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状研究论文

2024-06-22

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状研究论文(精选8篇)

篇1: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状研究论文

摘要:

随着网络的普及,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得以广泛应用,特别是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便利。以周口市中小学为例,基于对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现状分析,从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出发,对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态度及其建设,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硬件配置、加强教师资源共建共享意识、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以及制作教育资源来辅助学生自主学习等改进策略。

关键词:

篇2: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状研究论文

1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概述

1.1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应用的各种各样的资源,如教科书、粉笔、电子白板等。具体的说,教育资源可分为两大类:物化资源和人化资源。物化资源指的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硬件设备,如课桌、教室等硬件;人化资源是在教育活动中人的因素,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互、生生之间的协作、学习的氛围等方面[3]。

1.2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篇3: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状研究论文

一、“农远”资源应用现状

笔者对湖北省郧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应用“农远”资源进行了调研, 发现“农远”资源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农远”资源自身的局限

“农远工程”主要通过3种模式 (模式1:教学光盘播放点;模式2:卫星教学接收室;模式3:卫星接收与计算机教室) 向农村中小学发布优质教育资源, 解决了农村中小学教学资源缺乏、师资不足、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 推进了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但是“农远工程”为学校配置的计算机数量极其有限, 95%的学校只采用单机接收教学资源, 未能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多媒体教学、创新应用等方面的效益, 未能使教学资源覆盖到每个班级, 导致资源利用率不高, 覆盖面不广。

(1) 资金短缺

农村中小学要建设教学资源网络化, 首要是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由于资金短缺, 致使2005年建成的模式1、模式2设备陈旧老化, 没有及时更新, 影响“农远”资源正常应用。同时, 建一个功能齐备的多媒体电子教室正常耗资至少10万余元, 建一个计算机室 (按30~40台配置) 至少需要18万~20万元, 而国家给学校下拨的办公经费每学期每生400元, 一所具有500名左右学生的中等规模的中小学每年的办公经费不过是20万, 这仅仅只能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因此, 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是提高“农远”资源利用率的最基本途径。

(2) 人才匮乏

据调查, 在农村中小学任教的大多数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不高, 精通管理和应用的技术管理员极为缺乏, 这是农村中小学有效应用“农远资源”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农远资源”应用的过程中, 对大多数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进行了培训, 具有应用“农远”资源的意识, 但管理和应用的技术人才最为缺乏。有些教师虽然能够熟练使用电脑, 能制作简易课件, 但是对电脑的管理和维护方面的技能普遍缺乏, 更谈不上对网络的管理和维护。还有部分教师不善于更新教学观念, 不能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创新, 墨守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这些都是阻碍“农远工程”发展的因素。

(3) 资源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应用

一是资源管理缺乏系统性。

自2005年以来, 国家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完全小学以上的学校拥有卫星远程教育资源、远程IP资源, 村小或初小具有教学光盘资源库。但是由于缺乏对资源的系统管理, 要在国家统一发布的各类资源中找到适合教学实际需要的资源, 既费力又费时, 从而影响了忙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应用资源的兴致。

二是资源的归类和保存缺乏合理性。

对通过卫星和远程IP接收的优质教学资源, 以及学校通过教研活动开发制作的具有校本特色的课件、案例等教学资源不能合理的归类和保存, 教师无暇查阅应用, 致使优质的教学资源白白浪费。

三是资源与现行教材缺乏匹配性。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最主要蓝本, 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以教材为依据, “农远”资源是农村中小学教学的辅助资源, 然而目前学校接收的“农远”资源与部分教材不相一致, 如小学的品德与社会 (生活) 、科学、美术、音乐, 初中的思想政治、物理、化学、体育、美术等。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短缺, 教学任务繁重, 没有时间和精力对资源进行整合, 因此资源与教材不配套势必会增加教师对资源应用的难度, 甚至使资源闲置浪费。

四是资源缺乏实用性。

目前学校接收的“农远”资源主要是以课件、教学素材为主的静态资源, 而动态的、个性化的、交互式、探究性以及结合新课程理念精心设计和开发的资源极为短缺。追根求源, “农远”资源大多是由软件或网络公司制作的, 缺乏一线教师参与资源的制作和开发过程, 导致有些资源脱离教学的实际需要, 从而造成了教师不能有效地应用。同时, 由于“农远工程”只是“校校通”, 而绝大多数学校还没有实现“班班通”, 对“农远”资源还不能做到“堂堂用”, 从而导致了资源的利用率不高, 不能充分发挥“农远”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的作用。

2.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偏低

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决定着“农远”资源的应用水准。经过对郧县260余所农村中小学百名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抽样调查分析显示, 乡镇和村小的教师的实际信息技术运用水平均低于平均水平, 特别是中老年教师更不乐观。可见, 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应用“农远”资源的技术素养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制约了“农远”资源的有效应用。

3.资源的共享未能充分实现

农村中小学在“农远”资源库的建设上, 由于考虑到网络安全和维护方面的问题而缺乏校际之间的合作。各中小学的资源库绝大多数都是在校园局域网使用的, 外校是无法用IP访问的, 难免会造成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另外, 如若学校单独开发教育资源, 势必会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 可能会造成开发资源的水准较低, 利用价值不大。同时, 由于各中小学在教育资源建设方面缺乏规范性和兼容性, 相互之间的共享和兼容无法实现, 从而降低了“农远”资源的利用率。

4.学生利用资源的兴趣不浓

一方面, 农村中小学生由于受地域、教育技术条件和生活阅历的限制, 信息技术素养不高, 从而导致在信息化环境下不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 进而造成不能自如地利用“农远”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另一方面, 学生习惯于师生之间那种面对面、互动式的教学方式, 而对于在信息化环境下充分应用“农远”资源开展的学习活动认识还不够到位, 甚至部分学生由于沉迷于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等偏离教师的课堂组织要求和教学目标的事物上, 缺乏积极主动地利用“农远”资源进行学习的意识。因此, 学生利用“农远”资源的兴趣不浓也是制约资源有效利用的因素之一。

基于以上各种因素, 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信息网络化教育资源, 是将“农远”工程及教育资源进行科学优化及有效利用的最佳途径。

二、有效应用“农远”资源的建议

“农远”资源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着种种不足, 制约着资源的利用率和应用水平, 因此在“农远”资源的建设和应用上需要扬长避短, 为不断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整合现有资源, 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信息化教育基础设施, 为构建“农远”工程的建设、管理、应用、开发等体系, 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化保障, 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改进的建议:

1.科学规划和建设“农远”资源

(1) 合理规划设计, 加大资金投入

广大农村中小学的“农远”工程信息化建设特别是硬件设施建设与城市、先进地区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 需要国家和当地政府通过调研, 根据各个农村中小学的生源和布局等情况进行合理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大力推进“农远工程”, 做好信息网络系统建设, 将校园局域网接入互联网;普及“班班通”, 做到“农远”资源“堂堂用”, 打造好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化教室, 达到营造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从而让农村中小学学生与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搭建的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2) 建设和开发匹配资源

新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不同地区的农村中小学选用的教材不同。因此在“农远”资源的建设和开发上, 教育主管部门应同资源开发部门做好充分的协调统一, 让资源开发部门根据不同地区选用不同的教材, 并让一线的优秀骨干教师参与进来, 设计和开发出匹配资源, 以尽可能地扩大资源的利用率和应用面。

(3) 开发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资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在开发“农远”资源的过程中, 资源内容要从新课程理念出发, 开发出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互动学习的资源。因此, 教育主管部门在下拨和采集教学资源时要把好教学资源质量关, 发布在网络上的媒体资源、课件、案例、试题等符合新课程标准, 适合于教师的因材施教, 适宜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4) 开发校本资源

目前, “农远”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基本上都是产业化运作, 资源开发部门不可能实现“量体裁衣”, 因地制宜, 因校而异, 因生而异。因此, 各农村中小学要抓好校本资源开发队伍建设, 根据本校的教学实际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对资源进行“二次开发”, 即对“农远”工程提供的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加工, 创造出适合教学实情的信息化资源。把通过“二次开发”的资源经课堂教学应用后再修改加工后上传到资源库和素材库, 并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 鼓励学校和教师上传发布自主开发的优质教育资源, 为实现资源共享开辟新途径。

(5) 推进资源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

农村中小学在乡镇与乡镇之间、校与校之间, 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教育质量等方面存在着不均衡的问题, 而且农村中小学布局点多、分布面广、基础薄弱, 按照目前国家的政策, 师资和校舍不可能按标准全部建设到位。要使农村中小学生在最短时间内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推进资源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是最有效的途径。通过推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资源建设, 运用信息化手段, 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传送给农村中小学, 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匮乏、师资短缺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从而实现资源的开发、共享、有效应用。资源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包括教育资源的分类编码、文件格式、信息处理过程、应用策略、归类保存等, 将资源建设的技术、内容、组织管理与“农远”资源有机结合, 形成统一的整体, 以保障“农远”资源的有效应用, 避免“农远”资源建设的盲目性、重复性。

2.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是有效应用“农远”资源的关键。因此, 针对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的现状, 要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一是抓好技术管理员培训上。通过培训, 提高管理员的专业技术素养, 以便高效地开展“农远”资源的接收、归类保存、系统及网络的维护, 资源的整合与开发, 资源库的建设, 指导教师有效应用等各项工作。二是抓好教师应用培训。在培训内容上, 应侧重于教师有效利用“农远”资源的方法和技能, 主要涉及资源的应用策略、教学设计方法、学科课程整合、各种模式的教学应用、资源的二次开发等, 让教师通过培训迅速应用于教学实践。在培训形式上, 要制订详尽的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 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培训。要根据教师的实际信息技术水平和本地区的信息设备条件, 可采取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 集中培训和日常学习实践相结合, 普及培训与个别培训相结合等多形式、多层面的培训方式, 尽可能做到在短时间内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提高教育技术运用的能力和水平, 达到“能用、会用、用好”资源的目的。

3.加强“农远”资源的管理和应用

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作重在管理, 贵在应用, 必须做到管用并重。

管理要到位。在强化学校领导和技术管理员职责的同时, 教育局、电化教育馆要定期定时对各学校“农远”设备设施的使用和资源的利用情况常检查常督导;定期定时对“农远”设备设施进行维护, 抓好全方位服务;保障“农远”装备设施正常使用。

应用要实效。“农远工程”的落脚点是应用于教育教学, 应用才能发挥作用, 应用才能显示实效。“农远”资源应用的关键是教师“能用、会用、用好”资源, 在“用”字上下功夫, 积极引导教师依托远程教育资源, 更新教育观念, 提升教学水平, 构建高效课堂, 走现代化教学之路, 使远程教育资源应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1) 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财政投入保障体系。把“农远工程”系统建设、信息网络维护、资源开发等所需经费纳入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的一项长期工程来抓, 每年按比例加大投入, 做到专款专用, 确保“农远工程”正常运行。二是建立公用经费中的现代远程教育费预算机制。每年将公用经费中按比例预算用于“农远工程”, 建立专户, 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 统一管理, 统筹使用, 确保不挪用每一分钱, 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2) 建立督导评估机制。

督导评估是保障“农远”资源利用率和使用效益的有效途径。因此, 要建立切实可行的资源应用督导评估机制, 把“农远”资源的使用率和应用效益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 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在当地政府、教育督导室和教育局的领导下, 组成工作定期定时深入到各学校进行督导检查实施。

(3) 建立健全教师考评应用机制。

从制度上将教师的应用“农远”资源情况和评价、聘用结合, 将教师的应用能力、应用水平、应用效益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评优、晋升职称、绩效工资发放等方面的重要考核内容, 促使教师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使之常态化、制度化。

同时, 还要建立激励机制, 上下联动机制等推进“农远工程”的有效实施。

篇4: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状研究论文

摘要:该文章主要就“农远”教育资源的有效应用进行针对性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和访谈调查研究法。通过研究发现“农远”教育资源在利用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资源与选用教材不匹配、实用的资源较少、教师信息技术运用水平有限等。针对这些问题,该研究提出了一些优化策略,包括优化“农远”教育资源的建设、优化农村中小学的师资水平以及优化“农远”教育资源的管理。该研究旨在给“农远工程”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资源;有效应用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4-0030-03

我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下简称“农远工程”)是目前远程教育工程官方资源中最大的一项工程,自实施以来,在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上已经初见成效。教育信息化带动了农村教育的发展,而其中离不开教育资源的支持。丰富的教育资源对教师的高质量教学和学生的有意义学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教育资源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农远”教育资源的应用方面进行研究,期望对“农远工程”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一、“农远”教育资源的分类

