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简答题答案

2024-06-25

马克思简答题答案(共6篇)

篇1:马克思简答题答案

1. 简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8

2. 简述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

新。19

3.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19

4.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20

5.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20

6.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21

7. 简述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8. 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22

9. 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

方法。2

2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

问题的意义。46

2.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他们的基本形态。46

3.简述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含义与辩证唯物主义

一元论的基本

4.观点。47

5.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47

6.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其二者的关系。48

7.简述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48

8.简述时间和空间的含义以及他们的绝对性和

相对性的关系。48

9.简述实践的含义以及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

10.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9

11.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2.简述联系的复杂多样性。50

13.简述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50

14.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

立和根本分歧。50

15.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

心。51

16.简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51

17.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51

17.简述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52

18.简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及其方法论的意义。52

19.简述度的含义及掌握事物度的意义。53

20.简述肯定和否定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53

21.简述规律的含义和特点。54

22.简述社会规律的客观性。54

23.简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维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二者关系上的错误。

541. 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76

2. 简述认识主体的涵义及其性质和特点。76

3. 简述认识客体的涵义构成和特点。76

4. 简述主体和客体的关系。77

5. 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

立。77

6. 简述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78

7. 简述唯物辨证论的能动的反应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

8. 的对立。78

9.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79

10. 说明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需要具备的条件。79

11. 说明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

义更加重大。79

12. 简述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多少次反复才能完

成。79

13. 简述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14. 简述真理与谬论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80

15. 简述真理的客观性含义。81

16. 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含义。81

17. 简述真理的相对性含义。81

18. 简述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82

19. 简述逻辑证明与实践检验的关系。82

20. 简述真理与价值的关系。8

21.简述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06

2.简述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06

3.简述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07

4.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107

5.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107

6.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087.简述生产力的含义及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108 胜利的原因。197 8简述生产力关系的内容及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7. 简述社会主义道路多样性的原因。197 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108 8.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9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09 党?198 10简述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109 9. 简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11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109 征的论述。199 12简述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的关系。11013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 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 基本矛盾。110 14简述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111 15简述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是历史发展中的进步。111 16简述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112 17简述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12 18简述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12 19简述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113 20简述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13 21简述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特点。114 22简述“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4 23简述人与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15 24简述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115 25简述人民群众概念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表现。115 26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的内容。116 27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1161. 简述商品经济生和存在的条件。131 2. 简述商品二因素及其相互关系。132 3. 简述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132 4. 什么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33 5. 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133 6. 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以及劳动力商品的特点。134 7.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134 8. 怎样认识资本的本质?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134 9. 什么是剩余价值力?135 10. 如何理解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135 11. 怎样认识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实质和后果?135 12. 什么是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136 13. 简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137 14. 资产阶级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是怎样的?1371.。产业资本是如何实现资本循环和价值增值的?155 2.简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155 3.如何计算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155 4简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156 5简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156 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157 7简述商业利润的形式和来源。157 8简述借贷资本的形式与本质。158 9简述资本主义银行及其职能。158 10什么是绝对地租?它在当代有何变化?1591. 简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特征。175 2. 简述垄断形成及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175 3. 什么是金融资本?金融寡头怎样实现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176 4. 简述垄断与竞争的关系。176 5. 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177 6. 在经济上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有哪些基本形式?178 7. 简述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的新变化。178 8. 怎样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1791. 简述科学社会主义的生产及其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194 2. 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 3. 革命?195 4. 简述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195 5. 简述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196 6. 简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

篇2:马克思简答题答案

实践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的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2、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辩证法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在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原因在于:(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关键;(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3、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4、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有哪些?

(1)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社会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对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有巨大推动作用;4)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5)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推动社会发展有非常重要作用,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5、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两重性?

科学技术革命史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的深刻影响;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的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造福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主要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7、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资源配置的全球化.<2>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3>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球化。<4>经济全球化的原因: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放弃计划经济体制,转而向市场经济过渡。

8、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篇3:中考化学简答题应试策略

第一抓好基础, 掌握知识要点, 并能够透彻理解有关概念、理论的脉络, 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 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例 (2007年, 山东烟台) 图甲和乙所示的试验方法均可用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1) 某同学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观察到的现象是.

