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特点初中生物论文

2022-04-22

摘要对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所涉及实验的栏目进行分析和分类,对实验的整体编排以及具体内容展开全面分析,并对教材中实验的设计缘由进行充分分析,总结出该教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优点、缺点,同时提出建议,以期改进及完善。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教材特点初中生物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材特点初中生物论文 篇1:

初中生物新教材命题考查的变化特点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过去那种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正逐渐得到改观,倡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主流。具有实际背景、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问题的提出,既了解了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程度,又突出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考查。我在实际教学中对初中生物新教材命题考查的变化特点进行了研究。下面从命题的探究性、综合性、开放性、实用性、情景性五个方面谈谈其变化特点。

一、命题的探究性

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学生在新课程学习中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

例如,植物的蒸腾作用会受到各种物理因素,如温度、光照强度、相对湿度、空气流动等的影响。针对其中一个因素,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它是如何影响蒸腾作用的。这种学习方式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一种彻底改革,学生不再是讲什么就听什么的被动学习者。探索性问题能调动学生追求成功的潜在动机,启发他们积极主动独立地钻研,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知识和规律是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的,自己“研究”总结出来的。学生在探究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将受益终生。

二、命题的综合性

生物学是一门囊括所有与生命现象有关的研究领域,并利用数、理、化、工程技术的手段和方法为其研究目的服务的综合性科学,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及其他应用科学的基础,所以突出生物学科的综合性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科经验整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提倡和追求彼此关联,相互补充。这在命题的考查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由于传统教学中学科的不平衡性,我们在教育中存在对学生各项能力发展要求的不平衡性,学生的各项能力因素被割裂了,而人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说到底是一个长期自觉综合发展的过程,因此命题的综合性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实现由线状、面状到立体状的转变,充分显示知识的规律性和本质性,从而提高认知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三、命题的开放性

2l世纪需要创造型人才,呼唤创新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创新能力。教师设计开放性问题,进行开放性问题教学,是实施创新性教育的一个良好举措。问题设计的角度新颖,方式丰富多彩,学生对问题就会饶有兴趣,就会有好奇心。好奇心是创造力的推动力和激发力。开放性问题也指设计的问题解题方法是开放式的,即“一题多解”。在解答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发散的。只有发散思维,才能从多种可能中捕捉机会,提高创新成功的概率。设计的问题答案是开放的,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有不同的答案。这对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习惯和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大有益处。

四、命题的实用性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主张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生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虽然倡导应用,但更多的是应用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因而常常陷入题海中,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知识的实用性表现在科学知识与主体境遇紧密联系在一起。教育只有回到生活世界中,学生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才可能是生动的、鲜活的、流动着的,科学知识的生命力才能真正被挖掘出来。例如早春播种后,农民常用“地膜覆盖法”提早出苗,请你用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说明。使知识与生产实际相联系,不仅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这一知识“能用于做什么,如何解决人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

五、命题的情景性

新课程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生物的重要性,了解生物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释与生物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教材中离不开大量的情景素材,相应地在考查中也出現了一些情景类的命题。

例如,材料1:若把生长健壮的树枝剥去一圈的树皮,露出本质部,过一段时间后,伤口上方的树皮逐渐膨大形成瘤状物。材料2:在果树栽培中,有时夏天在果树主干的下部,剥去一圈树皮,残留着一部分形成层。这样经过环割的果树,当年一般可以显著增产。思考问题:(1)这个瘤状物是怎样形成的?通过这个实验,你知道有机物是怎样运输的?(2)为什么剥去一圈树皮的果树当年可增产?保留形成层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命题类型在新教科书中随处可见,可以说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生物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此使学生心情愉悦,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

总之,新课程教科书的命题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一改过去枯燥、乏味的纯学科性的陈述性内容,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生动活泼、创造性地学习,进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从而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作者:段崇玲

教材特点初中生物论文 篇2:

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实验分析

摘  要 对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所涉及实验的栏目进行分析和分类,对实验的整体编排以及具体内容展开全面分析,并对教材中实验的设计缘由进行充分分析,总结出该教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优点、缺点,同时提出建议,以期改进及完善。

