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

2024-06-09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精选十篇)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 篇1

一、落实实践活动,勾起学生乐趣

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由于过于注重教师讲而把是否激发了学生数学潜能忽视了,这种不开放的教学严重束缚了学生对数学的思考和探索,也让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发现不了数学的奥秘,因此这种教学方法也一定会被淘汰.现阶段,要想展现出数学丰富多彩的一面,数学课堂中的实践操作是极为重要的,通过实践活动勾起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让学生在好奇和兴趣中展开思考、开拓思维,会对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听讲率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中“认识钟表”这段内容,课本中往往都会有一些钟表的时刻图供学生认识,这种传统教学只会局限在课本上,也不容易勾起学生学习的乐趣.在授课之前,教师可以带上每名学生都见过的钟表,学生也会好奇老师要讲什么内容,在讲课之前,将表摆出八点上课的时刻,告诉学生这就是上课的时间点,之后再随意摆出各个时刻教学生认识,最后让学生分组,每组写下几个时间点在各组中交换,在黑板上画出要求的时刻,并让其他学生来判断对错,在这种氛围中真正让学生学会认识钟表,也勾起了学生学习本堂课的兴趣,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二、利用实践活动,锻炼学生能力

数学教学中最不可取的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式,老师在授课中,经常以课本中的练习题为例进行讲解,学生的思考方向也就局限在一种解题思路上,从而造成学生思维单一,没有发散思维能力,这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造成严重问题.因此课堂上的问题讲解要注重开拓学生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一题多解或者寻找最简解题方法,而这些就要通过在课堂上不断地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融入进来,把待解决的问题用多种思路展现出来.

例如在学习“计算百分比”时,可以结合班级中男女生人数来计算百分比,老师可以就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思考,“班级男生15人,女生25人,那么女生比男生多的百分比是多少?”启发学生对问题有多种考虑方法,学生给出的一种办法是先算出女生比男生多出的人数,再除以男生人数就是女生比男生多出的百分比;第二种办法是把男生人数当作“1”,先算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百分之几,最后减去“1”,就可以得出女生比男生多出的百分比.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总结出哪种办法更为简便,锻炼学生一题多解,在多解中得到最简捷的思路,从而在以后的各种问题中都有这样的习惯.在课堂中要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讨论活动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发现自己的问题,并通过教师和同学纠正问题,这样既锻炼和发散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数学体验.

三、数学融入生活,鼓励学生探索

学生学习的任何知识都能与现实生活连接起来,因此,生活之中也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中或者将生活常识带入课堂都能让学生拥有无穷的探索精神,小学生的童年是最有色彩的,在他们的思想里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无穷的想象力,正是这份想象力充分说明了教师传授数学知识是要将学生带入数学与生活为一体的情境中去,教师自身对生活中的数学要足够了解,并通过自身的能力把学生在生活中的自我体验引申为对数学深层含义的探索,对数学拥有更多、更深的认识,通过生活让学生学会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经验来延伸到未知的数学境地,使他们发觉最好的数学老师是生活,是生活与数学的息息相关让他们可以把数学知识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并在现实生活中乐此不疲地探究和发现.例如在课堂上讲了有关于圆的周长、面积、半径等内容后,老师可以让学生探究与生活最离不开的自行车,在自行车中是否存在数学现象,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学生可以比较一般的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都蹬一圈,哪个自行车走得远,有的学生也会发现变速自行车中的许多数学问题,哪种速度变换是最适合的,可以有多少车速变换等问题,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也可以带入课堂请教老师,这样一个小小的生活现象也可以让学生结合数学知识,达到了生活与数学相结合、鼓励学生探索发现的目的.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 篇2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最终也运用于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看,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由于数学知识涵盖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因而数学内容的呈现应是多角度的,丰富多彩的,这样不仅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而且促进学生开展数学活动,改善数学学习方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方法 引言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已经成为当前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但是,观念的更新乃至行动的改变不可能是一蹴而就,这是一个适应、转化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着单

一、被动的问题,大多学生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多地仅停留在口号和公开课的教学。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日复一日的循序渐进过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应更趋于人性化、生活化、趣味性、探究性及合作性。人性化——注重每个学生的未来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句名言是这么说的:“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而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预先知道学习内容,初步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拉近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距离,减轻少数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恐惧感,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学习心理疗法。有些学生通过自学预习后完全或基本有能力理解新知识,此时,他们迫切希望能成为“讲解者”,而自豪地炫耀一番[1]。这时,教师就应该充分把握住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满足他们的心理想法,不但可以让他们来代替教师分析讲解部分知识,还可以让他们在小组内指导其他学生或者互相讨论,使不同层次学生都得以提高,或者索性实施分层教学,而不致于使一部分学生白白地把时间浪费在“陪读”上。

