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深不浅种荷花作文初中版

2024-04-21

不深不浅种荷花作文初中版(共6篇)

篇1:不深不浅种荷花作文初中版

天下人与事,惟有处于适当的位置,才能有最好的结果。因此,贪也许并不只有坏处,而要正确对待其发展的程度。

小贪之时,就如以前的张三:一直喜欢喝20元钱的茶叶,好茶则留着待客。他没有对好茶的贪心,也没有喝好茶的欲望;他也许一生都喝不上几口好茶。正如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与事。

一曰:一些人沉浸于自己的小小天地,从不向往外面的大千世界。那么,其一生也许就此平平常常,日复一日地重复,一遍遍过着早已固化的生活,他这一生就没有了进步的可能。

二曰:一些人满足于已有的成就,没有了对成就的渴望,没有了对人生的贪心。它的生命就如迷途的轮船,再也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因为他没了贪心、没了欲望。或者说,那一丁点的贪心,那一丁点的`欲望,远远支撑不起其前进所需的力量与勇气。

大贪之时,正如现在的张三:过分地喜欢好茶,半年下来,他花在茶叶上的钱是原来的10倍。他太过贪心而忘了当初;欲望太强没了自我。或许现在高高在上,但终有一天,其会跌进自己挖下的深渊,摔得粉身碎骨。也如生活中的一些人与事。

一曰:一些人身在显位,却仍贪心不止,掉身于金钱的眼里,没了做人为事的底线。如果贪心太重就会让他们落入了道德的桎梏;如果欲望太强就有可能使他们丢掉自己的本心。终有一日,他们会落马,弄得身败名裂,他的一生就因此而终结。

二曰:一些人对人生的贪心太重,对成就的渴望太强。他们因贪心而看不清自己,因欲望而迷失了自我。他们正如疾飞的泰坦尼克号,高估了自己,错估了冰山,最终葬身鱼腹,走向灭亡的深渊。

而中贪之时呢?就处在了适当的位置,就会产生最好的效果。处在这个位置的人,他们会时时刻刻看清自己,合理地把握着为人处世的尺度。他们既不会因害怕、畏惧而停滞不前,也不会因狂妄自大而跌入深渊。他们会不断取得可喜的进步,会不断走向成功的彼岸。

深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青荷。世间种种,惟有处于最适当之时,惟有处于最适当之境,才会有最大的成功。

篇2:不深不浅种荷花作文初中版

是他,生如逆旅,一苇以航,不卑不亢,终成大事。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讯对他成就的高度评价。在匈奴常犯的西汉,司马迁仅因为李陵将军辩护而下狱,惨遭宫刑。他一度想要了此余生,又不甘心父亲的遗愿未成,他长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强忍这奇耻大辱带来的痛苦,研读史料,翻看文献……日复一日循环往复,一字一句的琢磨。《史记》便诞生了。这部巨著,记载了从皇帝到汉武帝之间三千多年的历史,仅为后世提供了大量史料参考,也使司马迁千古流芳。在撰书之际,他将所有的愤慨,无奈都压在心里,行动证明了行大于言的意义。

是他,常年埋头田间,淡泊名利,于史留名。

袁隆平,人皆知他是“杂交水稻之父”,1973年,籼杂交水稻研制成功,解决了中国上亿人的温饱问题。可是如今,一系列恶评却因为莫须有的谣言满天而来。他去看了车展,网友便评论,袁爷爷堕落了,生活奢靡了,腐败了。更有甚者翻出他在院士港有大喷泉的豪宅,力图把袁老拉下神坛,损害其形象。我不禁发问:曾经大力提倡给科研工作者提高待遇的你们,都去哪里了?这个伟人,再次以行动平息舆论,90岁高龄的他积极投身海水稻的研究,为世界人民创造了更多的福利,这便是行胜于言的力量。

曾有句话“你要悄悄拔尖,惊艳所有人”,同样诠释了行胜于言的道理。他,吴京,以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硬汉。

当他决定拍一部关于硬汉的电影,所有的人都告诉他“现在这个时代只宠花美男,还是跟不上时代大潮的,你拿着流血流汗挣来的本钱拍电影是稳赔不赚的”。而他坚信“国外有史泰龙,施瓦辛格等硬汉,中国也应该将硬汉搬上大屏幕”。在《战狼》拍摄时,为了拍出真实感,他在军营待了两年,战士们同吃同住,感受子弹在耳边擦过的动魄惊心,还掌握了许多军用器械的使用方法。在《战狼2》中,剧组经历了风暴,抢劫……重重困难……最后,电影的上映赢得了极大的好评。吴京说:“没有感受过死亡又怎么拍死亡呢”。他以行动证明了硬汉的魅力。

