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论问题揭秘

2024-05-02

悖论问题揭秘(共11篇)

篇1:悖论问题揭秘

论信息时代的人类生存悖论问题

在信息时代,数字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新的`生存与发展境遇,譬如增强了人的自主活动能力、张扬了人的个性、提升了人的主体性、增加了人的自由时间等等.但它同时又使人陷入新的生存悖论,具体表现在人的感性发展、社会政治、信息获取与传播、主体性发展以及人际交往上等等.

作 者:齐景红 方思刚  作者单位: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 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B0 关键词:信息时代   数字化   网络化   生存悖论  

篇2:悖论问题揭秘

一、企业管理内容:“拆零”更须“组装” 在当代文明中得到最高发展的技巧之一就是“拆零”,即把问题分解成尽可能细小的部分.在科学中,“拆零”技巧不仅习惯于把问题划分成许多细部,而且还常常用一种有用的技法把这些细部的.每一个从周围环境中孤立出来,即“设定其它情况都相同”.这样一来,我们的问题与宇宙其余部分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就可以不去过问了.

作 者:王海岳 作者单位:刊 名:管理科学文摘英文刊名:DIGEST OF MANAGEMENT SCIENCE年,卷(期):“”(10)分类号:F2关键词:

篇3:悖论问题揭秘

《思维魔方》对康托尔的实无穷与对角线法赞誉有加,并分析了所谓的希尔伯特超级旅馆。陈先生认为,希尔伯特的解答,对应了一些诸如“ℵ0+n=ℵ0”“ℵ0+ℵ0=ℵ0”的算式,表明“普通算术的很多运算对超穷数失效”,“在常识的眼光看来,无穷确实太怪异了!”比如按常识,“ℵ0+n=ℵ0”两边同时减去ℵ0,结果是“n=0”!

事实上,在康托尔集合论中,“ℵ0+n=ℵ0”与数的运算并无任何关系,它只不过是如下法则的一个方便记忆的“符号式简写”:一个无穷可数集增加有限个元素后,仍然是一个无穷可数集。然而,这个法则本质上却混淆了实无穷与潜无穷。比如:当希尔伯特说超级旅馆住满了旅客时,是实无穷;而当他将已入住旅客依次后挪以空出前面的房间时,又是潜无穷了!

笔者曾论证,由于对角线法存在漏项问题,康托尔关于(0,1)不可数的证明根本无效。实际上,即便不漏项,其证明仍然无效:按照实无穷观,实施“一一对应”操作之后,就不应还有潜在未对应的数,但对角线法偏偏构造出了另外的“新”数,这显然只能求助于潜无穷了;退一步,就算“新”数是实无穷的,但只要可数,根据“ℵ0+ℵ0=ℵ0”,最终结果也必然可数!

在该书的“逻辑预备知识”一节,陈先生对归谬式、反证式推理作了一些介绍,然而不够详尽。笔者认为,从操作主义的观点看,一个有效的归谬法或反证法论证,应符合下列要求:(1)排除一切隐性假设,保证想要否定的假设是唯一的;(2)推理过程有效,并能在有限步骤内完成,或者符合完全归纳法;(3)矛盾和假设必须有逻辑关系,一旦否定假设,矛盾应随之消除;(4)矛盾的导出必须涉及不依赖于假设的事实(或原理、定理等)。只有满足了以上条件,我们才好断言矛盾的根源是在于“唯一假设”与“事实”不相容,并进而根据矛盾律否定“唯一假设”。

关于假设“唯一”的重要性,在著名的“EPR悖论”中体现的最为充分。按照马克斯·雅默《量子力学的哲学》的分析,“EPR悖论”的论证包含了四个前提假设[3]:(1)物理实在性判据;(2)理论完备性条件;(3)量子力学的有效性;(4)相互作用的定域性。那么逻辑上讲可以否定上述任何一个假设,但结果就是爱因斯坦和玻尔两人各说各话。

我们知道,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很不满意,他不相信上帝在掷骰子。其实在“EPR悖论”之前,爱因斯坦主要是想挑战量子力学的有效性,但都被玻尔一一化解了,不得已,才承认其有效性,转而否定完备性:认为量子力学的几率描述,是由于漏了一个未知的隐变量,而考虑隐变量的完备理论将给出确定性描述。

实际上,“EPR悖论”的关键是爱因斯坦认为量子纠缠态不合理[4],然而量子纠缠态又是量子力学的必然推论,因此在逻辑上,或许更应该否定其有效性,而不是完备性。不然,所谓的不完备就只是指适用范围不够大,并不是相对于隐变量理论而言的。

要谈论反证法,“图灵停机问题”当然是不可回避的,依据张再跃《数理逻辑》,其论证如下[5]:

同时我们还发现,在定义中任意程序Pe的输入X都被换成了自然数n,但对那些输入不是自然数的程序该怎么办呢?退一步讲,即使每个程序的输入都是自然数,定义仍然存在问题:假如H(P1,n)=1,H(P2,n)=0,F(n)=?事实上,含两个独立变量的函数不可能简化为只有一个独立变量!要避免这个问题,似乎应该这样定义——对任意自然数n,F(n)=H(Pn,n);但这就需要Pn与n有某种确定的函数关系,比如Pn=T(n):也即任给一个自然数n,就可以通过函数T生成一个特定的程序Pn;显然,函数T的存在只能是一个假设,这也就是说,否定H其实并非唯一选择!

另有一种论证思路如下:利用万能图灵机H来构造一个新程序D,它以H的输出为输入,若输入为1则不停机,若输入为0则停机。再用H来判定D,则导致矛盾:如果H判定D可停机,则D的输入为1,结果D不停机;如果H判定D不停机,则D的输入为0,结果D停机。

很显然,这里所构造的D是一个死循环!而我们要问的是,一个程序要如何界定?或者说,死循环真是程序吗?笔者认为,一个程序的核心应该是其功能,没有任何功能的死循环,是错误而不是程序!

假设死循环是程序,那么万能图灵机H就必须满足如下条件:能够判断死循环不可停机,并且整个判断过程不能触发死循环!但是,以H的输出为输入的死循环D却又必然会被触发。要消除这里所谓的矛盾,除了否定“万能图灵机H”外,否定“死循环是程序”同样可以达到目的;而且,由于“万能图灵机H”只是一个假设,以H的输出为输入的所谓新程序D也就只能是一个假设,因此我们还有第三个选择——以H的输出为输入的死循环不是程序!

这后一种选择,笔者其实是受了罗素的启发,我们知道,为了消除所谓的“罗素悖论”,罗素对“集合”与“类”的概念进行了区分——所有集合都是类,但并非所有类都是集合,不是集合的类为真类;而不属于自身的集合所构成的类,是一个真类。

我们还曾指出,否定式的自我指涉,其实违反了同一律,在逻辑上是一个矛盾式,也即A=非A;但是,这种不涉及任何事实的自我否定式的矛盾,对于反证法并没有任何意义,而所谓新程序D的构造,恰恰是利用了否定式的自我指涉。

事实上,假设存在万能图灵机H,即使一个程序P对输入X不停机,我们也能将其改造为可停机的:先调用H判断P对输入X是否停机,如果判断停机,则对P输入X进行运算,并输出最终结果;如判断不停机,则不对P输入X,而直接输出——“别浪费时间了,洗洗睡吧!”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存在万能图灵机H,实际上,笔者倒是非常认同不存在万能图灵机H的观点,但认为它是不可能被证明的,至少上述两种证明都是不能让人满意的。

总之,对于反证法论证,排除一切隐性假设至关重要,而导致隐性假设的主要根源是概念界定不严格,没有可操作性,结果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引入了进来。悖论产生的根源,其实也在于此,比如“飞矢不动悖论”,芝诺根本没有对“飞”“动”进行任何界定,就大谈起“不动”来。

摘要:针对陈波《思维魔方》的“希尔伯特超级旅馆”部分进行了简短评析,同时指出反证法必须满足的四个基本要求,并通过分析“EPR悖论”及“图灵停机问题”,强调了排除隐性假设对反证法的重要性。

关键词:希尔伯特超级旅馆,反证法,隐性假设,EPR悖论,图灵停机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波.思维魔方——让哲学家和数学家纠结的悖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高尔斯,主编.齐民友,译.普林斯顿数学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马克斯·雅默.秦克诚,译.量子力学的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4]李晓.浅谈EPR悖论与量子纠缠[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9):74.

