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信息经济学研究

2024-06-05

微观信息经济学研究(精选十篇)

微观信息经济学研究 篇1

学生在接触微观经济学之前, 通常会学习政治经济学这门基础课。就惯性思维来考虑, 凡是经济学之类的基础课, 都应该以初中以来在政治课上学习的经济学内容为主, 再进行适当的变化。但这恰恰是微观经济学学习当中的一个误区, 它主要反映在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经济学起源于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它的诞生即是以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为主线。那么, 什么是西方思维方式呢?简单来说,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小题大做”, 即专注于特定的问题做细致分析, 去揭示表面上看似很简单实则对于现实发挥巨大作用的经济学原理, 这就是微观经济学的最大学科特点。大一学生, 特别是文科专业背景的学生, 对教学过程中老师对一个看似简单的命题做不厌其烦的推导十分不解, 这就是典型的不了解本学科的理论渊源和学科特点。再有, 学生对于现实经济问题做抽象的研究方法也常疑惑不解, 如分析企业的生产经营有多种渠道, 现实当中的企业经营方法也千差万别, 那么微观经济学这门课为什么只从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呢?这样的视角是否太过狭隘呢?这也恰好是本学科的特定研究方法, 即用最有代表性的假设作为出发点, 对现实经济问题做透过表象直至本质的研究。

二、注意各种案例的使用

在系统讲完某一理论后, 可通过案例讨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比如在讲完成本概念后, 可通过案例组织学生讨论经济成本和会计成本、显成本和隐成本、沉没成本、机会成本、经济利润和会计利润、正常利润和超额利润等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案例的讨论, 使学生把所学的概念具体运用到实际经济生活中。在某几章的理论问题系统讲授后, 教师选取跨章节的综合性案例, 根据学生人数将学生分为若干组, 以小组讨论和组长代表发言的形式进行案例教学。比如, 讲完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理论后, 可组织学生专题讨论房价问题和城市最低工资制度, 并在消费与供给的框架内分析房价和工资的问题, 结合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分析政府压低商品房价格的一系列后果, 通过讨论让学生给政策制定者提供具有可行性的政策建议。

案例1:旅行社在旅游淡季如何经营。某旅行社在旅游淡季打出从天津到北京世界公园1日游38元, (包括汽车和门票) 。我的一位朋友说不信, 认为是旅行社的促销手段。一日他跟我提起这事, 问我真的会这么便宜吗?38元连世界公园的门票都不够。我给他分析, 这是真的, 因为旅行社在淡季游客不足, 而旅行社的大客车、旅行社的工作人员这些生产要素是不变的, 一个游客都没有, 汽车的折旧费、工作人员的工资等固定费用也要支出。任何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都有长期与短期之分, 从长期看如果收益大于成本就可以生产。更何况就是38元票价旅行社也还是有钱赚的。我们给他算一笔账:一个旅行社的大客车载客50人, 共1, 900元, 高速公路费和汽油费假定是500元, 门票价格10元共500, 旅行社净赚900元。在短期不经营也要损失固定成本的支出, 因此只要收益弥补可变成本, 就可以维持下去, 换个说法, 每位乘客支付费用等于平均可变成本, 就可以经营。另外, 公园在淡季门票也打折, 团体票也会打折, 也是这个道理。

案例2:沉没成本与企业决策。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在2000年8月决定今后民用飞机不再发展干线飞机, 而转向发展支线飞机, 这一决策立时引起广泛争议。该公司与美国麦道公司于1992年签订合同合作生产MD90干线飞机, 这显示中国在干线飞机制造和总装技术方面已达到九十年代的国际水平, 并具备了小批量生产能力。就在此时, MD90项目下马了。单从经济角度看, 干线项目上马、下马之争为“沉没成本”提供了最好的案例。许多人反对干线飞机项目下马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该项目已投入数十亿元巨资, 上万人倾力奉献, 耗时六载, 在终尝胜果之际下马造成的损失实在太大了。这种痛苦的心情可以理解, 但丝毫不构成该项目应上马的理由, 因为不管该项目已经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 对于上下马的决策而言其实都是无法挽回的沉没成本, 而沉没成本在企业决策时是不应考虑的。

案例3:商品的价格下降会发生两方面的影响: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为了说明这两种效应, 我们来看当得知可口可乐价格下降时, 消费者会做出什么反应:

“好消息!现在可口可乐便宜了, 我们的收入相对增加了, 我们比以前更富了。我们可以买更多的可口可乐。” (收入效应)

“现在可口可乐的价格下降了, 我放弃雪碧可以得到更多的可口可乐。” (替代效应)

你觉得哪一种说法更有说服力?事实上, 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 可口可乐降价会使消费者增加购买量。这一方面是因为购买力增加, 即收入效应;另一方面是其他替代品显得相对昂贵, 即替代效应。

上述三例, 是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相关原理来分析现实经济材料。如果只是单纯的讲经济学相关原理, 不仅枯燥无味而且没有几个人能够理解。通过使用恰当的案例深入浅出的揭示了深刻的经济学原理, 原来如此简单。

三、注意数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奇妙关系

数学在微观经济学中得到大量的应用, 而且具有很多规律性的东西。例如:

1、函数。

在数学上, 函数就是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在经济学之中, 大量的经济学概念之间是一种函数关系。有供给函数、需求函数、效用函数、生产函数、成本函数, 等等。

2、导数。

自从边际革命兴起之后, 边际分析方法在微观经济学中大行其道。微观经济学中存在大量的边际概念, 如边际效用、边际产量、边际成本、边际收益, 等等。它们既有一个定义的公式, 同时也有一个导数的公式。尤其是导数的公式, 在大量的计算题中得到应用。边际概念和总量概念还存在这样一个规律性的关系:当边际量大于0时, 总量递增;当边际量小于0时, 总量递减;当边际量等于0时, 总量取得极大值。例如, 边际效用与总效用、边际产量与总产量以及边际收益与总收益都是这样。

3、斜率。

供求曲线的斜率关系到供求弹性的大小;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关系到两种商品替代程度的大小;等产量曲线的斜率关系到两种生产要素替代比例的大小。序数效用论中消费者均衡、生产者均衡、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等的均衡条件都是两条线的斜率相等。除此之外, 微观经济学中大量的图形都和数学具有惟妙惟肖的关系。

四、注意微观经济学各章节之间的逻辑联系

第一章的引论介绍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框架, 囊括了以后的所有章节。第二章的需求供给理论则是整个微观经济学最基本的理论分析方法, 以后各章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价格决定方法都是需求供给模型。第三章效用论要详细进行讲授。因为第三章序数效用论中的消费者均衡的条件与第四章的生产论的最优生产要素组合具有类似的逻辑关系。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方法和等产量曲线的分析方法有惊人的相似。消费者效用论的无差异曲线对应于生产论的等产量曲线, 消费者效用论中的消费预算约束线对应于企业的等成本线, 两者达到均衡的条件也相似。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为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 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也是两种类似于最终产品的资本、劳动的既定价格, 即工资率和利息率。而第四章生产论与第五章成本论的逻辑关系则体现为分别从实物形态和货币形态对组织生产的企业进行的分析。在对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和第七章不完全竞争市场的教学中, 一定要向学生传达到这样一种逻辑关系, 那就是厂商的行为如何促使产品市场形成均衡。一方面厂商通过不断的积累, 自身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不断的有新企业进入, 因此在供给曲线的推动作用下, 靠价格波动使得供给曲线不断地向右倾斜, 新的均衡状态就逐渐形成。在对第八章生产要素市场均衡的教学中, 要避免这样一种误区, 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认为将产品市场的均衡演化讲清楚了就不需要重点介绍此部分内容, 或者仅仅只分析如何求解方程得到最佳解, 而没有从实质上指出其经济学意义, 即它是如何通过价格实现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的。在对第十章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的教学环节中, 要明确地指出, 微观经济中一直强调的均衡, 就是稳定, 即研究供给与需求靠价格 (特别是相对价格) 进行自动调节相对的稳定的机制。最后一章市场失灵理论, 则是对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修正和补充。

五、备有一定数量的练习题

微观经济学课程各章节间衔接紧密, 前后知识点环环相扣, 某些知识点与经济数学联系紧密。学生在预习时注意相关数学知识点的复习, 注意数学知识与经济学的融合。相对而言, 该课程有一定的难度, 学习过程中务必配合相应的、适量的练习。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知识点, 尤其是重要的知识点, 要安排例题的讲解。每讲完一章内容, 应给学生准备一套练习卷, 题型应尽量丰富, 可以有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思考分析作图题和计算题。这些习题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习惯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五版) .

