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

2024-06-29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精选8篇)

篇1: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新生代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六成以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3亿人,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亿人,其中,16岁-30岁的占61.6%1。据此推算,2009年外出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在8900万左右,如果将8445万就地转移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考虑进来,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在1亿人左右。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2.3亿(2008年为2.25亿)职工中,已经占将近一半,他们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2.平均年龄23岁左右,初次外出务工岁数基本上为初中刚毕业年龄。

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初次外出务工年龄更低,基本上是一离开中学校门就开始外出务工。一项调查显示,在珠三角,传统农民工初次外出务工的平均年龄为26岁,而在新生代农民工中,80后平均为18岁,90后平均只有16岁2。16岁、18岁的年龄,基本上意味着新生代农民工一离开初中或高中校门就走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也意味着与传统农民工相比,他们普遍缺少离开校门后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经

3.受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水平相对传统农民工有所提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在新生代外出农民工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30岁以下各年龄组均在26%以上;年龄在21-25岁之间的达到31.1%,高出农民工总体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3。而2008年进行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在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0%。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培训的人员比例达到36.9%,高出传统农民工14个百分点4。数据对比说明,尽管新生代农民工仍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职业技能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相对传统农民工,他们的文化和职业教育水平已有较大提高。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观念转变

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在观念上存在一些明显差异,概括起来,集中体现为“六个转变”。

(一)外出就业动机从“改善生活”向“体验生活、追求梦想”转变

传统农民工外出就业的主要目的是“挣票子、盖房子、娶妻子、生孩子”,总之,是为了改善比较饥馑的生活状态。而正值青春年华、职业道路刚刚开始的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就业的动机带有明显的年龄阶段性特征,用实地调研中一个26岁新生代农民工的话说,就是“体验生活、实现梦想”。

一项调查也证明了上述观点。关于外出就业的目的,选择“出来

挣钱”的,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农民工占76.2%,70年代出生的占34.9%,80年代出生的只占18.2%。同时,在80年代出生的农民工中,选择“刚毕业,出来锻炼自己”、“想到外面玩玩”、“学一门技术”,以及“在家乡没意思”的人高达71.4%8.(二)维权意识日益增强,维权方式由被动表达向积极主张转变传统农民工自我维权意识较弱,维权能力不高,权利被侵犯时往往采取忍气吞声或被动恳求的方式解决。而新生代农民工比上一代有更强的平等意识和维权意识,对获得平等的就业权、劳动和社会保障权、教育和发展权、政治参与权、话语表达权,以及基本公共服务权等方面,都比父辈有更高的期待,并表现出维权态度由被动表达向积极主张转变。据一项调查,当权益受到侵害时,新生代农民工中因为怕被报复而不向有关部门投诉的只有6.5%,仅是传统农民工的一半;采取投诉行为时,以集体投诉方式进行的(几个人一起去投诉),新生代农民工为45.5%,高出传统农民工17.6个百分点11。

三、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的一部分,与传统农民工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问题,比如:工资拖欠、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障水平较低、职业健康安全保障不足等基本劳动权益保障问题。同时,由于具有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新特征和新诉求,新生代面临的问题又有其特殊性。

(一)工资收入水平较低、务工地房价居高不下,是阻碍其在务工地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生活的最大障碍

据公安部2007年的调查,按照自身收入水平,有74.1%的农民工愿意承受的购房单价在3000元/平方米以内,有19%愿意承受3001-4000元之间的单价,愿意承受4000元以上的只有6.9%。然而,据调研,3000元/平方米的房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的县市及以下城镇,在农民工集中流入的东部沿海地区,即便是小城镇的房价也远远超过了3000元/平方米。例如,东莞市当前的房价已经接近6000元/平方米,即使房价相对较低的沙田镇和常平镇,房价也在3500元/平方米以上,大多数建制镇的均价在5000元/平方米以上。对比农民工所能承受的房价与现在农民工流入集中地的房价,可以推断,如果按照当前的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水平,假定他们的工资增速能够赶上房价的涨速(目前来看这一假定基本上不成立),按照商品价购房,新生代农民工中最终能够实现在务工地城市购房定居梦想的比例也不会超过10%。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滞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是阻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的关键性问题

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发布的信息,2009年城市劳动力市场对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需求占总需求的60.2%,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的需求仅占39.8%。然而,据当前已有的调查数据综合判断,当前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三成左右。同时,城市劳动力市场中需求量最大的是受过专门职业教育、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中专、职高和技校水平的劳动力,这部分占总需求的56.6%,而在新生代农民工中这部分人只有二成左右。

也就是说,在知识和技能逐渐代替简单体力劳动作为劳动力市场选择标准的背景下,如果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和技能水平不能获得比劳动力市场需求更快的发展,按照他们目前的技能水平估算,只有大约三成的人能够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

(三)受户籍制度制约,以随迁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为主的基本公共需求难以满足,是影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和生活的现实性、紧迫性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基于自身阅历和切身体验,对子女受教育的期望都非常高。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正是为了让子女能够在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而选择在务工地就业和定居。据中国流动人口监测报告,2009年农村流动人口子女中,70.2%随同父母流动,只有29.8%留守农村。然而,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难问题仍相当突出,据教育部2008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公办小学就读的比例,北京为63%,上海为49%,广州仅为34.6%。学龄儿童中未上学的比例,北京为3.81%,上海为3.56%,广州高达7.19%。农民工子女半数以上都有转学经历,在转学3次及以上的比例中,大城市最高,中等城市最少。一些城市公办学校还存在收取借读费和赞助费等行为,而大城市最突出。随着新生代农民工年龄的增长,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将步入育龄阶段,与此相伴,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也必将越来越成为他们在务工地稳定就业、生活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性、紧迫性问题。

(四)职业选择迷茫、职业规划欠缺、学习培训的需求难以有效实现,是阻碍其实现职业梦想不可忽视的因素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刚迈出中学校门,他们带着对传媒中、社会上成功人士的羡慕和崇拜,期盼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美好的梦想。但是,他们的心智发展尚未成熟、思想尚未稳定、身份认同尚不清晰,面对铺天盖地、瞬息万变的信息和复杂的社会环境,确定具体职业发展目标的能力仍旧不足;加上家庭小型化带来的更低挫折耐受力,他们制定及实施职业规划的能力更低。同时,他们继续学习的愿望非常强烈,据调查,69.7%的人表示迫切需要了解专业技能知识,54.7%的人表示需要学习法律知识,47.8%的人表示希望提升文化知识,但是,由于闲暇时间较少、下班时间较晚、学习培训机构距离较远等因素,导致他们能够便捷、安全、有效接受专业学习培训的渠道严重匮乏。在上述因素下,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发展目标、就业单位频繁变换,学习培训的专业技能缺少可持续性或者不适应市场需求。这既浪费了他们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又不利于其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企业用工的稳定。

篇2: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

一、新生代农民工概况与基本特征

(一)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的延续和发展 农民工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产物,是与农民工现象相伴生并不断凸显的社会问题。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和生活环境相对传统农民工有了很大改善,对工作和生活有更高的、不同的要求;但在城乡二元社会体制没有彻底打破之前,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就业结构下,他们与传统农民工有着类似的社会境遇,面临一些共同的基本社会问题。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况

1.新生代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六成以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2.平均年龄23岁左右,初次外出务工岁数基本上为初中刚毕业年龄。

3.近80%的人未婚。

4.受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水平相对传统农民工有所提高。5.在制造业、服务业中的就业比重有所上升,在建筑业中的就业比重有所下降。

6.成长经历开始趋同于城市同龄人。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四大特征:时代性、发展性、双重性和边缘性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观念转变

