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老师的讲座感想

2022-09-04

第一篇:于漪老师的讲座感想

看于丹老师讲座的感想

今天上午,我看了于丹老师的讲座,她讲得太好了,我听得非常认真。她讲了“仁”字是由两个人组成,意思就是仁义和不仁义只能发生在两两关系之中,所以小朋友们人和人之间要友好对待。她还讲了教授领着十个同学摸黑过桥的故事。同学们摸黑能过独木桥,但是,亮着灯却不能过独木桥,这说明了不能过桥的同学不相信自己能过去,缺乏自信心,他们应该勇敢的去试着过桥,一定会成功的。我会像前三名同学那样勇敢的去过独木桥。

2012.10.14 郝睿随笔

第二篇:听魏书生老师讲座后的感想

听后感

(魏书生讲痤)

2010年10月27日,早晨,我怀着激动和心情,坐上我们方正小学的校车,向着石排镇云岗学校驶去。因为有着“当代孔子”之称的魏书生教育家莅临我集团学校——石排镇云岗学校作专题教育讲座。

9时45分,在去岗学校多媒体电教室时,我终于看到了这一位当代孔子的风范。但是比我想像的差了很多,一身普通的着装,看起来就像普通老伯姓一样,样子很温和,给人的感觉很朴素,平易近人。让我不禁在想,这就是魏书生吗?随着讲座的开始,我不去想那么多了,静下心来听讲座。魏书生老师的声音很柔和,语言平淡,幽默风趣,所举的例子非常有趣生动,切合实际。听完魏书生老师的讲座,让我感觉到,刚入教坛两年的我,想要做一下好老师,还差之甚远。 魏书生讲座给我最大的受就是,

1、教师的定位,不要想着自己的职业是什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其实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拿着一支粉笔,教书育人的老师。

2、做老师要自强,和不断提高自己为人师表的的个人修养,要热爱自己的职业。

3、教书要引导帮助学生当学习的主人。最让我敬佩的就是(搞教育,就是要坚持,坚持,再坚持,守住,守住,再守住。不折腾,不放弃,扎扎实实,,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先育人再教书。让每一个学生有事做,会做事情,能奋发向上,学有所成的人。)这一句话。这句话,让我体会到了教育的真谛,让体会到了做一个好老师,必须要做到这些,。但想想,

要做到这些,谈何容易,需要多大的勇气的毅力。

魏书生的讲座给我的感触很多,似乎让我不知道从哪里做起。我觉得重要的就是先做到这一点,(坚持,不放弃。)面对我们这里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让我在教学上常遇错折,刚开始我真感觉到失望,埋怨学生的基础太差,有时候真想放弃一些学生。但想想,这样做对他们太不公平了,因为这不是他们的错,于是我还是慢慢地帮助他们进步。听完魏书生的讲座,那句不放弃,不折腾,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让我觉得,自己做的远远不够。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慢慢改进这些不足,大胆去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找出合适我教学生的方法。面对失败,错折,要坚持,不放弃,多找多想解决问题的办法。每节课上好争取上好一个环节,每天做好一件小事,培养自己要把事情做好的习惯,长期积累起来就是大事了。学习魏书生的精神,松静匀乐。

第三篇:王荣生老师讲座感想

王王英 12010120 中本121

在昨天的讲座上,王荣生老师向我们讲解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每次写教学设计,或是制作PPT,我都有一个完整的框架打在心里,根据框架去填充内容,我会考虑学生对我所提出的问题的反应,以我自己的想法去忖度学生的思维,实在是非常死板的。在学校里制作的教学设计,仿佛有一个套路,可以贯穿整个语文课堂,如果是讲小说,就用三要素;如果是说明文,就是说明对象、手法、顺序和语言;如果是议论文,设计的思路是论点、论据和论证手法。

仿佛已经形成这样的脑回路,而事实证明,这些方法也确实很好用,我们的老师是这样教我们的,我们也是这样学的。然而王荣生老师打破了这个传统,他问我们议论文怎么上?正确答案是不知道。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的学生是怎么样的,不知道他们的情况,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怎么能知道如何进行教学呢?课堂不是老师一个人的,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学的方法应该视学生情况而定。

