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微生物教学大纲

2024-05-16

水产微生物教学大纲(精选9篇)

篇1:水产微生物教学大纲

《水生生物学(养殖水域生态学)》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 Aquatic Ecology for Aquaculture 课程编码: 课程要求:必修课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水产养殖学 学时数:48 学分:3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与任务

养殖水域生态学是水产养殖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学科基础课,是在原先的淡水生态学和海洋生态学基础上整合并加强针对性而设立的一门水生生物学系列课程。通过理论教学、研究设计性实验与自学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水生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了解养殖水域的各种生物学过程及其变化规律,能够运用生态学原理来分析养殖生产中发生的技术和理论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采用课堂讲授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使学生了解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以及养殖水域非生物环境的特点;掌握水生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养殖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初步具备用生态学原理来分析和解决养殖生产中出现的理论和技术问题的能力。

3.了解国内外在水域生态学方面研究的动态和进展,掌握有关文献的检索和查询的方法。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水生生物学是同一系列课程,与水产养殖其他课程,如水产动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鱼类学、贝类学和水产动物增养殖学等关系密切。

(四)新大纲的改革说明(新大纲在教学内容、时数,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主要改革)

本大纲主要依据高等农林院校培养二十一世纪水产养殖人才的需要和我校水产养殖专业的培养目标编写而成。本大纲本着避免重复、结合实际、突出重点、便于自学的原则,根据当代生态学从个体生态向群体生态发展的总趋势,本课程将以养殖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重点。本大纲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缩减和优化,理论教学时数由50或60学时减到48学时。教学手段上采用新研制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教学大纲

(一)理论教学部分

各章重点及难点(按章写出各章主要内容后,明确该章重点及难点)

绪 论(2学时)

主要内容: 生态学的定义、内容、方法、发展史和分科,水域生态学的产生、发展和现状*。

第一章 个体生态学(12学时)

主要内容

1.环境和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

2.光 光与光合作用,光谱成分和藻类的色素适应,光对动物的行为和其他生命过程的影响*,浮游生物的昼夜垂直移动;

3.温度 水生生物的极限温度*,温度和水生生物的地理分布,温度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周期性变温的生态意义;

4.溶解盐类 水域的化学分类,水生生物的水盐代谢和对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盐类成分的意义和离子的拮抗作用与协同作用;

5.溶解气体 水生生物的呼吸强度和呼吸系数,对呼吸条件变化的适应,窒死现象,氧过量的危害*,其他气体的作用;

6.其他非生物因子 pH值、悬浮物*、底质、水的运动、水压、水位、水体的容积大小等因子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基本要求

1.掌握环境和水生生物关系的一般规律,全面了解其他部分的内容。

1. 掌握光对藻类的光合作用和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2. 掌握温度与水生生物的分布及生长、发育的关系;

3. 掌握水生生物水盐代谢特点和对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

4.水生生物的呼吸强度和对呼吸条件变化的适应,其他章节应全面理解。

第二章 种群生态学(6)

主要内容

1.种群 一般概念,种群结构、种内关系、种群的生长*、生物入侵、生态对策*、种群量和生物量的变动;

基本要求

1. 掌握种群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掌握种群生长和数量变动原理以及种群统计学的主要方法和概念;

第三章 群落生态学(4 学时)

主要内容

群落概念,群落的种类、营养和时空结构*、群落中种间关系、水生生物群落的划分和适应、群落的演替*。

基本要求

1. 掌握种群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掌握群落的营养结构、物种多样性和种间关系;其他章节应全面理解。

第四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6学时)

主要内容

1.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2. 能量流动* 3. 物质循环

4. 信息联系

5. 生态演替

6. 生态平衡

基本要求

1. 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基本概念和生态演替规律

2. 掌握各类微生物在水生态系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3. 水中有机质存在形式和数量关系以及转化和分解特点;

4. 腐质的含义及其在生态系中的作用;

5.氮和磷循环的特点。

第五章 水体生物生产力(8学时)

主要内容

1.初级生产力 生产力的有关概念,初级生产力及其测定方法*,决定初级生产力的因素,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其他各类生物的初级生产力,生物圈的初级生产力,光和能利用效率;新生产力

2.次级生产力 水生动物生物能量学*,摄食能的变化规律,食物能量的分配和利用,能量转化效率,各类动物的次级生产力,次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

3.渔业生产力 对水域渔业生产力和鱼类再生产规律认识的进展,决定水域渔产力的因素,渔业施肥与移植驯化,渔产力的评估*。

基本要求

1.掌握决定初级生产力诸因素的生态作用以及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和现存量的时空分布;

2.掌握水生动物的摄食规律和食物能量的转化规律和转化效率;

3. 决定渔产力的生态因素和渔产力的评估。其他章节应全面理解。

第六章 养殖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及其保护(10学时)

1.水域生态系统的类型和基本特征 沿岸、浅海、河口湾、河川、湖泊、水库、池塘等生态环境特征,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自游生物,生物生产力及渔业利用

2.水域的富营养化和赤潮* 3.水污染生态学、水资源与保护

4.全球变化、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5.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基本要求

所有章节内容都要深入理解和掌握

(二)教学时数分配表

(三)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董双林、赵文主编。《养殖水域生态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主要参考书:

1. 何志辉、赵文主编。《养殖水域生态学》。大连:大连出版社,2001。

2. 何志辉主编。淡水生态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3.孙儒泳。动物生态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4. 沈国英、施并章。海洋生态学(第2版)。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篇2:水产微生物教学大纲

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制剂,本地水产养殖常用的微生物制剂第一文库网有光合细菌�p芽孢杆菌�p乳酸菌、EM菌、硝化细菌、酵母菌等,市场上销售的多为复合菌制剂,只是菌种种类和数量有别而已。微生物制剂的使用要点有:

1、坚持到期使用的`原则。一要尽早使用,通过先入菌的大量繁殖,形成优势种群,这样可以减少或阻碍病原菌的定居;二要长期使用,微生物制剂的预防效果好于治疗效果,其作用发挥较慢,故应长期使用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不同制剂采用不同方法使用。有些微生物制剂可全池泼洒,有的可作为饲料添加剂,有的可与其他物质混合使用,要选择好的投放时间。如光合细菌最好和沸石粉混合使用,不仅能将光合细菌迅速沉降到底部,还能起到吸附氨的作用;而硝化细菌和沸石粉混合使用,硝化细菌能快速沉到水底,换水时不易被排走。芽孢杆菌是好气菌,当养殖水体中溶解氧高时,繁殖速度加快,因此泼洒的同时要尽量开动增氧机或在有风的天气时使用。光合细菌在水质较肥时施用,可促进细菌及有机物的转化,避免有害物质积累。而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环境下都能生存,为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含有较高的营养成分,富含维生素和氨基酸,在水体中能够分解有机物质,主要用于饲料添加剂,也可用作水质调节剂。

3、禁止与抗生素、消毒杀菌药或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草药同时使用。如光合细菌作为活菌,药物对它有杀灭作用,水体使用消毒剂5天后才可使用,使用抗生素2天后才能使用。硝化细菌不可与化学增氧剂合用,如过氧化钙等,这些物质在水中分解出氧化性较强的氧原子,会杀死硝化细菌,所以间隔2天后使用。

4、施用时注意菌体活力和菌体数量。微生物制剂必须含有一定量的活菌,一般要求每毫升含3亿个以上的活菌体,且活力要强。同时注意制剂的保存期,大量实验证明,随着制剂保存期的延长,活菌数量逐渐减少,即意味着其作用越来越小,故保存期不宜过长。还要注意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等,且打开包装后尽快使用。

篇3:水产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初探

一、教学内容的优化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核心, 是教学改革的中心。水产微生物学起步晚, 发展快, 内容覆盖面大, 且广泛联系实际。由于该学科发展时间较短, 容易出现主线不清、体系不严等问题。因此, 针对水产养殖专业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 认真钻研教材, 突出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 深入浅出地对其进行讲解。目前, 由于教材所包含的内容庞杂, 在有限的学时内不可能面面俱到, 同时, 教材内容有些滞后, 造成学生对学习本门课程兴趣不大等问题。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了解学科的最新动向, 如何在授课过程中补充一些学科发展的新知识、新动向, 如何处理教材的经典内容与现代技术的发展及最前沿的研究内容间的相互关系, 是水产微生物学讲授过程中教师需要处理的重点内容。首先要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微生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微生物在水产中的应用”是水产微生物学的两大块教学内容, “微生物”包括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非细胞类的微生物及不同种类微生物的特性等;有关“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包括微生物的营养、代谢 (初生代谢和次生代谢) 、微生物的遗传育种等;“微生物在水产中的应用”包括微生物对环境生态、饲料、水产品及鱼病的影响等内容, 这样整理以后能使各章节联系更加紧密, 抓住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 把微生物在水产中的应用贯穿到微生物及微生物的生命活动部分中讲解, 易于学生理解掌握、融会贯通。其次要避免教学内容交错重叠, 《水产微生物学》与多门课程密切相关, 如与《生物化学》、《水化学》、《水产动物营养学》及《水产动物疾病学》等课程相互渗透, 相互联系。最后要理论联系实际, 适当补充学科发展新知识。微生物学是一门与生活实践有密切联系的应用学科, 课堂教学中应尽量把生活、生产中一些与微生物紧密联系的有趣实例引入到课堂中进行讲解, 用平时看得见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讲水生微生态学一章时, 可列举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的使用及对水质改善及对水产动物的影响, 从而了解微生物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从心理学角度看, 面对新的知识时, 学生总有畏缩、退让、回避等心理暗示, 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效果的关键。水产微生物学教材讲授内容是一个微观世界, 是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在教学中, 传统的黑板教学无法做到直观教学, 结果是老师难讲、学生难懂、课堂教学过于呆板。而板书结合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如在原核及真核微生物形态讲授过程中, 可通过课件及音像制品先将一些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病毒的模式图和真实图片展示给学生, 同时简单介绍这些微生物与一些常见水产动物疾病的关系, 与水产品腐败变质的关系, 与发酵生物饲料等的蛋白饲料关系, 与改善环境的微生态制剂等的关系;然后从形态、结构及组成上讲解各种微生物的特点及应用。这样利用大量的教学课件, 将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 把微小的微生物世界直观、清晰、准确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将逼真的画面和清晰的、环环相扣的图表展示给学生, 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简洁, 学生带着积极、主动、热情的态度去学习, 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 节省了时间,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和教师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是现代教育中学生和教师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学生学会学习需要教师不断引导, 包括如何阅读、预习、听课、做笔记、总结、复习、应用及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等。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注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 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目的。如在阅读时, 我们根据教材内容, 列出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或查阅相关资料, 避免无明确目的地盲目读书, 而查阅资料可贯穿预习、学习、复习各个阶段;应用是对知识掌握的最高境界, 相关章节学习结束后, 安排学生进行小论文撰写或论述相关问题, 以巩固学习内容和灵活应用知识。总之, 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比掌握知识结果更为重要, 更具有长效性。教师要把这一任务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三、实验课内容的重建