(2) 用图乙, 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观察到的现象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点是燃烧的条件,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满足的两个条件: (1) 与氧气或空气充分接触. (2) 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上.图甲中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 而热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是由于白磷没有和空气充分接触, 铜片上的红磷虽然和空气充分接触了, 但是也不能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以上.图乙冷水中的白磷虽和氧气接触, 但由于在冷水中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白磷同样不能燃烧。图丙中热水中的白磷由于温度达到了它的着火点又和氧气充分接触, 所以白磷能够燃烧.通过以上的分析说明只有同时具备上面两个条件, 可燃物才能燃烧, 缺一不可.

答案: (1)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了.

(2) 图乙没有什么现象, 图丙中的白磷燃烧了.

第二在学习过程中, 要注重思维灵活性、透彻性的训练, 掌握常见的逻辑推理方法“三段论”, 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因果、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等思维方法, 加强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

例 2005年4月12日凌晨, 一辆停放在箭盘山加油站内载有16 t 浓盐酸的罐体车底部突然发出泄漏, 并冒出浓浓白雾, 石灰石地面冒出许多气泡.消防队员赶赴现场, 用水枪对泄漏出来的盐酸进行稀释, 并采取其他措施.请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回答:

(1) 依据以上叙述写出浓盐酸的一点物理性质, 并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盐酸的一点化学性质.

(2) 罐体车不能直接用铁罐装盐酸.请解释原因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 稀释后的盐酸如果直接流进附近的农田, 会对农作物生长不利.请解释原因, 并对此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分析: (1) 根据题给信息内容, 可得出浓盐酸的一点物理性质: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或浓盐酸可溶于水) ;能与石灰石发生反应的化学性质用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2) 因为铁能与盐酸发生反应:, 从而使铁罐被腐蚀, 故罐体车不能直接用铁罐装盐酸. (3) 农作物一般适合在中性或接近中性的土壤中生长, 稀释后的盐酸流到农田中使其酸性增加, 对农作物生长不利, 因此可以用熟石灰粉末中和流入农田的盐酸.

第三置身社会, 联系实际, 达到生活即境界.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指导我们在行动中思索, 以思促学, 以思达行, 从而创造出新价值, 因此, 置身社会, 联系实际, 达到生活即学习的境界是解答简答题的知识之源.

例 (2006年.益阳) 中考结束, 你就要初中毕业了.离开母校之际, 你要留下最后一个好印象, 做到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 不乱扔东西……假设你在整理自己的东西时, 清理出如下物品:

(A) 废作业本 (B) 烂苹果

(C) 易拉罐瓶 (D) 霉变了的饼干

(E) 生锈的铁钉

(1) 你应放入“可回收垃圾箱”的是 (填序号)

(2) 你用盐酸除去铁钉上的铁锈 (主要成分为Fe2O3) , 以重新使用, 请写出除锈的化学方程式:.

(3) 请你写一句劝告其他年级的同学爱护学校环境的话语:.

分析: (1) 垃圾可回收说明它有再利用的价值, 如废作业本用于造纸, 易拉罐瓶、生锈的铁钉可回收再利用; (2) 金属氧化物能与酸作用生成可溶性铁盐而除去. (3) 具有开放性, 答案不唯一.

答案: (1) (A) 、 (C) 、 (E) (2) Fe203+6HCI=2FeCL3+3H2O (3) 爱护环境, 人人有责;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小草也有生命, 请勿践踏 (任写一句, 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第四培养学生准确、完整、简练、严谨地运用化学语言, 也是解简答题应重视的问题.同时, 要拓宽视野, 发散思维, 强化对探究性简答题的研究探究性简答题的基本特征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 学生对所学知识整理、检索、延伸和迁移, 着重考察同学们的思维发散和收敛能力, 因此拓宽视野、发散思维、能力强化对探究性试题的研究是解答简答题的必要措施.