在讲到阅读教学的时候,王荣生老师举了杏林子的《生命,生命》为例子。这篇课文我没有学过,但我做过它的阅读理解,我觉得这篇文章不难,既没有深奥难懂的字词,也没有深刻蕴含的意义,主题也非常的突出。然而当王荣生老师将文章中的句子用黄颜色标出来的时候,我知道我的想法是错误的了。因为我自己觉得文章简单不代表学生也觉得文章简单,对于基础特别差的学生来说,他需要老师的帮助和引导,如果我自己觉得文章简单,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又不知道怎么帮助学生理解文章,那即使我对文章理解再深刻,于我的学生而言,也是没有作用的。王荣生老师将文章中需要讲解的地方标出来,一处处进行分析,并联系杏林子的身世,最终向我们阐释了生命的意义。

在下午的讲座中,王荣生老师向我们讲授了作文课的授课技巧。我意识到学生写作最大的问题不是写不好,而是不愿意写。这一点确实是我没有想到过的,因为我自己做学生的时候,是极其喜欢写作的,所以我没有想过学生会不愿意写作。王荣生老师提出学生写作的两大问题,即不愿意写和写不好。一方面,大多数学生的生活都比较安稳和单调,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大事情发生,对于生活中的小事,又不加关心,一旦写作,就会发现没有素材,没有来自生活的素材,也就没有合适的写作内容,另一方面,虚构的能力也不足,很容易露出破绽。在写作技巧方面,语言表达有困难,具体表现为写不具体和写不生动。王荣生老师举了一个例子给我们,即哪怕是吃一个苹果作为写作教学的内容,教师的指导也应该是从头到尾贯穿整个过程的,拿到苹果教师就应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咬下第一口,就应提醒学生记录下感受,而不是等学生将苹果都吃完了,才要求学生提笔写作。写作重过程,而不是结果。

小优优的例子也给我很深的印象,很多时候我们不了解孩子在想什么,我们要教的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面对小优优的日记该怎么回信我也思索了一会,觉得确实很开发学生的思维,这样的写作课堂确实让人耳目一新,而王荣生老师的讲解,又让我有了更深的体会。

周末去听讲座,于我而言,实在是有些不乐意的,然而,有幸和这么多老师一起上课,我真的觉得很开心,然而最让我高兴的是,从王荣生老师身上学到的教学方法和经验,让我觉得收获颇丰,不虚此行。

第四篇:听艾莫老师讲座后感想

感悟生活

听艾莫老师讲座“生命之论均衡圆满 ”后的感想

感悟:一: 凡人有庸俗的快乐,智者有高贵的痛苦,这就话值得深思。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快乐和痛苦,我没有必要去和他人比。成功、快乐、痛苦、悲伤这些感觉不是别人强加给我们的,而是我们自己感觉的。自己的心态自己决定,所以时常告诉自己:知足常乐,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感悟二:听完艾莫老师的第二讲生命之论均衡圆满,我也问自己在我的这一生中我究竟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要怎样生活和工作?周六和周日到喀什二中听了北京来的三位教育专家的讲座,高金英老师的《做一个有价值的老师》、张景浩老师的《扬起自信的风帆》,两位老师已是年过花甲,但他们的上课无论是语言还是精神状态都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听着,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回来后我思绪万千,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我就应该做普通的事,我把普通的教学工作坚持做下去,我就会感到快乐,我就会成功。在我们学校这个集体中只要我自己努力做一个合格的普通教师、一个合格的员工,我的这一生就会是有价值的。

感悟三:艾莫老师举例告诉我们感恩的人才会快乐、开心、成功,成功要从感恩开始。感恩是我们每一个人一生都要学习的功课,感恩是我们一生的智慧,感恩是我们人生当中的准则。不管你身处困境,心怀感恩你就能摆脱困境从新开始出发;不管你是今天富甲天下,仍然心怀感恩,感谢这个社会给你的一切;不管你遭遇别人伤害的时候,你心怀感恩,感谢这个世界你依然有存在的空间,而有一息尚存,你终将成就你想成就的事业。感恩我的学生,因为有了你们我才有用武之地,我的价值才得以体现:当我帮助孩子解决一个疑难问题,孩子获得知识而快乐,我也会以此感到愉悦,是因你我才有了这样的感觉,我的自我价值真正得以体现。感恩我的同事们,因为有了你们我才有了学习的榜样;感恩我的领导们,因为有了你们的时刻提醒,我才不会犯太多的错误;感恩我的家人,因为有了你们我才有依靠,有了家的温暖。感恩身边的每一个人和经历的每一件事,宽容地面对每一个人,你就会获得更多的值得回味的东西。