[2]萨缪尔森, 诺德豪斯.经济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十七版) .

微观经济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篇2

摘要:本文主要采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的“边际效用理论”去分析教学当中的一些效果递减现象,因此采取相应的措施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素质。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边际效用;教学效果

在当今教育时代,教育实行产业化,那么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是一种知识性输出,也是一种商品。因此,经济学一些理论也适用于课堂教学中。本文试图把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以提高教学效果。

根据微观经济学中的解释:效用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边际效用递减规律(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说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从某种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认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成立的学派,用两个理由来支持他们的论断。

一是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角度来进行解释,认为随着相同消费品的连续增加,从每一单位消费品中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和对重复刺激的反应程度是递减的。

二是从商品的多用途的角度来进行解释,认为消费者总是将第一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最重要的用途上,第二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次重要的用途上,如此等等。这样,消费品的边际效用,就随消费品的用途重要性的递减而递减。

在我们一次完整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既包括教师传递信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供精神领域的产品和服务,也包括学生接收信息、接受知识、获得能力。“消费”教师所提供的产品和精神服务,在这种“消费”中同样存在着边际效用递减现象。对这一现象的分析及其对策的探讨,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知识(信息)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

学生通过听课获得知识(信息)的“消费” 。当走进课堂,求知获得精神享受及今后生存的知识资本,也就是获得了正效用。教师的授课水平越高,学生对知识的效用评价越高,学习的劲头也就越足。然而,现实中,尽管教师的教学态度认真,尽职尽责。但教师在课堂上的无效劳动太多,提供的心理刺激太少。很多课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一方面学生反映教师不会讲,水平低;另一方面,教师反映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接受能力差,学习不积极、不主动等。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学生“消费”教师提供的知识(信息)的边际效用递减。单调枯燥的教学内容及僵化的教学方式,常常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与学双方均事与愿违。

(二)、表扬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

教师在教学中有时采取表扬的手段,以鼓励先进,鞭策落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接受表扬信息的学生,从心理上获得一定的满足感,因为首次获得。其边际效用值都比较高,动力比较大。但是如果其连续或多次地受到同类的表扬,他所产生的满足感将呈现递减现象。这种表扬对其刺激或激发效果将会下降,被表扬者甚至会陷人对表扬的盲目状态,且未受表扬者向先进看齐、向先进学习的劲头也有可能锐减,直至反感。

(三)、批评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

批评的信息给学生带来的是负效用,受到批评的学生心理上将有一种痛苦感。第一次接受批评的学生的印象最深,痛苦感最大,学生也许会因此下决心改变原来不符合要求的行为。当该生又一次受到教师的同类批评时,第二次批评带来的痛苦感似乎不如第一次深刻。如果该生多次受到批评,那么批评的边际效用就将呈现出递减现象,痛苦感会越来越轻,最后学生对批评几乎毫无感觉。另一方面,当教师的批评屡次无效时,会有碍于课堂良好心理气氛的形成。也有碍于教师人格威望的保持,以致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情境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

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会“消费” 各种行为和活动.也包括对情境自身的“消费” ,即情境自身也使成员产生满足感或效用教学情境由“硬件” 和“软件” 构成。“硬件”包括教学环境、教学设施;“软件”包括教学的相关规定、教师的授课方式与人格魅力、学生的学习氛围与道德规范等。学生对趣味低下,缺乏活力的情境的“消费” 也会产生边际效用递减现象。

解决课堂数学中边际效用递减现象的关键是提高数学效果实践证明趣味性教学、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都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边际效用值。

针对教学中的教学效果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教学效果。

(一)、合理有效地安排课堂教学,可起到不可低估的“润滑剂”和“催化剂”作用;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素质和业务素质;丰富教学形式。针对教材内容,适时地更替不同授课方式;设计不同教学方案,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如教具、挂图、幻灯、投影、录像、音响设计等,给学生多方位刺激;增大教学容量与密度,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教学的边际效用值。

(二)、巧用表扬。表扬的使用要因人而异。注意表扬时机及适当的表扬角度。使表扬对每个学生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鞭策力,使表扬的边际效用值呈现递增态势。善于表扬。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巧妙地加以表扬;及时表扬对学生应该表扬地行为,教师应及时地表扬,以强化刺激;若时过境迁才表扬,学生会莫名其妙。表扬也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效用;乐于表扬。对学生的表扬应是教师发自内心爱护学生的体现,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不能老以成年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行为缺陷,应乐于表扬学生;表扬要有针对性,不能盲目和随意。学生学习上取得进步,就应就其学习能力表扬,是纪律上改正了缺点,就应对其自律性进行表扬,如此才能起到强化边际效用的增加值的`作用,反之会冲淡效果;注意表扬方式,选择合适的强化物,是口头表扬还是以光荣榜的形式写出来。是当众表扬还是单独谈话时称赞,是精神表扬还是物质奖励。不同的学生对表扬与奖励的反应不同,应因人因时因地采取不同的表扬方式。

(三)、慎用批评。由于学生对第一次批评反应强烈,因此教师应该谨慎地使用第一次批评,以免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为提高批评效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先赞扬后批评,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个性倔强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进行批评,尽可能避免在大庭广众面前指名道姓地批评学生;批评的方式应因人而异,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批评方法。批评时要巧用幽默、轻松、温和、含蓄的语气,让学生心情舒畅地接受批评,克服因受批评而带来的负效用。

(四)、改善教学情境。

学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所发生的种种心理现象及主观感受会直接导致边际效用值的增减变化。一方面,要求教师废除千篇 一律的我讲你听的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参与、表现的机会,激活课堂气氛。另一方面,教师应善于给枯燥的课堂增加乐趣,善于从平常的生活现象出发,将教学内容融入其中,把干巴巴的理论讲活,打消学生对获知的厌烦心理和畏惧情绪。同时要求教师为人师表,既教书又育人,以自身扎实的知识功底与广博的知识层面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及时纠正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消极心理倾向,克服负面效应的产生,促进课堂良好心理氛围的形成,把课堂变成师生的精神乐园,达到授课的最高境界。(作者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微观信息经济学研究 篇3

摘 要: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上《微观经济学》课程体系已基本建立,本文以全部95门课程为样本,从网站共享情况和精品课程建设内容两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梳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探讨进一步完善精品课程建设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提高国家精品课程的影响力和示范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调查分析;微观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4-0019-04

一、问题的提出

《微观经济学》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所有专业必修的核心基础课程。自2003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到2010年,共建设了《微观经济学》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并带动了一批校、省级精品课程的网上建设。

精品课程的突出特点在于利用网络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从而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近十年过去了,《微观经济学》精品课程的总体建设状况如何?应用与推广效果如何?有无后续建设?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2012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开展2012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工作的通知》,决定在2012年和2013年分两批开展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评审遴选工作,进一步提高国家精品课程的影响力和示范性。这说明对网上精品课程的管理、监督及跟踪评估、后续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对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已有的《微观经济学》等精品课程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与分析,旨在为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和应用提供借鉴。

二、 研究内容与方法

2011年教育部没有开展国家精品课程评选。所以,研究内容为2003年至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上(www.jinpinke.com)能够检索到的所有《微观经济学》精品课程网页建设情况,以此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具体研究问题制作各种相关类目表格。

每个精品课程的调查内容包括网站共享情况和精品课程建设内容两方面,后者包括课程概要、教学单元、教学资源三个模块,主要涉及教学大纲、教学课件、习题、试卷、案例、教学视频、参考教材等各项内容。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1.课程总体概况

目前,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上检索到《微观经济学》及含微观部分的《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含本科、高职高专)共95门,其中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精品课程36门,校级精品课程47门。这些课程由28所重点大学(985、211学校)、55所普通高校及10所高职高专建设(见表1),除宁夏、西藏等自治区及港、澳特别行政区外,比较平均地分布于25个省级行政区。2003年第一批精品课程上网,其中省级3门,校级1门,从此,随着各高校对精品课程的认识和重视不断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掀起了一轮高潮。从2003年到2008年,精品课程建设数量逐年增加,2008年达到26门次,而2009年和2010年呈下降趋势(见图1)。

