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步骤

2024-05-22

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步骤(精选12篇)

篇1: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步骤

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

教学内容:课本第45-46页。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能用综合算式解答用小数计算的一般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根据问题找条件。(1)已经做了多少套?(2)剩下多少套?

(3)平均每天做多少套?

(4)剩下的平均每天做多少套? 2.根据条件,补充问题。

(1)第一单元测验×××同学得了60分,×××同学得了96分,?

(2)×××同学骑自行车上学用了0.25小时,如果他每小时行12千米,?

(3)小明第一单元测验目标取90分,实际上她取得了96.5的好成绩,?

二、新授。

1.引入新课:刚才我们补充了几道应用题,并且解答了。下面我们就来归纳一个解答一般应用题的方法。(板书:解答应用题的方法)2.引题:

为了提高计算能力,老师原计划要求同学们一周内做120道口算题,已经做了4天,平均每天做20道,剩下的现在要2天内完成,平均每天做多少道?

要求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教学例1:

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1)学生读题,找出已知什么?问题是什么?

(2)根据已知条件,教师指导画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图上计划做660套,用一条线段表示,看计划做660套分成几个部分?图上哪一段指5天做的?剩下3天要做的在哪一段上?

(3)分析数量关系:

〖1〗从线段图可以看出,要求后3天平均每做多少套,就必须要知道什么?(3天还要做多少套)

〖2〗要求3天还要做多少套?又必须要知道什么?(一共做了多少套和已做了多少套)〖3〗要求已做了多少套必须知道什么?(做了5天,每天做75套)而这两个条件都是已知的。〖4〗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这道应用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4)确定每一步该怎样算,列式计算。〖1〗已经做了多少套?75×5=375(套)

〖2〗后3天还要做多少套?660-375=285(套)〖3〗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285÷3=95(套)〖4〗列综合算式:

(660-75×5)÷3=95(套)(5)进行检查或验算后,写出答案。验算:75×5+95×3=660(套)

或(660-95×3)÷5=75(套)

教师指出:验算方法就是把求出问题看作已知条件代入应用题,把原题中一个条件看作问题,列式计算检查是否符合原题要求。

小结:从这道题我们可以看出,在解题时,可先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通过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后从问题出发,找出解答这问题的条件,直到两个条件都是已知为止。课本是利用这种方法分析的。(指导看书)

解答应用题我们还可以用另种方法分析数量关系,即从条件出发进行思考,直到得到解答为止,这种思路是顺推的方法,实际就是我们刚才写的解题步骤,所以分析应用题时也要学会这种思路。在解答应用题时只要列出分步式可综合算式,再写出答案。画线段图,分析过程,验算过程可不写来。

三、巩固练习。

1、把例题改为:

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如果平均每天做95套,还要做多少天?

学生试做

2、练习十二第1题。练习十二第2题。

要求学生先试画线段图说一说分析过程。

四、作业。

练习十二第3、4题。

篇2: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步骤

l.学生自学思考。

“自学”,即学生自己看书、理解教材,教师指导学习的方法;找出重点划下来,发现疑问做标记。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看书思考,不仅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为下一步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可以使学生养成勤思善学的良好学习习惯。

2.小组内交流,质疑、解疑。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划出的重点,互相质疑、解疑,把没有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每个人都要阐述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带动学困生,起到交流互补的作用,能激发深入钻研的意向。同时这样做,又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小组间质疑解疑。

首先,由学生把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板书到黑板上,并由学生按课本内容先后编上序号。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望。让学生上台板书自己的问题,正给了他们表现才能的机会;由学生按课本内容先后编上序号,加深了对教材知识体系的进一步认识。其次,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共同解决黑板上的问题,形成组间解疑。在此期间,对每一个问题全班同学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甚至可以辩论。

学生的质疑,以学生解疑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参与、指导、研究。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或和学生共同研究,或适时加以引导、点拨,但决不可能代替学生思考。

4.巩固练习。

在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可以适时地穿插一些不同形式的基本练习,以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同时,有些问题怎么解释也搞不清楚,但如果通过举例子或巧妙的练习,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悟出其中的“奥妙”。

5.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既是对本节课的一次系统总结,又是对本节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检查,以便及时反馈补救。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注重课堂40分的教学效果,一般不再或很少布置除课外阅读、课外讨论之外的作业。

篇3: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步骤

一、情境导入,激趣入境

在导学式教学法中,情境导入是首要环节,即教师根据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优选教学手段与方法,结合生活实际,精设教学氛围与场景,诱导学生于真实自然的生活情境中体会数学知识,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热情,使其主动探究数学知识,获得进步与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情境导入法多种多样,如多媒体导入、故事导入、活动导入、谈话导入等。在小学导学式教学中,教师若想巧设教学情境,则需把握教材特点,分析学生学情,考虑自身状况与实际教学条件等来优选导入法。

如教学《平移和旋转》时,教师可紧扣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与实例,通过多媒体与谈话导入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新知学习状态之中,体会平移与旋转的现象: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今天,随老师去游乐园“玩玩”吧?然后呈现游乐园场景课件:转椅、缆车、旋转木马、摩天轮等好玩的游乐项目视频。然后引导学生给这些运动方式进行分类。学生小组讨论,选出代表汇报交流,讲讲分类理由。如缆车等直线运动的归为一类;转圈的旋转木马、转椅、摩天轮等作为一类。这样,通过设置学生去游乐园玩的生活情境,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实现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二、新知引学,应用实践

完成情境环节后,则进入新知引学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引导同学通过多种学习活动,如动手实践、探究讨论、抽象概括、综合归纳等活动来学习与探究新知,使其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从而获得有关知识与经验。同时,在新知引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有效处理学生认知结构特点与知识特点的关系,优选探究形式与方法,如独立探究、分组探究、集体探究等,使人人参与,让每位学生质疑、讨论,突破难点,达到预期目标。当学生初步理解并把握新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入应用实践环节,包括基本性实践、发展性实践、综合性实践等,从而强化知识运用与巩固。