今天的我们需要一股静气 ,心静了,看什么做什么的时候你就会有平和的心态,就会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有了方向你就会有明确的目标,有了目标你就会为之努力工作,在你努力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就会感到更多的快乐,我们的生命之论就会均衡圆满。

第五篇:听万平老师讲座感想

听万平老师讲座心得体会

大杨树农工商联合公司子弟校

姜丽娟

2012年7月17日,在大兴安岭中小学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暨班主任培训班上,我有幸听了万平老师的精彩讲座,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万平老师讲的她与孩子们学习生活中的精彩实例,感想如下:

一、万平老师认为:在诸多事物中,有两种事物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一是种子,二是孩子。一颗微不足道的种子,经过生长衍化,可以绵延万代,生生不息;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拥有无限成长发展的天地,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带来一片生机。

教师,一手托着种子,一手托着孩子,是将种子播种于孩子心田的人!是从事着人类最具理想、最具热忱、最具智慧的耕耘:开拓、播种、教书、育人……;教师,既是开拓者,也是播种人,是将良种播种于孩子心田的人。孩子是祖国的花朵,爱它就要陪它一起绽放。

因此,我们说教师平凡而伟大,因为,这个职业赋予我们特殊的人生价值和历史使命。说到班主任,她讲到班主任虽然是天下最小的“主任”,可这个主任,又肩负着不小的责任,因为班主任是幼小心灵的播种者、童蒙养正的奠基者、良好习惯的塑造者、目标理想的引导者。

二、万平老师认为:教育的生命力,首先在于“教育的温度”。她说过一句话:“我想用自己的心和行动将冷冰冰的教育理念化成有温度的关怀,因为我知道:以爱,才能育爱;以能,才能养能;以心,才能传心;以德,才能培德。” 万老师追求的教育是一种有温度的教育。她讲的一个故事对我的触动最大:1997年9月,万平接了一个新班,班上的浩浩快十一岁了,由于脑发育迟缓合并多动症,上四年级了话还说不清楚,人称“鸟语”。这孩子,别看生活、学习不能完全自理,却特别具有攻击性。他的劲儿特大,脾气一上来,一胳膊推过去,一排桌子就像多米诺骨牌似的,哗啦全倒,全班51名学生,四十多名被他打过。因为有他,班无宁日,课无宁课,科任老师进班都犯难。

万老师没有放弃。从1998年3月开始的两年半时间里,万老师与他的家长合作,一点一点地对孩子进行引导、训练、矫正。进教室、收拾书包、收拾文具、走路、踏步、练习汉语拼音、朗读、写日记、写作业……一点一点地做,一天一天地练,一个学期一个学期地制定目标,几乎每天,万平都与他的妈妈进行教育笔谈、辅导、鼓励家长坚持与其配合,仅一个学期下来,就积累了近万字的资料。就这样,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这个孩子学习能自理,动作也快了;他还练弹钢琴、记日记,不仅出操排进了队列,还参加全校的队列比赛……他的学习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三、她在讲“南桔北枳”故事时,使我意识到: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良好的环境可以让人学好,不好的环境可以使人变坏。不同的环境氛围可以导致不同的育人结果。

四、在听万老师的报告中还认识到:要教育好孩子,必须与家长密切配合: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和基础能力的培养,进行合作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孩子的学习、合作、身体习惯几方面的整体提高,鼓励孩子从完全的被动学习到主动的自觉努力。协调家校教育环境,为孩子的进步而共同努力。

“以自己的努力,使我的每一个学生都获得益处,并对他的一生都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就是北京市史家小学万平老师的工作信念和追求。在这种信念的影响下,她迎来送往,培养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

每个学生在学校都需要得到关爱,老师的爱对他们成长如雨露和阳光,一句简单的寒冷问候,一声简单的生日祝福,都会给他们带来温暖,给他们增添信心和勇气,种种爱的言行都会感化着同学的心灵。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受益颇多,它将更加有效地指导我的班主任工作,同时也感到班主任工作责任重大,他的言行将影响到整个班级的发展。我将为此而努力!

上一篇:音乐教研员工作总结下一篇:音乐教学计划二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