统计显示,通过九年建设,《微观经济学》已基本构建了国家、省和学校的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其各级别比例逐渐增加,形成了一个比较规则的金字塔形。

2.网站共享情况

(1)网页打开

本次调查浏览了全部95门《微观经济学》及含微观部分的《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有1门课程网页无法打开,占1.1%;连接每门课程网页的“学校链接”,有43门课程无法连通,占45.3%。共有44门课程建设了“教学录像”栏目,其中17门课程的“教学录像”可以较流畅地打开,8门课程打开较慢,而19门课程的“教学录像”栏目内容为空或无法显示,占43.2%。

(2)共享方式

目前,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上要浏览每门课程的所有资源需要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否则在未登录状态时只能浏览文本资源的前两页、音视频资源的前一分钟。要下载资源文本内容需要扣除相应积分,教学录像类资源不提供下载服务,浏览完整教学录像同样需要扣除相应积分。获得积分有注册;登录;添加资源简介,被审核通过;纠错,被审核通过;上传资源;投稿被采用;积分购买、积分充值等11种途径。这显然违背了国家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向广大师生免费开放的初衷。

(3)传播媒介

据艾瑞咨询集团《中国搜索引擎行为研究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用户搜索引擎服务渗透比率为63.2%,其中19—24岁用户最多。我们调查了5大搜索引擎,输入“微观经济学精品课程”,搜索结果的第1页显示,百度、搜狗、雅虎都没有搜索到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只出现了几个其他学校的精品课程网页和相关文档;谷歌和腾讯搜索到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并出现了部分已建精品课程页面。

虽然精品课程意在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免费共享,但由于建设者的认识及网站建成后的维护等原因,部分网站链接不畅、访问权限、不易轻松搜索等问题仍然存在。

3.精品课程建设内容

(1)页面结构设计

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网络课程主要通过功能模块的设计来体现总体架构。目前,大部分课程在网站上的内容已达到基本要求,但各模块及其具体内容差异较大,统计结果如下:

(2)教学资源内容

1)基本内容及呈现。目前,大部分课程(除1门未打开)在网站上的建设内容已达到基本要求,90%的课程按照教材章节组织内容,教学内容编排完整,并列出了重点、难点。80%的课程网站提供了多媒体资源,其中70门课程的课件是PPT课堂演示文稿形式,1门课程的课件和教案使用Flash动画制作,大部分课程的教学大纲、电子教案、例题习题、参考教材等都以Word文档形式呈现。

2)学习与测试。19门课程的授课录像可以正常观看,占比20%,其余课程或是授课录像无法打开,或是打开后没有声音,或是没有该项教学资源。44门课程提供了试卷,占比46.3%,但都没有在线测试功能,少数课程提供了在线测试的本校访问地址链接,可以在线测试和查看结果。34门课程提供了实验实践资源,占比35.8%,少数课程提供了实践指导的本校访问地址链接,但多数没有实质性内容,不能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endprint

3)课外拓展。89门课程提供了参考教材或相关教材,占比73.7%,40门课程提供了文献资料,占比36.8%,包括经济学专有名词解释、经济学家简介、经济现象解读等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

(3)师生互动环节

如表4所示,5门课程“交流互动”模块有30条以上留言,占比5.3%,且大部分课程的留言集中在2010年;56门课程没有留言,占比58.9%。

打开95门课程的学校链接,大部分课程只公布了教师的E-mail地址,不能在线提问、交流;少数课程设立了留言板、在线答疑等模块,但使用者甚少,其中个别论坛等模块校外学习者无法登录。

总体来说,“重建设、轻应用、疏管理”现象在许多网站存在。几乎所有网站在建设初期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并通过了教育部的评审,但后期却缺乏管理与维护,导致网站影响面小、应用率低。许多网站访问量低,仅有的留言大多是学生的只言片语或“跑题”式发言。

四、进一步完善《微观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上述调查显示,虽然《微观经济学》精品课程的数量、体系已达到国家要求,但每门课程的网上制作内容、管理机制、使用效率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进一步完善《微观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需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宏观政策方面

(1)加大精品课程的引导和推广力度

要提高精品课程的示范效应必须扩大精品课程的知晓度和影响范围。首先,教育部和各院校要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精品课程,让更多的师生了解它的内容及作用。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建立全国的、地方的甚至学校内的课程建设者和使用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如精品课程教学研讨会、教学名师经验交流会、面向学生的精品课程效果调查等。

(2)健全精品课程的全程支持机制

一方面,许多高校把精品课程上网作为提高知名度的指标,在建设初期,从政策、经费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却忽视了建成后的管理和维护;另一方面,相对于科研项目,教学项目具有建设周期长、效果显现慢等特点。因此,国家要进一步补充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规范内容,主要包括:(1)建设期、推广期等各阶段资助办法;(2)网站内容评价、影响面评价、有效性评价等全方位评价体系;(3)日常更新、维护,使用者反馈,资助经费使用和奖励等全过程监督及激励机制等。可以成立专门机构负责这项工作,也可以引入第三方如审计、评价等中介机构。

当然,由于时间、精力不足等原因,许多教师对网站进行更新和维护面临巨大困难。因此,各院校能否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在经费、工作量计算、年度考核、各种奖励评定等方面给予教师一定的配套支持,以保证精品课程建设和使用的良性循环。

2.课程建设方面

(1)树立精品课程建设的服务意识

调查分析显示,许多问题源于课程建设者的理念落后,对精品课程的示范性作用和共享特征认识不足。网络教学资源并不是传统课堂上教学内容的简单搬家,而要充分认识网络学习环境的特征,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制作教学资源。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更多的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目标是尽可能多地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帮助、引导和服务。因此,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加强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注重网站建设的实用性,使课程网站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平台。

(2)不断完善课程网站的相关功能

在95门课程中,大部分网站采用了目录导航,少数课程在“学校链接”中提供在线测试功能,除此之外,其他学习支持工具、导航系统等功能普遍缺乏,而《微观经济学》等财经类课程需要的网站功能恰恰相对较多。因此,不断完善课程网站的相关功能,为学习者创造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是课程建设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首先,要做好课程的总体规划和各部分内容的布局,结合网络教学的特点对传统教学资源进行修改和补充,以引导学生制定可行的学习方案,增强对课程的整体认识。

第二,加强课程的系统设计,尤其是融入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进一步扩大教学资源的内涵和功能。如,(1)提供计算器、字典等学习支持工具;(2)重视利用师生交互环节,设置论坛及在线提问、测试、作业批改等模块;(3)增加地图导航、站内搜索等功能。通过这些功能,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惑,从而有效指导和监督其学习全过程。

第三,定期和同行及学生沟通、交流,或在网站开辟建议征集信箱,及时了解他们的反馈信息,以不断改进网站的内容和功能。

(3)积极推进网络资源创新

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主旨是推广优质教学资源的示范作用,而目前各课程网站的教学资源质量良莠不齐,许多资源形式雷同,内容陈旧,缺乏特色。建议教师要加强网站的后续管理,及时更新教学资源内容。对于《微观经济学》这类的课程,其内容更要紧跟世界经济命脉,及时反映实时变化的特点和趋势。另外,教师可以从内容呈现的形式,页面设计的特色,网络功能的整合等方面进行创新,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佑美.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教学有效性的调查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0(5)84—85.

[2]秦丽娟.国家精品课程推广与应用调查报告[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30)57.

[3]陈健苇,宦成林.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调查研究——以2010年评选的国家级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8)14—15.

[4]徐磊,崔健,张远峰.精品课程资源网站运行现状的调查研究[J].科技风,2010(13)17.

[5]梁好翠.高校精品课程网站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高教论坛,2009(5)20.

[6]陈国海.高校精品课程的示范效应初探[J].教育与现代化,2009(9)29.

[7]孙荣.余鲁.财经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以计量经济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2(27)242.

[8]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R].教高[2003]1号.

[9]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R].教高[2011]8号.

[10]教育部.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R].教高[2012]2号.