如学习《平移和旋转》时,当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体验与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旋转与平移。①请转一转、移一移课前准备的学习用品,看是否可以创造旋转或平移的动作?请学生上台演示,解释说明。②在动手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旋转与平移现象,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不少旋转与平移现象,可举例说明吗?③请用动作表示旋转和平移:学生组内表演,比比谁的动作最具创意,而后请同学上台表演,其余同学判断是哪一现象。

接着,可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探究平移距离:若要在纸上表现平移现象,该如何做呢?①图中有个平行四边形,要将它往上平移两格,该如何移?②平行四边形往哪个方向移动了?它移动的距离是多少?这样,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交流空间,使其通过讨论交流来完善认知,判断与总结平移距离的方法。

而后应用实践:①移一移,说一说。图(1)向上平移了()格;图(2)向()平移()格;图(3)向()平移()格。教师可引导学生用一支铅笔,将笔尖放于三角形原位置的某顶点上,然后依照三角形平移方向与位置来移动笔尖,观察它往哪一方向平移,落在哪一位置上,需要平移几格。这样,可让学生明白观察图形平移过程,只需观察图形上任意一点的平移过程。②画一画,议一议:如何又准确又快速的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三、课堂小结,总结归纳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中,课堂小结也是重要构成部分,有着不可忽视的教学功能,可归纳总结课堂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系统;可突出重点,深化认知;可启发思考,强化记忆。在小学数学导式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实际来灵活选用课堂小结方式,指导学生学会总结,养成梳理知识的良好习惯。

1. 比较法。

即所学知识之间,亦或新知与易于混淆的旧知进行比较与区别,从而帮助学生把握知识链接关系,构建知识系统与网络,复习与巩固知识。如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认识平行四边形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完成如下表格。

然后根据表格内容,比较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异同点,总结归纳。认识梯形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四边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腰梯形,并以图形来呈现四边形的关系,帮助学生认知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学会总结归纳,加深理解与记忆。

2. 歌诀法。

篇4: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步骤

【关键词】小学数学 ; 分层施教 ; 实施步骤 ; 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257-02

众所周知,现有的《数学课程标准》里面有一个核心思想: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从这一句话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务必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具体地说,就是要有效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认识能力、教材的内容选择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法,在充分了解个性特征和知识基础的高低来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

一、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制定分层目标

想要做到这一点,数学教师在课前应通过深入的调查来真正了解自己的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在备课中有的放矢,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制定分层异步的教学方法。比方说在数学老师在“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可以首先要求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初步看懂线段图的前提下按照线段图的要求正确列式;而对于优等生则应当要求他们不仅仅能够列式,还要学会制作简单的线段图。通过教学效果顯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不同层次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够在同样的课堂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通过也可以让优等生更加优秀。

二、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施教

在当今这样一个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小学数学老师应当根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不同层次灵活多变的选择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而言,对优等生要以“放”为主,老师主要任务是从旁指导学法即可。对基础较差的待进生而言要以“扶”为主,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扶”并非一味的手把手的教,而是要做到扶中有放,主要是要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需要。比方说在“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0除外)””教学过程中,数学老师可以要求优等生通过自学来研究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对待进生而言可在他们自学之前提出几个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自学:倒数的定义是什么?如何求倒?然后通过分组讨论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思考和学习,最终达到理解倒数定义,掌握倒数方法的目的。

三、贴近实际进行针对性分层评价

从以往丰富的教学经验中可以得知,小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评价是否合理,如果说小学数学老师不管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按照同一个尺度去评价的话,非但会大大减弱待进生的学习热情(因为他们会从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很笨,自己再怎么努力也赶不上优等生),久而久之,就会逐渐的对学习产生一种厌倦感。同时也会影响优等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觉得将自己与待进生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别)。由此可见,数学教师应建立在学生的实际情况基础上,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而采取有针对性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优等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与此同时也能够保护待进生的自尊心不受到伤害,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准确的说,就是要在分层评价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其中对待进生要多采用表扬评价的方式发现并且之处其闪光点,时不时的对于它们的点滴进步予以肯定,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对于优等生而言要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严要求、高标准,不要让他们有一种骄傲的心理,要督促它们不断超越自我。

四、总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采取分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是从学生的实际水平与个性差异作为出发点,以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为发展目标,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能力的充分发挥。通过大量的实践经验得出,与传统的课堂教

学相比这种教学方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更有利于发挥出学生个性能力,从而可以将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真正的付诸于教学当中,提高教学质量。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也在不断的加深,分层异步教学的方式,很好的适应了现阶段教学事业的实际需求,为小学生学习提供了一种更好的、更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此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有效的扩展了教学层面,提升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国瑞.谈小学数学分层教学[J].成才之路.2009,(11).

[2]班兴艳.浅谈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D].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94).

[3]李肖宁.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3,(92).

篇5: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7种常用的数学教学方法

1.讲授法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师使用口语来描述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则和澄清规则。

2..谈话法又称回答法,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传播和学习知识的方法。其特点是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现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获取新知识或巩固和检查所获得的知识。

3.讨论方法是一种方法,使整个班级或小组围绕某个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共同探索,互相激励,进行头脑风暴和学习。

4.演示方法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通过现代教学方法向学生展示物理或物理图像进行观察,或通过示范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它是一种辅助教学方法,通常与讲座,对话,讨论等结合使用。

5.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知识,培养各种学习技能的基本方法。这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

6.实验法是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某些设备和材料,通过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通过观察这些变化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一种常用于自然科学学科的方法。

7.实习是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可以使用某些实习场所,参加某些实习,掌握一定的技能和相关的直接知识,或者验证间接知识并全面应用所学知识

数学学习技巧

技巧一:注意专有名词

注意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专有名词,要把专有名词和定义等描述的文字符号化。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什么叫做偶数?什么叫奇数?准确说偶数是2的倍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是奇数。不错,但这还不是最佳答案。请注意,“2的倍数”是文字描述,不是符号。真正的数学定义必须是符号化。如果P代表偶数,那么P=2K,(K是整数);如果P代表奇数,那么P=2K+1(K是整数),就是最好的偶数和奇数的定义,这就是数学符号化。

