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

2024-06-16

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精选6篇)

篇1: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

湖北经济学院

经济学系《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级微观经济学 课程代码:ZJ1007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 学分:3 学时:54(理论学时:54;实验实践学时:0)面向对象:金融学(国际金融试验班、拔尖创新班)先修课程:经济学原理、高等数学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微观经济学是学习和掌握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基础课程,是迈进经济学殿堂的重要阶梯。现代经济学已经发展出一整套可经证伪的理论体系,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它更趋近于自然科学,因而是一门更为“科学”的社会科学。本课程旨在讲述两百年来经济学关于资源配置的解释性逻辑框架,演绎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架构,培养学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们能够像经济学家那样去思考现实中的各类经济问题。学生通过学习,一方面需要把握微观经济理论的框架体系,弄清微观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掌握其分析方法,了解其最新发展;另一方面,也是极为重要的,需要学会如何用所学到的理论分析工具,解释和分析现实中的经济问题。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堂笔记、课后练习。

三、课程考核要求

1.考试目的与要求:考察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对课程知识理论体系的了解情况;重点考核学生运用基本经济理论来分析与解决经济中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采取多元化的考核形式,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校效果。

2.考核形式: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过程考核,包括考勤、作业、课堂表现等;另一部分是期末卷面考试,采取闭卷形式。

3.成绩评定:采取百分制进行核算,其中过程考核占30%,期末卷面考试占70%。

四、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学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

《中级微观经济学》学时分配

内容

理论学时

实验(实践)学时 第一讲 导论与预算约束

第二讲 偏好与效用

第三讲 选择与需求

第四讲 显示偏好与斯勒茨基方程

第五讲 需求分析与跨期选择问题/不

确定性与资产市场

第六讲 消费者剩余、市场需求与均衡

湖北经济学院

第七讲 生产技术

第八讲 生产成本

第九讲 利润的最大化和竞争性供给

第十讲 市场势力:垄断和买方垄断

第十一讲 垄断行为

第十二讲 寡头垄断

第十三讲 博弈论与寡头垄断分析

第十四讲 交换经济与福利经济学定理

第十五讲 生产经济与福利经济学定理

第十六讲 外部效应

第十七讲 公共物品

第十八讲 信息与激励

合计

二、教学内容

第一讲 导论与预算约束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教材的结构及学习内容;具备建立市场模型进行分析的能力;掌握预算约束相关理论。

教学重点:经济假设与模型、预算约束及其性质 教学难点:税收、补贴和配给对预算线的影响 第一节 导论

1、教材及学习说明;

2、微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及方法。第二节 市场

1、建立模型;

2、最优化原理和均衡原理;

3、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

4、均衡价格和数量;

5、帕累托效率。第三节 预算约束

1、预算集与预算线;

2、税收、补贴和配给对预算约束的影响。

第二讲 偏好与效用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偏好的意义;了解效用及效用函数的相关概念;能够用偏好及效用的相关理论解释消费者行为。

教学重点:偏好假设、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效用函数、效用函数与边际替代率 教学难点:边际效用替代率

湖北经济学院

第一节 偏好

1、消费者偏好;

2、关于偏好的几种假设;

3、无差异曲线;

4、偏好的实例;

5、良态偏好;

6、边际替代率;

7、边际替代率的其它解释;

8、边际替代率的性状。第二节 效用

1、基数效用;

2、构造效用函数;

3、效用函数的几个例子;

4、边际效用;

5、边际替代率;

4、通勤车票的效用。

第三讲 选择与需求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消费者是如何选择的,掌握消费者进行选择的相关理论;认识不同的商品,掌握反需求函数的相关内容。

教学重点:最优选择与消费者需求、商品分类、反需求曲线 教学难点:不同商品的种类、反需求函数 第一节 选择

1、最优选择;

2、消费者需求;

3、若干例子;

4、估计效用函数;

5、边际替代率条件的意义。第二节 需求

1、正常商品与低档商品;

2、收入提供曲线和恩格尔曲线;

3、几个实力;

4、普通商品与吉芬商品;5价格提供曲线和需求曲线;

7、替代和互补;

8、反需求函数。

第四讲 显示偏好与斯勒茨基方程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消费者模型的研究方法,了解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实现的理论;掌握从消费者偏好到需求的转变过程。

教学重点:显示偏好的概念与应用、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教学难点:不同商品的种类、反需求函数

第一节 显示偏好(本节可根据需要不讲和略讲)

1、显示偏好的概念;

2、从显示偏好到偏好;

3、恢复偏好;

4、显示偏好弱公理;

5、检验显示偏好弱公理;

6、显示偏好强公理;

7、如何检验显示偏好强公理;

8、指数;

9、价格指数。第二节 斯勒茨基方程

湖北经济学院

1、替代效应;

2、收入效应;

3、替代效应的符号;

4、需求的总变动;

5、变动率;

6、需求法则;

7、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例子;

8、另一种替代效应;

9、补偿需求曲线。第三节 购买和销售

1、净需求和总需求;

2、预算约束;

3、禀赋的变动;

4、价格变动;

5、提供曲线和需求曲线;

6、修正的斯勒茨基方程;

7、斯勒茨基方程的运用;

8、劳动供给;

9、劳动供给的比较静态学第四节 购买和销售

第五讲 需求分析和跨期选择问题&不确定性与资产市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跨期分析、资产市场、不确定性和风险资产四个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在跨期条件下的消费者选择方面的知识。

教学重点:生产要素禀赋与预算约束、跨期选择的预算约束、期望效用、风险度量 教学难点:跨期的现值分析。第一节 跨时期选择

1、预算约束;

2、消费偏好;

3、比较静态学;

4、斯勒茨基方程和跨时期选择;

5、通货膨胀;

6、现值:更仔细的研究;

7、对若干时期的现值分析;

8、现值的用途;

9、债券;

10、税收;

11、利率的选择

第二节 资产市场(本节可根据需要不讲和略讲)

1、报酬率;

2、套利与现值;

3、对资产差异的调整;

4、具有消费报酬的资产;

5、对资产报酬征税;

6、应用:金融机构。第三节 不确定性

1、意外消费;

2、效用函数和概率;

3、预期效用;

4、预期效用为什么是合理的;

5、避免风险;

6、资产多样化;

7、风险分散;

8、股票市场的作用。第四节 风险资产(本节可根据需要不讲和略讲)

1、均值一方差效用;

2、风险的测度;

3、风险资产的市场均衡;

4、报酬如何调整。

第六讲 消费者剩余、市场需求与均衡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工具消费者剩余;掌握从个人需求到市场需求,最后到市场均衡的过程;掌握的是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弹性定义、弹性的各种应用和均衡。

湖北经济学院

教学重点:消费者剩余、弹性、边际收益、市场均衡、税收 第一节 消费者剩余

1、离散商品的需求;

2、根据需求曲线建立效用函数;

3、消费者剩余的其他解释;

4、从消费者剩余到诸消费者剩余;

5、近似于连续需求;

6、拟线性效用;

7、对消费者剩余变化的说明;

8、补偿变化和等价变化;

9、生产者剩余。第二节 市场需求

1、从个人需求到市场需求;

2、反需求曲线;

3、离散商品;

4、广延边际和集约边际;

5、弹性;

6、弹性与需求;

7、弹性与收益;