篇4:悖论问题揭秘

研究中国腐败问题的美國专家魏德安耗时15载,潜心研究中国腐败问题,搜集大量现存数据,掌握一手权威资料,在他的著作《双重悖论》中,得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与腐败加剧并存这一颠覆性的结论。

与韩国政府和企业互相勾结的“发展性联盟”及赤道几内亚等国家的政府肆无忌惮地掠夺经济成果不同,中国的腐败具有特殊性,同时造成腐败的原因也是多样的。比如,20世纪80年代,腐败主要表现在官员利用价格双轨制进行套利;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自由化、市场化导向的改革措施为官员在房地产、金融、商业等领域谋求私利提供了有利条件,并为偷税漏税、金融诈骗、操纵股市及走私创造了新机会。如今,中国腐败呈现出个体腐败和群体腐败并存的上升趋势,腐败也向高层发展和蔓延,涉及到的层面也不断扩大。

通常,经济学家们都会认为,腐败和经济增长之间有着非常明显的负相关性。

然而,通过对大量案例研究和数据分析(作者在文中列举了中国台湾和韩国的例证),魏德安发现中国腐败加剧、腐败呈高增长率的同时,经济发展并没有因此减速。腐败并没有阻碍经济加速增长,只是侵蚀了部分经济发展成果。原因是中国的腐败是经济增长之后才加剧的,高级别的腐败是在改革启动之后才开始恶化的,中国经济在腐败根深蒂固前就已经实现了增长。

其次,在改革中,中国大批被严重低估的资源从国家控制转为市场控制,价格双轨制的缺陷导致很多官员中饱私囊,因此腐败官员腐蚀了这一部分的经济增长,还未撼动经济根基。最重要的是,中国的核心政治与行政机构是完整的,中国反腐举措力度一直加强,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问题的恶化。

作者在文中指出,中国的腐败并不是日本、韩国那种非常稀有的发展性腐败,如果不合理遏制的话,有可能直接导致经济衰败或停滞的掠夺性腐败。中国的腐败态势没有鲜明的结构性与等级性特点。中国改革之后腐败才开始恶化,腐败寄生于经济增长,而不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障碍。掠夺性腐败与经济快速增长并存的根源在于大规模的财富转移,官员将一部分意外收入据为己有。但国家资产转移的同时,也推动和刺激了经济高速增长,使这些资产得到高效利用。腐败官员是在国家资产转换为市场资产的过程中榨取新增受益,而不是发挥现有的价值。

篇5:悖论问题揭秘

内容提要:“城中村”问题是我国各地城市化推进过程中的现实“瓶颈”,而以集体资产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内容的股份公司制改革被认为是当前解决“城中村”问题的良方。然而,由于“城中村”问题的复杂性以及整体制度环境的不完善,这种制度选择,尚不足以完成“城中村”城市化的使命,其改革的路径仍需提供进一步的理论关照。

关 键 词:城中村 股份公司制改造 制度悖论

作者:轩明飞,山东大学副教授、博士。(济南:250100)

“城中村”问题的表象与实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城市边缘区域近郊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也随之加快,从而形成了既非农村、也非城市的社区形式——“城中村”①。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变迁中的一种特有现象,其实质是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农村被动城市化的产物。在现实层面,“城中村”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日益突显,已经成为城市化推进过程中的巨大障碍。

“城中村”问题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晚发外生型”现代化进程中所具有的“迟发展效应”,是所谓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长期并存的“二元”社会结构特征的一个微观体现。当前,“城中村”问题表明由政府推动的城市化规模扩张的速度过快,而城市边缘区域的适应性相对滞后。然而,这还只是问题的表象,“城中村”问题在我国城乡分治的制度化产物——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背景下有着更为复杂的面向,与以下几方面的制度化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

一是严格身份限制的村民身份终身制。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十一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该条例第十条第二款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作出了带有约束性的规定,这标志着我国以“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为核心的户口管理制度的形成。人民公社条例的问世则进一步固化了这种身份控制并形成了“世袭制”。村民身份终身制一方面使村民与土地之间的纽带固化,强化了村社区的内聚封闭性;另一方面造成了城乡之间在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一系列的生存差异。

二是土地资源的非商品性与政府垄断性。我国宪法总纲第十条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这些规定意味着,一旦城市化推进需要扩大城市版图,其扩容的土地必须面临土地所有权依照非买卖关系原则的改变。这里潜伏的矛盾在于,城郊的土地不仅有绝对地租,而且还存在着级差地租,而集体土地的非市场化征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剥夺了农民级差地租收益的享受。但同时,城郊土地尤其是宅基地的商品化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宅基地制度的存在,使“城中村”的土地所有权仍属农村集体所有,使得村民可以低价甚至无偿取得土地的使用权,从而加剧了住宅建设的混乱,也使得“城中村”的改造更难于城市中旧城区的改造。因而,如何解决城郊土地的合法、合理使用与保障“农转非”后农民的土地收益问题,成为城郊城市化的一个核心问题。

三是产权关系模糊的村集体经济。城郊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的突出特征是产权关系高度不清晰,“人人有份,人人没份,人人不知道自己在其中有多大的份”是其真实写照。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乡镇、村(居)企业迅速发展,村(居)集体资产,包括由土地级差地租带来的土地承包收益迅速增加;然而,大量的集体资产在一些地方实际上是由村(居)“两委”班子及不足10%的人(多是村干部亲属)经营,并支配其收益。大多数村(居)民拥

有对集体资产的所有权,却得不到应有的收益,甚至连知情权也没有。这种少数人控制集体资产及其收益,并缺乏有效监督的状况是中国乡村集体经济的普遍现象;而产权关系模糊则成为村社利益矛盾冲突的总根源。

四是封闭的村(居)建设与城乡分割的管理模式。城市和城郊农村在建设上截然不同。城市社区由作为基层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管理,管理的一切费用由政府财政承担;而村落社区由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管理,管理的一切费用由村集体承担。前者具有统一规划、开放式流动格局,统一建设与管理;后者则以村为单位,视人口、财力和领导思想而采取不同程度的封闭建设,管理上往往各自为政,在生活设施、社会设施(教育、文化、卫生等)上自成体系。由于城市边缘区域既是城市的边缘又是乡村的边缘,无论是城市政府还是乡镇政府,对边缘带的管理通常不太重视;因而使得处在城市边缘区域的“城中村”常常陷于城乡两不管的制度“真空”,即表面上两种管理体制都在实施管理,而实际上谁也管不着,谁也管不好,使得“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地区的规划与社会管理长期处于混乱和低水平的状态。

当我们把上述制度背景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可以清楚地发现,一方面城市扩张与土地征用正在使农民逐步丧失最重要的生存资源——土地,另一方面“农转非”户籍身份的改变并没有给其带来相应的社会保障,而产权不清使属于村民的那一部分集体资产形同虚设,农民融入城市的个体选择举步维艰。

农民的现实困境使得他们一方面固守土地(宅基地)不放,一方面开始提出重新分配集体资产的要求。前者以“城中村”的形态出现,阻碍了城市近郊集体土地的集约化经营,制约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造成了土地利用与城市规划之间的重重矛盾。后者则以“村民上访”的形式出现,严重的干群纠纷与群众集体越级上访使得村(居)政权建设与思想政治基础十分脆弱,进而成为影响城郊地区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土地问题暴露了国家与农民之间矛盾的症结,上访问题反映出集体经济下乡村治理结构的痼疾,这两个阻碍农村现代化的根本问题在城市快速扩张形成的“城中村”中凸显和激化。当土地资源被无限制的征用,当集体资产被无限制的瓜分,“城中村”自我依赖型的后续发展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城中村”问题在根本上是一个利益结构关系的调整问题,“城中村”问题的破解需要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

