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我国为什么女性劳动力参与率高

2024-05-10

解析我国为什么女性劳动力参与率高(精选2篇)

篇1:解析我国为什么女性劳动力参与率高

解析我国为什么女性劳动力参与率高

为什么女性劳动力参与率高?劳动经济学定义劳动力参与率是指潜在劳动力资源人口中经济人口所占的比重。

其中导致女性劳动参与率上升的原因有产业结构调整,观念变化,离婚率上升,家庭社会结构的变化。最重要的一点是,教育发展。

但涉及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到1993年的统计数据

以瑞典为例,女性参与率由1966年的56.5变为76.5,男性由96.3变为80.3。而总体参与率由75变为78。

从8个国家的主要工业国的历史数据看,从20年代60世纪中期到90年代中期,总体上升,男性劳动参与率下降,女性普遍大幅上升。

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全球社会趋势。

但是为什么中国女性劳动力参与率这么高呢?

在分析为什么女性劳动力参与率高thldl.org.cn时,原因是因为我国的劳动参与率本身很高,90年代的男性参与率就高达97多。

另外补充一下首都经贸大学的杨河清教授,经济周期与劳动力参与率假说中的附加性劳动力假说。

曹园媛——实用健康专家.曾先后担任:民政部康复医学会“健康中国社区公益健康活动”核心讲师.协和阳光健康管理机构糖尿病特训营创建者.北京大学•北大未名集团健康服务体系担任主力讲师.他认为,在经济衰退时期,一些一级劳动力(普遍指男性)处于失业状态,此时为了保证家庭已有收入水平,二级劳动力(普遍指女性)走出家庭寻找工作。所以失业率此时是和二级劳动率成正向关系。

另外还有杨教授的悲观性劳动力假说等等都对我国国情作了很多的解释。

篇2: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研究

劳动力参与率反映一国或地区的劳动力参与社会生活的程度, 它与劳动力供给密切相关。而女性劳动参与率则是指女性经济活动人口占女性劳动适龄人口的比例 (FLF-PR) , 反映女性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 是研究女性劳动力就业状态的重要指标。各国的经济文化不同, 女性劳动参与率也不同。在人口总量和劳动力资源总量一定的条件下, 较高的劳动力参与率将为社会提供较多的劳动力供给, 反之, 则将减少劳动力供给。同时, 由于劳动力供给与失业和社会保障密切相关, 当劳动力参与率水平较高, 过量的劳动力供给不能被社会需求所吸收, 会使失业人数增加, 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当劳动力参与率水平较低, 社会上将存在大量的非劳动力人口, 他们主要依靠家庭及社会力量来供养和保证其基本生活, 增加了社会保障的压力。当前在我国劳动力数量较多, 劳动力供给大大超过需求, 就业压力较大的现实条件下, 过高的劳动力参与率水平将进一步加大就业压力, 显然不适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但盲目压低劳动力参与率又会带来社会保障方面的压力。

文献综述:对于男女参与率的差距问题, 李丽林通过分析1990年到2000年的人口普查资料及两性劳动力参与率的资料得出:男女之间的劳动参与率差距越来越大, 女性劳动参与率的下降幅度大于男性。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姚先国从我国不同性别的劳动力参与率的稳定性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从1978年开始经济体制改革以来, 我国从计划经济逐步走向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 我国收入的不平等程度普遍扩大, 包括两性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 与此同时女性劳动参与率则明显下降。

蔡防利用probit模型和Multinomial logit模型估计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退出劳动力市场。

在此,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的李连勇及河北大学经济学院的金剑, 还对女性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做了简要分析, 得出:女性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来说是正相关的。发达国家女性人口劳动力参与率水平较高, 而发展中国家女性人口劳动力参与率水平较低。但我国是个例外, 因为与美国劳动部公布的女性人口劳动力参与率相对比, 我国女性人口劳动力参与率水平平均比美国高10个百分点左右。显然, 我国女性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大大超过了发达国家, 超越了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

1 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水平较高, 但总体上比男性劳动参与率低

我国的劳动参与率整体水平比世界水平要高, 比拥有共同文化背景的日本和韩国也要高。一般来说, 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较高, 教育水平和收人水平较低, 导致发展中国家的各类人口的劳动参与率较高。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10%抽样调查资料计算的结果, 我国2000年“五普”普查时点上劳动力参与率为76.82%, 其中男性人口劳动力参与率82.94%, 女性人口劳动力参与率70.57%, 男性人口劳动力参与率比女性高12.37个百分点。

2 女性就业岗位需求与其就业技能“短缺”相关性

知识是培养人类活动能力和提高活动技能的重要基础, 是人类认识自然与社会的思维活动成果, 在当今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尤为重要。所谓知识经济, 其实质就是高技术、高文化经济的积累和利用。在知识经济中, 经济是经济增长的内在的核心因素, 而不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

根据男女就业率波动的动态分析, 两性就业率的差异随着就业时间的推移不断缩小。女性就业率不稳定波动, 其原因之一是低就业质量技能的凸显。在劳动力市场分化进程中, 高素质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女性的学历层次、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综合素质, 甚至于就读的院校等不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女性的择业倾向与技能不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中的特殊性, 从而产生格兰诺维特所言的匹配问题。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 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适应性定位调整中, 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还不能适应经济与社会的新发展和劳动力人才市场变化的新要求。许多高校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多元化需求的变化错位, 成为制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众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只是单纯立足于学校自身内在结构变化, 而不是面向劳动力市场需求, 导致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这种情形不仅使高校存在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岗位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差距, 而且其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明显带有为城市服务的专有性指向特点, 忽视了农村服务指向。这种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影响到女性的就业进程。

