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教学,充满情趣王忠

2024-05-24

幽默教学,充满情趣王忠(共9篇)

篇1:幽默教学,充满情趣王忠

幽默教学,充满情趣

石嘴山市平罗城关四小

忠 作者:王忠,男 1972年出生,中共党员,小教一级,任四年级语文,兼任学校教务干事。

教龄20年,联系电话:***

苏联著名教育家维特洛夫曾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教学幽默是教学艺术的特殊表现形式。那么,什么样的幽默才算教学幽默呢?教学幽默是指教师运用各种奇巧的,出人意料的语言、动作、表情、物件等,以其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气氛中掌握知识经验的心理过程。由此可见,教学活动作为一门艺术,幽默是一块举足轻重的基石。它是教师性格、修养、智慧的表现,是教师十分重要的思维品质和特殊本领。它能使教学过程更轻松,更有趣,更有效,具有更高的教学审美趣味。

但是近年来,由于新课标、新理念的不断充实、深化,老师们的课堂教学设计精彩纷呈,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及多媒体的使用,都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许多生机。但是这些精美的设计和课件均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要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才能得以充分证明。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心态,不能恰到好处的运用,不能用更精美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潜在激情,那么这也只是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快乐中“痛苦”的学习。

作为教师,权威性固然重要,而充满冷漠、过于严肃、缺乏关怀和同情的心理环境会使师生之间产生误解和隔阂,形成认识上和情感上的各种差异与障碍。让学生长时间处于紧张、沉闷的情境中,容易产生痛苦和压抑的情绪。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适当地添加一点奇巧精辟的幽默,将激趣因子适时的引进课堂,学生就会因情绪的愉悦而学习兴趣倍增,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尤其是语文课,在这方面的效果最显著。因为语文学科是和人的心灵直接对话的学科,最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幽默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差距,学生因此会觉得教师既可敬又可亲。

教学幽默能活跃课堂氛围,舒缓紧张情绪。课堂上适当运用一点幽默能淡化师生角色意识,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认知发展。课堂上,学生或多或少或轻或重都会存在紧张的情绪,而此时的幽默则起着舒缓紧张神经的作用。否则学生从一开始接触问题,就一直持续紧张,其思维状态就象机器的齿轮一样,由于缺乏润滑油,磨损加大,轻则短时中断运转、重则缩短机器寿命,甚而过早报废。在课堂上,说几句幽默的话可以舒缓学生心理的疲劳。适时的幽默犹如兴奋剂,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提高注意力,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也许每位一线教师都不乏这样的经历:当你讲得津津有味时,突然“咣啷”一声,一名学生连人带凳子翻倒在地;当你讲得忘乎所以时,突然一名学生莫名其妙的“啊——”了一声;或者当你正口若悬河讲解时,双目余光所及之地,竟有一名弟子神游梦乡!甚至口水直流浸湿衣袖。对于这些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教师切忌狂轰滥炸式的批评,排山倒海式的教育。正确不费力,育人又搞笑的办法是“零处理”,装装糊涂。比如,你可以轻声细语地对熟睡之人说:“某某,这样睡着不舒服,要不要我给你拿个枕头?”睡觉者定会面红耳热霍然惊醒,定会在全班学生的会心一笑中重整精神。这样既不影响师生情绪,又保证了听课效率,及时的拉回了迷途野马,何乐而不为?

在比如上外语课时,在讲到外语的重要性时,可以引入这样一则趣味横生的小故事:一3 1

只母老鼠带着几只小老鼠在草地里漫步,突然来了一只猫。小老鼠吓得全都躲了起来,只有母老鼠沉着冷静,没有躲开。眼看猫越走越近,小老鼠们非常害怕,就在这时,母老鼠学了一声狗叫,猫不知其中有诈,调头跑了。等猫跑远了,小老鼠一个个胆战心惊地走出来。等所有的小老鼠都到齐了,母老鼠才语重心长地教导小老鼠:“孩子们,掌握一门外语是多么的重要啊!”学生们在哈哈大笑之后定会有所感触和启迪。教学效果在不知不觉中就达到了,轻松自然而又回味无穷。

近年来中外教育的调查显示,未来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类型中,富有幽默感成为教师不可或缺的必备素质之一。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应该只把课堂当作传承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把课堂当作师生交流思想感情、碰撞智慧火花、启迪智慧灵感的其乐融融的“磁场”。能使教学产生快乐情趣的方法很多,但最直接最有效的还数幽默。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当孩子们兴味盎然地投入的学习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要。无论什么理由,一个老师让学生不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了,这个老师就是个失败的老师。

如果将一堂课比作一碗方便面,那么幽默的语言就如方便面中的“作料”,为整个课堂加入了无穷的滋味。于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

说到这里,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下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古诗《草》的幽默片段: 于老师教学古诗《草》,进入复习阶段。案例:

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草》背给妈妈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好,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习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诵)我的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生答《草》)弟弟,这首诗我也学过。他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哎,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记性好,谢谢你。(众笑)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前面)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生答背《草》)