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在观念上存在一些明显差异,概括起来,集中体现为“六个转变”。

(一)外出就业动机从“改善生活”向“体验生活、追求梦想”转变

(二)对劳动权益的诉求,从单纯要求实现基本劳动权益向追求体面劳动和发展机会转变

(三)对职业角色的认同由农民向工人转变,对职业发展的定位由亦工亦农向非农就业转变

(四)对务工城市的心态,从过客心理向期盼在务工地长期稳定生活转变

(五)维权意识日益增强,维权方式由被动表达向积极主张转变

(六)对外出生活的追求,从忽略向期盼精神、情感生活需求得到更好地满足转变

三、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的一部分,与传统农民工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问题,比如:工资拖欠、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障水平较低、职业健康安全保障不足等基本劳动权益保障问题。同时,由于具有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新特征和新诉求,新生代面临的问题又有其特殊性。

(一)工资收入水平较低、务工地房价居高不下,是阻碍其在务工地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生活的最大障碍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滞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是阻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的关键性问题

(三)受户籍制度制约,以随迁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为主的基本公共需求难以满足,是影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和生活的现实性、紧迫性问题

(四)职业选择迷茫、职业规划欠缺、学习培训的需求难以有效实现,是阻碍其实现职业梦想不可忽视的因素

(五)情感、精神的强烈需求不能很好地满足,是困扰他们的首要心理问题,也是在现实生活中最少得到关注的深层问题

(六)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欠薪时有发生、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率高等劳动权益受损问题,是其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

四、对策与建议

党和政府对农民工问题始终高度重视,近年来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农民工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随着我国进入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阶段,随着农民工群体内部出现明显的结构性变化——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并必将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该群体具有一些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新特征、新诉求和新问题,这些诉求和问题的积累已经开始显露出对我国政治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民工家庭幸福及其个人发展的负面影响。这就使有针对性地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成为国家发展中事关大局的紧迫问题。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性、城镇化的过程性、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和社会利益结构的凝固性,使得农民工问题十分复杂。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既涉及农民工的共性问题,又有其群体特殊性。问题的解决既要着眼全局和长远,着力完善制度和体制、机制,大力提高已有政策、措施的效力和效率,促进问题的根本解决;又要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出发,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为目标,以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最关键的环节——就业培训、住房、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为重点,以素质门槛、学历门槛、技能门槛、人力资本积累门槛、社会保险缴纳门槛和稳定居住门槛等为主要标准扩大户籍改革的口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力争尽快取得新进展。

(一)以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为重点,将解决农民工问题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纳入常住地公共预算之中

(二)通过试行新生代农民工城镇落户制度,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三)加强对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落实和监管,加大维护新生代农民工劳动经济权益的力度

(四)大力提高农民工的社会政治地位,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

(五)进一步探索新生代农民工维权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形成社会化的工作格局

篇3: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

关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概念, 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解答。如吕柯从城市融入的整体性及社会身份的转换角度来描述农民工的城市融入, 他认为,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一般是指, 农民工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心理与价值观念上整体融入城市社会并认同自身新的社会身份的过程与状态;另有学者认为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是有层次的, 如梁波认为, 地理空间上的转换, 是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最浅表的转换, 也是最容易实现的转换;接着是生产空间的转换, 最后才是文化与生活空间的转换;也有学者认为,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是动态多维的, 如梅亦和龙立荣认为, 农民工融入城市指农民工从原来所在地流入城市, 通过身份、职业、生活方式以及文化认知等方面的调整与适应, 逐渐被城市社会和城市人所接纳和认同, 同时建立起自己对自身市民化身份的认可, 最终能够享受平等公平的市民化待遇现实结果的动态过程, 它表现为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心理层面和文化层面等多个维度的融入, 是一个动态性的、结果性的、多维度的概念。

2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

2.1 经济

2.1.1 就业方面。

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就业与城市融入二者相互促进, 因此, 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有助于促进其融入城市。许多农民工是临时的移民者, 他们有着双重职业---种地和打工 (Hu, Wang&Zou, 2002)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总体特征是收入低、居住条件差、福利待遇差及技能水平低等。有关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问题, 各学者的研究角度不一, 各有千秋:有些学者从就业的稳定性方面来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进行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普遍偏差, 在其影响因素中, 年龄、工资、企业用工环境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呈正相关, 择业机会识别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呈负相关 (陈昭玖等, 2011) ;而生活满意度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实质驱动力, 这种生活满意度取决于其和城市人在经济收入、社会福利、社会地位及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比较 (李丹和李玉凤, 2012) ;因此, 公平的就业环境、社会福利、市民化教育, 对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1.2 继续教育或培训方面。

新生代农民工一般具有一定的知识与技能素质, 但从总体上看还是欠缺的。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培训, 对于促进其融入城市, 推进城镇化进程至关重要。学者主要从继续教育的需求、教育收益率、职业培训满意度等角度, 对新生代农民工在选择继续教育/培训时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新生代农民工要想完成市民化、在城市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不断增强教育需求, 从知识技能、心理、思想道德等方面提高自身素质 (闫伟, 2008) 。在我国, 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教育是不划算的, 培训的收益要大于教育的收益 (侯风云, 2004) 。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培训时间和培训费用的满意度比较低 (周小刚和李丽清, 2013) 。

2.2 社会

2.2.1 社会认同方面。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 学界有学者从“内卷化”进行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问题近年来广受关注, 他们与城市社会认同有“内卷化”的趋势。如果没有正确有效的解决途径, “内卷化”对于城市社会稳定发展的负面影响将会扩大。正因如此, 城市政府和社会应给予这一特殊群体合理的地位和保障,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并建立起积极的城市社会认同观 (杨川丹, 2011) ;有些对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的因素、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社会态度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了研究 (徐传新, 2007, 李培林, 2011) 。总体来看,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度并不高, 同时, 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城市的认可度也不高;新生代农民工与市民的来往较少, 社会支持和幸福感程度也较低;收入地位会影响到社会态度, 新生代农民工一旦遭遇社会问题带来的压力, 他们的不公平感也会远远高于其他群体。

2.2.2 户籍方面。

1958年,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实施,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形成, 自此, 我国城乡居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 即选举权差异、教育差异、社会保障差异、非农就业机会差异等。J.E.Taylor and P.L.Martin (2001) 认为, 应以常住化城镇化来推进城市化进程, 以居住地与就业地设计社会保障制度与公共服务政策。这种观点认为, 农民工的进城已成为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只要存在城乡发展差距与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 农民工的进城及其在城市之间的流动就不可逆转。以下从落户意愿方面阐述了新生代农民工在面对城市户籍与乡村户籍时的行为选择:伴随“人口金字塔”的收缩, 农民工的“非农户籍化”, 尤其是农民工的“户籍小城镇化”和“户籍小城市化”已失去原有的促动力 (毛丹和王燕锋, 2006) 。多数农民工不愿意将户口“非农化”, 主要原因就是想保留土地以及担心城市的“生活成本与高房价”;子女教育则是少数农民工愿意转户的主要原因。

2.2.3 社会保障方面。

城市的经济发展需要农民工, 尤其在大中型城市, 农民工不仅不能享受本地人可以享受的权利, 而且他们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工作之余都不能收到足够的保护 (Li, 2002)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与维权问题, 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因此, 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与维权意识至关重要。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新生代农民工中的落实效果不好,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的不健全, 社会救助有待提高。

