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在线教育现状

2024-05-08

中小学在线教育现状(精选6篇)

篇1:中小学在线教育现状

中国教育改革:现状反思与路径探索

(鲁林岳作者系浙江外国语学院原院长、国家督学)

自“十二五”起,伴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教育发展模式开始转型,即由规模发展走向内涵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现状之反思

由于思想观念和教育价值取向的问题,导致我们教育的目的似乎不是为了面向造就全体学生,而是为了一部分升学有望的学生;教育的过程似乎不是呵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自信心,而是一味地加班加点、超时重负、机械训练,没有学生个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的时间空间。为了高考,设计3年教学的高中课程,普遍的提前一年甚至更早完成,到高三纯粹就是索然无味的应试训练;又因为重点高中的选拔制度,今日的中考同样有着不能承受之重,以致让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过早地承受超越其年龄阶段之重负„„所有这一切,都在无情地扼杀无数个体的创造力,扼杀中华民族的生机与活力。

据中国校友会网发布最新高考状元调查报告称,高考状元在国内完成本科学业后,选择在国内直接就业或创业的比较少,高达60%选择继续出国留学攻读硕、博学位。迄今在社会公众还普遍将高考状元作为最优秀学子代表的当下,如此高的比例选择“一路向西”、远走异乡深造,有其必然性,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走出去的理由是对身边的教育失望,以致他们都在给中国今天的教育“用脚投票”。

反思中国教育改革之现状,原因恐怕主要在于我们始终没有形成文化思想、制度机制、育人模式三个层面的配套改革,存在许多错位、缺位现象。

中国是一个有着高度“政教合一”文化传统的国家,这里的“政”指的是“政治”,“教”指的是“教育”。《学记》所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古训便是这种文化的源头。因此,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形成了这样一种教育文化传统,即“官本位”的政治核心观、“学而优则仕”的教育功能观和“人上人”的人才价值观。这个逻辑的逆推就是,要想成为“人上人”,你必须“入仕”;要“入仕”,你就必须通过“考试”;要通过“考试”,你必须接受为“应试”而准备的教育。可以说,这种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中国人的毛孔、血液和骨髓之中,而这正是中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或者素质教育推进真正难见实效的文化土壤之原因。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而不是追求分数、追求升学、追求做人上人。对于个人来说,教育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培养其成人成才;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教育则是为了培养其接班人和建设者,传承文化血脉,推动文明进程。为此我们需要教育文化的变革,实现教育思想空前解放和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等一系列观念的转变。

就教育内部而言,一方面是推进考试制度的变革。无论中考、高考,除了考试内容的改革要导向真正着眼于提高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教学过程只是注重死记硬背、注重标准答案的现象之外,最重要的是建立另一种公平机制,即让一些偏才、奇才、怪才有脱颖而出的机会。另一方面是谋求学生学业评价制度的变革。改革对毕业学生的评语,普遍推广写实评价,通过一些具体的指标进行发展性评价,以改变对学生的评价从过分关注学业成绩转到综合素质上来。

下决心给学校应有的办学自主权,真正变“教育局办学”为“教育家办学”;能不能真正建立不拘一格的选人用人制度,真正实施优劳优酬、多劳多得的工资制度等,都是教育改革得以向纵深推进并取得如期成效不可回避的最紧迫课题和最需要取得重点突破的根本性环节。(鲁林岳作者系浙江外国语学院原院长、国家督学)

篇2:中小学在线教育现状

农村中小学教育受功利思想支配,只盯住金字塔尖,办成了培养精英的教育

笔者手头有一农村中学的作息时间表,学校规定的时间精确到分,一天24小时,1400分钟,学生睡眠7个半小时,还剩余16个半小时。这中间上课时间440分钟,接近7个半小时。锻炼时间90分钟(含课间操),就餐时间120分钟,整理内务和个人卫生130分钟,由学生个人支配的时间仅有100分钟。很多时候,教师不按时下课,拖堂(由此常引发师生间小矛盾);班主任占用课间讲事、训导学生;收作业、交各种费用、学生问问题;各科教师抢占课间辅导学生、发卷子、留作业、提要求等等。学生的休息时间所剩无几,甚至连上厕所的时间都被挤占了。