技巧二:注意定理定律

注意定理定律的,数学学习中碰到的定理或者定律,也要把它们符号化归纳整理。比如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等,这些定律文字描述都是很具体,不要死记硬背文字,要灵活转化为符号,比如乘法结合律:a×b×c=a×(b×c)。

技巧三:公式推导的过程

对于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公式,要明白它们的推导过程。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由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来的,这个推导的过程也是一种符号化,将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裁剪移位后即可拼得一个面积完全相等的完好长方形,在学习这些类似的知识点的时候都要整理成符号化了的笔记。

技巧四:基本例题解题策略

数学学习中,基本例题的解题策略很重要,任何学习都是一种已知知识吸收未知知识的过程,学数学也要懂得举一反三,课本里基本例题的解题策略都是常见简单的知识,往往练习、作业还有考试中复杂的题目都是要由这些例题来一步一步地解答推理出来的。

技巧五:理解题目

要主动做好每一次的错题分析,作业发下来或者考完试了,问题就暴露出来了,要做深入的错题分析,这就是数学积累的过程,一次两次没考好没关系,通过一次次这样的笔记分析,这些笔记就是最好的复习材料,最终在中考高考中胜出才是目的。

技巧六:学会用数线解决问题

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从小学开始就要学会用数线的方法来解答问题。例如来看一个数学题目(如下图所示)。姐姐的钱加上妹妹的钱一共是750元,姐姐的钱比妹妹的钱多100元,姐姐妹妹分别有多少钱?

在小学阶段解决这个问题要用数线来解决的。首先用一条线段来代表姐姐妹妹一共有的750元,在其中画出约100元的距离,剩下的部分就表示姐姐跟妹妹一样多的部分,所以剩下部分650元平均成两份,其中一份就代表了妹妹的钱数为325元,那么姐姐的钱数就是425元了。这道题目就很简单地解决了。

技巧七:验算的技巧

篇6: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步骤

一、联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

新教材增加了许多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如“分类”、“确定位置”、“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等。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能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教学情境,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教学“分类”时,我巧妙地利用教室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组织教学:先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再将这些物品打乱,将卫生用品放在讲台边,黑板擦、粉笔随处放,接着我再邀请学生来帮忙整理,恢复教室原本的整洁。通过简单的对比,学生立即明白了“分类”的好处以及分类的要求,之后实施分组教学,给每一组一定数量的文具和学具,让学生们动手分,教师只负责巡回检查,分完学生交流自己分类的方法,让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利用分类的知识来解决常见的问题:如整理书包,考虑怎样分类比较合适;回家后整理衣柜等。

情境的创设使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体会到数学如此贴近生活,如此有趣.

二、问题设疑,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将数学问题与一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创设问题情境,它是数学再发现的源泉,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新知,我总是精心设置悬念、冲突、矛盾,里面包含着种种实际问题,而且为学生感兴趣,但是学生现在还不知如何去解决它,从而把学生想要解决或解释某个实际问题的愿望转移到学习新课的认知兴趣上来。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先请同学们量一量自己准备好的三角形的每一个内角的度数,然后告诉我其中两个内角的度数,我迅速的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同学们都感到很惊讶!“为什么老师能很快的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呢?你们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学习了今天的新课,你们就明白了。”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把学生的心理调节最佳状态,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三、运用媒体,创设多维情境。

媒体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如利用多媒体演示,将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移、拼,变成一个长方形,不但能清楚地揭示平面图形的内在关系,而且还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奥秘。新教材每册都编排了“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不够丰富,如果 恰当的利用多媒体演示,把静态的东西做动态的处理,把抽象的图形知识作形象的演示,会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而且感到其乐无穷。

四、动手操作,创设活动情境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动手操作,亲手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引导全体学生参与摆一摆、拼一拼、分一分、画一画,在操作实践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识。如我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时,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每一组都准备了长方形纸、尺、线、边长为一厘米的小正方形等,先让学生猜想,长方形的四条边可能会有什么关系,然后再想办法来证明。经过一番操作,学生用多种方法(将长方形纸对折、用尺量一量、用线比等)证明了自己的猜想——长方形对边相等,当学生们像一个发明家那样高兴地欢呼着“耶”的时候,学习效果自不必多说了。

五、故事游戏,创设趣味情境

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教科书上的数学问题,对小学生来说,都是枯燥的数学符号,根本不能和他们的童话书相比,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授课内容,讲一些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看一些数学家的照片或插图,能够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在学习“比较分数的大小”时,我讲了唐僧分西瓜的故事;在学习“圆的认识”时,我收集了祖冲之的有关资料,并讲了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在学习行程问题时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凡是教材内容适合用童话故事来串连的内容,我都尽量把他们带进欢乐的童话故事中。

另外,在教学中设计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学生对“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个问题难以理解,我就和学生各做了一个活动的角,(我的角的两条边长一些)我高高地举着,问:“你们能想办法,使你做的角比我的角小吗?”有的学生立即动手,有的想了想,然后把角的两条边合拢了,变成一个很小的角,我赞扬大家爱动脑筋,又问:“那有办法让它变大吗?”“能”齐声大喊,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把两条边拉得很开了。

六、猜谜儿歌,创设互动情境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利用一些游戏,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猜谜语、唱儿歌是学生喜爱的方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融知识教学于情趣之中,富有趣味。在课堂教学中,我常把教科书的知识编成谜语或儿歌,教、学互动,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及增强学习效果。

篇7: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步骤

我们小学数学教学是环环相扣的。前阶段学习的知识、掌握的能力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力的高低就是他们要学新知识、所需能力的起点。因而教师了解学生以往的情况,就是了解了学生学习的起点。在平常教学中主要有5种常用方法了解学生。

1、看。就是观察学生的“晴雨表”-------面部表情。听懂理解的常是面带微笑或表情自若;存有疑虑、似懂非懂的常是愁眉不展、若有所思;认真听讲者常是聚精会神;走神者常是漫不经心。老师通过学生不同的面部表情,能了解学生的情况。具体体现在:

