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生德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2024-07-01

农村中小学生德育现状分析及对策(共9篇)

篇1:农村中小学生德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农村中小学生德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延坝中学:周延兵

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是教育中最重要也是最首要的一个关键部分,“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是我校一贯的教育理念。特别在提倡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它被放到一个非常突出的地位,德育历来备受重视。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冲突更加激烈,而新的体系尚未建立,学生不再单纯,校园不再安宁,教师不再权威,尤其是在农村,大量的留守学生严重使中小学的德育工作面临着更多更新的挑战。总体看来,当前各中小学德育状况出现了滑坡的趋势,究竟问题出在哪?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而这些问题有该如何解决和应对?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分析的。

一、农村中小学德育现状

我们通过问卷、走访、座谈等形式,调查了当前我校学生德育现状,我们感觉最深的一点是:他们幼稚与成熟并存,自尊与自卑共增。一方面对社会、家庭要求很高,另一方面又不愿为社会、家庭作更多的贡献。他们的观念与习惯、语言与行动是如此矛盾地又和谐地统一在一体。

1、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些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头脑中装着各种各样的错误观念,极端个人主义,只知道关心自己,不知道关心社会和他人,说话办事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哥们儿义气”重,而且误把“哥们儿义气”当成真正的友谊;崇尚金钱万能,贪图物质享受;受社会上不良现象和影视作品负面影响较大,致使是非不分,善恶不分,盲目崇拜模仿影视作品中的人物。

2、缺乏健康的心理品质。如有的学生性格孤僻,不合群,与同学格格不入;部分留守学生缺乏自信,破罐破摔,厌学情绪严重;有的学生缺乏诚信,漫天谎话,欺骗同学、老师和家长;有的学生缺乏自理、自律能力,凡事靠父母,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有的学生畏难思想严重,怕吃苦耐劳,抗挫能力差;有的学生自私,骄横,“老子”天下第一,同学之间不讲团结谦让,家中则是唯我独尊。

3、缺乏起码的道德礼仪。如有的学生经常疯赶打闹,说脏话骂人,以大欺小;有的见到老师、家长不打招呼,横冲直撞;有的对待同学困难置若罔闻,视而不见;有的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体贴、孝顺父母;有的拾到东西就装进自己的腰包里

等。

4、缺乏法律知识,法制观念淡薄。如有的学生迟到、早退、旷课已是家常便饭;有的学生小偷小摸,不以为然;有的损害公私财物;有的进出营业性电子游戏机室;有的甚至携带凶器,拉帮结伙,打架斗殴。

5、缺乏环保意识。如有的学生乱丢乱扔,随地吐痰;有的洗手喝水不关水龙头,大白天不关电灯开关;有的学生随便踏草、摇树、摘花;有的乱写乱画等。

从这些行为表象来看,农村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并不是那么令人满意的,甚至

还很令人担忧。社会在发展变化,我们的教育也应随之发展变化,不然我们的教育只能成为空谈。在当今的教育改革大潮中,对学生的了解必须要到位、要及时,这是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须要进行的基础性研究,缺少了了解这些问题的意识,我们的教育会走弯路、起反作用。对这些学生的基本状况也必须做好充分的认识与掌握,否则作为教育者是不可能很好地对学生作出有针对性的教育。

二、农村中小学德育对策。

怎样让德育落到实处?我们一直在反思,一直在探索。针对德育中标准过高、空洞说教、脱离现实、加大虚空等现象,我应贴近学生生活,引生活活水,着眼人的教育。诚如叶澜教授所倡导的培养“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为人之德,以责任心为核心的为师之德,以爱国为核心的为民之德,以热爱生命、追求自我完善为核心的立身之德。”一句话,培养一个正直的人。因此,我校在加强德育教育中采取了以下几种对策。

1、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相对教育对象学生来说,各班制定了《班级日常行为规范》,德育处制定了《班级量化评分细则》、《延坝中学仪容仪表细则》、《学期操行评定制度》等德育机制;学校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确定为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专门制定《班主任岗位职责考核细则》、《师德考评细则》。开展争创“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活动,通过活动评比,评出了一大批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给学校德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2、建立完善的管理网络。我校的德育工作,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挂帅,主管校长负责,德育处主任、团委书记、班主任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四线”管理。即“党支部——主管校长——德育处主任”一条线,主管师生政治学习,组织师生开展各项德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主管校长——德育处主任——班主任”一条线,主要负责师生的一日生活制度,贯彻落实师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值周教师——校团委——学生会——班委会”一条线,负责日常行为规范的自查自纠工作;“校长室——德

育处——派出所——学生家长”一条线,主要负责学校、社会、家长“三结合”教育及安全教育。“四线”保证了德育管理制度的落实,加强了德育渗透。

3、改革评价制度,强化值周管理。评价一个老师一个学生,不再单纯看考试成绩,而是将教风、班风、学风、学生综合能力都纳入评价范畴,并在评价中占相当大比重,结合考察成绩作出综合评价。学生行为考核评定采用等级和评语相结合的方法,成绩纳入操行评定;实行等级制,充分发挥评价的调节作用、导向作用和行为纠错作用。强化值周教师常规工作,做到每周一次大扫除、一次安全教育、一次德育教育、一次仪容仪表检查,使德育工作做到时时抓、周周抓,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道德素质及文明习惯。

4、重视文化建设,实施环境育人。一是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在班级管理园地由德育处统一制定张贴《延坝中学学生行为习惯》、《延坝中学学生每日“五问”》、《 德育处寄语》、《国旗下的誓词》、《班级文明公约》等。二是对学生进行“心中有他人”、“树立自信”、“珍惜时光,做时间的主人”、“爱同学、爱老师、爱学校”、“学规范,依法自律”等不同主题的思想教育活动。三是重环境熏陶。规范升旗仪式及国旗下讲话、警示标志牌、办黑板报、教室走廊悬挂世界著名科学家画像,教室内悬挂名人名言条幅,使校园环境美化、育人化,把校园变成“一座会说话的校园”。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举办“校园诗歌朗诵大赛”、“献爱心捐助”、“文娱晚会、“篮球赛”、“拔河比赛”、“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等。五是办好校园广播室,加强校园好人好事的宣传。六是在师生中开展“一帮一,献爱心”活动。七是重视榜样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校内举办“学习标兵”、“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五好学生”、“星级学生”、“明星班级”评选表彰活动,并将他们的先进事迹,张榜公布,号召全体学生向身边的先进人物学习,使他们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