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它是教学过程中可供参考的教学资源。传统的教学,教师只是机械地沿用教材,教学方式僵化,教师在教学中强调学生跟着书本知识走,教学成了学生思路的“枷锁”,这样的方式,实际是给学生灌注现成的数学理论。学生没有得到思考,更不能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所以,教学中必须冲破这种桎固,有机地构建教材,利用教材这个载体,联系生活实际,让数学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理想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创设生活情境,把数学融入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图片、对话、活动等多种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思考和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从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并树立对数学的学习信心,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生活化——体现数学学习的现实性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 [2]。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目前在小学数学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很有必要,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情景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把数学知识和问题还原到生活原型、活动情景和矛盾冲突中,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数学的学习。一年级的新教材注重把例题改变为一个个生活场景、一幅幅画面,就是以情景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学习数学。对于旧教材中一些脱离现实背景的内容,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整容”,利用实物、实例、动手操作、童话故事等创设情景,还可以利用现代媒体再现生活。如教学“简单的统计”,教师启发学生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运动着的物体个数,教师先利用媒体展示生活场景:一个热闹的交通路口,小汽车、摩托车、卡车、公共汽车等来来往往,川流不息。提出问题:交警叔叔想知道车流量的情况,你能告诉他吗?面对这样一个真实的情景,学生很快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他们忙碌地观察、记录,虽然第一次有点杂乱无章,第二次也没来得及记清,但在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情景的刺激下,学生兴致盎然,他们的学习策略由模糊到清晰,思维由浅入深,在不断探索中找到了最好的统计方法,在亲历数据搜集的过程中体会到统计思想方法的价值。2.2搜集生活中有利于学生探索的材料

购物发票、电话缴费单、牙膏盒、易拉罐、电话号码……这些在生活中可以随时用到、看到,都可以成为学生研究数学的宝贵资料。如,利用购物发票可以研究统计表的有关知识,可以研究商品中“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利用电话号码可以复习质数、合数、偶数和奇数等概念。这样的材料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学习,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和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形成数学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还有利于学生从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客观事实出发,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分析、感悟,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思考、探讨,获得对数学的真正理解

2.3获取与数学知识相联系的生活现象

生活中有许多学生熟悉的现象,我们可以把它们与某些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甚至数学思想联系起来。如计算1/4-2/7+3/4-5/7,这是同一级运算,调换数的位置,数与数前的符号要一起移动才可以使计算简便,但有些学生受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干扰,对运算符号要怎样变化始终搞不清,单纯地依靠讲解难以奏效。我引导学生把它与学生调换座位时人和书包要一起移走联系起来,他们从生活经验中一下子就悟到了问题的实质,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再如,在数学教学中,新旧知识往往具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如何才能让学生轻松而深刻地领悟到这一特点呢?特级教师刘德武执教“分数乘整数”时的谈话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他以学生熟悉的“交通”为突破口,先画四条平行线(代表四条马路)来说明因为不相交所以彼此不通,接着又在四条平行线之间画一条垂线使之相交,因为相交也就相通了。这个细节形象生动地告诉学生:这个规律很适合学习数学知识,把所有知识都联系起来,我们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学生受到很大启发,在课上不仅找到了相关知识间的联系,并且无形之中接受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我想如果在教学中能经常挖掘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学习资源,把学习数学的思维过程与认识生活的感知过程沟通,我们的数学就能成为一种人人能学的生活数学。2.4增加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内容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生活使数学变得更生动、更有活力,数学使实际问题解决起来更得法、更科学。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然后再展开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如要计算一块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可以把它放在盛有水的容器里,算出水的上升体积。教师的作用就是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进而深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逐步培养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4]。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增加问题解决的内容,使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如学习了“平均数应用题”后,我设计了“隐藏的危险”的活动:放暑假了,小红跟同学去学游泳,游泳池的平均深度为1.2米,小红的身高是1.4米,请问小红会有危险吗?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平均数的理解,认为小红可能有危险。因为“平均水深1.2米”并不是指每个地方的水深都是1.2米,有的地方水深可能超过1.2米,甚至超过1.4米,这时对于不会游泳的小红来说就会有危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是一种“数学期望值”,而非某一具体数据的特定情况,从而深化了对平均数的认识,感受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和学习数学的价值。趣味性——学好数学的精神动力

学习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课本的现成结论,而是学生亲自参与的、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这一过程依赖于浓厚的兴趣为依托。而兴趣是需要培养的,也是能够培养的[4]。如果教学中材料陈旧、形式单一,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不感兴趣。而如果使材料新颖,形式多样,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的,通过操作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深入理解。由于数学知识是从现实中概括上升而形成的,因而如果离开动手实践去理解,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教学要让学生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从动实践中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这样不仅让学生有着“身临其境”的感受,更能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直观地呈现数学教学内容。教学应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参与课堂的教学过程,这是有别于过去的那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的,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5]。

例如教学速度概念,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分析、比较、讨论第⑴题:小红跑了80米,小亮跑了120米,谁跑得快?起先有的学生认为小亮跑得快,理由是小亮跑了120米,比小红跑得远。经过讨论,觉得缺少时间这一条件,无法比较。接着老师出示第⑵题:小林跑了10秒,小刚跑了15秒,谁跑得快?起先也有学生认为小林跑得快,理由是小林只用了10秒,时间短。经过讨论,觉得缺少路程这一条件,也无法比较。于是老师出示第⑶题:小林10秒跑了40米,小刚15秒跑了75米,谁跑得快?这时学生都知道小刚跑得快,因为小刚每秒跑了5米,而小林每秒只跑了4米。紧接着老师又问,在什么情况下,时间短就快呀?学生能回答: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时间短就快。并且举了60米赛跑的例子。通过这样三个问题来引进速度概念,符合学生实际,概念也比较清楚,避免了教师的空洞说教,学生感到新颖,讨论得很有趣味,教学效果也好。4 探究性与合作性——使学生成为合格社会人的品质基础

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研究,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合作单位的合作性学习,“小组”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合作”的手段能否充分运用,这是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否真正展开的两个关键性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必须明确开展这一子课题,不仅仅是推广应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或方法,它真正的内在意义却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这正是学生需要培养的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6]。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研究时,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4.1营造氛围激发合作学习的兴趣

