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实验总结

2024-05-10

微生物学实验总结(精选6篇)

篇1:微生物学实验总结

微生物学实验总结

高熹

1120152430 时间如清风般从你我指间滑过,无声无息,快得我们都不曾驻足一望,莫然回首间,本学期的微生物学实验已接近尾声。一学期的时间虽短,但老师的谆谆教诲、同学们的良好配合和严格的实验操作,都将为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众所周知,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与理论高度结合的科目,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课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做实验,在实验中观察、分析相应的结果。所以我认为,要做好微生物学实验要有以下的四个能力:

1、独立思考能力

我想,在这个过程中,其中一个重要的感悟就是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当在试验中发现与预料过程所不符,那么必定是过程中出现错误,而寻找并解决的这个过程是书本中无法给予的。做实验绝对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看法,这样就要有充分的准备,若是做了也不知道是个什么实验,那么做了也是白做。在实验过程中,自己看书,独立思考,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也就加深了我们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2、突破创新能力

实际上,在弄懂了实验原理的基础上,我们的时间是充分的,做实验应该是游刃有余的,如果说创新对于我们来说是件难事,那改良总是有可能的。试着通过自己现有的知识,多想,多做,多总结,我想首先是作为一个求知者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必须坚守的原则,其次就是要敢于突破,我们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踮起脚尖即使触不到天空,也可以更加拓宽自己的视野。

3、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

在微生物学实验学习中,有很多特殊的、特定的实验,如有毒有害物质参与且不易排污的实验、不易操作或难以成功的实验、需要反复观察的实验、反应慢导致单位课时中难以完成的实验等。我们在研究改进措施的同时,也可以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制作视频资料或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学习。

4、动手能力

动手操作对激发微生物学学习兴趣、帮助理解微生物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微生物学这样一种学科,动手能力的强弱与知识的掌握其实是同等重要的。如果动手能力太弱,所学习到的知识就无法通过有效的方式真正组织起来,那么学到的知识就只是输入而没有输出,只有理论而没有实践,对于这样一门学科,这样的缺陷是致命的,而这样的能力是必须具备的。

本学期我们一共完成了十个实验,分别是:显微镜油镜的使用、细菌形态观察和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的形态观察和微生物的显微镜计数法、培养基的制备、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观察以及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细菌鉴定中常用的生理生化反应、微生物的诱变育种、水中大肠菌群的计数—MPN法、乳酸菌发酵实验、甜酒酿发酵实验、固定化酵母细胞发酵啤酒实验。

通过这些微生物学实验,不仅是对我理论课程的加深,更是对我实验能力的 一个显著的提高。其中,做实验的过程中,我认为以下的几点对于我未来的学习和科研具有重大意义:

1、严格的无菌操作,在微生物实验中,由于空气和环境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所以很可能造成培养基的污染,影响最终的实验结果,所以实验中,无菌操作尤为重要。各种实验用具要严格高温灭菌,防止用具本身污染。实验时,接种环、接种针、移液管口和涂布器等要在酒精灯下灼烧彻底,防止其上面附着着的微生物污染。在微生物实验操作时,有条件要在超净工作台下操作,降低被污染的概率,相关操作也要在酒精灯附近进行。使用超净工作台时要严格紫外灭菌和打开排风扇,手和相关器材进入操作台前要用酒精仔细擦拭,清除表面的微生物。无菌操作往往能决定着一个实验的成败,学会无菌操作尤为重要。

2、微生物实验中仪器的使用,我学会了高压灭菌锅的使用,以前的实验从未接触过,并且还复习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分析天平等仪器的使用,使我更加熟练。

3、微生物实验中,平板划线和涂布是最重要的两项操作,平板划线要注意画的连续性和可分辨性,平板涂布要涂均匀,否则都会影响后期的实验观察和结果。另外实验中其他操作,比如称量准确性,移液管的使用都很重要,所以操作要十分规范。

4、实验中的部分思想对未来的科研工作尤为重要,比如每一步都要设立空白对照组,在实验结果中做出比较讨论,这在未来的自我进行的实验设计中,这种思想的培养尤为重要。

5、另外,实验中模式菌的学习和使用为未来科研打好良好基础,比如典型的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和典型的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都是实验室的常用菌,如果未来还要从事微生物相关工作,这几种模式菌都必不可少。