5、建立心理咨询室、开通亲情热线。健康的心理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也是事业成功的保证。学生不良心理若得不到及时发现和科学矫正,将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会影响将来事业的成功。针对学生的心理品质现状,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派专职心理学教师担任咨询室室长,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讲座。同时开通亲情

电话,解决了留守学生和父母交流的障碍,从而使他们感受到父爱母爱、家庭的温暖。

6、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家、校合作共同育人。首先,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通过家长学校的开办来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

机的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其次,是建立家校互动制,形成德育合力。建立家访制,建立留守学生家长定期联系制,建立教师家长共评制,设立家长接待日,真正做到家校联教,共同育人。第四、吸收家长参与课改,让家长与课程改革同行。

总之,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任重道远。学校要始终不渝地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地素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网络,与时俱进,坚持素质教育地方向,通过各种途径和灵活多样地形式,围绕教学工作这个中心开展德育工作,只要我们用战略眼光、用科学地发展观来审视当前德育工作,达到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农村学校德育工作就会进入一个新阶段。我们应正视现代德育的新特点,德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化和驯服,不再是简单的满足于师生平等关系中的自动、自治和自育,而应是以人为本、最富有人情味的服务。只有这样,德育的内容才会内化为学生终身受用的良好品质,才会以成人促成才。

篇2:农村中小学生德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人素质的核心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学生工作的中心环节。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特别是在农村小学,德育问题尤显突出。那么,如何让农村小学的德育工作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真正发挥育人的功效呢?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学校德育跟不上时代步伐。在当前社会大变革时期,人们的思想不断发生着变化,多元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使得学校所传授的价值体系与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体系有了一定的差别,社会现实不再象课本中描述的那么美好。而目前的农村学校,德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都很落后也是不争的事实。总体上说,农村小学的德育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学生德育水平不高。农村孩子身上有许多闪光点。比如诚实、勤劳、纯朴、富有同情心等。但是,也不可避免的地存在着一些缺陷:缺乏现代文明意识,缺少平等、民主、法制、合作观念,基础道德水准不高;不少学生卫生、礼仪、公德意识差,行为习惯不良。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潜移默化的渗透。

传统的德育模式亟待改革。以往的学校德育,一方面在途径上是以品德课的方式孤立地进行的,不能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德育也只是德育教师的任务,其它教职工德育意识不强,不能形成全员德育的氛围。另一方面,在教育方式上采取生硬灌输理论知识的方法,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德育理论知识,无法引起强烈的道德情感共鸣,更不能自觉地将品德知识内化并进而形成自觉的品德行为,结果造成了品德知识与行为的割裂。所以这种以灌输为主忽视教育主体的教育方式,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道德观念,学生对规范的遵守不是出于道德的需要,而是由于外界的压力。

二、改进农村德育工作的对策要做好小学德育工作,首先必须转变德育观念。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农村学校更应如此。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要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避免形式主义;要更新人才观念,克服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要树立使受教育者为今后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树立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观念。要做好小学德育工作,必须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他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重要的榜样示范作用。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校德育起着决定作用。只有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了,起到应有的榜样作用,才能真正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要做好小学德育工作,必须采用多种形式,注重实效。抓德育不可仅是讲空话、守教条,而是要采取多种要将它与实践结合起来,做到言行有果。作为农村小学,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的条件,努力挖掘德育资源,营造德育环境,探索适合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新方式。要立足于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把学科教育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最基本的行为习惯抓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可利用主题班会、演讲比赛、读书活动、升旗仪式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使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养成良好习惯,增强集体荣誉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继承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形成教育合力。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应三位一体,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当前,特别要注重优化德育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教育的载体,具有客观的教育力量。为此,我们要大造德育舆论,净化社会环境。乡镇政府部门要努力整治好学校周边环境,加强监管直至取消学校周围那些接待未成年人的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加大危害学生安全和学校工作秩序的打击力度。形成关心、爱护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的社会风尚。

教育家徐特立说过:“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教育后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人。”而农村小学的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程,需要教师采取科学得当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得学校德育真正发挥它的育人的功效。

篇3:中职学生德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一、当今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现状

(一) 多数学生缺乏奋斗动力

由于中职学校的入学门槛较低, 对学生各方面没有什么要求, 中职学校迎来了许多中考落榜生。他们觉得成绩高低无所谓, 对学习没有追求。大多数中职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 甚至是迷茫的。

(二) 心理素质与承受能力较差

由于许多学生是中考中的失败者, 其中一些学生迫不得已选择中职学校作为自己未来的出路。有些学生由于较自卑, 认为自己学习能力太差, 觉得自己前途渺茫, 便没有了奋斗的动力, 自暴自弃, 任由自己堕落。

(三) 法律意识淡薄, 纪律性不强

在中职学生中, 经常出现打架斗殴的事件, 归根结底是由于许多学生在入学之前就是令家长、学校、老师头疼的学生, 其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经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从而诱发打架事件, 重则演变成刑事案件。

二、中职生思想道德现状产生的原因

(一) 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当前, 受西方文化与思想的冲击, 网络的普及, 学生接受这些多元化价值观念越来越简便, 然而中职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分辨能力, 不能判别哪些文化思想是有益的, 哪些是无益甚至有害的。他们被社会上许多不健康的思想所侵染, 例如拜金、势利、享乐思想。正因这些不良风气, 学生会发生违纪甚至违法的行为, 严重影响了学生思想、心理等方面的健康成长。

(二) 家庭教育的影响

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 一言一行都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看一个学生的所作所为, 便可知其父母如何。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过于简单生硬, 有些家长甚至采取粗暴的态度和行为教育孩子。在孩子犯错时, 不是循循诱导而是用拳脚对待孩子。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时期, 他们敏感、不爱听从任何人的意见, 许多父母却不能理解孩子的叛逆行为, 用错误的方式对待孩子。长此以往会使学生的心理扭曲。除此之外, 由于计划生育原因, 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子女, 因此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过分溺爱、犯错不加惩罚, 甚至惯纵自己的孩子, 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大多自私自利, 只为自己着想, 经不得大风大浪, 承受挫折能力较低, 其思想道德水平比较低。

(三) 德育的工作方式与方法过于简单

许多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时, 只是开开班会, 口头上讲解与德育有关的知识。在学生遇到困惑或有心理问题时, 老师不能给予良好的解决对策, 对学生的关注度也不够高。在学生犯错时只是简单地请家长、上报学校给予通报批评。