2.3 价值观与思想

2.3.1 消费观方面。

新生代农民工是“生产和消费互构的主体”, 由于收入的限制, 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结构不合理, 缺乏理性。学界主要从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的矛盾性、教育型文化消费以及休闲消费三个方面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进行阐述 (唐有财, 2009, 谢培熙和朱艳, 2001, 张永红, 2012, 李刚和刘养卉, 2014) 。总体来讲, 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具有矛盾性:城市消费和为老家的消费进行储蓄;判断一个新生代农民工是否融入城市的显著标志就是其家庭消费转移到了城市中来。

2.3.2 婚恋观方面。

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观的特征总体呈现为, 婚恋更为理性, 交往对象和交往形式的多样化, 新生代农民工比较倾向于在城市结婚, 婚恋自主性提高。农村外出青年的婚姻家庭问题, 就是此社会现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应予以重视 (风笑天, 2006) 。齐庆伟认为, 新生代农民工高未婚率背后的主要原因, 是受限于城乡二元体制下, 各方面巿民权利缺失的无奈之举, 而不是时代进步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的主动选择 (齐庆伟, 2012) 。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观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过程中, 有着双重影响:开始抛弃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 以个人感情为基础, 追求自由的婚恋生活的同时, 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盛行 (潘清和葛红丽, 2014) 。

2.3.3 思想道德素质方面。

现在社会上几乎可以对新生代农民工达成一个共识, 那就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不高。但是, 从整体来看, “80后”农民工的心理状况主流是好的, 但是由于生活、工作的巨大压力, 使部分农民工的心理出现一些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总分略低于平均水平, 其心理弹性可以有效的预测心理健康 (苏琦, 2011) 。学者从心理契约、犯罪心理学等不同角度探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问题, 发现其犯罪行为是由内部驱动和外部诱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 (徐细雄和淦未宇, 2011, 金逸帆, 2014) ;也有学者认为大学生农民工与新生代农民工这两个群体都面临着同样的心理困境 (诸晓等, 2014) 。

3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障碍

3.1 制度性因素

J.E.Taylor and P.L.Martin (2001) 认为, 应以常住化城镇化来推进城市化进程, 以居住地与就业地设计社会保障制度与公共服务政策。这种观点认为, 农民工的进城已成为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只要存在城乡发展差距与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 农民工的进城及其在城市之间的流动就不可逆转。学者从落户意愿方面阐述了新生代农民工在面对城市户籍与乡村户籍时的行为选择, 研究发现多数农民工不愿意将户口“非农化”。因此, 推进城镇化的优选之路是“常住化城镇化”而非“户籍化城镇化”;要在不强迫改变农民土地权属的前提下将农民工转变为城市新市民 (毛丹和王燕锋, 2006, 张翼, 2011) 。

3.2 非制度性因素

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非制度性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支持、生活方式、社会认同、文化融入等。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问题近年来广受关注, 学术界主流的观点是, 农民工在城市的融入度较低, 社会认同度低, 因而被排斥在城市社会之外, 被排斥在城市的各种制度设施、体制之外, 不能和城市居民一样, 平等地享受市民权利。另有学者从社会认同的“内卷化”角度、社会支持和幸福感和社会态度对农民工的行为动机进行分析 (李培林, 2011) 。正因如此, 城市政府和社会应给予这一特殊群体合理的地位和保障, 促使他们建立起积极的城市社会认同观, 以促进其更好地融入到城市中去。现在社会上几乎可以对新生代农民工达成一个共识, 那就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不高。冯奎认为, 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困境表现在经济障碍、生活质量障碍、素质障碍、社会权利障碍、社会交往障碍等方面 (冯奎, 2011) 。

4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建议

就城镇化的整体策略而言:张翼认为, 推进城镇化的优选之路是“常住化城镇化”而非“户籍化城镇化”;要在不强迫改变农民土地权属的前提下将农民工转变为城市新市民 (张翼, 2011) 。就其就业与培训方面而言:高建丽和孙明贵认为, 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素养, 是提高他们就业能力的关键所在, 也是提升他们在城市的竞争力和促进其融入城市的首要前提 (高建丽和孙明贵, 2014) ;张晓梅和李秋艳 (2014) 认为在整合培训资源的基础上,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完善以个人投入为主体、企业投入为辅助、民间投入为补充和政府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培养出更能适应社会岗位需求的新生代农民工。就社会保障问题而言, 应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意识, 完善现有的针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有相关政策法规与支持 (张祥宇和袁方, 2014) ;也有些学者从建立双向沟通机制和建立维权自治组织两个方面来建议新生代农民工保障自己的社会保障权益 (王经纬和朱振民, 2014) 。就子女教育而言:消除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在接受教育时的城乡差异, 地域差异, 使其公平地享受受教育的权利, 是目前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改革的重点 (钱再见和耿晓婷, 2007) 。就消费观而言: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盛行, 应从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来优化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结构, 科学引导其理性消费。就思想道德素质而言:赵彬楠等认为, 应从完善教育体系, 省级财政建立灵活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加大对接收新生代农民工务工较多地区的经费补助和支持力度。另外, 社会、高校、工会亦应团结在一起, 建立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的社会支持网络, 促进其融入城市的进程 (赵彬楠等, 2013) 。

5 总结与展望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我国独有的城乡二元化体制的产物, 因此对国外相关研究的借鉴很少, 国内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也是处于探索阶段。国内研究在促进政府解决城镇化过程中所遇到的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同时, 也有些提升空间:首先, 回顾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研究, 几乎多数都是研究一段特定时期的现象或某一个问题, 则很少涉及后续的研究。其次, 就目前来讲,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研究大多数都是以某时间或地方为单位, 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一个或多个问题进行研究, 从而总结出存在的问题, 进而提出建议或对策, 忽略了研究背景。最后,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研究大多数还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上, 例如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市民化的主观意愿以及满意度等方面, 很少涉及到政府政策等客观社会环境。因此, 在未来的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研究中应更多地从实证研究出发, 建构一个更权威、更主流甚至统一的理论体系和理论框;综合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主客观因素、内外部环境, 深度挖掘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社会的决定性因素, 从而循序渐进地探索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可行性之道。

摘要:由于新生代农民工这个庞大的队伍在城市中有着潜在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他们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然而, 纵观现有的有关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研究, 很少有人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是否真正能够从心理上和生活上, 完全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从概念、现状、融入障碍和建议四个方面对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的现状进行综述, 最后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篇4: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

一、建筑业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及现状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指80后、90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这部分农民工已占到全部农民工总数的70%以上。而农民工在建筑业中又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建筑业是一个国家发展基础建设的一个重要行业,也是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传统行业。目前承载这个行业的主流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年龄在18周岁与25周岁之间,有显著的80后、90后青年的特征,即“三高一低”: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高、物质和精神享受高、工作耐受力低。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生产制造业一线工人的生力军。大批量从农村涌进城市,他们既保留农民固有的习惯,又有新城市对他们的影响和诱惑,使得他们不同于上辈农民工的思想概念和生活需求。他们善于思考,接受力强,欲望要求强烈。虽然生活在城市边缘,但内在的文化缺失所产生的空间冲突,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状态成为目前中国社会意识矛盾的焦点,在他们身上折射出中国青年的一些特征。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刚刚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入城市打工,几乎没有务农经历,既没有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也没有吃苦耐劳的能力和精神,一些人盲目崇尚享受,注重攀比,受城市富裕群体生活影响,产生非理性的消费观念,对城市的认同超越了对农村的认同。他们在文化程度、人格特征、打工主要目的、生活方式、工作期望、与农村家庭的经济联系等方面,与第一代农民工迥然不同,城市文化耳濡目染又不断消化着他们对家乡存有感情的认同和社会的记忆,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使他们渐渐不再适应农村的生活方式。总之比起第一代农民工,他们成了既融不进城,又回不了乡的“边缘人”,因此,他们无法规划自己的人生,走一步看一步,得过且过的心态相当盛行。新生代农民工正处于恋爱婚姻阶段,情绪变化起伏很快,感情变化无穷,正是生理上走向成熟阶段,这段时间的生活会给以后他们的人生影响很大。

