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教材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2024-06-04

2022新教材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精选8篇)

篇1:2022新教材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认识生物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达标题A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A.恐龙骨骼 B.珊瑚 C.珊瑚虫 D.钟乳石

2、下列关于生物基本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能进行呼吸 B、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C、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3、下列不属于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是:()

A、放在室外的铁皮会逐渐生锈 B、含羞草的叶受到触碰后会合拢下垂

C、向日葵的花盘会随着太阳转动 D、植物的根向地生长

4.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A.生物都能快速运动 B.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C.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D.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

5、下列关于科学观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必须借助仪器用眼观察 B、可利用照相机帮助我们观察

C、可以直接用肉眼观察 D、可利用录音机等工具观察

二、填图题

填充下图,阐明生物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达标题B卷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的是……………………()

A.机器人弹钢琴 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钟乳石在慢慢长大 D.馒头上长出“白毛”

2.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

A.需要营养 B.进行呼吸 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繁殖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哪个特征………()

A.呼吸 B.排出体内废物 C.对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发育

4.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A.都能运动 B.都能呼吸 C.都有细胞结构 D.都生活在水中

5.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这说明生物具有下列哪一特征? 〔 〕

A.能对刺激作出反应;B.能进行光合作用;

C.能产生运动; D.能进行呼吸。

二、填空与分析做答

1、请说出元代散曲名家马致远的名曲《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曲中的生物有:

曲中的非生物有:

2、人出汗、呼气和排尿,反映的生物基本特征是。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达标题C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特征的是()

A.能进行呼吸 B、能吸收水分

C、能生长和繁殖 D、由细胞构成(除病毒外)

2、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生物的是:()

A、珊蝴虫、月季、机器人、鼠妇 B、长颈鹿、珊瑚、海豚、斑马

C、仙人掌、钟乳石、香菇、瓢虫 D、病毒、丹顶鹤、水杉、蚂蚁

3、害羞草的叶子被碰后合拢,这说明生物具有()

A.生长现象 B、应激性

C、繁殖 D、呼吸

二、填空与分析做答

1.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

(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

(2)猫生小猫属于。

(3)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现象属于。

2.阅读并分析下列材料:

一粒桃树种子能发育成一棵很大的桃树,并结出许多桃;一只蝌蚪能发育成一只青蛙。

材料说明生物。

3.请将左右两列中相关的内容用线连接在一起.(1)小鸡有小长大 A 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2)含羞草受到碰触后叶片合拢 B 生长

(3)植物开花结果 C 排除体内的废物

(4)人运动后大量出汗 D 繁殖

第二节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达标题A卷

一、填空题

1.调查时要明确 和,制订合理的。如果调查范围很大则要选取部分调查对象作为。调查过程要如实,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 和,有时还要用数学方法进行。

2.按照形态结构特点,生物可以分为、和其他生物三大类。按照生活环境分为 和 两大类。

二、选择题

1.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下列对调查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对象

B.要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

C.调查时可以凭个人感觉记录

D.对调查的结果要认真分析整理有时进行统计

2.按照生活环境分,下列生物属于水生生物的是()

A.月季 B.莲 C.杨树 D.柳树

3.下列哪一项 调查活动中必须有的步骤()

A.品尝一下 B.采摘植物 C.写调查记录 D.注意安全

4.下列不属于动物的是()

A.草履虫 B.珊瑚虫 C.水螅 D.爬山虎

5.下列不属于植物的是()

A.含羞草 B.松树 C.细菌 D.苍耳

第二节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达标题B卷

一.填空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 和,制订合理的。调查过程要如实,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

二.选择

1.下列哪一本著作主要是在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

A.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B.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C.霍金的《时间简史》 D.宋金星的《天工开物》

2.下列哪一项不是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谈话法

3.调查范围较大,不能逐个调查时,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

A.例子 B.代表 C.样本 D.样品

4将调查的生物进行分类的方法有()

A.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分类 B.按照生活环境分类

C.按照用途分类 D.以上方法都可以

5.对校园生物进行调查时,对所看到的生物的记录应该采取的态度是()

A.根据自己的好恶进行记录

B.对自己比较熟悉的生物进行记录

C.对自己不熟悉的生物进行记录

D.对所看到的都要记录

第二节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达标题C卷

一、选择题

1.下列探究活动,可以采取调查法进行的是()

A.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B.海底珊瑚礁成分的测定

C.优良作物品种的培育 D.光照对植物的影响

2.在“调查校园或社区的生物种类”活动中,不必要进行的工作是()

A.做好调查表格 B.制作植物标本

C.做好调查记录 D.做好归类整理

3.某同学在调查活动结束后,将有关的生物分成了农作物、家禽、家畜、宠物。他采取的分类依据是()

A.形态结构 B.生活环境 C.生物用途 D.大小多少

4.我国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努力,终于摸清了野生东北虎的数量。这项活动主要采取的方法是()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分类法

5.下面是某学校同学设计的调查全国初一年级学生平均身高的几种方案,你认为最科学的是()

A.每省设立一个调查小组,负责对该省部分学生进行调查

B.确立一个调查小组,逐省进行全面调查和统计

C.选取部分城市和农村初一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分析

D.选取一个城市和农村初一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分析

二、填空

对调查的生物进行分类,可以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分为:、、三大类;也可以按照生活环境可将生物归为、。等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达标题A

一、填空题:

对一只蚂蚁来说,同窝的蚂蚁是影响它的 因素,它们之间主要表现出 关系,其它窝的蚂蚁是影响它的生活的 因素,它们之间主要表现出 关系。雨水是影响它的生活的 因素,除雨水外,这类因素还有、、、等。

二、选择题:

1、某种乔木生于密林中比生于疏林中长的更高更直,这主要是哪些环境因素起主导作用()

A、空气 B、温度 C、水分 D、光照

2、影响小麦产量的生态因素中,属于生物因素的是()

A、阳光 B、水分 C、温度 D、害虫

3、猫头鹰和田鼠的关系属于()

A、捕食关系 B、寄生关系 C、合作关系D、竞争关系

4、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是()

A、春来江水绿如蓝 B、雨露滋润禾苗壮

C、草盛豆苗稀 D、人间四月芬菲尽,山桃花始盛开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达标题B

一、填空题:

1、生物的生存是依赖于一定_的,环境的变化会对生物产生这样或那样的_。

2、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包括_、_。

3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处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_。

二、简答:

1、探究“光对鼠妇的影响”实验中,为什么要用一百只鼠妇,只用一只行吗?