三、解决中职学生德育问题的对策

(一) 创新中职德育教学体系

学校要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创新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通过中职德育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世界、价值、道德等观念。学校要有针对性的, 按照学生的问题来进行教育。同时, 加强对学生的法律、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拒绝以约束学生、压制学生的方法进行德育。

(二) 更新观念, 转变德育工作方式

面临职业教育的新情形、新局势, 中职学校可以适当加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 举行各种志愿者活动、学雷锋活动、种植树木、军训等,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德育的力量。老师也可以把德育活动作为一项考核内容, 严格记录, 监督学生去完成。

(三) 重视对学生的德育

老师可以给学生灌输关于奋斗的信念, 要循循诱导学生, 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对自己未来工作的期望。一个人只有有了目标, 才能为其奋斗, 才不至于碌碌无为, 整日浑浑噩噩。对于学生的专业, 老师要教导学生遵守职业道德, 以职业规范约束自身的行为。在学生犯错时, 老师要谆谆教导, 以爱心、耐心去包容、宽容犯错的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给予充分的关心, 多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 诚心诚意与学生交往。当学生接纳老师以后, 才会向其吐露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此时老师应该对应每个学生不同的状况, 进行不同的教导。

总之, 德育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 不论是教师、学生亦或是家长、社会, 都要对学生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爱心。当下应结合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学生德育状况, 对症下药。对学生多加关注, 利用相应对策指引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郭莹.中职学生德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职业, 2015 (2) :119.

篇4:小学生德育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小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德育观,有助于他们成人成才,可以为未来社会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因此,做好小学德育教学,是当前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小学生德育教学现状

1.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教师投入度小,教学观念传统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德育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语、数、外等知识相比有较大的差别,德育属于思想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德育的知识更趋向于一种感性的认识,而语、数、外等文化知识则较多的属于理性的知识,学生在学习时只有将知识点记牢就足够了。德育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与德育有关的知识。

然而,在目前的小学教学中,德育一直被教师当作一门副科,教师在教学时更加重视的是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对副科教育不加以重视,不少教师错误地认为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只要不惹是生非就可以了。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较少,对学生缺乏深入的了解,对学生一些不好的行为没有发现和纠正,部分学校对思想品德教育教师的投入力度较小,缺乏专业的授课教师,而且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只会照本宣科,只会照搬书本上空洞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没有兴趣,缺乏学习积极性,难以感受到德育对自己发展的重要性。

2.注重理论轻道德体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道德教学的教育方法单一,说教仍占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作为被动接受说教的“记录仪”,没有自主和独立思考的教育对象,因而无法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我们都知道,道德认识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被灌输目标和计划,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却忽视了在不断的道德体验启发中才能培养道德行为。当前的小学德育,常常不顾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接受能力,一味地从外部强硬地灌输,而不是启发和引导,从而没有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3.德育的评价制度实效性不理想

德育是一门与生活相关的教育,在新时代发展德育应从学生的发展原则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学生的德育观是否健全,这样学生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发展。

但是在目前的许多小学里,部分教师对德育的认识不够,注重知识的掌握程度,注重学生日常行为是否符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没有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否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在开展一些德育活动的时候,只是一味地表扬学生,对于学生的错误则只是轻微指正,没有真正让学生明白其中的意义,让学生认为这个错误是不严重的,下次还是犯同样的错误,学生听到的表扬多于批评,这极容易使他们陷入骄傲自满的情绪中,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潜意识对道德的认识。德育评价制度的不理想,造成了德育目标的模糊,学生无所适从,直接影响了德育的效果。

此外,在应试教育下,学生的学科评价机制还是以考试为主,小学德育这一门以培养学生思想观念为主的学科也不例外。学校的评价标准,重视的是学生的成绩,而不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是否规范,这样的评价机制使德育脱离了实际生活,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小学生的德育教学对策分析

1.创设多种德育方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

突破以前课堂讨论的局限性,拓展德育的空间和影响。德育功能的一个实际过程,主要是没有办法灌输完整的原则,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让教师拓展新的教学方法经验,或是学生在道德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让学生成长起来。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新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德育目标和要求,突出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主活动。

一是利用多种媒体和现代传播工具,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增加覆盖面,渗透德育。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快乐健康的实践活动、知识竞赛、社会活动等,使德育更具吸引力,达到学生参与自我、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目的。三是通过校风建设和校园建设,发挥“无形教育”的熏陶作用。在具体的德育方法改革上,针对过去空洞枯燥的说教,变“刻意”教育为“无为”教育,如采用“陶冶”“示范”“暗示”等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辅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我体验、自我评价,可以很容易地被学生所接受和喜欢,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2.教师明确教学目标,采取多种评价方式

小学德育,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方法,学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德育困惑。例如,小学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是要在公交车上给爷爷奶奶让座,但是自己让座之后,座位却被年轻的叔叔占领了,该怎么办呢?再比如,学生学到了做人要诚实守信,但是生活中经常有欺骗他人的现象存在。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自己学习的德育知识存在一定矛盾是必然的,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学会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解惑,协调这些矛盾。

此外,在进行德育教学时,必须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使学生更好地发展,针对德育教学的特性,教师在进行德育评价的时候可以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入手,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比如说可以开展每周总结,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这一周都做了哪些与德育相关的事情。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的德育观才可能真正建立。

3.在生活中感受德育,建立良好的德育观

如上所述,德育是一门与生活相关联的教育,而在生活这本大书里,学生学习到的德育知识可能会比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更多,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德育是一门生活的知识,在生活中学生可以通过一些行为感受德育,并且分辨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又与自己學习过的德育知识相违背,在无形中给学生以深深的影响,使学生的思想得以转变。

教师在教学中将德育知识与生活相连,可以开展一些小活动,比如说安排学生去敬老院看望需要帮助的爷爷奶奶,在马路上做文明交通的引导者。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在生活中德育的重要性,而且这些活动活泼有趣,可以有效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这些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些德育活动中,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德育观。

总之,德育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细致而又矛盾的工作,小学生的德育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做好小学生德育教学工作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教师的不断付出,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来引导小学生的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渗透正确的德育观,使学生意识到良好的品行对自己发展的重要性,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李君.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

[2]章恬.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

[3]朱月.小学生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 2015.

