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老师的教育观

2022-07-24

第一篇:于漪老师的教育观

于漪老师的教育观点

于漪老师的教育观点就是“教文育人”。教育的职责就是教文育人。教文,即教会学生文化知识;育人,即培养人高尚的道德品质。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都肩负着这样的职责,但是于老师的教文育人却独树一帜。于老师坚决反对把教文和育人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的做法,主张必须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于老师培养学生兴趣有四点经验:一是课要有新鲜感;二是课要有趣味性,使学生迷恋;三是要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四是增强教学过程中的智力因素,用学生的智力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于老师的这些经验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得来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兴趣一定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取长补短,博采众长,寻找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第

一、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披文入情”,即通过认真研读教材,发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在,做到“文脉、情脉双理清”。第

二、发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自己必须进入角色,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传递地情和意。第

三、教学时,教师要带着感情教,要选准动情点,满怀感情地启发、提问、讲述、剖析、朗诵,以情激情。 “立体化,多功能”的课堂教学效率观是于漪的最后一个重要的语文教育思想。

第二篇:听完于漪老师的讲座

用生命唱歌

高陵一中 贺利萍(中学第七组)

近三个小时的春风化雨般的讲座中,一个83岁高龄的老人侃侃而谈,没有稿子,没有喝水,没有休息,是什么让一位外表“柔弱”的身躯内潜藏那么大的能量呢?

能量来自为学生的人生负责的精神。

于漪老师说:我一辈子做教师,其实是一辈子“学”做教师。其中有两件事让她认识到了做一个合格教师的不易!一件是解释错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两个成语,另外一件是修改作文时“着”字上面“羊”字头中的“竖”笔写成两笔的错误,于是,她的教师生涯在两次改行(教育心理学改教历史,再改教语文)中,从“一个草根教员”终其一生开始了寻找语文教学大门的漫漫长路!

能量来自为国家命运的担当精神。 于漪老师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一步步从一个草根教师成长为一个合格教师,这个“格”就是国家的期望,人民的嘱托,孩子的人生。我想,正是这崇高的“格”让她用完美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才识成就了一批批学子的人生,完成了她为“国家期望”的使命。

能量来自于宽阔胸襟、谦虚态度。 于漪老师一生用“两把尺子”谦虚学习。一把尺子专门丈量别人的长处,另外一把专门丈量自己的短处,以己之短比人之长,越比心胸越宽广,越比内心的“自我校正”的驱动力越大!“海纳百川有容为大”,正是于漪老师卓越人生的真实写照!

能量来自于终身学习的人生态度。

于漪老师能够挥洒自如、左右逢源的驾驭教学人生,得益于她的三个“学”。第一,重要的理论反复学。第二,紧扣业务深入学。第三,拓宽视野广泛学。她一生用意志韧性支撑,向自己的“无知”挑战,最终成为中国语文教育的一面旗手, “学有追求,学有方向”的学业理想功不可灭!

总之,于漪老师一直都在用生命教书,包括今天给我们“西安市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的讲座,也把自己的生命融在其中,是在用生命唱歌! 20

12、

11、2

第三篇:【观点汇】于漪:优秀老师需铭记的五句话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而言,尤其如此。于漪60余载教学生涯,反复思量、不断思考的,便是同样的问题:怎么上好一节语文课?如何当好一名语文老师?小编在于漪的著作中,为您摘编了五句话。把这些话真正放在心上,您的教育生活会更加美好!

第一句话:找到打开学科教学大门的钥匙

语文教学的大门究竟在何处?脑子里整天翻腾着这个问题,即使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也要寻找。不仅要找到门,而且要登堂入室,深味其中的奥妙。我常常反躬自省:“你入门了没有?‘堂’在哪儿?‘室’在何处?你清楚了多少?一名对学科教学不入门不辨堂室的教师怎能称职?怎能对得起学生?”外力在教育历程中化为我内驱的动力,从此,我更是夙兴夜寐一灯明,寻寻觅觅。

那么,怎样找到这个门,找到开门的钥匙?一方面,继续着力打基础,广为涉猎,吮吸其中琼浆,丰富自己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广泛地寻找借鉴,从中探索入门的途径。