“农远工程”主要通过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和计算机教室三种建设模式,为农村中小学输送优质教育资源,解决广大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师资短缺、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逐步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农远工程”实施以来,政府与社会通力合作,编写了适合的卫星数据接收技术培训教材,并制作了配套光盘,建设并丰富了配合三种模式的教育资源。(如表1所示)

上面按照“农远工程”的三种模式对教育资源形式进行了分类。教育部于2000年组织了专门的研究小组起草制订了指导我国教育资源建设的技术规范——《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该文件从教育资源建设的实际出发确定了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媒体素材、试题、试卷、课件、案例、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网络课程等内容。[1] 不管按照哪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教育资源的建设归根究底是为了教师和学生的有效应用。因此,下面将重点探讨“农远”教育资源的有效应用问题。

二、“农远”教育资源的应用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对湖北省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访谈调查及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发现“农远”教育资源在应用初见成效的同时,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具体分析如下。

1.“农远”教育资源本身的局限性

在教育部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相关部门也已经制作发行了一系列优质的“农远”教育资源,但是调查发现许多农村中小学一线教师觉得资源应用难度大、有效利用率不够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资源与选用教材不匹配

教材是师生教学的最主要参考资料,教学的开展主要以所选用的教材为蓝本,“农远”教育资源毕竟还是农村中小学的辅助教学资料。目前,教材的版本较多,教育资源针对的教材并不统一。虽然各个版本的教材内容趋于统一,但是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在资源整合上花很多时间,因此资源与教材不匹配势必造成资源的应用难度增加及资源的浪费。

(2)实用的资源较少

上文已经对教育资源形式进行了分析,其形式是多样的,但是实际存在和开发的教育资源仍然以课件、教学素材等传统的静态资源为主,而动态的、个性化的、交互式、探究性、结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精心设计和开发的资源仍然非常短缺。究其原因在于,“农远”教育资源大多由一些网站和公司制作,在资源的制作和开发过程中一线教师并没有参与,因此部分资源并不符合教学实际的需要,从而影响了教师对教育资源的有效应用。

2.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运用水平有限

在“农远”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决定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水平。解月光、姜玉莲等人对全国6个区域近百所农村学校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乡镇和村小的一般学科教师的实际信息技术运用水平都远远低于水平线。[2] 可见,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运用教育资源的技术水平上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制约了教育资源的最大程度利用。

3.“农远”教育资源没有充分实现共享

基于网络安全及维护等方面的考虑,在资源库的建设上,大多数农村学校之间缺乏合作,各中小学的资源库是基于校园网使用的,禁止外校IP进行访问,造成了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同时由于单个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有限,进而造成教育资源建设的低层次开发。由于教育资源库建设缺乏规范性,资源之间的兼容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相互之间的共享与兼容还不到位。基于这些原因,“农远”教育资源在共享上还没有充分实现,大大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率。

4.学生对教育资源的利用意识不够

农村中小学学生自身的信息素养并不高,因而在信息化环境下,他们并不能自如地进行计算机操作,进而不能自如地运用教育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同时,由于学生已经习惯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他们在信息化环境下充分应用教育信息资源的意识并不强,有些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还经常偏离教师的课堂组织要求,沉迷于网络聊天、网络新闻等偏离教学目标的事物上。[3] 因此,学生对教育资源的利用意识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我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有效应用的优化策略

上面通过调查分析和文献查阅对“农远”教育资源的应用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期望对“农远”教育资源的有效应用能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1.优化“农远”教育资源的建设

“农远”教育资源本身的局限性影响了资源的利用率和应用水平,因此在远程教育资源的建设上需要进一步完善。笔者认为在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量身定做”资源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个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在教材选用上并不统一。为了尽可能地扩大资源的有效率和应用面,地方教育部门应该与资源开发部门做好充分的协调统一。资源开发部门应该根据不同地方选用教材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开发相配套的资源。

(2)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资源的开发

教育资源在内容上不能过于陈旧,需要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多开发一些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互动学习的资源。基于此,各地方教育部门在采购教学光盘前,应采取公开招投标的方式,保证采购光盘的质量。

(3)资源实现校本化

由于远程教育资源开发和建设的模式趋向于产业化,资源开发部门不可能对每个农村中小学都实现“量身定做”,这就需要各个学校能够针对学校的具体教学实际和教师教学水平对资源进行“二次加工”,即对远程教育提供的资源进行收集、分析、整理、修改,创造出新的信息化教学资源。[4] 当然,考虑到这个过程需要信息素养较高的教师才能完成,因此建议各个学校都能重点培养一些具备高水平信息素养的教师。经过“二次加工”的资源同样可以上传到县或市的资源库,向其它学校发布,实现资源的共享,进而实现资源的最大价值。

(4)资源实现标准化建设

教育资源建设实现标准化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共享、合理利用以及系统间的互操作等,它涉及的内容包括教育资源分类编码与文件格式标淮化、教育资源信息处理过程标准化、教育资源交换标准化等多个方向。

通过标准化建设,从技术上、内容上、组织管理上把各方面远程教育资源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保证远程教育过程有条不紊、稳定地运行,同时避免了远程教育资源盲目性、重复性建设。

2.优化农村中小学的师资水平

如何使优秀的远程教育资源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关键就要看教师和学生能否有效地运用这些资源。因此,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普遍呈现信息素养低的现状,教师培训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师培训中,笔者认为需要加以注意的是培训内容的选择。由于教师时间、精力的有限,培训内容应该侧重于最有效提高教师利用“农远”教育资源的方法和技能上,主要包括资源的应用策略、教学设计方法、课程整合、三种模式的教学应用等培训内容,使农村中小学教师通过培训后能够迅速地将培训内容付诸于教学实践。在培训方式上要根据教师的实际信息素养水平和本地区的信息设备条件采取多形式、多层面的方式,比如骨干培训和全员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日常学习实践相结合等培训方式。通过教师培训,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教育技术运用的能力和水平。

3.优化“农远”教育资源的管理

(1)省、市级管理部门

为了促进“农远”教育资源的不断更新,省、市级管理部门除了组织有关资源开发部门进行资源的开发之外,还应该加强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为下级所属单位和学校创设统一的教学系统支持平台和教学管理系统的环境,提供资源交流和共享的条件。同时,各省市管理部门应该统一组织安排各学科相关的内容和素材的分类整理,形成学科资料库和素材库,借助于一定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手段,鼓励所属各单位积极提交优秀教育教学资源。