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

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哦,我明白了。你背吧。(生背)“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2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呀?(众笑)

这个教学片段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称赞,已经成为于老师教学中的经典片段。这一教学环节的最大成功就在于富有情趣!于老师匠心独运,一会儿变成妈妈,一会儿变成哥哥,一会儿又变成奶奶,把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教学环节通过角色转换演绎得曲折有致、情趣盎然。尤其是能过耳朵有点聋的奶奶,巧妙地引导学生准确说出了诗意,强化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肯定能够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鲜明的印记。可见,情趣犹如教学的润滑剂,它让课堂变得生机盎然,让学习成为愉快的享受。

没有魅力的课堂教学是缺乏生机和乐趣的教学。数学课不该是枯燥的公式、乏味的计算的堆积,他是理性知识的传授与令人愉悦的情感陶冶的结合体,是美丽无穷的。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只有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才能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有效的进行教学,把教学活动视为自己的需要和乐观。而幽默教学,他让学生产生“共振”效应,课堂中渗透幽默分子能融洽师生关系,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达到“善歌者使人记其声,善教者使人记其志。”下面就以全国著名青年教师吴果的数学课《倒数的认识》为例,看看导课幽默是如何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的:

案例:

师:同学们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姓吴。多媒体出示“吴”字后,电脑动画闪烁,在美妙的乐曲声中,“吴” 字转眼间变成了“吞”。师:哎呀,吴老师被吞掉了。学生开怀大笑,此时多媒体出示:“吴——吞”。两个字同时闪动“天”字,然后同时闪动“口”字。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组文字的构造规律,你能在写几组类似的吗? 生:“士——干”,“上——下”,“甲——由”。(学生争先恐后地写出了许多组)

师:汉语中的文字有这样的构成规律,数学中的数也有这样的构成规律吗?如果有,请大家大胆的写在黑板上。

师:你能根据每组数的构成规律,给它取一个名字吗? 生:换位数,相反数,互为倒数„„

以上的这个导入片段,教师跳出数学教数学,别出心裁的创设风趣幽默、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课伊始,学生就被学习内容吸引:吴老师联系自己的姓,把语文中的构字规律与数学中的数的构成规律进行比照,使教学重难点不知不觉中突破,学生迅速进入了欲罢不能的“我要学”的学习境界。

“幽默是教学的得力助手。幽默可以使学习化难为易,幽默可以使课堂气氛和谐融洽,幽默可以使师生心灵对接沟通。老师笑着看学生,学生就会笑着看老师。”总之,幽默是教学的一种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用幽默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精神获得自由,智慧在高峰体验中开出绚烂的花朵。愿我们的教学因为智慧而幽默,因为幽默而回味无穷,让我们用我们的智慧在教学中充分展现幽默的神奇魅力吧!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国名师个性教学》(2010年)肖川 大众文艺出版社

篇2:让识字教学充满情趣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稍有不慎就会陷入枯燥、乏味的境地。如何让识字充满情趣, 使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这项学习任务呢?

一、开发资源, 在生活中识字

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因素, 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教育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在识字教学中, 教师加强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整合, 走出语文课只教“语文书”的圈子, 有针对性地将语文学习引向生活的大舞台。

(一) 利用传播语言的各种媒体, 让学生在生活中乐于识字

1.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识字。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认学习园地、告示牌、宣传标语、温馨提示上的字, 在校园里碰到他们时可以随机进行检测。

2.借助生活中的实物、图片等识字。教室里有很多现成的实物, 如门、窗、讲台、黑板、电脑等, 教师可以在上面贴上识字卡, 让学生随时识字。

3.营造识字氛围, 给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教师要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 注意收集包装盒、包装袋等上的字, 并将这些“字”带到学校, 在课堂上互相考一考。

(二) 利用社会大课堂, 拓展学生识字的时空

在这个多彩的世界中, 汉字随处可见:广告招牌、电视屏幕、包装盒上等等, 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看电视、逛街、旅游、买东西等机会, 向家长请教, 自主识字。教师还可以利用秋游、春游等集体活动,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识字。

(三) 利用影视、网络自主识字

学生喜欢看动画片, 教师可要求学生多注意动画片上出现的文字, 并把看过的动画片的标题、角色名记录下来, 制作成卡片, 贴在自己的“采蜜集”上, 时常拿出来看看, 在不知不觉中将其中的字记住。上网时, 鼓励学生用拼音输入法打字, 在浏览网页时找找自己认识的字, 并试着浏览儿童网站。

二、寓识字于乐, 在动手中识字

(一) 设置“认字卡”

学生在课外识字活动中, 把自己新认识的字填在“我的新朋友”一栏中, 自我评价和爸爸、妈妈、老师的评价就分别填在“我的话”“爸爸、妈妈的话”“老师的话”中。

(二) 制作识字剪报

小学生对一些常规的识字方法兴趣不是很高, 对剪剪贴贴却情有独钟。针对这一特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识字剪报。通过制作识字剪报, 既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

