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置入术后

2024-07-01

支架置入术后(精选十篇)

支架置入术后 篇1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55例, 其中男39例, 女16例;年龄最大75岁, 年龄最小29岁, 平均年龄51岁;所有患者均有心肌缺血症状;其中稳定型心绞痛23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15例, 急性心肌梗死4例, 既往有心肌梗死史者13例。多数患者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 其中高血压17例, 糖尿病15例, 高脂血症34例, 心功能不全7例。所有患者均采取常规手术方法进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 其中右冠状动脉13枚, 冠脉前降支20枚, 冠脉回旋支22枚。

2 护理方法

2.1 心理护理

大部分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患者均担心手术不成功, 容易产生烦躁、焦虑等负性情绪, 不利于术后复原, 所以护士应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优越性, 介绍相关成功案例。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消除其恐惧和担忧心理, 减轻其心理负担, 增强治疗信心,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2 临床护理

术后患者需卧床休息24 h, 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呼吸、血压、脉搏及体温等生命体征变化, 如发现呼吸急促、血压下降、体温升高、心律失常等异常现象, 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做抢救处理。

用弹性胶布局部压迫止血或止血带止血5 h, 嘱咐患者保持平卧位, 不要弯曲肢体和起立, 以免渗血。定时观察拔鞘后的伤口敷料是否干燥, 有无渗血, 如果发现有出血、血肿等情况, 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心前区疼痛, 每8 h测1次心肌酶谱, 共测3次。

2.3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护理

2.3.1 预防血栓形成

术后应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治疗7 d~14 d, 利用恒速泵对低分子肝素钠每小时的注入量进行控制, 避免注入药物过多过快。同时应注意检测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使之维持在正常值的1.5~2.5倍之间。此外, 可以指导患者进行一定的活动, 例如变动体位、幅度不大的肢体关节活动等, 以促进血液循环, 预防血栓形成, 但是需要提醒患者动作不能过大, 以免导致伤口崩裂、出血。

2.3.2 预防出血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有可能会引起患者穿刺口及腹膜后出血, 同时为了预防血栓形成, 需要使用低分子肝素钠等抗凝药, 抗凝药的使用有可能会引起患者其他部位如黏膜、皮肤等出血。为了防止上述情况发生, 需要对患者的凝血机制进行严密观察。在拔管时应该先用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 然后再拔除鞘管, 并立即用弹性绷带包扎伤口, 进行压迫止血。叮嘱患者在拔管后24 h内必须卧床静休, 24 h后可以适当下床活动。此外, 患者在咳嗽和排尿、排便时由于肌肉用力而容易导致伤口出血, 应事先提醒患者注意压紧穿刺口。

2.3.3 预防低血压、心律失常及心绞痛

术后应该对患者进行心电和血压监护, 至少持续24 h, 以观察患者是否有心律失常、心绞痛及低血压发生。一旦患者复发心绞痛, 应立即通知医生, 及时做相应处理。

2.3.4 预防心源性休克术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发生心源性休克, 主要征兆为面色苍白、呼吸细弱、血压降低, 所以护士应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 动态监测患者的心率及血压, 如发现上述异常情况, 应立即经股动脉置入主动脉球囊反博器进行抢救。

2.4 饮食指导患者术后应饮食清淡, 少量多餐, 多吃蔬菜和水果、低盐低脂易消化的食物, 适当进食牛奶等含钙高的食物。

2.5 康复训练指导

适当的体育锻炼和活动可以增加冠状动脉的供血能力, 但是要避免运动过度[3]。护士可指导患者进行适量活动, 掌握好运动量, 动静结合。活动的顺序是床上活动、床周活动、室内活动, 恢复到一定程度后, 可以进行散步等室外活动。

3 结果

55例患者经精心护理及干预, 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 恢复较快, 平均住院时间为 (43±0.9) h, 护理效果良好。

4 讨论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主要方法。接受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患者术后可能会发生多种并发症, 因此, 在术后应对患者进行系统、有效的心理护理、临床护理、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护理、饮食及康复指导等, 以降低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 帮助患者尽快恢复, 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董少红, 丁明镐.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置入支架术与球囊扩张术的比较[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9, 27 (2) :92-94.

[2]张代富, 葛均波.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J].医师进修杂志, 2000, 23 (2) :9-11.

支架置入术后 篇2

目前,治疗冠心病的方法有3种,即单纯药物治疗、手术搭桥、冠状动脉成形及支架置入术。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PCI)为一种创伤小、安全性强的介入手术,已成为治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冠脉急性闭塞和减少PTCA后再狭窄的有效方法。但是它会引起多种严重的并发症,尤其是术后的并发症。本文总结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通过在临床中建立PCI术后严格的护理及观察程序,加强抗凝治疗,严格支架内血栓的预防和监护,严格穿刺部位的压迫止血、包扎、制动,注重术后的迷走反射及低血压的补液治疗,能预防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明显减少拔除股动脉鞘管时可能发生的血栓、出血、低血压等术后并发症。

