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生老师关于阅读教学的讲座

2024-04-18

王荣生老师关于阅读教学的讲座(共7篇)

篇1:王荣生老师关于阅读教学的讲座

王荣生老师关于阅读教学的讲座

王荣生老师这次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他的题目是“阅读教学研究的进展”,一是澄清一些关键性的概念,二是明确阅读教学的路径,三是探索阅读教学的设计理路。因为时间有限,他把重点放在第一点上。

第一个概念是“阅读”:阅读活动的核心是理解。理解是个心理学上的词语,还包括感知。正如阅读研究专家詹森所指出的:“阅读和理解之间的区别仅仅是语义上的区别,因为没有理解,阅读就只是在追随书页上的记号”。理解需要学生的“语文经验”(阅读能力)和“生活经验”(百科知识)。他以《童年的馒头》中的一段文字为例来说明:

如今的幸福生活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

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上小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起早摸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笼花。

城市的小学生对于划线内容的后三处即明显缺乏生活经验,而对第一处划线内容“那时候”的理解显然要运用语文经验——联系上下文。那么,阅读就要涉及到两方面,一“谁在读”,二“读的是什么”。就前者言,学生的改变,阅读活动就会改变;就后者言,读的对象(如诗歌、散文等)变化,阅读活动也势必发生变化,教学内容也就要因此变化。

所以,阅读是学生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百科知识),运用语文经验(语文能力),对某一篇文章产生的理解和感受。阅读是学生的理解和感受,阅读教学是老师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讲到“生活经验(百科知识)”时,这段话挺有新意:“阅读时,动词、形容词可以猜读,名词是不能猜的,因为名词是给事物的命名,很任意,故不宜采用‘根据上下文来猜读’”。)

第二个概念是“阅读能力”。综合心理学的研究,理解的过程大致可以描述为四个方面:

◎字词辨识,句子处理,读者把握语篇的字面讯息;

◎读者根据语篇的字面讯息,推论字里行间没有明言的隐含讯息;

◎连贯篇章和建立语篇结构,使语篇衔接并连贯成为一个可理解的整体;

◎读者把所理解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照与结合,扩展和丰富对世界的认识,进而对语篇进行评价。

黑色层次,认字识词断句的基础能力。用术语来说,叫解码能力(如普通人读医院化验单),一般在小学阶段完成。红色字体是指结合生活经验产生的自己的理解,它因人而异,因为读者对语篇所涉主题(话题、内容)的生活经验和百科知识各不相同。蓝色字强调心智活动,强调推论,没有推论就没有理解。这一部分即需要阅读方法的运用,或阅读规则和策略的运用。这是高中阅读教学主要完成的任务。

所以,阅读能力,可以描述为掌握阅读方法。

第三个概念是“阅读方法”:形象地说即“眼睛往哪里看”和“从这里看出什么东西来”。意思是,看语句和语篇的什么地方(如何找到语句和文本的关键点),从这些地方看出什么东西来(对这些关键点,如何做深度加工)。他依旧以那首《距离》诗为例: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这里就存在一般人看不到的地方,如没有标点,小节之间的空行。为什么没标点,就要考虑诗歌的节奏和旋律是为了表达情感和诗意的。为什么在此空行?表明现实(上小节)与心灵的感受(下小节)之间有道鸿沟。

又如有人讲《藤野先生》,只分析藤野这一人物形象,即是不懂“看”,因为本文选自鲁迅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属于先生各个年龄段典型散文中的名篇(《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的故事》——《藤野先生》——《范爱农》),所表达的重点应是作者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经历和感受。

再如有人教学《葛朗台》,让学生列举一大堆评论葛朗台的贬义性的词语,却忽视了作品属于现实主义小说,作者再现的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忘记返回到历史的场景中去看人物。其时正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葛朗台应该就是我们今天的某些人大体表,复杂着呢。

第四个概念是“阅读取向”。

常态的阅读取向,应该把小说当小说读,把诗歌当诗歌读,把散文当散文读。异态的阅读取向是基于合理的目的、任务,而采取的与通常的不一致的阅读取向。比如小说,编辑校对样稿,是一种读法;语言学家统计某种句法的使用情况,是一种读法;依据小说中的描写,研究那时的服饰样貌,则是另一种读法。而变态的阅读取向则是基于某种错误的观念,而采取一种奇特的阅读取向,有意或习惯性地曲解文本。比如说,有老师要求学生朗诵新闻(课文)就属于典型的变态阅读,因为从不见有人朗读报纸。同样,以抽象概括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用扫读法、跳读法“品味”散文,以论点、论据的标签法“学习”古文等均属此类。他指出,“为阅读而阅读”,“为学习阅读而学习阅读”,甚至“为语文考试(为答阅读测试题)而学习阅读”,往往导致变态的阅读取向。

王老师再次强调,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要把这种小说当这种小说读,把那种小说当那种小说读。律诗和绝句的特质要教出来——律诗的关键在格律,格律的关键在对仗,初、中、晚唐诗歌教学的方法应该有所不同。他举例说,有人把《雷雨》当小说教——要求学生列出周朴园的性格特点,须不知,戏剧的常态阅读只是这样两种,象演员那样读和象观众那样读。若是前者,则可设计为“如果你们认为他是坏人,那么他‘好’(比如说温情)的地方怎么表演?”