笑脸:含笑举手,眼神炯炯者——“不成问题!”(胸有成竹)

鬼脸:频频举手,目光祈求者——“快叫我答!”(迫不及待)

Cool脸:目光鄙视,不求发言者——“这题早会!”(隔岸观火)

羞脸:双唇微动,不敢正视者——“演习一遍,求个把握。”(有备无患)

苦脸:握手翻眼,坐姿僵硬者——“还没把握,别叫我献丑!”(信心不足)

红脸:满脸通红,低头思考者——“还没想好,千万别点我。”(一窍不通)

2、问。就是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对各类学生要随时提问,掌握他们各自的情况,了解他们掌握知识的程度。

3、巡视。学生在小组讨论探究新知或独立作业时,教师要巡视。小组讨论探究新知时,要观察各程度小组的情况。学生独立作业时关注普通生与后进生,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4、手势表决。就是能手势表决题目完成的正误。如对学生的回答不服水土同意或认为正确,则用拇指与食指分开成对号的手势不服水土;若不同意或认为错误,则用左右两手食指交叉成错号的手势表示。这样做的好处是动作明显,全班都能看清,学生不能随意表态,提高了可信程度。

篇8: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步骤

1电子电路设计的基本原则

对电子电路的设计的原则的了解是为电子电路的调试打下了理论的基础,是更加快速解决问题的捷径。

1.1整体性原则

在设计电子电路的时候,设计应该是从宏观的角度进行的设计,会对电子电路设计中间涉及的各个元件,各个元件之间的关系,整个线路的布局等诸多要素来进行考虑,从而确定整天的设计方案。

在整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对各个部分进行深入的分析。基本的要点是:电子电路的综合是为了对于各个部分进行更好的分析,综合指导下的分析,才是有明确目标的分析;分析是为了更好的综合,再透彻分析下,对于各个要素性质的把握更加的全面,让我们在综合的过程中间更加的快捷方便;分析和综合相结合是为了在把握整体的同时更好的兼顾部分,这样设计出来的电子电路才是完美的。

1.2功能性原则

任何一个复杂的电子电路设备,都是可以把整个的系统进行分解。一个好的完整的系统是要求各个系统的功能都是完好的。每个小的系统都有其单独的功能, 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各个小的系统进行分解,然后对各个小的系统的功能进行排查,确认各个小的系统的功能没有问题, 就可以确保大的整个的系统的功能时完好的。

1.3最优化原则

对于电子电路来说是要求各个元件的相互协调和配合,也许每个单个的元件是十分完美的,但是组合在一起的话就不一样了,每个元件之间的配合就可能产生缝隙,所以要本着整体最优的原则来选择元件的组合,这样的元件组合才能设计出更好的电子电路。

1.4可靠性稳定性原则

电子电路是每一台机器的核心,关系着每一台机器的运转,所以电子电路要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超强的可靠性。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不要单纯的追求电子线路的复杂化,要注重电子线路的性能,要更多的使用数字线路减少模拟线路的使用,尽量的使硬件和软件的搭配合理。除开以上要注意的以外,我们还要在设计的时候主动的避免容易受影响的薄弱环节,对薄弱环节进行保障性措施,使得电子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可以保持相对的稳定。

1.5性价比最大的原则

在现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任何的消费者都是追求性价比最大的原则。在使用一些电子元件的时候,一方面要注意产品的质量,同时还要在选择产品元件的时候注意价格因素,在价格和质量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结合点,这样的产品才是最受欢迎的和市场竞争力高的产品。

2电子电路设计的基本步骤

电子电路设计的基本步骤的了解也是进行电子电路调试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这样的话在调试的过程中间,我们也可以利用设计的步骤进行相反的推演。

2.1分析设计课题,明确功能要求

在看到设计的课题的时候,我们应该认真的研究课题,找到课题的重心,和中心,然后对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确定课题的每个方面,考虑到每个细节,最后确定设计的电路的功能,所需要的元件,各个元件的功能,制造出顾客满意的电子电路。

2.2确定核心功能器件和总体设计方案

在明确设计课题的思路之后,对课题的设计的电子电路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根据设计的电子电路的具体功能有了具体的了解,我们才好确定所需要的功能器件,再采购功能器件,最后设计一整套的设计方案,当然方案的设计最好多设计几套,毕竟方案是理论的产物,现实的需要中可能会出现偏差,这也是有备无患,况且也可以在这些方案中间选择一个最优的方案实施。

2.3功能单元电路的设计与选择

在设计功能单元电路的时候,我们要明确对各个单元的电路的要求,针对这些具体的要求在制定出准确的指标参数。选择各个单元的功能的时候我们要注意的是不是单纯的选择,还要根据这个元件的连接的各个元件之间的配合来选择这样的单元电路的设计才是符合整体性的要求,设计出来的电路不是单纯的零件的组合,而是各个零件的相互的配合,最后形成的一个有机的结合体。

2.4初步形成整体设计

在完成以上步骤的前提之下,就要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设计方案,这个方案要求是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不会出现低级的错误,加上加工整理形成一个电路设计的雏形,建立一个宏观的框架。

2.5电路试制

在电路图的设计定稿之后,就可以进行电路的试制,制作出相应的电路板, 焊接相应的电路元件,最后检查相应的元件是否完好,连接的是否紧密,安装好之后还可以进行通电调试,看看是否需要优化。

2.6电路的调试和定性

最后在以上的各个步骤完成之后,就要在制作的样品中间进行测试调节,然后选出最好的电路设计,在这个过程中间首先是进行调试,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检查维修,在交友相关的部门试用,确定适合以后在定性生产,在调试定性的过程中间我们要详细的记录下来各种数据。

3调试仪器的介绍

在现在的电路的调试中常用的仪器主要是万用表、示波器、和信号发生器,这些工具都将有助于电子电路的调试。对于这些仪器的使用的了解是更好的调试电子电路问题的必备途径。

1)万用表。万用表主要是用于测量交直电压电流,电阻,以及二极管三极管参数等的仪器。

2)示波器、它是归于电路中间的信号的强度和频率进行测量的。它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对于检测调试电子电路具有较好的作用。