支架内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严格抗凝治疗:支架植入术最重要的并发症是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一般发生在植入支架后24小时内及2周内。术后注意预防血栓形成和合理的抗凝治疗。①低分子肝素:术后6小时开始,下腹壁皮下注射0.3ml或0.4ml,每12小时1次,持续7~14天。②有效抗凝指标是:术后24小时APTT要达到并维持在正常值的2倍。根据APTT检测结果,合理使用抗凝药物:应严格控制肝素浓度800~1000U/H,使用肝素期间APTT为正常值(27.3~38.7)的1.5~2.5倍,当APTT高于2.5倍时,警惕有出血的危险,APTT低于1.5倍时,提示有血栓形成。③在抗凝药物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a.注意观察症状的变化,尤其是胸痛是否得到缓解,胸痛发作次数、程度、持续时间,用药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b.观察有无皮肤黏膜及注射部位出血。c.对于静脉应用,应注意输液速度,并注意观察输液肢体有无疼痛及异常感觉,皮下注射者注射部位选择腹壁脐周皮下,注射者用左手拇、食2指捏起腹壁皮肤形成皱褶,固定注射器针头垂直插入,进针约1cm左右,回抽无回血,将药液缓慢注入皮下脂肪组织内,注射完毕后,顺进针角度拔针,局部压迫1分钟,每次更换注射部位,严格无菌操作。d.健康指导:抗凝治疗前,向患者说明抗凝药物的作用及应用目的,消除患者的各种不良心理因素。皮下注射,特别是局部有出血斑者,往往有担心及恐惧感,因此,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需对患者耐心细致讲解该药应用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同时讲解可能出现的局部轻度出血不良反应,这种局部轻度出血不会影响全身,以消除患者的担心和恐惧情绪,使患者能愉快的接受治疗。术后指导患者坚持按医嘱服用阿司匹林、氯比格雷等抗凝剂3~12个月。

心理护理:此阶段患者情绪紧张是导致冠脉痉挛的常见诱因。持续剧烈的冠脉痉挛可导致支架内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或血管闭塞。因此,要注重术前术后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术前可采取宣教、放录像、发放资料、请手术成功的患者介绍亲身体会等方式,使患者了解手术的必要性、方法、过程、注意事项及安全性;告诉患者术后在CCU安全可获保障等。

穿刺部位出血的预防及护理

穿刺部位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多与穿刺部位欠妥,重复穿刺,术中应用肝素、更换体位不当或局部加压的沙袋移位等有关。①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供抗凝药物和常规用药及采血,避免反复穿刺引起出血;②使用软毛牙刷清洁口腔,进软食,避免粗纤维、骨、刺及脆硬食物损伤黏膜引起出血。③拔管的护理:术毕保留股动脉鞘管期间存在鞘管断裂引起出血等危险因素,因此,术后须拔除股动脉鞘管。护理实践证明,术后4~6小时多数患者病情均能恢复平稳,凝血功能部分恢复,即可进行拔管。④延长卧床时间:以往术后24小时即下地或过早活动,易发生穿刺部位皮下血肿。因此采取拔管后8小时内手术肢体完全制动,绝对平卧24小时,48小时内可在床上活动,48小时后可在床旁轻微活动,72小时后可下床活动。

低血压的预防及护理

低血压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冠状动脉残余阻塞或再阻塞,血容量不足,迷走神经张力高,心包天塞,患者精神过度紧张、术前禁食时间过长、术中失血、术中及术后应用血管扩张剂、钙通道阻滞剂及镁极化液。

低血压的护理措施:①严密监测血压、心率、尿量,观察有无伤口出血对于高血压、高龄、极低心功能患者,须认真对照其基础血压及脉压,综合分析整体状况,准确判断血压情况。一般术后3小时内,需观察是否出现恶心、大汗,此症状常为低血压或休克先兆。不明原因的低血压,排除血容量不足外,如患者心电图无明显变化,要检查有无腹膜后出血、穿刺部位内出血、冠状动脉穿孔。发生出血时,立即调整抗凝剂剂量并对症处理。a.针对患者紧张的原因,进行心理护理;b.术前禁食4小时;c.术后立即恢复进食;d.24小时内至少保证两条静脉通道,及时补足血容量。其后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降低。②预防拔管综合征:拔管综合征指拔除股动脉鞘管时可能发生的心律失常、低血压或休克及冠脉痉挛严格抗凝治疗后,股动脉伤口止血难度很大。拔管后须立即压迫止血,但若用力过度、或双侧伤口同时按压,右冠脉病变,可致迷走神经反射性心动过缓,使回心血量减少发生休克。预防措施:a.按压伤口力度以能触摸到足背動脉搏动为准;b.两侧股动脉穿刺时,严禁同时拔管、按压;c.紧张、伤口剧痛的患者,必须使患者身心放松,同时在伤口处皮下注射利多卡因50~100mg。此后未再发生拔管时病情异常改变。

支架置入术后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09年12月我科行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18例, 病人意识清楚, 男15例, 女3例;年龄36岁~65岁;经脑血管造影证实均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

1.2 治疗方法

术前3 d~5 d给予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 氯吡格雷75 mg/d。术前6 h~8 h禁食, 血管造影, 选取适合于病变的支架, 释放支架, 检查放置支架后的血管狭窄段和远侧段的血流情况, 术后继续抗凝治疗。

