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2024-05-17

微生物学考试大纲(共6篇)

篇1: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考试大纲

(适用于生物科学专业)

课程编码:

151512060

学时:

学分:3 开课学期:第5学期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考试方式:笔试

额外携带的考试工具:计算器 考试持续时间:110分钟

成绩构成: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60%

一、课程简介

微生物学是高校生物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是生物科学中一个活跃的分支学科。其目的与任务旨在使学生获得微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大纲依据该课程的教学大纲编制而成,适用于生物科学专业。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 绪论

一、考试知识点

微生物的六大特点,生物界的分类,微生物学发展简史、特殊人物及其贡献,微生物学在生命学科中的地位及前景。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微生物及其特点。

2、理解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微生物学在生命学科中的地位及前景。

3、掌握生物界的分类,微生物学发展简史、特殊人物及其贡献。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

一、考试知识点

细菌的一般和特殊结构,鞭毛、芽孢特殊结构及意义,革兰氏染色的原理,芽孢、糖被、菌落等概念。

二、考核要求

1、了解放线菌、篮细菌及其他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繁殖。

2、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芽孢的抗逆性机制。

3、掌握细菌的一般和特殊结构,鞭毛、芽孢特殊结构及意义,革兰氏染色的原理,芽孢、糖被、菌落等概念。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一、考试知识点 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区别,酵母菌的繁殖方式,霉菌的形态结构与繁殖。

二、考核要求

1、了解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及生活史。

2、理解芽殖与芽裂殖的区别。

3、掌握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区别,霉菌的形态结构及繁殖方式。

第四章 病毒

一、考试知识点

病毒的概念、特点及繁殖过程,温和噬菌体、烈性噬菌体、前噬菌体、盲传、噬菌斑等概念,溶原性细菌的定义及特点,病毒的研究方法。

二、考核要求

1、了解病毒的研究方法。

2、理解病毒的概念及特点。

3、掌握温和噬菌体、烈性噬菌体、前噬菌体、盲传、噬菌斑等概念,病毒繁殖过程,溶原性细菌的定义及特点。

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

一、考试知识点

营养物质的运输方式,培养基的配制原则,凝固剂的优劣。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微生物的六大营养物质及功能,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2、理解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

3、掌握培养基的类型及配制原则。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一、考试知识点

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微生物纯培养的分离及生长规律,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干、湿热灭菌。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

2、理解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湿热灭菌的原理。

3、掌握微生物纯培养的生长及其测量方法,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的方法,干、湿热灭菌步骤及其注意事项。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

一、考试知识点

证明自发突变的两个典型的实验,转导、转化、接合的发现,普遍性转导与局限性转导的区别,诱变育种的定义及方法步骤,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与分离方法,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基因工程定义,菌种保藏的一般方法。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微生物的突变类型及原因,菌种保藏的一般方法。

2、理解证明自发突变的两个典型的实验,3、掌握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的实验证明,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方式,普遍性转导与局限性转导的区别,诱变育种的定义及方法,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与分离方法,营养缺陷型、转导、转化、接合、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基因工程等概念。

第九章

微生物的生态

一、考试知识点

微生物与其生态环境关系的主要类型,引起水体污染的生物因素及治理。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微生物与环境保护,污水生物处理原理及措施。

2、理解生态环境中微生物与其环境的相互关系。

3、掌握拮抗、共生、水华、赤潮等概念。

第十章 传染与免疫

一、考试知识点

传染、特异性免疫概念,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抗体类型,抗体产生规律及应用,免疫应答的概念及过程,生物制品及应用。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免疫学技术及应用,生物制品及应用。

2、理解决定传染结局的因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掌握传染、免疫、抗原、抗体、免疫应答、特异性免疫、单克隆抗体等概念,抗体产生规律及应用,活疫苗与死疫苗的区别。

三、基本题型及评分标准

(一)题型及分数比例

名词解释 24% 选择题 10% 填空题 26% 判断题 10% 简答题 30%

(二)试题难易及分数比例

一般50% 综合40% 较难10%

四、选用教材

《微生物学》 黄秀梨,2003.7,高等教育出版社。

五、课程主要参考书

1、《微生物学》 沈萍,2000,高等教育出版社。

2、《微生物学教程》 周德庆,2002,高等教育出版社。

执笔人:唐蕊

审核人:唐蕊

篇2: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微生物学实验是为专业基础课《微生物学》配套的同步实验课程,为必修课程,本教学大纲是根据食品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微生物基础理论,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研究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熟悉并掌握微生物学研究方法,能用微生物学方法解决一些专业实际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熟悉微生物实验的基本原理,包括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工作原理,简单染色法原理,革兰氏染色法原理,测量微生物细胞大小的原理,微生物的分离、纯化的基本原理,培养基的配制原理,高压蒸汽灭菌原理、干热灭菌原理,细菌总数的测定原理,微生物生理生化反应原理,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检测原理等。

2要求学生掌握显微技术、染色技术、消毒与灭菌技术、接种技术、培养技术,代谢产物检测技术、菌种鉴定技术与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检测技术等,并运用这些技术从事微生物学研究、解决有关微生物专业的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与微生物学相关研究与生产基础奠定良好基础。

3.要求学生及时规范地写出实验报告:有绘图要求的实验,必须在课堂内完成显微镜下绘图,力求真实、准确;无绘图要求的实验,对实验结果要认真观察、记录、整理;实验报告写作要规范,要有简要的分析讨论。

(三)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侧重介绍微生物学实验原理、技术,开设时间最好略后或同步于微生物学理论课。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实验

一、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目的和要求】

1.学习普通光镜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

2.学习并掌握油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实验内容】

1.了解光镜各部分结构。

2.熟悉普通光学显微镜使用方法,并学习油镜的使用方法。

3.掌握利用光镜观察微生物的技能,了解细菌(球菌、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主要特征。

