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的渴望

2024-06-17

新生代农民工的渴望(精选九篇)

新生代农民工的渴望 篇1

一、新生代农民工特性

随着成长的社会背景与家庭环境的根本性改变, 新生代农民工在人格特征、职业状况、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生活方式、城市认同感等方面与“老”一代农民工迥然不同。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 从人口学和社会学的角度, 并综合参阅的研究成果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特性归纳总结如下:

(一) 人口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口特征主要表现在年龄层次、性别构成、人格特质、务农经历和流动意向等方面, 在石家庄五个中心区接受课题组调查的392名外来人员的数据表明, 两代农民工之间存在明显的个性差异 (见表1) , 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很多同当代大学生相近的个性特征。

年龄是两代农民工代际划分的一个显著标准。朱永安 (2005) 对南京市四个区的华侨路街道的调查数据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年龄最小的13岁, 平均年龄21.5岁, 绝大部分年龄在18-25岁之间;而老一代农民工年龄最大的52岁, 平均年龄32.7岁, 绝大部分在26-37岁之间[2]。从年龄结构看, 新生代农民工以青年人口为主。在调查的392名新生代农民工中, 年龄最小的16岁, 平均年龄约为23岁, 年龄主要集中在18-26岁之间。

从性别构成上看, 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女性比例要高于老一代农民工中的女性所占的比例。李敏 (2009) 对河北省省内流动人口性别构成的统计数据显示:2000-2005年, 流动人口中男性人数减少了14.56万人, 较2000年减少7%;女性人数增加了11.84万人, 较2000年增加6.29%[3]。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男女性别比例没有明显差异, 数值接近1∶1, 这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越来越多的农村女性选择走出家门、走出农村、来到城市追寻她们的“城市梦”。此外, 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从校园学业完成后直接外出务工, 基本上没有务农经历和务农常识。他们有主动融入城市的要求, 希望能够在城市生活, 有着与第一代农民工不同的就业观和生活观, 更加容易市民化。

(二) 教育程度

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他们得益于计划生育和义务教育等政策, 具有了比老一代农民工更好的教育背景和教育资源。在被调查者中, 独生子女286人, 占总数的70%, 普遍享有较好的教育环境。受教育时间为:2-6年的占15.02%, 7-9年的占50.42%, 10-12年的占22.80%, 13年及以上的占9.65%。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28年, 已经完成了基本的九年义务教育。

如表2所示, 2000年和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对比分析表明:2000-2010年, 农民工中初中及初中以上受教育程度人数的比例从约55%上升到了74%, 其主要原因在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加入, 不排除老一代农民工的退出, 同老一代农民工相比, 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要高很多, 这也为他们的市民化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数据来源:2000年数据来自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河北省人口数据;2010年数据来自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河北省人口数据;2011年数据为课题组在石家庄市五个中心区的问卷调查和街头抽样调查数据共计407人, 其中高中教育水平包含高中、职中、技校和中专等四种。

(三) 从业特征

农民工进城务工是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进行大规模社会流动的产物[4], 以转型期下两代农民工的比较, 总结出新生代农民工从业的群体性特点, 包括进城务工动机、行业类别、职业变换、工作年限和强度及就业途径等方面。

1.进城务工的原因。

新生代农民工打工的主要目的与老一代农民工有很大的区别。老一代农民工基本上是农闲之时进城务工, 挣钱贴补家用, 最终的归宿是农村, 打工的原因也与家庭和农业相关。据课题组在石家庄市五个中心区的问卷调查和街头抽样调查, 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前三位原因依次是“城市收入高, 生活条件好”、“在城里学习技术, 培训机会多”和“进城见见世面”。由此可见, 外出动因从“生存型”向“生活型”转变。挣钱不再是新生代农民工追求进城务工的唯一目的, 寻求自我发展和追求生活质量成为他们的主要动机。

2.行业类别。

老一代农民工进城务工之前主要是种地, 新生代农民工则主要是在学校读书, 这种学习经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他们进入城市之后的职业选择和环境期望, 他们讲求劳动条件, 希望从事待遇较好、能够长见识、发挥自身专长的职业。在被调查者中, 从事服务性行业的比率最大, 占52.6%, 技术工人占20%, 甚至还有1.5%的管理人员, 而建筑工反而占18.2%。

3.职业变换。

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变换频率较高。根据课题组的调查与访谈, 407人中能够持续从事一种职业两年以上的不足100人, 人均从事过的工作达3.27个, 而且绝大多数离职者并没有选择从事与以前相同的工种, 他们所选择的新工作与先前所从事的工作没有太多的联系。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不安于目前的工作状况, 还没有明确的生活方向。

4.工作年限和强度。

工龄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劳动者的工作能力, 通常工作年限越长, 工作能力越强。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年龄较小, 务工时间相对较短, 被调查者的人均工作时间为3.68年, 每天的平均工作时间为8.9个小时, 新生代农民工倾向于在城市长期发展, 但由于进城时间短, 工作经验不足, 社会阅历浅, 在劳动关系中容易处于弱势地位。

5.就业途径。

与老一代农民工进城求职主要依靠亲缘、地缘的社会关系网络相比, 新生代农民工求职的途径表现多样化, 主动性更为突出。在被调查者中, 34.3%是自己主动寻找工作, 23.2%是从职业介绍所介绍, 20.4%是用工单位招工, 12.0%是亲戚朋友介绍, 10.1%是通过其他途径找。由此可见, 前三者是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主要途径, 他们在找工作的过程中, 对亲朋好友等传统社会网络的依赖性有所减弱。此外, 在劳动力市场的作用下, 新生代农民工寻找就业机会的能力有所提升, 但获取职业的专业化水平还不高, 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的服务水平也不高。

(四) 婚姻与家庭

在婚姻状态方面, 老一代农民工已婚者居多, 新生代农民工中绝大多数没有结婚, 调查显示:未婚者占72.4%;在婚姻观念方面, 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同龄人一样出现了“早恋晚婚”的现象, 而早婚早育的思想逐渐被淡化。新生代农民工的家庭模式趋向于小型化, 他们的兄弟姐妹比较少, 一般是1-2人。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 新生代农民工受家庭拖累较轻, 生活压力较小, 进城务工更少有后顾之忧。

