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2022-09-10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基础在基层, 工作重点在基层”, [1]这是推动基层治理法治化的迫切需要。基层法治的建设, 依法治国在基层实践的集中体现,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重视基层法治的建设。推进基层治理的法治化有利于稳定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 凝聚基层抵御风险的坚实力量, 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对改革全局有利, 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利。

一、充分调动基层各级党组织的关键核心作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 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战斗堡垒作用, 提高广大基层干部法治观念和法治为民的意识, 增强依法办事能力。这集中体现党从全局性、战略性、整体性的高度出发, 面对“四个全面”的新形势、新要求,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法治化中的关键作用。扎实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把握方向、模范带头、协调各方的战斗堡垒作用, 引领基层工作依法开展, 基层事务依法办理, 基层关系依法理顺, 基层问题依法解决, 真正将治理法治化落在基层, 落在实处。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是一蹴而就、轻而易举, 而是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 通过各个方面的不懈奋斗、艰苦奋斗, 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当前部分基层党组织工作被动应付, 工作质量不高, 与群众关系疏远;腐败现象滋生,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组织运行机制;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单一陈旧, 不适应发展需要。为此, 基层党组织要继续利用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优势;重视思想工作, 努力保持党的先进性、高尚性、纯洁性的政治优势;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愿望, 体现人民群众的希望和期待的密切联系群众优势,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统筹协调和领导核心作用。

增强基层干部的法治观念、法治为民意识。基层干部站在群众矛盾纠纷解决的第一线, 意见收集解答的第一线, 由于靠近群众, 基层群众对党的形象、干部形象, 大多来自身边的基层干部, 基层干部的依法办事能力, 事关法律在基层群众中的尊严与信仰。但是部分基层干部不遵法、不学法、不用法、甚至徇私枉法, 权大于法, 情大于法的现象依然存在。遇到复杂的问题“摆平就是水平”, 习惯用“老路子”“土办法”解决, 痴迷于人治, 极大的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危害了干群关系。基层干部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 带头遵守法律, 带头依法办事, 筑牢崇尚法治、遵守法律的法治思维, 坚决纠正不作为, 乱作为。坚持用法治方式化解矛盾, “群众诉求合理我们解决到位, 诉求无理我们思想教育到位, 行为违法我们依法处理到位”真正把依法办事落实到实处。

提高基层政府依法办事能力建设。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把会不会依法办事, 能不能依法办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依据。部分基层干部法律意识淡薄, 重政策轻法律, 重批示轻法律, 重关系轻法律。广大基层干部切实提高依法办事能力, 一是要坚持依法决策、科学决策, 完善决策机制。在制定出台政策, 安排工作部署时, 要进行合法性审查, 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引入决策机制, 创新决策方式, 充分利用多种途径, 访民情、释民惑、解民忧。好的决策, 必须保持定力、顶住压力、深处着力、精准发力, 做到局部与全部、可能与现实、短期与长期的平衡。同时建立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二是要坚持监督约束公权力。基层政府应该以“权力清单”为准则行使人民通过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力, 法律规定的职责必须履行, 法律没有授权的权力坚决不能滥用。我们应采取措施充分保障基层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 以法治思维为指导利用法律机制抵制干预司法的行为, 一旦发现问题立即纠正, 从而保障其合法性、合理性和合宪性。同时, 将监督落实到每一个细微的环节之中, 全方位、多领域、不同层级结合起来, 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手段, 创新监督方式。

二、完善基层法治机构建设, 增强基层法治队伍

党中央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示完善基层法治机构建设, 增强基层法治队伍, 建立中心下一、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 扎实推进法治干部下基层活动, 这为基层治理法治化指明了的前进的康庄大道。

基层治理的法治化, 法治队伍建设有力是保障。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需要建设一支坚强有力的基层法治队伍做保障。组织人事部门要优先提拔使用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 通过基层公开招录、上级下派挂职、内部教育培训等方式, 不断充实基层法治队伍, 提升基层法治队伍懂法、守法、用法能力水平。

大力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实践中, 应将源头整治、动静态结合管理、应急事项处置充分结合起来, 改变传统的事后处置方式, 将其变为积极的事前预防方式, 争取掌握化解社会矛盾主动权。[2]同时, 着眼于增加社会活力、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氛围, 努力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又稳发展。积极探索建立民意吸纳和利益表达机制, 致力建设能够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热情的表达诉求渠道, 让群众发生冲突是可以调处, 利益收到损害时可以申诉, 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维护群众正当合法权益, 依法依规合情合理处理好各类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扎实推进法治干部下基层。当前, 部分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思想懈怠, 远离群众、逃离基层倾向严重。原山西长治市委书记吕日周曾鲜明指出:到基层不等于深入基层, 走马观花式的下基层无法释放正能量, 反而造成地方负担沉重, 导致一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资产。令人欣慰的是, 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大力倡导干部下基层, 密切联系群众,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就是范例。法治干部下基层, 符合时代趋势, 体现人民利益, 增强了法治干部对基层实际情况的了解, 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同时锻造了法治干部的业务能力, 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三、培养群众法治思维, 实现基层文化法治化

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法律权威来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 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徒法不足以自行”, 仅有被制定出来的法律是不够的, 人们只有真正信仰法治, 法律才能被更好地实施。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在全社会引导人们尊重法律的威望, 树立法治的信仰, 带头作出表率, 指引群众自觉遵守法律, 培养对法律的自觉的信仰和敬畏, 营造和谐的法律氛围, 鼓励解放思想, 开拓进取, 勇于探索, 从而使法治思维根植于每一个群众的内心, 让法治不仅成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更要成为一种社会共同的价值与信仰。建立健全法治宣传教育机制, 创新教育方式, 比如, 建立一村一律师制度, 让律师担任村子的法律顾问, 同时配备若干名法律工作者予以协助, 有问题随时解答, 这样可以有效化解了基层社会矛盾纠纷, 提高了群众的法律意识。康德曾经振聋发聩的指出:惟有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才使人越思索越发敬畏。思索不仅仅指反省, 深层含义中更蕴含着反省与审视。我们要着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让道德成为每一个普通民众心中亘古不变的责任,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建设“法治中国”的宏伟目标, 才能让我们身处其中的社会走向和谐稳定。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着重指出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目标。基层法治化, 集中体现为法治在基层的推广和扩大, 是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可或缺且极为重要的构成部分。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是为改革、发展、稳定保驾护航的必由之路, 也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伟大的历史意蕴。

关键词:依法治国,基层治理,法治化,党组织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十八届四中全会, 2014.

[2] 王增杰.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思考[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 2015.

上一篇:新时期行政管理在医院建设中的重要性下一篇:医院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