篇5:农村中小学生德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常为学生单调贫乏的 阅读生活而苦恼。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每学期只有30篇课文,不过3万字左右而已,学生中少数人知道王熙凤、吴用是谁;百分之八十的学生不知“煮酒论英雄”、“智取生辰纲”是怎么回事,学生的阅读面、阅读量都达不到要求,即便他们词穷语拙饥饿难堪,也无心无趣去汲取课外书本的营养。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有以下几点原因:

1、受家庭因素影响,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足够的兴趣。长期的应试教育使良好的课外阅读家庭氛围难以形成。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劳作之余,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他们对于“课外阅读”这一概念表示不解,觉得自己的孩子对书本上的知识都未吃透,还谈课外阅读是“不务正业”。

2、学校和教师未能给学生课外阅读创设充足的条件。除了家庭因素之外,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学校也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有的学校因为基础设施的配备相对简陋,没有设臵图书馆、阅览室,也就不能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良好的环境。而且部分老师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很少鼓励学生去

看一些有益的书籍,甚至规定看课外书就是违反纪律,导致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脱节,造成课堂所学的学习方法无用武之地.也影响语文教学学生思路狭窄,难以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内容。

3、课外阅读范围不广。在家长和学生的头脑中,一听说要买课外书,80%买的是优秀作文籍。学生课外阅读很少涉及中外名著、人物传记、科普读物,课外阅读的范围狭窄,由此不难看出,“家庭藏书量甚微”,“学生缺乏课外阅读资源”,也是导致学生课外阅读少的原因之一;

4、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少学生阅读书籍都是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很少做笔记,在15%做笔记的学生当中,也只是摘抄几个好词好句。

针对以上现状,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利用课本中的事迹激励,利用课本中人物树榜样。《音乐巨人贝多芬》中描述了音乐巨人贝多芬孤独了,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世界,创造了震撼世界的音乐;《闻一多的说和做》描述了他为了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药方,兀兀穷年,目不窥园,足不下楼,达到了忘我的程度;玛丽〃居里把物质的享受抛在脑后,全身心地实验,做了上千次试验,终于发现了镭;傅雷教导傅聪做一个“赤子之心”,“赤子之心”孤独了,就创造了音乐的新世纪。这些精辟的材料可激励学生跃跃欲试,启发他们严格约束自己,珍惜时间,专心致志多读书、读好书,以达到广泛阅读的效果。

2、抓住媒体契机,有效促进课外阅读。利用学生喜欢电视的特点,关注电视节目,由此引导他们读一些高雅的、健康的文学性书籍。如《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中华成语故事》等等已经拍摄成为电视剧,可以利用此契机,渲染电视情节引导学生畅快的阅读原著,享受阅读原著的尽兴,促进学生阅读名著。

3、授之以渔,提高读书效益。“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影,足以长才。”但漫无目的读书如过眼云烟;见书就读,如大海淘金,收获甚微。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老师就要亲临辅导,如帮助制定阅读计划,帮助其明确读书目的,端正其读书的态度(不能尽信书,多思、多疑),告诉其阅读方法:可全读,也可精读;可涉猎,也可不求甚解;可做内容摘要,也可做好句摘抄;可通读,也可跳读;可朗读,也可默读……

4、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学习心得的良好习惯。交流使模糊的问题清晰,触发出新思想的火花,可帮助学生领悟整体,体味局部充分感受读书的快乐。

篇6:农村中小学生德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清水县郭川学区 郭德戬

近年来,由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学校布局重组,农民的经济观、教育观逐步发生变化,另外,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就业不容乐观,致使厌学情绪在不少学生中滋长、蔓延,即便是小学,也是如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多,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经济观、教育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考上大学和考不上大学都一样能到城里挣钱的思想给农村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学习无用”的思想,家长观念的影响以及社会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致使小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严重的甚至旷课逃学。

一、农村小学生厌学的表现

(一)在学校里的表现

当前,在许多小学里经常听到老师说某某学生不是笨,不是学习能力差,而是懒,不学,其实这就是厌学的表现。小学生的厌学现象在学校里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到校比较迟。要么经常踩着铃声进教室,要么常常迟到,这些同学起床后,洗脸、收书包、吃早点动作都很慢,出门后在上学路上也是东张西望,边走边玩。

2、到了学校也不会马上拿出书来读。而是和周围同学说几句话,即使拿出书来,也是慢吞吞地翻,边翻边看同桌读哪里,他也跟着读那里。甚至眼睛在东张西望,嘴里却在朗朗上口。

3、课堂上不专心听讲,注意力不够集中,思想易开小差。上一会就左顾右盼,几乎不会主动回答问题,小组合作学习也很少参与,同桌讨论他一般只听不发表意见、观点。不管老师如何问就是不吭声,布置的课堂作业要要么混着不做,要么混到下课后抄同学的,再不就是课堂上抄同学的,抄不到就乱做,测验各科几乎不及格。

(二)在家里的表现

小学生的厌学现象在家里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平时观察,凡是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一般在回家的路上不是这儿逗留会,就是那儿磨蹭会,回家都比较晚。

2、回家后经常就书包一扔看电视,还有少部分学生会被父母牵上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3、等家长问作业做完没有时,他才会拿出来做或是去问同学做哪里,甚至有时候他就说没作业。或者草草了事谎说完成了。

4、做家庭作业时如果父母在旁边监督的话,作业还基本认真,如果父母没有时间监督的话,就一塌糊涂。甚至干脆不做。

5、老师布置的非书面作业从来不做,对父母就说没有作业。当然,在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当中也有极少数同学在家还比较听话,是个乖孩子。可是在学校表现就不怎么样。

二、小学生厌学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枯燥乏味的教学与教师行为的失范导致了学生厌学。

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是引起小学生厌学最直接的原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老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枯燥无味。教育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一味的注重学习成绩,偏爱成绩较好、配合自己的学生。讨厌叛逆性、经常违反纪律、不听话、成绩较差的学生。处理学生的矛盾时难以做到一视同仁,对自己喜欢的学生网开一面,而“问题学生”则不问青红皂白就进行惩罚。学生产生反感,就不会认真对待教师所教的课程。

(二)学生困难、成绩不良与人际关系障碍导致自信心缺失。

还一部分学生因为学习时遇到困难多没有及时克服导致基础不牢,课堂上不容易听懂,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效果愈来愈差。在学习中感觉困难,举步维艰,让他们惧怕学习,自信降低。一部分小学生从小学习就失败,很少成功过,他们已放弃学习,虽然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认定自己反正学不好而变得沮丧。也就是说,学生最初只是不会学习,没有掌握基本学习技能而已,并非教师眼中彻头彻尾的懒汉。