3)信号发生器。主要是在测试的时候对于信号的一个交流作用。

4电子电路的具体调试步骤

调试之前需要做好调试的准备工作。 技术文件的准备,这是调试工作的首要准备的,在调试之前要准备好产品的线路图、制作原理、说明书等一系列的文件, 为调试做好理论依据。仪器的准备和使用,对于调试中间要用的各种仪器,我们要在调试初把它准备好,并且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和使用原理。被调试产品的准备,在调试之前要准备好各种调试的产品,在调试之前要注意检查是否有工序上的遗漏或者不合格,避免为调试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调试场地的准备,调试场地的布置要合乎调试的要求,要确保场地的清洁,铺好绝缘胶垫防止漏电事件的发生。

电子电路的调试具体步骤主要分为四个步骤:线路检查、通电观察、功能测试、指标测试。

(1)线路检查

线路的检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直观的检查,看是否有错连、漏连、多线少线等明显的错误,这个步骤可以参考设计的电路图纸进行比对,这是最基本的检查方法。

另外一种检查是要借助仪表,来检查一些元件的连接是否到位,或者是元件的连接是否错误,比如:用万用表“R*1”档或数字万用表带声响的通断测试挡进行测试。注意观察连线两端连接元件引脚的位置是不是与原理图相符,而且尽可能的直接测元器件的引脚,这样可以同时发现引脚与连线接触不良的故障。

(2)通电观察

将电路接通但是不接信号源,观察是否有冒烟,冒火等现象的发生,这是最初的判断,如果发生冒火、冒烟的现象的话也不要紧张,立刻切断电源,然后在找出故障的位置进行处理。另外的是接入信号源,用信号交流的问题查出故障。

(3)功能测试

先不接入仪器,测试电路静态的工作状态,看是否显示的值等数据都是正常值。除此之外,还可以插入信号源,通过观察频率、波长来判断是否机器电路故障。

(4)电源调试

电子设备中大多数的都具有电源电路,才调试的最开始就要进行电源的调试,电源的调试是所有调试的开端,只有电源调试进行了,才有利其他项目的调试,电源的调试通常分为两个步骤:

电源空载粗调。电源的调试一般的都是在空载的状态下进行的,这样调试是为了更好的保护电子元件,不至于使电子元件在调试的过程中间受损。

电源加负载时的测试。在这种测试中间有别于以上的空载调试,是在电源的正常工作条件下加载一定额的负载,观察是否符合额定的设计要求,当达到要求的最佳值时,选定有关调试元件,锁定有关电位器调整元件,使电源电路具有加载时所需的最佳功能状态。

(5)指标测试

根据前面几个步骤的测试,接下来要对相关指标进行测试,然后记录相关的指标,最后对照参数,看看是否合格,然后在对相关的参数进行修改。

在指标调试的过程中间调试方法分为两种: 分块调试、整体调试。

1)分块调试

之前说过电路设计的各个部分具有不同的功能,然后我们把整个的电子电路分为很多的小的部分,然后对每个单独的小的区域进行测试,当然在这之前要熟悉各个部分的功能和结构,这样逐一的排查就会找到故障所在。另外分块的调试也可以是在安装的过程中间进行测试,没添加一个元件就进行测试,看是否是好的元件。这样的分块检查调试更容易找到问题的所在,但是由于部分分的太多的话那么调试就很慢,适用于分块较少的电子电路。

2)整块调试法

整块调试是把整个电路组装完毕之后进行最后进行的一次调试,这样的调试不易发现问题,这样的调试适合比较简单的电路设计。在这样的电路中间也可以很好的测试出电路设计的性能,质量。

(6)环境试验

有很多的电子线路设计出来之后需要在一定的环境基础之上才可以试验,所以在试验检测的时候要注意提供相应的环境,这其中的因素惬意不可,不然会影响对电子电路的测试,影响最终的测试结果。

5调试中间要注意的问题

在调试之前应当先确定所使用的仪器的各项功能是否完好,并且要熟练的使用这些仪器,这样才为后面的调试工作打下很好的基础。

在调试的过程中间,我们的整个的调试都要秉承严谨务实,认真仔细的工作作风,细心的找出中间存在的问题,对调试的数据进行认真的记录,对出现的问题的症状和原因进行认真的分析,以便下次出现类似的问题之后及时的进行维修。

在调试的过程中间尤其要注意自身的安全,在对仪器进行安装拆卸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先断电后拆卸安装,注意仪器的电压电流的量程,彻底杜绝人身安全事故和仪器仪表损坏事故的发生。

电子电路的调试是一个测量—判断—调整—再测量的反反复复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间首先的首先的测量是通过仪器或者是直接的观察来检测电子电路的问题,这是最初的一步,只有这一步迈出了,才知道电子电路的具体问题在那里,接下来是要对着这问题进行判断,看是否是这里的问题,如果判断准确之后, 我们就可以对这个问题进行调整,调整电子电路的最初的问题之后,我们再对这个电子电路进行测试,如此反复直到问题解决为止。

其实在整个电子电路的设计调试方法中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整个的电子电路的设计原则和设计原理以及设计步骤, 这是保证电子电路设计调试圆满完成的最有效的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最基本的方式,对一个问题的最基本的了解是我们我们解决问题的最快的捷径。但我们在后期的电子电路设计的探讨中间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从设计的原则,设计的步骤等方面意译着手分析, 从这个开始反推,直到找到和设计的原理步骤不相符的部分,这样就可以周到症结所在。同样的在电子电路设计的探讨中间也是理论和实践相互印证的过程,在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可能有新的发现,我们就可以再有实践来提升理论的缺陷,达到理论实践的完美结合。