调查证明,有百分之三十的学生对于稍难的问题不愿作深入的思考,他们往往缺乏思维的触发点,或者对自己的思维能力缺乏信心,在这样的情况下,用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求教师从设计方案开始起,就确立“以学生

为主体”的思想。教师要真正给学生信心,体会学生的学习过程,探索他们的认知规律,尊重他们的人格,分担他们的忧虑,接纳他们的想法,分享他们的喜悦,努力使课堂成为主动学习,充满探究精神的乐园。其次,教师要提高业务水平,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充分估计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要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努力组织一些丰富的现实的教学活动,设计具有启发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欲望。其三。教师要给学生的“合作性学习”的时间留于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合作中担当起应尽的义务和职责,逐渐体会到合作的氛围中学习的乐趣与收获。4.2激励竞争增加小组合作的学习意识

为了提高学习合作学习意识,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比如可以经常的评比“最佳小组”,采取单课评比与积分相结合的竞争方法,或者以每课各组轮流推出“小组发言人”“小组主讲人”的形式,在诸如此类的激励中,基础好的学生就会感到仅仅提交自己的成绩是不够的,还必须尽力帮助组内其他成员,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认识到自己对于小组所承担的责任,压力能够变成动力,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7]。经过一段时间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的学习目光必然会投向整体,投向长远,而不仅仅局限与自身,局限于眼前,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4.3适时引导提高合作学习质量

重视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热情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无论在组织小组讨论中,还是日常的学习交流中,教师都要牢记自己的引导者、组织者的职责,努力克服盲目的、无意义的教学行为。

实践证明,能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受、领悟、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增强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这既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也有利于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

同样,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合作与交往越来越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素质。小组合作学习,既是一种适应个体差异的课堂教学策略,也是培养学生“独立合作”现代人格的基本途径。在二期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无可回避地需要考虑“今天究竟如何上好课”的问题,相信答案也是丰富多彩、见仁见智的。但不管怎样,转变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让学生可持续地发展的主旨将始终如一。5 小结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最终也运用于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看,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新课程目标强调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对于每一个知识技能领域或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操作实践,讨论探索,相互交流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讨论、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问题,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并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实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参考文献:

[1] 王俊果.小学数学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实践与研究.2000(3).33-34 [2] 孙玉军.联系实际培养创新能力.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06S).54-55 [3] 马玉清.小学数学课题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6,4(2).104-105 [4] 张海琴.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例谈.科学时代.2006(7).117-117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 篇3

一、读懂教材,在教学目标中明晰一节课要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中蕴含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思想、类比思想、统计思想、符号思想、模型化思想、对应思想等。而这些思想方法总是隐含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中,是更隐性、更本质的数学知识内容。教师必须读懂教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去领悟教材内容所隐含的数学思想,从而把握教材的实质,使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成为一种有意识的教学活动。由于许多数学思想方法都呈隐蔽式,因此,要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途径进行渗透。这种渗透,既不是有意识地添加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内容,又不是片面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概念,其目的只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去领悟、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并逐步内化为思想品质,从而建立起学生自我的“数学思想方法系统”,形成素质。例如,转化思想在平面图形面积教学中的运用,在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中可以告诉学生这就是转化思想,在后续的三角形、梯形的教学中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转化思想”解决求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而后在教学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中,通过分切割补、旋转等方法去分解多边形,让学生在观察中形成求多边形面积的方法,举一反三,利用运算规律和公式的逆推过程,找出简便方法,最后学生在求组合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中就能充分运用这种方法,独创出许多新颖的解法,思路清晰,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二、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不同学段、不同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有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却是自始至终都贯穿于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如,符号思想、分类思想、对应思想。数学课堂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设计生动的教学情境,丰富的教学形式,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主动参与思维的全过程。在低年级不直接点明所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而是通过精心预设,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痕迹,让学生在学习中领会,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意识。如人教版第三册5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教材出示的主题图是5盒奥运福娃,每盒5个。对于福娃这个素材,放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是合适的,但放在我们南方的乡镇小学,与学生有较大的距离,授课教师就把素材改为人人都有手掌来创设情境,通过举起小手数手指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自主列出乘法算式,经过整理形成有序的式子并编写5的乘法口诀。在寻找算式排列的特点、借助规律记口诀的过程中渗透函数思想方法。

三、在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经过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领会,并得到巩固。在教学中渗透了某种数学思想方法后,要安排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使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在训练中不断地提炼方法、归纳方法、开拓思路、完善自我。如在人教新课标版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一)》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建立模型: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模型的解释应用:用模型解释现实问题,解决问题,如,购买数量、物品的单价、采购物品需要的资金问题等让学生的模型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在这些训练中,学生的类比、数形结合的思想也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运用。

四、通过概括总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最终目的是要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让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整体性、严密性。为此,要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对数学方法给予提炼和概括,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加深印象。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四边形》的单元知识整理中,让学生运用集合图的方法表示出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对这些图形各部分的名称、特点、周长等知识点进行形象的适当讲解,使学生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把握知识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让学生逐步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优越性,并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地运用,帮助学生逐步地建立自我的“数学思想方法系统”。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提炼和研究,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有意识地在教学各个环节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明”线与“暗”线并重,使数学课堂成为积淀学生素质的阵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不断强化训练思想方法,形成应用思想方法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于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 篇4

一、数学课堂教学语言技能运用中存在的现象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教师良好的语言素养,课堂中教师的语言艺术更值得我们研究。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要通俗明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