篇3: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文:

吴兴杂诗

清·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

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

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题材不限,不少于800字。

一、释题

交流四水:即四水交流。四水:湖州市有东苕溪、西苕溪等四条主要河流。交:交错纵横。抱城斜:环抱着吴兴城曲折地流淌着。散作千溪:分散为若干条支流。遍:遍布,布满。湖州四面环水,有东苕溪、西苕溪等四条主要河流,这四条河流分散成若干条支流遍布千万家。上两句写地理环境。

菱:俗称菱角。水深的地方种菱角,水浅的地方种稻谷,不深不浅的地方种荷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叶柄有气囊,夏天开花,白色。果实有硬壳,有角,可供食用。下两句写地理环境导致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其实说的是人,即“种”的主体)。

此诗通过写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光说明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不能形而上学地搞“一刀切”、绝对化。

二、审题

中国是诗的国度,有诗教的传统。作为母语学习,强调古典诗歌的浸润,对受新锐文化影响的中学生来说,显得尤为必要。这首小诗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通俗易懂,饱含哲理。

提示语中突出“哲理”“思考”“联想”,意在引导同学们切入诗歌内核,并由此及彼拓展思维,进行作文。

既是从“哲理”的角度思考,那么,我们要就具体语境,取其内涵,进行构思:整个社会不就是那一片汪洋的水域吗?每一个个体的人不就是那“菱”“稻”“荷花”吗?

从“水”的角度看,有“深”有“浅”,是其存在方式,也是为其“水生植物”提供的客观条件。据此,我们(诗中未出现的“人”)就应该因“水”制宜,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利用“水”的“深”“浅”而种植相应的作物;进而言之,我们应该充分尊重人的个性,不要一个标准去衡量丰富多彩的生命,不要用“荷花”的标准去要求“稻”与“菱”。换个角度看,面对“水资源”的客观条件,“菱”“稻”“荷花”们该如何选择才能发挥出自身优势呢?如果你是“菱”,请到深水区,如果你是“荷花”,那也大可不必羨慕“菱”的水深,你在浅水区照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现自己的精彩。如果写人,我们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水深我是菱,水浅我是稻,拥有那份洒脱与自在。

“菱”“稻”“荷花”,分别生长在深水中、浅水中和不深不浅的水中,它们都是可爱的植物,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菱”“稻”“荷花”的相互映衬,自然才美好。

可是,当代社会在许多方面还存在单一的思维模式,比如在教育的人才培养上,认准“稻”的实用,就否认“菱”与“荷花”的另类,比如在文化审美上,认可“荷花”的高雅,就否认“菱”与“稻”的土气,等等。社会多元,人才多样,无论“深水”与“浅水”,无论“稻”与“荷花”,都是精彩无限,生动活泼的。

深浅之处,尽在我心

陈朱清乐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六年前,他刚上高三。尽管成绩不错,但对于自己的未来,他并没有什么打算。高考临近了,可踏入社会的日子似乎很遥远。父母劝他安心学习,无须多虑,他们早已帮他打算好了。

之后的一年里,父母一直在给他灌输一个念头,攻读法律,然后当律师。他早已听腻了,好,我会读法律的,好,我会当律师的,他心想,你们一遍遍唠叨有什么用,我又不反对。

他的不反对似乎在情理之中。他父亲是名律师,用父亲自己的话来说,混得不错。的确,一家人富足的生活多亏了父亲的辛劳,记得他小时候,父亲因为忙,每天睡在事务所,连家都沾不了。但是妈妈不用工作,却能买一堆化妆品和名牌包,自己能上名校,全都是靠着父亲的努力。他在心中念叨,忙是忙了点,但也还说得过去,没有什么特别好的,但至少没有什么特别不好的。

在父母的唠叨声中,他顺利进了父母心仪的大学,当然,法律专业。

大学生活,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但还算轻松。以他安静的个性,他的朋友不算多,圈子也很小。他最好的朋友是相机,是考入大学时的礼物。

一闭眼,似乎还能看见那天有些滑稽的场景。为了庆祝他考入大学,父母大摆筵席,父亲高兴得喝醉了,拉着他当着众人的面宣布,可以满足他的任何要求。他怯声说:“爸,我想买台好一点的相机,行吗?”众人哄笑,爸爸也笑了。他们说,人家都要换手机,买电脑,相机除了拍照还能干嘛?不过,最后他同时收到了电脑,手机,当然还有相机。