(2)农村中小学校

学校管理部门应该重视对“农远”教育资源的利用,为了让每个班级都能享受教学光盘里的教学内容,学校要安排好光盘的播放课表,让不同的班级轮流观看,充分利用教学光盘资源。针对卫星资源,学校应按照资源播放预告表,按时接收和下载卫星资源或者让学生直接收看卫星同步课堂。学校同样需要组织好各学科教师进行资源分类和管理的工作,根据学校的特点和教学实际,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资源库(包括:小型课件、图片素材、动画素材、音效素材、教案库、教研论文、试题库、百科知识库等)。

“农远”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应用一直是“农远工程”的关键所在,“农远”教育资源只有在农村中小学充分得以应用,“农远工程”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还需要不断总结远程教育经验,进一步探索“农远”教育资源有效应用的策略和方法,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程度地实现农村教育信息化。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朱凌云.《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体系结构与应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3,(3):51-52.

[2]解月光,姜玉莲.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分析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4,(9):16-17.

[3]唐夏芸.我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化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1.

[4]焦道利,张新贤.贫困地区农村小学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调查研究——以甘肃省榆中县乡镇农村小学为例[J]. 电化教育研究,2009,(1):84-85.

[5]王萍萍.基于规范化的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库的设计与实现[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8-9.

[6]文继奎,张玲玲.“农远工程”资源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电教,2008,(7):19.

篇5: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状研究论文

在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比较侧重互动参与和言语讲解,也不完全排除教师讲授和问题启发。但是由于学生的特征和年龄等因素的影响,互动参与、教师讲授和问题启发在教学中的应用各有差别。在小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理解能力较差,注意力时间有限,所以86.0%教师侧重于互动参与,有12.0%的教师侧重问题启发,这部分教师主要是小学的四、五、六年级的教师,有2.0%的教师侧重教师讲授,该部分的教师主要是六年级的教师;在中学,58.9%的教师注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和生生的互动参与,28.6%的教师侧重问题启发,12.5%的教师侧重教师的讲授,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中学教师的教育观念在教师讲授和问题启发两方面的比重稍大,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特征和可接受程度等方面以及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以上两个表格的数据,分析得出:周口市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观念都侧重学生的互动参与,但小学更看重互动参与,在中学中互动参与、教师讲授和问题启发的差距相对来说较小。周口市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言语讲解,此外还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中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少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2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态度

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①校领导支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辅助教;②在中小学,教师乐意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辅助教学;③90%以上的中小学学生也赞同教师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辅助教学;④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和工作中乐意使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中小学的领导、教师和学生都非常支持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辅助教学。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也乐意使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来优化教学。

3.3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建设

3.3.1硬件配置

从调研数据可以得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硬件配置情况基本满足教师的应用需求。分析得出在小学有16%的教师认为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设备的配置很好,30%的教师认为好,40%的教师认为一般,14%的教师认为完全不能满足应用需求。可以看出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设备的配置情况还有待改善;在中学有9%的教师认为其配置好,45%的教师认为一般,46%的教师完全不能满足应用需求,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中学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设备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从总体上来说,周口市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设备的配置情况基本上能满足教学的需求,但是只是基本满足,还需积极改善。

3.3.2资源的共建共享

篇6: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状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给农村学校的教育信息化[1]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促进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均衡跨越式发展。然而,这项“民心工程”在初期应用过程中,农村中小学在教师观念、设备使用、经费保障及管理体制等方面均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对远程教育资源应用过程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提升远程教育应用服务意识、建立有效考核激励机制、完善资金使用和管理制度等一些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远程教育 资源应用 工程管理

实施“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缩小了穷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教育差距,对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实现穷困地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县经过4年的实施,已搭建起了覆盖全县农村中小学的远程教育平台,使14万多农村中小学生得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也使农村中小学信息化的条件和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推动了全县基础教育的变革与创新,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促进了城乡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然而,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初始阶段,受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束缚,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状不容乐观,应用中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有效解决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让设备真正用起来,真正出效果,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与思考。笔者曾多次参加“全县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年会”和各种“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培训,同时也担负着学校的信息技术管理工作,下面我结合本人的工作经历和思考,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现状作些粗浅的分析,并提出个人对现阶段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在农村学校应用与发展的思路和途径。

一、现状与问题

(一)观念认识方面

我县实施“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四年来,一些城区和交通沿线的项目学校领导认识明确、思想统一,项目设备的配套设施建设、管理和使用制度的建设、技术管理人员配备、运转资金筹措及检查指导等方面的工作安排具体、部署到位、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督查及时,显示出了高度的责任感。但仍有部分项目学校,特别是村级学校对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态度欠端正、工作方法欠妥当、工作安排不具体、工作要求不严格、检查督促不扎实。这主要是部分项目学校校长年龄偏大,又未接受过信息技术培训,对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认识不够,思想观念落后,存在着“怕花钱、怕麻烦”的思想,存在着“重设备配发轻管理制度建设、重保管轻使用”的现象,只是等上面来检查时象征性地用用。部分项目学校的大多数教师没有深刻认识到国家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要意义,更没有充分认识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2]手段进行教学的必要性,不能正确把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关系。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方式。

(二)设备使用方面

大多数项目学校在设备使用过程中,都能注意把好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关,机房整修、线路布置、防盗设施安装、桌凳配备等把关严格;把好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的开设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的开展关;把好卫星星号测试、教学资源接收关,学校技术人员配备齐全,坚持每天开机下载教学资源,及时进行整理刻录;把好教师校本培训和走进课堂、用于教学,充分发挥设备效益关,能够按照项目实施的要求,结合课改的实际,制定以新课改、新技能、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课件制作为主要内容的校本培训计划,并能按计划组织教师进行培训。但仍有部分项目学校设备使用率偏低,远程教育设备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1、教师技术水平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农村走向农村的,在其学生时代就基本上没有接触过电脑等现代教育设备;参加工作后,由于身处农村,经济条件的制约,使很多教师没有机会接触电脑,甚至一些偏远地区的教师从未见过电脑,更何况是现代教育设备。在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之后,绝大多数教师的技术水平都没有达到现代教学设备的使用要求,尽管有部分教师通过自学、培训,了解了部分设备的使用方法,但由于不经常使用,各项技术的应用仍不够熟练。