另外,他还举了钱理群评有人教学《走向虫子》的事例——“要读懂并讲清这篇文章,关键在要弄清其文体:这是一篇说理的散文,而不是描写、纪实的散文,更不是抒情的散文。”因此,文本解读就应该从“说什么‘理’,如何‘说理’”来展开。

对阅读教学的路径,王老师指出了主要的三条。

一是因为学生受生活经验制约,故要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此处可适当使用多媒体之类,准则就是:让学生明白,但又不能做“常识”老师,要在文章的语境里去理解。语文老师要把看似生活经验的问题有意识地转化为语文的问题。

二是指导学生学习新的阅读方法——抱着正确的目的,合适地看待特定的文本;在文本的重要地方,看出所传达的意思和意味来。指导与文本体式相应的阅读方法——一是指导学生要有合适的阅读姿态,区分体式,如话本小说就可采用“听”说书的方式来教;一是引导学生“眼睛往哪里看”。

三是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如分小组讨论)。因为有些课文,离学生的语文经验较近,与学生业已形成的或应该具有的阅读方法较为合拍。(用心理学的

术语讲,学生有可以利用的相应阅读图式,或只需要对图式精细化,或对图式做具体化的微调。)还有些课文,多元理解的空间比较大,比如诗歌、童话、寓言等。(散文、小说、剧本等,可能产生基于文本的有多种解读;童话、寓言尤其是诗歌,多元理解的空间或许非常大,以致“诗无达诂”。)这些都宜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

如果要补充第四条,那就是老师的讲解,一是老师作为讨论中的一分子参与;一是学生完全借助老师的眼光看课文。如黄玉峰老师讲《世间最美的坟墓》。

同时还指导了教师阅读教材的三个角度:一是把自己当作读者,用自己的经验去感受和体会,二是以研究者的角度从体式入手来读,三是把自己当老师以我的学生的角度看,看它有什么看不懂的内容。

至于探索阅读教学设计的理路,则以散文教学为例,首先要求老师明确散文是什么?散文阅读是什么?散文阅读教学又是什么?

散文是“被剩余”,凡说不清楚类别的,均叫散文。“散文无规范”(南帆),所以一讲规范就死,它是写作者独特的经验,一个人有散文是一个样子,一个人不同时期的散文又是不同的样子,基本上散文教学要一篇一篇地设计。散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分享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体味作者精准的语言表达。因为时间的关系,王老师推荐我们参看他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上的相关文章

《散文教学设计的原理》。

篇2:王荣生老师关于阅读教学的讲座

王王英 12010120 中本121

在昨天的讲座上,王荣生老师向我们讲解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每次写教学设计,或是制作PPT,我都有一个完整的框架打在心里,根据框架去填充内容,我会考虑学生对我所提出的问题的反应,以我自己的想法去忖度学生的思维,实在是非常死板的。在学校里制作的教学设计,仿佛有一个套路,可以贯穿整个语文课堂,如果是讲小说,就用三要素;如果是说明文,就是说明对象、手法、顺序和语言;如果是议论文,设计的思路是论点、论据和论证手法。

仿佛已经形成这样的脑回路,而事实证明,这些方法也确实很好用,我们的老师是这样教我们的,我们也是这样学的。然而王荣生老师打破了这个传统,他问我们议论文怎么上?正确答案是不知道。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的学生是怎么样的,不知道他们的情况,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怎么能知道如何进行教学呢?课堂不是老师一个人的,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学的方法应该视学生情况而定。

在讲到阅读教学的时候,王荣生老师举了杏林子的《生命,生命》为例子。这篇课文我没有学过,但我做过它的阅读理解,我觉得这篇文章不难,既没有深奥难懂的字词,也没有深刻蕴含的意义,主题也非常的突出。然而当王荣生老师将文章中的句子用黄颜色标出来的时候,我知道我的想法是错误的了。因为我自己觉得文章简单不代表学生也觉得文章简单,对于基础特别差的学生来说,他需要老师的帮助和引导,如果我自己觉得文章简单,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又不知道怎么帮助学生理解文章,那即使我对文章理解再深刻,于我的学生而言,也是没有作用的。王荣生老师将文章中需要讲解的地方标出来,一处处进行分析,并联系杏林子的身世,最终向我们阐释了生命的意义。

