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2024-07-01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精选十篇)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篇1

1. 口试。我们按年级高低将口试规定为三个项目:

(1) 朗读与背诵。先让学生抽签选取一篇课文或教师指定一篇课外读物, 然后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

(2) 复述。让学生听录音, 看录像或由教师口述, 然后让学生复述。

(3) 演讲。由学生自己设计一组演讲题目, 然后抽签决定自己演讲的内容。可事先准备材料, 时间不超过三分钟。口试通常在平时进行。

2.笔试。我们将笔试内容列为四块, 即“写字”、“语言积累”、“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 笔试主要在期中和期末进行。

(1) 加强写字基本功的考查。写字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写好字对提高学生素质,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笔试中将“写字”专门列为一个板块进行考查, 各年级权重分别是:一、二年级占20%, 三、四年级占15%, 五年级10%, 六年级占5%。对于1-4年级的学生来说, 答题全部正确, 写字写不好, 也很难得到“优秀”的成绩。其目的就是引导教师重视写字训练, 引导学生把字写好。经验表明, 重视写字教学, 其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指导写好字, 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性情也会同时得到培养。

(2) 加强语言积累的考查。语言积累对发展和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 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是以大量的语言材料的积累和反复多次的语言实践活动为前提的。语言材料的积累, 包括字、词、句、段和篇的积累量, 是反映学生语文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评定学生语文成绩的重要依据之一。小学生记忆力强, 形象思维占优势, 因此, 小学阶段是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最佳时期。我们除了要求加强学生朗读和背诵教材规定的课文外, 还增加了一些深入浅出的名句、歇后语、春联等, 如“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生之计在于勤”、“芝麻开花———节节高”。这些生动的语言材料, 既有课内的, 又有课外的, 总的选择原则是既能开拓学生的眼界, 增长知识, 又能指导学生学会做人。

(3) 加强运用与表达能力的考查。小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运用。运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课文中学过的常用词语、丰富多彩的句式和课文中所包含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方法, 其目的都是为了运用。在笔试中, 我们将“语言表达”专门列为一个板块, 各年级权重分别为:一、二年级占30%, 三、四年级占35%, 五、六年级占40%。其中, 低年级主要考查常用词语、句式以及课文中学过的遣词造句的方法, 中高年级重点考查两个项目:a.实用文体写作, 如通知、书信、建议书、表扬信、请假条等等, 着重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实用文体的能力。b.作文, 命题开放, 便于学生自由表达, 把着眼点放在语言素质上, 特别是语句的通顺、流畅方面。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传递一个信息:课堂教学中, 无论是词语句子等语言材料, 还是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语文知识的学习, 教学的目标首先应该定位在“运用”这一级水平上, 力图从根本上克服语文教学中“只讲不练”或“多讲少练”的顽症。

(4) 降低阅读分析能力检测要求。评价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主要包括理解感受能力, 同时包括阅读速度和阅读习惯。阅读考试要坚决地将超越小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过于深奥的阅读分析要求降下来。根据布鲁姆学习目标水平理论, “领会”是第二级, “运用”是第三级, 而“分析”是第四级水平。将目标定位在“运用”这个水平上, 似乎更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学习语文的规律。

考试与评价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光靠改革考试内容方法, 还是不够的, 还要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手段。我们着眼学生的发展, 坚持激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为主, 在评价手段上突出“三个统一”:

1.客观性评价与人文性评价统一。就客观性而言, 考试是为了真实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人文性而言, 考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我们每次测试采取“等级+评语”的评定成绩的办法, 坚持鼓励为主, 重视归因分析, 体现对学生人格和现实发展水平的尊重。

2. 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统一。教师肯定的评价会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否定的评价会降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引导学生参与考试的评无忧论文网价, 开展自评、互评活动, 更能激发他们的热情, 更能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

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2

一、现场观察与媒体演示提高学生理解效果

在科学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切忌进行空洞的说教,一定要让学生多参与,认真观察、分析研究,并且要将多媒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观察鱼》教学中,笔者就采取了现场观察和媒体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将鱼缸搬到教室,里面放上一条鲫鱼,学生的兴趣顿时被调动起来。笔者要求学生先仔细观察,然后安排学生走上讲台向其他同学讲述鱼是什么样的、分为几部分。学生代表轮流上台观察讲述,整个课堂教学氛围立即变得活跃起来,他们跃跃欲试,参与的主动性非常高。在完成了现场演示环节之后,笔者重点通过多媒体演示的方式,让学生加深了解和全面把握。在多媒体的演示中,鱼的形象被大幅投影在幕布上,笔者和学生逐一分析鱼的头、躯干、尾部,同时还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初步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分析鱼的尾巴有什么功能,鱼的鳍有什么功能。学生纷纷畅所欲言,结合课前的预习,在学生的充分讨论和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对尾巴的向前推动作用,对鳍的转弯控制功能做出了较为准确的分析,并现场运用多媒体演示鱼的游动推进原理,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感知认识。

二、联系学生的生活感知强化教材内容研究

学生在科学学科学习中会产生许多似曾相识的感知,因为科学学科是立足于学生生活、立足于社会发展而设置的一门综合学科,联系学生生活感知可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相似的情景,例如糖加热变为液体,冷却之后变为固体,这一现象可以在学生生活中找到类似的情景。炎热的夏天,家里糖罐子里的糖溶化了,在高温下从固体变成了液体,而爸爸妈妈为了处理这一问题,往往会将糖罐放进冰箱,经过一番冷冻之后又变成了固体,通过生活中的感知对冷热影响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再比如物体和空气热胀冷缩原理,也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案例进行论证。夏天的两根线杆之间电线下垂的弧度较大,而冬天则明显绷直了许多,同样的一段电线在夏天受热膨胀,在冬天受冷收缩,这就是热胀冷缩的典型表现。通过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案例,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对比了解,学生在科学学科的学习中不仅掌握了规律知识,而且提高了分析研究能力,增强了学以致用的意识。

三、引导学生自主地操作直观获得学习感知

科学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要尽可能给予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特别是要将实验搬入课堂,或是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亲身感受一下,无论是教师示范演示,还是学生操作演示,都可以帮助他们获得直观的学习感知,有助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教学中,学生对这一方面往往没有直观的认识,认为声音无论是什么情况下都可以进行传播。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声音传播需要一定的媒介,笔者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实验,在一小块金属棒的一端敲击一下,大家可以听到声音,让学生明白声音可以通过金属来传播。用一瓶水轻轻敲击一下,学生也可以听到声音,说明声音也可以通过水来传播。接下来笔者搬出了真空演示器,让学生共同配合教师进行演示。当玻璃器皿中抽光了空气之后,小闹钟在里面不停的敲击,而学生却听不到声音,然后打开气门里面灌入空气之后,学生忽然听到了声音,引导学生从这样的实验中明白真空是无法进行声音传播的,从而对声音通过媒介传播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笔者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不同媒介传播声音的操作演示,然后分组上台操作真空演示仪,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来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所获得的感知体验,所获得的知识理解更加直观形象。

