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悖论故事》读后感

2024-05-11

《科学悖论故事》读后感(精选6篇)

篇1:《科学悖论故事》读后感

《科学悖论故事》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悖论故事》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悖论故事》读后感1

我特别喜欢看书,每当我看书看在兴头上的时候,爸爸妈妈喊我吃饭我都充耳不闻,为此没少挨爸爸妈妈的骂。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会看一会书,我从书籍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书籍伴我成长。

最近我又看了一本有趣的书—《科学悖论故事》,书中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很多科学悖论,如“上帝万能悖论”、“追龟悖论”、“理发师悖论”、“异性悖论”、“禁止涂鸭者悖论”和“秃头悖论”等等很多悖论。给我印像最深的,而且我认为也是最有趣的就是“秃头悖论”,下面我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下迷人的“秃头悖论”。

一群学生来看退休多年的老教授—他们大学时代的张老师。“啊,岁月不饶人啊!老师已经变成秃头了!”一个学生看到老师的光头,不由得发出感慨。张老师摸了摸已经谢顶的头,说“是吗,我真的变成秃头了吗?”“老师,对不起,您头上已经没多少头发了,确实是秃头了。”学生说。张老师:“你秀发稠密,当然不算秃头。可是,我问你,若你头上掉了一根头发,能说是秃头吗?”学生:“我只少一根头发,当然不能说是秃头。”张老师:“那再少一根呢,再再少一根呢……总结我们的讨论,就得到下面的结论:如果一个人不是秃头,那么他减少一根又一根头发仍然不是秃头,你说对吗?”学生:“对!”张老师:“我年轻时候也和你一样,满头秀发,当时没人说我是秃头,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头发一根根减少,直到今天这样子。但是,每掉一根头发,根据我们刚才得出的结论,我都不是秃头。这样,经过多次头发的减少,并且每一次减少都使用这个结论,就得到一个新结论:我今天依然不是秃头。推而广之,任何人都不是秃头。”

这就是著名的`“秃头悖论”,逻辑上确实没问题,但忽视了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以后还将看更多的书,从书中吸收营养,从书中学习做人的道理,使我能够茁壮成长。

《科学悖论故事》读后感2

我今天阅读了《科学悖论故事》这本书,我懂得了许许多多的道理。康德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使人敬畏,那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如果没有人在科学的殿堂中以铺路石的身份造福他人,就不会有如今科学界的繁荣昌盛!正是基于前人的悖论,无数科学家才能不断开拓前进。

这本书讲述了很多的科学故事与悖论,它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把我们的生活变得有趣起来。再看这本书的同时,我们也懂得了一些道理。科学的道路是崎岖的,必须付出汗水与劳动,甚至生命,才能成功。

这本书里写的故事中,令我最感到奇妙的事是:萨维尔村里的难题——理发师的头发该谁理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在萨维尔村,理发师挂出一块招牌:“我只给村里所有那些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有人问他:“你给不给自己理发?”理发师顿时无言以对。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理发,他就属于招牌上的那一类人。有言在先,他应该给自己理发。反之,如果这个理发师给他自己理发,根据招牌所言,他只给村中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他不能给自己理发。这是不是听起来有点荒唐?可这就是著名的“理发师悖论”1918年,罗素因为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被判监禁6个月,他在监狱中写出了【数理哲学导论】,提出了理发师悖论。在1919年发表,也被人们称为罗素悖论。当然,这只是书里的沧海一粟。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只有努力才能走进科学的大门。

悖论,本来就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结论。自从看了这本书,我对悖论又有了新的了解。

篇2:《科学悖论故事》读后感

科学,无穷无尽,许多深奥的道理,许多未解之谜,科学家们正探索着。从《科学悖论故事》这本书里,我学到了很多至今为止世界上一直在争论的科学原理。

这本书上的原理看上去很难理解,实际上我们生活中一直在接触,像一些常用的语言、一些故事、一些名人名言,甚至是“1+1”这样的,都有争论。还有的是以前的科学家们设计的一些题目,都令人琢磨不透。比如数学上的“梅比乌斯带”,不用翻面就能走过所有的面,我也一直想不通,看了书上的详细解说,这才弄明白了:把一个长纸条弯折成一个圈,在接头处,把一头转动180度,就形成了。也就是让这个圈的第一面和第二面连起来,就能走通了。

