们说这点雨怕什么,我们要拿第一……很快就到了比赛的日子,同学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比赛一下子就拿了全年级第一的好成绩。在宣布结果的时候,我忘情地欢呼,师生一起沉浸在喜悦之中。

二、鼓励学生敢于自我超越

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用“自我比较”的方法、用发展的眼光看自己,培养自己开放的胸襟,既要了解昨天的“我”,又要认识今天的“我”,更要追求明天的“我”,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比如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常常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创造可以自我对比的环境。以前要花一个半天才能掌握的数学公式推演过程,现在只需要一节课时间就可以完全掌握并具体运用了;以前一节课都弄不明白的数学原理现在只需十分钟就能够搞懂。这些变化说明一个道理:我行,我完全可以学会!这就是进步,这就是对自我的超越!我注意对学生的每一个小小进步给以及时对比,在引导学生自己对比中强化自我鼓励,以此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从而激发更大的学习干劲,实现更大程度的自我超越。

三、为学生营造良好竞争环境

一个班集体,同学们个性差异明显,特点各不相同。能否充分发挥各人的优势和特长,直接关系到班级体的进步。教师要善于让所有学生发挥各自特长,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竞争氛围等途径,促使张扬学生个性,发挥特长,促进班级体健康成长。

1.让学生学会欣赏自我。有些学生之所以会自暴自弃,是因为缺乏自信。要恢复自信,学会自我欣赏就显得很重要。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学会发掘和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中体验快乐和满足,从而接受自己,树立学习信心,增强竟争意识。开学初我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相信我最棒”的活动:开展班级清洁卫生和教室美化评比。我要求每个同学把自己最擅长的方面用文字写下来并制成卡片,看自己这些优势在评比活动中能否得到充分施展。结果全班每一个同学都各自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为班级争得了荣誉,我班分别获得了年级第一的好成绩。学生们在活动中享受到了快乐和满足。

2.鼓励学生敢于挑战别人。中段考后,我指导学生做“找对手”计划,鼓励学生给自己定个目标,要向谁学习,下次检测要超越谁,并把目标公布在黑板报上。这样一来,被学习的同学就会产生自豪感,必定更加努力学习;赶超的同学也会产生一定的压力,从而转变为上进的动力。班上形成了你追我赶的优良风气,学生获得了内驱力,学习劲头更足了。

3.营造良好课堂竞争氛围。积极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学生的智力活动。在这种心理气氛下,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精力旺盛,学习积极主动。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对于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而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创造性设计,教师是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创设者和维护者。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竞争的氛围呢?我平时的做法是:在课堂教学时引入竞争学习,可以小组比赛、男女比赛;多用抢答形式,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激活课堂气氛;多让学生自己质疑解难,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 浅论班主任的个人威信

篇7:小学班级管理经验交流-班级管理

文/白月桂

一、让班级成为一个爱的家庭。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作为班主任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这个家长的角色既要有慈母的关怀,更要有严父的要求。斯霞老师说过:“一切成功的教育都必须基于爱,借助于爱,归结于爱。教师要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赏识学生。”

作为班主任,要学会去关爱身边的每一个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快乐的成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这个家庭的温暖,来自教师和同学的关爱。

关爱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需要经历什么大事才能显现,她存在于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一切小事当中。我们班的云俊威同学,是今年九月份刚从河南杞县转到我们学校的,记得第一次介绍自己的时候,他站起来一口浓重的河南方言,顿时,教室里出现了哄堂大笑,我听到笑声,没有显现怒火,而是保持几分钟的沉默,其实这几分钟的沉默,一方面使其他同学认识到自己的不礼貌,更让云俊威感觉到老师对他的重视,随后,我说到:“老师还是第一次听到正宗的河南方言,真好听,以后可以和你学河南方言了”.“你还能不能用普通话介绍一下”.这个小男孩听到我的表扬,刚才红红的脸蛋露出了不好意思的笑“老师,我不会。”“没关系,你是大家河南方言的老师,同学们是你的普通话老师,大家愿意吗”教室里响起洪亮的回答愿意。在接下来的学习中,针对云俊威听不懂的问题,我总会多问一声,听懂了吗?安排得工作,总会不厌其烦得多叮嘱几句。后来在一次与云俊威家长的交流中,他说起孩子的进步,说起了孩子融入这个班级的喜悦。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是从这件小事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更使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互相关心的习惯,而这些,不正形成了班级的凝聚力了吗?而这些不正是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所在吗?

