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主题统整教学模式研究

2024-05-12

小学语文主题统整教学模式研究(通用8篇)

篇1:小学语文主题统整教学模式研究

“小学语文主题统整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语文统整的意义:

1、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过去语文教学的模式是以“篇”为单位的,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是“各自为政”,没有站在宏观的位置上来预设一节课的学习重点,教学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以至于“篇”和“组”严重脱节。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也是零星的,杂乱的,因而造成长期以来“花时多收效低”的现状。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以“主题单元”取代“知识体系单元”。每个专题中的课文都洋溢着时代气息、充满着童真童趣、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这样的编排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总指导思想。但如果课程标准变了,教材变了,而我们教学的思路没有改变,仍然按照“知识体系单元”的形式一课一课地教,学生一课一课地学,那么课程教材再先进,新课程带来的变革将是浮光掠影。

2、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突现,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的课堂给了学生更多的听说读写空间,但大多数的课堂上,学生只是在某些学习环节中拥有小小的自主,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没有获得真正的学习自主权。

“如何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如何走出传统备课与教学的局限?怎样以整体的思想整合文本等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在新课程实施的困惑里,尝试通过整体教学,打破以往孤立割裂的学习范式,让语文教学紧紧地统一在整体创设的目标中。语文统整的目标:协同、高效、乐学。语文统整的方法

1、立足教材,活用教材。

“课程统整”绝不是内容上的叠加。所谓“统整”其实是“统筹”与“整理”,其核心是立足教材,确立目标,合理运用,有序呈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因此教师应该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我们的这次研究正是打破了这种一课一课、一成不变的教学顺序和每一课学习字词、了解内容、理解中心的惯有教学程序,改变了以往对每一课平均使力的做法,转而对整个单元的课文甚至是整册书的重新布局、调整。

小学语文教材以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每个单元都有特定的训练目标和训练重点,而单元内不同课文又各显风格与特色,从而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科逻辑结构序列。因此打破传统的课课教学模式,从单元思想出发实施“单元统整教学”成了我们语文组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单元统整教学”采用整组单元块状结构进行教学,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余地和空间。

就以人教版三年级小学语文来谈谈:思路是“单元统整教学”即以主题型语文教科书的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活动内容、练习内容与链接的丰富的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盘考虑的教学。内容是依托教科书,打乱了原来的课题顺序,经过研讨重编了八个单元的单元主题,以

1、丰富的课余生活;

2、壮丽的祖国山河;

3、智慧故事;

4、秋景.秋思;

5、名人故事;

6、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

7、可爱的动物;

8、故事荟萃为学习内容的新主题,在此主题的引导下,或增或减相关的课文。当然,“单元统整教学”不是对单元课文进行简单的内容组合,而是重在“整体把握”,即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更要根据不同单元的特点阐发文本内容、研究表达形式等,从而让单元统整教学的内涵和价值真正得以实现。

2、研究教材,用活教材。

整个教学的过程,在单元目标的引领下,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由扶到放,由说到写,循序渐进。而且每堂课各有侧重,师生活动清楚,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进行全面的锻炼,语言实践性很强。使学生在单元系列课文的学习中,能系统地得到训练,培养了口语表达的能力,掌握了学习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语言规律,既提升了运用语言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程统整”带给学生多重体验。对单元课文的重组,对课文内容的多样呈现,使课堂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这样的统整从积累到运用,从易到难,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水平,而且多样的授课方式使课堂生机勃勃,学生兴致高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篇2:小学语文主题统整教学模式研究

2010年07月14日 作者:李炳亭 韩世文

来源:中国教师报

已经进入学期末的河北省三河市皇庄小学的课堂上,虽然少了学习新内容的激情碰撞,但“小老师”们依然轮番走到黑板前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引领大家巩固已有的知识。每个学生装订齐整的学案,教室四周布满的大小黑板,还有实施评价的“荣誉舞台”„„所有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景象,都在暗示着这所乡村小学不平庸背后的精彩。

河北省三河市曾经是名噪一时的素质教育强市,如今又成为廊坊市课堂改革的排头兵。其中,该市皇庄镇的皇庄小学实施的“主题统整教学”——学案式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深入其中,就会发现,这样一所相对偏远的农村小学之所以能走在当地课改的前列,确实有其特殊的精神特质。

●“教育叙事”背后的反思成长

皇庄小学里最引人注目的,就包括那一本本装订整齐的《教育叙事集》——该校从2005年开始每月精选的教师反思“文集”。

几年来,教师的所思所想清楚地记录了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前进的轨迹。

在“叙事集”中,皇庄小学副校长米涛记录下自己随当地教育局组织的“教育考察团”赴杜郎口中学考察的所见所思,他借鉴杜郎口的形式,在学校的课改实践中,也让小黑板发挥了大作用;教导主任宗丽光发现“小组学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于是在班中分组组建“学习共同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教师张凤红在借鉴名校经验过程中总结道:应根据实际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找到一套适合我们自己学情的教学模式”„„

无论是娓娓道来的教学故事,还是言简意赅的教学反思,皇庄小学的教师们就这样坚持“叙事”,坚持反思,而其个人成长显而易见,作为主编之一的米涛看到这样的成果,“心里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

或许正是得益于这样的反思习惯,皇庄小学自2009年3月开始探索,在学习借鉴中不断总结,并很快推出了符合自己学校特色的课改模式。

●四大层面的“主题统整教学”

传统课堂“高耗时、低效能”,使建立“高效”课堂成为教育的“燃眉之急”。于是,皇庄小学校长段昱宏在借鉴经验的同时,为学校制定了“几步走”战略:“一年级搀着走、二年级扶着走、三年级领着走、四年级跟着走、五六年级自己走。”此“战略”使打造高效课堂凝聚成为全校发展的“一盘棋”。

为了“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皇庄小学的管理者站在全局的高度,在课改中实施“主题统整教学”。“主题统整”包括四个层面:经验的统整,强调知识与经验作有意义的统整,将学习落实于情境中,让文化、背景后设认知与个人经验密切结合;社会的统整,强调课程以个人或社会争论为核心,学校和社区生活结合;知识的统整,强调知识的脉络化,视知识为真实生活中统整的整体,使学习更有意义;课程的统整,强调掌握统整课程的特征来设计课程,顾及学习者个人经验、社会的关注与知识的应用。

在“主题统整教学”的框架下,该校语文学科创立了“单元整组主题教学”形式:执教者本着整体观的教学思想,对一组主题、体裁、题材及语言表达上能寻找到连接点的教学资源进行统整,甚至再开发后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米涛强调:“单元整组教学”既包含“主题式教学”,又大于“主题式教学”。其层进式的流程包括:整体感知──部分体验──整体感悟,课型可分为:单元导读课、理解内容课、回顾总结课、习作训练课、课外阅读指导课和学习成果展示课六种,此教学方式有效地推动了该校语文教学以及“大阅读”的实施。

●“321”策略下的学案式教学模式

记者在该校课堂上看到,学生所持的各科学案设置均不相同。英语学案包括“课前预习目标、课前检测、巩固提升”等,语文学科分为“预习目标、(课上)预习提纲、资料链接、预习展示”等,数学则又变成了“忆一忆、学一学、用一用、易错点”等板块,充分彰显着学案的课程特色。