6、实验结束后要及时观察结果,过了两天才去观察,结果部分平板已长出菌苔,对实验结果的观察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所以,结果观察同实验操作一样重要。

与实验操作相比,本学期的微生物学另一个重要的是学会团队的重要性,每个实验凭借一己之力是无法完成的,而一个团队就可以游刃有余。本学期的实验让我最感动是我们一个小组四名成员的精妙配合,造就了这学期的良好的微生物学实验的结果

总之,这学期的实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最后,谢谢老师一学期的辛苦付出,为我未来的微生物学的学习和科研打好了良好的基础。

篇2:微生物学实验总结

原理:中和试验

方法:间接凝集

结果:效价大于400单位为阳性

意义:链球菌感染指标或风湿热及其活动性的辅助诊断

2.肥达试验Widal test

原理:用已知伤寒沙门菌O、H抗原,以及引起副伤寒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试验。

用途:辅助诊断伤寒,副伤寒

结果:考虑正常人群抗体水平

动态观察:恢复期效价增加≥4倍

OIgM,出现早,维持时间短,特异性差

HIgG,出现迟,维持时间长,特异性强

O高H高肠热症可能性大

O低H低排除

O高H低早期或有交叉反应的其它沙门菌感染

O低H高预防接种或曾患过伤寒

3.抗酸染色法(acid-fast stain):以5%石炭酸复红加温染色,再用3%盐酸酒精脱色,然后用美蓝复染,则分枝杆菌呈红色(+),其他细菌和背景物质为蓝色(-)。

4.结核菌素试验定义:是应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试验来测定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是否能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Ⅳ型变态反应)的一种试验

材料:旧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

方法:前臂皮内注射PPD5单位

结果:注射后72h,红肿硬节≤5mm阴性→未感染;> 5mm 阳性→已感染(接种BCG等)≥ 15mm 强阳性→活动性感染

假阴性:感染初期、严重结核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降低(麻疹、AIDS、肿瘤、免疫抑制剂)应用:①选择卡介苗接种对象和测定卡介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结核菌素试验阴性者应接种或补种卡介苗

②作为婴幼儿(尚未接种过卡介苗者)结核病的辅助诊断

③在未接种卡介苗的人群中作结核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人群自然感染率④测定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5.外斐反应:变形杆菌代替相应的立克次体抗原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检测人类或动物血清中有无相应的抗体

本质:交叉凝集试验,立克次体病的辅助诊断

6.革兰染色法:制片→涂片→干燥→固定→染色

篇3: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新思路探索

一、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我们反复研究了微生物学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特点、重点、难点, 对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和实验内容重新进行了课时分配。在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微生物学实验主要在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两个专业之间开设。生物科学比生物技术专业在微生物学理论课的课时上要少12个课时, 而实验课程的开设课时是相同的, 实验课39课时, 包括13个实验项目, 但多是以单一的基础性的、验证性实验为主。而且学院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也都是按照实验教材中所示的步骤、方法来被动式的做一些验证性实验。因此学生的实验完全是机械性的, 没有任何创新。于是, 我们对实验内容进行了调整, 把实验课时改成30个课时, 包括10个实验项目, 里面一些简单实验进行了合并, 如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和细菌形态观察进行了合并、水中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总数进行了合并等。这样可以把实验性质类似的实验放在一起, 既节省了课时数, 又能加强学生对实验的综合性了解。同时我们还对实验顺序进行了调整以便和理论课程能很好的相互结合。并且, 我们还要求学生一起参与到实验的前期准备过程中来, 如培养基的配制, 前期需要准备大量的灭菌平皿等。学生通过实验的前期准备能感受到自己做实验的自主性和实践性, 提高自身对实验的学习兴趣。