二、作为班集体这个大家庭的家长,要多一把尺子衡量孩子。

五个手指,有长有短,何况是不同的孩子,个体差异造成学习优秀的,学习困难的。成绩好的学生自然讨人喜欢,而那些学困生,甚至是那些特别的孩子呢?他们更需要我们多一把尺子去衡量,让他们先学会做人,然后才能成才。

现在我们班的郭美琪,就是一个特殊的孩子,她小时候做过一次手术,可能是手术的原因,她的智力受到了影响,当然这些是和她的家长交流中才知道的。印象最深的是九月一日,郭美琪介绍自己的时候,只看见嘴动,而没有声音,当时我的反应是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造成她的害怕,再接下来的学习中,我才发现她是个特殊的孩子,基本的数学知识也不知道,这些使她失去了信心,充满自卑。学习不行,不一定其他就不行。我要从其他方面帮她树立自信。开学的时候郭美琪被编在三组,也就是第二周值日,我把她叫过来,问她会值日吗?她使劲地点点头,“会”愿不愿意和同学们值日,她又使劲地点点头,“愿意”,这次,我摸摸她的头,“老师相信你能当好值日生”结果当然像我想的那样,她从这次值日开始,喜欢和同学们一起玩了,课下的她总是第一个拿起黑板擦去擦黑板,虽然,她的知识是个欠缺,无法补上,但是她有了自信,学会劳动,学会与人沟通,这无疑不是对她以后人生的铺垫。

三、作为家长,管理班级杜绝“高压式”,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增长,思想的成熟,管理上比较难。但是不能采取“高压政策”,这样会使学生反感。处理班内的事情一定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其实高压政策正是对一些问题学生实行,在平时的教育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生”,而一般的教师会采取“问题生”最不喜欢的方法来教育,我曾经也用过。那么问题生忌讳的处理方法是什么?

1、紧盯短处,有些班主任对待“问题生”有个潜意识,就是认为只有时时盯紧他们的缺点,“善于”发现他们的短处,并时时敲响他们的警钟,才能牢牢地将他们掌控在手心,引起他们对自己“问题”的重视,从而促进他们的改变。

实际上,这样做法的结果多数是事与愿违的。对“问题生”短处的反复关注,往往强化了他们的自轻自贱,觉得自己在老师眼中就是一无是处的。当“问题生”心“死”之后,也就不会再为求得他人的赏识而努力改变自己了。

2、空洞说教

教育少不了说教,但说教却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教育。有些班主任事无巨细,都要把“问题生”找来苦口婆心地教育一番,虽然自己声情并茂的,可学生并没有受到多少感染,一走出办公室,依然生龙活虎,忘怀一切。

这并不是“问题生”不明情理,而是成长过程中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心理的不成熟,性情的不稳定。“问题生”们真正需要的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而是在班集体的学习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感悟自己的对错。如果生活是生活,道理是道理,即使这样的道理条条是真理,对学生而言也是废话一堆。

3、喜做比较

有的班主任认为,“问题生”之所以好惹是生非,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上进心,没有前进的方向,如果给他们树立个学习的榜样,就会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动力。基于这样的认知,在平时的教育中,就会动辄给“问题生”找个学习的榜样,作为他学习行为习惯的标杆。

无疑,这种“横向比较”的实质,就是拿“问题生”本身的短处来比优等生的长处。比较的结果可想而知,“问题生”不但依然是老样子,而且有些还出现新的“问题”——更加自卑,更加敏感,更加敌视教师,因为他会觉得老师是在故意贬低他、变相打击他。

记得在以前的学校,有一个109班,由于当时缺教师的原因,用的代课老师干不了多长时间,这个班几乎每年换班主任,换任课教师,造成这个班级的纪律涣散,一至四年级毕竟还小,到了五年级,越发显得不可收拾,班内明显出现了几个“问题学生”,为此,学校选出当时比较严厉的一个老师当班主任,可是一周下来,班内的几个淘气生就出现了状况,不愿到学校,家长也到学校说教师打学生。当时,我就叫了这个班最捣乱的李惠斌谈话,谈话时,我没有直奔主题说他的捣乱,盯住他的短处,而是从他擅长的玩游戏开始,当时学生中流行一种的游戏,听说很火爆,我就和他谈游戏,表扬他聪明,游戏玩得好,后来交流多以后自然说到学习,说到班内的纪律,说到班主任,他说班主任的打和骂他不能接受,并且可以讲道理,于是我和他约法三章,在他同意后开始实施约法三章,这个约法三章直到我六年级接上这个班都起到了作用。其实这其中就是与问题学生的沟通,把学生的优点放在首位,让他感到自己的重要所在。

