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旅游风景区

2024-04-11

建设旅游风景区(精选8篇)

篇1:建设旅游风景区

关于九顶山旅游风景区建设的建议

县人大代表陈光德

2013年6月26日茂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视察了九顶山旅游风景区滑雪场建设情况,同时对景区资源进行了实地考察。作为一名县人大代表,通过实地考察,对景区建设的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对此,我有如下建议:

一、加快景区建设、促进茂县经济发展

1、九顶山风景是很迷人的,作为开发商应加大投资力度,尽快建设并投入商业运营。现在景区的公路已通行,关健是相关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如果相关旅游项目能建设起来,就能对外开放了。

2、加强对外宣传,提高景区知名度。通过今年年初的滑雪项目的试运营,目前九顶山旅游景区有一定的知名度,但还不够。还有通过专门的网站、图片、视频加大宣传力度,同时也提高我县对外的知名度。

二、建设环保、生态的旅游景区

1、在景区的建设过程中,注意环保配套设施的建设。游客生活垃圾必须进行处理再进行排放,由于我们的景区在高山,山下还有农户生产和生活,建议处理后通过专门的管道排放到岷江河,以免造成地下水的污染。

2、在建设的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一是公路建设后,注意对公路周边植被的恢复。二是建筑物周边植被的恢复,三是滑雪道可能对生态的影响减小到最小的程度。

3、注意对九顶山旅游景区整体旅游规划中注意对生态的保护。建议注意过度放牧对生态的破坏的监测,必要时可禁止放牧。

以上仅为个人意见,若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2013-6-27

篇2:建设旅游风景区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为指导,贯彻落实自治区大力实施“旅游兴疆”战略重要指示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对照相关标准逐一整改提升,加快推进全市国家A级景区提升内在品质和配套服务水平,促进旅游景区由量的增长向量与质同步提升转变,全面落实“旅游兴市”发展战略。

二、具体工作措施

㈠加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一是围绕“景城一体、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持续推动城市绿化及亮化提升工程、旅游厕所、供水供热管网及电力改造、景区环境综治、边民互市等重点项目的建设进度。二是加快提升通往景区旅游道路等级,大力推动G3018精阿高速公路、精阿铁路复线工程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推动阿拉山口至多斯特克铁路宽准轨复线、阿拉山口至乌恰拉尔国际公路建设,提高景区道路通达便利水平。三是启动艾比湖流域“8”字湖景区开发建设项目,积极落实好项目开发过程中景区道路、水电、通信、管道等基础设施的配置安装。

责任领导:邢国

责任人:吴双博、冯宏江、高翔、郭伟、张新林

责任单位:市交通局、市住建局、市商工局、市文体广旅局,电力公司

㈡因地制宜增加景区旅游服务弹性供给。

持续助力打造旅游厕所、酒店民宿、特色美食街区、特色购物街区、四季夜市、房车自驾营地、游客服务中心等;加快实施棚户区及老旧小区改造等城市提升改造项目,搭建临时点位,保障拆迁商户正常经营以及项目改造完成后城区业态的尽快补充恢复,防止业态流失。下一步,根据疫情防控形势,恢复国门景区开放经营后,将进一步开发和完善相关旅游要素,提升景区接待能力。

责任领导:努尔古力

责任人:达拉巴特、冯宏江、郭伟

责任单位:市监局、市住建局、市文体广旅局

㈢增加公益性岗位和脱贫旅游经营点。

依托景区项目开发建设及业态持续完善不断增加旅游行业用工吸纳能力。加大“引人聚才”政策落实力度,引导涉旅企业,吸纳低收入人群优先就业,开发市容环境卫生等公益性就业岗位,开展岗前培训,制定相关标准,实现流动贫困人口的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助力脱贫攻坚。

责任领导:陈新博

责任人:林楠、孙红卫

责任单位:艾比湖镇人民政府,市人社局

㈣增加公共服务设施设备和志愿服务。

根据旅游接待需求,弹性增加观光休憩设施、移动厕所、垃圾箱、临时停车场和临时宿营地,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务体系,在重大节庆文旅活动中积极组织志愿者共同参与旅游活动及游客接待,提升景区服务效率。

责任领导:努尔古力

责任人:谭海林、张贺琤、郭伟

责任单位:艾比湖镇人民政府,市工青妇工作部,市文体广旅局

㈤严格实施景区“限量、预约、错峰”制度。

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全市室内景区、景点按照疫情防控要求,严格采取测温、消杀、查码以及督促落实佩戴口罩、“不聚集、不扎堆”等防疫措施;中心城市展馆、健身中心等采取“线上预约、线下分流”的举措,严格落实“限量、预约、错峰”要求,确保景区开放安全有序。

责任领导:努尔古力

责任人:郭伟、杨兴星

责任单位:市文体广旅局,国门彩城旅游有限公司

㈥优化景区旅游线路和交通资源配置。

优化调整景区游览线路,增加新的游览点和游览项目,根据客流及时调整区间车配置,在景区外重要交通卡点开展交通疏导和限流服务。通过道路管控、区内停车控制、车流调度控制等措施引导旅游者错峰出行,对通往景区的外围道路入口和主要集散中心进行流量监控,在重点景区外部进行引导、分流和截流。

责任领导:阙兴华

责任人:王洪、吴双博

责任单位: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市交通局

㈦加强市场监管。

规范旅游景区服务价格,严格实施旅游服务明码标价、价格公示制度,健全行业协会价格自律机制;开展诚信经营和微笑服务,严查重惩旅游服务中的乱涨价和欺客宰客行为,从重查处旅游购物中的强买强卖行为,维护景区良好旅游形象;按照疫情防控“外防输入”要求,严格落实进口商品的核酸查验,综保区欧亚商品直销中心在确保进口商品绝对安全的前提下正常开放;加强进口商品监管,打造进口商品“无假货口岸”,使其成为阿拉山口市特色名片。

责任领导:尼·加甫

责任人:达拉巴特

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㈧畅通投诉渠道,建立实时投诉处理机制。

加快探索构建12318与12345热线合并受理接听机制,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公布景区投诉受理电话和投诉平台,健全优化投诉受理处理机制,推广投诉先行赔付制度,限时办结旅游投诉。

责任领导:努尔古力

责任人:郭伟、朱运朝

责任单位:市文体广旅局,市行政服务中心

㈨加强旅游服务岗位培训和服务达标评比。

开展景区售票员、检票员、司乘人员、讲解员、执法人员、管理人员、旅游从业者岗位技能和服务意识培训,提升景区工作人员和从业人员旅游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开展岗位技能和微笑新疆评比达标活动。