(五) 价值观念

新生代农民工不再像老一代农民工那样为了生存而进城打工, 留恋农村, 不寄希望留在城市, 而是向往城市生活, 渴望走出农村实现自身价值。他们的思想开放, 有着较为强烈的城市社会认同愿望, 追求并靠拢城市生活, 主动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他们在工作中逐渐树立了法律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权利意识等。在城市多元化生活的影响下, 价值观念在不断地更新, 思维方式更加灵活。

二、河北省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适应现状

(一) 生存方式的适应性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 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报酬、饮食居住、衣着出行等生存条件方面有所改善, 但大部分处于基本生存水平。调查数据表明, 在407名新生代农民工中, 72.6%从事营业员、服务员、维修工、保洁员、理发师等职业, 80.1%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月工资在600-1200元之间, 平均月工资为920元。在居住选择上, 租用他人房屋的占58.6%, 老板安排住宿的占30.4%, 自己买房住的占7%, 其他居住形式的占4%;在饮食方面, 他们更注重营养价值, 不像老一代农民工那样省吃俭用, 而是享受生活。新生代农民工注重外形的修饰, 衣着、言谈举止等逐渐向市民靠拢, 体现了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意愿。

(二) 社会参与的适应性

农民工与城市社会及城市市民之间的交往越多, 其融入城市生活的可能性也相对越大。课题组对此的调查结果显示:36.2%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与当地市民交往很少或没有交往, 他们更多的是出于工作的需要和市民交往, 感情上的交往更少。在是否参加过社区组织的活动调查中, 75.3%的新生代农民工回答很少参加或没有参加, 他们参加的活动多是老乡、同学或同事间的聚会。这表明, 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着一些偏见和较大的隔阂, 他们还没有学会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整个城市生活融为一体。

(三) 闲暇生活的适应性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 虽然城市里的娱乐项目丰富多彩, 但他们很少涉足, 主要是消遣型的文化娱乐活动。关于闲暇活动的调查中, 排在第一位的是看电视30.2%, 第二位的是睡觉22.7%, 第三位的是读书看报18.5%, 然后依次是聊天、上网、逛街、参加培训、打牌、其他活动。由此可见, 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在业余时间开始关注精神文化生活, 选择读书看报、参加培训等, 他们还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如上网等, 渴望像城市人那样享受现代生活, 但总体上说, 业余活动内容不够丰富, 学习培训的比例较低, 文化层次不高。

(四) 消费方式的适应性

新生代农民工的打工收入多用于自身的日常消费, 寄回家中的很少, 他们年轻且易于接受新事物, 又有可支配的收入, 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消费方式趋近于城市化。据课题组调查, 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在业余时间会安排网吧上网、打游戏、聚餐、打台球、看电影或几个人凑钱一起去唱卡拉OK等活动;染发、化妆、购买时尚饰品等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们中手机的拥有率和QQ的使用率为82.5%, 现代化的通信工具既是他们与外界联系的桥梁, 也是娱乐消遣时的工具。由此表明, 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开支更加多元化, 消费观念和方式更加接近于城市人。

(五) 思想观念的适应性

城市的生活方式影响并改变着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一方面, 他们对家乡的依恋在逐步减弱, 要求改变现状, 融入城市的意愿较为强烈;另一方面, 由于遭受制度性的社会排斥和城市市民的歧视, 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缺少责任感和归属感, 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致使他们的期望在心理上得不到认同, 在情感上找不到归宿。被调查者中, 85.7%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摆脱“农民工”这一称呼, 他们要求与城市居民平等, 维护自身的各项权利。其中一部分具有专业技能的新生代农民工, 不再满足于给别人打工, 他们有强烈的学习愿望, 希望通过教育培训等途径提高自身素质进行创业, 立足于自己的长远发展。

三、河北省新生代农民工社区教育的理想模式

(一) 农民工社区文化融入教育模式——满足基本文化需求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区文化活动设施种类偏少、内容单一、层次不高。虽然城市大部分社区基本上配置了一些社区文化活动设施, 如社区活动室、社区文化中心、图书阅览室等, 但是这些服务场所很少对农民工开放, 而且他们对这些设施的使用率也很低;城市社区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精神需求开展的调查研究、宣教活动较少, 文化活动项目存在缺失。首先, 社区文化融入教育模式的构建需要政府增加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水平、现实需求的社区文化场所、设施的建设。例如, 在社区设立专门的图书馆、活动室等, 文化休闲广场上配置篮球、羽毛球等运动设施。其次, 社区文化融入教育模式包括消除歧视和共享文化两个方面。一方面, 政府动员, 全社会形成关心农民工的良好氛围和意识。2006年, 我国政府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就是政府发动社会阶层反歧视、反排斥文化的表现[5]。另一方面, 社区居民和新生代农民工之间建立共享文化, 共同学习分享地方语言、工作和生活经验。社区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如文艺演出、体育竞赛等。通过完备的社区文化教育活动, 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在八小时工作之余的文化娱乐活动需求, 积极引导其参与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 提升精神文化层次, 以培养社区文化亲和力的途径来逐步消除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和情感上的隔阂。

(二) 农民工社区培训的教育模式——满足生存发展需求

新生代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 是提高其竞争能力, 拓宽发展空间, 完成产业工人向市民转化的必要途径。据调查,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各类技术培训的人数占16.4%, 无技术的人数占83.6%, 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占2.2%, 获各种技术等级证书的占5.2%。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 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 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 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6]。当前, 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区教育项目缺失, 内容单薄, 质量不高。社区培训的教育模式主要包含教育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首先, 考虑新生代农民工的共同需求和特点, 加大培训设施、场所的资金投入, 开设职业技术教育、短期进修、职业资格教育等课程和增进城市适应能力的城市生活知识、卫生、道德行为规范等课程。其次, 整合社区内外的教育资源, 以城市机关单位、高校、企业及其他组织成立专门的社区教育培训团体, 发挥知识和技能的优势。此外, 在形式方面, 可以突破传统培训方式的局限性, 建立新生代农民工远程教育培训机制。远程教育是指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育组织之间主要采取多媒体手段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形式[7]。总之, 通过高校参与、远程教育等多样化方式建立新生代农民工社区培训体系, 有利于其提升综合素质和城市生存能力, 设计职业发展规划, 顺利实现岗位适应、岗位晋升、转岗, 满足其事业发展需求, 将新生代农民工培养成高素质的现代产业工人。