2 结果

本组18例病人均成功置入血管内支架, 术后出现穿刺局部皮下出血2例, 低血压、心动过缓4例, 高灌注综合征1例, 血管痉挛1例, 造影剂的不良反应3例。

3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3.1 造影剂的不良反应

部分病人术后可出现恶心、呕吐、出冷汗。鼓励病人多饮水, 以促进造影剂的排出。本组3例术后出现恶心、呕吐, 遵医嘱给予甲氧氯普胺10 mg肌内注射后症状逐渐缓解。

3.2 出血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全身肝素化以及术后抗凝治疗, 对病人的出凝血功能有较大影响, 术后可能发生不同部位的出血。

3.2.1 观察穿刺点出血情况

术后卧床休息24 h, 患侧肢体制动6 h~8 h, 穿刺部位用敷料加压包扎, 注意观察局部敷料有无渗血或皮下血肿形成, 观察足背动脉搏动及患侧肢体末端皮温,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本组2例病人在术后第2天出现穿刺部位淤血青紫, 经限制活动、抬高患肢等综合处理, 1周后血肿与淤血逐渐吸收、消退。

3.2.2 使用抗凝药的同时要密切观察全身出血情况

定时观察伤口情况, 密切注意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瘀斑, 有无鼻出血、呕血、黑便、血尿, 以及注射部位的出血。各项操作动作轻柔, 尽量减少穿刺次数, 各种穿刺或注射后局部压迫时间大于5 min。发现有出血征象, 及时报告医师作相应处理。本组无以上情况发生。

3.3 低血压、心动过缓

由于手术中支架释放刺激了颈动脉压力感受器, 反射性引起血压下降。本组4例病人术后出现低血压, 同时伴心率缓慢。病人在术后卧床休息, 给予持续心电监护、血压监测, 经补液及予阿托品、多巴胺输注后3 d~5 d逐渐得到纠正。

3.4 高灌注综合征

介入治疗使病变血管开通后, 由于动脉突然扩张, 颅内血流量明显增多, 可导致脑过度灌注综合征, 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癫痫、意识障碍等[4,5]。因此需密切观察血压变化, 并及时控制血压。本组1例病人术后出现剧烈头痛、恶心症状。经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的变化, 排除脑出血等原因引起的头痛后, 及时遵医嘱给予降血压、降颅内压药物处理, 症状消失。

3.5 血管痉挛、脑梗死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早期可引起血管痉挛内膜剥离、脑梗死等急性并发症, 必须严密观察病人有无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症状发生。本组1例病人术日出现一侧肢体活动障碍。经静脉输注血管解痉剂尼莫地平, 并被动按摩肢体以加快血流速度, 病人肢体活动功能逐渐恢复。

4 讨论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等优点, 但它仍是侵袭性的介入治疗, 仍有可能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因此, 掌握相关知识, 全面了解病人的情况及手术步骤特点。术后密切观察病情,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将有助于减少并发症, 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支架,护理

参考文献

[1]胡显玲.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护理[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3, 12 (3) :228-229.

[2]丁宇.颈动脉狭窄病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3 (24) :2168.

[3]汤秀玲, 李扬彬.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护理[J].广东医学, 2006 (10) :258.

[4]汤之梅, 付慧, 张艳.颈动脉狭窄病人行介入治疗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8, 22 (11B) :2972-2973.

支架置入术后 篇4

随着神经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发展,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有效的新方法,该方法具有创伤小,病人痛苦小,见效快,并发症少的特点[1]。我院自2010-10以来共完成3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介入治疗,进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收到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共植入支架38枚,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45~76岁,平均55岁。其中脑梗死19例,TIA患者13例。有高血压史者26例,合并糖尿病9例。行脑血管造影证实为有症状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

1.2 治疗方法

1.2.1术前准备:术前6h禁食禁水;做碘过敏试验;双侧腹股沟区和会阴部备皮;完善常规检查,包括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检查,凝血功能、血液生化全项、免疫8项等检查;术前3~5天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即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1/d,及氯吡格雷片75mg,1/d;术前备好必要的導管、器材、脑保护装置及术中用药,对于因担心、惧怕手术而焦虑、失眠或情绪激动的患者可在术前适当给予安定针10mg肌肉注射。

1.2.2 方法; 常规消毒铺巾,局麻下行右侧股动脉穿刺,置入动脉鞘,全身肝素化,先行全脑血管造影,通过测量靶选择适合病变狭窄长度和直径的球囊和支架,置入导引导管,颈内动脉狭窄病灶远端放置保护伞,做球囊颈扩张后,支架直接定位于狭窄段并释放,再次造影确认支架张开良好。术毕,撤出保护伞、导管、导丝,局部加压包扎,带导管鞘回病房,3~6h后拔出动脉鞘。

2 结果

32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共植入支架38枚,手术均成功,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改善,所有患者中出现术后穿刺口出血2例,脑血管痉挛3例,下肢动脉血栓形成1例,均及时发现并处理后治愈出院。