在下午的讲座中,王荣生老师向我们讲授了作文课的授课技巧。我意识到学生写作最大的问题不是写不好,而是不愿意写。这一点确实是我没有想到过的,因为我自己做学生的时候,是极其喜欢写作的,所以我没有想过学生会不愿意写作。王荣生老师提出学生写作的两大问题,即不愿意写和写不好。一方面,大多数学生的生活都比较安稳和单调,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大事情发生,对于生活中的小事,又不加关心,一旦写作,就会发现没有素材,没有来自生活的素材,也就没有合适的写作内容,另一方面,虚构的能力也不足,很容易露出破绽。在写作技巧方面,语言表达有困难,具体表现为写不具体和写不生动。王荣生老师举了一个例子给我们,即哪怕是吃一个苹果作为写作教学的内容,教师的指导也应该是从头到尾贯穿整个过程的,拿到苹果教师就应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咬下第一口,就应提醒学生记录下感受,而不是等学生将苹果都吃完了,才要求学生提笔写作。写作重过程,而不是结果。

小优优的例子也给我很深的印象,很多时候我们不了解孩子在想什么,我们要教的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面对小优优的日记该怎么回信我也思索了一会,觉得确实很开发学生的思维,这样的写作课堂确实让人耳目一新,而王荣生老师的讲解,又让我有了更深的体会。

篇3:王荣生老师关于阅读教学的讲座

一、依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如果教学目标正确、合理,就会引导出有效的教学;否则就会导致无效的教学。教师应当在研究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他们的个别差异上,把握住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教师应该以正确的教学目标来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更好地实现“教师想教什么——教师实际在教什么——学生实际学了什么”的衔接。

二、立足文本

王荣生教授指出要“依据文本体式来确定教学内容”,即对教材中的课文进行教学解读,就是“按照诗歌的方式去阅读诗歌,按照小说的方式去阅读小说,按文学欣赏的方式去阅读文学作品等等”。我不太赞同“依据文本体式来确定教学内容”的说法,文本的体式只是进行文本解读的一个点,并且文本体式不同的作品,可以用同一种方式来解读,文本体式相同的作品,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解读。要确定教学内容必须立足文本,不能只关注文本的体式,忽视了文本的内容、语言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和文化内涵等。

在王荣生教授的理论中,文章的选文有四种功能,即定篇、样本、例文和用件。“定篇”是使学生透彻地领会选文本身,理解和欣赏经典名篇的思想和艺术;“样本”是解决学生在阅读这类文本时所发生的困难或问题,在对选文的感受和理解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应该怎样阅读、怎样写作;“例文”是以选文的某个点或某个侧面为例,使学生透彻地学习语文知识,包括诗和文以及如何读写的事实、原理、技能、方法、策略、态度等,语文知识的学习形成或加深对选文这些点或侧面的理解感受;“用件”是利用选文所讲的东西或者从选文所讲的某一点出发,使学生从事相关的听说读写的活动。事实是,教师在教学中都会采取针对不同的选文、不同的功能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

三、了解学生情况

王荣生教授提出“根据学情来选择教学内容”,即“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从学生角度讲,可以归结为三句话: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为何不让学生选择他们觉得需要学习,学以致用的内容呢?“学情”即“学生的情况”,那么除了学习情况,是否应该关注其他方面的情况呢?诸如:

(一)学生的学年段。不同学年段的课文应讲授不同的知识,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出现在不同版本教材的高一、高二和高三年级课文中。同一篇文章在不同年级讲授,我认为,教学内容应该有所区分。高一年级教学重点应放在把握文本的情感脉络,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高二年级教学重点放在鉴赏写景语段并学习景物描写;而高三年级就要讲得有些深度,重点可放在了解作者的思想轨迹、特殊的情感体验等。

(二)学生的知识视野。新课标中列出了众多的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囊括古今中外的诗歌、小说、戏剧等。然而,在现行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学生的不阅读、少阅读与教师的“伪阅读”的现象,于是,拓宽阅读视野成为了一大难题。教师应该在不断扩大自身知识视野的同时,关注学生平时会读什么、看什么、想什么,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沟通师生的心灵之路。

(三)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性别差异。比如:对于《边城》中翠翠这一人物形象,心思细腻的学生就比大大咧咧的学生更易理解翠翠,女生就比男生更易理解翠翠。