学生现在为什么会这么累?根本原因就是为考学,跳出农门,离开农村,实现学生更高的人生价值。单从个人角度来看,这并没有什么错,而现在是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方向都走向了这一个极端: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也模仿高中教育,办成了培养精英人才的教育。实际上,农村孩子中,从小学一年级能够一直上到大学毕业的占到多少呢?据统计,还不到30%,那么,70%左右的绝大多数农村孩子中学毕业后或者打工,或者务农了,他们在中小学校除了拼命的学习文化知识以外,并没有掌握打工或务农的一技之长,没有学到成为熟练工人或农民的知识。我国现代化工农业建设正急需有技术的人才,人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可以理解,不过现实是:龙和凤毕竟是凤毛麟角,更多的是平平众生,是普通劳动者。近些年,国人的功利思想越发严重了,连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也跟着功利起来,甚至是急功近利,只盯住金字塔的尖,办学目标发生了偏离。

篇3:农村中小学教育中的国学教育现状

(一) 说说“国学热”

近年来国内兴起了“国学热”, 这是时代对文化的需求, 也是新时代的一种精神寻根。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里, 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华夏文明。因此, 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使命。

2005 年9 月28 日, 世界各国同时举行了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的活动, 接着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国学院、清华大学设立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设立儒教研究中心, 每年都要召开国内国际的学术思想研讨会。在电视媒体方面, 阎崇年先生在《百家讲堂》讲清帝、易中天讲三国、刘心武讲红楼、于丹讲论语等等, 这些文人雅俗共赏的讲座, 重新唤起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追捧和学习。各种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也开始关注国学, 纷纷开辟国学专栏。国学类的图书也开始热销。同时, “国学热”在全球范围内也在日益升温, 目前, 世界各国创办的孔子学院达400 多所, 700 多个孔子学堂, 遍布世界123 国家, 成为汉语教学推广与中华文化传播的全球品牌和平台。这些现象, 让我们国人为之骄傲的同时, 也说明了“国学热”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 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

(二) 说说“国学”和“国学教育”

何谓“国学”?

国学大师章太炎在上世纪初给“国学”下的定义是:“国学即国故, 就是本国固有学术的意思。”张岱年先生认为:“所谓国学即中国学术之意。”著名哲学家朱伯昆的弟子张其成先生也认为:“国学, 就是中国传统学问或者传统学术。”

何谓“国学教育”?

针对中华传统学术文化所进行的教育,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国学教育”。在2013 年12 月30 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中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最好就是从孩子抓起。近几年, 国学教育已经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而且语文课堂显然已经成为国学教育的主战场。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定义中的第一项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有这样的阐释: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感染,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并且“新课标”在语文教学总体目标中也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提高文化品位。这些都在充分说明着, 语文教学承担着国学教育的重任。说到底, 国学教育也就是一种价值观的教育、人生观的教育、日常行为方式的教育、道德伦理的教育。是当代语文教育的延伸。

二、中小学教育中的国学教育

(一) 普遍现象

目前, 国学教育引起了教育界的足够重视, 针对在中小学教育中推行国学教育, 各省市也做了大量工作。就安徽省来说, 安徽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 编写出版发行了地方课程《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安徽历史》以及配套语文教材的《语文读本》, 小学还有《文明礼仪读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 极具国学教育色彩。很多学校也大力研发了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国学教育校本课程。这些做法都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总体说, 中小学的国学教育进行的还是风风火火的。

(二) 农村中小学教育中的国学教育

就安徽省来看, 城市学校在有意识地开展国学教育, 加上社会上的国学课堂、私塾的开设, 都极大的推进了国学教育的进程。然而在安徽省广大的农村地区, 国学教育正处在萌芽期, 甚至许多落后的农村中小学, 都未曾接触到国学教育春风的吹拂。安徽农村中小学中的国学教育现状令人担忧。

首先, 农村中小学不够重视传统国学教育。许多农村中小学落后偏远, 没有新的教育理念, 尽管教育培训不断地在进行, 但农村中小学从领导到教师对弘扬传统文化的国学教育没有足够的认识。经调查, 除了个别先进乡镇中小学, 大部分农村中小学, 对要求开设的《中华传统文化》《文明礼仪》等课程, 不够重视, 每周开设一节, 还多被主科老师借去, 即使上课, 也是非语文、政史老师代课, 上课简单读读, 没有很好地发挥这些课程的教育目的。在这方面看来, 农村中小学的国学教育跟不上“国学热”的大部队的大步伐。

其次, 部分能够认识到国学教育重要性的先进农村中小学, 没有找寻到优化的教育方式。已经开设的国学教育课程以经典诵读为主, 所选经典多为古代“童蒙读物”——“三百千”和《弟子规》《增广贤文》等, 主要学习形式局限于诵读。这种机械的学习古人“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的学习方法, 也许对幼儿教育有一定好处, 然而, 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 往往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谈不来国学教育效果。