(三) 农民工社区精神干预教育模式——满足心理卫生需求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做出如下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 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心理疾病, 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容易出现刺激反应、抑郁宣泄、偏见敌对、剥夺报复等心理状态, 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和干预, 极易实施越轨行为或走向犯罪之路。生存空间受限和教育缺失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率高的重要原因。针对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特点和心理危机状态, 社区工作人员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 使其在应对社会压力时保持健康心态, 学会正确对待暂时的挫折, 及时调整自我, 化压力为动力, 逐渐适应并融入城市生活环境。总之, 新生代农民工遇到心理障碍和危机时, 通过社区心理干预教育, 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促进其心理卫生健康发展。

(四) 农民工社区法制教育模式——满足维护合法权益需求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率较高的因素之一就是法律知识严重欠缺, 法律情感低迷、法制观念淡薄、守法意识薄弱。社区法制教育模式主要包含两个方面。首先, 加大法制宣传教育, 有效预防犯罪。通过法制讲座、社区法制学堂等方式开展社区法制教育, 加大法律普及和法制宣传力度, 并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和援助服务, 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其次, 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罪犯回归社区后的教育改造, 防止再次犯罪。新生代农民工罪犯在监狱部门刑满释放后, 有些会回到城市社区里生活和工作, 社区工作人员要积极帮扶他们, 在社区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中加强法律道德教育, 教育改造好这些人对于减少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文章将新生代农民工的特性与社会发展对其素质的要求结合起来, 通过社区教育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整体素质既是社会的责任, 也是农民工自身的义务。并在调查石家庄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生存和融入现状的基础上, 从文化融入、培训管理、精神干预和法制教育等四个方面建构新生代农民工社区教育的理想模式, 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在制度认可之下的社会认同, 共享城市化成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社区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外出动因与行为选择[C]//李培林.农民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196.

[2]刘传江, 程建林, 董延芳.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9:50-51.

[3]李敏.河北省人口流动状况及影响分析[D].保定: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10.

[4]郭琪华.新生代农民工的结构特点与角色定位研究[D].广州:暨南的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29.

[5]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公报[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06/content_244909.htm.

[6]郑风田.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十大关键性问题判断[J].工会博览, 2010, (7) :18.

新生代农民工的境况 篇2

新生代农民工的境况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快速转型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社会优化与社会问题兼生,社会进步和社会代价共存。一亿多人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正处在适龄期,目前他们首要面临的大问题就是婚姻问题。《劳动合同法》出台后,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虽较上一代农民工有所进步,但仍然得不到维护。新生代农民工虽然职业期望高,受职业技能低的限制,即使有心摆脱卖苦力的低级打工状态,也普遍感到力不从心,只能从事城市人不愿干的脏、苦、累、风险大等边缘职业,就业环境差,劳动时间长,工作量大,劳动报酬低,基本权益难以得到应有的保障,享受不到应有的国民待遇。另一方面,受户籍限制,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定位为城里人,但城市仍未作好接纳他们的准备。相反既有经济门槛,又有素质门槛和福利门槛,即使这样,他们仍不愿回到农村。最终造成了他们处于非城非乡、进退失据的境地,面临着双重边缘化的状态和贫困化不断加剧的境况中。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思考 篇3

目前, 以80、90后为主的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了农民工的中坚力量, 他们作为一个新兴群体, 已形成了某些亚文化现象。

农村青年来到城市这个陌生的地方, 流露出明显的不适应性和强烈的距离感。在面对城市的挤压、排斥、诱惑时, 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各种抗争、矛盾、错位和纠结。与第一代农民工不同, 第二代农民工选择更加激进的态度去消解与城市的心理距离和文化距离。他们敢于与城里人据理力争, 他们有强烈的意愿来表达自己, 也更加善于抓住机会去表现自己。这些特征, 使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和处世哲学。

澳大利亚学者盖尔德对“亚文化”作了这样的界定:亚文化族群是指一群以他们特有的兴趣和习惯, 以他们的身份, 他们所做的事以及他们做事的地点, 而在某些方面呈现为非常规状态、或边缘状态的人。

与主流文化相比,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个新兴群体, 表现出强烈的异质性。其群体文化的非常规状态、他们群体交往的独特性等等, 使其逐渐发展为一个亚文化群体。

新生代农民工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 但是他们又不熟悉农事生产与劳动, 严格说来不算是农民。他们与城市里成长起来的同代人相比有着明显差异, 他们很少娇生惯养, 更多的是为改善自己的生活, 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努力奋斗。虽然都是来城里打工, 但他们又与老一代农民工在工作生活态度, 在受教育程度等方面都有所差异, 与带着高学历在城市打拼的其他外来人更不一样, 他们大多数人都从事底层的体力工作。新生代农民工就是以80后、农民、城市外来者的交叉身份在城市求生存发展;他们处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游离状态, 是一个边缘化的群体。

新生代农民工的亚文化, 作为中国转型期一类文化现象, 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的特征,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主体结构的年轻化。老一代农民工以60、70后为主, 普遍要背负起养家糊口的重任, 因此他们打工就有了更多的沉重负担, 有着更多的压抑和无奈的悲情。80后大多是中学一毕业就迅速加入城市打工者的行列, 没有过重的家庭负担, 他们带着激情与希望, 揣着对成功的渴望来到城市, 希望在城市安身立命, 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接触的大多是自己的同学、朋友、工友, 这样就自然形成了以年轻农民工为主要对象的交际圈, 这种交往状况, 一方面有利于群体的发展, 比如可以借着同学、工友的资源扩大交际圈, 交换各种就业信息、各种资源, 有利于自身与社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由于大量年轻人聚集, 如果把握不好自己, 容易引发一些消极的社会情绪。

二是认同感的缺失。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的身份, 更多的趋向于模糊认同。当问及他们是否是农民时, 他们常以“说不清”来回答。如果老一代农民工面临的是城市移民与农民双重身份的困惑, 是双重边缘化的境地, 那么新生代农民工所面临的困惑要复杂许多。他们户籍在农村, 却不认为自己是地道的农民, 更对自己的市民身份所怀疑, 这样, 他们不仅对内部的自主个体不认同, 对外部社会更是如此。与之相对应, 新生代农民工所在的城市、社区、所服务的单位的人, 对他们的身份认同也是有所保留的, 在彼此交往中也就划出深深的界线。认同界限及其造成的认同失范, 将直接影响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的融入程度。