(四)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矫正不良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比如,看书要学会圈点、勾画、做备注等。

四、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问题,表现在课堂教学,是集团性地、长期性地、大面积地出现教学内容的不正确、不合适。认识语文教学的问题,应该树立这样一个原则: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集团性的问题乃至错误,一定不是教师个体的素质问题,一定是语文课程研制、语文教材编制上的问题乃至错误。”这是王荣生教授在《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的自序中和其他场合一再强调的观点。对于语文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不能一句“一定不是”就开脱了教师的职责。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执行者,承担着重要责任。有的错误不是教师个体素质造成的,有的就是这个集体中一个个的个体素质低下造成的,可以说是“集体无意识”。不是问题的问题老师大讲特讲,是问题的问题老师不会讲,甚至可能自己也搞不清楚,讲不出来。这就需要教师们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或者意识到课程、教材的问题,那么就可以改善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课的专业水准。

五、提取最高教育值的内容

王荣生教授指出语文教育中存在“乱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主要是因为语文教学的无关联倾向。比如,一次听《斜塔上的实验》的公开课,教师布置的作业却是让学生做自由落体实验。这种教学的无关联倾向不只存在于普通教师身上,甚至出现于重点学校的骨干教师身上,出现于集体备课基础上的公开课中。王荣生关于《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设计的拓展延伸题:“你认为清冈卓行可能会对齐白石的《虾》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哪一幅评价更高些?请说说理由。”首先,两幅画种类不同,风格不同,文化传统不同,各有各的审美特点,怎么能褒此贬彼呢?其次,仅仅以作者清冈卓行在《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中陈述的某个观点就推论他对别的事物的看法是不合理的。所以,把两个不具有可比性的事物放在一起,又要求学生按作者的看法而不是自己的看法去进行判断是错误的,这会导致学生在题目的错误引导下,陷入不知所云、答非所问的状态,或者“按老师的要求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做出错误的回答。

篇4:王荣生老师关于阅读教学的讲座

关键词:职专生;阅读热点;心理分析

在网络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同学们知识来源的渠道日益复杂和多元化,这些客观因素对学生的审美观和世界观都形成了很大的影响,这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的思想脉络和学习态度有个全面的把握和了解,以便于在教学工作中更好地引导和鼓励。

一、职专生阅读的倾向和热点

职专生大都处于16-19岁,正是漫长人生中最光辉灿烂的时期。他们思想活跃对新事物能很快地接受,当然正处于青年初期的他们,生理上趋于基本成熟,心理上则是多变的时期,可塑性很强,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此时也正是“自我意识”确立和价值观开始形成的时期,正是由于他们心理上的不稳定,从而导致他们的阅读倾向性和关心的热点经常处于波动、多变之中。

日本心理学家版本雪形容过读书倾向的年龄变化。他用追忆调查法对两千多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统计,并将读书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其中第四阶段为故事期(10-17岁之间);第五阶段为文学期(14~25岁之间);第六阶段为思想期(17-29岁之间)。

职专生的生长年龄就处于这三个时期中,职专生摆脱了初中升学考试的巨大压力,打破了初中生的自我闭合心理,世界中的现实,生活中的炎凉已隐隐约约的可以窥见,他们思考着这个世界上的“我”意味着什么?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对社会关心的加强,迫切的需要了解社会的想法及动机,是形成职专生读书热点的重要原因;其次,是出于消遣的动机,按照自己的爱好,充分地享受业余时间娱乐读书。那么,当前职专生课外阅读的热点是什么呢?从阅读小说类别来看,有38%的学生对爱情、武打、侦探等题材的小说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阅读反映中学生生活,迎合中学生心理的课外读物占17%。读港台的流行通俗小说,如“琼瑶”、“梁凤仪”、“金庸”、“梁羽生”等小说,在学生中间传阅非常广泛,独占首位,但对国内外的一些名著却知之甚少。

调查的结论是,职专生阅读的热点是通俗小说,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等。由于这些读物的影响使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就较多地戴上主观的色彩,片面的臆想,并充满着浓厚的理想色彩。

二、职专生阅读热点的心理分析

职校时期是学生阅读最为丰盛的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的发育,心理的发展,他们往往喜欢从别人的经验中获得为人处事的社会信息,并以此作为认识人生和世界的介体,来体验人生的价值,期望从别人的经验中学到待人接物,解决矛盾的诸多种启迪与借鉴;同时,也很想从别人的体验中宣泄自我的情绪,平衡自我心态。然而,由于青少年个体成熟的程度,性别、年龄的差异,智能、兴趣的不同,以及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等方面的原因,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就非常明显地突出这一差别性和倾向性。