(三) 建立家庭识字档案

教师应抓住时机与家长沟通, 设立家庭识字档案, 让学生在家庭中识字。如, 要求家长把家里的各种常用的物品名称制成卡片, 分别贴在实物上, 让学生对照实物认字。这样, 字与实物结合, 学生就会在无形中记住这些字;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先认认父母的姓名、工作单位, 然后扩展到认识亲戚朋友的姓名、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等。

三、识用结合, 在阅读中识字

教学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儿童拼音读物, 把识字寓于读课外书的过程中, 达到“寓识于读”“以识促读”的目的。

如, 学完一首古诗, 让学生课外读读《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学完一篇童话故事, 让学生课外读读《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等, 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 在文章的具体语言环境中认识生字。

每星期的一节阅读课, 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带来读。读完一首儿歌或童谣后,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给大家讲讲:今天又认识了哪些新的字, 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学会这些字的。

抓好每天下午十分钟的经典诵读, 诵读内容可以选择《三字经》或别的其他内容。教师可以教学生击节而诵, 读出其中的韵味。学生在摇头晃脑的诵读中形成语感, 识记了字形。

篇3:让拼音教学充满情趣

一、情趣来自形象感知

低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他们的定向能力尚处在较低的层次上,注意状态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针对低年级学生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在单韵母教学中,我在“两境”基礎上抓住单韵母的特点,注意采用“趣味教学法”,利用自备小镜子让学生同时运用眼、耳、口等感官,把视、听、说结合起来,使其感知鲜明、深刻,再用儿童化的语言总结为“嘴巴张大aaa,嘴巴圆圆ooo,嘴巴扁扁eee”等。I和e口型差不多,但发i时,上下牙齿碰在一起,对于这种细微的差别可采取“听辨矫正法”。待学生掌握后,还可编口诀“牙齿对齐iii”,配合手形,左右手指相碰。发ü,“像吹笛子üüü”,同时配合吹笛子的动作。这样动口又动手的教学充满了情趣。

再如,j、q、x与ü相拼省掉ü上两点的规则比较抽象,小学生学起来比较抽象。情境图设计成小熊愚愚(ü)见到好朋友j、q、x,先把太阳镜摘下来(表示去掉ü上两点)再握手。这样构思精彩的插图,有趣生动,既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又解决了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针对学生好动、好玩、好奇心强的特点,利用手势帮助教学也是个好办法。手势是我们常用的肢体语言,它灵活有趣,既不扰乱课堂整体氛围,也起到了激趣助学的作用。可以用手表示口腔和舌头,牙齿的堆砌、舌位的卷与缩都可以借助它来展示。

二、情趣来自主动探究

学习的情趣来自自己主动的探究,一切被动的学习都是难以获得快乐的。如复韵母的教学,在认真教好第一个韵母“ai”发音的基础上,再出示其他几个复韵母,了解韵母的组成,引导学生利用单韵母的口形,根据复韵母的发音特点(在两个舌位滑动过程中产生新音),相信学生一定能自己学会。这样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自己来领会发音要领。学生兴趣盎然,有学生编了助记口决,如ai,“前面有个a,嘴巴先张大,后面有个i,牙齿再对齐”。还有学生用动作帮助形象记忆,张开右手虎口,表示嘴巴张大,接着手形变化,表示嘴巴滑动。这时,学习就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他们利用新旧知识联系,自己动脑学习,一方面更深刻地掌握了发音要领,另一方面好奇心、求知欲也得到了满足。

教学中,教师要提倡激励性的教学机制,在教学评点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发表见解。如字母b,学生有的看图说“翻板冲浪bbb”,有的说“柄向上,圆右下bbb”,有的说“右下半圆bbb”,还有的说“假6bbb”等。甚至有学生用手势做出它的形状。这样,把枯燥乏味的拼音字母,利用生动的图片及好听的儿歌变得具体形象,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学习。由于学生采用了适合自己的方法,不仅增添了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可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主动探究,真是其益无穷!

三、情趣来自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叶圣陶老先生的话对我们启发很大。

可以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如告诉学生,声母就是字母的领路人。它总是走在前面,说话总是很轻柔。学生一听,就注意到声母要读得轻而短。涉及音节教学时,还可以用游戏、儿歌巩固。如:老师:“dd来领路,谁来跟着后面走?”学生:“aa跟着走,手拉手来da、da、da。”这样用儿歌、游戏来增趣,学生又一次下意识地注意到了声母总在音节最前面。从字母自身的形体特点出发,以形体动作激发学习兴趣。如f-t,平张开双臂,边说边动:右歪头fff,右翘腿ttt。这样在字母形体和学生形体间搭起一座桥,即用肢体语言来展现字母的形。这样教学,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从而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实践证明,拼音教学应寓于图画、儿歌、音乐、游戏活动中,在欢乐的气氛中,学生会学得有滋有味。

