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索

2024-05-26

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索(精选6篇)

篇1: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索

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180-01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说的就是提前预设的重要性。新课改提倡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倡导开放式教学,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指出在教学中不要机械地执行教案,而是要按抓住课堂教学突发事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做相应的调整,使教学始终处于动态性与生成中。但动态生成与提前预设并不是一对矛盾体,而是相辅相成的。动态生成是建立在提前预设的基础之上,备课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提高备课的有效性,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备课模式。传统的备课完全是凭借教师自己的经验和意向,甚至会直接套用名师优师的教案,与具体的学情与教情相脱离,而不利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新课改是现代教学的指导思想,我们要将新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反映在备课中。总的说来,新课改下的备课要以学生为中心,立足课堂,以新理念为指导。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备课呢?笔者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小学数学教学的备课工作。

1.备新课标,树立先进的课程理念

理念是什么?理念是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教学行为的向导,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新课改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新课标从全新的角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在备课时,教师必须要认真学习新课改,领会新课标,将理念指导于实践,在实践中孕育理念,使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更高效,教学改革更富有成效。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备课时我们要将课程理念与数学实践相结合,体现出数学学科的发展性、基础性、实践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与素养全面提高的协调统一。可以说要实现数学教学的根本性变革,大力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在思想上实现重大的转变,也就是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将理论学习与具体行为相结合,在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这样才能将这些理念烂熟于胸,才能对教学进行重新定位,才能将这些理念自觉地运用于备课与具体的教学行为中,才能使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顺应教育形势的发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才能体现出开放性、有效性,才能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性变革。

2.课堂生动、活泼,学生自觉参与,学会思考、创新

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我们就应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友好的学习气氛,使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加以赞美,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也调动了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让数学形式有趣、新颖、生动,利用课间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把静态的数学知识生动活泼地呈献给学生,给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堂上,学生容易感到疲劳厌倦、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教师应给学生一些自由空间,让学生多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交流、拓宽思维、增长见识,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动”起来、“活”起来,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自主学习、勇于创新。

3.数学方法多样性

随着义务教育教材适当地降低了对数学知识体系严密性的要求,拉开了知识结构之间的“距离”,并以“结构化”与“问题化”互补的教材体系呈现出来。因而,学生必须掌握、并且具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方法,提高和发展学习能力。

3.1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成习惯。只有熟练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表现……一辈子受用不尽。因此,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的培养途径有:课前预习,使得上课时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课上认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踊跃发言;课后复习,先复习当天学习的知识,再做作业,最后,把学习内容加以整理;检查验算,既能培养学生负责的态度,又能使学生对自己思维活动进一步认识。

3.2观察活动。培养的途径是:教师提供的“客观事物或某种现象”特征有序、背景鲜明,而且要给出一些观察的思考题。这样有助于学生明确观察目标,进而使他们边观察,边思考,边议论,边作观察记录,以发现数学规律、本质。

3.3思考活动。学生有了思考方向,并进行广泛的联系和想像,他们才有可能捕捉到丰富的材料,进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此长期培养学生,有利于他们形成思考的方法,提高思维的质量。

3.4自学活动。中高年级学生随着识字量增多,数学知识的长进,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基础,这里主要是指学生课内的独立性自学活动。

4.优化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4.1摆正师生关系。长期以来数学一向强调“师道尊严”。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居高而下,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写,学生抄”的方法,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任务是要摆正师生以往不平等的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特别在小学,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极不成熟,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会产生很大的正向作用,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摆着“师尊”的“架子”,语言应该友善亲切,态度应该和蔼可亲,一改自上而下的传授方式,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与学生交谈,辅导学生时,都应充分尊重和热爱学生的一切需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美国电影《师生情》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白人教师到黑人社区任教小学一年级,在第一节数学课中老师伸出五个手指问其中一名黑人孩子,“这是几个手指?”小孩憋了半天才答道:“三个。”老师没有指责他说错了,而是高兴地大声赞道:“你真厉害,还差两个你就数对了。”教师一句赞赏的话,就缓和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2优化师生关系。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老师与学生应是平等和民主的关系。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极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教师就应与学生一起玩,一起学,互动互学,知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帮学生所忙。在课堂里,教师包办的事情要尽量少一些,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要尽量多一些,师生共同融入情境教学中去,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这时,教师才会真正地成为学生的良朋知己。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