2、教师整合能力差

一方面,“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我县实施以后,绝大多数项目学校、教师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应用,但是这些应用,还仅限于学科课堂教学,却不知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还可用于教师培训、学生自主学习和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等。另一方面,教师应用水平较低,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或简单借助远程教育资源补充课堂讲授内容,缺乏主动挖掘资源的优势来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的意识。在资源的应用方式上,不能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和优化,不能把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有机整合[3],为用现代教育技术而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3、教师应用积极性低

尽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我县已实施4年多,但毕竟我县是一个经济落后的贫穷县,又是工程实施的初级阶段,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诸如设备欠缺或存在故障不能及时维修,学校教学资源整合能力不强,各种教育资源欠缺,教学网络不健全等等,教师在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和媒体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时费时费力,特别多媒体网络等手段,需要事先寻找适合于教学内容的软件、素材,并且还要对所用设备进行试行。同时,学校对教师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和媒体进行教学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影响了教师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和媒体进行教学的积极性。

(三)资源建设方面

随着“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力度的加大,各学校的教育资源在很短时间就实现了“从无到有”,配套的教学光盘,卫星上下载的资源也开始用于教学和教研了,但是,教师在使用过程中还是明显感觉到资源不够丰富。

1、资源开发力度匮乏

企业针对中小学教育所开发的资源不适应教学需要。远程教育资源库中的资源大多是基于某一主题或基于教学单元的,通常需要教师花费较大的力气修改、整合,以整门课程为单位开发的资源很少,教师们觉得不好用。而对于一些偏远地区学校,尤其是教学点小的教师,教师任务重,教学素质往往不高,急需一批可以直接用于课堂教学的优质资源,从而能够游刃有余的精力组织课堂教学,学生也就有更多的机会学习优质的资源。

2、资源应用难度增加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参考资料,教学的开展应以教材为主线。远程教育资源充当的是教学的辅助角色,只有与教材相匹配,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师的需求。因为在我国教学信息化[4]开始的同时,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也同时起步。又因为基础教育改革力度较大,出现了很多新教材、新版本,使得远程教育资源与教材完全匹配或基本匹配的不多。很多教师反映能在课堂上直接使用的优秀资源很少,许多资源必须经过较大的修改后才能使用,增加了资源应用的难度。

3、资源整合深度不够

远程教育资源数据量大、覆盖面广,但资源的整合程度不高,其中以素材类资源居多,结合课程改革进行过精心组织、设计、开发的资源不多。此外,可以用于开展自主式、探究式、协作式学习的资源很少,不利于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四)经费保障方面

工程持续资金不足。虽然政府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这种投入主要集中在工程的建设期,而对项目运行、管理、应用和维护等后期工作的资金来源并未有明确的刚性政策规定。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目前农村中小学完全免除学杂费的政策,使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后续资金来源更难保障,设备的更新及维护更不能保证。农村中小学校的资金来源已成为制约“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

(五)管理维护方面

各项目学校能够执行县教育局及电教中心制定的各项规定,成立了农村远程教育工程项目领导小组,并将各种制度规范上墙。不少学校又根据本地实际,细化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在设备管理、各功能室管理、资源接受与应用管理、信息技术管理员职责等方面,都作了具体的规定。但有部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设备的管理现状令人担忧,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设备的维护问题不容乐观。

1、信息技术力量薄弱,不能满足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需求

部分项目学校对设备的利用率并不高,用于办公多,教学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管理者怕用坏设备,而学校的设备维护力量不行,要送到外面维护既费时又费力,又给学校带来经济负担。其实不仅校长有怕设备出故障,造成经济负担,同时影响正常教学的顾虑。学校技术管理人员和教师同样也担心自己在使用设备时出现什么故障而难以交代。上述原因折射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目前农村学校维护远程教育设备的力量薄弱。

自农村远程项目工程实施以来,各级电教主管部门及乡镇、校都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培训,但依然不能保证远程教育项目设备的正常运行及发展的需要,究其原因,一是学校领导不重视,不能将懂技术、会管理、热爱远程教育工作的教师选派到管理岗位上,或者现有教师中懂得设备使用或维护的人很少,对远程教育的维护存在先天不足;二是目前针对远程教育的培训多数以应用为主,很少涉及常见故障的处理和排除,造成农村学校远程教育设备维护出现“营养不良”;三是近三年远程教育设备尚处于保修期内,厂商维修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减少了教师自己动手维护设备的机会,也是造成农村学校技术力量的维护能力难以提高的原因之一;四是乡镇、校技术管理人员缺乏技术水平,又不勤于学习,无探索与创新精神,难以发挥作用

2、教育行政部门管而不理,造成了远程教育设备闲置乃至挪作他用 据了解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项目学校的远程教育设备主要由学校领导或管理人员直接管理,虽然减少了设备及系统意外损坏的机会,但是学校领导还有其它的行政或教学任务,信息技术员也有自己的教学任务或兼任学校的其它工作,这样难免会管得太“死”,反而给教师学习及使用设备设置了人为的障碍。

3、运行管理、检查评估机制尚不完善,缺乏可操作的标准

目前,远程教育工程的重点在建设,培训和应用虽然已同时启动,但由于缺乏规范,推进力度不大,效果并不明显。全体教师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的校本培训虽已全面开展,但是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研究还未起步,保障远程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运行管理、检查评估机制还不完善,落实不够,缺乏可操作的标准。

二、思考与对策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全力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国家实施的惠及千千万万学生的希望工程,如何发挥其作用,关键是教师对此项工程要有充分的认识。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作中,建是基础,管是关键,学是重点,用是目的。按照省教育厅提出的“学出效果,用出效益”的要求,“三种模式”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效益成为了教育评价最重要的指标。我们应该深刻认识提高远程教育应用水平的重要意义,增强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迅速提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水平。

1、提高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应用水平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提高现代远程教育应用水平是农村经济信息化的起点和基础。对农村教育与发达地区的教育更快接轨,更好地吸收先进的教学与管理信息、经验,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提高远程教育应用水平关系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大局,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景。