到记忆中搜索。当年自己在中学求学时,语文老师是怎样教我们的,哪些课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激动,感奋,引领我们在优美的语言文字、精辟深邃的思想里遨游,使我们享受语文,享受文化,享受欢乐?有些课经久不忘,至今历历在目。声情并茂的朗读、讲解,旁征博引的议论、评析,眼神、手势、神往的表情,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我常顿然有所悟:这就是语文! 从比较中学习。当时教的要求是落实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流行的教法是介绍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字词解释、疏通文意、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思想,说明写作特点。难道语文教学就是这样一种模式?它好在哪里?不足是什么?难道语文教学只有一扇门?我不信。我要占有,挑选,借鉴,走自己的路,绝不依样画葫芦。许多国家都有母语教育,怎样通过母语教育哺育后代成长,必有自己丰富的经验。可惜当时封闭,能看到的资料凤毛麟角,只能从外语(课程)教学中体悟一二。选文进行比较,语法进行比较,读写训练进行比较,利弊得失,蒙蒙眬眬有了点自己的看法。

到语文教育论述中寻觅。张志公先生的《传统语文教育初探》,朱自清、叶圣陶、吕叔湘先生对语文教学的众多论述,从识字教育到工具书的使用,从阅读教学到作文训练,我认真阅读,逐一推敲,从中寻觅有效的途径。

探究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不仅要知其然,且要知其所以然。为了教好学生,我如饥似渴地读、想、实践,用志向和毅力寻找语文教学的大门。

第二句话:教师要有自信力,建立自己的教学人生 我希望我们的优秀教师要有自信力,要树立教学人生的目标,建设你自己的语文教学人生。

那么,这种自信力从何而来,我想,教学的自信力来自教师深厚的学养。一个有胆识的教师必然是好学深思的,能够身体力行的。

第一是好学。作为语文教师要有文史哲的底子,必须要有文化的积淀。知识不等于文化,知识是一种本领,文化是一种素质。知识是文化的一小部分,是文化的基础。我们过去的一些大学的、中学的教师文化积淀很深,他们没有什么教学参考书,拿起一个教本来,就可以左右逢源。他们的文化底子好,学生再怎么问,他们也不怕。我们现在上课就怕学生问,一问就不知道怎么办,回答不上来。我们确实要有点文化积淀。作为语文教师还需要智慧。智慧就是认识、辨别事物的能力,判断的能力,发明的能力,创新的能力。

第二是深思。一个不会思考的人是成不了优秀教师的。各行各业都是如此,一定要深思。比如说,我们为什么会浅阅读,为什么会误读,就是没有通过纷繁复杂的文字表象看到它的内核。

第三是力行。事情是干出来的,绝对不是吹出来的,不是捧出来的。捧不出优秀教师,也捧不出领军人物。一定要艰苦奋斗,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地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哪些做对了,哪些错了,用流行的话讲,就是反思。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真知。

第三句话: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

了解学生,是为了和他们的心弦对准音调,理解他们,研究他们的发展变化,助力他们的健康成长。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段精彩的话:“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确实如此,我这个教师如果不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那就是乱弹琴,我说的话、上的课就不可能符合他们的生理、心理需要,就不可能在他们心中引起共鸣。振幅极小,或没有振幅,师生思想感情得不到很好的交流,教学语言的吸引力、感染力也就大大削弱。

为了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我首先在“发现”上下工夫。教师要随时随地开放自己的感官,让学生思想、品德、知识、爱好、生理特征、心理特征、人际关系等等各种信息进入自己的脑中,分别储存起来,千万不能闭锁自己的感官。尤其是要锻炼自己的眼力,要有敏锐的目光,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特点、长处,哪怕是思想、言行偏差较多的学生,他们也有成长向上的闪光点,窥见他们心中的那“一角”,肯定,激励,引导,他们对我会报以灿烂的笑容,“笑”的音符也会在我心弦中弹奏。

要“对准音调”,还须在理解上下工夫。教师要做到真正理解所教学生的心,那不仅要讲究科学,而且还要讲点艺术。学生有学生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与追求,有自己的快乐与苦恼。尽管他们的想法、做法在成年人看来是幼稚的、粗糙的、鲁莽的,甚至是可笑的,然而,他们毕竟是不成熟的青少年学生,如果他们都懂事,都有很强的自控能力,学习、做事都很自觉,还要我们教师干什么?我总是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们想想,不能以成人的想法、做法来框,要理解他们的心情、愿望、欢乐、忧愁,少下“禁止令”、少设“阻挡栏”,要正面引导,积极为他们“出谋划策”。

“音调”不是固定不变的。青少年学生在成长时期,知识日益增多,智力不断被开发,思想、性格、兴趣、爱好等等都在变化之中。有的是顺着原来的方向发展,加深,逐渐成熟;有的变化比较大,不是在原来的线上移动,而是拐弯,形成了角度。如好动的变为好静的,马虎的认真起来,某知识缺陷弥补后出现了飞跃。因此,教师了解学生的工作不是静止的,不应停留在某一点或某一阶段,要有连贯性,经常作前后的比较分析。只要“音调对准”,教育的有效性就大大提高。