四、组织课外实践性活动培养分析研究能力

科学教学一定要注重实践性,要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内容有效运用到课外实践中,在课外进行专题分析、实践调查,这也是能力素养提升的一条重要路径。在《家乡的水资源》教学之后,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外自行组织调研小组,利用课余时间了解本地区水源分布的状况、水源受污染的情况,通过走访调查、查阅资料了解水污染对群众生活、农业生产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然后提出自己的建议。在广泛调研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学生对水资源分布、水污染情况及其危害性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在具体提出建议措施时,明确指出了要保护水源、根治污染的鲜明观点。虽然学生提出的一些措施在成人看来还是比较稚嫩的,但是这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了他们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了学习内容的理解。

五、结语

综上所述,强化科学教学模式改革,是当前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广大教师应当充分强化科学教学模式改革,更好的推动教学工作开展。

参考文献:

[1]宗骞.小学科学问题意识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05)

[2]张文侠.小学科学教学要走进自然[J].学周刊,2016(19)

[3]郎虎.小学科学有效开展实验的探究[J].学周刊,2016(25)

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研究 篇3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研究

当前,我国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我们的实践教学中应当将态度和情感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小学音乐教学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观,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也将是今后我们的教学工作者工作的重心。总的来说,小学音乐教学改革对于小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大,所以,其改革也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当前小学音乐教学发展的现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普通人对于音乐的认识相对来说较为肤浅,许多人认为我们学不学音乐无关紧要,一个人的音乐素质好,与他自身的天赋有着极大的关系。在小学里,音乐课作为一门副课,许多时候待遇比体育课还要差,往往一个星期只有一节,许多教师认为音乐也不用参加升学考试,有时候它还被其他科目给占据。

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学生能学到的音乐知识十分有限,教学效率严重低下。另外,老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模式大多较为传统,灌输给学生的多数是理论知识,往往会忽视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情趣。这样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扼杀了学生去发现音乐之美的创造力,使学生觉得音乐课可有可无,学习的兴趣也不大。

二、小学音乐教师改革的措施

1.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在我们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往往会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就像一个装满水的水壶,而学生是需要水的水杯,教师的责任就是将一个个空杯给灌满。介于这样的原因,教师在教学时多采用“灌输式”的方法,这种方法相对于音乐这门较为活泼生动的课程而言,难以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

因此,要改革音乐教学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应摒弃传统教学观念里不合适的教学观念,试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根据每个学生自身所具备的不同的音乐素质,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2.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时候一个学生学习一门课程成绩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学生对这一门课是否有兴趣,良好的兴趣是成功的开始。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教学时可以尝试着营造一种和谐、自然、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边玩边学,对小学音乐这门课程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

此外,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还应该多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展示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给予表现优秀的学生以表扬,鼓励表现不好的学生不要气馁等。教师还可以在课下布置作业,让学生参加一些音乐文化活动,了解与音乐文化相关的故事等,通过这些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上音乐课。

3.拓展教学内容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内容仅为课本上的一些知识,老师教授给学生的音乐知识多是课本上的知识,局限性较强,再加上学生的教材有一些会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师讲课多喜欢照本宣科,因此,课堂上毫无生气,十分沉闷,学生学起来也没有动力。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气息浓厚、生动活泼的课程,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自身发展,制订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不能仅仅将音乐课上成一堂只是教学生唱歌的课,而是应该让学生增长知识,例如,在教授学生音符、五线谱时,可以让学生去听一听二胡、钢琴、吉他等不同乐器演奏同一首歌时所产生的效果差异。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多了,也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感受到了音乐的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有所提高。

4.进行实践教学

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数知识都可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将教学与实践将结合,对于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平时,学校里可多举行一些歌唱、乐器比赛,让学生能够有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追求的并不是学生取得了多么优秀的名次,而是为了让学生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有极大的提高。

总之,小学音乐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个人情操的陶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小学音乐教学改革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的教师不断地去摸索,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只有找到了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学生才能学有所得,改革也才能体现出它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孝余.中小学音乐欣赏有效聆听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小学英语教学现状研究及其改革 篇4

一小学英语学习现状

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 按理说应对初中英语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但事实并非如此, 与那些从没有学过英语的学生相比, 一些学了四年英语的学生并没有显示出多大的优势。很多接收过小学三年级就学英语的老师都共同反映, 虽然孩子们三年级就学了英语, 但并没有让他们省心, 相反, 初中一年级实际上是在补课的同时完成初中的教学任务的, 这使得老师们要花费双倍的精力去教学, 他们感到非常疲惫。不少初中英语老师感慨, 纠正错误, 就好比在一张已经信笔涂鸦的纸上作画, 想在上面再描绘美妙的图画, 要比在一张白纸上直接画更困难。老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 为什么小学开设的英语课程没有为初中英语奠定基础呢?

二小学英语发展滞后的原因

1. 学校不够重视

有的学校将开设英语课当做装点学校门面、吸引大众眼球的幌子, 课时没有开足。即使是所谓的双语学校, 也很大程度上把英语当成一门副科, 教师手中只有课本, 没有基本的教学配备, 虽然平时的公开课看起来有模有样, 但那也是让学生花了近半个学期通过反复练习才得来的, 没有实际效果。按照要求, 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应遵循短课时、高频率的原则, 应长短课结合, 课内外配合, 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教学活动, 要保证每周至少四次教学活动, 而实际上有的开1~2节课点缀一下, 有的学校课表上安排的是英语, 老师并没有把它当成真正的英语课去教, 而是只是简单地放几首歌, 或教念几个单词就算完成, 还有些甚至是拿英语课来上其他学科。这样的教学又怎么能有效果呢?