8、弹性不变的需求;

9、弹性与边际收益;

10、边际收益曲线。第三节 均衡

1、供给;

2、市场均衡;

3、两个特例;

4、反需求曲线和反供给曲线;

5、比较静态学;

6、税收;

7、税收的转嫁;

8、税收的额外净损失。

第七讲 生产技术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在短期生产函数中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三者是什么关系,生产要素报酬率为什么会递减,生产要素合理投入区域为什么是平均收益递减的第二区域;在长期生产函数中等产量曲线有什么性质,什么是固定技术系数等产量曲线,规模报酬与生产要素报酬有什么区别以及规模报酬递增、递减和不变三种变动及其原因。

教学重点:生产技术、生产函数、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产量线、长期与短期、规模报酬 教学难点:技术特征的归纳。第一节 生产的技术

1、投入和产出;

2、技术约束的表述;

3、技术的例子;

4、技术的特征;5生产函数; 第二节 等产量线

1、等产量线;

2、短期和长期;

3、可变更投入品和固定投入品。第三节 一种可变投入(劳动)的生产。

1、长期和短期;

2、平均产出和边际产出;

3、报酬递减规律;

4、劳动生产率。第四节 两种可变投入的生产

1、报酬递减;

2、投入品之间的替代;

3、生产函数的特例。第五节 规模报酬。

湖北经济学院

1、规模报酬递增;

2、规模报酬递减;

3、规模报酬不变。

第八讲 生产成本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1、在短期成本函数中:总成本等于固定成本加上可变成本,在长期成本函数中:不存在固定成本,所有投入要素都是可变的。

2、长期总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短期总成本曲线和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而长期边际成本曲线则不是短期边际成本的包络线,这两条曲线相交而不是相切。

3、企业的扩展线描绘了企业如何随其规模或产出而作出成本最小化的投入。

4、学习曲线则描绘了当企业的累积产量增加时,企业生产既定产出所需投入的减少数量。

教学重点:各种成本的概念、长期成本与短期成本。教学难点:反要素需求函数的获得过程。第一节 成本的测量

1、经济成本和会计成本;

2、沉淀成本。第二节 短期成本

1、总成本;

2、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3、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

4、短期成本的决定因素;

5、成本曲线的形状。第三节 长期成本

1、成本最小化的选择;

2、等成本线;

3、生产者均衡。第四节 长期与短期成本曲线。

1、短期生产的固定性;

2、长期平均成本;

3、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4、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的关系。第五节 范围经济

1、产品转换曲线;

2、范围经济程度。第六节 估计和预测成本

1、成本方程与成本函数;

2、成本函数和规模经济的计量。

第九讲 利润的最大化和竞争性供给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以竞争性市场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了厂商如何实现最大利润下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弄清总收益、平均收益、边际收益、生产者剩余、湖北经济学院

经济租等基本概念;掌握完全竞争市场均衡的条件及厂商和行业的供给曲线,分清成本递增、递减和不变行业的生产特征,并逐步学会用简单的模型分析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

教学重点: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反要素需求函数、市场特征、厂商供给曲线与行业供给曲线、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

教学难点: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的获得。第一节 利润最大化

1、厂商的目标。

第二节 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和利润最大化

1、竞争性厂商的需求和边际收益;

2、竞争性厂商的利润最大化。第三节 选择短期产量

1、竞争性厂商的短期利润最大化;2、竞争性厂商的短期盈利能力最大化。第四节 竞争性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1、厂商对投入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第五节 短期市场供给曲线

1、市场的供给弹性;2、短期的生产者剩余。第六节 长期的产量选择

1、零利润;2、竞争的长期均衡;3、经济租;4、长期的生产者剩余。第七节 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1、成本不变行业;2、成本递增行业;3、成本递减行业;4、税收的短期和长期效应;5、长期供给弹性。第八节 完全竞争市场

1、完全竞争市场的基本假定;2、可竞争性市场。

第十讲 市场势力:垄断和买方垄断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介绍产业结构的一种极端情况——垄断,要求学生掌握垄断的含义;能够描述出垄断的形成,垄断的经济损失、社会成本;能够运用所掌握的分析方法解释一些垄断现象。

教学重点:垄断与自然垄断、垄断的社会成本、垄断形成的条件、限制垄断形成 教学难点:自然垄断的形成。

湖北经济学院

第一节 垄断

1、垄断市场中的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2、垄断者的产量均衡;3、垄断者的定价法则;4、需求变动对垄断产生的影响;5、税收的作用;6、多工厂模型。第二节 垄断势力

1、勒纳的垄断势力度;2、垄断者定价的简单法则。第三节 垄断势力的来源

1、垄断市场需求弹性;2、厂商的数目;3、厂商间的相互作用。第四节 垄断势力的社会成本

1、价格管制;2、自然垄断;3、回报率管制;4、管制滞后。第五节 买方垄断

1、买方垄断与垄断的异同。第六节 买方垄断势力

1、买方垄断势力的来源;

2、买方垄断势力的社会成本;

3、双边垄断。第七节 限制市场势力

1、平行定价;

2、掠夺性定价;

3、反托拉斯法。

第十一讲

垄断行为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以垄断市场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其价格决定和产量决定。要求学生掌握所介绍的几种垄断行为的定义以及实现方式;熟练地运用数学公式或图形曲线来解释垄断厂商的边际收益、总收益、需求弹性之间的关系;结合实际分析买方和卖方垄断及其给社会带来的成本。

教学重点:价格歧视、两步收费制、垄断竞争 教学难点:搭售的基本原理及运用 第一节 侵占消费者剩余。第二节 价格歧视

1、一级价格歧视:含义,生活中有哪些一级价格歧视;

2、二级价格歧视:含义;

3、三级价格歧视:含义,三级价格歧视的定价依据。第三节 时期间价格歧视和高峰价格

1、时期间价格歧视、高峰价格定义;

2、高峰价格与三级价格歧视的不同。

湖北经济学院

第四节 两步收费制

1、两步收费制概念;

2、入门费和使用费的确定。第五节 搭售

1、搭售的基本原理、消费决策;

2、混合搭售:混合搭售的原理,比较分开销售、纯搭售、混合搭售;

3、搭售实践:最优价格的确定;

4、配售:概念,配售的优点。第六节 广告

1、广告的效果;

2、广告的简单法则:广告对销售比率的确定

第十二讲

寡头垄断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产品市场垄断、要素市场(劳动力)垄断、买方垄断、上下游一些价格和产量的决定机制,另外还要求学生掌握寡头垄断的定价策略和企业行为。

教学重点:寡头垄断特征与模式、联合定价与合谋 教学难点:各种垄断的模型表述 第一节 要素市场

1、产品市场上的垄断;

2、买方垄断;

3、上游垄断和下游垄断。第二节 寡头垄断

1、选择策略;

2、产量领导;

3、价格领导;

4、价格领导和产量领导的比较;

5、同时设定产量;

6、古诺均衡的一个例子;

7、趋向均衡的调整;

8、多家厂商的古诺均衡;

9、串谋;

10、惩罚策略;

11、各种解的比较。

第十三讲

博弈论与寡头垄断分析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要求学生掌握上策、纳什均衡、重复博弈、序列博弈等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学会用博弈论的分析工具思考合作问题、竞争问题、共存问题以及承诺问题。