二、建筑业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的主要问题

应当说建筑业新生代农民工为我国各条战线的基本建设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1、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标准发生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其中包含着第一代農民工做出的巨大贡献。第一代农民工外出务工主要有三种原因:一是有着新思想的部分人尝试事业突破,由农村走到城市;二是挣钱养家糊口,为了生存的需要;三是农工兼顾,以农为主,增加收入,补贴家用。通过这三类情况可以看出,后两种情况的第一代农民工的最终生活地点仍然是农村,没有成为市民的想法。而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标准就发生了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已明显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条件和生活环境较上一代农民工相比,至少在基本的生存问题上得到了很好的保障。因此,新生代农民工进城的目的就不仅是务工挣钱的问题,有一部分青年就是要学习和感受城市文化、在城市力争找到一片立足之地和事业发展的空间。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价值标准发生了变化,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相关制度和采取相关措施推进这一问题的解决。

2、新生代农民工从事的劳动层次和收入低。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2014年3月公布的数据显示,11.3%的从事建筑业,并且建筑业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职业层次比较低,这样就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低,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劳动力价值由劳动者本人和家庭成员消耗的生活资料价值,以及劳动者接受技术培训所需要的费用所决定。新生代农民工收入过低,既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也不利于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成了我们急需解决的难题。

3、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机制亟待完善。建筑业新生代农民工在为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却在养老保险、失业救济、子女入学、医疗保险、贫困资助等方面没有享受到与市民同等的待遇。社会保障机制的缺乏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劳动积极性,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尽快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机制,营造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环境,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4、新生代农民工的代际发展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建筑业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宝贵的人力资本,必须考虑到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就是代际问题。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代际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发展会影响其子女的成长,因此,首先要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提升的问题。二是新生代农民工生存和发展平台的改善,比如户籍、社会保障、市民身份认同等。三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辅导和保健机制的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会影响到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需要构建类似大学的心理辅导机制,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成长的关爱。

由于存在以上问题,新生代农民工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受到影响,其巨大的人力资源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出来。

三、工会要努力做好新生代农民工工作

在我国,工会是忠实服务于工人阶级事业的群众组织,在当前,农民工也是工人阶级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要让农民工在建筑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各级工会组织就要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

1、工会应成为农民工良师益友。《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第七条明确提出:“工会会同企业、事业单位教育职工以国家主人翁态度对待劳动,爱护国家和企业的财产,组织职工开展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活动,进行业余文化技术学习和职工培训,组织职工开展文娱、体育活动。”《工会法》强调的是工会应会同企业加强职工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方面,但实际上工会在职工职业教育和培训方面更多的应是起到督促作用。因此,工会是新生代农民工的良师益友,它可以确实提高新生代民工的职业技能,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2、工会要切实维护好农民工的权益。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自治组织,其在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报酬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工会法》也明确规定 :“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其各工会组织代表职工的利益,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为此,工会维护建筑业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方面的职能应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报酬權、安全权、休息权等基本权利,还应包括发展权、参与企业管理权和同工同酬等权益。工会组织应当积极地负责地帮助建筑业农民工维护各方面权益。

3、工会要丰富农民工的业余生活。相对城市里稳定工作的公职人员或者城市户口的居民来说,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时间要奔忙于生计,不惜付出超长时间和生命健康的代价去工作,以解决生活所需要的诸多开销。他们工作之外的文化生活相对简单,心理压力相对更大,既无时间也无精力去想工作之外的事,更不用说参加文体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工会可联系、协调社区、企业、行业组织等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组织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参与。这样,既可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体验到全新的城市生活,增加对城市的好感,缓解心理紧张感,更有热情和良好的心态投入到生活与工作中。

4、工会要成为联系农民工的桥梁。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通过工会可以将农民工有效组织起来,促进其合法有力地维权、理性化解劳资矛盾与冲突、和谐融入城市。2003年9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明确表示,所有离开家乡进城务工、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民工,都可以加入工会组织,成为工会会员。近年来,各地工会认真贯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方针,全面落实“两个普遍”目标任务,以组织吸纳农民工、劳务派遣工入会为工作重点,在吸引农民工入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工会在组织方面的下一步工作重点是创新农民工组织形式和入会方式,健全城乡一体的农民工流动会员管理服务工作制度,探索会员优惠办法、拓宽优惠渠道等方式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吸收更多农民工,让工会成为联系农民工的桥梁和细带。

5、工会要不断提高农民工的素养。新生代农民工要在城市里更好地工作和生活,获得更多、更好就业的机会,就必须要不断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个人的素养。工会可充分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及利用自身的条件,创办民工学校,组织职业培训,大力在农民工的素质教育方面营造社会教育公平的氛围,拓展农民工接受教育的新途径,为农民工创造更多提高素养的学习机会,缩小彼此间的差距,让他们在能够立足城市生存的基础上,更多一份参与城市未来的资本,更好融入城市的大环境中,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

四、要使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会工作成为新常态

工会开展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会工作,是在新形势下的一种尝试。工会要更好地履行职责,在服务群众方式上精准发力和改革创新,力求把所有的农民工都组织到工会里来。国家制定政策,企业确保落实,社会服务保障,职工踊跃参与,激发工会功能,创新组织形式。为此,要积极建立项目部会组织,改进入会方式,加强会籍管理。各级工会要进一步完善“一次入会,持证接转,全国通用,进出登记”机制,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农民工流动会员管理服务工作制度,探索建立会员会籍网络管理的有效办法,借助互联网平台积极推进农民工网上入会登记,网上接转会员关系,方便农民工入会和接转会籍,使工会真正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娘家”,这样更有利于推动工会工作的创新发展。

工会对建筑业新生代农民工的组织管理工作可与企业的文化建设和文明工地建设结合起来,主要工作点在施工现场,以丰富工会工作的新内涵,确保工会工作正常开展,充分发挥新生代农民工主人翁精神,激发活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业各级工会组织应当全面深入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特点,掌握其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建筑行业的实际情况,多思力行,上下联动,积极主动开展各种协调、管理及服务工作。要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农民工的城市认同感,构建良好的人力资源格局,不断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稳定、和谐发展,充分发挥建筑业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创造作用,为中华民族崛起和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创造更有利的基础。

篇5: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寒假调研报告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专业班级:2010级汉语言文学(师范)6班姓名:魏艳

【摘要】“二代农民工”又称“新生代农民工”,他们与以往的劳动力有所不同,受教育文化程度比较高,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城打工,对农业、农村、农民等并不熟悉。同时,他们又渴望融入城市,享受现代城市的文明。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宝贵的人力资源,他们何去何从,已经成了一个非常重要和敏感的社会问题。关注他们的社会归属问题,建构一种合理制度并采取适当对策使他们顺利实现城市化和非农化的转移,既关系到社会公平与正义,也关系到未来中国城市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虽然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注定会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过程,但我们应不断努力,及早调整相关政策,及早化解其中可能出现的矛盾。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问题关注未来

目前在社会上,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城市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很多农民不得不去城市打工,出现了很有中国特色的一幕:农民工。随着时代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和我国“人口红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出生在农村,却在城市长大,如何融入社会、融入城市,成为政府官员和广大学者们日益关注的问题。新一代的农民工,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希望改变自己的困境,追求幸福的生活。很多农民工在城市里居住,于“富二代”、“官二代”相比,他们没有富裕的生活、显赫的家世,从出生就生活困顿,是城市的最低阶层。经过我的深入分析和思考,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新生代农民工所存在的问题和希望以及政府应该为农民工采取的措施。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况