在舍友们还在昏睡的清晨,他早早起床拍日出。学校后的小山上,只有早锻炼的大妈大叔,偶尔好奇地凑近,看看他拍了什么。夜幕落下,舍友们在外玩得不亦乐乎,他却抱着相机拍夜景去了。他喜欢举起相机按下快门的感觉,将一瞬间的美,定格成为永恒。他也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下默默工作,一如他安静的性格。

四年后,他以不错的成绩毕业,本市几家事务所都愿意接纳他。最后,父亲安排他去了朋友开的一家,在那儿,他能受到多一点的照顾。

他总算是迈入了社会的大门,每天打领带,穿皮鞋,忙得够呛。每天回家,母亲接过他的公文包时总要问上一句,忙吗?但不等他回答,就续上一句,年轻人还是得忙一点好。

三个月后,他处理完手上堆积的案子,然后毅然决然地辞了职。母亲听到了后大哭,父亲气黄了脸。那晚他躲进家旁的快餐店不敢回家,但心中生出来不少憧憬。

一年多后,他扛着相机在哥哥的婚礼上拍照。他已有了自己的独立工作室,还有几个同样爱好摄影的年轻同伴。

“爸妈有点理解我了,”他说,“知道吗?我根本不想学法律,是我爸妈想,但那一点都不适合我。他们错把稻当菱来种,可我的人生是我自己的呀!”

点评

本文写了一个常见的社会现象,即家长在子女教育上往往按自己的经历来塑造子女:成功的希望能延续成功,挫败的希望能弥补缺憾。文中的父亲无疑是一个成功人士,所以自觉不自觉地希望“我”能接自己的班。而“安静的个性,他的朋友不算多,圈子也很小”,这些个性与律师所需要的“素质”相悖,“他”更适合的是摄影。

作者通过暗示,使文章内容巧妙地与“材料”相切合;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把“我”的天性爱好写得很充分;结尾只写“我”干自己喜欢的事的快乐,而不写“我”取得怎样的成功,不落俗套。

切扣题料是材料作文写记叙文时的一大难关,本文在题目上和结尾处都能化用题料,堪称精巧。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朱荣琳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高山有高山的巍峨,流水有流水的从容,万事万物都有其存在的姿态,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必强求。

曾有人评东坡词为“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而柳永词则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众人皆知,无论柳词还是苏词,都是文学史上不可复制的辉煌。风格迥异,却同样精彩,或许正是因为风格迥异,才有别样的精彩。正如诗中所言“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浅不深种荷花”,万事万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位置。

然而,要找到自己的位置也是不易的,因为要有自知之明。古语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作为旁观者,我们很容易看到别人的优缺点;而作为当事人,我们有时无法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从小的教育告诉我们,要志存高远,所以我们始终在仰望星空,总以为自己可以成为万人瞩目的明星。殊不知,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全球最年长的米其林三星大厨,日本“寿司之神”小野二郎用了毕生的时间做寿司,成就了一代神话。他没有追求做寿司以外的事物,没有想过在成名之后发展自己的企业,继而从商从政,只是埋头于那间父辈传下来的小作坊。因为他自知自己只適合做一名厨师。

人心苦不足。很多时候,即使明白什么是自己所适合的东西,却仍然抵御不了内心的欲望,追求更好的位置。似乎有这样一个“诺贝尔魔咒”,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家很难再写出更好的作品,获奖的时刻,亦是许多作家职业生涯的谢幕之时。为何?我想除了内心的障碍之外,还有就是“诺贝尔奖”带来的名和利,使他不再是一名纯粹的作家,而同时成了广告的宠儿、政界的红人,使他无法专注于自己的事业。

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不是安于平庸的不思进取,而是在适合自己的舞台上挥洒自如。否则东施效颦,只能贻笑于大方。邯郸学步,亦只能丢失了自己。若是浅处种菱,深种稻,只会一无所得而遭人耻笑。

环肥燕瘦,都是极美的。找到自己的位置,不必张望,不必徘徊,因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点评

文章开篇点题,紧扣题料,语言简洁整齐。

本文的论据不但精当,而且多姿多彩,文化味十足——东坡豪放、柳永婉约、东施效 颦、邯郸学步、环肥燕瘦,无不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说”。把这么多“典故”用在一篇文章 中,却不给人“掉书袋”的感觉,作者的剪裁、化用功夫是不错的。

篇4:不深不浅种荷花高三年级作文

韭莲的种球是朋友送给妈妈 的。那段时间她很忙,没有时间种,就把它们放在一边,没去打理。过了几天,才猛然记起。她想种球可能枯死了,跑去一看,种球还是那样生机勃勃,一片片翠绿的叶子又粗又长。原来种球里面满是水分养料,能够在短期内提供叶片生长所需的营养,依然十分饱满,一点儿也不会萎缩。这可真是一个强大的种球,即使主人疏于照顾,它也会把“肚子”里的养分送给叶片,使它的“孩子们”免于一死。