【重难点】

1.油镜的使用

2.聚光器的调节

【注意事项】

1.安全取放显微镜。

2.油镜使用后要彻底清洁。

实验

二、微生物的染色

【目的和要求】

1.学习并掌握微生物的制片技术

2.学习掌握简单染色的基本技术。

3.学习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内容】

1.简单染色技术并观察。

2.革兰氏染色并观察鉴定。

【重难点】

1.革兰氏染色,结果鉴定。

【注意事项】

1.革兰氏染色的染色和脱色时间要恰当,否则结果不明显。

2.观察芽孢时要调节光线,否则不易观察到。

实验

三、放线菌、霉菌的形态观察

【目的和要求】

1.练习丝状微生物的制片和简单染色技术。

2.了解放线菌、霉菌的形态特征。

【实验内容】

1.观察放线菌、霉菌的自然丝状生长状态。

2.简单染色并观察细胞特征。

3.熟悉显微镜下观察丝状微生物的一般方法。

【重难点】

1.放线菌、霉菌的自然丝状生长状态的观察。

2.比较两者形态的异同点。

【注意事项】

1.注意防止菌丝污染显微镜物镜镜头。

实验

四、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及死活细胞的鉴别

【目的和要求】

1.学习水浸片法制作酵母菌临时装片。

2.了解酵母菌的形态特征,观察出芽繁殖的状态。

3.了解鉴别细胞死活的方法。

【实验内容】

1.水浸片法制作酵母菌临时装片。

2.观察酵母菌的形态特征,并注意芽殖的状态。

3.通过染色结果鉴别细胞的死活。

【重难点】

1. 酵母菌的芽殖特征。

2. 鉴别细胞的死活。

【注意事项】

1.美蓝染液水浸片法制作酵母菌制片注意染液的浓度和染色时间。

2.菌体与染液混合时不要剧烈涂抹,以免破坏细胞。

3.盖片时缓慢倾斜覆盖,以免产生气泡。

实验

五、微生物大小的测定

【目的和要求】

1.学习并掌握使用显微测微尺测定微生物大小的方法。

2.掌握对不同形态酵母菌细胞大小测定的要求,增强对微生物大小的感性认识。

【实验内容】

1.安装并校正测微尺。

2.测定并记录不同形态微生物细胞的大小。

3.处理数据,计算细胞平均实际大小。

【重难点】

1.换算目镜测微尺每格长度的代表值。

2.安全使用测微尺,保护高倍物镜镜头。

【注意事项】

1.校正目镜测微尺时光线宜弱些,以便找到镜台测微尺的刻度。

2.换高倍镜时要十分小心,防止压坏镜台测微尺和损坏镜头。

3.测量对象要有代表性,数据及单位换算要准确。

实验

六、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目的和要求】

1.了解血球计数板的结构和功能。

2.学习并掌握使用血球计数板测定酵母菌细胞或孢子数量的方法。

【实验内容】

1.制备菌悬液

2.检查血球计数板

3.加样并计数,计算样品的含菌量

【重难点】

1.计数板中计数室的寻找。

2.调节成合适的浓度以便计数和减小误差。

【注意事项】

1.清洗计数板时要小心,不能使用刷子等硬物,以免破坏精细度;干燥计数板不能火上烘烤。

2.取样时要摇匀菌液,且加样时不可有气泡产生。

实验

七、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

【目的和要求】

1.学习掌握培养基的配制原理。

2.掌握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步骤。

3.熟悉高压灭菌锅的使用原理和方法。

4.熟悉干热灭菌箱的使用原理和方法。

【实验内容】

1.按照培养基的配方浓度要求计算各成分所需要的量。

2.准确配制培养基并灭菌。

3.各种玻璃仪器的包扎与灭菌。

【重难点】

1.规范准确量取各成分。

2.高压灭菌锅的安全使用。

3.干热灭菌箱的安全使用。

【注意事项】

1.计算要准确无误。

2.称量要精确。

3.安全使用高压灭菌锅。

4.安全使用干热灭菌箱。

实验

八、微生物的接种、分离与培养

【目的和要求】

1.学习微生物的接种、分离方法原理与培养技术。

2.学习无菌操作培养微生物的技术方法。

【实验内容】

1.学习常用的接种与分离方法,掌握无菌操作要求。

2.制备菌种混悬液,无菌操作进行划线及涂布培养。

3.学习一般微生物的培养方法。

【重难点】

1.无菌操作

【注意事项】

1.划线分离菌悬液要无菌操作,以免污染空气中杂菌。

2.划线分离时各级划线区域不要重叠。

实验

九、细菌的代谢与生化反应—细菌对含碳、氮化合物的分解和利用

【目的和要求】

通过不同细菌对不同含碳化合物的分解利用情况,了解细菌碳代谢类型的多样性 通过不同细菌对不同含氮化合物的分解利用情况,了解细菌氮代谢类型的多样性

【实验内容】

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做不同生化反应试验,观察记录结果。

【重难点】

1.对实验结果有正确的判断

【注意事项】

1.无菌操作,以免污染空气中杂菌。

2.接种时标记要清楚,各菌种间切忌交叉污染

实验

十、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目的和要求】

1.学习食品卫生微生物学中菌落总数测定原理与方法

2.学习食品卫生微生物学中大肠菌群测定原理与方法

【实验内容】

1.测定饮用水中的菌落总数。

2.测定饮用水中大肠菌群的数量。

【重难点】

1.样品的量取、稀释、浇注法接种。

2.数据处理,结果的判断。

【注意事项】

1.注意无菌操作。

2.样品稀释倍数要准确,标记要清楚,接种前要摇匀。

3.培养基的温度要适宜。

4.数据处理。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一)自学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江南大学编写的微生物学实验讲义,GB/T4789.2-2008, GB/T4789.3-2008

参考书:钱存柔,微生物学实验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7

(二)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

1.本课程的最后成绩为各次实验成绩的平均值与实验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各次实

验成绩由实验报告成绩与实验操作实验成绩组成。

2.各次实验成绩的平均值占总成绩的70%,实验操作考核占总成绩的30%。实验报告评分依据:

1.实验报告撰写的完整程度以及正确性;

2.所观察结果的正确性、绘图的完整性;

3.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4.回答问题的正确性;

篇3: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1 无纸化考试系统在实际教学中应用的优点

相对于传统的纸质卷面答题考试方式,无纸化网络考试具有它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充分体现考试的安全性、公正性、准确性

传统考试模式中试卷在制作及保管中涉及环节较多,相应地,考试内容安全性就有所降低。而基于网络的无纸化考试模式其参与的人相对较少,系统也有自动组卷功能,可以有很好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因此,考试的公正性、公平性可得到保障;同时,考生提交考试答案后,系统自动会根据教师设定的正确答案评分,从而减少了错判和漏判的发生,更体现了公正性与准确性。

1.2 充分体现考试的及时性、方便性、经济性

在基于网络的无纸化考试中,题库和答案已保存到专用计算机中,考试时只需要从题库中调用,避免了以往制卷、印刷、分发试卷等众多环节,考务工作得以简化。由于减少了纸质化环节,可节省打印、制版和印刷等费用,同时还节省了纸张。考试完成后系统自动批改,可节省阅卷人的时间。考试完成后考生可即时查询相关题型考试成绩。同时,无纸化考试系统还可快速分析该考生各题型的得分情况,及时统计出及格率、优秀率等情况,以便老师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薄弱章节,可以相应做出补习等措施使学生全面掌握教学计划中应掌握的知识。从而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一目了然。

无纸化考试系统不但应用于考试时,在平时学习过程也可应用,如学习完一章课程内容,老师便可以就本章知识内容形成一些课后习题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加以巩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学习兴趣。

1.3 充分体现考试的灵活性、随机性、全面性

传统的考试模式基本上是将考试题目出好后再行印刷在纸上,考试内容是固定的,每个考生面对的题目都是相同的,尽管教师在出题时会尽量考虑到重要知识点,但一份试卷不可能全部包括整本书的重要知识点。而考试系统则可以通过自动组卷来形成考卷,这样就可以让考生所考的试卷不同,这可使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对该学科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也避免了考试作弊等情况的发生。

2《微生物学无纸化考试系统》介绍

目前无纸化网络考试系统类型较多,根据硬件、网络、应用要求等情况我们选择建立适合自己的考试系统即《微生物学无纸化考试系统》,现对该考试系统进行简单介绍。

2.1 建立《微生物学无纸化考试系统》的基本流程

2.2《微生物学无纸化考试系统》结构特点

该无纸化考试系统分为前台和后台程序,管理端可以添加题库,按需要可选择手动和自动组卷等方式,手动方式管理员可以从题库中抽取适合考生的题目,自动组卷方式则随机抽取试题;本系统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简答题、填空题等题型,该系统题库试题可以按难易程度分类,在考试结束后可以自动统计单选题、填空题、多选题得分,并给出正确答案,简答题提交到管理端由老师打分后统计出总分;管理端可以修改、删除题库中的试题。

2.3《微生物学无纸化考试系统》功能模块介绍

该无纸化考试系统分为三大模块:用户注册模块、考试模块和系统管理模块。其中系统管理模块是进行题目的添加、存储和删除,是系统运行的基础。考试模块是客户端学生或教师通过自己的姓名和学号登陆系统,进入界面时由系统按照出题教师预先设置好的试卷结构从题库中随机抽取适合的题目。

2.4《微生物学无纸化考试系统》操作介绍

本考试系统可以两种安装方式:一种是在教师机或者专用服务器上安装软件的服务器端,在学生机上安装客户端,考试时通过局域网将二者联系起来,由客户端向服务器端发送个人信息后,服务器端收到信息核查无误后,考生则可以开始考试,同时开始计时,考试结束时将考生数据保存在服务器端;另外一种方式是服务器端和客户机端都安装在服务器或教师控制机上,将客户端文件夹设置为共享并给出适当的访问权限,学生机通过“网上邻居”来访问服务器(教师机)端的共享资源来调取考试题目,答题结果可保存在服务器(教师机)端,也可以在交卷时直接在学生机端显示考试成绩。以下就共享操作方式做简单介绍:

(1)下载测试系统压缩文件,并解压。

(2)双击Exam.exe,进入测试系统客户端,点击登录,在“网上邻居”上选择相应题库。

(3)出现登录信息,要求输入学生姓名、学号,选择新的测试按钮,则可进入测试界面(如图1所示)

(4)进入测试界面,则选择开始答题,进入正式答题,开始倒记时间。在测试时可以自由选择题目类型及题目,做完试题后,便可交卷,若考试时间已结束考生还未交卷,则系统会自动交卷。(如图2所示)

(5)在交卷后点击成绩统计即可查询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填空题得分情况。(如图3所示)