“城中村”问题阶段性对策与实践的不足

一、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时代,我国各地就“村改居”与“农转非”的问题曾采取过不同的解决办法。计划经济时期,许多地方政府在城市扩容征地中,实行征地带人“农转非”,再安置到国营企业就业的办法。然而,在计划经济末期,由于国企的一些弊端逐渐显露,其作为蓄水池“转非”安置的能力明显削弱;加之商品经济的活跃下许多城郊村民开始自谋职业,此时出现的新做法是:照样征地带人“农转非”,但不再安置,村集体经济从所得征地款中拨付一笔买断费,此后任其自谋生活。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一带出现了“预留地”制度,即政府征用“城中村”土地作非农利用时,保留一定比例(如8—15%)的征用土地由村级经济自我征用,按城市规划的要求发展非农产业,这部分土地今后的使用权归村级经济,政府视同已征用,并办理相应手续;同时,大力发展培育村级经济实体,以企带村,为“村改居”后组织农民平稳进入城区经济做准备。然而,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乡镇企业由于出现了以产权模糊导致的机制性衰退为特征的大幅度滑坡,过度依赖乡镇企业、村级经济的村(居)模式随之出现了农民社会保障随企业效益低下而缺失的问题。近年来,上海松江区为村(居)改革中转非的45岁以上中年农户办理社会保险,每月生活费不低于380元,并将其纳入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对于“转非”又愿自谋发展的村民,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3万元左右),形成了所谓的“松江模式”。然而,这种模式对于就业不充分、经济不太发达的城市显然缺乏适用性。

上述种种措施分别从土地补偿、安排就业、发展集体经济、提供社会保障、鼓励自谋发展等不同方面试图解决农民失地后的利益保障问题。然而这些措施往往仅仅关注了问题的某一个侧面,却共同忽略了以“农转非”、“村改居”为基本表现形式的农村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所需要的不是短时期的应急措施,而是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因而这些办法不是夭折,就是只能在局部适用。

二、事实上,“城中村”城市化问题的核心是农村社区利益关系的调整问题,在此,效率与公平需要兼顾的原则尤为突出。针对土地收益分配及集体资产产权关系纠纷所带来的效率与公平问题,我国各地曾经普遍施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在商品经济发展较早的城乡结合部“城中村”中,这种吸收了部分现代市场元素的经济组织形式,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然而,社区型股份合作组织的产生大都起因于社区成员对分享集体经济收益的要求,这一制度安排“天生”具有重分配的价值取向,人们把大量精力都花在如何搞“第二次分配”② 上,忽视了产权制度的建设。社区股份合作制所保留的集体股,社区成员所拥有的股权仅是一种分配依据,即只有收益权,不得继承、赠送、抵押、转让和买卖,带有浓厚的福利性和封闭性。

由于产权主体缺位与产权不清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再加上其本身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社区股份合作制尽管关注了分配公平,却没有真正成为推动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制度。

三、2000年以来,济南槐荫区、广州天河区、石家庄裕华区等城市的“城中村”改造,吸取了以往制度安排的经验,实行了以对集体资产进行股份公司制改造为主要内容的村(居)综合配套改革。股份公司制改革以集体资产所有权虚化为突破口,将资产量化,确权到人;按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成立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完整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现有法规的基础上,对土地使用权评估并合理作价进入公司资产,实行集约经营;村民以土地使用权入股,村民变股民,实行按居民出资额分红;在对原集体资产全面清产核资和产权界定的基础上,将净资产进行合理配置,按一定比例分为量化资产(量化股)、公益福利资产(福利股)、购买风险资产的配送资产(风险股)和奖励资产(奖励股)等4个部分。股份公司制改革力图避免社区股份合作制过分关注收益分配、忽视产权制度建设的不足,直接从产权关系的调整入手,使城中村社区组织的改造具备了比较完整的市场化形式,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城中村”村民失地后的社会保障问题、集体产权虚化与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社区公益建设的基金来源问题以及集体领导人的责权收益问题给予了整体性的关照。目前,股份公司化的改革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各地“城中村”改造提倡的一种制度安排,并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从表面上看,股份公司制的改革模式似乎可以解决“城中村”城市化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然而,其仍然存在着极大缺憾。所谓福利资产的保留实际上是集体股份的保留,村民可以获得的量化股、风险股在大多数地区仍不具备完整的产权,只能在社区内部有限度地流转。集体资产的这一部分产权不清,而产权不清又是村办企业的社区性不可回避的问题,因为对于我国大多数村办企业来说,为社区提供福利是其依托集体资产与社区资源发展的前提。这进而造成了两个前后关联的结果,即由于企业社区性的存在,一方面“村庄单位化”的现象无法破除,所谓现代企业制度的建构成为一句空话,股份公司制只是虚拟的股份合作制;另一方面村干部往往兼任公司董事长,所谓“三驾马车,一套班子”的传统村社管理模式无法根本破除,从而为村庄精英的牟利行为创造了机会。

问题还不仅如此。当村民以地权换股权,将土地资产评估作价入股时,他们可以从土地上获得的相对稳定的收益开始由企业的经营效益来决定;然而,由于绝大多数“城中村”村办企业对特定的地缘优势与政策优势的依赖性很强,一旦这种优势丧失,他们大多不具备现代企业的强势竞争力,因而一旦企业经营失利,其风险最终都会转嫁到“城中村”村民身上。事实上,将“城中村”的土地资产作价评估进入公司资产,再以公益、风险、量化、奖励等股份来分配,表面上兼顾了村民、村庄精英与“城中村”社区发展等方方面面的利益,实际上可以说只是土地征用的一种制度化的怀柔方案。这种方案由于村办企业的市场不成熟性和村庄治理结构中的社区性、家族性、牟利性等问题而存在极大的风险。当这种风险由于“城中村”社区企业的脆弱性而不能承担时,又必然会衍生新的矛盾,成为“城中村”城市化进一步推进的阻碍。

“城中村”制度选择的悖论与启示

制度是人类设计的一种强制,用以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系统化。诺斯认为,制度作为博弈规则,组织对制度变迁具有代理人的作用,从而勾划出制度变迁的方向。以往“城中村”城市化改造的措施是简单的规则制定,忽视了组织创新这一关键性的环节。而社区股份合作制虽然是以农村社区组织改造为依托的一种制度创新,却在产权关系建设这一核心要素上存在缺陷。新的股份公司制关注了组织创新与产权变革,从而使“城中村”改造的制度变迁具有了诺斯意义上的“适应性效率”③;但是,它又因何存在着种种制度悖论呢?这是因为,“城中村”处在城市边缘区,它是生态空间与社会经济环境交互作用的特殊区域。“城中村”问题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城中村”改造所面临的制度难题也是多面向的,而这些问题之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试图单纯依托“城中村”社区组织创新来实现多元制度建构的任务,其本身就是一个结构功能错位的选择。我们看到,“城中村”改造所需要解决的土地归属关系的无冲突转变、“城中村”村民的就业与社会保障、村集体资产的合理分配、村集体企业的持续发展、村(居)管理制度的有效衔接、村民与外来人口的社区融合、村民到市民的转变、社区生态环境的改善等等问题,无法单凭公司化组织形式的股份划分方案得到全面的解决。此外,经济制度的建构“嵌入”在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现实,还常常衍生事与愿违的新问题。

事实上,“城中村”改造牵扯的利益主体是多元的,包括国家、地方政府、村庄精英与村民,只有当他们在“城中村”城市化变迁的利益博弈中都让渡一部分利益,或都提供一部分支持,才有可能获得多赢。而在现实的改造过程中,由于多元利益主体往往都在追求个体利益的最大化,一方面使得彼此牵制、问题重重的局面一直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另一方面这些问题又被一股脑地塞给了“城中村”社区自己解决。在这里,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出现了多元悖论。

从更宏观的背景上看,社会变迁中的物质变迁往往快于文化变迁,城市化的最终体现不是城市规模的扩大与城市人口的增加,而是城市生活方式的普及,城市生活方式的有效支撑是现代化的社会制度的完善。正因如此,“城中村”里的高楼大厦、“农转非”后的身份改变,“村改居”中的组织调整都不足以代表“城中村”城市化的最终实现;那些深藏在表象背后的社会保障、土地、就业、教育、市场、企业、城市管治等等一系列制度的成熟,以及作为一种现代市民社会下的社区文化氛围的形成,才是“城中村”实现城市化的有效保障。“城中村”城市化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我国城市化问题的根源是制度障碍与缺失;城市化的制度变迁无法单靠一种组织形式的改变与产权关系的调整来实现;作为一个社会生态系统的城市化转型也无法靠单一行动主体进行多元制度的建构来完成;一种看似可以实现多元利益主体共赢的制度安排,由于缺乏相应的宏观制度背景的有效支撑往往会衍生出新的问

题,从而降低了其适应性效率;宏观制度背景的完善与社会发展现代化水平紧密相关,无法一蹴而就。在这个意义上,“城中村”城市化的问题困境与制度悖论会交替存在。

注释:

① 李培林认为,“城中村”大体可以分为3种类型:一是处于繁华市区、已经完全没有农用地的村落;二是处于市区周边、还有少量农用地的村落;三是处于远郊、还有较多农用地的村落。详见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一文,刊于《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② 从事实际工作的基层同志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农民得自独立承包经营或劳动的收入为“第一次分配”,而从集体经营收益所得的收入为“第二次分配”。他们认为,农村社区型股份合作制主要是解决社区集体经济对成员的“第二次分配”。详见傅晨“论农村社区型股份合作制制度变迁的起源”一文,刊于《中国农村观察》1999年第2期。

③ 制度创新提供适应性效率的原则表明,它必须为组织变迁的未来发展提供预期以及相应的前提,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形成新的制度障碍。

参考书目:

〈1〉罗荣渠. 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201

〈2〉诺思.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上海三联书店,1994:108-109

〈3〉张文茂. 郊区城市化过程中农村经济组织调整的若干问题探讨. 城市问题,1997(3)

〈4〉李笠农. 集体所有制、合作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比较研究. 经济经纬,2000(3)

篇6:揭秘果酸换肤美白四大问题

果酸换肤的四个问题

1、果酸换肤的原理果酸换肤的原理是利用物理或者化学的方法,破坏人体的表皮层和真皮浅层,使皮肤的外边这一层脱落,次级皮肤自身的生长功能长出新的皮肤而由于不会伤害到真皮深层,所以不会留下疤痕。

2、果酸换肤的作用果酸换肤祛斑是指由多种天然蔬果中所萃取出来的酸,其英文简称AHAs。其中以自甘蔗中提炼出来的甘醇酸最常使用。果酸的作用乃在去除过度角化的角质层,帮助患者去除受损的外层皮肤,刺激新的细胞生长,可以治疗青春痘、改善毛孔粗大、老化、干燥、粗糙,没有光泽的皮肤,也可以淡化表皮色素斑及改善皱纹,低浓度的果酸(《20%)可供保养,高浓度(20%-70%)可以用来换肤。

3、错误使用果酸换肤危害大,因为高浓度的果酸换肤祛斑(20%以上)其破坏角质层细胞间连接的作用较大,会造成表皮剥落,可用来做化学换肤(或称作化学磨皮),能够去除脸部的一些细小皱纹及浅的色素斑。高浓度的果酸换肤易发生副作用,一定要由医生来指导使用。

4、果酸换肤就是让皮肤更细腻,果酸换肤最适合的状况应该说是痘痘皮肤,尤其是那种群聚式的痘痘(就是一堆堆的痘痘),还有换肤对于老化皮肤、疤痕皮肤、毛孔粗大、黑头皮肤都有一定的帮助,有痘印也适合使用果酸换肤。

果酸的作用乃在去除过度角化的角质层,帮助患者去除受损的外层皮肤,刺激新的细胞生长,可以治疗青春痘、改善毛孔粗大、老化、干燥、粗糙,没有光泽的皮肤,也可以淡化表皮色斑及改善皱纹。

果酸换肤是果酸在美容界一种流行方式,其简而言之,就是拿果酸来换肤的意思。

即使用高浓度的果酸进行皮肤角质的剥离作用,促使老化角质层脱落,加速角质细胞及少部分上层表皮细胞的更新速度,促进真皮层内弹性纤维增生,对浅层痘疤有较好疗效,也能改善毛孔粗大。

◇去疤:果酸可以促进真皮层胶原蛋白的纤维增生及重新排列,使真皮内的基质增加,便会使皮肤变得较为光滑有弹性,也能改善疤痕。

◇治疗青春痘:青春痘的患者,除了因本身皮脂腺分泌较为旺盛之外,通常角质层都较厚而阻塞毛孔,妨碍皮脂的排泄才会好长痘痘。

果酸在去除角质的同时,也能让皮肤油脂分泌更为通畅,故可治疗恶性青春痘、粉刺等。

◇抗皱:随着年龄增加,皮肤的新陈代谢减后,老化的角质层未能及时脱落,造成角质的堆积,皮肤就变得粗糙,并产生皱纹。

果酸能将一些老化的角质层剥落,使皮肤的新陈代谢增加,皮肤也就变得细一点。

◇祛斑:果酸换肤的适应症很多,最常见的就是皮肤的年轻化,包括去除表浅的皮肤皱纹以及改善皮肤外观。

可以治疗色素沉着,包括肝斑、晒斑是常见的适应症,不过最好合并去斑剂使用效果较好。

果酸确实是美容界的福音,它的美容作用的确不容小觑。但其实果酸使用过量或是使用不当,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

◇导致肌肤敏感:果酸其实是好几种化学物质的统称。如存在于柑橘类中的柠檬酸,苹果中的苹果酸,葡萄酒中的酒石酸以及甘蔗中提炼的甘醇酸等。

而市面上的果酸产品虽然绝大部分是甘醇酸或其他果酸的不同组合,但通常情况下并不精确地标示是哪一种果酸为主,只是以AHA涵盖之。这就为过敏反应埋下了隐患。

◇灼伤皮肤:果酸浓度过高,会造成皮肤的灼伤。

直接的灼伤表现为皮肤充血、水肿、潮红、灼痛、流水、起鳞屑等。

篇7:悖论问题揭秘

第一类:

熬夜、生活不规律、换季与荷尔蒙的影响,使得角质代谢速率不正常,粗厚角质堆积在毛孔周围,就会让毛孔变得粗糙,同时也容易被阻塞,导致形成黑头、白头粉刺,并且逐渐撑大毛孔内部。这种现象最容易出现在额头、鼻翼以及两侧的脸颊部位。

解决方法:

每天使用平衡油脂分泌,清理毛孔的化妆水和乳液。每周用去角质产品深层清洁,用按摩霜做按摩。按摩和去角质时应注意力道,做到不给肌肤造成负担。去角质后的肌肤处于完全没有防备的状态,一定要及时用乳液修护。

第二类:

皮脂分泌旺盛的毛孔就像是一个活火山口,随时随地会让油脂爆发出来;而油脂分泌少的毛孔,就像一个死火山,毛孔自然而然看起来不明显。这种毛孔粗大的情况通常伴随着粉刺与青春痘问题,常发于油性肌肤、青春期以及T字部位。

第三类:

角质一旦吸饱了水,就会像吸了水的海绵一样膨胀起来,毛孔周围的细胞吸满了水膨胀起来,毛孔自然就会变得不明显;反之,肌肤表面缺水,角质层就会出现干燥、粗糙的外观,毛孔变得更加明显。不少年轻人仗着自己拥有年轻肌肤的本钱,常常忽略这一点,肌肤保水度不佳,除了让肤表看起来粗糙、毛孔粗大之外,还会令肤色暗沉无光。

解决方法:

当肌肤变得干燥时,角质层水分降低,会让毛孔周围的肌肤看起来好像凹陷了一样,出现阴影,让原本看起来不显眼的毛孔变得明显且粗大许多。干燥肌肤,在防止皮脂毛孔对策方面,更应给予肌肤充足的水分。除了使用有高保水力的化妆水、乳液和精华素之外,还可多敷补水面膜。注意不要熬夜、饮酒。这样会加重肌肤缺水、衰老。

第四类:

通常超过25岁以后,毛孔就会逐渐出现松弛性的粗大问题,加上外在环境的侵蚀,真皮层内的弹力纤维、胶原蛋白就开始松垮、断裂,造成肌肤张力与弹性不佳,失去周围支撑力的毛孔,就会出现椭圆形的毛孔粗大形态。这种情形最容易出现在发令纹附近的脸颊部位。

解决方法::

1、做好基础清洁,充分保湿和防晒工作。

2、选择能增生胶原蛋白、弹力纤维及收缩毛孔成分的保养品,尽可能去改善已经形成的粗大毛孔。

篇8:悖论问题揭秘

一、直接求出 a、c,求解离心率 e

已知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或a,c易求时,可利用率心率公式e =c/a来解决.

例1( 2013·浙江) 如图,F1,F2是椭圆C1:与双曲线C2的公共焦点,A,B分别是C1,C2在第二、四象限的公共点,若四边形AF1BF2为矩形,则C2的离心率是() .

解析如右图由直线方程为y =槡3( x + c) ,知∠MF1F2= 60°,又∠MF1F2= 2∠MF2F1.

二、构造 a、c 的齐次式,求解离心率 e

根据题设条件,借助a,b,c之间的关系,构造a,c的关系( 特别是齐二次式) ,进而得到关于e的一元方程,从而解得离心率e.

例2 ( 2014·重庆高考理第8题) 设F1,F2分别为双曲线) 的左、右焦点,双曲线上存在一点P使得b,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 .