1、新生代农民工的“新”

与老一代农民工比较,新生代农民工存在很大的不同。一是他们具有的文化素质较高。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大多数是在读完高中后,更或者在读完初中后,选择外出打工。相对于老一代的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来说,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相对较高。二是新一代的农民工是对家乡的认同度弱。大多数的新生代农民工外出打工是因为对家乡的发展条件不满意,外出去寻找更好的发展前途。家乡的落后让他们对家乡的认同度弱。三是对社会满意度较低。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当他们怀着美好的梦想来到大城市里,但是社会给他们的是艰苦的磨砺,现实并不是那么的如愿。渐渐的当初的美好愿望在渐渐模糊,渐渐的对这个社会也不再是那么满意。还有维权意识增强、生活时尚化等特点。李后强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充满着自我矛盾的特殊人群,即介于农村人与城市人之间,既难融入城市也难回到农村。这些是新生代农民工的不同,也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新”。

2、新生代农民工目前存在的问题

(1)心理情绪问题。

①自卑心理和悲观情绪。农民工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在就业、生活、医疗、教育

等许多方面与城里人隔着一条人为的然而却是难以逾越的鸿沟。这种身份差别而导致的不平等很容易使农民工产生自卑心理。

②失衡心理和焦虑情绪。城乡居民经济收入与生活水平上的巨大反差,使得农民工在心理上有一种政府的疏离感,感到自己过多地承受了改革的代价,是改革中的吃亏受损者,容易产生失衡心理和对政府、社会的失望、埋怨情绪。

③孤独心理和受挫情绪。很多农民工只身一人外出务工,缺少家庭温暖。加之他们务工的一些私营企业劳动条件差,劳动强度大,业余文化生活贫乏,这种孤独寂寞使不少农民工形成封闭的心理,缺乏人际交往,对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不利。④压抑心理和怨恨情绪。农民工的过客心理使得他们对城市缺少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农民工经常受到个别城市居民的不公正对待。直接伤害了农民工的自尊心,从而容易产生农民工与城里人的对立怨恨情绪。

⑤被剥夺心理和抵触情绪。分配问题上的不公平容易使农民工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这种心理的长期潜伏和蔓延,必然引发对现实社会的严重不满,并在个别人身上发展为反社会心理。

(2)对城市的适应问题

农民工融入城市,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更重要的是他们逐渐适应城市生活、从心理上认同城市的过程。主要表现为生活空间的扩大,交往范围的拓展。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社会价值观念的适应要高于对城市规则的适应。新生代农民工的未来愿望倾向于融入城市,成为“新城市人” 很多青年农民工的愿景参照系已经由农村劳动者向城市同龄劳动者转变,由自己与自己的过去比向拿自己的现在与他人的现在比转变,由个体纵向比较转向群体横向比较转变。

(3)就业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后,不会仅局限于在建筑工地、低端工作岗位谋生,这部分人还将迫切需要逐步提高劳动报酬,以真正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保证。但从客观情形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学历、技能的影响和制约,尚未完全具备和土生土长的城市人平等竞争高端岗位的能力。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和知识方面的培训,在就业机制上向较弱势群体倾斜。

(4)社会保障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存在社会保障缺失的问题。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大方面来说,农民工都没有得到应有完善的保障,社会保障问题也会使农民工危机意识加重,从而影响农民工心理,导致一系列随之而生的社会问题。

3、新生代农民工的要求和希望

(1)新生代青年农民工渴望学习,发展意愿强烈;农民工最迫切需要了解的知识主要是专业技能知识,法律知识,文化知识。他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作用,希望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2)在城市适应的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既要接受现代文明的观念,又要了解城市的各种规则,他们对前者的接受要高于对后者的了解。

(3)维护打工者的群体利益和尊严,追求体面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方式。这在新生代农民工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4)他们对收入的期望比较高,希望能够有足够的钱维持家用,他们自己省吃俭用,把大部分收入寄回家用或者储蓄;

(5)对子女有很高的期望,全力投入子女教育。他们对子女的期望很高,并且教育问题是最大的问题,由于自己的学历的限制,导致收入限制。

(6)生活方式的选择,向往城市生活。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利益诉求 :保险,福

利,医疗,教育。

二、破除困境,为农民工构建和谐发展的路径选择

在意愿上,新生代农民工倾问于城市生估,一些人希望在城市定居。因为他们对长时间工作生活所在的城市具有感情,为城市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适应了城市的环境以及生活的方式和习惯,对城市产生了很强的归属感。这是他们对于城市文明的认可。也有少数人选择“差不多”的时候回家生活,这首先是考虑到了城市里高昂的生活费用。城市人口的增加,尤其是农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移是一定的必然。城市化的加快、交通、经济联系的加强,会有更多的农村人口迁移,融入到城市生活。为此,政府努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是一项大事,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希望政府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城市管理者应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尽量为农民工提供与当地人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最重要的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继续完善农民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层次,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提高农民工参保率。除养老保险等外,要格外重视失业保险,以帮助职业不稳定的农民工度过困难期。继续提高农民工的保障水平,争取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经济、社会特点的多种形式的农民工保障制度。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全部纳人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关心关爱农民工群体,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和救助机制,各地政府应逐步降低农民工入户门槛,争取尽早取消户籍的城乡划分这种不公平的等级划分,让社会更和谐、更阳光。

2、为新生代农民工制定相应的住房政策

要为农民工获得城镇住房制定相应的政策。新生代农民工要想摆脱流离颠沛的状态,“居者有其屋”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客观地说,在户籍制度未取消的前提下,任何城市的住房政策制定者都不敢也不愿首先将农民工纳入自己的保障住房范围,若农民工可购买经济适用房,将吸引过多农民工直至城市不堪重负。目前比较可行的办法是为农民工提供廉租房,为新生代农民工修建宿舍或单身公寓。长远看,应综合考虑集体农村土地制下农民入城后土地权益的变现问题,即将农民工作为集体一员“共同所有”的土地,转变为其个人的财产性收入,变为购买城市住房的“第一桶金”。

2、保障农民工的权益

① 建立公平合理的农民工报酬、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机制。尽量为新生代

农民工提供免费或低学费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帮助其掌握更多更好的谋生技能。加强培训,全面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整体素质。稳定就业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需求,促进就业的关键是提高其就业能力,而素质和技能培训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重要一环。

② 制定、完善保护农民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农民工权益的维护涉及面广、难度大,必须有法可依,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要坚决消除对农民工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性政策,补充和完善保护其“国民待遇”和合法权益的条款,同时,要尽快出台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法规。针对农民工目前依法维权能力较弱的情况,要动员各有关方面,开展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帮助他们维护合法权益。

3、大力提高农民工的社会政治地 位,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

加大对农民工的舆论宣传,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农民工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及

农民工所作的重大贡献,引导用工单位认真履行社会责任,进一步营造关心、尊重和爱护农民工的良好社会氛围。畅通农民工利益诉求渠道,保障农民工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的民主政治权利。贯彻落实修改 后的《选举法》有关城乡居民选举“同票同权”的规定,制定相关措施切实保障农民工的选举权。逐步提高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各级党代会、人大和工会代表大会及企业职代会中的比例,增加其参政议政、权益表达、参与决策管理的渠道和机会。注重在优秀农民工中发展党员,逐年增加新生代农民工在劳 动模范、高级技工技师以及有其他突出贡献者中的比例。