教学重点:策略选择结构、占优策略、纳什均衡、囚徒困境、序贯博弈、零和博弈。教学难点:最优反应曲线的分析方法 第一节 博弈论

1、博弈的收益矩阵;

2、纳什均衡;

3、混合策略;

4、囚徒困境;

5、重复博弈;

6、实行卡特尔;

7、序贯博弈;

8、遏制进入的博弈。第二节 博弈论的应用

1、最优反应曲线;

2、混合策略;

3、合作博弈;

4、竞争博弈;

5、共存博弈;

6、承诺博弈;

7、讨价还价

湖北经济学院

第三节 行为经济学(本节可根据需要不讲和略讲)

1、消费者选择的框架效应;

2、不确定性;

3、策略互动和社会准则;

4、行为经济学的评价。

第十四讲

交换经济与福利经济学定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的基本概念较多,学习本章要求学生对一般均衡分析、竞争性均衡实现的条件、效用可能性边界、消费者商品有效配置的实现、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冲突、契约曲线、埃奇沃斯盒形图等要点熟练掌握。

教学重点:埃奇沃思方框图、瓦尔拉斯均衡、均衡的定义、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教学难点:用埃奇沃思方框图进行分析。第一节 一般均衡分析

1、两个相互依赖的市场——向一般均衡移动;

2、一般均衡的实现。第二节 交换的效率

1、贸易的好处:商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分配的原则;

2、埃奇沃斯盒形图;

3、有效配置:交换的效率;

4、契约曲线;

5、竞争性市场中的消费者均衡;

6、竞争性市场的经济效率。

第十五讲

生产经济与福利经济学定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讲内容是描述生产如何与一般均衡模型相适应的问题以及阐述福利函数的概念。要求学生掌握竞争均衡的相关概念,并对福利经济学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重点:生产的交换经济与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定理、偏好的汇总与社会福利函数。教学难点:竞争均衡的形成。第一节 生产

1、克鲁索经济;

2、厂商;

3、鲁滨逊问题;

4、不同的技术;

5、生产与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6、生产与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7、生产可能性;

8、比较利益;

9、帕累托效率;

10、遇难人公司;

11、消费者;

12、分散化的资源配置。第二节 福利

1、偏好的加总;

2、社会福利函数;

3、福利最大化;

4、个人社会福利函数;

5、公平分配;

6、嫉妒和平等。

湖北经济学院

第十六讲 外部效应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集中讨论市场失灵中的外在性。通过学习要求掌握外在性的概念,正的和负的外在性和无效率,纠正外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的三个基本办法,对产权理论和科斯定理有所了解。

教学重点:外部性的定义与表现形式、Pigou税与Coase定理、公地的悲剧、信息技术。教学难点:如何纠正外部性的办法。第一节 外部效应

1、抽烟者和不抽烟者;

2、拟线性偏好和科斯定理;

3、生产的外部效应;

4、对一些条件的解释;

5、市场信号;

6、公地的悲剧;

7、汽车污染。第二节 信息技术

1、系统竞争;

2、互补性问题;

3、锁定;

4、网络外部性;

5、具有网络外部性的市场;

6、市场动态分析;

7、网络外部性的含义;

8、双边市场;

9、权限管理;

10、知识产权共享。

第十七讲

公共物品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集中讨论公共物品问题。通过学习要求掌握公共物品的概念和特性等要点。

教学重点:公共物品的定义、公共物品的需求和供给。教学难点:克拉克—格罗夫斯机制及其问题。第一节 公共物品与搭便车

1、什么时候提供公共物品;

2、私人提供公共物品;

3、搭便车;

4、不同水平的公共物品;

5、拟线性偏好与公共物品;

6、搭便车问题;

7、与私人物品的比较;

8、投票。第二节 克拉克—格罗夫斯机制

1、克拉克—格罗夫斯机制;

2、克拉克—格罗夫斯机制的事例;

3、克拉克—格罗夫斯机制的问题

第十八讲

信息与激励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集中讨论信息与激励方面的问题。通过学习要求掌握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以及委托代理与激励的相关概念和特性等要点。

教学重点: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激励、不对称信息。教学难点:如何有效率的进行激励。第一节 道德风险

湖北经济学院

1、次货市场;

2、质量选择;

3、逆向选择;

4、道德风险;

5、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第二节 激励

1、发送信号;

2、激励;

3、不对称信息。

五、课程学习指导与修读建议

微观经济学是学习和掌握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基础课程,是迈进经济学殿堂的重要阶梯。现代经济学已经发展出一整套可经证伪的理论体系,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它更趋近于自然科学,因而是一门更为“科学”的社会科学。本课程旨在讲述两百年来经济学关于资源配置的解释性逻辑框架,演绎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架构,培养学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们能够像经济学家那样去思考现实中的各类经济问题。学生通过学习,一方面需要把握微观经济理论的框架体系,弄清微观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掌握其分析方法,了解其最新发展;另一方面,也是极为重要的,需要学会如何用所学到的理论分析工具,解释和分析现实中的经济问题。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堂笔记、课后练习。

六、推荐教材与阅读书目

首选教材:范里安著,费方域译,《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六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二选教材:平新乔著,《微观经济学十八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参考书目:

[1]、高山晟著,刘振亚译,《经济学中的分析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张维迎著,《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Hal Varian, 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 A Modern Approach, sixth edition, W.W.Norton & Co., 2005;

[4]、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第3版·上、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5].平狄克、鲁宾费尔德著 张军译,《微观经济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曼斯费尔德著,黄险峰等译,《微观经济学》(第九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编写人:

审核人:

篇2: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

一、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学问

稀缺是指相对于人类多样无限的需要而言,满足需要的资源是有限的。稀缺性是对社会资源有限性状态的一种描述。

选择是指资源配置,即资源不同用途和不同产品及劳务组合的选择,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要。

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学问。换句话说,经济学是选择的学问。

二、表示资源配置的两个经济模型

为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涵义,介绍两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模型:

生产可能性曲线;

市场运行图。

1.生产可能性曲线及其意义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意义:

① 反映了经济学的涵义和特征;

② 说明不同的资源配置取向;(动画)

③可以说明选择的机会成本。(动画)

2.市场运行图

三、价格的作用与资源配置

1.市场经济运转靠什么?

2.价格机制是怎样实现资源配置的呢?价格机制作用的过程是怎样的?