解析不妨设P为双曲线右支上一点,根据双曲线的定义有PF1- PF2= 2a,联立PF1+ PF2= 3b,平方相减得,则由题设 条件得,

故选B.

三、采用离心率的定义以及椭圆双曲线的定义求解离心率 e

例3设椭圆的两个焦点分别为F1,F2,过F2作椭圆长轴的垂线交椭圆于点P,若△F1PF2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椭圆的离心率是() .

故选B.

四、建立等量关系求解离心率 e

例4 ( 2009·全国卷Ⅰ) 设双曲线的渐近线与抛物线y = x2+ 1相切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等于( ) .

∵渐近线与抛物线相切,Δ = b2- 4a2= 0,

变式练习: ( 2013·四川) 从椭圆上一点P向x轴作垂线,垂足恰为左焦点F1,A是椭圆与x轴正半轴的交点,B是椭圆与y轴正半轴的交点,且AB∥OP( O是坐标原点) ,则该椭圆的离心率是() .

解析由题意可设P( - c,y0) ,( c为半焦距) ,

五、运用函数思想求解离心率的范围

例5 ( 2008·全国卷 Ⅱ) 设a > 1,则双曲线的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是( ) .

解析由题意及正弦定理,

六、构建关于 e 的不等式,求离心率 e 的取值范围

例6( 2013·重庆) 设双曲线C的中心为点O,若有且只有一对相交于点O、所成的角为60°的直线A1B1和A2B2使︱A1B1︱= ︱A2B2︱,其中A1、B1和A2、B2分别是这对直线与双曲线C的交点,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 ) .

解析由双曲线的对称性知,满足题意的这一对直线也关于x轴( 或y轴) 对称. 由题意知有且只有一对这样的直线,故该双曲线在第一象限的渐近线的倾斜角范围是大于30°且小于或等于60°,

变式练习: 已知双曲线的右焦点为F,若过点F且倾斜角为60°的直线与双曲线的右支有且只有一个交点,则此双曲线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 .

A. [1,2]B. ( 1,2)

C. [2,+ ∞ )D. ( 2,+ ∞ )

解析双曲线的右焦点为F,若过点F且倾斜角为60°的直线与双曲线的右支有且只有一个交点,则该直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小于等于渐近线的斜率

∴e≥2,故选C.

结束语

篇9:悖论问题揭秘

社会保险号码Social Insurance Number

要在加拿大工作,首先得要有一个社会保险号码(简称SIN,俗称“工作证”或“工卡”)可于入境时在入境地点(该地的加拿大移民办事处)取得。如你入境时并未取得这个号码卡,可到以下机构申领:

你住处最近的一家“加拿大就业中心”Canada Employment Centre

带好以下两种身份证明文件如护照、移民文件、出生证明书。文件须为正本。五至八周内,你将会收到一张印有你的社会保险号码的卡,及一张作保存记录用的纸卡。即时在卡上签名,以备应用。申领社会保障卡无须付费,号码永久使用。

工作环境

加拿大的雇主须给予公众平等受雇的机会。即是说,雇员不因种族、性别、肤色、宗教、原国籍或性倾向而不获雇用。

不同的办公室气氛

与某些国家比较,加拿大一些公司及多数政府部门均非常庞大。加拿大办公室中的随意气氛可能会令你觉得不习惯。比方说,你曾经常看到年轻的行政人员在走廊跟总裁随随便便打招呼。

在加拿大经商

如果你计划在加拿大经营生意,学习加拿大的经商文化与法律,就非常重要。加拿大的受雇标准、环保法规和人权法(包括工作间中管理层的性骚扰)、还有公司的管理方式,与你原居地或有不同。

如想知有关详情,请与你所属市的“受雇标准局”Employment Standard Branch联络。

就业准备

1、找工作需要时间和耐力,通常不会立刻找到非常理想的工作。应争取多些训

练例如电脑技能,以便更能迎合劳工市场的需要。做义工有助你认识多些人,并使你有多点机会练习英语。作好心理准备去接受一份较你目标为低的工作。任何工作都能帮助你建立珍贵的人际关系,并且更加熟悉一个新城市的生活。

2、学习实用英语至为重要(如在魁北克,则为法语)。很多移民也许在原居住地

学过英语,但都低估了加拿大对精通英语的高水准要求。加拿大各大学、社区学院移民辅助机构以及社区中心都有成人教育课程,较高级的英语课程以及ESL课程。

3、取得证明你资历的重要文件的正式译本。翻译服务可通过移民辅助机构或社

区中心安排。

4、寻求你在原居地曾受的专业教育、或拥有的专业资格,在加拿大享有同等待

遇的办法。

5、拟备一份履历。须注意履历的格式与你原居地的不尽相同。加拿大就业中心

篇10:悖论问题揭秘

分析大揭秘

银行招聘网致力于为广大报考银行的同学们提供丰富的银行招聘信息、笔、面试资料。福建中公金融人官网考试信息应有尽有,笔、面试资料琳琅满目,供各位考生选择,帮助莘莘学子积极备考银行招聘考试,还有更多的备考指导、考试题库在等着你!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三家政策性银行之一,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我国唯一的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1994年11月挂牌成立。主要职责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资金,承担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代理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一、招聘岗位

1.招聘单位包括总行机关和省级分行。

2.总行机关:招聘岗位包括信贷岗位、信息技术岗位、国际业务岗位、法律事务岗位、财务会计岗位、文字综合岗位;

3.省级分行机关、二级分行(含二级分行机关及辖内支行):招聘岗位包括信贷及通用岗位、财务会计岗位、法律事务岗位和信息技术岗位,具体岗位各分行不一,详见报名系统。

二、招聘要求

(一)基本条件

1.2019年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

2.留学归国人员:须于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7月31日期间获得学历学位并取得教育部的学历学位认证且未落实工作单位

3.2018年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毕业未落实工作单位,其户口、档案、组织关系保留在原毕业学校,或保留在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或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毕业生也可报考。

(二)学历、专业条件和英语水平

考试必备:银行考试专用教材

银行招聘网:http://www.jinrongren.net/ 1.学历:总行机关、省级分行: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国内外知名高校全日制大学本科学历;二级分行机关和县级支行: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报考西藏、青海、新疆等边远地区县级支行的本地人员学历可放宽至全日制大学专科,详见具体招聘岗位);留学归国人员须取得教育部出具的学历学位认证。

2、专业:报考人员的专业为经济、金融、财会、法律、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以及与农发行业务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

3、英语水平:报考国际业务等涉外工作岗位的人员须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成绩不低于426分,或新托福(TOEFL-IBT)考试成绩不低于95分,或雅思(IELTS)考试成绩不低于6.5分。

三、招聘流程

1.报名:一般为11月中上旬 2.资格审查与简历筛选

3.笔试。考试内容包括能力测试、综合知识和性格测试 4.面试、体检、政审及录用签约。

四、笔试内容

(一)能力测试

1.数量关系:包括数学运算,数字推理,思维策略

2.判断推理,包括图形推理、逻辑推理、类比推理、定义判断 3.资料分析

4、言语理解,包括选词填空、语句表达、片段阅读和文章阅读

(二)综合知识

主要包括金融学、财会、计算机、经济学、法律、管理、时政。

(三)性格测试

银行招聘考试资料

篇11:世界工厂“悖论”

最近, 关于中国崛起的佐证很多:莫言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 说明中国文化在崛起;奥运会上拿了金牌, 说明中国体育事业在崛起;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 说明中国经济在崛起, 最有力的佐证莫过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中国制造普及全球, 中国时代即将到来。

当民族主义的热情退却, 冷眼观望新时代下的中国制造, 世界工厂这座冠冕其实如此沉重。

称职的保姆

有人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城里的一户有钱人, 雇佣了一个进城务工的打工妹做保姆。保姆不但每天要为雇主做各种家务:做饭、洗衣、缝补等等, 还要精心照顾雇主的孩子。打工妹为此可以得到10美元的工资, 她感到十分满足。但打工妹却不清楚:雇主由于雇佣了她, 就从那些辛苦而又不得不做的家务活中解脱出来, 到外面去从事一些轻松体面、收入却10倍于保姆角色的工作。城里的其他有钱人家也纷纷效仿, 雇佣一些打工者为自己做家务, 他们自己则解脱出来, 去从事收入更高、干起来也更轻松的工作, 财大气粗的大户人家甚至会同时雇佣很多个保姆, 而那些打工者, 也以能成为这些人家的保姆为荣。

