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原因分析

2024-04-16

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原因分析(精选10篇)

篇1: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原因分析

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原因分析

南京的基本工资标准从去年的1350到今年的1480,保险额度也上调到720,个人承担

252,余下的企业承担,现在的就业者也要求颇高,在择业方面要求有五险一金,有餐补话

补交通补贴和带薪年假等,工人们闹罢工嚷着加工资,一系列的社会现象都预示着我国的劳

动力成本在不断的上升,那么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原因是什么?它未来的走势如何?应对

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对策和建议有哪些。

一·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原因

(一)劳动力相对紧缺,特别是农民工供给数量的减少。

由于国家出台很多土地政策,不少的劳动力选择在家务农,城市的外来打工者减少了很多,人工成本自然就上升了。

(二)人口的老龄化。

计划生育实行多年,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造成劳动力大量减少,年轻的劳动力

很少,人口老龄化,一个年轻人要养4个老人,生活压力大,生活成本也高,自然对薪酬方

面要求也增高。

(三)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通货膨胀率的上升,CPI的上涨,引起工资上涨。

通货膨胀也是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重要因之一,现在100块钱只能买到75块钱的东西,人民币贬值,物价上涨,造成人民生活费用方面的增加,国家开始不断地调整各个地区的最

低工资标准,工人工资不断上涨。

(四)轻工业制造需求的增加。

在南京就有不少开发区,例如新港开发区,高新开发区,六合开发区等,每个开发区

里都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工厂,它们每天都在大量的招工,竞争激烈。就业者呢对那些待遇不

好的厂不屑一顾,对那些待遇好的厂挤破头的想进去,很多厂家被迫提高工人工资。

(五)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保障了劳动者的利益和权力。

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国家强制企业给员工缴纳社会保险,后面会接着强制缴

纳住房公积金,国家为了保障了劳动者的利益和权力,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

二·我国劳动力成本未来的走势

从未来劳动力数量的变化趋势角度来看,我国劳动力人口数量会一直增加,到2030年左

右达到最大值。之后劳动力数量开始下降。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劳动

力成本的上升,因为厂家可供选择的机会和资源多了,而劳动力之间的竞争大了。因此,我们说劳动力成本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缓慢地上升。

三·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策略和建议

1·慢慢放开生二胎,减少人口老龄化。

2·鼓励大家自主创业,提供小额低息贷款。

3.控制通货膨胀。

4.现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价格已变贵了,但中西部地区来此打工者的劳动力价

格还是很便宜的,中国的企业和外商企业可以考虑将企业内迁,在中国的西部和南部寻找更

为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篇2: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原因分析

2013年06月27日 09:35 来源:《山东纺织经济》2013年第01期 作者:李敏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摘要:从2010年2月份江苏率先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后,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共有30个省市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长幅度为22.8%,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上海市为1120元,最低的宁夏为710元。全国29个省市发布了工资指导线,上线平均增长幅度比2009年提高3%左右,基准线平均增长幅度比2009年提高2%左右。此轮“加薪潮”从2010年开始延续至今,由沿海地区带动、覆盖全国范围,上调幅度大。介绍了我国纺织企业劳动成本上升的情况,分析了对当前纺织企业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纺织企业,用工成本,资源

我国纺织业是建立在资源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低成本优势帮助我国劳动密集型中小纺织企业获得过较大的经济收益。2000年WTO的报告指出,中国纺织企业职工的工资每小时为0.69美元,是美国的4.85%,墨西哥的31.36%,法国的3.81%,日本的2.64%,韩国的12.97%,印度的110.97%,巴基斯坦的186.49%,表明劳动力资源是中国纺织业长期比较优势的基础,同时说明扩大就业是发展纺织工业的强大动力。据德国Wemer(2003)公司提供的58个国家纺织业劳动力工资成本资料,中国人均工资成本仍处于较低水平,而先进装备的拥有量已居世界前列,具备了向深加工发展的条件。

在我国,中小纺织企业大多都是低端产品的出口制造商,绝大部分出口企业采用长期合同定价的模式,没有自主品牌。由于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自我创新能力较弱,因而对于资源优势的依赖性很强,当资源优势发生改变的时候,反应也最为敏感。受国际原材料、能源和土地涨价,劳动力成本和环保成本增加,针对出口的税收优惠越来越少,汇率变化,银根紧缩,国际反倾销等这样一些因素的影响,出口企业用工成本逐年攀升,我国企业面临成本上升的危机。成本上涨极易导致企业亏损,一直走低成本竞争之路的我国出口型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步履维艰。纵观我国许多依靠低成本竞争战略在市场经济中分一杯羹的出口型中小纺织企业,其所采取的低成本战略并没有使它们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一、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现状

(一)现状

2007年以来我国纺织服装业人力成本上涨非常快,2012年上半年工资同比增长了10%以上,占纺织企业生产成本的20%以上。据全球权威纺织服装专业研究机

构Wemer International的统计,中国沿海地区,目前纺织服装企业工人工资为0.85美元每小时,接近每小时1美元的门槛,比印度高0.16美元,分别是中国台湾的11.1%、韩国的10.1%、日本的3.7%。中国内地劳动力成本为0.55美元/小时,略高于越南0.09、巴基斯坦0.1美元。我国沿海地区的劳动成本快速攀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今年(2012年)的“春季大调研”行动中,一共派出了8个综合组以及多个专业组,赶赴国内7个省30多个纺织服装集群的100多家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结果显示,2011年以来,行业用工成本上升12.6%,综合成本上升10.8%,利润下滑2.5%。规模以下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71%,利润同比增长9.9%,远低于规模以上企业增长水平,其经营收入增长和利润增长都仅为个位数。9个出口比重大于20%的服装产业集群,规模以下企业的利润总额同比增长仅为4.7%。2012年中国纺织服装行业面对的环境仍十分复杂,而趋紧的外部环境形成了市场倒逼机制,将带来新一轮洗牌促进中国服装行业的升级和调整。预计2012年中国服装行业的产销、效益仍将继续增长,规模以上企业主要运行指标有望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但增速将较上年有所减缓。

(二)原因

2008年实施的《劳动合同法》是对劳动者的保护,而其挑战的正是依靠廉价劳动力发展的传统生存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是规范劳动关系的一部重要法律,该法在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的前提下,重在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该法唤醒了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导致各地劳动争议案件激增,对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中小纺织企业在用工方面往往存在着不规范的情况。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后,这些原本建立在依靠压低和克扣员工工资,减少工人福利基础上实行的低成本竞争战略的中小纺织企业成本激增,一方面是合法用工的成本提高,另外一方面,违法用工的成本也在提高。据统计,这类企业的工资成本将额外上涨10%~20%。

二、劳动力用工成本上升对纺织企业的影响

2011年以来,我国纺织行业积极应对全球不利的经济形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升科技、管理和营销水平,实现了生产、出口及利润平稳增长,但增长速度逐月下滑,行业运行压力加大,部分中小纺织企业经营困难。同时出现了国内企业用工成本持续提高的情况。

(一)减少了利润

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小企业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纺织行业系劳动密集型行业(特别是服装行业),企业生产成本中15%-30%是人工成本。在目前劳动力成本普遍上涨的形势下,纺织生产企业生产成本均有所上升,平均上涨幅度在3%-6%之间,这对于行业中的大多数企业造成了较大的压力(近70%的企业利润率在4%以下)。这些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产品大多为中低档次,创新能力差,平均3%-6%的成本上涨将导致亏损。

(二)影响了我国纺织企业的竞争优势

成本竞争优势是指在产品质量基本相同的条件下,产品成本明显较竞争对手低,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价格优势。纺织服装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主要是劳动力成本)竞争在其中起着主要作用。近百年来,世界纺织服装制造业经历

了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过程,就是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变化的结果。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纺织服装业的竞争力仍取决于成本竞争能力的变化。但从未来相对成本以及国际纺织服装贸易政策环境的变化趋势看,纺织业竞争力面临巨大的挑战。