3.价格机制的四大功能

四、经济学十大原理

1.经济学的表达方式

经济学可用四种表达方式:文字、几何、代数、算术。选择哪一种,取决于个人的偏好。

2.经济学十大原理

五、经济学的基本定律、基本

内容和基本问题

经济学的基本定律是理性人都无一例外地追求“给定条件下的最大化”。

MUi/Pi=λ。i=1,2,3,… n

1.经济学的基本定律

六、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工具

1.规范方法和实证方法

规范方法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 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问题和制定政策的依 据。

实证方法是排斥价值判断、描述经济过程 的分析方法。它研究现象间的联系,预测经济 行为的后果。

2.学习经济学要注意的问题

(1)前提条件

(2)防止主观性

(3)防止合成推理谬误

3.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工具

经济学家谱

绪论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讨论及思考题

1.经济学是选择的科学,它研究与人类行为相关的资源配置和利用。稀缺性:相对于人类多样无限的需要,生产满足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的资源是有限的。选择性:欲望无限和稀缺资源产生了选择的必要,资源的多用途性提供了选择的可能。选择是指资源配置,即资源不同用途和不同产品及劳务组合的选择,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要。选择主要是解决稀缺性产生的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这三大基本问题――从而产生了经济学。

2.不能取代。利益动机、理性人假设是经济学的基本假定,理性人竞争着追求利益最大化并通过市场有序交换可以实现双赢、多赢和整个社会财富的增长。

“我从来没有看到那些假装为了公共利益而从事贸易的人做出多少好事来。”斯密这句话的核心思想是让人们警惕披着公共利益外衣的阻碍竞争的垄断行为以及串谋说服政府、妨碍贸易的管

制行为。人的动机都是自利,自利动机借助市场可以提供更多产品和服务。市场竞争将能利用自利人性来降低价格、造福整个社会,不过,斯密对商人保持戒心,反对垄断和管制。斯密经常反复用最强烈的言辞痛斥垄断商的活动。斯密:“同行人很少聚会,但是他们会谈不是策划出一个对付公众的阴谋就是炮制出一个掩人耳目提高物价的计划。”

3.人们经常面临“有与无”的选择,例如,看电影还是上课?与张先生结婚就要拒绝王先生的求婚;买了房子就要放弃买股票。但经济生活中,人们面对得更多、更广泛的仍然是“多与少”的数量权衡取舍,:①很少有人遇到“体面穿戴+饥肠辘辘与裸体出门+鸡鸭鱼肉”的两难选择,但却常常遭遇“学习经济学的时间多了,会计学、心理学、人口学上花的时间就少了;新增加5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就要放弃本来可用于睡眠、骑车、看电视、打零工的时间”的苦恼;②是用更多的时间打工挣钱储蓄货币呢,还是少加班、干自己喜欢的事储蓄健康和快乐感受?③一国资源更多地用于大炮生产(军需品)还是更多地用于黄油(民用品)生产;④任何社会都需要在效率与平等之间进行权衡取舍,是牺牲效率、降低工作激励、追求平等,还是从效率提高、馅饼增大中逐步提高个人生活质量?

4.(1)供求状况决定价格波动并引起资源投入量的变化

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买者竞争,市场价格上升,激励企业扩大生产、增加产品供给量;同时,抑制和减少需求量。最终,形成供求均衡,价格也趋于稳定。反之亦然。

供求失衡会通过价格变化达到均衡,竞争压力会通过价格变化来释放。资源配置状态或结果表现为供求均衡且价格趋于稳定。

(2)价格变动引起资源在不同部门或产品间的流动

工资、利息、利润的变动引导劳动、资本、企业家在不同部门、行业和地区间的流进流出,租金的变动引起土地用途的变化。所以,价格最终决定了资金在各部门间的流进流出,决定了社会资源的配置,使生产者扩大规模并使其他部门的厂商把资源(资金、人力、物力)投入该种商品的生产。

一切物体的运动无不是受到地球吸引力的作用。要素和产品的流通无不是受到价格机制的作用。价格高低反映了要素和产品的稀缺程度。

5.是的。选择、机会成本、资源配置、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最小化、最大化、竞争、资源利用等等问题,都是由稀缺引出来的。

不同意。如果可以通过斗私批修减少欲望,就等于取消了欲望无限、资源稀缺假设,经济学也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

控制欲望是心理学问题、减少和管理欲望是个人在经济流程之外追求幸福的方法,经济学还是依靠分工、交换、发展生产来解决稀缺性问题。参考萨缪尔森的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享受)/欲望。

6.边际的含义就是因变量关于自变量的变化率,其边际值为因变量关于自变量的导数值。例如,自变量---产量增加一个单位,因变量---收益的改变量为5个单位、成本的改变量为3 个单位,我们说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经济活动是可取的并且可以继续行动;当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时,应该减少行动;最优化水平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经济学运用边际分析法时,要把追加的支出和追加的收入相比较,二者相等时为临界点。边际分析法是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是开启经济决策王国大门的钥匙。

练习题或案例题

篇3: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

一、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关系

宏观经济要从社会经济的整体层面出发, 来衡量国民经济在特定时间段内国民收入、总供给、总需求、总消费以及总投资等方面的总量关系以及社会经济当中三大产业的物质结构关系, 从而确保社会经济总供给以及总需求在价值量层面大致相等, 在实物量层面大致平衡。其中宏观经济的运行机制主要体现在政府借助于金融以及财政等经济杠杆作用于经济总量以及结构, 从而影响并且条件微观经济, 实现经济增长、经济稳定以及经济平衡的经济发展目标。微观经济是从企业层面出发, 将企业作为自负盈亏以及独立经营的生产经营单位, 确保企业不断同市场环境进行物质以及信息等因素的交流, 在产量、成本、价格、资金、盈利以及存货的调整过程当中, 达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企业经济的运行机制可以说是企业对市场环境改变刺激作出的直接反应, 主要是借助于调整市场价格来改变产销关系, 通过企业自我增殖以及自我更新达到经营利润的最大化。

宏观经济以及微观经济属于互相独立的不同层次, 但是二者存在互相依存以及互相制约的失系。在市场经济背景下, 社会化大生产将各种企业联系成有机整休。生产经营过程当中的工艺不同将经济整体分割为不同企业的生产活动。第一, 宏观经济发展依托企业利润的上升。缺乏微观企业的经营利润, 宏观经济也就不可能实现增长。只有企业在市场竞争当中不断增加利润, 才可以确保宏观经济的持续发展。第二, 宏观经济平衡要求社会商品总供给以及总需求之间大致相等。在经济运行的过程当中, 商品供给属于企业生产的成果。商品供给规模以及结构受企业产品规模以及结构的影响。需求包括投资需求以及消费需求, 其中消费需求指的是购买消费资料, 投资需求指的是购买生产资料。无论是投资需求或者是消费需求, 都属于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内容。只有在具体的供给结构以及需求结构保持一致的情况下, 宏观经济才不会出现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或总供给超过总需求的问题。第三, 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表现是微观经济企业消费、生产以及交换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微观经济当中, 个人以及企业的实物形态以及货币形态在转化过程当中一旦发生问题, 在卖方市场格局当中容易发生价格上涨问题, 并且社会货币流通增多。最终导致微观经济或者企业投资结构出现问题, 使得部分商品发生供不应, 从而增加消费基金的总额。单独分析宏观经济当中的结构关系或者是总量关系, 不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前提条件的做法都是空中楼阁, 并且孤立分析微观经济当中的价格、产量、盈利以及消费支出, 也缺少同宏观经济之间的联系。

二、我国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

第一, 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首先是政府应当塑造同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调控主体。市场经济体条件下, 宏观调控主体是政府, 政府的行为对于宏观调控质量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第二是要培育发展合理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可以说是市场发挥作用的基础性条件, 也是微观搞活以及宏观管理之间的联系纽带。再次是要完善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使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市场经济运行秩序本质而言是建立在契约以及信用前提下的法制经济。所以要想建立有序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 就需要通过法律法规规范界定各类不同主体各自的职责。对经济活动的主体也就是微观经济个体而言, 在一般性法律法规的保障以及约束下, 能够自由选择不同的经济活动方式实现自身经济利益。对政府而言, 作为市场竞争规则制定者以及管理者, 应当避免直接干预市场企业以及个人的自由经济活动, 而是应当负责监督监管, 确保竞争规则的有效性以及严肃性, 警告惩罚那些违反市场规则的企业或者是个人。除此之外, 在合理使用法律手段以及经济手段调控宏观经济的过程当中, 政府需要合理使用行政手段。