教师的“口头禅”,是教师长期习惯化了的语言,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了无意识行为,但是也反映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态度。也许学生经过一段时间习惯了老师的口头禅,但作为教师不能完全无视这些“没有意义的空话”给教学带来的负面效应。

1“.流水账”语言。有的教师整堂课表情严肃,语调平淡,从例题到练习,过程非常流畅,如流水账般过了一遍。而对于本堂课的重难点却未曾提及。

2“.泥水”语言。有的教师不放心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讲课时反反复复,啰啰嗦嗦,颠来倒去,拖泥带水,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昏昏欲睡。

3.命令式语言。很多初涉教坛或者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教师都觉得对小学生还是需要严肃和严格,朋友式的对待方式日子久了只会引起他们更加变本加厉地爬到你头上,于是很多“命令式”的语言就油然而生。

二、加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针对以上现象,说明加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对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数学的成效都是非常必要的。

1.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采用各种适合的途径来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语言,以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发展。即调动一切可能的手段,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认识,将学生潜在的学习需要调动起来,使数学课堂充满愉快气氛。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是逐步使学生学会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地观察与思考。因此,在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思考的,教师不能代替,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采用适当的数学教学语言,从不同角度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和思考,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对学生学习数学成效影响很大。数学新课程的理念就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初,可能感觉操作有困难,不知道如何在课堂中落实下去。听了些许精品课之后或多或少有了一些感悟和启发。提问的语言要多样化。对后进生应多问“是什么”的问题;对中等生应多问“为什么”之类的问题;对优生应多问“有什么不同意见”这样的问题。如此,每个学生都参与了课堂,激发学生积极性,对知识更易于理解和吸收,更提高了学习数学的成效。

三、加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对策

随着教学的改革,如何从本质上提高课堂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在诸多因素中,教师的语言构成了其中关键的一部分。一个教师说话水平的高低、口语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优劣,也会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鉴于目前课堂教学中,数学课堂语言存在着种种不科学的现象,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必须优化课堂语言,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益的目的。

1.数学教学语言准确规范。规范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语言既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数学知识的载体。各种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和性质等无不是通过数学语言来表述的。教师对这些数学概念、法则、术语的表述应该严谨、规范,让学生可以准确无误地理解。

2.数学教学语言简洁严谨。数学课堂用语要求教师在讲解时言简意赅、条理清楚。有效的课堂教学不允许教师有“泥水”语言。同时,数学语言要求严谨,即所表达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符合逻辑的,正确的数学教师对定义、定理的叙述要准确,不应使学生发生疑问和误解。

综上所述,数学课堂教学中少不了艺术性的语言。从观念到实践,是一个质的飞跃,有怎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怎么样的教学语言,而语言没有固定的形式,唯有不断锤炼,才能口随心愿,才能正确表达我们对新课程理念的领悟与思考。它使数学教学从先前的许多误区中自拔出来,日益走出了以教师讲解为核心,挤占学生大量的自主思考时间,而一味地灌输知识;走出了由一串串紧密的师生问答构成的课堂教学怪圈,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真正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邱学华.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J].小学数学教师.2001.(6)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 篇5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 信息技术的应用

兴平市马嵬中心小学

赵小亮 2011年10月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摘要】在不断改善教育技术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小学数学教师要坚持在“用”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用”中更新教育观念、“用”中提高操作水平,而且“用”贵于“精”,在教学中保留传统教学工具的特长,发挥信息技术独有的优势,突出数学元素。另外,信息技术也必将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备课方式、改变教研的活动方式。

【关键词】教育技术 小学数学 应用

面对这几年教育技术的应用,多数小学数学教师都能清醒地认识到,先进的教育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里程碑式的变化。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还有不足之处,有些教师在使用时还有许多误解,没有真正发挥出先进教育技术的作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一起探讨,许多工作要我们去不断完善。有鉴于此,结合我的所见与所思,下面谈谈我在教育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八点实际问题。

一、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匮乏是先进教育技术普及应用的最大障碍

提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家总是喜欢讨论关于教师观念的更新、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但我认为比观念更新与能力培养更基础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好,也就是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建设。现阶段还有大量的农村学校根本没有多媒体教室,甚至没有电脑上网。对于大多数农村教师来说,他们当然也知道应用多媒体的益处多多,他们当中的许多中青年教师已通过自己的电脑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可是学校里没有多媒体教室,只能等待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了。即使是城区的学校,绝大多数学校也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大家都心知肚明,那大多是为各级教研活动服务的,平时若都要把自己的学生带去多媒体教室上课,难免撞车。

所以,加大对教育技术硬件设施的投资力度是进一步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的基础,是当务之急的一项重要工程。这需要政府部门对教育加大投资力度。比如在每个教室设立网络终端显示系统,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从学校的服务器中自主点播所需的教学信息资源。

二、更新教师观念的关键是“用”、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关键也是“用”

大部分教师在授课时,其实还是很少使用多媒体技术,普通教师只是在上校内公开课时,才使用电教设备;骨干教师在上展示交流课时,才会带学生去多媒体教室;连不少学生们也领悟了:一旦被领去多媒体教室,那一定是有许多老师要来听课了!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我想主要是信息技术融入教育的时间还不算太长,有许多工作还有待完善。第一、就是上面提到的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数量有限,客观上限制了教师的使用频率。第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还不够熟练,有些教师上一次公开课,还要请计算机教师或其他掌握技术的教师帮他做课件,即使是掌握了一定技术的教师在做课件时,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怎么可能经常带学生去多媒体教室;第三、教师还没有真正改变观念、没有真正认识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先进教育技术为学生带来的益处,不要说多媒体技术,就是一般的幻灯,有些教师都懒得用,怕麻烦,甚至觉得用不用都是一样效果。