实验课是水产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是培养、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因此, 实验课教学内容设计应体现实验的连贯性、整体性、逻辑性和综合性, 从而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融会贯通, 提高实验课所掌握的技能的实际应用性。根据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水产养殖行业对水产技术人才的需求状况, 分析学生在今后实际工作岗位上应具有的相关技能, 将《水产微生物》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为2个教学模块, 即基础实验部分和综合实验部分。基础实验为综合实验做铺垫, 其内容包括微生物检验操作技术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如:无菌操作技术, 培养基配制, 灭菌消毒等技术,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和保藏技术, 常用微生物的鉴定技术等。在基础实验中强调操作的连贯性, 充分考虑前后操作内容的衔接性。在准备工作, 培养学生必需的无菌操作概念, 培养基的制作, 并对相关物品进行消毒及灭菌;接着是微生物的分离、培养、纯化及保藏;获得了相应的菌株后再进行一系列的观察和初步鉴定, 包括染色技术、形态的观察、大小和数量的测定、相关的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等。整个授课顺序内容连续且完整, 达到了培养学生对微生物操作的整体认识, 为进一步开展综合实验打下必要的技能基础。综合实验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后开展。考虑到学时数的限制, 综合实验可放在后面开始的“动物营养与饲料”、“水环境监测”等综合实验课程中开展, 开设内容为“微生态饲料添加的制备”、“微生态制剂的制备”, 学生在掌握微生物培养等的基本操作后, 运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制备出微生态饲料添加或水质改良用微生态制剂, 然后将做准备出的产品运用于养殖过程中再进行下面的其他综合实验, 从而体现了微生物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将水产微生物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操作技能。

总之,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的不断关注, 微生物知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这就对水产微生物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水产微生物学教育应承担起水产养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只有积极深化水产微生物学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革新, 才能培养出实用型、创新型、吃苦耐劳型的专业技术人才, 为我国水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摘要:水产微生物学是水产养殖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文从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验课内容的重建三方面对水产微生物学理论及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 具体介绍了微生物学教改中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水产微生物学,改革,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树青, 江晓路, 牟海津.促进微生物实验技术创新水平的改革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 2004, 31 (5) :127-129.

[2]于海, 徐鑫, 汪志君.微生物学课程改革[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07, (2) :46-47.

[3]李新社, 陆步诗, 王放银.微生物学课程改革初探[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9 (2) :211-213.

[4]谭凤霞, 彭本英, 罗静波.水产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8 (8) :270-272.

[5]谢洁, 左伟东, 潘国庆.浅谈高等学校微生物学课程改革策略[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37 (5) :164-167.

[6]侯竹美, 王继芳, 王凤舞.水产病原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科技信息, 2007, (31) :52.

篇4:水产微生物学本科教学改革探究

关键词 水产微生物学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quatic Microbiology Undergraduate Teaching Reform Exploration

ZHENG Lanlan, LIU Bianzhi, GAO Chunsheng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2)

Abstract Aquatic Microbiology is a major resear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bes and aquatic animals' professional courses, including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two part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some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ir feelings and experiences,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Key words Aquatic Microbiology; teaching; reform

水產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在研究动物微生物学的理论基础上,着重研究微生物与水产养殖环境、水产动物疾病及水产品关系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目的是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利用和改善有益微生物;控制改造和消灭有害微生物;为淡水养殖、水族学及海水养殖服务。水产微生物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其课程设置与内容对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水产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为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首要目标,而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微生物也必将在农业的大发展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跟随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脚步,水产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必须要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实践探索。笔者结合近几年在水产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对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思考,形成以下几点想法。

1 课堂教学内容的调整

结合水产微生物学教材的实际编写情况,我校水产养殖本科专业目前采用的是2004年出版的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水产微生物学》,教材的编写距离现今已10年整。对于一门生命学科来讲,10年的发展是非常巨大的,有很多新的、前沿性的内容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予以补充。因此,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很多教学内容不能再仅仅局限于课本,而应该更多地和实践、和当前的微生物学研究发展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挖掘学生中存在的创新点。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存在课程内容较多、学时设置少的矛盾,按照教学日历的授课计划,在绪论第一堂课的讲解中,应以微生物的发展简史为时间主线,将微生物的相关重要事件、经典的实验设计、划时代的人物给同学们一一展现,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水产微生物学的兴趣。此外应突出课本中重点知识讲授,如细菌、真菌、病毒这些重要的微生物,并和实验课紧密结合,努力使学生达到能熟练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①而对于其他种类的微生物进行讲解时可压缩内容。同时,要紧扣水产微生物学的范畴,着重讲述特殊的水产微生物种类,及水产微生物在生产实践中为水产养殖业服务的现状与实例。