第二, 根据宏观经济态势制定执行财政货币政策。一方面要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执行积极财政政策, 同时辅以合理的货币政策, 有利于扩大内需, 从而刺激宏观经济的发展。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 政府需要制定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首先是要持续完善分税制, 借助于完善分税制, 合理划分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之间的财权和事权, 不断调整收入的范围, 最短时间内建立完善的财政转移制度, 构建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为主要目标的财政体系。其次是要稳妥积极地推动税费改革, 不断完善税收制度。最后是要增加财政支出以及财政举债, 借助于加大投资来刺激消费, 从而持续扩大需求。另一方面是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因为市场经济当中的社会需求是以具备支付功能的货币需求出现的。所以货币供应量以及流通当中实际需要货币量之间的关系,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总需求状况以及同总供给之间的关系。因此货币政策对调节总需求从而确保同总供给保持平衡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第三, 推动宏观经济以及微观经济协调发展的微观措施。市场经济活动由无数分散的的微观经济活动联合组成的。政府调节措施要想发挥应有的效果, 需要由微观经济组织的活动能够以及行为来体现。所以要想确保宏观调控能够实现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 需要构建微观基础。企业应当主动分析宏观调控, 对政府的宏观调控主动作出及时反应, 根据宏观调控目标来确定自身经济活动。所以企业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要合理确定企业目标。企业发展离不开目标, 经营目标也是企业制定发展计划的重要前提。目标太低无法激发企业应有的活力, 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目标太高容易导致企业的经营人员头脑发热而脱离企业的具体状况, 给企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合理目标需要富有想象力以及激情, 但是并不脱离企业条件。其次是要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决策的新机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 政府对企业的行政管理逐渐转变为宏观调控, 这样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加灵活的宏观环境。不过从微观层面而言, 部分企业因为长期受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影响, 企业的管理人员仍然演戏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经营管理。所以企业需要改变过去的决策思维, 树立市场意识并且构建适应市场要求的企业决策执行机制。再次是培养造就优秀企业家以及科研队伍。宏观环境相同的条件下, 企业经营请客受经营者以及研发队伍素质的直接影响。我国很多企业的科研人员无法满足现实需求, 需要企业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综上所述,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一方面需要提供理论指导, 另一方面需要提供政策措施, 有机融合经济理论、经济现实以及经济政策。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的情况下, 经济理论界需要不断探讨如何实现宏观经济以及微观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 简述发展过程当中各个元素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这对于实现我国经济管理从实物控制向价值控制的过度, 通过经济杠杆推动宏观经济以及微观经济的协调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 传统意义的宏观经济也随之变化, 已经超越国家甚至地区的范畴, 并且微观经济的内涵也日益丰富。对我国经济来说, 微观经济不再局限于过去的国有企业以及集体企业, 股份制企业以及个体企业的发展使得微观领域越来越复杂。实现政府干预以及市场调节之间的结合, 从而推动宏观经济以及微观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成为发展经济的大势所趋。本文简要介绍宏观经济以及微观经济二者之间的关系, 并探讨实现我国宏观经济以及微观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协调发展,国民经济,市场

参考文献

[1]张培钢.新发展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4:102-103.

[2]王梓兰.对当前我国宏观与微观经济形势反差的几点看法[J].经济经纬, 2015, 12 (3) :159-161.

[3]李强, 彭志龙.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与判断[J].宏观经济研究, 2014, 10 (2) :123-125.

[4]李春琦.新时期政府如何调控宏观经济[J].福建论坛, 2015, 12 (10) :302-306.

篇4:经济学:宏观与微观的结合

“热门”都是浮云

经济学专业并不仅仅是人们所认为的工作好找、赚钱多的“热门专业”而已。事实上,大学里的经济学专业似乎与热门不沾边,它只是一门学科,研究着社会现象与问题,与研究其他领域的学科一样。就专业而言,经济学注意理论上的传授与研究,至于如何将其运用于对实际的指导,则是对我们学习经济学的学子运用所学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要求。

进入大学两年,对于经济学专业有了一定的专业认识。经济学是关于经济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已有的专业方向大致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经济学相关课程需要我们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相关基础专业知识、了解微观宏观市场经济运行的机制、熟悉国家的经济政策、了解全球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同时也要及时关注经济态势和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另外,北京大学开设的部分经济学课程中,对数学的要求很高,因为经济学需要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先进技术手段进行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从而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概述与调查。

具体而言,本科期间需要学习的有政治经济学、经济学原理、统计学等基础课程和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论统计等数学课程以及根据小专业选择的不同选修的专业课程,比如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经济学史、发展经济学、国际金融学等。当然,也离不开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研、实习工作以及各种联系实际的赛事等。

寻找属于自己的风景

一般来说,经济学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以下几大类。第一是经济预测分析人员。这一般是在大公司和经济决策部门,负责市场数据的搜集和分析,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使得市场调查和分析的重要性也越发明显。第二是市场营销人员。顾名思义就是销售产品和服务,但并不是简单的推销员而已,而是具有专业技能,充分掌握市场需求。第三是管理类人员。但刚出校门的大学生由于工作能力与经验的限制,一般不太容易获得好的管理职位。所以首先得到的可能是一线的管理职位,比如生产管理、人事管理助手等。第四是其他行业的相关职位,比如公务员等。

更细致地分,经济学类包含不同的专业分支也有不同的就业方向。比如金融学专业毕业后一般是想进入四大会计事务所、投行、信托等金融类机构工作;财政学则比较集中在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经济管理部门或者大型企业等。

由于学科的特殊性,经济学专业并没有整套的能力评定机制和证明,不像考托福、GRE就能证明英语水平。因此要早早地对自己的未来制订明确的计划。如果你想出国深造进行学术研究,那么多写论文多发表;如果你想进入会计行业,那么多学习考过CPA;如果你想进入四大会计事务所,那么多实习多练英语……但总的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先打好经济学的学术基础,在此之上再尽情飞翔。

有能力,才有实力

在许多人眼里,学经济学就意味着较好的就业待遇和环境,却忽视了自己是否具有学习经济学的能力。首先,经济学对于数理的要求很高,各种数学分析工具都要求能掌握,而学习的数学课程难度也很大。其次,由于现实问题很复杂,使得许多经济研究都没有定论,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很高的鉴别能力。再次,由于经济学偏理论,很多同学不可避免会选择继续深造,那么就要耐得住寂寞,不怕困难和失败。

篇5:微观经济学习题与答案08

一、选择题

1.当最初的变化影响广泛分散到很多市场,每个市场只受到轻微的影响时,()

A.要求用一般均衡分析

B.一般均衡分析很可能推出错误的结论 C.局部均衡分析很可能推出错误的结论 D.局部均衡分析将提供合理可靠的预测

2.被西方经济学界推崇为“福利经济学之父”的是()

A.霍布森

B.庇古

C.帕雷托

D.埃奇沃斯

3.假定只存在两个人(A和B)、两种商品(X和Y)的经济中,要想达到交换全面均衡的条件是()