篇9:浅谈学习小学数学的方法和步骤

在课堂上学生应该怎样做。首先,学生在课堂学习上一定要跟上教师的讲课脉络和思路,并且积极参与到教师的引导中,展开想象,判断教师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善于将自己的解题方法与步骤和教师的讲解方面做一比较,看看都有哪些地方不同,为什么不同,学生通过比较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小学阶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小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学生在课后还要及时复习和巩固当天的知识点,争取当天的知识当天掌握,不要把不明白的问题遗留太久。复习的正确步骤是,先要把当天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点全部在头脑中像过电影一样回顾一下。特别是遇到有公式的知识,要回忆所学公式的推理过程,要求自己回忆,千万不要遇到困难就马上翻书查阅。

关于学生的课后作业,学生一定是要独立自主地完成,善于多思索,对于那些遇到困难的问题,暂时解答不出来的时候就应该让自己的头脑冷静下来,仔细分析问题,最好还是自己独立解答出来。学生还应该在学习中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那就是能够将所学知识有条理的总结与系统的整理,形成一个体系,将数学知识归纳进去。

第二个方面,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多做多练,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如果想要把数学学好的话,多做一些数学练习题目是至关重要的,在做题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题型,进而分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但是,需要学生注意的是最初的时候做题,一定要从基本的简单一些的题目开始,这主要是让学生把基础知识掌握牢固,打好一个坚实的基础,主要集中在教材上的课后习题上,反复的练习,在熟练的基础上再多做一些课外练习题,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进而在做题的过程中,摸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增强自己分析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出现的易错题,学生可以将那些经常出现的错误的练习题装订成册,然后将自己的做法和正确的解题方法都列在册子上进行对比,找出错误的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及时地改正过来。另外在平时的学习做题过程中,要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认真仔细,精神集中,运用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充分表明,越是在考试的最终时刻越能体现出学生平时的训练程度,假如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就有粗心大意和马虎的毛病,那么在考试的关键时候更容易把这些不良习惯都表现出来,由此可见,平时能够养成一个不错的学习习惯和做题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个方面,虽然平时掌握良好的学习技巧与习惯很重要,以至于在考试的时候比较不容易出错,但是更重要的一点是要在考试的时候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过于紧张,以一颗平常心去应对考试。为了避免考试中出现马虎的习惯,在考试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先把注意力集中到比较容易的基本知识之上,因为每次的考试题目百分之七八十的题目都是基本知识,学生要在保证基础知识不丢分的前提下,再去研究那些相对来说加深题以及一些比较难的题目,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达到了出理想成绩的目的。

另外,在每次考试的前一段时间就要有一个心理准备,多做一些练习题,充分展开解题思路,这样能够保证考试时在准确的基础上提高做题速度,关于试题中的简易题要保证得分,关于相对难一些的题目同学们也要尽力地拿到分数,在考试中不仅要正常发挥还要争取超常发挥。无论在什么时候,能够使自己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有一个镇静的情绪、有序的思路,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不管何时何地要有个自勉的能力,经常鼓励自己,永不放弃。

因此,可以看出,想要学好数学这门学科,应该熟悉数学的学科特点,更要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然后还要掌握学习数学的三个步骤。

学习数学的第一个步骤就是预习。预习就是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将老师当天要讲的内容先自己学习一遍,特别是要留意自己看不懂又有问题的地方,做上标记,数学課上老师讲课的时候自己要多多留意听讲,使之弄明白。

学习数学的第二个步骤就是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课。有很多同学在预习的时候感觉内容不是很难,结果在课上老师讲的时候就以为自己都会,就会在老师讲的时候溜号,但是,这些同学应该注意了,不管自己看书看得多明白,也不如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要细致清楚,尤其是自己预习不明白的问题,所以课上一定要做到专心听讲。

学习数学的第三个步骤就是要做到课后及时复习。只要是当天有数学课的时候,学生都需要将当天课堂上讲到的知识点整理出来,然后背下来,有的同学认为数学的学习应该注重的是推理和做题。而对于数学的定义,定理什么不需要死记硬背。其实背诵就是在为学生做题做基础。整理之后应该再适当地多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以便对当天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与练习。

篇10: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步骤

一、常用的学具及其功能

根据低年级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和儿童的年龄特点,常用的学具有以下几种:

1.实物图画、数学、符号、几何图形卡片(或塑料片)。将儿童喜爱的小动物(如小鸟、小兔、小鸡、小鸭、蝴蝶等)、熟悉的花草、水果图案(如红花、黄花、苹果、梨、桃、五角星等)绘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卡片上。(如图(1))

数学塑料片有:0―20这20个数的塑料片。(如图(2))

符号塑料片有:运算符号片和关系符号。(如图(3))

2.小棒。

小棒有单根的,有成捆的(示意图(如图4)),用来学习认数和计算。

(附图 {图})

(1) (2) (3) (4)

3.计数器或计数表(如下图),用来学习百以内、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附图 {图})

4.口算练习卡片。这种卡片可根据各册的口算内容和教学要求进行编制。如第一册的口算练习卡可编制 如下:

(1) (2) (3)学完6以内数的加减法: 学完10以内数的加减法: 学完20以内进位加 法和退位减法:

2+3= 6+4= 9+3=

6-2= 10-8= 17-9=

1+5= 3+7= 4+8=

5-3= 9-4= 11-6=

6-4= 10-3= 7+6=

3+0= 5+5= 15-7=…… …… ……

利用以上卡片上的试题,可让学生定时地进行练习,以提高计算能力。

5.圆形口算练习板

(附图 {图})

可根据不同的口算内容制作不同的练习板。用它进行口算练习,不仅能提高学生口算能力,而且能激发学习兴趣。如上图的表内乘法口算练习板。制作时,先将两个圆形剪下来,然后切掉大圆中带有阴影的长方形, 把小圆(右边的)放在下面,用大头针或铁丝在“・”处钉住,使两个圆都可转动。这样就可进行口算练习了 。

6.钟面和七巧板

自做一个钟面模型(如下图(1)),帮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

(附图 {图})

(1)