篇3:《科学悖论故事》读后感

一 “偏见”的悖论

何谓“偏见”是个重要的问题。虽然从来没有人给“偏见”下过完满的定义,但毫无疑问所有的偏见都受主观信念的影响,而对特定群体的人倾向于持敌意或负面的态度。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虽然理性受到推崇,但由于社会的、心理的、个人的等诸多背景因素的介入,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认知偏见,绝大多数的偏见都与信念相关。女性主义对偏见问题的探讨,是为了揭示主流认识论所存在的严重问题,许多女性主义理论家不仅强调偏见的不可消除性,而且强调某些偏见的积极价值。

首先为了反对传统主流科学理论的客观性、公正性的理想,女性主义理论使用的第一种策略是证明这种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偏见无处不在。女性主义批评传统科学所谓客观性,是指完全摆脱了理论承诺、个人目的、道德、价值、兴趣、利益、直觉等,或者冠其名为价值中立,它告诉人们科学只服务于真理而非某些人,如此就可以使科学的受益者隐藏起来,也使大众的注意力转移,使科学的价值中立信念获得大众无条件的支持。任何研究者无论其个人怀什么样邪恶的动机,都可以合法地、堂而皇之地声称追求真理。女性主义指出,将科学家个人看作是“客观中立的”,无论是出于本性还是经过科学训练而造就,都增进了科学客观性这一谎言。如果门外汉被教导去相信这一点,科学实践的谎言就超越了它的承诺; 如果科学家成长过程中被教化拥抱这样一种自认为比较满意的科学观,那么一种“默会”就在科学共同体中越来越被加强。科学家在科研过程中几乎没有理由去反思他们自身潜在的偏见,因为他们相信自己在追求科学真理,在此过程中,作为科学家比其他研究者更能够抛开个人的兴趣与背景。如此,没有任何理由或动机促使其思考一些更大的问题: 比如谁是他们孜孜以求的科学研究的实际受益者?

女性主义批判这种被广泛接受的科学观念,并指出它是一种对统治阶级是有利的神话。这种知识理论与科学的客观性意识形态实际上相互加强。如果一个人相信科学一定是客观的才是好的,而且又相信科学是好的,那么就一定相信科学是客观的。如此,理论与宣传共同造就了科学是价值中立的形象,为科学客观地生产知识这一事实提供了解释,科学的成功似乎也确认了这种“意识形态”。由此,不难推断,传统科学理论所赞成的客观性理想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价值。女性主义科学研究正是致力于揭露科学的意识形态功能,指责科学并没有遵循公正的原则,而是不可避免地受文化的影响。例如生物学、心理学、人类学、考古学等研究都在强化而非降低了性别的偏见。[2]

女性主义理论家如爱丽丝·贾格尔( Alison.Jaggar) 、桑德拉·哈丁 ( Sardra Harding )[3]等都强调,每一个认知个体本质上都具有地方性特征。她们论证了,如果所有的知识都带有某种视角,那种客观的、理想的、超验的立场是不存在的,所有的知识都是有条件的,受认知者视角的限制。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可能相信传统科学所鼓吹的认知主体———人———拥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同时,贾格尔和吉纳维夫·劳埃德( Genevieve. Lloyd) 等还批评传统理性主义的自我概念对女性是充满敌意的。事实上,启蒙思想所高扬的理性的普遍性、超越性、抽象性都受到女性主义理论的批评。女性主义像其他后现代主义者一样,怀疑所有这些超验的断言都是少数白人男性经验的具体化。现代科学的建立不仅仅是不平等的社会条件与殖民主义压迫的遗产; 而且这种不平等很大程度上根源于科学本身深层的结构,源于位于科学方法之下的知识与认知者的概念。贾格尔指出,在认知本质主义的“个体主义”看来,个体的人在认识论上是自足的,社会对知识的发展是无关紧要的。理想的认知者是理性的人,知识的获得并非靠积极地参与一个所在的世界与人群,而是依靠一个没有受到人类处境偶然性损害的原始的认知个体。如果理想的“理性的人”完全是没有差异性的,那么理想的认知者就是纯粹理性的人、一台计算机,一个完全被剥夺了特殊性的抽象个体。贾格尔等人都坚持这个抽象的、超然的个体导致了知识建构的独断论,排除了任何对认知者境遇影响的认识论考察,“因为它设想人是本质上独立的分离的个体,知识的获得是每个个体努力的结果,认识论的任务是形成规则使得个体能成功地完成这一任务。”[4]