责任领导:努尔古力

责任人:孙红卫、郭伟

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文体广旅局

㈩提升景区旅游水平。

加快推进阿拉山口“旅游”的平台搭建,完善旅游服务、旅游体验、旅游营销、旅游管理等全方位的信息化建设,实现“一部手机游山口”,切实提升景区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责任领导:努尔古力

责任人:郭伟

责任单位:市文体广旅局

三、工作要求

㈠提高站位,高度重视。要站在全面实施“旅游兴市”战略的高度,在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上作为,立即对全市A级旅游景区开展自查,重点关注游客投诉热点问题,要边查边改、立查立改、标本兼治。同时将规范提升A级景区旅游服务质量作为当前教育为民“办实事”的具体举措。

㈡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压实责任,主动参与、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景区质量提升工作取得实效。

篇3:建设旅游风景区

一、教育在支撑旅游生态安全建设战略中的作用

(一) 培养生态意识是形成生态安全观念的重要途径

生态意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行生态安全建设不仅要有掌握生态科学的专门人才, 同时也有全社会公众生态意识的觉醒。如果忽视内在自觉, 即使注重法令处罚, 一些工厂或公众也会阳奉阴违, 伺机钻法律漏洞, 因此必须通过宣传教育, 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水准, 促使每一个人都以良好的生态安全道德实践去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二) 科学的生态安全目标的建立需要教育的支持和保障

现在先进国家除了以经济指标表示国民物质生活品质, 同时也重视文化指标、生态健康指标, 以表示国民精神生活品质。其中文化教育指标包括扫盲率、大学生比例、人均年购书经费、音乐人口比重、日均进出图书馆、音乐厅、戏剧院、博物馆的人数等等。生态建设指标包括人均绿地面积、生态认知水平、环保知识多寡、病态率、死亡率、受害率、土壤侵蚀率、空气与水污染率以及大众对自然和动物的态度等等。景区开发方面由于错误套用城市、开发区和旅游度假区开发的模式, 导致风景名胜区出现“城市化、人工化、商业化”的现象, 使景区的生态环境和原始风貌遭到严重破坏。目前不少旅游景区在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首先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景区无序建设和盲目开发的不协调, 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关系, 而施行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开发方式, 造成景区山体、水体、土壤、空气和景观的严重破坏和污染。其次是丰富、独特的风景名胜资源与景区“三化”现象的不协调。一些风景名胜区违反资源真实性、完整性保护的基本原则, 错误套用城市、开发区和旅游度假区开发的模式, 把城市道路、草坪、豪华宾馆、宽马路等搬到风景名胜区进行错位式开发, 导致风景名胜区出现“城市化、人工化、商业化”的现象, 使景区的生态环境和原始风貌遭到了严重破坏。

(三) 发展教育可以促使生态安全建设向法制化方向发展

伦理道德、法规制度和科学方法是生态安全建设的3大核心, 缺一不可。生态安全建设必需有科学做后盾、以良好的道德品质作辅助, 如果所有工厂企业投资者均能在生产之前, 已充分考虑到防止公害、去除污染, 则比起事后才弥补, 显然要有效得多。事实上, 并非每一位企业家都有此自觉, 因而法治力量也不可或缺。而正确的法制观念不可能自发产生, 只有通过不断的教育才能潜移默化, 逐渐转化为自觉行为。

二、旅游生态安全教育的时代内涵

旅游生态安全建设问题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管理、文化、伦理道德等众多领域, 因此, 旅游生态安全教育的内涵不应局限于单一的生态环境教育或生态旅游教育, 而应在学习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专业技术的同时, 要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 融人文、道德等为一体, 接受更多的旅游生态安全教育。

(一) 旅游人文教育

当前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 科学主义教育价值观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而旅游人文教育则受到削弱, 以致旅游职能技术教育已成为追求欲望的工具。从旅游专业教育这条规范有序的流水线出来的, 往往是失却了人生的价值取向, 只拥有知识和技艺、被工具理性所操纵着的单面人, 甚至恶性循环似的引起工具理性之异化, 诸如旅游高科技的滥用造成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旅游资源枯竭等一系列区域性灾害, 直接威胁到我国旅游产业旺盛的物质基础。因此, 如要挽回旅游旅游发展基础的倾颓之势, 如要保持我国旅游产业和谐、全面、健康的持续发展, 就应当重新拾回被纯科学主义教育思潮所淹没的旅游人文教育, 使两者得到有机的整合。

(二) 旅游生态教育

旅游生态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了解旅游生态系统的性质及规律, 重新认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认识生态安全在旅游开发中的地位, 克服对旅游生态环境冷漠无知的态度, 确立旅游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观念的教育活动。一是强化生态文明意识。放弃沿袭下来的“征服欲”和“主宰欲”, 而应对自然怀着深深的感恩之情、爱护之意和敬畏之心。二是加强生态忧患意识。随着旅游科技的渐趋发达和旅游生产力水平的高度现代化, 导致旅游生态平衡的“失重”, 造成资源危机、水和大气污染等。而令人类当需彻底反省和自审, 并把这种旅游生态忧患意识深植在未来旅游者和经营者的心中。三是加强对生态旅游知识的培训。从总体上看, 我国生态旅游经营人员对生态旅游知识了解不多, 而在生态旅游中, 大多数游客都希望同从业人员进行直接交流, 了解一些生态旅游方面的基本情况。对生态旅游知识缺乏和不足, 势必影响游客对生态旅游的整体感受。增强旅游知识培训, 也有利于生态旅游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形势和趋势, 进一步抓好日常管理和经营。四是强化服务规范的培训。生态旅游虽然要形成自身的个性和风格, 以特色来吸引人, 但这种特色是建立在规范服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服务, 特色就不可能存在。做好规范服务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目前, 我国生态旅游在服务上还存在诸多不规范的现象, 各地要针对当地实际情况, 加强这方面的培训, 以规范的服务来引导和促进生态旅游发展。

