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2024-07-01

中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分析(精选8篇)

篇1:中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如何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造就一大批德、智、体、音、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乃是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中心任务。如何保证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效果,真正使学生获得政

治上的责任感、集体的荣誉感、民族的自豪感、无私的正义感、追求真理的理智感和圣洁的美感,这就需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心理的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实施德育

系统工程,造就有优良综合素质的一代新人,这是我国当前的使命。

当前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心里、和政治常识有以下几个特:

1. 广大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的主流是好的,是健康向上的1.1 学生基本道德素质水平不断提高,形成良好道德风尚。近几年,尤其是 2002 年《公

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国颁布、实施以来,在学生中讲文明、讲礼貌、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拾金不昧、扶贫帮困、为社会献爱心活动蔚然成风。据调查统计,学生认

为乘车遇到怀抱婴儿应主动让座的占 76.75%;80.20%的学生遇到老人被车撞倒在地

时,认为应主动提供帮助;认为讲粗话,不文明,有损自己形象的占 85.70%,与前

几年同类调查相比,上升了 15.07 个百分点;认为吐痰应吐在餐巾纸或废纸里,扔

到废纸箱的占 90.08%,与1992 年相比,上升了 39 个百分点;与 1992 年相比,在拾金不昧、不贪小便宜方面上升了 3.6 个百分点;84.93%的学生认为考试不应作

弊,与 1992 年相比,提高了 14.7 个百分点。

1.2 当前中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总体呈积极向上的趋势。中小学生在义利观、集体观、人际观等方面的价值取向正逐步向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调查表明,把金钱作为人生

追求最重要目标的,初中生占 2.4%,高中生占 3.15%,高中生与 1992 年的同类调

查相比,下降了近9 个百分点。在人际关系的价值取向上,主张“坦诚相处,互帮

互助”的占 66.3%,比 1992 年同类调查上升了 3.9 个百分点;反映当前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以“等价交换”为原则的实用主义价值取向占 15.97%,从 92 年至今,降低了 16.4%个百分点;在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上,主张“宁可牺牲一点

个人利益,也要维护集体利益”的占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

1.3 学生关心时事形势、政治热情正在上升。广大学生关心时事政治,在社会实践中表现

出高涨的政治热情。近几年来已在高中生中发展了 800 多名党员,培养了 7149 名

入党积极分子,中小学生社会志愿者服务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在《公民道德建设

实施纲要》颁布、实施前夕形成了高潮。

1.4 在自我认识和与同伴交往方面大多学生具有良好的心态。有89.7%的学生认为对自己

性格是了解的,91.45%的学生认为对自己的特长和能力是了解的,有 93.71%的学生

对自己的不足之处是了解的。大多数学生有自控能力,能正确处理学习与娱乐的关系,这类学生占中小学生总数的 67.12%。

2.加强德育教育实效的基本要求

2.1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工作的总设计师和总指挥。校长有无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德育的认识是否到位,措施是否正确得

力,直接影响着学校德育教育的开展和成效。党和国家把学校教育的重任交给校长,是希望

校长严格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办事,自觉遵循教育规律,带领全体教师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为学生一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尊定坚实的基

础。校长如果只抓成绩,不有效地开展德育教育,没有把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等德育

素质教育好、培养好,那是校长的失职。目前,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之所以迟迟没有把德育列

入考核范围,不是因为德育不重要,学校不要抓,而是因为到现在还拿不出一套即便于操作

又行之有效的考核方案。因为不考核,所以我不抓。这是一种非常功利和狭义的思想,非常

要不得。因此,作为校长一定要有对国家、对民族、对未来高度负责的社会感,要有正确的政绩观,真正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之首,积极而有效地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培养德智体全面

发展的人,思想和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校长的认识到位了,观念正确了,那么德育的春天就来了。

2.2 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内部协作

任何事情,只有分工而没有协作是不行的,德育就是一项需要各方面大力协作的系统工程。因为教师、部门锻炼的是同一件产品,要把这件产品打造成合格的甚至优秀的产品,教师、部门不合作,目标与要求不一致,行吗?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各位教

师、各个部门共同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国家、社会、家庭共同教育的结果,而绝不是某一个教师或某一个部门的独立成果。有人说;没有协作就没德育,没有协作的德育是一种低效的甚至失败的德育。这话是很有道理的。所以,以校长要充分认识加强内部协作对推行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要采取灵活多样、切实有效的措施,教育、引导、促进各部门、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即重学科教学,更重德育教育,在自己的学科和实际工作中充分挖掘、着力渗透德育教育,互相之间也能及时进行情况交流,相互探究和研究,相互配合与协调,做到步调一致,使学生受到正确的、全面的、有效的教育和培养。要使教师懂得,只会教书抓学科文化成绩的教师不是一个好教师;在德育教育中孤军奋战,不愿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教师也不是一位称职的教师;如果心里只有教学,根本不重视甚至是蔑视德育的教师,则是一个不合格的教师。

2.3 完善考核机制,营造浓厚的协作气氛

考核机制具有很强的领导和控制功能,考核制度合理与否对学校的德育及其成效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目前,许多学校的考核评判制度都存在严重缺陷,造成教师重学科成绩轻德育教育,不愿意在德育花时间和精力,使德育教育,成为悬在半空中的花架子。要改变这种情况,新的考核制度应该融入并加大德育考核的权重,根据德育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各学科和各部门的实际情况,确定各教师各部门在德育教育中的地位、任务和要求,并通过观察、座谈、民意测验等方法经常组织检查。看看每个教师和各个部门是否严格按照学校德育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在积极开展工作,有没有允许挖掘本学科本部门的德育教育因 素,平时的言行是否符合德育的要求,是否积极配合其他教师和部门共同开展德育教育,等等,努力从制度上营造团结协作、共育新人的良好气氛,发挥群体优势,提高德育效率。