师生关系也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情绪。有些学生因为长相、穿戴不好、学习不突出、没有家庭背景等原因受到教师的歧视。也有一些学生很安静,比较听话,不惹是非,在生活与学习中暴露的问题不明显,不易引起老师的注意,成为长期被教师忽视的群体。缺乏与教师之间积极的情感交流,对教师反应冷漠,对班级活动和同学交往也失去兴趣,丧失自信,对一切都感到索然无味。而经常受到教师批评、处罚的学生与教师关系更是紧张对立,他们反感或害怕教师,这种消极的情绪也会蔓延到学习当中。

(三)繁重的课业负担与过度学习使学生产生厌倦。

老师布置作业太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值太高,再加上一些家长把一些家务活分给孩子。学生经常是干了这门,再干那门。负担过重抹杀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特别好的对学习有兴趣,不觉得负担重,少量不学习的也不觉得重。感觉负担重的是中间一大部分,他们特别想考好,却难度太大,导致被动负担多,而主动学习少。

(四)师长高度热情与背后的冷漠造成小学生心理落差很大。

家长与教师把学习看得高于一切,赋予高度的热情,为了让孩子搞好学习,将生活中所有一切都包办代替,一味的让孩子学习学习。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却不顾孩子的实际水平和学习能力。要求过高,不容许有任何懈怠,一旦孩子无法在学习成绩上达到自己要求时,家长就容易心理失衡,粗暴对待或悲观失望,不是棍棒相加就是百般辱骂,这会造成学生对学习的恐惧感,失去信心,容易否定自己,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倦。有些同学在遭遇困难时不仅得不到帮助,还遭家长的责骂、教师的批评,因此感觉非常无助,对自己产生怀疑。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讲,家长和教师是他的“重要亲人”,如果反复对其倭化和贬低,其自尊和自我期待就会被像刀一般锋利的诿化语言斫削。更可怕的是,当老师诿化一些学生时,其行为和态度也会影响其他学生对这些被贬者的看法。在中小学阶段,同伴生活在儿童成长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甚至超过老师和家长的作用的趋势,如果被同伴排斥,那将是“天塌地陷”的感觉,造成小学生心理落差变大,进而产生惧怕学习、害怕失败的心理。

(五)学生不能有效参与学习互动,学习处于观望状态。

由于教师不能及时因材施教,没有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活动,没有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反,无论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高,也不可能顾及到所有学生,无论老师多有爱心也不可能关注到每个同学,更不用说要帮助学生解决个人的学习困难了。绝大多数的同学不能参与到学习互动中去,渐渐地部分同学逐渐习惯了观望的态度,成为学习的旁观者,不再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六)小学生的自身因素为小学生厌学提供了可能。

发生认识论认为,学生认知水平影响了学习兴趣。学生间学习水平差异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渐增大,学生成长过程,既是所有学生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生间学习水平差异不断分化的过程。学生自我评价方式从他评走向自评。他们开始质疑老师评价,教师评价不再是唯一权威,这使他们不再仅仅为追求教师评价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从三年级开始,儿童道德判断进入可逆阶段,学生不再无条件地服从、信任教师了,对老师的要求随年级增高而逐步增加。不一定都听老师的话,当然也意味着对老师的要求有时不予配合,甚至是我行我素。

综上所述:学生的厌学心理产生是内外共同作用的结果,除此之外还有不良的学习环境、方法、习惯和兴趣的缺乏使得小学生迷失学习方向,失去学习兴趣,心理包袱重,以至出现了“厌学”现象。

三、小学生厌学现象的对策研究

针对上述现象,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如何帮助学生清除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回归正道,从而健康自信地学习、成长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学校要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教学方法,把研究性学习引进课堂,让学生全过程参与教学,在参与中获得成功。

农村小学的教师需要转变观念,需要把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这样,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里,就可以给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个性自由伸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实践证明,依据学生的智力高低范围,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构建知识网络,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激励自己,获得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学生对成功的认同,首先是基于自己的价值观,他们只要承认自己成功了,就会得到一种愉悦;如果教师也认为他们成功了,这种愉悦感就加强了;如果同伴也认为他成功了,这种成功感就更加强烈了。所以,我们改革教育教学的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极为重要。它会使学生的乐学情绪明显增加。

(二)教师、家长要有正确的评价观,为孩子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

学校、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教师、家长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生对分数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受父母和教师对分数的态度影响,教师、家长对学生分数不客观、不正确的态度可能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影响其正确的学习态度的形成。因此教师、家长首先要形成正确的评价观,认识评分的意义,对学生获得的分数持积极的态度,切不能对于一些不能达到老师、家长所谓高分的学生,以挖苦、讽刺、打击的消极态度对待他们。特别是教师,应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做人的引导,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能一味的注重分数。

作为家长也应正确看待学生的学习,学习成绩的差异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的成功,应从长远看,而不是一日一时的分数,应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总之,要使孩子能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学校、家庭要给他们创设一个适宜他们个性、智力发展的民主、宽松、愉悦、和谐的外部学习环境。

(三)老师尽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过高的学习要求、过重的作业常常使学生精神紧张,身心俱疲。只有减轻学生负担,相对地压缩学习时间,才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学习不是机器,他们也需要休息。这也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社会、学校及家庭要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通过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减少作业量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从事自己喜欢干的事,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习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保持旺盛的精力,能够情绪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

(四)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

厌学的学生通常表出自卑,要再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重拾对学习的信心,只能从思想根源上下手,彻底转变对学习的观念,客观的认识自己的生存意义。首先,赏识教育很重要,不要忽视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教师和家长要用:“你真行”、“你是好样的”之类的话多激励孩子,使孩子树立向上的信心,鼓起前进的勇气,大胆地往前走。孩子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要用放大镜来看孩子,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不要总是抓住缺点不放,让孩子在不断的鼓励和肯定中增强自信心,对学习产生兴趣。其次,创造机会让孩子体验成功。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而笔者要说:在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上“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多次失败,会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丧失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因此,我们应该千方百计地让孩子尝试成功,获得成功,“跳起来就能摘到桃子”。教师可运用“成功教育”手段,如在讲新课的头一天,先给后进生讲一遍,着重指出重难点,第二天上课时,让孩子能积极举手,成功回答出问题,或者给学困生提一些简单易答的问题,这样他们的信心就足了。学生在成功的基础上不断获得新的成功,在小成功以后获得大的成功。成功越多,兴趣越浓;兴趣越浓,自信心越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孩子就乐学、爱学、会学,这为孩子一生的学习开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总之,矫正小学生厌学心理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只有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社会大环境,深化改革,确实减轻学生负担。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给孩子以科学的教育、注重心理辅导,才能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的蔓延,使学生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农村

