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的改革才能不背离民意

2024-06-16

接地气的改革才能不背离民意(精选3篇)

篇1:接地气的改革才能不背离民意

接地气的改革才能不背离民意

邓聿文 《 中国青年报 》(2015年08月21日 02 版)

中央深改组召开了最新一次会议,一口气推出了七项改革举措。中共中央总书记、深改小组组长习近平在会上还就改革要接地气的问题发表了讲话,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改革定力、保持改革韧劲,加强思想引导,注重研究改革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锲而不舍、坚韧不拔,提高改革精确发力和精准落地能力,扎扎实实把改革举措落到实处。要在国企、财税、金融、司法、民生、党建等领域,集中推出一批力度大、措施实、接地气的改革方案,要在是否解决了突出问题上下功夫,让实践来检验、让基层来评判、让群众来打分,确保改革落地见效。

改革要接地气,这个提醒确有必要。

首先,改革不接地气,会造成改革的方案或措施出现偏差。所谓接地气,无非强调改革要切合实际,满足老百姓的需求,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影响公平和发展的问题。不接地气,就只能凭空想象,或者从第二手材料中来制定改革方案。虽然现在推出重大的改革措施前,一般都会有个调研论证过程,但若不接地气,这个过程极可能沦为表面功夫,作秀,或者抓不住重点、难点,百姓关心的焦点,从而推出的改革方案和举措失之偏颇,不是百姓需要的。

其次,改革不接地气,会造成改革得不到百姓支持,无法落地。改革是要解决问题的,而与百姓利益相关的问题最容易得到他们的关注,从而,基于解决这些问题的改革也最容易得到百姓的拥护与支持。改革不接地气,看似也要解决问题,但要么这些问题百姓关注度不高,要么现阶段不是很迫切,要么虽很迫切,但现阶段缺乏解决条件,强行推行反而会坏事。因此,不论出现哪种情况,1 不接地气的改革都很难得到百姓的诚心支持,而没有民意支持的改革,是很难走远的,多半落实不了,成为一个半拉子工程。

第三,改革不接地气,甚至会出台损害百姓利益的改革方案,从而遭到他们的反对。背离百姓的需求,损害了他们利益的改革,通常都是不接地气的改革。

我们还可以列出改革不接地气的许多后果。但要指出的是,强调改革要接地气,不是简单地去讨好和迎合百姓。一些既与百姓利益切实相关,又于社会长远发展有利的改革,可能短期内不易得到百姓理解,不讨他们的欢心,但从社会的整体效应看,又必须推出,对于这类改革,就需要讲道理,反复地讲,同时做到在改革推进中,将百姓的阵痛减到最低,相信民众并非不讲理。

改革为什么会出现不接地气的情况?究其根源,同利益和观念有关。改革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再分配,而且越到后来,帕累托累进的、多数人都得益的改革越少,利益博弈的色彩越浓,这样的改革摊到谁身上都不乐意。在这种情况下,制定改革方案的人,主导改革者,如果不沉下心去进行艰苦的调研,或者调研走马观花,乃至屁股坐歪了,不从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出发,而只为了少数资本和权贵集团的利益,如此改革是不可能接地气的。

另一种情况是改革主导者的观念出了问题。他们也想为百姓谋福利,至少他们在制定改革方案时,不是从私心出发的,但他们头脑中没有群众观念,精英意识太强,认为在关系到国家和地方发展的改革方略的制定上,不能唯民是从,跟在群众的后头,去迎合民意。在他们看来,百姓多半是自私和目光短浅的,只着眼于眼前利益,如果听取百姓意见,以百姓意见来制定改革方案,改革就会沦为民粹主义。这种精英意识妨碍他们从群众中听取合理的意见,改革也就不可能接地气。

