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邮电大学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

2024-06-24

北京邮电大学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精选6篇)

篇1:北京邮电大学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12开放基金申请指南

一、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是城市与环境考古遥感教育部开放实验室,2003年通过教育部评审成立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9年再次通过教育部评估。实验室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环境遥感与数据同化、地球系统模拟、地理信息服务与软件开发、空间分析与地理计算、新一代国产导航定位系统以及遥感考古与环境演变分析等。实验室的基本任务是创造良好的科学研究条件和学术环境,吸收、聚集国内外优秀学者及研究生,在地理信息科学领域开展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促进新兴和交叉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培养造就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

为促进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加强学术交流,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设立开放课题,资助国内外学者和科技工作者来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

二、课题资助原则

1、支持符合实验室研究方向且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的理论问题和技术方法研究,面向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优先资助多学科交叉型研究。

2、具有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的国内外科技工作者(包括博士后)均可自由申请本开放课题。

3、资助课题负责人在课题执行期内须至少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展学术交流一次。

三、资助方向

1、基于遥感与数据同化的大气环境监测;

2、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地球系统模拟;

3、GNSS特别是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

4、地理信息服务在新能源建设中的应用;

5、地理信息科学其它相关方向。

四、申请

申请人必须认真填写实验室《开放基金申请书(2012版)》,非标准格式的申请不予受理。申请书要求学术思想新颖,立论根据充分,研究目标明确,研究内容具体,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合理、可行,在近期可取得一定进展。申请书(一式三份)寄送到实验室,并将电子版发送到gis@geo.ecnu.edu.cn,申请书格式见附件。

本次基金项目申请截止日为2012年11月8日(邮寄申请书以投递日邮戳为凭),逾期申请书可顺延至2013年受理。本次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开始日期为2012年12月1日,结题日期为2014年11月30日。资助强度为3~5万元,分两次拨付。

为便于管理和及时了解课题进展情况,请申请人指定或委托我室安排一名研究方向相近的我室固定人员作为主要参与人。

五、成果

1、基金资助课题的有关论文、专著、成果评议鉴定资料等,均应标注“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xxxxxx)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编号:”,英文标注“This work is supported by Open Fund of Key Laboratory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MO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rant No.xxxxxx)"。成果未标注的,验收时不予计入。

2、论文成果中至少有一篇SCI、EI论文以本实验室作为第一标注单位。

3、自带项目和经费在本实验室工作取得的成果或发表论文需注明“在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

4、基金资助课题结题后,实验室将对优秀研究成果提请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通讯评议或技术鉴定,颁发“优秀成果证书”,并在后续开放基金中优先资助曾取得优秀成果的申请人。

5、基金资助课题所取得的成果(包括收集到的资料、研究报告、相应软件及其测试检验报告等)归研究者及本实验室所有。

联系人与通讯地址:

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邮政编码:200241 联系人:岳文辉 电话:021-54341170 电子邮件:gis@geo.ecnu.edu.cn

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12年10月19日

篇2:北京邮电大学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

实验室名称:

所属领域: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

主管部门:

实验室负责人:

实验室联系人:

联系电话:

传真:

电子邮件: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填报时间:

内容提纲

一、实验室名称、领域和学科分类、申请单位、主管部门

二、建设实验室的目的和意义

1、科学目标(该实验室拟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

2、教育贡献(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贡献)

3、国家和地方发展的支撑(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三、国内外该学科(领域)最新进展,发展趋势

四、实验室现有研究工作的基础、水平等(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近5年承担的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任务、代表性科研成果如奖励、发明专利、代表性论文或学术专著等)

五、实验室研究方向和主要研究内容

六、主要工作规划、预期目标、水平(从学科发展、研究内容、科研条件、人才队伍等方面阐述)

七、已具备的实验条件(科研用房、仪器设备、配套设施)

八、科研队伍状况及培养人才的能力(学术带头人简介及其代表性成果,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和稳定的措施,研究生培养情况)

九、建设规模和预算

十、实验室依托单位意见(配套经费和运行费支持额度)

篇3:北京邮电大学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

城镇化是当今世界的一项巨大社会工程,对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未来几十年内,我国城镇化和城乡建设将持续高速发展,并将形成世界历史上空前的人口、资源、技术、财富及服务的大规模集约。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中,生态规划、生态建设、生态修复及生态恢复问题,绿色建筑问题,以及城乡发展中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问题,成为中国进入21世纪所凸现出来的社会发展热点和难点问题。