总之,在教学工作中,作为一名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才能调动大多数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2: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索

【内容提要】

为了和国际教育接轨,提高我国教育教学水平,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提高素质教育,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应试教育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就是因为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教师不应该注重表面上变化,思想上的“课改”才是本质,这就需要通过深入实践教学中去探索和发现。

关键词:教学反省

探索 发现 课堂幽默化 建立平台

我们应该在实践中去探索,在学术交流中去发现,在解放教学思想的前提下,得出新的教学理念,运用符合科学而客观的教学方法进行施教,这样我们的教学水平才能上一个新的台阶。对于数学教学,我将课堂看作一种学术交流,我和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实践验证,得出大家共识的结论。我们在民主平等的环境里共同学习,学生接受能力快,我的教学水平在实践教学中也不断得到更新,具体如下:

一、在教学中寻求反省

1、给教学“充电”

教学实践是教师自身价值观的体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应该应用和推广,不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并且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就应该在摸索中改进。其次,不断征求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使教学更加完善,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再次,着眼学习国际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保持自己教学思想的先进性。另外多听观摩课,多与有经验的教学能手进行交流,进而使自己的教学理念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一个新的突破。

2、“爱”在教学中

有一种爱叫“弯下身子与花朵对话”,有一种尊重叫“给学生一片放飞的天空”,有一种开放叫“世界是我们的教科书”,有一种教师叫“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如果教师能达到上面境界,我们教育才体现和谐,我们校园才能充满和谐,爱的阳光才能洒满天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师德建设从来都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爱既是体现师德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构建和谐校园重要因素。教师的爱对学生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打开学生闭锁的心灵钥匙。教师的教育只有溶解在对学生爱的情感里,才能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引起他们积极的反应,从而达到教育目的,获得教育的成功。我们常说“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但是在实际生活中,部分教师往往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将对学生的恨汇编成“爱”,将体罚学生演变成“希望他们成才”;将伤害学生人格狡辩为“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最终取得相反的结果,那么这些教师也将会为自己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而买单。

二、幽默化课堂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曾经说过:“兴趣是成功的秘诀”,如何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变被动为主动地学习,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创建幽默化课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幽默化课堂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方面。老师在课堂上的幽默化表现实际上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零距离”接触,学生存在的问题容易浮出水面,课堂幽默化也可以减轻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压力,构建这样的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在心里上对数学产生依赖性,他们会无意识的感觉到对数学的学习就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更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在课堂上也可以出一些比较幽默性的习题,激发他们善于动脑,多思考的好习惯。

如 :小王比小李大3岁,问小李几年就可以赶上小王的年龄?

如果学生没有将数学问题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他们就会很快说出:3年就能赶上。然而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小李的年龄在增长过程时小王的年龄也在增长,这即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应变能力。

再如:学生进行植树活动,每隔1米植一棵树,问:10米可以植多少棵?

如果学生的思维不能得到转变就很容易得出10棵树的结论,但实际动手画一画线段图就不难发现:10+1=11棵。

这样的题型看似简单,却容易出错,这就是数学的幽默性,如此的陷阱不但可以培养学生探索欲望和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也逐渐地提高了学生审题能力。幽默化课堂不局限于习题,可以是老师的动作,语言,表情以及师生之间各种互动,它们均能使学生在幽默化环境中掌握新的知识。

三、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培养

我认为,创新就是对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数学教学上的创新就是一题多解。课堂上我大力提倡一题多解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如:奶糖每千克20元,巧克力糖每千克25元,每千克奶糖比巧克力糖便宜百分之几?