2. 教材编写不够完善

现行小学英语教材很大程度上还是按照传统方式去编写, 以教师为中心, 容量大, 内容多, 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一直不停地讲, 学生听, 旧的内容还没有被完全掌握, 新的内容又接踵而来, 学生一直处于难于消化的状态。有些教师的教学仍然受教材的限制, 教材有什么就教什么, 缺乏对教材的创造性理解, 换句话说, 只是在“教”教材, 而不是在“用”教材, 导致教学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限制了对学生的语言输入及运用能力的培养。

3. 教师资源匮乏, 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参差不齐的师资队伍影响了英语教学质量。很多学校虽然在开设英语课程上赶上了潮流, 但是英语教师的素质问题上却远远达不到水平。很多学校不愿意多花钱去请专业的英语教师, 而只是由原来的语文或者数学老师兼任, 他们的英语教学只是凭借自己以前读书时的基础, 上课时常常会出现一些明显的错误。这些错误对孩子的影响是持续一辈子的。同时, 繁重教学任务、巨大的工作量致使教师的主要精力只能放在语数两门课上, 对于英语教学往往是有心无力。再者, 学校的英语教师就像体育老师一样, 没有评优先进的资质, 这也极大地挫伤了他们的教学积极性。因此要使小学英语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教师的业务水平也是关键。

4. 传统的教学方式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发展

教学方法的失误使得学生学习起来事倍功半。英语对学生而言是一门新的语言, 很多老师对此也不熟悉, 更别说学习过什么系统的教学法。很多人只是在自己初高中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英语, 学习英语只是为了考试, 于是就创造了一些自以为是的英语学习方法。如有些老师在教授英语时不教音标, 认为音标太难, 孩子们听不懂, 于是就教孩子们在英语单词下标记相似的中文读音, 他们以为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快更好的记住单词的读音。如“blue—”, 老师就让学生在单词下面写上“不路”两个汉字。还有一些老师采用的是什么形象记忆法, 如“chill”可以拆成以下方式:“ch+i+ll”, “ch”与“吃”同音, “I”就是我, “ll”就是两根冰棒, 说冬天里我吃了两根冰棒, 所以非常寒冷。表面上, 学生是记住了这两个单词的读音或意思, 但是却与英语的系统区分开来。殊不知, 这样不但让学生把单词和意思、读音区分开来, 更使学生在今后系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无法适应, 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很难纠正过来。

三小学英语改革的几个方面

要想彻底改变小学英语教学的弊端, 把小学英语从“开课”到“开好课”转变, 我们应该对其做出一些改革, 使其更适合小学生的学习。

1. 教材的编号

教学要以学生为本, 所以编写教材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一本好教材或一篇好课文会对孩子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因而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精心选材是非常重要的。同时, 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实际以及当地情况, 对教材进行适当补充、删减, 使教学富有个性化。如果照本宣科, 自然不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应在熟悉并吃透教材的前提下,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材的选择和运用进行创造性的发挥, 以教材为本, 把教材用活。

2. 提高专业教师的师资水平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艺术以及活动组织能力等都将直接影响到小学生英语学习的质量。研究表明, 在小学阶段开设外语课程是否成功, 两个因素起着决定的因素, 即外语教师的外语能力和对低龄儿童的教学能力。这两个能力的根本都是教师。因此小学英语教师除了必须具备普通教师应有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人文素养外, 还必须具备语言教师应有的文化素养, 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要有比较纯正标准的语音、语调, 会运用各种形体语言与小学生交流沟通, 能把英语教学内容以歌谣、游戏、图片等形式表现出来, 这样的老师才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老师。然而要提高师资, 首先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聘请英语专业教育人才作为英语专任教师。优秀的老师必须要参加过英语专业的系统学习, 对英语有更深的了解, 教育专业的老师更懂得学生的心理, 更清楚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小学是一个基础形成的阶段, 是兴趣培养的阶段。学生将来学习的好坏, 很大程度上都跟年少时打下的基础有关。除此之外, 教师还应该加强在岗培训, 让他们能学好英语、教好英语、钻研英语课堂, 给英语课堂注入新鲜的活力。

第二, 积极开展英语教研活动。小学英语教学缺乏互助的环境, 学校没有教研小组, 许多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困惑, 却找不到解决的途径, 只能独自思考。建议各学校应该加强沟通交流, 积极开展英语教研活动, 帮助学校搞好英语教学工作, 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决策, 把成功的经验加以推广。

第三, 教学方法手段的改进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小学生会听、会说的能力。学生通过听来加深对所学语言的感性认识, 在听的基础上开展说的练习, 只有听得仔细, 模仿得认真, 才可能说准、说好。虽说对小学英语的要求不高, 但如果学生缺乏兴趣, 那就算有再好的老师和教材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摒弃旧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方法,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要让学生学好这门课, 首先要从他们的兴趣出发, 有了兴趣, 才能事半功倍。孩子们最大的兴趣就是玩, 通过玩, 他们能学到各种知识, 英语也不例外。教师在实施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要自始至终把激发、强化、维持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充分考虑到学生活泼好动的生理特点以及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自我表现欲、争强好胜的竞争心理等特点, 充分利用教材, 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特长, 组织多种多样的兴趣活动来激发和吸引学生, 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使他们在轻松活跃的英语课堂氛围里进行听、做、说、唱、玩、演、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并能长久维护, 学习就会变成一种积极的、自觉的行为, 英语学习就有了良好的开端。例如, 要讲“Whenis your birthday?”这一节时, 老师可以稍微对上课时间进行调整, 老师带领同学们首先送给他一首生日歌, 在任务完成之后, 又设置了学生课堂自我评价, 让同学们将在手工课中剪出来的小五星等贴到光荣榜上, 可以看出, 这个活动虽然简单, 但它将语言学习与智力训练、音乐、运动、手工制作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四结束语

随着英语教学的普遍以及大家对小学英语的重视, 笔者相信, 小学英语的教学一定可以越来越规范, 使广大的小学生能更多地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 学到更多的知识, 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目前, 我国的小学英语教育处于普及阶段,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 不少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存在一些欠缺和不足。从总体上来看, 我们应结合教材、师资及教学方法等对小学英语进行改革创新, 提高小学英语师资水平, 改进教学方法, 使小学从“开英语课”到“开好英语课”转变。

关键词:小学英语,小学师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 (教基[2001]2号) , 2001.1.18

[2]陈治安.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篇5

阶段性工作总结

我校课题:“小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学科教学思想创新研究”研讨活动已经一年了,一年来,我校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突出重点,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现就一年来的课题研究工作做以小结。同时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和工作的不足之处。

一、取得的成绩。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研讨小组。组 长:潘小军 执行组长:李新妮 组 员:全体教师

2、制定方案:学校由教导处组织引领实施,对学校教师课堂现状做出调查研究报告,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制定开题报告。

3、动员培训:

①组织教师学习了方案,领会课题的精神,明确自己的地位、任务。③运用各种途径、形式对社会、家长进行课题研讨的宣传和动员,营造社会理解、支持的良好氛围。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