篇2:中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围绕加快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中小学校的德育教育改革正稳步推进,但是,中小学德育教育现状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本文试图找出影响中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症结,分析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定位,提出解决困惑中小学德育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的中小学德育教育网络,以形成德育教育齐抓共管的社会合力。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对策分析

通过多年来的努力,我国的中小学德育教育得到持续快速发展,有效地扼制了不良风气和有害思想对中小学校园的污染和侵蚀。但是,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形势,面对社会改革发展进程中不断涌现的种种矛盾,面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突发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传统德育教育工作理念、方法、手段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客观需求,脱轨于时代要求,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环境,导致中小学德育教育整体环境缺乏持续健康发展的后劲,主要体现在:

一是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仍然存在。中小学德育教育与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不协调,不适应社会变革的新变化,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悖,学校德育方法和手段滞后,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重课堂、轻实践,重校内、轻校外倾向严重。有些学校口头上强调素质教育、德育优先,而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德育教育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是以减少德育课程、挤占德育教育时间为代价。有些学校迫于社会压力,片面追求升学率,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现象,德育工作得不到落实,使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导致德育课程的育人功效被忽视。无论是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还是初高中的《思想品德》,都没有发挥出它们实施德育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还有的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规范日常行为和校规校纪教育方面,满足于不出乱子即可,使德育成了单纯的行为训练,使德育教育成为“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也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更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脱离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的尴尬存在。还有一点值得注

意的是,德育教育的家校结合工作普遍比较薄弱。大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单亲家庭、隔代看管、留守、寄养等情况比较突出,家庭教育、家校联系较为弱化。

三是网络信息负面影响愈来愈深。信息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客观上互联网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手段、新技术、新条件,丰富了当今德育教育的素材,丰富了德育教育方式和手段,尤其是大容量的信息网络传播的多媒体手段使德育教育更具有艺术的感染力,有助于激发中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增强自信心,也提升了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使当前的德育工作的社会化程度得到非常明显的提高。但是,网络文化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当前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网络上信息良莠不齐,可能让一些学生失去理性思维,迷失方向。网络的开放与封闭、虚拟的现实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不良网络思想文化的侵蚀,扭曲了中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网络会使中小学生的道德意识弱化,道德责任感淡化,可以说,网络文化负面效应正日趋显现。

上述存在的种种现状和问题,既有历史的陈因,也有发展中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长远目标,教育部也提出加快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作为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德育教育应准确把握形势要求,抓住特点和规律,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一、进一步探索教育评价体系改革

要充分认识中小学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意大利教育家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不断深入的今天,德育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作为教育部门、学校管理者、教育工作者,要勇于接受挑战。学校教育长期以来没有真正解决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问题,因而在相当一部分领导观念中,认为智育是硬指标,德育是软指标,出现了重“智”轻“德”、以“智”代“德”现象。德育与智育虽然同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达到培养人的目的,但从完成的任务看是有所侧重的,德育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思想觉悟,识别是非善恶,形成一定的品德与良好道德行为,它主要是解决学生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即如何做人的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奠基阶段,是健康人生观的可塑时期。学校理应在学生思想品德成型阶段担当重任,教育行政部门应改革教育评价体系,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入

手,把培育“德才兼备”的育人目标作为学校的指导思想,扭转“唯智倾向”,构筑“道德长城”,这是改进德育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二、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内容的相互衔接

根据《中学德育大纲》和《小学德育纲要》的要求,中小学德育的内容主要应体现道德品质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为基本内容的横向系列。在德育内容的安排上要围绕看一项德育内容,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低到高,螺旋上升。分阶段、分年级地确定教育重点,阶梯式地、连续地实施教育,形成德育的纵向系列,从而使各项教育内容互相渗透有机结合。使各个阶段的教育相互衔接、协调统一。其次,要结合学校实际加大校本培训力度,针对中小学生不同年龄段身心发展特点和品德发展规律,落实相应的教育内容。传统的德育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实践性。反观不少优秀传统的教育内容如国情教育、理想教育等却讲得不够、不深、不具体,没有针对学生的年龄层次、个性差异及道德水平的基础,效果不够理想。随着新课程的步伐,新的教科书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针对性与实践性,通过对中小学德育内容的规划,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小学德育教育体系。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注重研究中小学各个阶段德育教育的客观规律,加强中小学德育内容相互衔接的研究工作,确保连贯一致、衔接紧密、有力有序。

三、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老先生曾说过:“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教育后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人。”教育家杜威说过:“没有离开智育的德育,也没有离开德育的智育”。这些名言都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处理好学科知识与德育的关系,知识教育与德育渗透的关系,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期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观点,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要求教学要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们要强调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的观点:开发各学科的德育资源,注重学科渗透,发挥各学科课程育德优势。各学科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在备课和上课环节上,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把握好教材中学科知识与德育的结合点,注重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真正体现“教材是对生活的总结、生活是对课本的延伸”这一宗旨。让每一个教师都认真参与,真正实现每一个教育者都

是德育工作者的设想。同时,要寓德育于教学活动之中,以活动为载体,渗透德育教育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让学生以积极向上、乐观的的态度来认识周围的人和事,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良好的道德品德、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使学生的心理品质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让学生长大后勇于挺起胸膛去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才能让他们更加适应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缤纷多彩的社会环境。