方法1:(25-20)÷ 25=20% 先求出奶糖比巧克力糖少的数量,在求少的那部分数量是巧克力糖的百分之几。

方法2:20÷25=80%

100%-80%=20% 将巧克力糖看作单位“1(”100%),先求出奶糖是巧克力糖的百分之几,再用100%减去它即可。

方法3: 应用方程

设:每千克奶糖比巧克力糖便宜的百分数为X,依据题意得,25×(1-X)=20,解之得X=20%。

另外,发散思维还包括对现有的问题提出更多的问题并作出解答。所以对上题还可以提出其它问题

如:

(1)奶糖是巧克力糖的百分之几?

20÷25=80%(2)巧克力糖是奶糖的百分之几?

25÷20=125% 通过一题多解及一题多问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可以得到充分训练,他们对所学知识将会更透彻地理解;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加强,他们寻求探索问题的兴趣将更加浓厚。

对学生聚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规律和总结规律的过程。发散思维是聚合思维的延伸和扩张,聚合思维是发散思维收缩和总结,它通过发散思维训练的这个载体得到的最终结果。我们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应该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统一,它们互相联系而不可分割。

如:(1)

2名教育专家和8名教师进行座谈,如果每两个人握一次手,则一共握了多少次手?

(1)

12名同学进行中国象棋比赛,如果每两

人赛一场,一共要赛多少场?

(3)

有红、黄、蓝、绿、白5种颜色的铅笔,请你把两种不同颜色的铅笔分成一组,最多可以搭配几组?

以上三道题,我们可以通过列表或者画图的方式得出答案,在计算答案的过程中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规律:1+2+3+…+(n-1)=正确答案(n表示总数量)。因此(1)的答案就是2+8=10,1+2+3+4+5+6+7+8+9=45次,(2)的答案就是1+2+3+4+5+6+7+8+9+10+11=66场,(3)的答案就是1+2+3+4=10组。

再如:(1)有12支足球队参加比赛,比赛以单场淘汰制进行,一共需要进行多少场比赛才能产生冠军?

(2)学校六年级有6个班参加友好杯羽毛球比赛,如果采用单场淘汰制比赛决出冠军和亚军,一共需要多少场比赛?

以上两道题也可以通过列表或者画图的方式得出答案,但是我们在得出答案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这样的规律:正确答案=n-1(n表示总数量),故(1)的答案为12-1=11场,(2)的答案为6-1=5场。

四、构建展示学生表现的平台

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在课堂上总想表现自己,从而得到老师的夸奖和学生的羡慕,他们人小心大,想象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想象的空间是极为宽广的,如果老师能给他们建立一个自我表现的舞台,让他们在属于自己蓝天下自由飞翔,他们的智慧才能达到更好的发挥,惊人的奇迹才能不断涌现。

1、改革提问教学

为了保证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老师设计的各种活动都应该为学生自身着想,提问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典范。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之间互相提问是传授知识的重要桥梁,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提问得到的结果可能是不一致的,那么老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讨论或者举例的方式进行验证。学生向老师提问非常关键,它是消除学生心理谜团的重要途径,老师可以自己向学生回答,也可以让学生给学生解释,当然学生对学生充当“小老师”进行讲解的效果将会更好。老师和学生的互相提问是建立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的,这样才能显示出课堂的科学性,学生的理性思维就会得到更好的开拓和提高。老师的提问方式应该覆盖全班学生,提问内容应该多样化。让学生在自愿的前提下回答,学生对老师的提问应该是寻求知识的最大化,老师就应该作出合理答复。老师和学生在交流中提问,同时也在探讨中回答。

2、广开言路

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多发言就是学生展示自我的一个重要方面。老师应该积极倾听学生在课堂上的心声,改变学习的程式化、机械化的倾向。如果学生没有得到发言的机会,他们萌发出的新观点就会被埋没掉,思想就会被束缚,主观能动性就会退化,“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也就是这个道理。老师只有做到“广开言路”,才能达到“门庭若市”的效果。要体现课堂的民主性就是老师应该让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的观点和学生的观点都应该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考证,有的时候,学生的观点胜过老师,在我的身上就发生过。

如:我国国旗的标准长宽比为3:2,如果我国国旗的长为42厘米,那么宽应该是多少?