据米涛介绍,学校正试行探究性学案式教学模式。学案编写基本格式可总结为“321”,即三个环节:预习环节、展示环节、反馈环节;两个层面:知识层面、操做层面;一项基本要求:实用。编写过程可分为“三段六步”,“三段”即“预习、展示、反馈”,“六步”即“自学——讨论——展示——点拨——检测——提升”。

以学案为基础,皇庄小学还制定了“高效课堂321”的实施策略。首先,“321”以倒计时方式呈现,表达了建立高效课堂的时间紧迫,使教师有紧迫感;其次,“321”即该校高效课堂模式按照三个环节、两个层面、一项基本要求高效推进;最后,课堂时间按照“321”比例分配:自主探究20分钟,合作交流、互补提升15分钟,反馈生成5分钟。

在此模式下,学校建立了名为“荣誉勋章”的荣誉竞争机制,形成了以班级荣誉竞争台为阵地的,荣誉星、荣誉卡、荣誉勋章,逐级晋升的评价机制。班级设置“星光大道”,包括学习星、进步星、孝心星等评价模块。执行中做到:堂堂清、周周评、月月奖。个人、小组、班级整体联动,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为课改的推进营造了积极的学习氛围。同时还制定了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即通过“一审、二录、三评”,形成对教师课前、课中、课后全方位、立体式评价„„

课改实施一年来,教导主任宗丽光发现,班里一位叫李云龙的男孩,以前总不完成作业,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久之后就变了,时时为小组的荣誉考虑,学习主动性也强了。四年级数学教师周福利发现,曾经“不会说话,不善管理”的韩爽,如今做起卫生委员来,得心应手,课堂上也争抢着展示发言了。同时,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丰富的想象力常常令老师惊叹,六年级英语教师刘伟看了学生们表演的惟妙惟肖的英语短剧后,至今津津乐道„„

篇3:小学语文主题统整教学模式研究

“主题统整”包括四个层面:经验的统整,强调知识与经验作有意义的统整,将学习落实于情境中,让文化、背景后设认知与个人经验密切结合;社会的统整,强调课程以个人或社会争论为核心,学校和社区生活结合;知识的统整,强调知识的脉络化,视知识为真实生活中统整的整体,使学习更有意义;课程的统整,强调掌握统整课程的特征来设计课程,顾及学习者个人经验、社会的关注与知识的应用。

在“主题统整教学”的框架下,该校语文学科创立了“单元整组主题教学”,该形式既包含“主题式教学”,又大于“主题式教学”。其层进式的流程包括:整体感知———部分体验———整体感悟,课型可分为:单元导读课、理解内容课、回顾总结课、习作训练课、课外阅读指导课和学习成果展示课六种,此教学方式有效地推动了该校语文教学以及“大阅读”的实施。

●“321”策略下的学案式教学模式

在该校课堂上,学生所持的各科学案设置均不相同。英语学案包括“课前预习目标、课前检测、巩固提升”等,语文学科分为“预习目标、(课上)预习提纲、资料链接、预习展示”等,数学则又变成了“忆一忆、学一学、用一用、易错点”等板块,充分彰显着学案的课程特色。学校正试行探究性学案式教学模式。学案编写基本格式可总结为“321”,即三个环节:预习环节、展示环节、反馈环节;两个层面:知识层面、操作层面;一项基本要求:实用。编写过程可分为“三段六步”,“三段”即“预习、展示、反馈”,“六步”即“自学———讨论———展示———点拨———检测———提升”。最后,课堂时间按照“321”比例分配:自主探究20分钟,合作交流、互补提升15分钟,反馈生成5分钟。

篇4:小学语文主题统整教学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A-0021-03

我们认为,三维目标指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要实现三维目标的统整,须通过课堂教学中具体的教学事件进行实践。同时,基于生活德育论的原理,小学品德教育要联系学生生活,联系本地区的特点,运用儿童生活中的元素,合理开发丰富的教学资源,补充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三维目标整合的品德教育。

一、构建三维目标统整的小学品德课例研究的操作途径与策略

1.操作途径

我们经过不断探索研究,找到了适合南宁市教师研修的有效途径,逐渐形成了小学思品课课堂教学的操作途径:

(1)解读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是沿着“教学理念—教学准备一教学实施—教学效果一教学评价”的轨迹发展的。教学理念是先导,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准备行为、教学实施行为和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行为。因此,教师首先要熟悉课程理念,并结合教材对课程理念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读:一是帮助学生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二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三是教育的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明确课程的理念,有助于教师教学行为更明确,有助于课程的有效实施。

(2)解读学生。

教师要了解教学对象群体的年龄特点,小学生的道德认识直观、具体、肤浅,其道德概念的形成主要是从大量的道德情境里抽象概括出来的,且小学生的模仿性、可塑性很强,他们的道德行为常常受到外部的、具体情景的影响。小学生活泼好动、兴趣广泛、爱活动,往往以情感代替理智,在比较亲近的人面前表现得比较听话一些。了解小学生的个性特点,能够让教师对教材的设计和把握更到位,有利于教学的实施。

(3)确定三维。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从“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四个方面的目标去体现新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根据教材的课时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解读理念和学生的基础上,确定这几个方面的目标。

(4)设计教学及实践教学。

确定目标后,要通过具体的教学事件组织实施。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钱该怎样花》教学片断:

①播放录像,询问学生:“如果你是爸爸妈妈,会对孩子说什么?”

②让学生和同伴合作续演录像(即51页第2幅图)的情境,并讨论:“如果你是爸爸妈妈,会对孩子说什么?”

③提问:“明白了父母花钱的原则.今后你在向父母提要求时要注意什么?”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体现了以下三维目标的整合。知识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父母的花钱原则,知道花钱要考虑需要、经济条件、健康等因素。能力目标:当我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要学会放弃。合理的支出就是把钱花在合适的地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谅父母,不向父母提不合理的要求。

2.操作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具体实践中学习生活知识与能力,感悟做事、做人的道理。我们找到了能更好促进品德学科的三维目标统整的教学策略,分别为:游戏体会、模拟体验、调查研究和情景讨论。

(1)游戏体会,促进三维目标的整合。

儿童的活动和学习是从游戏开始的,儿童的机体在游戏中得到锻炼,情感在游戏得到满足,智力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适当采用游戏教学,能够使学生的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涨,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顺利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教学片断

通过贴鼻子游戏、课堂坐姿演练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眼睛的重要,了解易造成近视的不良习惯和使眼睛受伤的危险游戏,并掌握了预防近视的方法。

(2)模拟体验,促进三维目标的整合。

“体验”,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中,活动和实践中,通过亲身经历或亲为,从中获得对客体的感受和感悟。只有创设能穿透学生心灵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在创造中实践,我们的道德教育才会显形于外,如《我心中的110》教学片断:

教师根据“悄悄跟踪我回家的陌生人”,“谎称是父母的朋友接我回家的陌生人”。“敲我家门的陌生人”三种情况创设不同情境,运用表演、模拟等方法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段,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活动情境中体会感悟,从中得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学会灵活应对陌生人的办法。

(3)调查访谈,促进三维目标的整合。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如《不一样的你我他》教学片断: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他们熟悉的身边的人和事说起,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调查访谈会”让学生更进一步地认识和感受各自的差异。让学生意识到:正因为每个同学都有所不同,所以只有大家共同努力,各自发挥不同的优势,我们的班级生活才会丰富多彩。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分享学生体验到的感受与认识,使思想品德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灵。

