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法治进程案件

2024-05-20

推进法治进程案件(精选6篇)

篇1:推进法治进程案件

推进基层民主法治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永和村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工作汇报

今天,我们迎来了上级领导和专家,对我村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进行检查验收,这对我村的创建工作是一次极大的鼓舞和促进。在此,我代表永和村党总支部,村委会和全村人民对检查团的领导、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我村隶属于吴江市盛泽镇,处于镇郊结合部,北与荷花村为邻,南倚西白漾(现东方丝绸市场),西倚蚬子荡,东邻桥北荡,紧偎丝绸商城。全村行政辖区面积为8平方公里,共有6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居住总户数374户,在册总人口1314人,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在本村12000人,耕地面积330亩,现有中共党员53名。近年来我村坚持以服务群众为目标,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保证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加快推进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实现了在加强党的领导下实行自治,在自治过程中规范民主,在扩大民主上加快发展的总体目标。

一、着眼于增强活力,不断完善村民自治组织

认真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有关要求,切实加强村民委员会及其相关配套组织建设。设立了治保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并根据我村实际需要设立了城建组、计生组。同时,依据地理分布,将全村划分为11个村民小组,配齐配强了22名村民代表,建立起了完整的村民自治组织。为了使各个组织形成合力,有效运作,我们建立建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一是村委会工作职责,对村委会的工作范围、目标和权力、义务进行界定,做出明确规定;二是分工负责制,村“两委”成员分工明确,分片包干,每人都分别负责某一方面的具体工作,都分别挂钩一个村民小组,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良好工作格局;三是村委会任期目标和工作计划,根据本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在每届村委会产生之际,就制定村委会三年任期目标,提出全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同时,按照任期目标的要求,在每年年初制定工作计划,任期目标和工作计划产生之后,都交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四是联席会议制度,村党总支和村委会班子定期 1 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讨论村里的事项,统一意见和看法,对一些重大的事项,经联席会议研究同意后,再提交党员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五是学习教育制度,每周一次组织两委成员进行集中学习。村级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各项管理制度的完善,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为依法治村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着力于规范提高,扎实推进基层民主建设

村党总支、村委会牢固树立民本思想,认真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不断加以规范、完善和提高,进一步深化民主自治工作,尊重民意,集中民智,增强民力,凝聚民心,形成加快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整体合力。

一是规范程序,在民主选举中体现民意。村级换届选举工作坚持在镇党委的领导下,以及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认真按照《党章》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规定,精心组织选举工作,规范选举程序,真正按照群众的意愿,依法选出群众满意的村级领导班子。在换届选举工作中,村党组织换届采取“两推一选”方式进行,认真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选举工作规程,组织党员和村民代表对党总支班子成员进行充分的酝酿和认真的推选,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依照《党章》规定选出党总支领导班子。村委会换届选举认真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强化宣传,规范程序,坚决杜绝买票贿选、强行拉票等违法行为,同时,对村民代表,也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

二是集思广益,在民主决策中集中民智。我们建立健全了党员议事制度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制定了议事规则和议事程序。村里大事、要事以及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项,由村“两委”会研究提出方案后,提交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集思广益,减少失误。与此同时,我们不断把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推向深入,组织开展村务民主听证工作,对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有关事务,以及事关我村改革和发展大局的重大事项,包括重大决策的出台、村集体财务收支、基建工程招投标、宅基地分配及土地征用补偿、计划生育、福利、党务等方面的村务及村规民约的修订等,都进行民主听证,听取群众意见,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三是建章立制,在民主管理中增强民力。我们成立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领导 2 小组和村务监督小组,并由党员和村民代表推荐选举产生其组成人员。经过“民选”产生的小组成员工作中认真负责、公正严明,把每月28日定为“理财日”,他们集中在村部对当月村中财务收支的每张票据认真审核,符合规定的有监督小组签字后交会计登记入账,对不符合规定的哪怕是支部书记同意或村委会主任签字的也给予否决。村务监督小组不仅参与制定全年的财务收支计划,编制预决算,审核村财务的收支,还认真检查各种合同、协议书的签订及执行情况。

四是公开透明,在民主监督中凝聚民心。我们健全完善了一系列配套制度,进一步规范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一是在公开内容上,坚持凡是群众关心的问题全部公开,应公开尽公开。不断细化、明了公开栏目和数字,取消群众认为含混不清易作假的“其它”栏目,做到公开内容具体、真实、明确、完整,掏心交底。二是推行过程公开,一般达到三榜、四榜公布,就是一项工作每个关键环节都对外公开,吸收群众参与,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做好群众意见处理。在公开之后,及时收集群众对公开内容的意见,对群众提出的疑问,一般在3-5天内就给予明确答复。四是严格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开支审批,规定计划外生产性开支2000元以内和非生产性开支1000元以内的经村主任与村党总支书记通气后由书记审批,计划外生产性开支2000—5000元和非生产性开支1000—2000元的经村主任通气后由村主任和村党总支书记共同审批,计划外生产性开支5000元以上和非生产性开支2000元以上的经村两委研究后,交由村民代表会议研究决定。与此同时,推行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每半年开展一次评议,由党员、村民代表和部分退休干部对村两委成员进行民主测评,对评议不合格的限期改正。

