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2024-06-29

关于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几点认识与思考(共8篇)

篇1:关于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关于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2011-12-12 作者:国家预防腐败局

近年来,党中央、中央纪委就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多次作出部署,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第六次全会上指出:要“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全面推行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按照中央和中央纪委的部署,一些地方积极探索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办法和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由于廉政风险防控管理还处于刚刚起步的探索期,加之这项工作专业性、创新性强,科技含量高,在实践中经常被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所困扰。加强理论研究,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是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关于廉政风险的基本内涵及特性

风险,顾名思义,是可能发生的危险。廉政风险,是指实施公共权力的主体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以权谋私的可能性,也就是党员干部在行使职权中可能出现的不正当履行职责的危险。分析其内涵,可以看出廉政风险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是客观性。廉政风险源于权力,是权力的衍生品、附属物。只要有权力就存在滥用权力的可能性,就有廉政风险。廉政风险有高低,高低取决于权力的大小、权重和管理范畴,越是直接或间接管理人财物等资源的权力,其廉政风险越高,权力小,廉政风险也随之降低。二是潜在性。廉政风险隐藏在权力运行之中,不是已发生的现实问题,没有直接造成损失和危害,恰恰因为这种隐性特点,往往使人们视而不见。危机管理学有一条定律,凡是有可能发生的危险,迟早要发生。认识不到廉政风险的潜在性,看不到权力背后的廉政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三是可控性。廉政风险与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不同,它是人文风险,风险来自于人为因素,所以,通过加强对权力的监管,可以转危为安、化险为夷,把廉政风险转化为腐败的几率降到最低。四是高危性。如果说许多危机的爆发都会让人类付出惨痛的代价的话,那么,廉政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一旦聚集爆发,必将给国家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给社会的廉洁性带来巨大的破坏,甚至足以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造成致命的威胁。

二、关于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定位

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目的是以减少导致权力滥用的条件和因素为主旨,构建更科学、更规范、更具体、更有效的预防腐败体系,其思路与方式方法与以往的工作有所不同,把有关问题认识清楚,是我们更自觉地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的前提。

首先,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是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理念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具体应用。风险管理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保险业,于50年代后发展成为一门管理科学,广泛应用企业管理之中。企业风险管理是一种主动应急规划,以减少各种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和困境。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加强风险管理来保护企业的资产安全和完整,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说一个企业在竞争中时刻面临着项目、声誉、客户、资金、质量、政策等诸多风险,那么,作为一个执政党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也同样面临各种考验和风险。所以,党的十六大鲜明地提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新时期党的建设面临的两个重大历史性课题。可见,如何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有效遏制腐败易发多发,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适应这一形势需求,增强危机意识,把企业加强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措施引入到反腐倡廉建设之中,更有效地预防和治理腐败,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是对反腐败规律认识进一步深化的重要创新成果。治理腐败的全部核心内容是对权力的监控管理。任何游离权力这一核心的治理腐败措施必然是徒劳的,因为它违背了反腐败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律。廉政风险防控管理这一理念和思路的提出,把我们散射的目光和精力聚焦在了权力这把双刃剑上,直击治理腐败的核心,这使我们在对权力监控管理上找到了更为科学更有效的路径,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是反腐倡廉建设与时俱进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

第三,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是预防腐败的最佳切入点。预防腐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如果抓不住关键,找不准节点,难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以前我们的思路和措施更多地注重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外部监督,而对改进权力配置结构、优化权力运行流程、强化内控机制等渗入到权力运行内部,实施对权力的有效监督远远不够。也就是说,预防腐败工作还需要由外向内延伸、拓展。廉政风险防控监管的主体内容是要建立权力运行的内控体系,最大限度地消除导致权力滥用、以权谋私的因素和条件,把廉政风险降到最低。这无疑使预防工作已经走向了超前预防,对权力实施内控监督的通道,找到了预防腐败的关键节点和最佳切入点。

第四,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提高反腐倡廉的科学化水平。检验反腐倡廉工作是否科学,主要是看投入与效益比是否实现最佳。反腐倡廉的最大效益就是把腐败现象和由此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低水平,用最低的成本实现这一目标,反腐倡廉措施就是科学的,就很好地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科学性体现在:一是思路科学。廉政风险管理把目光投向了隐藏在权力背后的风险,并认清风险的危害,增强危机感、责任感,以积极主动的应对,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把腐败控制在未发之端。二是方法科学。针对权力运行各个环节存在的廉政风险,对症下药,研究制定防控措施,强化管理,尤其是把现代管理、危机管理的经验和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应用到对权力风险的研判和防控上,大大提高了对权力监督管理工作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提高了预防腐败工作的科技含量,获得的收益也必然是可观的。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是反腐倡廉建设思路方法的重要转变和创新,与以往的防治腐败工作相比有着鲜明的特点:1.强化了风险意识,把预防腐败的关口前移,体现了超前预防,治腐于未发之端,减少治理腐败的成本;2.深化了对权力监督管理,体现了由注重外部监督向权力运行的内部监控管理的延伸和拓展;3.提升了对权力的监管水平,通过借鉴和运用现代企业风险管理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对权力的监管由相对粗放向精细化发展;4.防治腐败的焦点更加集中,从权力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腐败问题入手,研究防控措施,切入准确,时机恰当,焦点集中,工作措施具体,可操作性强,易见成效。

三、关于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关键环节

排查廉政风险。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和管理,首先要把权力运行脉搏把准,找到潜在的各种廉政风险,这是做好防控、抓好预防的基础和前提。

1.排除思想阻力。正视廉政风险的存在需要勇气,排查廉政风险更需要勇气。一些干部群众认为查廉政风险是查主要领导、重要岗位和部门的风险,与己无关;认为查廉政风险是揭短查问题,怕有损自己和单位的形象;认为查廉政风险是查领导干部的腐败问题,怕得罪人,有畏难情绪。之所以存在这些思想障碍,根子还是对开展这项工作的基本要求、政策界限认识不全面、认识不清楚。应当明确,排查廉政风险查的是权力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滥用权力的问题,不是领导干部个人问题;查的是可能导致不廉洁问题和腐败的因素和条件,不是查每个人的不廉洁问题和腐败问题;查的是岗位职权这把椅子,不是坐在椅子上的人。只有把这些认识问题弄清楚,干部群众才能放下包袱,打消顾虑,轻轻松松投入到廉政风险排查工作中来。

2.明确查找的重点。从已发生的腐败案件来分析,主要风险有三个方面:(1)外部环境风险,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负面因素,时刻对行权轨迹产生刺激和影响。(2)内部管理风险,一个行业、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内部管理水平低,对权力运行监管不到位,权力运行得不到纪律和法规制度约束,滥用权力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惩罚,廉政风险不仅存量多,而且转化为腐败的可能性极大。(3)思想道德风险。在同等环境和条件下,有些人始终能够秉承执政为民的宗旨,做到权为民所用;有些人则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根子在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果手中掌控权力的人私欲膨胀,无疑是最大的廉政风险。在三类风险中,外部环境的转变和人的主观世界的改造、思想道德境界的提升是长期的,而内部管理风险可以在短期内进行改进,并可以有效地抵御外部环境风险和人的主观动机风险。所以,廉政风险防控的重点在于完善内部管理,查找廉政风险的重点是查找出履行岗位职责、部门职权和单位职能过程中存在的滥用职权的风险。

3.探索排查廉政风险的有效方法。排查廉政风险是查找出可能导致权力滥用的条件和因素,查找廉政风险点是排查廉政风险的具体化,是查找廉政风险具体存在的部位和环节。两者都是以隐蔽的方式存在的,需要下一翻功夫进行排查。能不能拿出有效的方法,是排查廉政风险点的关键所在。实践表明,做好廉政风险排查工作,既要运用好“自己找、领导提、群众帮、集体定”这些方法,又不能停留在一般的程序化的方法上,要做深入的探索,找到“自己找”、“群众帮”的具体办法。

岗位职权界定法。对岗位、部门的职责进行认真梳理、科学界定,以职权法定为原则,明确职权范围和权力边际。查找出不履职、不尽职和越权行政、越权执法存在的廉政风险和原因;依据岗位、部门职责和单位的职能,明确管理权限,列出权力清单,对每一项权力运行过程进行梳理,绘出由始至终的权力运行流程图,对流程各个节点进行分析,找出可能发生不廉洁问题和腐败问题的风险点。

业务流程梳理法。梳理业务流程是对一个单位重大事项决策、重大项目安排、重大资金支付和重要干部人事安排等决策过程;对部门行政审批、行政执法、行政处罚、资源管理等行政事项办理;对掌管人、财、物,大宗物资采购等管理流程进行梳理,查找因程序不严密、过程不公开、决策不民主、论证不充分、监管不到位而导致的廉政风险。

制度建设评估法。对现有制度建立情况进行评估,看制度是否健全,查找因制度空白、制度缺失造成的廉政风险;对制度的廉洁性进行评估,查找因制度设计缺陷而导致的廉政风险;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查找因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导致的廉政风险。

工作方式分析法。实践表明,一些陈旧落后的工作方式方法中隐藏着许多廉政风险。通过对现行的工作方式进行分析,查找廉政风险点。对工作方式公开程度进行分析,查找因公开不够、权力运行透明度不高存在的廉政风险;对工作方式现代化程度进行分析,查找因监管理不到位存在的廉政风险;对工作方式的市场化程度进行分析,查找市场竞争机制运用不够存在的廉政风险。

典型案例分析法。在查找廉政风险点中,要注重从一些案例中发现问题,找出潜在的廉政风险。组织领导干部专门对本地、本单位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和案件,外地、外单位同行业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典型案件,进行深入剖析,从中汲取教训,找出本系统、本单位存在的廉政风险。

4.评定风险等级。廉政风险防控不能不分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针对风险的等级进行分类管理。这就要求必须对查找出的廉政风险因素做出科学的识别评估。重点用三把尺子评定风险等级:一是风险存在的部位,凡是在具有“三重一大”决策权,执法权、审批权、处罚权、物资管理权等重要岗位查找出的廉政风险,一般应视为高等级或较高等级的风险;二是转化的几率,虽然已有一些防控管理措施,但仍有随时转化为不廉洁和腐败问题的不确定性,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防控,应视为高等级或较高等级的风险;三是造成的危害,就是对廉政风险一旦演变为腐败的严重程度,造成的危害进行预判,造成经济损失、社会危害和不良政治影响较大的,一般应视为高等级或较高等级的风险。在评定风险等级中,应坚持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宁可把小问题看大,也不可把大问题看小。坚持用集体议、专家评、组织定等科学的方法开展评定,确保评定结果的科学。