(4)情境讨论,促进三维目标的整合。

基于学生的生活,创设—个具体的教育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探讨,激发情感体验,明理导行。如教学《从一滴水说起》,教师播放西部地区缺水的短片,—段段触目惊心的文字、一幅幅震撼心灵的画面、一段触动心扉的视频震撼了学生,引发了情感共鸣。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营造了特定的环境、氛围。强化了学生对水危机的感受,使学生产生了节约用水的意识。教学片断设计如下

  二、多元效果呈现。回归三维统整

课程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儿童的发展,评价内容是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与方法、学习效果。我们认为,学生思想品德学习评价首先体现在知情意行的结合,认知方面的评价重在能更有效地、客观地对学生“再认、再现能力”进行评价,行为能力评价重在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应用于道德行为之中的实际表现。在研究中,我们根据不同的主题单元内容尝试用多元的方式呈现其学习效果。

(1)访谈学生,促进三维目标统整。

为进一步了解课堂教学的三维统整的效度,课题组的教师根据本课的三维目标设计相应的问题,课后分组访谈学生,如《我们的生活需要谁》一课采取以下问题对学生进行访谈。

访谈结果表明,学生通过观察、听介绍、查资料等多种方式感受、体会到生活中需要不同行业的劳动者,在此认识基础上。懂得用实际的行动回馈劳动者,体现了三维目标统整,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问卷调查,促进三维目标统整。

通过课前、课后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并进行前后对比,从学生的回答中反观课堂的效果。这种方法在中高年级学生中使用较多。如《心中的110》课前及课后调查问卷:

(3)同行评价,促进三维目标统整。

使用课堂教学评价表,让听课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对执教者的教学进行评价,见下表:

课堂教学评价表授课内容:《

》授课教师:

(4)作品展示,促进三维目标统整。

①绘画或制作卡片。

②写日记。一堂有效的品德课不仅使学生明理导行,更重要的是触及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美好的情感,引发学生热爱生活,发现生活,应用于生活。从学生日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美好的情感。如学习了《我们的生命》,学生写了《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其中有一段:“总想从现在就要开始报答父母。妈妈你听了,总笑着说:‘婷婷,养儿、育儿是爸爸妈妈的责任,你有这份孝心爸爸妈妈就很知足了。现在的你只要好好学习。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安慰。’对!我现在努力学习就是对父母的最好报答。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一曲感人的乐章,这是落叶对大地的感恩;白云,在天上飞舞,绘出一幅动人的画面。这是白云对蓝天的感恩;我,努力学习,考个好成绩,这就是我对父母的感恩。”

③做旅游方案。学习了《祖国山河任我游》,教师组织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做旅游方案,方案包括日程安排、景点介绍、友情提醒等内容,通过做旅游方案促使学生获得知识、提升能力。促使学生更了解广西,热爱祖国。

三维目标统整的小学品德教学课例研究使教师更关注生活,通过整合相关资源进行教学创新,实践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亦使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群策群力,寻找到改进课堂行为的措施和方法,促使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篇5: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一)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窦桂梅

摘要:小学语文主题教学,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单篇教学支离破碎、目标不清及教学方式僵化、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等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在综合思维指引下,以主题的方式,整合课内外资源,以“语文立人”为核心,挖掘教学内容的原生价值以及教学价值,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中,引导儿童生成主题,促进儿童语言发展、思维提升、精神丰富,整体提升语文素养。以“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的“三个一”质量标准为目标,整合资源,体现儿童立场,构建了“四位一体”的主题教学体系,创新了“主题·整合”的教学模式,建立了主题课程资源库。

一、研究的缘起

从教近30年,从普通教师到特级教师,再到学校校长,我始终没有离开课堂,紧跟时代脚步,开展研究与实践,发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难以形成核心价值观

新课改前,部分教师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人文精神培养;新课改后,部分教师以尊重学生的名义放弃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很难让学生拥有真切的情感体验。要么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要么上成训练课,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矛盾始终没有解决。

(二)教学内容支离破碎,难以整体提升语文素养

单篇课文篇幅短小,不能给学生足够的语言材料和思维空间;篇与篇之间缺乏联系,学生不能从比较中发现语言规律,学习的内容、获得的体验呈碎片化;教师一课一课地教,甚至把语文学习的外延窄化为学习教材本身,无法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教学目标不清、教学方式僵化,导致儿童学习负担过重

面对语文教学丰富的内容,教师很难确定清晰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从满堂讲到满堂问,再到满堂论,始终不能跳出内容分析的套路,教学方式单调。为了应对考试,学生要进行大量重复、机械的训练,学习负担过重。

宏观上说,这些问题事关学科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代表了语文教学某些积重难返的核心问题,是课改的“硬骨头”。微观上说,这些问题又是教师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事关“语文立人”理念的实现。笔者专注小学语文实践研究近30年,在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内容、实施策略、课程资源、评价等方面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改革尝试,后逐步发展完善为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思想和实践体系。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旨在以语文立人为导向,探索怎样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完整人格。

二、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理论构想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是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单篇教学支离破碎、目标不清及教学方式僵化、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等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在综合思维指引下,以主题的方式,整合课内外资源,以语文立人为核心,在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挖掘教学内容的原生价值以及教学价值,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中,引导儿童生成主题,促进儿童语言发展、思维提升、精神丰富,整体提升语文素养的一种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一)核心概念

主题教学中的主题,是围绕小学阶段儿童发展特点以及生活经验、语言学习规律、优秀文化传统等确定的核心语词;是与儿童的生命成长编织起来,生发语文教育意义的立体的、动态的“意义”群;是语文教学所传承、创生、发展、传递的核心价值观。主题的表现形式通常是语词。

有些主题侧重指向语言学习规律:包括如何进行语言的积累、理解、运用等方法,如,执教图画书《我的爸爸叫焦尼》中突出的“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有些侧重指向思维品质:包括分析概括、对比思辨、想象创造等,如,执教《皇帝的新装》创生的“回到事情本身”主题,引导学生借助语言生成意义,提高思辨能力。还有些侧重指向学生精神品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敢、自强、谦卑、博爱、尊重、感恩、互助、责任等个体成长价值观,如,执教《珍珠鸟》中烘托的“信赖”,《三打白骨精》中体现的“向善”。

主题选择的根本原则是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主题教学的实践探索中,最初主题选择是静态的,即提取文本蕴含的关键词句作为主题。随着执教经验日渐纯熟,主题的选择发展为课堂的动态生成。学生在与文本、同伴、教师以及自我的对话中,自主选择、建构主题,充分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力,尊重了他们的选择权。主题选择还要遵循阶段性、开放性的原则。不同维度的主题,伴随学生的语文学习,不断内化、深化、发展变化,搭建了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沟通的桥梁,潜移默化地配合、呼应学生思维发展与生命成长的重要节点和节奏,烙印成他们独特的文化“胎记”。

(二)理念与实施原则

语文教育在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创造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学科优势。小学语文主题教学主要基于以下理念:

语文立人。聚焦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挖掘有利于学生的生命成长的语文内容,在与主题的交融中形成学生成长的内核,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