这个看起来简单的故事, 其实是一则寓言:那个有钱的雇主, 影射美国著名企业“耐克”, 而那个“打工妹”, 则是一家为耐克公司代工的中国工厂。打工妹所精心照料的“孩子”, 意指一个众所周知的金娃娃——“耐克”运动品牌。而其他的所谓有钱“大户”, 是包括宝洁、可口可乐、摩托罗拉、惠普等在内的众多著名的跨国企业, 它们所雇佣的“打工者”, 与耐克的“保姆”一样都是成千上万的中国代工工厂。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耐克公司每卖出一双耐克鞋, 价格都在100美元以上, 而它为此支付给中国代工企业的报酬却只有10美元。作为世人眼中的“世界工厂”, 中国成千上万的企业实际上不过是在为欧美企业做着“保姆式”的服务工作, 既无技术含量, 收益也极其微薄。

故事尽管很简单, 却很有趣, 因为它里面隐含着一个深刻的经济学理论, 就是国际分工理论中著名的“比较优势”理论。它解释了像耐克一样的跨国企业, 之所以要来中国寻找代工企业进行产品生产的原因。

那个雇主为什么要雇佣打工妹做保姆?——是她的家务活做得比打工妹差?还是她对自己的孩子照料的不如打工妹细心?显然都不是。雇主可能无论在照看孩子方面, 还是在做饭缝补方面, 都不比进城务工的打工妹做得差, 甚至干得会比保姆更上心。但她还是会让保姆代替自己去做这些家务, 因为这样对雇主来说更有利。

雇主如果自己去从事这些家务, 显然就不得不占用她很大的时间、精力, 这就耽误了她去做其他工作的机会, 而如果雇主在外面工作的收入很高, 她的潜在损失就会很大。此时如果雇佣一个保姆, 她就能腾出这些时间去外面工作, 只要工作所得的收入高于支付给保姆的工钱, 对雇主来说就是划算的。

这就是“比较优势”理论的内涵:保姆与雇主相比, 尽管在做家务活或照看孩子方面的能力并不占优势, 但只要保姆在成本上具有“比较优势”, 雇主依然会把这些工作交由保姆去做。正是因为这个道理, 进城务工的“打工妹”才会有被雇佣的机会。比较优势”理论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 它后来成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

明白了“比较优势”理论, 再来看欧美企业到中国寻找代工工厂的原因, 就显得十分清晰了:耐克鞋如果放在美国本土进行生产加工, 或许它的生产效率和鞋的质量等方面会比中国代工企业做得更好, 但由于中国企业在鞋的加工制造方面比美国企业具有成本上的“比较优势”, 因而耐克最终还是会选择把生产加工环节放在中国去做。

由此就形成了耐克鞋的国际分工产业链:由中国企业负责产品的生产加工环节;而技术研发、广告宣传、全球营销网络搭建等产业链的其他环节工作, 仍放在美国本土完成。到中国来的其他跨国企业, 如可口可乐、摩托罗拉、惠普等, 也都是基于同样的原因来中国设厂或找代工。

当越来越多的欧美企业注意到了中国的这种优势, 纷纷到这里抢滩时, 中国的各类制造型企业就越来越多, 生产规模也越来越大, 逐渐地……中国就成为了世人眼中的“世界工厂”。

但是, 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的日子却并不好过。正如前面的寓言所讲, 无论中国承担着多少产品的生产制造, 也无论这些产品卖到了世界多少个国家, 其实都只是一直在扮演故事中的那个“保姆”角色而已:打工妹所做的工作, 究其实质不过是些没有多少含金量的“简单家务”而已, 并没有和这家的主人学到足以安身立命的技术本领;她所精心照料的“孩子”可能的确是一个金娃娃, 但终究只是为别人带来巨大收益, 而她所取得的回报, 连全部收益的零头都不到。

就是这样一份要付很多辛苦, 也并无多大收益的“保姆”工作, 如今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 还有来自“雇主”方面的不断责难。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的不发达国家加入了竞争, 中国企业所得的报酬在竞相压价中越来越少;与此同时, 欧美等国还在不断指责中国企业在以低价“倾销”自己的产品, 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扩大, 中国企业受到的来自发达国家的反倾销投诉和贸易报复也越来越多。

清醒地自我审视, 就会发现中国实际上只是戴着一顶“世界工厂”的冠冕, 做着为全世界“大户人家”打工的保姆工作而已。而这顶沉重的冠冕, 已经把走在路上的中国压弯了腰。

沉重的冠冕

在中国之前, 曾有三个国家被先后冠以“世界工厂”的称号:英国、美国、日本。

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英国是第一个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国家。工业化之前的英国, 如同莎士比亚笔下的田园社会一样, 也是一个有着“静谧的乡村、憨厚朴实的乡民、哞哞欢叫的牛羊”场景的农业国家。18世纪后半叶发生的工业革命使英国率先迈入工业化行列, 成为世界上的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依靠发达的工业实力, 英国迅速对外扩张, 于是就有了历史上的“日不落帝国”——从加拿大到阿根廷, 从恒河到刚果河, 19世纪的英国几乎拥有了占地球总面积四分之一大小的殖民地, 就如英国当时一首民歌中所唱到的:“太阳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照耀英国的领地。”

当时的英国几乎控制了全世界的原材料市场, 世界各国都在为英国提供廉价的工业原料;而英国制造出的产品, 又销往了全世界。在整个19世纪前70年里, 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 工业生产总值占到世界的近1/2。由此, 英国成为第一个被人们冠以“世界工厂”的国家。

机遇不会永远偏袒一个国家。进入20世纪之后, “日不落帝国”头顶的太阳也开始向西偏沉, 英国的制造业霸主地位被昂首崛起的美国所代替。美国在南北战争之后, 为便于在广袤的领土上进行产品贸易, 开始大力发展运输业。运河、铁路的修建把美国东西部连接起来, 使市场分工协作成为可能, 工业随之迅速发展, 美国从一个农业国家逐渐向工业化国家转变。20世纪以后, 两次世界大战先后爆发, 欧洲各国纷纷向美国购买各类产品, 美国则加大工厂机器的开动。到1945年, 美国拥有了整个西方世界工业产量的60%以及对外贸易总额的1/3, 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制造业新“霸主”, 也成为了新一代的“世界工厂”。

日本是第三个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国家。二次大战后, 日本在一片废墟上魔术般地建立起一个经济强国。日本国内资源少, 就从全世界进口原材料;而它在本国内生产出的产品, 又外销全世界, 一进一出中, 日本尽得其利, 经济快速成长。

据统计, 1965—1971年, 日本主要制成品的产量增长占全球产量增长的比重为:钢铁占54%;造船占54%;汽车占46%;电子机械中的民用产品占90%。在主要工业产品中, 1980年日本的汽车年产销量居世界第一位;1982年机床产销量居世界第一位, 1983年机械动机产销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日本的半导体工业尤为发达, 美国一家报纸曾援引一位军事工业专家的话说:“如果没有日本的微型电子产品, 美国就不会去打海湾战争。”至此, 日本被世界推崇为新一代的“世界工厂”。

但日本的机运并不如前两任“霸主”那么好。日本在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 经济达到了辉煌顶点, 此后就开始遭受经济危机的困扰, 90年代以来, 社会经济发展一直呈现疲态, 停滞不前, 对世界制造业的影响力开始减弱。此刻世界的目光开始转向东方的另外一个国家——中国。

就在西方世界普遍出现经济发展乏力、市场前进速度明显放慢的时候, 中国开始异军突起, 在世界市场中崭露头角。进入新世纪以后, 中国的GDP迅速增长, 各类制造业的规模急剧扩大:从耐克鞋到芭比娃娃, 从纽扣到集装箱, 从打火机到电视机, 中国在许多吃穿住用等方面的产品生产量已当之无愧地居于世界第一位。日本通产省在发表的“白皮书”中声称:中国已成为新的“世界工厂”。这一观点即被许多媒体引用, 大为褒扬, 以至越传越广, 最后连中国自己也默认了这一称号, 接受了这顶金光闪闪的“冠冕”。