三、着重于综合治理,切实维护社会安定稳定

针对我村地处镇郊,外来人口多,人口流动性大,社会治安工作相对复杂的情况,坚持从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入手,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坚持综合治理,扎实推进依法治村工作。

1、找准切入点,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紧紧抓住“ 五五”普法的有利时机,大力开展法制知识宣传教育。在村部大楼一层分别设立了法制宣传栏,每两个月至少刊出一期法制宣传专刊。充分利用横幅标语、宣传单等形式,大张旗鼓地进行法律知识宣传。定期举办法制培训班,利用村民法制学校阵地,每季度至少一次开展法制知识讲座,聘请司法部门等领导来授课,加强对村两委成员、党团员、3 村民代表、青少年等重点对象法制教育。开展“法制知识进万家”活动,摘录一些与农民关系密切的法律法规知识,编订成册,发送到家家户户。切实加强群众的法制教育,提高群众懂法、守法、用法意识。

2、把握关键点,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成立了依法治村领导小组,由党总支书记任组长。加强治保会和调解委员会,完善工作目标责任制。完善村规民约,根据本村实际,制定完善了20条《村规民约》。成立村规民约执约队,由村民代表选举产生办事公道、群众威望高7名执约队员,负责监督处理违反村规民约的行为。同时,加强民兵营、青年团、妇代会建设,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形成合力,推进依法治村工作的深入开展。

3、抓住着重点,及时协调解决各种矛盾纠纷。加强信访工作,村主要领导随时接待村民的来访,及时解决好村民反映的问题。加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对“释解 ”人员,村里实行定人包干帮教办法,热情帮助他们安家就业,为他们提供致富信息,防止他们重新犯罪。做好矛盾纠纷调解,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每年都评选一批“双文明户”、“五好家庭”、“计生光荣户”“平安家庭”,村里拨出专项资金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实践证明,通过创建“民主法制示范村”活动的深入开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社会风气和社会治安的进一步好转,有效推动了全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为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通过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全村干群众团结一心,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加快发展、勤劳致富上,有力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私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

2、密切了农村党群干群关系。通过开展“民主法治示村”活动,村干部的民主意识明显增强,做事情都坚持从群众的利益出发,把村里的钱主要用于发展集体公益事业上。几年来,集体公益事业不断发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断提高,对年满70周岁的老年人每人每年发放500元的养老金;对困难户、特困户和天灾人祸的村民每人给予300—2000元的资金扶助费。由于群众福利待遇的日渐提高,更由于集体财务和村里大小事务都向群众公开,涉及村民利益的事都交给党员和村民代表讨论决定,有效消除了群众对村干部的怀疑和不信任,使上下形成一条 4 心,干群拧成一股绳。

3、维护了社会安定稳定。通过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一方面,村干部依法办事意识明显提高,做什么事情都能依照法律、法规、政策规定进行。另一方面,群众的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有什么矛盾纠纷,都能主动寻求法律帮助,通过法律途径加以解决,几年来,全村没有发生集体上访事件。无民转刑案件,无重大责任事故,群众对社会治安状况满意。

我村近年来在推进农村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中作了一些探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农民群众的期望比,与上级领导的要求比,与兄弟单位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时在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中,我们也深刻体会到:提高认识、形成创建良好氛围是关键;齐创共建、形成合力是前提;建章立制、依法办事是核心;组织建设、党的领导是保证;普法教育、精神文明是基础。我村的创建工作还刚刚起步,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完善。这次检查团到我村进行创建工作检查指导,是对我村创建工作的促进和鞭策,希望检查团对我们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和意见。下一步我们将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思路再完善,目标再调高,责任再加码,领导再加强。认真学习十七大会议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围绕“两个率先”和富民强村的目标。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借这次检查的强劲东风,进一步加强创建工作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创建意识,在全村范围内进行一次再动员,强化责任意识,加大经费投入,进一步巩固“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工作成果,搞好农村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努力提高依法治村的水平,不断开拓创新,把“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引向深入,为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盛泽镇永和村村民委员会

篇2:推进法治进程案件

全力推进案件专项治理深度排查工作进程

为进一步防控新案,深挖陈案,推进案件专项治理工作开展,引深案件专项治理工作成果,从而达到防控案件风险隐患的目的,按照**省**局提出的“扫清这片土地“案件专项治理深度排查的工作安排及要求,及**省联社和**市办事处的安排部署,结合**区联社合规文化

建设的总体工作思路,我们**区联社深入开展了此次案件专项治理“回头看”深度排查活动。

一、强化组织领导,提高全员认识,深入开展案件专项治理理活动。

2008年11月7日,**区联社在**市**分局参加了**省**局“扫清这片土地”案件专项治理电视电话会议后,根据**市办事处的安排部署,联社及早动手,展开此次案件专项治理“回头看”深度工作前期准备工作,2008年11月16日,在**省联社**市办事处电视电话会议后,联社于2008年11月17日下午,立即制定并出台了案件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及指导意见,展开工作,并将省联社下发的《公告》、《致全省信合员工的一封公开信》、《全员承诺书》和《案件专项治理常识》等材料全部按时送到了每一位员工手中,并通过张贴公告、社会宣传等形式,提高社会舆论的监督力度,确保我区联社案件专项治理工作的有效。