小学生

厌学现象

篇7:农村中小学生德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姓名:韦海斌

广西柳江县流山中学

邮编: 545113 关键词: 中学生 作文 现状分析 对策

联系电话:***(0772—7578330)作者简介:韦海斌

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中学一级教师,1992年7月参加工作,从事中学语文教学16年,著有多篇论文。1998年以来一直担任学校领导职务,现任流山中学校长。

农村中学生是一群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下的特殊群体,他们由于受社会环境、家庭生活和各方面素的影响,他们的作文或多或少呈现出与城镇中学生与众不同的作文特点。可以说,农村中学生的作文能力较差,在我从事的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纵观农村中学生的作文病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话语的组织与表达能力差

农村中学生大多数是讲地方言的,他们由于受本地方言的影响,其思维能力、语言习惯、遣词造句、语法逻辑等都烙上了地方方言的痕迹,他们的语言转换成文字的能力较差。如我所在的中学,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从小就是以壮话为主要方言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他们对于自己熟知的事物,有时候也不知道怎样用文字来表达清楚,所以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往往是病句较多,词不达意,语言重复。造成这种现象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受语流音变的影响。

很多农村中学生(特别是方言较重的),他们对于耳熟能详的事物不知道用文字去表达,曾经有这样的一个真实故事:一位县城的小学教师到偏运山区献课,课堂一开始,这位老师就问道:“同学们,你们看到过蜘蛛吗?”全班四十多个同学都摇头说肖没有看到过,后来经老师多次提醒,他们才知道自己教室门后面那个会织网的动物叫做蜘蛛只是他们的的方言里没有这个名词而已。由于学生对于一些事物不知道怎样用文字来表达,受这方面的影响,他们往往用地方方言套装上去,于是在他们的作文当中就有了把沿街乞讨的叫花子写成了“裤角”。把农村装神弄、骗人钱财的巫婆写成了“芝麻奶”。(注“裤角”、“芝麻奶”都是地方方言转换成汉字),也曾有一位学生本来是为了表达“今天下午劳动,我们班的劳动任务是抬石头建厕所”这意思,结果却写成了“今天下午劳动,我们班的任务是提因做马四”的了。

2、受语言习惯的影响。

地方方言的语法逻辑与普通话的语法逻辑总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农村中学生的语言思维或多或少受到本地方言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文章中就往往出现笑话。如有一位学生为了表现自己母亲的勤劳在文中写道“有一天放学回家,我看到山上有一头牛,走近一看,果然是我妈妈”。这一句话如果用壮话来表达没有太大的逻辑错误,可是用文字表达就闹成了笑话,这是因为学生受到了地方语言习惯的影响而造成的。

二、中心不明确,立意肤浅。

中心不明确,立意肤浅,这几乎是所有初中生作文的通病,而不仅仅是农村初中生作文中所存在的,但农村初中生在这方面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农村中学生接触的外界事物较少,如书籍的阅读、影视文化的影响相对少。另一方面,大多数农村学生文化功底较差,他们对于某些事物,不会分析,不会透过事物的现象挖掘出事物的本质。如一位中学生写一件尴尬的事,文中写道有一天早上自己去街上吃早餐,当吃完早餐时却发现身上一分钱也没带,怎么办呢?上课的时间又快到了,这个时候自己很难堪。卖粉的中年妇女看出了苗头并问清了原因,就对自己说,算了吧,上课要紧,这碗粉算是我请你吃的,你快去上课吧!文章只是叙述了事情的经过结果,而只字没有提到这位妇女的优秀品质,可以说文章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中心的。再如另一位学生写山村里悲剧,文中写道有一位女学生考上了大学,但是父母无论如何也不让她去读书,她的父母认为,女孩子读书不中用,何况现在读书又没有分配,这个女学生在抗争无效的情况下喝农药自杀了。小作者只注意到这女孩不应该这么脆弱,造成了悲剧的发生,而没有意识到这不仅是小女孩个人的悲剧,也是她父母和社会的悲剧。从以上两例,我们可以看出,农村中学生作文中的立意是比较肤浅的。

三、材料陈旧,套用别人作文样式。

农村初中生对外界事物的接触较少,加之农村生活的单调沉闷,农村初中生的作文也是在“重复那过去的故事”。另一方面,学生们见识少,对课外书的阅读也很少,知识面窄,他们作文的材料就不知从何而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办法,他们把写作文看成了做一种文字游戏,在作文的时候,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任务,不得不从作文选中套用一些作文材料。如以“变”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大多数学生写自己家乡的变化都写道了泥泞小路变成了柏油路,茅草房变成了楼房等材料相同的陈旧作文。甚至农村生活变味成了城市生活,如一位农村中学生写一个快乐的星期天,写自己辛辛苦苦从母亲那里得到了20元钱,坐公共汽车去买书,下车的时候看到路旁围着一群人,原来是为了给灾区捐款,自己犹豫了一下,终于把钱捐了上去„„。这一篇文章完全变味成了城市生活了,可以说捐款这事在农村是很少出现的,可是学生由于无材料可写偏偏虚拟出与别人相数似的事情来,这不能不说是写作材料缺乏的一种表现。以上种种都是农村中学生作文中所特有的一些毛病,根据以上的这些情况,应该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生的作文能力呢?下面谈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不成熟的作法——

一、加强口头作文训练,提高话语表达能力。

口头作文其实就是训练学生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不同的事物,果断地选择要口述的内容和语言,然后进行准确明白、有针对性、有条理性的现想现说。我们许多语文老师,平时只注重对学生作文实际写作能力的训练,而忽略了口头作文的训练,他们认为,口头作文训练一是占用了时间,二是学生胆量小,效果不理想。殊不知,口头作文训练对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学生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它最有效的克服了农村中学生语言转换成文字的障碍,加强话语的组织和表达。

如何进行口头作文训练呢?学生口头作文的训练,教师一定注意要结合学生实际和安排好时间,首先进行口头作文训练的时候不要难度太大。例如可以结合课文教学要求学生复述故事、概括故事内容。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如我在上981班语文课的时候,我就利用每周星期三的早读课时间,让学生轮流把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说成一句话新闻。这项“一句话新闻”的口头作文训练,作文中那种无材料可写的现象随之减少。进行口头作文训练,还要注意训练的序列性,应按照记忆性口头作文——观察性口头作文——想象性口头作文——论辩性口头作文的顺序进行。