2005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正式启动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计划”以教学应用为导向,旨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显著提升广大中小学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改进教师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益,进而为推进教育信息化,为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在“计划”中已明确了“用”的导向作用。集中的培训只能向教师们传授基础的知识,而许多具体的方法只有在不断的应用中去熟练,许多具体的技巧只有在不断的应用中去摸索、发现、交流和提高。不能只靠讲座,唯有在接触与应用之后,教师的观念才会真正地自我更新;不能只靠报告,唯有在熟练之后,教师的理念才会慢慢深刻。

在这里我又要提到上面的第一个问题:设施的建设。如果学校里没有多媒体教室、没有电脑连接互联网,那么区区十几天全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就没有了后续的“二期”工程——“用”。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还是停留在生硬的“知识”阶段,有些学得一知半解的教师甚至出现畏难情绪。设施的建设是基础,“用”是关键。

三、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用”贵在于“精”

“用”不等于是整堂课全用和天天都用,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小学数学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做不好的事。所以“用”贵在于“精”。

“精”包括两点:第一、由于现阶段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的数量有限,不可能每个班天天上数学课使用多媒体或计算机房,所以对于教师来说,一定要懂得什么课用多媒体课件会起到极大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什么课用传统教学工具也能达到良好效果,这就是“用”在量方面的“精”。

对于小学数学学科,大致概括起来说,有关空间位置、方向与几何图形初步知识、低年级数的认识等课型,一般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会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印象;有关公式推导、数量关系分析等课型,一般用多媒体课件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公式推导的过程、数量关系的分析方法。有关计算的练习、初等数论的概念教学(如整除、质数、合数等),这些课型用多媒体课件当然会更方便,但是如果只用传统的教学工具,我想也不会影响教学效果。

在一节课中,教师一定要懂得什么部分的教学用多媒体课件能起到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作用,什么部分的教学用传统教学工具来补充能起到师生互动、及时反馈的作用。这就是“用”在质方面的“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整合。

第二、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终身的学习的能力。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制作,使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整合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目标,有意识地自我计划、自我管理(如使用教学软件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习)、自主努力、自主创新。

信息化给学生提供了多渠道的评价方式,除传统的学校、教师的评价方式外,学生还可以利用远程通信技术来互相合作、发表主见,与同龄人、专家或教育网站相互联系,从而得到来自网络上同龄人、专家或教育网站的评价。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备课方式也要改变

信息时代,教师的备课工具不只是传统备课方式下的教材、教师用书和备课笔记了,丰富的互联网资源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设计参考、教学内容背景资料、图片资料和课件资料。与其他学科相比,小学数学教师备课时,要特别关注两点:

第一、所授教学内容的数学文化背景。只要在搜索网站中输入教学内容的名称,就可查阅大量的相关数学文化,不但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更是为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做一些潜移默化的基础工作。

第二、所授教学内容与学生以后学习的知识(尤其是中学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这些更高阶段的知识点也不用借书来看了,网上的电子课本为我们提供了方便。在备课时参考了这些更高阶段的知识点,使教师对所授内容的教学目标有更深刻的认识,在教学中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更有意义的讨论和练习,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五、教研活动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内容可以更丰富,形式可以更灵活 教师们聚在一起畅所欲言的教研活动当然有利于交流的快捷、丰富。但是,在农村地区,学校的分布存在着点多面广的问题,有些学校之间甚至相距百里,让教师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一起参加教研活动,要克服的困难较多。一是交通经费支出,二是交通所用时间长,教师出差一次,耽误的课比较多,这对于有些人员本来就紧张的学校来说,无疑是个难题。

如今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教研活动的内容与传统内容相比,应该更多地借鉴丰富的网络资源、探讨课件的制作与多媒体的应用。教研活动的形式也可以利用网上互动技术进行交流,比如在网上现场直播公开课,随后利用即时互通的网络软件进行多端点视频或音频交流。还可以制作各级教研论坛,让教师们能随时进入相关学科的论坛进行提问、交流、上传有价值的资料进行共享。当然,这些设想都需要教师的培训工作和前期的资金投入来进行硬件设施建设作基础。

总之,小学数学教育中引入信息技术是一个意义深远的改革,必将深层次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教师的备课方式与教学形式、教研员的教研活动组织形式等,本文只是抛砖引玉,还有更多的实际问题需要教师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及时交流心得与经验,共同努力,将信息化教育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兴平市马嵬中心小学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想渗透

一、转变教学观念,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

数学教学中,概念、法则、公式等知识都会在教材中有明显的体现,而思想方法一般都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里,老师很多时候在教学中只是注重于知识点的讲解,而忽略了能力的加强。所以,老师要更新教学理念,一定要把思想方法的训练融入整个教学之中。比如,在进行“圆的概念”教学的时候,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培养学生抽象的思维能力,教学中把抽象的圆的概念变为图形展示出来。在学生的头脑里建立圆的表象。在表象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圆的半径、直径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圆有一个更加深层次的认识。我们可以利用圆的各种表象特点,对其本质进行分析,抽象概括用文字语言表达圆的概念,把与圆相关的概念进行符号化,这样的数学教学过程就会符合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概念认知的这一规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老师的整体思路,加以学习,通过材料之间的对比,我们可以对空间形式进行抽象的概括,这样可以对数学概念进行形式化的展示。