四、进一步创新德育教育形式,丰富德育教育方法

现代德育宗旨,根本上是要使学生形成主体意识和自觉主动的精神,而传统的德育往往凭借“我讲你听”、“我说你服”的生硬的方法实施强制性的灌输,极大妨碍学生自觉自愿精神的形成,所以,创新德育方法势必成为德育改革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德育方法创新主要表现为突破以往课堂坐而论道的局限,扩大德育的空间和影响。一是利用各种媒体与现代传播工具,对学生进行德育,提高德育的覆盖面、渗透力。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知识竞赛、社会活动等,使德育活动更具有吸引力,达到让学生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目的。三是通过校风建设和校园建设,发挥“无形教育”的熏陶作用。在具体的德育方法改革上,针对过去空洞枯燥的说教,变“刻意”教育为“无为”教育,如采用“陶冶”、“示范”、“暗示”等方法,另外还注意借鉴国外学校德育和心理辅导的方法,把“角色扮演”、“价值澄清”、“倾听”、“体验”等方法运用到德育中来。这些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我体验,故易被学生所接受和喜欢。四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三贴近”的原则,用辨证唯物的目光去闪亮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培育中小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性和浓郁地方特色并被学生喜闻乐见的有效模式,使育人工作更加具有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

五、进一步加大家校协作力度

《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会对孩子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可见,教育工作不仅需要学校,更重要的是需要家长的配合。因此,家长要成为中小学生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担当起教育孩子健康成长的重任。要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想所思,给予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要重视在说理教育同时,还要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成为道德上的表率,这样就能保持对孩子在道德上的正方向的影响力。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有些家长的一些急功近利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方法和一些崇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做法,都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起到副作用。老师和家长的联系是孩子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积极与家长配合起来,通过家庭走访、电话联系、家校联系卡、开家长会等各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思想发展、心理变化,并作好学生在校的反馈情况,让老师和父母都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对孩子的德育教育做出正确的指导,只有家校双方共同努力,密切配合,才能筑起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稳固桥梁。

六、进一步加强互联网监管和引导

二十一世纪的学生被称为“网络一代”。因为网络文化具有及时性、虚拟性、交互性、共享性、多样性、开放性等特征,再加上中小学生心理具有不成熟、不愿承担责任、又好新鲜、追求刺激、自由时髦的特点,正确引导中小学生合理地利用互联网络资源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面前的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作为学校的德育教育必须首当其冲,一方面要认真做好上网学生的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远离舆论垃圾,明辨网络是非;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管控,对网络站点、节点、网页实现全过程的动态监控,通过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通过主旋律和正能量的宣传占领中小学思想道德主阵地。

中小学德育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门艺术性科学。笔者认为,好的教育要能启发人的自信心、梦想、知识、勇气等,让人思考以前未思考到的问题,想象曾经未曾想象的事情,启迪人们转变观念,改变思考模式。基于这个目标,在中小学德育教育方面,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对具备更敏锐的感知能力,增强面对挑战和探索创新勇气,这样才能汇聚德育教育的最大合力。

参考文献:

[1] 张付莉.浅谈德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0(07)

[2] 郑明友,卢光荣.新时期的德育建设[J].青年思想家.1999(03)

篇3:中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为了解中小学各类教育装备管理人员队伍的现实状况, 分析和揭示中小学教育装备管理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探讨推进教育装备管理队伍专业化、技术化、稳定化发展的建设性策略, 笔者对南通市2010年8月30日之前在编在职的各类教育装备管理人员队伍现状进行了调研。

一、调研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本调研考查的是南通市所有中小学教育装备管理人员队伍现状, 为防止考查的内容过于零碎、杂乱, 根据笔者对教育装备管理工作的理解, 结合教育装备管理的现实内容, 把学校教育装备管理对象分为三类, 实验室管理、图书馆管理和信息技术管理, 调研学校分为小学、初中和高中。

2. 工具

经过预先调查, 笔者将装备管理人员队伍现状分为不同的品质, 从人员分布、学历构成、专业结构、职称分布、年龄构成、在岗年限6个维度来考查。邀请了本市长期从事教育装备管理的五位专家进行了小型研讨与论证, 对调查表的项目进行评价, 删除重复、模糊及易造成歧义的项目, 形成了正式用于本次调研的《南通市各类教育装备管理人员基本情况调查表》。

3. 调研程序

本次调研学校的选择仅限于南通市的中小学, 由笔者按地区统一发放调查表, 进行回收和统计, 共调研学校695所, 占全市学校数的100%。实际回收调查表667份, 回收率96%。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1. 人员分布 (见表1)

从表1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全市共有各类教育装备管理人员2977人, 其中小学1147人, 初中1056人, 高中731人, 县 (市、区) 装备管理部门43人。

全市中小学现有实验室管理人员1189人 (小学实验人员400名, 初中实验人员531名, 高中实验人员258名) ;图书馆管理人员820人 (小学图书馆管理人员375名, 初中图书馆管理人员246名, 高中图书馆管理人员199名) ;信息技术管理人员925人 (小学信息技术管理人员372名, 初中信息技术管理人员279名, 高中信息技术管理人员274名) 。实验室、图书馆、信息技术管理人员总体分布基本相等, 其中实验室管理人员最多, 图书馆管理人员最少。各县 (市、区) 教育装备部门工作人员43名。

2. 学历构成 (见表2)