2、实验为什么要计算全班各组平均值?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描述的自然现象,科学的解释是_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达标题C

一、填空题:

1、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_、_、_、_、_。

2、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水还有_。

3、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_。

二、简答:

1、夏日大雨过后,蚯蚓常常会爬出洞穴,到地面上活动,请解释原因。

2、牛喜欢吃三叶草,三叶草结子要靠土蜂传粉,田鼠吃土蜂的蜜和幼虫,猫吃田鼠,因此“养牛的农民爱养猫”这是达尔文描述的生物之间的关系,你能用图解表示其中的关系吗?分析假如猫少了,对三叶草的数量有什么影响?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达标题A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是生物的活动影响生存环境的实例()

A.银杏树在秋天落叶 B.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加了空气的湿度

C.草履虫能吞食有机质净化污水 D.蚯蚓的活动改良了板结的土壤

2、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B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对非生物因素的适应C生物必须适应一定的环境,才能生存发展D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3.下列实例中,主要属于适应温度因素变化的是

A.沙漠中的仙人掌,叶片变成刺状 B.蜈蚣白天藏在洞中,夜间出来觅食

C.合欢树的叶片白天舒展,夜间折合 D.在每年一定的季节鱼类会进行洄游

4、鲸是哺乳动物,但是它的体型却像鱼,四肢变为鳍状,这说明生物能 ______环境;茂密的森林中,空气远比喧闹的城市清洁、新鲜、湿润,这说明生物的生活能_______ 环境。

5.草原上动物或以穴居为主,或长于奔跑,而森林中动物则以树栖为主或善于攀援,而水中的动物则以游泳见长,这些都表明生物对环境具有___________性,且该特征具有________性。

6.请分析回答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有关问题

(1)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的湿度有什么区别?针对上述问题,你作出的假设是。

(2)测量茂密灌丛的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地上吗?为什么?答:

(3)上图为某实验小组进行该项探究实验时,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制的曲线图,由图得出的结论是。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达标题B卷

1.沙漠地区的植物通常都有发达的根系和较小的叶片,这是生物对下列哪种环境因素适应的结果

A、水 B、风 C、温度 D、土壤

2.到了寒冷的冬天,法国梧桐树的叶纷纷落下,而松树依然郁郁葱葱。这表明

A.法国梧桐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B.松树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C.它们都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D.它们都适应寒冷的环境

3.下列实例不能反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是()

A.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像

B.壁虎身体的颜色与环境色彩几乎融为一体

C.企鹅生活在寒冷的极地,它的皮下有厚厚的脂肪

D.鱼离开了水一段时间就会死亡

4.蚯蚓能在黑暗的土壤里生活,使土壤疏松的同时,其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这种现象表明蚯蚓既能_­________________环境,也能_________环境。

5.雷鸟冬天换上白色羽毛,大大减少了被捕食的机会,有的时候冬季少雪,或迟下雪,这种情况下,雷鸟换上白色的羽毛反而容易被捕食,这种现象表明了: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实验中:

(1)为什么测定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木丛中的湿度,能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裸地、草地和灌木丛中空气湿度会有何差别?你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测量时,为什么每次要多记录几组数据,而且求平均值呢?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测量前,你设计的记录表格是怎样的?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达标题C卷

1.下列哪种现象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A.沙漠鼠夜晚活动 B.仙人掌的叶变成刺

C.秋天大雁由北方飞向南方越冬 D.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使土壤疏松

2、蚯蚓体表有黏液和刚毛,有助于在土壤中钻穴和呼吸。而蚯蚓的活动又能改变土壤,使土壤变得疏松,并提提高土壤肥力。这一事例可说明()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能影响环境

C、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D、生物存在遗传现象

3.“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明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对环境产生影响

C.环境影响生物 D.环境适应生物

4.喜欢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植物种类,叶片一般大而薄,这主要是与什么功能相适应()

A.充分利用光能 B.减少阳光照射 C.低温 D.潮湿的环境

5.在科学探究中,用不同的方法处理相同的数据,常常可以说明不同的问题。例如,在做“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实验中,如果把裸地、草地和灌木丛中测量的数据分别求平均值以后进行比较,可以知道_________;如果把某处早、中、晚的平均值做成曲线,可以了解_________;如果把三处的曲线画在同一个坐标图上,还可以比较__________________。

6.为了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张华同学测定了校园草地一天中的湿度,数据见下表(单位:%)。请你根据数据回答:

早晨(湿度值)中午(湿度值)晚上(湿度值)

草地 1 2 3 1 2 3 1 2 3

90 95 75 73 76 93 97 98

(1)对数据分析处理后,在下图坐标上绘出一天中草地湿度变化曲线。

(2)从表中反映出来的情况,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如果实验当天有雾,能得出准确结论吗?为什么?

第三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达标题A卷

1.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生产者的生物绝大多数是

A大型浮游植物B微小浮游植物C大型藻类植物D海洋中的植物

2.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远在南极的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

A.DDT挥发性极强 B.这些南极动物可能是从施药地区迁去的C.把DDT带到南极 D.考察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3、你认为下列人类活动中,会生物圈造成破坏的是

①围湖造田②植树造林③退耕还林④焚烧垃圾

⑤喷药灭虫⑥排放污水⑦养花种草

A①④⑤⑥ B②④⑥⑦ C②③⑤⑦ D③④⑤⑦

4、黄羊、跳鼠等善于奔跑的动物一般生活在哪类生态系统中

A.湖泊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海洋生态系统

5、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6、阅读下面有关长江流域湖泊生态系统的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遥感解译统计,长江中下游皖、湘、鄂、赣、苏5省因围垦而消亡的湖泊面积多大于12000平方公里,后果严重。比如,若皖河出山口以后的部分河底高于两岸地面12米,成为“地上悬河”,将对堤防构成威胁。

为尽快恢复巢湖等已经被破坏的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专家建议:在保证生活用水及农业灌溉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巢湖水位,在高水位与低水位的湖滩之间栽植耐水性强的柳树、芦苇等。此外,还应该大力提高上游9000平方公里的汇水面积的森林覆盖率,以减少泥沙淤积。

(1)大力提高巢湖上游陆地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可以减少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泥沙淤积的原因是森林具 的作用。除此作用外,森林还具有的 作用。因而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

(2)上述实例从地域关系方面反映了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是相互关联的,除地域关系外,这些生态系统的关联还表现在哪些方面?举例加以说明:。

第三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达标题B卷

1.下列各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A.热带雨林 B.温带草原 C.温带落叶林 D.北方针叶林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某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水受到污染,对其他生态系统没有什么影响

B.生态圈就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

C.蛇类经常袭击人类,所以我们大量地捕捉蛇,这种做法是正确的D.在美洲大量使用的DDT与我没有关系,因为我住在亚洲

3、在下列生态系统中,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作用的是

A.森林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荒漠生态系统

4、实施西部大开发中,有一个重要举措是退耕还草,这主要是为了

A、发展林业 B、发展畜牧业

C保护和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系统 D发展旅游业

5、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指

A、植物 B、人类 C、工人 D、鸟类

6、DDT是一种不易分解、化学性质十分稳定的有机杀虫剂。当进入生物体后,与脂肪结合不易排出。下表是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海水和几种生物体内DDT的含量。请分析回答:

名称 海水 生物A 生物B 生物C 生物D 生物E

DDT含量

(ppm)0.0005 0.5 0.005 2 0.04 75.5

(1)试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2)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 ;最高消费者是。

(3)导致生物E内的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原因是。

第三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达标题C卷

1、被称作“绿色水库”的生态系统是()