(三) 旅游道德教育

旅游生态安全建设蕴藏着丰富的伦理要求, 这就需要我们重新认识道德教育的功能和内涵, 注重旅游经济道德和环境道德建设。其目的在于为旅游持续、健康的发展, 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持。其基本内容包括:教育公众透彻认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公平与效率这3对辩证关系;培养他们迎接全球挑战所必备的旅游意识、旅游思维和旅游品格;培养他们在认识上完成从“自然之王”到“自然之友”的历史转变, 即引导他们以审美的眼光去关照大自然之外形和神韵, 在对崇高、壮观、优美的情愫之陶醉和自享中, 自然积淀起尊重环境、热爱天地的道德素养, 实现珍惜旅游资源之使用和开发的目标;培养他们敬重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权利, 用人类特有的博大胸怀关怀它们的生命权和发展权, 从它们的生活习性出发赋予其自主发展的广阔时空。

三、旅游生态安全建设意义上的教育支持举措

(一) 构建旅游企业生态安全建设应有的素养

一是公平竞争, 不仅企业与企业之间应公平竞争, 企业对万物也应该表现公平性平等性。旅游企业在生态安全建设上, 不仅不能垄断旅游资源, 更不能具有凌驾万物的心态。二是每个企业都能尊重客观的规定, 而不能有任何自我膨胀, 如造成旅游环境污染就需要赔偿, 有关各方均应该共同遵守规则, 不能任由制造污染的一方狡赖, 也不容受害一方私自报复。唯有大家共同尊重客观规则, 谋求积极补救之道, 才能真正落实旅游生态保护。三是每个企业均应尊重裁判决定, 不能以主观成见自以为是, 破坏公益权力。环境污染是否已达处罚标准或者公害补偿应该理赔多少, 这些均需要通过客观评监过程, 必要时则应由司法决定。当前, 盲目开发景区有几种力量:一是投机取巧的开发商, 把房地产项目搞到景区来, 名曰回归自然, 其结果是少数人回归了, 大多数人的利益被侵占了;二是各行各业乱建培训中心、招待所、宾馆。许多有钱有势的行业纷纷要求在景区最漂亮的地方、最靠近核心景区的地方, 修建培训中心、宾馆、招待所。

(二) 教育惩戒并重, 强化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

社会发展史表明人类进化与生态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生态危机正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为了防止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生态系统被破坏, 避免生态环境危机加深,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 人类必须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和道德的约束来保护自身的生态安全, 从生态经济观念中寻找经济发展的空间。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建设事关社会的公共利益, 树立全民环保国策观念首要的是增强公众的生态道德意识, 让生态道德观念成为公民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改变过去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绝非一朝一夕, 必须教育与惩戒并重, 运用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多种手段方能奏效。一是广泛宣传“生态中国”的发展战略和生态经济观念。以大型宣传教育造成声势, 推动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确立环保国策观, 明确生态经济建设的法律义务和经济义务。同时鼓励民间社团和群众参与, 不断壮大环保和生态经济建设的社会力量。二是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环保法律法规。切实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 依法行政, 严把项目审批关和验收关, 遏制新污染源的产生。三是以“大环保”、“大生态”观念深化环境教育。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 倡导绿色消费、绿色文化和“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的新风尚。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防止出现流域性污染以及由环境污染而引起的社会群体性恶性事件。

(三) 加强旅游生态安全教育立法

“依法治旅, 依法兴旅”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基本方向, 随着生态旅游教育的发展, 生态旅游教育立法受到重视。要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步伐, 必须进一步推进旅游业法制化建设。一是制定和完善旅游地方法规、规章。要适应WTO有关规则, 对我国现有旅游法规、规章进行修订完善。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虽然对生态旅游安全教育已进行了原则上的规定, 但尚缺乏单独的全国性的生态旅游安全教育法律性文件, 因此, 必须根据发展需要制定新的旅游生态教育管理办法和教育质量监督方法, 从法律上保证生态旅游安全教育的贯彻落实, 建立面向大众的、终身教育的生态旅游安全教育体系, 通过生态旅游安全教育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维观念和意识, 树立旅游生态安全价值观。二是加大旅游执法力度。要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旅游教育管理法律、法规, 完善旅游教育管理机制, 加大旅游生态教育综合管理力度, 解决旅游教育行业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 整治规范旅游教育秩序。近年来, 我国对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中重开发、轻保护的行为进行了整治, 取得了较好效果。许多著名的旅游景区都针对景点开发中“城市化、商业化、人工化”现象日渐严重的问题进行了依法整治, 加大景区拆迁力度, 使景区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恢复。

(四) 促进旅游生态教育的全民化

现代旅游生态教育是一种面向大众的、全面的终身教育, 是一种跨学科的教育措施。针对其特点, 旅游生态教育应是一种面向全社会包括各个层次的所有年龄的人的教育体系。只有采取一种综合的、统一协调的教育方法, 才使人们理解当旅游生态安全建设这一主题, 加强旅游生态文明观, 增强“生态中国”国情和忧患意识。从目前来看, 生态旅游在突出特色上做了很多工作, 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一是一些地方在生态旅游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这些基本原则, 贪大求洋, 追求豪华, 建设上大兴土木, 建筑物富丽堂皇, 不断与生态旅游内涵相脱离, 而且还破坏了当地资源和环境。二是生搬硬套, 不切实际。一些地方为了突出生态旅游特色, 不是对本地农村资源优势和风土人情进行认真的调查和研究, 而是采取“拿来主义”, 不切实际, 生搬硬套, 结果效果并不理想。说到底, 这些都是特色意识不强和对生态旅游特色理解不够, 认识不深的表现, 这样开发建设出来的生态旅游产品必然不会受到市场的欢迎。各地在开发建设生态旅游项目时, 一定要结合实际, 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 树立起本地生态旅游的良好形象。如在一些湖泊较多、水域较广的地区, 可开展“水乡农家乐”旅游活动, 吸引游客前来欣赏水生植物、野营、野餐和四季垂钓等。此外, 温泉、花木、瓜果, 甚至农村的一山一水, 一村一街等都是开展生态旅游的有效资源和载体, 只要肯挖掘, 生态旅游就一定能在特色和创新上取得更大成绩。生态旅游很重要的一条还在于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因此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 各级旅游部门要反复帮助当地农民认识、理解生态旅游有别于传统大众旅游, 追求的不是豪华舒适的饭店设施, 而是彻底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 让居民树立起“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就是资源”的思想观念, 在生态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上狠下功夫, 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态旅游文化系列。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关于湖南“农家乐”旅游发展的思考[EB/OL].中国经济网, 2004-09-20.