2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

随着计算机在大学应用的日益普及,目前的大学授课基本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在讲台上进行操作演示,使水产微生物学这门略显枯燥的课程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生动而形象地展示在学生们面前。如在讲解细菌的二分裂繁殖时,通过动画的设计,使学生既明白了二分裂繁殖的概念,同时也对细菌强大而快速的增殖过程有了深刻而形象的记忆。同时,学院尽量保证小班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此外,可以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手段,利用课余时间制作或者从网上下载水产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的视频录像,上传到专门的课程网站中,提前让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了解,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增加实验课的趣味性与可操作性。②在每次课程结束之后,要注重课下与学生的交流,很多学生不好意思当面指出老师教学中的问题或者说出自己在上课过程中的困惑,因此,通过QQ、微信、邮箱等方式收集学生课后的反馈意见,可以及时发现课堂中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或者给学生以及时、恰当的反馈。此外,现在手机进课堂的情况十分普遍与严重,很大程度上干扰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为提高学生听课的效果,集中听课注意力,就要加强课堂提问。可以采用两种方式:(1)在每次上课前5分钟,对上次课的内容进行检查回顾,督促学生课下的复习与笔记整理,及时了解学生对已讲述知识点的掌握情况;(2)在课堂中讲授新知识过程中,遇到重点、难点,或者学生注意力分散时,要及时进行提问,使他们能迅速回归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下转第224页)(上接第192页)

3 实验教学形式的补充

水产微生物学是分支于微生物学,隶属于生命科学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一门学科,对于实验教学的高要求是致力于提高水产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不二法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河南农业大学的水产微生物学课程针对水产养殖专业大三学生开设,课程设置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实验课为20学时,所占比重较大,也凸显了学校在教学大纲制定过程中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视。在实验课的设计过程中,实验课教学内容应突出实验的连贯性、整体性和综合性,将实验教学内容设计为两大部分:③基础实验与综合实验。基础实验主要包括培养基的配制、高压灭菌消毒、无菌操作、微生物的划线分离、微生物的培养等常规操作技能,是水产微生物学实验的基础操作;综合实验可以设定为未知水样的综合检测,将前期学习的基本实验技术进行综合运用,自行进行试验设计,对未知的试验结果进行判定与分析。实验内容与在安排时间上与课堂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从而有利于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迅速应用到实际中去,④进一步巩固课堂理论教学成果,提高学生参与实验课的兴趣,同时增强学生的创新性与动手能力,力争培养合格的水产养殖专业人才。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凸显,人们对微生物的关注也越来越高,微生物知识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网络的普及,学生所处时代的不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水产微生物学教学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进行水产微生物学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顺应时代发展,进行水产微生物学教学的改革与探索,致力于培养实用型、创新型、吃苦耐劳型的专业技术人才,力争为我国水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注释

① 谭凤霞,彭本英,罗静波.水产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8):270-272.

② 林旭吟,黄瑞,曾瑞娟.水产微生物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21:308,310.

③ 安晓萍,齐景伟.水产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5(19):30-31.

篇5:水产微生物教学大纲

综述了各种生物处理技术在水产养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概况,并指出生态型水产养殖系统是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

作 者:万红 宋碧玉 杨毅 倪朝晖 王卫明 熊帮喜  作者单位:万红,宋碧玉(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市)

杨毅(As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Thailand)

倪朝晖(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生态与健康养殖重点开放实验室,武汉市)

王卫明,熊帮喜(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武汉市)

篇6:畜牧养殖(水产)专业教学大纲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畜牧养殖(含水产)动物养殖科学、畜牧养殖(含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工程及水生态环境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养殖方面的工作。

二、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员主要学习生物学和水域环境学的基本理论以及畜牧养殖(含水产)动物养殖学、畜牧养殖(含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畜牧养殖(含水产)饲料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畜牧养殖(含水产)动物养殖实践性环节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畜牧养殖(含水产)经济动物养殖技术、营养与饲料疾病防治、水产饲料方面的基本能力。

学员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和技能。

1、掌握畜牧养殖(含水产)技术和疾病防治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掌握生物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

2、掌握畜牧养殖(含水产)动物营养的理论、畜牧养殖(含水产)动物饲料的配制的基本知识,具有实际操作能力;

3、具备渔业资源及其保护,了解饲料生产、畜牧养殖(含水产)品贸易等方面的相有关法规常识;

三、主要课程有:畜牧、水产养殖及常见疾病预防。

四、培训时间

培训时间:1个月

五、培养措施

1、根据培训学校学员培养定位,加强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增加学科前沿知识的教学,使学员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得到培养和训练。

篇7:水产微生物教学大纲

水院发[2001]46号

各系(部、院)、处(办)、馆:

为了进一步深化我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在完成全校教职工竞聘上岗和制定教师、党政后勤人员岗位考核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大连水产学院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水院发[2000]125号)、《大连水产学院校内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水院发[2001]24号)文件精神,制定大连水产学院教育教学辅助人员岗位考核办法,具体内容如下:

一、实验系列 Ⅰ、高级实验师

1、掌握本学科实验技术动态及发展趋势,任期内指导1~2名中级以下实验技术人员;

2、系统地讲授本学科主要的实验课程1门,每学年教学工作量达到100学时以上,教学效果良好;或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完成专业实习、课程实习且教学工作量达到100学时以上;或担任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维修年均教学工作量达到60学时以上;