不知不觉,韭莲的叶片逐渐增多变长。那一片片墨绿色的叶子,如同韭菜叶子一般,与兰花叶子也相似。不同的是,。兰花的叶片有锯齿,摸上去整条叶片一样厚,给人一种死板坚硬的感觉。它的叶片没有锯齿,不会割破手,叶片从根部到叶梢逐渐变薄,摸上去就像小姑娘的纤纤手指。

不久,叶片中间抽出了花茎。茎的颜色从根部的深紫慢慢变浅,直到头上慢慢变绿,轻轻一按,茎弹弹的,里面是用来运输养料的管道。

茎与花朵的交界处,有一个鼓鼓的袋子,里面有好多种子,这个叫种袋。

花茎的顶端开出了一朵花,形状像一个朝天的喇叭,有六个花瓣。花瓣呈枣核型,是从深粉到浅粉的渐变,变化得十分自然协调。

篇5:不深不浅种荷花

一座南方水城,河网密布,池塘水陂随处可见。放眼城外,水深处放菱,水浅处栽稻,那不深不浅的去处,有荷香飘飘。

这是诗中的意境,也是看诗中理趣的切入点:因地制宜是最字面的好处了,自然也带出因材施教的含义来,站好位置、重视自身发展环境也大致能够推得出。而我的脑子里冒出了一大串“不……不……”的句子来——“不高不低”“不上不下”“不长不短”“不胖不瘦”……然后,落笔定论:我看此文题,不妨回归到那一个“度”上。

中国人是十分注重这个“度”字的,早到孔夫子“中庸之道”,再到“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度”的最佳境界就是:恰倒好处。

于是——不刑不赏,刑赏有度,恰当的法律与良好的管理体制,可使国强;不予不夺,民乐其业,不给豪强囤聚的机会,不伤百姓稼穑的季节,休养生息,勤勉课对,可使民安。

在“不……不……”之间,有一个最好的平衡点,稍有闪失,便会失衡。

为上者,不偏不倚谓“公”,失了两个“不”,则偏听偏信,求利逐名。君不见,多少和绅落马,多少文强入狱,哪一桩不是这些当官的少了“公平”“公正”“公道”“公而忘私”之心?故治民慎慎,理国危危,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方是为拿捏好为官之“度”的策略。

为人者,不卑不亢谓“立”。失了两个“不”,则傲横狂妄或卑躬屈膝。于是——

无知者,敢叫嚣“谁与争锋”,敢站战天斗地。伐林木,毁沃土,铲古迹,污山河,滥摞起一堆堆豆腐渣,美其名曰“开发”曰“经济”曰“楼盘”曰“发展”。一边浓烟滚滚,昏天暗地(果然战了天!),一边手足抽搐口吐白沫地狂数那越堆越厚自己都不明白数目的大钱;一边毁了华夏礼貌千年来真正的史迹,一边摇旗呐喊地鼓吹“重建”。——历史何其冷静,犹记得才短短五十年,老北京某些古城门的重建,不知谁在扇谁的耳光。

而卑怯者,畏惧退避,缩手缩脚,在自缚的茧子里作毙,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自怜。有的人自以为雄才大略,怀才不遇,怨天尤人,深陷悲观绝望的沼泽。内伤己,为赌博,吸毒,堕楼,割腕;外害人,为盗窃,抢劫,绑票,杀人,最无能者,甚至砍杀幼童。也有的人傍了贵胄权势之靠山,托主子洪福,得几片残羹冷炙;借主子威风,向路人吠吠。

过犹不及,多少人,难把好其“度”!

篇6: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关键词】说明文现状 四大块 写作意图 审美 实践 迁移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7-0141-01

当前说明文教学状况不容乐观,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虽然设置了一部分说明文的专题教学,但仍然存在着教师不教、学生不学的情况。从目前学校范围的教学实践来看,中小学说明文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模式大体都紧扣“说明对象特征、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顺序”四大块,从小学到高中,从儿童到青年,特征语言方法顺序,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似乎除了这四块内容,说明文毫无知识含量和情感温度。教学呈现出千篇一律化,机械化,枯燥化。说明文虽然知识性强、专业性强,但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同时也讲究趣味性,笔法灵活多变,妙趣横生,本应成为语文教学园地中的一朵红花,却遭遇如此尴尬的地位。探究其因,除了师生对说明文教学不够重视,认为其无关紧要,可学可不学外,因袭传统教学内容,缺乏创新的解读方式也是重要原因。鉴于此,笔者试图从多维角度提出对说明文的解读。