关键词 教材;初中生物学;科学探究能力;实验;创新能力;生物学素养

0 前言

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初中阶段学生要通过学习发展实验操作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并在实验中锻炼合作能力,习得创新能力,巩固所学知识等。教材是学生与知识能力之间的桥梁,学生通过教材获得开展实验的基础知识,了解实验仪器及用具等,同时在开展实验过程中又能进一步巩固知识、发散思维。可见,实验在教材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以《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内容为指导依据,开展教材实验分析。

1 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实验的编排

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中设置了不同的实验栏目,各个栏目各有特点,所要培养的能力也不完全相同,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教材中安排科学探究实验的栏目包括观察与思考、探究、课外实践、调查、演示实验、实验、技能训练、设计、制作、模拟制作、模拟探究、拟定计划、模拟实验等共13个栏目,这些栏目对初中生物学教材十个主题内容的呈现各有侧重,并非每个栏目都涵盖这些主题,是根据知识内容、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序以及各个主题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向而进行设计安排的。该教材依据学生的逻辑发展顺序、知识难易程度以及知识点的相关性等,将课程标准中的十个主题编写为七个单元,并且依据每个单元所要获得的知识与能力安排了不同的实验栏目。现对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中设置的实验栏目及其数量进行归纳,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该教材在“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这四个单元中设置了较多的实验栏目,观察与思考、技能训练、实验、探究、课外实践这几个栏目设置的频数较高。设置最多的栏目为观察与思考,共31个,占总数的28%;其次为技能训练栏目,共21个,占总数的19%;实验栏目15个,占总数的14%;探究栏目14个,占总数的13%;课外实践栏目11个,占总数的10%。

该教材所设的观察与思考栏目目的在于激发学生通过细致观察感性材料,如图片视频、教师准备的教具模型或实物等,在思考问题的同时进行合作交流,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完善知识体系,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符合初中生的心理逻辑顺序。但是,该教材中观察与思考栏目所设置的实验大多需要在课上进行。如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要求学生观察水族箱或烧杯中的水螅的身体结构及其捕食水蚤的过程。该观察实验如若让学生课后进行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并且该栏目中“观察鲫鱼”“观察青蛙”等实物观察存在不可控性,观察图片则较易进行。

技能训练栏目设置有关能力的习得,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区分事实和观点、设计实验、比较、推理、测量和计算等能力,对学生将要习得的技能进行专门强化,体验到技能与能力的获得。

实验及模拟实验栏目多是让学生动手实践,如“练习使用显微镜”等,致力于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动手操作,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验,培养合作能力,所锻炼的生物学素养较为全面。

探究及模拟探究栏目是在具体情境下,让学生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发散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1]。设计了如“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实验,并给予进行实验的相关知識(检测装置、不同种子萌发温度、发芽率计算公式),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并讨论。

课外实践是让学生在家、社区、校园、公园等区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后通过对课上所学知识的应用,体验到知识的应用性,感受到应用知识的自我满足感,同时培养生命观念及社会责任[2],如“为你的家人量血压”。

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中还设置了演示实验,目的在于通过教师的操作或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实验,让学生了解实验过程,观察实验现象。演示实验栏目设置的实验往往具有一定的操作难度及危险性,最好安排教师操作,能有效规避风险,如“种子萌发放出了什么气体”这样的实验。

调查栏目所设实验如“调查校园、公园或农田的生物种类”等,则多为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处理分析信息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设计及拟定计划多是在本节知识学习之后呈现,是书本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及体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及社会责任,如“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等。

制作及模拟制作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用于实验的材料,通过对原材料的处理及工具的使用,考查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细心及耐心的品质,如“制作孢子印”“制作动物细胞模型”等。该教材的实验部分通过设置不同的栏目进而培养学生不同的生物学素养,其中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思维的培养是该教材实验编排的重点内容。