3、在学科实验室建设中能解决实验技术中的重大技术问题;或安装调试大型精密仪器(5万元以上);或维护一定数量的仪器设备;

4、任期内在国外或国内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2篇(含2篇)以上的学术论文(第1作者);或编写5万字以上的实验教材1部;或获得市级及以上科研、教改奖励(主要完成人);

5、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有关任务。Ⅱ、实验师

1、了解本学科国内外实验技术的水平及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实验指导和动手能力;

2、系统讲授本学科1门实验课程,每学年的教学工作量达到80学时以上;或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完成专业实习,课程实习且教学工作量达到80学时以上;或担任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维修年均教学工作量达到50学时以上;或从事实验室管理年均实验室教学工作量达到1万学时/人.年;

3、能解决实验教学中实验技术的一般问题,具有安装、调试和维修一般设备仪器的能力;

4、任期内在学术刊物上发表1篇(含1篇)以上的学术论文(第1作者);或编写2万字的实验教材;或获得市级及以上科研、教改奖励(主要完成人—前3名);

5、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有关任务。

Ⅲ、助理实验师、实验员

1、按教学要求认真做好实验的各项准备工作,掌握有关设备仪器的性能及操作方法,负责所用仪器设备的调试、维修、管理工作,并认真做好记录;

2、熟悉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能够按照规章制度的要求做好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保持良好的实验室环境;

3、实验室管理人员平均实验室教学工作量达到1万学时/年.人;担任实验课的人员年均教学工作量达到60学时以上;

4、负责实验室的安全工作,认真做好防火、防盗等项工作,做好易燃易爆、剧毒、放射、强腐蚀品的领用和发放工作,并认真做好记录;

5、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有关任务。

二、工程系列

Ⅰ、高级工程师

1、具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

2、具有解决生产过程中或综合技术管理中本专业领域重要技术问题的能力;

3、有丰富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实践经验,在生产、技术管理工作中有显著的成绩或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任期内在国外或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2篇(含2篇)以上学术论文(第1作者);或获得市级及以上科研奖励(主要完成人—前3名);

5、任期内指导中级以下工程技术人员1~2名;

6、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有关任务。

Ⅱ、工程师

1、具有较系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2、掌握本专业的关键技术,具有独立解决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的能力;

3、有一定的从事生产、技术管理的实践经验,取得有实用价值的技术成果和技术经济社会效益;

4、聘期内在学术刊物上发表1篇(含1篇)以上学术论文(第1作者);或获得市级及以上科研奖励(主要完成人—前3名);

5、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有关任务。

Ⅲ、助理工程师、技术员

1、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国内基本发展现状;

2、具有完成一般性技术工作的实际能力;

3、能够参加各类项目的技术工作,并取得较好的生产或研究成绩;

4、任期内独立完成1篇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

5、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有关任务。

三、图书系列(包括资料员)

Ⅰ、副研究馆员

1、具有图书馆学、情报学较系统的理论知识和较深入的研究,熟悉全馆各部门的业务内容具有组织和协调各部门工作的能力;

2、聘期内在国外或国内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3篇(含3篇)以上的本专业学术论文,或出版5万字以上的本专业专著1部;

3、熟悉掌握文件分类、编目原理和工作技能,熟悉图书馆现代化理论与应用技术原理及实际操作技术,具有指导中型图书馆现代技术的能力;

4、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有关任务。

Ⅱ、馆员

1、熟悉本馆藏书体系特点和国内重要出版动态,掌握本馆读者结构情况和阅读需求,较好地完成本岗位工作任务;

2、聘期内在本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1篇(含1篇)以上的学术论文(第1作者);或撰写有一定水平的研究报告;

3、熟悉图书馆现代化技术原理和技术方法,掌握本岗位计算机的使用方法,能独立完成采编、文献分类、检索等项任务;

4、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有关任务。Ⅲ、助理馆员、管理员

1、了解本馆的藏书特点,熟悉本馆的读者结构和阅读需求,辅导读者查阅馆藏目录及文献检索工具。

2、聘期内在本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1篇(含1篇)以上的学术论文(第1、2作者);或撰写有一定水平的研究报告。

3、了解图书现代化技术原理和技术方法,掌握本岗位计算机的使用方法,担任文献研究、书目编辑的助手工作;

4、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有关任务。

四、出版编辑系列

1、副编审

1、熟悉有关学科的学术动态和编辑出版信息,主持或主要参与出版编辑工作;

2、担任重要书稿的责任编辑,制定编辑计划和选题方案,并组织编辑实施;

3、聘任期间在国外或国内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2篇(含2篇)以上学术论文;或出版编辑方面的专著、教材;或获得市级及以上科研奖励(主要完成人—前3名);

4、聘任期间指导中级及以下专业技术人员1名。

5、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有关任务。

Ⅱ、编辑

1、了解有关学科的学术动态和出版信息,能够承担某一方面的编辑工作;

2、能够独立审查、加工各类稿件,检查自己承担责任编辑的稿件、书籍成品;

3、聘任期间在有关刊物上发表1篇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

4、指导助理编辑的部分工作;

5、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有关任务。Ⅲ、助理编辑

1、协助编辑做好工作;

2、在编辑的指导下搜集整理有关学科的情报、信息,练习组稿;

3、在编辑的指导下,初审和加工稿件,或独立发稿;

