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2024-05-21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精选9篇)

篇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教案绪论

一、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学问

稀缺是指相对于人类多样无限的需要而言,满足需要的资源是有限的。稀缺性是对社会资源有限性状态的一种描述。

选择是指资源配置,即资源不同用途和不同产品及劳务组合的选择,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要。

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学问。换句话说,经济学是选择的学问。

二、表示资源配置的两个经济模型

为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涵义,介绍两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模型:

生产可能性曲线;

市场运行图。

1.生产可能性曲线及其意义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意义:

① 反映了经济学的涵义和特征;

② 说明不同的资源配置取向;(动画)

③可以说明选择的机会成本。(动画)

2.市场运行图

三、价格的作用与资源配置

1.市场经济运转靠什么?

2.价格机制是怎样实现资源配置的呢?价格机制作用的过程是怎样的?

3.价格机制的四大功能

四、经济学十大原理

1.经济学的表达方式

经济学可用四种表达方式:文字、几何、代数、算术。选择哪一种,取决于个人的偏好。

2.经济学十大原理

五、经济学的基本定律、基本

内容和基本问题

经济学的基本定律是理性人都无一例外地追求“给定条件下的最大化”。

MUi/Pi=λ。i=1,2,3,… n

1.经济学的基本定律

六、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工具

1.规范方法和实证方法

规范方法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 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问题和制定政策的依 据。

实证方法是排斥价值判断、描述经济过程 的分析方法。它研究现象间的联系,预测经济 行为的后果。

2.学习经济学要注意的问题

(1)前提条件

(2)防止主观性

(3)防止合成推理谬误

3.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工具

经济学家谱

绪论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讨论及思考题

1.经济学是选择的科学,它研究与人类行为相关的资源配置和利用。稀缺性:相对于人类多样无限的需要,生产满足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的资源是有限的。选择性:欲望无限和稀缺资源产生了选择的必要,资源的多用途性提供了选择的可能。选择是指资源配置,即资源不同用途和不同产品及劳务组合的选择,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要。选择主要是解决稀缺性产生的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这三大基本问题――从而产生了经济学。

2.不能取代。利益动机、理性人假设是经济学的基本假定,理性人竞争着追求利益最大化并通过市场有序交换可以实现双赢、多赢和整个社会财富的增长。

“我从来没有看到那些假装为了公共利益而从事贸易的人做出多少好事来。”斯密这句话的核心思想是让人们警惕披着公共利益外衣的阻碍竞争的垄断行为以及串谋说服政府、妨碍贸易的管

制行为。人的动机都是自利,自利动机借助市场可以提供更多产品和服务。市场竞争将能利用自利人性来降低价格、造福整个社会,不过,斯密对商人保持戒心,反对垄断和管制。斯密经常反复用最强烈的言辞痛斥垄断商的活动。斯密:“同行人很少聚会,但是他们会谈不是策划出一个对付公众的阴谋就是炮制出一个掩人耳目提高物价的计划。”

3.人们经常面临“有与无”的选择,例如,看电影还是上课?与张先生结婚就要拒绝王先生的求婚;买了房子就要放弃买股票。但经济生活中,人们面对得更多、更广泛的仍然是“多与少”的数量权衡取舍,:①很少有人遇到“体面穿戴+饥肠辘辘与裸体出门+鸡鸭鱼肉”的两难选择,但却常常遭遇“学习经济学的时间多了,会计学、心理学、人口学上花的时间就少了;新增加5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就要放弃本来可用于睡眠、骑车、看电视、打零工的时间”的苦恼;②是用更多的时间打工挣钱储蓄货币呢,还是少加班、干自己喜欢的事储蓄健康和快乐感受?③一国资源更多地用于大炮生产(军需品)还是更多地用于黄油(民用品)生产;④任何社会都需要在效率与平等之间进行权衡取舍,是牺牲效率、降低工作激励、追求平等,还是从效率提高、馅饼增大中逐步提高个人生活质量?

4.(1)供求状况决定价格波动并引起资源投入量的变化

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买者竞争,市场价格上升,激励企业扩大生产、增加产品供给量;同时,抑制和减少需求量。最终,形成供求均衡,价格也趋于稳定。反之亦然。

供求失衡会通过价格变化达到均衡,竞争压力会通过价格变化来释放。资源配置状态或结果表现为供求均衡且价格趋于稳定。

(2)价格变动引起资源在不同部门或产品间的流动

工资、利息、利润的变动引导劳动、资本、企业家在不同部门、行业和地区间的流进流出,租金的变动引起土地用途的变化。所以,价格最终决定了资金在各部门间的流进流出,决定了社会资源的配置,使生产者扩大规模并使其他部门的厂商把资源(资金、人力、物力)投入该种商品的生产。

一切物体的运动无不是受到地球吸引力的作用。要素和产品的流通无不是受到价格机制的作用。价格高低反映了要素和产品的稀缺程度。

5.是的。选择、机会成本、资源配置、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最小化、最大化、竞争、资源利用等等问题,都是由稀缺引出来的。

不同意。如果可以通过斗私批修减少欲望,就等于取消了欲望无限、资源稀缺假设,经济学也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

控制欲望是心理学问题、减少和管理欲望是个人在经济流程之外追求幸福的方法,经济学还是依靠分工、交换、发展生产来解决稀缺性问题。参考萨缪尔森的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享受)/欲望。

6.边际的含义就是因变量关于自变量的变化率,其边际值为因变量关于自变量的导数值。例如,自变量---产量增加一个单位,因变量---收益的改变量为5个单位、成本的改变量为3 个单位,我们说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经济活动是可取的并且可以继续行动;当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时,应该减少行动;最优化水平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经济学运用边际分析法时,要把追加的支出和追加的收入相比较,二者相等时为临界点。边际分析法是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是开启经济决策王国大门的钥匙。

练习题或案例题

1.16个小时的函数方程式为16=X+Y;18个小时的函数方程式为18=X+Y,方程式的变化在几何图形中表现为线移动。参考图4.2.当收入总额为6万元时,平均税率=(5×20%+1×50%)/6=25%;边际税率=50% 3.参考图1.