2、提高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应用水平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抓手。我们要保持“两基”的质量,并要基本实现“两基”高水平、高中段教育普及化的目标,不能仅仅靠简单的外延扩张,只有更多地引进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共享和辐射,丰富内涵,提高效益,才能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这是在资源相对短缺条件下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3、提高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应用水平是全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提高远程教育应用水平,不仅能促进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思想、人才培养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将有效的提高人才的信息素养,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因此,只有提高远程教育的应用水平,才能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人才。

4、提高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应用水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现代远程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现代远程教育应用工作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也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统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现代远程教育以及它所带来的优质教育资源,将大大地缩短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为边远地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促进教育公平,同时也面向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传播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信息,这对于普遍提高广大农村劳动的素质,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立足应用,注重实效,开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新局面

1、以应用为硬道理,抓好现代远程教育的纵深工作

现代远程教育的纵深工作就在应用。设备配备的奠基工作做的再好,设备安装的完美无缺,但是不应用,就会前功尽弃,就会造成巨大的浪费。应用工作的责任主要在于各乡镇、校技术管理员。因此,要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使技术人员要达到“四会”“三能”。“四会”—第一“会原理”,要懂得各个模式的基本工作原理;第二“会操作”,要会下载信息、会演示;第三“会整合”,要把学到的和接收到的信息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第四“会管理”,一般的管理知识、维护知识要懂。从担负培训任务的意义上讲,还要做到“三能”—“能讲课”“能示范”“能辅导”。这里提出的“四会”“三能”对信息技术员来说是基础性的,必须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现代远程教育应用,要狠抓“三进”。一是进教学理念:不会应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就不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其教学就是一个残缺的教学。面对新世纪要求,就会殆害下一代,使他们跟不上科技进步、时代发展的步伐。第二要进教学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有条件的学校一定要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在学科整合上,三种模式都要进。还要开展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竞赛活动,以竞赛促应用;第三要进教学成果:教师教学成绩评价中,要体现信息技术应用内容,学生的学习成果里面,要包含着信息技术成绩。我们要以这“三进”为指标,抓好教学应用。

2、已达标为硬任务,抓好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建设

2007年国家教育部,特别是师范司和中央电教馆,连续发文提出了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问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是一件大事情,不仅仅是“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教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教师要进行全员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根据教师的现状,应进行“分级分层”培训,并要积极探索培训工作的有效方式。以实践应用性培训为重点,以校本培训为基础,开展集中讲座式的基础性培训,任务驱动式的应用性培训和问题解答式的针对性培训,可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以实用为目标,抓好教育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突出三个方面,一是要突出课堂教学实用资源库建设,提供与教材配套的教案、课堂实录、网络资源链接、课件、试题、学习成果、教学后记等针对性强的中小学学科课堂教学资源;二是要突出一线教师和学校的主体地位,树立资源使用者同时是资源建设者的观念,骨干带头,全员参与资源创建、搜集、整理、加工、上传工作;三是要加强资源应用研讨,加大优质、特色资源推广应用力度。彻底解决“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管理和应用工作中存在教学资源匮乏、已有教学资源与现行教材不匹配、项目配发设备进不了课堂教学等问题。

4、以学生为主体,做好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切实落实“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的要求。充分认识学生在教育工程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远程教育资源优势,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视野,促进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创造条件,让学生感受、体验、享用远程教育资源。为此,学校要根据教学进度,安排教师每周针对教学需要,认真查阅和分析远程教育资源,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教学过程,选择资源用于教学,促进师生互动,推动教学方式变革,结合教学资源,开展各种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以服务为宗旨,搞好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培训工作

农村中小学要依托远程教育设备和资源,积极承担起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培训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农民科技教育,提高农民科学生产水平,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公平考核,有效激励,调动教师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积极性

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把三种模式的应用常规化,让广大教师充分使用设备和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各学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首先应确立远程教育人员的工作地位、工作量。其次是要将教师的培训和应用现代远程教育开展教学活动的情况纳入教师的考核、职称评定等体系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另外,各级电教部门和学校还应积极组织教师开展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教学研究活动,以研促用,以研促教,强化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

(四)积极筹措,保障资金,确保远程教育的正常运行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后期资金的投入。政府要明确责任,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筹措资金的体制,积极争取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对中小学远程教育的支持。同时,学校经费预算首当其冲要考虑远程教育,解决远程教育技术的硬、软件不足。

(五)规范管理,完善制度,保证远程教育项目设备正常运转

项目学校要把实施远程教育纳入学校的发展计划中去。学校领导要以身作则,带头应用;要完善设备和资源登记、使用制度,及数字资源接受、使用、存贮和共享制度;明确专人负责设备和资源的保管及维护,合理安排设备和资源使用的时间表,作好使用记录,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努力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在应用初期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只是暂时的,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成熟会被逐渐解决。现在,我们的中心工作是结合当地的实际,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目标,把存在的问题认真进行剖析和思考,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师的素质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使现代信息化技术真正服务于教学,让广大农村学生享受到最优质的教学资源,从而更大程度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实现农村教育均衡跨越式发展。注释:

[1] [4]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学信息化是特指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张豪峰等.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发展[M].科学出版社.2008.P5 [2]1998年我国学者南国农先生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蒋家傅、董必绍.现代教育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P8 [3]整合就是通过把不同的事物与物质,使他们相互渗透相互交互,资源共享结合在一起,也叫集成在一起,让他们通过结合发挥最大的价值。张豪峰等.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发展[M].科学出版社.2008.P123 参考文献:

[1]郭治虎、杨晓宏.甘肃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05期

[2]杨山青.远程教育的发展及存在问题的研究 [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3]彭惠群.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管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 [4]张万兴、金明.课程改革与教师的信息素养[ M].中央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周明星.学校电化教育创新[M].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 [6]孙锦涛.教育管理原理[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7]何树贵.试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意义和实施途径 [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致谢:

本自考毕业论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教育学院包琼老师的悉心指导,在此,我致意崇高的问候和感谢。

感谢教育学院办公室的各位老师对我的关心与帮助。

篇7: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状研究论文

课题研究方案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2003年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教育部共同实施的为落实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动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工作,促进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而提出的重大举措。这对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已普及到中小学,现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快速有效的现代教学手段,能直接推动农村教育手段的改革。

远程教育技术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制高点,而远教资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前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远教资源,能促进教育环境和教育手段的多样化,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模式。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

“远程教育”是指通过音频、视频(直播或录相)及包括实时和非实时的计算机技术把课程传送到校园外的教学。它的突出特点是真正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受教育对象扩展到社会;将会有更丰富的教学内容供学习者选用;教学形式由原来的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