篇4:发展生态旅游 建设诚信景区

几年来,景区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创建诚信旅游示范单位的要求,以“规范化建设”、“细微化服务”和“人性化管理”为工作重点,不断强化措施,开拓创新,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景区知名度不断提升。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诚信(窗口)单位、省级文明诚信单位、省级旅游细微服务示范企业、省级“青年文明号”和省级“巾帼文明示范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一、以规范建设为基础,努力提高诚信服务意识

健全管理机制,加强诚信基础建设。围绕满足游客需求、打造诚信品牌的目标,提出了“有情有义、细微细致、诚实诚信、公正公平”的管理理念,在工作中始终自觉践行。以“一流的环境、一流的秩序、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作为工作目标,努力争创一流海滨景区。结合实际,先后制定了《万平口海滨风景区管理办法》、《景区文明公约》、《诚信经营公约》、《职工岗位目标管理办法》、《入区经营业户百分制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对景区实行规范化、人性化的管理。专门成立了创建旅游诚信示范单位领导小组,一把手亲自任组长,将诚信景区的创建纳入制度化的轨道当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加强职工培训,提高诚信服务意识。将诚信意识的培养当作职工教育的中心工作来抓,不断探索建立和完善建设高素质职工队伍的培训机制。工作中,我们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一方面组织职工分批赴北京、上海、西安、深圳、九寨沟、云台山、世博园等优秀地市和景区参观考察,将先进的管理模式、管理经验引入景区,提高了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聘请专家、老师定期对职工进行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着装礼仪和导游知识培训。几年来,先后有16名职工被管理服务中心派出到上级部门、兄弟单位和著名景区长期带薪学习,其中12名已经学成归来。这些职工归来后,表现出了极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已经成为各自岗位上的中坚力量。在经营业户中间开展了诚信经营教育活动,将业户服务水平和素质的提高,与摊位设置、评先评优等挂钩,提高业户诚信服务意识。经过几年的努力,景区的职工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已有23名职工通过参加继续教育,取得了大专以上学历证书;有19名职工取得二级乙等以上普通话等级证书;4名职工取得英语4级证书;有5名职工取得救护证书;有8名职工取得执法证书;有17名职工取得驾驶证;另有4名职工通过了导游员资格证书考试。现在职工日常交流全部使用普通话,部分职工已经能够使用外语与外宾进行简单交流,是日照市为数不多的全部实行普通话服务的景区之一。

完善激励措施,提高诚信服务水平。不断完善诚信旅游服务措施,深入开展“创争”活动,引导职工在工作中自觉树立主人翁精神,争当学习型、知识型、技能型、专家型职工。同时将培训范围扩大到在景区从事经营活动的经营业户,在一线服务科室和经营业户中设立党员示范岗,开展“征求游客意见周”活动,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经营业户的整体素质和思想境界不断提高,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其中业户孔凡红捡到现金和信用卡价值18万元归还失主,业户李慧茹捡到价值6000余元的摄像机交到管理服务中心等等…,受到了游客的高度赞誉。在去年的爱心捐助活动中,十几名职工提出捐助困难学生,19名在景区经营的个体经营者也主动参与,共捐助五莲县许孟镇37名贫困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表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面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以细微服务为保障,不断丰富诚信旅游内涵

始终坚持软硬件建设同步推进,协同发展,始终把游客内在需求作为人本化服务的首要工作来抓,苦练内功、深挖内涵,深入落实“细微服务”理念。近年来,景区相继开展了以“形象效益年”、“改革创新年”、“管理服务品牌建设年”、“生态管理效益年”、“旅游细微服务年”和“诚信旅游服务年”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班子成员按照“三个体系”建设的要求,团结协作、分工明确,躬身力行,广大职工也积极转变工作作风,深入管理一线开展工作,服务质量明显提高。逐步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努力为游客营造一个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不断加强对景区管理人员、入区经营业户的职业道德、诚信、文明经商、文明服务教育。作为一个以海滨生态旅游为主的景区,搞好景区的环境整治非常重要。工作中,我们结合景区实际,创造了“五勤六扫”(脑勤、眼勤、嘴勤、手勤、腿勤,特殊天气及时扫、车辆多时插空扫、人流高时绕着扫、摊点面前轻轻扫、复杂地段来回扫、任务重时集中扫)文明保洁法,实行了区域包干责任制,确保环境卫生达到“七无”(无痰迹、油污、口香糖迹、无瓜果皮核、无塑料包装袋、无烟头纸屑、无污水、泥污、无沙土、砖瓦石块、无杂草)标准,做到“三个满意”(让领导满意、游客满意、市民满意)、“四个一样”(淡季旺季一个样、有无接待一个样、晴天雨天一个样、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在园林绿化中将责任落实到人,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目标,为游客创造了和谐优美的游览环境。深化“亲情服务”理念,专门设立医疗室和救护中心,配备了各种常用药品,在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等游客集中的地方设置手机加油站,配备针线包、打气筒等常用物品,给游客带来极大的便利。不断强化服务监督管理机制,建立三级服务监督体制,加强社会监督和游人监督力度。在景区醒目位置设立征求意见箱、公布游客投诉电话,对于游客的合理化建议第一时间落实并及时向游客反馈落实结果,受到了游客的一致好评。印制了20万份诚信名片,将景区的服务内容和各种服务电话纳入其中,通过停车场、各经营业户、宾馆饭店和市内各大旅行社对外发放。实行公开承诺制度,提出“凡在景区购买海产品、绿茶等日照特色旅游产品发现假冒伪劣现象给予三倍赔偿;举报景区内有欺客宰客、尾随、兜售现象的给予举报人200元的奖励”,在景区显要位置予以公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不断提高服务技能,推行规范化服务,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文明竞赛和文明评比活动。不断加强对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坚持不管淡季旺季,服务热情不减,服务标准不降。一系列的措施,把景区倡导的细微服务落到了实处,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以文明经营为核心,精心打造诚信旅游品牌

篇5: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建设

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不仅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它要求通过吃、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同时也可以认为“低碳旅游”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环保旅游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方式,保护旅游地的自然和文化环境,包括保护植物、野生动物和其他资源;尊重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当地的人文社区和自然环境做出积极贡献的旅游方式。

一.行业现状与公园低碳景区旅游建设的情况分析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低碳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事实上,低碳旅游在景区由来已久,只是当时并没有提出低碳旅游的概念,景区生态旅游的建设,实际上就是低碳旅游的集中表现。如景区减少观光车、使用环保车,利用以前山民采药时留下的道路铺设、扩建的步游道等等。在低碳旅游的行业背景下和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要求下,各大景区纷纷提出各自的低碳旅游建设的方案、目标及措施。