二、强化培训学习提高案件防控能力

联社为提高全体员工对案件专项治理工作的认识,及对案件风险隐患的防控能力,强化全员案件防控培训,并由联社理事长郝伟忠亲自授课,组织全体员工进行了预防职务犯罪及安全知识培训工作。为确保全体员能够对预防职务犯罪及相关案件防控知识掌握,2008年11月,由联社稽核监察部与联社综合办公室牵头,组织了对联社全体员工预防职务犯罪防控能力的培训考试。2008年11月20日,再次组织全体工作人员,通过联社办公自动化中的网络视频系统,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对**市办事处下发的《近年来金融机构典型案例评析会》进行学习,并写出心得体会,通过学习,使全体员工深深认识到当前社会环境中,金融案件防控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也深刻感觉到当前案件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性,从内心深处提升自我合规意识,提高了对案件的主动防控能力。

三、拓宽工作思路,引入新新理念,规范制度建设。

2008年,**区联社为巩固案件专项治理工作成果,在今年的工作中,以规范制度建设,建立案件专项治理查、防机制建设为主线,展开了案件专项治理排查工作。为保证此次案件专项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区联社拓宽工作思路,引入新新理念,规范制度建设:

一是全社“一盘棋“,统一协调领导。联社及时成立了领导组负责此次案件专项治理工作,并设立办公室负责案件专项治理日常工作事务及客户投诉、举报等事件的产生。

二是强化监督检查。成立督导组对各督导组及各信用社案件专项治理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工作,为及时掌握工作开展情况,联社建立稽核工作日动态监管制度,对各网点工作进度在稽核动态工作表中进行明确,并对各网点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日监督与周汇报,及时掌握一线工作动态,确保了此次排查专项治理工作的开展。

三是引入科学管理机制。我区联社引入了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对联社各项工作进行规范性指导、管理,通过引入国际化、标准化的质量管理理念对我区各项制度建设及合规操作理念进行全员培训与学习,以提高全员规范性操作理念,保证了联社各项业务的稳健发展,将案件专项治理工作理念引入了全社业务工作的每一项环节。今年,我区联社共规范、完善各项内控制度21项,并强化对制度的执行与管理力度,提高制度执行力,通过联社财智在线、案件专项治理学习专栏对案件专项治理知识进行培训与学习,已以提高案件防控能力。

四、规范管理,强化案件防控长效机制建设,使案件专项治理工作收效显著。

联社在本次案件专项治理工作中,始终坚持对违规违纪问题的“早发现、早暴露、早整改、早处理、严追究”的整体工作思路,展开核查工作,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勇于暴露,及早处理,将案件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篇3:推进法治进程案件

一、政府职能未能全面依法履行

目前, 我国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 在推进依法行政,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过程中, 仍然是重视实体法而忽视程序法。一是过分偏重于规定各种静态的行政制度, 忽略或轻视通过现代行政程序对行政法的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的动态调整。已有程序法的规范比较单一, 操作性不强, 有的行政程序不科学, 重事后程序而轻事前程序。政府在履行职能时无法对行政行为进行规范和制约, 行政效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些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能时较为随意且不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无法保护相对主体的合法权益。二是政府职能、权限界定模糊, 政府职能不能全面依法履行。政府职能主要体现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但由于我国不同层级政府存在事权界定模糊和一些政府部门分工不合理, 在行政过程中会产生越位、缺位、错位的现象, 政府做了一些不该政府做、也做不好做不了的事情, 不能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三是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传统的管理理念。认为权大于法, 在履行政府职能时不按法律办事、恣意妄为, 失职、渎职现象时有发生, 损害了公民、法人和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

二、政府决策机制未能依法运行

在我国, 政府正确履行政府职能, 依法行政, 建设法治政府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行政决策。行政决策的科学、有效、民主离不开决策机制的完善。当前, 我国的行政决策机制未能依法运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决策程序不够规范。在实际工作中, 有些行政机关在决策过程中往往采取经验决策, 独断专行, 忽略公众和专家对行政决策的积极影响, 公众参与行政决策多流于形式, 导致行政决策的正当性受到社会公众的怀疑。二是责任主体不明确, 权责不明晰。在目前的行政决策体制当中, 行政决策主体的权力和责任相分离, 行政决策一旦出现失误很难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加之决策失误追究不严格, 决策者会逃避责任。三是一些行政机关在制定行政决策时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 相关的法律顾问制度没有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三、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尚需深化