微观经济学教学体系重构研究 篇4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材规范化

1 引言

从西方经济学引入中国大学教育后, 其教学安排一直是被分微观、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的教学和研究, 所用教材基本上是以西方经济学为名称, 最近在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阶段教学中分为初级、中级、高级, 但是初级、中级、高级微观经济学这3类的边界区分不明一直是现在大多数大学教学安排面临的问题, 没有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体系, 学生在学习初级、中级、高级微观经济学时学习难度加大, 教师的教学工作安排也出现重复内容的低效率问题。

2 微观经济学教学现状

微观经济学的学科特点是以一系列假设条件为前提, 在众多的前提与假设条件下得出一系列理想的模型, 这样才能对经济的运行规律有一定的认识, 之后修改前提和假设, 再加入现实因素, 使得经济学与现实情况更为贴近, 并为现实经济提出有效的指导建议。目前的微观经济学教学体系并不是十分全面, 不能满足在教学上的授课需要。

2.1 理论体系庞大且复杂抽象

西方经济学各个学派观点不一或有时出现观点相互交织等情况, 这样就形成了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理论体系, 教师授课内容覆盖面广, 涉及知识众多, 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理解其本质, 把握不住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基本原理, 基本方法, 进入高年级后仍对经济学的基本框架茫然失措, 缺乏尝试。

2.2 教材内容难以适应教学需要

由于经济学的内容比较晦涩难懂, 因此对于教材的选择难度也是比较大的, 目前的经济学教材主要有高鸿业, 宋承先等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 同时还有曼昆, 萨缪尔森, 斯蒂格利茨等编写的经济学教材。实践中的初级、中级、高级微观经济学的教材各不统属, 缺乏系统性。教材体系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到学术界的研究结果, 还要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特性、信息的接受能力, 教学各环节的安排要循序渐进、科学合理。

2.3 教师教学形式、手段单一

微观经济学应用性较强, 不适应使用单一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手段。目前多数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教学形式, 仍然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模式。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缺少启发性。使得学生只限于理解和记忆老师上课讲授的教学内容, 很少主观上去理解思考与总结。

3 微观经济学教学体系改革的原则

3.1 基础性原则

微观经济学课程体系的基础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理论基础性强, 概念和原理抽象, 并且使用大量的数学模型, 逻辑严密;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重点讲解这些基础性的重要概念及原理, 并结合相关数学模型详细演绎基本原理。二是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平台课, 是对整个学科的一个纵览和基础研究方法的介绍, 在学生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中有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侧重理论原理的讲解, 以便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拓展。

3.2 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是指微观经济学课程体系中三门课程相关内容各有侧重且层次不同, 一方面, 初级、中级、高级微观经济学作为相对独立的三门课程, 其课程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各有侧重, 从而避免了教学过程中讲授重复内容的低效率问题;另一方面, 作为相对独立的课程, 应有其相对系统且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 由于初级、中级、高级微观经济学共同组成微观经济学课程体系, 从而, 相关理论三门课程都有涉及, 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区分层次, 重点讲授。

3.3 整体性原则

遵循整体性原则, 要求从总体上把握课程的体系架构以及各部分内容的来龙去脉, 并确定理论形成的范式, 让学生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方法清晰, 为学好课程奠定基础。

3.4 综合性原则

一般来说, 综合是按照事物本来面貌、运动的本来过程、系统的本来结构所进行的概括, 是对概念结构系统中的内涵与外延的协同组合。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庞杂, 既涉及以价格理论为核心的由供求理论、消费者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等构成的理论体系;又涉及众多学派,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这些理论及观点有的相互补充、相互完善, 有的则相互排斥、相互对立;涉及的知识领域面非常广阔, 同时涉及如数学、金融学、财政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领域。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 按照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构架, 高度系统地概括总结。

4 微观经济学课程体系边界的界定

4.1 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

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内容, 并在此基础上, 提高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培养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作为理论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 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庞杂, 涉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涉及众多学派,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同时涉及相关学科知识领域。从而,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做到轻重有别, 主次分明。

4.2 教学层次的合理区分

初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作为独立的一门课程, 它们拥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 加上共同构成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 相关内容未免重叠。在各自的课程讲授中, 可以遵循差异化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区分层次, 重点讲授。如相关数学模型, 初级微观经济学主要运用这些模型解释对应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中级微观经济学则运用这些模型探讨这些理论的内在逻辑及联系;高级微观经济学则根据相关理论的内在逻辑及联系, 修正相关数学模型, 进而提出新的理论模型。

4.3 教学手段方法的科学运用

由于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学科的基础理论课, 这些教学方法手段在微观经济学和其他相关应用学科的运用也应各有侧重。如案例教学在微观经济学侧重于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理论, 分析相关理论形成的环境及逻辑思路;在相关应用学科侧重于帮助学生理运用微观经济学相关理论, 分析事物产生、发展的内在逻辑联系及环境, 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应用经济理论。实验教学手段除了达成微观经济学和相关应用经济理论的教学目的外, 其本身也是相关应用经济学科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相关数学模型, 除了应用于分析微观经济学相关理论形成的环境及逻辑思路, 以及计量经济学运用微观经济理论及数学模型分析经济实践外, 其本身也是计量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弈分析也是类似情形。

5 微观经济学教材体系建设

5.1 当前微观经济学教材应用述评

从微观经济学教材建设历程与当前高校微观经济学教材使用现状看, 大体上是两条腿走路, 一是直接引入西方原版教材或翻译教材, 如萨缪尔森《经济学》、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二是在引入当代经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上, 结合中国的数据和案例国内自己编著的教材, 如上述提到的梁小民的《西方经济学导论》、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微观经济学不同阶段教材混用情况, 如初级微观经济学用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中级用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 中级用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不同授课老师所选各阶段教材不是一个体系的, 这会造成相关知识点的脱节, 导致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困难增加。

5.2 微观经济学教材体系重构

教材体系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到学术界的研究结果, 还要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特性、信息的接受能力, 教学各环节的安排要循序渐进、科学合理。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把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 探索出初级、中级、高级微观经济学的边界区分方案, 最终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科学合理的教村体系, 以避免重复授课, 教育资源浪费、低效率等现象。

6 结语

通过对微观经济学内容进行明确和科学的界定、配套使用合适的教学教材、对相应课程的衔接状况进行研究, 建设高效、科学、合理的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体系。注重教学实践的创新, 将知识更高效更全面地传达给每一个学生, 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亚雯.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4) .

[2]许敏兰.《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及教学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 2004 (12) .

[3]于谨凯.西方经济学教学体系的演进路径及教学模式优化研究[J].教学研究, 2011 (1) .

[4]郑小兰.浅析《西方经济学》教材存在的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 2001 (3) .

微观信息经济学研究 篇5

【关键词】互动式案例教学法 微观经济学 浅析

【基金项目】此论文为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教学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为2015JY007。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06-02

“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旨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故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

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是结合了案例教学与互动式教学法共同运用的一种综合教学方式。互动式案例教学主要以案例为主导,贯穿到运用课程的知识内容中,通过互动式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双方全面沟通,促进师生运用案例相互协商、积极探讨的氛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最终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1]。

1.微观经济学进行互动式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基础课程之一,属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研究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知识的把握,是顺应当前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大趋势,期望达到改善和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目的。

1.1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决定了需要案例辅助教学

由于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抽象的纯理论型知识体系,需要运用很强逻辑关系、或者静态分析、动态分析、规范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微观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学习。除此之外,大部分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都需要先建立在假设条件之上,这就需要有相关的实事经济案例进行说明,提高学习效果。

1.2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伴有大量复杂图形和数学知识相结合的微观经济学理论知识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枯燥乏味,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则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运用一些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思维创新,让学生从“要我学”模式自动转化成“我要学”的模式。

1.3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符合新时代的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不适应于现在的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客观。借助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平台(多媒体、互联网教学平台),各大高校已经具备了新的教学模式基础,这为老师传授知识的过程节约了大量板书的时间。因此,授课教师可以运用这些时间与学生一同探讨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运用,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发散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2.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设计中的案例选择问题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为了使整个教学过程以案例为平台实现师生教学的互动,对教学案例的选择需要具备一定的要求。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问题:

2.1教学案例应具备一定的层次结构

微观经济学的每章节的内容都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选择的案例要针对某一理论主题,根据事实经济案例,设计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结合理论知识的逻辑思维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层层深入,从认知到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2.2教学案例应先以典型性案例为引导