2.4《微生物学无纸化考试系统》应用情况

在微生物学的这门课程中,涉及到许多如需学生理解、识记、应用等要求的知识点,需要识记的知识点也比较多,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在每讲授完一章的课程后,我们便把各章相应的知识点,设计成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填空题等题型的试卷,然后存储在服务器上,学生可以在用到校园网的地方,用我们服务器上指定路径的数据源来进行自我测试,测试完后马上知道知识点掌握的情况,对还未掌握的知识点,加以强化学习,这样逐章的学习,形成了循序渐进的过程,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掌握的知识也扎实,增加学习的效果。在期末时,我们选了一间网络机房作为考试场地,设计成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等题型的试卷,为了考核学生对该门课程综合掌握的情况,我们选择了自动组卷方式,考试结束后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填空题等题型的分数在学生考试完后就自动显示出来,同时也把学生未掌握的知识点信息反馈给他们,简答题则由我们批改完后才和主观题型的分数相累计这样才能得出各个学生的期末成绩。

3 推广无纸化考试的意义

随着计算机在教学领域的深入及校园网络的普遍应用,考试形态也逐步向自动化迈进。结合《微生物学考试系统》的应用情况,无纸化考试日益显示其公正性、安全性、准确性、灵活性、随机性、及时性、方便性、经济性等特点,使教师在考试这一环节中节约了大量时间,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无纸化考试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一个新的教育和学习观念。教师可围绕教学大纲开展个性化教学,可以有多种教学手段;学生也可以书本同电脑相结合,从以前被动学习而发展为主动学习。把教学和学习变成一件有趣而轻松的事。

4 结束语

无纸化考试系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下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大变革。无纸化考试系统可以极大地提高考试的灵活性、公正性、公平性、及时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应用能力的提高,无纸化考试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无纸化考试有很多优点,但是,在现阶段还存在一些如:主观题无法进行阅卷、受环境限制、影响因素较多等方面缺陷不容我们忽视,还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笔试,所以当前作为考试手段还要两种考试方式加以结合,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与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洋,史鑫.浅议无纸化网络考试系统[J].科技创新导报,2008(34):30.

[2]程道光.推广计算机无纸化考试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7(11):217.

[3]陈明.无纸化考试系统综综述[J].计算机教育,2007(5):12-15.

篇4:植物学考试

“Miss Smith,” asked the principal. “How do you know Johnny was cheating?”

“Because,” replied[答复] Miss Smith, “I found that he had seven flowers tucked[塞进] inside his jacket and a bunch of pollen[花粉] up his sleeve. This makes me very concerned[关心的] about tomorrow’s exam and what he might use to cheat on that. So I thought I’d better inform you of this now.”

“What is tomorrow’s exam?” asked the principal.

“Sir, it’s an anatomy[解剖学] exam,” replied the teacher.

一位老师抓到一个学生在植物学考试上作弊,于是把他带到了校长办公室。

“史密斯小姐,”校长问。“你是怎么知道约翰尼作弊的?”

“因为,”史密斯小姐回答道,“我发现他外套里面藏了七朵花,袖子上还有一些花粉。这让我非常担心明天的考试,以及他明天可能会带来作弊的东西。所以我想,还是现在通知您比较好。”

“明天的考试是什么?”校长问。

篇5:食品微生物学考试答案

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

2、吸收多、转化快

3、生长旺、繁殖快

4、适应强、易变异

5、分布广、种类多 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学?学习微生物学的任务是什么?

微生物:一群体形、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的总称。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研究食品微生物的任务:

1、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规律

2、研究如何利用有益微生物为人类制造食品

3、研究如何控制有害微生物,防止食品发生腐败变质

4、研究检测食品中微生物的方法,制定食品中的微生物指标,从而为判断食品的卫生质量而提供科学依据。简述微生物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应用:

1、微生物菌体的应用:食用菌就是受人们欢迎的食品;乳酸菌可用 于蔬菜和乳类及其他多种食品的发酵,所以,人们在食用酸牛奶和酸 泡菜时也食用了大量的乳酸菌;单细胞蛋白(SCP)就是从微生物体 中所获得的蛋白质,也是人们对微生物菌体的利用。

2、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应用:人们食用的食品是经过微生物发酵作用 的代谢产物,如酒类、食醋、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等。

3、微生物酶的应用:如豆腐乳、酱油。酱类是利用微生物产生的酶 将原料中的成分分解而制成的食品。微生物酶制剂在食品及其他工业 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什么是“科赫原则”

为证明某种特定细菌是某种特定疾病的病原菌 这个原则的主要要点:

1、在所有病例中都能发现这种病菌

2、把这种病菌从病原体中分离出来,并完成纯培养

3、将纯菌接种给健康动物,能引起相应的疾病

4、在接种纯菌而致病的动物身上,仍能取得同种病菌,并仍能在体外实现纯培养。

我国学者汤飞凡教授的(2)分离和确证的研究成果,是一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开创性成果。

(1)鼠疫杆菌(2)沙眼病原体(3)结枋杆菌(4)天花病毒 表示微生物大小的常用单位为:(B)

A mm B μm C cm

D m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

微生物包括的主要类群有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非细胞微生物。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细菌的特殊构造有荚膜、鞭毛、菌毛和芽孢等。

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分为初染、媒染、脱色和复染,其中关键步骤为脱色;而染色结果G-为红色、G+为紫色,如大肠杆菌是革兰氏阴性菌、葡萄球菌是革兰氏阳性菌。G+细胞壁的主要成份是肽聚糖和磷壁酸。

放线菌是一类呈菌丝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原核生物,其菌丝有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三种类型。菌落(colony):由单个或少量细胞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 的子细胞群体。

芽孢: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椭圆形的、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抵抗能力的休眠体。放线菌: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原核微生物。

立克次氏体:一类大小介于通常的细菌与病毒之间,在许多方面 类似细菌,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蓝细菌(Cyanoobacteria):一大类群分布极广的、异质的、绝大多数情况下营产氧 光合作用的、古老的原核微生物。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活细胞内寄生的最小 型原核微生物。鞭毛:某些细菌表面生有一种纤长而呈波浪形弯曲的丝状物。伴孢晶体:在芽孢旁伴生的菱形碱溶性的蛋白质晶体。

在 使 用 显 微 镜 油 镜 时,为 了 提 高 分 辨 力,通 常 在 镜 头 和 盖 玻 片 之 间 滴 加::C A.二 甲 苯

B.水

C.香 柏 油

G-菌由溶菌酶处理后所得到的缺壁细胞是(4)

(1)支原体;(2)L型细菌;(3)原生质体;(4)原生质球 产甲烷菌属于(1)

(1)古细菌;(2)真细菌;(3)放线菌;(4)蓝细菌 在下列微生物中(2)能进行产氧的光合作用

(1)链霉菌;(2)蓝细菌;(3)紫硫细菌;(4)大肠杆菌 没有细胞壁的原核微生物是(2)

(1)立克次体;(2)支原体;(3)衣原体;(4)螺旋体 枯草杆菌Bacillus subitilis在生长发育的一定时期能形成(2)(1)孢囊;(2)芽孢;(3)伴孢晶体;(4)子实体

放线菌是抗生素的主要生产菌,许多著名常用的抗生素都是(1)属的种的次生代谢产物

(1)链霉菌;(2)小单孢菌;(3)诺卡菌;(4)放线菌

细菌细胞膜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么?答:

1、高度选择性的半透性薄膜,控制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进出

2、细胞在细胞膜上有着丰富的酶系

3、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屏障

4、合成细胞壁和糖被的各种组分

5、是鞭毛基体的着生部位和鞭毛旋转的供能部位

简述革兰氏染色的主要步骤、关键步骤是哪步,为什么?答:

1、初染

2、媒染

3、脱色

4、复染 脱色是最关键的步骤,必须严格掌握酒精脱色程度。如脱色过度则阳 性细菌亦可误染为阴性细菌。反之脱色不够时,则阴性细菌会被误染 为阳性细菌。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具有的三种主要特征是细胞具有完整细胞核、能进行有丝分裂和细胞质中存在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器,其主要类群有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和真菌。

酵母菌细胞形态有球状梨形、卵圆形、圆形、圆柱形或梨形等多种,其繁殖方式有(1)有性繁殖和(2)无性繁殖 霉菌的无性孢子有分生孢子节孢子和芽孢子、孢囊孢子、厚垣孢子、节孢子和芽孢子,有性孢子有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和担孢子,其有性繁殖过程为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

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一个俗称,通常指那些菌丝体较发达又不产 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蕈菌:又称伞菌,通常是指那些能形成大型肉质子实体的真菌。