显然,女性主义明确地反对这种认识论,并为追求公正而强烈支持人类经验的多样性。女性主义者批评指责: 西方传统科学的理想———特别是理性与客观性服务于对父权制的增进。她们指出,科学理论完全的客观性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可取的;某种程度的偏见或局部性对我们的认识论更加必要。由此,许多女性主义理论家更进一步不仅强调偏见的不可消除性,而且强调某些偏见的积极价值。如爱丽丝·贾格尔,桑德拉·哈丁写了很多女性主义政治分析与理论知识的联系方面的文章,指出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将科学与政治、普遍的社会语境相隔离,没有科学理论是政治无涉的,价值不仅是科学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一些价值可以促进科学发展。

问题在于: 如果偏见是无处不在而且是无法消除的,那么揭露这一事实又有什么意义呢? 整个女性主义在这一领域所做的工作似乎都是在展示男性中心主义偏见对科学的扭曲,而且扭曲了对知识的普遍追求。如果偏见就是扭曲,如果我们都带着这样或那样的偏见,似乎不存在无偏见地追求知识这样的事情。如此而言,我们有什么抱怨的呢? 难道从某一特定社会群体———女性群体———的生活出发所选择的研究问题,其后果就不是偏见吗? 难道我们只是希望知识被女性偏见而非被男性扭曲吗? 这就构成了女性主义关于偏见批判的悖论。

二 “公正性”的挑战

女性主义批评科学客观性的另一个理想———公正性,主要是揭露科学服务于占统治地位群体的利益,没有诉诸公正性的价值,要求重新反思科学的社会地位问题,重新评价科学家作为有性别的人在科学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她们/他们批判的矛头主要是“解构或怀疑”传统认识论,指出传统认识论由于强调抽象化与形式化、精确性与稳定性而发展成为一种认知控制工具,常用来歧视或不信任那些非优势群体的视角。问题是在充斥着性别、种族、阶级作分层的社会中,存在“公正的知识”吗? 在研究者与其研究对象之间,怎样的联系才是合适的? 怎样才能达到知识的客观公正性呢?

从理性主义者的观点来看,如果纯粹的客观性意味着对与数据相一致的每一个假设予以相同的分量,或者意味着在数据之外不可得出任何结论的话,这是不合适的。理性主义者实际上在意某种偏向的价值,如果思维不是先天具有偏向性,愿意认真考虑某种假设而放弃其他的假设,那么人类就不可能拥有那种知识。因为存在许多种融合观念的方法,许多种产生不同假设的方法,从同一套事实中也可产生不同判断的方法。假如理性主义通过提出先天观念来解决这一问题,并坚持先天观念可以缩小人类思维在遇到感官数据时所考虑到的可处理的假设,也就消除了经验主义通过过滤掉偏见带来的扭曲这一问题。那么,它所付出的代价是提出了另外的问题: 即我们何以确保这些偏见对于我们获得关于世界的正确的理论有帮助呢? 靠什么来担保我们的思维能引导我们走正确的方向呢? 先天观念所引导我们的方向是否就是我们想要去的地方? 理性主义者很严肃地对待这一问题,他们的很多工作朝向于使先天限制有效,显示这些思维偏见不会导致我们走偏。笛卡尔普遍怀疑的方法正是为了把自己从怀疑的不安全中解脱出来,是为了恰当反映现实面目而将我们的思维结构给予理论廓清的理性尝试。