另外, 农村中小学在自觉进行国学教育时, 没有考虑到国学经典中的精华与糟粕。记得在对待外国的文化知识时, 我们常常提倡“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在当代, 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 也不能照搬照用, 觉得既然提倡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就要一味的继承。很多农村中小学, 将《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中的大段文字, 不加分析精选, 就一股脑的全部拿去教学生读记, 结果里面宣扬的一些无条件遵从父君、人有高低贵贱之分、因果报应和命运天定等思想的句子也让学生们挂在嘴边。这些传统的糟粕, 都是与现代精神不相容的消极东西, 必须有选择的剔除。

当然, 作为农村中小学实施国学教育还是有很多我们必须看到的先天优势。如:

第一, 农村的孩子本身就具有淳朴、善良、真诚的品性, 这正是我们想通过国学教育传递给孩子们的健全人格中的一部分。他们生活环境单纯, 接触社会负面影响较少, 只要我们再有意识有步骤地对这些孩子进行优化的国学教育, 用传统去影响他们, 帮他们建构精神信仰, 那这些孩子就找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 就真正的达到了国学教育“修心”的目的。

第二, 农村中小学的孩子们有比城市孩子更大的可塑性, 他们在面对新知识时, 有更大的渴求欲。我们知道国学教育的内容除了经典诵读外, 还有传统道德、民俗民情、民族音乐、传统戏曲和传统体育等项目在内的传统文化教育。若农村中小学能适当开设相应课程, 必将引起农村孩子们的极大学习热情。特别是安徽省有很多优秀的地方戏曲文化——黄梅戏、花鼓灯等, 优秀的徽剧文化、安徽特色建筑文化和著名的徽商文化, 这些都是农村孩子渴求却无从学起的传统文化。

看到这些农村孩子们的优势, 相应的开展合适的国学教育虽然有很大的创造性的难度, 但这些实施起来似乎也很有意义和可行性。

三、农村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前进方向

为了更好地在农村中小学实施国学教育, 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植根在广大的基层农村, 把农村孩子培养成自信、乐观、有人文精神、有健全人格的人。首要解决的就是把握好农村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前进方向。

第一, 选择很重要。

课程开设上来看, 农村学校远远比不过城市学校。但是农村学校只要做到, 尽心实行统一开设的《中华文化传统》等课程之余, 再针对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精选开设一门国学教育课, 文学、绘画、音乐、棋艺均可, 不可贪多, 提起学生兴趣, 真正从一门国学教育课中汲取到一点传统精华就是成果。

第二, 投入很重要。

对于教学薄弱的农村中小学来说, 开设国学教育, 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 都需要上级教育部门给予支持和投入。首要的是教师培训, 现任职的教师, 特别是语文教师需要接受更专业的国学教育培训, 才能更好地去传授传统文化。加大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无疑是给农村中小学注入了国学教育的原动力。其次是财力支持, 适当向农村中小学提供教学器材的支持, 是更好帮助农村中小学建立起自有的特色的国学教育课程的有力前提。

第三, 方式很重要。

学生学习最强大的内驱动力就是兴趣。在有选择的开设国学课程的同时,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不能让孩子们在“受逼”的状态下死记硬背经典。“灌输式”的教育方式, 使得儿童缺乏学习主动性, 成为知识容器, 这样很不利于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如何让学生主动的、独立的去学习传统文化, 成为学习的主人, 开设国学课程的形式很重要。我们可借鉴、可选择、可创造的国学教育形式有很多。比如:

以经典诵读形式为主, 毕竟, 记住是了然的前提。可选择每天早读自主背读, 课前齐读, 赛读的形式, 激起学生学习的好胜心。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努力衔接上国学教育与语文教学、政治教学和历史教学的学科关系, 在相应的学科考核中体现国学教育的考核。同时也可单独考核, 有计划地开展校内或者校际经典诵读竞赛、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还可以组织学生写读后感、出墙报、出手抄报;甚至组织学生进行经典故事表演、小型话剧表演等多种形式, 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丰富国学教育内容, 可采用选修课模式, 试着开设多门国学兴趣班。并邀请同地区内其他学校的国学教育课教师进行校际交流。积极配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用视频, 漫画, 图片, 时文等多种媒介进行国学教育课程的讲授, 丰富课堂知识, 提高学生学习乐趣。只有“乐学”才能“好学”。

加强校园国学教育氛围建设。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 像校园广播、校内宣传栏、升旗仪式的国旗下演讲、黑板报、文化长廊等板块, 大力宣传国学内容,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国学教育氛围和环境, 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国学的熏陶和滋养。

引导农村中小学学生向社会要传统。农村老一辈人中就有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学生课下, 走访、交流并学习, 通过这样的国学教育实践, 让孩子们感受身边的传统。