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目前我国在行政执法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首先, 行政执法主体庞杂而混乱。如在法律上过度强调专业执法, 一部法规就相应地也有一个执法机构和一支执法队伍, 长此以往, 致使执法机构多而杂, 行政管理效率低下, 行政成本增高。其次, 执法力量配置不合理, 职责定位模糊。这主要体现在现行执法体制中执法权在横向上交叉较为严重, 职权不清, 责任不明。在纵向上, 上下级行政机关各部门之间交叉管理, 使得执法力量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第三, 行政执法程序繁杂。当前, 我国的行政执法程序过于繁琐而分散, 政府管理方式较为单一, 政府行政效率低下。第四, 执法权责不统一。一些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中运用手中的权力出现违法执法的现象, 而较少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主要在于现行的执法体制缺乏强有力的责任追究制度, 使得执法权力与责任严重脱节。第五, 没有严格实行执法人员管理制度。一些执法人员没有执法资格却在从事执法活动, 一旦出现违法现象, 势必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四、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较为乏力

目前仍然缺乏强有力的权力监督保障机制。包括各地政府力推的行政首长问责制, 也有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一是缺乏异体问责, 问责客体模糊且范围较狭窄。异体问责是指本系统之外的问责, 它能够充分保证问责制的有效性。在问责的启动上, 目前还仅限于政府机关, 而少有由人大或公众等其他主体来启动的问责;在问责客体的汇报上, 责任究竟应向领导者个人报告还是应面对更多的上级领导班子或是应在更大范围内公开报告有待于明确;在调查核实上, 人大机关并没有发挥显著作用。问责客体的模糊容易导致某些主要责任人逍遥法外。二是问责范围及内容不明确, 粗线条的内容设计使得一些规定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把握。目前, 行政问责大多局限于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事后责任追究, 而忽视了对决策、用人、工作绩效和廉政建设责任的追究, 使问责制只能发挥有限的作用, 而不能全方位地约束行政权力。同时, 在对问责内容的设计上存在线条过粗、框架过大的问题, 过于笼统, 弹性太大, 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性等问题。三是责任认定中存在一定的随着性, 导致问责结果难以令相关人员或民众心悦诚服。在具体问责实践中, 我们经常看到, 行政首长问责中的责任认定主要源于事件发生后民众反应强烈、怨声载道, 为了平息民愤而决定对被调查的政府部门行政首长追究责任。毋庸置疑, 这种随意性的问责认定方式是不科学和不民主的, 如果没有相应的硬性规定指标, 就很难做出完全符合事实的决定。而具有随意性的责任认定将导致问责结果不准确, 最终难以让行政官员和民众心悦诚服, 也会降低行政首长问责制的可靠性和威慑力。四是责任处理方式缺乏层次感, 处理方式与问责内容联系不紧密。责任处理方式虽然多样, 但仍缺乏明确的层次性, 给问责人留下了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如对违反法定程序盲目决策造成严重不良政治影响或重大经济损失的行政首长, 既可以采用诫勉的责任处理方式, 也可以采用停职的责任处理方式, 且都符合行政首长问责办法的规定。

五、政务公开不够透明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实施六年有余, 但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 在立法上存在着层级较低、技术较粗等问题。首先, 政务公开立法层级较低。作为行政法规的《条例》, 立法层级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等法律, 《条例》第十四条即规定, 行政机关在公开政府信息前, 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审查, 而在实际的政务公开过程中很难做到这一点。其次, 政务公开自由裁量权过大。《条例》总则强调了行政机关发布政府信息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批准的, 未经批准不得发布。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 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等。但对公民享有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利却未做出直接和明确的规定。《条例》对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的界定过于笼统、抽象和模糊, 给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在实践中留下了较大的自由裁量权。第三, 政务公开的内容不够全面、质量不高。公开的内容信息表面化, 一些地方政府有选择地进行公开, 对于公民普遍关心的事和涉及到自身权力及问题实质的事情, 遮遮掩掩。“公开是原则, 不公开是特例”悄然演变成了小事公开、大事不公开, 不重要的公开、重要的不公开, 结果公开、过程不公开, 对政府部门或个人利益没影响或影响较小的公开、有影响或影响较大的不公开等怪象。普通市民要想看到政府相关数据并非易事, 对政府公布的诸多数据也持一定程度的不信任。第四, 政务公开的形式比较单一, 有的流于形式。这一问题在一些基层政府要突出一些。在一些乡镇, 有的政务公开栏的内容从年头到年尾都是没有变化;有的虽按要求定期公开, 但公开的内容由乡镇主要领导先选定, 其中并没有涉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乡镇主要领导廉洁自律情况、救灾救济款物发放情况、财务收支情况 (特别是招待费、办公费、通信费的开支使用情况) , 政务公开只是搞形式、走过场, 根本谈不上乡镇政务真正公开, 乡镇的政务公开监督小组形同虚设;个别政务乡镇公开不及时, 有的甚至一届任期内都没有公开过乡镇政务, 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摘要:当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需要政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同时公民参与意识的增强、自身权利意识的觉醒,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都要求政府必须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关键词: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1]《党课参考》.重庆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主办, 2014.12.