我们学校的课题大体分三步走,即:以体验培训走进研讨;以观课议课促进研讨;以互动交流小结研讨。

1、以体验培训走进课题研讨,培训就是学校对教师进行课题研讨培训。近一年来,我校进行了三次体验式培训:参加中心校的公开课示范课;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开展课堂改革模式探讨;形成经典课堂,以点促面。

2、参加中心校的公开课与示范课,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校教师吴小辉、吴秋婷、张琼在街办的研讨课中,展示了我校在课堂模式的改革中探索的经验。其中吴小辉老师的《去年的树》很好地调动和评价学生,比较合理把握和落实各教学环节,充分展示学生个性,接受全体师生的检阅,虚心听取同行意见,总结经验。为我校的课题研究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展示。上课观课议课活动,我校的每位教师都能够找出自己课堂的不足,寻求了解决办法,使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整体推进了一步。

3、以上课观课议课促进课题研讨,就是在自己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反思总结经验,不断的改进自己的课堂模式。

4、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老师在课堂模式的改革与学科思想创新研究方面所形成的风格。我校通过对学生调查问卷,来了解教师在课题研讨后在课堂上的变化与研讨的程度与效果。

第三阶段:阶段性评估阶段与小结。

1、学校进行课题研讨阶段性小结,撰写阶段性总结报告

2、各位老师撰写课题研讨报告、小结自己的经典案例、形成论文、随笔等并交流经验。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师参加课题研讨的积极性不高。

2、课题的研讨还不够深入,尤其是在我们这样的农村小学校,面临着班额少小、人数少,实施起来受气氛等因素制约。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小组合作

教学模式,即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用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所采取的教学方法的统称。若教学模式运用得合理、恰当,无论是对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都是大有裨益的,所以,各学科教师都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下面,笔者就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对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谈几点肤浅见解。

一、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可在教学课堂上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和汲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对称、平移与旋转”时,我就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在课前搜集生活中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课堂上,各个小组对这些现象进行共同交流和探讨,我们也可为学生出示一些复杂图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说说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对于课本中的“画一画”“练一练”等题目,也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完成,各个小组相互欣赏设计的作品,并做出评价。这样,我通过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被动参与、虚假探究的不良现象广泛存在,这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自学能力得不到培养,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处于较浅程度。鉴于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就应及时改变以往以自身为主体的传授型教学模式,转而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谈论数学问题的机会,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中“长方体的认识”这节内容时,上课一开始,我就向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2)认真阅读课本18页的情境图,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顶点、面和棱,并分别从这三方面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各有哪些特点;(3)正方体的六个面相同吗?棱有什么特点?顶点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自主研究、自主探索和自主分析,并将自己所得出的结论在课堂上进行阐述。这样,我通过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会更为深入,为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施情境式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

情境式教学模式,其所具有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特点,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使数学教学变得轻松愉悦。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就可适时实施情境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欢快、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进行知识的学习和获取,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

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我就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投影屏幕上呈现了以下几幅画面:第一幅画面:公路上,快速行驶着各种各样的车辆,如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轿车等等,每种车辆的车轮都是圆形的;第二幅画面,一个小朋友站在马路边,心想“为什么所有车辆的车轮都是圆圆的,改成别的形状不行吗?第三幅画面:公路上所有车的车轮,都被换成了其他形状,如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三角形等等。之后,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说车辆的车轮换成别的形状可以吗?”“不可以”“不行,必须是圆形的,否则跑不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回答道,“那为什么一定要是圆形的?它有什么特殊的特征吗?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探索圆的奥妙。”这样,我通过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直观性教学情境,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为接下来教学内容的教授奠定了基调。

总之,作为一名现代化数学教师,我们一定要依据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对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造、研究出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10).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模式改革研究 篇7

一、现场观察与媒体演示提高学生理解效果

在科学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切忌进行空洞的说教,一定要让学生多参与,认真观察、分析研究,并且要将多媒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观察鱼》教学中,笔者就采取了现场观察和媒体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将鱼缸搬到教室,里面放上一条鲫鱼,学生的兴趣顿时被调动起来。笔者要求学生先仔细观察,然后安排学生走上讲台向其他同学讲述鱼是什么样的、分为几部分。学生代表轮流上台观察讲述,整个课堂教学氛围立即变得活跃起来,他们跃跃欲试,参与的主动性非常高。在完成了现场演示环节之后,笔者重点通过多媒体演示的方式,让学生加深了解和全面把握。在多媒体的演示中,鱼的形象被大幅投影在幕布上,笔者和学生逐一分析鱼的头、躯干、尾部,同时还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初步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分析鱼的尾巴有什么功能,鱼的鳍有什么功能。学生纷纷畅所欲言,结合课前的预习,在学生的充分讨论和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对尾巴的向前推动作用,对鳍的转弯控制功能做出了较为准确的分析,并现场运用多媒体演示鱼的游动推进原理,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感知认识。

二、联系学生的生活感知强化教材内容研究

学生在科学学科学习中会产生许多似曾相识的感知,因为科学学科是立足于学生生活、立足于社会发展而设置的一门综合学科,联系学生生活感知可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相似的情景,例如糖加热变为液体,冷却之后变为固体,这一现象可以在学生生活中找到类似的情景。炎热的夏天,家里糖罐子里的糖溶化了,在高温下从固体变成了液体,而爸爸妈妈为了处理这一问题,往往会将糖罐放进冰箱,经过一番冷冻之后又变成了固体,通过生活中的感知对冷热影响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再比如物体和空气热胀冷缩原理,也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案例进行论证。夏天的两根线杆之间电线下垂的弧度较大,而冬天则明显绷直了许多,同样的一段电线在夏天受热膨胀,在冬天受冷收缩,这就是热胀冷缩的典型表现。通过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案例,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对比了解,学生在科学学科的学习中不仅掌握了规律知识,而且提高了分析研究能力,增强了学以致用的意识。

三、引导学生自主地操作直观获得学习感知

科学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要尽可能给予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特别是要将实验搬入课堂,或是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亲身感受一下,无论是教师示范演示,还是学生操作演示,都可以帮助他们获得直观的学习感知,有助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教学中,学生对这一方面往往没有直观的认识,认为声音无论是什么情况下都可以进行传播。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声音传播需要一定的媒介,笔者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实验,在一小块金属棒的一端敲击一下,大家可以听到声音,让学生明白声音可以通过金属来传播。用一瓶水轻轻敲击一下,学生也可以听到声音,说明声音也可以通过水来传播。接下来笔者搬出了真空演示器,让学生共同配合教师进行演示。当玻璃器皿中抽光了空气之后,小闹钟在里面不停的敲击,而学生却听不到声音,然后打开气门里面灌入空气之后,学生忽然听到了声音,引导学生从这样的实验中明白真空是无法进行声音传播的,从而对声音通过媒介传播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笔者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不同媒介传播声音的操作演示,然后分组上台操作真空演示仪,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来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所获得的感知体验,所获得的知识理解更加直观形象。