此外, 还可以仿照现代层出不穷的“复古风”, 引导农村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学习一种自己之前未掌握的传统礼仪, 或者, 仿效“汉服风”也去查阅资料, 仿制一种古代服饰、发式、雕花、微雕等等传统工艺。在动脑动手中, 穿越时空, 感受传统文明。

总之, 国学教育的精神在于教人做人, 从教育哲学、价值观的角度来说, 我们需要平民教育, 即教育人做一个寻常的人, 也就是:读平民的书、说平民的话, 长大做一个遵纪守法、勤劳、诚实、有爱心、不走捷径、有正义感的合格公民。这些品质, 恰巧是我们传统文化所提倡的。故在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对国学知识有效引入, 让学生从学的过程中感受“传统”的力量, 弘扬国学精粹, 振兴国学教育, 才能让农村的孩子更优秀起来, 才能更好地传承文化。

参考文献

[1]章太炎.国学概论[M].成都:巴蜀书社, 1978

[2]张岱年.国学丛书·序[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7.

[3]丁晓敏.论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国学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4 (2) .

[4]王明辉.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国学教育[J].德育美育, 2013.

[5]曲东风.义务教育阶段国学教育的现状、误区及提升策略[J].观察与探索, 2013 (4) .

[6]张小国, 唐智松.中小学国学教育的乱象与方向[J].教育改革, 2012 (4) .

[7]顾建德, 喻志杰.对当前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几点看法[J].基础教育研究, 2009 (7) .

篇4:农村中小学教育中的国学教育现状

【关键词】国学;国学教育;农村;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一)说说“国学热”

近年来国内兴起了“国学热”,这是时代对文化的需求,也是新时代的一种精神寻根。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华夏文明。因此,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使命。

2005年9月28日,世界各国同时举行了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的活动,接着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国学院、清华大学设立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设立儒教研究中心,每年都要召开国内国际的学术思想研讨会。在电视媒体方面,阎崇年先生在《百家讲堂》讲清帝、易中天讲三国、刘心武讲红楼、于丹讲论语等等,这些文人雅俗共赏的讲座,重新唤起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追捧和学习。各种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也开始关注国学,纷纷开辟国学专栏。国学类的图书也开始热销。同时,“国学热”在全球范围内也在日益升温,目前,世界各国创办的孔子学院达400多所,700多个孔子学堂,遍布世界123国家,成为汉语教学推广与中华文化传播的全球品牌和平台。这些现象,让我们国人为之骄傲的同时,也说明了“国学热”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

(二)说说“国学”和“国学教育”

何谓“国学”?

国学大师章太炎在上世纪初给“国学”下的定义是:“国学即国故,就是本国固有学术的意思。”张岱年先生认为:“所谓国学即中国学术之意。”著名哲学家朱伯昆的弟子张其成先生也认为:“国学,就是中国传统学问或者传统学术。”

何谓“国学教育”?

针对中华传统学术文化所进行的教育,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国学教育”。在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中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最好就是从孩子抓起。近几年,国学教育已经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而且语文课堂显然已经成为国学教育的主战场。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定义中的第一项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有这样的阐释: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并且“新课标”在语文教学总体目标中也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这些都在充分说明着,语文教学承担着国学教育的重任。说到底,国学教育也就是一种价值观的教育、人生观的教育、日常行为方式的教育、道德伦理的教育。是当代语文教育的延伸。

二、中小学教育中的国学教育

(一)普遍现象

目前,国学教育引起了教育界的足够重视,针对在中小学教育中推行国学教育,各省市也做了大量工作。就安徽省来说,安徽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编写出版发行了地方课程《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安徽历史》以及配套语文教材的《语文读本》,小学还有《文明礼仪读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极具国学教育色彩。很多学校也大力研发了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国学教育校本课程。这些做法都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总体说,中小学的国学教育进行的还是风风火火的。

(二)农村中小学教育中的国学教育

就安徽省来看,城市学校在有意识地开展国学教育,加上社会上的国学课堂、私塾的开设,都极大的推进了国学教育的进程。然而在安徽省广大的农村地区,国学教育正处在萌芽期,甚至许多落后的农村中小学,都未曾接触到国学教育春风的吹拂。安徽农村中小学中的国学教育现状令人担忧。

首先,农村中小学不够重视传统国学教育。许多农村中小学落后偏远,没有新的教育理念,尽管教育培训不断地在进行,但农村中小学从领导到教师对弘扬传统文化的国学教育没有足够的认识。经调查,除了个别先进乡镇中小学,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对要求开设的《中华传统文化》《文明礼仪》等课程,不够重视,每周开设一节,还多被主科老师借去,即使上课,也是非语文、政史老师代课,上课简单读读,没有很好地发挥这些课程的教育目的。在这方面看来,农村中小学的国学教育跟不上“国学热”的大部队的大步伐。