但实际上, 这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而已。

按照人们传统上对“世界工厂”的认知, 一个国家一旦成为了新的“世界工厂”, 也就意味着它成为了世界上制造业最为发达的国家, 成为新一代的工业霸主。历史上获得这一冠冕的, 不过仅英、美、日三国而已, 连工业实力十分强大的德国, 也未敢加此殊荣。中国一直在朝着这一方向努力, 但以目前的制造业实力水平而言, 距离这种境界显然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果单从产品制造的数量上看, 中国已算得上是世界上制造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有数据表明, 中国目前制造的各类产品产量, 已占到全球产品总量的近30%。但尽管如此, 中国却依然算不上是一个制造业强国。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变迁, 今天对一国制造业实力的评判, 已和历史上对英、美、日等国的制造业评判标准有很大不同, “生产规模”一类的指标已不再成为衡量一国是否称得上“世界工厂”的标志。而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推力就是“信息革命”, 这一革命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世界工厂”的判别标准, 也改变了对“世界工厂”的定义本身。

“信息革命”始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 它的出现像一场力量无与伦比的飓风, 扫荡了市场中的藩篱与鸿沟, 用《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佛里德曼的话讲:从此, “世界变平了”。信息革命算得上是人类继工业革命后的又一划时代变革, 正如工业革命发生后, 世界就逐步从农业社会过渡到了工业化社会一样, 信息革命后, 世界也就从工业社会步入了“后工业社会” (也有人称为“信息社会”) 。

在农业社会中, 评判一国的实力是看它的农业化水平:哪一国拥有的良田数量多、“耕战之术”掌握得好, 它就是强国。工业化社会中是看它的工业水平:谁家的钢铁炼得多, 坚船利炮造得多, 谁就是强国。到了后工业社会, 衡量标准则变为:谁家的技术多、品牌多、渠道网络多, 谁就是强国。

而在后工业社会中, 生产规模等指标已不再成为评判一国实力的标准, 这也就是中国为什么炼出那么多钢、造出那么多的小车和大船, 却依然成不了工业霸主、变不成“世界工厂”的原因。

世界是平的, 意味着在今天这样一个因信息技术而紧密、方便的互联世界中, 世界本身已变成了一个大网络、大工厂。而世界上的各个国家, 已跻身成为这个“大工厂”内的一个个“小车间”, 原先概念意义上的那种由一国垄断全部产业链生产的“世界工厂”, 现在已不复存在了。

在这个世界级的“大工厂”中, 各国会根据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化分工。中国根据自己的特点, 承担了“装配车间”的角色, 而车间的“总控台”, 却还在欧美。

苦笑的中国

在好莱坞的一些反映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状况的电影中, 经常会出现一些美国工厂生产的镜头画面:工程师们在设计图纸, 工人们在流水线上作业, 一批批生产原料从机器的这一头送进去, 一个个成型的产品从另一头送出来, 产品又马上被送进了各大城市的商场柜台, 成为人们选用的商品。

一种工业化产品要从图纸上的模型变为人们手中使用的实际器具, 中间要经过多个环节:包括产品的研发、核心元件的生产、产品的加工组装、产品的销售, 以及售后服务等。这些环节环环相扣, 形成了一根完整的链条, 它就被称为“产业链”。

欧美国家在工业化早期时, 生产一种产品的整条产业链往往都集中在一国、一地, 甚至是一个工厂之内, 比如20世纪30年代时的美国福特汽车就是这样生产出来的, 就像电影中看到的画面一样, 一个工厂内就可以搭建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用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的话说:福特的汽车制造工厂在一端吃进了焦炭和矿石, 在另一端吐出了客座轿车。

随着国际化分工在世界范围内的展开, 原先完全集中在欧美国家内部的产业链条开始被拆解, 其中的一些环节就被转移到了东南亚、印度、中国这样的国家或地区。而产业转移的原因, 正如篇首所述, 是欧美企业基于比较优势的考虑, 认为把“加工制造”这样的产业链环节放在发展中国家会更为划算。信息革命的发生, 又为各国间实现产业上的精细化分工提供了可能。

国际产业分工可以分为“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三类。在工业革命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 世界各国之间多处于一种“产业间分工”的状态, 意即各国基于各自的比较优势分别从事不同的产业生产, 然后再进行彼此间的产品交换。譬如欧洲, 早期的意大利可能会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主要生产纺织品, 而英国则主要生产钢铁;当英国需要纺织品, 或意大利需要钢铁时, 彼此间就会通过贸易实现产品交换。这就是一种国与国的产业间分工关系。信息革命后, 世界实现了互联, 全球化削“平”了世界, 整个世界变为了一个分工协作的“大工厂”, 国与国之间也从以前的“产业间分工”实现了向“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的转换。现在, 福特的一辆汽车或波音的一架飞机, 它们的各种零部件可能散落在全球分别进行生产, 最后再运送到某一地进行总装。在世界这个“大工厂”中, 一个国家可能只处在一条产业链上的某一个细微环节上, 只负责产业链上的很小工作内容。

在同一条产业链上, 既有技术开发、产品设计这样的前端环节, 也有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这样的中间环节, 还有品牌推广与市场销售这样的末端环节。虽然每个环节都是产业链条上必不可少的组成, 但各环节在整个产业链上的地位作用是不同的。前端的研发和后端的销售会对整条链起到决定性的控制作用, 而中间的制造环节则处于被动的受控制地位。

譬如在PC机的制造中, 像英特尔这种处于前端技术研发环节的企业, 就对整个PC机产业链具有极强的控制作用。它通过与下游的PC制造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为制造商提供品牌推广费用等方式, 进一步影响着联想、方正、同方这样的品牌电脑厂商的整机研发路线。而在数字通信设备领域, 像思科这样的前端技术研发企业, 对产业链更是直接控制到了经销商领域, 思科可以通过产品供应、价格优惠等方式, 让经销商更加忠诚地为自己服务。

再譬如在玩具制造产业链中, 市场就多被产业链下游的销售商所控制。美国的玩具市场, 就被像“美泰公司”这样的玩具销售企业所掌控, 中国的玩具厂商想要进军美国, 只能为外方企业进行代工, 既没有自己的品牌, 也没有自己的技术标准, 一切都需要按照外方的订单要求去生产。

所以当一个企业处在产业链的不同位置时, 其地位和重要性是完全不同的。这与围棋中的“角、边、腹”间的关系有类似之处:围棋中有“金角银边草肚子”的说法, 是说在围棋实战中, 抢占棋盘的“角”位最重要, “角”位最易守难攻, 谁抢到就意味着谁占据了主动;其次是“边”位;最后是棋盘的中腹位置。

产业链也是如此, 它可以归结为“金头银尾草肚子”——产业链条头部的技术研发端是对产业链控制力最强、利润也最丰厚的部位;其次是产业链尾部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端;最次是中段的加工制造位置, 控制力最弱, 附加值也最低。

如果把产业链条上的各环节按附加值、利润率大小进行比较, 然后按其数值划出一条线段, 就会看到一个两端凸、中间凹的曲线形状。链条上游的核心技术和下游的售后服务环节, 由于附加价值高, 利润空间也大, 曲线上所处的位置自然较高;而中下游的组装加工环节附加值低, 利润空间也小, 在曲线上就显现下凹的趋势。此时, 整个产业链看起来就像一条正在“微笑”的曲线

这条“微笑曲线”的前端, 也就是产业链的技术研发和核心零部件端, 多数都掌握在欧美国家企业手中。以美国为例, 美国目前掌握着大部分的世界高端产业技术, 按比例来看, 世界电信技术的57%、半导体技术的70%、软件技术的87%、生物制药技术的85%、清洁能源的56%都在美国企业手中。依靠这些技术, 美国企业不但垄断了市场, 而且掌握了产品的定价权, 它可以为自己垄断的产品制定出天价, 而市场却不得不接受。有一个说法颇能说明问题:美国企业生产一块芯片的利润, 就相当于中国一集装箱衬衫的收入!

在“微笑曲线”的后端, 是产品的品牌与销售渠道端, 欧美企业在这方面的优势更为明显。像洗发水中的宝洁、联合利华, 饮料中的可口可乐、百事可乐, 运动品牌中的耐克、阿迪达斯, 购物超市中的沃尔玛、家乐福等, 在市场中都占据了主流地位。欧美企业与中国企业相比, 在产品的品牌与渠道方面都占据着绝对优势, 由此, 市场消费者的耳目自然就受到了这些企业的左右, 手中的钱也自然流向了它们。有谁在购物时会想到:这些光鲜的国外品牌产品, 其实都是由辛苦劳作的中国工人生产出来的呢?