第四句话:用语言“粘”住学生

有一件事又给了我新的思考。一天下午,学校请来了一位同志做报告,我和学生一起在学校礼堂里听。会议结束,我与同学走出礼堂,边走边谈。我说,“今天报告的内容比较好,谈青年学生如何求知如何成长,有自己的一些看法„„”一名调皮的男孩冲着我说,“好什么啊?他讲了一百五十多个‘这个’,其他我什么也没有听到”,说着,就把练习簿打开给我看,上面画满了计数的一个个“正”字。我愕然了,没有想到语病有那么大的危害,把讲述的内容也掩盖了。事后,我联想到自己的教学语言。如果自己的教学语言疙疙瘩瘩,语病丛生,学生听课就受到很大影响。调皮的学生也来个画“正”统计,课就不成为课,而是七折八扣,七零八碎的了。

我反躬自省,觉得教学语言毛病不少。一是啰嗦,重复,不简洁;二是词汇贫乏,说来说去那么几句大白话,无色彩,无趣味;三是有语病。我是江南人,半路出家,语音不准;脑子转不过来时,我会下意识地说“呶”,思维跟不上,下面的话找不到恰当的词,就来个“但是”,其实,根本不要转折,我就乱转折。语文教师上语文课,是带领学生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提高语文能力;教师的语言干巴,枯燥,不规范,欠生动,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岂不是会起负面作用?学习质量岂不受到影响?教师要言传身教,这方面我的身教不行,须下决心大力提高。

第五句话:教育没有选择性,每个学生都是礼物 初当教师时,对两类学生不由自主地十分喜爱。一是反应敏捷,非常聪明的,我讲上句,他下句已能回答,教起来十分省力;二是长得很可爱,像洋娃娃一样。后来才明白,天工造物十分奇妙,人都是两道眉毛、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在脸上也都是那样排列的,但一个人一个样,即使是孪生兄弟姐妹,也会有点差异。每个学生有他自己的独特性,不要说是长相,他们的禀赋、性格、文化基础、兴趣爱好等均有所不同,因而,必须热爱每一个学生,每个学生的生命都值得尊重,都必须关心。在教育实践中,与学生长期相处,真切感受到他们生命的蓬勃和聪明智慧,自己的认识和感情都起了变化,懂得了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无选择性,只要生长在这块热土上的孩子,都要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地爱他们,培养他们。

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学生是活泼泼的生命体,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培育他们成长、成人、成才,首先得尊重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教师要练就一副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长处与潜力,善于“长善救失”,把隐藏的种种潜力变为发展的现实。学生世界的事无须喋喋不休,动辄下禁止令,管头管脚。要深入了解他们的知识世界、生活世界、心灵世界,在关键处引导,坚持正面教育。几十年来,我教过各种类型的学生,面对这些丰富的“书”,我一本一本认真读,一点一点学习、领悟,逐步懂得师爱的真谛,也品尝到亦师亦友的无穷的乐趣

第四篇:记于漪老师

于漪语录

1.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2.我有两把“尺”,一把是量别人长处,一把是量自己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自身才有驱动力。因为,“累累创伤,是生命给你最好的东西”。

3.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高尚;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理想。

4.座右铭:教育工作中,一切以教师人格为依据: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人师也。

5.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所谓合格,就是不负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

6.教学参考书毕竟是别人的劳动,只有自己的劳动所得才是带着生活露水的鲜花,是你自己的心得,学生才容易和你交融。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因为,教育事业是创造性的事业。

——于漪:《育无止境 爱满天下》《奉献是教师的天职》《一个大写的人》《语文教学要讲求综合效应》《以人为本 教文育人 ——特级教师于漪谈语文教学改革》《于漪——为语文教育加“钙”》

愿作春泥,甘为红烛

——记于漪老师

“红烛呀!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底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1

用闻一多先生的这首诗来赞扬于漪老师是再恰当不过了。于漪,这位蜚声海内外的教育家,用她自己的心灵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红烛之歌”。“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正是因为坚信这一点,于漪把自己的一辈子定格为“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在她心里,教育千斤重——伟大的教育事业,与我们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

什么样的教师才算合格?于漪对“合格”有自己的理解。“国家把后代交给教师,国家就放心了;老百姓把自己的子女交给教师,他们就放心了。这才是合格。”“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人师也。”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讲的这句话,常常被于漪引用,她视之为座右铭。教师是育人的工作,并非人人可以胜任。也正因此,教了一辈子书的于漪,一辈子都在学做教师。