在这一点上我们看到了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达成一致———认识不在于思维概念,不在于知识是如何构建理论,而是一种关于知识论的理论。如果存在着贯穿于整个启蒙认识论中一条共同的丝线的话,对于经验主义者而言,其策略是所有知识的内容可以还原为纯粹的感官经验; 对理性主义者而言,是显示了指导与促使知识得以发展的先天观念的不可还原性。哲学家只是寻求确定性———他们想要得到的是一副有边界的地图。但是,休谟第一个认识到归纳原理———未来与过去相似,相似的事情有相似的表现———没有得到理性的辩护。休谟的怀疑等于对他那个时代客观主义理想的放弃。他推断,对归纳推理的相信只是一种心理习惯,是思维本性根深蒂固的一种倾向,是一种没有任何理性或思维过程能够产生或阻止的“物种的自然本能”。显然,休谟早已意识到,客观主义不可行,我们永远不可能为我们想要的辩护的规则毫无预设地提供辩护。

实证主义者完全了解休谟归纳推理的困境,他们只是希望发展出一种标准来区分经验上的重要性或有无意义。由此,实证主义者着手一项他们称其为“理性重建”的工程———试图表明,任何经验上有意义的陈述能够被还原为连续的语义和逻辑上遵循规则的陈述。如果如此重建至少在逻辑上是可能的,那么所有理论上的不一致都可以诉诸经验中立的法庭来解决。所有这一切与古典经验主义客观性观点相关。但是,如果要使这一工程成功,有两样事情是绝对必需的。首先,经验陈述与理论陈述的明显区分; 经验陈述必须能够还原为具体的感觉经验。随后,奎因在“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中详细地论证了两个洞见: 没有任何单个的经验或观察可以决定性地反驳任何理论陈述或解决任何理论争端,所有对假设的经验检验实际上是对假设的共同检验。第二个洞见实际上是第一个洞见的推论,即建立在真理基础上的推理没有原则的区分———建立于经验基础上的陈述在真假方面没有区分,其真理价值完全取决于语义传统或逻辑传统。这样,奎因有效地摧毁了任何“第一哲学”的前景———不存在任何观察我们自身认识实践的阿基米德点。

根据奎因的观点,认识论必须被“自然化”,转为经验研究的实际过程。这符合女性主义批评所指出的: 所有知识主张本质上都具有地方性特征。奎因的知识自然化要求启示我们放弃明确的认识论实践,无论是通过先验的沉思还是通过经验的反省,它要求我们对各种可能性开放。女性主义所批评的理性与客观性概念恰恰是笛卡尔和其他理性主义者所反对的模型,具有讽刺意义的是: 它给予经验以重要的意义,而且尽管它被指责为认知本质主义,没有考虑到认知者特性的认识论重要意义,实际上正是这些本质主义者对经验主义者的反对,使得“人类知识必然具有‘局部性’”的观点获胜。女性主义者认识到完全的中立并非是一件好事,偏见与局部性具有潜在的价值,不存在单一的“传统”思维模式。女性主义经验论与所有经验理论一样,认为知识具有严格的经验偶然性,同时也包含了由经验的差异而导致信念的差异。要想达到公正不仅在于你站在哪里,而且在于你如何才能在你所站的位置离达到公正的目标更靠近一些。尽管不可能获得完全的公正,因为没有人能够摆脱个人的偏见,神经冲动,自私的欲望以及其他心理方面的沉渣。女性主义批判这个社会存在的问题的是,选择科学服务于占统治地位群体的利益,而且不诉诸公正性的价值。但揭露这一事实又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认识中立性的理想已被去除,那么一个公开的问题就是: 情感、信念优先、道德承诺在知识的发展过程中起辅助还是阻碍作用呢?