三是多重边缘化的族群困惑与多重可能性的存在。多重身份给新生代农民工带来多重困惑与多重选择, 他们常常表达出对自己身份的焦虑、担忧。但身份认同的缺失只是他们困惑的一方面, 更深层次的是他们所面对的文化断裂与文化危机。新生代农民工来到向往的城市, 追求他们心目中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却又因为隔膜和歧视被城市所拒绝, 游走在城乡的边缘, 他们成了无根的一代, 失落故乡的一代。另一方面, 他们与传统乡村宗法制度、乡村文化、乡村道德、传统价值观越来越疏远, 可以说与农村传统文化已然断裂。虽然他们在城市的洗礼中逐步更新着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但作为外来移民, 他们尚未形成完整的文化价值体系。青黄不接的情形, 使他们对文化价值体系产生既渴求又无从寻找的漂泊感。而当价值评判体系失衡时, 安全感的缺乏, 归属感的欠缺将随之显现, 继而会产生各类社会问题。特别是在巨大的生存压力和诱惑面前, 没有学历, 没有资本, 没有更多有效资源的新生代农民工, 选择怎么样的生存发展道路, 是摆在他们面前最现实、严峻的问题。而从另一个角度说, 这也不只是新生代农民工的选择, 也是关乎整个社会、整个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

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思考 篇4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困境:

(一)脏、苦、累的边缘职业

受职业技能低的限制,新生代农民工即使有心摆脱卖苦力的低级打工状态,也普遍感到力不从心,只能从事城市人不愿干的脏、苦、累、风险大等边缘职业,就业环境差,劳动时间长,工作量大,劳动报酬低,基本权益难以得到应有的保障,享受不到应有的国民待遇。

(二)迫切的婚姻问题

受职业限制找不到爱情。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首选通常是一些脏、累、苦,工资待遇不高,风险大的职业,很难获得异性的青睐,也难以获得与异性相处的机会。职业搭起的围墙正束缚着这些青春萌动的新生代农民工。

(三)非城非乡的身份

当前受户籍限制,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定身份仍然是农民。虽然户口在农村,他们更倾向于把自己定位为城市人,希望能够和城市人一样“体面地活着”。但城市并未作好接纳他们的准备,相反既有经济门槛,又有素质门槛和福利门槛,这样,新生代农民工只能集中居住在房租低廉、流动人口集中的城市边缘区、老城区,形成一个自我隔离的孤岛,与主流社会脱节,处于非城非乡、进退失据的境地。

(四)矛盾斗争的心理

新生代农民工一旦进入城市新环境,乡村社会规范所具有的凝聚力失散,原有的自律性丧失,在城市陷入生活困境时,在职业技能低、经济收入差、无住房、受歧视、讨不到老婆等的连锁反应下,贫穷和光棍的结合,对城市社会的冲击将是巨大的。并且由于信息网络媒介的发展,他们也更容易被组织起来共同发出声音,社会矛盾更容易被扩大和激化。如果继续将他们排斥在体制外,将他们边缘化,漠视他们的物质、精神文化和民主政治需求,他们更容易产生怨恨心理,不利于社会治安和稳定。这值得我们警惕!

二、政府和社会需要采取的措施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的种种差异及面临的困境,对当下的城市管理政策提出了挑战。并且,这种挑战将日益变得清晰、紧迫。

(一)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

虽然被冠以“农民”两个字,实际上“新生代农民工”与农村、农民的关系已不是那么紧密,但户籍这堵墙,却如影相随,羁绊着他们融入城市,阻碍着他们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制约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的转型。所以,要破解“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民生难题,不妨先从户籍制度着手,赋予他们“新市民”的身份。实行以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人在哪里工作、生活,就在那里登记,就纳入当地的管理范畴,建立以常住户口、暂住户口为基础的户口登记制度,实现城乡户籍一体化,实现户籍管理由静态化向动态化的转变。

(二)改革劳动就业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探索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就业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劳动就业制度,将城市和农村劳动力视为一个整体,纳入城乡协调发展的共同政策框架下,采取一体化的就业政策和管理体制,让农民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上公开、公平的开展就业竞争。要创新农民培训转移机制,大力加强对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转移就业能力。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就业提供就业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三)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

当前,必须加强严格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和国家有关规定,推动各类企业同新生代农民工按照平等自愿、协商的原则,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严格实行《劳动合同法》及相关的带薪休假制度,保障外来民工休息休假权利,使其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经营生活,交友恋爱。要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保障农民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要依法保障农民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

(四)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要转变管理理念,转变由过去主要面向和管理户籍人口,转变到同时面向和管理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并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让农民工参与到城市管理当中来,增强他们对城市的认同度。农民工流入地政府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对进城农民工“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政策要求,完善对农民工保护的相关法规,出台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的专门规定,加大政府部门的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五)更多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要切实改进服务形式,让流动图书馆、流动电影院真正走进农民工中间;文化设施要向农民工开放;要积极扶持打工者文化团体,不要“让农民工融入城市”成了空话。

(六)积极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社区生活

要依托集中居住中心、居(村)综合活动室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公德、法制宣传、市民素质等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和吸纳新生代农民工参加社区自治组织和各类学习型、服务型、文体型、公益志愿型等居民互助性的社区民间组织,使新生代农民工逐步融入社区生活和社区管理,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加速融入城市的大熔炉。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思考 篇5

关注新生代农民工, 首先要从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许多新生代农民工进城一点目标都没有, 对其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一点把握都没有。他们总是抱着“你出去, 我也出去”, 先找找看, 如果没有合适的就呆一段时间, 过一阵再说。这样不光耽误了自己, 而且给城市社会的安定带来了威胁。这就需要农村当地政府加强对其的职业技能培训, 是他们在进城之前就有一技之长。国家对农村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也下了大力气, 国家政策是好的, 可是一些地区却唱歪了。有些地区搞的农民工培训竟然把计划生育也纳入到培训的内容, 让人不可思议。所以, 农村地方的劳动部门应该转变观念, 真正贯彻落实好国家政策, 城市急需什么样的人, 就加强这方面的培训, 为外出农民工学习指明方向, 别学了半天, 费了半天劲, 结果去干什么没有想法了, 使供需得到更好的对接。