假根:是根霉属真菌的匍匐枝与基质接触分化形成的根状菌丝,起着固定吸收营养的作用。子实体:是由真菌的营养菌丝和生殖菌丝缠绕而成具有一定形状 的产孢结构。

吸器:是某些寄生性真菌从菌丝上产生出来的旁枝,侵入寄主细 胞内形成枝状、球状或丛枝状结构,用以吸收寄主中的养料。

间体:是由细胞膜内褶形成的一种管状、层状或囊状结构,一般 位于细胞分裂部位或其邻近。

原生质体:指在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 制细胞壁的合成后,所留下的仅由细胞膜裹着的圆球状渗透敏感胞。

酵母菌的细胞壁主要含(D)。

A 肽聚糖和甘露聚糖

B 葡聚糖和脂多糖 C 几丁质和纤维素 D葡聚糖和甘露聚糖 下面的选项中,(3)是酵母菌可能采取的有性繁殖类型。(1)接合孢子;(2)芽孢子;(3)子囊孢子;(4)厚壁孢子 下列哪一项不是真菌的共同特征(4)

(1)具有核膜;(2)能进行有丝分裂(3)细胞质中存在细胞器(4)能进行减数分裂 根霉和毛霉在形态上的不同点是:(D)

A 菌丝无隔膜

B 多核

C 蓬松絮状

D 假根

试比较细菌、酵母菌的菌落特征细菌:很湿或较湿、小而突起或大而平坦、多样、一般有臭味;酵母菌:较湿、大而突起、单调、多数呈乳白色、多带酒香味

曲霉和青霉的主要形态区别。答:曲霉菌丝有隔膜,直立菌丝的顶端则呈现放射状故呈球状;青霉 菌丝分隔、有分歧,直立菌丝的顶端长有扫帚状的结构故呈扫帚状。青霉菌菌丝与曲霉的相似,但无足细胞,孢子穗结构不同。“论述:如何理解“放线菌是介于细菌与丝状真菌间而更接近细菌的一类微生物”?

答: 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 核生物,它与细菌十分接近。①细胞壁主要为肽聚糖,②菌丝直径与 细菌相仿,③都属于原核微生物,都是单倍体,多核。而其细胞呈丝 状分枝,形成基内菌丝,气生菌丝,气生菌丝有分化为孢子丝,与丝 状真菌的基本单位“菌丝”类似,但是它们差异很大,①真菌的菌丝 比放线菌粗,②细胞壁的成分完全不同,丝状真菌的细胞壁由几个质层,蛋白质层,葡聚糖蛋白网层等构成,③菌丝体分化不同,丝状真 菌菌丝体分化成营养菌丝体和气生菌丝体,④繁殖方式不同,丝状真 菌的气生菌丝体会转化成子实体,孢子在其里面或外面产生,放线菌 则通过气生菌丝分化成孢子丝,并通过横割分裂方式,产生成串分生孢子。第四章 非细胞微生物

卫星RNA一种伴随植物病毒的小的自剪接 RNA 分子,只含有 不具侵染性的 RNA 组分。朊病毒朊病毒就是蛋白质病毒,能引起宿主细胞内相同蛋白质 发生与其相似的构象变化。

一步生长曲线将少量微生物细胞接种至恒体积的液体培养基中,定 时测定含菌数,以时间为横坐标,以菌数对数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称 为生长曲线。

一般测量病毒大小的单位是nm病毒在显微镜下可辨别的最小单位是衣壳粒 核衣壳是任何病毒所必须的基本结构 试述病毒的特点

答:

1、个体极其微小:能通过细菌滤器,并且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 能够看到。

2、只含有一种核酸:DNA 或 RNA。

3、专性寄生病毒:一般不含有酶系或酶系极不完全,所以不能独立 的进行代谢活动,只能在特定的活的宿主细胞里。病毒的包膜是什么,有何作用?

答:大多数动物病毒,在毒粒外被有由糖蛋白、脂肪所形成的外膜。作用:这样的结构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保护核酸不致在细胞外环 境中受到破坏。简述双层平板法测定噬菌体效价的方法

答:1.吸取 0.1ml10-2 噬菌体稀释液于装有 0.9ml 液体培养基的试管 中逐级稀释至 10-6,注明稀释度。2.分别吸取 0.1ml 不同稀释度的噬菌体悬液于无菌空试管,标记。3.吸取摇匀的大肠杆菌培养液 0.9ml 于另一支空白试管,注明对照(CK)。4.按由低到高浓度的顺序吸取 0.9ml 大肠杆菌培养液于盛有 0.1ml 不 同稀释度的噬菌体试管,混匀。5.将 5 管装有 4ml 上层半固体培养基熔化,冷却至 48oC,置于水浴 锅上保温。6.将 4 管混合液和对照对号加入上层培养基试管内,立即混匀。7.将混匀的上层培养基倒入底层平板上,摇匀,放平,凝固后置 37oC 培养。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培养基应具备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六大营养要素是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生长因子和水。碳源物对微生物的功能是提供碳素来源和能量来源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可分为光能无机自养型、光能有机异养型、化能无机自养型和化能有机异养型

生长因子主要包括维生素、氨基酸和嘌呤及嘧啶,它们对微生物所起的作用是作为酶的辅基或辅酶参与新陈代谢、维持微生物正常生长、为合成核苷、核苷酸和核酸提供原料。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有被动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和基团转移。

鉴别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使难以区分 的微生物经培养后呈现出明显差别,因而有助于快速鉴别某种微生物 的培养基。

合成培养基:一类化学成分和数量完全知道的培养基,它是用已 知化学成分的化学药品配制而成。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内加入某种化学物质或去除某些营养物质 以抑制杂菌。加富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物质以杀死或抑制不需要的菌 种生长的培养基。

基团移位:在能量的参与下,把营养物质的化学结构作些改变,使之不能透过细胞膜而留在体内,这样可以逆浓度地把细胞外的营养物累积在细胞内。

营养缺陷型:营养缺陷型:通过诱变产生的,在某些物质的合成能力上出现缺 陷、因而必须加入相应物质才能生长的变异菌株。

光能自养型微生物的营养特征是什么?举一典型的微生物例子。

答: 光能自养微生物所需的能源是光能,这类微生物都含有光合色素,所以能进行光合作用。蓝细菌,如: 细胞质中含有光合膜的原核生物。光合膜中含有叶绿素,可进行光合作用。水分子可通过(2)进入细胞。

(1)主动运输(2)扩散(3)促进扩散(4)基团转位 化能无机自养微生物可利用(2)为电子供体。

(1)CO2(2)H2(3)O2(4)H2O 用来分离固氮菌的培养基中缺乏氮源,这种培养基是一种(3)。

(1)基础培养基(2)加富培养基(3)选择培养基(4)鉴别培养基 配制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答:原则:

1、目的明确

2、营养协调

3、理化适宜

4、经济节约 方法:

1、调查研究

2、试验比较 与促进扩散相比,微生物通过主动运输吸收营养物质的优点是什么?答:在一般情形下,体外营养物质浓度低于体内的浓度,因而微生物 单靠扩散作用是无法取得营养物的。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微生物发展 了促进扩散中的渗透酶的作用,在提供能量的前提下,将体外的营养 物质逆浓度地运送至体内,这就是主动运输作用。生产中常见的碳源和氮源各有哪些?答:碳源:山芋粉、玉米粉、麸皮、废糖蜜、野生植物淀粉等 氮源:鱼粉、蚕蛹粉、各种饼粉、玉米浆等

根据细菌对碳源利用情况的差异,可将细菌分为哪两大营养类型?异养菌又可以分为哪些类型?答:自养型,异养型。寄生、腐生。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水分活度Aw表示了在水溶液中能够自由运动的水分子的比例。

灭菌是指采用任何一种方法,将物品的表面和内部的微生物及 其各种芽孢、孢子全部杀死。消毒是指采用某种方法,仅杀灭物品上的病原微生物,起到保 护人民健康的作用。对活的微生物进行计数的最准确的方法是(4)。

(1)比浊法(2)显微镜直接计数(3)干细胞重量测定(4)平板菌落记数 如果将处于对数期的细菌移至相同组分的新鲜培养基中,该批培养物将处于哪个生长期?(4)

(1)死亡期(2)稳定期

(3)延迟期

(4)对数期 实 验 室 培 养 基 高 压 蒸 汽 灭 菌 的 工 艺 条 件 是 : A

A.121℃ / 30min

B.115℃ / 30min

C.130℃ / 30min

下列不是利用高渗透压来防腐的是:B

A 盐渍菜

B 酱渍菜

C 糖渍菜

D 泡菜 果汁、牛奶常用的灭菌方法为:A

A 巴氏消毒 B 干热灭菌

C 间歇灭菌

D 高压蒸汽灭菌 消毒效果最好的乙醇浓度为(B)