无论利益还是观念作怪,一个共同的背景是权力主导社会,这使得有权制定改革方案或措施的人,天然地容易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其实,不仅是改革方案的出台,大凡政策、法律制定等一切公共事务,都存在一个如何接地气问题。尤其对某些地方和基层政府来说,这一问题还很严重,原因在于,上面受到的约束和监督更多,基层就是土皇帝当家,实际无人监督和约束,这使得基层行政权力更为所欲为。

要解决改革接地气的问题,说易行难。难就难在权力不受监督和约束的情况一时难以改变。但这不是说,对此事就一筹莫展,还是可以并试着在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出台中,建立更严格的问责程序,并且向社会公开,加强改革的透明度。现在从上到下,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程序规定,问题是公开不够,透明性不足。只有充分公开、保持透明,让大家了解改革的真实情况,才能引入外部监督,从而迫使官员不得不去接地气,从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制定改革方案,推进改革。

篇2:不接地气的树栖者

科学研究表明,在自然界中寄生植物有3000多种,只占被子植物种数的1%左右,是植物在长期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因环境胁迫和自身变异而产生的“另类”。它们将亿万年演化形成的根、茎、叶等营养器官,逐一省略,靠新演化形成的特殊器官——吸根(或称吸器)从别的植物体内获取“食物”,而传宗接代的物种繁衍重任仍由自己独立完成。寄生植物的这种“精兵简政”式的生存方式,省去了许多为获取营养物质而必须应对复杂生态环境的烦恼,将生活的重任转嫁给了寄主植物,似乎很划算,但这种靠别人脸色生活的方式,使自己的生存空间更加狭小,反而失去了应变能力,尤其在当今,许多寄生植物的濒危和灭绝速度要远大于非寄生植物。

寄生植物中有世界花王——大王花,有荒漠中“神出鬼没”的药用植物肉苁蓉,有令亚洲和非洲热带地区农民谈虎色变的“女巫草”——独脚金,也有在欧洲神话传说中被称为“金枝”的白果槲寄生……这些植物虽然往往亲缘关系疏远,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生存“技巧”——靠从别的植物身上获取生存的必需物质——水分、矿物质和(或)部分光合作用的产物。

在被子植物中,桑寄生科并非“名门望族”,只有1400余个物种,但个个都是寄生于其他树木身上的“半寄生”植物,几乎占了寄生植物种类总数的一半,数量之多是其他科的寄生植物种类无法相比的。桑寄生科植物的共性十分明显,即几乎都是半寄生性的灌木或亚灌木,而且都以树木作为寄生的对象。由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这一科植物的中文名称往往以寄主植物的名称加“寄生”二字而确定,如桑寄生、栗寄生、油杉寄生、槲寄生、圆柏寄生等。但其实,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非专一物种的寄生者,例如“桑寄生”除寄生在桑树上,还广泛寄生在梨树、李树、梅树、油茶树、漆树、核桃树及壳斗科、桦木科等几十种树木上;“槲寄生”则寄生在榆树、杨树、柳树、桦树、槲树、栎树、李树、梨树、苹果树、枫杨、赤杨和椴树上。其中不仅有落叶树种,也有众多常绿树种。

从地理分布上看,桑寄生科植物多数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那里气候条件优越,树木种类繁多,桑寄生科植物也有更多寄主可供选择。但与热带森林中比比皆是的蕨类植物、兰科、天南星科和凤梨科附生植物截然不同,它们虽然为了得到更多的阳光,都以高大的树木为立足点,但附生植物仅仅附着在树木的茎干和枝杈上,营养物质和水分的获得仍要靠“自力更生”,没有从附生树木体内截取生活必需品的行为和能力。而桑寄生科植物却毫不留情地向寄主体内伸出了“第三只手”,以吸根从寄主的维管束中窃取水分和部分光合作用产物,自己也利用绿叶或绿色的茎枝进行光合作用,补充能量和有机产物的不足,营半寄生生活。

栎树又俗称橡树、槲树,是壳斗科栎属植物的泛称。栎属有450多种,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温带、亚热带地区及热带的高海拔山地。这类树木多为高大的乔木,树冠庞大,枝叶茂盛,木材坚硬,果实富含淀粉和单宁,脱涩后可食用,因此深受产地民众喜爱。