A、海洋生态系统 B、湿地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淡水生态系统

2、下列相对动植物种类最少的是哪种生态系统?()

A、森林生态系统 B、淡水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 D、农田生态系统

3.在下列各项,哪一项可以包含其它各项()

A.森林生态系统 B.陆地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生物圈

4、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起重要作用的是

A城市居民B野生动物C绿色植物D家养动物

5.到南极进行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和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的尿液、粪便等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A.分解者很少 B.缺乏生产者

C.没有消费者 D.缺乏必要的治污设施

6.近年来,沙尘暴仍然频繁在我国北方发生,严重干扰和危害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引起沙尘暴的主要原因是 破坏了生态平衡。()

A.人类盲目地开发森林和草原B.北方地区降水量低,常年干旱

C.环境污染导致植被大量死亡D.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锐减

7、湿地生态系统是在 和 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比较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是,能起到 和 的作用。

8、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 地区,这里年降雨量,缺乏高大的植物,动植物的种类一般比 生态系统少。

篇2:2022新教材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授课 内容 生物的特征

主备人

王玉燕

时间 9.5 知识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教学 目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

爱生命。

教学 重点

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自学法、讨论法、讲述法等。

二次备课

补充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教 学 过 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们在小学时就知道小狗和玩具狗虽然都会动,但一个是生物,一个是非生物。但要问为什么,我们将如何回答呢?相信你一定认识不少生物。你能说出这些生物的共同特征吗?你又是怎样将两种不同的生物区分开的?要用到什么方法?

二 新授:

(一)观察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明确科学观察的要求

(二)生物的特征

提出问题:

“请举出画面中的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注意鼓励中差生参与),启发学生找出图中的生物与非生物

教师组织好学生,让其在大自然中认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指导学生观察生物,从实际生活中认识生物与非生物。

启发学生用对比法比较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同时可向学生解释不同生物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方式有所不同(如动植物繁殖的方式不同)。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挂图,阅读课文。提出问题:“想想你具有哪些生

物特征?”对于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生物特征,教师可提示学生,帮助分析。

教师提出问题:“除我们已经了解到的生物特征之外,谁知道生物还具有哪些特征?”

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归纳。

三、小结

通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了解了哪些内容,还想知道些什么或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疑问?通过学生快乐体验,以自己为例,再次掌握生物的特征。

四、巩固练习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生物的特征去分析。

对平时认真观察生物的同学给予表扬,并说明观察环境对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 认识生物

1、观察的方法

2、生物的特征: 能进行呼吸 生活需要营养

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能生长和繁殖

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有一定的寿命等这样其他特征

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致力于学生的发展,不能把目标仅仅定为学完任务即可,应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注重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在课堂上应使教学成为师生双方共同的享受,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体验、感悟的过程中尽情绽放出生命的色彩。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启发式教学、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归纳总结法。学习者是初一学生。他们有一个普遍的特点:由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基本上还保留着小学生的特征:活泼好动、好发言、好奇性强、善于表现自我但自控能力差。从认知水平来看: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生活经验,这又是学生学习生物的第一节课,难度不大,学生通过观察、讨论都能普遍的掌握。

篇3: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新教材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聚焦教学改革与创新, 首先必须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观念, 运用教育新定义、新内涵指导课堂教学, 才能使生物新理念落到实处。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变革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 彻底摆脱“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生物教师要以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能 力, 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 领会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

二、改进教学方式, 倡导教学方式多样法

教学方法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 但长期单一地采用死记硬背、教师讲学生听的“授—受”模式, 会使学生思想僵化、能力低下, 因此教学方式应该多样化。

1.将语言的诱导法与多媒体设境法相融合。可以先讲一段与生物课堂教学有关的故事, 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然后通过录像、录音等创设图、文、声、像并茂的生物教学情境, 设计教学疑问, 让学生自己思考、归纳。如讲细胞有丝分裂时, 首先提出人和动物组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接着让学生观看细胞有丝分裂多媒体课件, 介绍各个时期的变化, 让学生对照多媒体课件归纳各时期的变化特点, 完成课堂练习。这样学生在对照课本图例时, 可以很快回忆细胞有丝分裂的动态变化, 归纳出各时期的特点, 为应用做好铺垫。

2.将实物模型和网络技术匹配教学。多数教师都能够把实物模型带入教室进行对比教学, 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网络技术教学是一个新时代的产物, 如何把网络技术和实物、模型匹配教学, 是一个新问题。我认为网络、实物、模型匹配教学, 就是运用模型、实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利用网络技术,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将经验教学、情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融合。学生智力的开发、素质的培养, 不能单靠现代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 还必须依靠教学经验, 引导学生思考, 强化学生思维意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必须把现代教学和经验教学有机融合, 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现代生物教学中, 虽然有先进的教学设备, 但是如果没有生动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融入, 时间久了, 学生会产生厌倦。合理利用经验教学、情感教学与现代教学,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参与性, 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三、加强综合教学,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3+综合”高考模式中, 理科综合 (含生物 ) 试卷的命题思路是“变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 在考查学科能力的同时注重考核跨学科的综合能力”。教师必须调整教学思路, 改进教学方法, 深化知识联系, 加强综合教学。

1.加强学科间知识联系, 培养学生学科间综合能力。生物与化学、物理等学科知识互相渗透、联系密切。在现行高中生物教 材中, 与化学相关的知识点有30处, 与物理相关的知识点有15处, 与地理相关的知识点有16处。首先, 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 开拓思路, 全面掌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边缘学科知识点, 加强不同学科知识点之间的渗透和延伸, 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日常教学中。其次, 教师应有意识地启发与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生物学知识, 解决其他学科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培养与锻炼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实验综合教学, 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在实验教学中, 应加强生物、化学和物理三科知识的综合渗透。生物实验本身就是运用化学、物理方法验证、研究生命活动现象和原理的过程, 如新教材中“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坚定实验”, 其实验原理就是依据三类化合物的颜色反应的化学反应原理设计的。在实验教学中, 更应注重理、化、生三科知识的结合点, 搞好实验综合教学。

3.联系实际 , 关注热点 , 加强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的培养。从近年来的高考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可以看 出, 命题突破了围绕课本取材的命题思路, 加强了知识的应用, 强调了与工农业生产、人们生活、高新技术、社会热点问题的联系。教师不能拘泥于课本, 而要走出课本, 及时向学生介绍最新生物学科研成果, 结合教学内容及时穿插讲述生物工程、环境保护、疾病与健康等生物热点知识。

四、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普及化

新课标提出:“学生的发展是生物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班级教学的最大弊端是容易搞 “一刀切”, 个别教学难以落实, “面向全体学生”必然落空。

分层教学对教师讲师因人施教, 对学生讲师异步学习。师生双方努力, 最终指向每个学生个体的“最近发展区”, 给每个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

五、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授人以鱼 , 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解决“学什么”的问题, 而是解决“怎样学”的问题。因此,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是决定教学成功的关键, 只有学会了“怎样学”, 学生才能独立学习, 保持最佳状态。