3 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3.1穿刺部位出血 因术前常规使用抗凝药,术中全身肝素化,穿刺点易出血及形成血肿「2」。穿刺部位盐袋加压包扎4h,穿刺侧下肢平伸8h,卧床休息12h。严密观察穿刺部位局部有无渗血、肿胀,术后4h每15min观察穿刺侧足背动脉波动情况,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和出血,穿刺部位保持敷料干燥。2例穿刺部位渗血,经重新加压包扎,延长盐袋压迫时间,适当减少抗凝药物后,出血停止,

3.2脑血管痉挛 由于栓塞材料是一种异物,对血管机械刺激,加之导管在人体内长时间停留,极易诱发脑血管痉挛,表现为嗜睡、烦躁多语、偏瘫。痉挛越强临床症状越明显。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病人头痛程度、意识状况、肢体活动情况以避免因脑缺血缺氧时间过长而导致脑神经不可逆性损害,可遵医嘱静脉缓慢滴入罂粟碱,每日60~180mg或尼莫地平针1mg/h,持续静滴,防止血管痉挛。

3.3 栓塞 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中,术后脑梗塞常因栓子脱落而造成,但由于目前使用保护装置,使得栓塞的发生率有了明显的减少,在护理中应密切观察病情,注意意识、瞳孔、面色、语言及肢体活动变化,严密观察凝血情况,定时检查出凝血时间,备好溶栓抗凝药物,及早发现及时处理,为溶栓治疗赢得时机。

3.4 过度灌注综合症 过度灌注综合症是支架植入术后最严重并发症之一,介入治疗使病变血管开通后,血流量急剧增加导致脑过度灌注而造成患者不良反应。如出现剧烈头痛、头胀、恶心、呕吐、癫痫、意识障碍,严重者可发生同侧颅内出血,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3.5下肢动脉血栓形成 术后患肢制动,穿刺处加压包扎,血流缓慢等均可导致血栓形成,术后观察穿刺侧肢体远端动脉搏动情况,如出现穿刺侧肢体远端疼痛动脉搏动消失,皮温降低皮肤颜色苍白等现象,可能为急性动脉栓塞,可行急诊动脉溶栓治疗[3]

4 讨论

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是一种新开展的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方法,是一种微侵袭性介入治疗,容易引起各种并发症,通过对本组患者进行系统的护理,术前、术后细致而敏锐的观察,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明华 .神经介入影像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0

[2] 贺慧兰,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患者的术后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8,39(2);102-103

支架置入术后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月—2008年10月我科行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15例, 男11例, 女4例;年龄38岁~62岁 (43.4岁±9.3岁) ;脑梗死12例,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3例;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脑血管造影证实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位于颈动脉分叉部位的病变5处, 颈内动脉病变10处, 狭窄程度82%~99% (87%±11%) 。

1.2 病人的选择标准[3]

颈动脉系统血管狭窄程度超过50%或有症状虽然狭窄未超过50%, 但狭窄的粥样斑块中有溃疡形成、内膜撕裂、夹层形成, 血管造影示造影剂滞留;无明显的心、肺功能障碍;有缺血性脑神经功能损害的病史, 且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

1.3 治疗方法

术前3 d~5 d给予口服肠溶阿司匹林300 mg/d, 盐酸噻氯匹定250 mg/d或氯吡格雷75 mg/d。术前4 h~6 h禁食, 脑血管造影常规准备。血管造影, 测量狭窄病变的长度及血管直径, 选取适合于病变的支架。释放支架, 对于有严重狭窄的病人先用球囊进行预扩张。最后行血管造影, 检查放置支架后的血管狭窄段和远侧段的血流情况。

2 结果

本组15例病人均成功置入血管内支架, 术后出现穿刺局部皮下血肿1例, 低血压、心动过缓2例, 高灌注综合征1例, 无一例发生脑梗死, 无一例死亡。

3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3.1 观察穿刺部位情况

由于术中全身肝素化, 术后股动脉留置鞘管, 以及术后抗凝治疗, 使股动脉穿刺处易出血, 形成皮下血肿, 故术后应加强巡视, 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肿胀。鞘管拔除后, 局部按压15 min~20 min[4], 力度以既能使穿刺点不出血, 又能触到足背动脉搏动为宜。按压后用绷带加压包扎24 h。本组1例出现皮下血肿, 经用止血剂、抗生素、限制活动、抬高患肢等综合处理, 1周后血肿与淤血逐渐吸收、消退。

3.2 卧位护理

术后取平卧位, 穿刺侧肢体制动24 h。由于长时间保持同一体位, 病人常出现全身酸痛、失眠等不适, 表现出烦躁情绪。一方面要向病人强调该体位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在术后3 h拔除导管鞘, 妥善加压包扎的前提下, 协助病人适当改变体位, 先向穿刺侧翻身60°, 再向健侧翻身20°~30°, 交替更换体位。翻身时保持穿刺侧髋关节伸直, 小腿可弯曲, 健侧下肢自由屈伸, 并随时按摩受压部位, 以减轻病人痛苦[5]。