我们希望通过研究,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过程,实现资源共享,形成一套可行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并加以推广,让每一个农村孩子均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创造和谐教育,切切实实提高广大农村的教育教学质量,这些都成为目前农村课改中的新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远程教育的发展,始于十九世纪后期的美国,最早依赖于印刷媒体,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无线电技术开始被应用到函授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电视技术被应用到函授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网络技术应用到函授中。近几年来,国内外的远程教育实践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远程教育的学术研究也随之繁荣起 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工具。”这段文字无疑向我们教育工作者预示一个信号,也就是说我们目前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包括信息技术)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一场重大的改革。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为适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加快远程教育资源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对其进行有效地选择、加工、优化、整合,创造逼真的教学环境,突出教学重点,降低教学难度,开阔教师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空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彻底改变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靠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时代的要求,实际的需要。我们的任务就是立足于本校的教学实际,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与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规律、形式、方法;探讨提高教师素质、学生素质及其运用远教资源能力的途径;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为我校远教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及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促进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快速、健康发展。

本课题研究立足于农村地区教师素质偏低,学生学习方式被动单一,远程教育项目应用效率不高、效益不够显著等现状,旨在通过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资源优势,与农村学校的课堂教学进行整合,构建出适宜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发展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模式,全面提高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建设效益,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意在让现代远程教育走进农村小学课堂、用于教学、面向学生,探求农远工程资源与小学数学有效整合的规律、途径、策略和方法。让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更好的在农村得到有效的运用,让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改变农村小学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极大地缩小城乡教育差别,促进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是加强校本培训、学习、研究活动,通过农远工程资源和小学学科的整合和利用,提高农村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及创造性运用农村远程教育工程资源的能力,实现育人水平的提高。

二是进一步深化“模式一”和“模式二”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整合,探索农远工程资源应用的途径、策略和方法,不断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三是创新课堂模式,在小学课堂中有效应用农远工程资源,创设最佳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素质、学生能力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假设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具有多种媒体资源(电视、流媒体、数据信息),可以大量和快速地更新、下载、存储,不受地面网络条件限制的强大优势,为农村中小学提供了最基本的数字化环境,使农村中小学师生与城市师生一样,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如果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育工程资源为信息传播源,在现代教育理论、传播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在学校、教师、学生及农村社会人群中的传播与交流,可促进信息资源与教育教学活动、学习活动及日常生活的有机整合,以此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方式、师生学习方式和农村人员日常生活方式的变革,最大程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向情感、方法、知识、技能及智力培养等方面的转化,就可以整体地提高工程效益,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课题研究思路

有效运用农远工程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要指针。由于农远程资源和小学课堂教学的整合能够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将能迎刃而解。

首先动员实验教师对农村学校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实验的相关变量,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研究计划,展开研究。其次注意结合小学学科的特点,选择有效应用农远工程资源的的形式与方法,从注重知识传授向自主、合作、探究、能动、创 造性学习转变,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在试验的过程中,还要充分依托农远工程资源加强教师培训,经常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便于更好地展开研究。

(二)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方法有比较分析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课题研究,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不断改进课题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法:按照随机的原则在同年级中选择实验班级,定期进行测试,收集各项数据,结合学生现状和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描述。

经验总结法:参研教师通过学习、实验、总结教学实践中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撰写论文或报告。

文献法:采用文献检索手段,从有关书籍、报刊、文献中收集有关资料,为本课题提供实践的依据。

四、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7年1月—2017年2月)1.组建课题组、撰写、申报课题。

2.研究撰写本课题实施方案,制定研究计划。3.参加各级组织的课题学习培训活动。

4.召开课题组全体成员会议,学习本课题的有关文件、资料,研究讨论本课题实施方案。

5.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信息技术使用的培训。6.做好初测和问卷调查工作。

(二)实施阶段(2017年3月—2018年4月)

1.根据课题研究计划,选择进行“整合”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式,遵循教学原则确定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编写教案,选取相应的远程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实施。

2.课题组成员间相互研究,修改完善进行教学内容的授课方案;课题组成员有计划的随堂听课、切磋;对典型课例进行录像研讨。

3.定时举行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教学研究课。

(三)结题、深化阶段(2018年5月)

1.收集整理实验资料,对实验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撰写课题实验研 究报告。

2.申请结题评审,宣传、推广研究成果。

五、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我们学校属乡镇中心小学,共有在职教职工28人,在校学生400多人。国家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为我们农村学校教育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转变了我们的教育理念,开阔了我们的知识视野,优化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发展。我们学校有专门的远程教育室,有负责远程教育的教师。教师的专业技术过硬,文化理论水平较高,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目前项目学校基础硬件设施与环境已基本能满足课题研究需要。

2、本课题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符合现代化教育发展趋势,符合国家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要求,符合当前改革的实际需要。课题查阅了大量有关的研究成果资料,所以理论依据较为充分,方案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国内外关于此类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我乡通过继续教育和多渠道的培训,加之教师自身的努力,具有一支观念新、素质高、上进心强的教师科研队伍。他们具有扎实的现代教育技术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本课题组成员都具有丰富的教科研经验,教学论文、课题、案例多次在舞钢市、平顶山市,甚至省级获奖。

六、预期成果及课题组分工 本课题的预期成果为:

2017年12月前选择优秀教学案例、论文、教学设计和课例集锦。2018年02月完成课题中期报告,在一定范围内推广。

2018年05月前完成《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研究》集锦:研究报告、成果报告、优秀论文、优秀教案等。

课题分工

张江涛:数学教研组长,小学高级教师,41岁,舞钢市骨干教师。负责课题的组织管理。

臧华平:课题负责人,负责课题的总体研究实施工作。李红艳:负责课题研究总体研究实施工作。乔 涵:负责课题研究总体研究实施工作。赵书杰:负责课题研究的数据分析与资料整理工作 郭 琼:负责课题研究的资料整理与后勤保障工作

武功乡中心小学课题组

2017.04.05

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武功乡中心小学课题组

篇8: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状研究论文

然而, 由于运行设施经费保障机制、运行环境规范管理机制、运行主体继续培训机制、运行资源持续优化机制、运行过程科学研究机制等尚未健全, 致使资源开发与教学需求严重脱节, 资源应用与教师教学难以实现有效对接, 未完全达到“同在蓝天下, 共享好资源”的初衷, 有效利用率不高,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笔者试图从构建支持平台、健全运行机制、创新应用模式三个方面, 谈一点个人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认识和体会, 为“远教工程”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实践参考。