篇4:简答题 不简单

简答题是高考政治试题的一种必考题型。简答题题目灵活、角度多变,以考查考生的理解和运用知识能力为主。从题目设计的风格来看,常常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预料之外,情理之中”。从所考查的知识来看,一般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活于教材”。从考生在高考中的得分来看,简答题往往是所有高考题型中得分较低的题型之一。简答题,其实并不简单。

如何回答简答题,一般说来,可采取以下“五步法”:

第一步:看设问,读材料,判断试题的考查范围,即试题考查的是哪一学科,是考查单科的还是学科内综合的。

第二步:看清题目的设问,明确答题的指向。明确了答题范围和指向,就有了答题方向,防止答跑题、答偏题。

第三步:确定答法。分清该题属于集中思维还是发散思维,从什么角度作答,是否要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作答等。如“意义”类的设问题,适合用发散思维解答;“理解”、“认识”类的试题,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等角度作答;要求回答“包含了哪些道理”、“体现了哪些道理”的试题,可用“拉网式搜查法”作答,从而找到切入点。

第四步:找要点,细作答。仔细审读材料内容,从而能及时地捕捉材料中有效的信息。在头脑里把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所掌握的基本理论观点对号入座,经过整理编排,按序作答。

第五步:回头看,再完善。答完题后要检查以下方面:答题方向是否正确,文字是否简练、准确,条理是否清晰,有无逻辑错误,术语是否规范等。

但是,在实际答题中,我们要根据命题内容的变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下面根据简答题所考查的知识范围,分别从经济常识类、哲学常识类、政治常识类和综合测试类四个类别对简答题的解答方法进行具体探讨。

1.经济常识类。经济常识类简答题选材多涉及重大时事、生产、生活、科技、社会热点、图表等载体,考查考生对所学经济原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说明相关经济现象的能力。解答这类简答题,首先应读懂载体材料,明确材料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现象或问题,然后根据题目的设问指向准确地圈定知识范围,找准直接相关的知识点,用相关的知识联系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对题目设问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简要说明。

例1.(2007年高考政治江苏卷第35题)文化在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江苏能源和矿产资源贫乏,但文化资源丰富;制造业发达,而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据此,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常识简要说明江苏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

解析:本题可采用“五步法”作答。第一步:通过看设问,判断本题的考查范围是经济常识。第二步:明确答题的指向,本题指向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第三步:确定答法,本题属“意义”类的设问题,适合用发散思维解答。第四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江苏能源和矿产资源贫乏,但文化资源丰富”(从而归纳出答案要点“发挥江苏文化资源的优势,缓解能源和矿产资源不足的压力”)、“制造业发达,而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从而归纳出答案要点“优化江苏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文化在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从而归纳出答案要点“促进江苏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和“改善消费结构,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等,细作答。第五步:看答题方向是否正确,文字是否简练、准确,条理是否清晰,术语是否规范等。

参考答案:有利于引入市场机制,发挥江苏文化资源的优势,缓解能源和矿产资源不足的压力。有利于优化江苏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有利于改善消费结构,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有利于促进江苏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2.哲学常识类。哲学常识类简答题取材非常广泛,不仅可以是重大时事、生产、生活、科技、社会热点、名人名言、成语典故,而且还可以是包含着丰富哲理的古典诗词和文言文选段。这类简答题通常以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哲学道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正确解答这类简答题,不仅要求考生能正确理解题目背景材料的含义,而且还要求考生能正确领悟材料含义的哲学寓意;不仅要求考生能正确理解哲学常识中的各个考点知识内容,而且还要求考生能理解和掌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如:辩证唯物论中包含了哪些辩证法思想,唯物辩证法中渗透了哪些唯物论的思想,认识论和人生观部分的知识中贯穿了哪些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精神等。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同一段背景材料从不同角度分析其中分别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同时,在答题时还必须注意题目对所考查的知识范围做了什么限定,区分不同哲学道理的相对界限,做到答案符合题目的要求。

例2.(2007年高考文综天津卷第39题)天津滨海新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壮大电子通讯、石油开采、汽车制造、现代冶金等支柱产业,精心培育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引航的产业群,全力抓好金融、物流、中介、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提升了整体经济质量,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结合上述材料,从哲学角度分析滨海新区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的原因。