制定防控措施。产生廉政风险的因素是多元化的,单靠哪一项措施都难以收到好的成效,必须坚持理念创新、思路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多措并举,从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管理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等多方面强化措施,筑牢防范廉政风险的防线。概括起来防控廉政风险的基本对策就是制度+管理+科技+教育,健全制度是主线,强化管理是重点,提高科技水平是手段,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是基础。

防控措施的制定应坚持内控管理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制度约束与教育引导相结合;坚持廉政风险防控与业务工作相结合,完善防控措施与强化部门和行业管理相结合;坚持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勇于探索,对症下药,注重运用现代科技的基本方法。具体应注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健全制度体系。没有健全的、严格的法规制度作保证,权力运行就会脱离正确的轨道。防控廉政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努力构建防控廉政风险的制度体系。一是要填补制度空白。对因制度缺失导致的廉政风险,要坚持有权力必有制度约束、一项权力建立一套制度的原则,建立起切实管用的制度,对权力运行加以规范,使权力在制度的约束下运行。二是弥补制度缺欠。对已建立制度但仍然存在廉政风险的,应多从制度设计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科学的层面作深入的研究分析,找出制度漏洞,进行修订完善,提高制度的廉洁度。三是要推进制度创新。对已时过境迁、陈旧落后、失去监督制约作用的制度,要根据工作职能的转变、工作方式方法的改进、工作领域的拓展等新的情况以及权力运行的新特点、滋生腐败问题的新倾向,以改革的精神抓制度建设,积极推进制度创新,通过“破旧立新”,更有效地防控廉政风险。四是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法规制度只有得到执行才有存在的价值。抓制度的执行是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目的所在。抓好廉政风险防控必须把一系列制度贯彻执行好,通过制度的执行形成廉政风险防控的机制。要建立制度落实情况监督检查考评机制,对不按制度行权、不按制度办事、制度得不到落实的,要严格追责,维护制度的严肃性。

2.改进权力配置结构。一个人和少数人说了算、权力缺乏制衡是廉政风险存在的根本原因。防控廉政风险,必须遵循“内部牵制、岗位分离”的原则,对单位内部的部门权力配置做进一步改进,既坚持职能法定,职责明确,又要对过于集中的权力进行分解,实现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互相分离和有效制衡,解决一个部门既审批又监管,既执法又处罚,既管项目投资又管资金评审等权力配置弊端,从岗位职权、部门职权科学设置入手,建立起权力运行内控机制,从而减少廉政风险存在的土壤。

3.优化业务流程。流程是行使权力需要履行的程序。大量的廉政风险源于业务流程存在严重缺欠,优化业务流程是防控廉政风险的一个重要环节。重点围绕两个方面加以优化:一是更充分体现内部权力的牵制制约,在兼顾效率的同时,增加行权的工序,扩大业务流程的内部运行范围,解决个人自由裁量权空间过大、行政行为失控失范的问题。一项重大事项的决策执行过程涉及的半径和范围越小,廉政的风险越大,降低廉政风险,必须延长流程轨迹、扩大决策执行监督的参与面,变集权为分权,强化行权过程的监督制衡。二是推进业务流程的公开性。封闭运行的业务流程是滋生廉政风险的温床,优化业务流程的重点就是要向社会、向公众晒行权的流程图,通过打造网上审批和办事流程,把决策、执行以及执行的结果向社会公开,推进权力的公开透明运行,用阳光这一刹腐剂来防控廉政风险。

4.提高科技监管水平。通过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的应用,把对权力的监督渗透到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在权力运行的整个过程中植入“杀毒软件”,特别是通过视频监察、数据分析实现对权力运行的实时监督,逐步形成“制度+科技”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

5.建立廉政教育机制。只有在客观廉政风险和主观的思想道德风险都得到有效防控的情况下,廉政风险才能降到最低。所以,防控廉政风险必须坚持“硬管理”与“软约束”两手抓,坚持教育为先,把加强廉政教育作为防控廉政风险的第一道防线。构筑教育防线,要把廉政教育纳入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党员领导干部教育培训计划,把廉政知识纳入干部招录和竞聘上岗考试的内容。特别是通过加强具体案例教育,使领导干部认清廉政风险时时刻刻存在,随时可能转化为腐败问题,强化危机意识,增强防控廉政风险的责任感、自觉性。二要形成氛围,大力加强机关、企业廉政文化建设,使廉政文化成为机关的主流文化,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廉政的价值观和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来影响和激励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廉洁从政。

6.建立廉政风险预警机制。首先注重从已暴露的问题和查处的案件中发现风险,举一反三,见微知著,及时强化管理,堵塞漏洞;其次,建立廉政指数评估体系,通过对廉情信息的采集分析,对廉政风险进行预警;第三,加强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及时发现权力运行中的“出轨”现象,发出廉政风险预警信息。

7.科学检验评估。廉政风险防控是一项复杂工程、长期任务,防控措施的科学完善需要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这就需要加强对防控措施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检验和评估,尤其注重借鉴企业PDCA循环管理和ISO9001质量认证等现代管理技术,对廉政风险排查是否彻底,风险识别是否准确,防控措施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得到落实,防控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干部群众是否满意等进行全面检验,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使廉政风险防控管理走上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发展轨道,真正筑起抵御廉政风险的牢固防线。(作者系黑龙江省纪委常委)

篇2:关于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海事作为一个行政执法部门,它的每一个岗位只要有权力就有可能存在腐败的风险。海事廉政风险防控就是要排查这些风险点,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建立预警和防范机制,做到弥补漏洞,将风险防患于未然。为了建立相对完善的廉政风险防控长效机制,阳江海事局按照上级的通知要求,着力查找廉政风险点,完善防控措施,积极构建与自身实际相符合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扎实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笔者结合岗位工作实际,谈谈对有效推进海事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几点认识:

一、要解决廉政风险排查的思想认识误区

有些干部职工一听到“廉政风险”这个词心底就有些抵触情绪,因为觉得“廉政风险”就是问题,就是腐败。所以,在开展廉政风险排查时会有“不敢查、不愿查”的心理,认为查找和公开廉政风险,会给本单位、本部门和本人带来负面影响;认为查找风险会暴露本岗位的一些问题,会招来很多麻烦。其实,这些都源于他们对“廉政风险”定义的误解。廉政风险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要发生的危险。查找风险是查找这种危险性,而不是查找已经发生的现实问题。同样,并不是谁查出了廉政风险就代表谁存在腐败问题。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思想误区和心理障碍,单位要开展好对廉政风险防控的宣传教育,排除思想障碍,使领导干部和重点岗位人员能够对廉政风险排查有更清醒的认识,进而放下思想包袱,克服畏难情绪,积极主动、严肃认真地进行风险排查。另外,要组织好人员认真学习《海事行政执法廉

政风险防控工作指引》,让全体干部职工对自身岗位的权力事项、工作流程及相关规章制度充分了解和把握,从而切实做到正确对待手中权力,牢固树立责任和风险意识,自觉做到科学、严格、规范、高效地行使权力。

二、要严肃认真全面细致地排查廉政风险

廉政风险排查是整个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重点,同时也是制定防控措施的重要基础。只有风险点找准了,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控措施。在排查廉政风险工作中,我们要做到“五个明确”:一要明确排查主体。廉政风险排查的主体应包括单位、部门和岗位。二要明确排查内容。要认真组织排查单位、部门、岗位、制度机制、外部环境、思想道德等多方面的廉政风险,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海事廉政风险防范措施。三要明确排查方式。通过梳理、规范权力运行程序和工作规程,形成以人为点、以流程为线、以岗位为面,以制度为支撑的预警、监控和防范体系。四要明确排查方法。可以采取自己找、群众帮、领导提、集中议、组织审等多种方法开展风险排查工作。五要明确排查步骤。我们要严格按照界定工作职权、梳理业务流程、查找廉政风险、确定风险等级、严格审核把关、接受群众监督的工作流程,严格程序,规范动作;严格标准,准确定位;严格把关,务求实效。

三、要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

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是指以积极防范为目标,以强化管理为手段,在公共权力行使的重点领域、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排查廉政风险,健全内控机制,加强风险预警的防控机制。加强制度管理是有效防控廉政风险的关键所在。一方面,要坚持把制度建设放在海事行政执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重要位置,从抓制度建设入手,不断健全完善权力行使、业务处置、行政审批等相关制度,让制度覆盖每一处廉政风险点。另一方面,要针对查找出的廉政风险隐患,进行归纳梳理和审查评估,制定更加具体的规章制度,特别要加强对海事执法程序控制制度的建设,尤其要加强责任追究制度的建设,保证制度的严肃性和约束力,以防控工作的制度化推进防控工作的常态化。

四、要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从我国当前反腐的实际情况看,光靠人们的良心发现、靠政治觉悟、靠人对人的监督是不够的,因为人为的和不确定的因素太多,难免会出现“漏网之鱼”。香港廉政公署采用设置针孔探头的方法,加强对官员行为的监督,获得嫌疑官员违法犯罪的证据。美国独立检察官在调查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绯闻案时,对一条裙子上沾染的物质进行了DNA检测和分析。这些例子值得海事系统借鉴。在我们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也有必要引进和采用一些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现代科技手段,对干部的监督真正做到“无缝监管”、“铁面无私”,在违法违纪案件调查取证中做到易如反掌、铁证如山。以公车管理为例,就可以安装GPS这种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随时检测公车行驶和停放的准确位置;可以安装行程记录仪,由监督部门定期检查核实。如果做到这些,公车管理中的许多问题将迎刃而解。

五、要提高纪检队伍的素质

依法治腐的关键,不仅在于法制的完备,更在于执法队伍的优良素质。法律条文由人制订,法律条文也由人执行,法律条文的力量尊严,最终要取决于执法的力量与尊严。因此,提高纪检队伍的素质极为重要。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反腐工作的要求,笔者认为海事部门的纪检队伍至少应具备以下五种能力:一是服务大局的能力。要认真做好协助党委、党组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主动了解和掌握海事中心工作的大局,深入基层和群众,有针对性地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真正做到协助有方,惩防有序,监督有力,更好地服务大局。二是预测判断的能力。要善于在工作中发现易于发生腐败的部位和环节,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要善于从对现实的分析中预测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超前研究对策,提出有效的防治办法。三是执纪执法的能力。要学法、懂法,对有关法律条规,特别是海事系统内部的和关于党的、公务员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要原原本本认真学习,全面准确地把握精神实质。对执法执纪中出现的违纪违法问题,要及时纠正,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四是组织协调的能力。要积极发挥自身的政治优势,敢于协调,善于协调,勤于协调,特别在处理重大案件和复杂问题时,要按照权限和程序,积极出面协调。五是自我防腐的能力。在履行职责的同时,还必须自觉主动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不断提高自我抵御腐蚀的能力。不能有任何特权和特殊思想,不能游离于监督之外。