七巧板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拼板玩具。由7块形状不同的板块组成(其中等腰直角三角形5个,正方形一个 、平行四边形一个)(如下图(2))。用它可以拼组各种各样的图形。通过拼摆,能加深学生对已学的各种 几何图形的特征的认识,同时丰富想象力,培养空间观念,提高学习兴趣。

(附图 {图})

(2)

7.钉子板

钉子板又叫几何平板。它是用一块正方形的木板或塑料板制成。正面等分成若干个小正方形(一般是16 个、25个、121个),每一个小正方形的每个顶点都钉着一个钉子。可以用皮筋圈在钉子上围成各种图形 ,如下图。钉子板操作方便,变化快,用途广,便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认识平面图形的特征。

(附图 {图})

8.奎逊耐彩条

奎逊耐彩条是一种结构性强、近三十年来国外广泛使用的小学数学学具。它是由比利时的一位叫乔治・奎 逊耐的小学校长设计出来的。这套学具由10种彩色木条组成。每根彩条的横截面都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 10种彩条的颜色分别是白色、红色、浅绿色、紫色、黄色、深绿色、黑色、蓝色、咖啡、橙色,所对应的长 度分别是1厘米、2厘米、……10厘米(如下图)奎逊耐彩条在小学各年级都可使用。学生通过操作,可以 理解所学的概念、法则的意义等。

(附图 {图})

二、学具的主要使用方法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具的种类较多,不同结构的学具功能有所不同,如何使用好这些学具,使之 真正达到既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他的能力的效果呢?下面简述一些学具的主要使用方法。为叙述的方 便,按数学内容进行简述。

1.数的认识和计算

在低年级数的概念和计算教学中,可选用的学具有各种几何形状的塑料片、数字、符号卡片、小棒和奎逊 耐彩条。还有计数器、计数表、口算练习卡片和口算练习板等。

运用这些学具,可表示数概念和运算意义、法则等。如,学习基数和序数的含义时,可用不同的几何图形 塑料片进行操作活动。学生摆出然后教师提问:“一共摆了几个图片?”“从左往右数,第5个图片是什么形 ?”学生摆完后,对着摆好的图片叙述:“一共摆了5个图片。”(理解数5的基数含义)“从左往右数,第 5个图片是正方形(理解数5的序数含义)。通过摆、说这两个环节,理解了一个数所表示的两种不同的含义 。

(附图 {图})

又如学习数的组成时,

可用彩条进行操作,使学生探索出数的组成规律,并能很快地记住某一数的组成。 如用彩条摆出7的组成:

(附图 {图})

学生通过自己操作,能有序地发现7的组成有以下6种:

6和1,5和2,4和3,3和4,2和5,1和6。

在教学百以内、万以内数的读写时,把计数表和奎逊耐彩条结合起来使用,效果更好,这便于学生在较短 的时间内学习计数单位、数位等易混的概念,同时掌握读、写数的基本法则。如,用彩条表示数2103。

(附图 {图})

又如学习乘法的含义时,用奎逊耐彩条让学生进行如下操作:

3个2 2+2+2

4个3 3+3+3+3

5个4 4+4+4+4+4

(附图 {图})

3根红色彩条表示2+2+2,4根浅绿色彩条表示3+3+3+3,5根紫色彩条表示4+4+4+4 +4。这些操作活动都表示同数连加。学生通过操作,在头脑中便形成了一个个同数连加的模型,这时候,教 师引出乘法概念便水到渠成了。

2+2+2是3个2相加,用2×3表示;

3+3+3+3是4个3相加,用3×4

表示;

4+4+4+4+4是5个4相加,用4×5表示。

由此概括出乘法的含义: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又如学习有余数除法时,用彩条摆:10里面有几个3?还乘几?

(附图 {图})

通过摆彩条,学生直观地看到10里面有3个3,还剩1,列式是:10÷3=3……1。这样,使学生 自然地从数学模型过渡到数学计算式,对其中的算理理解得较透切。

2.应用题

在学习应用题的最初阶段,为了使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选用的学具一般是各种几何形体的塑料片( 或卡片),小棒和奎逊耐彩条。用卡片、小棒等进行操作的活动在教学参考书上已有介绍,这里着重介绍如何 用彩条来进行操作。如第二册教学两数相差关系的应用题:

“学校里养了12只白兔,7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用彩条摆)

(附图 {图})

一根橙色条(表示10)和一根红色条(表示2)连起来,表示12只白兔,一根黑色条(表示7)表示 7只黑兔。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就是求这两行彩条的长度差。从图上可清楚地看到,上面一行彩条比下面一 行长了一截,因此可将上面一行的彩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和下面一行同样长,另一部分是比下面一行长的, 只要去掉同样长的一段,剩下的就是比下面长的一段,也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

通过操作,学生从具体数学模型领悟到抽象的数量关系,逐步学会解答相差关系应用的分析方法。

另外,彩条在学习倍数关系的应用题和两步应用题中,都可作为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工具。在此不一 一举例了。

3.几何初步知识

在低年级学习几何初步知识时,需准备的学具有各种形状的图形卡片和实物。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圆形的实物或卡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实物或模型;还有奎逊耐彩条、钉子板和七巧板等。 这里着重谈谈奎逊耐彩条和七巧板的使用。

(1)指导学生在奎逊耐彩条的6个面上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2)用4个白色方块摆成不同的长方体。

(附图 {图})

(3)用8个白色方块摆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

(附图 {图})

(4)用4根红色彩条(表示2)摆一个正方体,用9根浅绿彩条(表示3)摆一个正方体,用5根黄色 条(表示5)摆一个长方体等。

(附图 {图})

(5)运用七巧板除可拼成课本上所示的图形外,还可拼成许多有趣的图形。如:

(附图 {图})

学生运用七巧板拼摆图形,课内外都能进行。通过模拟各种鸟兽、人和物的形态,摆出各种各样的图形, 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并加深对各种图形特征的认识。

篇11: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步骤

1、下载合适的xxxx.tar包,解压后有xxxx.bin及html文件夹,但原xxxx.tar包要保留。

2、重启路由交换机时长按mode开关,在超级终端出现三个提示:flash_init、load_helper、boot,先输入flash_init回车,再输入load_helper回车,接着输入copy xmodem: flash:xxxx.bin(这里输入你的ios文件名)回车,超级终端出现C提示,这时你要快速打开发送菜单,选择发送文件选项,然后打开你解压后的文件夹,选择ios文件xxxx.bin,确定后开始传送(时间大概要20多分钟),

完成之后执行set BOOT flash:xxxx.bin,断电重启,路由交换机启动进入正常模式。注意:在前面的copy命令中flash和它前面的冒号之间的空格不能少!!!!