四、组织课外实践性活动培养分析研究能力

科学教学一定要注重实践性,要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内容有效运用到课外实践中,在课外进行专题分析、实践调查,这也是能力素养提升的一条重要路径。在《家乡的水资源》教学之后,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外自行组织调研小组,利用课余时间了解本地区水源分布的状况、水源受污染的情况,通过走访调查、查阅资料了解水污染对群众生活、农业生产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然后提出自己的建议。在广泛调研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学生对水资源分布、水污染情况及其危害性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在具体提出建议措施时,明确指出了要保护水源、根治污染的鲜明观点。虽然学生提出的一些措施在成人看来还是比较稚嫩的,但是这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了他们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了学习内容的理解。

综上所述,强化科学教学模式改革,是当前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广大教师应当充分强化科学教学模式改革,更好的推动教学工作开展。

参考文献

[1]宗骞.小学科学问题意识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5)

[2]张文侠.小学科学教学要走进自然[J].学周刊,2016(19)

[3]郎虎.小学科学有效开展实验的探究[J].学周刊,2016(25)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篇8

一、运用朗读感受古典美

对于我国传统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来说,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教学方式十分枯燥乏味,教师仅仅简单地为学生分析古诗词所讲内容,并且让学生进行背诵,并没有为学生深刻地阐述其中所蕴含的美感以及意义,最终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很低,对古诗词逐渐失去了兴趣,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升。

教师可以利用朗读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对古诗词中的情感进行体验,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很多经典诗句,这些诗句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深度挖掘诗词中的情感,从而来丰富学生的诗词底蕴。教师可以选取一些重点的诗词让学生进行朗读以及品读,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则是一部佳作,其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几句作者仅仅是简单地表达了一些景色美,并且进行十分复杂的修饰,因此教师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能够深刻地融入到这一段美景中,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下雨之后树木茂密的感觉,以及山路幽静,秋风袭来的惬意感觉,并且在月光的照耀下, 山间的小河在潺潺流动,整个山间会听到哗哗的溪流声。这时学生通过朗读深深地融入到这一情景之中,并且能够感受作者心中所想, 从而更有助于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大声朗读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小学古诗词的朗读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融入到诗词的情感中,并且教师在一旁加以引导,从而使学生能够更深情地进行朗读,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二、构建情景画面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很多古诗词都深刻地描绘出了一个生动的画面,古诗词属于古人对事物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教师要根据古诗词中所讲的内容,能够设置出适当的情境,使学生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画面美,促进学生能够融入到古诗词的画面中,去对作者自身的情感有一个更好的领悟。简单地举个例子, 在小学诗词教学中,著名唐代诗人李白所作《望庐山瀑布》中曾描绘出一个十分生动的画面,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上徐徐升起了一团缠绕的紫烟,如梦如幻,作者在远方静静看着庐山的瀑布,飞流直下,足足有上千尺十分震撼,就像从天际而留下,落到人间, 给人一种仙境般的感觉 [2]。诗人站在独特的角度进行瀑布的描写, 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表现的效果,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来提升瀑布的表现力。所以,教师在进行诗词的教学时,一定要为学生诠释这样的画面,能够带领学生融入到这样的画面中,促进学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理解,从而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对诗词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另外,《咏柳》是小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首诗之一,其中诗人深刻地描绘出了一个春日里的画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进行想象,在春日里,无数的柳枝拂动,仿佛是被碧玉所包裹装饰,充满生机勃勃的绿色,到底是谁在细心地修剪柳枝呢,使柳叶能够随风飘浮点缀大地,原来是二月春风徐徐吹来,装饰了柳枝,带来了春的气息。教师在进行讲解时,有效将学生引入到了相应的情境中, 并且能够带动学生更好地对情感有一个了解,从而促进学生诗词的学习。

三、整体分析彰显作者情感

对于我国的古诗词来说,主要是诗人利用诗词来对自身的情感进行一个抒发,教师对学生讲解时,要能够使其深刻地了解到作者内心的情感,从而来促进学生诗词的学习。教师可以站在整体性的角度进行讲解,从而来促进学生对整首诗的分析,使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流露出的情感。在进行诗词《七步诗》的讲解时,诗中曹植利用豆茎以及豆子来比喻亲兄弟,“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句诗中深刻地体现出了诗人心中的无奈之感,写出了诗人对骨肉自相残杀的愤怒 [3]。所以教师在进行诗词的讲解时,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种情感,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有关诗词的背景,从而使学生了解到曹植对自己兄弟的斥责以及对黑暗社会的不满,诗的前部分,作者是利用比喻的方式进行描写,到了后面直接进行表述,这样学生能够更直观地对诗人的情感有一个了解。另外,在诗词《咏石灰》中,这是一首励志的诗词,主要营造了一种慷慨激昂的气氛,描写了石灰经历了深山的开凿,以及烈火焚烧之后,依然坚毅,粉身碎骨也要将自身的清白留在人间,这首诗词诗人主要是将自身比喻成相应的石灰,将自身经历了很多的坎坷之后,但是依然是清白做人,将自身的一切都奉献给国家。诗人在诗中每一句都深刻地展现出了自身的情感,写出了面对困难不畏艰险的精神。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讲解时,一定要将这种精神传递给学生,能够使学生真正地了解懂得作者心中所想,并且以此为榜样,能够学习作者这种知难而进的精神,不畏艰难,努力向前。学生在进行古诗词的学习时,不仅仅是能够了解作者的情感,同时也要做到举一反三,能够根据这种情感来激发自己,去总结自身应该怎么去做,从而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对于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来说,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教师必须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来提升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提升学生古诗词的学习效率。

摘要:本文主要是对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进行了研究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关建议,旨在促进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效率的提升。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一、小学数学教学和数学思维培养的关系

小学数学学习与数学思维的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首先,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思维的层次与水平,另外,数学学习和培养又可以促进数学思维的进步。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思维水平是在不断提高和进步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中具体和抽象的部分都在不断改变,这就是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学生主要以具体形象的思维来思考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尽量使用一些直观的工具和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例如,在学习图形的时候,可以使用一些实物模型,让学生对图形形成自己的直观感受,这样才能达到低年级学生了解知识的目的。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已经发生了变化,要求学生掌握这些图形的更多内容和知识,因此,教师教学不应该停留在表面,而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抽象思维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改革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的改革需要联系地、历史地、辩证地来看待。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是教学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和环节。小学教学方法是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实际应用,但是需要在教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下进行发挥,同时小学教学应当不同于其他科目,具有一定的特点。在充分考虑了小学数学的思维特点、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科的特点后,才能确定科学合理的改革方案。