一、构建支持平台

要实施好“远教工程”, 真正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创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为重点, 集成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机构、社会团体、企业等各方面的力量, 集成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教师教育等各方面的资源, 集成为教育教学服务和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等各方面的功能, 构建起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支持平台, 形成丰富多彩的资源供给体系, 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建成农村社区公共共享信息服务平台。

1、坚持“三个纳入”。

为推动三种模式的应用, 要将远程教育教学应用纳入课程表, 提高远程教育设备和资源的使用率;要将远程教育纳入教师培训、校本教研和课程改革计划, 从制度上推进三种模式的应用与研究;要将远程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发挥远程教育在提高学生素质、推进学校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

1、抓好“三个应用”。针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功能和特点, 为满足不同教学需求, 着力从三个层面, 积极推进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应用、整合应用和拓展应用。

(1) 切实抓好基本应用。教学中, 要充分利用教学光盘, 组织学生观看光盘教学资料,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并将光盘播放与课堂讲授相结合, 实现光盘中的教师、学生与现实教学中的教师、学生互动教学。这种模式, 使教师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农村孩子可以直接看到全国优秀教师讲课, 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同时, 通过卫星接收的电视节目、数字化教学资源, 结合学校已有的课程资源, 实施多媒体教学。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学生们普遍感到通俗易懂, 进一步增强学习兴趣。

(2) 推动学科整合应用。利用多媒体网络计算机教室, 普遍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践。一是实施教学资源整合。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 教师将从卫星接收到和从互联网搜集到的资源以及教学素材库中的资源进行科学的编排和再加工, 建立符合课程需要的教学资源库, 为教学设计奠定基础。二是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将整合后的资源有机融合到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 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三是实施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整合。积极探索在网络环境下, 实现学生、教师、教材、信息技术四要素合理建构及有效互动, 通过信息收集整理发布、小组协作学习等方式, 开展探究式、合作式学习,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将学生引入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天地。

(3) 努力搞好拓展应用。利用卫星资源优势, 将接收下来的优秀教学节目刻录成光盘, 发放给各班使用。同时, 利用自身资源、师资优势, 对学校实施教师培训和教研指导。按照三部委要求, 利用远程教育相关资源, 提供场地和方便条件, 积极开展农民文化和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和卫生科普知识宣传, 促进当地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 综合发挥远程教育设备和资源的社会服务功能。

二、健全运行机制

为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确保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长期有效运行, 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服务教学、方便教学、促进教学”的意识, 坚持以“面向学生、推进应用”为核心, 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为根本目的, 把健全工程长效运行机制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 不断提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水平。

1、健全经费保障机制。

要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设备长期有效运行, 没有稳定的运行和维护经费是不行的。我们要通过建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相适应的经费保障机制, 使农村中小学校有稳定的专项经费, 以保障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长期有效运行。

2、健全规范管理机制。

“远教工程”的长期有效运行, 既需要良好的硬环境, 又需要规范的软环境来保障。我们要不断建立健全设备管理制度、工作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开放制度、评估制度, 规范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设备的保管、使用、借还、维护、报修及更新等运转行为, 确保设备应用于教育教学, 把设备的耗损率降低到最低, 使用效率发挥到极致。

3、健全师资培训机制。

据统计, 目前能掌握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三种模式设备使用技术的农村教师不到20%, 因此, 迫切需要我们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培训机制, 加强教师对现代远程教育应用策略、教学设计方法、课程整合、三种模式教学应用等方面的培训, 使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能够准确及时地将现代远程教育着资源应用于教学实践。

4、健全资源优化机制。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本身的局限性影响了资源的利用率和应用水平。因此, 在远程教育资源的建设上需要我们不断完善, 来提供数量足够、质量较高且适合各种模式学校使用的教学资源, 保障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长期有效运行。尤其要加强上行资源的不断丰富, 下行资源的不断采集, 校本资源的开发补充, 各类资源的互通共享, 从技术上、内容上、组织管理上把各方面远程教育资源有机联系起来, 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保证远程教育过程有条不紊、稳定地运行, 避免远程教育资源盲目性、重复性建设。

5、健全科学研究机制。

教育科研是“远教工程”长期有效运行的先导和内动力。建立健全“远教工程”科学研究机制, 对优化运行过程, 提高运行效益,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通过建立健全“远教工程”教科研机制, 加强对“远教”环境下如何进一步提高素质教育质量问题的研究, 促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长期有效运行进一步科学化和实效化。

三、创新应用模式

远程教育对于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 是全新的领域。远程资源在学科教学中应用和开展为农服务活动, 都缺乏现成的模式和经验。为使应用有较高的起点, 我们要下决心走科研先行的路子, 积极开展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应用模式创新研究。

目前, 我们至少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应用模式的创新:一是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创新;二是教师的在职学历教育和日常培训的创新;三是学校管理模式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创新;四是三教统筹、为农服务、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方面的创新。

同时, 应解决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什么是使用效率, 如何评估效率, 效率怎样;二是三种模式如何配置, 技术可行性、适应性和发展如何;三是怎么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支持服务保障体系;四是如何带动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五是如何发挥远程教育工程的综合效益。

为此, 我们必须建立健全两大保障体系 (支持保障体系、可持续发展体系) , 来保证硬件设施的安装调试、维护维修、正常运转, 软件资源的建设和二次开发, 教育教学的培训、指导, 经验的总结与推广。要提倡良好的投入机制与可持续发展, 坚持学校投入为主, 多渠道筹措建设经费;要根据资源整合原则, 分摊运行维护的经费;要通过适当的补偿机制, 加大对资源、设备维护和更新的支持力度, 确保这项跨时代意义的新工程长期有效地运行, 推进农村义务教育跨越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张筱兰, 郭绍青.中国农村远程教育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 2005, (05) .

[2]周春艳.浅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6, (05) .

[3]马秀丽.浅谈计算机远程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生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7, (06) .

[4]郭绍青.三种模式在农村中小学教学应用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报告[A].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8.

上一篇:秋季小学开学典礼教师代表讲话稿下一篇:四年级童话寓言作文:健步如飞的蜗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