二、自编实验教材

微生物学实验教材目前有很多种版本, 且各大高校基本都有自己的教材。本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的各位老师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在从事微生物学相关方面的科研工作, 他们都能很好的掌握微生物学领域的前沿技术, 因此对实验课程的教学, 我们坚持自己编写实验教材。根据学院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特点, 以及实验材料的方法准备, 编写具有学院自己特色的教材。在教材中我们不仅只是编写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等, 还添加了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以及实验后的总结注意事项等, 如霉菌的观察, 我们的实验材料完全是学生自己去找, 要求学生观察周围可能出现霉菌的地方, 根据霉菌的生长特性判断霉菌的来源, 进行取样、培养、纯化、观察等。关于水中细菌总数测定和大肠菌群测定也是由学生自己准备、自己选择材料样品、自己测定, 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兴趣。同时在我们的自编实验教材中, 还特地选出实验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地方, 在实验课堂上由学生按照错误的操作演示, 请同学们进行分析, 形成一个互动过程。同时实验室主任对微生物学自编教材的原则、思路、方法进行了总体的审核和部署。

三、实验教学和科研的完整结合

实验课程的学习是对理论课程学习的继续, 因此实验课的教师不但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 还应具备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往学院在实验课教师的选择上往往是由担任该门课程理论课的老师来承担实验教学, 现在应该改成实验技能强, 与自己科研相结合的老师或研究生来担任。对于开放性实验指的是在微生物学实验课堂上未完成的或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内容, 在实验教学外, 实验室仍然对外开放, 让学生进实验室, 教师对其进行一定的帮助与指导。本教研室的微生物学实验室基本对外开放, 学生随时可以进实验室做自己想做的实验。同时本实验每学期还组织2次左右的针对全校性的开放实验。比如, 学生寝室菌落总数的测定。这个实验和学生的平时生活密切相关, 且关系到学生身体健康, 所以学生完全有兴趣做此类实验。

四、实验课程的考核方法完善

实验考评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手段, 借此以督促学生培养良好的实验态度和操作方法以及独立思考和学习自主性的能力[3]。本微生物实验室以往都是通过老师准备好实验材料, 学生直接进实验室操作, 这样一个原始的方法来考试。经过本实验室几个老师商量决定实施一个更为全面更为客观的考核方法。任课老师准备十个左右的实验 (未公布给学生) , 这十个实验有的是平时微生物学实验课已经操作过的, 如细菌等的形态观察;有的则是几个实验的综合, 如微生物的纯培养;也有的是综合设计型实验, 如乳酸菌的筛选与分离等。学生现场进行抽签并操作。在考试期间, 老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合理的安排实验时间、规范的操作细节、良好的实验作风、完整准备的实验记录、规范的实验报告几个方面来进行评判和打分。实验考核作为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应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因此实验考核应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性, 为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打下基础[4]。

作为整个生物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性课程, 微生物学实验在整个本科生的实验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上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5]。学院在目前的实验教学上, 已经做了一定的改革, 取得了较大成绩, 本科生对微生物学实验的兴趣明显提高了, 通过对综合性实验的开设, 学生对科研的一些基本流程较为熟悉, 能自己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方案。总之, 建立完善的微生物学实验体系, 可以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应用性高级人才。

摘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是理论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者从多年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的实际经验出发, 提出了对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材、教学和科研的结合以及实验课的考核等问题。希望通过这些新思路, 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新思路,实践

参考文献

[1]沈萍, 陈向东.微生物学实验 (第四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卜宁, 陶思源.实施“三高”教学, 创建“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新体系[J].微生物学通报, 2006, 33 (1) :167-172.

[3]梁慧星.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长沙大学学报, 2009, 23 (5) :114-116.

[4]解秋菊, 张春云, 阎培生.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 2009, (1) :54-56.