此题出现的时候,我们当时只学到比的化简,很多方法还不能使用,所以我只能根据比的化简对此题做了这样解答:长:宽=3:2,长是42厘米,就相当于比的前项3扩大14倍得到的,要保持比值不变,那么比的后项2也应该扩大也扩大14倍就得到宽的长度:2×14=28厘米。当我讲完时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他还有一种方法:42×2=28厘米,他解释是这样的:将国旗的长看作单位3“1”,那么比中的前项3就相当于将单位“1”平均分成3份,比的后项2就相当于国旗的宽占了其中的2份,42×2就

3相当于标准长度乘以宽所占的分数,所得结果就应该是宽的长度。这位学生的算式还引用“宽是长的2”进行解释,3但是这位学生的解释新颖、独特,同时也得到了学生及老师的肯定和认可,他灵活地应用以学过的单位“1”知识进行解释是老师和其他学生都没有想到的,通过他的解释同学们也掌握一种新的解题思路。

篇3: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探索

一、心理方面的原因

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很多家长甚至教师都认为是学生的“不认真”、“粗心”、“马虎”, 导致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有许多, 以上认为的这些, 大多是学生的感知情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原因造成的。

1、感知比较粗略。小学生感知事物, 往往不够精细、准确, 而计算形式单调, 不易引起学生兴趣, 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因而经常出现抄错数、抄错运算符号等错误。例如:将“178”写成“187”, 或“+”写成“×”等。与此类似的由于感知的粗略而导致的错误并不在少数。

2、思维定势的干扰。思维定势有积极作用, 它可促进知识迁移;也有消极作用, 使人们按照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从而干扰新知识的学习、新问题的解决。在计算中, 思维定势表现在用原有的运算法则、方法干扰新的运算法则。例如:390+210÷30, 由于前面所学的加减混合运算时一般是从左往右计算, 在这种思维定势的干扰之下, 学生就很容易先算加法再算除法。

3、短时记忆比较弱。短时记忆是记忆时间在1秒左右的记忆, 计算时经常需要短时记忆, 有些学生“短时记忆”能力较弱, 不能准确提取储存信息, 造成计算错误。例如:学生在计算148×5时, 就很容易忘记每一位满几该向前一位进几, 从而导致计算错了数。

4、注意力不集中。学生在计算时容易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由于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他们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 注意的品质还不很完善, 容易产生计算错误。例如:草稿纸上计算的得数是正确的, 但抄在作业本上就错了;再如在有余数的除法竖式计算中, 学生往往在写结果把余数遗漏。

二、知识力面的原因

除了心理方面原因, 知识方面的欠缺也是导致计算失误的一大原因。

1、口算不熟, 计算不准确。任何一道整数、分数或小数的四则运算, 最终都要分解成一些基本口算题加以解决。口算不熟, 会导致计算缓慢, 所有口算只要有一个错误, 计算结果必然错误。

2、算理不清、概念不明。任何数学运算都是建立在一系列数学概念之上, 概念不明会导致对数学运算理解不清, 从而导致计算错误。例如:学生在学习使用简便方法计算时, 有这样一种类型的题:31×99+31=31× (99+1) , 如果学生没弄明白是“99个31加上1个31, 所以等于31×100”这样的算理, 就根本不理解加1的含义, 而是容易计算成31× (99+31) , 造成失误。

三、如何纠正学生的计算失误

(一) 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我们的计算教学中, 良好的计算习惯, 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大量事实说明, 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 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 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认真分析的习惯。

3、培养学生自己检查验算, 独立纠正错误的习惯。

(二) 培养学生口算能力, 打好计算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要重视基础的口算训练, 口算既是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 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 才能加快笔算速度,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因此, 每位同学都要加强口算训练, 提高口算能力, 打好计算的基础。

(三) 培养学生计算方面的意志

意志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内因, 因此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是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的有力保证。教师应该坚持每天出3--5道计算题让学生练习, 而这些天天练习不是盲目的做, 而是有针对性的, 不是重复的而是灵活多变的进行强化计算训练, 一是为了他们能够熟练计算, 二是能够理解算理。