篇4:谈谈生物新教材

【关键词】生物新课标教材教育课程改革

知识经济需要新的人才培养内容和方式,在新的一学期,我们共同迎来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次重大改革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近几年来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呼声,是党的正确领导和广大教育战线上先辈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新课标教材的推广给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正确的符合时代特点的新思路和新模式。关于生物新课标教材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指导思想的正确性和符合现代教育的特点。本书的指导思想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这一正确的指导思想彻底改变了以前陈旧的、落后的、传统的教育模式,可以说把所有教师的大脑都彻底的清洗了一次,给所有的教师提供了灵活的方法和适合本地条件的教学模式,同时也给教师在上好每一堂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是以学生为根本,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现行的这套新课标教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死记的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在课堂上充分的发挥。

第二,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符合科学发展更新换代的时代特征。它打破了传统的知识结构,系统性较强,层次清楚,脉络清晰等。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比如:在第一单元里,它突出生物圈的重要性,生物圈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的目的,就是教育学生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等意识;在第二单元里,他加入了分子生物学的内容,拓展了知识面,增加了知识内容,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单元里,讲述了生物圈里的绿色植物,特别讲述了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更进一步的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书中还较多地介绍生物科学史的内容,特别是生物科学史上的经典案例。有的部分将科学发现的先后顺序作为构建框架的重要线索,如遗传部分,让学生分析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学研究的,从中获得科学方法等方面的启示。

第三,对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知识是一个教师的必备条件,生物教师最主要最经常的工作是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的各个科目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新课标教材在安排上做了大量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①要具有系统而广博的生物学专业知识。②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③要有一定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④掌握与生物学科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⑤具有熟练的生物学基本技能。⑥要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第四,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①观察能力的培养:在第一单元里,有一个练习,要求学生对身边的生物进行调查,这个实验培养了学生要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在后面几个单元里也有很多这样的练习。②实验能力的培养:在每一个单元里都有几个实验,各个实验从不同的方面、角度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③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标所安排的内容,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④自学能力的培養:从教材的内容看,它主要培养了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自学能力:(1)自主阅读教科书和课外读物;(2)独立地观察和实验;(3)独立地完成作业;(4)实验动手操作能力;(5)独立思考的能力;(6)要求有一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第五,重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高中生物课程涵盖的知识内容广泛而丰富。对学生来说,知识性内容与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相关性越高,实现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其时效性越长久,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价值就越高。鉴于此,知识性内容着重围绕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展开,避免过多事实性知识的堆砌和单纯描述,在认识“是什么”的基础上,更多地探讨“如何”和“为什么”。例如,关于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的原理,以及激素调节的特点,而不是罗列许多激素的分泌部位和生理作用。

旧课程功能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单纯追求学生认知的发展,而新课程强调的是培养学基本技能,重视个性的发展。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面对新教材,我们应该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

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地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

2、通过讨论相互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已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

3、通过分组活动彼此合作,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是学堂,学生要学会学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

4、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课堂上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再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就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

5、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在资料分析、旁栏思考题、技能训练、练习、思考与探究、自我检测等栏目中有许多关于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思考题,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方法,活跃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篇5:2022新教材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一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年代的作用成为今天我们最重要的能源----煤”。与上述现象或事实有关的植物种类分别是()A.苔藓植物蕨类植物B.苔藓植物藻类植物 C.蕨类植物苔藓植物D.藻类植物蕨类植物 2. 蕨类植物比苔藓植物高大的原因是()A.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B.具有根、茎、叶,体内有输导组织C.有营养组织和保护组织D.生活在潮湿肥沃的土壤中 3.下列哪一组说法是正确的是()①玉米种子的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子叶四个部分组成 ②胚是种子的主要部分,是新植物体的幼体 ③将一粒玉米种子纵切后,在切面滴碘液,整个切面都变得一样蓝 ④种子中的子叶发育为叶,胚芽发育为芽,胚轴发育为茎,胚根发育为根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4.将籽粒饱满的种子分为甲、两组,在25 ℃~30 ℃下播种,甲组种在潮湿贫瘠的土壤里,乙组种在潮湿肥沃的土壤里,这两组种子的发芽情况是()A.甲先发芽B.乙先发芽C.同时发芽D.都不发芽 5.被子植物是最高等的一类植物,与人类关系密切,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B.被子植物根的生长要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和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C.植株生长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补充营养使根向下生长,茎向上生长 D.受精完成后,子房继续发育,最终由子房壁发育成果实 6.刚播种的小麦遇到大雨,麦田积水,导致种子没有萌发。小麦种子不能萌发的主要原因是()A.土壤的温度过低B.土壤中养分流失 C.土壤中的空气不足D.土壤中的水分不足 7.俗话说“春耕不肯忙,秋后脸饿黄”。春天,作物播种前要松土,是因为种子

萌发需要()

A.适量的水分B.充足的空气C.适宜的温度D.适度的光照

8.冬春利用塑料大棚栽培反季节蔬菜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使农民科技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请你从有利于种子萌发、植株生长的角度考虑,上述措施的主要作用是()

()

A.子叶、胚芽B.子叶、胚根C.胚乳、胚根D.胚乳、胚芽

11.某生物小组为了研究光对豌豆发芽的影响,在A、B两个花盆中种了具有萌

发能力的同样豌豆,且数量相等,按下表进行实验。这一过程有一处错误,改为

C.两个花盆都应放在暗室里D.两个花盆浇的水不应该同样充足

12.有时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路旁杨树茎的某一部分受到创伤露出了木质

部,这部分茎就不能增粗。这是因为,被破坏的结构包括()

A.韧皮部B.形成层C.木质部D.树皮

13.“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其实,万条枝条及其绿叶,都是由哪一部分结构发育而来的?()

A.芽B.根C.茎D.叶

14.在蚕豆根尖上画上等距离的细线,培养一段时间就会发现细线之间距离最大的是()

A.根冠B.分生区C.伸长区D.成熟区

15.炎炎夏日,吃西瓜消暑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西瓜的果实和种子分别是由什

么结构发育而来()

A.子房和胚珠B.子房和受精卵C.雌蕊和珠被D.子房壁和受精卵

16.关于花的结构说法中错误的是()

A.花一般具有花托、花萼、花冠和花蕊(花萼由萼片组成,花冠由花瓣组成)

B.雌蕊具有柱头、花柱和子房

C.子房内的胚珠和花粉结合形成受精卵

D.受精后子房发育成果实

17.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最重要的结构是()

A.雄蕊、雌蕊B.花托、花柄C.花萼、花瓣D.柱头、花柱

18.在果树开花季节,如果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常会造成果树减产,其根本原

因是()

A.光照不足B.温度太低C.传粉不足D.水分太多

19.西瓜果实中有多粒种子,这是因为花的结构中有多个()

A.子房B.子房壁C.花药D.胚珠

20.植物的生长需要量最多的无机盐是()

A.含铜、锌、碘的B.含碘、氯、磷的C.含汞、镉、铜的D.含氮、磷、钾

21.人们常用“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的谜语猜花生,在植物的个

体发育中,“白胖子”是由()发育而来。

A.珠被B.受精卵C.受精极核D.子房壁

22.绿色开花植物要形成果实和种子,必须经过的两个必要生理过程是()

A.开花和受精B.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C.传粉和受精D.开花和传粉

23.当摘除了一朵花中的哪一部分后,这朵花就是肯定不会再发育成果实?