篇4:推进法治进程案件

关键词 法治化 跨越式发展 依法行政 保障

法治秩序是文明的秩序,它不仅仅要求个体的公民服从法律,也要求掌握权力的人服从法律,在法律的范围内运用权力,从而使公共权力得到合理运用。法治要求政府所做的事都是有法律授权的,要求政府必须根据公认的、限制自由裁量权的一整套规则和原则办事,要求对政府行为是否合法的争议应当由完全独立于行政之外的法官裁决,要求法律必须平等地对待政府和公民,要求基于保障个人自由和权利的需要而对国家权力本身施加必要的限制。

当前我国正处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势头良好,机遇大于挑战。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二十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往形成的不合时宜的行政管理方式日益严重的阻碍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前形势要求各级政府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加大建设法治政府力度,切实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高制度建设质量,有效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程序,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营造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实现政府法治化,是时代赋予当前我国政府的历史使命。

法治政府是相对于人治政府专制政府而言的,是崇尚法律并对法律负责的政府。它必须是以法律为基础,以宪政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保障人权为目的,以保障自由为宗旨的政府。它要求政府从决策到执行以及监督的整个过程都纳入法制化轨道,权利与责任紧密相联。是集有限政府,责任政府,诚信政府,廉洁政府,阳光政府,高效政府,服务政府于一身,并用法律加以固定的政府。

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只有建设法治政府,才能建设法治社会和法治国家”。在2004年公布实施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国务院明确提出了要“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在法治化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不断得到落实,法律法规不断健全,依法科学民主行政得到有力推进,人民群众的法治观念和权利意识逐年提高,政府活动逐步走向法治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该正视所面临的问题:

1、行政立法上存在的问题。政府作为“管理者”、父母官”,公众作为“被管理者”、子民”的观念根深蒂固,并反映在行政立法中;行政立法冲突严重,这主要表现为行政法规与法律之间、部门规章与法律、行政法规之间、部门规章之间、地方政府规章与部门规章之间存在大量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与法治政府的统一政府的要求是格格不入;行政立法质量不高,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得国内行政立法的需求量攀升,导致行政立法速度加快,以致呈片面追求速度态势;行政立法的程序公开透明不够,民主参与不足,在我国立法活动应体现人民的意志,反映人民的要求。但现行行政立法大多不向人民群众公开所要予以规范的内容,群众对内容既不知情,又不能参与制定程序表达自己的意见,大多是由行政机关自己说了算,确立的制度反映民意不够。

2、行政执法上存在的问题。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与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最直接相关的、最大量的、经常性的管理活动,是建设政府法治化的重要环节,也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重点、难点所在。推进政府法治必须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但我国行政执法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有:行政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法律意识不强;行政执法主体不规范;行政执法体制不畅;行政执法程序不明等。

3、行政司法上存在的问题。从行政司法本身所具有的不同法律特征这一角度上,行政司法可分为行政复议、行政裁决、行政仲裁、行政调解。目前,我国行政司法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行政司法的人员法律素养不高;行政司法活动不公正;行政司法机构的独立性和专门性不强;行政司法的程序整体上不够完善;行政司法的司法审查范围不宽。司法的最终性是法治国家的典型特征之一。无论是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大陆法系国家,几乎都要接受法院的最终审查。在我国,不少行政司法行为被排除在司法审查范围之外,如人事争议仲裁被视为内部行政行为,不接受司法审查等等。

政府法治化,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法治政府构建的成败关乎我国经济转型关键时期产生的种种问题和矛盾能否被顺利解决,关乎我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成功与否。因此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题中之意。

我国法治政府建设要以事关依法行政全局的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制度建设质量、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保证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为着力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为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和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是当务之急,它迫切要求政府投入比以往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法治政府建设的工作上。他具体要求政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好法治政府的建设工作:

1、以提高认识为前提,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社会制度的一项根本性的变革。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必须要求通过法律手段来规范市场经济中各种利益主体间的相互利益关系,从而使各种法律关系深入到社会生活与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仍然仅仅依靠运用简单的行政指令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难以有效地解决经济领域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纠纷和利益冲突。因此,依法行政,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法治政府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以提高干部法律意识为重点,深入持久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各级领导干部及公务人员作为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策者、领导者和管理者,能否驾驭市场经济,能否代表人民群众管理社会经济事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法律意识的强弱,法律素质的高低。因此,作为政府及行政执法部门的领导,要进一步认清形势,更新观念,做到自觉学法、用法、守法,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维护法律的尊严。要认真学习法律法规,以提高法律素质,增强法制观念。要树立三种理念:法律至上理念;程序法治理念;权利本位理念。

3、以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为关键,全面强化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依法行政,要造就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法纪严明、吃苦耐劳的行政执法队伍,就必须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教育,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各级行政执法部门,要以一线执法人员为重点,全面加强法纪教育和法律服务意识教育,端正执法态度,树立正确的执法观念。严格推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和持证上岗、定期轮岗、不合格者下岗的制度。对不严格履行职责或不符合行政执法要求,不宜从事行政执法的人员,要及时调离行政执法队伍。对于知法违法者,不管是什么单位,什么人,都要依法严惩。