从调查结果看, 各类教育装备管理人员学历结构从高到低, 无论是总体还是各岗位内部均呈倒三角状, 本科学历人数最多, 高中及以下学历人数最少。

信息技术管理人员中本科学历人员占67.9%, 学历层次最高, 且有4名研究生在一线中小学从事信息技术教学与管理。而高中以下学历人数只占总人数的0.3%。

图书馆工作人员中, 本科学历所占比例最低, 仅占31.7%, 且图书馆专业本科以上学历人数屈指可数, 绝大多数的学历都是从各行各业、各学科门类带进的, 自然科班出身的寥寥无几。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在图书馆岗位中, 仍有9%的高中以下学历人员, 该项占比为各岗位之首, 说明对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上岗没有明确的要求, 或执行上级有关规定不力, 造成了人员的混杂。

县 (市、区) 装备部门的人员本科学历比例较高, 占总数的60.5%。

3. 专业结构 (见表3)

全市1189名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专业结构共涉及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中文、数学、外语、教育管理等不同专业29种, 本专业人员占54.4%, 只有总人数的一半;无专业34人, 占2.9%。

820名图书馆管理人员, 专业结构更令人担忧。专业分布多达32种, 更为吃惊的是, 属图书情报本专业的人员比例仅为总人数的3.05%, 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 有接近97%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是从学校不同部门、不同教学人员或从各行各业调进的, 专业结构复杂, 人员参差不齐, 而无专业人员也多达163名。说明目前图书馆人员的调配程序不合理, 学校图书馆人事的调配不是竞聘上岗, 而是由上级部门或领导说了算, 已严重影响了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及专业性。

信息技术管理人员中本专业人员的比例也不高, 只占53.5%, 有接近一半的信息技术教学与管理人员都是从其他学科任课教师中兼职出来, 他们虽有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 但半路出家,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不够扎实, 只能应付简单的教学与管理。

4. 职称分布 (见表4)

从职称分布统计结果来看, 全市1189名实验室管理人员中, 高级职称86人, 占7.23%;中级职称601人, 占51%;初级职称412人, 占34.7%;工人编制及无职称63人, 占5.3%。

在图书馆820名管理人员中, 高级职称33人, 仅占4.4%;中级职称353人, 占46.2%;初级职称217人, 占26.5%;工人编制及无职称多达162人, 占19.8%。图书馆本专业的馆员职称仅占3%, 助理馆员只有2.1%, 这不能不说是图书馆管理人员结构中的怪现象。

全市925名信息技术管理人员中, 高级职称35人, 占3.78%;中级职称364人, 占40%;初级职称470人, 占50.8%;工人编制及无职称27人, 仅占0.32%。相比3个岗位的工作人员, 信息技术管理人员的职称分布更合理, 中间多, 两头少, 职称越高, 人数越少, 无职称人数也是所有装备管理人员中占比最低的。

县 (市、区) 管理机构中, 中级职称的人员占到绝大多数, 达到46.5%, 而高级职称比例偏低, 只占37.2%。

5. 年龄构成 (见表5)

从年龄构成统计结果来看, 全市图书馆管理人员中35岁以下人员比例仅占26.8%, 这部分人员占比不高。而46岁以上人员比例占到总数的38.1%, 说明图书馆管理人员严重老龄化, 中青年比例偏低, 这不利于相应工作的延续性和在延续中发展的规律, 也制约了图书馆工作的顺利开展。

信息技术管理队伍年轻化, 年龄总体分布呈梯形分布, 即年龄越小, 人数越多, 35岁以下人员比例高达70.4%, 而56岁以上人员只占总数的0.5%。

实验室管理队伍年龄结构略好于图书馆, 但46岁以上人员比例也偏高, 占到总数的30.8%, 结构也不尽合理。

6. 在岗年限 (见表6)

统计结果显示, 全市实验室及图书馆管理人员中, 在岗5年以下人数最多, 分别占32.5%和31.3%。这一数据提示我们, 这些岗位的人员变动频繁, 队伍极不稳定, 进出没有严格标准, 也无明确规定, 导致哪里不需要的人员就进实验室、图书馆, 成了人员流动的中转站, 这对队伍的稳定极为不利。

相比而言, 信息技术管理人员的在岗年限分布基本合理, 从事该岗位6~15年的教学及管理人员比例接近60%, 说明这支队伍相对稳定。

三、对策和建议

1. 加强人员配备, 提升教育装备队伍的管理力量

建设高素质的教育装备管理队伍是提高教育装备管理水平的关键。长期以来, 很多地方、很多学校, 一提到教育装备就非常直接地想到“买卖”, 而忽略了一个十分关键的方面——人的装备, 这里的“人”既是设备, 又是设备的主宰, 具有鲜明的二重性。在“大装备”的范畴里, 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无疑是装备的对象。不可回避的是, 这是我们的弱项, 我们装备了很多先进的仪器设备, 却有很多像家具一样当摆设, 其实问题就在于忽略了“人”的“装备”。

我们要树立学校各类教育装备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各类功能室是重要的教学场所, 各类教育装备管理人员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理念。加强教育装备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配备既有相应的专业技能又有教育教学素养的人员担任各类教育装备管理工作。

2. 加强业务培训, 促进教育装备管理人员的专业成长

学校教育装备管理人员, 要努力成为善管理、懂教育又有专业特长的教育技术人员, 应认真制订并积极实施专业发展规划, 加强业务学习和技能训练, 积极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素养,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使教育装备资源的管理运用成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德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要将各类教育装备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序列, 制定培训规划, 落实培训计划、内容和实施方案;学校要重视开展对装备管理人员的校本培训, 增强业务能力, 提高教育装备的使用效率, 促进高效课堂的建设和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坚持岗位资格制度, 所有专职及兼职的各类教育装备管理人员, 必须参加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业务部门举办的岗位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完成相应的岗位技能学习和继续教育学时, 经考核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