一、立足于作者的写作意图解读文本

以往对说明文的教学主要是先理清文章结构,明确说明的顺序,再分析说明的方法,这些都是老生常谈,千人一面。何况有些文章的结构文脉相对复杂,并非一下子就能理得清,若要先从理清结构、明确顺序入手,势必会给学生思维带来负担,理不清,理还乱,非但不利于引导对内容的学习,还打消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而紧紧抓住作者的创作意图,把主旨意图作为突破口来解读文本,要轻易得多。基于作者创作意图的解读,不再首先去分析说明的结构、顺序、方法等,而是直接从语言的意思本位跳跃到话语的意图本位,首先解决写作动机问题,即“为什么写”,然后才选择能实现其写作意图的内容和形式,即写什么和怎么写。比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这篇说明文,我们可以尝试先设问作者为什么写了这篇文章,作者写的这篇文章是给谁看的?很显然,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即让人们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运行情况及其产生的不同意义,对象当然是普通民众,所以在语言上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那么作者在语言运用上如何才能实现其写作意图呢?从而回到对作品语言的赏析上面,分析的过程带有推理的意味,避免了平铺直叙式的讲学。

二、从作品的审美角度解析文本

说明文不像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充满趣感,有著浓浓的文学味。但说明文尤其是文艺小品文同样承担着语文学科美育的责任。新课标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说明文同样具有美育的功能。中学语文审美教育渗透在各种常用文体中,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用审美的心灵来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怀、人文情怀,说明文审美教育本是语文学科审美教育的题中之义。

揣摩说明文中蕴涵的科学美与条理美、整饬美,用丰富的科学知识去开阔视野,美化心灵,体味严密的内在逻辑美,不失为解读说明文的有效途径。如《南州六月荔枝丹》融科学性、思想性、文艺性于一体,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科普作品,具有很多审美因素。这些审美因素存在于内容中,体现为情感美、科学美,存在于形式中,体现为语言美、逻辑美、结构美等。细细读来,给人以如赏美景、如饮甘泉、如品美酒的感受,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爱不释手。刘叔成说:“美不仅是具体的、形象的,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以情感美为例,该文不仅是直接诉诸于人的理智,而且是诉诸于人的情感,激励人、愉悦人。作者在行文中或赞美、或关切、或嘲讽、或批判,其感情的波涛“如万斛泉源,随地而出”,几乎“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使他们受到教育和启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创造美的生活。

三、从实践操作中理解文本

理论是苍白的,实践永远充满活力。在说明文教学中,如果把解读文本内容与实践操作联系起来,把实践活动引进课堂教学,一定能搅动沉寂的课堂,突破教学的瓶颈。

实践活动教学能让人放松下来,融进特定的情境中去。人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比在头脑处于模式化、程式化、僵硬化的状态下学习更有效果。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学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刺激儿童的心智发展,儿童不应再是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若要改变这种现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实践既是感知知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实践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直观形象思维,还能促进学生抽象思维,可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说明文在实践活动教学方面,更具有优势。引进实践活动教学说明文,必须要精心设计,有序组织。如教学《人民英雄纪念碑》,可以事先组织学生讨论制作被说明事物——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模型。通过制作模型,引导学生掌握纪念碑的组成结构和具体特征。

四、在迁移运用中掌握文本

说明文与其他文体相比,更适合学生学习模仿、迁移运用。但是传统的说明文教学中往往重视指导学生的阅读理解,忽视了读写结合,既不善于引导学生领会运用所学到的内容,更不利于感悟说明文中的科学精神。其实说明文教学中的知识理解与迁移运用,是一只鸟儿的双翼,缺其一翼,鸟儿便会折翅。如教学完《景泰蓝的制作》后,我安排学生从生活中任选一件自己熟悉的工艺品,认真观察,搜集材料,仿照课文说明的顺序和方法,写一篇说明文。任务下达后,学生们认真研读文本,弄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很好地完成了任务。通过迁训练,学生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受到严谨而活泼的科学魅力。人文教育在迁移运用中润物无声,水到渠成。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不深不浅种荷花作文初中版】相关文章:

描写荷花的作文初中06-14

荷花知多少初中作文600字07-01

初中生描写荷花的写物作文700字06-09

荷花魂作文05-17

荷花满分作文06-03

赏荷花作文06-14

描写小学作文荷花05-27

荷花作文400字06-21

写荷花品质作文04-17

【实用】美丽荷花作文04-24

上一篇:二年级上册生字写字下一篇:以叙景为话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