2 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实验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中学生物学实验有着不同的分类,从生物学学科特点看,生物学实验可分为形态学实验、解剖学实验、生理学实验和分类学实验等;从教学活动的特点看,可以将生物学实验分为观察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及设计和制作实验等[3]。但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中有关实验的栏目较多,且实验的数量以及类型颇丰,每个栏目中的不同实验的类型也不尽相似,不局限于以上两种分类。实验是学生内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较好地研究和分析该教材中相关实验是否有利于促进知识点的学习,以及该实验的设计缘由,现将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中的有关实验按课程标准的内容进行分类,并将其在教材中的单元分布进行归纳整理,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该教材注重观察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时关注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科学探究活动渗透到教材的不同部分[4]。其中,数量最多的实验类型为探究类实验,共25个,占总数的49%;其次为观察类实验,共13个,占总数的25%;再次为实习和研究性课题,共10个,占总数的20%;验证实验和实作练习分别为一个和两个,分别占总数的2%和4%。

“生物和生物圈”是初中生物学的开篇,也是学生接触生物学的开始,教材中所编写的知识内容大部分是与生命及其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是学生日常生活能够接触到的。该单元中设置了探究及调查实验,借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前科学经验过渡到生物学知识的原理,并在开展实验过程中增进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其科学思维。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的知识内容围绕细胞展开,细胞概念较为抽象,不容易理解,为了使其更加直观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教材中设置了许多观察实验,如“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等。在实验选材方面也选择容易获得且容易观察的材料,如人的口腔上皮用牙签轻刮即可获得。通过实验,学生的显微镜使用技能也获得锻炼,有利于学生对细胞结构层次的理解。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介绍了植物的生长、代谢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等内容,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内容。教材中设置了许多探究及观察实验,如“观察种子的结构”“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等,都是植物的结构和功能相联系的实验。再如“观察叶片结构”的实验,通过让学生获得感性材料,再与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相联系,既符合学生认知心理,通过实验又能有效理解知识内涵。本单元设置演示实验有利于情境创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生物圈中的人”的内容虽与学生息息相关,但是所涉及的人体的消化、呼吸、血液循环、废物排出及神经调节等内容难以用肉眼直接观察。教材中设置了许多探究实验,如“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通过探究过程,了解食物的消化原理及其过程。在神经调节部分,教材在实验上选择了常见的材料,通过现象明显、简单有趣的实作练习如“膝跳反射”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观念上较难理解的现象用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由于知识内容丰富,涵盖范围广,且实验材料皆较难获得,于是本单元在实验设置上多采用探究实验,如“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等。通过假设的方式,促使学生主动去调查资料,去总结结论,形成科学思维,有利于知识的获得。此外通过制作米酒等实践,还能促进知识迁移以及技能的获得。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主要包括生物的生殖及发育、遗传与变异以及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生殖及发育这一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较密切,教材主要通过观察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遗传与变异这部分,由于有关遗传的概念较新鲜陌生且比较抽象,于是教材在实验设置上多采用探究实验。如通过“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这一探究实验,通过假设得论的方式,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健康地生活”单元介绍了疾病及其免疫的内容,在学习相关知识时,教材利用该知识与学生自身防护息息相关的特点,安排了较多的探究以及研究性课题。如“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让学生形成远离烟酒的生命观念,并通过“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及参观禁毒展览等实习与研究性课题,达到本单元主题“健康地生活”所要传递的健康、自律的生活观。

可以看出,实验作为知识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人教版初中生物学四本教材中所设置的实验种类丰富,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且充分结合生活实际,是该教材的一大特色,说明该教材十分注重科学探究,注重知识的探究过程,并且有相当大的篇幅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探究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 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实验的不足与建议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也凸显了其重要性,在实验的数量及形式上都有所增加,但仍是基础教育的薄弱之处[5],教材在实验的安排和设置上也有不足。现将其不足进行总结归纳,并提出改进建议。

首先,人教版初中生物学实验所需实验材料有较明显的季节依赖性及地区差异。如“觀察叶片的结构”实验中采用蚕豆叶片,蚕豆是适合在春秋季节播种的植物,如果在夏冬季节则种子很难发芽,而该实验按照教学进度一般在12月份,蚕豆叶就较难获得。又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以天竺葵作为材料,天竺葵在冬季温度低的环境下容易冻伤,不适合北方地区或寒冷地区进行实验。再如“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实验采用洋葱作为观察材料,而在广东地区没有食用洋葱或者种植洋葱的习性,市面上很难买到,用其作为实验材料确有难处。因此,笔者建议采用一年中四季皆能生长的作物,并且能提供多种实验材料以供选择。