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因此现在的经济学理论都是前人从一些经济活动中总结而来。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许多经济行为也不止会发生一次。

2.3教学案例应与教学内容相匹配

案例的选择与编写应根据教学要求的需要,既要做到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又要做到贯穿到整个教学设计中。因此,学生们可以运用案例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除此之外,案例通常都源自于真实的经济生活,贯穿整个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便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3.总结

综上所述,微观经济学进行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教、学双方在和谐互动的氛围内相互促进,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运用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增强了微观经济学的实用性,达到了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微观经济主体空间行为模式研究 篇6

一、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动机

西方主流经济理论体系的核心是新古典经济学, 这一学说中存在一种著名的假定———经济人假定, 即每一个经济活动从事者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活跃于各项活动中, 以实现自身最大利益为最主要目的。不可否认的是, 正是这种主体逐名逐利的心态促使了经济的发展遵从一种内在的规律, 仿佛一只看不见的手在默默地操纵着这一切, 使得经济秩序有条不紊地运行着。这种假定在当时陆续得到巩固和发展, 作为一种基本的经济理论假定得到广泛肯定。随着经济学的发展和人类思想意识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 这种经济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特征性越来越不明显, 大量“异质性行为”的出现向经济人理论发出挑战的信号。分析认为, 经济人是一种抽象性质的假定, 前提是默认了不同的经济个体在思想意识和兴趣爱好以及判断能力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忽略了每个人的特征性, 是一种机械化的框架式思考。以一种整体模式来展现一般性特征, 没有将个人的意识和行为纳入, 也忽略了人的异质性特征, 是一种限制性较强的理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类的经济行为日趋复杂, 现实社会中的经济问题花样百出, 同质经济人假定基础上形成的各经济理论也会越来越凸显出自身问题, 为行为经济学新理论的出场作铺垫。

二、行为经济学对个体行为异质性的研究

以经济个体的异质性为中心, 行为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相比有了很大突破, 改进了同质经济人的假定, 摆脱了对经济个体的抽象化、理想化假定的束缚, 在现实的基础上, 融合了心理会计、启发式代表性程序以及有限思考等具有个体性特征的因素。这种建立在同质经济人之上的更具有实际意义的假定称为异质经济人假定, 肯定了经济人的不同偏好是自身决策的结果, 其行为在外在上的体现也有一定的异质性。异质经济人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经济个体的思考和推理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并不是完备的。经济人假定中, 经济个体可以很好地计算出利益损失而不在乎成本的高低, 但行为经济学中阐明, 人的决策能力和计算力度受到智力和推理能力的约束, 因人而异, 同时也受到相关环境的制约, 人的经济学行为需要将成本考虑在内。综合以上因素, 经济个体的偏好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经济行为的出现, 从而应证了行为经济学中的异质性。

2.不同的空间位置和时间点会导致同一个体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反应。换句话说, 在某一情况下的选择换做是另一情况下, 结果往往不同, 甚至出现相反的情况, 一定的偏差与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稳定性不相符合。

3.经济个体之间会相互影响, 在物质利益和环境的影响下, 对于他人的考虑会对同一经济现象做出不同的选择, 这是符合客观事实的, 人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 所以相互影响之下的经济行为具有时效性。

4.经济个体对于物质的价值肯定除了物质的固有价值之外, 还包括了人们投入到该物品上的精力, 即获得该物质的过程。在新古典理论中, 相同物品之间可以完全替代, 没有考虑到人对于不同物质的作用, 价值衡量取向单一, 与行为经济学相比, 范围狭隘了很多。行为经济学摆脱了外在强加给人的一种统一性的刻画, 将人的特征性和个体性融入在内, 并通过不同的喜好和思想, 体现在不同的经济行为中, 从而肯定了人在经济行为中的作用, 加速了异质化进程的发展, 实现了差异化的经济个体理论发展。

三、微观经济主体空间行为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环境和人的行为是相互影响的, 即使是相同的环境也会由于个体的差异带来行为模式的差异性, 微观经济主体空间行为模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年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经济个体对于经济行为产生的差异性影响较大, 具体来说, 对于20岁-50岁的人来说, 思想活跃, 精力旺盛, 对于社会充满着挑战的勇气和激情, 而且愿意承担风险, 所以其行为方式属于爆发型、激进型, 比如自主创业, 向繁华都市迁移等。而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受到时间、身体和思想上的限制, 喜欢平静而稳定的生活, 冒险意识薄弱, 害怕承担一定的风险, 所以一般会选择一种稳定而低风险的行为方式。

2.性别差异产生较大影响。同样的情景之下, 性别的不同会带来显著的差异。诸如处在恋爱阶段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情侣们, 作为男方往往要为房、车等大件考虑, 在家庭经济收入上应该占主导地位, 而女方在大件的配置上往往不需要投入太多, 所以一个新家庭的组成对于男性来说, 经济压力更大。出于一定程度的物质条件的考虑, 女方会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选择经济条件更好的一方作为自己的伴侣。

3.受教育程度不同。受教育程度是后天培养中, 对人的思考辨识能力以及搜索信息能力提升的重要过程。受教育程度不同, 对于社会的认识程度以及自身逻辑思维、判断能力有所差异, 同样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 反映了经济主体之间的差异性。

四、结论

微观经济主体的差异对经济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发展了传统的同质经济人假定, 将经济主体的差异性考虑在内, 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年龄、性别以及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影响着微观经济主体的空间行为模式, 从而应证了行为经济学中的异质性。

摘要:需求和环境是微观经济主体的两个重要影响方面, 而影响其空间行为模式的主要因素是性别、年龄以及受教育程度的不同。环境和人的行为是相互影响和渗透的, 本文就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研究以及行为经济学对个体行为异质性的研究展开讨论, 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 从而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空间行为模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微观经济主体,空间行为,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贺京同, 那艺.经济行为的异质性与行为经济学对经济人假定的发展[J].学术月刊, 2009 (6) :70-76

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综合性改革研究 篇7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快乐教学法

微观经济学课程是教育部指定的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主干课程之一, 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的学习与掌握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 因此提高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培养高质量财经类人才的重要环节。

一、微观经济学教学现状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中, 教学方式普遍存在不足, 对此国内相关学者进行了广泛的分析与研究。结合我校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 教学方式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 教学过程以教师单向传播知识为主, 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不足。以往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担任课堂支配者的角色。多数情况下, 教师在讲台上从上课讲到下课, 学生提问和参与的机会很少。教学过程普遍缺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学习过程被动, 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效果不理想。 (2) 教学内容以抽象理论分析为主, 缺乏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方面,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往往注重抽象理论分析, 突出对学生运用公式与图形解析教材习题的应试能力培养, 忽视对学生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提升, 因此, 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普遍不高。 (3)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 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接受性较差。就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而言, 一般采用课堂讲授方式, 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特性

1. 互动性。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 应转变教师单向知识传播的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 增强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变单向知识传播为双向的知识交流与互动学习, 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自发提问、自主学习、创新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 实践性。

微观经济学的课程内容源于现实世界, 课程教学应体现实践性特征。在课堂教学中, 课程内容应与现实经济事件的分析相结合, 使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 而是能运用理论知识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 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与水平。

3. 可接受性。

课程教学方法要保证能够被学生乐于接受, 单纯的课堂讲授很难达到良好的接受效果。教学方法要强调对学生心理的研究与把握,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快乐的情绪, 乐于学习, 乐于参与, 达到“快乐学习”的教学目标, 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改革

1. 以启发式教学提高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启发式教学强调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 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与寻找答案, 并在学习过程中主动与教师交流, 以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

2. 以案例式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案例式教学强调以现实世界的经济事件为微观经济学学习的载体, 通过对现实经济事件的分析深化课程内容的学习, 提高学习的兴趣, 改善学习的效果。

3. 以快乐教学法改善教学方法的可接受性。

快乐式教学法强调对学生心理的研究, 在把握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 改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 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综上, 我们可以勾勒出一个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框架 (如图1所示) 。

四、启发式教学:提高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基于启发式教学的理念, 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1. 提问式教学与互动性。

提问式教学是指在讲授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时, 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得以形成。教师一方面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互动过程中实现学习目标;另一方面, 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使学生学会主动设定问题、主动学习, 遇到困难时再寻求教师的帮助, 实现更高层次的互动与交流。