整合思维。整合阅读资源、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体验,实现课堂的整体构建。

儿童立场。儿童站在课堂正中央。主题由儿童生成,儿童质疑贯穿课堂,儿童反馈作为实践检验标准。尊重儿童的独特感受,张扬个性,激发创造力,提高参与意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主题教学指向儿童语文素养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升,实施主题教学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去实现双基,但又不拘泥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的传授。课堂教学既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训练,还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得到培养。

主题教学内涵,契合核心价值观,既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方法,既在理念上引领,又提供可操作的实践体系。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二)一、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的过程与方法

(一)探索阶段(1994.9—2000.8)

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不同。后者有严密的学科和教学逻辑体系,但语文教学内容多,内涵深厚,但缺乏系统性,碎片化现象严重。尤其对于新手教师更是摸不到门路,经常眉毛胡子一把抓。通过我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六年“语文教学的民族化与现代化研究”课堂实践,与学生一起创生了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冲破教科书内容的束缚,率先提出为学生生命奠基的“三个超越”。

“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教学的核心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抓手,一个样本。我们要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看作一种可以改造的教学内容。没有一本教材具有普遍适用性,教师要根据学情审

“立足课堂,超越课堂”——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教育社会学者认为课堂是浓缩的社会,是展望社会的一扇窗。语文教学不能拘泥于课堂的空间束缚,教师要勇于带领学生“走出去”,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视和批判教材,科学加工处理教材。对于语文学科,有意识地扩展阅读内容、自选课程资源尤为重要。引向生活。从生活中来,向生命里去,增进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尊重教师,超越教师”——和学生一起幸福成长。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学习。但是教学相长,学生与教师是教学中一对不可分离的矛盾体。如果不了解学生,教学无从下手。教师要蹲下身子,把儿童当作学习成长中的伙伴,与儿童一起去探求语文学习奥妙。

以“三个超越”使“语文教学着眼于人的发展”,这样的实践理念在当时是超前的。“三个超越”也为世纪末语文新课标的修订提供了借鉴。然而“超越”不能没有边界,“超越”需要整体布局,整合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结构化、序列化。由此,主题教学的雏形呼之欲出。

(二)形成阶段(2000.9—2007.8)

2000年,又新带一年级,跟随课改脚步,结合课标,借鉴西方课程统整理论,尝试将教材中单篇课文碎片化的教学内容,以主题加以统整,通过一系列课例研究,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式。

2001-2003年,执教《朋友》《再见了,亲人》,分别以“友情”“伟大的友谊”为主题,一篇带多篇,牵主题一发,带动听说读写全身。在“窦桂梅专业成长思想”研讨会上,正式提出“主题教学“,《人民教育》专题报道。著名语文教育家霍懋征现场听课并高度评价:主题教学是一种创新模式,让教学内容集约化,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

2004-2005年,继续以课例推动。从文本中提取主题,以主题优化整合多种课程资源,如教学《秋天的怀念》,从中提取“好好儿活”,群文共读《我与地坛》《合欢树》等,引发学生对“珍惜生命”的深思,促进精神发展。而后加强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研究,如《游园不值》由“不值”,对比《雪夜访戴不遇》的“不遇”,体味“不遇中有遇”的主题。

2006-2007年开始实践不同文体的课例。经典诵读,如《村居》在古典诗词的吟诵涵咏中体味“居安思危”主题,带动相同主题诗词诵读;整本书阅读,如由《三打白骨精》导读《西游记》,《丑小鸭》导读《安徒生童话》等。把阅读课纳入课程体系,实现了“课外阅读课内化,课内阅读教学化”。

又一个六年多的实践研究,主题内涵逐渐丰富,形成了“情感·思辨”为主线,“体验·生成”为特征的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模型。主题教学因其独特的主题内涵,已经从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发展为一种教学思想。

(三)深化阶段(2007.9—至今)

如何让思想烛照现实,更好提升儿童语文综合素养和核心价值观,我运用“主题·整合”思想,借鉴多种理论系统构建,完善教学体系。

依据课标,主题统领,将主题教学思想融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质量要求把控课堂教学。2003年,曾提炼出“三个一”的校本语文教学目标,即“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经过前后十余年的努力,进一步细化完善“三个一”,出版了12册《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以下称《目标手册》)。《目标手册》是给教师的教学参考,但是课堂教学更要基于学生的立场去构建,努力尝试将《目标手册》转化为儿童的学习过程。仍然是延续用主题单元整合学习内容,学校用三年多时间出版《小学语文乐学手册》(以下称《乐学手册》),并将该手册作为载体改革课堂教学方式。《魅力》《牛郎织女》等课例探索,以儿童乐学、善学为导向的动态课堂,并完善多维度的评价体系。

随着主题教学思想的日益成熟,又利用主题教学中的整合思维,打破学科分立,实现学科有机融合。又一个六年多的实践研究,重建了课堂形态,形成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位一体的主题教学系统,很好地解决了“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的问题。以主题整合,优化各学科学习内容、方法及路径,儿童在学科内、跨学科整合中,学有兴趣,学有方法,学有创新。2013年执教多学科整合课《皇帝的新装》获得众多专家的肯定。由此,主题教学思想进一步辐射到学校课程的整体实施,推动学校课程整合,构建“1+X课程”育人模式。

主题教学的研究过程,以对儿童的研究贯穿始终,是我与学生、教师一道共同成长的过程,近30年40多节研究课,亲自执教,示范引领,始终站在课堂,用鲜活的课例表达我对于教育的思考,自己既是研究者,也成为被研究者。

三、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的阶段成果

(一)构建了“四位一体”的主题教学体系 1.明确指向语文素养与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主题教学的目标,指向语文素养与核心价值观。在具体教学中,依据“三个一”质量目标,凭借12册《目标手册》细化到每一个年级。一手好汉字:正确、规范、美观;一副好口才:倾听、表达、应对;一篇好文章:这里包括两个层面,读懂一篇好文章(理解、统整、评鉴);能写一篇好文章(积累、观察、应用)。“三个一”努力实现低年段,基础牢;中年段,腰杆硬;高年段,起点高。

“三个一”中的“好”是指形成基本的、稳定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在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文学、文章、学识修养,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儿童在达成“三个一”质量目标的过程中,思维的、精神的元素也表现出来,即获得“一流好人格、一种好思维”。

2.重构语文课程内容

(1)以主题整合教材,确定精、略读篇目

根据主题内涵的深刻与丰富程度、语言文字的典范性程度、历经时间淘洗而得到的认可性程度,将教材中的课文分为精读文和略读文。精读文教学,要重点落实课文的文章、文学、文化内涵,以主题贯穿,课堂上学生与文本文字对话,与文字背后的思想交锋,在不断的破和立中,实现主题的意义创生。略读文,能粗知大意、了解主题、学会生字新词、突破重点难点即可,重点在于运用精读文获得的阅读方法,广泛积累,表达运用,丰富对于主题内涵的理解。精读是主体,举一反三,侧重习得方法。略读是补充,举三反一,侧重运用实践,速读与浏览方法等。

(2)主题统领,补充经典诵读内容及整本书阅读

回归基于经典阅读的人文教育,能够适应广义上的从现代到后现代的时代需要、竞争需要、训练需要,是能够促进受教育者重新发现和思考“人”的内在含义的教育。主题教学倡导大量积累,选择古今经典诗词文赋,推荐必读选读书目,设置专门课时加以落实,并将其学习成效纳入分项测评。