在我国,栎树是许多温带山地原生植被的主要组成树种,可惜由于长期的人为破坏,成片的栎林已十分罕见。在欧洲,自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起,人们就将栎树和栎林视为圣树和圣林,因此对长在栎树上的槲寄生也格外崇拜,尊称其为“金枝”。英国近代著名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弗雷泽的成名巨著就以《金枝》为名。

在欧洲,栎树还被一些国家和民族视为“爱情树”和“圣诞树”之一。寄生在栎树上的白果槲寄生等的枝叶,在圣诞节更是备受青睐。因此悬挂槲寄生枝叶,与扮演圣诞老人、装饰圣诞树等项目一起,成为圣诞节人们最热衷的活动之一。

白果槲寄生因为所结球形浆果呈白色而得名。它的科学名称是用两个拉丁文词汇表示的:Viscum album L.,其中第一个词是这种植物的属名,第二个词是种加词,最后的大写字母L.是定名人林奈姓氏的缩写。

槲寄生的属名Viscum译成中文是“黏雀胶”。林奈当年为什么以此作为槲寄生的属名呢?原因还在于这类植物的果实特性之一:中果皮具黏胶质。这也是桑寄生科植物的共同特征。正是有了这种黏胶质,当鸟类啄食这类寄生植物的果实后,为了摆脱黏胶对喙的束缚,便在树木的枝杈上反复磨蹭,结果是果实中的种子被牢牢粘在树杈上,为新一代槲寄生在寄主身上安身立命迈出了第一步。以后便是种子萌发、吸根穿透树皮进入树木体内、胚芽开始生长……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由鸟类播种的植物,反而成了鸟类自身的克星——果皮被捕鸟人熬制成黏雀胶,使自由快乐的鸣禽成为了人类囊中的猎获物。

篇3:不接地气的教改是条不归路

受历史以及社会保障等因素影响,我国老百姓千百年来形成的教育理念,是典型的精英教育思路。绝大多数家长嘴上说对孩子没有太高期望,但一旦面对孩子的教育,多数人都会走精英路线:不是选择最合适的,而是选择最好的——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最好的大学。这就必然导致我国的教育,将面对比任何国家都强烈的择校需求。

我们所套用的西方教育理念与体系,强调公办教育的基本服务功能,但却排斥择校需求,实际上是不符合我国国情与实际需要的。那么,怎么让多数老百姓满意?

老百姓的想法、观念,不是一天形成的,我们一时无法改变,也不是教育部门能改变的,那么,我们就直接去解决他们的核心诉求——公平,即在给孩子择校时,我们需要给老百姓首先解决选择学校的机会公平,而不是把所有学校都办成人大附中,办成清华、北大。

这就必须根据我国实际的社会文化、国情、社会保障制度等,断然抛弃西方所谓成熟的教育体系与理念,创造性地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理念与制度,即在私立教育体系一时不可能建设完备的时候,在公办体系下,给老百姓创造公开透明的择校条件,比如统一考试等更符合中国文化的办法与措施。

考试这类办法虽然不符合所谓先进的教育理念,但这是让我国教育接地气,是在教育问题上的实事求是!同时,政府需要有勇气,有担当。如果仍然按所谓专家“公知”们所指引的那条路,仍然按西方的那套教育理念体系走下去,就是一条不归路。这些年减负、择校治理的实践,也明白无误地告诉了我们这条路是行不通的。虽然教育主管部门穷尽了所有办法,甚至不惜影响学校办学的自主权,从教学到考试、家庭作业,出台了一系列操作层面的规章制度,但孩子们的负担却越来越重。为什么会这样?同样,在美国,华人的孩子负担也是最重的,因为我们无法阻止家长在放学后把孩子送进辅导班,我们无法阻止家长正确或不正确的择校需求!

上一篇:小学三年级生命安全教育工作总结下一篇: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