篇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一主要核心内容

《2015中山大学80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考研专业课复习全书》主要包含核心考点解析和2007-2013年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本书系统全面总结考研专业课知识,重难点分明,深度解析历年考研真题并进行命题预测,是2015年考生从基础到冲刺阶段必的考研专业课资料。

二.考点剖析

(1)复习提示(本身列有重点难点、常考题型,方便考生复习重点范围和知识点的查漏补缺)

(2)知识框架(列好大体知识点的提纲,方便大家记忆。

(3)考点解析(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4)考题精选(检验效果、巩固知识)

三、复习步骤

a.复习基础阶段:初步浏览及标识复习中的疑惑点,此阶段重在对整体知识内容留有印象,知道重点,解答疑惑点,再而结合初试参考书及核心考点进行理解和背诵,根据核心考点的分析进行初步的学习,对教材的内容有所熟悉

b.复习深化阶段:对应核心考点具体内容,增加标识,此阶段可对照具体内容的复习情况,把未熟练掌握内容进行标识及补充复习中发现的重要内容。

c.复习冲刺阶段:根据考试真实时限、时点进行模拟考试,可以反复模拟考试,然后对照参考答案,不断完善充实答案,摸索答题方法。对于重中之重的知识点结合习题进行总结和拓展。

篇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1890年, 马歇尔 (1842—1924) 发表《经济学原理》, 初步建立20世纪微观经济学。这是对19世纪边际效用论及其以前的庸俗经济理论进行综合的结晶。该理论率先采用“经济学”以代替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一词, 以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为基本假定、运用边际分析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系统阐述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 创立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构成20世纪微观经济学的主体, 后经过20世纪中期的扩展, 微观经济学不仅研究内容有所扩展, 如增加了一般均衡理论、建立了福利经济学, 而且研究方法得到创新, 如引入数理经济分析法、博弈论等, 还关注经济理论的实践应用。

微观经济学研究资源稀缺性条件下社会经济主体的决策与选择问题。属于“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西方经济学”二级学科, 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在高等教育中, 微观经济学不仅已经成为所有经济类课程和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也成为大多数非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课程。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基础性、思维性、理论性和实用性并重的课程, 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中具有平台性和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意义

学习该课程要具备一定的《微积分》知识。要学好《微观经济学》, 需要具备《微积分》的知识。这要求学生要把微积分课程学好, 这对学习好《微观经济学》课程有很大帮助。而学习好《微积分》课程本身又具有一定的难度, 加上经管类的学生是文理兼收, 特别是对于文科生, 学好《微积分》非常困难。《微积分》学不好, 对于理解《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相关内容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比如对于利用数学方法推导利润最大化的原则, 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有的学生在做题时, 计算方法知道, 可是由于没有较好地掌握求导公式, 导致计算出错误的结果。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 该课程难度大。《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组成部

分, 它的知识体系来源于西方。故《微观经济学》教材有国外的原版教材, 还有把国外的书翻译过来的教材, 还有就是国内作者所著的教材。前两种教材的思路都是西方人的, 造成国内学生理解的困难。即便是国内作者所著的教材, 其内容也都是西方的, 其中的一些假设、案例不符合中国的实际, 会让学生感觉比较生疏, 造成学生理解的困难。该课程中的很多概念、理论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 接受起来难度大。此外, 这门课的内容逻辑性强, 前后章节联系比较大, 所以, 如果前面的内容掌握不好, 要学好后面的内容, 更是难上加难。还有就是这门课所涉及到的图形多, 坐标的表示又与数学上所学的相反, 这些都增加了这门课学习的难度。鉴于上述原因, 再加上《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和基础课, 该课程都安排在大一下学期, 而此时, 这些学生刚接触了一两门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 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更是刚刚接触。而对学生本身来说, 因为这门课是考研课程, 所以, 一部分早早立志考研的学生, 会下工夫去学;而对于其他学生, 特别是把大量精力花在兼职上的学生, 花在学习上的精力有限, 就会选择知难而退, 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影响教学效果。

2. 该课程内容多。

《微观经济学》包含的内容很多, 它包括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论、要素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和微观经济政策等等, 而这些理论本身又各自包含很多内容, 如市场论又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垄断市场。虽然这门课逻辑严密, 学生们依然会觉得内容繁多, 要全部掌握比较困难。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领域面非常广阔, 如数学、金融学、财政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等等, 无论对老师或者学生, 要求都很高, 很多人望而生畏。

3. 缺乏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

在大学教学活动中, 老师一般都是站在讲台从上课讲到下课, 学生坐在下边听边记的教学形式, 学生只能理解和记忆教师所讲的内容, 把主要的精力都投放到记录、整理和背诵课堂笔记上, 很少有同学去主动学习和研究同课堂教学有关的经济学知识, 也很少能独立进行社会调查和独立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经济学的课堂上缺乏老师与学生的双向沟通, 缺少学生与社会的双向沟通。大多数教师也缺乏所教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 因此, 讲课的针对性也不强。

三、解决的对策

1. 学好微观经济学应多做习题。

做练习题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经济学概念、原理的理解, 然后再让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解决所提出的经济问题,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 采用启发式和对比式教学。

启发式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实施教学活动, 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教师在转变传统教学方法观念的时候, 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中国本土案例兴趣的教法。由于微观经济学理论性强的特点, 应理论联系实际, 多运用本土化的案例开展讨论、解释微观经济理论, 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他们把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潜力挖掘出来, 从而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微观经济学》一些章节之间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如果注意对相关内容的对比, 就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 供给理论和需求理论的比较, 二者的概念、影响因素等大都一一对应。又如, 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在结构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消费者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以预算收入为约束条件, 而生产者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一定的成本为约束条件;在几何图形的分析上, 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和生产者的等产量曲线、消费者的预算线与生产者的等成本线具有相似的特征, 消费者消费的均衡条件与生产者生产的均衡条件具有相似的形式等等。再如, 在市场理论部分, 不同类型市场的含义及长短期均衡的分析都具有相同的过程, 如果在讲解的过程中注意对比不同类型市场的异同, 就非常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3. 突出对图形的讲解。

在《微观经济学》里, 有大量的图形。学生如果对这些图形不理解, 想死记硬背就太困难了, 也会漏洞百出。而一旦学生理解了这些图形, 会帮助他们掌握相关的理论, 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课的时候, 加强对图形的讲解, 讲清它的推导过程, 不但要让学生掌握某个图形是什么样的, 还要明白它为什么是这样的。同时, 还要注重图形和理论的结合, 让二者相得益彰, 使学生能够作到通过图形来理解和阐述相关理论。比如在讲解需求变动和需求量变动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时, 就可以通过图示法来说明。图表可以清晰地说明了需求量变动是指由于商品本身价格变动引起的消费者购买量的变化, 需求的变动是指商品价格本身不变情况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动。又比如, 在讲解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时, 把概念和画图结合起来, 更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再比如, 在讲解斯威齐模型时, 通过它的假设条件可以画出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图, 结合图形可以很清楚的推导出寡头垄断市场的价格刚性。此外, 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 还有其他要注意的问题。如, 《微观经济学》中的很多名词都有英文缩写, 也要求学生掌握。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缩写, 需要教师把这些概念的英文表达告诉学生, 从而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又如, 还可引导学生阅读课外经济读物,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包括经济思想史, 一些经典著作, 反映经济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如《经济学动态》等, 介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研究成果的书籍, 还有经济理论应用方面的书籍如茅于轼的《生活中的经济学》等等。这样即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还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 声音的大小、语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丰富程度、语言的幽默诙谐、板书的工整程度等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总之, 《微观经济学》教学就像是一门艺术, 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而作为任课教师的我们, 所要做的就是不断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思考, 经过不断地改进, 让我们的教学趋向完善, 进一步地提高教学效果。