2. 推论式教学与互动性。

推论式教学强调在讲授微观经济学原理时, 如果该原理与前面学习的内容存在逻辑关联, 教师可以采用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相关内容, 然后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从已经学习过的微观经济学相关原理中推导出新的理论或结论。推论式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逐步演绎过程中实现学生与教师良性互动, 使学生与教师的逻辑思维在理论推导与证明中相互融合, 改善教学效果。

3. 参与式教学与互动性。

参与式教学的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具体实施过程表现为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布置研究问题, 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查找资料、撰写报告、形成研究结论, 并在课堂上进行研究成果的汇报与交流。在“双重互动”的基础上, 教学效果能得到更有效的改善和提高。

4. 讨论式教学与互动性。

讨论式教学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组成不同的小组, 围绕教学内容, 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辩论、质疑, 形成研究结论;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相应的互动与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习课程内容的教学方式。讨论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也有助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提高教学效果。

五、案例式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案例式教学的宗旨在于提高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以改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重理论分析、轻联系实际的根本缺陷。微观经济学课程实施案例式教学, 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 案例本土化原则。

微观经济学案例的选取要坚持本土化原则, 一方面是由于本土案例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近, 便于学生对案例的理解,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案例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 本土案例具有与国外案例不同的体现形态与价值取向, 本土案例的采用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 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2. 案例来源多样化原则。

微观经济学案例的来源要体现多样化原则。案例的确定当然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自主设计, 但不能单纯由教师进行设计, 而应坚持来源多样化原则。案例可以从历史典籍中选取, 也可以从热点时事中选取。对于不同来源的案例, 教师应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 对案例进行适当改造, 以更好地满足教学要求。

3. 案例关联性与综合性原则。

微观经济学案例式教学要体现关联性与综合性原则。案例关联性原则强调案例内容要与教学内容具有关联性, 不能仅仅由于提高学生兴趣等原因, 忽视案例关联性, 盲目引入案例式教学;案例内容要体现综合性, 不能因为针对某一知识点, 而采取过于简化现实事件的抽象案例, 案例要有综合性特征, 以更好地与现实世界相吻合。

4. 案例创新性原则。

微观经济学案例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相类似, 需要坚持创新性原则。案例创新性原则不仅仅是要求案例本身的新颖性, 而且包括分析角度与分析视角的新颖性。微观经济学本质上是分析问题的视角与方法, 学习微观经济学从根本上需要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而在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 教师更应强调分析方法与分析视角的新颖性, 以更好地体现微观经济学课程实践性的要求。

六、快乐教学法:改善教学方法的可接受性

快乐教学法以对学生的心理把握为实施前提,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系统设计,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现教学过程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由应试学习向兴趣学习转化、由接受知识向探索知识转化。快乐教学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教学方法的可接受性, 提高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实施快乐教学法, 要注意从以下环节入手。

1. 研究学生心理, 把握学生需求。

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研究学生心理, 凝练学生的兴趣点, 做到课程教学具有针对性。同时, 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与学生的需求密切结合,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 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2. 精心选择教材, 认真设计课件。

好的教材是成功的课程教学的基础, 目前微观经济学教材的版本很多,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 结合教学要求精心选择教材;以教材为基础, 建立以影视资料、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等为载体的立体课件体系,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教学内容的展示形态, 活跃课堂氛围, 改善教学效果。

3. 创新课堂组织, 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

快乐学习应与创新性的课堂组织相结合, 教师要注意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 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对学生的主动表现, 教师应予以鼓励, 实现“快乐学习”的目标。

4. 优化考核体系, 实践素质教育。

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考核以书面考试形式为主, 学生学习受到考核方式的诱导, 过于注重经济学习题的解题能力与技巧。在快乐教学法的实践过程中, 微观经济学考核体系应加以优化, 采用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考核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考核体系, 考试试卷的设计与考核方式的设定应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结合现实经济问题拟定考察内容, 采用论文、报告、课程讨论、研究设计、书面考试等多种方式实现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

5. 交流学习体会, 完善授课方式。

学生的学习要求是不断变化的, 教师应注意与学生进行学习体会的交流, 听取学生的意见与要求, 总结课程教学的经验与不足。在此基础上, 教师应进一步完善授课方式, 探索更加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课程在教学过程组织方面, 以教师单向传播知识为主, 缺乏互动性;在教学内容方面, 以抽象理论分析为主, 缺乏实践性;在教学方法方面, 以单纯讲授为主, 学生接受性差。经济学教学模式的综合性改革, 以启发式教学提高教学的互动性, 以案例式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以快乐式教学改善教学方法的可接受性。经济学教学模式是多种教学方式的有机组合, 综合性改革是对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吴冬霞.基于启发式教学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增刊, 2007, (10) :135-137.

[2]刘施扬.《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改革的探讨[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08, (12) :11-13.

[3]项锐.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新尝试[J].经济师, 2012, (1) :147+151.

[4]张志娟.《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浅谈[J].当代经济, 2012, (4) :108-109.

微观信息经济学研究 篇8

1 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微观经济学课程涉及面较广,内容较抽象,而授课对象一般为大一或大二的学生,对于处于低年级的大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

首先,微观经济学内容面涉及较广,包括价格理论,弹性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市场失灵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论等。学生在学习和理解过程中很难将这些理论与模型和现实生活相联系,理论多又容易混淆,比如说,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做出决策,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时对边际的概念理解起来有些难度,这时可以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为什么水这么便宜,而钻石如此昂贵?”来使学生加深对边际决策的理解,所以如何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并运用到实际中是值得推敲的。其次,微观经济学是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时一般要进行假设,很多理论只有建立在假设基础上才能成立,而不同的假设又会导致不同的理论结果,这使得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再次,微观经济学在分析问题时使用的工具较多,有些理论需要借助数学公式进行推导,有些理论需要运用图形来分析,有些则需要构建模型进行理论推导。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扎实的数理基础,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对数学知识掌握不牢固学生的学习和理解难度。最后,尽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但如果不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相联系,学生掌握的只是空洞的理论,无法理解学习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现实意义,也就无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鉴于微观经济学的以上特点,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经济学理论知识更易于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 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方式

案例教学法越来越多的运用到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实践证明,案例教学的运用能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经过几年案例教学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笔者总结了以下三种主要的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应用方式。

2.1 案例讨论式

教师在讲完某个章节或者某个理论知识后,将与该理论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并且适当的提出问题引导大家,鼓励大家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再加以总结。比如在讲到“供求弹性”问题时,提出为什么会“谷贱伤农”(农民丰收反而收益下降了)。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可以使学生深化对“弹性和收益之间关系”的理解。在学生讨论案例时,教师应该营造宽松、开放的氛围让大家各抒己见,这样有利于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讨论。还应注意的是,教师所选的案例应贴近生活,让学生容易理解,尽量避免采用复杂的案例,紧扣知识点足矣。

2.2 案例导入式

所谓导入,即通过案例来导入即将学习的内容。理论化的经济学知识较抽象,通过先引入案例,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例如,在讲“公共物品和公有资源”这章前,先引入经典的灯塔案例,以及提出“为何鲸鱼濒临灭绝而鸡却无繁衍之忧?”让学生先思考并讨论片刻,然后进入到理论部分的学习,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下转第163页)(上接第104页)

2.3 案例专题辩论式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采用专题辩论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爱上这门课。教师可选择贯穿各章节的综合性案例,将学生分成两大组,分别为正反两组,每大组又分成若干小组,以每小组五到六人为宜,确保小组人员的分工。比如,在讲完“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后,组织学生辩论“政府对价格进行管制的行为是利大于弊呢还是弊大于利?”这样,学生会在课后大量收集资料,进行讨论,理清辩论的观点,这有助于提高学生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在采用这种方式时,教师应注意对时间的控制,以及明确辩论规则,并且可以采用激励法,对最后被大家推选出的最佳辩手给予平时成绩加分的奖励。

3 案例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

(1)在选择案例时,教师应尽量选择能反映当前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作为案例,以国内经济热点为主,可以适当结合国外案例进行分析。在确定案例后,教师还应进行案例设计,弄清楚案例所关联的章节内容,清楚案例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哪个方面的理论知识。教师可以截取案例中的重点部分让学生讨论,避免案例过分冗长和复杂,达到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目的即可。

(2)适当运用多媒体配合案例教学。教学活动应与时俱进,贴近生活,通过播放社会热点问题的视频与所学知识点串联,可以增强学生用理论结合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完理论部分后,可以利用十到十五分钟的时间截取视频中的重点部分给学生观看,如《财经郎眼》《经济半小时》等视频。在播放视频前,提出几个与知识点相关的问题,看完视频后,让大家结合视频,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就视频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3)教师应扮演引路人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采用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应尽量减少单纯的讲解和点评,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要让学生意识到,这样既能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学生讨论案例过程中,教师对于偏题现象应及时纠正,把握好学生讨论的主题方向。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偏理论的课程,合理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文章论述了案例教学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必要性,阐述了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方式,并且进一步指出案例教学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课程

参考文献

[1]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李鹏雁.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学研究,2008(1).