3.3 低血压、心动过缓

由于手术中支架释放刺激了颈动脉压力感受器, 反射性有血压下降的危险[6]。本组2例病人均在安全返回病房后出现血压下降至136 kPa, 持续1 d~2 d, 同时伴心率缓慢, 平均52/min, 经持续补液及予阿托品、多巴胺、间羟胺输注后得到纠正。病人在术后应立即心电监护24 h, 密切监测心率和血压, 30min测1次, 4 h后再调为每小时测1次, 血压稳定后根据医嘱调为2 h~4 h测1次, 观察24 h后停止。做到及早发现, 及早纠正。

3.4 高灌注综合征

介入治疗使病变血管开通后, 有的会导致脑过度灌注而造成病人不良反应。本组1例病人术后1 d出现剧烈头痛、恶心, 经及时遵医嘱给予降血压、降颅内压药物处理后, 症状消失。护理时要及时发现病情, 排除脑出血等原因引起的头痛;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的变化;应用20%甘露醇125 mL~250 mL静脉输注, 以降低颅内压;应用止痛剂, 必要时静脉输注血管解痉剂尼莫地平, 使脑血管逐渐适应新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3.5 观察造影剂的不良反应

部分病人术后可出现恶心、呕吐、出冷汗、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7]。鼓励病人多饮水, 以促进造影剂的排出。本组2例术后出现恶心、呕吐, 遵医嘱给予甲氧氯普胺10 mg加入5%葡萄糖500 mL静脉输注后症状减轻。

3.6 应用抗凝药物的护理

为了有效地预防血栓形成和支架内再狭窄发生, 术后继续抗凝治疗。术后1 d~3 d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0.4 mL, 12 h 1次;3 d后口服阿司匹林, 300 mg/d, 持续6个月[8], 6个月后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调整阿司匹林剂量。用药期间, 严密观察出、凝血情况。各项操作动作轻柔, 尽量减少穿刺次数, 各种穿刺或注射后局部压迫时间大于5 min[9]。本组病例均使用了静脉留置针, 减少了静脉穿刺的次数。严密观察病人有无出血倾向, 如皮肤黏膜有无出血或紫癜、大小便的颜色以及有无其他脏器出血的征象。有出血倾向时, 及时通知医生, 停用抗凝治疗, 必要时肌肉注射维生素K1 10 mg~40 mg。

摘要:[目的]总结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均成功置入血管内支架, 术后出现穿刺局部皮下血肿1例, 低血压、心动过缓2例, 高灌注综合征1例, 无一例发生脑梗死, 无一例死亡。[结论]术后全面、连续、动态观察临床症状, 加强体位护理,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观察,护理

参考文献

[1]熊家锐, 王玉斌, 王庆宣, 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4, 4 (9) :276-277.

[2]胡显玲.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护理[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3, 12 (3) :228-229.

[3]李铁林, 刘亚杰, 刘振华.重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与介入治疗[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3, 2 (1) :6-7.

[4]李国彬.症状性颈、椎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2003, 30 (4) :365.

[5]贺慧兰, 申向英.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病人的术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2) :102.

[6]李慎茂, 董宗俊, 武剑, 等.血管内支架在治疗颈内动脉高度狭窄疾病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0, 34 (12) :817.

[7]李英肖, 汪晓宁, 郜利会, 等.预防介入治疗后血管迷走反射发生的护理对策[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3, 12 (2) :145.

[8]刘建民, 邓本强, 洪波, 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狭窄[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3, 12 (2) :82.

支架置入术后 篇6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有创血压,监测,护理

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是用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 从而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的方法。血压是评价机体循环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严密观察病人血压的情况是术后护理的关键, 而有创血压监测为持续的动态变化过程, 不受人工加压、减压、袖带宽窄及松紧度的影响, 准确直观, 随时可取, 对于了解病情、指导心血管治疗、保障病人安全有重要意义。我科对2010年10月—2011年11月接受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病人133例, 术后利用保留动脉鞘管期间经动脉导管进行有创血压监测, 取得满意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3例, 男85例, 女48例;年龄39岁~78岁;急性心肌梗死19例, 不稳定心绞痛114例;冠状动脉单支病变96例, 双支病变25例, 三支病变12例。病人均经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 术中置入1个~4个支架, 术后入CCU病房监护24 h, 保留动脉鞘管。本组除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病人改换桡动脉置管继续行有创血压监测外, 其余行有创血压监测4 h~6 h, 顺利拔除动脉鞘管, 无血栓、出血、空气栓塞、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1.2 方法

接到导管介入室通知准备接收病人后, 准备以下仪器用品:配套有创血压监测的多参数监护仪、连接压力传感器、压力换能器、冲洗装置 (压力延长管、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加肝素12.5 mg、加压袋) ;正确连接管道系统妥善安置于输液吊杆, 打开监护仪有创血压监测模块开关, 选择有创血压监测的专用通道。病人入CCU病房, 在无菌操作下将动脉鞘导管连接至测压管道系统, 将压力传感器置于右心房水平, 即病人腋中线与第4肋交点处, 转动三通开关, 关闭动脉导管, 使压力传感器与大气压相通, 当监护仪血压监测数值显示“0”时, 提示调零点成功[1]。再转动三通, 使之与大气隔绝而与动脉导管相通, 打开动脉鞘管尾端开关, 此时监护仪可显示出所测压力的波形与数值。