积极组织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其业余生活。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教育和培训工作,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技术技能素质,加强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开展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注意加强青年职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正服务,加大对他们心 理健康的关注和投入,开展社会关怀活动,帮助他们搞好自我管理、自我调适,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耐挫能力,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恋爱婚姻问题,为他们组织开展交友联谊活动,为解决婚姻问题创造条件。

三、调研总结

所谓新生代农民工也就是现时的流动新力军,以蚁簇形式话跃于城市各行各业。其中大部分人从事加工服务业。在各地,习惯将非本地户籍的流动打工簇统称为农民工。农工民和其它一个流动人群官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无论流动到那官员都是当地的主人。无法切身感受到农民工这个弱势群体的辛酸。而农民工则被边缘化。新生代农民工多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代进城务工人员的后代。也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人口。也就是过去的留守儿童或者流动儿童中的大部分长大后的新一代。80后出生的农民工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分界线。他们走的还是父辈的路子——进城寻梦。随着时代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和我国“人口红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出生在农村,却在城市长大,如何融入社会、融入城市,成为政府官员和广大学者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农民工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产物,是与农民工现象相伴生并不断凸显的社会问题。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改革开放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群体,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在新阶段的延续、体现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和生活环境相对传统农民工有了很大改善,对工作和生活有更高的、不同的要求;但在城乡二元社会体制没有彻底打破之前,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就业结构下,他们与传统农民工有着类似的社会境遇,面临一些共同的基本社会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又称“农二代”,他们没有“富二代”、“官二代”那么多可以仰仗或继承的资源,因而对社会公平和平等竞争的渴望格外强烈,权利意识也比父辈明显要强很多。社会转型期以及城乡二元体制的打破,让“农二代”得以走出土地和大山。但“农二代”的生活质量不是拥有几件名牌、有一套城市住房就能改变,他们需要在就业、择偶、交友、求学等权利生活层面,拥有和城市人同样的机会。如果只是把他们定位于农民工的后代、城市基础建设力量的接棒者,则注定他们还将延续父辈的命运轨迹,更强化社会固有的出身论和血统说等不良观念。

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建构一种合理制度并采取适当对策使他们顺利实

现城市化和非农化的转移,既关系到社会公平与正义,也关系到未来中国城市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虽然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注定会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过程,但我们应不断努力,及早调整相关政策,及早化解其中可能出现的矛盾。

党和政府对农民工问题始终高度重视,近年来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农民工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随着我国进入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阶段,随着农民工群体内部出现明显的结构性变化——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 主体并必将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该群体具有一些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新特征、新诉求和新问题,这些诉求和问题的积累已经开始显露出对我国政治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民工家庭幸福及其个人发展的负面影响。这就使有针对性地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成为国家发展中事关大局的紧迫问题。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性、城镇化的过程性、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和社会利益结构的凝固性,使得农民工问题十分复杂。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既涉及农民工的共性问题,又有其群体特殊性。问题的解决既要着眼全局和长远,着力完善制度和体制、机制,大力提高已有政 策、措施的效力和效率,促进问题的根本解决;又要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出发,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为目标,以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最关键的环节——就业培训、住房、社会保障和公 共服务为重点,以素质门槛、学历门槛、技能门槛、人力资本积累门槛、社会保险缴纳门槛和稳定居住门槛等为主要标准扩大户籍改革的口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力争尽快取得新进展。

新生代民工身上富有很多时代的气息,这些气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他们身上也带有一些时代的陋习,约束他们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新生代民工,而新生代民工的发展又要社会来提供保障,两者相互相乘。所以,除了社会要改变对新生代民工的看法和待遇之外,新生代民工的崛起还有赖自身知识的增加,中国的崛起靠的还是知识。在学好技术和本领的同时,新生代民工还应抓住工作中的机遇和挑战,适时的表现自己的能力,搞好与周边的人的关系,抓住机会往上发展。与此同时,对自己严格要求,要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分步突破也是很重要的。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协调社会与新生代民工的关系,新生代民工必定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他们的辉煌足迹。

【参考文献】

1、人民网

2、华西都市报(成都)

3、4、吴漾,论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东岳论丛》2009年第8期

篇6: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民工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工群体内部发生了变化,新生代农民工逐渐代替了他们的父辈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与父辈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有着自己的新特征、新诉求,在这些新诉求当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依然是农民工问题当中最关键的问题。在就业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使他们难以充分就业。在新形势下,如何突破困境,探索出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对策,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状况,使他们有尊严的就业,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深入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时存在的困境以及产生困境的原因,并借鉴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验,从我国政府、企业、新生代农民工个体等各个层面提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对策。希望通过研究,对更好的解决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我们中国特色的解决劳动力流动的途径。【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困境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249.2;D412.6 【目录】:摘要6-7Abstract7-10引言10-1

5一、选题背景10

二、相

关文献综述10-1

3三、研究思路与方法13-1

4四、创新之处1

4五、研究价值14-151.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重要性15-231.1新生代农民工15-201.1.1含义15-171.1.2特征17-201.2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重要性20-231.2.1新生代农民工的充分就业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作用20-221.2.2新生代农民工的充分就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作用22-232.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现状23-312.1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状况23-252.1.1就业行业分布状况23-242.1.2就业途径状况24-252.1.3地域分布状况252.2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存在的困境25-282.2.1企业准入门槛过高252.2.2就业信息渠道不畅25-262.2.3各种劳动权益受损26-282.3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困境产生的原因28-312.3.1户籍制度的影响28-292.3.2政策执行不到位292.3.3法制不健全292.3.4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能力不足29-302.3.5国际影响30-313.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的启示31-343.1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概况32-333.1.1英日模式323.1.2美国模式323.1.3德国模式32-333.1.4拉美国家模式333.2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的启示33-343.2.1不能忽视农业的发展333.2.2制定切合实际的土地政策33-343.2.3加强工会的作用344.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对策34-434.1发挥国家和各级政府的积极作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35-394.1.1改革户籍制度,解除身份歧视354.1.2促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扩大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选择空间35-364.1.3重视对农业的发展,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农业内部就业36-384.1.4积极提供各种职业培训和学习机会384.1.5多渠道提供各种就业信息

38-394.1.6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394.1.7加强监管力度394.2增强企业的人文关怀,使新生代农民工有尊严的就业39-414.2.1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给新生代农民工以人文关怀39-404.2.2完善企业用工制度,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40-414.3增强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竞争能力,使新生代农民工充分就业41-434.3.1加强心理受挫能力的培养414.3.2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41-424.3.3积极探索创业道路42-43结束语43-44参考文献44-48致谢48-49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9

篇7: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研究和关心的话题。在就业严峻的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为了对这一问题能够得到解决,本文概括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中国社会的特殊的就业群体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外来人口面临社会歧视和巨大的工作压力。因为制度和法律不完善,限制着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由此新生代农民工会产生心理问题,造成社会危害。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就业 现状 原因 对策

2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2.1 新生代农民工的定义

农民工是指有农村户口的在城镇工作、生活的具有劳动能力且有劳动愿望的人参加社会劳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劳动者。他们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产物,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一部分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后一部分人。同时,农民工也有高学历人才,不从事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的打工者。

新生代农民工是80,90后一代的人群,他们生长在农村,不像父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新生代农民工几乎没种过地,渴望城市的生活,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目标。成长经历开始趋同于城市同龄人,对农村没有依赖感。许多80,90后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他们早早进入社会,却游走于城市和乡村之间。2.2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

2.2.1就业规模

新生代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60% 以上,而农民工总数2013年达2.6亿人。在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

2.2.2素质和受教育程度

受教育程度与上一代农民工有所提高,个人素质不高。所受职业技能培训水平较低,与新生代农民工需求不能匹配。2.2.3就业受歧视和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受到损害