内容选择一方面采用“主题·整合”的思维方式,配合所使用的教材的主题单元,选择与单元主题相关联的诵读与阅读内容。同时,考虑儿童兴趣、需要,从丰富学生视野的角度,选择不同种类的经典内容。如推荐必读选读书目中,有民族文化及世界经典,涵盖人文社科、科普、儿童文学等方面。学生六年积累诗词文赋500篇,阅读整本书超250本。这些推荐的经典诵读与阅读内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级推进,并配套研究了分级的评价方案。“窦桂梅推荐书目”在全国广为流传,成为广大学生、教师、家长借鉴的范例。

3.实施“长、短、微”课时设置 为推进精读、略读教学,落实整本书阅读和经典诵读,及语文创新与实践活动,使之利用在校时间完成,增质不增负,将原来40分钟一节课,调整为60、35、10分钟不等的长、短、微课时。

清晨入校后,学生可自主选择在图书馆参与阅读微课堂;早上晨诵10分钟,诵读经典的诗词文赋。

语文课分长短课时,60分钟大课时用来侧重落实精读文教学,或进行需要较长时间探究的语文实践活动,35分钟的小课时用来侧重落实略读文教学。每周五第一节“主题阅读课”,采用导读、细读、分享等不同课型开展整本书阅读,每周五下午设“创新与实践”课,开展跨学科主题实践,如戏剧表演等。每天中午设10分钟的吟诵习字时间,伴随“平长仄短、依字行腔”的经典吟诵广播,学生提笔练字,传承中华文化。

4.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

主题教学课堂评价主要通过四个维度进行,即:兴趣值(主题是否促进学习愿望)、方法值(是否从主题学习中得到启示并迁移)、容量值(是否由主题带动更丰富的学习)、意义值(主题是否促进语言、思维及精神发展)。

儿童语文素养和核心价值观,主要使用形成性(主题护照+分项测评)和总结性(综合测评)评价。“主题护照”以“言行得体、协商互让、自律自强、诚实守信、勇于担当、尊重感恩”为系列主题,在护照中记录语文学习与实践过程。分项测评融在日常教学中,依据年级不同选择考查“演讲、朗读、背诵、写字、习作、课外阅读”等专项技能,从不同侧面全面落实学生语文能力的达成,积累“一生有用的语文”。综合测评,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即“运用知识的知识”。

(二)创新教学模式

四位一体的体系是主题教学的整体框架,具体到每个“主题”的单元学习,以及每一节语文课怎样实施,建构了动态流程。

1.单元教学——“主题·整合”

以“主题·整合”的思维方式,改变传统教学一篇一篇教的僵化教学方式,以主题整合单元教学。

单元的教学中,学生首先概览整组文章,整体感悟主题;以精读一篇带动多篇略读,在比较阅读中体验主题;补充同主题的相关读物,丰富对主题的理解;围绕主题进行诗辞歌赋积累、跨学科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深悟、践行主题。单元主题整合使学生将各个领域的学习统整到主题之下,使原本的单篇学习得到整合、篇与篇之间建立联系,避免了知识的碎片化,同时对主题有了多元建构。

2.课堂操作——“预学-共学-延学”

具体到单元中每节课的教学,将教学过程分为“预学-共学-延学”三个基本环节。预学:学生初步自学、整理收获、发现不懂的问题,带着准备以及对主题的预期,走进课堂。

共学:层层落实主题。注重“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将质疑整理成“主问题串”,学生小组合作研究。在解决质疑中逐步形成对文本的独立见解,初步“生成主题”。结合预期主题,以文本内容为支撑“体验与表达主题”。注重思辨,基于学生自主质疑、教师追问,通过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多侧面、多角度形成自己对于主题的独特见解,提升思维品质。最后“有效回应”,即对已有的体验与表达进行纠偏、引领、提升与延伸,促使其对主题深入理解,并产生学习的新期待。

延学:学生带着对主题更深层次的问题和渴望继续探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多条思考与提升的途径。

以上三环节,主题由儿童生成,儿童质疑贯穿课堂,将儿童反馈作为实践检验标准。学生理解主题的过程,也是学语习文、发展思维的过程,学生为了理解与表达主题,必须深入文本、反复研读,进行丰富、深刻的思维活动,进而组织语言、梳理思路、合作交流、恰当展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自然而然获得提高。三个环节看似简单,其中体现了儿童主体地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语言的学习中发展思维、涵养精神,实现创生意义的语文学习。

(三)建立课程资源库

为了整体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物化各项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库。1.《目标手册》

《目标手册》按照“质量依据、质量目标、实施策略、质量评价、相关附件”五个方面,逐一回答“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每一个板块“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以什么为媒介教”的问题。使用者拿到《目标手册》可以按图索骥。凭借《目标手册》,语文学科的教学,构成了贯穿六个年级、三大板块的经纬交错的质量目标体系。

其中“实施策略”具体介绍了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方法,阐明了如何落实“知识点”、如何教给方法、如何培养能力、如何养成习惯,凸显了语文教学中的策略指导,体现了《目标手册》的核心价值——解决到达教学目标彼岸的“桥”和“船”的问题。凭借“实施策略”,即使是新任教师,也能够据此,轻松找到达成“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的实施途径。特别是如果能够联系起来,认真学习全套《目标手册》,教师更是能够在头脑中,清晰地建立起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培养路线图,据此真正落实减负增效。“相关附件”部分提供了大量可供教师、家长、学生使用的课程资源,“一手好汉字”板块中提供了基础字词表、拓展字词表、课外词语表、识字小窍门、常用字字理、写字小故事、书法小讲堂。“一副好口才”板块提供了倾听素材、朗读素材、表述素材、应对素材。“一篇好文章”板块提供了名家名篇推荐、必读选读书目推荐、影视作品推荐、必背古诗词、必背儿童诗及现代诗、必背古文经典、文学小常识、趣味语文、读写结合联系、写作指导范本、学生作文范文。

教师通过对质量目标的清晰定位,对教材的把握更准确、透彻,通过对实施策略的有效借鉴,教学设计能够做到游刃有余,于是就可以努力呈现容量大、密度高、效果好的课堂。特别是对于那些刚刚参加工作的教师,《目标手册》是快速进入教师角色,保证教学质量的一条高速路。

学生有了《目标手册》,对每一个学期应该掌握多少字词,应该学会哪些阅读方法,应该掌握哪种写作技巧等,能做到心中有数,学习的过程变得主动、自如。《目标手册》中详细、清楚的拓展内容,为学生随时积累提供了可能。《目标手册》就像一幅语文教与学的地图,为主题教学的实践者提供教学实施的方向、策略。

2.《乐学手册》及其他 《目标手册》将课程标准清晰化后,如何操作这些目标呢?这些目标必须在课堂上落地开花。课堂必须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于是我们研制了《乐学手册》。

《乐学手册》由“乐学目标”、“乐学单”、“乐读单”、“专题训练”和“乐学评价”五大部分构成。通过“乐学目标”,同学们能够从一开始就清楚学习的目标和重点,并通过由每一课的“乐学单”和整本书推荐的“乐读单”进行有效学习,再通过“专题训练”和“乐学评价”,巩固和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

“乐读单”整合了多个主要版本的教材,形成了乐学篇目(包括单篇经典文章和整本书)。同学们学语文不再是学一册课本,而是多种版本教材的整合体。配合每学期的必读和选读书目,编制读书报告单。在读书报告单的指引下,清华附小学生的六年里基本能读160多本书。

“乐学单”把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类。“精读”课文通过“预学单”、“共学单”和“延学单”三个学习单达到精讲精学;“略读”课文则通过自主预学、乐学分享和拓展学习等几项重点活动,整体学习,突出重点。

《乐学手册》打通课前、课中、课后的通道,为学生提供课堂学习方案,精讲精学,增效提质。同时,还研制出版“写字手册、作文教材(获市政府二等奖)”等,将《目标手册》落到实处。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研究在全国小语界产生持续的影响,被专家学者和同行誉为我国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流派之一。然而,主题教学源于实践、扎根一线,有许多待完善之处,需要日后深入探索。比如:怎样更好地运用主题教学,系统化、科学化、分阶段地建构和实现学生成长的核心价值观?怎样指导教师在实际运用主题教学思想和策略时,能更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甚至实现进一步的超越?