()

A.雄蕊B.雌蕊C.花瓣D.花药

24.玉米的果穗常有缺粒,向日葵的子粒也常出现空瘪,其主要原因是()

A.开花不正常B.传粉不足

C.受精作用不充分D.子房和胚珠发育不好

25.我们吃的面粉和花生油分别来自小麦种子和花生种子的哪个结构?()

A.胚芽子叶B.胚乳子叶C.子叶胚乳D.子叶子叶

二.非选择题

26.图所示的是几种植物,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1)没有根、茎、叶等器官分化的是[]_______类植物,这类植物中的_______是

单细胞植物。

(2)A类植物已经出现了_____、_____、_____等器官,但它的生殖过程离不开

_______,所以必须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3)B类植物和C类植物的共同特点是都能产生______,但B类植物的种子有

______包被着,C类植物的种子是________,没有________包被

(4)具有根、茎、叶的植物有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27.下图是菜豆种子的结构和萌发过程示意图。请回答:

(1)甲图中[]_______对幼嫩的胚有保护作用。

(2)甲图中④是,能发育成乙图中的(填标号),它在发育过程

中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_______。

(3)乙图中⑧是由甲图中[]_______发育而来的。

(4)⑤的名称是,它的功能是为胚的发育提供。

(5)我们吃的绿豆芽可食用的白嫩部分是由[]_______发育而来。

(6)大豆种子与玉米、水稻种子的结构相比,大豆种子中没有。

(7)满足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且温度适宜时,将大豆种子浸泡在水中,种子仍

不能萌发,这是因为缺乏种子萌发所需要的。

(8)大豆种子中新植物体的幼体是___________,由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组成。

28.在“大豆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探究活动中,某小组的探究方案是:

在四个 洁净的罐头瓶上分别贴上写有1、2、3、4的标签,并将罐头瓶放倒。

然后在四个 瓶中各放入两张餐巾纸,并在纸上均匀地放上20粒大豆种子。然

(1)设置2号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号瓶与2号瓶的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种子

萌发所必需的环境条件。

(3)能够说明充足的空气是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一组实验是_______和

__________(填序号)。

(4)每一组选用20粒种子,而不用一粒种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2号瓶中有两粒种子没有萌发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要探究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光,还需要设置5好瓶,5号瓶的处理方式

及放置环境是(若1,2,3,4都放在有光的环境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种子萌发必须具备的外界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根据探究图8“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实验回答下

(1)实验中所选择的根应是的幼根。

(2)选一条植物的根放在坐标纸上,用钢笔自幼根尖端

向上划四条线,这四条线的距离应。

(3)连续观察三天,并记录测量数据,这些数据所用的长度单位要。

(4)当几位同学获得的数据不同时,为了的到接近反映

真实情况的数据对这些数据应当怎样处

理?。

图8

(6)在图8所示的根的四个部分中,生长最快的部分是(用符号表示)。

30.花是绿色开花植物的一大器官,开花和结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花是怎样变

成果实的呢?请依据右面受精过程的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花药成熟后,散放出花粉,落到雌蕊_____上,会长出

[] _______([]中填图中的结构代码,其后填相应结构的名称),它不断伸长,到达胚珠内部后,会释放出精子,精

子胚珠内部的_______结合,形成______________,完成受精。

(2)受精完成后,[] ___________继续发育,最终形成果实,其中的[] ____________发育成种子。

31.豆制品因含丰富的人体必需氨基酸和维生素等有益成分,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面是大豆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问题:

⑴ 图示①→②过程所需的环境条件有:适宜的温度、_______________和充足的空气。

⑵ 大豆在生长过程中,根尖生长最快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⑶ 从④→⑤过程中必须经过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个重要的生理过

程。

篇6:2022新教材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用好生物新教材

摘要: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正式出版。9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开始在全国38个实验区展开试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在实践层面拉开序幕,我南海区生物科使用新教材,转眼间已有五年的时间了。面对生物新课程、新教材,教师应该采用新教法,以促使学生开展新学法。同时还应该灵活地使用教材,让教材真正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关键词:走进

新课程

用好

新教材

一、新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注意在思想上全面把握改革思路,在实践中全面贯彻改革精神

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这包含四层含义:一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三是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疑难等。这些理念,只有通过教师在实践中的全面贯彻,才能得以落实。

新的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应该是全体学生都能够达到的基本要求。因此,新课程在学习内容总量上做了严格控制,删减了大量当今社会生活中很少用到的或理论性过强、对多数学生来说偏难的内容,使新教材的分量和难度大为降低,有利于学生学业负担的减轻,有利于促使大多数学生走向学业成功。教师要注意领会改革意图,在面向全班学生开展教学时,不要随意地把砍掉的内容再拾回来,不要轻易地把降下来的难度再提上去。例如,旧教材中的腔肠动物、扁行动物等,在新教材中就没有再出现,教师就不能在课堂再讲。

新课程强调关照学生心理,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因此,教师教学中就不要一味地追求讲完讲透,一竿子插到底。

二、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的比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情境、合适的阶段,开展非指导性教学

新教材中大都增加了许多探究活动,有的提供了许多供学生分析和思考的范例或素材,而不是仅把分析思考后得出的结论直接呈现在教材中,意在促进学生 的主动学习和探索。对于这些探究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自主活动提供机会和空间,不要越俎代庖,代为探究,更不要以“讲授探究”代替“亲历探究”。例如,观察蚂蚁的通讯这个探究活动,就要求学生亲自去设计实验,解决遇到的困难,从而最终完成探究活动。

当然,尽管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包括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学生探究素质的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不要介入得过早〔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多长时间〕,以致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差一点我们就要找到答案!”),也不要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甚至陷入危险之中。要防止不必要、不应该的指导,以免剥夺了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也要防止不够充分的指导,以免学生感到手足无措。

这些,都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针对不同的探究活动,进行不同的指导。

三、新课程强调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和备课方式,多研究学生,上课时多倾听学生,多关注学生的即时反应,而不是一心只盯着教学内容的讲解

以前教师备课,可以比较详细地规划好首先拿出5分时间介绍一下什么,然后用10分讲解什么,接下来的25分应该如何练习,最后用5分总结,等等。现在我们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课前就很难预测学生某个环节到底花多少时间合适,而且即使有一个大致的设计,到了实地上课时比讲解式教学也还是多了不少出乎预料的变化,还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进行调整。因此,如果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式的教学,课前教师的备课就不能像讲解式教学那样规定得那么具体和确定了。因为讲解式教学教案中主要确定的是课堂上教师的言语和动作行为,而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在教案中又只能预先设计教师的行为,因而很难对课堂上学生的行为进行预先设计,只能是有一个大致的估计,更多地还要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课堂教学的进展。