根据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需求,清华大学以建筑学院师生为主,于2008年8月筹建成立了城乡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任为建筑学院副院长尹稚教授,实验室副主任为毛其智教授、朱颖心教授;并聘请了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学术委员会成员主要由与本实验室方向领域密切相关的校内外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和知名专家教授组成。

本重点实验室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建筑学、规划学、景观学、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融贯交叉,考虑所依托学科点的工作基础和优势,确立以下五个研究方向:

(1)人居环境协调机理和功能系统模型;

(2)城乡生态规划与生态建设关键技术;

(3)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模拟、评价和保障技术;

(4)地区生态诊断与生态修复技术;

(5)绿色建筑设计及评价理论。

其中,方向(1)为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的宏观生态城乡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方向(2)为城乡规划生态技术应用基础研究,方向(3)为面向城市、区域与建筑模拟的多尺度应用研究,方向(4)为针对中国城乡生态建筑中的特殊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方向(5)为针对建筑单体设计的理论研究。整体设计综合考虑了人居环境科学在城市和建筑尺度上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综合(图1)。

实验室结构如图2所示。

2 主要研究内容

2.1 人居环境协调机理和功能系统模型的建立

研究城镇化问题表象背后的五大关键子系统(环境、能源、交通、社会、经济)的内部、外部演化规律,搭建数学模型,研究辨析解法;综合应用网络动态平衡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原胞自动机理论和多智体(multiagent)等人工技术,构建城镇化人居环境功能系统的巨型计算实验平台;使用边际效用理论、熵增理论和情境预测方法,研究支撑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的关键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机制,并使用协同论来研究人居环境支撑系统调控问题。

研究城市演化过程的动力学建模与承载能力分析、和谐人居环境的基本要素与基本指标的构造、城市经济功能的升级和创新机制研究等问题;研究基础设施的经济空间结构研究、基础设施的经济规模研究、基础设施的效率评价模型和研究和谐人居环境中的交通、环境、能源协调发展的经济机制研究等问题;对于城市发展支撑系统经济分析平台,研究城市演化的动态仿真环境和基础设施经济评价平台等问题。

结合京津冀、珠三角等典型城镇密集区宏观大尺度人居环境建设实践,宜居社区(基本单元)微观中小尺度环境建设实践,有关综合交通导向下的区域空间发展,协调机制建立,面向交通均衡发展战略的城市地区发展模式,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的城市网络空间结构形成,城市地区生态支撑机制及情景分析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加以校核和验证。

2.2 城乡生态规划与生态建设关键技术

通过与城乡规划结合的生态规划的科学体系、方法与技术集成实践,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平台,在生态规划的指标体系的控制下,进行城乡生态规划的分析、编制、落实与应用,指导城乡法定规划的编制及城乡生态建设。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两方面。

首先,研究与不同层级城乡法定规划结合的城乡生态规划方法和关键技术,包括在城市总体规划层面、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及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城市设计)的城市生态规划关键技术研究。

其次,研究与城乡专项规划结合的城乡生态规划方法和关键技术,包括研究针对城乡生态系统安全及生态资源优化配置的城乡生态专项规划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以及修正现有主要城乡专项规划的生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2.3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模拟、评价和保障技术

集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3S技术及VR(虚拟现实技术)等研究理论和分析技术,搭建可综合反映空间信息、生态系统类型、不同连通度条件下生境斑块及其空间组合生态效应的城市生态系统情景系统分析模型,分析预测不同城市发展模式、发展强度对城市发展、人居环境改善与自然生态保护的影响;依据城市生态规划中基于生态系统存在的生态适宜性分析及其它相关的各项生态分析,挖掘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量化因素,开发城市生态功能分区及生态等级分区模拟优化技术。

将遥感技术的亮温反演、归一化植被指数分析与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CFD技术)、声光热环境和能耗模拟等技术相结合,搭建从城市规模到建筑尺度的多尺度集成化模拟平台,综合城镇规划数据、气象数据实现从城市尺度、城区尺度、小区级尺度到建筑物尺度,从城市气候、室内外声光热分布情况和舒适度指标等的模拟;通过计算实验,研究城市布局、景观园林设计优化、建筑密度、城市的空间发展对都市热岛效应、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在这一模型的指导下,对典型城市空间、人居环境改善与自然生态保护的关系进行量化研究。