3. 加强激励引导, 培养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随着教育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对教育装备队伍建设要求也越来越高,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教育装备队伍建设纳入当地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不仅要培养一支“成长型”的教育装备管理队伍, 还要培养一批“专家型”的教育装备管理人才。要制定和完善学校教育装备管理人员专业发展与骨干培养的激励机制, 为他们专业成长提供更多的成长平台, 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教育装备管理工作。同时要培养和评选一批在教育装备管理和教学实践领域里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坛新秀, 发挥他们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带动教育装备管理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曹惠芳.教育信息化视野下的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研究——以南通地区为例[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 2007:23

[2]岑健林.佛山地区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 2010, 11:32~35

篇4:地方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关键词:地方小学;小学教育;德育工作;方法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而不断深入发展,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创新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的主旋律,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劳育的发展在小学教育中是相互协调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红占有基础性与先导性的地位,对其他各育的发展具有带动与支持的作用,学校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当前地方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并不乐观的现状,本位就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如何提高小学德育教育质量进行探讨。

一、地方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现状

1.地方小学德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对德育教育在思想上缺乏认识

在当前地方小学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对德育教育的教育目标缺乏认识,对于德育教育的意义与作用缺乏重视,因此,对于德育教育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目的与教育方式缺乏一个根本上的认识与探索,因此。在小学德育中,教师不能够以学生的认知角度,年龄特征,心理特点与知识结构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如:在课堂教学中我要采取何种手段进行德育教育,这种教学手段能否实现德育教育的效果达到最优化,德育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学生的点点滴滴,思想情感的变化教师需要去思考但是却有很少一部分教师去探索,在思想认识上就轻视德育教育工作,教师没有精心的准备,学生对于德育的学习根本上难以提起兴趣,教师的德育课堂就是照本宣科,依葫芦画瓢,只是单纯使得说教,学生被动的接受德育教育理论上的只是,没有自身的实践与体验,学生的心灵感悟,思想体验不会有发展与升华,德育教育工作缺乏系统性、针对性与连续性,学生无法进行深入学习。

2.德育、智育发展不平衡

当前大部分地方小学教育工作发展的重点都是培养学生的智育,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传授理论知识与技能,分数万能论与应试教育影响的根深蒂固使得家长与学校对于语文、数学、英语的高质量盲目追求。学校教育工作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培养与道德水平的提高,学校的德育工作只是形式上的课程,实践过程中确实形同虚设。在大部分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德育教育展现出来的主要问题如:课时安排少;教学内容方面主要是教科书,学生的实践活动非常少,对于小学生来说,抽象理论根本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单纯的读教材内容,其深入的思想内涵教师很少去探究。

3.德育教育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没有专门的与教师进行专业的讲解,一般都是语文教师来兼任。这种现象时有一定原因的,其主要表现如下:从大学毕业生中挑选教师进行专职的德育工作,学校认为这是对于国家培养人才的浪费;其次,大学生在大学进行专职的高等教育之后,被分到地方小学感觉大材小用,无法甘心工作,地方小学一般都是地处偏僻的山区,与大城市相比信息闭塞,福利待遇与工资待遇都比较差,所以有的大学生不愿意到地方小学来工作。因此,地方小学的师资力量非常欠缺。德育课被科任老师兼任上。教师的专业比较缺乏,教学经验不足,甚至有的老师干脆改为正常的教学活动,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基本上就是被取消,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得到德育熏陶。

二、地方小学德育工作长远发展的有效措施

1.教育工作者要提高对德育的重视,重视德育教育工作进展。

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在根本上提高对于德育的认识,加强德育工作的进展,使得教师和学生公共认识到德育教育的教育目标、德育教育的作用与意义、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重要意义,教师在加深认识的基础上,对于德育教育工作的进展会更加积极主动,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对于学生的道德认识、人格品质、道德意志进行培养,会起到教师的模范作用,以积极向上的思想态度去影响学生,学生会有个性的发展与健全人格,学生提高了思想认识,会将教师的言行举止,道德品质作为衡量自己对与错的标准,将教师的行为方式与思想特点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会有一个更加积极主动地态度与学习情感。

2.采取灵活有效的教育方法

在德育教育的工作过程中,德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及时的发现学生在德育方面的人格发展缺陷与思想上的问题,认真的分析这些问题的来源并且积极探索解决的方法策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德育教育的工作原则,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方法中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新颖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便于接受,易于理解,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品质。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内容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金,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要举办灵活多变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德育的积极性与兴趣;组织学生参与德育建教育的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认识,增强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3.建立合理的而评价制度

德育教育要与正常的教学活动一样,实行相关的评价制度,学校要及时的管制德育教育中教师的教学状态与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形式创新与否、教学思想是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方法对于德育的进展是否有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态度是否认真,学校要积极的观察,并且形成相关评价再如教会档案与学生档案,作为考核标准,教师就会端正教学态度,学生也会改变学习态度,德育教育会长远发展下去。

篇5: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分析

普九以来农村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目睹这些,特别是从2006年后省综合督导评估后,农村教育确实有了以大的变化但是农村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费不足,教学条件落后