其次,部分能够认识到国学教育重要性的先进农村中小学,没有找寻到优化的教育方式。已经开设的国学教育课程以经典诵读为主,所选经典多为古代“童蒙读物”——“三百千”和《弟子规》《增广贤文》等,主要学习形式局限于诵读。这种机械的学习古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学习方法,也许对幼儿教育有一定好处,然而,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往往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来国学教育效果。

另外,农村中小学在自觉进行国学教育时,没有考虑到国学经典中的精华与糟粕。记得在对待外国的文化知识时,我们常常提倡“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当代,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也不能照搬照用,觉得既然提倡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就要一味的继承。很多农村中小学,将《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中的大段文字,不加分析精选,就一股脑的全部拿去教学生读记,结果里面宣扬的一些无条件遵从父君、人有高低贵贱之分、因果报应和命运天定等思想的句子也让学生们挂在嘴边。这些传统的糟粕,都是与现代精神不相容的消极东西,必须有选择的剔除。

当然,作为农村中小学实施国学教育还是有很多我们必须看到的先天优势。如:

第一,农村的孩子本身就具有淳朴、善良、真诚的品性,这正是我们想通过国学教育传递给孩子们的健全人格中的一部分。他们生活环境单纯,接触社会负面影响较少,只要我们再有意识有步骤地对这些孩子进行优化的国学教育,用传统去影响他们,帮他们建构精神信仰,那这些孩子就找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就真正的达到了国学教育“修心”的目的。

第二,农村中小学的孩子们有比城市孩子更大的可塑性,他们在面对新知识时,有更大的渴求欲。我们知道国学教育的内容除了经典诵读外,还有传统道德、民俗民情、民族音乐、传统戏曲和传统体育等项目在内的传统文化教育。若农村中小学能适当开设相应课程,必将引起农村孩子们的极大学习热情。特别是安徽省有很多优秀的地方戏曲文化——黄梅戏、花鼓灯等,优秀的徽剧文化、安徽特色建筑文化和著名的徽商文化,这些都是农村孩子渴求却无从学起的传统文化。

看到这些农村孩子们的优势,相应的开展合适的国学教育虽然有很大的创造性的难度,但这些实施起来似乎也很有意义和可行性。

三、农村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前进方向

为了更好地在农村中小学实施国学教育,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植根在广大的基层农村,把农村孩子培养成自信、乐观、有人文精神、有健全人格的人。首要解决的就是把握好农村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前进方向。

第一,选择很重要。

课程开设上来看,农村学校远远比不过城市学校。但是农村学校只要做到,尽心实行统一开设的《中华文化传统》等课程之余,再针对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精选开设一门国学教育课,文学、绘画、音乐、棋艺均可,不可贪多,提起学生兴趣,真正从一门国学教育课中汲取到一点传统精华就是成果。

第二,投入很重要。

对于教学薄弱的农村中小学来说,开设国学教育,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都需要上级教育部门给予支持和投入。首要的是教师培训,现任职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需要接受更专业的国学教育培训,才能更好地去传授传统文化。加大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无疑是给农村中小学注入了国学教育的原动力。其次是财力支持,适当向农村中小学提供教学器材的支持,是更好帮助农村中小学建立起自有的特色的国学教育课程的有力前提。

第三,方式很重要。

学生学习最强大的内驱动力就是兴趣。在有选择的开设国学课程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尤为重要,不能让孩子们在“受逼”的状态下死记硬背经典。“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使得儿童缺乏学习主动性,成为知识容器,这样很不利于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如何让学生主动的、独立的去学习传统文化,成为学习的主人,开设国学课程的形式很重要。我们可借鉴、可选择、可创造的国学教育形式有很多。比如:

以经典诵读形式为主,毕竟,记住是了然的前提。可选择每天早读自主背读,课前齐读,赛读的形式,激起学生学习的好胜心。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努力衔接上国学教育与语文教学、政治教学和历史教学的学科关系,在相应的学科考核中体现国学教育的考核。同时也可单独考核,有计划地开展校内或者校际经典诵读竞赛、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还可以组织学生写读后感、出墙报、出手抄报;甚至组织学生进行经典故事表演、小型话剧表演等多种形式,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丰富国学教育内容,可采用选修课模式,试着开设多门国学兴趣班。并邀请同地区内其他学校的国学教育课教师进行校际交流。积极配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用视频,漫画,图片,时文等多种媒介进行国学教育课程的讲授,丰富课堂知识,提高学生学习乐趣。只有“乐学”才能“好学”。