最重要的是要关注、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当前, 无论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看, 还是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的要求看, 都应该说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最好时期和最关键时期。所以对完善我国农民工的保障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 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

农民工是推动城镇化、工业化的重要力量, 是衔接农村和城镇的枢纽。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 对于推进“城乡一体化”, 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现阶段,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不可能一步到位, 一定要循序渐进, 充分考虑农民工的真实需要。当前, 对农民工而言就业和劳动权益保障是第一位的, 要消除农民工进入的各种限制, 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制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并有利于城乡劳动力统一的政策法规, 健全欠薪保障制度、工资支付制度等, 用法律手段使那么高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二) 建立适合农民工实际的社会保障体系。

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他们人数多, 流动性强, 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要从实际出发, 考虑农民工的际需要和实际经济承受能力, 分类、分层次优先解决突出的基本保障问题。目前, 农民工参保率一直在低位徘徊, 与参保后利益得不到保障有直接关系, 要吸引和促进农民工参保, 在制度设计上必须适应农民工的高流动性, 在参保费用上, 坚持低标准入保, 要兼顾农民工对社会保障的迫切需求和现实能力。虽然农民工有别于城镇职工, 但是基于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 建立灵活务实的社保机制符合社会的需要, 也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一是要按照普遍性原则确立针对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由于农民工的特殊身份, 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主要在条件较差的第二劳动力市场, 农民工因工致伤、致残、致命的事故时有发生, 并因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劳资纠纷, 这就决定了把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应作为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项目尽快确立。二是建立农民工的疾病医疗保障尤其是大病保障制度。可以在对农民工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加以区别对待。对于那些职业稳定、有固定收入、已在城镇居住多年的农民工, 应实行与城镇职工相同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对不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可不参加一般医疗保险, 而是建立大病医疗保险, 着重保障住院期间的医疗。三是把农民工的养老保险纳入有别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对于有比较稳定的职业、相对固定的住所, 且已在城镇居住达到一定年限的农民工, 应该纳入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对于无固定职业且流动性较大的农民工, 则可以设计一种过渡性的方案, 实行低费率、低缴费基数, 缴费由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双方共同负担。由于社会保险险种的特点不同, 像医疗、工伤、生育等险种其待遇享受都能够及时兑现, 参保人能够很快享受到相应待遇, 且不会给社保基金带来长久压力。农民工的社保制度, 最重要的是养老保险制度, 这不仅仅关系到农民工切身的、长远的利益, 处理不好还会给给社保基金带来非常大的压力。

(三) 逐步建立面向农民工的最低生活保障以及社会救助制度。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基于保障公民人权的需要, 对特困居民实施的一种无偿救助制度。农民工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当中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 也是一个需要特殊救助的群体, 当其基本生活难以为继时, 国家有义务对其进行救助。对于已在城市实现稳定就业、有固定住所且满一定年限的农民工, 应将其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就要把“以人为本”贯彻到实处。关注每个农民工的切身利益, 使他们真正体会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参考文献

[1]黄辉成.财经政法资讯[J].2008年, 第2期

新生代农民工的渴望 篇6

一、基本情况

1.性别:共调查783名调查对象, 13人没有回答, 回答的人中, 男501人, 女269人。

2.家庭婚姻状况:未婚的472人;已婚未育的107人;已婚已育的188人。

3.年龄:在南京的这783名新生代农民工, 年龄在15-20周岁之间的占到12.6%, 83.5%的人年龄在21-30周岁之间。除去数据丢失及未填者为30人。由于我们这次调查对象为新生代农民工, 年龄最大者为30岁, 年龄最小者为15周岁。

二、消费情况

(一) 收入与储蓄

1. 一月的实际收入:

在被调查的783位新生代农民工中, 有27人的收入在960元以下, 占总数的3.4%;有358人的收入在961-2000元之间;有133人的收入在2001-4000元之间;另有33人的收入在4001元以上。另外17人的数据有丢失或未填的现象。

2. 开支情况:

调查资料表明, 在783位被调查者中, 在问及每月收入是否有富余时, 22.3%表示有富余;53.8%表示每月的收入基本够花;另有8.2%表示每月收入缺口较小;还有13.8%被调查者表示每月收入的缺口大、需要家里补贴。还有15位数据有所丢失或未填。

(二) 消费状况

1. 伙食消费:

在这783名调查对象中, 除去15人未填答或丢失数据的情况, 有2人的公司里提供工作餐等一些原因, 表示一个月基本没有什么花销。有13.0%的每月伙食费大约占工资的10%以下;有76.2%的月伙食花销占收入的10%-40%之间;另有5.9%伙食消费占工资的40%-80%;另有2.7%伙食费占工资的80%以上。由此可见, 大部分被调查者的伙食消费在40%以下, 并没有占用调查者过多的工资。

2. 技能培训的支出:

在调查者中, 有51.6%愿意支出一部分费用去参加技能培训;除去19人的数据丢失或未填, 还有360人选择不愿意支出费用。在愿意支出的404人中, 有143人愿意支出自己工资的10%来进行学习;有123人愿意支出工资的20%学习;有26人愿支出30%的工资;有112人愿意支出工资的50%来继续学习。

3. 娱乐消费:

有430人表示自己平时没有什么娱乐消费, 有30人的数据丢失或未填。在被调查者中, 他们的娱乐方式主要集中在上网、KTV、打牌、运动、买书、溜冰、看电影、电玩、旅游、聚会、桌球等方面。

三、消费特点

根据我们所得出的数据结果, 我们可以看出:

1.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内容已显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新生代农民工不再像老一代农民工那样, 将收入只用于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 将结余下来的资金用于回乡盖房或是养老。新生代农民工更愿意将自己的消费行为发生在城市当中。他们除了餐饮和房租上的基本消费外, 娱乐、教育、交通等方面的消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2.新生代农民工的娱乐消费比重开始增加: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娱乐的投入开始大幅度增加, 他们开始更注重如何在城市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乐趣与休闲方式。他们的消费态度越来越靠近城市年轻人。他们的娱乐方式也更加年轻化, 娱乐方式与城市年轻人无差异。他们在这些活动中也增加了他们的城市参与度。