研究从建筑规划到单体设计的绿色建筑全过程建设模拟辅助优化技术,包括规划阶段的日照、采光、噪声、室内外热环境、建筑能耗,系统能耗,室内空气品质模拟等;发展绿色建筑检测、评价和保障技术,包括建筑完成和运行阶段的日照、采光、噪声、室内外热环境、建筑能耗,系统能耗,室内空气品质的检测、评价和改善技术。

2.4 地区生态诊断与生态修复技术

针对建成区的旧居住区、旧工业区,周边市政基础设施,以及河道、湿地、绿地等受损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研究城市生态诊断、修复机理,研究生态工程技术的评估、集成、优化和管理方法;研究开发优化城市社区微生态系统的共性生态集成技术,完成从单体修复到建筑、景观、市政的系统修复;遴选和集成有利于生态系统、景观环境保护的关键集成技术,为强化城市生态服务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开发城区旧工业区的产业转型与生态系统修复技术,通过生态修复集成技术应用,导入新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旅游活动设施,完成城市沉淀工业资产的再开发和循环利用,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对典型城市的文化建筑和文化遗产进行诊断、性能监测和研究分析,建立典型城市文化遗产资源的数据库的基本结构,研究典型城市的文化遗产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采用AHP方法对文化遗产各组成部分相互关系和整体结构进行分析,研究文化遗产对城市发展、进化过程中干涉模式;针对市政基础设施和既有建筑,开展能源系统(燃气、电力、热力等)和建筑节能诊断技术的研究和示范。

2.5 绿色建筑设计及评价理论研究

开展基于中国北方寒冷地区及长江流域夏热冬冷气候特征的绿色建筑设计理论和实施方法研究,新型绿色建筑构造体系、节点详图研究,乡土绿色建筑和现代绿色建筑地域性特征研究;开展基于被动式策略、非均质围护结构性能化设计研究;开展中庭垂直和水平分区自然通风、地下埋管通风、遮阳构件功能化设计研究。

研究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绿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绿色建筑评价指标权重因子研究,绿色建筑评价指标相互影响因素研究。

3 工作成果

实验室成立以来,承担北京市科技项目20余项,国家科技部项目4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研项目30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58项,其他部委项目50余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3项,协会及学会课题5项。

实验室成立以来,获得省部级奖、学会协会奖、行业奖和国际类奖项等约70项,其中获得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发表国际期刊论文223篇,其中SCI检索论文51篇、SSCI1篇、AHCI2篇,国内期刊论文748篇,会议论文200余篇。2010年出版了《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杂志,在国内外产生良好影响。

实验室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形成了一种特色突出的技术体系,即在“规划和建筑”的平台上集合各研究机构相关学科、专业的技术优势,组成优势技术团队,针对各个不同的项目进行建筑、规划、生态、能源、环境、景观、交通等多学科集成攻关,深入进行专题研究。曾先后主持及参与了国家重大规划、设计项目。包括: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规划设计

◆曹妃甸国际生态城起步区城市设计

◆北京市海淀北部新区生态规划及城市设计

◆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能源规划

◆天津中新生态城能源基础设施规划

◆通州中心城核心区城市设计

◆清华科技园照明规划设计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夜景照明规划设计

◆宁波市科技园区核心区城市设计

◆北京房山十渡镇八渡村农业生态示范园规划及绿色民居设计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能源规划研究

◆北京四季青文化绿谷生态环保技术方案

近些年来,随着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要求的提高,绿色建筑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清华规划院一直紧密的关注绿色建筑的发展情况,不断做出努力与创新,并集中优势人才在2008年成立城市建筑环境与能源研究所,从事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的科研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在规划院近年来承担的项目中,与绿色建筑规划及设计关联较为紧密的项目包括:

◆东莞生态园办公楼绿色建筑设计

◆广州白云万达广场绿色建筑设计

◆苏州月亮湾商业项目绿色建筑设计

◆北京北汽研发基地绿色建筑设计

◆南京鼓楼软件园区绿色低碳规划

◆苏州中新生态科技产业园生态规划

◆苏州-南通科技产业园生态规划

◆北京通州商务园区能源方案规划

◆江苏省武进低碳示范园区启动区低碳规划

◆武汉东湖华侨城项目绿色建筑技术咨询

◆武汉东湖中央文化旅游区绿色建筑规划及能源规划。

近年来与生态规划、绿色建筑方面的获奖情况包括:

◆山东省建设技术创新奖一等奖(2010年)

◆深圳市第十四届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2010年)

◆青海玉树援建工作突出贡献奖(2010年)

◆北京市奥运工程优秀规划设计奖(2009年)

◆北京市奥运工程绿荫奖一等奖(2009年)

◆汶川抗震救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8年)

北京市奥运工程规划勘察设计与测绘行业先进集体奖、综合成果奖(2008年)

◆济南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2008年)

◆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2007年)

◆北京市第十三届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2007年)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6年)

4 展望

篇4:北京邮电大学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

关键词: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建设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加大了对高校建设的支持和经费投入,一批国家级、地方市级重点实验室快速发展起来。重点实验室是高校各级学院进行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创新、实验、实践教学和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目前,重点实验室开放管理安全性、网络化、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基本处于人工管理阶段,缺乏可视化、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硬件及其配套设施,只有建立网络化重点实验室开放管理信息平台,提供丰富的网络实验研究资源,实现网上辅助实验研究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减轻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才能更有效地推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进程[1-2]。本文结合北京农学院重点实验室建设,从充分利用开发建设重点实验室资源共享平台、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提高重点实验室使用效益的策略和途径。

充分利用学校重点实验室建立大型仪器共享平台

为提高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服务工作,学校将北京市级及校级重点实验室进行资源整合,与院、系教学单位合理配备,建立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保障体系。大型仪器设备在保证完成本部门实验教学、科研任务的前提下,向全校各个教学科研单位甚至社会开放、共享。共享平台的构建和管理应遵循开放共享性原则,系统化、科学化管理原则和成本核算与有偿使用原则。以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单位,将大型仪器设备的相关信息:功能、技术参数、应用范围、管理人员、收费标准以及服务对象等信息上网公布并实时更新,从而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并设立了大型仪器设备功能开发与技术体系建设基金,从而保证大型仪器设备的有效运转与维护[3-4]。

加强重点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

重点实验室传统管理模式对设备器材、资料、教学运行及人员的管理手段较为落后,其人力成本、管理成本、运行成本都比较高,开放管理安全性、网络化、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基本处于人工管理阶段,不能完全确保资源共享与实验室安全运行有机地结合与统一[5]。这就迫切需要用计算机来进行辅助管理,以简化实验室管理部门的工作。建立网络化、信息化的重点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式,能够提供丰富的网络实验研究资源,实现网上辅助实验研究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6],加强实验室管理部门对设备和材料的采购、维护和使用的宏观调控与管理,并为实验室考核、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申报提供翔实数据,有效推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进程。

第一,授权安全管理系统。能通过实验室门禁、视频监控准入系统,授权用户刷卡开门;控制仪器的供电电源的电源控制器、控制仪器配套电脑的系统登录方式的电脑控制器以及控制门电子锁或电磁锁的开关,授权培训用户使用相关仪器[6];刷卡开门的门禁控制器,实现对各类实验仪器的统一管理,实验室管理员可远程控制,查看实验室及仪器使用情况。

第二,试剂耗材采购与管理。提高效率,杜绝浪费。实验室试剂耗材统一归类管理,详细记录全部试剂耗材信息,避免混淆,方便查找。 执行严格的领用审批制度,实验试剂耗材与实验记录紧密关联,实时准确记录物料试剂耗材的消耗,及时更新库存。针对使用过的试剂耗材进行评分,为他人再次使用时提供宝贵的参考依据,提高试剂的管理效率。

第三,仪器设备管理。资源合理利用最大化。采用条形码统一管理仪器设备。配备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所有实验设备用条形码作为身份识别标识,并通过条形码终端进行管理。其管理数据进入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平台仪器设备分类管理,直观的视图方便高效管理实验室固定资产。仪器设备预约使用,确保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所有预约使用均有电子化记录,方便随时追溯查阅[7-8]。

