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邮电大学学生社团挂靠单位调整申请表

2024-06-03

重庆邮电大学学生社团挂靠单位调整申请表(精选2篇)

篇1:重庆邮电大学学生社团挂靠单位调整申请表

重庆邮电大学学生社团挂靠单位调整申请表学院/部门:

原挂靠在/部门的重庆邮电大学(社)现申请调整挂靠到校团委学院/部门,望批准。

社团挂靠单位的职责和权力:

1.挂靠单位应对学生社团开展的所有活动的秩序、安全及其合法性负责;

2.挂靠单位应负责学生社团的日常管理,对学生社团活动进行审批、指导、监督以及活动经费的审查;

3.挂靠单位应为学生社团开展活动给予一定的活动场地、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支持;

4.挂靠单位应加强对社团指导教师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对不认真负责的指导教师可提出变更调整意见;

5.挂靠单位应在每学期期末将学生社团活动开展情况(包括活动总结、图片、新闻报道等)报社联;

6.挂靠单位对社团的评优评奖、期末考核具有推荐、考评的权力。

社团日常活动直接向挂靠单位申请,举办以下活动在征得挂靠单位同意的情况下,还须向社联申请报批:

1.隶属不同挂靠单位的社团联合举办活动;

2.与其它单位、团体、个人联合举办活动;

3.培训班、学习班及其它取得经济收入的活动;

4.其它涉及学校教学、工作秩序的重大活动。

申请举办上述活动须在活动前一个星期填写《重庆邮电大学学生社团活动申请表》。

原挂靠单位签字(盖章):现挂靠单位签字(盖章):年月日年月日

指导教师签字 :团委签字(盖章):

年月日年月日

注:(本表一式两份,社团部、社联各一份)

篇2:重庆邮电大学学生社团挂靠单位调整申请表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于书信、报刊等传统媒体的宽泛概念,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塑造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生态,影响着人们特别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据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其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5.2%[1]。大学生作为伴随着新媒体技术成长的“原住民”,媒介素养已成为其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影响因子。

1 调查模式及数据采集

为了探究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实况,作者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模式,从媒介素养的构成要素(道德法制意识、媒介安全意识、媒介认知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媒介应用创新)以及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期盼等六个方面,对重庆邮电大学的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0份。其样本结构为:性别结构为男生51.79%、女生49.21%;年级结构为1年级21.04%、2~4年级均为26.32%;学科结构为文科20.00%、理科80.00%。

2 数据整理与结论分析

2.1 道德法制意识

调查显示,90.53%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是受约束的虚拟空间;但对于网络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认为应该制止的大学生仅有36.32%;支持严禁手机作弊的大学生仅有49.21%;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时会适当顾及社会影响的大学生仅有67.37%。由此可见,现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道德法制意识,但涉及到抄袭剽窃、违纪作弊、责任担当等具体操行时,则有相当多的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认识,并不愿意真正地受到约束,应引导大学生规范道德品行、勇担社会责任、强化德法意识。

2.2 媒介安全意识

调查显示,16.84%的大学生会在网络上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真实信息;对于网络诈骗行为,94.57%的大学生会采取举报或告诉亲朋好友的方式加以阻止;对于盗用他人账号的行为,95.95%的大学生会采取增加账号密码等级或劝阻的方式加以制止。由此可见,对于网络诈骗和盗用账号的行为,大学生普遍具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但把控自己真实信息的意识不足,应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保护、维护网络秩序、增强安全意识。

2.3 媒介认知能力

调查显示,12.11%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信息是真实的;32.63%的大学生多数情况下不能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28.87%的大学生不能以自己的价值观甄别、评论“网络热点”问题。由此可见,在互联网这个可以把每个人、每件事、每句话都放大缩小的魔镜下,海量的信息资源、多重的价值观念,极易引起大学生的心理迷乱,导致其行为观念的缺失。应引导大学生学会理性判断、秉持社会公心、提升认知能力。

2.4 自我约束能力

调查显示,23.95%的大学生每日使用新媒体的时间在2小时以上;19.47%的大学生每月使用新媒体的资费占生活费的30%以上;75.79%的大学生认为新媒体是生活必需;63.11%的大学生热衷于在网上沟通交流、休闲娱乐、订票购物等。由此可见,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浸淫极为深刻,过度的网络消遣占据了大学生太多的时间、经费,并形成了极度的心理依赖,应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媒体、克服懒惰任性、增进自律能力。

2.5 媒介应用创新

调查显示,30.53%的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媒介资源不太了解;16.32%的大学生只能简单地复制、粘贴媒体信息。由此可见,大学生在利用媒介资源时的方向感不强,具有一定的学习惰性和无所适从的无奈,应引导大学生学会信息筛选、懂得信息加工、提高创新能力。

2.6 媒介素养期盼

调查显示,83.16%的大学生对媒介素养的涵义缺乏了解;54.47%的大学生认为开设媒介素养课不必要或无所谓;71.84%的大学生并不看好学校所能提供的媒介素养教育。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任重而道远,学校应积极作为,以应答大学生普遍希望净化网络环境、培育道德操守、加强教学管理(各占34.65%、36.63%、28.72%)的期盼,使大学生走出虚拟世界、回归学习本位、优化媒介素养。

3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策略分析

3.1 横向到边——拓展媒介素养教育广度

所谓横向到边就是要充分利用校园网、大学生手机报等信息平台,发挥学生社团、网络大V的作用,充实信息内容,提高用户黏性,经常性地宣传媒介素养的重要意义,组织媒介素养的技能培训,全方位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新常态。

3.2 纵向到底——延伸媒介素养教育深度

所谓纵向到底就是要把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充分发挥学校教育所具有的制度化、强制性以及良好的持续性等优势[2],将媒介素养植入基础课、专业课等相关课程,构建思想品德课、基础课、专业课共同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互补圈;要强化教师担当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责任意识,发挥学术骨干、典型教师的指导作用,实现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精准引领;要加强教学管理,强制和牵引大学生清理意识空间、整合时间碎片、增强学习自觉、提升学习效率,确保新媒体素养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得到比较稳定的贯彻[2]。

4 结语

媒体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信道扩张、信源激增,极大地扩展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冲击着大学生的意识理念,并逐渐深化成为大学生的生活要素。在此形势下,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应通力合作,从技术平台、信息内容与运用实践等多方面、全方位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和利用新媒体,完善自我、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432626.html.

上一篇:“营改增”税制下的纳税服务体系建设创新研究下一篇:银行自查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