例如,我在上《练习使用显微镜》这节时,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请一位同学上讲台操作使用显微镜,其余同学找错处的。有可能在一个班这个环节一会儿就完 2 成了,而另一个班却怎么都完成不了,这时我会灵活变动,请一位愿意而且有自信的同学上台帮助该同学,并且让那两个同学都得到应有的鼓励和表扬,让课堂继续走向圆满。

另外,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倾听学生的思考。通过倾听学生,一位有经验的教师能准确地判断学生们是否已基本充分交流完他们所能想到和理解的一切,从而果断地决定在何时介入讨论,以何种方式介入。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还能对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判断由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补充分析深人到什么程度是在学生的接受范围之内的。

实际上,正是通过倾听学生,通过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与疑惑,教师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

探讨式教学的过程,是在教师、学生、教材之间开展交流、对话等相互作用过程中,“视界”的交接、冲突、介入与融合。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多关注对话“现场”.而不要只盯着预定的教学内容。

四、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一方面,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另一方面,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有时教师要展开或补充,或针对某些内容开展专题研究或小课题研究

第一,新教材中有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材料,大多短小精悍,生动浅显,应主要让学生自学,少数内容也可根据需要在课堂上有选择地涉及,不必每处必讲。

另外,也不是教科书上所有的字句都要求学生学懂、学会。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文本,并非都是读者能够完全理解的,也常常出现几处甚至多处读不懂的地方,因此才对人的自学能力提出了要求。新教材中有的阅读材料有意安排了这样的内容并不加解释,如教材七年级上册第96页在农业技术员和绿色证书中出现了“绿色农业”“工厂化农业”,这些概念和名词都是还没有学到的知识。其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接受这样的现实:现实生活中,不知道的,甚至永远不可能弄懂的东西太多了;二是引导学生学会从许多不懂的材料中找到能够理解的那部分并加以利用;三是引导学生对部分自己不懂又很感兴趣的内容自己想办法(如查找资料或工具书,向专家或其他成人询问)来弄懂它。

第二,新教材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制定的,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全国大 3 多数地区的国情制定的国家基本要求,可以说是全国大多数地区大多数学生都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一线教师最了解自己所处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状况,因此,一线教师最有权力根据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状况决定在这一最低标准之外,本班学生还可以进一步拓展的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实际上,新教材在根据课程标准这一最低要求编制时,也已根据情况适当补充了一些内容。如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探究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此书是作为教学重点处理的,但课程标准中并没有规定这个知识点。对于像这样的标准中不做要求的知识,上述教材不给出科学结论,而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得出,教学着眼于学生的参与及程序的正确。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是能够得出大致正确的结论的,至于结论是否完整,表达是否严谨,在其他场合能否运用,并不是这次探究活动所强调的。

五、课程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变是永恒的不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和实践,做一个反思的实践者

一次课程改革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很多问题也不是靠教育内部自身能够解决的,另有些问题需要我们耐心等到整个社会共同进步到一定阶段后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改革的步伐不会停歇,进步的脚步永不止息。所以有人说,一切都在变,变是唯一的永恒,稳定性都只能是暂时的。甚至有些变化还没有来得及稳固下来就又被新的事物所代替。的确,我们正处于一个川流不息、变化不止、日新月异的社会。企望一劳永逸,一次到位,或者固守城池,惧怕变革,这一切,都无济于事。

教师要在改革的大潮中搏击长空,做时代的弄潮儿,就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反思,不断重建。企望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有个人论文的学术研究者不符合实际。但每一位成功的教师都必定是一位反思的实践者,一位积极进取、永远向前、敢于尝试、不断总结的行进者,而不是一位原地踏步的、机械重复的教书匠。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专业化实践的水平才可能不断提升、不断超越自我,步入新境界。

参考资料:

任长松著:《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网址:

篇7:2022新教材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描述,正确的是()A.基因突变对生物个体是利多于弊 B.基因突变所产生的基因都可以遗传给后代 C.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

D.在自然条件下,基因重组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才具有的一种可遗传变异方式 解析: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的特点,A错误;发生在体细胞中的基因突变一般不能遗传给后代,B错误;只有基因突变才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C错误;在自然条件下,只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才会发生基因重组,D正确。答案:D 2.(2017·河南淮滨测试)下列关于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DNA的复制只发生在分裂间期,复制的场所只能是细胞核

B.控制豌豆红花和白花的基因的根本区别是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C.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 D.一个基因转录时其两条链可同时作为模板,提高转录效率

解析:DNA的复制只发生在分裂间期,复制的场所主要是细胞核,细胞质的叶绿体和线粒体也有DNA的复制;控制豌豆红花和白花的基因为等位基因,其根本区别是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不能判断基因突变的位置,基因突变为分子结构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基因转录时只能以其中一条链作为模板。答案:B 3.研究发现果蝇有一种储存及利用能量的基因(Indy基因),该基因变异后,可以对果蝇细胞级别的能量吸收进行限制,即让果蝇的细胞节食,进而使果蝇的寿命明显延长。而人类有着和果蝇类似的DNA序列。关于上述研究成果的叙述,正确的是()A.Indy基因变异后,果蝇体内细胞将不再衰老

B.对Indy基因进行诱变,一定可以使果蝇寿命明显延长 C.Indy基因的正常表达能限制果蝇细胞级别的能量吸收 D.人类有可能研制出一种既能延长寿命又能控制体重的药物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可知,该基因突变后,使细胞节食,进而延长果蝇寿命,但细胞仍会衰老,A项错误。因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故不一定诱导形成使果蝇寿命延长的基因,B项错误。该基因未变异前即正常表达时会使细胞正常储存和利用能量,基因变异后会导致细胞节食,C项错误。依据基因变异后延长寿命的原理,人类可研制出延长寿命和控制体重的药物,D项正确。答案:D 4.如图是三种因相应结构发生替换而产生变异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A.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变异类型类似于过程①

B.过程②的变异类型为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C.过程③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 D.杂交育种的原理是过程③

解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患病原因是基因突变,与过程①类似,A正确;过程②表示的是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变异类型属于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B正确;过程③表示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而引起的变异,即易位,这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能够观察到,C正确;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②),D错误。答案:D 5.(2017·陕西安康调研)甲磺酸乙酯(EMS)能使鸟嘌呤变成7­乙基鸟嘌呤,后者不与胞嘧啶配对而与胸腺嘧啶配对。为获得更多的水稻变异类型,育种专家常用适宜浓度的EMS溶液浸泡种子后再进行大田种植。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使用EMS浸泡种子可以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 B.EMS的处理可使DNA序列中G—C转换成A—T C.获得的变异植株细胞核DNA中的嘌呤含量高于嘧啶 D.经EMS处理后,水稻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保持不变

解析:人工使用EMS浸泡种子能使鸟嘌呤变成7­乙基鸟嘌呤,DNA序列中的G—C转换成A—T,能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A、B正确;获得的变异植株细胞核的DNA分子是双螺旋结构,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配对,二者含量相等,C错误;EMS只是使鸟嘌呤变成7­乙基鸟嘌呤,即碱基对的替换,属于基因突变,没有改变染色体数目,D正确。答案:C 6.下列关于遗传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A.任何生物在遗传过程中都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B.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发生的变异有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C.基因突变可发生在细胞内不同DNA分子上体现了其随机性