(一)年龄心理与隐秘心理

职专生的年龄正处于青年初期,思维的幼稚,思想的波动,使其对自然界的许多事物具有盲目性。课外阅读与学生年龄特征有较为密切的联系。现阶段中学生个体的发育,个性的成熟均比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学生提前一些,快速一些。这些少男少女都极为关注并渴望了解有关择友,交际,求偶情爱,婚姻繁衍等方面的隐秘性的事情。于是他们就大量的涉猎、阅读和关注言情小说,试图从别人的经验中获得所求的信息并体验其中的乐趣。又因为家长和老师往往对他们采取封闭的方法,甚至禁止他们看描写爱情的有关书籍。殊不知,家长和老师的千方百计的禁止,反而更增加了他们内心的神秘感,从而使他们想方设法地去探寻。

以阅读言情小说的情况为例,女生中看此类书最多者已看了几十本,平均每人近十本。男生中看此类书最多者七、八本,平均每人三本,尽管比女生少,但与初中时期相比,男生涉及言情小说的比例已显著增加。那么。为什么大多数男孩喜欢武侠小说,而女生几乎清一色的迷恋于港台某些作家的言情小说?男生主要是从中学一个“义”字,因为这个“义”字,那些成年奔走江湖的人练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和侠肠义胆。虽然这个“义”与我们现在创建和谐社会中倡导的“义”还有一定的悬殊,但他们好想从中体味到男子汉血腥的张扬。而女生则被书中那些缠绵悱恻,哀怨悲愁的爱情故事所吸引,她们从那些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寄托着自己对甜蜜爱情的幻想,在这个神秘的领域里,港台作家却细腻、详尽的描绘出来了她们心中的向往。也有一些文化素养较高的学生喜欢这些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古典诗词的深厚修养。

(二)从众心理与合群心理

社会文化环境,对职专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心理学实验表明:从初中开始,中学生的从众心理极为强烈,甚至发展到刻意追求流行。进入职校后,朋友间的交际和连带关系比以前更受到了重视,他们会有意识地以自己的品行道德和善恶是非标准作为择友、交友的依据。在读书兴趣爱好方面,同样表现出相互的影响和迁移。合群心理产生了强烈的随大流,即要求自己和朋友集团的动向、话题保持一致,当然阅读的倾向与热点,甚至书目也保持一致,以适应交友的需要并显示自己的博学和多才,这种心理状态男生较女生更为显著。

(三)猎奇心态与求新心理

猎奇求新是职专生一大心理特征。追求新奇、崇尚时髦、节奏快速、热情奔放,他们的阅读往往带有趋势性和迁移性。经常转换“主题”,随着电影、电视及网络等视听文化的发展。根据小说改编的影视片大量投入市场,一时间,古今中外的名著吸引着他们的眼球,成了他们谈论的热门话题,职专生的阅读就从通俗小说、言情小说逐步迁移到阅读名著中去。

一方面,由于生理上逐渐成熟,心理上处于急剧发展变化阶段,另一方面,自从进入职专后,学习动力不足,进取心明显减弱,自满心理增强,在阅读倾向上,寻找刺激、猎奇、追求惊险情节和男女言情。

篇5:听王荣生教授讲座有感

——安徽省农村中小学“教学能手”培训项目淮北师范大学初中语文班

2012年9月5日下午,在淮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三楼多功能教室听了王荣生教授关于“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讲座,心里颇多感慨。王荣生教授是上海师范大学研究教学法的一位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专著有《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等。下面,就王荣生教授报告的主要内容和自己的一点感想说一说。

整个一下午的讲座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一是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二是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三是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

1、王荣生教授认为,学生包括已有的语文能力和已有的学习经验,一篇散文包括言语和文字两部分,言语又可分为所描述的内容和所表述的情感两部分。教学的过程即是教师引导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过程。

2、教学的两个关键点是合宜的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学设计。二者之间,教学内容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

问题症结:以“教”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

(一)我就是要教这些

(二)我就是要这样教 主要以《背影》为教学案例进行讲解。解决途径:转向以“学”的活动为基点

(一)学生需要学什么

(二)学生怎样学才好。

3、对文本的教学解读,一要依据体式,二要根据学情。(1)文选型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分为文学(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和文章(三大文体、新闻等)。对朗读来说,诗歌、散文这两种体裁,朗读是对的;小说是案头文学,是看的,朗读就不大合适。体式尽量分得细一些。拿小说来说,分为很多种,不同的作家又有不同的风格,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应该有所不同。