综上所述,只有我们提高认识,认真排查廉政风险和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建立预警和防范机制,做到弥补漏洞,降低风险,防患于

未然,才能有效地推进海事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才能把防止贪污腐败的工作落到实处。只要把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扎实深入地开展下去,相信这项工作必将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发挥更全面、更深刻、更持久的作用。

篇3:关于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近日来, 由于管理机制不完善不健全, 全国各个地区都在加强廉政管理的工作。为了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在的电力企业中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应对廉政风险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越来越多的电力企业通过多种有效措施, 很多问题, 完全可以避免重复发生, 构建有效防控廉政风险的长效机制, 构建有效防控廉政风险的长效机制, 健全制度、强化管理, 建立防御措施, 不断提升党员干部廉政风险防控能力。

2 有关电力企业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存在问题

2.1 个人廉洁自律方面欠佳, 利用职务谋取不正当利益

电力企业由于资产规模大, 员工人数多, “发热点”、“出血点”还没有根除。个另领导干部“一岗双责”意识不强, 对自身反腐倡廉职责不清楚, 对反腐倡廉工作重视不够, 未能将党风廉政建设与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 个别领导干部缺乏自律意识, 自我要求不严, 行事高调、作风张扬, 工作漂浮, 引发职工群众强烈不满。“三集五大”的改革中, 部份职责的划分不清晰, 个别干部利用手中的职权, 钻制度的空子, 因此缺乏针对性的防范机制并不能够合理地进行廉政风险防范, 执行的力度往往遇到很大的阻碍。因此廉政建设的规章制度很多, 但但真正得到落实的确实是少之又少。

2.2 虚列工程、套取工程款、违法分包

电力企业的电网建设需要进行施工工程并且进行材料、设备的选购。现在很多的供电企业, 其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都存在心浮气燥、急于求成的现象。很多时候, 厂商以高价告知供电企业, 负责人员通过高价格回馈供电企业申请建设经费, 存在的廉政风险主要包括了负责部门的工作人员与厂商进行互相的利用, 相关负责部门的工作人员则会为了自身的利益从中抽金。在供电企业工程建设及物资采购中, 很多工作人员就会把感恩企业理解为感恩领导, 过于巴结领导, 造成大大的误区在进行施工建设的过程中, 拉帮结伙, 故意从中赚取额外盈利以及利益。从中与厂商勾结, 谋取部分经济收益, 这些廉政风险是最为之常见的一种。

2.3 招投标、物资领用及退料、废旧物资处置不够严谨

由于电力企业的宗旨观念、纪律观念和法制观念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未有得到较大的提升, 廉政监督部门未能从中治根治本。很多时候在进行物料的招投标工作时候, 领导或者相关工作人员层层打“招呼”的现象不断。在进行废旧物资处置的时候, 由于处置流程复杂, 手续繁多, 造成处置不及时, 废旧物资集压, 引发物资流失和变卖废旧材料的情况发生, 引发廉政风险。

2.4 财经纪律方面管理不严, 小金库风险依然存在

尽管当前和多电力企业通过学习、教育, 进行一系列的廉政防控措施。但是由于新老干部不断交替, 积极探索的风气和求真务实的风气在年轻一辈领导班子中得到很大的体现。但是在信访案例中, 不乏在集体企业或农村供电所中出现因私揽工程、虚列人工费、挪用工程材料等方式形成小金库的案例, 他们大部分都缺少正确的政绩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对廉政风险缺乏监督和制约。与此同时, 由于在电力企业里面, 看得见的管不了, 管得了的看不见。个别有职权的人员并没有正确地去认识反腐倡廉教育的规律性, 在思想上并没有构筑拒腐防变的“长城”, 廉政风险就像一对无形的手时刻在向供电企业的金库伸缩。

2.5 电价管理执行不力, 电费收取规则参差不齐

随着电力企业的发展不断增长, 一些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就会和客户进行勾结, 通过从中帮助客户降低一些电价标准, 或者减免客户的一些电价预算经费等行为, 通过互相利用而彼此获利。还有就是对用电性质确定的失误, 造成电价的执行错误, 由于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强, 长期将错就错的执行, 造成电费损失, 由于他们的廉洁意识和观念薄弱, 导致到供电企业存在电费电价廉政风险的存在未能够褪去。当前电力企业的员工与群众对反腐败的期望值尚未得到完善发展, 员工步入歧途而不觉悟, 电力企业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在短期内难以完全根治, 但是其改善的可能还是有着无限的潜能的。

3 有关电力企业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改善措施

3.1 定期开展教育, 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的管理力度

在今后, 电力企业应该要严格贯彻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考评制度, 坚持按程序办事, 建立了党风廉政建设分析会制度, 算好廉腐账, 强化监督、惩处机制。通过定期地在电力企业开展警示教育, 强化机制, 不断地强化教育预防机制, 加大考核力度, 把反腐倡廉教育与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相融合, 提供制度保障, 完善电力企业的治理结构, 强化“三重一大”执行情况的检查, 实行经济和政治制裁。因为, “微”太琐碎、来源太多, “走好人生路”为主题的风险教育, 能够增强党员干部廉洁从业意识加大考核力度, 防止权力滥用, 由纪监、财务、审计。同时, 电力企业应该要在供电企业中, 切实达到表彰先进、鞭策后进的目的, 以党风廉政建设为动力, 使供电企业员工学习反腐案例保证廉政建设同供电企业绩效考核、经营者年薪挂钩, 形成以“干事、干净”廉洁经营为主题的反腐倡廉氛围。

3.2 完善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

在现在这个被耳濡目染的电力企业氛围里面, 领导应该要随时动态掌握本部门、本部门各岗位、个人的风险态势, 建立和形成日常性、连续性和潜移默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进行廉政信息资源的整合。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整合管理、量化分析、直观呈现, 就很难促进企业各级领导人员认真履行所担负的党风廉政建设职责。领导和干部应该要接受职工监督, 及时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强化权力制衡机制, 避免恶化, 尽可能降低和防范决策失误所带来的廉政风险, 完善内控制度。此外, 还应该要查看员工的历史风险变化趋势, 以及廉政学习等。

3.3 加强财务管理与电价预算的工作监督, 减少廉政风险

为了培养和早就一支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号、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四好”领导班子, 要全局统筹, 随时动态掌握全院、各部门、各岗位、乃至每个人的风险态势, 通过利用电视、廉洁短信、廉政信息网络等宣传工具, 加强财务资金管理和预算外资金管理。结合实际, 完善内控制度, 宣传廉洁从业的典型事迹。加大办案力度, 做到廉洁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结合, 改进廉洁文化教育。预先部署有效预防措施, 将具有廉政风险人员的财产收入状况、配偶子女从业情况等进行一定的了解。组织相关人员开展党纪、政纪条规教育, 通过创新形式的形式, 注重电力企业的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力度的提高, 培育“干事、干净”的廉洁文化理念。

3.4 加强排查的工作, 遏制廉政风险的产生

坚持走“一人一事”的处理原则, 深化廉洁文化建设, 坚决遏制廉政风险。通过开展效能监察, 通过公开排查结果, 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 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对违规违纪、造成社会消极影响者, 准确评价廉政风险, 实施惩处。只有当电力企业不断地加强排查的工作, 才能够有效地遏制廉政风险的安生, 才能够有效地完善好、管理好电力企业廉政风险防控的工作。此外, 作为电力企业的领导班子更应该要通过更加深入地发现制度、流程的不足, 加强教育的同时要严肃追究责任, 深化企业廉洁文化建设, 对电力企业的各个排查的制度加以完善, 充分发挥党组织监督保证作用, 或者提前采取措施避免问题蔓延、扩大, 减少廉政风险的产生, 更进一步地做好廉政风险遏制的工作。

3.5 强化岗位廉政风险, 做好人员安排工作

在电力企业里面, 新老交替的工作岗位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完善。所以, 我们必须要强化岗位的廉政风险, 对可能引发腐败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风险预警, 进一步做好人员安排工作。通过建立健全的机制, 合理安排人员就职, 通过严格的考核进行人才的招聘, 并且对新入职的员工进行强有力的廉洁知识教育。同时, 加大对干部任用、大额资金使用、财务报销、物资采购等行为支出、报销工作的管理, 避免工作人员与客户中途进行勾结获利, 从而真正建成廉洁风险防控长效机制, 推动电力企业走向更加廉洁的企业氛围, 迈向更加成功的发展道路。

4 结束语

一言以蔽之, 很多问题, 完全可以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和较小的程度。尽管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但是当我们强化监督机制, 建立完善相关制度, 就能够不断改善电力企业廉政风险的存在, 从而进一步减少电力企业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存在漏洞。只有当电力企业不断加快地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完善力度, 才能够又好又快地做好廉政风险的防控工作, 才能够推动电力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福泉.廉政风险评估与控制活动设计[J].当代经济管理, 2010 (2) .

[2]李海波.电力企业党风廉政建设探讨[J].四川电力, 2012 (2) .