二、进行几种数学方法的引入

在小学教学阶段,数学思想渗透的方法常用的有直观法、形象法。直观法就是把一些抽象的数学思维转变为学生容易感知的具体例题,让学生能够看得见,我们可以利用生动有趣的图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可以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问题法就是在老师的启发下,老师在进行问题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回顾以及逐步对数学问题进行领悟,加深解题的方法和技巧。老师可以通过几个途径进行渗透,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进行方法的渗透,比如在进行概念的理解和理论的推導过程中,可以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行这种思维活动的渗透,比如,我们可以开展逆向思维,通过答案和结论来进行概念的推导,都可以向学生进行逆向思维活动的渗透,通过逆向思维、图表等一系列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倒过来想”这种思维方式的奥秘所在。在复习小结的时候进行这种思维方法的运用,可以进行横向和纵向思维的延伸,也可以通过已经知道的知识来进行相关知识的推导和延伸,比如,在进行圆的面积的学习中,我们在结束课程以后,可以进行多边形面积的推导。在潜意识里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让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

三、开展数学讲座的课外活动

数学讲座是一种数学课外活动的开展,在进行讲座的过程中学生脱离了传统课堂拘束的环境,可以用一种轻松的心态来进行学习。老师在进行讲座的时候,可以在轻松的氛围当中来给学生渗透思维方法,对教学思路进行一个系统的概述,也可以进行同学间的经验交流,因为老师的知识积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向前推进,符合现代学生的成长要求,这就要求老师多跟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这样在进行思维渗透的时候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在讲座的过程中通过方法的交流和老师系统方法的讲解给整个数学学习带来无限的生机,一改往日沉闷的数学学习方式。

总之,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小学数学老师要注重对方法的研究及渗透,来探讨教学规律,适应学生的需求。方法的渗透和学习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同时有几种方法交织在一起,老师的教学方法往往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祥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0(07):18.

[2]陈海明.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J].中国校外教育,2014(04):34.

[3]敖廷规.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J].赤子,2013(11):27.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 篇7

一、读懂教材,在教学目标中明晰一节课要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中蕴含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思想、类比思想、统计思想、符号思想、模型化思想、对应思想等。而这些思想方法总是隐含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中,是更隐性、更本质的数学知识内容。教师必须读懂教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去领悟教材内容所隐含的数学思想,从而把握教材的实质,使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成为一种有意识的教学活动。由于许多数学思想方法都呈隐蔽式,因此,要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途径进行渗透。这种渗透,既不是有意识地添加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内容,又不是片面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概念,其目的只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去领悟、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并逐步内化为思想品质,从而建立起学生自我的“数学思想方法系统”,形成素质。例如,转化思想在平面图形面积教学中的运用,在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中可以告诉学生这就是转化思想,在后续的三角形、梯形的教学中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转化思想”解决求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而后在教学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中,通过分切割补、旋转等方法去分解多边形,让学生在观察中形成求多边形面积的方法,举一反三,利用运算规律和公式的逆推过程,找出简便方法,最后学生在求组合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中就能充分运用这种方法,独创出许多新颖的解法,思路清晰,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二、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不同学段、不同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有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却是自始至终都贯穿于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如,符号思想、分类思想、对应思想。数学课堂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设计生动的教学情境,丰富的教学形式,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主动参与思维的全过程。在低年级不直接点明所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而是通过精心预设,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痕迹,让学生在学习中领会,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意识。如人教版第三册5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教材出示的主题图是5盒奥运福娃,每盒5个。对于福娃这个素材,放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是合适的,但放在我们南方的乡镇小学,与学生有较大的距离,授课教师就把素材改为人人都有手掌来创设情境,通过举起小手数手指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自主列出乘法算式,经过整理形成有序的式子并编写5的乘法口诀。在寻找算式排列的特点、借助规律记口诀的过程中渗透函数思想方法。

三、在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经过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领会,并得到巩固。在教学中渗透了某种数学思想方法后,要安排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使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在训练中不断地提炼方法、归纳方法、开拓思路、完善自我。如在人教新课标版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一)》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建立模型: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模型的解释应用:用模型解释现实问题,解决问题,如,购买数量、物品的单价、采购物品需要的资金问题等让学生的模型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在这些训练中,学生的类比、数形结合的思想也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运用。

四、通过概括总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最终目的是要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让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整体性、严密性。为此,要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对数学方法给予提炼和概括,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加深印象。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四边形》的单元知识整理中,让学生运用集合图的方法表示出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对这些图形各部分的名称、特点、周长等知识点进行形象的适当讲解,使学生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把握知识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让学生逐步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优越性,并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地运用,帮助学生逐步地建立自我的“数学思想方法系统”。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 篇8

1. 集合思想

集合思想已成为现代数学的理论基础,它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着太多的渗透。集合的概念在教学中是不需要向小学生作任何解释的,教师主要是帮助小学生看懂集合图(即韦恩图)的意思,让小学生根据韦恩图来解题或者帮助解题。在数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各种韦恩图,可以是选用教材中现成的,又可以是选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自己画。同时还可以反过来给学生一个数字,让学生画韦恩图,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发挥自己的想象,又可以让学生更了解集合中的元素与基数概念之间的联系。