3 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呈现下降趋势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高等教育如学率的提高, 技术进步对高素质结构劳动力的需求, 以及高学历者的较高工资收人等, 造成女性就业年龄推后, 女性青年劳动参与率下降。1990年, 我国15-19岁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为67.05%, 其中女性人口劳动力参与率70.52%;到2000年相同年龄段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下降为全国50.38%, 其中女性人口劳动参与率51.74%, 分别下降了16.67个和18.36个百分点。

4 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城市总体水平比农村低

比较城乡女性劳动参与率, 城市女性劳动参与率总体水平明显低于农村女性劳动参与率。第五次人口普查10%抽样调查资料显示, 我国2000年“五普”普查时点上城镇人口劳动力参与率为67.64%, 其中女性人口劳动力参与率是59.30%;农村人口劳动力参与率为82.62%, 其中女性人口劳动力参与率是77.78%。城镇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 无论全部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还是分性别的劳动力参与率, 均低于农村人口的相应劳动力参与率。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对比, 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参与率直线上升, 而城市女性劳动参与率则明显下降。

5 结论和建议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认为, 劳动参与率要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比率范围内, 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相较其他国家, 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较高。而且目前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呈下降趋势, 城乡之间差别悬殊, 这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

5.1 我国女性人口的劳动参与率持续下降, 减弱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人口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并且与经济增长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在考察人口因素时, 主要考察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人们普遍认为, 在一定时期内, 人口数量相对是固定的, 因此人口质量的高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尤为重要。但实际上, 被忽略的一点是, 在人口数量一定的前提下, 在经济发展中投入的劳动力数量是不定的。劳动参与率越高, 投人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数量相对就越多, 经济增长越快;反之, 则会对经济增长将产生不利的影响。劳动参与率下降可以缓解失业现象带给社会的压力, 但是劳动参与率下降的负面影响也显而易见。一定时期内, 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得不到提高, 技术条件不能得到改善, 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 经济中的整体劳动力数量下降, 不利于经济持续增长。

5.2 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 加重脆弱的女性社会保障系统压力

总体看来, 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除了受社会客观原因影响以外, 还受到女性主观原因的影响。首先, 经济制度变革改变了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机制。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制度下, 劳动力的配置由政府统一进行, 只要参加工作就可以生存。经济制度转变为市场经济后, 就业与否成了个人的选择, 使劳动参与率自然下降。一些人自愿选择退出劳动力市场, 在女性中表现明显, 有人因为某些原因成为“职业家庭主妇”和“职业妈妈”;也有人因寻找工作太困难而放弃, 被迫成为非劳动力人口中的一部分。其次, 由于退休与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在为公众提供“安全网”的同时, 也降低了一部分人寻找工作的积极性。最后,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 这也使女性劳动参与率进一步下降。

劳动参与率与社会保障系统有密切关系。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 社会保障体系也在转变过程中。针对女性的社会保障系统包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等。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 社会保障系统资源的严重不足, 尤其是劳动年龄范围内女性主观原因的不参与就业, 就会加重本来就不完善的女性社会保障系统负担, 使这种再分配制度很难做到公平公正。

5.3 我国农业女性化趋势日益突出

农村妇女在农业劳动力中的比重在持续上升, 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与贡献越来越大, 农业逐步地女性化, 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第一, 农业女性化会影响农业劳动力的结构性文化水平。由于农村妇女逐步成为承担农业生产生活的主体, 但其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低于男性, 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农业劳动力结构性文化水平降低。第二, 农业女性化将导致农业劳动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下降。由于女性大多从事非技术性劳动, 男性多从事高技术水平的工作。因此, 大量的男性劳动力转移出去势必影响到农业劳动技术的推广和利用。第三, 农业女性化使得农业生产和日常管理相分离。这种情况不利于农村针对资源变化和市场条件做出及时有效的选择, 易对农业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针对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变化产生的负面影响, 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调整:

(1) 各级政府积极推行就业政策, 改进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 向就业困难的女性群体提供扶助, 增强劳动者的信心, 提高城市女性劳动参与率。

(2) 鼓励各种就业方式, 使就业渠道更加多样。如非正规就业方式, 它是相对于正规就业方式而言的, 正规就业方式实行全日制、月工资、固定工等, 非正规就业方式与之不同, 如弹性工时、非固定工作场所等。

(3) 为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转移创造条件, 降低农村女性劳动参与率。一是提高农村女性的科学文化水平, 二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大量吸纳女性劳动者。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帮助低技能女性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 鼓励参与尤其是到潜力巨大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

参考文献

[1]徐伟红.劳动经济学案例[M].杭洲: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2]李丽林.劳动参与率:一个被忽略的重要数据[N].光明日报, 2005.

[3]胡学芹, 秦兴方.劳动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4]蔡防, 王美艳.中国城镇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社会科学, 2004.

[5]李玉峰.知识经济学卿[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6]张车伟, 吴要武.城镇就业、失业和劳动参与: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人口科学, 2003.

[7]王德文, 刘玫.农业发展中的妇女参与及其作用[J].中国人口科学, 2002, (2) :54-60.

[8]潘锦棠.经济转轨中的中国女性就业与社会保障[J].管理世界, 2002, (7) :58-68.

[9][美]雅各布.明塞尔.人力资本研究, 张风林译,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上一篇:文明交通手抄报初中下一篇:甘肃省干部在线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