加强校园国学教育氛围建设。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像校园广播、校内宣传栏、升旗仪式的国旗下演讲、黑板报、文化长廊等板块,大力宣传国学内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国学教育氛围和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国学的熏陶和滋养。

引导农村中小学学生向社会要传统。农村老一辈人中就有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学生课下,走访、交流并学习,通过这样的国学教育实践,让孩子们感受身边的传统。

此外,还可以仿照现代层出不穷的“复古风”,引导农村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学习一种自己之前未掌握的传统礼仪,或者,仿效“汉服风”也去查阅资料,仿制一种古代服饰、发式、雕花、微雕等等传统工艺。在动脑动手中,穿越时空,感受传统文明。

总之,国学教育的精神在于教人做人,从教育哲学、价值观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平民教育,即教育人做一个寻常的人,也就是:读平民的书、说平民的话,长大做一个遵纪守法、勤劳、诚实、有爱心、不走捷径、有正义感的合格公民。这些品质,恰巧是我们传统文化所提倡的。故在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对国学知识有效引入,让学生从学的过程中感受“传统”的力量,弘扬国学精粹,振兴国学教育,才能让农村的孩子更优秀起来,才能更好地传承文化。

参考文献

[1]章太炎.国学概论[M].成都:巴蜀书社,1978

[2]张岱年.国学丛书·序[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丁晓敏.论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国学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

[4]王明辉.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国学教育[J].德育美育,2013.

[5]曲东风.义务教育阶段国学教育的现状、误区及提升策略[J].观察与探索,2013(4).

[6]张小国,唐智松.中小学国学教育的乱象与方向[J].教育改革,2012(4).

[7]顾建德,喻志杰.对当前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几点看法[J].基础教育研究,2009(7).

[8]马琳萍.河北省小学阶段国学教育现状调查及发展策略研究[J].河北教育,2010(7).

篇5:中小学素质教育现状调查

摘要:针对应试教育的缺陷,素质教育正式提出——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为核心,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和发展人的基本素质)。然而在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义务教育投入不足,发展不均衡;相关制度和措施还不完善,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素质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等。

正文:

三:素质教育现状的突出问题

(1)是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

(2)是重考试科目学习,轻非考试科目学习。

长期以来,由于考试成绩是评价学校、教师、学生的惟一标准,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重考试科目学习,轻非考试科目学习“的现象严重。

(3)是重文化知识传授和应试技巧培养,轻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

(4)是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

学校和教师往往把教育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而忽视其他大多数学生的发展。

(5)是学生课业负担依然过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

(6)是学生体质和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部分指标有所下降。

其一,肺活量水平继续呈下降趋势。

其二,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和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

其三,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继续上升。

其四,近视患病率仍高居不下,并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五:三大因素制约素质教育发展

第一,义务教育投入不足,发展不均衡。

表现为一是投入重心过低,经济落后地区县级政府的实际财政能力不能满足要求。第二,相关制度和措施还不完善,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教育评估在教育管理中还没有发挥出真正的导向作用,没有建立起全方位、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教育评价制度,影响了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同时,高考招生政策的引导不利,对中小学的导向更多的还是”应试“。学校的内部管理、教学组织仍然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有些地方甚至通过层层考核将”片面追求升学率"细化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第三,教师素质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中青年骨干教师缺乏。特别是在农村,教师专业化程度低,成为制约农村素质教育开展的重要因素。此外,由于教学任务重、工作量大,再加上学校经费严重短缺,教师很少有机会外出接受集中培训。

六:如何解决素质教育出现的问题

一、建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调整和规范教育行为。

考试是一根教育的指挥棒,有人认为,学生素质要全面发展,就要全面取消考试,但这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是不可能的。现阶段我们不可能普及高等教育,社会也需要人才分流,通过考试来选拔培养人才仍是一个科学、合理、公平的办法。但考试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

我们一要控制考试的范围和频率,二要对考试方法进行改革,尽可能使考试全面、准确、公正。既考知识,又考能力;既有书面考试,又有实践考试;既有考试,又有考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修改完善中小学校的教育评估制度。深化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完善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并逐步将其作为评价学校质量和学生录取的重要依据,把素质教育实施情况作为评估办学质量的中心环节,纳入教育督导内容。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教学质量监测评估系统,指导教学。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及招生录取制度。完善师生互评制度,赋予学生实在的评价权利。奖惩制度要面向全体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要改善办学条件,搞好学校建设