微观信息经济学研究 篇9

一、网格资源分配管理模型概述

立足于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以此设计出来的模型如图1 所示。

正如图1 所示,整个模型是借助于现代网格的信息和管理的模块,并利用大量的网格域来共同构造出一个新型的网格系统,这样就可以实现通信。网格域属于资源分配管理系统,具有自治特点,在这个网格域中,主要涉及数据、信息、存储、计算等各类资源,当然也可以利用一台超级计算机或者由多台计算机组成的集群来对其数据进行管理。网格域主要负责对本地资源进行管理,为本地用户提供各种服务,将接收到的招标信息进行处理,并为其他域的用户提供服务。本次研究的基于微观经济学方法的网格资源分配管理模型主要由几大模块组成,且在这个模型中,资源的调度内容有如下方面:一是作为卖家方,需要对资源进行任务分配;二是作为买家方,需要对作业进行资源分配。具体流程如图2、图3 所示。

二、有关市场供需均衡原理的价格调整算法

1、均衡价格的存在性证明的概述

从理论上分析均衡价格的存在性有关证明方法,对不同的经济变量需要使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均衡求供离差使用V1 表示,求供离差使用V表示,均衡供求离差使用U1 表示,供求离差使用U表示,需求数量使用D表示,供给数量使用S表示,均衡价格使用P1 表示,价格使用P表示。大于0 的系数或者常数使用 γ、β、α、a、b、c、d表示。

(1)静态供求综合模型。静态供求综合模型一般形式使用以下公式来表示:

在这个公式中,由于U=S-D,所以U=0。也就是说,U=S-D=0,推出S=D,也就是供给和需求相等。均衡解为:P1=P(0),U1=0。

针对有关该行为方程增加了解答的条件:首先由d P/du>0 推出,在这个行为方程中,供求离差U的单调增函数就是价格P。如果U=S-D<0,那么P<P1;如果U=0,那么P=P1;如果U>0,P>P1。这也就是说,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均衡价格就会高于价格;而需求和供给相同时,均衡价格和价格也是相同的;当需求小于供给时,此时的均衡价格会低于该价格。当出现价格和供求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此概念称之为供求规律。

当供求函数的自变量为求供离差V=D-S时,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模型:

在这个公式中,由d P/du<0 这个限制条件可以推出,V的减函数是P,而在第一个公式中,U的增函数是P,这是因为V符号和U符号正好相反,和第一个公式是等价关系。第二个公式的解值是:P1=P(0);V1=0。

线性供求综合模型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

在上述的第三个公式中,线性综合模型分析较之于线性分析少一个方程,并且 β 是数值,而U和P的关系是正向关系。有关第三个公式的解值如下:

从这个公式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如果U<0,那么P<α=P1;如果U>0,那么P>α=P1。由于 α=P1,所以第三个公式中的供求函数可以使用P=P1+βU。

这几个公式充分体现了供求函数的一个比较突出的优势,也就是供求和价格的关系都和均和价格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且均衡价格主要是由消费者的收入和偏好、商品价格等外部因素所决定。继而推出第五个公式:

在这个公式中,价格的概念是指供求离差与均和价格离差的比率,尤其是这价格也会通过供求的变化来随时影响均衡价格的速度。如果将U=-V带入第三个公式中,可以推出:

第六个公式的解值为:P1=α,V1=0。和第五个公式一样,U1=0 和V1=0 都是指D=S。

(2)动态分析。为了研究具体的动态问题,需要先找到有关时间路程P(t),通常情况下,立足在某个时间点,分析时间变化率在价格变化下的超额需求(D-S)呈正比,也就是d P/dt=γ(D-S)(γ>0)。由于(D-S)=V,所以d P/dt=γV(γ>0)。由第六个公式可以推出:V=(α-P)/β。将此公式带入d P/dt=γV(γ>0)公式中,推出:d P/dt=γ(α-P)/β=γα/β-γP/β,对这个微分方程进行求解,得出:P(t)=[P(0)-α]e-γt/β+α。从第五个公式中推出:α=P,所以:P(t)=[P(0)-P]e-γt/β+P1。在这个公式中,由于 γ/β>0,所以如果t无穷大,那么e-γt/β就是0。同时由于P1和P(0)都属于常数,所以如果右边第一项趋于0,也就是如果t是指无穷大,那么P(t)=P1。

2、算法描述

结合现代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调整算法的具体概念:已经清楚未来或者过去的一些时间段对资源信息的掌握和了解的基础上,来对均衡价格进行数理分析,从而实现系统总需求和总供给相等。资源总能力使用C表示,总资源需求量使用D表示,算法精度使用 α 表示,平均价格使用P1表示,高价和低价使用ph、pl表示,当前资源的价格使用pi表示,价格调整周期使用Ti表示。资源的超额需求的主要表达方式是Z=D-C。其具体的理论说明如下:

第一步:接收资源交易管理模块的有关资源信息数据;

第二步:对于资源Ri,从周期Ti来对资源价格进行调整,并执行以下步骤;

第三步:高价ph和低价pl的初始值使用当前资源价格pi表示,初始化的测算精度 α 值;

第四步:在价格pi下,对总资源需求量Di进行计算是立足于表格中的竞买者对资源Ri的有关信息,得出超额需求的Zi=Di-Ci公式,而两者之间的差就是指资源总能力Ci减去总资源需求量;

第五步:如果|Zi/Ci|≤α,那么直接执行第十五步;

第六步:在低价pt的条件下,对低价资源超额需求Zl数据的得出是建立在需求列表中竞买者对资源Ri的需求信息的基础上来计算的;

第七步:如果Zl小于0,pl=pl/2,则返回到第六步;

第八步:在高价ph下,对高价资源超额需求Zh的计算是建立在需求列表中竞买者对资源Ri的需求信息的基础上来计算的;

第九步:如果Zh大于0,ph=2ph,则返回到第八步;

第十步:为了计算平均价格pl和ph的算术平均值p1,需要在平均价格p1的条件下,评价价格超额的数值是需要在需求Z列表中竞买者对资源Ri的需求信息的基础上来计算的;

第十一步:如果|Z1/Ci|≤α,那么使pi=p1,执行第十五步;

第十二步:如果Z1小于0,使ph=p1;

第十三步:如果Z1大于0,使pt=p1;

第十四步:返回到第十步;

第十五步:均衡价格是pi,资源Ri的价格调整结束,返回到第一步。

三、结语

相对于普通的网格资源管理系统,本次研究提出的网格资源管理方法具有管理简单、实现容易、扩展型较强的优势,且系统不需要掌握全部的资源信息,仅需要引入竞标机制,就可以解决资源提供者的报酬问题。为了尽量避免部分因素的改动而影响到系统的应用功能,因此还需要对有关资源价格的程序进行适当的设计,建立一套安全机制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行各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电子商务领域,在近几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电子信息科学的应用中,电子商务主要的集成服务是需要依靠其动态、结构以及分布在其中的虚拟组织,借助于数据共享、组织上和地理上分布的各种资源或者其他方式来合作完成的,在此背景下,开始出现了网格计算技术。本文在有关经济学的基础上,结合所涉及的供需均衡理论等对网格资源分配管理模式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提出网格资源管理的模型,以此来实现优化网格资源分配管理的目的。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网格资源,分配管理,模型

参考文献

[1]施运梅、刘梅彦、杨根兴:网格资源管理模型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6(3).

[2]王兴伟、江南、王家林、黄敏:一种基于微观经济学的网格资源分配模型[J].东北大学学报,2006(7).