3.新生代农民工重视教育消费的投入:新生代农民工重视对于教育的投入, 不论是自己的继续教育消费还是孩子的义务教育消费,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认识到教育消费的必不可少。他们在职业培训上愿意消费以增加自己的职业能力, 希望通过一些技能培训增加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来获得更好的收入。

四、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的对策

政府和社会应该积极增加农民工的收入, 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 尽可能的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如果政府能够提供一定的住房保障, 自然能够扩大农民工的消费。另外, 各级政府和劳动部门应该积极应对新生代农民工对于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需求, 提供详细的咨询服务。最后, 社区作为一个小组织, 应为农民工们积极开展一定的文娱活动, 丰富其娱乐生活, 使得他们能够在活动中扩大自己的交际圈, 获得更多的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

新生代农民工的衣食住行 篇7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 16~30岁的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36.8%。与2011年相比, 30岁以下新生代农民工组中,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比重增加2.4个百分点, 明显高于其他组农民工。

这些新生代农民工跟上一辈农民工相比, 受教育程度高, 职业期望值高, 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近日, 记者探访了北京数十位新生代农民工的衣、食、住、行及业余生活。

衣着装代表品位和个性

一身黑西服, 梳着辫子, 面容俊俏的阿飞虽然口口声声称自己是“打工仔”, 却不大情愿别人称呼他为“农民工”。25岁的他是一家理发店的发型师。“我们这个店的店长跟我一样大, 也是从农村来的, 没读过什么书, 但是他都开上奥迪了。这个社会讲的是能力, 不论出身。”

“下了班我就不穿黑西服、白衬衫了。我们这个职业一般都这么打扮。我自己更喜欢穿休闲装。”阿飞笑着说起了他钟爱的服装品牌。“即便是我不大喜欢穿的职业装, 我也会挑选修身一点的。我一个月3000元的收入大多都投入到了着装上, 一个人的着装很能代表这个人的品位。”

19岁的刘小波在一家餐馆做服务员, 他的打扮在一些旁人看来或许不伦不类。一头黑发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有些发油, 白色的骷髅头印花T恤和带着泛白花纹的牛仔裤中间扎着一条夸张的蓝色宽皮带, 脚上穿着一双山寨的红色耐克阿甘鞋。“骷髅头印花显得个性一点, 这条皮带也是我很喜欢的。”

无论是喜欢在商场里购物的阿飞, 还是经常在街边地摊淘货的刘小波, 虽然对着装的投入不同, 但是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品位和个性。

食在吃上浪费钱太不值

“再来三串鸭血。”凌晨1点的旧鼓楼大街街边, 一群80后、90后农民工围坐在一张小桌子上, 边聊天, 边吃着麻辣烫。20岁的李丰就是其中一个。

在街边摆摊卖衣服的他收工后一般都会来这里吃。“白天一般就随便吃点馒头凑合着, 晚上吃点串。”李丰吃了一串豆皮, 由于太辣, 眉头紧皱, 嘴里嘘嘘溜溜的, 赶紧喝一口冰啤酒缓缓辣劲。

搭建在低矮工棚里的灶台上苍蝇飞舞, 简陋的餐桌在灯光下显得脏兮兮。建筑工地上24岁的泥水匠胡军并不在意这些。“能吃饱就行了, 干活累, 不好下饭, 一定要有小菜、辣椒才能下饭。”胡军嘴里一边嚼着饭一边说。

泡面是21岁的李洋的最爱。在木樨园附近一个服装商场做导购的他, 把平时省下来的钱都用在了上网和买衣服上。“吃饭一般就是一碗泡面就行了, 也没什么时间去吃饭。”李洋笑着说, “香辣牛肉面够味就好了。哪天不想吃了, 加个玉米棒就行。在吃上浪费钱太不值。”

住有个睡觉的地方就行

下午两点, 北京金融街两家银行中间供人休憩的几条长椅, 被躺着、趴着、侧着、坐着午休的农民工“全部占领”。“我们在附近工地上施工, 中午就在椅子上休息一会儿。”23岁的王辉轻声告诉记者, “能有个睡觉的地方就行了, 我们住的地方还没这个地方好呢。”

调查中, 记者发现, 衣食住行四个方面中, 他们对住的要求普遍不高, 一方面是因为休息时间比较少, 另一方面是因为北京的房租实在太高, 不敢有太多的奢望。在城市里, 他们大多居住在工棚、工厂宿舍或出租房里。由于经济条件所限, 即便是租房, 他们也会挑最便宜、最简陋的地方。

在安慧桥附近一家房产中介公司工作的刘丽打扮得光鲜靓丽, 手里拿的是苹果最新版的手机, 乍一看跟都市白领没有区别。今年刚满18岁的她平时喜欢结交朋友, 一有空就会跟朋友打羽毛球或篮球。她很满意在北京的生活状态, “总比在农村家里憋着好”。

不过, 一提到自己租的房子, 刘丽就一脸无奈, “我经常给别人介绍好房子, 但是自己只能租住附近的地下室, 北京的房租实在是太贵了, 地下室也要500元一个月。”刘丽租住的地下室常年见不到光, 不到10平方米。“反正白天都忙, 晚上就回去睡个觉而已。”

行尽量节省出行费用

无论是住在工棚或是租住地下室, 年轻的农民工们在住宿方面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那就是住得近。一方面是为了工作方便, 另一方面是为了省点交通方面的钱。“能不坐公交就不坐, 身上脏兮兮的, 车上人都不愿意跟我坐在一起。”24岁的洗车工李志告诉记者, 他基本上没有出行的费用。

虽然他们在生活中很少出行, 但是他们却一直都在追逐潮流, 很怕自己不时尚。阿飞告诉记者, “到我这来做头发的年轻农民工很多, 他们一般都比较舍得花钱。”

采访中, 不少新生代农民工都表示自己是“月光族”。在衣食住行方面省吃俭用, 有时只为能够买一款苹果手机、一台平板电脑。“身边的人都用苹果手机, 用别的就落伍了。”一家理发店的按摩师小华告诉记者, “一个月工资2000多元, 老板包吃包住, 除了买衣服是大头以外, 基本不用花什么钱。省几个月, 就可以买一部苹果手机。”