4. 穿插讲解式案例教学。

穿插讲解式讲授案例侧重于讲述与解释方式呈现案例, 用于说明和论证微观经济学原理与规律。教师在讲解某一章节基本原理过程中, 可以使用各种案例作为理论的一部分穿插其中, 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理论问题。这一形式主要用于理论讲解过程中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如在讲授“机会成本”的时候, 可以结合学生自己选择就业还是就学来解释, 机会成本的含义就是当选择了就学而放弃了就业, 失去了四年就业应该获得的最大收入, 这个被放弃的最大收入就是就学的机会成本;在讲效用理论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 学生难以理解, 就以学生自己喝水的亲身体会为例, 渴了喝第一杯水特别舒服、到第二杯舒服、到第三杯不舒服, 甚至最后难受, 以此讲解说明效用理论和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通过邻居种花及工厂污染来讲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通过“囚徒困境”和“田忌赛马”等案例讲授简单的博弈论等等。此外, 还可以引人国内外有关理解经济学原理的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等作为案例, 使学生真正在心理上“乐”起来。通过所学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学生感到了微观经济学就是身边的学问, 学习的兴趣高涨, 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微观经济学理论。但这一形式的案例不能过于复杂, 最好是一些对重点、难点能阐述透彻的小案例。这要求教师自己能深刻地理解和思考现实生活, 组织和积累一些案例, 在课堂上能信手拈来。穿插式讲授的方法主要是知识点案例, 能起到加强学生理解知识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 (第4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2]刘施扬《.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改革的探讨[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08, (12) .

[3]张秋.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科技经济市场, 2009, (8) .

[4]黄敬华《.微观经济学》教学探讨[J].科技信息:高校讲坛, 2008, (17) .

篇4:经济学:宏观与微观的结合

“热门”都是浮云

经济学专业并不仅仅是人们所认为的工作好找、赚钱多的“热门专业”而已。事实上,大学里的经济学专业似乎与热门不沾边,它只是一门学科,研究着社会现象与问题,与研究其他领域的学科一样。就专业而言,经济学注意理论上的传授与研究,至于如何将其运用于对实际的指导,则是对我们学习经济学的学子运用所学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要求。

进入大学两年,对于经济学专业有了一定的专业认识。经济学是关于经济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已有的专业方向大致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经济学相关课程需要我们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相关基础专业知识、了解微观宏观市场经济运行的机制、熟悉国家的经济政策、了解全球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同时也要及时关注经济态势和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另外,北京大学开设的部分经济学课程中,对数学的要求很高,因为经济学需要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先进技术手段进行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从而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概述与调查。

具体而言,本科期间需要学习的有政治经济学、经济学原理、统计学等基础课程和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论统计等数学课程以及根据小专业选择的不同选修的专业课程,比如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经济学史、发展经济学、国际金融学等。当然,也离不开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研、实习工作以及各种联系实际的赛事等。

寻找属于自己的风景

一般来说,经济学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以下几大类。第一是经济预测分析人员。这一般是在大公司和经济决策部门,负责市场数据的搜集和分析,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使得市场调查和分析的重要性也越发明显。第二是市场营销人员。顾名思义就是销售产品和服务,但并不是简单的推销员而已,而是具有专业技能,充分掌握市场需求。第三是管理类人员。但刚出校门的大学生由于工作能力与经验的限制,一般不太容易获得好的管理职位。所以首先得到的可能是一线的管理职位,比如生产管理、人事管理助手等。第四是其他行业的相关职位,比如公务员等。

更细致地分,经济学类包含不同的专业分支也有不同的就业方向。比如金融学专业毕业后一般是想进入四大会计事务所、投行、信托等金融类机构工作;财政学则比较集中在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经济管理部门或者大型企业等。

由于学科的特殊性,经济学专业并没有整套的能力评定机制和证明,不像考托福、GRE就能证明英语水平。因此要早早地对自己的未来制订明确的计划。如果你想出国深造进行学术研究,那么多写论文多发表;如果你想进入会计行业,那么多学习考过CPA;如果你想进入四大会计事务所,那么多实习多练英语……但总的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先打好经济学的学术基础,在此之上再尽情飞翔。

有能力,才有实力

在许多人眼里,学经济学就意味着较好的就业待遇和环境,却忽视了自己是否具有学习经济学的能力。首先,经济学对于数理的要求很高,各种数学分析工具都要求能掌握,而学习的数学课程难度也很大。其次,由于现实问题很复杂,使得许多经济研究都没有定论,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很高的鉴别能力。再次,由于经济学偏理论,很多同学不可避免会选择继续深造,那么就要耐得住寂寞,不怕困难和失败。

篇5:微观经济学习题与答案08

一、选择题

1.当最初的变化影响广泛分散到很多市场,每个市场只受到轻微的影响时,()

A.要求用一般均衡分析

B.一般均衡分析很可能推出错误的结论 C.局部均衡分析很可能推出错误的结论 D.局部均衡分析将提供合理可靠的预测

2.被西方经济学界推崇为“福利经济学之父”的是()

A.霍布森

B.庇古

C.帕雷托

D.埃奇沃斯

3.假定只存在两个人(A和B)、两种商品(X和Y)的经济中,要想达到交换全面均衡的条件是()

A.对于A和B,B.对于A和B,C.对于A和B,D.上面三个条件都是

4.假定一个经济,在其中只有两种商品(X和Y),两种生产要素(L和K),那么要想达到生产的全面均衡的条件是()

5.假定存在一个经济,其中有两个个人(A和B)、两种商品(X和Y),生产和交换的全面均衡条件是()

6.小李有5个鸡蛋和5只苹果,小陈又5个鸡蛋和5只苹果,小李更喜欢鸡蛋,小陈更喜欢苹果。在帕雷托状态下,可能()A.小李消费更多的鸡蛋 B.小陈消费更多的苹果

C.两人的苹果和鸡蛋的边际替代率相等 D.上面说得都对

7.两种产品在两个人之间进行分配,被称为帕累托最适度的条件为(A.不使其他人受损失就不能使另一个人受益 B.每个人都处在其消费契约曲线上 C.每个人都处在他们的效用可能性曲线上 D.包括以上所有条件

8.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从下列哪条曲线推导而来的()

A.无差异曲线

B.生产契约曲线

C.消费约束曲线

D.社会福利曲线 9.下面哪些计划不属于贫困救济范畴()

A.向低收入者提供廉价住房计划 B.食品补助票计划 C.医疗救济计划

D.社区公共设施建设计划

10.下面哪些家庭最容易沦入贫困阶层()A.单身汉家庭 B.三代同堂的家庭 C.由夫妻组成的小家庭 D.单身母亲和孩子的家庭

二、名词解释

1.局部均衡分析

2.一般均衡分析

3.帕累托改进 4.帕累托最优状态

5.交换的一般均衡

6.产品转换率

7.不可能性定理

三.简答题

1.一般均衡论的缺点是什么?)2.为什么说边际转换率和边际替代率不相等时,资源没有达到有效配置?