(三)有利于产业升级

本来按照经济学上的常理,加工制造业里的适当加薪能稳定一批技术过硬的熟练工人,企业接的订单也能从过去的中低档过渡到中高档产品,从而使企业利润得以同步增长。长远来看,劳动力价格上涨的最大好处在于,促进企业迈向更高层次的转型,或是提高生产水平,或是整合、延展既有的产业链,不论怎样,其目的都在于促使企业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提高竞争力,从而实现整个产业的升级,最终转变中国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

三、我国纺织企业针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应对策略

(一)开发新的利润来源

在当今,依靠成本占领市场的方式已经不可行,行业要加大替代性原材料开发力度;同时优化产品结构,借助设计、品牌、渠道的力量来提高产品附加值,为产品有效地占领市场提供可靠保证。近年来,由于国内外形势影响,招工难、“用工荒”已经不是一个罕见现象,但让一些企业感到奇怪的是,尽管2011年以来企业接受的海外订单量并没有增加,甚至还有所下滑,但是企业招工难的局面并没有改善,这和以往订单多才用工紧张、订单少用工则少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订单荒”遭遇“用工荒”,本来看似矛盾的经济现象同时出现,向市场发出了强烈的警示信号。不少企业和市场人士认为,“双荒”反常叠加的背后,是我国制造业特别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转型步伐遭遇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放缓冲击的严峻现实。

(二)实施品牌战略

建议企业内部成立科研机构,引进高端专业技术人才,研发自主品牌,在提高产品质量、提升自主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实施“品牌战略”。企业要进一步加快管理创新,引入全新管理理念,切实转变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政府积极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对争创的品牌给予重奖,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三)充分利用政府的支持政策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招商作用,着力发展产业链条下游的终端产品,充分发挥各地区的开发区的招商平台作用,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服装企业集团,促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

综上所述,要应对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促进纺织企业进一步发展,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行业要进行营销模式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奠定其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的基础,毫无疑问,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无论是其难度或者重要性都将是我国纺织企业调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项目来源: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编号:PHR201007219)。

参考文献:

篇3: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原因分析

一、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原因

最近几年来, 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比重快速下降, 许多沿海企业出现了“用工荒”的问题, 这是当前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趋势的体现之一。劳动成本的上升不仅指劳动报酬的提升还包括社会保障、员工福利等。当前我国的劳动成本上升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 劳动立法使劳动力成本上升

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劳动合同法》使用人单位的雇佣行为更加规范、同时劳动者维权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同时劳动法也规定最低工资, 社会保险和带薪休假等。

(二) 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不足

随着科技发展, 我国的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已经不再需要“纯体力”劳动者;而是需要受过职业教育, 同时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和较强的学习能力的劳动者。事实上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往往都是初中毕业就进入劳动力市场, 真正被企业所需的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劳动力很少, 技术劳动力供给不足导致了劳动力价格上升。

(三) 劳动力剩余下降及农民工对工作有了更多的要求

自从80年代国家计划生育实行使得如今的劳动力剩余下降, 同时随着生活水平提高, 新一代的农民工对工资待遇和福利有了更高的要求, 从而导致了企业无法获得足够的劳动力。

(四) 生活成本上升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 我国经历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物价水平快速增长, 从而使得生活成本上升, 与之同时, 劳动力成本必然上升来满足生活需求。

(五) 劳动力成本上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科学发展观、社会和谐的理念深入, 我国廉价劳动力时代即将过去。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到目前阶段, 多种生产要素价格都出现了相应的拐点。所以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一个社会发展自然的过程。

二、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短期负面影响

如果劳动生产率的上升幅度小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幅度促使产品价格上涨,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就会出现。从目前来看, 我国想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降低劳动力成本比较难, 相反出现引起产品价格的上涨, 进而影响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随着产品价格的上涨, 劳动者的生活成本会提高, 这就会使劳动者要求提高工资来保证生活水平, 从而进一步推动劳动力成本再次上升。而企业为了保持利润又会进一步提高产品的价格。长此以往下去, 逐渐会形成产品价格与工资水平螺旋式上升的局面。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 我国劳动者的单位劳动收入日益提高, 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相比, 国内制造业的低劳动成本竞争优势慢慢减弱, 并且产生一些的短期负面影响, 主要表现在如下。

(一) 近几年来国内纺织、服装、玩具等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行业市场份额下降的事实证明我国制造业的低劳动成本竞争优势相对于竞争国家逐渐减弱和产品低价优势在国际市场上也逐步弱化的趋势。

(二) 一部分产业正向东南亚发展中国家迁移。在我国国内劳动力成本持续增长的势态下, 劳动密集型产业利润率大部分整体减小, 沿海地区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产业已经外迁到东南亚发展中国家, 东南亚, 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即将取代中国地位成为新的世界生产基地。

(三) 当我国劳动者生活水平提高后, 劳动者的收入预期提高来满足生活水平需要, 但是这种劳动者预期高收入与企业支付低工资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一方面工人因不能获得预期工资报酬而返乡, 出现所谓的“民工荒”现象, 另一方面企业用工不足导致企业不能正常生产, 部分企业被迫向东南亚发展中国家有竞争优势的国家迁移, 导致我国国内部分实体产业发展滞缓, 沿海部分地区出现相当一部分中小实体企业出现倒闭现象。

三、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长期正面影响

(一) 高工资水平对企业员工有激励作用

一方面, 当企业支付给员工相对其他企业高一些的工资, 那么该企业的员工跳槽的可能性相对就小, 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也就相对强, 进而增强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这样会对企业员工产生激励作用。员工在相对高工资条件下, 他们会更加努力工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劳动力成本的相对收益相对提高。所以, 高工资水平对企业员工有激励作用。

(二) 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员工素质提升和企业竞争力有促进作用

劳动者工资提高, 会吸引更多高素质劳动者, 同时也加剧劳动者竞争从而使劳动者素质提高, 劳动者素质提高, 企业生产效率也会随之提高。因为人力资本存量的作用, 高素质劳动者的生产力会提高企业产出水平, 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 劳动力成本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

在劳动力成本日益上升的背景下, 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 企业必然会减小劳动投入而增加技术或者资本投入来使企业利润最大化, 企业内部的生产结构也随之改变, 同时劳动力成本上升会使劳动者生活水平提高, 从而对产品品质要求也提高了, 企业将生产技术含量高的中高档产品, 来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的变化。因此, 劳动成本上升通过引起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从而引起企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变化, 进而引起产业结构的升级, 所以劳动力成本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分析, 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短期负面影响不是很大, 同时从理论和长期分析, 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有着正面影响.但是我国应该做好相应对策来有利发展。建议做好如下工作:1.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提升劳动生产率。2.继续挖掘我国“人口红利”的潜力, 来保证劳动力稳定的供给。3.加快制造业产业升级步伐,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4.企业要树立危机意识, 培育综合竞争优势。5.国家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降低企业税负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育现, 叶小叶.《成本推进通货膨胀实证分析》.2011年5月

[2]王雅龄, 刘玉魏, 杨晓雯.《劳动成本变动对物价总水平的影响》.广东社会科学, 2012年第6期.

[3]姚先国, 曾国华.《劳动力成本的激励效应与合理区间》经济学家, 2012.08.

[4]姚先国, 曾国华.《劳动力成本对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浙江大学学报.

[5]耿德伟.《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我国竞争力的影响分析》宏观经济2013年04月.