值得一提的是, 年轻农民工越来越多地选择网络购物。一项调查数据分析显示, 被调查的农民工中76.2%拥有手机, 12.4%拥有电脑, 31.33%的人经常去网吧上网。“我经常会用手机网购并支付。”由于空余时间不多, 用电脑上网不方便, 小华经常通过手机购物。

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与出路 篇8

一、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城乡两边的边缘人群

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在城市,对城市有一定的感情,但是,由于收入水平、住房等问题,位于城市的底层,在城市扎根尚存一定的困难。与此同时,受到户籍制度的制约,他们依然是农村人,但是大多数人不会干农活,对农村也没有那么依恋,“融入不易、故土难回”,使得他们处于城乡两边边缘人群的尴尬境地。

2. 社会保障不健全

大部分农民工有脱离农村社保体系的倾向,但是又没有被纳入到流入地的社保体系,而且到城市务工,医疗、养老、工伤等各类保障不健全,参保率较低,且子女上学教育问题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造成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

3. 维权诉求表达渠道不畅

农民工的维权之路走得很艰辛。工资拖欠、职业病缺乏认定和补偿,工伤赔偿困难重重。比如,2009年河南省新密市刘寨镇农民工张海超“开胸验肺”,经历了种种曲折,事情最终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得到60余万元的工伤赔偿,但是,代价和付出都是极大的。

4. 自身竞争力相对较弱

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初中、高中毕业,到城市打工,刚迈出学校校门,心智和思想尚不成熟,自身的发展处于不稳定期。他们对职业生涯缺乏规划,很多人对未来的发展处于迷茫状态。此外,由于工作时间相对较长,培训机会相对较少,社会资源缺乏,自身竞争力相对较弱。

5. 精神、情感存在严重缺失

新生代农民工正值婚恋期,对情感需求比较强烈。但是,目前在该领域的相关服务严重缺失,很多人生活单调,他们远离家乡和亲人,打工期间缺少人文关怀,缺乏亲情温暖,他们的精神一直在城乡间徘徊。他们是都市中最寂寞的人群。除了“工地-宿舍”之外,业余生活较为贫乏,由于受行业、收入、男女比例等问题的制约,未婚农民工婚恋难,已婚农民工夫妻分居也造成了婚姻质量下降、离婚率攀升,这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二、新生代农民工存在问题的原因

1. 我国二元结构的长期性

早在2004年9月召开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就明确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建国初期,国家贫穷、资源有限,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几十年来,工业和城市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受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依附在土地上,满足的是个人和家庭的温饱问题。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但是,农村和城市的距离已经拉大,城乡二元结构已经形成,并且差距有持续拉大的趋势,缩小这个差距,是一个长期且缓慢的过程。

2. 我国城镇化的过程性

改革开放以后,人口流动逐步加剧,农业人口不断向非农业转移,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201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51%,但是,是低水平、低层次的。因为存在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生活在城市,却是农村人。要实现农业发展的集约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必然的,要建设现代化国家,实行城市化进程也是必然的。而城市化不能操之过急,要与国情相适应,不能一刀切。所以,先从县城逐步放开,吸引农民工建设县域经济,大城市则应该分批分步骤引导农民工流入,所以说,城镇化也是一个长期的逐步的过程。

保障民生笪

3. 市场经济的趋利性

市场经济是逐利的、是优胜劣汰的经济模式,农民工文化程度以初高中为主,自身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且社会资源有限,各项权益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处于城市社会底层,从事一些比较辛苦、技术水平和复杂程度较低的行业,工资水平和社会地位还比较低。与城市同龄人相比,受教育以及社会资源拥有程度明显较低,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4. 社会利益结构的凝固性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分层是发生在社会领域较为重大的事件。不同的利益群体和阶层出于对自身的利益追求,矛盾也日趋激烈,由于收入差距、贫富差距等不断扩大,各阶层获取利益所具备的资源和条件不均等,出现了财富和资源向富人和资源掌握较多的人手中集中,出现了“贫富传递”、“代际循环”。农民工的儿子很可能就是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性差,利益结构出现了板结化。社会利益结构的凝固性,使得农民工向上流动困难重重。

这些原因造成农民工融入城市依然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出路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既要着眼全局和长远,着力完善制度、体制和机制,不断提升已有政策、措施的效力和效率。比如,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务工农民的职业安全卫生保护并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2006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文件涉及农民工工资、就业、技能培训、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公共管理和服务、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土地承包权益等各个方面的政策措施;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统筹研究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后城乡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细化落实这些政策,加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力度,着力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加入本地城镇建设,以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目标,比如,陕西日报2012年10月22日头版报道,吴起70%的农民成为新型市民,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立城市农村社区,逐步取消城市与农村户籍所依附的社会福利差距。

1. 提高劳动合同的签订率

合同签订率低是农民工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监督规范企业或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是当地政府的职责。当然,针对农民工流动性较强等特点,可以创新合同内容和签订方式。比如,建筑、餐饮等流动性大的行业可使用简易合同,将大量通过亲朋好友介绍而达成的口头协议转变为适合农民工的简易劳动合同。要整顿和打击那些不顾农民工权益、用人不规范的企业或用人单位。

2. 保障劳有所得

加大对欠薪的惩戒力度,采取经济、政治、法律等手段,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经过多年的努力,工资拖欠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拖欠问题还是时有发生,现在也有很多创新的讨薪办法。比如,模仿外交部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形式讨薪,利用未成年子女集体下跪讨薪,这些方式说明农民工需要通过变换方式吸引公众眼球和舆论关注,从而达到成功讨薪的目的。农民工工资水平较低且劳动辛苦,保障他们劳有所得是政府、企业切实承担的责任。

3. 保障职业安全与健康

加大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和安全保障措施,尤其是建筑业、高空作业、煤矿、化学用品等行业,加大对危险行业的安全措施检查力度,尊重生命、尊重人权,这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同时,加强对一些粉尘污染等行业的专项整治,加强对农民工职业健康的监护,职业病的预防和治疗,以及建立健全工伤赔偿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工的生命、健康权利。

4. 确保社会保障体系全覆盖

目前,很多农民工有脱离农村社保体系的倾向,又没有被纳入流入地的社保体系,针对农民工两头无保障的现状,监管用人单位应该按规定为农民工缴纳各类社会保险,在流入地无法交纳社保的农民工要在户籍地由当地村委会或乡镇社保部门负责统计外出务工人员的详细资料,督促他们参加新农保、新农合,确保能够参加城乡任意一头的社保体系。进一步实施完善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办法,保证农民工不管流动到哪儿,养老保险都能接着算。