二、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对材料的分析能力。

学生作文中,往往会出现“假、大、空”的现象,这是由于学生不注重观察身边事、写好身边人而引起的,他们觉得身边的人或事太平凡了、太普通了,他们对于身边的人或事缺乏观察和思考,觉得这些事和人,没什么好写。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曾经对学生进行了这样的作文训练,要求学生对班里的一个人进行语言、神态、动作等的描写,在描写时不要出现姓名,性别,学生作文完成后都上台来把自己的作文念一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一看他描写的对象是谁,如果班里的同学都能很快的认出其描写的对象,那么说明他的作文是成功的,否则就不成功。当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不仅是这些;另外,加强学生对作文材料的分析指导,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大有益处的。农村中学生虽然生活在比较单调的农村,但他们每天的生活中,不可能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留心观察,而且还应该学会对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分析与思考,学会区分是非的能力。例如在本地发生了一起车祸,有一位学生把它写在作文中,认为造成伤员死亡的原因是因为车主,实际上在车祸发生的时候有许多围观的人,他们不及时地抢救伤员,而只是在那里麻木的观看,致使伤员在车祸两个小时后死亡,在讲评作文时候,我要求学生对这件事情展开充分的讨论,并指出这些“麻木的看客”也是造成人员死亡的原因。一位学生由此受到启示,在一次以“责任”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时,这位学生写道:村中间的大榕树下,平时人们最喜欢到那儿纳凉聊天,有一天,不知从哪儿掉下一只死鸟,别人谁也不去理会这只死鸟。慢慢的,这只死鸟开始腐烂变臭,发出难闻的气味,连附近的几户人家也被这只死鸟的臭味逼得关上了门窗。可是大热天的,闷在屋里毕竟不是办法,于是人们开始埋怨这只臭鸟死在这里是谁之过„„一场大雨,把这只死鸟给冲走了,大榕树下又恢复了往日的欢乐气氛。这篇作文以小见大,构思巧妙,在考场上一举夺得高分。事后文章的小作者跟我说,这篇文章的成功,完全得益于我对那次车祸作文材料的分析。当然,这也离不开小作者平时的细心观察和思考的结果。所以说,指导学生细心观察,从平凡的生活中得到材料,挖掘出新意,这也是克服农村中学生作文材料雷同、套用别人材料的又一法宝。

三、加强课内学法指导,扩大学生阅读面。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几乎是所有在作文教学方面取得成功的语文老师的共识,可是有些语文老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课文教学孤立地要求学生记字词句和听老师讲解时记下的课堂笔记就可以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一篇很好的文章,常被一些语文老师讲解得支离破碎,而对于文章好的构思,好的写作手法往往给忽略了。应当注意到,课文教学应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上来,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时把文章的写法教给学生,而且在涉及到文章构思巧妙、写作得法时要让学生真正领会到。一般地,我为了把课文教学与学生写作能力结合起来,主要采用了以下的一些方法:

1、对比法。

这种方法宜用于某些课文与学生作文体裁相同、写法相似的文章中,在对比时,把相类似的课文进行对比,也可以把一篇文章变换一种方式跟它本身相比,如在上《孔乙已》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体味到结尾的妙处,我给学生提了这样一提问题:如果文章结尾写孔乙已已死在某个地方,它与原文的写法有什么不同?这样一提问,学生就明白了文章结尾的这种避实就虚的写法不但增加了文章的悲剧意味,而且给人无穷的想象空间。

有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文章构思的巧妙,我在教学时重点把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之间的联系说清楚,如上《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时,我列出人物关系表:英莲是贾雨村恩人之小女,薛藩是贾雨村靠山这亲戚,门子是贾雨村患难之故人,突出人物性格。再如上《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时,要重点讲解好菲利普夫妇与于勒船上巧遇这一情节,作者把人物置身于一种自然而又十分偶然的事件当中,来突出人物性格。教师只有把这些讲清楚,学生就有可能受益,来突出人物性格。教师只有把这些讲清楚,学生就有可能受益,在写作时可能运用得上。如有一位学生在《这件事发生以后》的作文中受到人物关系的启发,在文中他把落水者与救人者构思成一对父子,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安排在相对寂静的农村中午,这样就很好的突出了文章主题。

2、设想法。

教学生学习课文,对于好的文章、好的语段,应该让学生多读,并且边读边设想一下,如果让我写这篇文章,某个地方,自己应怎样处理?然后再比较两种写法的差距,学生一边读,一边联系自己的的写作实际,就会从范文中学得很多东西,在实际写作中也会运用得上,如初中课文中有一篇范文《读“画蛋”有感》我要求学生在阅读采用了设想法,后来我在布置“

得到的启示”这一作文时,有一位学生写从蜘蛛结网得到的启示,写自己因考试失败心灰意冷,一次暴风雨的傍晚,偶然看到一只蜘蛛无论狂风暴雨多少次把自己的网刮破,它总是毫不气馁地把网重新补上„„。

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从书籍中获取材料并运用到自己作文中去,这也是解决学生作文写作材料缺乏的一个好办法。农村中学生可阅读的书籍有限,我们要把有限的书籍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平时除了要学生经常到图书室借书阅读之外,还要求学生做到书籍阅读的共享,就是要求学生要出好语文版报,语文版报的出版要确定好时间,出版人员,出版内容以及主题等,用以上办法使学生阅读量的扩大。记得有一次班里出的版报,摘抄了2001年高考的优秀作文《诚信归去来》并加以点评,一学生在有一次以“幸福”为话题写作文进借鉴其寓言式构思的模式,文中构思了一对小鸟兄弟受父母之命去寻找幸福,鸟弟弟在寻找幸福的过程当中不断帮助别人,它终于找到幸福。鸟哥哥在寻找幸福的过程当中处处为难别人,它觉得自己活得很累,它终于没有找到幸福„„。这篇文章是受到了《诚信归去来》的影响,《诚信归去来》中写一男青年把诚信抛弃,带着健康,美丽、金钱来到一个岛上,结果什么也得不到而处处碰壁。另外介绍一些有益的书籍给学生看,也是扩大学生阅读量的办法。

篇8:农村中小学生作文现状及对策分析

造成农村中小学生作文水平差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由于农村本身的文化基础薄弱引起的, 同时也与教师和家长缺乏有效的指导有很大关系。针对这些情况, 怎样才能让农村中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切实的提高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对此的几点看法。