尽管现在国家实行义务教育阶段经费改革,学校减免了学生的学杂费,办公经费也由政府财政拨付,但是农村小学的校舍和硬件设施配备上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许多学校幼儿园与小学仍然同校,功能教室严重不足。例如:部分学校校舍过于陈旧,存在安全隐患;绝大多数村镇小学没有微机室及微机,即使有微机室也是多年前的并没有更新,教师学生是可望而不可及;图书室的书籍大多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可以不负责任的都是按斤买来的使用率也极低使用价值根本谈不上大多数是面子工程。乐、体育器材贫乏,很多设备纯属摆设。

二、教师队伍结构和分布不合理,缺乏后来之人

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龄化,后继乏人,形势严峻。虽然我县陆续补充了一些师范类毕业生,充实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但仍然杯水车薪。二是学历水平过低。以我乡为例,大部分老教师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甚至部分老师仅仅是完小毕业生,一直以来只是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任教。即使近年来部分老教师取得了大专学历,也只是有名而无实,学历是提高了,自身知识水平却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三是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农村小学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科目,任课教师绝大多数是兼职的,好容易来了几名专业教师,也变成了“全能型”老师。专业教师不足既影响素质教育教学的质量,又有可能浪费部分有专长学生的天赋。四是教师分布不平衡。县城及周边乡镇小学人员超编现象严重,而那些偏远地区的小学却缺乏人手。据了解,个别学校老师太多,上课不得不实行“轮休制”。缺编严重的学校,老师只能疲于应付,而超编的学校教学质量也并不高,反而是看的看,干的干,更让部分教师心理不平衡。

三、教师待遇低下,难以体现教师的价值。

从我县的教师待遇来讲,09年上半年的绩效工资还没有落实。并且绩效工资的底数太少,工资也很低,现在大多数四十岁以下的教师工资在1500元左右,1

马上要入冬了取暖费依然是30元5角。在物价飞涨的今天都是典型的月光族,买房子那只是梦里的想法。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数包班,工作累领导还要要求各科都上,从单一变全能,老师的总体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教育的发展,教师的上进心也非常的低下,现在讲老师的压力大,待遇低,老师不是圣人只是普通人,所以农村的教育堪忧。

四、素质教育难于实行,新课程理念贯彻不力

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多年,新课程标准也推行了十来年了,但当今农村小学的课堂却一如既往。受大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老师们却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学校及主管部门也将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加之目前绩效考核制度实行,这种“应试教育”还将继续下去。素质教育手册的填写都是公式化的,目的是应付检查,音乐、体育、美术课程大多数根本就没有开设没有教师,即使有也是形同虚设。

五、学校管理水平不高,教师工作效率低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许多的学校甚至教育局这个行政机构都是外行管内行,大多数并不是教学优秀或者多年的优秀基层管理人员出身的管理人员。从而难以形成管理的规范化的科学管理,从而造成教师和学校的效率低下。

篇6:北京市中小学德育现状与分析

当前中小学德育现状究竟如何?近年来对此一直众说纷纭。在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王瑛老师主持完成的北京市“九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中,对此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和深入的分析。调查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北京市七个城近郊区县的42所中小学的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学生2808人;选取与学生样本相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学校德育干部、校领导1447人。调查结果均通过统计对比分析。这项调查结果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提供了现时的着眼点和着手点。为此,我们对这项调查结果与分析特别予以报道。

调查结果1 主旋律教育卓有成效,与学生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教育薄弱

研究者列出12项学校普遍进行的德育内容,即劳动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卫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民主法制教育,让教师和学生分别对这12项内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和学生对学校12项教育内容实施效果的评价位次大致相同,80%以上的教师和学生都把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排在前三位,充分说明近几年学校在主旋律教育方面卓有成效。而被排列在最后三位的内容,教师和学生也基本一致,它们是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和“三观”教育,反映出这三项内容是学校德育的弱项。

在与此相关的教师和学生对学生思想品德状况满意度的评价调查中,也得到基本一致的结果。研究者列出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集体、尊敬师长、文明礼貌、诚实正直、助人为乐、关心国家大事、心理调节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共10项内容,结果是教师和学生的排位基本一致,教师、学生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是尊敬师长、文明礼貌、热爱祖国、热爱集体;而被教师、学生排在后三位的师生不大满意的是心理调节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关心国家大事。在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对学校德育内容需求的调查中,研究者列出交通规范、文明公约、行为规范、自我保护常识、个人修养、竞争与合作、劳动态度习惯、时事与政治、择业指导、家政指导、法律常识、环境与生存等12项内容,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最需要的德育内容排列前三位的依次为个人修养、自我保护常识和文明公约。其中,初中生的排位与学生总体相吻合,小学生最需要的德育内容与学生总体的不同之处是排列前三位的有交通法规;高中生与学生总体不同的需要是法律常识。

【分析与建议】

这些年来,学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调查反映出比较薄弱的是心理品质教育、青春期教育和“三观”教育。学生最需要的德育内容是个人修养、自我保护常识和文明公约。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又各有侧重,小学生是交通法规教育,高中生是法律常识,初中生是自我教育。可以看出,这些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他们各自生存发展中急需要指导的.,而这些内容在学校德育中却是欠缺的。由此可知,学校德育的内容应依据社会教育目标和德育目标进行系统教育,以保证实施内容的完整性、稳定性,防止随意性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依据学生品德发展的现实需要与可能,使内容与学生的品德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才是学生可接受的、发展性的德育。在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德育的功能除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外,还应有促进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功能。学校德育也应增加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质量的内容,诸如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儿童消费、权益保护