在“微笑曲线”的底部, 也就是产品的加工组装部分, 才是由中国、东南亚国家和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承担着。多数的中国制造型企业, 就处在产业链的这一段上, 前后都受制于人, 正如开篇故事所讲到的:在美国出售的一双100美元的耐克鞋, 支付给中国代工企业实际上不足10美元;而一个售价10美元的芭比娃娃, 中国代工企业从中获得的全部收入也不足1美元。

一条产业链上的总利润是一定的, 这些利润要被分别位居产业链不同环节上的企业所瓜分。中国制造业企业与欧美企业之间, 实质上就是在进行着一场产业链上的博弈。

在这场对弈中, 欧美企业凭借的是自己的资金和技术, 中国企业依靠的是自己的资源和劳动力。当双方在博弈中能够平等对阵、相互制衡时, 还可能达到一种双赢的结局。而一旦有第三方加入进来, 与中国企业进行争夺, 从而破坏了这种制衡关系, 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有赢有输了。

现实情况是, 相对于中国的劳动力等优势而言, 欧美企业手中的资金与技术是一种市场中更为稀缺的资源, 它可以吸引比中国劳动力更为廉价的亚洲其他国家加入对局之中, 让中国与印度、越南这样的国家先进行鹬蚌相争, 然后欧美企业即可坐收渔翁之利了。

从制造业的整个发展历程来看, 微笑曲线的弧度呈现越来越弯的态势, 曲线的曲率逐渐从“平坦”变得“陡峭”了。这种变化, 就是欧美企业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企业进行博弈后形成的结果。早期的制造业产业链, 曲线的形状较为平坦, 接近一条直线。比如早期以“福特模式”为代表的美国企业, 由于它产品的设计、制造和销售等活动基本都集中在美国本土进行, 处在产业价值链上的各类厂商之间的利润率相差并不大, 此时“微笑曲线”看起来比较平坦。到欧美国家实施产业转移后, 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 (地区) 参与到产业链中来, 如亚洲的“四小龙”等, 此时, 这些国家 (地区) 的企业与欧美企业会就产业链中的利润分配进行博弈。由于起初加入产业链的这些国家或地区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和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 承接的组装业务一般属于一级外包, 因而在博弈中它们还具有一定的讨价还价能力, 虽然同样是从事加工装配业务, 但它们所获取的收益在整个产业价值链中的比重并不算太低。这时“微笑曲线”的“弧度”也还不大。随着全球化步伐的深入, 生产分工更加精细, 以“丰田模式”为代表的多层次生产方式成为主流。许多拥有核心技术的制造业公司, 将产品的生产分成多个层次, 每个层次上都有上千家的生产企业参与。

为获取高额的利润,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布局生产, 此时会把更多的发展中国家纳入产业链体系, 成为这些产业链加工装配环节的操作者, 这样, 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就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参与到产业链中, 这些国家的企业彼此之间会争夺订单, 而控制着研发和销售渠道的跨国公司, 也会利用各种办法, 让处于产业链底部的中国企业之间乃至与东南亚企业之间进行高强度PK, 以达到挤压加工装配环节利润的目的, 于是微笑曲线弧度越来越大, “底部”越来越深, 微笑曲线逐渐由平坦变得陡峭了。

曲率越来越弯的微笑曲线, 逐渐从“碟形”发展到了“碗型”。既无上游研发能力又无下游营销能力的中国企业, 自然会想从曲线的“碗底”往上爬, 而处在碗沿儿的欧美企业, 却并未留给中国企业以追赶的机会。欧美企业往往会通过各种办法, 把“碗壁”修得光滑无比, 不给碗底的中国企业以落脚的机会, 同时继续加大对底部制造企业的挤压, 让曲线的曲率变得越来越深, 使它们无从追赶。

在当前国际化分工中, 有两种类型的产业链颇能说明欧美企业对发展中国家企业进行利润挤压的方法之“巧妙”, 这就是“买家推动型”产业链和“生产商推动型”产业链。

拿沃尔玛的采购模式而言, 就是一种典型的“买家推动型”产业链。这里之所以称沃尔玛为“买家”, 是指针对那些产品制造商而言, 比如服装加工厂、食品生产厂、玩具生产厂等, 沃尔玛是处于买家的地位。显然, 沃尔玛依靠自身在市场上的优势品牌和成熟的销售渠道, 在整个产业链中是占绝对主导地位的, 它所发出的一个很小的订单, 比如1万件衬衫的采购单, 就可以让十几个国家的上千家工厂拼得头破血流, 由此可以把价格压到最低, 甚至达到厂家的成本以下。沃尔玛可以凭借自己在产业链上的优势地位, 每年迫使中国各类产品的供应商将产品降价5%, 以此来扩大自己的利润空间, 并获得更大的市场主动性。

这就是“买家推动型”产业链的特点。在这种类型的产业链中, 占据主导地位的通常都是一些拥有强大品牌优势和成熟销售渠道的零售商、经销商和贸易公司。它们并不拥有产品工厂, 但却有从事产品设计的专业机构, 以及多年形成的物流和产品销售渠道。这些企业负责设计产品样式, 提供加工说明书;然后在全球范围内寻找生产者, 待产品完工后, 再购回产品;最后通过其营销渠道销售产品。这一方式在劳动密集型的消费品行业, 如纺织品、服装、鞋类、玩具、厨房用具、家用电器及一些?工艺品行业中十分常见。比如美国的知名鞋类企业耐克和阿迪达斯, 它们并不拥有任何生产鞋的能力, 而是依靠一个全球化的产业链条, 将分别负责产品设计开发、制造、包装、运输、销售等专门业务的部门联系起来, 最终把耐克和阿迪达斯鞋送到全世界的消费者面前。

而“生产商推动型”的产业链, 可以用波音飞机、福特汽车这样的企业为代表进行说明。在飞机制造过程中, 波音公司作为生产商, 对产业链上的数以千计的各类企业或分包商都起着主导作用, 波音可以利用它的垄断地位, 以极低的价格将它的工作分包给产业链上其他企业, 而其他企业却只能接受这种单方面定价, 因为它们不具有与波音议价的能力。

这就是“生产商推动型”产业链的特点。这种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多是一些拥有资金和技术优势的跨国公司, 这些公司控制着原料、研发、部件供应和销售渠道, 而把零部件生产和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工序, 通过国际分包或者直接投资方式, 放在了发展中国家进行。跨国公司就是通过这种办法, 最大化地获取了产业链中的利润。

表面上看, “买家推动型”和“生产商推动型”两种产业链模式似乎有所区别, 但实际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都是欧美企业利用自己在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 将自己的优势环节分别向链条的前后方向延伸, 进而控制了整个产业链, 确立了自己在收益分配中的主导地位。

回到篇首的那个故事, 那个为耐克打工的“保姆”就是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真实写照。处在产业链“碗底”的中国企业, 大多数只是从事简单的加工装配工作, 并没有太高深的技术含量, 拼的只是廉价的劳动力和粗放型的资源投入。企业既没有和跨国公司讨价还价的本钱, 又缺乏像欧美国家那样势力强大的工会来帮他们与上游厂商谈判, 为了拿到订单, 他们只有一种方法, 就是进行更加猛烈的倾轧, 把价格压到最低!

这种“自相残杀”的行为, 成为被跨国公司进一步利用的工具。它们通过“买家推动”或“生产商推动”办法, 把产业链底端的中国企业的微薄利润又挤出了一部分。

此外, 中国企业还要面临着来从国内同行到东南亚国家马来西亚、菲律宾等, 乃至“后起之秀”越南等的企业的竞争。这些国家的工厂工人甚至可以承受比中国工人更低的工资和更恶劣的工作环境, 这也就给国内制造业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

产业链是微笑的, 不过这种微笑却是欧美企业的微笑。“微笑曲线”的曲率越大, 欧美企业的微笑也就越灿烂!当处在“碗底”的中国企业在经历残酷的“鹬蚌相争”后终于拿到一份订单时, 脸上露出的不过是“苦笑”而已。

耐克公司每卖出一双耐克鞋, 价格都在100美元以上, 而它为此支付给中国代工企业的报酬却只有10美元

从耐克鞋到芭比娃娃, 从纽扣到集装箱, 从打火机到电视机, 中国在许多吃穿住用等方面的产品生产量已当之无愧地居于世界第一位

福特的一辆汽车或波音的一架飞机, 它们的各种零部件可能散落在全球分别进行生产, 最后再运送到某一地进行总装

上一篇:阖家欢乐聚散文下一篇:摆的研究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