[3]张建勋、贺毅朝、田俊峰:基于微观经济学方法的网格资源分配管理模型[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S1).

[4]张建勋、贺毅朝、田俊峰:基于市场的网格资源分配管理模型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7(2).

[5]王兴伟、蔡颖、佟呈呈、黄敏:基于拍卖和免疫优化的网格作业分配机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

[6]李明楚、许雷、孙伟峰、陆坤、郭成:基于非完全信息博弈的网格资源分配模型[J].软件学报,2012(2).

[7]王岳斌、杨志和、刘利强、朱承璋、李毅:基于计算经济的服务网格资源管理模型研究[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浅谈 篇10

【关键词】 《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西方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教育部制定的财经类专业的重点主干课程。学好《西方经济学》,对于后续的会计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及专业拓展课的学习可以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并且,在当前考研不断升温的背景下,作为考研专业课的必考科目,学好《西方经济学》尤为必要。《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其中,《微观经济学》又是基础。面对体系庞大、内容繁杂的微观经济理论,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在教学方法上探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尤为必要,它不仅会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1、意识形态上具有阶级性。西方经济学哲学基础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信奉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存在。因此,教师在讲授西方经济理论时,首先必须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观点对其进行科学的全面的分析,分清哪些内容是反映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容,带有相对真理的性质,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哪些内容在意识形态上是掩盖资本主义世界本身的矛盾,宣传资本主义的合理性和优越性,是属于庸俗的东西。然后,对于有用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应当去引进、消化、吸收,以利于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对于庸俗错误的观点,我们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更要在理论上加以分析辨明,只有这样才能认清西方经济学所反映的阶级利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同时也有助于更为全面正确地理解经济学的相关内容。

2、理论体系具有综合性。《微观经济学》以价格理论为核心,以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为研究对象,主要由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等构成;在教学内容与时间的安排上要主次分明,轻重有别。重点讲解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理论等基础理论,做到讲深讲透。同时,对经济学前沿理论如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交易费用理论、选择理论等内容作简要概述并推荐一些相关参考书目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经济学进行系统的了解,以巩固已学知识并扩大其知识面。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培养对《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微观经济学》的方法论方面有抽象化、数学化的特点。数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如求导、几何图形、图表等,但是学生习惯于以普通语言逻辑来分析问题。我们说数学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只是为了说明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所以说如果只有数学是万万不行的,它会使经济学流于形式主义,必须把数学与其他说明的经济现象、经济规律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实证分析为主,广泛运用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来论证各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需求函数、供给函数、生产函数、成本函数、收益函数等。在基本理论的论述中多将语言逻辑分析与数学分析相结合,既有抽象的概念,又有形象的图形;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特别是边际分析法和均衡分析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在《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数学与经济理论、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内容,展现用数学知识解决经济问题及现实难题的魅力,使学生在实际训练中提高操作能力。

4、研究的内容具有理论性与实用性。如何利用和配置稀缺的社会资源进行生产,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是一切经济制度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的经济制度只是以不同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价格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所普遍存在的。因此,《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对我们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和政府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虽然微观经济学来源于西方,但它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环境、运行方式、调节手段的理论却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所迫切需要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二、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基本特点

1、学生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财经院校有很多文科生,有丰富的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知识,在学习时,更希望把《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纯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来学习。《微观经济学》是经管类学生所学的一门专业课,一般在二年级上学期开设,这些刚刚接触专业课的学生有一些相同的特点:他们虽然读过或听说过一些经济理论,但经济学知识不够完善,没有一条贯穿于经济知识的主线,也不能形成体系。他们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微积分课程,但由于经管类专业文理兼收,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财经类院校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要求与工科专业的要求不同,他们只需学习經济数学。这一明显的知识结构特点,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不愿深入。

2、学生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教学中讲到经济学家的生平、经济学的渊源时,学生非常感兴趣,而讲到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等内容时,则不习惯接受。西方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不同于政治经济学之处就在于它广泛使用数学工具进行经济分析。但经济学毕竟不是自然科学,而是社会科学,对许多经济理论的深刻理解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历史知识和社会学知识,这正是财经类院校学生的优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因势利导,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组织教学,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感性的东西理性化,理性的东西给感性化。

3、被动学习。《微观经济学》较抽象,知识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如果能够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适当做些习题,则学习效果就好。笔者多年来上第一节《微观经济学》课都会强调自身学习心得体会:读书、推演、练习、实践。但很少有学生能够做到主动学习,大部分都是被动学习,这就出现了一种很特殊的现象:没预习学生课上听不懂,听懂的自己也不会做推演,纵使会做推演的在练习题面前也是捉襟见肘,会做书上习题的未必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现实中的经济问题。

三、尝试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微观经济学》理论内容很丰富、抽象、深奥,学生难以消化,特别是运用大量的高数知识证明和推导经济理论,使学生普遍感到经济学晦涩难懂,对所学知识囫囵吞枣,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改革《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势在必行。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法的并用。以讲授法为主,案例教学法为辅。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也是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它一般是由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听取知识,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微观经济学》内容较多,这种教学方法适合于人数比较多的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内容的含量比较大。对于大堂课主要使用这种方法。但是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对于小班课,也就是学生人数30—60人之间的,可以多使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通过学生对案例的阅读、分析、讨论,一方面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认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能够成功地缩短教学和实践的距离。针对《微观经济学》理论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从理论到理论地“填鸭式”灌输,而应理论联系实际,多运用贴近现实的、有针对性的、新颖的、生活化的、本土化的实例来阐释经济理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如用“蜜蜂与果园”、“二手烟”来解释外部性。“谷贱伤农”、“灯塔”、“搭便车”现象等已深入人心,几乎成为专用名词。同样地,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也能信手拈来身边的案例,往往能起到化枯燥为生动的效果。

2、传统方法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法紧密结合。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各有所长,应该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直观展示教学内容,信息量大,生动形象。但如果掌握不好仅仅拘泥于多媒体,效果反而不理想,也就是多媒体仅仅是一个工具,是学生与老师沟通的桥梁,学生有时候往往重视了那些华丽的外表而忽视了课程的内容,加之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速度快,学生可能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印象就不深刻。而传统方法粉笔加黑板,学生可能更容易跟上老师的思路,理解所学的内容。所以要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一部分内容可以采取板书,涉及到的案例、图表等资料用多媒体展示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3、啟发式教学法。教师要更多地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避免满堂灌现象,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全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通过启发并科学引导学生思维,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游戏式教学是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会经济学的理论,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对比教学法。《微观经济学》很多理论是通过图形来诠释的,熟悉图形才能彻底掌握理论的实质。“一图胜千言”,其方便、简洁、直观的优点是《微观经济学》大量使用图形模型分析经济现象的原因。从教学实践看,学好这门课的诀窍之一在于利用图形进行对比学习,做到温故而知新。大部分学生认为图形太复杂,宁可死记硬背也不愿意仔细研读。但只要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微观经济学》中很多图形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对比性,如无差异曲线和等产量曲线形状极其相似,都蕴含着边际递减规律;垄断竞争市场中单个厂商的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也很相似,但却体现不同的经济含义。通过对比分析,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

5、注重习题训练,多做习题。《微观经济学》课程各章节间衔接紧密,前后知识点环环相扣,某些知识点与经济数学联系紧密。学生在预习时注意相关数学知识点的复习,注意数学知识与经济学的融合。相对而言,该课程有一定的难度,学习过程中务必配合相应的、适量的练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知识点,尤其是重要的知识点,要安排例题的讲解。每讲完一章内容,应该给学生准备一套练习卷,练习卷的题型应该尽量丰富,可以有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思考分析作图题和计算题。这些习题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习惯和能力。

6、考核方式要多样化。科学的考核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使老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因此,应该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变过去一次性闭卷考试为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成绩可包括课堂发言、课堂讨论,课堂出勤等,目前我院这一部分可占到总评成绩的20%~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80%。笔者认为应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牢牢掌握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体系。

(注:基金项目:2010年黄河科技学院教学改革资助研究项目《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G100251234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尉东: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11).

[2] 魏布谊:工商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17).

[3] 蓝文妍:浅谈微观经济学教学经验[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7).

[4] 张支南、杨国才:地方高师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改进探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上一篇:灌钢筋混凝土注桩下一篇:高校特色体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