3、输入del xxxx.bin,回车。这样做是为了腾出空间,因你的flash只有4M,而xxxx.bin已经差不多2M。

4、设置IP,使其能与网卡通信。用双绞线联接你的PC及路由交换机。这是为了使用tFTP方式传送tar包。PC运行tftp server。

篇12:数学概念教学的步骤

数学是自然的,数学是清楚的。任何数学概念都有它产生的背景,考察它的来龙去脉,我们能够发现它是合情合理的。而要让学生理解概念,首先要了解它产生的背景,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分析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概括概念,完善概念,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概念。才能是学生初步掌握概念。因此,概念教学的环节应包括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括概念----明确概念-----应用概念------形成认知。(1)概念引入

学习一个新概念,首先应让学生明确学习它的意义,作用。因此,教师应设置合理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体会学习新概念的必要性。概念的引入,通常有两类:一类是从数学概念体系的发展过程引入,一类是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的引入。

从数学体系发展过程角度看,一些概念是从数学知识发展需要引入的。例如:在讲分数指数幂时,教材上只是给出定义:

。为什么引入分数指数幂呢?教室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的概念的引入,以及相反数、倒数的引入过程:乘法的引入,就是当多个因数相加时,为了简化运算,引入乘法;当多个因数相乘时,为了简化运算,引入乘方。还有一些看起来是规定的概念,也要让学生了解其规定的合理性。相反数的引入,将加法和减法统一为加法;倒数的引入,将乘法和除法统一为乘法;那么分数指数幂的引入,将乘方和开方统一为乘方。学生就好理解了。

另外,许多新概念的研究是与与之相似的概念类比进行的。例如,类比指数的运算法则引出对数的运算法则;类比指数函数引出对数函数等等。从实际问题出发的引入。中学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了解概念的实际背景,有利于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作用,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函数概念的引入就可以用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如时间、速度、路程的关系;生产中的函数关系,气温变化,买卖上品中的函数关系等,引入函数概念。再如指数函数的引入,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个折纸游戏:将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报纸进行对折1,2,3,…,30次,你知道会有多高吗?若对折x次,得到高度为y,y与x 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很感兴趣,动手去折,折到7-8次,就折不动了。用计算器算一算,对折30次,得到约为1087千米。并且得到

这个函数。这样引入,即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指数函数,而且还感受到了指数函数的增加的速度,体会指数爆炸。(2)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形成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大量典型、丰富的实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等活动,揭示概念的本质。例如,在引入偶函数这个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熟悉的函数的图像,学生很容易看出图像关于y对称。教师提出问题:你能从数的角度说明它问什么关于y对称吗?学生根据初中对对称的认识,发现自变量x的值对称着取,观察他们的函数值。于是,学生计算了,f(1),f(-1),f(2),f(-2),f(3),f(-3),学生猜想,x取互为相反数的两个值,他们的函数值相等。教师追问:是对所有的x都成立吗?于是,学生计算f(-x)与f(x),发现相等。然后教师给出这类函数的名字为偶函数。(3)概念的概括 概括是概念教学的核心。概括就是在思想上把从某类个别事物中抽取出来的属性,推广到该类的一切事物中去,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性认识。概念教学中把握好概念括概念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概括概念就是让学生通过前面的分析,比较,把这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描述出来,并推广到一般,即给概念下了个定义。前面偶函数的例子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概念括偶函数的定义了。学生概括为:设函数

若满足,则这个函数叫偶函数。虽然不完善,但偶函数的本质已经出来了。教师接着给出问题:函数是偶函数吗?设计意图让学生关注偶函数的意义域的特征,进一步完善定义。这样进行概念教学,不仅能扳住学生理解概念,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4)明确概念

明确概念即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概念,就是要明确包含在定义中的关键词语。例如:偶函数的定义是:设函数的任意一个x,都有-x

且的定义域为D,如果对D内,则这个函数叫偶函数。

定义中的“任意”的含义,定义域的特征:关于原点对称;解析式的特点,都需要学生明白无误地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举例说明,也可以让学生举例,从而发现问题。特别是举反例,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从概念的形成(具体)到明确概念(一般),再到举出实例(具体)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认知过程。(5)应用概念

在掌握概念的过程中,为了理解概念,需要有一个应用概念的过程,即通过运用概念去认识同类事物,推进对概念本质的理解。这是一个应用于理解同步的过程。例如《函数的奇偶性》明确奇函数和偶函数的概念后,可以让学生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①④

;②

③ ⑤

;①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判断函数奇偶性的两种方法:定义和图像,并规范解题格式。②是一个奇函数。③满足f(1)=f(-1),但是非奇非偶函数。④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⑤既奇又偶函数。这是学生能用概念判断面临的某一事物是否属于反映的具体对象,是在知觉水平上进行的应用。

概念的应用也可以与其他原有概念结合,进行思维水平上的应用。(6)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学习了一个新概念后,一定要把它与相关的概念建立联系,明确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新概念纳入概念体系中,即在概念体系中进行概念教学。例如,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一种性质,它与定义域、值域,单调性一样是我们今后研究函数的性质的一种。

3.概念课的后继课程的概念教学

概念教学不等同于概念课的教学。一个概念的学习,不仅仅是一节概念可就能完成的。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概念课的后继课程中不断的反复应用,不断的加深理解。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数后,利用指数函数的性质比较大小:,学生能够做对,但是说不清楚为什么。学生

上一篇:Java开发工程师的职责说明下一篇:小学生善行义举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