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以私营,三资合营为主的企业工作。国有以及大型企业很少会招用农民工,而且多数从事城镇户口的劳动者不愿从事的工作。受到不公平对待,比如经常被要求办理各种额外手续,在生活上办各种证名,缴纳各种费用;同工不同酬;未执行劳动工时制和超时加班现象严重;求职受骗。没有自由择业的权利。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时被强迫要求交纳押金和抵押身份证而无法自由选择职业。

2.2.4 劳动合同领域存在的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与企业未签订劳动合同或签订的劳动合同不规范,签约时间短。企业解除劳动合同时没有支付经济补偿金,工资水平低和工资被拖欠或克扣的现象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2.2.5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之路

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像传统农民工一样在就业过程中劳动权益受到损害。但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有所增强。对平等权、就业权、劳动和社会保障权以及话语表达权都有更高的期待。由消极维权向积极维权转变。2.2.6新生代农民工基本劳动权益和保障缺失

农民工的基本社会保险缺失。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价涨幅过大,在很大程度上已超出了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承受力,使得大多数新生代无法安家于城市,这无疑对他们在城市长期稳定的工作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差使农民工健康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与伤害; 农民工享受的劳动福利待遇较少;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没有完全落实 ;农民工在职受训机会少及职业素质提高难 ;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不规范 ;劳动执法和劳动仲裁保护农民工合法权利的力度不足;工会在维护农民工劳动权利方面未发挥应有作用。3 失业的危害

可能造成城市社会治安出现紧张状况。新生代农民工一旦失业,不会返乡依然会坚守在城市,造成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可能会对农村基层管理带来挑战。很小一部分失业留在农村的新生代农民工因见过一些世面,便对便对基层管理指手画脚,不满情绪膨胀,增加管理人员工作的难度。新生代农民工在失业后,对社会不公平和工作的不满产生厌恨,从而做出毁坏公物,报复社会的极端行为。4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背后的原因 4.1人口因素——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和素质

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庞大,而农民工总数2013年达2.6亿人新生代农民工初次外出务工 基本上为初中毕业水平,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三成,具有职业教育水平的只有两成。但从总体上看,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和个人素远远滞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这也是阻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的关键性问题。4.2经济因素

当前经济发展水平还不能让所有求职者就业,何况相对于城镇求职者在生活成本,人员素质上优于新生代农民工。再加上我国产业结构是第一第二产业占比重最大,第三产业比重小,而大多数新生代民工从事的第二,三产业,而第二产业目前在进行转型和改革。而新生代民工和大多数求职者一样面临适应和改变产业结构调整。而在这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不具备较大竞争力。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但新一代农民工没有从事第三产业中高端产业,竞争力不大。4.3制度因素

在我国商品经济体制下,根据市场供求机制。拥有劳动力所有权的劳动者根据劳动力市场价格自主竞争就业,拥有经营自主权的用人单位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用人,在市场调节下,新生代农民工由于自身素质和一些企业和社会歧视现象的存在,而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4.4 心理因素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是刚刚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入城市打工,既没有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也没有吃苦耐劳的能力和精神,过分追求较好的生活,勤俭节约的品格逐渐淡化。缺乏敬业精神,而且存在心理自卑感。因文化,地域差异和歧视问题对融入城市生活感到困难。4.5其它因素

社会结构方面:城乡二元制是导致农民工就业待遇不公平的制度根源。导致存在着劳动力市场二元制结构和歧视农民工等不合理政策。

法律方面:立法漏洞使侵犯农民工劳动权利的行为难以被追究,现行法律脱离实际,缺少专项的法律政策的保护使农民工劳动权利被边缘化。政府重视不够与劳动执法不力。

企业方面:劳资双方地位悬殊且农民工处于不利地位用人单位地位强势,他们以自身利益为驱动,为降低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故意压低农民工的工资。社会方面:社会信用失守与危机 社会歧视现象严重,工会等非政府组织未发挥应有作用 劳动争议救济途径不畅与成本过大 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繁杂冗长

劳动仲裁独立性难保障 救济成本大使农民工难以承受。5 对策

5.1制度创新 改革户籍制度。还没有实施的新的户籍制度:一是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城乡居民的身份差别,为消除城乡壁垒、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创造有利条件。二是建立实施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解决好暂不具备落户条件或者不愿落户城镇人口的教育、就业、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问题;建立完善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积分落户制度,为公平有序落户提供阶梯式政策通道;同时,为城市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制订公共政策等提供依据。三是健全实际居住人口登记制度,建设和完善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为跨地区人口流动服务和管理提供支撑,努力做到人口流动到哪里,服务和管理就跟进到哪里。将从跟不上改变农民工的现有状况。5.2 完善就业制度 完善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完善劳动报酬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完善劳动基准制度。对女性农民工的特殊保护,规范和完善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完善三方协商机制。加强劳动监察和劳动执法

改革和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吸收农民工入会并充分发挥工会的维权作用。5.3 加强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和提高农民工素质 加大职业教育、培训投入,全面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和新闻舆论的作用与影响,把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救助体系。最主要的是赶快出台农民工权益保护法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5.4 加强农村城镇化,使农村工业化同城镇化同步发展;在农村增加复种,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使之多元化,发展高效益,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推进农村非农化,加强以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特征的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5.5 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使他们及时调整心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和适应城市生活。6 结论

面对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新生代农民工应该继承上一代农民工的优秀品质,勤劳肯吃苦,适应艰苦的就业环境。不断提高职业素质和能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政府加快建立和完善保证农民工就业和失业救助的法律,切实保障农民工各项合法权益。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加强教育力度关注留守儿童逐步消除城乡差别,打破城乡二元制结构。企业和社会加深对农民工的认识。逐步消除歧视,平等对待,尊重农民工的工作和人格。

参考文献:[1]蒋月等《中国农民工权利保护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2。P87-148 [2]辜胜阻《社会经济热点问题探索:辜胜阻建言议政》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2。P186-189 [3]杨河清,王守志《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出版社 第三版P247-250 [4]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P69-99。

篇8: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

改革开放以来, 农民工成为中国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中国的农民工总数已达2.6亿, 其中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占到60%。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群体中特殊的社会阶层, 是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主力军, 为我国的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长期以来, 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及其所衍生出的其他一系列制度与非制度因素造成了其城市社会融入的困难。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加快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融入, 加快已转移农民工的市民化过程, 对确保尽快实现城乡一体化乃至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特点

本次调查选取了郑州市新郑富士康、银基商贸城、物流园区、摩配城, 学校附近的饭店等进行抽样调查, 共发放调查问卷1, 650份, 150份问卷不完整, 均舍弃。共保留有效问卷1, 500份, 年龄分布在18~35岁, 其中男士为903人, 占60.2%, 女士597人, 占39.8%。其中未婚780人, 占52%;已婚没有子女622人, 占41.47%;已婚并有子女98人, 占6.53%。学历分布上, 初中以下占到26.94%, 高中及中专、中技占到57.13%, 大专以上占到15.93%。

(一) 幸福感增强, 但幸福指数不高。

相比老一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更加注重工作和生活的心理体验, 已经超出了一般的挣钱需求, 更加注重生活的主观意义。问及“您觉得您现在的生活是否幸福”时, 很幸福的726人, 占48.4%, 还算幸福的577人, 占到38.5%, 说不上及不知道的346人, 占23.1%。但在访谈中涉及到对工作条件、经济收入、同事领导关系、事业的发展方向等指数时, 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给予的信息却是消极的。他们愿意呆在城市里, 但又觉得让他们不满意的因素太多, 有时候无法平衡心理的落差。