(四) 开展各种形式活动提高学生计算的积极性

对于枯燥无味的计算, 学生在掌握计算方法之后, 往往会出现厌烦、轻视的现象。这时, 适当开展一些计算竞赛活动, 往往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计算的兴趣。如以年级为单位, 开展口算、笔算题的竞赛, 同时设立一定奖项, 发奖品或奖状, 以资鼓励。从而增强他们对计算的重视和认真做好每一次计算题的决心, 充分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特别是对数学计算的信心。

篇4: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索

目前,小学数学课本从形式上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更广泛的发挥空间,应该注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能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也要兼顾学生独立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数学呢?

一、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是学好数学的保障。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即使是孩子在玩儿,也能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新鲜的事物,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儿中获得知识呢?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我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例如,加法课时,我拿了5瓶奶,以演员形式表演:我扮演老红军爷爷,让两个小朋友张献和李帅分别看望红军爷爷。张献拿了3瓶、李帅拿了2瓶,问红军爷爷一共收到多少瓶奶?3+2=5。然后,红军爷爷又拿给三個小朋友每人一瓶,问红军爷爷还有多少瓶?5-3=2。就这样通过实物表演,孩子们高高高兴学会加法,又学会思考和动手能力。

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认知能力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认知能力,让本来枯燥的数学变得更有趣,只有对数学产生兴趣,才是学好数学的根本。对于刚升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大部分已经接受到了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因此,在上数学课数数时,我先准备充足的教具让学生观察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能看到的数,例如数人数、桌子等,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都有哪些数。还让学生说出那些和自己有关的数字,看谁说得多、说得好,让学生感觉到数永远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三、引导培养多视角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

从不同角度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现在的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的练习题具有不唯一性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做好课前教具准备,鼓励学生养成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刚开始,当我提到还有不同的答案,谁能回答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我慢慢提示着,鼓励大家,积极思考的学生立刻举起手,有的能答对,有的有点偏离,但明显看出大家都想积极表现自己,都在努力去思考。我认为表扬大家的效果比不上表扬个人的效果好,尤其表扬成绩差的学生时,大家的积极性会更高。这样会使孩子以后敢于发言,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问题对于不同观察者来说,都会存在不同的结论,培养学生表达自己分析问题结果的能力,当然说错的教师也要给予纠正。从而让学生学会以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以不同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充分让学生意识到一种问题有多种处理方式和多种处理结果。

四、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

让学生懂得学以致用,都说“知识就是力量”,只有实践才能学好知识。许多学生在学校成绩优秀,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有很多学生不能独立地完成。也就是说,学了却不知道怎样应用,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每上一节课,教师首先应给学生提出一些实践性的问题,在引导的过程中将学习的知识应用其中。这样,学生亲身体会、练习,能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例如,认识钱这一方面的知识时,进行游戏表演,让学生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本”、或买“糖”等,让学生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钱、剩余多少,买了多少东西等实践性的问题。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了他们现实生活之中。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作者:罗水香

2012年1月15日

篇5:小学作文有效教学的探索

——廊坊市大城县广安镇大广安中心小学 张春艳

学生们在一起时往往有说有笑,滔滔不绝。但与之相矛盾的是,作文课上他们却常常口叼笔杆,眉头紧锁,冥思苦想,下笔艰难,学习写作的兴趣更无从谈起。怎样才能使学生由不会写作文,怕写作文,到愿意写作文,爱写作文,写好作文呢?这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现实生活中,小学生有着很强的表达欲望。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去发现生活、感受生活,在积累生活经验的同时用手中的笔去描绘生活呢?创造习作条件在作文训练中,应将作文与多方面有利因素相结合,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既可以是作文本身与听、说、读、写的结合,也可以是作文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作文与学校、家庭、社会的结合,作文与生活的结合,作文与做事、做人的结合……这多方面因素结合起来的综合性训练方式,避免了过去单调、枯燥、缺乏情趣的写作套路,显示了一定的开放性,帮助学生拓展思路,积累生活和学习的经验,让学生乐于表达,乐于写作。