针对问题生,“高压政策”是不可取的,紧盯短处,空洞说教,喜做比较都是不可取的,作为班主任,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虽然学生还小,但是有思想,心里自然也有一杆秤,对他的管理要让他心服口服。

四、班级捆绑式评价,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捆绑式小组评价最先用于学习小组的评价,其实捆绑式评价同样可以用于班级管理当中。

接上这个班后,一方面根据教导处提供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根据对学生两周的观察和了解,我把我们32人分成8个小组。选出8个大组长,并培训组长,首先让组长树立责任感,起带头作用。然后利用班队会时间学习了学校的班级评价细则,组内评价捆绑的内容就是班级评价的内容。给他们定的目标是组内4个成员分别在品德、学习、集体活动、纪律、卫生等方面进行争星捆绑评价,每周统计一次,每月总结一次,评选出优胜小组。比如卫生方面,谁的桌下有废纸,第一次警告,第二次就会扣除本组的一颗星,这样一来,各组组长自然会留意,影响的组员也会严格要求自己,自然会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爱护班集体的情感。

实施这两个多月来小组捆绑式评价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效

1.捆绑评价活动,使得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有效

通过捆绑式评价,许多同学主动帮助小组成员,防止了后进生产生新的知识缺陷;上交作业及时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合作精神得以培养;学生踊跃发言,小组形成了组兴我荣,比、学、赶、帮、超的氛围;学生学习成绩大面积提高。

2.捆绑评价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班中的位置

在活动中,学生觉得自己不再是局外人,都表现出很强的学习、管理积极性。虽然有的学生未担任任何职务,但作为班级的一员,在互助捆绑活动中,每个人的责任心上来了,自信心十足了,有了自己的管理策略,每位组员在小组活动中都充当了一个角色,都能充分体现自己的作用,通过小组活动,提升了自己也帮助了别人。不仅带动带动了组内的学习氛围,更带动了全班的的发展。

3.捆绑评价活动,令班级的面貌焕然一新

“同学们的思想上进了,行为规范了,班级环境整洁了”是我班的学生在开展捆绑评价活动以后最直观的感受。

篇8:班级管理经验二三谈

一、沉默是金

俗话说, 班主任要嘴勤, 怎么还冒出来个沉默是金呢?来看以下这个案例:

案例:刚升上初一时, 班上进行语文单元字词测试, 我事先上了节复习课, 可我发现, 学生普遍很自信, 认为自己考好没问题, 很少有人踏实复习。成绩出来后, 整体情况很糟糕。发完试卷后, 我发现很多学生都在看我, 照常理该是说教的好时候了。我当时只是平静地看着大家, 目光慢慢地移过每一个学生的脸庞, 最后轻轻说了句:“好了, 过去了, 关键是以后。”自那以后, 学生复习踏实了许多。

分析:学了不一定会了, 会了不一定掌握了, 过于自信就是自负。

适用范围:各科教学中学生自信心普遍高涨时。

二、以身作则

案例:我班里卫生区是教学楼与厕所之间的一条弄堂, 看似狭窄的一条小弄, 但要把它打扫干净也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因为那里边有部分杂草, 碎砖块、大石头、小石子到处都是。于是每个星期二大扫除时, 我发动学生带塑料袋去拣碎石子和随时刮过来的废纸, 刚开始学生还挺好奇, 后来就没人愿意下去了, 尤其到了冬天尘土飞扬时。看到这种情况, 我早上带头下去拣 (因为这是去厕所的必经之地) , 当然, 还有几个学生是被我叫去或者主动去帮我的。每天, 当我们扫完地, 带着一些微汗, 面色红润回到教室的时候, 面对全班学生, 我总是大声对同我一起打扫卫生区的同学说:劳动使我们快乐, 我为你们自豪!现在每天早上, 早来的男生争先恐后地下去打扫卫生区, 我相信:他们从中享受到了劳动的乐趣!

分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何况这个榜样是自己的老师呢。

适用范围:几乎所有范围。

三、顾左右而言他

案例:一天上课, 叫起一名学生回答问题, 他回答后学生发出一阵笑声, 为何?他上课没认真听, 回答的是前一道题, 当然牛头不对马嘴。我也笑了, 不过是微笑, 我对这名同学以父母般的语气关切地说:“你辛苦了, 快吃饭!”学生都笑了, 那个同学也不好意思地笑了。剩下的时间里, 他听得很认真。

分析:生活需要幽默, 严肃的课堂也需要幽默, 如果能使犯错误的同学在笑声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何乐而不为呢?