按照数学教学方法论的要求,教学方法应当与教学对象的特点、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教学的目标进行联系,运用恰当的手段和组织方式。在进行改革小学教学方法的同时,应当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恰当地使用小学教学的手段,才能取得好的结果。

三、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案

1. 在教学方法上应当进行方法的多元化,配合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研究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固定的统一模式,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革新,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并不存在绝对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同时更没有针对所有学生都适用的方法,因此,现代教学理论表明,小学数学方法应当将多种教学方法配合在一起,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2. 采用多种教学组织方式,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恰当的教育

当前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学习制,特点是整齐划一,优点是教师可以快速教学,同时可以教授更多的学生。但是事实证明,学生具有不同的思维水平,特点也不一样,班级学习制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培养。因此,实践结果表明,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应当将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完成数学作业和讨论的过程中,使用分组讨论和分组学习,让每个同学都能得到更好的教育。

3. 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当注重提高教学的效率。一是要明确学习的目的,把教学的重点进行突出,在有限的时间里将重要的内容一一讲授。二是充分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节约时间,做好预习和复习。三是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让学生恰当地进行各类练习。四是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检查和反馈,了解学生对哪些教学方式和教学速度具有更好的接受能力。五是如何根据所教的课题和学生从不同教案的比较中选择最佳教案,避免教学中搬用参考资料上的教案等。

4. 强调学生的作用,确保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充分结合

在小学教育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索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但是,也仍有一些教师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认识不够。应当注意:一是教师应当标明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二是努力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主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三是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感和实践的机会,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活动,放手让学生去观察、组织、操作、练习等。

总之,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要想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必须相应地改革教学方法。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必须学习,要以辩证唯物论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不断试验和总结经验,这样才能较快地把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工作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金成梁.小学数学教学概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赵荣芳.探秘数学思维.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刘晓玫.小学数学教学研究[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宋宇.数学思维与生活智慧[M].中国和平出版社,2006.

[5]王建军.小学数学教学导论[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篇10

一、中小学教学改革模式构建的维度

基于模式的内涵,构建合理的分析维度,是对大量教学改革进行模式分析的基础与关键。

1.教学改革模式

模式一般解释为“事物的标准样式。”[1]从教育的角度看,模式指研究中“在鉴别出特定结果的变量,或提出与特定问题有关的定义和预示的假设之后,当变量或假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到系统阐述时,就需要把变量或假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合并为一个假设的模式。”[2]从模式论的视角看,模式是一种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的方法。模式化研究是指从现实问题或客观原型出发,为解决特定的问题,经抽象、简化或假设,再现原型的某种本质特性,以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原型客体,建构新型客体的一种科学方法。从实践出发,经归纳、抽象,可析取出各种模式,进而可能形成理论;从理论出发,经演绎、分析,可推演出各种模式,进而促进实践发展。[3]以上几个定义从不同角度说明了模式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变量与假设之间有类似联系的范型,在实践与理论之间具有建构的双向性。由此可见,模式是由某类事物的内在要素与关系构成的一种简化范本。它与实践原型相比具有更抽象的特征,与理论观念相比更具有实践的操作性,是理论与实践联系的中介与桥梁。

教学改革模式是以教学改革为原型,通过分析教学改革的构成、发展、关系等,按一定的分类标准构建教学改革的范本。它是教学改革理论与教学改革实践之间的一个桥梁,通过模式的归纳与抽象以系统地梳理教学改革的经验、规律与问题等,能有效地探索教学改革的特征、理论、规律及本土特色,搭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联系途径。

2.教学改革模式的分析维度

教学改革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件,而是一个旅程,教学的发展是由教学改革构成的一个连续体,要了解这一旅程或连续体,就要剖析“谁从哪儿出发?对中小学教学进行了什么样的变革?”“谁”作为改革的发起者或主体,基于不同的工作、学术背景,基于不同的教学改革目标与领导方式等,形成了具有一定特征、方法与规律的教学改革。“从哪儿出发”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条件、问题与背景下,提出教学改革的理念与方法,进而实施教学改革,形成了教学改革的基点。因此,“出发点”的不同将形成不同风格与特性的教学改革模式。“进行了什么样的变革”主要指教学改革的内容,不同的内容也决定了教学改革大相径庭。因此,将三者作为分析中小学教学改革模式的三个基本维度。具体如图1所示。

下面从上述三个维度,对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模式进行具体分析。

二、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模式分析

1.按改革主体划分的中小学教学改革模式

(1)教师主导式教学改革。教师主导式教学改革主要指由教师作为改革的主导者所实施的教学改革。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直接实施者,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着切身的体验,常能从教学实践的视角准确地定位问题所在,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改革措施,并能较快地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教学的问题主要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是教师如何有所行动的问题。[4]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改革实践性强,可短平快地进入教学改革,易于小范围实施,不仅有效地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而且也是中小学教学名师、教育专家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如李吉林、马蕊兰、斯霞、李烈等教师主持中小学教学改革多年,并成长为教育专家、教学名师。此类改革的程序为:发现教学问题—制定改革计划—实施教学改革—反思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改革。(为简化叙述和便于理解,文中仅呈现一轮的线性程序,下同。)

由于自身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学改革前期,一线教师往往存在教育理论较弱、改革推广力度较小等问题。在节奏快、变革多的现代社会,教师的工作也比以往更为复杂,他们必须满足各种不断变化的学生群体的要求、社会各部门的教育要求、社会对学校成绩的高要求等[5],这些都会增加教师主导教学改革的难度与变数,造成此类教学改革的理论性、系统性较差,推广不易。

(2)专家主导式教学改革。专家主导式教学改革主要指由教育专家作为改革的主导者所实施的教学改革。教育专家根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新的教育理论,提出相应的改革,由于他们对教育教学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与把握,往往能看到教育教学问题的实质,实施有开拓性的教学改革。同时许多教育专家处在教育研究的前沿,能用先进的理论与方法指导教学改革,从创新的角度推动教学改革。此类改革的程序大致为:发现问题或提出教育理念—制定教学改革计划—教师实施—调研评价。