4、公开透明行使行政权力。法治政府也是阳光政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十七大报告的鲜明表述彰显了党对权力运行的科学态度,以“看得见”的方式运行权力,是人民对权力运行者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民对权力运行进行监督的最直接方式,只有把政府的决策、立法、行政和执法过程向公众开放,确保公众充分的知情权,才能有效监督和约束政府,使政府的行为不损及百姓利益。

5、营造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建设法治政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探索,因此要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不仅仅需要规范政府,保障公民权利,还要求不断提高公民意识和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依法行政的实行,离不开广大行政相对人的支持。政府及其部门要深入持久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一项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重大任务。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任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坚定不移地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促进懂法、守法、用法、护法社会氛围的形成,实现政府的法治化。

法治政府是以人为本的政府,是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的政府,是社会治安秩序良好的政府,是人民权益得到充分保障的政府。和谐稳定、健康有序是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法治政府建设所要达到的理想效果。法治政府能够从多方面保证社火改革的稳步推进,支撑我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顺利实现。

1、法治政府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更是经济发展的保障和前提。没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也就无从谈起。而法治本身就是为公平正义而存在的,以人为本是法治的本质和理想,实现公平正义是法治本质的体现。法治政府的建设能够充分发挥法治的作用,运用法治这种最强大的制度力量,把以人为本从理想变成现实,把社会公平正义变成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状态,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之上没有特权,法律之外没有民主,法律之内最大自由,人权得到尊重,财产获得保障,生命受到呵护。如此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从而得以顺利进行。

2、法治政府能够保证良好的社会治安状况。社会治安状况越良好,人们越有安全感;而维护社会治安的基石与保障就是法治。一个法治化的政府能有效地解决社会矛盾、化解各种纠纷,打击各种黑恶势力、惩处违法犯罪,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证经济社会活动正常有序地进行,也就为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保障。

3、法治政府能够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得到最大满足。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是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公民具有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依法保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这些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才有可能让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前提下享有真正的幸福感,人民群众才会衷心的拥护党的领导,支持国家的各项经济与社会发展与改革的方案。法治政府的建设能不断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文化事业,更好地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依法享有的文化权益。我国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也就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也就拥有了发展的强大的动力。

建设法治政府实现政府法治化,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关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它要求政府要时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开拓创新,研究新形势,解决新问题。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为人民服务。加快我国政府法治化的进程,为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不竭动力。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注释:

周建国.构建和谐语境下的服务型政府之法治建议[J].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4-60.

篇5:推进法治进程案件

司法行政要发挥更加积极作用缪蒂生

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对加强法治建设作了明确表述,提出至2020年,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成果的认可程度将由2010年的84.5%提升至90%以上。率先达成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法治将担负时代所赋予的重大责任与历史使命。司法行政部门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也将担当起更加重要的职责,在全面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在服务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中,司法行政机关必须把服务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第一位任务。司法行政机关还要紧密结合社会管理创新的时代要求,积极推进律师事务所等新社会组织的发展、大力加强人民调解组织等基层社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活动,为优化社会管理奠定良好基础。司法行政机关还要坚持把促进民生幸福作为目标追求、坚持把促进人的现代化作为关键任务,切实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筑牢民生幸福的根基,不断推动全省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提升法律服务能力,加快推进经济强省建设一是牢牢把握当前法律服务的关键。要紧紧抓住当前江苏经济发展在保持“量”的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质”的提升这一关键点,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为统领,全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法治大环境。要进一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着力强化企业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工作。二是进一步明确当前法律服务的重点。要把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作为主攻方向,积极配合全省转型升级工程推进计划、万企升级行动计划的实施,着力做好投资融资、兼并重组、节能减排等领域的法律服务,推动重要产业链和重点领域骨干企业、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转型升级。三是要抓好法律服务的载体建设。充分利用法律服务专项活动这一有效载体,大力实施“万名法律服务人员、万名调解员助万企升级、促万村(社区)和谐”的“四万工程”法律服务专项活动,更为深入地做好“法企对接”,以“组团服务”、“强强联合”、“重点帮扶”等多种方式和“公证服务进乡村、入农户”、“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等专项活动,进一步拓宽服务渠道,优化服务方式,强化服务效果,提升服务发展的水平。

发挥维稳职能,深化平安江苏建设

要在三个方面取得更大成效:一是要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上取得更大成效。针对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纠纷涉及多样化矛盾主体、多层次社会关系、多领域利益冲突的特点,加快建设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配合,形成更为协调有序的工作机制。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推进网格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模式,完善医患、劳资、环保、交通事故、消费、食品安全等专业调处机制,形成科学化防范、常态化排查、法治化调解、信息化运作的能动调解模式,确保全面有效地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二是要在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上取得更大成效。社区矫正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是特殊人群管理的重点。要强化“人本型”理念,在做好管控的同时,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矫治和引导,加大技能培训和帮扶力度,特别是对刑释解教人员的管理,坚持“给出路”的原则,最大限度理顺不满情绪,最大限度减少社会对抗,实现管理效果最大化。针对特殊人群管理工作涉及面广的特点,以做好特殊人群的衔接管理为重点,加强社区矫正教育管理中心、安置帮教基地等工作载体建设,加大动态管理服务力度,做到逐人建档,跟踪帮教,不断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三是要在维护特殊场所的安全稳定上取得更大成效。要加快规范化监所改造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安防一体化,确保监管场所的安全稳定。全面推进罪犯、劳教人员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加强改造质量评估、心理矫治、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重视个别化矫正,不断提升教育改造质量,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推动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切实增进民生幸福