在小学数学中有这样一道应用题:育才小学五年级2班有45人。班主任在班会上问:“谁做完了数学作业?”这时有39人举手。又问:“谁做完了语文作业?”这时有35人举手。最后又问:“谁语文、数学作业都没有做完?”没有人举手。请问:这个班语文、数学作业都做完的有多少人?解决这个问题就用到了集合的交集、并集、补集等思想。

2. 归纳思想

由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或者由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 (简称归纳) 。简言之,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得到一般性的结论,总是先研究几个比较简单的、个别的、特殊的情况,让学生发现规律,这种思维方式就称之为归纳思想。例如,找规律填空:

18, 19, 21, 24, 28,()。

解答这类题目,一般是观察前后两个数的变化规律。也可以观察第几个数是“几”找到规律。我们先算一下这道题相邻的两个数的差,它们依次是1、2、3、4。由此可以推算出28和()里的数相差5, 28+5=33。所以()里填33。这里就用到了归纳的思想。

3. 数形结合思想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非。”所谓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例如,在教学低年级加减法应用题的时候,可以通过画线段图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量关系,使问题变得直观和简单。

4. 函数思想

函数思想就是运用运动和变化的观点、集合和对应的思想去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通过类比、联想、转化合理地构造函数,运用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使问题获得解决。函数的思想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数学思想之一。正比例,反比例,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等等,无不体现了函数的思想。

5. 符号思想

现在的数学,可以说是一个符号的海洋。符号是描述数学对象的特殊语言,现在的小学数学教材可以说是十分注重符号思想的渗透。所谓符号思想是指用符号及符号组成的数学语言来表达数学的概念、运算和命题的数学思想。符号思想是导致数学脱离实际内容形成抽象化形式系统的关键思想。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并指出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能理解符号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有符号表示的问题。

例如,在小学教材中经常用“□”、“△”或“()”代替变量x,让学生得出这些符号表示的数是多少。又如,圆的周长公式:C=2πr,就是符号思想的一个体现。符号化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中可以说是随处可见,教师应该在具体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

小学数学教学中除了渗透以上的数学思想外,还渗透了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对应的思想、极限的思想、转换的思想,等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数学思想是指导学生学习、研究和应用数学的“点金术”。在平时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数学知识的传授,适时、有机、反复地渗透数学思想,真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张顺燕.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11.

[2]张理京 (译) .古今数学思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10.

小学数学课堂的快乐教学 篇9

一、将“情感教育”目标放在首位

遵循“系统、全面、渐进”的原则,并力求简明、具体,便于操作和检测。依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先确定“情感教育”的整体目标,然后逐步分解到每单元和每节课,循序渐进,分层落实,并且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二、在钻研教材和确定教学内容时,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情感教育”的因素,并巧妙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常用的方法如下:

1. 从整体入手,着力于揭示数学知识所特有的抽象美、逻辑美、思维美及其广泛的应用价值,使孩子们透过那些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字、符号、公式、法则,看到一个神奇美妙的知识天地,从而使他们惊叹、迷恋、向往,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索欲望。

2. 由局部切入,摘取那些看似散落于字里行间的“情感教育”的明珠,编织成串,使之熠熠生辉,用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出现的数学小史、逸闻趣事、趣题妙算等等,都是使学生萌发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沃土。我像确定认知发展要点那样,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发展要点,并使之成为一个系统、完整、有机的序列。

三、在教学设计上,寻求“主导”、“主体”的最佳结合点,并随机调整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一个和谐和动态平衡之中

快乐的课堂教学设计,除了要遵循“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规则外,要特别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

1. 为学生活动和自我表现保留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并对活动和自我表现的内容、形式、方法、步骤进行精心设计,同时准确把握引发的时机,做好导向与调控,使活动过程既合情合理、妙趣横生,又严谨有序、高效实用。

2. 精心安排并巧妙地掀起教学高潮,平铺直叙的教学过程犹如一潭死水,容易使学生兴味索然,注意力分散,产生厌倦情绪,而高潮迭起的教学,常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一般来说,一节课应设计2-3个高潮。当然,预先设计的高潮有时不一定会如期而至,这就有赖于教师的机敏与睿智。教师应善于捕捉瞬息即逝的“高潮引发点”,并巧妙地推波助澜,不失时机地推出高潮。

3. 对教学时间进行最合理的安排。一是将全节课的“重头戏”安排在开课后的第5-20分钟内完成。心理学研究表明,这是学生思维能力与学习热情处于最佳状态的“黄金时段”。而当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情绪逐渐松弛时,就应该不失时机地组织层次分明、形式新颖的课堂训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持久不衰。二是充分发挥每一分钟教学时间的最大效益,尽可能地使更多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参与学习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师要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和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讲解、演示、提问,都要做到准确、精当。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为开展生动有趣的其他学习活动留下回旋的余地。

四、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强化“激励”措施。我认为,“快乐”和“成功”是愉快教学的四字真经

它的基本思路是:让孩子“快乐”地获取“成功”,并尽情地体验“成功”之后的“快乐”,也即“快乐—成功—快乐—成功”,如此周而复始,螺旋上升,形成良性循环,逐步进入“快乐教学”的最高境界。“激励”措施的设计与运用是否合理得当、有效有力,是鉴定一节“快乐教学”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为此,在操作上我特别强调以下两点:

1. 要做到机动灵活,区别对待。

是多法并举,还是一法独用;是分散安排,还是集中突破以及运算的时机、方式,均以学生的实际、教学要求而定,不搞“一刀切”,做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2. 充分发挥教师自身对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感召力。