A.对于A和B,B.对于A和B,C.对于A和B,D.上面三个条件都是

4.假定一个经济,在其中只有两种商品(X和Y),两种生产要素(L和K),那么要想达到生产的全面均衡的条件是()

5.假定存在一个经济,其中有两个个人(A和B)、两种商品(X和Y),生产和交换的全面均衡条件是()

6.小李有5个鸡蛋和5只苹果,小陈又5个鸡蛋和5只苹果,小李更喜欢鸡蛋,小陈更喜欢苹果。在帕雷托状态下,可能()A.小李消费更多的鸡蛋 B.小陈消费更多的苹果

C.两人的苹果和鸡蛋的边际替代率相等 D.上面说得都对

7.两种产品在两个人之间进行分配,被称为帕累托最适度的条件为(A.不使其他人受损失就不能使另一个人受益 B.每个人都处在其消费契约曲线上 C.每个人都处在他们的效用可能性曲线上 D.包括以上所有条件

8.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从下列哪条曲线推导而来的()

A.无差异曲线

B.生产契约曲线

C.消费约束曲线

D.社会福利曲线 9.下面哪些计划不属于贫困救济范畴()

A.向低收入者提供廉价住房计划 B.食品补助票计划 C.医疗救济计划

D.社区公共设施建设计划

10.下面哪些家庭最容易沦入贫困阶层()A.单身汉家庭 B.三代同堂的家庭 C.由夫妻组成的小家庭 D.单身母亲和孩子的家庭

二、名词解释

1.局部均衡分析

2.一般均衡分析

3.帕累托改进 4.帕累托最优状态

5.交换的一般均衡

6.产品转换率

7.不可能性定理

三.简答题

1.一般均衡论的缺点是什么?)2.为什么说边际转换率和边际替代率不相等时,资源没有达到有效配置?

3.假如一个经济原来处于全面均衡状态,如果某种原因使得商品A的市场供给量减少,那么:

(1)A商品的替代品市场和互补品市场会有什么变化?

(2)在生产要素市场上有什么变化?

4.为什么说即使两个厂商生产的产品不同,要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必须使任何使用这两种生产要素的两厂商的该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

5.为什么说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

四、计算题

1.已知商品X的生产函数为,若社会上有社会的生产契约曲线是什么?

2.现在假设一个经济中只有一个生产者不是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其余均处于帕累托状态。并且我们假定该生产者在其产品市场上是一个完全垄断者,在其生产产品的要素市场上也是一个垄断卖方。假设他的生产函数为Q=2L(L为唯一的生产投入要素)。该厂商的产品的需求函数为P=100—5Q,投入要素L的的供给函数W=32+L,计算:

(1)当该生产者达到最大化时,产品的价格、生产的产量、投入要素的需求量和投入要素的价格是多少?

(2)假如该生产者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则产品的价格、生产的产量、投入要素的需求量和投入要素的价格又是多少?

3.如果决定两个人的效用可能性曲线的公式是:UA+2UB=100,画出这条曲线,并求:

(1)若要使社会福利最大化,当社会福利函数为W(UA,UB)=max(UA,UB),社会福利最大时的UA和UB分别是多少?

(2)若把社会福利函数定义为W(UA,UB)=min(UA,UB),当社会福利函数最大时,UA,UB分别是多少?

(3)若社会福利函数是W(UA,UB)= U0.5A U0.5B,社会福利最大时的UA,而商品Y的生产函数为,且指生产X与Y商品,试问:该UB是多少?

4.由A,B两人及X,Y两产品构成的经济中,A,B的效用函数分别为UA=XY,UB=40(X+Y),X,Y的存量为(120,120),该经济的社会福利函数为W=UAUB。求:

(1)该经济的效用边界。

(2)社会福利最大化时的资源配置。

五.论述题

1. 论述一般均衡论的发展。

2. 说明福利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地位。3. 论述生产和交换的一般均衡的条件。

4、假定整个经济原来处于一般均衡状态,如果现在由于某种原因使得商品X的市场供给增加,试考察:

(a)在商品X市场中,其替代品市场和互补品市场会有怎么样的变化?(b)在生产要素市场上会有怎样的变化?(c)收入的分配会有怎样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B ;

3、C;

4、C ;

5、A;

6、D;

7、D;

8、B;

9、D ;

10、D;

11、B

二、名词解释

1、局部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方法是指单个市场孤立起来,只考察某个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决定的研究方法。

2、一般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是指将所有市场放在一起,同时研究所有市场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决定的方法。

3、帕累托改进: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任意改变使得社会中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同时又没有使其他状况变坏,则认为这种资源配置状态的变化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以帕累托标准衡量为“好”的状态改变被称为“帕累托改进”。

4、帕累托最优状态:当一完全竞争的经济实现了价格与产量的一般均衡时,所有的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没有一个经济实体能使自己的状态变好而不使其他某个经济实体的状况变坏。

5、交换的一般均衡:交换的一般均衡是指当社会生产状况即定、收入分配状况即定条件下,通过要素所有者之间的交换使得交易者达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状况。

6、产品转换率:又称为产品的边际转换率,表示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产品的数量。

7、不可能性定理:阿罗在1951年在相当宽松的条件下证明了从不同个人的偏好当中合理的形成所谓的社会偏好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社会福利函数是不存在的。换句话说,在非独裁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有适用于所有个人偏好类型的社会福利函数。这就是有名的“不可能性定理”。

三、简答题

1、答:一般均衡论的证明要依赖于一些极为严峻的假设条件才能成立,比如完全竞争市场假设、回避规模收益递增假设和拍卖人的假设,一般均衡论必须建立在这些条件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均衡价格的存在,然而,这些假设条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根本就不存在。由此一般均衡论严重地脱离了现实,关于这一点,西方学者也承认,一般均衡论好像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它能满足人们的幻想,却不能有助于居住问题的解决。

2、答:之所以将MRTXY=MRSXY作为交换与生产一般均衡的条件,是由于只有符合之一条件,才能既使生产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又使资源大到有效配置。如果MRTXY不等于MRSAXY、MRSBXY,比如,MRT=1,MRS=2,表明消费者愿意放弃2单位的Y商品的生产,说明重新配置资源以增加X商品的生产是必要的。只要MRT不等于MRS,重新配置资源都会使消费者收益。也就是说,只有当边际转换率和边际替代率相等时资源才达到有效配置。

3、答:(1)如果商品A的市场供给减少,根据局部均衡的分析,其价格P上升和供应量Q减少。根据一般均衡的分析,由于A商品的价格上升,人们会增加对其替代品的需求,从而替代品的价格上升、需求量上升;同时人们会减少A上品互补品的需求,从而互补品的价格和需求量都下降。(2)商品市场的上述变化当然也会影响到生产要素市场,显然,由于A商品价格上升,人们减少了对A商品的需求,同时也减少了其互补产品的需求。因此生产A商品及其互补品的生产要素的需求降低,导致生产A商品及其互补品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数量的下降。同时又导致A商品的替代品的需求上升,从而引起生产A商品的替代品的生产要素的需求上升,生产A商品的替代品的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数量增加。