A、50%

B、75%

C、30% D、95 %

试绘图说明单细胞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并指明各期的特点,及如何利用微生物的生长规律来指导工业生产? 答:

1、生长曲线分为 适应期:代谢活动开始旺盛起来,体积增长,曲线平缓,大量诱导酶 产生; 对数期:曲线直线上升,代谢活跃,生长速率高,代时稳定,代谢稳定; 稳定期:储存物积累,养料消耗多,芽孢形成,抗生素产生,繁殖速 率下降死亡率上升; 衰亡期:细胞普遍衰老,液泡出现,有的部分自溶,菌体细胞有时产 生畸形四个时期。生产上常需要缩短适应期,延长稳定期。缩短适应期的措施:a.以对数期菌龄接种。b.增大接种量。c.营养条件 适宜。d.通过遗传学方法改变种的遗传特性使适应期缩短。延长稳定期的措施:生产上常通过补充营养物质(补料)或取走代谢 产物、调节 PH、调节温度、对好氧菌增加通气、搅拌或振荡等措施 延长稳定期生长期。简述用普通灭菌锅进行湿热灭菌的具体方法。

答:

1、加水:直接往灭菌锅内加水约 3L.2、装料:将待灭菌的物品放在灭菌桶内。包与包之间留有适当 的空隙,以利蒸汽的流通。

3、密封:将盖上的软管插入灭菌桶的槽内,上下对齐,以对角线方 法拧紧螺栓,切勿漏气。

4、升温:点燃煤气、加热。至水沸腾,完全排尽冷空气,然后关上 放气阀,让其升温。

5、灭菌:待温度达到一定时,关小煤气,使其恒温,并开始计算灭 菌时间。

6、降温:达到规定的灭菌时间后,关闭煤气,让其自然降温冷却。

7、取料:待压力完全降至“零”后,打开放气阀,再松动螺栓,拿 掉盖子,从灭菌锅内取出灭过菌的材料。

8、倒水:灭菌锅用好以后,将锅内剩余的水倒掉,以免日久腐蚀。注意事项:

1、待灭菌的物品放置不宜过紧,要留有适当的空隙,以 利蒸汽的流通

2、必须将冷空气充分排除,否则锅内温度达不到规定温 度,影响灭菌效果

3、灭菌完毕后,不可以放气减压,否则瓶内液体会剧烈 沸腾,冲掉瓶塞而外溢甚至导致容器爆裂。须待灭菌器 内压力降至与大气压相等才可以开盖。

8.某纯培养细菌,接种时的含菌量为3╳104个/ml,2小时后进入指数生长,再过8小时,发酵液含菌量为4╳1010个/ml,求其代时。答:公式 G=ΔT/3.3lg(y/x)24min 为什么分子氧对厌氧微生物细胞有毒性?

答:因为氧气进入菌体后,能接受电子而产生不同还原性的氧离子。第七章 代谢

无氧呼吸化合物氧化脱下的氢和电子经呼吸链传递,最终交给无机氧化物的过程。异型乳酸发酵是发酵产物中除乳酸外,还有乙酸、乙醇和 CO2。生物氧化指细胞内一切代谢物所进行的氧化作用。

下列葡萄糖生成丙酮酸的糖酵解途径中,(3)是存在于某些缺乏完整EMP途径的(1)EMP途径(2)HEP途径(3)ED途径(4)WD途径 化能自养微生物的能量来源于(2)。

(1)有机物(2)还原态无机化合物(3)氧化态无机化合物(4)日光 下列代谢方式中,能量获得最有效的方式是(2)。

(1)发酵(2)有氧呼吸(3)无氧呼吸(4)化能自养 无氧呼吸中呼吸链末端的氢受体是(4)。

(1)还原型无机化合物(2)氧化型无机化合物

(3)某些有机化合物(4)氧化型无机化合物和少数有机化合物 硝化细菌是(2)。

(1)化能自养菌,氧化氨生成亚硝酸获得能量(2)化能自养菌,氧化亚硝酸生成硝酸获得能量

(3)化能异养菌,以硝酸盐为最终的电子受体(4)化能异养菌,以亚硝酸盐为最终的电子受体 异型乳酸发酵的产物是:C

A 乳酸

B 丙酸

C 乳酸,乙酸,CO2

D 丁酸 第八章 遗传

基因是 DNA 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

饰变一种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发生在转录、转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

质粒一种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细胞质遗传因子,主要存在于各种微生物细胞中。最小的遗传单位是(2)。

(1)染色体(2)基因(3)密码子(4)核苷酸 由于个别碱基的置换、插入或缺失引起的突变称为(2)

(1)染色体突变(2)基因突变(3)自发突变(4)人工诱导突变

诱变育种是指利用各种诱变剂处理微生物细胞,提高基因的随机(3),通过一定的筛选方法获得所需要的高产优质菌株。

(1)重组频率(2)融合频率(3)突变频率(4)调控频率 简述:紫外线诱变育种的主要步骤及注意事项

答:在照射前,先开灯预热 20min,使光波稳定。然后将 5mL 菌悬 液放在直径为 6cm 的培养皿中,放在离具有稳压装置的灯管 30cm 处进行照射。培养皿底要平整并要摇动或利用电磁搅拌设备,以求照射均匀。对于有光复活作用的菌体,照射后的操作须在红光下进行。处 理后的菌悬液进行增殖培养期间,可用黑纸包住盛有处理菌液的玻璃器皿。另外,只要总的时间相同,分次处理和一次处理的效果一般没有不 同,只要每次处理的时间不能相隔太久。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三大实验是 答:细菌转化、噬菌体繁殖、病毒重建。第九章

微生物与自然界—生态

互生:两种可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拮抗:一种微生物通过产生特殊代谢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来抑制或杀死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

生物固氮常温常压下,固氮生物在体内固氮酶的催化作用下将大气中的分子态 N2 还原成为 NH4+的过程。细菌冶金利用某些自养细菌在浸出剂中的作用,从贫矿中富集某些金属元素的过程。

活性污泥以好氧性细菌为主的微生物和水中的悬浮物质、胶体物质混杂在一起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絮状颗粒。反硝化作用微生物将 NO3-还原成气态氮的过程。即硝酸盐的异化还原。

纤维分解菌与自生固氮菌之间由于前者为后者提供碳源,后者为前者提供氮源而构成了:B

A.偏利共栖关系 B.互利共栖关系 C.共生关系 D.寄生关系。弗来明发现青霉素是由于观察到在产黄青霉菌菌落周围不见有革兰阳性细菌生长 , 而再深入研究创造奇迹的。这是人类首次观察到的微生物之间的(C)

A、寄生关系 B、捕食关系 C、特异性拮抗关系 D、非特异性拮抗关系 土壤中三大类群体微生物以数量排序为(A)

A、细菌>放线菌>真菌 B、细菌>真菌>放线菌 C、放线菌>细菌>真菌 D、真菌>细菌>放线菌 地衣是微生物间的(B)

A、竞争关系 B、共生关系 C、互生关系 D、寄生关系 根瘤菌处于植物所形成的根瘤内,所以它属于(A)型微生物。A 好氧

B 厌氧

C 兼性厌氧

D 耐氧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间的共生关系(举例说明)答:根瘤菌是与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根瘤来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供植物 营养。这种共生体系具有很强的固氮能力。根瘤菌拌种、豆科植物做 绿肥。共生的例子很多,例如地衣是由某些真菌和藻类共同生活形成的。

为什么说土壤是人类最丰富的“菌种资源库”? 答:土壤具备了各种微生物生长发育所需的优越条件,包括营养、水 分、空气、酸碱度、渗透压和温度等,故其中各种微生物的含量极其 丰富,尤以细菌、放线菌居多,真菌居中,藻类、原生动物较少。所 以,土壤构成了人类最重要的菌种资源库。饮用水的微生物学标准:答:细菌总数<100 个/mL、大肠杆菌<3 个/L 细菌、大肠杆菌活性污泥有何特点或优势?

答:特点:

1、处理效果好。

2、废水处理程度灵活,可高可低。优势:

1、可以连续反复使用

2、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

3、可以降解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 第十章 微生物与发酵食品

单细胞蛋白又称菌体蛋白,是由微生物在发酵培养条件下形成的菌体蛋白。

用于腐乳发酵的菌种有:腐乳毛霉、鲁氏毛霉、五通桥毛霉、总状毛霉、华根霉等。为何将食用菌称为“素中之荤”?