2 护理

2.1 有创血压监测管道的管理

连接管需有一定的硬度, 并尽可能短, 以减少误差, 测压管的各个接头连接紧密, 无漏液、漏气, 传感器的塑料盖内要充满肝素生理盐水, 不能有气泡, 否则将造成动脉波形改变, 甚至造成空气栓塞。妥善固定动脉鞘管、延长管及测压肢体, 防止鞘管及测压管脱落、导管受压、扭曲及脱开后出血。在更换体位或翻身时换能器的高度应与心脏在同一水平, 并随时校零。保持动脉导管的通畅, 以肝素生理盐水持续冲洗测压管道, 冲洗液的肝素浓度为2 U/mL~4 U/mL, 加压袋的压力为150 mmHg~300 mmHg (1 mmHg=0.133 kPa) 。每次经测压管抽取动脉血后, 均应立即用肝素生理盐水进行快速冲洗, 以防凝血。

2.2 严密观察压力数值及波形的变化

根据波形和读数的变化, 及时判断异常情况。正常血压的波分为升支、降支、重搏支, 有规律地出现。若波形过高、低钝或消失时, 可考虑下列因素:病人躁动不安, 疼痛, 咳嗽;动脉导管移位, 管道不通畅;容量负荷过重, 体循环、肺循环阻力增加等;每搏输出量减少, 血容量不足, 心排出量减少, 心功能不全、酸中毒、心包填塞等;应用血管活性药物、镇静药物, 补液补血过量、速度过快等[2]。换能器内有气泡时, 波形成锯齿状;导管内有凝血块时, 压力波形则平坦或完全消失[3]。

2.3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2.3.1 防止血栓形成或栓塞

有资料表明, 实施有创血压监测引发血栓形成的几率为20%~50%[4], 其主要是由置管时间过长、导管过粗、反复穿刺或血肿形成以及重症休克或低心排综合征等因素所引起。本组病例虽然留置动脉导管的时间不是太长, 但在术中难免会有反复穿刺的现象, 易形成局部血肿, 加之动脉鞘管相对较粗, 因此, 为防血栓形成应努力提高穿刺技术, 尽量做到一针见血, 避免反复穿刺损伤血管;使用肝素盐水持续冲洗, 并保证冲洗装置通畅, 保持加压袋的压力150 mmHg~300 mmHg, 防止由心动周期动脉血液压力大导致血液反流;发现血凝块应及时抽出, 禁止强行注入;每次经测压管抽取动脉血后, 均应立即用肝素盐水进行脉冲式冲洗, 以防凝血。

2.3.2 预防动脉空气栓塞

由于冲洗装置排气不彻底、管道系统连接不紧密, 以及采集血标本时, 空气很容易进入, 残留的空气不仅能引起空气栓塞, 还会影响测压数值, 因为气泡常使机械信号减弱或衰减, 从而导致一个减幅的类似波和错误的压力读数[5]。三通开关、换能器等常是空气容易残留部位。因此在实施护理时, 要注意拧紧所有接头, 确保开关无残气;避免增加不必要的开关和延长管;取血或调零后, 要快速冲洗开关处。

2.3.3 预防动脉出血

有创血压监测引发动脉出血通常是由于留置管脱落或留置管路中各个接头连接处脱落。发生动脉出血后, 如果发现不及时, 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 本组病人保留的动脉鞘管均采取缝针固定避免动脉导管脱出;延长管与动脉鞘管尾端、换能器三通口衔接处均使用螺旋安全帽旋紧, 尽可能避免在进行治疗护理工作时牵拉导管。同时由于术中肝素化及抗凝治疗, 还应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淤血等情况。

2.3.4 预防血肿

术中穿刺失败及拔出穿刺针时未有效地压迫止血, 或术后留置动脉鞘过程中病人穿刺侧肢体过于屈曲, 病人凝血功能障碍或肝素用量不当等情况, 通常会引发血肿。尤其是应用抗凝剂的病人, 术后嘱病人保持穿刺侧肢体伸直位, 护理操作时注意动作轻柔, 以防部分导管脱出导致局部渗血形成血肿。密切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有无血肿及出血。拔管后局部按压30 min, 按压点要在血管进针点, 按压力度适当, 以能触及足背动脉为宜, 按压后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24 h后予以解除。拔管后3 h~4 h要严密观察局部情况, 避免发生假性动脉瘤。

2.3.5 预防感染

由于有创血压监测的创伤性, 导管直接与血管相通, 破坏了皮肤的屏障作用, 细菌容易通过三通或压力传感器进入体内。为预防感染的发生, 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三通管应用无菌巾包好。本组除1例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病人需要继续进行有创血压监测给予改换桡动脉置管外, 置管时间均在4 h~6 h, 避免了因置管时间过长而引发感染的机会。

3 小结

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以其创伤小、安全、成功率高和容易接受等优点, 已成为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广泛应用于临床[6]。术后24 h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护理工作中的重点,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尤其重要, 有创血压监测为直接感知血管内的压强, 能及时、准确和直观地反映血压的数值及压力曲线的变化, 可以捕捉到血压瞬间的变化。迅速地掌握病人的血压, 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 为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变化提供可靠的依据, 为抢救病人赢得了宝贵的时机。术后留置动脉鞘管为进行有创血压监测创造了条件, 操作方法简单;CCU护士通过1次或2次操作培训, 都能掌握此项操作。

参考文献

[1]姚芳.ICU患者有创血压的监测及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9, 22:1.