3.假如一个经济原来处于全面均衡状态,如果某种原因使得商品A的市场供给量减少,那么:

(1)A商品的替代品市场和互补品市场会有什么变化?

(2)在生产要素市场上有什么变化?

4.为什么说即使两个厂商生产的产品不同,要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必须使任何使用这两种生产要素的两厂商的该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

5.为什么说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

四、计算题

1.已知商品X的生产函数为,若社会上有社会的生产契约曲线是什么?

2.现在假设一个经济中只有一个生产者不是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其余均处于帕累托状态。并且我们假定该生产者在其产品市场上是一个完全垄断者,在其生产产品的要素市场上也是一个垄断卖方。假设他的生产函数为Q=2L(L为唯一的生产投入要素)。该厂商的产品的需求函数为P=100—5Q,投入要素L的的供给函数W=32+L,计算:

(1)当该生产者达到最大化时,产品的价格、生产的产量、投入要素的需求量和投入要素的价格是多少?

(2)假如该生产者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则产品的价格、生产的产量、投入要素的需求量和投入要素的价格又是多少?

3.如果决定两个人的效用可能性曲线的公式是:UA+2UB=100,画出这条曲线,并求:

(1)若要使社会福利最大化,当社会福利函数为W(UA,UB)=max(UA,UB),社会福利最大时的UA和UB分别是多少?

(2)若把社会福利函数定义为W(UA,UB)=min(UA,UB),当社会福利函数最大时,UA,UB分别是多少?

(3)若社会福利函数是W(UA,UB)= U0.5A U0.5B,社会福利最大时的UA,而商品Y的生产函数为,且指生产X与Y商品,试问:该UB是多少?

4.由A,B两人及X,Y两产品构成的经济中,A,B的效用函数分别为UA=XY,UB=40(X+Y),X,Y的存量为(120,120),该经济的社会福利函数为W=UAUB。求:

(1)该经济的效用边界。

(2)社会福利最大化时的资源配置。

五.论述题

1. 论述一般均衡论的发展。

2. 说明福利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地位。3. 论述生产和交换的一般均衡的条件。

4、假定整个经济原来处于一般均衡状态,如果现在由于某种原因使得商品X的市场供给增加,试考察:

(a)在商品X市场中,其替代品市场和互补品市场会有怎么样的变化?(b)在生产要素市场上会有怎样的变化?(c)收入的分配会有怎样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B ;

3、C;

4、C ;

5、A;

6、D;

7、D;

8、B;

9、D ;

10、D;

11、B

二、名词解释

1、局部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方法是指单个市场孤立起来,只考察某个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决定的研究方法。

2、一般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是指将所有市场放在一起,同时研究所有市场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决定的方法。

3、帕累托改进: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任意改变使得社会中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同时又没有使其他状况变坏,则认为这种资源配置状态的变化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以帕累托标准衡量为“好”的状态改变被称为“帕累托改进”。

4、帕累托最优状态:当一完全竞争的经济实现了价格与产量的一般均衡时,所有的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没有一个经济实体能使自己的状态变好而不使其他某个经济实体的状况变坏。

5、交换的一般均衡:交换的一般均衡是指当社会生产状况即定、收入分配状况即定条件下,通过要素所有者之间的交换使得交易者达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状况。

6、产品转换率:又称为产品的边际转换率,表示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产品的数量。

7、不可能性定理:阿罗在1951年在相当宽松的条件下证明了从不同个人的偏好当中合理的形成所谓的社会偏好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社会福利函数是不存在的。换句话说,在非独裁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有适用于所有个人偏好类型的社会福利函数。这就是有名的“不可能性定理”。

三、简答题

1、答:一般均衡论的证明要依赖于一些极为严峻的假设条件才能成立,比如完全竞争市场假设、回避规模收益递增假设和拍卖人的假设,一般均衡论必须建立在这些条件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均衡价格的存在,然而,这些假设条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根本就不存在。由此一般均衡论严重地脱离了现实,关于这一点,西方学者也承认,一般均衡论好像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它能满足人们的幻想,却不能有助于居住问题的解决。

2、答:之所以将MRTXY=MRSXY作为交换与生产一般均衡的条件,是由于只有符合之一条件,才能既使生产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又使资源大到有效配置。如果MRTXY不等于MRSAXY、MRSBXY,比如,MRT=1,MRS=2,表明消费者愿意放弃2单位的Y商品的生产,说明重新配置资源以增加X商品的生产是必要的。只要MRT不等于MRS,重新配置资源都会使消费者收益。也就是说,只有当边际转换率和边际替代率相等时资源才达到有效配置。

3、答:(1)如果商品A的市场供给减少,根据局部均衡的分析,其价格P上升和供应量Q减少。根据一般均衡的分析,由于A商品的价格上升,人们会增加对其替代品的需求,从而替代品的价格上升、需求量上升;同时人们会减少A上品互补品的需求,从而互补品的价格和需求量都下降。(2)商品市场的上述变化当然也会影响到生产要素市场,显然,由于A商品价格上升,人们减少了对A商品的需求,同时也减少了其互补产品的需求。因此生产A商品及其互补品的生产要素的需求降低,导致生产A商品及其互补品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数量的下降。同时又导致A商品的替代品的需求上升,从而引起生产A商品的替代品的生产要素的需求上升,生产A商品的替代品的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数量增加。

4、答:假设一开始两种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不相等,根据有关分析,对于这两个厂商来说,他们可以在不改变要素投入总量的情况下,通过他们之间的要素交换就可以使每个厂商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而这种情况正是帕累托改进的一种情况。因此如果一开始两厂商的两种投入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不相等,他们是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而且上面的分析与这两个厂商所生产的产品相同与否无关。因此即使两个厂商生产的产品不同,要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必须使任何使用这两种生产要素的两厂商的该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