答:主要是因为食用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在食用菌中,蛋白质含量比一般蔬菜、水果要高得多。食用菌中所含的氨基酸种类也很多,含量也比较高。食用菌中所含的氨基酸种 类一般都有 17—18 种之多,而且都含有所有的 8 种必需氨基酸。此外,有些食用菌还含有较多的维生素。酵母在面包生产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答:

1、使面包体积蓬松 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 CO2能使面包疏松多孔,体积膨胀,呈海绵状结构。

2、改善面包的风味 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酒精和其他有机物,与面团中的有机酸在烘烤中形成特有的风味。

3、增加面包的营养价值 酵母菌细胞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菌体残留在面包中,因而提高了发酵食品的营养价值。腐乳外部一层的“皮”的形成

答:在发酵前期,主要是毛霉等的生长发育期,在豆乳坯周围布满菌 丝,这种菌丝就形成了腐乳外部的“皮”。淀粉的糖化、蛋白质的水解主要是什么微生物在起作用?有哪些主要种类? 答:霉菌。曲霉、毛霉、青霉、根霉。啤酒的发酵工艺流程

答:大麦→加工处理→形成麦芽→糖化→形成麦芽汁→过滤→煮沸,添加酒花→冷却与澄清→主发酵→后发酵→啤酒过滤→包装→成品 啤酒 第十一章 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

腐败食品因变质而产生臭气、刺激味和毒性物质的现象。酸败油脂在贮藏时由于空气等的作用而产生特异臭和味的现象。

试述利用渗透压防腐的原理和例子答:微生物在低渗透压的食品中较易生长,而在高渗食品中,微生物 则易因脱水而死亡。细菌绝大多数不能在较高渗透压的食品中生长。在实践中,常用盐腌食品和糖渍食品。

超高温瞬时灭菌法答:超高温短时灭菌是将食品在瞬间加热到高温(130 摄氏度以上)而 达到灭菌目的,可分为直接加热和间接加热两种方法。超高温瞬时灭菌的效果非常好,几乎可达到或接近完全灭菌的要求,而且灭菌时间 短,物料中营养物质破坏少,食品质量几乎不变,营养成分保存率达 92%以上,生产效率很高。肉类为何会发粘答:这是由于假单胞杆菌、产碱菌属、链球菌属、明串珠菌属、芽孢菌和微球菌以及乳杆菌的某些菌株在肉表面上生长繁殖,产生粘液的结果。

污染鱼类食品的常见微生物有哪些类群?答: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莫拉氏菌属、无色杆菌属、黄杆菌属 和弧菌属等。

污染水果和蔬菜食品的常见微生物有哪些类群?答:霉菌、酵母菌和某些细菌。第十二章 微生物检验与食物中毒

食品检验的菌落总数指一定数量或面积的食品样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细菌培养,使每一个活菌只能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菌落,然后进行菌落计数所得的菌落数量。

大肠菌群指一群好氧及兼性厌氧、在 37℃、24h 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大肠菌群MPN法用每 100mL(g)样品中大肠杆菌群最近似数来表示大肠杆菌群检测结果的方法。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力强弱主要取决于其产生的毒素和侵袭性酶 食品微生物指标有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三项

棕曲霉毒素A是由曲霉和青霉产生的,该毒素中毒的特征是引起人畜肝、肾病变。检验饮用水的质量时,为什么要选用大肠菌群数作为主要指标?

答:1)由水传播的最重要的传染病是痢疾、霍乱和伤寒,它们都是肠 道传染病。肠道病原菌都是通过粪便污染水源而传播的,因此防治饮 用水传染病的关键是要严防水源被粪便污染。2)水中存在病原菌可能性很小,直接检测困难,因此需要选择一种指 示菌作为卫生指标; 3)作为卫生指标的指示细菌必须符合:在粪便中的数量比病原菌多,不会漏检;检验技术较简单 4)比较理想的指示菌是大肠杆菌;但大肠杆菌的检测容易受一些形 态和理化特性相似的细菌的干扰;选择大肠菌群作为指示菌。主要产毒霉菌有哪几种答:曲霉属、青霉属、镰刀霉属。论述细菌性食物中毒

答: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由于进食被细菌或其细菌素所污染的食物而 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按发病机理可分为三型:感染型中毒,毒素型中毒,过敏型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生熟交叉污染,食品贮存不当,食品未烧熟煮透。

现有关部门请你设计一实验,检测某著名品牌液态奶中的细菌总数是否合格。

要求:实验步骤清晰,关键操作步骤要较详细说明;同时要有最终结果的计算过程。假设取样25mL, 稀释到225ml无菌水中,请写出后续实验过程。采用混浇法做平板检测。

结果计算:假定巴氏消毒牛奶中细菌总数的安全指标为 ≤ 30 000 cfu /mL;最终检测到的菌落单位数为2进行计算。实验步骤:

1、配制培养基,准确称量一定质量的样品,加水溶解后调解 PH 值并且定容,过滤,分装后加塞包扎,最后加压灭菌。

2、取出培养基,趁热倒成 7 个平板,盖上盖子后摇匀使培养基呈 薄薄的一层,最后加盖。

3、样品稀释,1mL 样品进行 10 倍系列稀释,取 取其中 10-

篇6:微生物学考试复习总结

1.体型微小但比表面积大:大的比表面积有利于它们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2.作为独立组织出现:单独的微生物细胞能实现生命过程,如生长、能量代谢、繁殖 3.比动植物结构简单,但作用重大

4.代谢强度高:以细胞能利用的形式储存能量,代谢强度比高等生物大几千到几万倍 5.存在范围广,无处不在,间接说明其生命力、繁殖力强

微生物奠基人:胡克(首次描述微生物)、列文虎克(首次看见描述细菌,显微镜)、科恩(发现芽孢杆菌属,奠定细菌学基础,发现细菌的内生孢子)

巴斯特和柯赫与两个问题(生物是自然产生吗?传染性疾病的本质是什么?)

巴斯特:反对自然发生学说:腐败品上的微生物来自空气,不断落到物体上并在适宜条件下生长。巴斯德曲颈瓶实验。免疫学——预防接种;发现并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巴斯德消毒法

柯赫:柯赫定律、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发现了霍乱的病原菌、细菌纯培养方法的建立、流动蒸汽灭菌、染色观察和显微摄影

柯赫定律:验证特殊类型的细菌能引起特有疾病

1.可以病原微生物应存在于所用病例中,而健康动物中没有 2.可疑微生物可以离开动物体在纯培养中生长

3.来自可疑微生物纯培养的细胞应可以引起健康动物的疾病

4.应可以重新分离到病原生物并且与开始分离到的原有微生物相同

光学显微镜:类型:明视野、相差(不许染色即可较容易观察生活状态细胞)、暗视野(分辨率好、观察生物运动、鞭毛)、荧光(复杂环境、临床诊断)。放大倍数:目镜10×,物镜10×40×100×;放大1000×时,刚好观察直径0,2µm物体

简单染色步骤:细胞悬液干燥制备法。制片-干燥-固定-染色-水洗-干燥-镜检

1、制备涂片:将样本用悬浮液在载玻片上涂一薄层,空气中干燥

2、热固定和染色:通过火焰热固定;染料涂在玻片上浸泡1-2min,冲洗几遍、干燥(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酒精脱色、番红复染)

3、显微镜检术:用高倍镜或油镜观察细菌干染色样本

染色观察的原因:提高视野显微镜检术的对比效果,在明视野更加清晰观察到细胞。应用染料带有正电荷,能牢固结合带负电的细胞成分。碱性染料有亚甲蓝、结晶紫、番红

革兰氏染色:鉴别染色,染色后把细菌分成两大类:革兰氏阳性菌-紫色、革兰氏阴性菌-红色 革兰氏染色原理:两类细菌的C壁结构不同,从而导致乙醇使革兰氏阴性菌脱色而阳性菌不脱色 革兰氏染色步骤:

1、用结晶紫染色热固定的涂片1min,全部细胞为紫色

2、加入碘液1min,全部细胞仍为紫色

3、用乙醇脱色约20s,G+为紫色,G-为无色

4、用番红复染1-2min,G+为紫色,G-为红色

细菌大小:少数巨大:硫化能无机自养菌或蓝细菌;多数很小:加速代谢和生长、更多可利用面积、快速发育更大群落、容易突变更快适应环境

C膜结构:磷脂双分子层(暗区疏水区脂肪酸区,亮区亲水区磷酸甘油区)+膜蛋白+膜增强剂(真核固醇、原核类何帕烷)功能:

1、渗透性屏障:组织渗漏,具有运输营养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2、蛋白质附着点:参与运输、生物能学和趋化性的许多蛋白质的位点;

3、能量守恒:产能位点和质子动力 膜转运系统三种类型:简单转运(质子动力能量驱动)基团转位(被转运底物的化学修饰通过磷酸化驱动)ABC系统(周质结合蛋白参与,能力来自ATP)C壁功能:抵抗膨压,维持细胞形状和硬度

肽聚糖:一个围绕细胞的一个接一个的肽聚糖链形成的片层结构,由聚糖链形成的片层与氨基酸形成的四肽交联联结起来。支撑胞壁,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

革兰氏阳性菌C壁:单层结构、厚;通过肽桥交联;肽聚糖90%,存在少量磷壁酸;大多数有赖氨酸无DAP;特有的化学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 革兰氏阴性菌C壁:多层结构、复杂;氨基与羧基通过肽键交联;肽聚糖10%,大部分外膜层组成;有DAP;肽聚糖骨架阴阳菌中都相同(葡萄糖胺和胞壁酸的交替重复)革兰氏阴性菌另外一层壁:外膜,第二个脂双分子层,脂多糖层

古生菌C壁:一些由假肽聚糖: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塔罗糖胺糖醛酸交替重复而成;β-1,3-糖苷键取代真肽聚糖的β-1,4-糖苷键;一些由多糖、糖蛋白组成;最普遍所有类结晶表面层S层(由蛋白质或糖蛋白组成)抵抗溶菌酶和青霉素作用(因为无肽聚糖)。古生物菌和真核生物C壁中无糖N-乙酸胞壁酸和氨基酸二氨基庚二酸(DAP)原生质体: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处理或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中培养而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而形成的仅由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形、对渗透压变化敏感的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形成。细菌失去了C壁。在一定条件下,溶菌酶消化肽聚糖,但水不能进入C裂解不发生,形成原生质体,若把在蔗糖溶液中稳定的原生质体放入水中会立即裂解。支原体、古生菌热原体属无C壁也能生存

鞭毛:一条又细又长的菌体附器,一端着生在细胞上、一端游离;螺旋形;鞭毛蛋白的结构、和鞭毛旋转方向决定鞭毛形状及波长。周生(慢而稳定直线运动)、极生(旋转冲撞)、丛生 趋性(taxs):原核生物在自然界中常遇到物理或化学梯度,细胞的进化意味着通过朝向或背向信号分子对这些梯度做出反应,这种反应取决与该物质是有利还是有害的,这种有方向性的运动称为.糖被的特点:

(1)主要成分是多糖、多肽或蛋白质,尤以多糖居多。经特殊的荚膜染色,特别是负染色(又称背景染色)后可在光学显微镜清楚地观察到它的存在。

(2)产生糖被,其菌落特征及血清学反应是是细菌分类鉴定的指标之一。(3)荚膜等并非细菌细胞生活的必要结构,但它对细菌在环境中的生存有利。(4)细菌糖被与人类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有密切的关系。

储藏物:由不同化学成分累积而成的不溶性沉淀颗粒,贮藏营养物。C.N.P源类、磁小体、硫小体 芽孢(内生孢子endospore):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

芽孢产生机理:形成:由一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小酸溶性芽孢蛋白SASP)催化一系列反应,使之从湿润的代谢营养细胞转向相对干燥的代谢不活泼而有极端抗性的内生孢子。芽孢杆菌属、梭菌属产生。萌发:激活、萌发、生长。成熟的内生孢子转变成营养细胞,高度折光性的内生孢子折光性丧失,长出新的营养细胞。

芽孢的耐热机制:渗透调节皮层学说

1、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

2、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产生极高的渗透压夺取芽孢核心的水分,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

3、核心部分的细胞质高度失水、浓缩,使其具极强的耐热性。放线菌:具有菌丝、以孢子进行繁殖、高G+C mol%(63-78%)、革兰氏染色阳性的一类原核微生物,属于真细菌范畴。一类个体形态较复杂的类群,包括了杆状、只产生简单分枝和既有分枝菌丝又产生孢子的种类,能产生多种抗生素。

菌丝按形态和功能可分为三种: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营养菌丝匍匐生长于培养基内,吸收水分和营养;营养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伸向空间形成气生菌丝;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其上可分化出形成孢子的菌丝,即孢子丝;孢子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就形成孢子。分布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1、放线菌常以孢子或菌丝状态极其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土壤中最多,特殊的泥腥味。

2、能产生大量的、种类繁多的抗生素(其中90%由链霉菌产生)

3、用于生产维生素、酶制剂;在甾体转化、石油脱蜡、烃类发酵、污水处理等方面也有应用

4、少数寄生型放线菌可引起人、动物(皮肤、脑、肺和脚部)、植物(马铃薯和甜菜)的疾病。蓝细菌(蓝藻):分布广泛,是一类含有叶绿素a、能以水作为供氢体和电子供体、通过产氧型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同化CO2为有机物质的光合细菌。原核,无叶绿体,70S核糖体,细胞壁中有肽聚糖(对溶菌酶敏感)

静息孢子:某些丝状蓝细菌的营养C能分化形成大而厚壁的休眠细胞。真菌特点:

1、具有细胞核,进行有丝分裂;

2、细胞质中含有线粒体但没有叶绿体,不进行光合作用,无根、茎、叶的分化;

3、以产生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二种形式进行繁殖;

4、营养方式为化能有机营养(异养)、好氧;

5、不运动(仅少数种类的游动孢子有1-2根鞭毛);

6、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大小悬殊,细胞结构多样; 酵母菌:5个特征

1)个体一般以单细胞状态存在;3)能发酵糖类而产能;4)细胞壁常含甘露聚糖;

2)以芽殖、裂殖或无性孢子的形式来进行无性繁殖,有些可产生子囊孢子进行有性繁殖。5)喜在含糖较高、酸性的水生环境中生长;

酵母菌C壁结构:从外到内:磷酸化甘露聚糖-甘露聚糖-蛋白质-葡聚糖-质膜

酵母菌生殖方式:无性:芽殖、裂殖、无性孢子;有性:以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形式进行

霉菌:丝状真菌总称。无性:分生、游动、孢囊、厚垣、节孢子;有性:接合、卵、子囊、担孢子 微生物营养六要素: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水分

培养基类型:成分不同:天然、合成培养基;物理状态:固体、半固体、液体培养基 基础培养基:含有一般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基本营养物质的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

加富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特殊营养物质制成的一类营养丰富的培养基,特殊营养物包括血液、血清、酵母浸膏、动植物组织液等

鉴别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特殊的化学物质,某些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生长后能产生某种代谢产物,而这种代谢产物可以与培养基中的特殊物质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性变化。选择培养基:根据不同种类微生物的营养需求或对某种化学物质的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相应的特殊营养物质或化学物质,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有利于所需要微生物的生长。常用的灭菌方法:高压蒸汽灭菌、高温干热灭菌、过滤除菌、巴氏杀菌法、辐射灭菌

菌落(colony):单个(或聚集在一起的一团)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成为对该微生物进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纯培养:只含有一种微生物的培养物。

富集培养:使某些特性微生物生长或待分离的微生物生长更快

如何实现纯培养:器皿和接种用具灭菌;培养基灭菌;接种过程严格无菌操作

生长:生物个体物质有规律地、不可逆增加,导致个体体积扩大的生物学过程。逐步发生量变过程 繁殖:生物个体生长到一定阶段,通过特定方式产生新的生命个体,即引起生命个体数量增加的生物学过程。产生新的生命个体的质变过程

生长曲线:细菌接种到定量的液体培养基中,定时取样测定细胞数量,以培养时间为横座标,以菌数为纵座标作图,得到的一条反映细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

1.延迟期:将少量菌种接入新鲜培养基后,在开始一段时间内菌数不立即增加,或增加很少,生长速度接近于零。特点:分裂迟缓、形态变大、内含物增加、合成代谢活跃、抵抗力弱。原因:与菌种的遗传性、菌龄、接种量以及培养基成分等因素有关,新环境缺乏相应的酶。缩短方法:改变遗传特性;对数期做种;接种前后培养基相差小;适当扩大接种量