教师要做到以下三项要求:一是教学要面带微笑。微笑是春风,可以化解学生心中的疑虑和胆怯,有利于营造一种轻松、和谐、亲切、平等的教学氛围,为“激励”措施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二是教学要充满激情。激情是火种,可以使学生胸中腾起“求知”和“创造”的烈焰。三是教学要善于期待。良好的期待可以化作对学生巨大的激励力量,使他们信心百倍地去获取成功。

五、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巴班斯基指出:“创造必要的教学物质基础,显然是有效地和高质量地发挥学教育教学过程作用的条件。”科学合理地使用教具、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有助于理解和巩固所学的概念、法则,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充溢着浓烈的儿童情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六、在教学评价的安排上,把学生的自我评价放在突出的位置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效的教学评价,不仅可以发挥调节、控制整个教学过程,使教学沿着预定目标发展的作用,而且也是为学生创造一个登台展示聪明才智,体验成功欢愉的极好机会。我的教学评价遵循这样几项规则:

1. 全面。

不仅评价知识、能力还要评价学习方法;不仅进行认知方面的评价,还要进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评价;不仅评价经验和收获,还要评价教训与缺憾。总之,从知、能、情、意、行诸方面进行全面、综合性评价。

2. 多样。

每一个知识点后有点评,每一个教学环节后有分评,整节课后有总评;以学生自评为主,辅以互评,最后由教师归纳概括。

3. 持久。

设置必要的教学环节,使评价规范化、持久化。经过训练,学生会逐步形成自我评价意识,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 篇10

一、 培养学生有顺序的观察力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 也是思维探索的大门。 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起点, 可以这样说, 没有观察力就不会有发现, 更谈不上创造。 儿童的观察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在学习过程中以课题教学为载体逐步培养出来的。在课堂学习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首先确定观察点, 探寻观察顺序, 即指导学生根据不同观察对象的特点, 选择恰当的切入点, 由点及面、 由表及里地进行观察, 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 例如, 在教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中的 《搭配的问题》 时, 教师出示两件上衣, 三件下装, 先让学生观察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在学生观察汇报时, 可能会出现重复遗漏的情况, 这时教师要适时指导: 先确定一件上衣 (下装) , 再分别和另外的下装 (上衣) 进行搭配。 观察后, 学生轻松地发现了6种方法, 而且明白了按顺序观察, 搭配才能不重复, 不遗漏。

其次是对比观察, 找出规律和本质, 即对大同小异的物体进行认真仔细地观察, 加以对照比较, 从中发现相似物体的共同特征或不同之处, 以便获得清晰的概念。 例如, 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中的 《长方体、 正方体的认识》 时, 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 哪些是正方体, 教师再将事先准备的长方体教具展示在讲台上, 引导学生观察, 让他们认识到这些物体虽然形状、 大小不同, 但都是长方体。 学生看到的只是长方体的表象, 为引导他们观察长方体的本质特征, 教师设计这样的问题:长方体共有几个面? 都是什么形状? 有几个顶点? 有几条棱? 相对棱的长度怎样? ······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观察结果。 这时, 有很多学生能说出长方体的特征: 有6个面, 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相对面的大小相同; 有12 条棱, 相对棱的长度相等; 有8 个顶点等。 教师再出示正方体教具, 让学生再次观察并说说它与长方体的异同。 通过观察比较, 学生认识到正方体也具备长方体的特征, 不同点是它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12 条棱都相等。 由此深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 并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又如在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中的 《乘法口诀表》 教学时, 先指导学生纵向、 横向、 斜向观察口诀表, 再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变化规律, 这样学生记忆起来将会事半功倍。

二、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人类的进步, 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严格地说, 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 往往能减少解决问题的时间, 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 锻炼数学思维。

小学生数学想象力的培养离不开以下几个基本要素:一要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 二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三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 因此, 培养学生的数学想象力, 必须要让学生学好相关的数学基础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潜在因素, 创设想象情景, 提供想象素材, 引发学生创造性想象。 同时, 还应指导学生一些想象的方法, 如类比、归纳等方法。

比如, 在学完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中用两步解决问题后, 教师设计这样一个练习环节: 首先出示大量的食品图片, 并标注价钱, 然后给学生创设一个春游前购买食品的情境, 让学生想一想, 如果有100 元钱可以买哪些食品。于是, 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想象着自己去春游时会买哪些食品, 计算自己所花的钱数······结果, 学生会想到要进行合理的搭配, 搭配时有几种方法等问题。 这样既复习了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又复习了简单的排列组合知识。

三、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 具有流畅性、 变通性及创造性。 加强发散思维能力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新思维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中,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可以这样入手: 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 产生联想, 总结出多种结论; 改变思维角度, 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个性, 鼓励创新创优; 加强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 一题多思的训练。 近几年来, 教材中出现了很多开发性问题, 不仅弥补了以往习题发散训练的不足, 同时也为发散思维增加了活力。

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中的 “分类” 时, 设计了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 让学生自己动手把图片分类。 具体分类时, 有的学生按 “种类” 来分; 有的学生按 “颜色” 来分; 有的学生按 “形状” 来分等。 这样, 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掌握和运用扩展数学知识, 同时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培养。

总之, 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教师要转变观念, 转变角色, 勇于探索, 改变教法, 使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全面性、 探索性、 开放性、 动态性、 民主性以及多元化的特征, 使学生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摘要:小学生数学思维正处于启蒙阶段, 优秀的思维方法是他们提升数学创新能力、积淀数学素养的有效保障。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本文对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上一篇: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下一篇:水文资料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