4、答:假设一开始两种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不相等,根据有关分析,对于这两个厂商来说,他们可以在不改变要素投入总量的情况下,通过他们之间的要素交换就可以使每个厂商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而这种情况正是帕累托改进的一种情况。因此如果一开始两厂商的两种投入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不相等,他们是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而且上面的分析与这两个厂商所生产的产品相同与否无关。因此即使两个厂商生产的产品不同,要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必须使任何使用这两种生产要素的两厂商的该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

5、答:一般来说,总是假定消费者追求效用的极大化,而厂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数学证明可以说明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三个条件。

(1)在完全竞争状态下,每种商品的价格对于所有消费者来说都是相同的。那么,消费者为了追求效用最大化,就一定会使其消费的任何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相等,同时每一消费者所购买的任何两种商品的数量必使其边际替代率等于消费品市场上这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因此,就所以的消费者来说,任何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相等。

(2)在完全竞争状态下,每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对于所有生产者来说都是相同的。那么生产者要达到利润最大化,就一定会使使用的任何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同时每一个厂商所使用的任何两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必使其边际替代率等于生产要素市场上这两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之比。因此,就所有生产要素来说,任何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

(3)在完全竞争状态下,任何两种产品生产的边际转换率为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成本之比。同时,每一个消费者对于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其价格执笔,又由于任何商品的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因此,对于任何两种产品来说,其生产的边际转换率一定等于任何消费者对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由此可见,完全竞争完全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所要求的三个条件,因此完全竞争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

四、计算题

1.解:因为生产的契约曲线上的点必须满足,又已知

所以

该社会的资

(14.1)源

在充

下,有

(14.2)

将(14.2)代入(14.1),得

,这就是生产契约曲线,由此可知,当KY=100,LY=50时并不满足上式,即要素分配的公平之点不在契约曲线上,故可知此契约曲线必在埃奇沃斯盒中的对角线的同侧,因为X和Y两商品的生产皆为规模报酬不变。

2.解答:

(1)该厂商的利润函数:π=PQ—WL,将Q=2L,P=100—5Q,W=32+L代入利润方程得:

π=(100—5×2L)×2L—(32+L)×L= —21L2+168L 利润对L对一阶导数,得:

dπ/dL= —42L+168 根据利润最大化条件,一阶导数为0,所以:

dπ/dL= —42L+168=0,解得L=4 利润对L的二阶导数为:

d2π/d2L= —42<0,所以L=4为利润最大化解。

将L=4代入生产函数可得:Q=2L=2×4=8,将L=4代入生产要素供给函数可得:

W=32+L=32+4=36 将Q=8代入产品的需求函数,可得:

P=100—5Q=100—5×8=60。

所以当该生产者达到利润最大化时,产品的价格、生产的产量、投入要素的需求量和投入要素的价格分别为:60、8、4和36。

(2)加入该生产者也满足帕累托最优条件,那么该厂商的总成本为:

TC=WL=W×1/2Q=1/2WQ 所以边际成本MC为:

MC=dTC/dQ=1/2W=1/2×(32+1/2Q)=16+0.25Q 由于在帕累托状态下,MC=P(注意:满足帕累托状态的市场一般有两个:完全竞争和绝对计划。后者在本题中不成立,所以只剩下完全竞争。而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均衡时,P=MC=MR=P(—1/Ed),完全竞争时,需求曲线水平,Ed为无穷大,所以P=MC),所以:

16+0.25Q=100—5Q

解得Q=13.44

将Q=13.44代入Q=2L,可得:

L=6.72

将L=6.72代入W=32+L,可得:

W=38.72

将Q=13.44代入P=100—5Q,可得:

P=32.8 所以,加入该生产者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则产品的价格、生产的产量、投入要素的需求量和投入要素的价格分别是32.8、13.44、6.72和38.72。

3.解答:解图略。(1)当UA =100,UB=0时,W=100;(2)当UA=UB=33.33时,W=33.33,有最大值;(3)当UB=25,UA=50时,有最大解为35。4.解:

(1)设配置给A的产品为(X,Y),则配置给B的量即为(120—X,120—Y)。此时,二者的效用分别为UA=XY和UB=40(240—X—Y)。由此解得UA=X(240—X—UB/40)。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当一个人效用水平不变条件下使另一个人的效用极大化。A的效用UA极大化(UB不变)的条件为: dUA/dX=240—UB/40—2X=0 解得

X=120—UB/80 将上式代入UA=X(240—X—UB/40),即得

UB=9600—80U1/2A 这就是该经济的效用边界。

(2)帕累托最优状态的社会福利函数为:

W=UAUB=UA(9600—80U1/2A)=9600UA—80U3/2A

由社会福利最大化条件:

dW/dUA=9600—120U1/2=0 解得:UA=6400,UB=3200 此时,X=80,Y=80 即的产品拥有量为(80,80),的产品拥有量为(40,40)。

五、论述题

1、答:一般均衡论是瓦尔拉斯于1874年出版的《纯粹政治经济学纲要》一文中首次提出。瓦尔拉斯证明出如果给定消费者效用函数、要素供给函数以及生产函数,就可以确定所有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达到一般均衡。即所有商品和要素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都可以确定下来。到一般均衡的条件就是达到生产者利润最大化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同时所有商品和要素市场上供给和需求相等。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模型一共考虑了4个方程组:商品需求方程、要素需求方程、厂商供给方程和要素供给方程。尽管瓦尔拉斯计算方程数目和变量数目的方法是相当不能令人满意的,但它在很长时间里被人们所接受,无人提出疑问。这种情况直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后才有所改变。后来的西方经济学家用集合论、拓扑学等数学方法证明,一般均衡体系只有在极其严峻的假设条件下才可能存在均衡解。这些假定条件有:任何厂商都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每一种产品的生产必须使用一种原始生产要素;任何消费者所提供的原始生产要素都不得大于它的初始存量;每个消费者都可以提供所有的原始生产要素;每个消费者的序数效用函数都是连续的;消费者的欲望是无限的;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等等。总之,在一定的假定条件全部得到满足时,一般均衡体系就有均衡解存在。而且均衡可以处于稳定的状态,以及均衡同时是满足帕累托最优条件的。

2、答:福利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论证的“看不见的手”远离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在于说明:完全竞争模型可以导致帕累托状态,而这一状态对整个社会来说又是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福利经济学属于规范经济学的范畴,它从微观经济学主体的行为及其相互联系的角度出发,从生产资源有效率的配置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这两个方面来研究一个国家实现最大社会经济福利所需具备的条件和国家为了增进社会福利应有的政策措施。

3、答:交换的一般均衡条件是,消费者的各自商品组合选择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如果再做任何一种改变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或者不使另一个人的境况变坏。用数学语言说就是,在埃奇沃斯盒装图中消费者A的无差异曲线于消费者B的无差异曲线正好相切,因此这两条无差异曲线的边际替代率正好相等即MRSAXY=MRSBXY。生产的一般均衡条件是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对于使用这两种要素而生产的商品来说都是相等的。如果离开两曲线的切点,在任何一条等产量线上移动,都会使某一产品的数量减少。因此就一种产品来说,保持相同的产出水平也许可以有许多种资源投入组合,但同时会使另一种产品的产出水平达到最高水平的只有一种。两条等产量线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即MRTAXY=MRTBXY。