二、突出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坚持德育为先,构建全面育人的工作机制。切实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第一位,坚持把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让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对于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贫穷落后山区存在的差异,素质教育必须承认这种差异,在课程方面要体现出这种差异,使不同的地区有较大的选择弹性。同时,学校还可以开设活动课程和选修课程,以适应不同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面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的素质提出许多新的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师德修养,敬业爱岗,关心、尊重和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必须树立素质教育思想,有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教师必须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和比较广泛的兴趣爱好,能对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帮助;教师必须努力钻研和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提高教师素质的同时,必须尊重和关心教师,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加强社会监督,积极转变社会观念

篇6:8、2、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

仪陇县碧泉乡小学校 黄忠诚(联系电话:***)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全面推行促进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各级政府努力完善教育体制,加大投入改善农村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但农村中小学教育普遍存在教育经费不足(部分学校由于历年建修,债务沉重)、教育资源差、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水平不均衡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落实依法治教,客观分析、科学定位,明确发展方向、细化措施、强化管理、转变作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等。

在一篇题为《农村教育决定中国未来》的报道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村的发展对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农村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的教育决定了中国的未来。从国家近年来出台的针对教育的政策中可知,国家非常重视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在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2006年后,国家开始在西部农村实行中小学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免除学杂费,提供免费教科书,对寄宿生实行生活费补助等。国家推行免费义务教育的新举措将有效地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我国全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困惑和思考。

一、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及分析:

(一)教育资源不均衡。据了解,在全面推行“新农村建设”以来,各地均把发展教育列为重要内容。各级政府纷纷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并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对原有教育资源进行整改,努力改善教学设施和办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资源整改措施较大地推动了各地农村教育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学校基础设备差。与城市相比,农村学校教学设施陈旧,教学设备缺乏,严重地限制了教师教学,从而影响教学质量,阻碍学生拓展知识面。特别是村小,办学规模小、设施设备差、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严重缺失,教师队伍老化程度高,比如我校现有五所村小仅有两名公办教师且年龄均在57周岁以上,其余均由民办或幼儿教师代管带教),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国家近年来一直在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投入占GDP比重比历年平均水平高出近2%,但这一比例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统计,世界上120个国家平均为5.2%)。特别是我们仪陇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工业起点低、起步晚,农村生活环境艰苦,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做后盾,因此改善学校基础设施的力度不够,留住优秀人才非常困难。其次,教育资源严重浪费。虽然国家已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但在城市(镇)等一些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父母大多放弃免费的公立学校,而选择缴费昂贵的私立(民办)学校。其实很多所谓的私立(民办)学校都是国家的校舍、设施设备、大多数师资等,只是班额相对较小、管理相对负责,这就导致私立(民办)学校数量猛增,甚至私立小学也炙手可热。这使得公立学校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教育资源浪费。据部分家长反映,很多公立学校教师存在教学水平低,缺乏责任心和竞争意识,不关心学生等问题,公立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理念也不如私立(民办)学校。很多私立(民办)学校在提高学生文化水平同时注重素质教育,根据学生喜好和特长开设钢琴班、书法班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竞争力。这对公立学校是很大的冲击。最后,教师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由于农村环境及生活条件较差,不能吸引优秀人才,农村教师自身文化素养不高,大多是大中专及以下文化水平,没有专业完整的知识体系,缺乏教学技巧和对学生心理的把握,因此不能有效扩展学生思维方式,教学质量普遍较差。

(二)管理办法急需改革。虽然农村学校在多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形成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曾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随着形势变化,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变高了,要求学校要促进内涵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原有的制度和管理办法已不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导致人浮于事,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事没有人干,人没事干,这种管理上的不公平,极大地挫伤了教职工工作积极性,一些管理制度已经不适应时代对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要求,不能发挥制度应有的管理、约束和激励作用。所以改革是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根本出路,修改完善制度是规范管理行为的必然要求,变革管理方法是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措施。

(三)育人理念亟待转变。推行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人才观。有些教职员工育人观念落后,把学校发展等同于升学率,把教了几个好学生等同于办学水平,这些不正确的教育思想、人才观念,导致不能正确对待升学率低、生源质量差的问题。部分教师只会教好学生,面对问题学生不知所措,许多老师不以学校发展而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不以学生变化而变化教学教育方式方法,而是一味地埋怨学校软,埋怨家长扯,埋怨学生笨。这些不正确的思想和观念,严重影响制约了学校的健康、和谐发展。