5、答:一般来说,总是假定消费者追求效用的极大化,而厂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数学证明可以说明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三个条件。

(1)在完全竞争状态下,每种商品的价格对于所有消费者来说都是相同的。那么,消费者为了追求效用最大化,就一定会使其消费的任何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相等,同时每一消费者所购买的任何两种商品的数量必使其边际替代率等于消费品市场上这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因此,就所以的消费者来说,任何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相等。

(2)在完全竞争状态下,每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对于所有生产者来说都是相同的。那么生产者要达到利润最大化,就一定会使使用的任何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同时每一个厂商所使用的任何两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必使其边际替代率等于生产要素市场上这两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之比。因此,就所有生产要素来说,任何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

(3)在完全竞争状态下,任何两种产品生产的边际转换率为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成本之比。同时,每一个消费者对于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其价格执笔,又由于任何商品的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因此,对于任何两种产品来说,其生产的边际转换率一定等于任何消费者对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由此可见,完全竞争完全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所要求的三个条件,因此完全竞争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

四、计算题

1.解:因为生产的契约曲线上的点必须满足,又已知

所以

该社会的资

(14.1)源

在充

下,有

(14.2)

将(14.2)代入(14.1),得

,这就是生产契约曲线,由此可知,当KY=100,LY=50时并不满足上式,即要素分配的公平之点不在契约曲线上,故可知此契约曲线必在埃奇沃斯盒中的对角线的同侧,因为X和Y两商品的生产皆为规模报酬不变。

2.解答:

(1)该厂商的利润函数:π=PQ—WL,将Q=2L,P=100—5Q,W=32+L代入利润方程得:

π=(100—5×2L)×2L—(32+L)×L= —21L2+168L 利润对L对一阶导数,得:

dπ/dL= —42L+168 根据利润最大化条件,一阶导数为0,所以:

dπ/dL= —42L+168=0,解得L=4 利润对L的二阶导数为:

d2π/d2L= —42<0,所以L=4为利润最大化解。

将L=4代入生产函数可得:Q=2L=2×4=8,将L=4代入生产要素供给函数可得:

W=32+L=32+4=36 将Q=8代入产品的需求函数,可得:

P=100—5Q=100—5×8=60。

所以当该生产者达到利润最大化时,产品的价格、生产的产量、投入要素的需求量和投入要素的价格分别为:60、8、4和36。

(2)加入该生产者也满足帕累托最优条件,那么该厂商的总成本为:

TC=WL=W×1/2Q=1/2WQ 所以边际成本MC为:

MC=dTC/dQ=1/2W=1/2×(32+1/2Q)=16+0.25Q 由于在帕累托状态下,MC=P(注意:满足帕累托状态的市场一般有两个:完全竞争和绝对计划。后者在本题中不成立,所以只剩下完全竞争。而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均衡时,P=MC=MR=P(—1/Ed),完全竞争时,需求曲线水平,Ed为无穷大,所以P=MC),所以:

16+0.25Q=100—5Q

解得Q=13.44

将Q=13.44代入Q=2L,可得:

L=6.72

将L=6.72代入W=32+L,可得:

W=38.72

将Q=13.44代入P=100—5Q,可得:

P=32.8 所以,加入该生产者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则产品的价格、生产的产量、投入要素的需求量和投入要素的价格分别是32.8、13.44、6.72和38.72。

3.解答:解图略。(1)当UA =100,UB=0时,W=100;(2)当UA=UB=33.33时,W=33.33,有最大值;(3)当UB=25,UA=50时,有最大解为35。4.解:

(1)设配置给A的产品为(X,Y),则配置给B的量即为(120—X,120—Y)。此时,二者的效用分别为UA=XY和UB=40(240—X—Y)。由此解得UA=X(240—X—UB/40)。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当一个人效用水平不变条件下使另一个人的效用极大化。A的效用UA极大化(UB不变)的条件为: dUA/dX=240—UB/40—2X=0 解得

X=120—UB/80 将上式代入UA=X(240—X—UB/40),即得

UB=9600—80U1/2A 这就是该经济的效用边界。

(2)帕累托最优状态的社会福利函数为:

W=UAUB=UA(9600—80U1/2A)=9600UA—80U3/2A

由社会福利最大化条件:

dW/dUA=9600—120U1/2=0 解得:UA=6400,UB=3200 此时,X=80,Y=80 即的产品拥有量为(80,80),的产品拥有量为(40,40)。

五、论述题

1、答:一般均衡论是瓦尔拉斯于1874年出版的《纯粹政治经济学纲要》一文中首次提出。瓦尔拉斯证明出如果给定消费者效用函数、要素供给函数以及生产函数,就可以确定所有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达到一般均衡。即所有商品和要素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都可以确定下来。到一般均衡的条件就是达到生产者利润最大化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同时所有商品和要素市场上供给和需求相等。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模型一共考虑了4个方程组:商品需求方程、要素需求方程、厂商供给方程和要素供给方程。尽管瓦尔拉斯计算方程数目和变量数目的方法是相当不能令人满意的,但它在很长时间里被人们所接受,无人提出疑问。这种情况直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后才有所改变。后来的西方经济学家用集合论、拓扑学等数学方法证明,一般均衡体系只有在极其严峻的假设条件下才可能存在均衡解。这些假定条件有:任何厂商都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每一种产品的生产必须使用一种原始生产要素;任何消费者所提供的原始生产要素都不得大于它的初始存量;每个消费者都可以提供所有的原始生产要素;每个消费者的序数效用函数都是连续的;消费者的欲望是无限的;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等等。总之,在一定的假定条件全部得到满足时,一般均衡体系就有均衡解存在。而且均衡可以处于稳定的状态,以及均衡同时是满足帕累托最优条件的。

2、答:福利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论证的“看不见的手”远离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在于说明:完全竞争模型可以导致帕累托状态,而这一状态对整个社会来说又是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福利经济学属于规范经济学的范畴,它从微观经济学主体的行为及其相互联系的角度出发,从生产资源有效率的配置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这两个方面来研究一个国家实现最大社会经济福利所需具备的条件和国家为了增进社会福利应有的政策措施。

3、答:交换的一般均衡条件是,消费者的各自商品组合选择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如果再做任何一种改变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或者不使另一个人的境况变坏。用数学语言说就是,在埃奇沃斯盒装图中消费者A的无差异曲线于消费者B的无差异曲线正好相切,因此这两条无差异曲线的边际替代率正好相等即MRSAXY=MRSBXY。生产的一般均衡条件是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对于使用这两种要素而生产的商品来说都是相等的。如果离开两曲线的切点,在任何一条等产量线上移动,都会使某一产品的数量减少。因此就一种产品来说,保持相同的产出水平也许可以有许多种资源投入组合,但同时会使另一种产品的产出水平达到最高水平的只有一种。两条等产量线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即MRTAXY=MRTBXY。