江苏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战略部署,这成为司法行政当

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对的崭新课题。司法行政系统要着力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构筑好群众合法权益救助网络。要根据不同法律服务行业的功能定位和各地的区域特点,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进一步促进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资源合理分布和有效集聚,形成由城市到乡镇再到村居的站点辐射网络,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二是要不断优化服务举措。要大力实施法律服务进社区、进村镇行动,通过“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推进“一站式、窗口化、综合性”的司法行政服务平台、因地制宜建立具有综合功能的县(市、区)法律服务中心等服务方式,满足广大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推进法律服务在线咨询、网络法制学校等建设,努力形成“科技化、网络化、数字化”服务新格局;三是要大力提升法律援助的质效。要进一步加强法律援助工作,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根据公民法律服务需求和法律援助资源情况,适度放宽经济审查标准,加快法律援助窗口规范化建设,着力推进法律援助设施便利化,努力打造“半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

培育社会自治,形成社会管理新局面

提高基层社区的自治能力,是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重要举措。司法行政工作直接面向社会、直接面向最广大群众,要在推进社会基层自治上发挥积极作用。一是要深化对律师事务所等新社会组织的管理。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的原则,完善管理机制,形成政府、社会、行业相结合的法律服务行业监管体系。进一步搭建发展平台,加强与金融、商贸、科技、工商、税务等部门的联系,把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纳入现代产业发展的“一站式”服务体系建设,促进行业专业化发展,切实发挥好法律服务业促进发展、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作用。二是要加快人民调解等自治性群众组织的建设。进一步拓展、规范人民调解组织,不断巩固县(市、区)、乡(镇)、村(社区)三级调解组织,稳步推进企业事业单位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以及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切实形成多层次、全覆盖的调解组织网络体系,提升群众依法依规自治能力。三是要着力推进基层依法治理。通过开展民主法治村(社区)的创建活动,大力推进基层民主法治进程。组织法律服务人员帮助社区完善村(居)自治管理的法律法规,完善村规民约,规范村(居)民自治和两委议事规则,促进村(居)务公开,推进城乡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引导居民依法参与社区事务、财务和集体资产管理,有序参与涉及切身利益的公共政策听证活动,提高社区依法治理的水平。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有效促进人的现代化

一是提升重点对象法律素质。大力推进“六五”普法规划实施,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加强对重点对象的普法工作,加大流动人口、外来务工人员等难点群体、盲点区域的法制宣传教育,针对群众法治需求诠释法理、宣传法治,传播法治思想,弘扬法治精神,在全社会积极营造有法可依、公民知法守法的良好风尚。二是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作用。法治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法治社会的内在动力、精神支柱、思想保证和文化支撑。要进一步发挥法治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不断拓宽法治文化传播渠道,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多样化、系列化、规模化建设,大力扶持引导法治文化精品的创作生产,增强法治文化传播的有效性。三是提升普法工作实际成效。要坚持普治并举,不搞空洞的宣讲,通过调查研究深入把握新时期普法工作的重点,根据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及时把法律送到基层,真正做到“普法宣传到一线、普法成效在一线”,使普法工作受到基层群众的欢迎,在普治并举中提升民众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从而以民众自身素质的提升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篇6:微博推动中国法治建设进程

关注就是力量:中国法治在“微时代”推进

骆兰兰李铁柱

“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微博的巨大影响力,在一次又一次重大法治事件中得到印证,成为推动中国法治进程的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从“微博打拐”开始,诸多新闻事件中,微博显现的推力令人难忘。中国法

治也借助这种“微力量”,迎来“微时代”。

微言法治:以“围观”参与法治建设

不久前发布的《中国微博报告》称,截至11月底,微博用户已增长到3.2亿,微博每天发布和转发信息超过1.5亿条。是真正的“微博应用元年”。

3.2亿,占中国网民数量(4.85亿)的66%。这3.2亿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舆论场”,这个“舆论场”几乎“围观”了发生的每一起法治热点事件,或发布信息,或评论,或质疑,然后借助舆论的力量一次又一次推动着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

微博质疑,考验行业公信力。一个自称“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年轻女孩郭美美在微博上炫富,于是“炫富”与“慈善”瞬间冲突,引爆公众对中国红十字会,乃至整个中国慈善行业的信任危机。中国慈善行业和有着百年历史的红十字会开始了反思现有的慈善体制和机构。慈善立法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微博传播,事故真相第一时间抵达受众。“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第一条求救微博在事故发生后的10小时内被网友转发10万余次,为事故伤员献血的动员微博在12小时内被转发17万余次……无数网民通过微博追寻真相,传递哀痛和关注。网民对事故真相的追问,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国务院随即成立事故调查组,对事故发生的原因和设计、制造、管理等方面的源头性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