篇6:小学语文主题统整教学模式研究

一、课题背景:

2011版《语文新课标》中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其中特别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叶圣陶先生说:“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朱作仁教授在其著述的《阅读心理》中,曾把阅读定义为“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并指出这种“意义”,不但指阅读材料内说的“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表达”。因此,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意义的吸收过程,更是写作的基础。

广东的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进行了“读写结合”研究,形成了独有的读写结合导练教学新体系和“读写结合教学法”,给了我们借鉴。阅读与写作是相通的,读与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而本课题着重于“主题单元式”对读写结合训练进行研究,对于三年级习作起始年级,更具实际意义。

(二)现状:

随着孩子们升入三年级,我发现了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孩子们发言积极,阅读理解的能力也还不错。但一到习作课,孩子们就一个个抓耳挠腮,半天写不出一段话来,即使能写出来的,也大多是错别字连篇,前言不搭后语。为什么在阅读课上能言善道的学生,一到了习作课就没内容可写了呢?细细想来,我认为传统课堂教学重分析理解,轻积累运用。有的老师虽然注重积累,但仅仅局限于优美词句,这只是一些消极语言。课堂上没有创设情境,引导孩子们将消极语言转化为积极语言。

(三)基础:

其实教材的许多课文都文质兼美,既有着非常优美的文学语言、精巧的作品构思,也饱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体验,凝聚着编写老师的一片心血。何不让写作训练以课文为依托,从“读”悟“写”,以“写”促“读”,进行“读写结合”呢?这样,学生有本可依,有感而发,有内容可写,写作水平自然就提高了。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学生的写作有两大源泉,一个是直接生活,一个是间接生活。直接生活是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间接生活是学生通过阅读得来的生活。进行读写结合是切实可行的,也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一种教学策略。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课题界定

“读写结合”——是指在阅读和写作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遵循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规律,按照系统、有效教学的原则,建构起来的有利于读写沟通、从读学写、读写互促的具有操作性、引领性的教学基本框架或结构。读和写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作用。我们在教学中要读写并重,训练为主。以课文为基础,了解其表达上的特点,学以致用,模仿练习,随堂练笔。在读写结合时,围绕着几篇课内、课外一组文章,进行练笔训练。

主题单元式读写结合训练,指以单元为单位,根据单元主题的内容、文章的表达特点以及训练的要求指导学生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安排“练笔”。阅读训练指导,具有阅读指导性,是单元阅读的整体性指导。习作训练指导,具有写作指导性,是单元写作的整体性指导。练笔设计,具有学习综合性,强调整体读写,可与口语交际及语文综合性学习等相结合。

(二)课题价值: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主题单元读写结合”以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指导学生把在文本阅读、拓展阅读中学到的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技能,感悟、内化为自己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1.顺应课程改革要求

本课题实际上是顺应了2011版新课标中的新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主题单元式读写结合”的研究课题将读与写紧密地结合,做到立足于“读”,着眼于“写”。为了将“写”的训练目标落实好,在学生读通、读懂,有所感悟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迁移训练。由于是有所借鉴、有所感悟和体会,此时的学生也有话可说,能感受作文所带来的自信与快乐。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也就养成了。同时注重了对写作方法的指导,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而言,这将是受益终身的。2.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课文是作者情感抒发、心理升华的产物,是反复锤炼的语言艺术;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是阅读的继续和深化,读写结合是学用一致在语文教学中的表现;如果让“写”的活动进入课堂,将读、学、写贯穿到阅读教学中去,促进知识的迁移,那么,将会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都是强调写作与阅读的关系:阅读积累对表达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主题单元式读写结合研究,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丰富有效的读写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论据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作文的总目标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2.心理学提供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时,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当然,反过来讲,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所以说,阅读与作文,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读与写,确实存在着有机结合的客观依据。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1.实现读写结合,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何谓兴奋点?即文本中的描写动情处、词句优美处、生动有趣处、思维创新处。这些兴奋处可以成为读写训练点。简而言之,即:情动笔动——品美写美——妙趣横生——别出“新”裁。

2.通过学习、探索、研究、实践,得出一种从内容上更具开放性、借鉴性;方法上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思维上更具自主性、创新性的读写结合训练方式。3.这种读写结合训练方式缘于“读”,但又不拘泥于“读”,打破传统阅读教学只“读”不“写”的定式,以课文(文本)为凭借,以积累、理解、运用为前提,以对话、揣摩、品味、体验、感悟、探究为手段,用师生自己的心智和独特视角去积极发掘课文(文本)中的“写”(说)的因素,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写”(说)的拓展、迁移与辐射,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升华情感,历练思维,学会阅读,乐于表达,从而达到读写结合、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的教学效果。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开展方式和实施步骤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搜集、阅读、分析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界定出本课题中的有关概念,形成对本课题的认识与思考。通过理论学习,为本课题寻求理论支持,构建出理论层面的框架,站在理论的高度调整思想,研究策略。2.行动研究法

根据课题的研究内容制定出研究方案,根据研究方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观察、实践和反思,在自我探究、公开教学、评议交流中总结、归纳、提炼、完善“读写结合”的概念,探索其功能。在课堂实践中开展研究,归纳出运用“读写结合”读写内化的规律对学生进行训练的途径和方法。3.案例研究法

在“读写结合”实践课的基础上,积累、收集、整理研究资料,筛选出磨砺得相对成熟、效果比较显著的课例和反思。结合理论的高度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由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更好地整理出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

(二)实验研究的步骤 课题实验研究分三个阶段: A.准备阶段(2016年6月——2016年9月)1.问卷调查分析,关于《新课标》“每节课不少于10分钟的写字时间。”这一精神的落实。收集国内外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尤其是读写结合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论,拟写课题实验方案。

2.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增进对课题的理解和把握,明确研究目标和任务,掌握进行课题研究的基本方式和方法,提高科研能力。B.实验阶段(2016年10月—2017年3月)

1.在整个单元主题的背景下,从单元导语入手,结合课后题,结合语文园地的“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习作”,努力挖掘每篇课文的读写训练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在教案中有所体现。

2.研究读写结合形式、读写结合途径、读写切入点、读写结合策略。课堂上,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孩子们完成“读写训练表”,请孩子们准备读写训练本,将自己的读写训练表整理成册。

3.以随笔、反思的形式,记录自己在教学中关于“主题单元式”读写结合训练的思考。(为结题报告积累素材)