其次,实验操作复杂,存在不可控性,较难达到预期效果。如“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中选择的是血色素较少的鱼尾鳍,而且小鱼容易在实验中窒息或折腾致死,影响实验效果。笔者建议换成生命力较为顽强的环节动物如蚯蚓等。

最后,教材中部分实验装置较为烦琐复杂,不易操作。如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探究“种子萌发放出了什么气体”“胸廓变化与呼吸的关系”“制作米酒”等实验中所需的实验仪器较多,酒精灯、火柴、玻璃管、试管、蒸锅、燃气等的使用容易涉及安全问题,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敢轻易让学生尝试,达不到教材所预期的实验效果。笔者认为,这类实验可以教师演示、学生参与讨论的方式进行,以规避风险。

4 结语

本文对人教版初中生物学的实验部分进行了分析,梳理了该教材实验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指出其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通过深入分析发现,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实验涵盖了对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培养,若是能在教学中进一步升华体现则效果更佳,但物无尽美,该教材实验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也是不容忽视的。相信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生物学实验会在完善中进一步发挥其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梁盼.中美初中生物教材实验部分的比较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2]杨丽君.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新旧教材实验部分的比较研究[D].新疆:石河子大学,2019.

[3]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白赫.法国初中物理教材结构分析[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4.

[5]骆礼林.初中生物实验优化与创新[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7.

作者:蔡靓雯

教材特点初中生物论文 篇3:

生物课让学生猜一猜陈国杨

摘 要:“生物课让学生猜一猜”是为了改变福建省罗源县现行生物课堂的一些低效的教学现象而采取的教学实践。教师在上科学探究课时,让学生猜一猜,有利于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使科学素养培养得到有效落实;在上“事实性知识”课时,让学生猜一猜,可以加强学科思想渗透;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特点,设计猜一猜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关键词:科学探究;思维能力;学科思想

作者简介:陈国杨(1970—),男,福建罗源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初中生物教学;

吴翠芳(1971—),女,福建顺昌人,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初中生物教学。

何为猜想呢?猜想是学生接触到问题后,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对客观现实的感性认识依靠直觉而做出的各种假定,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逻辑推理能力等思维方式完成。因此在猜想活动中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都能得到培养。

此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让学生猜一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扶植和巩固学生想成为发现者的愿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基于以上的理解,生物课让学生猜一猜,对学生大有益处。下面笔者谈谈在初中教学中引导学生猜一猜的策略。
一、倡导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猜一猜

猜想是科学探究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倡导探究性学习要关注学生猜想能力培养,让学生在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猜一猜。

倡导探究性学习不能停留在仅完成教材“科学探究”活动,而是要把探究活动的“味道”体现出来。在“科学探究”课上,许多教师局限在完成科学探究的几个步骤,而没有充分地挖掘各步骤的教学教育功能,因此在引导学生做出假设之前,没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地猜想,来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

比如,探究“种子萌发”环境条件时,教师让学生在查阅资料和观看视频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想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时学生就有可能出现种子萌发需要光与土壤等答案。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暗示,或教学之前让学生预习,那么学生只会得出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氧气”,猜想过程就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其教学功能。教师对学生大胆的猜想不要轻易地给予肯定和否定。比如,学生说出种子萌发需要光与土壤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纠正,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证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如何设计实验探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氧气、一定光照、土壤”是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呢?还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实例引导学生进一步猜想,如展示我们平时经常吃的豆芽菜,询问学生豆芽菜是如何培育出来的、是否需要光与土壤吗、说明了什么。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培养其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地进行思考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再如,在开展“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在课前拍摄捕捉鼠妇的情景录像——当翻开一块石头时鼠妇四处乱窜,并以此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为什么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石头下?搬开石头后鼠妇为什么四处乱窜?你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来猜一猜吗?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不断分析排除各种可能因素,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如果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去猜一猜哪些非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有影响的意识,那么学生就会根据课本,或教师的暗示轻易做出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这唯一的假设,这样教学过程也就无法有效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
二、渗透生物学思想教学,让学生猜一猜