篇4: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原因分析

【关键词】 劳动力成本 加工贸易 比较优势

1.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原因

1.1劳动力成本的定义

劳动力成本的定义可以从绝对和相对两个角度来进行划分。传统的劳动力成本定义从绝对的角度来分析。从狭义上讲,劳动力成本包含工资、津贴、保险和其它福利。从广义上讲,劳动力成本又可称为人工成本。近年来,随着对企业成本研究的深入,有些学者认为仅从绝对角度来认识劳动力成本是不够的。劳动力成本还有相对成本概念,劳动力相对成本是一种更加综合的成本衡量标准,它不仅仅考虑劳动力成本(价格)的绝对值,而是以劳动者素质(劳动生产率)为考察重点,同时兼顾了劳动力价格、产业特点以及其他社会因素。

1.2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原因分析

从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趋势来看,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是逐渐形成的,而不是突然上涨的,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经济因素也有制度因素:

1.2.1生活成本的上升

首先,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经历了一场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经历了一轮快速的增长,之后的金融危机虽然对此有所冲销,但是物价的刚性与不可逆性已经使得中国人的生活成本上升。其次,中国的房价近几年持续不断高速上涨,虽然经历了金融危机的低谷但持续时间非常短,之后又是加倍的增长,远远超过了中国城市居民平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尤其以房价的上升最为明显。最后,在金融危机时候,我国为了应对严重的危机采取了积极宽松的各项政策,致使政策滯后效应在后危机时代开始产生作用,带来新一轮物价的上升,进一步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成本。

1.2.2社会收入两极分化严重

在我国收入的两极化非常的明显,尤其在一些垄断机构和基层工作者之间的差距比较。一方面,社会收入日益向政府部门和国有垄断行业集中;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社会财富也日益向企业高管集中,广大基层职工却无法相应提高收入和福利 ,广大职工和普通劳动者长期从事繁重艰苦的基层生产工作,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较大贡献,然而他们所获得的报酬却非常低,全国总工会2010年4月发布的一个调研显示,在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非常低,而在发达国家,劳动者报酬占GDP 的比重大多在50%以上。

1.2.3劳动生产率提高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导致劳动成本的上涨,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等几个方面。虽然我国教育总体水平不高,但通过普及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方式,劳动力的素质有了显著上升,生产技术通过引进和自主研发也有了较大进步,管理水平在实践和摸索中也有了重大进步。

1.2.4国家保障水平的提高

国家最低工资水平保障的提高是导致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大部分地区自1995年开始实施最低工资制度时,依据2004年制定的《 最低工资规定》 我国各地区最低工资标准每两年至少提高一次,最低工资保障水平的逐年上升也导致了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1.2.5农民工生产素质提高

农民工工资水平的提高是影响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重要因素,老一代农民工有多年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新一代农民工接受教育的水平普遍提高,使得农民工整体生产率水平有了较大进步,这也是导致农民工工资水平上升的重要原因。

1.2.6劳动力需求增长和供给结构性短缺是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触动因素

工资是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均衡时的价格,劳动力供求关系决定了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一种必然趋势。从需求来看,经济的高速增长产生了持续的就业需求。从劳动力供给来看,虽然我国劳动人口众多,但低端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技术工人短缺现象普遍存在,在制造业发达的地区尤为严重。

2.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促进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

2.1加工贸易以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为主

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结构中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过大[4]是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中存在的最普遍的问题,也是制约着加工贸易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我国加工贸易最初是从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起步的,符合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压力大的现实。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以技术密集型为主,所以我国要使加工贸易产品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

这一转变使劳动力低成本的比较优势逐步迈向竞争优势,从而达到质的转化,就要充分利用技术创新。利用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形成新的主导产业群。我国产业竞争力低的重要原因是传统产业结构层次低,缺乏竞争力,只是单纯的依靠劳动密集型的优势发展加工贸易,因此,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举措。

2.2形成企业间的战略联盟,多元化发展加工贸易

推进市场多元化需要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的协同努力。我国当前的加工贸易虽然说在国际上因为具有劳动力成本这一竞争优势,但相对来说各个加工贸易企业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战略联盟,这样就使得许多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的阻碍但有不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很好的解决。这样就要求各个企业应该在看清自己企业的同时还要做好从分的市场扩充。在市场开拓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制定能够从整体上加强国内企业竞争力的方案;在自愿的基础上组织国内企业的生产、销售、价格、售后服务等方面的联合行动,以发挥集团军的优势;加强与国外有关行业组织的联系,构建与进口地区政府的关系,为企业争取较好的国际贸易环境。在开拓国际加工贸易市场的进程中,利用战略营销联盟能有效顺利地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3放款税收制度,促进加工贸易转型

当前我国对加工贸易还是没有达到完全的放开,就税收激励机制而言,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这样不仅可以针对目前由于税收的上升造成劳动了成本的上升,从而为企业的加工贸易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税收的上升不仅对加工贸易的出口产生影响,而且对企业内部员工的成本也要增加,双方面的不利,促使政府应对于加工贸易企业进行国内采购的,可以减征国内增值税;就税收保全机制而言,将加工贸易保证金台帐制度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相结合,不仅以企业的海关信誉为标准,而且同时从有利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关政策,给予企业一定的照顾;而对于深加工结转业务而言,海关和税务部门联合制定政策,把海关核销与税务部门认定的实际出口相结合,及时给予企业出口退税,而不是采取其他不实的做法,更能促进加工贸易的发展,走向国际。

参考文献:

[1]贺聪,尤瑞章等,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国际比较研究 金融研, [J]究,(7):2009.

[2]张本波 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因素和影响 宏观经济管. [J].理,(8):2008.

[3]辛永荣 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影响因素研究 价格月刊, [J] (2):2010.

[4]傅钧文.外贸依存度国际比较与中国外贸的结构型风险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4,(4):26~30.

作者简介:张立英,1985年9月生,河北唐山人,兰州商学院2010级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篇5:劳动力成本上升再居困难之首

成本一路飙升 小微企业负重难行

“企业虽小,成本不少。负重难行,苦熬天明。”11月25日,一位在北京做油漆生意的小微企业主王女士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即兴赋诗一首,形容她这几年来经营企业的一点感受。

10月份,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分七路,对全国7个省份17个城市143家小微企业的生存现状进行调查后发现,相比去年,今年小微企业的经营虽有积极变化,但困局并未得到根本改善。

正如王女士所发感慨,大部分的小微企业依旧是负重难行。而造成小微企业生存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劳动力、融资、原材料等各种成本的上升,加重了小微企业的负担,侵蚀着小微企业的利润。

根据本次调查所做的《2013中国经济时报小微企业生存状况调研组调查报告》显示,在当前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中,排名前四位的分别是劳动力成本上升(29.1%)、市场萎缩(27.6%)、融资难(24.8%)、原材料和其他生产成本上升(21.9%)等。从这一结果中不难发现,各种成本上升已经超越市场不景气,成为小微企业生产经营中面临的最大难题。

劳动力成本上升再居困难之首

“与去年相比,在所有经营成本中,人力资源成本上升最高。”10月9日,合肥晟泰克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菽芬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抱怨,前几年,企业的社保支出大概在10万元左右,现在翻了好几番,一年大概需要三四十万元。而且,随着《劳动法》对企业的要求越来越严,企业还要面临一些其他成本,比如上班途中员工发生交通事故,企业需要负责等。

《2013中国经济时报小微企业生存状况调研组调查报告》显示,29.1%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困扰小微企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劳动力成本上升。而在《2012中国经济时报小微企业生存状况调研组调查报告》中,这一比例高达69.6%。

本报记者调查发现,之所以今年选择“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受访者比例大幅下降,是因为今年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主已经接受低廉劳动力成本时代已结束的现实。

10月16日,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西安书院门步行街青铜馆的老板常女士这样表示,她对工人工资的增长持理解的态度。“现在物价涨得那么厉害,工人们也不容易,都是为了生活。”

虽然相比去年本报调查组的调研结果,今年选择 “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受访者比例大幅下降,但劳动力成本上升仍位列当前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之首。

本报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今年企业的人工成本普遍上涨,已成为压在大部分受访小微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身上最重的包袱。