篇4: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情趣

一、捕捉“生活素材”,激起学习兴趣

生活中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素材”,采撷生活数学实例。在数学教学中,可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如“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因为长方体中各个部分之间总是存在着“相对”或“相交”的位置关系,而抓住了这两种关系,就抓住了长方体的结构特点,也就抓住了这节课的核心。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看到并重视这两种关系呢?从生活中常见的鼓掌这一动作上,我们可以找到研究“相对”与“相交”的切入点。在上课开始前,先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向前来与我们共同上课的老师表示欢迎(学生鼓掌)。然后共同研究鼓掌动作。鼓掌动作看来简单,人人都会,但要认真研究起来还真有学问呢。 (1) 这样鼓掌行吗?(教师只用一只手在胸前扇来扇去) (2) 两只手就一定能行吗?(教师用两只手前后交错地在胸前扇来扇去) (3) 那么正确的做法应是两只手的掌心相对。 (4) 通过教师手势使学生认识“上下相对”“左右相对”和“前后相对”。 (5) 再继续研究,教师说,你们看这样行吗?(教师用两手在胸前不断地做十指交叉的动作,当然也没有声音)学生回答,不行,

这叫交叉。两只手互相交叉,我们可以称之为“相交”。最后教师小结,“相对”和“相交”是两个物体间或物体中某些部分间的两种十分重要的位置关系,这种关系在鼓掌的动作中有,在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中也有。今天我们就要在学习长方体的过程中进一步研究“相对”与“相交”的关系。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素材”引入新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二、创设“生活情景”,突出主体地位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兴趣也就越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应用,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例如,有一次,我在上数学兴趣活动课时,顺手拿起讲台上的大半瓶墨汁说,这只墨汁瓶,下面是长方体,上面是无名形体。新买来时墨汁装得满满的,净重1000克,现在墨汁用去了一些,谁能算出剩下的墨汁还有多少克呢?题目一出,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开了,经讨论达成一个共识: (1) 用秤称:先连瓶称,再将墨汁倒出后称出空瓶的重量,然后用减法算一算; (2) 必须知道现有墨汁的长、宽、高,才可以算出。这时,有位同学提出能“用尺子‘称’出墨汁的重量”。“一石激起千层浪”,一般人都认为“尺子是测量长度的”,怎么能“用尺子‘称’出墨汁的重量”呢?同学们疑惑不解,议论纷纷。在老师的鼓励下,这位同学大胆地走上讲台,他首先用尺子量出从瓶底到墨汁的高度为14厘米,然后拧紧瓶盖,把墨汁瓶倒过来,再量出空缺部分的高度为6厘米。最后告诉大家:“墨汁瓶正放时瓶颈的空缺部分的容积(无名形体的容积),就是倒过来瓶身空缺部分的容积。因为同一瓶墨汁,无论正放或倒放,斜放或横放,空缺部分的容积都是相等的,所以正放时上面瓶颈的空缺部分的容积等于倒放时高为6厘米的瓶身空缺部分的容积。这样,满瓶墨汁的容积就等于高为(14+6)厘米的瓶身的容积,所以可以用1000÷(14+6)×14算出瓶内墨汁还重700克。”这位同学一说完,全班同学不由自主地为他鼓掌。在这节课中,我重视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宽自主探究的空间,创设有关生活情景,激活学生思考和创造的活力与灵性,增强学生探究的意识,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思考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除了注重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注重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托,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问题。例如:我在给学生上“六一游园活动课”时,向学生提出:举行六一游园活动可能会碰到哪些数学问题、可设计哪些活动方案?学生对这个题材很感兴趣,对活动中的方案设计抱有饱满的热情,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纷纷谈了自己想到的问题: (1) 整个活动几时开始,几时结束,一共经过多少时间? (2) 共有哪些活动项目?各个项目活动时间大致是多少? (3) 活动经费有多少?活动经费如何使用? (4) 活动满分是几分?得多少分可以获奖? (5) 共有哪几个获奖等级?有哪些奖品?奖品如何分配?……学生提的问题与老师事先考虑的并不完全一致,但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老师要充分捕捉学生的问题展开讨论,于是我积极鼓励同学提出问题,并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请同学们进行解决。同学们几人合作,任选其中1~2个问题进行设计,设计形式由学生来定,可以是线段图,可以是表格,也可以是图案或文字等。在设计方案中,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高度发挥,个性得到弘扬,学生将自己的设计作业进行展示,大胆表述了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课堂中,以学生活动为主旋律,人人参与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地考虑,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创新,是学生具有良好数学意识的体现。的确,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而学生又容易理解那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数学问题。

四、回归“生活实践”,学会解决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新基础教育”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口号是“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例如,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后,指着门窗上的一块碎玻璃,问:怎样才能配到一块合适的玻璃呢?让学生充分考虑,用学到的方法解决这一生活问题。再例如:学习了“利息”后,可指导学生到银行调查利率,帮助家人存款、取款;学过“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面积和体积计算”后,可让学生为家庭的装潢制订一个购物计划;学过“人民币”后,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这样,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为“用”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篇5:识字教学应该充满情趣