5.结合学校“经典诵读活动”,开展晨诵(三字经,弟子规),午读(课外阅读),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堂,力求课外阅读课程化,“精读挖掘教材读写结合、略读带动群文阅读”。

C.总结阶段(2016年4月—2016年6月)

1.总结课题实验的研究成果,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发表有关论文。2.成熟的课内阅读课、课外阅读课案例。3.将孩子们的读写训练表、习作整理成册。4.结合学校经典诵读活动,全班进行晨诵表演。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学校教研的主题是“读写结合的训练”。同时学校里有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可以对课题的研究进行指导。

五、预期结果与成果提供形式 1.课题结题报告; 2.课题研究论文;

篇7:小学语文主题统整教学模式研究

——惠州市特殊学校启智部 “我爱劳动”主题统整活动

一、活动宗旨

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生活实践能力,树立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提高劳动本领,感受劳动的乐趣,体验劳动的价值,同时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劳逸结合中获得健康、全面地发展。

二、活动统筹小组 组长:严旭露

副组长:严忠沅、曾家苑、苗红亮、刘思婷

组员:李艳庆、樊水张、陈锦娴、袁雪芬、黄嘉敏、谢义足、余健良、张美珍 协助部门:医务室、教导处、总务处、德育处、信息中心、办公室

三、活动目的

1展示学生在“我爱劳动”主题教学中的学习成果。

2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劳动是光荣的,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辛勤劳动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3通过展示自己的劳动才能,品味劳动的愉悦感、自豪感。4促进亲子关系及家长间的交流互动。

5拓宽家校沟通渠道,为家长提供了解学校工作的机会。

四、活动时间及地点

时间:2017年5月5日上午 地点:惠州市特殊学校

五、活动参与人员

启智部全体师生、学生家长

六、活动工作人员安排

全场活动统筹:严旭露

安全及后勤统筹:严忠沅

安全工作:启智部全体教师、学校安保人员、志愿者。

医疗保障:校医

活动当天具体分工:

奖品购买及准备:严忠沅(负责人)、谢俊健、朱岸辉 场地准备:林秋明 座位安排:严忠沅 活动摄影:廖奕锐

活动录像:林秋明

主持:音乐科教师(待定)

场内工作人员:职高学生(负责人:胡彩梅)

活动后收拾场地:职高学生、各班师生协助

七、活动准备

1、确定活动流程及组织方式。(教研组)

2、统计参与学生人数和家长人数。(负责人:严忠沅

各班主任配合)

3、做好工作人员安排和经费预算。(负责人:严旭露,教研组员配合)

4、联系协助单位及部门做好相关工作。(负责人:严旭露)

5、活动当天的主持设计(负责人:刘思婷

主持人配合)

6、会场布置(负责人:严忠沅

各班级配合)

7、细化全场人员流动方向,避免拥挤、控制全局。(负责人:严忠沅,各班级配合)

8、物品准备: ⑴、奖品购买。(负责人:严忠沅)⑵、活动道具及素材准备。(负责人:教研组)

相片和视频收集(负责人:严旭露)

视频制作(负责人:严旭露)

现场作业卡(负责人:严旭露、苗红亮)现场问题(负责人:严旭露、曾家苑)全场学生的图片(负责人:曾家苑)图文连线(负责人:苗红亮)PPT图片(负责人:苗红亮)

八、活动流程

(一)开场前暖场

1、播放教学相片视频

2、暖场活动:

⑴、一起拍起来:台上学生打非洲鼓,台下学生根据节奏拍掌

⑵、一起动起来:音乐《劳动号子》等

根据主持人的指令,跟着音乐节奏一起跳起来。

3、看视频,引入活动主题

出示学生劳动的视频,提出问题: ⑴、视频中的同学在干什么?

⑵、表杨爱劳动的同学,说明劳动的意义,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二)游戏互动

1、问答环节:

⑴、看PPT展示的图片,说出图片中劳动工具的名称、数量、颜色、功能。(现场根据主持人的提问做出适当的反应,如:“请看屏幕,这是什么劳动工具?请举手回答。”这时只要口答即可;若主持人说“请手上有相同图片的同学把图片举起来。”学生就要把相应的图片举起来了。)⑵、看PPT 展示的图片(班级学生劳动照片),说说图中的人在干什么。

备注:根据主持人出示的图片和指令,台下学生拿出相应的图片,对了的同学发糖果(职高学生为工作人员,班级教师协助)

2、图片与实物配对环节: ⑴、每次请6位学生请根据主持人出示的图片,拿出相应的实物。进行2轮。(可根据上来的学生能力情况增加要求,如:请根据图片拿出相应的劳动工具,然后做个相应的劳动动作。)

⑵、每次请2位学生上台,请根据主持人出示的图片和指令将劳动工具摆放到相应的地方。进行3轮。

3、图文配对环节:

⑴、每次请2位学生上台,将白板上的图片和文字连线。进行2轮。

⑵、每次请2位学生上台,在白板上的图卡下面写出图片的名称。进行2轮。备注:台下学生完成连线题(图文配对、数与量的配对,视情况给予奖励强化,职高学生发放糖果,班级教师监督协助)

(三)班级活动/ 比赛

地点:各班教室

形式:游戏、小竞赛、汇报展示等(各班自定)

惠州市特校学校启智部

篇8:小学语文主题统整教学模式研究

一、台湾课程统整的定位

台湾地区教育部(1998)颁布执行的「九年一贯课程纲要总纲」(以下简称「总纲」),即将统整课程作为当前改革的重点与今后教育发展的方向,主张将现行学校的课程结构和当代社会的新兴议题(例如两性、人权、环保、资讯等)加以整合为七大学习领域,并鼓励学校和教师打破学科界限,实施主题式或合科的教学。

“统整”一词意指“使其完全、圆满”; 或指“透过构成部份或要素的添加与安排,使其成为一种更完整、和谐或统合的存在或实体”。台湾学者游家政认为:就字义而言,系指在概念上或组织上将分立的相关事物合在一起或关联起来,使其成为有意义的整体[1]。

国内学者韩吟认为台湾地区统整教学的内涵是:统整是知、情、意、行的统整,是整合能力观的具体体现;课程统整是教与学的统整;课程统整是横向和纵向统整的统一;统整是行动的统整,是学校学习和校外生活的统整[2]。马军认为课程统整的特点在于将现实问题作为课题,以统整的方式来组织相关的知识,让学生亲身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人[3]。

二、台湾课程统整的主要模式

游家政从学科界限的有无、参与者和实施方式三个方面,分析学校课程统整的13种课程统整的类型和模式[4]。

1. 学科界限:从学科各自分立、界限模糊到超越学科范围的连续向度来看,统整的类型可分为单一学科的统整、跨学科的统整、科际融合的统整、超学科的统整。

2. 参与者:若从课程设计的参与者来看,则统整的类型分为专家设计、教师设计、师生共同设计、学生设计等四种类型。

3. 实施方式:学校课程统整的实施方式,依据统整的学科与实施的时间,可分为联络式统整、附加式统整、局部式统整、全面式统整、综合式统整等五种。

国内学者赵杰的研究认为,台湾在《纲要》实施过程中,虽然提出了多种课程统整的模式,但以一个主题为中心来统整学习内容的主题式课程模式是最广为使用的方式,常见的三种主题课程模式为多学科式、科际式及超学科式[5](见表1)。