10月9日,合肥联家商贸发展有限公司财务经理龚俊成告诉本报记者,他们企业现在面临的最大的困难就是用工成本太高。“用工成本今年增长了20%—25%,主要是养老保险和工资。”据他介绍,在合肥市,养老保险最低缴费基数是2305元,不是按照最低工资标准缴费,并且基数每年都要上调,企业压力很大。此外,他表示,受严格的《劳动法》制约,员工的休息天数增加了,企业不得不多招员工,但现在员工不好招,年轻人对工资的要求越来越高。

“现在的员工流动性非常大。去年,我们公司的员工辞职率近50%。”南京鸿发有色金属制造有限公司行政部主任鲁衍春 10月 17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对企业的影响是很大的,每招一个新员工就需要重新进行一次培训,这增加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

“我们所服务的小微企业客户也普遍反映,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太高。特别是在一些服务类小微企业中,人工成本能占到30%—50%。”10月15日,吉林省中东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郭卫华说,一些小微企业为减轻人工成本压力,甚至被迫“全家上阵,把老爹老妈都叫来帮忙”。

此外,本报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二三线城市的人工成本直追一线城市。10月10日,行领航空咨询有限公司马鞍山分公司总经理李焕告诉记者,“本来我们从北京到马鞍山开分公司,一开始想的是人力成本的降低,前两年还可以,但现在马鞍山和北京的用工成本距离已经拉得很近了。从去年开始,我们马鞍山分公司人均工资和福利增幅达30%左右。”融资贵,贷不起,资金成本依旧高企

“我们虽然能从银行贷到款,但成本很高,今年银行贷款利率上浮30%,财务成本大幅上涨。”10月10日,马鞍山市中海新材料有限公司总裁佘祥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还仅是融资成本上涨的一部分。

《2013中国经济时报小微企业生存状况调研组调查报告》显示,在取得银行贷款的小微企业中,有70%以上的贷款执行基准利率上浮50%左右的利率标准,融资贵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佛山市泓尔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史坚,也正在为资金的问题犯愁。10月15日,史坚介绍,做水处理设备这一行资金周转量比较大。比如一个100万元的合同,客户先付20%—30%的订金,出货前才能拿到80%,从生产到安装完毕,钱往往要压上半年。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发展急需资金周转,但史坚表示,他们并不愿意从银行贷款,原因是由于没有抵押物,银行的贷款利息太高,和民间借贷的利息相差不了多少,而且手续更繁琐。

谢菽芬则对银行发明的承兑汇票颇有微词。“当银行额度特别紧张的时候,往往不给我贴现,承兑汇票拿在手中就是一张废纸。”谢菽芬说,去年,承兑汇票的贴现率一度上浮13%—14%,“这就等于高利贷了”。

本报记者在安徽省采访时,拿到一份安徽省工商业联合会撰写的《小微企业政策落实情况及发展建议》报告。报告称,目前安徽省小微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融资贵,贷不起”。国有商业银行仍然存在“扶大不扶小”的偏见,对小微企业“短、少、散、快”的资金需求无法提供有效供给。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的年利率是12%—15%,企业所贷资金,50%为现款,另一半是承兑汇票,或者全部是承兑汇票,再加上各种费用,实际资金的使用成本更高。此外,还有不少小微企业反映,小额贷款公司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矛盾的同时,推高了资金的使用成本,充当了“影子银行”。

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有所减弱

《2013中国经济时报小微企业生存状况调研组调查报告》显示,在当前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中,21.9%的受访者选择原材料和其他生产成本上升,这一比例排名第四位。

而在《2012中国经济时报小微企业生存状况调研组调查报告》中,选择“原材料和其他生产成本上升”的受访者达到半数,位列2012年小微企业发展难题的第二位。

两相对比不难发现,原材料和其他生产成本上升对于小微企业发展的影响有所减弱,但仍是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今年以来,原材料价格上涨了1倍以上,现在我们只能大减价、清库存。”西安书院门步行街青铜馆老板常女士指着贴着打折红条子的青铜器告诉记者,“现在赔本卖,就是为了把积压的货品出售了,要不然占着仓库还要付租金。”

谢菽芬的企业是做汽车主机配套的。她告诉本报记者,原材料成本一直在上涨,并且他们企业使用的一些原材料需要现款现货,这又造成了资金成本的增长。“但原材料成本上涨还是比较成熟的市场行为,价格是根据总需求量来上下浮动的。”谢菽芬说。

常熟市华银焊料有限公司生产银基和铜基钎料,原材料基本上是以白银为主。10月21日,公司副总经理顾建昌告诉记者:“这几年原材料价格波动很大,从原来的一公斤三千多元涨到了一万多元,但是今年又从年初的六千元降到了三千七百元。但总的来说,近几年原材料涨幅较大,这种价格大幅度波动给企业生产造成很大困扰。”

“企业的原材料成本比前年提高了,所以我们适当地调整了成品价格。”10月16日,陕西省西安康博瑞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负责人盈磊告诉本报记者。

在采访中,调研组发现,机械、建材、纺织、服装服饰、鞋革、家具百货、餐饮等行业,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较大,与去年表现大体一致。

而与此同时,本报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对于市场前景好的以及科技型的小微企业,原材料成本并不是大问题。

“尽管今年很多企业原材料成本上升,但我们是高科技企业,很多方面的原材料对于我们来说是降低的,比如电脑、芯片等。”10月16日吉林省吉林市东杰科技董事长王晓东告诉本报记者。

而对于新方舟广告传媒有限公司来说,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也不大。据其执行董事袁彬10月9日向本报记者介绍,他们公司生产展示橱柜等产品的原材料虽然价格有所上涨,但因为产品市场好,原材料成本能够随行就市,因此对他们企业来说负担并不重。

但在调查中,本报记者也发现,原材料成本能够随行就市的小微企业并不多。大部分小微企业主向记者反映,上涨的成本自身很难消化,随行就市仅限于实力较强、市场行情好的小微企业。

“对于我们小微企业来说,特别是做配套的企业,提价是一个很谨慎的行为。因为一提价,主机厂就可能更换新的供货商,我们不敢冒这个险。”谢菽芬说。

除了原材料成本上涨的压力外,本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还有部分小微企业主饱受着房租、物流等成本飙升的煎熬。

10月18日,渭南新之春旅行社负责人郭涛告诉记者,现在企业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房租成本太高。“现在的房租太贵了,几乎占了企业成本的七八成。我们赚的钱很大一部分都是给房东赚的,我很多朋友都是做小生意的,只要是开门面,房租都高得让人难以承受,有的店本来还能维持,房东动不动涨价,就拖垮了。”

篇6: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原因分析

有六成受访企业认为用工成本比一季度上升,企业是否存在招工难时,超四成企业认为存在招工难的问题。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招工难问题比较突出,分别有46.4%和80.6%的企业认为存在招工难。

近日,北京统计局组织区县统计局、调查队对北京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进行抽样调查,有六成受访企业认为用工成本比一季度上升。

据新京报报道,调查显示,调研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正常,部分生产经营不太好的企业略有改善,

在问及企业用工成本时,60%的企业认为用工成本较一季度有所上涨,40%认为与一季度持平。造成企业用工成本上升的因素很多,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和社会保障基数上调是目前用工成本上升的.主因之一。

在问及企业是否存在招工难时,超四成企业认为存在招工难的问题。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招工难问题比较突出,分别有46.4%和80.6%的企业认为存在招工难。

篇7: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人口较少, 所以劳动力成本也较为廉价, 这成为很大一段时间内吸引外商投资的关键, 同时对我国出口也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但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这就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 再加之我国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 从而使我国长期以来所依仗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复存在, 劳动力成本开始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必然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 所以需要我们及时把握所带来的有利影响, 对于不利影响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应对, 从而确保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2 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原因分析

导致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因素较多, 不仅具有经济方面的因素, 同时还有制度方面的因素, 但无论是在哪种因素作用下,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都不是突然上涨的, 而是逐渐形成的。