篇4:微生物学实验总结

关键词:微生物学 实验室管理 实验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119-01

微生物学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很强的实验性,而微生物实验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微生物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学实验作为生物的基础实验课,其实验的理论和方法对现代生物科学的每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现代生命科学、食品科学和环境科学等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想学生对生命科学基础知识以及生命科学的发展动态有个系统的理解,就必须做好微生物学的研究教学工作。微生物学的教学关键还是实验研究,然而一个实验室的设备先进与否,更是作为评定高校科研水平的重要体现。作为高等本科院校,高效的实验室管理以及合理的实验教学改革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尤为重要。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近些年我校对于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对实验室的管理做出如下总结。

1 增强实验室管理力度,提升教学质量

我们都知道合理的管理章程可为提升教学成果,培养和提升学生自主动手及创新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实验室的所有程序是一个完整系统,必须从细节做起,才能达到服务于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目的。

1.1 强化实验室管理,更新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有条不紊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才能创造安全有序的实验环境,从而是实验正常进行。具体实施如下:安排特定人员管理实验室,且制定除院办公室有备用钥匙外,和实验管理人员配带1把,其他人一律不得携带,从而确保了实验室的设备安全。水灾、火灾的防控是实验室管理的基本。高校微生物实验室也建有“实验室安全制度”和“实验人员职责”等制度。便捷的常规管理不但缩减了工作量,而且还降低了工作难度,使效率在逐步提升中。我们要求学生使用试剂后及时放回原处,便于本组同学或下组同学使用。避免了学生使用后随处乱放、不能及时清理的坏习惯,使得每次实验都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这样不但确保实验能毫无差错地开展,而且加大了实验室管理的安全性。

1.2 加强仪器管理,确保实验正常进行

显微镜无疑是最常用的实验仪器,如果管理不当会大大影响实验的进程。因此,在使用前要向学生多次强调务必要安全使用,其他仪器的使用也会同样强调,效果非常明显。为了便于检修,我们将所有的实验仪器都进行了编号,并将各仪器配有使用登记本,要求使用者在使用后及时登记使用情况。然后将其挂在有相应编号的显微镜上,并将显微镜放入相应编号的储藏柜中,这样整个实验室显得特别整洁有序。学期结束前,我们对所有的显微镜实施彻底查看,将需要修理的进行统计,然后将结果提交到秘书办公室,使其能够即时得到修理,确保下学期实验时显微镜能够正常使用。

2 强化实验教学改革,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2.1 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

以往的生物教学实验检测过于看重实验报告上的最后结果,却疏忽了在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实地动手能力。这种实验导致学生们觉得只要在最后填写的结论是对的就可以,根本不必实际操作,这种实验不仅失去的本身的意义,还大大地扼杀了学生参加实验的兴趣。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为此我们对实验核制度做了修改,将考核内容更改为从熟记实验报告—— 具体操作—— 真实做出实验报告。通过此次实验制度的完善相信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

2.2 加强课堂整体连贯性

生物实验课是在每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课,为了使每个实验达到预期效果。在基础技能培训中,我们将实验步骤按顺序分为:基础实验、微生物的形态观察实验、微生物数量的鉴定、细胞大小鉴定和微生物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培养基的制备及高压灭菌实验,该实验中制备的大量培养基可以供后续实验使用。通过整个过程,器皿和仪器的使用方法将深入学生大脑,以及是学生对实验基本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了解,可在原理上更进一步理解每一步骤的含义,在操作上不断领会每个细节的注意事项,这样熟练整个操作过程,养成较好的实验操作习性,为以后的深入研究垫下结实的基础。

2.3 让学生自主實施实验

为了锻炼学生实验的基本功,强化学生实验动手能力,需要对《微生物学》课程实验进行优化。验证性实验,学生只能学到很多底层的操作技能,却无法将所学内容与实践相联系起来。让学生领悟课堂上所学的实验技能,去进一步制定出新的方案,将不同的实验技能做到综合运用。这不光让学生掌握了实验理念,更巩固了实验技术,而且还提升了学生的积极自主操作技能。

传统理念中,实验前期准备都是由教师们进行,学生完全是被动学习知识,实验课时他们只需要按照实验步骤做下去即可。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学生都是自己着手准备实验,自己动手的学生不但巩固了实验课所学内容,他们的自主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大大的进步,明显高于其他同学,保证了整节课的顺利进行。学生参与准备不但减轻了实验老师的准备工作量,还使学生亲身体验了准备实验的烦琐和辛苦,为他们以后做其它方面的实验和毕业设计奠定了扎实的地基。

3 结语

总之,一节实验课成功的进行和良好的实验室管理是密不可分的。近几年,通过我们坚持不懈地强化实验室的管理与工作方法的改革,收效非常明显。学生不但对微生物学这门看似枯燥无味的学科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进一步调动了教师们对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只要不断强化自己,勇于创新,坚持将实验理念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消除学生的散漫气氛,实验教学的质量必定还逐渐得到升级,教学改革也将推向纵深。

参考文献

[1]李顺鹏.微生物学实验指导[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3).