5. 改善基本住宿条件

目前,很多农民工外出打工住在单位宿舍和工地工棚里,居住条件较差,要针对这一问题,逐步建立适合农民工租赁的公寓,将已经在城镇稳定就业和有一定居住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但是,对一些在城市生活困难的新生代农民工,积极鼓励留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发展新型农民,在农村创业、建房予以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

6. 维权渠道畅通

针对目前很多企业用工不规范,合同签订率低、基本社保不缴纳、生产安全无保障、工资拖欠、工伤理赔难等维权难,要加强整治力度,畅通农民工诉求表达渠道,保障他们的合理诉求和正当利益。督促农民工居住的社区要加强服务,日常搜集外来务工人员的合理诉求,予以妥善解决,此外,还可以通过领导干部大接访为其解决问题,也可以通过网络接访等解决他们的合理诉求。

7. 业余生活丰富

新生代农民工属于年轻人,他们正处于社交婚恋期,要通过工会、社团组织举办一些联谊交友婚介活动,丰富他们的日常精神文化生活,创造看报、看电视、上网等条件,组织日常文化体育比赛,加强农民工党团支部的建立,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

总之,各级政府应该切实承担起组织领导的责任,通过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让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和谐融入社会,发挥其积极作用。

浅析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问题 篇9

一、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特点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客观特点

农民工犯罪的时间具有时间性, 其犯罪时间主要集中在春节前。春节前农民工返乡回家因身上所剩无几, 便会产生犯罪的念头, 而侵犯财产型犯罪在这一时期尤为显著;农民工犯罪的地点具有规律性, 发生的地点主要在出租房、街道和网吧街道是人口流动最大的地方; 农民工犯罪的手段具有暴力性, 由于农民工的文化水平较低, 实施的犯罪手段相对简单粗暴。

( 二)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主观特点

新生代农民工在主体上, 有自身的特殊性。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受教育水平不高, 法制观念比较薄弱; 在犯罪主体的性别上, 男性主体的犯罪率高于女性。在新生代农民工中男性主体要高于女性, 农村中主要是男性外出打工, 在农民工总人数中占比高, 而女性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也决定了其犯罪较少。

( 三)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类型特点

农民工犯罪的类型主要集中在侵犯财产型犯罪、暴力型犯罪、组织卖淫罪和贩卖毒品罪等四种犯罪类型。其中, 抢劫罪所占比例较大, 其次是盗窃罪、故意伤害罪、强奸罪、贩毒罪和组织卖淫罪等。在犯罪趋势上, 侵犯财产型犯罪和暴力型犯罪有所下降, 而组织卖淫罪和贩毒罪有所上升。

二、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成因

对于预防新生代农民工犯罪, 必须首先要认识到它的成因, 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和预防。

( 一)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自身因素

农村经济发展落后, 教育设施不完善, 迫于家庭生活的压力, 辍学现象普遍存在, 导致新生代农民工中大多数接受的是初中及以下学历, 受教育水平不高, 文化程度偏高, 法制观念不足, 法制意识淡薄, 使他们在遇到问题时不能以正确的方式解决, 导致各种问题、矛盾的发生, 加上农民工缺乏正规的职业教育, 他们自身的职业技能有限, 只能从事一些靠力气、收入低的工作, 生活得不到保障, 最终导致走上犯罪的道路。

( 二) 新生农民工犯罪的社会因素

我国在社会管理中实行户籍制度, 即以“户籍”为标准, 严格划分我国人口为“城里人”与“乡下人”。而这在无形中也给他们贴上了身份上的标签, 界限鲜明, 出现对农民工权利的剥夺与歧视的现象, 农民工在这心理上与现实中的不平衡, 易导致他们难以通过正常渠道解决自身问题, 而使用非法手段。加之文化生活的缺失, 加重了他们内心的孤独和无助感, 引发他们严重的不满情绪, 而走向极端。

( 三)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法律因素

我国《劳动法》第12 条规定“劳动者就业, 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而这种列举式立法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用人单位在户籍、年龄上对农民工产生和实施一定的歧视政策。而在劳动争议解决上, 我国法律规定由劳动行政部门、雇主代表、工会组成劳动争议调解、裁决机构进行调解、裁决, 而实际上却是劳动行政部门单独解决, 而导致了这种三方解决的方式流于形式, 再加上在司法实践中针对农民工犯罪问题的刑事政策缺少统一标准, 随意性大, 不利于保护农民工的利益。

三、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对策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解决和预防, 可从经济、制度和法律上制定对策。

第一, 在经济上, 大力发展经济, 提高居民收入, 尤其是农民工的收入, 缩小收入差距, 提高农民工的生活水平。同时, 政府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引导促进他们就业, 与自主择业相结合, 保证他们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第二, 在社会制度上, 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利益。农民工远离他乡, 在城市工作, 难免会缺乏全面的社会体系的保障。因此, 要建立面向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 依据劳动合同, 建立健全包括农民工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 使农民工的权利和义务得到切实的实现和履行。

第三, 在法律上, 首先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尤其在《劳动法》上, 除了规定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赔偿外, 还要对违法的用人单位处以更高的惩罚性赔偿金; 同时还要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合同, 避免现实中随意不签订合同现象的存在。再次政府要加强监督, 建立劳动监察机构, 使农民工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当出现劳动纠纷时, 三方组成的调解和仲裁机构要严格依法定程序来解决纠纷。最后在司法实践中, 加强司法的保护力度, 提高诉讼效率, 及时维护农民工的利益, 如改革法院执行机构设置, 完善法院执行的信息网络, 正确把握和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化的推进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必须对起产生的问题和矛盾予以重视, 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民工的犯罪问题也日益突显, 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对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主体对其进行分析和法律上的预防很有必要。本文主要从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特点、成因进行分析, 从而找出预防对策。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特点,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应彩云.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特点[J].新生代农民研究, 2011.

[2]刘明娟.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特点及原因分析[J].法制与经济, 2012 (02) .

上一篇:素质教育应从幼儿抓起下一篇:专业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