三 以平等为理念的科学理想

对客观性和公正性的批评所产生的悖论代表了女性主义对现存认识论的不满,指责主流认识论不能够解释知识的偏袒性和地方性,因为它冠以客观性和价值中立性的理想,最终却不可避免地服务于权力、利益与男性中心主义。主流认识论的公正性只是履行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功能而隐藏其存在的偏袒性。女性主义改革的潜力在于撕破这层面具,暴露隐藏在其后的复杂的权力、利益和征服的结构。我们知道,发现真理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使其复杂的原因之一是,有权利的人常常想要控制那些没有权利的人获得真理,女性主义批判认识论的工作之一就是要揭露这一事实,使这一扭曲的机制得以显明。

显然,女性主义认识论的批判性是值得肯定的。但首先要清楚的是,女性主义认识论不是要更多的女性主义理论家来从事哲学研究,也不是要在认识论中注入一种女性主义意识,而是要发展一种认识论中的某种特殊的———女性主义的认识论。路易丝·安东尼( Louise Antony) 认为,自然化认识论可以成为好的女性主义认识论。[5]一个好的女性主义认识论首先一定是好的认识论。它不仅适合女性主义,对女性有帮助,而且内在于西方哲学的分析传统。奎因的“自然化认识论”观点认为,研究知识就应当研究观察者的经验。它强调通过科学家的实际工作,按照科学的自然过程来把握科学的实际发展历程,认为科学理论是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理应在实践中把握科学的本质。女性主义的目标之一是讲述女性生命和女性经验的真相。此外,自然化认识论具有在分析论框架之外的极大优势,它允许恰当的实在论的真理概念,允许认识论与形而上学之间的概念空隙,允许所见世界与真实世界本身之间存在的概念间隔。若自然化认识论能够解释女性长期以来被忽视的经验与智慧,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它受到女性主义者的青睐,因为能够提供解决办法的认识论就可以看作是女性主义认识论合适的理论。女性主义自然化认识论强调文化和历史因素对知识起促进而非扭曲的作用,寻求考虑认知者所处的“认识空间”这一事实,同时,知识应当被恰当地理解为共同体而非个人认知成果。

库恩强调范式所带来的一个主要益处是: 共同体有了共同遵循的原则,灌输给其成员一种原则与有效的基本假设。范式不仅仅解决了重要的经验争端,而且决定了更多的方法论的问题。哪些证据更可以接受,讨论事情正确的词汇是什么,判断研究恰当的标准是什么等。所有这些事情在原则上是可争论的,但是,范式解除了所有这些争端的重负,这意味着,在同一个范式内工作的科学家的实践与态度不同于流行的科学客观性理想: 他们的研究具有确定的概念,拒绝接受与其信念冲突的假设。一旦欣赏到科学的这些方面,我们就可以理解,科学高度理论化要求将各种各样数字和图标翻译成观察术语或数据。由此,一致性被翻译成客观性。一个认识论共同体成员越认为自己是客观的,就越可能被共同体之外的人看作是客观的。科学的客观性和中立性开明的概念在于它的不可实现性,在共同体内部这一事实是隐匿的。统治群体没有理由怀疑自身的假设: 在他们的头脑中,他们的世界观获得了既定事实的地位,他们的问题已经变为众人皆知的意见。再者,这些占优势地位的个体有权力提升并阐释自己的世界观,排斥他人的世界观,默然地为他们的“理性”意见范围所限制。由于客观性内容众人皆知,很少受到挑战。女性主义为反对统治阶级观念的霸权,有必要揭露客观中立性标准的不可信。尽管传统客观性的观点有偏见,但在深层的意义上讲,女性主义观点也一样,因为偏见本身就是人类认识的条件。对统治阶级而言,他们的认识论问题可能不是其偏见,而是他们拥有的权力太多。女性主义认识论正确地指出,当统治阶级讲述知识是如何构建的,并获得足够的权力,人们就会听从并看作是真理。