篇4:关于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摘 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不断加强廉政风险防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在廉政风险防控中,我们需要将现代管理科学中关于风险管理的理论同全面的质量管理方法相结合,并将其精髓创新性地引入到反腐倡廉的具体实践中。为有效地展开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我们需要结合单位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立足风险的预防与防控,重视风险排查,牢牢地将情权确权、风险排查、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制度与机制的建立、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动态开展活动落实到实处。

关键词:清廉的风险防范;风险查找;动态监督;机制开展

一、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诚信风险的调控是权力规范运行的必然要求

反腐败是监督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促进预防工作和廉政风险的控制,是预防腐败核心,重点放在权力制约和监管上,专注于内部发展的控制,外部监督管理次之,降低腐败的风险。近几年来探讨我国一些重大案件,腐败案件,绝大多数是不能合理地使用权力。开展廉政风向防控,对于权力资源与权力结构配置有重要作用,能够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主动接受意识与参与意识,能够将优化的权力使用流程进行优化,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对于腐败行为进行控制。

(二)宣传廉政风险控治工作是促进奖惩制度的建立的重要方式

建立和完善惩戒与防止腐败制度,惩戒和严打贪污受贿陋习,维护人民的感情和党的生存之间的关系是一项重要的政治问题,党的根本性质也决定这,无论在任何时期,都是党要重点跟进的政治任务。廉署预防是惩治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重要的手段。为防治廉政风险性的发生特引进了目前先进的管理理念并建立一套科学、严格、完整、有效、实用的程序,打击腐败现象和建立一个系统的制度。确保了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工作的进行,想要防治腐败现象,一整套惩罚和预防的制度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三)宣传廉政风险控制工作是提高党员清正廉明的实际需求

目前,是落实”十三五计划”的关键的时期,也是实施水利变革的恰当的时机,随着其跳跃式的向前发展,我们明显地看到,它已然迎来了发展的最有利的阶段,此时,我们要牢牢把握时机,重点贯彻落实党中央的精神,将相关的政策落实,那么就会有一个稳定、和谐的进步空间。风险预防和控制工作的廉政公署,让党的成员能够清洁自身,起到了保护自己的作用,这也是保证党的成员能够有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以及家庭的需要,确保干部们的作风优良,响应国家的号召。

二、目前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有关改善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长期的一个制度

因为廉政公署风险管理把基础单位作为领先运行的机构来进行操作和管理的,虽然对于平日里的错误和缺陷能立即改善有关制度,只是这些举措仅是一些依靠道德来约束人的文件,不够系统,也不够完善,有待进一步将其制度化。廉政风险控制不是暂时性的工作,它需要经常进行,建立一种长期有效的管理制度,需求在伴随社会的发展中不断变化和充实。真正做到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促进党风党政的工作建设,为人民做实事儿。

(二) 有关加强预防和控制手段,建立信息平台

为了遵守党政党风的建设工作和廉洁化管理,在新形势和新任务下,科学技术应该应用到党的建设工作中。独立的反腐败预防委员会和控制规范化运作的引擎管理流程,优化权力动向和优化权力进行的程序,以信息化作为基础,改进系统预防和控制风险的能力。到目前为止,在金融、技术和其他因素的干扰下,科学和技术的预防腐败的工作向农村乡镇扩展,扩展到更高的地区时遇到了一些困难。

三、对促进廉政风险的控制与预防机制建立的思考

(一) 保持梳导权力的原则

明确每个人的权力、确定工作的过程,是风险控制制度建设的根本。政府赋予党员一定的权力的同时也会赋予其相应的义务,根据确定的依据和限度行使权力和履行责任。各部门应该基于本部门所具有的职位的责任与义务来行驶相应的职责和权力,精心揣摩每个工作程序和操作步骤,制定部门的业务工作和岗位风险预防管理流程图,明确权力和义务,系统、认真、高效运作、规范权力等规则。

(二)抓牢风险点查找这个热点

强调”三个重点”,仔细找出道德、责任、体制机制以及其余方面的风险,保证风险完全排除掉,不会有任何隐患问题的发生。

首先,明确重要的目标。

要将主要的领导人,尤其是手握人事、执法,审批等方面权力的干部作为首选的目标,真正将他们的权利加以有效的规范。

其次,强調重点目标。重点项目的监管像水利、单个资金的和其余容易发生腐败的目标进行重点管理,预防和控制的腐败的风险,切实保证人民的利益。

最后,找准重要的步骤。加强对重要问题的决定、关键的人事的安排、大数额项目的金钱使用的约束和监管。在查找风险点的过程中要把握三个环节:

一是找。在每个职位权力运行的中心位置,识别周围潜在风险的重点和重要步骤。动员全部的员工,在群众的帮助下,相互监督,及时的评估,做到公开透明,不要刻意重复,禁止生搬硬套。找到更细、更真实、更客观的风险点,这样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第二点是定位准确。仔细权衡,评价风险性,根据风险、伤害和侵犯性的风险,让风险管理的应用落实到每个点,真正起到好的效果。

三是透明化。建立风险登记册,创立台账,以多种多样的方式使之透明化,大规模搜集群众的意见,谦虚接受人民的建议,让老百姓参与到其中,这样的做法有利于政府的廉政建设。

(三)抓好动态监督这个难点

廉政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便是可预防,根基取决于可控制。在促进廉政风险预防机制的发展进程中,努力做到初步的防治、中段的检测、后续的处理为主的”三步走”的方针政策,监测整个过程的反腐败斗争,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积极的处理,以实现目标的整体的预防的目的,使得风险和损失均减少到最小。廉政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便是可预防,根基取决于可控制。

第一,根据级别来进行管制,随时都要积极监测部门人员的风险水平,并给予一定的措施来防范风险,把风险降到最低甚至消除。

第二,周期性对预防和控制措施进行评价和预估,针对不同部门的评估来采取相应的措施,切实保证防控方法的落实,从而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三,加强监督,由本单位的领导和纪检监督机构对把监管落实到实处,以此来督促政府部门实施的各种举措降低风险甚至把风险发生的概率降为零。

(四)把建设相关政策作为根本

健全运行保障政策是确保预防工作顺利进行的重中之重,建立一个的长期的且真正有效果的制度,不断稳固工作结果,培养一种有严格的职责标准、有规范的依法办事、有详细的操作步骤、有根据的监督考察、明确风险防护的相互支持、保障、推进的体系。

第一,明确各级的职责。领导需要做到公私分明,提高不同部门的效率,实施“双重责任”的方针,党内领导人要一起管理,纪检监督处起到一个总的协调作用,其他部门各尽其责,党员和群众共同参与,做到国家机关和基层民众相互促进相互联动的一个良好的局面。

第二,建设教育制度。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結合个人情况与其职位,在教育内容上要有所突破,使之更加丰富,积极引导自己所在职位的廉政风险。在继续加强反对贪污受贿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其自我保护的意识。

第三,创立起实时监测的机制,在社会形态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把每年或重要的项目的检测作为一个检测的周期,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新预防风险的一些政策,努力做到动态监管。

第四,创立考察变动体制。通过采用每年按时一次自我检测,让大众参与评价等方式,对风险的评估,据监测和控制考察所得到的相关结果,确定改进措施,做出改正措施,是得与之有关的方案更加完善。除此之外,还要将结果用作评估单位对于廉政建设和行政执行落实得根本依据,用于领导的选拔、启用以及考察的重大根据。

建立结构合理、科学的布局,严格的程序和预防机制和有效的风险预防,任重而道远,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构建风险防范机制和控制风险,才能够在一定的基础上发挥它为企业如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巧丽. 企业廉政风险防范工作的实践和体会[J]. 铁道工程企业管理. 2012(02)

[2] 尤金萍. 四项措施加强廉政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建设[J]. 中外企业家. 2015(23)

[3] 吴映武. 提高防控廉政风险有效性应注意的问题[J]. 江南论坛. 2014(02)

[4] 王强. 强化廉洁自律意识 防范职业廉政风险[J]. 政工学刊. 2014(02)

作者简介:

篇5:关于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思考

全面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是税务系统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化作风建设,促进干部队伍廉洁从政的必然要求。如何进一步打牢反腐倡廉、预防职务犯罪的思想防线,促使全体税务干部健康成长,避免遭受人生挫折,作为基层局的一名负责人,我深感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意义的重大。下面就基层局廉政风险防控谈几点体会和看法:

一、对廉政风险防控重大意义的认识

一是开展廉政风险防控是加强基层局反腐倡廉建设的客观需要。实行廉政风险防控的目的,在于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科学管理方法,加大预防腐败力度,增强预防腐败工作的创新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提高反腐倡廉建设水平。二是开展廉政风险防控有利于深化反腐倡廉宣传教育,通过排查廉政风险点,让干部从思想上确立“从政有风险,防范除隐患”的意识,变上级要求防范风险为自身需要而自觉防范风险。三是开展廉政风险防控是强化对权力运行监督的有效手段。针对权力运行中的风险和监督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主动预防,超前防范,可以有效实现监督关口的前移。

二、基层局潜在的廉政风险点分析

自古以来,权力与腐败就像一对孪生兄弟难舍难分,税务行政执法活动历来就是防腐拒变的薄弱防线,基层税务机关作为税收征管的行政管理机构,具体工作中有一定的管理权、审批权和处罚权,和其它行政部门一样具备行政权力所带来的廉政风险。主要表现在:

1、税收执法权。税款核定征收风险:利用执法权力,任意扩大企业核定征收范围,有可能存在关系税。对个体评定税实际应纳税额与核定的应纳税额差额较大,造成有税不征或少征税款、收人情税、关系税等违纪问题产生。税款解缴及票证管理风险:征收税款未按正确级次入库。逾期税款不按规定加收滞纳金、不处罚,擅自变更、变相或变通执行税法税率,违规提退税款,违规开设税款过渡账户。易发生票证缴销不及时、不按规定代开发票征税、混淆入库级次,造成税款逾期压库或延压税款、截留、转移,挪用、贪污税款等问题。减免税审批风险:税务干部不按规定受理、调查、审核、审批纳税人有关减免税事项。在减免税审核审批后的跟踪管理阶段,随意变通或变相执行税收政策。帮助相关企业利用税收政策的缺陷钻税收政策的漏洞,以谋取利益。延期缴纳税款的审批风险:税务干部未按规定受理、调查、审核、审批延期缴纳税款事项。延期缴纳税款审核审批后的跟踪管理阶段,随意变相或变通延长税款缴款时限。对超过缴款时限的税款违规免课滞纳金。税务登记风险:由于人为因素,可能会出现违规办理税务登记或刁难纳税人的不廉洁行为。应办证而不予以办证所造成的漏征漏管,致使国家税款流失。停歇业、非正常户认定风险:税务人员利用职权为纳税人办理假停歇业、假非正常户认定,造成偷逃税行为的发生。税务登记注销风险:税务人员对注销企业提供的资料审查不严,应纳税款不追缴,注销企业的税务登记证正(副)本和发票领购簿不收回。发票管理风险:发票发售岗人员不按规定核发《发票领购簿》,不按规定发售发票。发票审核岗人员对纳税人缴销的发票不认真查验,对违规使用发票的纳税人不进行简易处罚。对发票超定额部分不及时补税,造成税款流失。开具发票时,不按规定征税或挪用、贪污税款。