课堂这个舞台对我来说,教书育人的分量更重一些。但与于老师相比,深感差距很大。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我们自己如何看待教师这个岗位、这种职业呢?不错,近年来,教师的待遇改善了,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愿意当教师的人也多了。然而,清醒认识教师职责,还是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教师是一个岗位、一种职业,但更是一种责任。于漪老师从教多年,却从未要求过什么。她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靠的是什么?是一种清醒的责任意识。教师可以在不同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表现出不同的教学艺术,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式,但是清醒的责任意识和在此基础上持久的内在动力,是教师完成卓有成效工作的必备条件。读了于漪老师的文章,对教师这一职业,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的几点认识:

1、对学生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心。于老师说:“只有对学生真心一片,才能与学生心心相印。”优秀教师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 2 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对于任何学生就是一个"爱"字。以无限的真情去关爱,用爱去感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不厌其烦的耐心指导,当学生做错了事的时候,指导分析让学生知道做错事的原因。用温馨的语言教育学生,用母亲般的爱感化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犹如父母,甚至胜于父母。感受到能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2、对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作为教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忠诚教育事业是师德的灵魂。要想成为新世纪的优秀教师,除了学识渊博、教学得法之外,还应有“以育人为理想,以塑造人的美好心灵为己任”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自己与学生关系的准则。爱学生是教师职业活动中最宝贵的一种情感,没有对学生的爱,也就没有真正成功的教育。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情感,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3、对教学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法。在教学上,作为教师要从教材、学生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保持自己的传统教学方法优点,博采众家之长,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又要有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经过自己不断的整合、实践、调整,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第五篇:于漪老师报告体会

五十年教师生涯,桃李满天下:半个世纪孜孜不倦,心血洒讲坛。这是名师于漪的真实写照。听了于漪老师的报告之后,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这位“老太太”如此有激情,如此的人格魅力、如此热爱教育事业,如此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深深打动着我。于漪老师说“做了一辈子的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他老人家一生勤于学习、勇于钻研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她有一个对老师的非常好的诠释:“智如泉涌,形可以为表议者”听了她的解释,我感觉自己愧做一名老师。其中对于老师报告中的两点感受颇深。

一、“一辈子学做老师”。“自己学,学别人”

像于漪老师这样的名人,都坚持“一辈子”学习,尤其是她被评为特级教师后更加坚持“学习”,实在是有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回忆自己的教学历程,已有数几年了,我学到了多少呢?尤其是现在的学生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相互交融,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各方面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仅仅局限在课堂上,也并不仅仅来源于课本。老师只有多学习,掌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才能适应现代学生要求,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尤其是在现代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学科交融,更加要求我们不仅要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才能做一个“智如泉涌”的老师。

于老师不光自己刻苦学习,他还学习别人,学习别人的长处,“用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她说如果将办公室里17名老师的长处学来,他就成长了。可见在她的眼中,人人都有长处。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的进步。

二、“屡屡创伤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敢于正面自己的不足”

于老师说:她上的每一节课都伤痕累累。一个特级教师的课应该是无可挑剔的,为什么她还说每一节课都“伤痕累累”呢?那是应为于老师和我们对课的要求不同;于老师对课后的处理和我写得反思也不一样。她每一节课后,都会记下自己的不足和自己备课时没有想到的情况。敢于将自己的不足“光天化日”在众人面前,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境界啊。她曾经讲到:在她漫长的教学生涯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每天都有人去听她的课,所以她说,她每天都上公开课,就连早读课也不放过。因此,她说她的工作都在别人的监督下进行,而屈指一算,至少上了2000多节课,在这些课中,她都发现有毛病,没有一节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而且她教的两个班教法也不一样,她认为她是教了一辈子的遗憾的课,而“屡屡的创伤却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因为有不足,于是我更加不断跨越,跨越过去以后,我就进步了。

重新审视自己写的教学反思,(在于老师的熏陶下,我在这里自我反思)

第一:写这节课的闪光点,只记闪光点,不计缺点。如果说于老师的课“伤痕累累”的话,那么我的课讲是“一无是处”, 自己怎么没有看到缺点呢?有些时候自己感觉一节课上的很糟糕,教学反思上却没有记录。这样的教学能有进步吗?自己与成功的距离就是对待缺点视而不见。或者把自己的缺点看成是不光彩的东西,设法去掩饰,于老师却让我知道了缺点可以带来成功,关键是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缺点。

第二:上课过程中,学生反馈的好多信息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是非常灵活的,如果及时将这些东西记下来,那将是以后备课中非常有价值的东西。于老师让我知道了要及时扑捉这些灵活的素材,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学生才会更喜欢你上的课。

今后的教育之路还非常漫长,我想我应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学别人之长,取自己之短,正视自己,虚怀若谷,做一名名副其实的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

上一篇:医疗器械注册变更下一篇:音乐教学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