那么,女性主义如何解决偏见与公正这两难处境呢? 走出这一困境要求我们放弃中立性的认识论理想,也要求我们以不同的态度对待偏见。我们知道人类的知识不能摆脱偏见,也不可能获得一个保证知识朝正确方向发展的先天观念。唯一重要的是认识到: 我们如何区分好的偏见和坏的偏见。显然,能够帮助有效收集知识的偏见是好的偏见; 能够引导我们获得真理的偏见是好的偏见,使我们远离真理的偏见是坏的。能够有利于性别平等、民族和谐、环境保护的价值都是好的,并值得提倡而非拒绝的。简而言之,对这一悖论的一个恰当的解决办法是: 判断一个偏见的好坏在于看它是对寻求真理起促进还是起阻碍作用,或许我们还可以加上,对平等起促进还是阻碍作用。无论哪一种认识论,其理论应当适用于所有的人,若不能,无论其根源何在,它都是错误的。

篇4:科学怪人的故事之科学无解

奇葩说的就是我们班的“科学怪人”祥哥,传说中的化学科代表,曾在化学实验课时凭着一股以身涉险的伟大科学精神饮下一瓶硫酸!相信我,当时在场同学的表情就像围观贝爷生吞蜥蜴一样,紧接着大家囔囔着:“祥哥想不开啦,快打妖妖灵报警啊!”可谁知祥哥却一脸淡定地摸了摸下巴道出了我们这群凡人无法企及之言:嗯,不错不错,感觉喉咙火辣火辣的,比37.5%的HCL多了几分凛冽……

随后赶来的化学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实验,用试管取一滴硫酸溶液滴到白纸上,自纸立马碳化了黑乎乎的一个大洞,这让我们不禁联想起祥哥可怜的胃,壮士啊,真是太勇气可嘉了!

而生物实验课上,火星科研工作者祥哥又脑洞大开,竟把魔爪伸向了班花手中无辜的辣条,他把辣条做成了装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哟喂,那一点点黑乎乎的还会蠕动,恶心死人了。”吓得班花花容失色,甩手丢掉了半包辣条。(默默心疼辣条一秒)

从此,我们班的同学再也不敢吃辣条了……

祥哥的科学精神一贯受到我们班这群凡夫俗子的崇敬,(还有畏惧好嘛,幼小的心灵都受到了伤害!)至于他为什么喝了硫酸还能活蹦乱跳地发表感言呢?

科学无解!

篇5:科学,悖论等,再读康德杂文随笔

先来看看科学的和不科学的。

形而上的不同意识形态或信仰的每一个派别都这么说:我是正确的。有一些派别更是宣称:自己是“科学的”,言下之意是,别家的都是不科学的,不科学,当然就是错误的。科学,这个定义含糊的词成了战力的判准。

为什么都能有底气的说自己是正确的?

通过预设的前提,比如神-上帝;业报-轮回;大同世界;英特纳雄耐尔……等,再用形式逻辑的严密推演,都能推导出一套自圆其说的理论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形式逻辑的特点是:前提不必为真,只要形式对头就行,即推理过程符合形式逻辑的“规矩”。所以,形式逻辑是只能证明,不一定能证实,即逻辑上说得通,现实中不一定有符合逻辑推理结果。因为预设的前提是“想象”,假设的,是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所以能自圆其说,而一旦预设变了,那么后面的逻辑推演就跟着大错特错。比如,先确认这世界存在轮回,业报,这是非神创论佛教的世界观前提,然后用一神论(即神创论)的上帝来推演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两个前提风马牛不相及,被你硬是混合起来,接下来的混乱就可想而知了。

怎么回事?