【关键词】识字     情趣      情境     游戏     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还有许多教师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只一味强调语文的工具性,把学生识字看作是教师在教字,非常机械。这样的识字教学漠视和扼杀了学生随机创造的反应、识字能力的培养、口语交际的训练、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发展、人文精神的熏陶。因此,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创设情境,多创设活动,多创设形式,让识字教学充满情趣化。我的一些思考和做法是这样的:

一、以人为本,让学生感受人文精神和汉字之美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新教材编排本身就有意识地突出多元开放的识字方式,教材本身就具有人文性,如果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识字教学就充满情趣化。如识字“安”,我是这样教的:“安”是女子在家最安全(教师略讲古代抢婚制)……学生表现出强烈的识字兴趣。识字教学原本是一杯“苦涩的咖啡”,情趣是“一勺糖”,在“苦涩的咖啡”中加了“一勺糖”,学生就急着“喝加糖的咖啡”。

所以说,在识字教学中充满情趣化,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学习体验,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二、用情境和游戏等方法使教学灵活而生动

低年级的学生虽然有意注意在发展,但占优势的还是无意注意。他们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易被新鲜的事物刺激吸引,常受兴趣和情绪支配。因此在进行识字教学时,要时时保持教学内容丰富且有新意。另外,教学方式、方法要有灵活性和多样性。

1.创设情境和游戏等来识字

教育学家卡罗琳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生本教育体系低年级的学生平均每天要识二十多个字,因此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开展各种活动和游戏,让学生愉快识字。

有时,在黑板上画好巨大的田字格,按正确的笔画顺序,请几个同学合作(一人写一个笔画)把生字写出来。若是用彩色粉笔写,那么按同学们的话说,这个字就像一个穿着鲜艳衣裳的漂亮女孩。学生在活动和游戏中识字比较轻松愉快,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还可以进行“猜谜语”游戏来识字。如“一口咬掉牛尾巴”是什么字?(告)……许许多多的汉字都可以用来做谜语猜。学生猜谜语的过程就是识记字形的过程,这种识记不同于机械识记,是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记忆,印象深刻。此时,学生无论猜得出或猜不出,常会开怀大笑,感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

2.开展多样训练,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

心理学研究表明:复现形式越多越新,识记的效果越好。因此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训练,让生字多次复现,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如:给生字组词或用生字说词说句;同桌互相听写;同桌交换生字书写本写生字;相同结构、相同偏旁的字归集起来等等。例如,教“青”字时,对学生说“青”是小草的颜色,是人们形容大自然美丽时常用的字,所以我们有许多字是利用“青”来造的,比如人的眼睛就是“目青为睛”,形容天气好有太阳就是“日青为晴”等,如说为人有礼貌,“言青是请”,水干净为“清”,不争不吵为“静”等等。

汉字是最富有生命力的文字,识记汉字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如教“眺”时,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形声字“逃、桃、跳、挑”等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运用举一反三这些方法去学习识字,学生的识字能力会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同时也感受到了创造的快乐。

三、讓识字与生活相连,体现开放性和实践性

有妙言道:学习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因此,识字教学应该紧密地联系生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多多识字。

1.以生活劳动经验为媒介

比如借助学生自己已有的生活劳动经验来识字,使学生识字的兴趣大增,提高了识字的效率,拓展了思维的深度。

2.利用学校身边的资源

我们的校园本身就是一个识字的智慧宝库,也许是太过熟悉反而不在意吧,许多老师浪费了这个好资源。校园里校名、校训、小学生守则、班级名……这些都是学生识字的好素材和好途径。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经常引导学生认认这些字,日子一久,学生就由无意识到有意识地把熟悉的环境与识字结合起来。

3.让电视和广告为我所用

现在的学生看起电视是一个比一个厉害,老师和家长都忧心忡忡。其实,对此没有必要如临大敌,只要我们老师和家长好好地进行“宏观调控”,注意学生看电视的时间和节目,未必不可。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如新闻、少儿节目、动画片、儿童故事片、小孩益智节目等,学生都能从中获得大量的信息。所以可以让学生在看这些节目时,注意认读字幕,不懂的问家长。一边听标准的发音,一边看出现的字,不知不觉中对汉字变得熟悉,便变为己有了。还有就是我们的学生每天都会面临许多的广告、商标、招牌,可要求他们在上街、活动、游览的时候,问问家长、同学,加以利用和学习,也一定会有收获的。

4.在现代信息技术中渗透

信息化社会的来临使现在的小学生从刚开始学习就进入电脑时代,让电脑为识字服务。并且,电脑已经走向了大众、走向了农村,利用电脑识字已成为现实。因为电脑库存量大,学生随意打一个字,都会相应出现一系列字,为学生探究性识字和随意识字提供了平台。而小学生打字一般是采用全拼输入法或智能ABC输入法,这样既可以熟记字音,又可以巩固字形,二者兼得,其乐融融。