篇6: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一、山西工商学院学生现状的分析

(一)学习态度方面。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抽象性极强的学科,大量的模型都存在假设前提,比如: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前提就是“经济人”假设,在讲到寡头市场古诺模型时,它的一个假设前提是“成本为零”,这与现实生活是极其不相符的,这些与现实生活脱离的假设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由于学校学生基础不扎实,在理性思维环节存在着欠缺。微观经济学这门课一般在大一的下半学期开设,由于学生还没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和相关的社会经验,这就使得学生学习起来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微观经济学的一个特点就是用大量的数学模型来解释经济学知识,这对于数学知识薄弱的学生提出了挑战。大多学生对各个章节中的数学模型的建立,通过图形分析经济问题等方面提出了较多的问题。

(二)学习兴趣方面。大多数学生表示对微观经济学的兴趣程度一般,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只停留在课堂,多数学生表示,不会主动学习和参阅有关微观经济学的相关书籍。

(三)学习目标方面。在调查中显示,大部分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理由是找工作时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帮助很大,在考研时微观经济学很有用。以此可以看出,学校学生选择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功利性很强,并不是单纯想多了解微观经济的理论知识,并以此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四)学习方式方面。学校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课堂学习,而课外的其他教材、报刊涉及较少。除了上课与老师做一定的互动以外,课下与老师的沟通交流较少。通过分析图书馆提供的借阅数据,学校学生对经济学等相关书籍的借阅量、电子资源的下载量都比较少。

(五)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方面。大多数学生表示比较困难和很难。微观经济学的内容涵盖面非常广泛。比如:在高鸿业版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中就包括了消费者理论、生产轮、成本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博弈论、福利经济学等内容,这对于学生全面掌握该本书籍增加了难度。学校财务管理专业是文理兼收,其中相当部分的学生在数学知识方面存在欠缺,然而微观经济学的重点就在于用数学知识解决微观经济学中的经济问题,这无形中给学习增加了许多困难。文科学生学起来会更加吃力。比如:在讲课过程中学生对“弹性”、“边际”等相关概念的理解不深入,导致做题时频繁出错。学习内容的较大难度使得学生不愿意主动学习本门课程,更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调查反映大多数学生除了上课学习微观经济学以外,其余每周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时间都在六小时以下。

(六)学习内容的喜好程度方面。将微观经济学划分为供求理论、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成本理论、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分配理论、其余理论等选项,让学生选择。结果显示,大多数同学选择了供求理论和消费者理论。从选项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喜欢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比如说消费者理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消费者,因为每个学生每天都要消费,那么,在讲该理论时可以从自己的实际角度出发,来理解所授知识,并且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很多,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学生的特点编排教学内容

(一)要注重教材的选择。现阶段,关于西方经济学的`教材是很多,但大部分高校选择的都是有较多数学模型的《西方经济学》教材。这些教材的特点是内容全面,编排合理,大量的数学模型支持经济学理论。但是,对于学校的学生来说,这版教材有些偏难。尤其是在数学模型的运用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就是首先对运用的数学模型不理解,然后再用数学模型说明经济学问题,就更增加了学生对经济学问题的理解难度。从这个角度来说,学校选择这类型的教材就存在着不合理性。教材是传播知识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要全面考虑学生的特点,选择的教材应该尽量简单,理论体系完整,案例和相关生活材料多,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开课时间的选择。大多数高校,微观经济学的开课时间是大一的下半学期。但微观经济学的开课时间不在于特定的时间,而在于讲微观经济学之前,与经济数学的有关知识和政治经济学的有关知识是否已经讲授完毕。在这两门课程已经授完的基础上,才可以开课,切忌同时开课,这样会出现的问题就是数学知识还没有讲到,经济学知识已经涉及,这样无形中给微观经济学的讲解带来了困难,同时,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在讲课内容上,用大量的经济事例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相结合。调查表明,学生喜欢学习消费者行为理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该章节的事例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用事例来为教学内容作支撑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例如,在讲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运用吃包子案例。在讲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时,运用肥料事例,相关的事例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这都会增加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观经济学的大量案例都采用的是西方国家中的事例,那么,有些事例对于发展中国家是不恰当的。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强调采用中国经济社会中的事例,这样更接地气,也更便于学生的理解。例如:在讲完“生产理论”后可以让学生扮演各种厂商,并设定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模拟商业竞争。

三、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

篇7:微观经济学第一章习题与答案

一、选择题

1、现有资源不能充分满足人的欲望这一事实被称为()。A、机会成本 B、稀缺性 C、规范经济学 D、生产什么的问题

2、经济学可定义为()。

A、研究政府如何对市场机制进行干预的科学 B、消费者如何获取收入并进行消费的学说C、研究如何最合理地配置稀缺资源于诸多经济性用途的科学 D、企业取得利润的活动

3、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

A、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B、怎样生产 C、为谁生产 D、以上问题均正确

4、“富人的所得税税率比穷人高”是()。

A、规范的表述 B、实证的表述 C、否定的表述 D、理论的表述

5、当经济学家说人们是理性的时,这是指()。

A、人们不会作出错误的判断 B、人们总会从自己的角度作出最好的决策 C、人们根据完全的信息而行事 D、人们不会为自己所作出的任何决策而后悔

6、研究个别居民户与厂商决策的经济学称为()。

A、宏观经济学 B、微观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7、微观经济学的中心是:()

A.价值理论 B.价格理论 C.生产理论 D.分配理论

8、经济学分析问题的“三部曲”是()A.假设,检验,模型

B.假设,模型,检验 C.模型,假设,检验

D.检验,假设,模型

9、经济学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什么,为谁生产

B.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C.生产什么,如何生产 D.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10、微观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假设是()A.经济个体是理性的,经济资源是相对稀缺的 B.经济个体是理性的 C.经济资源是相对稀缺的 D.经济资源是相对丰裕的

二、名词解释

1、经济人

2、机会成本

3、生产可能性曲线

4、相对稀缺性

5、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三、简答题

1、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经济含义。

2、经济模型应该准确地描述现实世界吗?

3、简述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4、什么是经济学,经济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5、简述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核心思想。

四、论述题

1、经济学研究能否保持“价值中立”原则?经济研究是否需要价值判断?