在竞争激烈的当今世界,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要想提高综合国力,必须首先提高全民素质。加大教育投入、义务教育免费等政策的相继出台,正是国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实行的新举措,而多数家长不惜花费大笔资金,投入子女教育的事实也证明“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日趋深入人心。然而在部分贫困落后的农村地区,“重男轻女”、“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许多父母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利益,使得许多女孩初中毕业就失去了继续学习的机会而外出打工。在一些边远乡村,女孩初中毕业后大多被送去打工,供家里的男孩上学,而男孩看到早早赚钱的同龄人,失去了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蠢蠢欲动。“女孩没学上,男孩不愿上”,加之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使得农村学校的生源越来越少,又特别是一些村级小学,已经受到了严重冲击。

(四)教学观念滞后。近些年,由于县城搬迁和城镇化进程影响,农村学校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大量流失,虽然补充很多青年教师,带来了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师资水平相对有所提高,但大多数教师任然面临应试教育教学方法、管理方法、教学研究方法向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方法、管理方法、教学研究方法的转变。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应试教育中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做出了一定贡献,但还不适应学校发展的客观要求,尤其是对新教育理念、新课程的领悟与操作水平学习不深,实践不够,对考试信息和动态研究掌握的不够,绝大部分教师依然沿用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法,教与学、讲与练结合的不够紧密,联系的不够恰当,教法显得陈旧呆板,教学中讨论和交流、合作与探究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不理想,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这些观念和现象都与新课程理念、与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与老百姓对教育的期待还存在着一定差距。

对于以上问题,我认为只有解放思想,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及时调整管理方略,不断创新完善管理制度,以扎实有效的工作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才能实现农村学校、农村教育的新发展、新跨越,为建设革命老区教育强县尽绵薄之力。

二、对策:

(一)落实依法治教是根本。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夯实省、市、县、乡各级政府的责任,加大投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不低于改革前总体水平,并逐步有所增长。

(二)客观分析,科学定位,明确发展方向。

面对一所农村相对薄弱的学校,我们要审时度势,要能够客观分析优势、劣势、机遇、威胁,这无疑是一种积极面对困境的勇气。人,只有对当前的形势有了足够的认识,有了清醒的判断后,才能有断然的行动。客观分析为的是科学定位,我们确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目标,办乡村学校,育平常之人。面对学生来源的变化,面对学生生活状况的变化,没有心平气和办教育的心态,没有遵循教育教学中培养信心,培养自信的原则,就很难实现教育的科学发展。所以,作为学校领导,我认为必须以科学明晰的发展规划,引领广大教职员工开展工作。方向明确了,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强化管理为动力,以加强师德建设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奏响“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建设革命老区教育强县”的主旋律。

(三)细化措施、强化管理、转变作风是关键。科学管理是学校发展的灵魂,管理上去了,才能凝聚人心,团结力量,优化校风,提高质量。为此,学校班子必须明晰学校办学现状,大力加强班子队伍建设,着力建设一支民主团结、勤奋务实、清正廉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办事效率。着力增强管理层对于学校共同价值取向的认同感,使整个班子形成真抓实干、敢想敢干、团结高效的工作作风,勤俭朴实的生活作风,任劳任怨为师生服务的意识,不计报酬的奉献精神。教师是办好学校最关键的因素,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必须把抓好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之一。诗人柯灵曾说:“理想使现实透明,美好的憧憬使生命充实。” 现实生活中教师对教育的理解是有差距的:

1、当作谋生手段。

2、作为一种职业。

3、视为事业。“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理想的实现不需要无奈、叹息、麻木,而应是学习、思考、实践的过程。心有多大,天有多宽,舞台有多大。我们的教师呀!让我们用理想来烹饪吧,这样我们的职业才会有诗意,我们的人生才会有希望。为此,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着眼点,以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为中心,以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为重点,注重教师专业发展,关心教师业务成长,尊重教师劳动成果,鼓励教师成才出名。作为学校领导,我们要竭尽全力为教师的业务发展和个人成才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关心他们,要把一线教师得实惠、一线教师得荣誉、一线教师受尊重在学校上下形成共识。

(四)端正学校办学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农村中小学教育要健康发展,从地方行政领导到学校校长、教师、家长,都要先从思想上认识到小学教育对孩子一生的重要性,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对孩子发展的必要性,认识到为高等教育输送新生不应成为基础教育的惟一目标。要通过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将先进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多给校长、教师提供一些外出学习的机会开阔视野(现在教育局正在实施的校长外出挂职学习锻炼就是一个很好的举措)。

(五)加强对家长的教育。素质教育应该是父母与学校有效结合,让孩子养成广泛涉猎各种知识的思想。政府可通过开办家长学校的方式,教父母如何了解、关心和教育子女,主动为家长的家庭教育出主意想办法,要适时矫正家长教育的偏差,同时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间的沟通,合理促进素质教育。

上一篇:七年级上数学教案:4.3.2角的比较和运算下一篇:单位抽烟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