总而言之,人生聪明识字始。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其学习重要性不言而喻。识字教学首先应是对人的教学,应渗透人文精神,关注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的方法,力求识用结合。”所以说,在情境中识字,学生既有识字的能力,又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在情境中识字,犹如给学生插上了翅膀,在识字的自由王国里展翅飞翔。

【参考文献】

篇6:让小学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情趣

一、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

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过, 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 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 接受程度不一样, 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 , 要学生接 受和理解 枯燥、抽象 的数学知 识 , 没有高素 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 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 好、心理特 征等个性 心理倾向 , 将数学语 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 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 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 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 ”学生的方法很多, 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 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 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 ”的益处之 后 , 学生主动 介绍了“储 蓄的相关 事项”, 在不知不 觉中学到 了知识 , 体会到了 生活与数 学休戚相关。

二、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 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 使学生身临其境, 激发学生发现、探索和应用, 学生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创设学生春游的情境:“同学们去春游, 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 每船乘6个人, 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课上, 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 自己列式解题。这样, 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 还促使学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三、数学问题生活化, 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 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 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 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 还使他们切实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 真正理解了数学, 感受到了现实生活中充满数学, 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时, 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 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 而且使他们体会到了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 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教学时, 让学生为校园设计植树方案, 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 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 基本上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 让学生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 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又如学习了“人民币”后, 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

总之, 数学即生活, 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 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 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 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摘要:数学即生活, 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 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 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 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要使小学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情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就要使数学语言生活化、课堂教学生活化、处理数学问题生活化、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情趣, 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探索精神和创造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关键词:数学教学,新课标,生活情趣,实践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美国数学科学资金来源特别委员会.美国数学的现在和未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6.

[3]胡作玄.数学与社会[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1.

[4]冯志伟.数学与语言[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1.

[5]严士健.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4.

[6]黄艾.让小学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情趣[J].内蒙古:内蒙古教育, 2012 (4) .

[7]黎飞琴.小学数学教学板书设计谈[J].广西:广西教育, 2006 (28) .

篇7:追求充满情趣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 陶行知思想 激发兴趣 联系生活 从容学写 展示成果

陶行知先生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把生活与教育有机而辩证地联系起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理论自成体系,简单中蕴涵着丰富,通俗中渗透着深刻。

那么,如何从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宝库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让语文教学更有情趣更为有效呢?下面仅以《春联》一课的教学为例,试谈之。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

兴趣爱好是焕发智慧潜力的内在动力,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探索的欲望。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我们在创造线上,若无发明欲,便依然不会探寻未知之境界,以开发科学之源泉。”可见,兴趣不仅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创新之母。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没有学习的自动力,也就没有创造的智慧和灵感。

《语文课程新标准》指出,应重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全身心、轻负担地投入学习,乐于学习。其关键在于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他们就有了探索和追求知识的动力。

《春联》教学一开始,我就这样导入:如果把一副春联中的一个字略微改动一下,竟能气死一个人,你们相信吗?看着学生们将信将疑的样子,我便绘声绘色地讲起了《改春联》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有个土财主,对待长工非常刻薄。在他66寿辰之际,有人送他一副春联:“家大门大好出官,年年岁岁官不断。”他非常喜欢,叫长工挂在中堂上。有个长工悄悄地给上联和下联中的一个字加上了同一个偏旁。土财主一见,被活活地气死了。长工到底给哪个字加上了什么偏旁呢?故事营造了一种轻松的氛围,学生的兴趣来了。我趁势投影出示了那副春联,请他们琢磨琢磨。很快,一双双小手举了起来,有的迫不及待地说出了答案:“原来是在做官的官左边加了个木字旁,变成了棺材的棺呀。”瞧,孩子们的学习欲望被调动起来了!

二、联系生活,为学生奠定基础

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陶行知先生指出:语文教学要与儿童的生活沟通,要考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教师教学时,应尽可能地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习语文知识,也就是“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生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适时恰当地引导学生立足课内,引入或迁移现实生活中的内容,加强语文教学的生活性和生动性。

学习《春联》一文正好是元旦前,于是我启发学生讨论怎样来搜集春联。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可以去商店、企业、家庭搜集,有的说可以请教父母,也有的说可以翻阅书本,甚至还可以上网查詢……我说:“方法多得很,大家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然后布置了如下作业:⑴每人搜集两到三副春联;⑵感兴趣的同学可在父母的帮助下写成大红春联,带到学校交流。

“生活即教育”。语文教学只有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学生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加深对个人与社会、与自然、与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提高语文素养。

三、从容学写,让学生合作学习

“教学做合一,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一切教学都集中在‘做’,做中学,做中教,做中学进步。”语文课程新标准同样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学习《春联》时,在诵读了大量的春联之后,学写春联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我请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由小组长带领讨论,共同创作一副春联,比比哪个小组创作的春联最成功。孩子们情趣高涨,他们的思维被激活了。很快,一副副春联从他们的口中、笔下诞生。

学生创作的春联,也许粗糙了点,幼稚了点,在大人看来似乎并不特别合乎情理。但是,孩子们在积极创作的过程中,不是对字词反复推敲、研究一番了吗?不是在学习使用文字的技巧吗?他们创作思维的火花在不断地闪现,同时也享受到了创作成功的乐趣。