2.1 劳动生产率提高

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我国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而且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也大力发展起来, 这虽然对于我国教育总体水平的上升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大, 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劳动力素质的提升, 这对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起到积极的作用。再加之近年来我国引进和自主研发水平的提升, 对于劳动生产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改善, 同时在不断实践和摸索中管理水平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这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必然会导致劳动力成本的上涨。

2.2 经济快速发展引起的通货膨胀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不断加快, 从经济学理论上讲, 很难避免通货膨胀率的上升, 而一旦通货膨胀率上升, 则会直接导致生活成本的上升, 间接的导致劳动力工资水平有了上涨的要求。虽然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状态下, 一直对通货膨胀率进行了较好的控制, 可以说对物质水平上涨起到了非常好的抑制作用,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 但在经济发展及通货膨胀上涨的情况下, 劳动力成本上升已成为必然趋势, 不可避免。

2.3 国家保障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 在经济一直呈快速发展状态下, 我国最低工资标准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各地区最低工资标准基本上每两年都需要进行一次调整, 国家最低工资保障水平的上升也是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重要原因。

2.4 农民工生产素质提高

近年来农民整体生产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无论是老一辈农民丰富的生产经验, 还是新一代农民教育水平的提高, 这都有效的促进了农民整体生产率水平的进步, 从而导致农民工工资水平的提高, 这必然会给我国劳动力成本带来较大的影响。

3 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3.1 降低国内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发展过程中, 劳动力成本上升直接会导致产品成本增加, 但产品价格却无法在短时间内上涨, 从而导致企业利润减少, 这必然会给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存带来较大的考验, 加之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一些无力承担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企业必将走向倒闭。

3.2 加大国内就业压力

劳动力成本过快的增长, 会导致国内产业竞争力下降, 一些新建的企业数量减少, 这就直接导致现有企业对于劳动力需求的降低, 就业岗位减少, 但国内劳动力总体状况是不变的, 这必然会导致就业压力增加。

3.3 加速通货膨胀

企业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情况下, 产品成本提高, 这样企业为了维持生存和发展, 必然会将上升所导致增加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产品价格随之上涨, 物价上涨幅度增加, 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同时这个过程还具有循环往复性, 这就更加快了通货膨胀增长的速度。

4 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4.1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

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于改变我国绝大多数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的状况,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对于西部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来说, 东部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以把握时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4.2 加快企业改进技术和管理水平步伐

长期的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企业应该把握时机, 率先实现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技术水平, 这对实现企业自身发展壮大具有积极意义。

4.3 降低对国外投资和低级出口的依赖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于改善改革开放初期不加选择的外商投资, 改善外商投资在我国的结构和分布也会起到重要作用。对外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有利于改善对外出口结构, 改善我国长期以来依靠廉价劳动力赚取微薄利润的状况。

4.4 提高劳动力素质, 促进消费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主要体现在工资水平的上涨及福利待遇的提高上。工资水平上涨, 可以使劳动力在教育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上投入更多, 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生产能力;同时, 较好的收入水平可以促进国内消费, 在国外需求萎缩的背景下, 对于拉动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5 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应采取的措施

5.1 加快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

对于能够自我升级改造的企业, 减少对廉价劳动力成本的依赖, 加强企业的竞争力;对一些难以转变生产方式的, 可以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提高生产和竞争能力。国家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等手段, 加大产业转移力度, 把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转移到劳动力丰富、成本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

5.2 完善劳动力市场宏观调控机制

首先, 应当确立我国劳动力流向与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和东西部协调发展的宏观劳动力配置的总体政策。其次, 应当通过立法规范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模式、规模及劳动力市场交换场所的规则和制度。另外, 应当进一步理顺劳动力市场的管理体制, 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统一、有序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5.3 提升人力资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十分大, 同时在微观的企业生产方面, 人力资本对于提高企业的生产率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 要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和增加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手段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生产技能水平,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

6 结束语

在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客观存在的现实, 需要我们积极面对, 而且这一上升趋势并不是短期的行为, 需要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所以需要从调整政策、优化制度、市场供给及产业升级等多个方面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从而确保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形势下我国经济能够持续、稳定的增长。

摘要:长期以来, 人口红利的作用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 但近年来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得益于人口红利而给经济带来的增长也正在日益消失。同时发生变化的还有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在给我们带来一定机遇的同时, 也使我们面临的挑战得以进一步增加, 给我国经济在短期内和长期的发展都来了较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我们根据社会的发展形势, 及时对各项政策进行调整, 从而做到与时俱进, 确保我国经济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文中从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背景及上升的原因入手, 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给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并进一步对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需要采取的措施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劳动力,劳动力成本,经济,影响,措施

参考文献

[1]孙建平, 李雅林.劳动力成本构成变化对企业的影响及思考[J].武汉金融, 2008 (5) .

[2]辛永兵.劳动力成本上升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2007 (2) .

篇8: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原因分析

关键词:劳动力成本;出口份额;资本深化;资本密度;劳动密度;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产业升级;刘易斯转折点

中图分类号:F264;F752.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131(2016)05-0090-10

一、引言

过去几十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充足劳动力带来的人口红利和源于二元经济阶段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带来的配置效率,这样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长足发展。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的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都聚集在东部沿海地区,这些产业有很强的外向型特点,外向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带来了大量的出口并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2000—2005年我国出口占世界出口份额年均增长率高达16.41%(姚洋 等,2008)。这些传统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充足的劳动力带来的低劳动力成本和人口红利。然而,随着低生育率带来的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放缓,传统的人口红利日渐式微,2004以年来沿海甚至内陆地区不断出现“用工荒”现象(蔡昉,2007,2010;Zhang et al,2011);同时普通工人的工资持续上涨,也就是说我国经济到达了“刘易斯转折点”。相关研究表明,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转移殆尽,由劳动力再配置带来的经济增长份额已由改革开放前20年的每年20%~25%(蔡昉 等,1999)下降到2007—2012年的每年约10%(都阳,2014)。从对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劳动报酬/劳动生产率)的测算来看,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已经开始提高(都阳 等,2012)。

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和人口态势发生重大转变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后,我国经济如何保持增长的动力和源泉,如何实现生产率的提升,成为重要的学术课题和政策要点。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其出口行为是否会发生变化,以及最终能否顺应经济形势的新变化,也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后,中国要完成向中高收入国家转变,最终成为高收入国家,必须实现比较优势的“突变”。一个国家如果进入产业转型和比较优势突变期,往往面临较大的比较优势“断档”风险(张其仔,2008)。此外,有证据表明,在反映企业特征的多项指标方面,有出口行为的企业都强于没有出口行为的企业(张杰 等,2009)。因此,面对成本冲击,探悉我国传统的出口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应通过怎样的结构调整来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人口态势,进而获取新的竞争力,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基本描述

本文采用来自国家统计局的微观企业层面的数据,即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进行分析。这套数据包含采矿业、制造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所有的国有企业和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我们摘取其中的制造业企业部分。这套数据也是我国当前可用的最为权威的工业领域的企业层面的数据关于此套数据的特点和介绍,可参见聂辉华(2012)以及Brandt等(2012)的研究。,指标十分丰富,且可得的样本数据年份为1998—2008年,刚好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制造业快速成长的时期,在这期间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产业发展日益成熟,更为重要的是跨越了“刘易斯转折点”(一般所认为是在2004年前后),因此非常有利于我们考察工业企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刘易斯转折点”前后劳动力成本态势发生重大变化对制造业,特别是出口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影响。

1.劳动密集度与出口程度:基于相关系数的描述

一般认为,在劳动力充裕、劳动力成本低的时期,劳动密集型产业更具备成本方面的优势以及国际上的比较优势,因此,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更加倾向于出口方面。这里,我们首先计算了体现企业劳动密集程度的资本劳动比与企业出口程度(即产品中用于出口部分的份额)的相关关系(见图1),结果显示两者具有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负)。即在我们所观测的2000—2008年期间,越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其产品中用于出口的比重越大。同时,这一相关关系呈现出“U”型的变化,即在2003年之前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出口方面趋于增强(资本密集度与出口份额负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增大),而在2005年之后(也即通常认为的“刘易斯转折点”到来之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出口方面的表现开始弱化。其给我们的启示是,观察和比较不同类型的企业在2003年之前与2005年之后在生产技术选择(如资本深化)和出口等方面的不同表现,将得到有价值的结论。