适用范围:合适的场合与时机。

四、收回权力

案例:班里的卫生是学生按值日轮流表进行的, 每小组都有一个组长, 值日检查情况由卫生委员全权负责。有一小组完成的值日情况很糟糕, 我调查一下, 原来是小组长的失职。指导过后, 他们组的工作仍不见起色。于是, 我就物色了另外一名有能力的同学接替, 小组工作大有起色。一段时间后, 我将原来被撤换的小组长调职另用, 这次, 他对待新工作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分析:收回权力, 是为了让某些班上担任一定管理任务的同学冷静下来, 分析自己的不足。如有合适的时机再次授权, 一定会产生奇迹的。

适用范围: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学生。

肯定有一些班主任老师会有更多的富有创造力的方法。但是, 我们应该认识到:所有的方法, 基本前提是我们爱学生, 尊重他们, 理解他们, 平等地对待他们。我心目中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班主任老师“无为而治”。

篇9:班级管理中的16条准则

有过班主任经历的教师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班级控制的关键不是简单地管住几个学生,而是管理好整个班级。但是,即使是最守纪律的和最爱学习的班级也会出现乱哄哄的现象,这就需要班主任深入了解问题出现的背后规律。这样就会发现其实有些问题往往是出在教师的教学态度和个性风格上,所以如果要较好地实行对班级的控制,我们一定要履行班级管理中的16条准则。

1.提高班级的兴趣和凝聚力。整个班集体如果能被一些众所关注的事情吸引在一起,那么分散力就会大大减小,因为那些试图分散这种合力的行为都会遭到大家的反对。

2.避免个人独特风格。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如说话的风格、穿着、姿势等。因为稍不注意都会给学生带来不好的影响,甚至可能会导致学生的消极行为。

3.公正。公正意味着与学生们平等相处,班主任不应该追求特殊或特权,应恰如其分地维护教师的尊严,但它绝不可以建立在学生尊严丧失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意味着对学生的承诺要信守。任何一个年龄段的学生对公正的理解都是一致的。

4.幽默。学生对班主任幽默的要求标准并不高,并不要求班主任像一个喜剧演员一样,但也确实要求班主任和他们有共同的、共鸣的笑声(这绝不是对某些学生的嘲笑);也要求班主任应该在公开和私下的场合里“嘲笑”自己。教师也会有一些不适当的做事方式,这种与常态下的教师形象形成了极强的反差,让学生感到好笑,这时不妨自己也加入到“嘲笑”自己的环境中,使班集体更有融洽气氛,使学生更有安全和睦感。

有些班主任往往处理不好这样的问题,一旦遭到学生们的嘲笑后马上暴跳如雷,他把这种笑视为带有敌对情绪,或是对自己自尊和权威的—种威胁,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学生的笑是善意的,是一种无界限的友善的表示。但有一点值得注意:有一些学生确实伺机找出我们的一些“破绽”来,但这些学生的动机也仅仅是为了挑战那些对自己非常“威严”的老师,因为他们认为“所有的权威都是软弱的表现”。这时我们就应该回忆一下,自己小的时候是怎样看待和对待老师的,这时再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学生就什么都清楚了。

5.避免不必要的威胁。我们必须记住这样一个常识:仅仅依赖威胁来控制学生只会是徒劳无功。对学生的威胁往往被作为对学生管理的手段,但一定是在处理不良行为时使用,而不能不切合实际地乱用威胁,那样只会令学生反感,无法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有的班主任很容易犯这洋的错误,总是不停地告诫学生“这是最后一次机会”。搞得学生对班任极为瞧不起,私下里议论说:“这是咱们班主任的最后一招了!”

6.准时。无论做什么事班主任都应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要求学生准时,自己就不应该迟到。在学生面前,这不仅是一个习惯的问题,而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在学生头脑里总有这样一个因果关系:班主任你如果迟到了(说话没有算话),我就可以不遵守其他纪律。

7.避免生气。生气会使人失去理智。尤其是在气头上,我们常常会说一些或做出一些令我们自己事后都感到后悔的话或事。这时处于对立面的学生,会极感兴趣地注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然后将我们失去控制的言行,添油加醋地广在学校传播。更有甚者,总是想办法惹我们生气,以再现我们情绪失控的一幕。这是我们自己都不愿看到的,因为无论是对老师教学还是对老师的人格展现,这种失控情绪总是有害而无益的。