[2]尹军霞,张建龙.普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5(5):94-96.

篇5:普通生物学实验总结

短短一学期的实验课就这样结束了。我即将告别这段每周四晚上穿着白大褂来到小红楼的日子。回想过去的每一个实验,心中不免感慨万千。

还记得第一个实验画植物细胞时,就体会到了画画的弱点,经过了一个学习,只能说绘图还算及格,但离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还需要更多的练习。也记得,在显微镜下观察导管时,把眼睛瞪得肿痛,仍然分不清,一遍遍调整实验条件,心里说不上的不安和烦躁……也记得,在解剖鱼类和青蛙的时候,因为动作不够敏捷,下刀不够准确而导致最后的鲜血模糊,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的实验成果,我们从中学到了许许多多,也让自己变得更加充实。

首先,我认为通过实验,我了解了大量的生物知识。不论是植物解剖,还是微生物繁殖,应该说通过普通生物学实验,我对生命科学形成了了一个尽管浅显,但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把这些知识作为一种常识应用在生活当中,我感到受益匪浅。

其次,进实验室让我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实验能力得到了加强。有的时候穿得多麻烦,动手一点都不方便,但是通过不断的实验,我慢慢适应了实验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初步了解了缜密的科学思维,理解了各种规程的道理,有了一个更严谨的实验态度。

同时,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激发对生物的兴趣,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能在未来的社会中有一席之地。我希望能让自己从这里得到的心得,学习应用到其他的实验甚至是学习生活中去,扩充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厚自己的底蕴,加强自己的能力,不敢放言称自己要成为未来生物界中的一流人才,只能勉励自己成为一个不负众望的有用的人。

篇6:实验动物学名词解释总结

实验动物:经人工培育或人工改造,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来源清楚,用于科学实验药品生物制品的生产和检定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试验用动物:指一切可用于实验的动物,分为实验动物、野生动物、经济动物和观赏动

实验动物的标准化是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或应用材料这一学科领域中所涉及的科学、技术、经济、人才及管理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的过程。

AEIR要素:A、实验动物。E、仪器设备。I、情报信息。R、化学试剂。

遗传:后代在形态、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特征与亲代一致性。遗传现象是生物界的一个普遍现象。

动物福利:指动物与人一样,有思维、有情感,应当给与与人一样的生存权。动物福利的实质是保障其不受虐待,并得到合理的照料。

变异:后代与亲代或者兄弟、姐妹间的不一致性。

等位基因:两条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点上的基因。

复等位基因:在群体中,两条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点上多种基因组成的基因系列。性染色体:与性别有关的一对染色体,是一对形态、大小、结构有很大差别的染色体。

品系(Strain):是实验动物分类学上专用名词,采用一定的交配方式繁殖且祖先明确的动物群。

伴性遗传:控制某种性状的位于性染色体上,以至这种性状的遗传基因因性别而异。

近交系:经至少连续20代的全同胞兄妹交配培育而成,近交系数达到99%,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该品系称为近交系。

近交系动物:又叫纯系动物,是指至少连续经过20代以上全同胞兄妹或亲子交配,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的动物群体。

转基因动物:通过实验手段将外源基因稳定地整合至基因组,并能遗传给后代动物。

封闭群:以非近亲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一个实验动物种群,在不从其外部引入新个体的情况下,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封闭群也称远交群。

杂交群(Hybrids)由不同品系或种群之间杂交产生的后代。

杂交一代动物(F1代):两个不同近交系或种群杂交所生的第一代动物。

突变系:带有突变基因的品系(保持有特殊突变基因的体系)。

F1:两个不同近交系动物杂交所产生的第一代动物,也称为杂交一代动物。遗传概况:是指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对各种品系的遗传特性进行监测的数据汇总。实验动物按微生物净化程度分为1普通动物、4无菌动物、3无特定病原菌动物spf、2清洁动物 普通动物:概念:经严格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饲养在开放系统中,体内外不带有质量标准规定的主要人畜共患病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病原体的动物。