2.出口企业是什么样的企业:基于OLS分析的描述

前面我们了解到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更倾向于出口,那么出口型企业在其他方面还具备怎样的具体特征?接下来用分年的企业样本采用OLS方法来对出口企业的基本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以每年该企业出口额占销售总额的比重作为代表出口程度的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则为企业的基本特征,包括企业资本劳动比、以企业所在2位数行业资本劳动比反映的行业特征、企业年龄、企业控股类型、所在地区(东、中、西部),具体模型如下:

从表1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到,出口企业多为东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资本劳动比的系数显著为负,东部虚拟变量的系数显著为正),特别是外资和港澳台企业(对应虚拟变量的系数显著为正)。这里我们再次看到了资本密集度与出口份额的负相关关系,该相关系数(绝对值)同样也表现出在2005年前提高到最高之后逐渐下降的趋势。可见,到达“刘易斯转折点”后,随着普通工人工资的上涨,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出口方面的表现逐渐受到削弱。endprint

三、劳动密集型产业与非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表现

进一步根据行业的资本密集度将30个2位数制造业行业分为12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和18个非劳动密集型产业(曲玥 等,2013)具体行业参见图3和表2。,并观察其出口份额的变化情况。根据前面的观测,2003—2005年是我国制造业在出口方面发生重要转变的时段,因此,分别计算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非劳动密集型产业在2000—2003年和2005—2009年出口份额的变化率。

首先,分析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非劳动密集型产业在1998—2008年各自的出口份额(见图2)。可以明显发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份额显著高于非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与我们前面的测算吻合。此外我们注意到,对于非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两个时段出口份额都是减少的,但在2003年前减少的并不显著,而2005年之后才开始大幅下降,具体表现为在2005年—2009年间下降的幅度达到30%。而对于那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出口情况更是在2004年前后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表现为其出口份额在2004年前还是在提高的,在2005年之后则反转为下降。总体而言,在2004年前后,我国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开始发生重大转变,从那之后企业的出口份额开始逐年下降。

进一步分析每一个两位数行业在2000—2003年和2005—2009年出口情况的变化(见下页图3)。可以看到,2000—2003年还有很多行业出口程度有所提高(深色的柱在横轴之上的行业),而在2005—2009年几乎所有的行业出口程度都有大幅的下降。可见,制造业几乎全部2位数行业在2005年后的出口份额都表现出下滑趋势。

四、劳动密集型产业与非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本深化情况

根据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企业会基于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根据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调整不同生产要素的使用数量。假定企业采用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那么伴随着劳动力价格的变化,即工资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企业会转变技术结构,采用更多的资本和更少的劳动来适应这种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事实上我们也的确发现了这样的变化,即面对劳动力价格的快速提高,在2004年之后,无论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非劳动密集型产业,其资本深化的速度都开始加快(见图4)。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我们的计算,劳动密集型产业与非劳动密集型产业职工工资水平并无明显差异,增长的情况也基本一致,那么,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使用了更多的劳动力,同样的工资上涨对其影响会相对更大。然而,我们看到,虽然受到了更大的冲击,但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深化的速度始终远低于非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是因为对于业已形成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采用资本替代劳动的潜力相对是有限的(产业内的升级始终有限)。

从30个2位数行业的具体情况上可以看到同样的表现(见表2)。总体上而言,2004年以后各行业的资本深化较之前有所加快。我们依据资本劳动比将各行业排序,即表中靠上的行业偏向劳动密集型,靠下的行业偏向资本密集型。可以看到,在2005年后两类产业的资本深化均更为显著(第二列数值更大)。

五、面对工资上涨的出口反应

前文分析表明,在2004年前后我国制造业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企业,在资本深化和出口方面的表现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即资本深化的加快和出口程度的下降。下面进一步分析企业面对工资上涨在出口方面的反应,基于企业层面的分年混合截面数据和4位数细分行业面板数据,分别采用OLS方法和固定效应模型来检验不同类型企业在2004年前后两个不同时段对工资上涨的不同反应。

1.基于企业层面数据的OLS测算

将企业样本分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和非劳动密集型企业,分别观察在2004年前和2004年后两个时段企业出口程度对员工工资变化的反应。模型的具体设定为:被解释变量为企业的出口程度,即出口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主要解释变量为职工上年的年均工资的对数,同时控制了企业年龄、控股情况和所在地区等企业特征变量。

我们旨在了解工资上涨对于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因而主要观察劳动密集型型企业和非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工资项系数在2004年前后的变化。分析发现(见表3),工资的上涨会使出口会受到削弱,这一点对于两种类型的企业都是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在2004年后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于工资上涨的反应显著提高,模型系数(绝对值)从0.247提高到0.280。可见,同样的工资上涨幅度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出口的削弱程度相对更大。

2.基于4位数行业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检验

鉴于同一个细分行业(4位数行业)具有很相似的产品生产和企业基本特征,进一步把企业层面的数据合并到4位数行业层面,这样可以得到一个较为平衡的2000—2008年的面板数据,进而可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控制4位数行业的固定效应)考察企业对于工资变动的反应。同时,考虑到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劳动力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更大而可能对工资上涨的反应更敏感,专门加入工资与行业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份额的交互项,来观察劳动力成本占比不同的行业对于工资上涨的反应是否存在差别。模型设定如下:被解释变量为企业的出口程度,主要解释变量为职工上年的年均工资的对数和上年工资与劳动成本占总成本比重的交互项,同时控制企业年龄、控股情况和所在地区等企业特征变量。

篇9: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原因分析

一、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现实及原因

(一) 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现实

2000年以来, 我国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普通劳动力工资呈持续上涨态势, 大部分行业劳动力成本在2005年以后增长加快。2001~2010年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从10834元提高到36539元, 年均名义增速为14.6%, 实际增速为12.4%。分产业来看, 采矿业人均工资增速最高, 年均实际增速为16.7%, 平均工资从2001年的9541元提高到2010年的44196元;制造业人均工资从2001年的9891元提高到2010年的30916元, 年均实际增速为11.1%;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人均工资一直维持在高位, 但年均实际增速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为12.0%。第三产业人均工资从2001年的11894元提高到2010年的40738元, 年均实际增速为12.8%。同时, 农业劳动力工资也快速上涨, 小麦、大豆、稻谷、玉米雇工工资年均增长9%以上, 苹果雇工工资增速达到11.3%。

2003年左右, 当时农民一天的务工收入在40~60元之间, 2013年农民工一天的工资大约涨到了200元, 有的大城市甚至涨到400元。

(二) 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原因

1. 劳动力供求结构改变。

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根本原因是刘易斯拐点的到来, 中国农村有效剩余劳动力的持续下降, 而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转型所需求的农民工数量逐渐增长, 劳动力供求结构发生实质性的变化。2010年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基本上在0.8亿-1.1亿人之间, 平均为9560万人左右。从年龄结构来看, 农村剩余劳动力以中年以上妇女为主, 以剩余劳动时间为主, 真正可外出务工的有效剩余劳动力只有不到3000万人。相对于20世纪90年代,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和剩余程度已经大幅降低, 剩余劳动力已经从最初的全面过剩, 进入到总量过剩、结构性短缺的阶段[1]。比如现在经济转型中对于没有突出技能的普通大学生的需求几乎饱和, 而那些需要经验、技术的岗位却劳动力供给不足。这种结构性短缺也造成某些技术岗位的劳动力成本快速增长。甚至有人认为,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枯竭, 无限供给时代已经过去[2]。农村劳动力减少会直接导致农民工工资的上升, 且存在累积、滞后效应, 长期效应更加显著。劳动力供求结构正在发生转折性变化, 且这种上涨是趋势性的。这种变化也必然反映在劳动力价格—工资上面。