2.指数生长期:以最大的速率生长和分裂,细菌数量呈对数增加,细菌内各成分按比例有规律地增加,表现为平衡生长。特点:

1、代谢旺盛、生长迅速、代时稳定。

2、细菌个体形态、化学组成和生理特性等均较一致。

3、繁殖速度易受温度影响;作用:研究微生物基本代谢的良好材料;生产上用作种子,使微生物发酵的迟缓期缩短

3.稳定期:由于营养物质消耗,代谢产物积累和pH等环境变化,逐步不适宜于细菌生长,导致生长速率降低直至零(即细菌分裂增加的数量等于细菌死亡数)。此时培养液中活细菌数最高并维持稳定。特点:

1、细胞重要分化调节阶段。

2、建立自然感受态。

3、储存糖原等细胞质内含物,芽孢杆菌形成芽孢等。

4、积累代谢产物重要阶段,某些放线菌抗生素大量形成时期。

5、生产上常通过补充营养物质(补料)或取走代谢产物、调节pH、调节温度、对好氧菌增加通气、搅拌或振荡等措施延长稳定期,以获得更多的菌体物质或积累更多代谢产物。

4.衰亡期:

1、细菌代谢活性降低。

2、细胞呈现多种形态,有时产生畸形,细胞大小悬殊。

3、细菌衰老并出现自溶,产生或释放出一些产物,如氨基酸、转化酶、外肽酶或抗生素等。

总细胞计数:在显微镜下直接计算样品的细胞总数,样品干燥固定;液体样品。液体样品需要用特殊的计数小室,就是在玻璃载片上刻一个已知面积的小方格。步骤:加样品(盖载间距1/50mm,25个大23正方格,总S1mm,总V0.02mm)-显微镜观察(计算一个大正方形中细胞数12个C,先计算几个的总再平均值)-转化计算(计算样品每ml中数目:12个C*25个正方形*50*103)缺点:不分死活;看不到小C且有丢失;不是精确计算;不染色要用相差显微镜;不使用低浓度悬浮液;固定运动细胞

活菌OR平板OR菌落计数:确定样品中能够在适宜的琼脂培养基上生成菌落的细胞数。假定一个活C产生一个菌落,以获得的菌落生成单位数来表示结果。涂布平板法:把浓度适当不大于0.1ml的稀释菌液用无菌涂棒涂在琼脂平板表面,然后培养至出现菌落计算菌落数。倾注平板法:用移液管吸取0.1-1ml稀释培养液加入无菌平皿,加入无菌熔化琼脂培养基轻轻旋转使之混匀,培养计算表面、深层所有菌落数。

同步培养:使群体中的细胞处于比较一致的,生长发育均处于同一阶段上,即大多数细胞能同时进行生长或分裂的培养方法。研究在单个细胞上难以研究的生理与遗传特性。连续培养:在微生物的整个培养期间,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微生物能以恒定的比生长速率生长并能维持生长下去的一种培养方法。培养过程中不断的补充营养物质和以同样的速率移出培养物是实现微生物连续培养的实质。

温度:最低(膜冻结、运输慢);最适(最快速度);最高(蛋白质变性、C膜解体、热溶解)

最适pH:外部5-9;内部6-8;缓冲液KH2PO4 氧:好氧、厌氧、兼性好氧、微好氧、耐氧 灭菌(Sterilization):杀死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抑制(Inhibition):生长停止,但不死亡。死亡(Death):生长能力不可逆丧失 防腐(Antisepsis):防止或抑制霉腐微生物在食品等物质上的生长 消毒(Disinfection):杀死或灭活病原微生物(营养体细胞)。化疗(Chemotherapy):杀死或抑制宿主体内的病原微生物

石碳酸(在临床上最早使用的消毒剂)系数:指在一定时间内被试药剂能杀死全部供试菌的最高稀释度和达到同效的石碳酸的最高稀释度的比率。一般规定处理时间为10分钟,供试菌为Salmonella typhi(伤寒沙门氏菌)。

化学物质的抗微生物能力的测定:液体培养法(最低抑制浓度实验)、平板培养法(抑菌圈试验)最低抑制浓度MIC:抑制微生物生长所需抗微生物剂的最小量。

确定MIC方法:在一系列含有培养基的试管中加入一系列浓度递增的抗生素并接种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是微生物不能生长的最低浓度就是MIC。不是固定值;试管稀释法。

磺胺:特异性抑制细菌生长,磺胺类药物被微生物吸收后取代对氨基苯甲酸,干扰叶酸的合成、抑制了转甲基反应进而抑制核酸合成。微生物自体合成叶酸所以磺胺只对细菌细胞起作用。对氨基苯磺酰胺是最简单的磺胺类药物,它是细菌合成叶酸的前体-对氨基苯甲酸的结构类似物。

抗生素:由某些生物合成或半合成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或衍生物,它们在很低浓度时就能抑制或杀死它种生物的生命活动。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青霉素、氨基类、四环素类

抗生素的主要作用目标是核糖体、C壁、C膜及DNA复制转录系统。抑制细胞壁合成、破坏细胞膜、抑制基本代谢、抑制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

病毒结构:核酸外包裹壳体构成核衣壳,有些动物病毒及噬菌体有包膜(脂蛋白膜)壳体:是由大量的同一的壳体蛋白单体分子自动装配而成的 壳体结构:双对称结构:螺旋对称壳体&二十面体对称壳体

四种结构:裸露的二十面体毒粒;裸露的螺旋毒粒;有包膜的二十面体毒粒;有包膜的螺旋毒粒; 噬菌斑形成单位:当病毒粒子开始感染平板上的宿主细胞层或菌苔时,会出现清亮的裂解圈,据推测每个噬菌斑是由一个病毒粒子的复制引起的

包涵体:在病毒感染寄主细胞时,对被感染细胞进行染色,则可观察到细胞内有明显区别的大小不等的颗粒状结构体。

一步生长曲线: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病毒感染效价为纵坐标,绘制出病毒特征性的繁殖曲线。一个细胞群体中病毒复制一个循环的结果。隐蔽期、成熟期、裂解期

病毒复制周期:

1、附着吸附:病毒粒子吸附至敏感宿主细胞表面;

2、侵入注射:病毒粒子或其核酸进入细胞;

3、合成核酸和蛋白质:早期合成核酸和蛋白质;晚期合成衣壳结构蛋白;

4、装配和包装:衣壳粒以及核酸和衣壳的装配(囊膜);

5、裂解释放

烈性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能在细胞内正常复制并最终杀死细胞,形成裂解循环。

温和噬菌体或称溶源性噬菌体:许多DNA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不能完成复制循环,噬菌体基因组长期存在于宿主细胞内,没有成熟噬菌体产生。溶源转变:原噬菌体引起的溶源性细菌除免疫性外其他表形改变。细胞表面性质的改变和致病性转变 卫星病毒:寄生于与之无关的辅助病毒的基因产物中(如壳体中)的病毒。类病毒:能导致多种植物病害的小环状单链RNA。

朊病毒:一种细胞外形式不含有核酸的具有感染性的蛋白质侵染颗粒

进化时钟标准:该大分子:广泛分布于所研究的群体中;在每种生物中功能相同;可以进行正确的排位,以鉴定同源序列区和非同源序列区;序列变化率应当与测得的进化距离相一致。发生过多序列变化的分子不能用于进化关系的测定工作,这样会导致共同序列区的最终消失。

小核糖体亚单位RNA(16S rRNA,18S rRNA)(1)具有重要且恒定的生理功能(2)普遍存在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而且在系统发育上具有适当的保守性(3)分子量大小适中,在细胞中含量大(约占细胞中RNA的90%)(4)高度保守、中度保守和高度变化的序列区域,适用于进化距离不同的各类生物亲缘关系的研究。荧光原位杂交FISH:用适当试剂处理过的C的C膜具有通透性并能使探针/荧光染料混合物通过iuo,探针与RNA中的rRNA直接杂交后,C变得带有荧光并可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三域生物的结构特征:细胞壁;脂类;RNA聚合酶;蛋白质合成;其他。见P465图 微生物种的概念:该群体能自然地异种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与其他种生殖隔离。微生物相互作用:共生、互生、捕食、寄生、竞争、拮抗

生化需氧量BOD:水中有机物因微生物生化作用使之无机化或气体化所消耗的水中溶解氧的总数量 化学需氧量COD:水样在一定条件下以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量为指标,折算成每升水样被全部氧化后需要氧的总数量。

上一篇:小学音乐说课稿《樱花》下一篇:2009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