4、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有关任务。

五、档案系列

Ⅰ、副研究馆员

1、系统地掌握档案专业理论,了解国内外档案学研究的动态,具有较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2、提出本岗位有指导意义的全面性业务工作计划、发展计划,或主持制定有一定水平的业务标准,组织或协调组织实施业务发展计划;

3、聘任期间在国外或国内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2篇(含2篇)以上学术论文;或出版5万字以上的本专业专著1部;或获得市级及以上科研奖励(主要完成人—前3名);

4、聘任期间指导中级及以下专业技术人员1名。

5、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有关任务。

Ⅱ、馆员

1、独立进行档案理论与业务研究,拟订档案管理工作的计划、方案;

2、独立从事或指导档案业务工作;

3、独立完成档案材料的编审工作;

4、熟悉党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方针、政策和档案工作法规,能起草有关规章制度;

5、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有关任务。

Ⅲ、助理馆员、管理员

1、比较系统地掌握档案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2、基本了解党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档案工作的规章制度;

3、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能胜任和履行助理馆员职责;

4、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有关任务。

六、教学秘书

Ⅰ、中级

1、在系主任的领导下,做好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修改和审核工作。负责组织教师的教材选定工作;

2、根据教学计划和院历落实学期教学任务,按期上报有关材料。负责教学文件和教学档案(包括教学日历、教学任务表、教学进度表、毕业论文(设计)、实习报告、学生成绩表等)的收集和管理;

3、负责学生的学籍管理,毕业生学位资格的初审工作。组织学生公共选修课和辅修专业的选课工作,做好重修课的管理工作;

4、协助系(部)主任组织期中教学检查,并撰写教学检查总结,做好教学实验室的设备购置及实验数据的上报工作;

5、完成教学秘书岗位的其它工作;

6、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有关任务。Ⅱ、初级

1、参与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组织教师的教材选定工作;

2、根据教学计划和院历落实学期教学任务,按期上报有关材料。负责教学文件和教学档案(包括教学日历、教学任务表、教学进度表、毕业论文(设计)、实习报告、学生成绩表等)的收集和管理;

3、负责教师的停课、调课和补课的协调工作,配合做好教学质量的检查和评价工作,包括组织学生课堂测评等;

4、负责学生的学籍管理,公共选修棵和辅修专业的选课工作,做好重修课的管理工作;

5、协助组织各种考试、考核和试卷的收集和管理,考试结束后负责向教师收集评阅成绩,送交教务处。同时将成绩录入学生成绩单,并计算学分;

6、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有关任务。

七、工勤人员

党政机关各处(室)、各系(部、馆)的 工勤人员的考核标准按各单位制定的岗位考核标准执行。

篇8:水产养殖中两种微生物的应用

1光合细菌的应用

光合细菌的特点是在菌体内含有光合色素, 可在厌氧、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 利用太阳光获得能量, 但不产生氧气。

光合细菌体内富含蛋白质, 大量B族维生素、B12、叶酸、生物素等, 菌体本身又是鱼虾及饵料生物的优质饵料, 添加于饲料中使动物体色鲜艳, 提高孵化率及存活率。因此光合细菌不仅参与水质净化过程而且还是水域食物链的重要环节。

光合细菌不仅可以直接作为养殖饵料使用, 也可以充当饲料添加剂。通过鱼类摄食到肠道里。进入肠道里的微生物制剂形成优势菌群, 产生多种酶并提高体内消化酶的活性等。有助于养殖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吸收, 促进动物的生长和发育。试验结果显示, 饲料中添加光合细菌后, 对西伯利亚鲟鱼消化道内的蛋白酶活性、淀粉酶活性和脂肪酶活性均有明显地提高作用这是光合细菌促进鱼类生长的根本原因。

2芽孢杆菌的应用

枯草芽孢杆菌最早被从禾本科植物枯茎叶上分离出来, 作为生产蛋白酶的重要菌株, 该菌是一种分布广泛的好氧性细菌, 革兰氏染色阳性, 无毒性, 不产硫化氢, 能分泌活性强的酶, 快速分解水中有机物质。能根据其周围基质的不同, 分泌出不同的消化酶, 如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脂酶等。

芽孢杆菌抗逆性很强, 耐高温、耐酸碱、耐挤压, 可加工到颗粒饲料中而不改变活性, 能调节肠道菌群, 维持微生态平衡, 能抑制肠道中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有害菌群, 促进乳酸菌成长。由于它能分泌各种消化酶, 从而提高饲料转化率和利用率。可提高动物对钙、磷、铁的利用, 促进维生素D的吸收, 菌体随粪便进入水体还可继续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1) 芽孢杆菌产生多种酶类, 是该类制剂能够促进动物生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包括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糖化酶, 帮助动物消化吸收营养物质, 同时还能产生部分果胶酶、纤维素酶等, 降解饲料中的果胶和纤维素等, 其中很多是动物机体本身不能分解的酶。芽孢杆菌作为水产养殖用添加剂, 一些研究证明其能够促进养殖品种加速生长, 降低饲料系数, 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 增强动物机体免疫力, 提高抗病能力和减少污染等。