D.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可导致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解析:有的生物不含染色体;花药离体培养成单倍体幼苗过程中发生的是有丝分裂,该过程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但不发生基因重组;细胞的不同DNA分子上的基因都可能发生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基因重组不会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答案:C 7.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具有很强的摄碘能力。临床上常用小剂量的放射性同位素治疗某些甲状腺疾病。但大剂量的接()A.插入DNA分子引起插入点后的碱基序列改变 B.替换DNA分子中的某一碱基引起基因突变 C.造成染色体断裂、缺失或易位等染色体结构变异 D.诱发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基因突变并遗传给下一代

解析:I不能插入DNA分子中,也不能替换DNA分子中的碱基,故A、B错误。大剂量的放射性同位素1311

31131

131

I

I对人体会产生有害影响。积聚在细胞内的131

I可能直I会导致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上皮细胞属于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后不会遗传给下一代,故C正确、D错误。答案:C 8.甲、乙为两种果蝇(2n),下图为这两种果蝇的各一个染色体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杂交产生的F1减数分裂都正常 B.甲发生染色体交叉互换形成了乙 C.甲、乙1号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相同 D.图示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解析:因甲、乙是两种果蝇,故甲、乙杂交产生的F1虽然含2个染色体组,但不能正常进行减数分裂;甲的1号染色体发生倒位形成了乙;染色体中某一片段发生倒位会改变基因的排列顺序;可遗传的变异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答案:D 9.如图表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染色体上含红宝石眼基因的片段缺失,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 B.观察图示可知,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图示各基因间不会发生自由组合

D.基因中有一个碱基对的替换,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解析:染色体上含红宝石眼基因的片段缺失,说明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A项错误;图示显示,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项正确;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才能发生自由组合,而图示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所以它们之间不会发生自由组合,C项正确;基因中有一个碱基对的替换,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几个密码子决定相同的氨基酸)等原因,与突变前相比,突变后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D项正确。答案:A 10.下列过程可能存在基因重组的是()

A.④⑤ C.①④

B.③⑤ D.②④

解析:基因重组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发生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①中发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存在基因重组;②是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间的易位,没有基因重组;③过程有等位基因的分离,没有基因重组;④发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⑤是雌雄配子结合,没有基因重组。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1.粗糙脉孢菌是一种真菌,约10天完成一个生活周期(如图),合子分裂产生的孢子是按分裂形成的顺序排列的。请分析回答:

(1)从合子到8个孢子的过程中,细胞核内的DNA发生了________次复制。图中8个子代菌丝体都是________(填“单倍体”或“二倍体”)。

(2)顺序排列的8个孢子中,如果第一个与第二个性状不同,原因可能是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了__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如果第二个与第三个性状不同,原因可能是合子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__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变异

(3)野生型脉胞菌能在只含水、无机盐、蔗糖和维生素的基本培养基中生长。研究人员用X射线照射野生型脉孢菌孢子,经选择培养,获得了三种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如图)。

①如果培养C突变型脉胞菌,需要在基本培养基中加入________。

②欲证明A突变型菌株的酶缺陷是一个基因决定的,应让该突变型菌株与________杂交,根据________定律,预期其后代的8个孢子的表现型是________,若实验结果与预期一致,则说明A突变型菌株的酶缺陷是一个基因决定的。

解析:(1)从合子到8个孢子的过程中,经过一次减数分裂和一次有丝分裂,细胞核内的DNA发生了两次复制。经过一次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得到8个孢子,由8个孢子直接发育成的8个子代菌丝体均为单倍体。(2)顺序排列的8个孢子中,第一个和第二个是通过有丝分裂形成的,性状不同的原因可能是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第二个与第三个来自同一个次级性母细胞,性状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也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联会四分体时期发生了交叉互换,即基因重组。(3)C突变型脉胞菌由于基因突变导致不能合成酶3,不能将瓜氨酸转变为精氨酸,如果培养C突变型脉胞菌,则需要在培养基中加入精氨酸。若A突变型菌株的酶缺陷是一个基因决定的,让该突变型菌株与野生型杂交,获得杂合子,杂合子进行减数分裂,形成两种孢子,再经有丝分裂形成的后代中8个孢子有两种表现型:4个野生型、4个突变型。答案:(1)两 单倍体(2)a、c a、b、c(3)①精氨酸 ②野生型菌株 基因分离 4个野生型、4个突变型

12.人类有一种肥厚性心肌病(HMC),主要症状有劳力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呈端坐呼吸或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一般在30岁以上发病,常有家族史。在某个连续传递三代的该心脏病家族中(遗传系谱图如图1所示),第1代发病情况不详,第2~4代共有7人发病,男女发病机会均等。请分析回答:

(1)依据遗传系谱图推断,肥厚性心肌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

(2)经研究发现,此病患者的α­原肌凝蛋白(α­Tm)结构异常,提取Ⅲ­1和Ⅲ­2的DNA,测序结果发现,Ⅲ­2的α­Tm基因序列仅有T1(图2)一种,而Ⅲ­1的α­Tm基因序列有T1和T2(图3)两种。

①根据T1基因和T2基因碱基序列推断,Ⅲ­1的α­原肌凝蛋白结构变异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T1基因与T2基因的关系为________。

②依据遗传系谱图和基因测序结果__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确定HMC的遗传方式,Ⅲ­5和Ⅲ­6生育一个终生正常孩子的概率为________。

(3)研究发现,α­Tm基因序列有多种变异,体现了基因突变是________(填“定向”或“不定向”)的,α­Tm基因的突变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会导致α­原肌凝蛋白结构变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机制的意义是降低突变的多害性。

(4)Ⅰ­1和Ⅰ­2在30岁前的心脏状况最可能为________。该实例说明表现型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决定的。

解析:(1)根据遗传系谱图,该家族第2~4代中每代都有患者,男女发病机会均等,该病最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2)①对照T1基因和T2基因碱基序列,可发现T2基因的一对碱基(C—G)与T1基因不同,发生了碱基对替换,属于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为原基因的等位基因。②根据基因测序结果,Ⅲ­1的α­Tm基因序列有T1和T2(图3)两种,可知Ⅲ­1为杂合子,表现为肥厚性心肌病,说明该病为显性病,Ⅳ­1为男患者,其母为正常,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病。Ⅲ­5为隐性纯合子,Ⅲ­6为杂合子,所生子代正常的概率为1/2。(3)α­Tm基因序列有多种变异,证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具有多方向性;基因突变不一定导致其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变异,因为一种氨基酸可以有多个密码子。(4)据题意知,人肥厚性心肌病一般在30岁以上发病,故Ⅰ­1和Ⅰ­2在30岁前的心脏状况应表现为正常,说明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①基因突变(碱基对的替换/改变)等位基因 ②可以 1/2(3)不定向 不一定 一种氨基酸对应多种密码子(密码子的简并性)(4)正常 基因型与环境共同