下面就浅谈几点自己在这方面的做法与体会:

一、在游戏中激发兴趣

德国生物学家谷鲁斯认为,游戏不是没有目的的活动,游戏并非与实际生活没有关联。游戏是为了将来面临生活的一种准备活动。把游戏引入课堂。好奇、好动、贪玩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将作文与游戏结合起来,就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在教学“难忘的活动”时,先与学生玩“击鼓传花”“倒数传球”等游戏,要求学生边玩边留意同学的表现,然后记录下来,学生们兴趣甚高,都积极地交谈起来,议论活动中有那些场面是最精彩最激烈的,参加的人是怎样说怎样做,以及旁边的同学的语言、动作、神态、情绪反应等。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完成了作文,而且内容较具体,语言也较生动活泼。《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应当发挥学生的作文兴趣,逐步养成爱动笔的习惯。”因此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将活动与习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生活,开拓他们的视野学生才会觉得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二.扩大阅读,注重积淀

广泛阅读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小学生语言积累明显不足,写起文章来,就难免“入不敷出”。因此,要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但是单从课文中学习知识,积累素材,是远远不够的。我除了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外,本学期在原来积累的经验上更好地利用《新人文读本》这本课外阅读教材,还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并从实际出发,向学生推荐一些童话、寓言、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以及中外名作名篇的编写普及本等。

在阅读过程中,我强调学生要自备阅读笔记本,随时摘抄妙词佳句,精彩片段,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书是前人的经验、智慧的结晶。在不同作者的笔下,同一事物是千差万别、绚丽多彩的,要引导学生将外物转化为内物,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使文章增色生辉。

新大纲对习作教学的总要求是:“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的条理,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养成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这习作教学的总要求中,突出了练笔的性质。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教学中练是关键,练说练写,“练”是帮助学生打开作文之门的金钥匙。如何引导学生“练”呢?

1、紧扣生活,练说练写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对此我们要善于做生活笔记。在训练时,要积极引导学生捕捉所看、所见、所做、所感,如四季的景色、山中的花草树、自然中的鸟兽鱼虫、来往的亲戚朋友……身边的人、事、景、物无处不有,关键是要善于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之人,练说练写这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

2、练说真话,练写真情实感。

作文说的就是真人真事,写的就是真情实感,但平时学生在写作文中,有时为了完成任务胡编乱造,或抄袭他人,或无病呻吟,作文成了很多学生的一纸谎言。在学生的笔下同学都是拾金不昧的,老师都是抱病工作的,邻居都是乐于助人的,家乡都是美丽富饶的。内容千编一律的,缺少新意,有时甚至给学生下个评语也很难,但就是觉得不对劲。对此我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注意培养学生在练中要养成说真话,写真事的习惯,这跟培养学生踏踏实实做人至关重要。

3、展开想象的翅膀,多练写想象作文。

新大纲明确提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在写作教学中,总要教育学生敢想,并鼓励学生多想,展开想象的翅膀。如在观察某一事物,就可以随意地去想它的过去未来,或想一些跟它有联系的事物。多让他们写想象作文,最大发挥他们自由的天性。

我们要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样要以“练”为主。让学生多练写生活笔记,**记,周记,大作文,小作文……并且将“练”的方式多样化,使学生们在不断地“练”中,提高作文水平。

三:注重人、文合一,加强学生的品格培养

作文教学要让学生明白定写作不是为了应试,它是生活和发展的一种需要,应该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教师不能过高地看重作文内容的思想性,一味宣传“立意要高”、“有意义”的衡文标准,更不能只关注作文训练的文字技巧和形式,忘记了作文教学的育人目标,为了追求作文的语言文字的表层训练效果,放纵学生在记实作文中胡编乱造。如果小学生的作文失去了心灵的自由和本真的情思,“立意”愈高,人格将会愈低。让学生的作文反映自己的生活是天然合理的,也是最有教育意义的,最吸引人和感动人的,从根本上来说这样的学生作文自然是健康的;同时引导小学生在记叙文中写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不仅最有意义,也是他们最想写也最好写的内容。