三、信息技术主题统整的教学要素

台湾学者游家政研究指出,无论采取哪一种课程统整的方式和类型,大多采用主题式教学[6]。台北市立大学王保进副校长作讲座时提到台湾十年改革的危机,其中之一就是现在还把电脑技能训练放在资讯课的主抓内容,忽视个人的生活世界,不符合儿童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人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和能力层面,更是性格、气质、情感方面的,唯有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才能有所成效。基于学习的本质和学习者的需求,信息技术教学必须实施主题统整,将分立的知识或者学科用合适的主题贯串起来,并与生活紧密结合,使其产生有意义的关联和融合,让学生获得最好的理解和整体的学习。

信息技术主题统整教学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掌握生活化主题、知识切入点、探究活动和生活化评价四个要素[7]。

1. 生活化主题

生活化的主题是把生活化的信息活动看作连贯的一个整体,以某一主题贯穿,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创新处理、教学情境的创设、知识的探索与建构、教学评价都是围绕这一活动主线展开,凸显主题式和生活化,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亲身体验,教师则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

生活化的主题不是单纯的主题情境的引入,单纯的主题情境引入只是运用生活上的例子讲授新知识,而生活化的主题是形成一条主线贯穿课堂的。

2. 知识切入点

生活是学生学习材料的主要来源。在选择和处理教学内容时,要对学生的经验有全面的了解。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知识与生活的切入点用得巧妙,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以下几种切入方式:

1与当地的资源相结合

2与学校的活动相结合

3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相结合

4与学生的生活需求相结合

主题统整教学不能搞形式化,并不是所有的信息技术课堂都适用主题式生活化教学的,只有找到知识与生活的切入点时应用主题式生活化教学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3. 探究活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主题统整课堂的探究活动正好体现这一思想,学生探索与构建知识的过程中,先由教师沿着主题情境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创设的情境逐步攀升,使学生可以学到创造知识以应付需求的方法。

4. 生活化评价

在主题统整的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中,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用所学知识渗透运用于日常生活的能力和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能力。

四、信息技术主题统整教学的实施步骤

以主题统整的方式来组织相关的知识,能让学生亲身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人[8]。而信息技术的主题统整凸显主题式和生活化,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使学生获得最好的理解和整体的学习[9]。那么,主题统整的信息技术课堂怎样实施呢?

下面通过一个案例来分析探讨信息技术主题统整教学的实施步骤。

新兴县实验小学为了丰富校园文化,营造向真、向善、向美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为学生展示个人才艺与风采搭建舞台,每年举行语言 ? 艺术周大型活动。活动内容涉及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科目。具体内容有:(1)语言艺术周启动仪式;1千人合奏一首曲。2千人合诵古诗文。3千人合唱英文歌。4千人共赏武术展。5千人同唱一首歌;(2)寻找“实小之最”系列活动:1寻找最会唱英文歌的人。2寻找最会朗诵的人。3寻找最会吹笛的人。4寻找最会画画的人。(3)“感恩教育”故事会。(4)“我手写我心”佳作展。(5)“阅读之星”、“书香家庭”评选。(6)“六一”儿童节文艺演出暨表彰大会。

语言艺术周活动是每个学生亲身经历的、向往的一项大型学校活动,以此为主题来统整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探究,感受知识的乐趣,在感受学校文化的活动中,熏陶感染学生高雅的艺术欣赏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信息技术作为学校的特色科目,以学校这一主题活动为契机,各个年级根据语言艺术周的主题,寻找与活动有联系的知识,进行主题统整教学。主要采用如下统整类型:

1. 跨学科的统整

跨学科统整是指学科间的统整,以某一主题为中心,各学科配合教授相同的或相关的主题,使各学科的教学内容获得连结[10]。以四年级的语言艺术周“感恩教育”为例。

(1)确立活动主题。在语言艺术周的活动期间,学生每天记录班上感动自己和感动别人的事迹。四年级的信息技术课正好是学习文字输入和修饰的内容,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并在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中感受爱的情感,体现信息技术也是一门有生命的学科,设立一个感恩教育的主题。

(2)寻找合作科目。语文科教师经常要学生整理输入感恩教育的日记,与语文老师合作,一起统整规划,实现双赢的目的。

(3)展开主题活动。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课来记录班上感动自己和感动别人的事迹。这样,学生在需求状态下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制作“感恩教育”的作文集。把一篇篇独立的作品汇成一本全班的作品,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4)呈现评比作品。活动结束进行全班以及全年级的作品展览和评奖,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积极性。

通过这样的设计,将分立的学科用合适的主题贯串起来,使其产生有意义的关联和融合,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并把新生成的知识应用于学习生活中,培养了学生有爱心,学会感恩的高贵品质,使学生获得最好的理解和整体的学习。

2. 单一学科的统整

单一学科的统整是指学科内根据主题活动所作的统整,将学科的内容设计为统合式的学习活动[11]。国内学者高慧珠把单一学科的主题统整基本的模式概括为:确定目标——寻找资源——主题呈现——展开活动——后续完善[12]。

在语言艺术周的主题活动中,各年级确立各自的教学目标,寻找主题资源,开展主题统整的教学活动。

(1)确定主题目标。各年级的教师首先明确主题活动的目标。三年级目标为学会用画图软件画画,用图画来表达对语言艺术周活动的向往和深刻印象;四年级目标为word的综合运用,制作宣传海报,向同学和家长宣传艺术周的活动;五年级目标为学会收集多媒体资料,学会用收集到的资料制作语言艺术周的多媒体作品。这是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的自我认识,也是主题教学统整科学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的具体要求。

(2)寻找主题资源。教师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根据语言艺术周的主题活动,结合教学实际情境的需要寻找能够实现目标的各种主题资源并加以整合。

(3)主题呈现。教师在遵循主题自身特点和要求的基础上提炼出课堂教学活动中所需要的特定的主题内容。这种主题内容的开发需要教师有高超的教育智慧,同时还需要教师对课程内容统整活动有丰富的经验。

(4)开展主题活动。教师将提炼出的主题活动内容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加以组织和实施。三年级信息技术课开展“我爱语言艺术周”电脑画画活动;四年级开展制作宣传艺术周海报活动;五年级通过手机、照相机、录像机等多媒体工具收集活动资料,制作语言艺术周的多媒体作品。这是检验主题内容是否能够取得预期教育成效的基本途径。

(5)评价主题活动。在主题统整的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中,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用所学知识渗透运用于日常生活的能力和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能力。

通过主题统整,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 , 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为了使主题统整活动做到恰到好处,经过实践检验之后,教师需要对主题统整活动作出后续反思并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因为只有通过后续的反思和完善,主题统整活动才能更好适应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五、结论

信息技术实施主题统整教学的模式易于推广,并体现了信息技术“源自生活,寓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教育理念。本研究和积累的经验资料,对于丰富和发展主题统整教育理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推动主题统整教学校本教材的开发。

摘要:本文根据台湾考察的见闻,阐述了台湾地区课程统整的定位及其主要模式,提出了信息技术要实施主题统整教学的观点,指出了信息技术主题统整的教学要素,论述了信息技术主题统整教学的实施步骤。

上一篇:高二舍与得的作文800字下一篇:师德师风宣传周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