2、行政管理权。干部任用廉政风险:培养考察干部存在片面性,只重视培养考察对象的税收业务能力,而忽视思想道德品质的考察培养。考察干部不按规定程序而自行简化程序。在干部管理中,应上会集体研究决定的问题而不上会集体研究决定。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能深入细致的研究,做出的考察意见存在片面性。对有问题的干部不能及时作出组织处理,从而造成“带病提拔”问题的发生。经费支出廉政风险:不按政策规定随意支出经费。日常开支不严格按程序、权限办事。对票据合法性、有效性审核不严格。基建工程廉政风险:在基建的立项审批、资金来源及基建项目款项支出使用、招投标、基建财务管理等岗位,易发生吃回扣、行贿、受贿等问题。

三、基层局应采取的廉政风险防控措施

廉政风险防控主要突出重点岗位、重点人员、重点部位、重点环节、责任追究五个方面。针对税收工作中的廉政风险点,基层局应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堵塞漏洞,促进税收工作健康发展。具体措施:

(一)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根本 增强廉政意识

干部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廉政工作是事业发展的政治保障。基层局应从思想道德建设和反腐倡廉教育着手,引导干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社会道德教育,进一步提高税务干部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素质,增强拒腐防变能力。积极开展“警示教育”、“评学典型”等活动,潜移默化的推进廉政文化建设。通过对先进典型的深入学习和反面典型的警示教育,总结教训,举一反三,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树立典型,弘扬正气,在税务系统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依法行政、廉洁执法”的良好氛围。

(二)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加强廉政风险防控

抓好制度落实,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是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的核心内容,既要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又要加强对制度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按照“抓落实、具体化、责任化”的要求,健全工作目标责任制。根据地税行业特点,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税收执法责任制、行政效能岗位责任制、效能投诉制、过错责任追究制等一系列制度,把管理职能、工作责任、工作标准、任务要求分解落实到岗到人,做到岗位职责清楚、任务标准具体。在此基础上,推行岗位目标责任过错追究办法和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制定细化“两错”追究考核办法,按部门、按岗位细化、量化责任和处罚标准,对出现过错的工作人员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或行政处罚,促使行政行为和税收执法行为受到制约和监督。继续推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和“服务对象评议制”。完善内外监督制度,将服务承若、执法依据、办事程序、赔偿标准、监督电话、执法证号等上墙公示,向社会公开,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营造用制度规范执法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理的良好氛围。

(三)以执法监督为重点,严格过错责任追究

一是建立廉政投诉机制,增强地税机关公信力。设立地税机关廉政投诉热线和投诉箱,制定投诉处理办法,理顺投诉处理程序,规范投诉处理工作,力争形成“投诉有门、办理有效、结果透明、督查到位”为主要内容的投诉工作机制。坚持对办理投诉情况定期公布,努力增加工作透明度。对群众举报和暗访中发现的问题,建立和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对违规违纪行为,区分情况严肃处理,确保投诉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二是实行风险告诫。加大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和影响发展环境、损害群众利益等行为的问责和告诫。对暗访和日常检查中发现违反有关法律政策和工作制度,不履行、不及时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尚未达到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及时实施风险告诫,责令限期整改。上级地税机关既要对下级机关履行职能的情况进行问责和告诫,也要对违法违纪,为政不廉的问题进行问责和告诫。通过推行廉政问责和风险告诫,可以促使下级机关真正把廉政建设摆上重要日程,促使税务人员增强廉政意识和风险意识,更好地履行职责,全面完成各项任务。三是严格责任追究。要结合基层局潜在的廉政风险点,不断完善《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办法》、《干部管理惩戒办法》、《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办法》等。明确具体行政过错行为、责任追究的范围、承担责任的具体单位、责任追究的具体种类、责任追究的具体实施机构、责任追究的具体程序,将责任追究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岗位和责任人员。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不良影响或后果的,要追究责任。对责任追究落实不到位的,要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要实行部门首长问责制,机关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首先要追究该单位负责人和分管领导的责任。

(四)以提升服务质量为宗旨

巩固廉政成果

坚持“以人为本、优质服务”,是加强党风廉正建设的具体体现。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在不断提高执法水平的同时,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理念,积极打造情民、便民、执法为民的税收队伍,不断巩固廉政建设成果。

一是转换角色定位。由“执法、管理”的强势角色向“平等、服务”的平等角色转变。始终把纳税人的满意度作为第一标准,把纳税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置,把纳税人的需求作为第一追求,在思想理念上彻底转变“三个观念”。第一,变“官本位”为“民本位”,做到执法为民。要强化民本观念,紧紧围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个核心来展开,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和赞成,作为检验工作效率、管理效果和社会效益的根本标准。第二,变“管制型”为“服务型”,真正转变作风,优化服务。要建立以服务经济、服务群众为主要职能的新型行政体制,防止行为错位、缺位和越位。正确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把调控、管理、监督等职能寓于服务之中,着力打造“服务型”机关。第三,变“允许型”为“禁止型”,做到依法行政。要强化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改变过去大包大揽、直接管理的做法,更多地用法律手段去引导,做到法无明文允许不得为,法无明文禁止皆可为。二是优化服务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体系。加强税法宣传、纳税咨询辅导,开展纳税服务援助,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的纳税服务。畅通诉求渠道,大力推行政务公开、阳光作业,着力解决纳税人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切实纠正办事拖拉、作风漂浮、执法不严以及损害纳税人利益等不正之风。公开举报投诉电话,完善局、所长“接待日”制度,通过发放“协税护税协议书”、“廉政监督卡”,“征求纳税人意见表”等形式,营造和谐税收环境,推进税收诚信体系建设。

篇6:关于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王昌银

绩效管理本世纪初进入我国,目前还存在着企业和政府绩效管理两个分支。在政府领域,经过几年的探索,绩效管理已经成为一个新鲜的、有效的管理系统,并初步形成了青岛、厦门思明、珠海和甘肃等模式。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诸如被赋予太多的目的和含义,组织绩效、团队绩效、个人绩效难以联动以及一味强调奖金分配、忽视员工参与等问题,使得绩效管理单纯成为绩效考核的工具,阻碍了绩效管理提升团队、个人绩效、能力以及导向作用的发挥,最终影响组织绩效目标的最大化实现。因此,开展绩效管理必须理清一些基本概念与关系。

一、绩效管理必须以绩效文化为引领

文化,从广义来说,是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由三个相互作用的因素构成:(1)物质因素:可以看得到的组织结构和组织过程等。

(2)支持性价值观:即战略、目标、质量意识、指导哲学等。(3)潜意识的信仰、知觉、思想等。众所周知,绩效是指具有一定素质的员工围绕其职位,为卓有成效的完成所负责任,而达到的不同阶段成果,以及在实现成果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绩效管理是指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在责任目标和如何实现目标所达成共识的过程,增强员工成功地达到目标的管理实践,以及促进员工取得优异绩效的引导过程。细析绩效管理整个系统,它既涉及到团队的组织结构、组织过程,又与团队的战略、目标、质量意识、指导思想紧密关联,由此可见,绩效管理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组织与部门、团队与个人间的紧密协调与配合之上,这样的协调与配合如果没有一个积极进取,具有共同价值和理念的团队精神是难以实现的。因此,笔者认为,实施有效的绩效管理必须率先有效地建树绩效文化。

二、绩效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绩效管理系统是管理者和员工经过沟通,制定绩效计划(目标),开展绩效监控(辅导和分析),实施绩效考核(评价)与个人回报,进行绩效反馈与改进(简称PDCA),以促进员工业绩持续提高并最终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管理过程。由此可

见,绩效管理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组织、团队、管理者、员工全部参与进来,通过相互沟通,将组织上的目标、部门的职责、管理的方式以及员工的绩效目标等管理的基本内容确定下来,在持续不断的沟通中,消除思想上和工作中的障碍,并提供必要的支持、指导和帮助,与员工一起完成绩效目标,从而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

显然,整个绩效管理体系实施过程中,沟通成为将组织目标转化为部门目标、个人目标,并对员工产生动力和导向作用的重要方法。同时,员工是绩效管理的主体之一,其对组织目标和战略的认同与配合是其积极参与绩效管理全过程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完成绩效目标的关键。因此,必须重视员工的作用,并通过形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把员工由“自然人”培育成诚实的“职业人”,把员工的劳动付出转化为“角色绩效”,这也就要求组织上要不断教育人、培养人、激励人、发展人,让“职业人”真正成为绩效管理的主角。

三、绩效评价体系必须以KPI绩效考核体系为核心

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涵括五大体系,即以素质模型为核心的潜能评价体系;以任职资格标准为核心的职业化行为评价体系;以组织战略为导向的KPI(关健业绩指标)绩效考核体系;以期间过程分析与检讨为核心的绩效改进系统以及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为中心的绩效管理循环体系。其中潜能评价体系重点解决人的岗位适应性问题;职业化行为评价体系重点解决能产生高绩效的员工行为规范和标准问题;KPI考核体系重点解决员工的约束机制和目标导向牵引作用问题;改进体系重点通过绩效分析找出问题,并提出改善问题的方法和措施;管理循环体系重点建立有效的有利于人力资源配置的机制和制度。以上五个体系是相互交错协同作用的,而不是孤立运行的。岗位适应是前提,行为规范和标准是基础,KPI考核是关键,分析、检讨是补充,管理循环是持续,更是为下一绩效管理循环的提升提供智力和组织保障。由于KPI考核体系不仅对员工发挥约束作用,更为组织绩效发挥引领、导向作用。因此是整个绩效评价体系的关键和核心。

四、绩效管理必须重视主客体的差异性

就象流程再造一样,绩效管理也必须强调人的角色意识。因为在当今时代,人的知识量不断增加,知识结构不断调整;而就所从事的工作而言,岗位不同则职责不同,工作难易程度以及工作量都不尽相同,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要求就难以“服众”,因此,绩效管理就必须承认差别性,重视差别性。在实施PDCA过程中,就要认真考量主体和客体的差别,在进行多层级沟通中就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重视差异性的另一个意义还要求尽量减少差异。这就要求组织重视人力资源的调配、组合与培育。对自然人进行知识、技能的提升,适应职业、岗责的要求,以提高其创造优秀绩效的能力,使“自然人”成长为“职业人”。