解析:通过看设问,可判断本题的考查范围是“哲学角度”,这一范围比较宽泛,这意味着本题涉及的知识可以是唯物论、辩证法范畴内的有关知识,也可能是价值观、认识论范畴内的有关知识。本题指向是“从哲学角度分析滨海新区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的原因”,材料中列举了滨海新区发展经济的举措,而这些举措就是滨海新区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的原因,因此,实际上试题的设问就可演化为“这些举措包含、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由于演化为“体现类”试题,因此可采用“拉网式搜查法”作答,即从上到下通读材料,拉网式搜查材料中的信息点,联系对应的知识点。“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应的知识点是“意识的反作用”;“不断壮大……”、“精心培育……”、“全力抓好……”对应的知识点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了整体经济质量”对应的知识点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这样,本题的答案要点就出来了。最后,回头看,再完善。看文字是否简练、准确,条理是否清晰,术语是否规范等。

参考答案:①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发展。滨海新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滨海新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使整体经济质量得到提升。③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滨海新区抓好各类产业,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3.政治常识类。政治常识类简答题的设计,通常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重要会议精神、领导人的讲话或专家学者的观点、国际国内政治生活中的政治现象等材料为考查背景,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政治常识有关知识理解、分析、说明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这类简答题必须在读懂试题背景材料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设问的要求,准确而全面地联系相关知识,同时要求考生对考点知识及知识的内在联系能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在组织答案时,应做到层次、条理清楚,语言简洁。

例3.(2007年高考政治广东卷第36题)美国有众多利益集团,它们通过游说国会议员、政府官员以及组织游行示威等方式,影响选举及政府决策。其中,代表大企业、大财团等的利益集团对美国政治影响较大。

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美国利益集团的政治作用。

解析:本题立意是考查考生对政治学基本问题分析方法的掌握情况。本题答题的指向是“美国利益集团的政治作用”,由于涉及对“美国利益集团的政治作用”的评价,这就需要运用历史的、辩证的、阶级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比较和解释。

参考答案:利益集团充当公民与政府的桥梁,在美国政治生活中有重要影响。资产阶级各派及其代理人通过影响选举及政府决策等方式分享国家权力、相互制衡,有助于维护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在众多利益集团中,只有少数利益集团对国家决策产生决定性作用,许多利益集团控制在少数人手中,垄断了公众接近政府权力的途径。

篇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集合

答:(1)产业资本在其现实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产业资本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2)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包含了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它是这三种循环形式的有机统一。(3)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通过对资本循环运动的考察,揭示出资本是一种运动。剩余价值只有在资本的连续循环运动过程中才能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答:(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但并非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与劳动者的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当这个矛盾打到十分尖锐的程度,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表现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另一种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3、试述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答:(1)在资本主义农业发展的较早时期,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因而投入同量资本在农业中可推动更多的活劳动,假定剩余价值率相同,则农业部门比工业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更多,从而使农产品的价值高于其他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就形成绝对地租。所以,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2)在资本主义农业中,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使农业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3)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地租就是这部分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4、垄断的形成:自由竞争、生产集中、垄断组

5、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答: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新世界。

6、什么是金融资本?金融寡头怎样实现其在经

济和政治上的统治?

答:(1)金融资本是由垄断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构成一种新的资本形式,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实际上的统治者。

2、掌握了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成为金融寡头。

3、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实行“参与制”实现的,参与制是通过控制一定数量的股票从而层层控制许多企业的经济上的统治方式。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通知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的。

7、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8、简述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特点。答:伴随着这种过渡和更迭,必然是尖锐的矛盾和激烈的斗争,乃至通过武装斗争的形式来实现。

2、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同一种社会形态的两个成熟程度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二者之间不存在对抗性矛盾。因而从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只是从不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到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它表现为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过渡和变化。这个过渡可以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革新、调整、完善和发展,逐步对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方面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方面进行改革,使共产主义因素日益孕育壮大和成熟。

9、简述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

答:

1、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2、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是商品的社会价值,而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

3、个别企业首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其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其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它就能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

10、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答:

1、理论联系实际之所以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的科学性和旺盛的生命力的根源就在于它同实际紧密结合。其次,这是由学习马克思主义目的决定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目的全在于应用,不论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是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或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都是为了在实践中更好的运用马克思主义。

2、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我国今天面临的最大社会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我们党制定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3、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11、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两者的关系。答:

1、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静止或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它有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2、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运动是无条件下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第二,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形而上学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相对主义诡辩论则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

12.试述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答:

1、实践是主体能动性的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第一,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第二,自觉能动性,时间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3、实践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物质生产实践。它是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它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活动,是为了配合物质生产实践所进行的活动。第三,科学实验。是从物质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13.试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

1、首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次要矛盾解决的如何,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其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并且注意二者的转化,不失时机的转移工作重点。

2、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始终不渝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为其他各种矛盾的解决创造有利的条件。我们在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解决其他社会矛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14.简述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

1、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须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产方式和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第二,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15.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原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上层建筑这种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16.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1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辩证关系生产力:的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

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

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生产力基本要素:2劳动资料2劳动对象3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的经济关系。辩证关系:(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是指有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18.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形式及其作用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19.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怎样实现的1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2资本主义竞争的强制作用下,资本家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不得不改进生产技术,把劳动生产率提高到本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以上,使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它的社会价值。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暂时的。其他资本家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也必然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这样在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实现的。20.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后果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的一体化过程。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后 果: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化不断提高的过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其二,在经 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 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 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21.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22.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篇6:马克思简答题答案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什么?(P3)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P28)

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提出的理论意义是什么?(P31)

答: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简述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P32)

答: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了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存在的物质,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5、简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主要体现。(P38)

答: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时间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6、新事物为什么一定战胜旧事物?(P41)

答: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3)答: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8、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P45)答: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9、简述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P46)答: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条件。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换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10、马克思主义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P47)答: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第三,否定是新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1、简述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体现。(P56)

答: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2、怎样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P58)

答: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3、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P64)

答:第一,时间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14、简述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P63)

答: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义和客体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主体的这种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同时也使客体得到进一步改造、发展和完善。

15、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69)

答: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16、简述认识发展的总过程。(P70)

答: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17、简述真理的含义及其客观性。(P71-72)

答: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客观性: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1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77)

答: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定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9、简述价值的特性。(P79-80)

答: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第四,价值具有多维性。

20、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P95)答: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1、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P97)

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22、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P102)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义: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批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自觉地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作为自己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23、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P107)答: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意义:第一。这一规律是人类的普遍规律。第二,这一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24、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P112)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25、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P113-115)答: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得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6、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规律是什么?(P99-104)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27、简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P123-124)答: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第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28、简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P130-131)答: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29、党的群众观点的内容是什么?(P132)答:群众观点就是坚持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30、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什么?(P132)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二、简答题

1、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P141 答: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2、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P143 答: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劳动者。

3、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P144 145 答:二因素: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正是因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要素。

4、劳动力成为商品应该具备的两个条件P153 答: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的义务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5、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P157 答: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6、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可分为哪两部分P157 答: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生产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7、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P159 答: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8、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P159 答: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9、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前提条件P165 答: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

10、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两个关键因素P165 答: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通资本的构成。

11、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主要有哪两种P167 答: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1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哪两个方面:P170 答: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13、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有哪两个方面P171 答:对内和对外两个基本方面。

14、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可以概括为哪两个方面P177 答: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15、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哪两个阶段P182 答: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16、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P144-145 答: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17、什么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及作用。P147-148 答: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还有一些消极作用: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各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情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18、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的四种形式P146。

答: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19、货币的含义及五种基本的职能。P147

答: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20、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P169 答: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1、资本积累的本质和源泉。P162 答: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源泉:剩余价值。

22、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哪三个不同的阶段、执行哪三种不同的职能。P165 答: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它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职能。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生产物质财富并使生产资本得以增值,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换阶段。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通过商品买卖实现商品的价值,满足人们的需要。

23、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P169 答: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24、资本主义国家宪法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P173 答:1 私有制原则。2 “主权在民”原则。3 分权与制衡原则。4 人权原则。

25、什么是垄断?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P183 答: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产生原因:第一,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竞争: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26、简述金融寡头的含义及其实现手段。P185 答: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家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28、经济区全球化的主要表现P194-195 答:一是生产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29、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实质。P202-204 答: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变化的实质: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30、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P207-209 答: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其次,资本主义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再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化的最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最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资产阶级由生产力的解放者将变成阻碍者,资本主义在造就了社会大生产的同时,也产生了推动和运用这一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

31、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答: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基本特征: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治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或人民民主专政,反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32、社会主义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第二,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第三,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第四,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33共产主义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34、“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的关系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

上一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书心得体会下一篇: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