2、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由什么基本经济问题引起的,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D

4、D

5、B

6、B

7、B

8、B

9、D

10、A

二、名词解释

1、经济人:被视为经济生活中一般的人的抽象,其本性被假设是利己的。“经济人”在一切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合乎所谓的理性的,即都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促和获取自身的最大的经济利益。

2、机会成本: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3、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能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劳务的组合与不能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劳务的组合之间的曲线。

4、稀缺性:稀缺是经济学中一个基础性的概念。由于稀缺性的存在,人们就必须作出各种选择,这也是经济学产生的根本原因。

5、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实证分析是可以通过对证据的检验来肯定或是否定的;而规范分析除了事实,还包括价值判断。两者互相关联的,实证分析会对规范分析产生影响,规范分析结论不仅需要实证分析,还需要价值判断。

三、简答题

1、(1)生产可能性曲线是稀缺性的具体化;(2)生产可能性曲线表明任何一个经济都必须作出选择;(3)生产可能性曲线还说明选择的具体内容;(4)生产可能性曲线可说明资源配置的效率;(5)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机会成本密切相关。

2、经济模型不需要准确地描述现实。所有的模型都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的,它们忽略了大量不会对研究结果有实质性影响的细节,向我们说明什么是真正重要的。模型是为了增进我们对现实的理解而简化了现实。

3、西方经济学根据它所研究的具体对象、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前者研究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采用个量分析方法,是通过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相互关系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经济资源配置问题的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理论。后者研究整个国民经济运行,采用总量分析方法,是以国民收入核算为核心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充分利用的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理论。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稀缺资源配置的节省和经济效率,取得社会福利最大化。区别主要在各自的研究重点和论述的方式不同。在微观经济学中,总产量、价格总水平、总就业量是作为已知变量看待,侧重用个量分析方法分析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而宏观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对象,正是微观经济学假定不变的经济总量。如果宏观达到充分就业,又实行了物价总水平的稳定,微观又实现了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一国的经济就达到了福利最大化。因此,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关系,就好像森林和树木之间的关系一样。

4、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的科学。其本质是研究资源的有效配置。

5、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分为产品市场理论和要素市场理论。在产品市场上消费者的货币选票和厂商的供给决策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生产什么。在要素市场上厂商对投入品的需求与消费者对劳动及其他投入品的供给相结合,帮助决定工资、地租和利息;收入进而影响物品运送给谁。厂商为了购买要素投入品和以最低价格出售物品而展开的竞争决定了如何生产的问题。其核心思想是通过价格机制实现两个市场均衡,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四、论述题

1、科学性和客观性要求经济学超脱和排除一切价值判断,就经济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客观的描述,这就是所谓的“价值中立”原则。价值中立原则在经济学中的运用,是将经济学划分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实证经济学的任务是如何客观地对经济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它需要保持“价值中立”原则;而规范经济学的任务是怎样按人们意图改善经济运行状况,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不可能保持“价值中立”原则。

尽管经济学主要是一门实证科学,但它依然需要价值判断。当西方经济学试图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建立经济学体系时,他们很快就发现,经济学面临着一个在自然科学中通常不会遇到的问题,即人们对各种社会现象,特别是对涉及人们切身利益的经济问题,往往会做出好坏或应该与否的判断,即价值判断。

2、经济稀缺性是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产生的基本经济问题。西方经济学认为,任何社会——不论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如何,也不论它处在什么历史时代——经济问题都导源于一个基本的经济事实或矛盾,即人类需要的无限性和满足需要的资源的稀缺性。

篇8: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

从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看, 该门课程特点表现为:

第一, 理论体系具有综合性, 理论比较抽象。

一方面, 是因为经济规律属于社会科学, 由于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对社会现象的分析, 对于理论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 经济理论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为背景的, 与我们国家的国情背景、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存在较大差距;同时, 在理论介绍中包含各种假设条件, 理论的应用是有前提条件的, 使学生在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时有一定的难度。

第二, 经济学思想、经济数学及经济曲线三者的相互融合贯穿于教学始终。

该课程以其新颖性和有用性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同时它又是一门逻辑性和系统性极强的课程。微观经济理论的研究内容主要以量化分析为主, 其理论的得出与变化, 可以通过图表来形象直观的再现, 便于说明理论的存在与发展。同时, 数学知识运用频繁。许多经济理论和方法的得出, 都是通过数学推导得来的;通过数学证明其自变量的变化是如何导致因变量变化及变化的程度, 对数学知识掌握应具备应用和分析的能力。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的探索与创新

(一) 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

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内容, 并在此基础上, 提高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培养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在教师备课、资料准备、授课、学生做习题、专题讨论、考试等主要环节上都努力体现这个目标性特征。做到每章节目标明确、重难点清楚, 紧紧扣住《微观经济学》的课程目标, 理论联系实际, 针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积极开展《微观经济学》课程实验。

(二) 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

1.把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体系

在讲授微观经济学具体内容之前首先概述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了解该理论体系的研究中心、研究目的、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特点是什么, 理解和掌握微观经济学的一些实质性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关心微观经济学的统一性, 以便将知识点串连起来。微观经济理论是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 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点:一是要掌握最基本的概念, 如稀缺性、均衡、机会成本、边际、市场结构、市场失灵等。二是要掌握三大均衡:需求与供给的均衡, 消费者均衡, 生产者均衡。三是要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十大规律:如需求规律、供给规律、供求定理、科斯定理等。通过复习归纳使学生掌握了这门课的内容体系及重点。

2.增加前沿教学内容的介绍

教学中充分反映学科最新进展, 同时结合教师科研, 丰富教学内容。《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现实, 把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引进到课堂, 形成了一种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机制。比如, 结合每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介绍经济学学科前沿的发展情况,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学科方法的学习, 实施方案为删减一些不必要重复的内容。使学生在掌握传统的经济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之上, 对融合的新方法、新背景以及新的挑战和机遇都有所了解, 为学生理解和应用理论研究拓展视野。

(三) 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设计与教学设计相结合

强调改变教学理念的创新, 努力探索《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强调教学方法从传统的“讲课”向“综合性教学系统”转变, 形成一套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更新和不断自我完善的教学系统。突出表现在多媒体教学的不断创新, 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为:从经济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引出课程讲授内容———提问式教学———穿插课堂思考、身边的经济学故事———多种方式阐释经济学原理 (散文式语言、图表、模型、案例等) ———讨论、课堂实验———网络、媒体资料———经济学理论应用———复习小结———课后练习和阅读参考资料加深理解。该过程充分体现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通过这样的系统教学, 有利于课程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满意度。