无菌动物:是指机体内外均无任何寄生物(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此种动物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必须用人为的方法培育出来。饲养在隔离器系统中。无特殊病原体动物:是指机体内无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存在的动物,简称SPF动物

清洁动物:指饲养在屏障环境,除普通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体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体。

悉生动物又称已知菌动物,是指在隔离系统饲育的,经检测其体内外仅有经人工有计划接种的已知微生物或寄生虫的动物。这类动物是向无菌动物接种一种或几种已知菌而获得的。

裸鼠;裸小鼠(Nude mice):

 指先天无胸腺的小鼠,简称裸小鼠。特点:11号染色体上的裸基因(nu)发生突变,导致出现裸体异常状态。

2个主要缺陷特征: 纯合裸基因的小鼠(nu/nu)临床表现为

毛发缺乏呈裸体外表;

仅有胸腺上皮,使T淋巴细胞不能正常分化,导致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细胞活力增强。B细胞功能正常,NK

繁育能力差,乳腺发育缺损,以雄性纯合子与雌性杂合子繁育。

T细胞缺陷可通过移植成熟T细胞、胸腺细胞得到恢复

动物环境:影响动物进化、生态反应和生长的所有外界条件的总和。

环境复合态:环境对实验动物的影响并非仅受单一因素的作用,而是受到诸多因素的复合作用,称之为环境复合态

变态反应:也叫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营养:动物为了维持生命必须从体外摄取必要的物质,经过消化吸收合成机体成分,并将无用的代谢产物排泄到体外,这个生理过程叫做营养。

营养素:从体外摄取的营养物质,包括水、蛋白质及氨基酸、碳水化合物与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

实验动物营养学:是研究饮食物(营养素)与实验动物机体生长、发育、繁殖、健康及试验结果关系的科学

必须氨基酸: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太慢,数量少不能满足动物的生理需

要,必须通过饲料外源提供的氨基酸,称为必须氨基酸。

动物的营养需要量:动物维持生命与健康、生长、繁殖、哺乳等所必需的足够量的营养素,这个必须的营养素量叫动物的营养需要量

全价配合饲料:也叫全日粮配合饲料该饲料含有的各种营养物质和能量均衡,能够完全满足动物的各种营养需要,不需要添加任何其他成分就可以直接饲喂,并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天然配方:利用试验动物可食用的蛋白原料、能量饲料和青贮饲料,根据实验动物的生理特点进行合理搭配

人工合成配方:按科研课题的某些特定指标、特殊要求而设计的,以验证某一特定营养要素、特定物质在实验动物上的表现

混合配方:根据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利用蛋白原料,能力原料和青贮原料的营养成分进行配比计算,再将不足的营养成分通过添加油脂、氨基酸、维生素等达到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

混合饲料:又叫基础饲料,是由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等按一定配比组成,它基本上可以满足动物需要,但营养不全,还需添加一定量的青、粗饲料。

疾病:动物体内的各种功能活动与外环境密切相关,并保持一定的平衡状态由于某些原因,破坏了这种平衡,动物便表现出某些机能失调或障碍,这种现象称疾病

传染性疾病: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和某些寄生虫引起,这些致病的病原体侵入到敏感动物机体后,能在特定部位繁殖,引起功能障碍和损伤 人畜共患病:哺乳类实验动物与人的基因结构和功能高度相似,某些疾病容易相互传染,这些能传染给人类的疾病较人畜共患病

生物安全:由于职业和现代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造成的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潜在威胁及应采取的一系列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生物危害:在生命科学中,由于实验人员的错误操作,而使有害病原体散播到外界,造成环境污染,及周围人和动物感染发病 动物实验设计:是根据实验动物学和数理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实验设计,确保实验内容安排合理,对实验结果进行高效率的统计学分析,以使用最少数量的实验动物获得相对最优的实验结果和可靠的结论