公园低碳旅游景区的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1.低碳交通。公园核心景区实行交通管制,禁止机动车进入,鼓励旅游者以共乘混合动力巴士或电瓶车方式进入景区;安排环保车协助景区内换乘,景区之间用环保车定点定时运送客人;鼓励以步行或使用自行车的方式在景区内进行参观游览,将因运输所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最低。

2.低碳设施、建筑。公园内的建筑与设施,从材料的选用、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过程中,都尽量使用环保材料,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景区内的提示信息牌均采用山上的林木制作、游道的铺设与扩建都是在原来山民采药的山路上进行修建。

3.低碳活动。结合公园内的点歌台、登山步道等观光资源,旅游者可以在公园内喝好茶、听山歌、欣赏民俗表演,体验公园的低碳生活,还可以领养、种植公园内的树木。

4.低碳办公。公园自创立之初就一直强调节约办公用电,并在各办公室张贴“节约用电,随手关灯”的提示;公园工作人员也一直奉行节约办公用纸的要求,采取无纸化办公平台,尽量减少文件复印及打印。尽量通过网络在线处理公文、收发电子邮件、传真,在减少纸张消耗的同时,更可提高办公效率;合理安排交通出行和使用交通工具;合理地压缩会议,节约会议办公设备的使用,尽量使用电话会议或视频会议。

二.发展低碳旅游和低碳旅游景区建设的建议

在实行低碳旅游景区建设的过程中,公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根据公园的实际情况,结合有关部门的要求,提出以下的构想和建议:

1.紧扣旅游要素,减少景区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旅游的基本要素为“吃、住、行、游、购、娱”。吃住方面:要求公园内设立的宾馆酒店,要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企业。在游客就餐时,倡导游客使用一次性餐具、选择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尽量食用本地应季蔬果、用餐形式建议多选自助餐的形式、落实垃圾分类回收、使用自助的包装塑料袋等。客人入住酒店时,酒店根据客人要求更换床单,减少更换和洗涤客房棉织品次数,不免费提供一次性的酒店用品。行游方面:禁止机动车进入景区。为预防噪声污染和汽车尾气排放,在景区外围设置几个停车场,包括大型生态停车场,就是在地面铺设草坪,并在停车场种植或移植树木,利用树木作为车位与车位之间的隔离手段,最终达到“树下停车、车下有草、车上有树”的环保效果。景区禁止机动车辆进入,为方便游客在景区内活动,与环保车队合作,免费供游客乘坐,景区的噪声现状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1类标准。游客在公园内参观游览,提倡步行和骑自行车。公园提供免费的公用自行车,供游客在景区部分路段内使用。购物和娱乐方面:要求景区内的购物和娱乐场所使用电能,不主动提供包装塑料袋、优先使用本地产品、季节产品及包装简单的产品,景区内停售一次性雨衣,提供免费雨具;免费向游客提供可

重复使用水具以减少瓶装水使用量;在已有文化娱乐项目的基础上,应减少开发大型实景和文化演艺类活动,大力开发原生态的、体现本地原汁原味文化的旅游项目。

2.科学开发管理,制定景区的低碳旅游发展计划。最重要的是开发者要树立低碳经济的理念,借鉴国外实施低碳经济的模式和经验,根据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不改变原有地貌,依据“通可以,平不可以”的开发原则,尽量避免对地面进行硬化处理;保持水体多样性,避免将水系、小溪变为沟渠、水库等静态的水体等;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势,对旅游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构筑旅游地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坚持尽量减少生态成本的原则,减少土地等资源的占用,采用节能降耗技术,减少资源、能源的使用,加强对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的使用力度,从源头控制资源的进入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水平,努力促进旅游业朝低碳经济倡导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方向发展。总之,“多利用、少开发”,选择性开发低碳旅游资源。向旅游者提供低碳化旅游产品,并建立“碳补偿计划”。根据旅游者排放二氧化碳量,通过植树进行相应的碳补偿。旅游管理者则主要控制游客数量,对旅游者进行“低碳”教育,通过游客管理、景区管理实现低碳化。森林公园全面建设高档旅游休闲度假区应着眼“绿色、环保、低碳、宜居”这一目标,着力加强世界自然遗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让华夏第一园“山更

青、水更绿、城更靓、景更美、空气更清新”,成为人人向往的生态、低碳、环保的旅游目的地。

3.加大宣传教育,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旅游。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公众与游客了解低碳旅游的好处,引导和鼓励旅游者选择低碳化的旅游方式,增强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的理念,营造出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为发展低碳旅游、建设低碳景区作出应有的贡献。收集整理国内外低碳旅游的小窍门和实用方法,按照旅游的六要素分门别类的总结,形成便于旅游者携带和操作的《低碳旅游小手册》,并在景区门票站和宣传窗口向游客免费发放;在景区内树立温馨提示牌,提醒游客游览途中回收垃圾,并将垃圾分类,不在景区留下自己的痕迹。对于公园内的工作人员,要进行低碳旅游的专题教育与培训,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景区内的环卫工作人员随身携带一个塑料袋,以随时清理游客扔弃在地上的废弃物。

4.狠抓重点环节,做好景区垃圾及污水处理工作。根据研究表明,旅游者带入的垃圾占景区垃圾大部分,因此减少旅游者外带垃圾就可控制并减少垃圾总量,旅游者自带垃圾袋,将自己产生的垃圾回收。对于景区垃圾的处理,还需要寻求解决问题的最终途径,对此可采用“减少—再用—再循环—再生能源”的模式,及时全面引进节能减排技术,降低碳消耗,从总量上减少是最彻底、最根本的方法,这样就会形成旅游景区全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模式,从而提高景区运行

效率。此外,有必要在风景区全面推行分类环保垃圾箱,在箱体相应位置上标识投放物的具体名称或对应图案,通过形象明确的说明指示来引导游客树立生态环保,资源持续利用的观念。改造景区厕所。景区处厕所全部实现星级标准的改造和升级,厕所全为生物发泡智能免冲水式生态厕所,可将尿液和生态药剂混合成为无臭冲洗液,用来冲洗粪便,排出物可作为植物所需的绿化肥料。改造污水排放系统,公园内铺设污水管网,全部污水进入城市管网,输送到城市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标准化处理达到了环保的目的。