重温一下康德的“二律背反”,举第一组为例:

正题,说宇宙在时间上有开端,是有限的;反题,说宇宙在时间上没有开端,是无限的。

如果承认正题,那么时间在宇宙在开端以前是没有的,问题来了:没有时间的宇宙是如何度过没有时间的那段时间?没有时间的宇宙怎么产生有时间的宇宙?说宇宙的时间是有开端和有限的是不可能的,所以,时间只能是无限的,没有开端的;如果承认反题,但我们说事情只能是分时间段来说的,只能是“到某一个时间点上”,无限的,没开端的是不能描述宇宙中任何事情的,所以,时间只能是有限的,有开端的。

这两个证明单独来看都是正确的,但放到一起却产生了无法调和的矛盾,成了悖论。

为什么?

先来看看知识是怎么形成的。

毫无疑义,人们都承认:知识不是凭空想象得到的,一定是来源于感觉经验。

问题来了,人的感觉经验常常是不靠谱的,很容易出错,同样一件事,不同人的感觉常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经验结果,比如盲人摸象。这么一来,岂不是科学知识也变得不靠谱了?

看看康德是怎么说的。

(先声明:康德的解释不是唯一,是不是“真理”我不知道,也不关心,在这儿引用只是我觉得老康说法有道理,能接受,仅此而已。)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做了解释:有了感觉经验,然后靠“理性”的“加工”才能形成知识。

理性,康德用了“先天的”来描述。先天的,词源来自于拉丁文,原意是“不含感觉经验”或“不是从感觉经验得来的”,由“前件推出后件”的,即后一个命题由前面一个命题推导而得。所以,有西方学者干脆把康德的“先天”说成是“逻辑的”。有道理。

先天的理性,康德说,就是“纯粹理性”--不含任何感觉经验“杂质”。

所以,科学知识是由纯粹理性和感觉经验而得。这么一来,经由理性把关、加工,科学知识,即人类的认知就不是那么不靠谱了。

但是,康德告诉我们,理性不能滥用,理性只能管理源自感觉经验的东西,不是感觉经验的东东,理性没有权利去管理,即没有权利去“加工”推理啊什么的。一旦理性僭越,去管理非感觉经验的东西,那一切将乱套,悖论由此产生。

什么是“非感觉经验的”?康德说,是比如神、上帝;无限的;大同世界等等,当然也有我们熟悉的“英特纳雄耐尔”;印度教,佛教的轮回,地狱,天堂等等。这些东西不是来自于我们的感觉经验,因为我们不可能感觉到这些东西,这些概念只是我们为了某种目的而想象出来的,只是一个理念而已。我们如果用理性的逻辑去处理,推演这些非感觉经验“想象”出来的.理念,将乱套。比如前面提到的二律背反中的关于宇宙,时间的“无限”等不是感觉经验得到的概念,“无限”只是我们为了思考而想象(假设)出来的一个概念,然后我们用理性逻辑去处理这些想象出来的东东,理性一“僭越”,立马产生矛盾,也就是悖论。

知识源自感觉经验和理性;理性有自己管理权限:感觉经验;不能僭越自己的权利范围,管理不该管的事情,否则就会形成悖论。而科学是理性的,是处理我们感觉到的所有现象的,理性科学去处理不是来自感觉经验的形而上的概念,结果一定是悖论频出。这就是《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要告诉我们的。

我们看到,宗教、各类主义信仰等等,但凡信仰都必定要假设一个前提,作为信仰的基础,这个基础当然不是感觉经验的,超出了理性的权限,所以,我们不能用理性去评价,去说三道四,这么做了,只能产生无法自圆其说的悖论。

这是因为,凡是观念,理念,即不是感觉经验的东西有可能被证明,但不能被证实。比如,上帝、神;无限的;美妙的极乐世界等等,可以先预设它们存在,然后从假设的存在出发进行逻辑推理,给予证明,这些证明可以很完美(比如奥古斯丁,托马斯,现代的斯宾若莎等都给出了上帝存在的证明),但无法证实(现实中也有很多无法证明,但确实存在的事情)。而科学的是理性的,不但能证明,也一定,必须得到证实的。

到这儿,有点头脑的都会问:用理性去证实一个想象出来的概念,怎么可能?但现实是就是有人认为“有可能”,所以,直到现在,还有人为形而上的概念,争吵不休,科学的,非科学的,伪科学的等等大帽子抛来抛去,谁也说服不了谁,那是当然:我说牛,你道马,哈哈!