实验用动物:指一切用于科学实验的动物。

动物实验:为科研、教学、药物检定等目的,对实验动物进行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处理,观察其反应,获得实验数据,解决科研中问题的过程。近交系及特点;经至少连续20代的全同胞兄妹交配或亲代与子代交配培育而成,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

封闭群及特点;以非近亲交配方式繁殖生产的一个实验动物种群,在不从其外部引入新个体的条件下,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称为一个封闭群,或叫远交群。品种与品系;指具有相似的外貌特征,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稳定的遗传性能,共同遗传来源和一定遗传结构的动物群体。

近交系数;指群体中某个个体通过遗传携带两个同源等位基因的概率。

近交衰退;指在近交过程中动物群体由于基因分离和纯合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体和群体发育的现象。

亚系;育成的近交系在繁育过程中,由于残余杂合基因的分离、基因突变的产生、抽样误差导致部分遗传组成改变而形成遗传差异的近交系动物群体。

支系;由于饲养环境的改变,或对动物进行人为的技术处理,对某些动物特征产生影响,形成不同的支系。

重组近交系;由两个无血缘关系的近交系杂交后得到F2代,分组分别连续20代以上全同胞交配而育成的一组近交系。

.同源突变系(Coisogenic Inbred strain)

定义:两个近交系,除了一个指明位点等位基因不同外,其遗传基因全部相同的品系 重组同类系(Recombinant Congenic Strain)简称RC

定义:由两个近交系杂交后,子代与两个亲代中的一个进行数次回交(通常2次),通过不对特殊基因进行选择的近亲交配而育成的近交系。

.同源导入系(Congenic Inbred Strain)

定义:通过杂交、互交或回交等方式将一个基因导入到近交系中,所形成的新的近交系只在一个很小的染色体片段上的基因不同,也称同类系

系统杂交动物;由不同品系或种群之间杂交产生的后代

转基因动物;指用实验的方法导入的外源基因,在其染色体基因组内稳定整合并可以表达和传给后代的一类动物;整合在动物基因组内的外源基因称为转基因。嵌合体动物;只有部分组织细胞基因组中整合有外源基因的动物,称为嵌合体动物。如果整合的部分组织细胞恰为生殖细胞,也可将外原基因遗传给子代。克隆动物;不经过有性生殖过程,而是通过核移植生产的遗传结构完全相同的动物,称动物克隆。

免疫缺陷动物;免疫缺陷动物(Immunodeficient animal):由于先天性遗传突变或用人工的方法造成一种或多种免疫系统组成成分缺陷的动物。动物模型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指在医学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和材料。包括自发性动物模型和诱发性动物模型。使用动物模型是现代生物医学研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实验方法和手段,通过对动物各种疾病和生命现象的研究,进而推用到人类,有助于更方便,更有效地认识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制定防治措施。

诱发性动物模型:是指使用物理、化学、生物等致病因素作用于动物,造成动物组织、器官或全身一定的损害,出现某些类似人类疾病的功能、代谢或形态性结构方面的病变,即人为地诱发动物产生类似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

SCID鼠;严重的联合免疫缺陷小鼠(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t mice, SCID)为严重的免疫缺陷疾病,动物临床表现为低γ球蛋白血症、低淋巴细胞血症。裸鼠;裸小鼠(Nude mice): 指先天无胸腺的小鼠,简称裸小鼠。

渗漏现象。少数SCID小鼠的免疫功能可出现极小程度的恢复,把这种现象称为渗漏现象。

杂交优势:杂种一代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对疾病的抵抗力强,寿命较长,容易饲养,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近交衰退现象的优越性。实验动物设施(Laboratory animal facility)是从事饲养、育种、保种、生产、动物实验等的建筑物、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它是由实验动物繁育、生产设施和动物实验设施两部分组成。.普通环境(open condition):该环境设施符合动物居住的基本要求,不能完全控制传染因子,适用于饲养教学等用途的普通实验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屏障环境(barrier condition):该环境设施适用于饲育清洁实验动物(Clean animal)及无特定病原体实验动物(SPF 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该环境严格控制人员、物品和环境空气的进出。

上一篇:酒店客房部的实践报告范文下一篇:泌尿系感染的护理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