2. 长时间低生育率及人口老龄化。

长时间低生育率导致农村新增劳动力供给逐年减少。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 生育率长时间低迷, 人口增长放缓。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结婚成本大幅上涨, 导致更多的夫妇选择晚婚晚育, 先立业再成家, 更加延缓了劳动力的增加。另一方面, 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 一大批人将会退出劳动力市场, 而新增人口还不具有劳动能力, 这又加速了劳动力的减少。因此, 工作年龄人口之前一直是上升的, 但在2010年以后开始下降, 2013年总的工作年龄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进一步减少了有效劳动力供给, 甚至出现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的断层。65岁以上的人口2000年只占7%, 到2011年逐年上升到了9.1%。我国刚刚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 此种趋势还将持续下去, 那么适龄劳动人口比例将进一步缩小, 劳动力成本进一步提高。

3. 教育发展。

教育发展, 特别是高等教育扩招, 进一步减少了农村劳动力的供给, 导致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从全国来看, 初中生毕业后直接工作的人数由2003年的750.56万人下降到2010年的43.69万人, 减少了94.1%, 主要是农村初中生毕业后直接工作的人数大幅下降。这种下降也导致低端劳动力 (指中学毕业直接参加工作的新增劳动力) 供给逐步减少, 2010年比2005年减少327万人, 下降幅度达到27.8%。由于农村中学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新增劳动力, 是中国农民工增长的主要来源。每年数百万的农村大学生是涌入城市, 毕业后极少回到农村, 几乎都在城镇务工。在农民工需求仍较旺盛的情况下, 这种快速下降必然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

二、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一) 农业劳动力向外转移

农村劳动力不断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农业生产者数量不断下降。当然这种劳动力的转移也是符合配第-克拉克定律的。

青壮年与老弱妇孺各自的劳动能力不同, 即边际生产力不同。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存在, 使得工农业工资也会不同。要素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条件下, 必然引起生产要素的流动。随着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 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领域的就业, 不同劳动者各自的机会成本出现分化:边际生产力相对高的农民则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 因为非农领域的收入成为了其务农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已经高于农业领域的收益, 具备条件的农村劳动力就会转移到更具比较优势的第二、三产业中去。而老弱妇孺基本不具备转移出去的能力、愿望、必要、可能性。如下图:

纵轴表示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及工农业的工资、收入水平, 横轴表示农民工数量。P1表示工业工资, P2表示农业工资。

由于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有扩大趋势, P1与P2之间的距离将会越来越大。农民工供给S1与农民工需求D 1交于点A, 此时, 无论是从事农业还是工业, 都有利润, 农业生产的利润为P1与A点之间的价差。那么会有一部分边际生产力较低的农村劳动力将会从事农业生产, 但他们没有转移出去的能力。另外一部分边际生产力较高的劳动力则会在工业领域中获取更高收益。

当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减少及对农民工的需求增加引起劳动力成本上升至点B (S2与D 1交点) 或点C (S2与D 2交点) 时, 劳动力成本已经高于农业生产的收益P2, 边际生产力低的农民则只能退出原本有利可图的农业生产领域, 而且不能转移到工业领域中。也就是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在工农业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 农民工的获利空间越来越小, 甚至没有利润而退出生产。也必然是先从农业生产中退出转移到工业生产领域中。

换一个角度看, 随着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扩大, 即P1与P2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从事工业生产的利润与从事农业生产的利润之差将会越来越大, 具备条件的农业劳动力将会不断转移到工业生产中去。

当然, 还有被工业化淘汰的年龄偏大的劳动力回流农村, 这些劳动能力相对偏低的人群无奈的承担了农业生产的重任。农业劳动力数量下降, 且留下来的劳动力素质有所下降。另外还是有一部分专业农民, 从事大规模、专业化、机械化的农业生产, 但这部分农民数量少, 比例极小。

(二) 土地抛荒现象频出

农业劳动力成本提高使土地撂荒现象再度发生[3]。上个世纪80年代, 我国农村开始出现耕地抛荒现象, 并且呈现不断蔓延态势, 屡治屡犯。抛荒现象不仅在过去抛荒较为普遍的中西部地区发生, 新一轮的抛荒在广东、江苏、浙江等一些人多地少、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也极为普遍[4]。

据统计, 从1996年至2000年, 全国耕地面积累计减少大约3000万亩, 平均每年减少600万亩, 土地抛荒是耕地面积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2000年至2005年期间, 全国的耕地面积仍呈下降态势, 从2000年的20.7亿亩, 逐年下降至2005年的18.3亿亩[5]。

农村劳动力总量下降, 劳动力又流出农业生产领域, 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中去, 农村劳动力从2001年的3.65亿减少到1.86亿[6]。劳动力的不足必然导致大量土地无人耕种。

农产品价格低, 生产成本上涨, 则农业生产效益低。从2000年以来, 在农民外出务工收益不断增长的同时, 粮食价格一直在低位运行, 而农业生产资料比如农药、化肥、种子、耕地犁田价格却不断上涨。另外, 粮食生产还要面临自然灾害、病虫害、市场风险等不利因素, 农民打工收益明显高于种粮收入。因此, 理性的农民工自然而然会选择抛荒土地, 进城务工。就农户而言是否抛荒土地不仅取决于其种地的成本与收益比较, 还取决于机会成本与收益的比较。

(三) 土地非农化

土地非农化就是指农用地转变为一切非农业部门建设用地的过程。农用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全部土地。土地非农化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也是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一个必然结果。土地非农化其实质就是土地资源在各产业之间的再分配, 是土地在农业利用和建设利用这两种用途之间竞争配置的过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生产者是根据获得利益的多少即效益好坏来配置资源的, 我们知道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行业是一个弱质行业, 用于非农建设的土地经济收益远高于农业用地的经济收益。

在单纯的市场机制作用下, 农业用地与非农建设用地之间的竞争的平衡将会被打破, 必定将呈现出农地向非农建设用地的一边倒的现象, 逐渐建立新的“平衡”。这一土地用途的失衡可能导致大量的农地资源消失、自然生态平衡被破坏以及更多的后果。

(四)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农村劳动力少, 就会将要素投入到比较利润率高、生产周期短、耗工时间少的农作物生产中去。减少劳动少、资本投入少的粮食作物生产, 增加劳动投入多、资本投入多的经济作物生产、养殖业生产, 它是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在种植业内部, 2012年与2000年相比, 农作物种植结构中, 用工多的稻谷、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等谷物、豆类、薯类种植面积占比均有所下降, 而糖料、烟叶、药材、蔬菜、瓜类等占比均有所上升。粮食种植总面积从156300千公顷增加到163416千公顷, 粮食种植面积相对稳定, 比例下降, 则其他作物种植面积占比增加。比如随着桂花树价格的持续上涨, 一些农民不种粮食改种桂花树, 桂花树等花木种植成风、规模化, 有人甚至包下山头种植。

总之, 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会改变生产要素投入比例, 提高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相对重要性, 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品附加值提升;也会提高农产品价格, 这对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和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有积极作用, 有利于促进消费增长。因此, 面对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的趋势, 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这一趋势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进一步采取措施改善劳动者社会保障和福利水平, 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 在提高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 让劳动者充分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另一方面, 我们更要充分认识到劳动力成本上升造成的不利影响, 尤其是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不利影响。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粮食安全是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一环, 早日采取应对对策来减轻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负面影响。

三、政策建议

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粮食生产利润下降甚至没有利润, 进而粮食生产不足, 威胁粮食安全。那么, 关键是要提高农业生产和种粮收益来保障粮食安全。