2.组织微观经济学实验

为学生营造了活跃的学习环境, 让他们发掘自身对经济事件的好奇心, 并且主动思考问题的答案。在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进行讨论, 对于激发学生利用经济学原理来思考周围的世界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对没有修过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学生和有一些经济学基础的学生都十分有用。每一个实验应包含以下内容:实验说明部分, 对实验进行指导说明;实验讨论部分, 提出与实验相关的经济理论;实验报告部分;课后作业。实验和讨论的交替使课堂变得富有节奏。实验报告帮助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应用经济理论和分析结果。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是对市场配置资源运行机制的规律总结, 其理论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向性。因此, 在教学方法上, 要注意将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既可以先讲解理论要点, 然后引入案例;也可以将案例融入到理论要点的讲解当中, 引导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 理解和体会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精髓和分析方法。作为授课教师平时就应该保持敏锐的观察、联想力, 为案例教学准备素材。比如, 笔者在讲授垄断市场的价格歧视时, 以电影票分为成人票和学生票, 来分析垄断市场进行实行歧视性价格的条件和利润等。

三、结论

微观经济学作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经济学理论和思想, 教学过程中应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知识积累与能力提升并重, 达到学以致用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晓庆.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及教学方法探讨.经济研究导刊, 2010, (31) .

[2]李鹏雁.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研究, 2008, (1) .

[3]初凤荣.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研究.科技创新导报, 2009, (20) .

篇9: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体会;教学方法

中国分类号:F016

一、引言

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是经济类课程的基础学科和入门学科。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对本科生学习经济学类课程的理论知识非常关键,而且对本科生考研、参加银行等招聘考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普通高等学校里,一般的课程设置是在本科生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微观经济学课程,在大二的上半学期接着开设宏观经济学。由于微观经济学处于先设先讲的位置,因此,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初临经济学大门的学生能否对经济学产生兴趣、愿不愿意或能不能学好宏观经济学。本人从事微观经济学教学已有八年时间,在这期间,既有点燃学生强烈求知欲和传授经济学知识后的喜悦,也有目睹他们感叹微观经济学难学和学习兴趣消退后的沉思。

二、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体会

(一)微观经济学有一定的学习难度

相比于形势政策或历史、文学课程,微观经济学对初学者有着较高的理论难度和学习门坎,既涉及到求导、积分等数学知识需要一定的数学计算能力,又涉及到边际效用递减、规模报酬、机会成本等理论知识需要有较好的感悟和理解能力;既需要区别不同学派经济思想的差异,又需要把握这些学派间思想的共同点和传承;既需要掌握理经济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又需要把这些理论联系实际,学会用理论解释人类社会现象并指导实践。比如,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定义不难理解,但是他们的计算就需要用到积分的知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生活中非常普遍,但学生要想将“吃包子”的例子推向一般就需要深入思考、举一反三。再比如,规模报酬有三种情况,规模报酬递增、递减和不变,但这三种情况在现实中对应哪些例子、适用条件是什么,可能有许多同学在理解时存在困难。亚当斯密关于“一只看不见的手”原理和不要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已经耳熟能详,但是深刻理解亚当斯密提出这一理论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以及提出与重商主义学派相左的政策主张的原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对亚当斯密所处时代背景、社会地位和阅历有深入了解,并全面阅读《国富论》的内容。

(二)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学习范式至关重要

最大化和均衡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两大研究范式,贯穿经济学研究的始终,掌握经济学研究的范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个体经济单位主要有消费者和生产者。从理性人假设出发,微观经济学假设单个消费者是在收入和产品价格既定下,追求效用的最大化;生产者是在生产成本的约束下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也就是说,经济学认为理性人的决策实质上是一个最优化或最大化的问题。无论对于垄断厂商还是完全竞争厂商,生产者在决策时都是如此,因此要遵循的生产原则就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学生在掌握了这一研究范式后,就不必死记硬背消费者均衡时的条件以及各种厂商生产决策的原则,在学习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最大化类似,均衡是微观经济学中的另一研究范式。取自牛顿力学的均衡概念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影响极深。正如霍奇逊(1993)所说:“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的观点,及对均衡机制的理论描述,主宰了新古典主义理论”。刁伟涛(2005)指出,均衡已成为库恩意义上的新古典经济学范式。均衡范式的理念是把经济的均衡状态作为参照系, 倾向于认为经济过程会自动收敛于均衡状态或围绕均衡状态上下波动。无论在产品市场还是在生产要素市场,无论是局部均衡还是一般均衡,均衡都是学习者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学会比较和融会贯通能够事半功倍

微观经济学中有许多类似的概念和公式,学会比较和融会贯通非常重要。例如,在学习第四章等产量线、边际产量、生产者均衡条件、边际技术替代率的时候,我们要复习和对照第三章效用论中无差异曲线、边际效用、消费者均衡的条件、边际替代率等概念,因为它们是非常类似的概念。比较后,我们可以弄清楚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理解得更深记忆得更牢。即使一段时间后忘记了生产者均衡的条件,我们只要回想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就不难推出生产者均衡的条件。再比如市场论这一章,只要我们学会比较,就不难掌握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的区别,以及这四种市场类型分别在厂商数目、产品是否有差异、进入障碍、是否对价格有控制力四个方面的差异。

(四)善于画图在平时学习和应试中都有很大益处

在平时学习中,借助图形进行答题可以比较直观地呈现知识和理论本身,加深我们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比如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等概念。图形画出来后,消费者剩余就非常直观地被看出来了,它就是市场需求曲线以下市场价格线以上的部分。而且,在应试考试中,如果考生仅答消费者剩余的文字定义而不画图,那么就不会得到满分。如果在研究生考试中,你明明知道它的定义,但由于没想到以为不用或不会画图,那么就得不到满分,非常可惜。

三、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创新

基于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体会,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从个方面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先对微观经济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梳理,通过人物传记介绍、课前演讲、精彩视频解读等多种其他手段充实课程教学,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

(二)培养学生学习经济学的思维和范式

经济学思维和范式非常重要,远远比记忆某一条具体的理论和概念重要。因此,在微观经济学的导论部分,要有重点地有意识地先给学生介绍这方面的知识。比如,可以通过“三个经济学家和三个数学家的故事”给学生介绍经济思维,即如何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

(三)课堂教学中要经常回顾和比较

在教学中讲授新知识时,要经常回顾以往类似的概念和与新知识容易混淆的内容。回顾和比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整个知识体系,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这一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强调画图在课后作业及考试中的重要性

在课后作业和试卷的批改中,明确画图的分值,并及时告诉学生没有画图的扣分情况,在平时培养学生画图的习惯和意识。

参考文献:

1、霍奇逊: 《现代制度主义经济学宣言》,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第167 页。

上一篇:静心禅语句子下一篇:阿里校招运营专员笔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