回过头来说“正能量”。

能量被按上正负会怎样?

物理学告诉我们,能量是标量,标量只有大小而没有方向。如果将能量规定为矢量,即有方向和大小,那么就是说:在一个能量场中,只有某个方向有能量,而其他方向方向是零或反向,这怎么可能?因为你不能说一个能量场中,某一事物同时受到拉伸或挤压,同时被甩开而又被拉回……所以,能量不可能是矢量。

再把能量用到具有不同意识形态的人群上面,并规定了正负方向,即开心和不开心,我们能感觉到的现实是:基督徒认为基督教的教义对自己是绝对的正能量,有愉悦感,是正能量;而佛教徒则认为佛说是正能量,你那个基督教不算,我听了感觉不愉快;某个主义认为自己的学说是正能量,其他的信仰都是个屁不如……

显而易见:被认定的“正能量”的对不同信仰或不同意识形态的人群而言则是负能量。问题在于,谁都能证明自己信仰的“能量”能让自己愉快,而别的通通是负能量。有趣的是,他的正能量用到你家身上,立马变成“负能量”。

康德是怎么看的?

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到两个对立的概念:自然和自由。

自然的,一定会发生的(哲学家常用“实然”的来等同于“自然”),没有自由。比如苹果熟了一定会落下来;在咱的纬度,春天过了,一定炎热的夏天,绝对不可能:苹果砸的头疼,往上落去吧;嗯,今年春天蛮舒服的,那就多几个月吧。

所以,自然的也就是必然的。

自由的是自然的对立面,可以选择。康德说,诸如意志,动机,善恶,德行、幸福等等是自由的。

动机推不出一定的结果,好心办坏事的情况多了去;当然,结果也不能反推出动机来。一个人很不幸福,不能推导出这个人就是恶人,不善,没有德行;反过来,一个毫无德行的恶人不能推导出他(或她)一定不幸福;也不能推理出有德行就一定幸福。

也就是说动机和结果,善恶,德性和幸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人的情绪快乐与否跟人的意志相关,意志是自由的,愉快和痛苦因人而异,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科学的是不自由的,前提和结果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能用理性进行推理而得到结果,所以,科学是必然的。

用必然的去推导自由的,比如,能量本来就是一个标量,是科学必然的,而人的情绪可以有快乐与痛苦,是自由的。为了能自圆其说,给能量按上一个自由的正负属性,等于用一个必然的概念去推理自由的结果,而得到的结果当然是莫名其妙,笑话百出。

篇6:科学故事读后感

科学家真如书上所说的那样:科学家是多么勤奋,惜时如金;科学家是多么勇敢,知难而进;科学是多么谦逊,永不满足;科学家是多么好学,孜孜不倦;科学家是多么坚定,捍卫真理・・・・・・・・ 《科学家故事100个》是由许多个在科学家身上发生的一个个小故事: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潜心研究的牛顿和敢于“改错”的王清任・・・・・・・其中我最喜欢牛顿了,因为他非常谦虚,“不知世人对我怎样看,不过我自己只是觉得好象在海宾玩耍的一个小孩子,有时很高兴的拾着一颗光滑美丽的石子,但真理的大海,我还是没有发现。”这就是牛顿所说的质朴的话语。

牛顿那么谦虚,那回过头来想想自己,我不禁羞愧万分。

有一 天,我难得一次考了满分,得意的拿着试卷走出了校门,正巧碰见了一个同学。我看他愁眉苦脸的,一定是没考好。我略带讽刺的说:“你怎么考的这么差,这张试卷很简单的,你看,我都考满分了。”说完,我便扬长而去。

上一篇:昌吉市佃坝乡卫生院2012年药品质量管理自查报告下一篇:山体滑坡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