(2)拿到一篇课文,教什么?要重视自己的阅读感受。而不是从一个语文教师的角度去设计教学内容,自己的阅读感受往往就是学情。

(3)教学的一般流程:找语句(知内容?)指方法(说知识?)图拓展(积论据?)作号召(听激情?)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书上有的老师不必教,学生的经验达不到的不必教。在授课时,往往课文中已经说得很清楚的内容,教师惟恐学生不会,翻来覆去地教。下一节课时,上一节课上学了什么,学生什么也不记得了。教师在备课时不要把自己当成语文教师,二是当成一位读者。

篇6:王荣生老师书目

王荣生老师推荐阅读书目

(一)推荐阅读书目

(一)王荣生编

语文学科基础

(一)语言学 1.[英]戴维·克里斯特尔,编.现代语言学词典[M].沈家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刘世生,朱瑞青.编著.文体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王荣生,韩雪屏.编著.语言知识新视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章熊等.中学生言语技能训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二)文学理论 1.M·H·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词典(第7版)[M].吴松江,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三联出版社,1984. 3.南帆.文学理论·新读本[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 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版社,2007. 5.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三)文章学

1.张寿康,等.古代文章学概论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2.仇小屏.吕祖谦《古文关键》文章论研究[M].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0.3.叶圣陶,夏丏尊.国文百八课(叶圣陶文集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陈满铭.章法结构原理与教学[M].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7.5.曾祥芹,甘其勋.文章学新视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四)心理学

1.【美】麦克德维特,奥姆罗德.儿童发展与教育[M].李琪,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美】R•M•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皮连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俄]维果斯基.思维与语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4.[美]史迪芬·平克.语言本能——探索人类语言进化的奥秘[M].洪兰,译.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5.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语文学习领域

(一)阅读与学习阅读

1.[美]艾德勒,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郝明义,朱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加]佩里·若德曼,梅维丝·雷默.儿童文学的乐趣[M].陈美中,译.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3.张必隐.阅读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莫雷.文本阅读信息加工过程研究--我国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与实验[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顾晓明.阅读的战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6.谢锡金,等.儿童阅读能力进展——香港与国际比较[M].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2005.7.鲍善淳.怎样阅读古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8.赖瑞云.混沌阅读[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9.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二)写作与学习写作

1.刘淼.作文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朱晓斌.写作教学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3.祁寿华.欧美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4.威廉·W·韦斯特.提高写作技能[M].章熊,章学谆,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5.方明生.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6.[美]巴巴拉·明托.金字塔原理:思考、写作和解决问题的逻辑[M].王德忠,张珣,译.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2.7.徐江.高考作文辅导再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8.叶黎明.语文科写作教学内容研究[D].博士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7.9.荣维东.写作课程范式研究[D].博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0.(三)口语交际的学习内容

1.张鸿苓.中国当代听说理论与听说教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2.王荣生.口语交际的课程内容及活动设计[J].上海:语文学习,2004(11-12). 3.【美】狄安娜·D.赛尔劳.公共演讲:门径与方法[M].朱强,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4.【美】安德鲁·D·沃尔文,卡罗琳·格温·科克利.倾听的艺术[M].吴红雨,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5.【美】查尔斯.J.斯图尔特,等.访谈的艺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

1.巢宗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与目标定位[J].北京:人民教育,2005(5):24-28. 2.李海林.活动量、活动对象和活动成果的语文性[J].太原: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9):7-9.

3.洪宗礼,等.母语教材研究(第五卷)外**语课程教材综合评介[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4.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M].李季湄,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5.申宣成.表现性评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D].博士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一)语文课程论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章熊.思索·探索——章熊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韩雪屏.韩雪屏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文集[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8.4.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王尚文.语感论(第三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6.李海林.言语教学论(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7.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8.李海林,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理论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9.王荣生,李海林.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学理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二)语文教材论

1.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2.黄光硕.语文教材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顾黄初,顾振彪,语文教材编制与使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4.王荣生,郑桂华.语文教材建设新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5.付琼.文学教育视角下的文学选本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三)语文教学论

1.黎泽渝等,编.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钱梦龙.导读的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宁鸿彬.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4.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M].南京:江苏就教育出版社,2011.6.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王荣生等.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8.谭轶斌.阅读教学田野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9.陈隆升.语文课堂重构——基于“学”的视角[D].博士论文.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四)语文评价论

1.李筱菊.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2.[英]阿兰·戴维斯.语言测试原理[M].任福昌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3.倪文锦.语文考试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4.章熊.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5.李学铭主编.教学与测试:语文学习成效的评量[M].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2.语文课程资源