第四,课题项目与成果管理。强化实验室核心管理地位,将课题项目分类管理,包括课题经费、经费来源、负责人、使用情况、年度进展、发表论文、论文级别、专利和获奖等,方便及时查找与核对,详细归纳统计课题项目的进展状况,总结投入产出分析,对课题项目的进展了如指掌。合理分配经费,规划支配资金去向,并生成详细报表以供查阅。定期进行成员培训,强化实验室成员的实验技能与规范化操作,整体提升实验室人员的综合素质[9]。实行严格的考核管理,从各方面客观评价每一位成员,做到公平、公正。

第五,构建实验室资料库。实验室的智慧财富,永久积累与传承。实验方法的归类总结,方便内部分享与交流。规范化的实验模板管理,可以简化实验记录录入,节约时间,提高实验效率。各种文献、论文、影音资料、大型仪器软件、使用视频分类管理,随时随地下载、学习,及时为实验者补充知识养分。

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

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一直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普遍存在数量不足、职称层次偏低、受重视程度不够、队伍不稳定等现象。目前,大多数高校普遍存在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难以落实、使用效率偏低、社会效益不高、实验室开放程度不够等问题,实质上已经反映出大型仪器设备采购、管理,考核、奖励机制的弊端,反映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滞后于实验室硬件建设的现状[10]。只有充分认识实验技术人员在大型仪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有效地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

建立一整套安全、信息化重点实验室管理系统,既能满足实验室开放的安全管理、运行管理、资产管理的信息化需求,提高运行效率,建立符合实际运行需要的简便、快速、准确的运行标准;还能开发出更多的实验室开放、资源共享功能,解决传统实验室存在的诸多问题,构建科学、安全、信息化重点实验室运行体系,使各种设备器材、仪器使用规程、实验方法、科研项目与成果、实验人员的管理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科学的模拟仿真技术相结合,使基于传统模式概念下的实验室各项工作在现代信息理念与信息规范的引导下发生质的演变,实现实验室工作的安全可控化、现代化、开放化和效率最大化。

基金项目:兽医学(中医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王惟远,王雪.实验室开发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实验室科学,2007,2:118-120.

[2]修友才,蔡贺.实验室信息化管理与发展[J].甘肃科技,2006,22(2):33-34.

[3]赵志强, 刘志成.构建大型仪器有效共享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26(5): 167-168.

[4]李祥,赵世杰,刘彬彬.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与维护探索[J].2011,28(12):185-188.

[5]施琼,翁亚光.优化高校重点实验室构建体系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6,5(2):126-127.

[6]赵志成.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实验室管理模式[J].科技创新导报,2008,35:145.

[7]蔺丽,李世雄.大型仪器管理探讨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2):150-152.

[8]李艳霞,叶发青.对高校大型仪器推行精细化管理的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1:10-12.

[9]庞洁,朱玉华.现代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特点分析[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8):181-182.

[10]谢小风,应敏.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的特点与发展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5):5-7.

[责任编辑:于 洋]

篇5: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

实验室名称: 学科(领域): 依托单位: 共建单位: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手机): 填报时间:

安徽省科学技术厅

制内 容 提 纲

一、现有研究工作基础、水平

1、国内地位和影响;

2、近5年承担的省级及以上科研任务和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

3、科研队伍状况(队伍规模和结构的总体情况,拟任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带头人的简介及其代表性成果);

4、科研条件(科研用房、仪器设备、配套设施);

5、在支撑和带动产业发展、产学研合作、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技术问题等方面的贡献。

二、建设实验室的目的、意义(学科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

三、研究方向及主要研究内容

四、管理运行措施

五、建设计划安排及投资概算

六、实验室依托单位和主管部门意见(包括建设经费和运行费支持额度等)

附件:

1、现有固定人员名单(列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研究方向或专业等主要信息,研究、技术和管理人员分别排列)

2、主要仪器设备清单

3、近5年承担的重要科研项目清单

4、近5年重要获奖成果清单

5、近5年重要学术专著、论文、发明专利等科研成果清单

篇6:北京邮电大学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

2《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建设

申请书》编制提纲

(限3000字)

一、国内外该领域发展现状与趋势

二、实验室建设目的和预期目标

三、研究方向和主要研究内容

上一篇:煤矿度灾害预防与处理工作计划下一篇:合作开发市场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