一、加强学生说话课的训练

小学低年级的说话课是中小学生口语能力得以提高的切实有效的一种手段, 同时也是由口语规范化向文字表达能力逐渐过渡的一种主要方式。目前在农村地区, 有些小学根本没有开设说话课, 即使开设了说话课的, 大多数也只是教师一人说, 学生听。这种教学方式应该改变。说话课上, 教师应该鼓励每一个同学多开口, 并且帮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准确表述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以此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

写日记是练笔的一种有效方法, 是对作文全面奠定基础的最佳途径。教师应该至少从小学二年级起就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 以此逐步提高中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对于无话可写的学生, 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写哪些内容, 让他们明白自己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可写的素材。

(1) 日记可以写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一可以写景物。日常生活中, 让学生仔细观察风云雨电、花草树木、晨昏昼夜、春夏秋冬的不同特点, 然后把观察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写下来。二可以写人物。从人物的外貌、衣着、语言、行动等多方面着笔。但是最好是写自己所熟悉的人物, 比如父母、亲友、老师、同学。三可以写事件。对于日常生活中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大小事件, 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写清楚。

(2) 日记可以写自己每天的学习生活。学生在校每天的学习情况, 学习的各门功课的内容以及由此掌握到的知识或劳动技能, 甚至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酸甜苦辣都可以写出来。同时也可以写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

(3) 日记还可以写日常生活中的感想。如写下自己在平时看电视、读书学习、同学之间闲聊而产生的各种想法或受到的某种影响。同时也可以表达自己对各种社会问题的看法。总之, 教师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对学生进行语言规范化训练

由于农村中小学生所处环境的影响, 平时所听所说用口语土话的机会相当多, 所以教师应该随时给他们讲清口语土话与书面语言的区别, 并且教给学生那些常用的口语土话该如何用书面语言表达。同时在学校内, 教师应该坚持使用普通话授课, 讲课尽量不用口语土话, 要求学生在学校内也尽量用标准的普通话, 语言力求规范。

四、引导学生多读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农村中小学生由于接触到的作文书籍少, 所以教师应该千方百计给学生找作文资料让学生阅读和学习。比如《小学生作文》《中学生优秀作文选》等。总的来说, 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别人的作文, 从中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 看别人是怎样寻找写作题材的。但是要杜绝学生抄袭的不良现象。

五、改进作文教学方法

笔者常见的农村教师在教作文时, 往往在黑板上大笔一挥, 写上作文题目, 就让学生自己写。或者有时生搬硬套某些作文参考书上的办法, 简单地给学生说上两句, 再读几篇离农村中小学生实际生活相当遥远的作文范文, 然后就让学生自己动笔。这样学生往往无话可写, 无从下笔。因此, 教师在教作文时, 应该根据农村中小学生实际生活出发, 根据农村中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特点去指导学生作文, 采取灵活多变的指导方法, 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六、认真上好作文评讲课

篇9:农村学生语文现状分析及对策

一、学生自身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持久性。

首先,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持久性是导致语文水平低的主要原因,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成绩好,可大多数学生懒惰成性,不愿多动脑、动手、动口,没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即使教师不断鼓励甚至督促,也常常出现学生“一曝十寒”或者“偷工减料”等自欺欺人的情况。其次,学生学习方法不当是语文水平低的又一重要原因,迄今为止,仍有部分学生学语文只盲目地学“课本”,课外阅读极少甚至没有,积累太少,不能见多识广,使课内外知识不能很好结合,语文科与其他学科不能有机融会贯通,语文与生活脱节。再次,少数学生性格胆小、内向,整天闷坐,不愿参加各种活动,有的甚至可以整天坐着不说不动,更不必说上课答问,沟通更是艰难,这样的学生语文能力自然就极不如人意。

二、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失去了许多学语文的兴趣和机会

首先是地理条件限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教学设备差,使学生想看的看不到,想听的听不到,见少识少,没有条件和机会积累丰富的知识。其次是 “电脑热、英语俏”这一思潮的影响,使很多学生认为学好英语、电脑是求生的法宝,语文科也慢慢成了“豆芽科”。再就是经济意识的增强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少数学生及家长的知识无用的想法仍然存在,他们认为读书只是混张文凭,不如早出校门早挣钱。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不负责的教师教学马虎了事,得过且过,让学生失去了学语文的机会和兴趣。但笔者以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没有理由放弃学生学语文的机会,没有任何理由不鼓励学生学好自己的母语。只要找准病源,对症下药,相信学生的语文水平一定会提高。“有志者,事竟成”。

那么,怎样提高农村学生的语文水平呢?

1.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魏书生说:“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师提高语文教学的前提条件,使学生一旦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就像冲破重重阻力进入空间轨道的飞行器,基本上可以靠惯性自行动转了。”那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其一,加强教师自身语文水平和教学艺术的提高,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基础。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教师的不学无术。”一个教学效果优良的教师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知识丰富,语文教师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做信息的采集者,不断吸收各种知识,引入知识活水,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旁征博引,左右逢源,加强对学生的熏陶,诱使学生学好语文。其二,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比如:课本剧的表演、朗诵比赛、背诗歌比赛、成语接龙、对联搜集、猜谜语、板报比赛等,让学生学会查找资料,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养成勤动脑、动手、动口的好习惯,在竞争中领略成功的喜悦,刺激学生学语文。其三,多表扬,多鼓励,多发现学生闪光点,为学生的每一个优点喝彩,为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叫好,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前进,增强学生学语文的信心。其四,利用第二课堂时间让学生欣赏名家名篇、名段、甚至名歌词,让学生领悟其中丰富内涵,领会语言学科的博大精深,学生自然就会有深入学习的欲望。

2.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与其“绣了给人看,不如更把金针度与人”。语文课程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与理科相比,语文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学语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没有时间的限制,地域的约束,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生活处处有语文,教好语文就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学起来就轻松了。“积千累万,不如养成好的习惯。”因此,教师要不断鼓励并适当要求学生长期坚持利用工具书自学的习惯,长期坚持课外阅读的习惯,长期坚持多观察、多思考、多练笔、多积累的习惯,长期坚持诵读文章的习惯。只要学生坚持做到多听、多看、多说、多读、多写,具有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一定能提高农村学生语文的综合水平。

上一篇:学生会素质拓展课外活动策划书下一篇:会展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