(二) 目标更加明确, 但困难重重。

新生代农民工的追求已经超出一般的生存目标, 他们进一步将进城务工视为改变人生、寻求发展、实现自我的契机。在问及“进城打工的目的”时, 其中“想换个环境, 施展才干, 以便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占到61.8%, “家庭生活困难, 挣钱养家”占到58.2%, “到城里学点本事, 回家乡好发展”占到54%。城市的文明和开放更加吸引他们, 他们渴望在大城市生活的愿望很强烈, 希望通过融入城市生活“脱去”农村人的身份, 取得城里人的认同与接纳。但问及“对未来居住地的打算”时, 很多人还是表现出了犹豫, 普遍感觉郑州的房价压力太大, 在一线二线城市生活成本太高, 承受不起。他们有相当一部分表示在大城市挣了钱之后, 更愿意到县级市或县城生活。

(三) 受教育程度提高, 但专业性的职业技能培训不够。

相比老一辈农民工而言, 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在与城镇居民的就业竞争中, 新生代农民工处于弱势的地位, 要在城市立足、生存和发展, 最终真正转变为市民, 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劳动力素质, 加强其职业技能培训。在调查是否接受过专业培训时, 有一半以上的表示接受过培训, 在培训时间上, 以三个月及以下的居多, 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中也会接受培训, 但培训的时间很短, 而且专业性不强。

(四) 创业热情高, 失败率也高。

过高的职业预期与非正规的就业市场形成的巨大落差, 使新生代农民工不再甘心靠出卖劳动力来换取低额的收入, 许多新生代农民工选择了自主创业道路。在笔者调查中, 有60.13%的人表示“正在找机会并实施创业”, 28.67%的人曾有过这样的想法, 但由于种种原因放弃了;只有10.2%的受访者表示不需要创业。创业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 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更多地表现为高创业率, 高失败率。问及创业失败原因时, 大多数人认为主要是对相关知识、市场信息不了解, 在把握市场规律和识别创业机会等方面存在着许多欠缺, 加之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创业经验, 对政府的扶持力度和相关政策不了解等等, 这些问题都给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活动带来严峻挑战。

二、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的因素

(一) 户籍制度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的最大壁垒。

作为一种“身份标签”的户籍制度, 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一个巨大障碍。新生代农民工享受不了与户籍制相联系的各种保障带来的城市福利, 这就限制了其物质消费和文化生活, 使得其身份与职业、角色的定型在融入过程中遭遇挫折, 如子女上学、医疗保险、住房等等[1]。虽说郑州市在逐步放宽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相关政策, 从总体上看, 接纳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制度、报酬制度、福利制度等还不健全。这些由城乡户籍制度造成的不平等必然导致接下来进一步的不平等和不和谐发展, 进而影响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二) 城市政府重管理轻服务。

进城打工的新生代农民工处境尴尬, 其户籍在农村, 却远离农村体制管辖, 虽然身处城市, 却享受不了市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近期郑州连发农民工街头身亡事件, 一个躺了20多天死去, 另一个躺了三天三夜死去, 需要追问的是, 城市还算完备的救助制度为什么不能覆盖到这些无助的人身上?城市政府对于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 更多地是重管理轻服务, 表现在具体的行政行为上, 自然也就是能推就推、能挡就挡, 门槛之高, 令人望而生畏。这种防范性社会管理方式容易激化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管理的不满[2]。另外, 城市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不够, 带有偏见性的舆论导向也形成了城市排斥新生代农民工的氛围。这些都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始终徘徊在城市边缘, 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三) 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缺失。

城市和农村两种不同的社会保障方式形成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难以逾越的鸿沟。新生代农民工享受不了市民的各项待遇, 一方面是社会和制度造成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主要对象是城市居民,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的弱势群体, 享受不到此项权益。据调查, 作为省会城市, 郑州目前有110万外来务工人员长期以来游离于城市医保体系。虽然郑州的住房保障已形成了一张“初具规模”的网络, 主要还只是针对在城市生活的而且有城市户口的群体。另一方面也与新生代农民工缺乏社保意识有关系。由于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工作不稳定, 参与社会统筹的积极性不高。在笔者做调查中, 参与社会保险的不到三成, 存在“今天交了, 不知道明天去哪儿了, 不如现钱放自己手里”的思想居多。

三、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的对策

(一) 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应该立足服务而非管控。

目前, 郑州的流动人口数量已经超过户籍人口, 而“8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的近一半。如此庞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确实考验城市的应对智慧。一是“服务思维”应该体现在体制机制的设定和完善上, 应该体现在“以人为本”、人人都能享受现代化成果上;二是加强服务应该体现在约束行政权力、强调公众参与、主张利益共享、普及公共服务等这些方面[3]。让服务的阳光打在流动人口管理上, 多一些服务意识, 多一些平等观念, 多一些共享理念, 城市政府应该拿出更大的政策善意, 接纳并随时随地为进城农民工提供帮助, 帮助这个群体逐步融入城市。

(二) 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

根据2013年11月12日党中央针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的精神, 作为拥有一千多万人口的大城市, 在逐步取消农业、非农业二元制户籍管理制度, 合理确定落户条件, 实行暂住人口居住登记的方法, 适当放宽周围县市如中牟、新郑、新密等的落户限制, 将户籍重新放到社会管理的层面。对进城落户的新生代农民工, 逐步推出以下措施:由农村迁入城镇落户的居民, 在尚未享受城市市民待遇之前, 可以继续享受农村居民计划生育政策;已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的, 还可以从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之日起, 5年内继续享受农村居民计划生育政策等待遇。

(三) 建立和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要建立符合不同人群有针对性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同群体, 需求不同, 有针对性, 因地制宜才能真正解决问题;2013年郑州市将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遵循“低费率、保大病、保当期”的原则, 把包括农民工在内的首批10万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医保范围, 大病住院每人每年最高可报销10万元。参保者个人无需缴费, 保费由用人单位全部承担, 重点解决他们进城务工期间的住院医疗保障问题。二是有效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问题。住房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有房才有家, 有效解决住房问题, 对城市的认同在新生代农民工心中才会更多;三是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 并加强执行。郑州市这几年在此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尤其是工会, 围绕将全体农民工纳入强制性工伤保险制度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条例, 并通过各部门的协调, 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四) 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

就业能力的提高只能通过专门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来完成, 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 其实是在提升其择业空间, 拓展择业领域, 增强应对失业风险的能力, 进而提升其融入城市社会的能力。一是城市政府要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想法, 与时俱进, 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在培训项目上不断更新, 培训方式上不拘一格;二是在制度上、资金上、培训策略上给予重视;三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并尝试对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权利进行立法保护;四是激励新生代农民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完善自己[4]。

(五) 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的扶持机制。

一是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在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逐渐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的信用担保体系, 放宽贷款条件, 降低信用担保机构门槛。二是充分利用国家的相关培训项目如“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计划”、“阳光工程”等, 向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同时搭建平台, 发挥企业、高校、行业组织、培训机构等部门的联合作用, 共同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创业培训, 着力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 增强自主创业能力[5]。三是充分发挥社会的力量, 设立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基金, 专门为创业的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创业资金支持, 解决创业者融资渠道单一和融资困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唐踔.对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探析[J].前沿, 2010 (11) :116~121

[2].蔡志刚.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初探[J].理论探索, 2010 (2) :91~93

[3].张琦.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对策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 :18~44

[4].汤秋芳, 宋华明.培训在新生代农民工有效转移中的作用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 2011 (4) :5

上一篇:晒晒我班的牛人作文600字下一篇:幼儿园大班独自睡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