篇6:对旅游景区品牌建设的思考

——以融水贝江景区为例

作者:黄柳200913201208 摘 要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的核心要素,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景区如何进行品牌创新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中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融水贝江景区获得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完成了景区的升级,融水神秘的苗族民俗风情、秀丽的山水风光掀起了“红盖头”,逐渐为世人所知,吸引众多游客前往。本文通过对景区旅游资源的特色进行分析,针对融水特有的民族风情,对融水贝江景区的品牌定位与推广进行初步的研究探讨。关键词 民族风情 品牌建设 品牌推广

旅游景区发展主要表现为旅游品牌的竞争,旅游景区的品牌建设是旅游景区的核心竞争力。2010年7月9日,融水贝江景区获得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融水历史上第一个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融水神秘的苗族民俗风情、秀丽的山水风光掀起了“红盖头”,逐渐为世人所知,吸引众多游客前往。融水贝江景区将是民俗风情、民间节日、文化遗产等内容融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产品。

一、背景分析

融水贝江景区位于融水苗族自治县境内。贝江,曾名“背江”,发源于融水县境内的九万大山和元宝山,是融水县境内最长的河流。这里的民族风情浓郁,苗楼建筑独具特色,苗民服饰流光溢彩,充满着浓厚的民族气息。其可以借助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新阶段扶贫开发和民族区域发展政策、桂西北地区和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三江至北海高速公路融水段建设等重大机遇,进一步发挥地处柳州和桂林中间这一区位优势,进一步融入“桂林-柳州”及广西大旅游圈,实现旅游客源“立足广西、面向广东、辐射华东、走向世界”的目标。

二、品牌形象塑造创新

品牌形象塑造创新就是旅游景区将自身个性化的信息在市场中推广,并使之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旅游景区应该以其独特的经营方式扩大景区的市场规模,使旅游者通过该形象认知旅游景区。可见,旅游景区品牌塑造有多种渠道的选择,因此把景区特点传递给旅游者就成为旅游景区的重要目标之一。对于融水的准确定位,我们可以采用变换市场定位的方法,即差异、共生的方法。“桂林山水甲天下,柳州风情醉玉州”,柳州这座现代化的工业城市,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风情优势,鉴于桂林旅游品牌的强势影响,将自己定位为风情,无疑给融水贝江景区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而融水苗族自治县则秉承风情之说,确立了“风情融水,神奇苗山”的定位。

如今的融水苗族自治县确立了“千古融州,现代苗城”之形象。让人一提起苗族就会想到融水苗族自治县,而我们的贝江景区就应该抓住“苗情”来打响品牌。而贝江景区沿江主要景点有贝江小三峡、山槽乌龟、石门潭、石门洞、望夫岩等。贝江两岸的苗寨掩映在树丛竹海之中,更添神秘色彩,游人在此可以尽情观赏浓郁、多彩多姿的民族风情。因此我们可以借用著名景区的市场影响来突出、抬高自己,借用“长江三峡”的响亮市场来抬升自己的市场定位,从而得出贝江景区——“苗情小三峡”

三、品牌推广

品牌的经营不仅要经营好形象力,还要经营好注意力。当今旅游业的发展就是争夺注意力的竞争,因此,提升旅游景区知名度就要靠品牌有效传播。

1.宣传口号

随着各地的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宣传,口号也成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请到融水苗乡来”似乎已经无法与那些“千年古都,西域明珠”等这么有市场竞争力。我们利用苗家芦笙这一特点,可以给贝江取个响亮的口号,贝江景区“芦笙天堂”。

2.听觉包装宣传

品牌听觉包装的常用手法就是让“旅游插上歌声的翅膀 ”。如今旅游业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例如《想去桂林》《请到天涯海角来》等等,可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歌曲的这种作用逐渐显露出其市场价值,于是我们可以为融水贝江景区量身定做属于它自己的推广歌曲。由陈燕春唱响的《苗山欢歌》就是最好的推广歌曲,歌词通俗易懂,又深刻的表现出苗家的欢乐。

3.节事活动宣传

旅游节事活动可以说是旅游品牌传播的利器。在融水贝江可以欣赏独具特色的民族歌舞表演和观看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斗马”。我们可以利用这两个特色进行包装宣传。

(1)积极参加南宁国际民歌节,把融水苗族特色舞蹈带到国际舞台上,增加认识度。

(2)举行一年一度的“融水贝江•民间斗马”赛事,吸引更多的有兴趣之士前来观看,增加吸引度。

(3)举办一年一届的芦笙节、苗歌比赛,传承苗族文化。

(4)同时,我们可以利用好柳州奇石节这个契机,赞助举办方,让更多的人可以认识到融水贝江,同时我们也可以申请融水贝江景区作为奇石节开闭幕地点,增加知名度。

4.影视媒体宣传

(1)贝江沿途秀石奇峰,崖壁幽壑,茂林修竹美不胜收。电影《寻找刘三姐》剧组移师融水苗族自治县进行紧张拍摄。我们可以乘势诚邀更多的知名剧组在这里拍摄电影,创建贝江影视基地,加大宣传力度。

(2)同时我们还可以开展“印象•贝江”大型歌舞表演,丰富贝江景区的活动。(3)开拓婚纱摄影的项目,让美丽的贝江风景成为婚纱摄影外景拍摄的首选之地。

(4)拍摄宣传片,在央视播放

5.印刷品宣传

印刷的宣传品是印刷品营销中最普遍的使用方式。美国一家整合营销服务商的调查表明,美国成年人中,最愿意接受的营销工具不是电视也不是网络营销,而是最传统的直邮信函广告。由此得出,我们可以利用发行一系列贝江风景的邮票、移动联通电话卡、环保袋、打火机、挂历等作为宣传途径,让更多的人用到这些时都会想起融水贝江的美丽风景。将这一系列印刷品作为旅游纪念品送给游客,达到以一传十传百的目的。

6.网络宣传

品牌的网络传播因为其快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等特点成为不可忽视的传播手段和营销潮流,当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各地的门户网站或旅游专业网站加载特定旅游目的地的链接,使潜在游客在出游前收集信息阶段能够快捷、全面的解旅游目的地的相关情况将是企业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定的优势。我们需要建立有贝江景区的官方网站和论坛,以及贝江景区的官方新浪、腾讯微博,每天更新一些风景图片、苗家活动的图片,发放最新的融水贝江景区的优惠活动进行宣传,相信会得到很好的效果。