习作表达时,要让学生写自得之见,抒自然之情,表达真实的情感、真诚的态度和人文价值观,让学生扑向生活的“百草园”,努力使作文过程成为学生从生活中求真、养善、立美的过程,使学生的人格得到提升,从而达到习作教学中的以人为本,人、文合一。

四:在作文评价中提高能力

1.用由注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过去,我们在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时,往往只关注学生作文的结果,评语多是空泛机械的,常常用“中心是否突出”、“语言是否流畅、生动”、“选材是否新颖”等概括性、理性化的语言评价学作文的优劣。《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评价建议:“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发展的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我们可以评价学生作文内容的真实、具体、通顺,想象力是否丰富,安排作文的时间是否合理,对自己的作文有无合理的修改,书写是工整,行款是否正确等。

在评价上要坚持激励性,要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为准则,以赏析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劳动成果,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对优等生要严格要求,好中求新,好中求异;对中下等生要放低要求,以鼓励为主。对学生中出现的佳作或进步较大学生的文章,要给予肯定与赞赏,可通过记分、加星、点评等方式予以表扬。当然,不同的年级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每次作文训练允许有不同的评定标准。

2.加大学生参与评价的度。以往作文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只是接受。新的小作文理念要求,作文不能只是教师单方面对学生做出评价,要打破以往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批改、教师讲评的统一模式,让学生也参与评价,让他们在参与评价中学会欣赏、鉴别,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篇6:小学数学教学中养成教育的探索

内容提要:

本文从“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培养广泛、浓厚的数学兴趣;以‘严’治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方面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从而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自觉性不断增强。

关键词:加强教育培养兴趣以严治学

小学数学教学除了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外,还必须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也就是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我在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对培养学生的养成教育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经常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很差,他们在课堂上经常不难认真听讲,做小动作,做作业粗心大意,有的作业经常不能自觉完成,要靠老师再三督促才能勉强完成,究其原因,主要是现在的学生条件较好,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里他们是小皇帝、小公主,家里什么事也不要他们做,有些学生连穿衣、系鞋带等都有不会,家长教育无方,使学生养成了不良的学习品质和习惯,学习效果当然就更谈不上了,这对学校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麻烦。因此,在学校要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这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教师必须进行持久的思想教育工作。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取决于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在数学教学中,计算来不得半点马虎,如果有一点儿粗心,算错一步或点错一个小数点都会造成重大失误。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做到不仅传授知识,而且注重加强对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对学生进行树立远大理想,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我采用树立榜样的方法,向学生讲述伟人少年立志、刻苦学习的故事,如讲敬爱的周总理中学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请身边的英雄、模范现身说法,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我经常对学生讲一些数学家的故事,如讲华罗庚是一个初中生,后来自学成才成为一个著名的数学家,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讲陈景润立志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而废寝忘食的故事,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信念。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勤奋学习。同时我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有各自的潜能。小学生探究学习的价值取向,需要环境,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撑,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探索,并从中体验其乐趣与成功。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平等相待,同时切忌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课堂上给所有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表现自我的机会,而且机会均等,特别是不善于表现自己的同学,要让他们体验成功,感受到“我也行”。

3、成功不分大小,都要给予激励性的.评价。让师生们一起分享每个人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生追求和探索的心理品质。

二、培养广泛、浓厚的数学兴趣

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被动、机械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创造学习。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课堂氛围的直接创造者。我根据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学习的起点。尽可能做到对教材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性,以数学特有的美感和自己的教学特色与魁力去感染学生,融抽象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创设全员参与的学习氛围。

我还注意到应充分利用一些直观的教学手段,同时交给学生一些时间去想象、去思考,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来探讨,使学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在探究与争论中学会了认识事物、探究知识的方法。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有意思,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由此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内驱力。

三、以“严”治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培养学习品质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数学教学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着重抓了:听、看、疑、想、讲、做、查的习惯,做到具体要求具体抓,扎实有效促提高。