13.(2017·广东六校联考)AS综合征是一种由于患儿脑细胞中UBE3A蛋白含量缺乏导致的神经系统发育性疾病。UBE3A蛋白由位于15号染色体上的UBE3A基因控制合成,该基因在人脑细胞中的表达与其来源有关:来自母方的UBE3A基因可正常表达,来自父方的UBE3A基因由于邻近的SNRPN基因产生的反义RNA干扰而无法表达(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UBE3A蛋白是泛素-蛋白酶体的核心组分之一,后者可特异性“标记”P53蛋白并使其降解。由此可知AS综合征患儿脑细胞中P53蛋白积累量较________。检测P53蛋白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内蛋白质降解的另一途径是通过________(细胞器)来完成的。(2)对绝大多数AS综合征患儿和正常人的UBE3A基因进行测序,相应部分碱基序列如图所示。

患 者:„TCAAGCAACGGAAA„ 正常人:„TCAAGCAGCGGAAA„

由此判断绝大多数AS综合征的致病机理是:来自________方的UBE3A基因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导致基因突变发生。

(3)研究表明,人体非神经组织中的来自母方或父方的UBE3A基因都可以正常表达,只有在神经组织中才会发生UBE3A基因被抑制的现象,说明该基因的表达具有________性。(4)动物体细胞中某对同源染色体多出一条的个体称为“三体”。现产前诊断出一个15号染色体为“三体”的受精卵是由正常卵细胞与异常精子受精形成的,其UBE3A基因全部正常。该受精卵可随机丢失一条15号染色体而完成胚胎发育,则发育成AS综合征患者的概率是________(不考虑基因突变,请用分数表示)。

(5)丙种球蛋白缺乏症(XLA)是一种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某家族中的XLA男性患者在未接受有效治疗的前提下,一部分幼年夭折,一部分能活到四五十岁。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可能的两点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UBE3A蛋白是泛素—蛋白酶体的核心组分之一,泛素—蛋白酶体可特异性标记P53蛋白并使其降解,AS综合征患儿脑细胞中UBE3A蛋白含量缺乏,则泛素—蛋白酶体含量少,导致P53蛋白降解少,患儿脑细胞中P53蛋白积累量较多。可以使用抗原—抗体杂交方法检测某种蛋白质。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故细胞内蛋白质降解的另一途径与溶酶体有关。(2)根据题干和图示信息可以看出,AS综合征的致病机理是来自母方的UBE3A基因发生碱基对的替换,从而导致基因突变,造成体内无法正常合成UBE3A蛋白。(3)由于只有在神经组织中才会发生UBE3A基因被抑制的现象,因此可说明该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4)三体的染色体组成为1条15号染色体来自母方,2条15号染色体来自父方。只有丢失掉母方15号染色体的受精卵可发育成AS综合征患者,因此发育成AS综合征患者的概率是1/3。(5)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可知,XLA男性患者的基因型相同,但存活时间有区别,说明该致病基因的表达可能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或者其他基因的表达与该致病基因的表达相关。

篇8: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新教材评析

陈旧的教材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因为它只是偏重于传授专业知识, 而对学生的情感、能力和价值等方面关注较差, 中学生物教师传授完知识已经是很大的工作量了, 哪还有精力再去提升学生的素质?此种教材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手脚。一节课讲下来, 教师付出了很大的辛苦, 而学生听着枯燥无味的讲授, 兴趣低, 精力不集中, 学习效果很差。新改版的教材, 正是针对这一问题而进行改善的。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优势明显, 它的内容活、宽、新, 渗入了一些全新的教学理念,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教学相长。教师也从传统的满堂灌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重视实验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 主张学生探究性教学, 提倡素质教育。新教材的出现适应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 也适应了社会对广大初中生的要求。笔者在此谈一下自己的基本认识。

一、新教材的突出特点

1. 贴近社会, 贴近生活。

旧教材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而新教材从社会的需求和学生自身的实际出发, 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 注意到了科学、社会和技术三位一体的构想, 极具科学性、合理性和操作性。从整体上看, 新教材抓住了现代学生的认知基础、心理特点, 力求让其一拿到教材就爱不释手, 对教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 加强与时代同步的科学知识概念的渗透, 如转基因食品、为类基因计划等等, 都体现了新教材比旧教材更能与时俱进的特色。

2. 陶冶素养, 注重能力。

新教材的编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准设计思路, 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生物圈和人类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培养学生健康科学的生活观。教材中所涉及的实验, 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从学生的生活中取材, 创设现实情景, 引导学生自探究, 自主学习, 从而培养其探索科学世界的能力。

3. 渗透活动, 辅助插图。

新教材还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图画, 色彩明丽, 极具观赏性。这些精美的插图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 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喜爱本学科的情愫。一些学生活动的渗入, 也有助于教师帮助学生开阔视野, 启迪思维, 提升教学效益。

二、新教材的实施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1. 新教材的实施要求教师从传授者向引导者转型。

生物学教师一定要主动参与到新课改当中, 积极学习, 主动提高自身的素质, 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要解放思想, 更新陈旧的“填鸭式”的教学观念, 虚心学习新的课改精神。要集引导者、学习者、合作者和研究者于一身, 要从传授者向引导者转型, 从高高在上的教师宝座上下来, 与学生平等相处, 尊重学生, 与其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样,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英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 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教材兴趣的刺激。可见,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深究教材, 激发兴趣, 引导其主动地学习、探究教材。

2. 教师要培养学生多方位、多角度考虑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知识贵在活学活用。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的知识从课本中来, 到生活中去, 让其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方法, 调动其经验, 到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的探求过程中, 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成功的喜悦和体验。教师要随时随地紧跟学生的思维, 必要时提出引导性问题, 促使其共同思考、交流探讨, 让其在面临同一个问题时要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解决并思考问题。

3. 新教材要突出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理念, 注重生物学科探究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物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远远比传授其专业的生物知识要重要得多。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 每时每刻都要对其进行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 相信功到自然成, 学生一定会达到教育目标。教师也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来丰富课堂教学, 让学生百学不厌。中学生物教师还要注重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分组对同一问题进行讨论, 相互交流, 师生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推动学生自学能力的增长。笔者认为, 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不完整的课堂, 没有讨论探究的课堂是有缺憾的课堂, 没有师生互动的课堂, 是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的, 也不能为社会主义输送有主动参与意识的高素质公民。

综上所述, 新教材进一步体现了社会与人的和谐关系, 注意到了科学、社会和技术三位一体的构想, 极具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这就对使用新教材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一线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 从传授者向引导者转变, 培养学生多方位、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多走出课堂, 走入社会去发现生物现象, 探求生物新知, 教师也要加强情感和价值观的渗透教育, 从而为我国多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公民。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 修订后的教材进一步体现了社会与人的和谐关系, 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新教材的实施, 要求教师从传授者向引导者转型, 要加强培养学生多方位、多角度考虑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突出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理念, 注重生物学科探究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材,探究

参考文献

[1]汪忠.生物课程标准内容体系解读.新课程学科培训专家讲解精选.2002年10月

上一篇:英语爱国演讲稿下一篇:班主任的工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