(一) 培养现代农民, 提高农业生产收益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 农民比例将会进一步减少, 农业生产者大多是劳动素质相对较低者。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 开始注重培养一批不仅懂生产种植技术, 还要懂管理、懂经营的新型农民, 最终培养出职业农民。提高农业劳动力的质量。农民能够利用网络等现代工具了解市场行情, 掌握供求变化规律, 以有利的价格销售农产品, 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二) 推进农业规模化、科技化、机械化, 加快土地流转

通过土地集约, 耕地平整, 实施边际耕地退耕工程, 提高耕地的生产便捷性, 形成规模化的土地种植, 便于大型机械化作业, 通过规模经济效益降低平均成本, 提高农业成产收益。将科技成果转化到农业生产中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规划, 科学种田。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降低单位农产品的价值量, 扩大农业生产的利润空间, 才能刺激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我国目前大部分地区还是农户小规模种植经营, 分散化问题严重, 而且土壤肥力不均, 将农地成片划分, 集中耕种。

(三) 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

合理引导民间金融资本流动, 让更多的资本参与到农业生产中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替代成本相对提高的劳动力要素, 达到要素的边际生产力相等, 实现资源与要素的优化配置。改变生产要素投入比例, 增大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相对重要性, 也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品附加值提升。

四、结语

劳动力供给减少, 劳动力成本上升时代的到来, 是我国培养新型现代农民的历史契机, 也是农户小规模农业向大规模农业转变的历史契机, 还是提高农业现代化程度的历史契机。

参考文献

[1]金三林.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成因及趋势.《东方早报》, 2013.

[2]蔡昉.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结束[J].金融经济, 2008 (2) :16-17.

[3]殷海善.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2 (9) .

[4]金星.新土地抛荒的经济学视角[J].农村经济, 2013 (3) .

[5-6]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

篇10: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原因分析

关键词:纺织业;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一、绪论

(一)劳动力的研究背景及当下存在问题。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年龄结构的变化使得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这一比较优势也在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于中国很多劳动密集型产业造成很大影响,特别是纺织业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较为典型。近年来,“民工荒”的频发,为东部地区的产业发展和升级带来困难和如何解决劳动力成本问题敲响了警钟。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本文以中国轻纺城为样本分析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情况下,中国比较优势发生的变化。其分析主要具有以下几点意义:第一,重点通过抓住纺织业劳动力成本的变化对中国比较优势的影响,例如通过各个方面数据来分析。第二,有效措施提高纺织业出口,推动中国经济复苏。第三,通过有效的应对措施,提升中国纺织业的出口竞争力。

二、当前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1817年,大卫·李嘉图发表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提出了比较优势原理。20世纪,赫克歇尔和俄林以生产要素比例的区别替代生产技术的区别,解释比较优势的产生依据,将比较优势理论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形成了完备的外生比较优势理论体系。此后,克鲁格曼和赫尔普曼将规模经济引人比较优势理论,罗斯曼和赫而普曼通过“研究与开发”完善了比较优势的动态分析。

近几年来,中国劳动成本在显著上升已成为共识,但我国学者涉及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我国比较优势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有学者试图通过实证分析劳动力工资水平变化与FDI流入量和出口量变化之间的关系说明虽然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存在上升的情况,我国的比较优势却并不因此而下降(刘厚俊、王丹利,2011),但其忽视了出口退税、汇率和贸易政策对出口和FDI流入的影响。因此,本文希望以浙江省纺织业为例,从具有代表性的现实产业层面,通过对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以用更及时更贴近现实的微观视角反映分析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我国比较优势的影响。

三、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分析

(一)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浙江省纺织业出口的影响。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后,其最主要的影响体现在对浙江省的出口上。在《浙江省统计年鉴》采集到的数据可以看到,浙江省的纺织业出口总体上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由2005年的2442925万美元增长至2013年的6725084万美元。2005年浙江省出口总值12827293万美元,2013年浙江省出口总值24874627万美元,纺织业出口所占比例由2005年的19.04%增长至2013年的27.03%。可见纺织业作为浙江省的支柱产业,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浙江省的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纺织业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劳动力的依赖很大。

(二)劳动力成本上升纺织业企业管理影响。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得纺织业企业的支出大大增加,企业利润下降。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很多企业将工厂搬至中西部较发达城市,如成都等,使得原本在东部务工的民工选择在户籍所在地或就近工作。东部地区的民工供不应求形势严峻,出现了“民工荒”。由访谈柯桥轻纺城城市场管理部孟伟东先生了解到,轻纺城于2000年6月建立了网上轻纺城,在家纺市场实施团购直销的模式,把全国知名的纺织品牌集中到轻纺城,并建立网上直购平台,网上轻纺城在不断发展,以量取得低价优势,以直销价供货,吸引卖家。这也对轻纺城中的实体经营者造成不小冲击,实体经营者规模较小,缺少创新精神,没有了解到网络市场带来的巨大利润空间。

(三)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纺织业企业员工的影响。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于企业员工来讲要一分为二地分析,有利有弊。有利之处即,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意味着工资薪酬的上升,企业员工的收入水平会有所上涨,这对于员工生活水平的改善会有很大帮助。不利之处,即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会迫使企业为了降低经营成本而缩减员工人数,使得一部分纺织业企业员工失业。同时,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会令纺织业企业员工的工作量增大。工资水平的上升也使得企业所有者对于企业员工要求提高,员工的工作压力增大。这也会产生一个矛盾,企业经营者希望有更多的员工提高企业运作水平,但迫于经营压力,不能增加员工数量,而一部分员工由于工作压力大或者不符合企业要求而失业。这也是造成近年来自中西部的东部务工者回流到中西部的一个原因。但综上所述,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于来讲企业员工利大于弊。

(四)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纺织业企业经营压力影响。访谈轻纺城市场管理负责人了解到,在轻纺城每年的租金也是不菲,一楼人流较大,一般的10平米以内的店面租金都在60到70万每年。在调查中看到一楼的店面面积相对比于三楼、四楼较小,人流量虽然大,但是有些店面的生意也比较冷清。且每年东部地区,很多民营企业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被淘汰。相对于其他年份,很多店家在2008年所招到的员工最少。

在调查中,全部的经营者认为近年来企业的人力成本有上升的趋势,96.67%的企业认为当前企业的劳动了成本影响到了企业的经营发展。轻纺城的经营者大多没有较高的学历但社会经验丰富,经营理念相对现今的信息化时代较为传统落后,思想固化不愿意改变自身经营方式,因而也并未找到有效的措施来改善现今经营不佳的状况。

四、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对策及建议

(一)企业及行业建议。纺织业经营者一般传统观念强烈,在经营中缺乏创新精神和意识,经营方式长期不变,不能满足现阶段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需求。为了更好地发展,企业经营者应该转变观念,加强企业的管理和创意水平,从提高效率方面来降低比较成本。同时纺织业应该稳固国内市场,同时加强扩大国内需求。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生活水平的追求也日益走向精致化。国内纺织业应抓住这种需求,提高产品的质量,满足人民的高质量生活水平需求。另外,城镇化在中国不断发展起来,纺织业应该看到这一类人群的需求。

与此同时,纺织业应该更加积极的履行社会责任,控制污水等污染物的排放,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加以宣传。力图从形象及产品质量两方面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增加企业销量,提高企业利润,帮助自身走出现在纺织业所面临的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困境。

(二)对政府的建议。针对纺织业面临的困境,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要加强完善产业升级平台服务的支持,加强产学研的合作,促进现代化生产体系的建立,大力提倡技术引进、技术消化、技术吸收,利用国际先进技术水平,为纺织业的产业升级提供强大的支持,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服务平台。2、提供好公共产品的服务,为纺织业企业实现产业的升级提供硬件支持,同时也能吸收更多的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缓解就业困境。3、出台相关政策,监管污染环境的企业,要求关闭或责令修整,对于环保企业应该加大奖励,如减税等;同时应该通过税制改革减轻纺织业税赋负担,扩大其盈利空间。

参考文献:

[1]耿伟. 内生比较优势演进的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3-7.

上一篇:加工型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认定下一篇:树莓离体培养无性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