8.避免与学生过于随便。坦诚和友好与过于随便之间的界线有时很难划分,最好是在与学生相处的初期表现得正式一些,当对学生有了更多的了解后再亲密一些,同社会上结交朋友的程序是一样的。

教学实践证明:许多影响力差的班主任与学生交往的方式正是与上面相反。这些班主任在与学生相处的开始,就给人一种松散的印象,后来根据管理的需要又要严肃起来,这一过程使他自己都非常糊涂:“看来对学生宽松不行,非严不可。”这使学生更加困惑,“班任说他是我们中的一员,实际是在骗我们,他只是想代表学校来管我们”,大有一种对权威的蔑视和被欺骗的感觉。

9.提供承担责任的机会。如果班级的责任都由班主任来承担,那么学生会表现出老师不在时不负责任的行为,这是学生成长中最可怕的现象。要让学生懂得责任,要有主人翁的意识,这不是简单感受到“得到了班主任的信任”。而是让他们懂得,班集体是大家的,我们都应该关心它。

10.集中注意力。保持班级安静和正常的教学秩序,仅靠一般性的要求是无法做到的。必须点出那几个有关系的学生名字,才能保证课堂的纪律,集中同学们注意力。

11.避免羞辱学生。班主任对学生的羞辱,不仅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创伤,还会降低该学生在班级同学眼中的地位。因此,一些学生为了“重塑”自己的形象,便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对抗其班主任的权威;一个常羞辱学生的班主任,他只能受到学生的轻视。

12.警觉。一个很会控制班级的班主任,应该能掌握班级发生的所有事情,这就要求我们具有良好的观察力和注意力,并且经常在教室周围巡视。班主任必须注意到任何细节:当学生提出学习困难需要帮助时,我们必须告诉学生,“在你的座位上等着”,而不是让学生围在你的周围,那样的话,会导致整个教室里的注意力不全在教学活动上。

13.使用积极和启发式的语言。我们必须懂得,对学生使用的语言最好不是命令性的,而是建议性的,即“我希望你去做什么”,而不是“你不要去做什么”,对在走廊里跑闹的学生说:“应该安静地进出教室”,而不是“不要乱哄哄地上下楼”;对溜号的学生说:“看书应该聚精会神”,而不是“不要回头回脑”。更多的实践表明:消极的语言往往会引起很糟糕的后果,它会暗示学生去注意他原本没有注意到的行为,更糟的是,它会将那些守纪律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不正确的目标上。

14.自信。教师必须在学生面前表现出自信。那些一走进教室就显得紧张犹豫的教师,总会暗示“淘气学生”:一会儿将有麻烦事出现。这是一种心理的互动,学生表现得很好,老师也会情绪饱满;老师如果表现出愿意和学生相处,那么学生马上会做出友善和合作的行为。所以,尽管老师感到自己的经验不足和有些顾虑,但他们绝不可以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

15.良好的组织。教学一开始就处于一种紧张而有序的状态下,这个环境很难受到不良行为的干扰。如果是组织得不好,如录音机插头坏了、教案没带、点名册没拿等,都会给学生带来极度的神经紧张。

良好的教学组织对学生的个性和好习惯的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如怎样准备上课用具、怎样处理应急情况等。

对教师来说,良好的教学组织包括认真地计划教学活动,尽量使这一活动在老师的控制和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无论方法怎样,最终的教学组织是教学内容的很好贯彻,并保证实践活动的正常进行。

16.表现出对学生的喜爱。调查表明:学生评价教师好坏的标准,排在第一位的是情感。如“老师对我们好,如同父母一样”“能在任何时候帮助我们”。当问及“在中学时最难忘的一件事”时,85%的学生回忆的都是老师对学生那无私的帮助或是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些“往事”之所以能使学生“刻骨铭心”,是因为这样的事不经常发生。但这些事确实让学生们感激终生。

在一般情况下,那些能与学生友好相处的,时常表现出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对学生的喜爱,这些教师无时无刻地不在暗示着学生:学生的成功绝不是老师的才能,成功是学生自己创造的,成功对于学生才是更为重要的。学生们意识到了这一切,他们就会以合作、友好和尊重来回报老师。

上述16条准则是我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的一些总结,它可给一些经验不足的教师一些启示,但并不涵盖所有的教育教学方法,更多的管理学生的窍门,是班主任在实践中逐步发现的。

上一篇:杨家寺乡非公企业党建情况下一篇:高中学生教育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