五、绩效管理考核指标必须区分主次

在实施绩效管理中,必须克服指标的多而全、面面俱到。有人认为考核指标越多越细就越好,这就等于对组织目标不分轻重、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无助于绩效的最优化,目标的最大化。因为庞大的指标体系对于员工来说难以一一熟记,会导致员工无所适从、顾此失彼,只会让员工“如履薄冰”。这种庞大的考核指标体系只能促使员工干工作的指导思想发生质的变化,员工每时每刻思考的不是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如何提高自已的职业技能和绩效,而是考虑如何不犯规,怎么样避免触到处罚线。因而员工在工作允许的情况下是能少干一点就少干一点,因为干得多出错的机率也就越多,被处罚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事实上,作为绩效管理,应该分清实现组织目标的主因,抓住关键业绩指标(KPI)进行管理,通过抓住关键业绩指标将员工的行为引向组织上的目标方向,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泰州市国税局

篇7:关于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1.受托责任风险

在会计目标理论研究方面,受托责任学派的主要观点是:在现代企业制度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会计报告的主要目标是反映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的确,作为负责企业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并实施(包括会计监督在内)内部控制的企业财务最高负责人,CFO有责任维护投资者的权益,向所有权人提供真实、准确、及时的会计报告,如实反映经营者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但在很多情况下由于企业的董事长并不是真正的所有者,只是所有者代表(代表的是法人或国家),因而就存在股东利益和股东代表利益不一致的问题。如果作为股东代表的董事长(总经理)的行为侵犯了股东利益,甚至授意财务负责人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欺骗

CFO该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要求CFO去监督决定自己命运投资者,的人是不可能的,但CFO至少可以做到以下几点:①利用与董事长单独交流的机会不断向其灌输会计法律法规,增强其法律意识。②对董事长违反法律法规的做法进行劝阻,坦陈利害。③充分发挥董事会、监事会的作用,重大财务支出严格按照法人治理结构的程序要求执行;坚持出具真实、准确、及时的会计报告。④如果董事长(总经理)一意孤行,CFO要与其保持距离,而不能同流合污。⑤必要时向有关管理、监督部门汇报,争取外部支持。

2.经营管理风险

作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CFO有权利也有责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使企业的管理更严密,决策更科学。首先,对于来自内部管理的风险,如物资采购管理风险、产品销售管理风险、企业资产管理风险等,CFO应当能够识别,并根据风险的高低和成本效益原则决定采取何种应对策略;对于事关重大的管理风险,要建议管理层强化对关键岗位人员素质的控制,强调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以及业务的申请、批准、执行、记录、检查等职能的分离,避免由一个人、一个部门包揽业务的全过程,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明确管理流程、完善决策程序来防止舞弊,规避管理风险,此外还要定期对这些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即内部审计的符合性测试),并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其次,对来自外部市场的风险,CFO要在企业的经营决策中对利益和风险及时作出评估和选择。就一般竞争性行业而言,如果企业不愿承担一定的经营风险,则业务是很难承接到的,而如果企业没有业务,生存都将无法维持,更谈不上发展了。一般情况下,利益和风险应当是对等的,高风险必须有高收益,如果风险很大而收益较低就必须实行风险回避;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比如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市场营销的地域布点、大用户的首次

进入等,可能其销售业绩所产生的战略意义比单个销售行为的风险控制更为重要,此时就应该选择风险承担并设法转嫁风险。总之,对于来自外部市场的风险,CFO必须根据企业的综合情况,对经营活动中的利益和风险作出判断和选择,并采取不同的风险应对策略,既要通过对客户的信誉评估和合同条款的把关来控制企业经营风险,又要努力适应市场并占领市场。最后,对来自于宏观经济政策环境(如出口政策、税收政策、利率汇率政策等)的风险,虽然企业无法控制,但CFO应研究宏观经济运行规律和解读宏观经济政策,结合国内外市场信息进行预测和判断,对可能出现的外部风险要制订合理的应对策略,尽可能地分散风险。

3.资金管理风险

狭义概念上的财务风险就是资金管理的风险,广义概念上的财务风险一旦发生,最终也表现为企业利益的受损和资金的流失,如果这种利益的受损和资金的流失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企业资金无法周转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因此,资金管理风险涉及到风险管理的所有方面,但CFO更应关注资金管理上的整体风险。很多企业的资金链非常脆弱,是因为其整体资金管理存在先天性结构失调,负债率太高,资产流动性太差,因此,CFO必须规避下列资金管理风险:①不顾企业自有资金能力,通过大量举债盲目投资扩张,从而导致资产负债率过高、资产流动性不强的风险。②销售收款政策和采购付款政策不同步,盲目大量承接不能及时回款的销售业务,在既定的销售规模下导致资金入不敷出,无法支撑企业运营的风险。③采购资金安排不合理,同时对供货方缺乏诚信和沟通,导致被供货方起诉的风险。

此外,CFO还必须注意:①要加强对资金的预算管理。企业每年要根据生产经营规模和经营活动中收付款项的(市场所接受的)既定政策,测算出生产经营资金的总需求,并对全年资金需求从来源上作出合理安排;要加强对企业投资性支出的预算管理,避免随意投资,并确保投资资金来源的合理性;要兼顾企业再生产的资金需求和投资者的利润分配需求,合理确定利润分配比例。②贷款归还安排不要过于集中,归还单笔贷款金额不宜过大,以保证短期内企业有能力筹集足够的资金还本付息。否则,一旦贷款逾期必然导致企业信誉等级下降和银行收贷,严重时可能引起连锁反应。③要不断拓宽筹资渠道,采取多种融资手段,在尽量降低融资成本的同时保证资金在来源上留有余地,以备企业不时之需。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企业界开始奉行“现金为王”,实际上这个观点值得商榷。企业持有的现金过多,不仅导致资源浪费,使整体资产的收益率下降,而且在我国今年上半年新增7万多亿元信贷资金的现实情况下,现金还存在很大的贬值风险。

4.投资风险

篇8:关于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1 科学认识, 理性思考, 正确对待

1.1科学认识重大动物疫病是指对引发疫病的病原和疫病的危害有清楚的认识。对病原的认识包括病原的结构、理化特性、传染性、致病性、抗原性、免疫特性等, 这些基本的生物学特性是与防控工作密切相关的, 对这些生物学特性的详细了解是我们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科学防控动物疫病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1.1.1依据病原的理化特性, 可以确定采用何种消毒程序和使用哪些种类的消毒剂是有效的, 并且成本是最低廉的。

1.1.2根据病原的传染性, 可以初步预测其在一定时间内传播的速度和大致的流行范围, 以便于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阻止疫病的蔓延和病原的扩散。病原在流行过程中由于受到环境、免疫压力及自身进化强迫倾向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会持续地发生遗传变异, 有可能其传播特性发生改变, 如禽流感病毒 (AIV)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 (HP-PRRSV) 就是典型的例子。目前, 我国流行的禽流感病毒主要亚型为H9N2和H5N1。H9N2亚型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于1994年在广东发病鸡群中分离到, 其后的几年间由于病毒通过接触 (经口) 传播, 传播效率较低, 低致病性禽流感仅局限在我国局部地区流行, 但是到了1998年情况发生了变化, H9N2禽流感病毒经几年的遗传演化, 获得了经气溶胶传播的特性, 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 该病就从河北传遍了全国的主要养鸡地区, 并成为我国流行的主要禽流感病毒亚型;我国于1996年从广东发病的鹅群中分离到H5N1禽流感病毒, 之后该病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的鹅群中流行, 2000年开始致死鸭, 至2003年末导致东亚鸡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大范围爆发 (Z基因型) , 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是一种“超级病毒”, 能导致非免疫鸡群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但病毒的传播方式是经口传播, 其传播效率要比气溶胶传播低, 因此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传播表现为“群内传播”效率高, “群间传播”效率一般, 发生的疫情也主要呈点状发生。我国已连续30多个月无公开报道的禽流感疫情, 这一方面说明疫苗是有效的, 另一方面H5N1禽流感病毒在家禽中的传播方式主要还是经口传播。新近的研究表明, H5N1禽流感病毒在水禽中的传播方式正在发生改变, 即由经典的“经口传播”方式向“气溶胶传播”方式转变[1], 如果病毒完全获得了气溶胶传播的特性并能在陆基禽类中成功进行气溶胶传播, 那将意味着病毒无处不在, 在病毒毒力不减低的情况下, 可能演变成严重的生物灾害。在研究禽流感病毒传播特性的另一重要发现是:禽流感病毒能垂直传播, 美国学者报道了1983年宾夕法尼亚洲爆发高致病性禽流感期间, 从鸡蛋中分离出H5N2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并用分离毒人工感染产蛋母鸡, 在感染的3~4 d所产的蛋全部都含有病毒, 这表明母鸡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后, 除蛋表面存在病毒, 蛋内也存在病毒;国内的研究证实水禽感染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后, 产蛋鸭群和种鹅群大幅度减蛋以及卵巢和输卵管出现病变, 从卵泡膜、输卵管凝固性蛋白分离到病毒, 这进一步证实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能垂直传播, 感染种禽群所产的种蛋绝不能作种用[2]。猪蓝耳病病毒经典株从1996~2002年用了6年时间传遍了全国, 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仅2006年1年就传遍了全国主要养猪地区, 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AIV传播机理方面的新发现, 意-美科学家联合研究发现水禽尾脂腺分泌物能将被AIV污染的水体中的AIV富集到水禽身体上, 由于污染水中的AIV在尾脂腺分泌物的作用下, 可以不断地接种到水禽羽毛上, 这促进了AIV在自然界的传播, 也表明传统的监测方法 (检测咽拭子和肛拭子) 存在着漏洞, 不能及时发现新病毒的出现并对其传播作出迅速反应[3]。这一发现解释了水禽用嘴梳理体表羽毛导致AIV在不同水禽群中的感染过程, 丰富了AIV生态学, 提供了关于AIV监测和预防对策的新见解。

1.1.3应加强科学监测, 以便及时掌握疫病流行态势和有效免疫情况。监测包括两个方面, 即病原学监测和抗体监测。病原学监测的目的是掌握一个地区是否存在某类病原及该种病原的宿主谱和感染的范围有多大;抗体监测的目的是掌握疫苗免疫是否有效 (能否产生有效保护性抗体) 、有效抗体水平有多高及维持时间有多长 (确定免疫间隔时间) 、抗体的离散情况和是否有异常的抗原组合出现 (抗原变异) 等。目前在监测、检测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少标准化的诊断试剂, 各研制和生产单位所生产的诊断试剂各有其标准, 不同生产单位生产的诊断试剂其检测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各异, 难以进行比对;同一生产单位不同批次间诊断试剂的稳定性存在差异, 影响检测的结果。因此现阶段国家应尽快对一些主要动物疫病的监测、检测统一标准, 采用标准的方法和试剂。