1、认真听讲。我在上课时,要求学生认真听,让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记,抓住重点。不但要听老师讲课,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并随时准备补充,纠正别人的回答,踊跃争辩,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不会分散,并且使学生在急辩中增长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我并尝试进行了口算题由教师口述,学生直接写出得数来;教师口述应用题,让学生直接写出算式,适当提问。

2、注意观察。我在上课时,要求学生目光注视老师,眼看黑板,有时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我就有意识地叫他们回答问题,如果学生问题回答不出,或是答非所问,这时候他们就会自觉在下次加强注意力。并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我则不讲或适当点拨,同时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材料。观察材料做到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由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给学生观察提纲提示,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同时,我还尤其注意到让学生看数学书的习惯,数学的性质、法则、定律、公式等概念,比较抽象,较难理解。面对这种情况,我从新学期的第一天就加强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对数学的性质、法则、定律、公式等概念,除了让注意让学生知其所以和知其所以然外。并要求学生必须从头看到尾,不能只看结论,同时让学生回忆推导过程,让学生用笔划出关键词语,提出思考问题,边看边思考,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激发看书兴趣。

3.勇于质疑。 常言道,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敢于提问题的好习惯。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向课本挑战,向一切不明白的问题挑战,树立提问题的意识和勇气,给学生创设机会,培养自主探求,积极思考,追求真理,探求真知的良好学习品质。

4.善于思考。 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并能注意提高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为创新思维提供了条件。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筋去想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肯动脑筋去想问题。这除了靠老师的启发外,还要靠“促”,促使他们动脑子,使学生对老师的问题人人都动脑去想。教学时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对学生未成熟的意见不过早地干涉和暗示,允许学生走一些弯路。教学时尽可能做到不把学生的思维框在一个小圈子里,让学生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坑里跳,真正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不禁锢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体验探索过程。教学中,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个人的智慧和潜能,在同学交流互动中提供相互沟通、碰撞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形成灵活变通的思维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培养,增强了思维广度与灵活变通性。

5、积极发言。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我尽量让学生多说,并促进学生多想。学生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仔细看。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我十分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我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能踊跃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做到举手发言,声音响亮清晰,讲完整话,对一些计算过程及公式的推导过程,要求学生做到完整叙述。

学习应用题时,让学生自己讲,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讲,同时做到让学生在分析应用题时,能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这样既达到教学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6.注重实践。 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问题的解决往往只靠单一的思维方式会有一定困难。如果学生养成了手脑并用,利用大脑左右半球的协同作用,注重动手操作实践,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有利于促进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萌发智慧潜能。动手画,动脑想,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有时会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高。因此我在教学中,训练学生勤做题,勤于动手操作。做作业是检查教学效果的的可靠保证,因此,我要求学生写作业时要全神贯注、一丝不苟,书写工整、美观,严格按照书写格式并按老师的要求去做。通过对学生的严格训练,养成了学生无论是做作业还是进行考核,都能做到整洁美观、且错误率很少。

7、仔细检查。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做到养成学生主动检查、自学验算的习惯和主动订正、及时交作业的习惯,有的学生学习较草率,写完作业即交,从不进行检查,我及时找他谈话,从思想上对他进行教育,告诉他,如果计算出现错误,在医院要出医疗事故,我国的卫星要上不了天,发射的导弹就会偏离方向,后果是不可设想的。对于应用题的检验,我教给学生检验应用题的方法,每次作业或是考核,均要求学生在自己的草稿本上进行检验,必要时,我还要检查学生的草稿本。同时。我还采用了让学生互相进行检验的方法,让学生互相检查、互相促进,从而使得学生答题的准确率较高。

通过以上方面的训练,我不但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自觉性不断增强,并逐步使学生从过去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学生课堂上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讲,老师提问抢着回答,气氛非常活跃,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书写工整,学习效果也比较好,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敢想、敢说、敢争论、敢创新,同时也使学生形成了一种相互撞击、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的学习氛围。

上一篇:管理软件应用复习题下一篇:软件测试之新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