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等较为落后的情况下,大批教育研究者怀着极大的热情,积极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改革中,用理论指导实践,推动了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发展。一些教学理论、方法进入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文件,丰富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如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教学”改革,陈重穆、宋乃庆的“GX实验”,叶澜的“新基础教育改革”等。但以学术身份推动的教学改革不具有管理的行政力量,教学改革往往会出现边缘化现象,教学改革的规模、速度与持续性往往会随着专家的离去而停滞。在改革中专家存在着教学实践不足,也会出现理论与实践脱离,易受到功利性的现实阻滞等。

(3)教育主管部门主导式教学改革。教育主管部门主导式教学改革主要指由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作为改革的主导者所实施的教学改革。我国教育管理部门主要有国家教育部、省级教育厅、市与县(区)级的教育委员会等。这些部门根据国家、各个地区的教育教学、人才培养需要,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要求,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与变革。此类教学改革一般由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设想,经过专家的研讨与论证,再由教育管理部门组织推动与实施,往往具有改革力度大、实施面积广、改革速度快等特征。如新中国成立以来到21世纪初国家教育部主导的八次大的课程改革。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由集权统一到分权多样的过程中,各省、市、县(区)的教育管理部门根据相应的地域特征、教育政策等,实施了大量的教学改革。此类改革的程序大致为:发现问题—专家研制改革计划—教研室贯彻督导—教师实施—调研评价。

在此类教学改革中,学校、教师常被看做是教学改革的工具,主导者常常寻找达到目标的通用方法和程序。课程开发主要依靠学科专家设计,课程推广主要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与教研室系统完成,课程实施是教师的事务。教育专家或教研员等直接参与教学改革,有时也是受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的委派,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专业支持与服务。[6]这种典型的计划式教学改革形成了教学设计系统、推广系统与实施系统的“制—供—销”单向关系,易导致“大一统”“一纲一本”“千校一面”等局面,由于受学校、教师甚至学生家长的阻滞,易导致教学改革形式化、表面化。

教学改革作为一项“人为”且“为人”的事情,一般具有明确的主导者,每一类型的主导者在推动教学改革时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例如,教育管理者具有行政力量,而存在任职、任期的流变;专家学者具有学术领导力量,而存在研究兴趣的转变;教师具有教学实践经验,而存在教育理论的短缺与现实的压力等。主导者的流动、去世等都可能给教学改革带来断裂式的变化或停滞。只有三者有机协作,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尽责与获益的改革共同体,才能从根本上有效地保证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施和持续发展。[7]如“GX实验”作为专家主导式的一项初中数学教学改革,在重庆市、县、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人员、教管人员、一线教师的共同参与及协同合作下,有效地推进了教学改革。

2.按改革基点划分的中小学教学改革模式

(1)理论推演型教学改革。理论推演型教学改革主要指基于新的教育理论生成的教学改革。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发展是推动教学改革的主要动力之一,如终身教育、全纳教育、大众教育等教育理念与理论的提出与形成不断改变着人们的教学观念,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心理学中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对学习机制的研究,电脑网络等信息化技术均推动了学校的教学改革。随着教育理论的丰富及教育技术的发展,理论推演型的中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将更丰富与多样。如邱学华基于探究尝试的理论观点实施的“尝试教学法”改革,徐沥泉等基于数学思想方法进行的“MM教育”数学教学改革等。此类改革的程序大致为:提出教育理论—生成改革理念—制定改革计划—实施教学改革—调研评价。

此类改革从理论的角度丰富和拓展了教学发展,推动了教育创新。但理论的合理性与启发意义转化为教学行为、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参与者对教育理论的理解与学习,涉及学科知识的特征以及学生学习的伦理问题等。处理不当易产生理论脱离实践,造成教学改革形式化、肤浅化,常会在教育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产生教学改革的阻滞与退化。

(2)实践探索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型教学改革主要指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一个核心,是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宏观上受教育制度、社会现实、传统文化等影响,微观上受教师、学生、学校等方面的约束,常会导致一些情境性、个性化的教学问题。区域、学校或教师常根据具体的教学条件提出教学改革,以有效地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此类改革的程序大致为:发现教学问题—生成改革措施—制定改革计划—实施教学改革—调研评价。

实践探索型教学改革是一类内容丰富的中小学教学改革,学校、教师针对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常实施个人的、学校的、区域的教学改革,以有效地解决具体问题,推动教学发展。如为了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江苏省洋思中学、山东省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但由于不同区域、学校有不同的具体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进行教学改革易产生“繁华的圣诞树式”的改革现象,具体而多变,随着相关领导、教师的流动而闪现与变化,存在持久性、系统化、理论化等方面的不足。

3.按改革内容划分的中小学教学改革模式

教学改革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最为活跃的一个改革领域,改革的内容丰富、维度多元。总的来说,按改革的内容划分,一般可分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技术三个主要层面。

(1)基于教学方法的教学改革。基于教学方法的教学改革指以教学方法为改革对象实施的教学改革。在“大教学论”背景下,探讨如何教、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转化教学理论、如何渗透教育思想等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基于教学方法的教学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此类改革的程序大致为:发现教学问题—生成新的教学方法—教师教学实施—调研评价—形成教学方法。

除了讲授法、发现法、探究法等系统的教学方法改革外,各学科所产生的教学方法更加丰富,如反思性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且有趣。但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产生的许多教学方法常会存在理论基础弱、经验多、推广难等问题。

(2)基于教学内容的教学改革。基于教学内容的教学改革指以教学内容为改革对象实施的教学改革。从我国现代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人才培养在质与量方面的不断变化与需求,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等,中小学的课程内容与编排体系均发生了系列变革。特别是21世纪初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课程理念与内容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着“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改革,教学内容的变化更加丰富。此类改革的程序大致为:提出培养目标—变革教学内容—专家研制教材—教师教学实施—评价与反思。

随着教育变革的快速发展,教学内容在质与量上的变化增大,形成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维度,表面上看仅是内容的变化,实际上内容维度上的教学变革难度较大,教师在对新增内容的理解与教学上常会存在偏失。如当前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中概率与统计、导数等内容的增加与变化产生了许多相关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美国“新数运动”新增的现代数学教学内容,在教师的理解与教学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也是导致改革“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3)基于教育技术的教学改革。基于教育技术的教学改革是指以教育技术为改革对象的教学改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我国教育技术变化与发展较快的一个阶段,教育技术中具有代表性的硬件,如幻灯、电视、电脑、多媒体网络等不断发展,软件如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Camtasia Studio等不断更新。技术作为教学手段,技术作为学习媒体,技术作为学习资源,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技术作为学习环境,技术作为学习伙伴等教育技术观点的变化,产生了从幻灯片、电视、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CAI),再到“微课”“翻转课堂”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推动了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发展。此类改革的程序大致为:引入教育技术—设计教学—教师应用—效果评价—形成教学模式。