7.明星代言

明星代言是打响一个品牌的关键,寻找一个适合贝江景区特有风情的明星来做代言很关键。个人推荐宋祖英作为代言人。虽然宋祖英不是那些年轻人所崇拜的流行音乐歌手或者偶像演员,但是 宋祖英可谓是老少通晓的一个人物。宋祖英是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自身也是苗族,也唱了很多的民歌,作为我们贝江景区的代言人是十分合适的。

四、结语

融水贝江从3A景区荣升4A景区,有它独特的风情魅力,一切待提升的它需要有合理的定位来走向大家,好的宣传能让更多的游客认识到融水贝江景区的存在以及去选择融水贝江。景区的规划首先要着重于品牌的建设。通过对旅游景区的形象塑造,将品牌管理与具体的品牌建设相结合,综合运用多种营销方式加大旅游景区的宣传力度,同时还需针对自身的缺陷进行项目的开发和改建,以满足更多游客的需求。融水贝江景区需要全面的剖析自己,做足做强才能走向世界,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篇7:谈旅游景区形象定位及品牌建设

目前旅游业的竞争不单纯是质量、价格和服务的竞争,其焦点集中体现为形象战略的策划。良好形象的创立和传播,是旅游城市和旅游企业开拓市场的重要手段,是城市和旅游企业的巨大财富和无形资产。古镇类景区就更加如此了。

1、不同景区的旅游资源是各不相同的,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旅游景区的定位一定要自有特色的原则,找到自己的特色,以奇特取胜。另外,准确的市场定位还能为旅游资源众多的旅游供给主体提供一个较为明确的目标模式,引导他们的行为朝一个方向发展,确保景区旅游业的发展。

2、可以在降低宣传成本的基础上更有效地让游客了解本景区的旅游价值。随着旅游业的高度发展,新的旅游景区不断涌现,游客的可选择性也不断增加。怎样让处于信息包围之中的潜在旅游者到本地旅游是应该思考的问题。唯有准确定位景区自身的旅游形象,以整体形象进行宣传,才能既有效地节约成本,又能给人们以深刻印象,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3、旅游营销的核心是品牌传播,对于景区而言,是核心吸引力的传播,用旅游界的习惯概念,品牌传播就是旅游形象的传播。因此,品牌的提炼与打造是营销的前提。品牌提炼,必须围绕核心吸引进行,使游客神往,产生旅游的冲动,从而引至旅游产品的购买。

二、现状与误区

景区品牌,特别是古镇类景区品牌,更多的时候是景区本身一种特有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不仅是他的知名度,因为他的知名度也许只是市场的。很多人,甚至是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对品牌的认识模糊不清。为什么模糊不清主要是因为对品牌的认识有误区。只要认识到了以下几点,对品牌的认识应该可以从本质上来评价了。

1、品牌不是评出来的

国内目前存在名目繁多的品牌评选,如“消费者最喜爱的品牌”、“××十大品牌”、“××品牌”,让许多消费者,甚至企业都认为品牌是可以评出来的,企业可以通过各种评选,参与各种大赛建立自己的知名品牌。

实际上,品牌不是评选出来的,而是在市场竞争中产生的。品牌的竞争是景区综合实力的较量。一个成功的品牌,需要具备四项基本要素———景区的核心价值观、健康的景区文化、卓越形象的传播载体以及法律的保护。拥有这四项要素,需要企业具备良好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意识、具有综合素质修养的管理团队、良好的客户口碑和媒介公共关系等等。所以,品牌的竞争实际上是企业综合实力的较量,最终要通过消费者和市场的检验,“过五关斩六将”,最终获得市场的认可。

2、品牌不是靠广告堆出来的

我国每年的广告总收入超过一千亿元,可是绝大部分都以失败告终。很多景区认为品牌是广告堆出来的,通过“烧钱”、大量做广告就可以建立品牌,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在这方面,有许多反面教材可供借鉴。如河南春都集团的春都火腿肠曾一度是全国驰名品牌,但企业不注重产品质量,甚至一度让消费者买到的火腿肠像“面棍”,最终使客户萎缩、销量下降,企业声誉跌入底谷后再也无法挽回。再如,山东秦池酒厂曾斥资3.2亿元买下了,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的广告,并连续两届成为中央电视台的“标王”。与此同时,企业却忽略了经营的基本层面,因生产散酒勾兑的“水酒”而声名扫地,同时巨额的广告投入也使企业的财务运转大受制约,结果企业很快倒闭。

由此可见,品牌需要以企业的综合实力做支撑,如果一味的增加广告投入而忽视景区经营、服务的基本层面,不但无法换取游客的喜爱和信赖,反而会影响景区本身的长远发展,树立品牌也就成了一句空谈。特别是做为古镇类景区,如果一味的去广告宣传,而忽视了景区产品本身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经营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以及古建筑资源的保护等工作,这样的古镇类景区很快也会“昙花一现”而被游客所遗忘。

3、品牌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

短时间形成的品牌往往很难实现长久发展。曾红极一时的“欧典地板”在获得一系列荣誉和美称后,为消费者追捧,品牌运作非常成功。但是产品并没有呈现出品牌应有的信誉度,欺骗消费者最终带来的只能是品牌的轰然坍塌。

独特的品牌内涵需要依靠长时间积淀,需要企业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先进的理念、独特的企业文化以及经得起考验的信誉度。仅依靠炒作一夜成名,抑或靠仿造冒充他人,都难以实现成功的品牌建设,强大的企业实力仍然是品牌建设的必备后盾。

4、品牌建设不能一劳永逸

和产品一样,品牌也有生命周期,会经历一个从问世、成长到成熟、衰退并逐渐消失的过程。所以,将品牌视为一劳永逸的“铁饭碗”,缺乏对品牌进行必要的管理和经营,只能加快品牌的衰落速度。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群众消费心理的变化、传播手段的变化以及社会文化氛围的变化,品牌的文化内涵也需要随之进行调整,成功的品牌需要有不断创新的品牌理念为其支撑,同时这种理念也需要与市场发展相适应。此外,景区也需要不断地改进服务方式、创新管理、研发新的旅游产品,不断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景区的战略方向。将景区的战略规划以及品牌理念与市场发展保持一致,才能确保品牌立于不败之地。