[2]王芳.有创血压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 (17) :18.

[3]曾环玉, 张月华.持续有创血压监测在老年重症病人中的应用与护理[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8, 14 (4) :261.

[4]王勇强, 王东浩.总住院医师手册:重症监护[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43.

[5]张新.临床应用有创血压监测的护理进展[J].天津护理, 2011, 19 (1) :54.

支架置入术后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333例,男234例,女99例,年龄40~81岁,平均(61.8±4.6)岁。均与WHO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符合,并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其中稳定型心绞痛58例,陈旧性心肌梗死92例,急性心肌梗死3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50例。单纯冠状动脉造影107例,腔内成形、冠脉造影加支架置入术226例。随机按观察组167和对照组166例划分,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包括环境干预、心理疏导、对症支持、饮食指导、病情观察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分析常见并发症特点,并行针对性预防和护理,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 血栓栓塞

(1)支架内血栓栓塞:围术期因未充分抗凝,患者血液黏稠度在应激状态下增高,易造成支架内血栓形成。可遵医嘱取抗血小板凝集药物盐酸氯吡格雷在术前应用,连服3 d,术后可取肝素于鞘管内注入。对术后支架内有无血栓栓塞进行观察,监护生命体征,记录是否伴有出汗、胸闷、心前区疼痛、心慌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2]。(2)行桡动脉穿刺,导管鞘拔除后采用止血器止血,均易减慢动脉内血流,诱导血栓形成,使前臂出现栓塞情况,故需加强术后桡动脉搏动情况、前臂肤色、温度的观察。

1.2.2 冠状动脉痉挛

患者围术期多有精神过度紧张心理,加之穿刺部位疼痛,导管不同程度的刺激心脏血管,易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故需加强心理疏导工作,使患者保持乐观情绪,消除紧张心理,术后持续吸氧,取硝酸甘油含服,对生命体征密切观察,并记录心前区疼痛的部位、时间、性质,以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3]。

1.2.3 低血压

多为术后导管鞘拔除和血管扩张药应用相关,因迷走神经在上述操作时易兴奋,使血压出现反射性下降,程度较轻者不需特殊处理,为一过性,程度较重者需实施扩容、升压治疗,直至血压水平恢复正常范围,以降低危重者死亡率。术后需密切加强对尿量、肢端温度、血压的监测,及时发现并报告医生异常[4]。

1.2.4 出血及前臂血肿

术后未严格制动患肢,导管鞘拔除后未彻底止血,或术后止血器止血,均为造成穿刺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及皮下血肿的原因。另外,围术期抗凝剂的应用也为诱发出血的因素。因此,前臂血肿发生后重新在出血部位应用止血器止血,将袖带充气至收缩压,重新加压1~2个小时逐渐放气,均能取得良好止血效果且一般愈后良好。而且需加强凝血5项检查,以使具有凝血机制障碍的患者排除,适度抗凝,加压包扎松紧度适宜,适当抬高患肢,手臂不宜弯曲。

1.2.5 碘造影剂过敏

术前对患者有无碘过敏史进行询问,并做碘过敏试验,取地塞米松5 mg在术前0.5 h肌注,以对术中并发症进行预防。用非离子型造影剂。术后强调饮水的重要性,加快造影剂排出,减少不良反应。

1.2.6 术后皮肤出现水泡、淤血、破损

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后采用止血器止血器过紧、时间长,对患者腕部造成重压,因此术后患者腕部极易出现皮肤水泡、肿胀、淤血、破损。遵医嘱给予抗生素应用并对损伤处皮肤每日2次用碘伏外涂,以防皮肤感染。

1.3 观察指标

采用医院自制调查问卷,对两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满分为100分,>60分为及格。并观察血栓栓塞、冠心动脉痉挛、低血压、出血及皮下血肿、术后感染、碘造影剂过敏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 13.0版,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167例中,护理满意度为100%,对照组166例中,护理满意度为8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术后皮肤坏死19例,低血压3例,血栓栓塞3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进步,显著推动了医疗科技的发展,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已在临床广泛开展应用,其中冠状动脉造影是主要的确诊冠心病的方法,可准确评估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范围,支架置入术具有微创、疗效好、恢复快的优点,在冠心病治疗中效果显著[7]。但受操作应激的影响,极易诱发术后多种并发症发生,严重影响预后及康复进程[8]。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分析血栓栓塞、冠心动脉痉挛、低血压、出血及皮下血肿、导管鞘异位、术后感染、碘造影剂过敏等并发症的特点,并行针对性预防及护理,结果显示,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加强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及支架置入术治疗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可显著提高护理质量,降低不良事件率,确保医疗安全,加快术后康复,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采用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及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干预。方法 本次研究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支架置入的冠心病患者333例,随机按观察组167和对照组166例划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针对术后常见并发症的特点及诱因,行针对性的预防和护理干预。结果 观察组167例中护理满意度为100%,对照组166例中护理满意度为8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术后皮肤出现水泡、肿胀、淤血、破损19例,低血压5例,血栓栓塞1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强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及支架置入术治疗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可显著提高护理质量,降低不良事件率,确保医疗安全,加快术后康复,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支架置入,并发症,预防,护理

参考文献

[1]王爱华,孙宣,席海燕.心血管介入治疗后拔管反应的临床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5):530-532.