1.1.4了解病原的免疫特性, 对传染病的免疫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搞清楚某种传染病的免疫究竟是以体液免疫为主还是以细胞免疫为主, 有利于疫苗的研制 (灭活疫苗和/或活疫苗) 和应用, 以便为动物提供及时有效的保护。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疫苗是常规的弱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只能诱导机体的体液免疫, 体液抗体只负责清除循环系统中的病原, 并且体液免疫具有特异性, 它不能诱导产生黏膜免疫和细胞免疫, 因而无法阻止感染和排毒, 对病原的根除作用甚微;而弱毒活疫苗免疫能诱导产生黏膜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黏膜免疫能阻止感染的发生, 细胞免疫能清除感染细胞, 并且能对内部基因相似的病毒产生细胞免疫。因此要对某一传染病进行疫苗免疫最好是使用弱毒 (自然弱毒株、人工致弱株和基因重组弱毒株) 活疫苗或者是活疫苗与灭活苗联合应用效果最好。但对那些危害严重的烈性传染病如家畜口蹄疫, 考虑到生产活疫苗时存在散毒危险并且在活疫苗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毒力返强的风险, 若确有必要进行免疫只能使用灭活苗。

当然对新发传染病 (由外部传入的或由已有的病原变异而来) 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 防控策略也应及时地改进。

1.1.5学术界应对动物疫病造成的危害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 以便为政府制定防控策略和采取防控措施提供正确的参考。不要夸大其词, 危言耸听, 那样会导致人们心理恐慌, 造成防控措施过于严厉, 加大防控成本;也不要对发生的疫病视而不见, 漠不关心, 那样会导致疫情大规模的扩散, 同样会大幅度提高防控的成本。目前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的认识有被夸大的一面, 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是一类“超级病毒”, 高致病性禽流感是非免疫鸡群的一种毁灭性疫病, 但由于其传播的效率不是很高, 对我国家禽的直接危害没有新城疫大[4], 甚至也没有其他一些家禽烈性传染病大。目前我国家禽年死亡数量达28亿多只, 80%以上死于传染病[5], 其中最主要的病原是新城疫病毒;而自2004年初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在我国爆发以来, 截止到目前我国共发生疫情103起, 这其中有几起是野鸟的疫情, 在家禽中发生的疫情不足100起, 发病的高峰年份是2004~2006年, 2004年时我国家禽因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死亡和被扑杀的数量是900多万只, 2005年时近2 000万只, 2006年时是1 100万只, 2007年至今扑杀的数量不多;2009年J亚型血管瘤型白血病在我国蛋鸡群中全面爆发, 我国蛋鸡因染病而死亡的数量高达5 000~6 000万只[6], 造成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巨大。

从公共卫生方面来看, 尽管H5N1病毒能偶然感染人 (按WHO的诊断标准) , 并能实现有限的人际间的传播, 但尚不具备在人际间有效传播的能力, 截止到2011年12月末H5N1禽流感病毒导致全球575人感染, 死亡338人, 并不是所有的H5N1禽流感病毒都能感染人, 目前能感染人的H5N1禽流感病毒有clade0、1、2.1、2.2和2.3几个进化分支和亚分支的病毒, 这可以解释为甚么全球有近70个国家发生家禽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而只有15个国家发生人感染的情况, 上述这几个进化分支/亚分支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主要流行于这15个国家中, 并且在这15个国家中家禽养殖水平低, 生物安全基础差, 人与禽及野禽间相互密切接触的机会较多。与季节性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相比, 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比例较低, 目前全球每年死于季节性流感的人数高达25~50万;始发于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传遍了全球130个国家, 因染病而死亡的人数达1.2万余人。无论是从传播效率还是对人类危害程度来看, 季节性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的危害远大于H5N1禽流感病毒。因此, 我们要重视高致病性禽流感, 正视高致病性禽流感, 科学认识高致病性禽流感及其危害, 采取措施正确防控, 不要谈“禽”色变。

1.2基于对病原的科学认识, 应对已有的防控措施进行必要的检讨, 并根据目前的养殖现状 (包括自然环境、养殖状况、生物安全状况、动物及产品的流通情况和交通状况、边境贸易、野生动物和鸟类迁徙情况等) 、环境受污染的程度及外疫传入风险评估情况、病原生物学特性的变化情况适时调整防控策略和措施, 使之更加科学有效, 成本低廉。对动物疫病进行疫苗免疫应是养殖者的自觉行为, 在重大动物疫病爆发之初由于人们缺乏应有的认识, 国家采取了强制免疫的策略, 可以说这一政策对有效防控我国的重大动物疫病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我国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随着养殖者对重大动物疫病免疫认识的普遍提高, 以及高效疫苗的研制和大面积推广使用, 如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弱毒苗和ST猪瘟传代细胞苗的研制成功和使用等, 应适时地将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免疫纳入常态化免疫的范畴。

应加强对染疫死亡和被扑杀畜禽掩埋点的监测和生物安全评估工作, 这项工作对我国的兽医工作来说是一项空白, 美国科学家对美国部分家禽填埋场进行调查后发现, 禽流感病毒能在病死家禽尸体发酵的沥出液中存活30~600 d, 并且仍然具有感染性, 这意味着病死家禽尸体掩埋点有成为新的疫源地的潜在风险, 一旦有车辆、人和动物经过或者是经雨水浸泡冲刷, 很可能导致病原的扩散, 引发新的疫情;无独有偶, 2011年春节过后, 韩国因口蹄疫疫情而扑杀了大量的家畜, 由于掩埋点家畜尸体发酵沥出的水分流入河中, 导致河水污染, 民众走上街头游行示威, 抗议政府处置疫情措施不力。因此应将对病死畜禽掩埋点的跟踪监测和生物安全评估工作纳入正常的疫情处置措施中来。

1.3重大动物疫病因其病原具有极强的致病性和感染性, 一旦在某个地区或国家发生会使国家形象受损, 常引起世界各国和国际相关组织的高度关注, 一些国家农业主管官员也常因为本国发生某种重大动物疫病而引咎辞职, 因此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不仅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 还具有较大的政治影响。重大动物疫病被高度政治化, 使得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对发生的动物疫情隐瞒不报, 而感染动物及其产品不断被输往外地, 病原迅速扩散, 疫病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 这显然对防控重大动物疫病是不利的。客观地讲, 人类要彻底阻止动物疫情的发生是不可能的, 问题是我们能否按着“早、快、严、小”的原则在第一时间及时发现疫情、及时采取科学有效措施扑灭和控制疫情、将疫情扑灭在源头防止其进一步扩散。因此我们应端正态度, 正确对待重大动物疫病和发生的疫情, 通过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 结合疫苗免疫和实验室的监测、检测, 切实做好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

2 走出动物疫病防控的误区, 不过度依赖疫苗

目前我国养殖业的现状可用几个字来概括:小 (养殖规模小, 且这类养殖模式是目前养殖业的主体) 、乱 (饲养秩序混乱, 是否饲养动物及养殖数量的多少受市场调控) 、脏 (环境污染严重, 尤其是农区畜禽粪便等排泄物和污染物及病死畜禽的尸体并没有进行严格的无害化处理) 、差 (养殖技术水平差, 疫病防治技术差, 生物安全基础差) 、高 (养殖密度高, 畜禽舍/群间安全卫生距离短;动物病死率高;治疗成本高) 。近几十年来, 我国养殖业在养殖数量急剧扩张的同时却忽视了生物安全体系的建设, 在一些养殖高密度区生物安全体系仅仅依靠简单的房舍隔绝作用来维持, 这显然不能有效地防止动物疫病的传入和发生。根据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和国际惯例, 控制动物传染病首先要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措施, 将防控动物传染病的关口前移, 防止病原传入养殖场 (养殖场外部生物安全) , 这是最理想的状况;其次就是通过扑杀强毒感染群, 消灭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来防止疫病向健康动物群传播, 并同时采取隔离、消毒、限制移运、受威胁区动物紧急免疫等措施, 这样可以阻止病原的进一步扩散 (养殖场内部生物安全) 。扑杀的方法虽然一次性成本投入大, 但可以迅速根除病原, 快速恢复无疫状态;再次就是针对易感动物宿主所采取的措施, 即通过地毯式合理免疫刺激易感动物群体产生坚强免疫力, 防止易感动物发病。采取大规模免疫措施时应谨慎, 一个国家或地区一旦对某种动物疫病实施免疫的策略, 在国际上该国家或地区将丧失针对该种动物传染病无疫国的地位, 对于大多数的传染病来说这种方法并不能消除病原, 并且免疫可能会导致环境的污染加剧, 病原在免疫的压力下变异速度会加快, 使动物疫病的防控处于恶性循环中。目前我国对动物疫病的防控采取“预防为主”的方针, 即通过“生物安全+免疫+扑杀”的措施来控制动物传染病的传播, 根据目前我国生物安全现状, 现阶段免疫就成为控制传染病的主要手段, 这导致一些人对疫苗产生过度依赖心理, 认为疫苗是万能的, 只要是做了免疫动物就不会发病, 这种“一针定天下”的认识显然是不正确的, 疫苗免疫能减少动物疫情的发生, 但不能彻底阻止动物疫情的发生;众所周知, 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三个环节 (三要素) 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宿主, 免疫是针对最后一个环节所采取的措施, 是控制动物传染病最后的不得不为之的手段, 如果在这一环节发生了问题, 很可能导致动物发病。因此要走出动物疫病防控的误区, 转变养殖生产模式, 强化生物安全措施, 不过度依赖疫苗和乱用疫苗。

3 科学评估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疫苗产品赢得市场的关键。一种好的疫苗产品不仅要好用, 而且要管用。所谓的“好用”是指易于免疫操作, 免疫后无免疫副反应或免疫副反应很小;所谓的“管用”是指免疫后能激发机体有效免疫应答, 产生良好免疫力, 保护动物不发病, 能有效消除强毒感染。目前我国动物疫苗生产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 国家也缺少对兽用生物制品统一的评审机制, 疫苗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 尽管大多数的疫苗产品质量是合格的, 但有的疫苗生产厂家生产的个别批次的疫苗还是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 如灭活苗中灭活剂用量大影响动物正常生产性能和免疫;疫苗中致敏物质超标, 注射动物后引发严重的副反应甚至死亡;疫苗中抗原含量不够, 免疫动物后不能激发动物的免疫应答;活疫苗中外源性病原污染严重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免疫效果, 养殖者也不认可这样的疫苗产品。目前用于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用的疫苗普遍存在着品质不同的疫苗类型, 若确有必要实行政府采购, 政府应采购品质最好的高端疫苗产品。另外, 应对通过快速渠道审批上市的重大动物疫病疫苗进行科学的田间评估。