(2) 与湖泊、河流等自然水体相比较, 人工养殖池塘是人为控制的生态系统。其中的各种理化性质及生物因子关系十分复杂脆弱, 随着养殖的进行, 水体环境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人工养殖池塘中的微生物是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体中的微生物种类及含量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在养殖过程中, 添加外源的有益微生物, 能够比较容易地改变水体中的微生物种类及数量。通过人工调控, 优化养殖水体环境的微生物组成及数量, 促进分解池塘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污染物如残余饲料及排泄废物, 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篇9:水产微生物教学大纲

[关键词]水产;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1-0144-03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规律的学科,属于数学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学科。其基本任务是研究生物学领域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并对数据分析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1]生物统计学是生物类、植物生产类、动物生产类、食品科学类、水产类、环境科学类等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方法论学科。尽管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讲述上,各专业相差不多,但在有限学时内具体授课内容的选择上,在例题、习题的选择与编写上,在试验设计方法等问题上,不同专业差别还是很大的。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从以知识传授为重点转向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从培养能够继承和使用知识的人才转向培养能够发现和创新知识的人才。[2]这种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给高校课程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水产学院申博增硕的成功获批,针对水产类专业的生物统计学课程特色建设与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

一、问题分析

(一)课程设置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现有三个专业,即水产养殖学专业、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和海洋科学专业。作为一门重要的应用数学,多年来生物统计学一直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普遍应用于各专业的毕业试验设计和毕业论文撰写中,其在水产科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各专业在本门课程的设置上并不一致,如教学大纲不一致、授课学时不一致、授课方式不一致、考试方法不一致、授课学期不一致等。不同专业的授课教师各自为政,缺乏沟通与交流,这不利于整个水产学科的发展,也不利于课程的后续发展与建设,更不利于硕、博课程的衔接与深化。

(二)教学内容与方式

首先,生物统计学应用数理统计对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进行演绎和归纳,涉及概率论、统计学、生物学及它们的综合应用等多方面,概念多、公式多、数据多,一些内容较为抽象,很多学生对该门课程有畏惧心理。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较难,表现在概念难以理解、思维难以展开、问题难以入手、方法难以掌握、习题难做,因此对本门课程缺乏兴趣,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此外,由于课堂互动少,与水产科学实践联系不紧密,教师过分重视教的过程,学生不能亲自体验收集、处理数据的过程,因此学生难以深刻理解统计学的本质原貌。

其次,在教材的选用上,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名的教材很多,但大多仍是基本沿用数学专业的教材体系,数学学科性太强[3],重数学理论,轻水产应用,数学与水产不能相互融合。以《生物统计学》为名的教材也较多,如杜荣骞的《生物统计学》(高等教育出版社)[4]、明道绪的《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中国农业出版社)[5]等,其编写主线都是先概率、后统计、再试验设计。这些教材较传统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更加合理,充分考虑了授课学时的安排,少概率、多统计;理论部分恰到好处地压缩,应用部分适当加强,在实践中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我们曾采用杜荣骞主编的《生物统计学》,虽然其强调了在生物科学上的应用,但其例题和习题多为以动植物的遗传、变异为主,需要有较好的生物知识,对水产学科来说有些脱节,学生在学习了较难的理论后难以具体化、形象化,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

最后,为了应付传统的单一笔试的考核方式,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学生把精力都放在了记背公式、过程的推导和演算当中,忽略了对知识背景的理解,如果题型一变,马上不知如何解答。一道简单的方差分析就要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考试信息量受到限制,这些考试内容在学生以后的计算机应用中又基本用不上,这无疑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课程改革对策

(一)课程设置改革

为充分利用教学与教师资源,我们将课程更名为水产生物统计学,并作为院级限选课提出,强调了本课程在整个水产学院各专业课程设置中的重要性。课程采用统一的课程名称、课程号,课程教学大纲及课程考核,课程学时设置为48学时,其中理论授课学时为36学时,实验上机学时为12学时,理论与实验学时比为3∶1,基本保证了该门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要求(对多数高校而言,一般设置为40学时或更少)。为了保证本课程先修课程的顺利完成,让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且与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相衔接,授课学期设置在第六学期较为合理。

(二)注重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

在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上,应注重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广东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教学型为主的大学,而水产学院在学校的发展中扮演着教学、科研并重的角色。水产生物统计学是一门理论基础强、实践强的学科,在学时较少、学科研究日益深入发展的要求下,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接受知识”转向“主动应用”,是生物统计学教学与实践的主要内容。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就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思维、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为出发点,科学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形成技能,发展学生智力、挖掘学生潜力。首先,在知识的传授上,要“两少两多”,即“少概率、多统计;少理论,多应用”。学习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进行统计分析,要比学习这个方法本身如何统计更重要。现在的统计方法,都可以由很多专业的统计软件来完成,甚至你只要知道用什么方法,怎么输入数据,一个菜单就搞定了,也就是说,不管你方法对不对,总会有结果出来的。因此,培养学生主动分析的能力更为重要。

(三)教学内容与方式改革

1.强化海洋、水产特色

根据水产学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与课程体系特征,我们以海洋水产类试验方案设计、数据分析与处理等为课程应用导向,突显海洋、水产特色。我们以蔡一林、岳永生主编的《水产生物统计》[6]为教材,以各专业教师科研实践的实际案例为补充例题及习题,深入浅出地介绍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并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如何合理有效地获得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推断的原理和方法。由于与专业紧密相连,举例对象学生熟悉,这自然减少了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