篇7:小学英语教育现状分析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运用英语语言进行有条理地与他人交流。但在小学阶段要达到课标的要求,仍然还有一段距离。由于小学英语教学存在课时少,缺乏语言环境等客观原因和小学生自身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持久,自控力差等主观因素,目前小学英语教学还普遍存在以下现象。

1、教师整体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小学英语开设之初师资严重缺乏,部分教师是跨专业教英语的,比如美术专业的新上岗教师为了学校需要转而从事英语教学,也有一些教师是在从事了语文或数学教学工作多年后,又投身到了英语教学工作中去,这些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所带班级的成绩也是名列前茅,但由于没有接受过英语专业的训练,尤其在听说读的教学方面问题很多。即使是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在语音、语调这些基本技能方面完全符合要求的也是凤毛麟角,教师专业水平整体有待提高。胡明扬先生认为,“如果小学外语教学的师资问题解决不了,让一些自己的英语都没学好,发音全是中国腔的老师去教小学生,一旦养成习惯,将来再改就比登天还难,还不如不学”。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在业务上他们必须能够提供充足而且准确的语言输入;第二,在心理上他们必须能够了解并且善于引导儿童的英语学习。教师是外语学习环境下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关键

2、学生缺乏持久的英语学习兴趣

英语在我国是一门外语,本身缺乏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学习英语的先天优势不足。从小学到高中,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基本限于课堂内,有关课堂外英语学习的拓展和延伸很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仅仅只停留在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的活动中,即使老师费尽心思在课堂上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了,由于课外得不到很好的拓展和延伸,也只能是昙花一现。而在小学,英语的地位更加不容乐观,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态度和对待音体美相当,有的学校对英语的重视程度甚至不及音体美等技能课。态度决定一切,作为英语学习主会场的学校重视的只是学生的分数,教师也只有努力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得到学校及家长的认可。历年小学英语考试试题证明,只要学生记住每一单元重点的单词和句型,考试成绩就不会很差。而大多数学生记忆单词和句型的方法还是停留在死记硬背阶段,因此整个英语学习过程留给学生的印象就是不停地背诵,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那么持久的兴趣从何而来呢?

3、重读写、轻听说

“高考”的影响也蔓延到了小学,迫于考试的压力,教师不得不强化读写训练,小学英语原本开设课时就少,一周只有三到四节课,如果读写训练加强了,分配给听说技能训练的时间就少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也就更无从谈起。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一味地强调读写,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就会越来越缺乏兴趣,即便考试成绩上去了,由于听说技能的“先天”不足,必将严重影响日后的学习。新课标提出,小学英语学习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果在小学就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那么以后将很难补救。

4、语音教学不能全面而又系统的开展

有两方面的原因制约着小学英语语音教学工作开展,一方面是教材的限制,小学英语现行教材有二十多个版本,大多数版本的单词后面都没有附国际音标。就笔者所教的陕旅版教材为例,新、旧版教材都没有附单词音标,只是从四年级下册开始教材内容中包含有少量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发音教学。教师一般都是按照教材的编排来组织教学的,这样一来音标教学就被大多数老师忽略掉了。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源于教师,他们自身语音知识不够专业系统,前面也提到,小学英语教师专业水平整体不高,主要是指语音语调方面的。这两方面的原因就造成了小学语音教学始终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境地。换句话说,即便有些教师意识到了语音教学的重要性,也尝试着教授学生音标,但由于语音专业知识欠缺,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所教内容也仅仅局限于48个基本音的学习上,而对于一些特殊的语音现象,如连读、重读、弱读、失去爆破等不予涉及。除此之外,“语调”练习也仅仅停留在“一般疑问句用升调,特殊疑问句和陈述句用降调”这一知识水平上。我们都知道,英语是一门依靠语调来支撑的语言,语调的升降变化形成了地道的英语,在小学英语教育中忽视语音教学是英语基础教育的一大缺陷。

5、语法教学“进退两难”

一直以来,小学英语中的语法教学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虽然新课标里面对于小学阶段应该掌握的语法知识并没有明确规定,但教材内容中出现的大量语法现象又迫使教师不得不教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还不够完善,从而导致他们缺乏归纳能力以及学习相对抽象而复杂语法知识的能力。语法知识的学习对小学生来说本身就是“软肋”,若不教,一方面考试题目中会出现,另一方面家长会抱怨教师教的不够扎实,初中教师会抱怨小学教师语法知识匮乏,教得不够系统全面。如若教授语法知识,不仅占用了训练口语交际能力的时间,而且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吃力,收效甚微。笔者认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三大任务应该是强化语音、培养语感和提高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语法知识的学习主要是在中学完成,不必要占用太多时间。

上述的种种事实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教育的欠缺,看到了我们孩子的苍白和无奈。我们应根据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制定相应的措施。如加大英语教师培训力度,为英语课程实施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开展并壮大英语教研活动,让老师在交流、碰撞会产生生命的火花。作为教师,要不断更新理念,改进教学策略,不要仅仅把英语作为一门学科知识来教,让学生去背单词、学音标、记语法,而要以活动为主,让学生多听、多说、多玩、多演,在活动中接触语言信息,教师教学要重视教学的结果,更要重视教学的过程,要把重点放在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要善于设计问题,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思考,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三思录和习惯。

参考文献

[1]国家英语新课程标准,2011

[2]董燕萍.从广东省小学英语教育现状看外语要从小学起的问题[J].现代外语,2003(1):40-47

篇8:中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1 研究对象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庆阳市3所中学和3所小学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计算机网络搜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查阅相关中小学体育教育研究现状及相关政策方面的文献和资料, 并对其进行收集、分类、整理, 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1.2.2 问卷调查法