(一)语文通识资源

1.钟启泉,崔允漷,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3.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4.顾黄初,李杏保,主编.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5.张鸿苓,等,主编.新中国中学语文教育大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6.谢谦,编著.国学词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洪宗礼等,主编.母语教材研究丛书[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二)文本解读的优质资源

1.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钱理群.名作重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孙绍振.文本细读(修订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4.孙绍振.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5.刘莉莉.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刘莉莉.外国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陈日亮.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吴中杰.吴中杰评点鲁迅小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9.吴小如.古文精读举隅[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三)优秀语文教师教学经验

1.刘国正主编《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本书介绍了于漪、宁鸿彬、朱永焱、时雁行、张富、林炜彤、欧阳代娜、洪宗礼、钱梦龙、徐振维、顾德希、蔡澄清、魏书生等13位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教育思想。第一部分是特级教师的自述,第二部分精选一篇特级教师课堂教学实录进行展示。2.戴汝潜主编《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与研究丛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1999年。

其中中学语文有《蔡澄清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魏书生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颜振遥初中语文自学辅导教学》《宁鸿彬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张富中学语文教学法新探》《欧阳代娜中学语文教学艺术初探》《钟德赣中学语文反刍单元教学法》。3.邹贤敏主编《中学语文素质教育名家丛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丛书包括《于漪:追求综合效应》《钱梦龙:导读的艺术》《宁鸿彬:走“思维训练”之路》《蔡澄清:点拨教学法》《欧阳代娜:呼唤“整体改革”》《洪宗礼:语文教育之“链”》《洪镇涛:打开“学习语言”的大门》《张富:“跳摘”教学模式》。4.王荣生、郑桂华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中学教学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该书是新时期语文教学专家优秀课例的集中反映,汇集了1978—2005年间于漪、钱梦龙、魏书生、陈钟梁、张富、陆继椿、李镇西、顾德希、董承理、林炜彤、洪宗礼、郑桂华、黄玉峰、步根海、洪镇涛、余映潮、宁鸿彬、蔡澄清、徐振维、马骉、曹勇军、金志浩、王栋生、程红兵、韩军、欧阳代娜、胡明道、郭初阳、卢元、时雁行、陈日亮、王立根、潘凤湘、黄厚江等34位中学语文教学专家的34个课例,并加以评议。4.《大夏书系·名师课堂》丛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自2006年起陆续出版。

该丛书是新时期语文名师的授课实录,目前已出版的有:《听郑桂华老师讲课》、《听窦桂梅老师讲课》、《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听余映潮老师讲课》、《听袁卫星老师讲课》以及《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听王崧舟老师评课》《听窦桂梅老师评课》等。5.于漪、刘远主编《名师讲语文》丛书,语文出版社自2007年起陆续出版。

展示了蔡明、胡明道、李卫东、赵谦翔、程红兵、程少堂、褚树荣、邓彤、黄厚江、李海林、李胜利、肖家芸、严华银、尤立增、余映潮、陈军、李震、王君、张玉新、董一菲等中学语文名师的语文人生、语文教育思想和语文教学实践探索。推荐阅读书目

(二)王荣生编 语文教学设计

1.【美】加涅,等.教学设计原理[M].王小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德】希尔伯特•迈尔.备课指南[M].夏利群,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美】Janice Skowron.教师备课指南——有效教学设?芠M].陈超,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4.皮连生.教学设计(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美】加侬,柯蕾.建构主义学习设计[M].宋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6.王荣生.“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系列讲座六讲[J].语文学习,2009(9.10.12),2010(1.3.5).散文阅读教学设计

1.孙绍振.文学创作论[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2.范培松.中国散文史(20世纪)[M].南京:江苏凤凰出版社,2003.3.周红莉,编.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经典[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4.贵志浩.话语的灵性——现代散文语体风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5.王荣生.中小学散文教学的问题及改善努力[J].北京:课程·教材·教法.2011(9).小说阅读教学设计

1.曹文轩.小说门[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 2.【英】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 3.【美】布鲁克斯,沃伦.小说鉴赏[M].主万,冯亦代,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8. 4.刘恪.现代小说技巧讲堂[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5.凌焕新.微型小说美学[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诗歌阅读教学设计

1.朱光潜.诗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2.葛兆光.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叶嘉莹.叶嘉莹说诗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倪文尖.新课标语文学本·现代诗歌阅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李翠瑛.细读新诗的掌纹[M].台北:台湾万卷楼图书公司,2006年.6.洪子诚.在北大课堂读诗[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剧本阅读教学设计

1.廖可兑.西欧戏剧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2.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3.董建,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王虹.戏剧文体分析——话语分析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周涌.影视剧作元素与技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实用文章阅读教学设计