陶行知说道:“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把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作为教育的宗旨。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不是旧时代的继承者。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想、能干,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手脑并用,才能求得真知,生活、创造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四、展示成果,让学生体验成功

学生的兴趣能够焕发积极的学习过程并带来成果,而学习成果反过来又会使学生产生满足和喜悦,从而焕发出更大的学习兴趣。可以说,真正的学习兴趣是来自学习获得的成功!成功是兴趣之母。

在教学《春联》一课前,有不少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的春联喜滋滋地给我看。我不时地鼓励他们:好好读,课上请你读,好吗?此时,他们已经跃跃欲试。在课上的小组交流中,孩子们有的离开自己的位置,聚在一起,大声诵读着、品味着,场面很热闹,也很有趣。我也成了一名参与者,这一组看看,那一组听听,真正地与学生融为一体了。

全班交流开始了,代表小组最高水平的学生上台亮相了。他们有的带着本子,有的拿着课前书写好的大红春联,上阵比武了。春联的内容更让人大开眼界。有庆贺开张的:“红杏一枝开店外,春风满面待君来!”有描绘春光的:“百花迎春香满地,万事如意喜盈门。”有祝福新春的:“东西南北八方吉庆,春夏秋冬四季平安。”“福旺财旺运气旺,家兴人兴事业兴。”有歌颂祖国的:“风光这边独好,江山如此多娇。”

聆听着台上抑扬顿挫的诵读,台下的同学也情不自禁地附和着。顿时,台上台下一片诵读声。而评比诵读难分上下,只能举手表决。学生上台表演诵读,得到锻炼的还有他们的自信和胆量。当语文课堂里呈现出鲜活的情景时,学习就不再是枯燥的!

当小组朗读春联获得成功之后,我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展示春联,展示他们创造的成果,更是展示他们的自信与成功。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作业要求:⑴与父母合作,将创作的春联写到大红纸上,贴于自家门上。⑵中午,由学习委员负责、学习小组长配合将课前搜集和课上创作的春联书写于大红纸上,贴挂在教室里;午自习时举办春联展示活动;⑶感兴趣的同学可自己创作春联,交给老师。

中午,教室里成了春联的世界,同学们有的在浏览,有的在诵读,有的在介绍自己的作品。一张张红扑扑的小脸上神采飞扬。这是他们智慧的结晶,连我也为他们自豪。课后,有不少学生都在日记中记下了这难忘的一课。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善于运用激励策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凭借自身的力量不断取得成功,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创新动力。哪怕是点点滴滴、微不足道的学习成功,对孩子都会构成巨大的动力,并成为他们获得“自由”、探求新知的起点。

篇8:如何让小学语文教学充满情趣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语文新课标中很多地方使用了“兴趣”“喜欢”“乐于”等语句, 这就需要学生以积极快乐、自愿主动的心态参与到语文学习中, 所以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学生心里抵触语文课, 他们怎么会学好呢?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营造这种课堂气氛。教师可以从多种渠道积累教学资源, 如, 不同时期和地区的名人轶事, 学生感兴趣的各种事物, 时尚的娱乐节目等。丰富有趣的资源加上教师的智慧, 就会避免课堂出现沉闷的局面, 反而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久而久之, 学生会喜欢上语文课和语文教师。更为重要的是, 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能帮忙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让他们逐渐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提高学习能力。

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让课堂充满活力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和技巧, 培养正确健康的价值观。这是语文学科赋予广大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的目标。而语文课堂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地, 它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 一方面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组织, 另一方面需要学生热情饱满、积极主动地参与, 两者心灵相通, 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孔子曾指出:“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性。我认为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课文内容, 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 在教学课文《和田的维吾尔》之前, 我先给学生播放了赞美新疆好地方的民族歌曲, 然后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了新疆人民载歌载舞的美好情景。学生一下子变得趣味盎然, 在明快、富有浓厚民族特色的音乐中, 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美丽、富饶, 体会到了这里的人民发自内心的幸福和快乐。在这种良好的情境中, 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学习课文, 我趁热打铁又给他们观赏了一些图片, 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我还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其他民族的风俗, 鼓励他们把自己了解到的内容介绍给家人朋友, 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祖国各族人民的风俗人情,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三、巧妙设置教学悬疑, 激发学生的未知欲

学生天生好奇心就比较强, 对于新事物、新问题的求知欲也比较强,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应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计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巧设悬疑, 可以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让学生在积极活跃的氛围中探索问题答案, 从中获取学习乐趣。例如, 在教学《赤壁之战》一课时, 可以这样设疑:“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 刘备和孙权为何能凭借三万军队战胜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呢?”通过问题的引导, 激发学生的好奇意识, 促使他们主动投入文章内容中, 在探寻答案的过程中拓展思维能力。