血清学检测 (抗体) 是评估疫苗质量的一种手段, 但通过这种方法来评估疫苗质量具有明显的“延时性”, 在使用某种疫苗免疫动物后需经过3~4周的时间才能进行抗体检测, 如果检测的效果不理想, 抗体水平低 (低于临界保护阈值) 或抗体水平高低参差不齐或部分动物的抗体为0, 需对动物进行补免, 这对于处于疫病流行高危地区或遭受外疫入侵高风险地区的易感动物来说是极度危险的, 这也是我们不能承受的风险。因此国家应尽快建立动物疫苗统一评审机制, 严格评审动物疫苗, 不合格的动物疫苗严禁出厂;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和措施, 加快疫苗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全面升级, 使我国的疫苗质量提高到国际一流水平, 提高疫苗生产企业的竞争能力和信誉;国家应协调、组织科研力量, 进行技术攻关, 针对危害严重的动物疫病研制新型高效疫苗。

4 调整免疫程序, 合理实施免疫

目前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是参照国家每年下发的《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 (以下简称方案) 规定的免疫程序进行的, 应该说《方案》综合考虑了全国的情况, 符合目前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的现状。我国幅员辽阔, 动物养殖数量庞大, 各地养殖业发展水平不一, 动物疫病流行情况有差别, 生物安全状况各异, 农村散养动物数量多, 各地应根据本地区养殖业发展的现状和动物疫病流行情况、生物安全状况以及外疫传入风险评估情况, 在正确理解国家《方案》的基础上, 制定出适合本地区动物免疫的有个性化的免疫实施方案, 而不是简单照搬照抄国家的《方案》。以家禽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新城疫的免疫为例, 《方案》中规定, 高致病禽流感的免疫抗体HI值≥24、存栏家禽抗体合格率≥70%为免疫合格, 这一指标用于指导散养家禽的免疫是合适的, 因散养家禽每年进行两次集中免疫, 散养家禽虽然有较多与野毒接触的机会, 但单位空间病原载量低, 群体小, 即使感染传播的速度也较慢;若用于指导规模禽场的免疫, 这一指标明显偏低, 不能保护禽群对抗感染, 规模禽场 (蛋鸡和种鸡) 每个个体高致病性禽流感抗体HI值≥28时能减少感染家禽的死亡, 但不能阻止产蛋下降, 若要达到这一标准使用政府采购的疫苗需2~3个月免疫1次, 才能维持高抗体水平。新城疫的免疫也是这种情况, 规模鸡场 (蛋鸡和种鸡) 新城疫抗体HI值≥28时能减少死亡损失, 但不能阻止感染鸡的产蛋下降, 并且新城疫的免疫要协调好黏膜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三者的关系。另一个问题就是有关猪的O型口蹄疫的免疫问题, 众所周知, 一些O型口蹄疫抗原对猪的免疫原性较差, 这意味着使用这类疫苗抗原对猪需进行多次免疫才能产生足够高的保护性抗体水平, 一些规模猪场采用加大疫苗剂量—首免2 mL/头, 从二免开始疫苗剂量加大到4~5 mL/头, 以期达到产生高抗体的目的, 但利用这种方法提高抗体水平是有限度的。目前猪的O型口蹄疫疫苗种子毒是缅甸98变异毒株 (MYA98) , 该毒株感染性和致病性强, FAO认为缅甸98变异毒株的流行是近5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大流行, 已在亚洲多个国家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该谱系的毒株于2010年2月在我国广州白云区的发病猪场中被分离到, 随后开始了新疫苗的研制, 2011年1月18日新疫苗——口蹄疫O型灭活苗 (O/MYA98/BY/2010株) 获准 (临时批号) 上市, 交叉试验证明, 该疫苗对目前我国流行的O型口蹄疫所有流行毒代表株都具有良好免疫保护效力。但该谱系的病毒对猪是一种新型抗原, 其免疫效力如何需经过田间免疫检验, 该疫苗的使用已有1年多的时间, 按着传统的4个月免疫1次的程序进行免疫效果不是很理想, 综合目前相关报道, 推荐免疫程序如下:种猪每3个月免疫1次, 3 mL/头;初产母猪产前加强免疫1次, 3 mL/头;生长猪在9~10周龄、12~13周龄和15~17周龄免疫3次, 2 mL/头。按照制定的免疫程序对动物实施免疫后能否为动物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是检验免疫程序是否科学合理的试金石, 采用上述免疫程序能对猪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 种猪每3个月免疫1次, 能为新生仔猪提供有效保护60~70 d。

5 加强动物交易场所的卫生监管

我国畜禽交易活动频繁, 动物交易场所已成为一些动物传染病病原的重要贮藏场所, 这些交易场所的动物来源复杂, 去向不明, 交易量大, 一旦被病源污染很难根除, 易导致病原大范围扩散, 并且人畜人禽密切接触, 易导致人畜人禽共患病发生, 引发公共卫生事件。因此对这些场所的卫生监管必须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强化管理。

5.1坚决把动物交易场所迁离人烟稠密处, 并建立相互隔离的单元区, 同一单元区内只存养一种动物, 有各自独立的出入口。

5.2进行严格的实验室检测、监测, 发现病原感染阳性立即采取果断措施进行处置, 防止病原的扩散。

5.3采取严格的定期休市消毒制度, 彻底切断传染病传播链条。

5.4加强入市动物的产地检疫 (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检测) , 做到进入市场的动物是健康无病的。

5.5加强动物标识和可追溯体系的建设和管理, 做到每头/只动物的来处和去处清楚, 以便发生动物疫病时有清晰的踪迹可追溯。

5.6加强教育和宣传, 逐步改变人们的饮食消费习惯, 不再吃活体动物 (特别是家禽) 。

6 研制新疫苗, 保证应免家禽尽免

目前高致病性禽流感在免疫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一是家禽的免疫率低。目前所使用的疫苗有两类:一类是基因重组的全病毒灭活疫苗;一类是基因工程疫苗, 包括禽流感重组鸡痘病毒载体活疫苗和新城疫、禽流感重组二联活疫苗 (CrL-H5) 。从实际使用的效果来看, 灭活疫苗的使用效果较好, 但商品肉用禽很少有使用灭活苗免疫的, 其原因是商品肉用禽饲养周期短, 使用灭活疫苗免疫在出栏时会影响胴体品质, 并且只免疫1次免疫效果不确实, 因此养殖者不愿使用该疫苗免疫。基因工程疫苗由于受母源抗体和免疫抗体干扰, 实际使用效果一般, 并且不能用于水禽的免疫。我国家禽养殖数量庞大, 商品肉用禽的年饲养量超过100亿只, 尽管在高致病性禽流感爆发之初病毒主要侵害产蛋鸡, 但病毒经多年的遗传演化其感染谱已拓宽, 小日龄的禽类同样会感染, 可以说商品肉用禽的养殖和运输环节已成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大范围快速传播的重要环节;其二是目前所使用的疫苗因自身的缺陷有其局限性。因此应加快研制新型高效疫苗, 对应免的禽类全部实施有效免疫。新疫苗的研制方向有如下的选择:对于灭活苗而言, 可研制流行株全病毒灭活疫苗用来取代目前使用的基因重组全病毒灭活疫苗, 基因重组全病毒灭活疫苗与流行株在血凝滴度上有差异, 而流行株全病毒灭活疫苗与流行毒株间无差异, 因而免疫的效果会更好。其生产方法不再使用传统的“鸡胚法”, 而是使用“细胞悬浮法”生产, 这样抗原与分离株高度一致, 还可杜绝外源性污染, 降低过敏物质的产生, 更有利于免疫的实施;新疫苗研制的另一方向就是研制基因重组的弱毒活疫苗 (rH5N2) , 这样可弥补灭活疫苗的先天不足, 刺激机体产生黏膜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最大限度地调动机体的免疫力, 保护家禽免遭感染和发病, 并且能达到“一苗免两病”的目的。

7 保证疫情公开透明, 加强动物流通领域的监管

长期以来, 我国对动物疫病的防控采取“外紧内松”的措施, 实践表明, 采取这样的措施并不能有效地防止动物疫病的发生, 并且我们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所谓“外紧”是指对外国发生的动物疫情通过禁止易感动物及其产品的输入, 防止疫情的传入;而“内松”是指对国内某地区发生的动物疫病并没有严格执行这一措施, 导致新发的动物疫病在短期内就发生大范围的扩散, 损失惨重。我国幅员辽阔, 动物养殖数量庞大, 活体动物及其产品大范围调运频繁, 加上检疫技术差, 使得动物传染病的传播打破了固有的模式, 其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 保证疫情公开透明, 通过扑杀、隔离、限制移运、消毒、严格的检测、监测和免疫等措施, 防止疫病的传播。

8 提高出入境检疫部门的检疫检测水平, 严防外疫传入

据统计, 近30年来我国新发生的动物疫病有数十种, 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外部传入的 (通过引种、边境地区动物贸易和家畜放牧、野生动物穿越边境线等途径) , 并且这些疫病已成为我国的地方病, 要想彻底根除是十分困难的, 造成的损失巨大。在防止外疫传入方面, 除了做好边境地区有效预防措施外, 动物的引种就成为主要的环节, 这要求我国出入境检疫部门应苦练内功, 大力提升检疫检验水平, 把住国门, 严防外疫的传入。

参考文献

[1]赵国, 刘金彪, 刘秀梵.不同禽类在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中的作用[J].中国家禽, 2011, 5 (3) :3-5.

[2]王永坤.用动态观点防制禽流感[J].禽病, 2012, 6 (1) :3-7.

[3]李凯年.禽流感循环与传播的新机理[J].中国动物保健, 2010, 08:81.

[4]崔治中.我国禽病流行的现状与开展科学研究的思考[J].中国家禽, 2010, 32 (2) :1-3.

[5]周蛟.当前家禽健康养殖的现状与存在问题[J].中国禽业导刊, 2011, 28 (16) :9-10.

上一篇:2024宁夏教师资格考试备考指导:小学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考试知识点下一篇:“生态 双向五环”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