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科思想的渗透,它是生物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结构与功能相统一,部分与整体相统一,结构、功能与环境相统一等知识。学生只有感受到生物学科思想后,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能力才会真正得到提升。但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过于关注考点,忽视了对学科思想的教学,或者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教学方法不当——过分应用讲授法,使教学过程中学科思想的渗透力度不够。学生应用学科思想进行思辨的机会也比较少,不利于对学科思想真正地掌握和应用。教学中,利用学科思想,引導学生开展猜一猜活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有效渗透学科思想。

1. 根据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学科思想,引导学生猜想

教师在教学《血流的管道——血管》时,给学生展示三种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形态结构特点,让学生先观察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再引导学生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科思想,猜一猜三种血管的功能。

在教学《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这节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茎的输送水分功能,猜想茎的内部结构特点。还可通过比较不同生物的结构,猜测其功能异同,如通过比较动、植物的细胞、细菌细胞结构异同点,猜测它们功能异同。

2. 根据部分与整体相统一学科思想,引导学生猜想

教师根据生物体部分与整体相统一学科思想可以引导学生从部分功能猜想整体功能,或从整体功能猜想部分的结构与功能。比如,在教学《细胞的生活》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基本单位这一事实,让学生从宏观生命体生活需要物质,来猜测细胞生活需要哪些物质,再通过实验来验证学生猜想。

3. 根据结构、功能与环境相统一学科思想,引导学生猜想

生物体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这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用这一思想引导学生猜想,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一思想的认识。比如,在教学《植物类群》时,教师上课时可以展示“石花菜、葫芦藓、肾蕨”三种植物,并介绍它们的形态结构特点,引导学生猜一猜哪种植物适合生活在水中、哪种植物需要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哪种植物可以生活在阴湿环境中,也可以从不同植物生存的外界环境的特点,来猜一猜生活在哪一种环境中的植物不需要根茎叶的分化、哪种植物的根最发达等知识。同理,在教学《动物类群》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猜一猜生活在水中、陆地的生物有哪些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等。


三、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猜一猜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可以设置一两个问题,先让学生猜一猜,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吸引学生注意力。比如,在上《输血与血型》时,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创设抢救失血过多病人(A型血)的情境,这时有献血者:甲(A型血)、乙(B型血)、丙(O型血),让学生猜一猜谁适合去献血,还是都适合。再如在上《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时,教师可以出示“血浆”与“尿液”两种液体图书,让学生猜一猜哪瓶是血浆,哪瓶是尿液,如何鉴别,让学生在没有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凭自己的经验去猜。教师不给出答案,学生可以有五花八门的答案,从而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新课学习,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一猜,从而吸引学生的阅读注意力。比如,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红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问题:贫血者往往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医生会建议其多吃哪一类食物?A、含糖丰富的食物;B、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C、含铁丰富的食物;D、含钙丰富的食物;E、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请学生们猜一猜。再如,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果实与种子的形成》时,教師先让学生猜一猜果实是由花的哪一部分形成的。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素调节》的“资料分析”时,教师展示三个因人体激素分泌失调的患者,介绍他们的症状,让学生猜一猜他们的症状分别是由哪种激素(甲状腺激素、生长素、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请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有关“资料分析”寻找答案。诸如此类的猜一猜活动在教学中可以多处应用,当学生们出现各种答案时,教师请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自己找出正确答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在做生物实验时教师也可让学生猜一猜实验结果或实验设计的原理,增加课堂趣味性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总之,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在初中生物课上引导学生猜一猜,可以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蔡红艳. 培养初中生物理猜想与假设能力的教学策略[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版),2012(Z5).

[3]于大鹏.解析初中生物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6):140.

[4]梁春玲.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初中生物教学的应用研究——以《细菌》课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15(Z2):

25-28.

[5]张红梅.浅析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与应用[J].考试周刊,2015(35):128.

[6]邵 婧.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4(12):239.

[7]邵 斌.加强识图教学 提升教学效果——浅析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J].中学课程资

源,2013(11):6,17.

[8]黄玉玲.初中生物教学实验操作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J].新课程(下旬刊),2013(5):24-25.

[9]宋勇兰.浅析新课改下初中生物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考试(教研版),2012(12):58.

[10]韦立柏.借助微课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微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新课程导学,

2016(14):36.

作者:吴翠芳

上一篇:教师业务知识管理论文下一篇:行政法律保留原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