四、与多媒体整合教学, 打造趣味盎然的课堂

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形兼备, 它可以通过声音、图像、动画等各种方式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 将抽象、干涩的文字演变为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画面, 帮助学生重新构建语文知识体系, 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和多模式。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 认词识字是重要的教学环节, 如果单纯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识, 就显得单调和乏味, 学生的积极性也不会高涨。例如, 在学习《小动物过冬》这篇文章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在课前搜集大量的动物图片, 在课堂上利用投影仪为学生展示,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活跃课堂氛围。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快就被调动了起来, 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兴趣教学要求教师充分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识特点,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考虑每个教学环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这样才可以入情入境, 开启思维, 畅游文学的海洋。此外, 借助多媒体, 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 从而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主动去探索新知。可以拓展那些学习效果好的学生的知识面, 调动那些学习效果一般的学生的积极性, 也可以加深那些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这样能使教学内容得到充实和提升, 增强教学效果。

五、贴近生活实施教学,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言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作为语文教师, 应加强现实生活和语文知识之间的联系, 贴近生活实施教学, 以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 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时光, 与小女孩的生活进行对比, 在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可怜的身世处境的同时, 使他们体会到自己童年的幸福。每一个小学生的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值得回忆的童年, 他们往往对这样的话题比较感兴趣, 愿意将自己的童年趣事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因此, 通过生活与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利用积极的鼓励评价,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示自我、体验成功, 对于学生的每一点成功和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记住, 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可见, 成功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教师要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点滴进步和成功, 并给予激励。特别注意不要让任何学生感觉自己是个“失败者”, 也不要一个劲给他们“敲警钟”, 相反, 要关注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让这些闪光点在教师的表扬和肯定下发展壮大。有时, 当学生在某些方面获得特别满意的进步时, 教师还要给予特殊的奖励, 像:加分、奖励小礼物、升职为班干部等, 同时也要给予激励性语言, 如“你真棒!“太好了!”“真不错!”“很精彩!”“真为你骄傲!”等。这样就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让他们没有顾忌地展示自己的才能, 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

实践证明, 高效的课堂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兴趣之上, 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 以趣促思,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深入开展。因此, 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积极探究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去提高教学质量, 激发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崔素芹.浅谈小学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现代农村科技, 2012 (03) .

[2]姚琴娟.倡导自由, 把语文学习的乐趣还给学生[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 (09) .

[3]曹莉.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山西教育:教学, 2011 (06) .

[4]郑计修.小学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之我见[J].学周刊, 2012 (11) .

篇9:让古典诗歌教学充满情趣

一、借助音乐,激发情趣

古人云:“泛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借助音乐来体味诗意,学生一定会感到趣味无穷。如,学习岳飞的《满江红》,可以听一听杨洪基唱的《满江红》,在激昂雄壮的音乐中,感受岳飞壮怀激烈的爱国热情。如,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可结合名曲《春江花月夜》进行朗读。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可以根据诗歌的内容,配以相应的音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在音乐营造的氛围中,感受诗歌所蕴涵的音韵美、意境美,进而充分体会诗歌中饱含的思想感情。

二、借助朗读,激发情趣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重分析轻感悟,重讲解轻朗读。有价值的语感教学,往往被诸多时髦的理论和教法所架空。洪宗礼先生曾说过:“读书不能只停留在字音和表面字义上,要在读中精思、悟神、明义,这样才能真正读出书中之‘味”。古典诗歌,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才能读出其中之味,悟出其中之义。所以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根据作者的感情起伏和事物的发展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朗读速度,充分把握诗歌的节奏感,让文中之意皆出于我之口,文中之情皆出于我之心。通过对诗歌的反复朗诵,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感,还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对诗歌的鉴赏解读。

三、借助想象,激发情趣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想象是审美实现的关键,如果学生在对古典诗歌学习时不能借助想象,便不能很好地把握诗歌的意境,更谈不上对作品进行审美体验了。如,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的开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想象江东送客时的场景,枫叶、荻花、秋夜下的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构成了清晰如画、萧瑟苍凉的意境,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离愁别绪。

四、 借助问题,激发情趣

设置问题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如果善于从教学实际出发, 设计出高质量、富于技巧性的问题, 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极大地提高诗歌课堂教学的效率。如,在教学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时,可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读出主人公是谁了么?2.对于出塞的昭君,多数人看到的是她沉鱼落雁的美丽,而这首诗当中,你读出了昭君怎样的心事?用一个词概括。3.昭君风光出塞,做了千里草原之上最尊贵的国母,她应该是最幸福的那个女人,她怨什么?你是从哪些诗句中读到的?4.这首诗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经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教师的点拔,学生不仅掌握了这首诗的基本内容,还掌握了古典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使原来死水一样的课堂变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

五、借助典故,激发情趣

用典,是古典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方法,它在增强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学生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由于许多诗歌的背后都蕴涵着一个有滋有味的故事,可以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这样做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扩大他们知识面,还能提高他们对古典诗歌的理解能力。

六、借助改写,激发情趣

上一篇:商场保洁保洁主管职责下一篇:银行客户春节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