制定问卷调查表, 对庆阳市3所中学及3所小学的教师及学生分别发放调查问卷, 问卷采用现场发放、当面回收的形式。发放14份体育教师问卷, 回收14份, 回收率100%, 有效问卷14份, 有效率100%;发放260份学生问卷, 回收254份, 回收率97.7%, 有效问卷254份, 有效率100%, 对回收有效问卷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的分析

2.1.1 学校领导对体育教育重视不够

被调查的3所中学的学校领导中95%的校领导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不重视, 3所小学的校领导中有90%的校领导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不重视, 他们只注重学生的文化课成绩, 因为他们认为上级领导考评工作不用考评体育, 家长及社会各界只看文化课的分数, 所以他们认为升学率直接关系着自己的升迁或被贬, 无视学生体育活动和身体健康状况。尤其受应试教育对体育课开设的冲击, 随着年级增高而加大了应试压力, 尤其涉及到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 一律不去浪费时间, 因此“音、体、美”自然被视为正常教学的附属品。

2.1.2 学生对体育学习不重视, 家长认识偏离

调查显示, 90%的学生喜欢上体育课, 但其中仅有15%的学生是为了学习体育技术技能, 而75%的学生只是为了在各种应试科目单调乏味的教学形式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时, 想在每周仅有的两节体育课上得到个性的充分舒展和放松。基本上学生们都认为理论课程与体育课有正副区别, 10%的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 认为升学考试不考体育, 家长也不关心体育锻炼, 家长关心学生文化课的成绩, 学生当然就不重视了, 认为参加体育活动太累, 甚至认为是在浪费时间。

2.1.3 体育教学活动匮乏

经过对6所农村中小学的调查研究发现各学校每个班每周只有两节体育课, 即使这样仍有相当数量的体育课被挤占。体育课堂教学形式较多, 能严格按体育教学组织要求上好体育课的寥寥无几。即使责任心较强的体育老师在组织教学中也是缺乏创新, 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被呆板、机械的模式所限制, 根本不可能尽情发挥教学方法的个性化, 多样化以及师生之间的多边互动。

2.1.4 早操、课间操和课外缺失保障

在调查中发现, 中学生的出操率较好, 而小学生出操率低, 甚至没有安排课间操。各学校每周只安排一次课外活动时间, 但初、高中毕业班几乎没有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究其原因, 除重视程度、组织安排等因素外, “应试教育”是主要原因之一。

调查显示, 我省有36.2%学校没有学校体育运动代表队。被调查的6所学校均在36.2%范围之内。中学虽有体育运动训练队, 但主要是应付高考的毕业生, 训练项目仅限于篮球和田径。

2.2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对策

要积极有效的改进农村中小学的体育工作, 国家要在政策上进行一些相应的扶持, 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结合现阶段的实际, 要解决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现存问题, 需要采取有效对策。

2.2.1 提高对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

各级管理部门及乡村体育教师、家长应转变观念, 加强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 充分认识到体育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 应该知道通过体育技术的学习, 可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劳动, 具备现代社会的适应

能力和生存能力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提高各阶层对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 首先政府应提出一些相应的政策, 其次教育部门应提高对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视度, 最后还应该通过电视, 网络等传播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体育课的功能。

2.2.2 解决体育师资问题, 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

建立健全机制, 按照完全中学、乡镇初级中学、乡镇中心小学、村级小学的不同层次, 提出不同的现实的办学目标, 对体育教育工作抓得实的学校和个人要进行表彰以激励督促各级学校和个人因地制宜搞好体育教育工作。

体育教师的基本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础知识、卫生保健知识和运动技术、技能, 促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只有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 才能保障学生健康成长。首先, 体育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把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切实领会课程改革的精神。在教学实践中, 依据身体活动和健康两条主线索, 将学习领域目标规定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5个维度, 进行教学。其次, 要因材施教, 对学生身心发展特征进行研究, 包括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需要、认知发展与情感的形成、身体发育的特征、社会化过程与个性养成等方面。

2.2.3 重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着力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首位。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 因地制宜, 想办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要由过去的从属型的师生关系向合作型转化, 从被动型的学习方式向主动型的学习方式转化。要使学生对我们的体育课感兴趣, 就必须以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用一些符合时代特色的教学内容, 采用妙趣横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将“要我学, 要我练”变成“我要学、我要练”, 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

2.2.4 加强对体育教学设施的投入, 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设备

体育场地、器材是加强素质教育,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增进学生健康的物质保证。学校领导应向上级部门争取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 首先应配备体育教学的基本设施。体育教师和学生也应善于动手, 利用废旧物、生活用品等工具, 做一些简单的体育器材如:跳绳、沙包、羽毛毽等, 既解决了器材的短缺问题, 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 结语

通过对庆阳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 发现学校领导对体育教育重视不够, 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偏低, 学生对体育学习不重视, 认识偏离, 体育教学活动缺乏, 体育教学模式单一, 方法陈旧, 场地器材严重不足。

提高各阶层对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 有计划的解决体育师资问题, 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 重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加强对体育教学设施的投入, 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设备。通过此次调查分析, 希望庆阳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有所改善, 能够良好的发展。使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 不仅要增强体质, 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 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 发展个性,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参考文献

[1]曹燕, 麻新梅.中澳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比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 36 (10) :85-87.

[2]田应丰.农村学校体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1) :164.

[3]周元超.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调查[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6, 6.

[4]冀晓斌.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与思考[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1, 16 (3) .

上一篇:数学教师个人三年发展规划下一篇:同桌的你25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