篇6: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

金融监管和通过货币政策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是政府在金融市场领域发挥干预职能的主要方式。传统上对于金融监管的理论与实践认识侧重于对金融机构市场行为的监督管制。对于金融监管问题的研究主要关注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和监管方式,最早涉及金融监管领域的概念是“最后贷款人”(Thomton Herry,1802),强调通过中央银行等政府机构的干预以避免挤兑和金融机构链式危机的发生而给经济造成大的影响。金融监管的基本理论支撑为公共选择和市场失灵。经济周期会引发信用危机,从而暴露出金融的脆弱性特征(H. Minsky,1985;Kindleberger,1985);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中介职能也是其脆弱性的根源(Friedman & Schwartz,1986;Di-amond & Rajian,);另外,危机还有在金融中介机构之间传递的特点(Cagan,1965;Kaufman,)。基于维护公共利益的目标,有必要通过金融监管以弥补市场失灵(Fisher,1933;Stiglitz,1981;Varian,1996)。并且金融监管的介入在实践上发挥了维护金融稳定的作用(Anna Schwartz,1988;ZentaNakajima & Hiroo Taguchi,1995)。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的观点同样应用到了金融监管的理论分析领域,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成为需要进行金融监管的主要原因,从而能够维护公平的市场交易,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Diamond & Dybvigr,1983;Stigliztz & Weniss,1981;Walsh,1995)。基于信息与博弈理论的分析强调需要通过信息披露监管以提高信息对称性,但是,正如我们在上一部分内容当中所分析的那样,许多情况下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和泡沫的出现并不是由于在信息方面的金融机构或投资者违规行为。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针对金融资产价格波动或泡沫的金融监管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金融监管,而是将会具有更加广泛的职能。

尽管目前的许多研究在分析了金融监管介入金融交易过程的必要性之后赋予金融监管一些具体的职能,但是,这些监管措施均针对在信息披露、市场准入、流动性管理、风险管理、交易准则、交易范围和交易规模等方面违规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违规的交易行为,尚未见到明确提出通过金融监管直接应对理性和非理性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及价格泡沫问题的相关研究文献。我们认为,传统金融监管关注违规监管,而完全非违规的理性与非理性价格泡沫属于市场交易行为的结果,尽管存在市场失灵,但涉及监管机构对市场交易和市场价格的干预。这种监管没有较为明确地列入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范围,然而其危害是非常明显的,也是历次金融危机和现代经济安全最大的威胁。金融危机的爆发再次表现出金融市场交易活动中的金融资产价格泡沫是金融乃至实体经济在内整体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扩展原有金融监管的主要职能,实施针对金融资产价格的金融监管应成为金融监管变革的一个方向,并应明确列入金融监管范围、详细具体措施。

三、经济调控成本与微观经济调控机制。

除了金融监管以外,通过货币政策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是政府在金融市场领域发挥干预职能的主要方式,在应对金融资产价格波动领域里,传统理论与实践都倾向于通过货币政策调控的方式进行。但是,我们认为,货币政策在应对资产价格波动风险方面缺乏针对性和及时性,从而会贻误调控时机、增加调控的负面效应、提高调控成本;而通过金融监管的形式应对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对金融、经济安全带来的影响会更加及时、有针对性和减少调控成本,因而有必要赋予金融监管以新的、更强的金融资产价格监管职责。

根据传统意义上对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的认识,只有资产价格大幅度和大范围偏离价格基础才能被认为存在资产价格泡沫。金融资产价格泡沫传统治理模式往往在资产价格泡沫已经形成或其形成的趋势已经非常明确时采取相应措施,并且主要依赖货币政策调控,采取提高利率、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债券等具体措施减少流动性。但是,货币政策措施在治理金融资产价格泡沫问题方面却缺乏及时性和针对性。一方面,实施货币政策的时机往往已经有较为明显的泡沫显现,错过了初期治理的时机,并且货币政策效果的显现也存在时滞,这都将会提高现实经济损失和治理成本;另一方面,应对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不仅影响资产价格,其覆盖面将远远超出政策目标范围,使得产业资金需求、创新资金需求都受到相应影响,波及较大范围正常运行的资金链,产生较大的治理政策副作用,增加了宏观经济的治理难度。根据我们的分析,在治理金融资产价格泡沫问题方面赋予金融监管机构更大的职能责任,以金融监管的模式对金融资产价格泡沫进行微观调控则可以降低治理成本,具有及时性和针对性的优势;通过建立对于股票、基金、债券、房地产等核心和主要金融、融资抵押物、金融相关资产价格监管体系,形成资产价格泡沫预警系统,及时预测资产价格泡沫的发生,根据泡沫发生程度、范围和趋势、发展速度做出分级预警(比如以绿、黄、橙、红等颜色由低至高进行程度预警),并采取不同的市场干预措施(比如风险提示、市场价格警示、交易限制措施、交易参与、价格限制措施等价格干预和影响)及时化解资产价格泡沫威胁。

能够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金融资产价格泡沫对宏观经济形成威胁。如果在宏观经济层面进行调控和治理,一方面,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不能在泡沫产生初期发挥效力;另一方面,在泡沫演化成为宏观经济失衡时,则已经贻误早期防范的时机,增加了经济损失和治理成本。因此,我们认为,通过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资产价格的监管和相应的微观调控机制,能够及早防范这一对宏观经济的潜在威胁,降低经济调控成本。

参考文献:

[1] 李成,龚杰。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金融监管制度变迁解读[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

[2] 刘凤元。资产价格泡沫研究综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3] 潘志刚,李忠民。西方金融监管理论演变文献综述[J].兰州商学院学报,,(6)。

[4] 文彬。信贷扩张、资产价格泡沫及在中国的经验分析[J].经济问题,,(11)。

[5] 吴卫星,汪勇祥,梁衡义。过度自信、有限参与和资产价格泡沫[J].经济研究,,(4)。

[6] 杨爱文,林丹红。金融监管理论:一个文献综述[J].浙江社会科学,,(3)。

[7] 叶静雅。资产价格泡沫理论综述[J].皖西学院学报,2008,(4)。

[8] Allen,Franklin,Gorton and Gary.Churning Bubble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3,60(4):813-36.

[9] Carl Chiarella,Roberto Dieci,Laura Gardini.Asset Price and Wealth Dynamics in a Financial Market with Heterogeneous Agents[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2006,30(9):1755-1786.

[10] De Long J.B.,Shleifer A.,Summers L.H.,Waldmann R.J. Positive Feedback Investment Strategies and Destabilizing Rational Expectations[J].Journal of Finance,1990,45(2): 379-395.

[11] Jones S.,Lee D.,Weis E.Herding and Feedback Trading by Different Types of Inference on Cointegration with Application to the Demandfor Money[J].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52(2):169-210.

[12] Jose A. Scheinkman,Wei Xiong. Overconfidence and Speculative Bubbl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11(6):1183-1219.

[13] Kaufman,G. G,Bank Failures,Systemic Risk and Bank Regulation. CATO,Vo. 1996,(16):17-45.

[14] Lux T.Herd Behavior,Bubbles and Crashes[J].The Economic Journal,1995,105(431):881-896.

[15] Stiglitz J. E. and Andrew Wei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73(3):

393-410.

[16] Topol R. Bubbles and Volatility of Stock Prices: Effect of Mimetic Contagion[J].The Economic Journal,1991,101(407):786-800.

上一篇:接地气的改革才能不背离民意下一篇:关于国际关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