微博关注,推动相关制度建设。甘肃幼儿园校车事故发生后,校车安全问题立刻在微博上发酵。随着事故原因调查的深入,舆论也从关注甘肃校车事故这一个案转向关注中国校车制度建设上来,最终促成相关部门加紧制定校车安全条例。

回顾这些法治热点事件,正是由于微博的存在,为公众参与法治建设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并由此极大地提升了民众参与民主法治建设的热情和程度。那些曾经在微博上被快速传播和放大的事件或者人物,经过网民评论、转发,在不经意间开启了民智,推动了中国法治的进步。

政法微博:搭建创新社会管理新平台

在媒体盘点的政法工作亮点中,政法微博赫然在列。

9月27日,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法院开通官方微博,由此迈出了政法机关利用微博亲民互动的第一步。

截至目前,短短两年间,公、检、法、司政法机关和政法官员仅在腾讯平台开通官方微博就达7101个,发布微博132万余条,粉丝超过2.1亿余个。政法微博呈现出一种方兴未艾的趋势。

这些政法机关、政法官员或利用微博线索执法办案,或通过新媒体手段提升政法机关的网络公共形象,或与草根网民、社会精英在这一新媒体平台上激烈论争、平等对话、公开交流,全方位铺陈出web3.0时代官民互动、凝聚共识的全新网络政治图景。微博为政法机关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安徽省阜阳市公安局模仿《见与不见》的文体在微博上发布的敦促在逃人员投案自首的通缉令《逃与不逃》,让众多网友耳目一新。此后,各地公安机关的微博通缉令相继出现了“淘宝体”、“三国杀版”等多种形式。政法机关在微博平台上采用多种形式发布信息,一改刻板、严肃的传统形象。

微博自首事件也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中山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中山”收到网友私信,称想了解目前网上追逃人员自首的有关政策,并且询问:“这种情况,如果自首能否取保候审?”中山警方对这则来自微博的自首信息高度重视,并积极动员其尽快自首。在得到“平安中山”的答复后,该网友很快就“主动自首,争取宽大处理”。

在化解社会矛盾、平息网络舆情方面,微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山东省济南市公安局对“女狱警殴打修车老人”事件的应对堪称经典。8月,山东济南发生了一起女狱警伤人事件,济南警方迅速通过官方微博公布大量现场细节,并对动手打人的女狱警及时作了处罚。事态很快得到平息。

“微博为政法机关处置突发事件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这个渠道可以让政法机关能够迅速、快捷地了解到突发事件现场不实的言论,并准确、及时地对不实言论进行引导。”济南市公安局宣传处处长侯长峰认为。

此外,政法机关在利用微博公开部门信息、服务民生、宣传公共形象、普及法律、执法办案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而这些探索积累起来的经验将为政法机关观察社情民意、推动网络问政、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

“如果没有微博,我们可能达不到社会管理创新中最大

程度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目标。至少目前,还没有一个工具可以代替微博。”江苏省徐州市司法局矛盾纠纷协调处处长李健说。

舆通政和:重构官民互动依法执政新生态

如果说微博给政法机关带来的是全新的执法手段、执法理念,那么当我们将视线再深入一点,微博或许正在改变执政者的执政理念,正在重新构建一种全新的官民互动形式。

微博的崛起,对中国政府管理产生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汪玉凯说。

目前,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课程表上,“提高互联网时代的舆论引导能力”等课程已经开设,微博等新媒体已经被列入中央党校的培训课程,微博的作用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政府官员的重视。的确,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借助微博发布信息、提供服务,微博逐渐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便捷平台。同时,微博也为公众监督政府依法执政提供了一个新途径。公众可以通过微博行使自己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11月17日,“北京微博发布厅”在新浪上线运行,首批20个北京市政府部门的政务微博加入这一发布平台,成为全国首个省市级政务微博发布群。“北京微博发布厅”除了发布北京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最新政策法规、市委市政府及各部门最新的工作进展情况外,还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此后,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实名认证的“上海发布”微博平台也开始“发声”,不到10天时间,“上海发布”粉丝数量在新浪网上已突破36万,在腾讯网上突破64万。

“政务微博开通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一座里程碑。”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系主任廖圣清说。

对于政府部门和官员纷纷开通微博,网民则报以热烈的回应,借助微博这一平台,官民之间良性互动日渐增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因开通微博而成为网络红人,拥有数千万粉丝。微博在畅通官民对话渠道、拉近官民距离、塑造政府机构亲民形象方面所产生的巨大无形收益正在凸显。

在很多人看来,微博带来的或许并不仅仅是传播手段的创新,更重要的还在于促进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微博只是一种形式,在微博推动下,发生变化的将不只是公众打开电脑之后看到的内容,还将是政府为公众服务模式的巨大改变,我们拭目以待。”

令人欣喜的是,客观、公正、理性的声音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微博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微博实名制。公众说话的勇气与信息传播的责任,由此得到了较好的统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出建设性的声音,助推政府提高执政能力。

微力量,考验了政府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能力和水平,同样,对依法执政将会渗透更深的影响力。

上一篇:高中励志作文下一篇:《社会调查实践》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