5、品牌不是企业的终极目标。

品牌是景区价值创造过程的最集中体现,但不是景区价值创造过程的全部,品牌仅仅是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品牌资产的创造贯穿于产品研发、设计、制造、配送、服务等一系列过程,最终体现于品牌之上。

成功的品牌也是景区发展成熟的标志,具备成功品牌的景区更容易受到游客的接受和喜爱。但是品牌不能成为景区的终极目标,如果景区仅仅为了实现品牌去建设品牌,而忽略了景区最基本的接待服务管理,从而导致景区缺乏清晰的战略规划、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品质低下,在这样层面上建设出的品牌只能是毫无基石的空中楼阁,最终难以支撑企业的持久发展。

三、以周村古商城景区为例

周村古商城原为山东淄博市周村区城西一老城区,由三条古街道组成。历史上作为丝绸之路发源地之一,在清光绪三十年自行开埠之后,商号、作坊曾达到5000余家,成为名符其实的“旱码头”、“金周村”。是一个以明清风貌街道为载体,以传统商埠文化为吸引力的文化旅游景区。2001年政府开始投资进行保护性开发,2003年年底基本具备接待游客的条件并对外开放,因为体制和机制的问题,当地政府经过三年的经营,品牌形象及经营收入都差强人意。2007年初,周村旅游局引进了专业景区管理公司——北京巅峰国智旅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对景区实行托管经营。

北京巅峰国智公司接管景区后,始终把“商”作为景区核心竞争力来打造,通过不断调整景区内的功能布局和经营业态,成功引进了“瑞蚨祥”、“大染坊”、“周村烧饼”等中华老字号,重现了“天下货聚焉”的繁荣景象,景区内各种极具本地特色的旅游商品,如周村烧饼、旱码头家纺老粗布、周村丝绸、周村蚕蛹、淄博陶瓷等,充分激发和满足了游客对“购“由的需求。同时做好景区的形象宣传,突出有别于其它古镇的特有资源努力完善景区的建设,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篇8:建设旅游风景区

一、加强生态旅游者的管理实施条例

对于大自然原生态的向往,催生了一部分热衷与生态旅游的游客的出现。他们喜爱原生态的环境,对于纯天然无污染的大自然尤为向往。这样的游客一般在城市生活太久,希望通过旅游得到缓解。但是在他们当中,虽然提倡生态旅游,但是有一定比例的旅游人群在旅游的过程中,并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他们会在旅游的过程中不自觉地破坏环境,他们注重生态旅游,是想要自己的旅游更健康,更生态,但是他们的行为是与生态保护相违背的。并且在旅游的过程中,他们会随意丢弃垃圾,会破坏花草树木,甚至与一些行为是破坏生态循环的。在进行旅游时,他们还会要求旅游的舒适度,会要求架索桥,会要求坐缆车,但是他们并未考虑到他们这样的要求或者是类似的行为是否会对环境造成影响。所以相对与普通的旅游景区来说,这样的旅游地区更应当加强对于游客的管理。实施游客管理须知,把在景区内游客需要注意的地方进行细化,并将惩处条例明确地告诉游客。如果游客违反了相关的景区规定,或者是在整个旅游过程中被发现做出了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事情,将严格按照旅游当地的规定执行。并且对于景区的管理规定也应当做好,不仅要使游客做到保护生态环境,旅游地区自身也应当加强监控与管理。生态环境旅游,首先是保证旅游地的生态环境,不能因为在开辟了旅游地之后,就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样既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不利于生态旅游地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生态旅游地区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生态环境,相信确保当地的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也是每一个生态旅游者的心愿,那么相信微生态旅游者制定的一些合理的有利于生态良性循环的规定也将会得到旅游者的肯定与支持。

二、加强生态旅游地的管理者管理条例

生态旅游的主体是游客,在进行一系列的旅游的过程中,他们应当遵循某些条例与规定。而相应的,作为生态旅游地区的管理者,他们对于生态旅游区的建设负有不可推卸的义务与责任。作为整个生态旅游区的管理人员,如果没有尽到管理的义务与责任,工作上松懈,或者对于游客的某些破坏认为置之不理的话,那么将会破坏整个旅游地区的生态环境,而且不利于整个生态地区的建设与发展。有时候生态旅游地区管理者的行为与态度会在无形中给予游客以暗示或者是诱导,使他们可能对于自己的行为的错误认识得不是很及时,导致对于生态环境破坏这件事情不能够达到近一步的认识与醒悟,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所以首先应当对于管理者的态度以及行为进行管理或者是控制,设立相应的规范进行制约,并为管理者的行为制定相应的规范,使得他们的行为更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使他们会对游客进行一个良好的示范与带动作用。其次生态旅游景区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景区,针对于对环境的严格要求,它需要有一套严格的科学的管理体系作为支撑。这就要求管理者能够提升自身的素质,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运用科学的方法,加强整体观念或者是全局意识,从整个大的环境出发,对于整个景区进行周到细致的管理。并且针对于这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管理者应以身作则,更好地进行实施。而针对于游客,也应当按照旅游地区的规定执行,不能因人而异,采取不公正的态度以及做法。旅游地区的管理人员应该深深抓住游客的心理,了解他们选择生态旅游的目的是什么,不仅从规章制度上进行约束,更从心灵上对他们进行教育,从道德的层面来教化游客,使得他们能够真正地从心底里热爱生态旅游,保护生态环境。

三、完善生态旅游地区的基础设施体系

生态旅游地区与其他旅游地区的最大不同就是它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生态系统的环境。但是这并不代表者不对生态地区进行一点的改造,让游客直接进行纯自然的生态旅游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也是不安全不负责任的行为。所以在保证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同时,还应当保证旅游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对于一个旅游地区来说,相应的配套设施的建立,不仅可以提升整个旅游地区的档次,而且还会使得整个地区的管理更有效。在进行相应的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保证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例如隔多远的距离设立垃圾箱,在什么样的地方设置休息区,是否为游客提供餐饮地区,是否设置相应的纪念品购买地区等。都是应当考虑的部分。这样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方面,是他们的旅游更加愉快,引起他们再次到来的欲望,而且可以使得生态旅游地区的环境得到保障,一些不必要的破坏环境的行为,例如乱丢垃圾,破坏草坪等,就可以减少或者是避免。同时加强对于游客的引导,在对游客进行讲解或者是培训的过程中,将环保思想在不知不觉中灌输给游客。

四、结语

上一篇:峨沟小学2008至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工作计划下一篇:各部门目标责任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