教育技术作为人类智力的客观化载体,给教学带来了有效的支撑,引起了基础教育,甚至整个人类教育的快速发展与变革。但教育技术的有效使用,需要国家、学校和家长有相关硬软件的资本投入,教师要有进一步的学习与精力投入。在教学改革实践中,由于财力或物力投入不足造成形式化、过渡化、效率低下等问题。

按某一维度对教学改革进行原子式的分析,便于从某一角度深入分析教学改革的途径、方法、成果、特征与问题等。但也会导致碎片化的理解,即便从某一角度进行的教学改革,也会与其他多个方面的教学因素发生联系。综而观之,我国教学改革是多角度、多元化、多主体的立体化推进的,并取得了可观的教学改革成果,在一些方面甚至推动了教育制度的改革,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关注,成为相关教学改革的典范。

三、对当下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启示

自2001年以来基础教育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通过实验与修订,已达成共识,并推行实施。而课程标准确定后,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第一要务,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工。[8]基于课程标准推动各学科教学改革,是当下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以上分析对当下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1.要用复杂科学的视角审视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活动,不管从改革主体、改革基点或改革内容的某一维度来看,还是综合来看,教学改革受到参与者、学生、家长、教育管理者、教育制度、社会价值观、学校现实等多个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虽然在不同的教学改革模式中其影响有主次、大小之分,但没有一个系统的合力与统筹安排很难推动一项改革的长久发展,一个突发事件也可能给教学改革带来根本性的改变。教学改革是一种与社会文化、现实紧密结合的复杂现象,是理念、政策和体制结构、历史和文化的大杂烩。[9]这种复杂的合力影响与决定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并对之产生持续的、长久的影响。

教育变革是一种技术简单性和社会复杂性的变革[10]。它具有非线性、不可还原性、自组织性等复杂系统的特征。复杂科学认为复杂性是自然和社会的本质属性,提倡人们以一种开放的、多元的、动态的、非线性的复杂性观点去认识、理解自然和社会。因而采用复杂科学的视角能为教学改革提供思考的路向与科学的引导,能为人们认识和理解教学发展提供不同的视角,为理解教学改革中的争议,为认识不同参与者的诉求,为缓解教学改革中不同层面的冲突等提供科学分析的视角,从理念、行动与机制等方面有效地协调改革参与者的多重逻辑,整合多重力量,创新行动机制与实施路径。

2.要用慢的艺术方式推进教学改革

首先,从上述三个维度的八类教学改革来看,均涉及教学改革的参与者对改革的缘起、理念、内容的理解与处理,且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课堂教学实施,只有教师实践中的教学与教学改革的精神相一致,把改革的理念转换为自身的观念,影响并改变课堂实践行为,教学改革的理想才能变为现实。[11]教师对改革的缘起与问题可能较为理解,但理念和理论的吸收、同化与实施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教师有一个慢慢的感悟过程。如顾泠沅主持的“青浦实验”,陈重穆、宋乃庆主持的“GX实验”,邱学华主持的“尝试教学法”,李吉林主持的“情境教育”等教学改革都经过多轮的实验与完善,形成了有理论、有实践、有成效的教育教学积累,经历了二三十年的漫长改革历程,且随着教育环境与理念的变化还在不断地探析。

其次,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更好地育人,而学生观念的形成、思想方法的获得、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是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长效的、关注生命的教育需要慢的艺术。快速的运动式改革很难形成深层次的育人效果,过度关注外在知识的获得、外在行为的变化、应试成绩等功利性教学改革是有害的。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指出,“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需要静悄悄的革命。”教学改革需要采取慢的艺术方式,慢慢地去做,要有足够的期待与耐心,减少教学改革的浮躁与功利。研究表明,采取温和、稳健和自我完善的渐进式教育改革是我国30年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转向。[12]

3.要基于先前的教学改革成果拓展与超越课程标准的规约

除了以应试为目标的教学内容的过度挖掘与提高外,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学受到教学大纲框架式思维的影响,在课程的弹性开发与多元发展方面少有建树,如何实现与超越课程标准的要求,形成丰富的、多样的适合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课程资源,是当下推动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来说,一个成功的教学改革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超越性与独特性,众多成功的教学改革经验及其内容构成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为构建或超越课程标准的要求提供了素材、方法与借鉴。如“GX实验”围绕核心概念的“开门见山,适当集中”式的初中数学课程内容设置,“青浦实验”中概念与过程的变式挖掘,“尝试教学法”中知识探究的导引等,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等层面为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性素材。吸取先前教学改革的经验,传承与运用先前教学改革的成果,基于先前教学改革成果关联性地开发课程改革的资源,基于先前教学改革观点构建课程标准理念内化的脉络,是推动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条有效措施。

教学改革的过程是一个主客体双向互动的提升过程。教学改革的主导者与参与者通过改革活动把自己的力量对象化,使教学发生需要的变化,提高了教学效率,产生了新的教学方法、内容和手段等。同时参与者通过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又吸收、占有自己活动的结果,把教育的属性、规律内化为自己的本质力量与智慧。因此,梳理教学改革也是一个梳理教育智慧的过程,不断地反思与传承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是创新教学文化与教学场景,促使学校提升培育智慧、创生生命意义的基础。

摘要:根据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的特征,从教学改革主体、改革基点和改革内容三个维度构建了中小学的教学改革模式,梳理了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教师主导式、专家主导式、教管部门主导式、理论推演型、实践探索型、基于教学方法、基于教学内容、基于教育技术的教学改革等八种模式。提出要用复杂科学的视角审视中小学教学改革,用慢的艺术方式推进,基于先前的教学改革成果拓展与超越课程标准的规约。

关键词:中小学教学,教学改革,改革模式,新中国

参考文献

[1]阮智富,郭忠新.现代汉语大词典:下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2104.

[2]李维.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六卷[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242.

[3]查有良.教育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5.

[4]鲍嵘.教师实践知识初探[J].现代大学教育,2002(2):27-30.

[5]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1.

[6]崔允漷.论教研室的定位与教研员的专业发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9(8):4-8.

[7]徐建星.实践理性: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现实路向:以“GX实验”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2):26-30.

[8]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70.

[9]BENJAMIN LEVIN.教育改革:从启动到成果[M].项贤明,洪成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86.

[10]迈克尔·富兰.教育变革新意义[M].赵中建,孙霞,李敏,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71.

[11]张文超,范蔚.学校课堂教学变革的多重逻辑分析与有效路径建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2):34-38.

上一篇:支架置入术后下一篇:变复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