2.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除基本统计原理外,我们根据各专业实践在有限的课时内优化教学内容。概率论是整个统计的理论基础,在教学上要注意讲清概念、减少理论,加强引导。在概念的讲解上,要注意深入浅出,简明易懂。对于一些证明推导,则可以适当略去,只要说明问题的背景、来源、结果及应用的方面即可。在统计上,要加强对基本统计理论的讲解。基本的分布、方差分析、简单的相关和回归基本就解决了水产学科本科教学、科研的大多数问题。我们没有必要为了解决10%的问题而去花90%的时间。此外,一些简化公式都是为了手工计算而设计的,由于可以使用电脑完成计算,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略去。

3.改革教学方法

水产生物学科是门实验性的学科,很多生物学现象及其原理都是在试验中发现,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得出结论的,因此,试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结果的分析及其结论的正确、可靠与否。本课程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

(1)在理论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①从各专业的背景出发,建立抽象理论与学生熟悉的具体问题之间的联系,通过比较研究,使学生掌握各种试验模型的假定及其应用。②采用探索探究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路,引导学生用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由以教师“讲”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使得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讨论和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采用课外阅读文献、课堂评述等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创新奠定基础。④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除具有一般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的特点外,还要根据本课程特点展示数据的动态分析过程,尽可能使课件融教学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性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2)在实践教学中,分三个层次进行实践性教学。①通过试验设计的方法练习,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理解的基础实践。②结合专业提出课题,由学生组织设计及分析,并进行课堂讨论的综合性、设计性实践。③根据专业,由学生自行选题、设计并分析推断的研究性实践。

4.切实用好“多媒体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日益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7]它以计算机为主要媒介,把文字、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等信息媒体结合起来表达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能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从而实现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达到的效果,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在实践中,“多媒体”的“多”往往被单一计算机取代,多媒体课件也往往成了简单的PPT演示。笔者曾在《浅谈高等教育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8]一文中,阐述了现代多媒体教学在带来利的同时其弊同样不可忽视。就生物统计学的多媒体教学而言,其概念多、公示多、统计计算过程烦琐乏味,计算机的应用无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传统黑板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在教学中笔者就曾发现,学生对统计量不知道怎么书写;重要的推导过程在多媒体课件中一闪而过,跟学生的认知思维衔接不上,这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厌恶感,使学生不能跟着教师的节奏学习。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此外,要注意生物统计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不同于物理、化学等学科(它们强调计算机的模拟功能),生物统计学多媒体课件必须同统计分析软件“链接”。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普通计算器、Excel软件和SPSS统计软件是较为适合的本科教学统计软件。也许大家都忽略了普通计算器的应用,实际上,在任何一台Windows机器上,程序的附件中都有一个计算器,这个计算器虽然不能进行复杂的统计功能,但对于统计中经常用到的统计量基本都能够计算。此外,在电脑上机课上,可以重点介绍Excel的统计功能。严格说来Excel并不算是统计软件,而只是数据处理工具。但它几乎是每台电脑上装机必备的软件,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Excel统计功能的学习能为他们以后从事非专业统计工作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专业统计软件采用SPSS软件,由于该软件不需要编程,因此学生较易接受。除了课堂涉及的统计方法外,这些大型软件包的一个主要好处就是菜单丰富,功能齐备,只要有一本参考书,学生就可以方便地掌握各种统计方法。

最后,要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网络教学将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充足的学习资料和多样的学习方式。比如西安科技大学的生物统计学网站,除了具有精品课程的内容外,还在“参考资料”栏目内设有“教学篇”、“人物篇”、“历史篇”、“故事篇”、“软件篇”、“应用篇”等内容,这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还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以通过学生反馈来丰富学习资料。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成绩考核是督促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并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查的重要手段。在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中,学生要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计算公式的背诵和数学计算上,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准确地考查学生对各种统计分析方法的掌握和应用情况。要改革考核方式,除笔试外,还应增加电脑上机考试。笔试部分应加强概念的理解和实际应用,不要求背条文、记大量的公式,也不要求繁杂的计算。电脑上机考试部分,应让学生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和原理,选取合适的统计命令进行统计运算,并能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这样就能将学习、考核和应用真正结合起来,既解决了学生死记硬背的问题,又加强了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学习兴趣,真正达到了本门课程的培养目标。

四、课程建设

在课程的建设上,应注重两点。一是加强师资建设,以讲授本门课程的教授、博士作为课程负责人,建设教学梯队,以研带教,以较辅研;教师定期学习讨论,编制更符合水产学院研究特色的教学例题、习题。二是将这门课程作为学生一生的课程,即在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学习阶段都要开设本门课程的后续,形成一个完整的统计学学习链条,使本门课程能真正服务于水产学院的教学、科研。

[ 参 考 文 献 ]

[1] 苗永旺,刘学洪,苟潇,等.《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效果探讨[J].家畜生态学报,2012(1):107-110.

[2] 李培英,孙宗玖.草业科学专业田间试验附生物统计教学改革设想[J].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14(7):186-188.

[3] 徐林.经济学专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初探[J].科技信息,2008(35):929.

[4] 杜荣骞.生物统计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 明道绪.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6] 蔡一林,岳永生.水产生物统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7] 江峥嵘,李克东.关于开展多媒体创作工具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1999(4):18-20.

[8] 张静,汤保贵.浅谈高等教育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5(增刊):43-44.

上一篇:我思念的朋友下一篇:记事文含泪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