1.叶圣陶,夏丏尊.国文百八课(叶圣陶文集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王荣生,倪文尖,主编.高中语文实验课本(试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马浩岚.美国语文[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4.4.【美】梅尔文﹒门彻.新闻报道与写作[M].展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5.杨正润.现代传记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1.张中行.文言和白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周振甫.怎样学习古文[M].北京:中华书局,1992.3.黄灵庚.训诂学与语文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4.(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M].长沙:岳麓书社,1984.5.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写作教学设计 1.夏丏尊.文心·文章作法[M].北京:经济日版出版社,2000.2.王鼎钧.作文七巧[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3.王鼎钧.讲理[M].台北:大地出版社,2007..4.岑绍基.作文量表互改研究与实践[M].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05.5.[美]约翰·宾.研究性学习(原书名:多样性写作、批判性思维和主动性学习)[M].张仁铎,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6.雪梨.艾利斯.开始写吧!非虚构文学创作[M].刁克利,译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7.雪梨.艾利斯.开始写吧!虚构文学创作[M].刁克利,译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8.安东尼·海恩斯.作文教学的100个绝招[M].杨海洲,杜铁清,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9.杰里来·哈默.朗文如何教写作[M].邹为诚,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1.王荣生,王志凯.口语交际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2.李明洁.口语交际新视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陈向明.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参与式方法培训指南[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英】斯科特·索恩伯里.如何教口语[M].邹为诚,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5.【美】Stephen D.Brookfield, Stephen Preskill.实用讨论式教学法[M].王文秀,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

1.洪宗礼,等.外**语课程教材综合评介(母语教材研究丛书第五卷)[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盛群力,郑淑贞.合作学习设计[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3.【美】约翰逊(Johnson, D.& R.).合作学习[M].伍新春,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比尔.约翰逊.学生表现评定手册[M].李雁冰,主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申宣成.表现性评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D].博士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

1.倪文锦.普通高中选课与学习指南·语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吴惟粤,王土荣.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优秀教学实例选评[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 3.邱道学.高中语文选修课典型案例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曹勇军.叩开高中语文选修课之门——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实践研究[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5.吴欣歆.高中语文选修课选择性的实现——执行课程层面的探索[D].北京师范大学,2011.语文课堂教学行为及基本技能 1.理查德.I.阿兰兹.学会教学(第6版)[M].丛立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美】Donald R.Cruickshank ,Deborah L.Bainer & Kim K.Metcalf.教学行为指导[M].时绮,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3.【德】希尔伯特·迈尔.课堂教学方法(实践篇)(理论篇)[M].冯晓春,金立成,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美】Marylou Dantionio,Paul.C.Beisenherz.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M].宋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5.【美】伊冯娜·金茨勒.新教师最佳实践指南[M].贺红,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课堂教学的现场调控行为及技能 1.【美】伊冯娜·金茨勒.新教师最佳实践指南[M].贺红,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美】Donald R.Cruickshank ,Deborah L.Bainer & Kim K.Metcalf.教学行为指导[M].时绮,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3.【美】Thomas L.Good,Jere E.Brophy.透视课堂[M].陶志琼,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4.【美】Gary D.Borich.教师观察力培养——通向高效率教学之路[M].么加利,张新立,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5.郑金洲.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6.王鉴.课堂研究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语文教学中的媒体使用

1.祝智庭,等.实用教育技术─面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美】Norton.P,Wiburg K.M.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M].吴洪健,倪男奇,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美】Judith Haymore Sandholtz, Cathy Ringstaff & David C.Dwyer.信息技术与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M].宋融冰,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4.【美】Gray R.Morrison & Deborah L.Lowther.计算机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M].顾小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5.叶丽新.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语文教学评价

篇7:王荣生老师关于阅读教学的讲座

观聆了金英华老师关于古代纪传类散文阅读教学研究之专题视频讲座,受益匪浅。金老师从此类文本的特点,其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价值,教学重难点、策略以及高考考查方式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析,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长期以来,高中文言文教学往往因高考的功利性质,一味追求字词义和句法等知识点的落实而囿于生硬的背诵积累,缺乏有效的创新,课堂枯燥无味,教学难取成效。金老师提倡的“尊重学生的主题阅读和多元化解读,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活动中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如“牵手影视文化,感受经典魅力”即百家讲坛与古代传记类文本阅读相结合;影视剧与古代传记名著文本阅读相结合;戏曲电影与古代古代传记类文本阅读相结合,开展“专题学习,比较阅读”,“尝试实践,改编课本剧”等做法,是一个有效而创新的教学策略。

上一篇:IG星球旅行记作文下一篇:关于《雷锋日记》1-2月片段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