[2]陈影霞,陈莺柳.急诊PTCA+支架植入术的术中配合与护理[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11(2):23.

[3]Ruffinengo C,Versino E,Renga G.Effectiveness of an informative video on reducing anxiety level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elective coronarography:an RCT.Eur J Cardiovasc Nurs,2009,8(1):57-61.

[4]赵丽华,赵婧,刘侠.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检查治疗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31):3477-3478.

[5]王爱华,孙宣,席海燕.心血管介入治疗后拔管反应的临床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5):530-532.

[6]杨玉芝,王红云,李晓晶.32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J].天津护理,2005,13:138.

[7]黄丽霞.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并发心室颤动原因分析及护理[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33(4):592-593.

支架置入术后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0例患者, 其中男136例, 女64例, 年龄45~82岁。行冠脉造影后根据造影结果行冠脉支架置入术。其中单支病变86例, 双支病变45例, 三支病变69例。

1.2 方法

试验组护理人员不断收集患者病例资料、外观评估, 针对以往患者常见并发症 (支架内血栓、穿刺处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迷走神经反射、低血压、尿储留) 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对照组按常规护理。2组采用阶段性对照。

1.3 内容

(1) 预防穿刺处出血和血肿。穿刺测下肢需固定24h, 拔管前6h暂停抗凝药物。拔管后按压20min, 确定无出血后改为普通绷带加压包扎, 用1kg盐袋压迫6h。

(2) 预防迷走神经反射、低血压。术后拔除动脉内鞘管时, 患者可出现心律缓慢、血压下降、恶心呕吐、冷汗等。这是患者心理紧张加拔管时疼痛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因此, 拔管前安慰患者, 消除紧张心理。伤口局部可追加局麻药物, 按压伤口的力度不宜过大。另外术后低血压的发生常与冠脉供血不足, 扩血管药物的应用有关。应预防血容量不足合理用药、术前无须禁食, 术后24h内至少保证两条静脉通道。

(3) 预防尿储留。术前训练患者床上排大小便, 术后出现排尿困难者, 用温热的毛巾热敷并按摩下腹部, 刺激膀胱收缩排尿, 或者听流水声、局部冲洗等方法以诱导排尿。

(4) 预防假性动脉瘤的形成。股动脉穿刺者嘱患者术后肢体保持伸直位, 使患者制动, 协助患者排尿排便, 保证制动效果。桡动脉穿刺者在压迫止血过程中, 应将术侧前臂置于软枕上或用绷带吊于胸前, 以保持静脉回流的通畅。

(5) 预防术后急性和亚急性血栓的形成。一般发生在置入支架后24h内及2周内。多发生在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支架置入过多患者、心功不全患者。也与抗凝药物应用不当及情绪紧张导致冠脉痉挛有关。因此应做到:术前进行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遵医嘱给予负荷量氯吡格雷300mg, 拜阿司匹灵300mg口服。术后严密监测心电血压, 询问患者有胸闷、胸痛、心慌等心绞痛症状。一旦出现上述症状立即通知医生。嘱患者术后坚持服用氯吡格雷1年, 每日1次, 每次75mg。拜阿司匹灵终生服用。嘱患者服药期间定期复诊。

2 结果

2 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 预见性护理干预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8%, 常规护理组为26.5%, 2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χ2=12.37, P<0.01) 。说明预见性护理干预起了积极的作用, 有效地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

3 讨论

冠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冠心病非常有效的方法, 但术后出现一些并发症不容忽视。因此护士不能单纯的、被动的执行医嘱, 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高度责任心, 细心、动态的观察病情, 勤于思考、分析, 护理要有预见性。预见性护理干预将护理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 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 也激发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文倩, 王叶丽.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后预防尿储留的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11) :21.

支架置入术后 篇9

【关键词】 食管支架 食管癌 食管狭窄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ated esophageal stent placement for benign and m alignant esophageal stenosis and fistula treatment, efficacy and Complications of treatment. Methods 42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causes of benign and m alignant esophageal stenosis and fistula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oated metal support Shelf placement. The main symptoms of esophageal stenosis results dysphagia improved, short-term effect up to 100%. Complications arise With chest pain and chest discomfort, the rate was 97.62%, followed by fecal occult blood, gastric reflux, restenosis, stent Shift, stand off, stand-adherent adverse syndrome after treatment have been alleviated or disappeared. Conclusion metal stent implantation is the treatment Treatment of advanced esophageal stenosis is one effective method for benign esophageal stricture and fistula effects are good. Complications can be prevented, treatment After most ofthe relief.

【Key words】 Esophageal stent Esophageal cancer Esophageal stricture

【中图分类号】R5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675-02 近年来,自膨式金属食管支架置入术,由于其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创伤小、近期疗效好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良、恶性狭窄造成的呑咽困难,显著改善了患者的进食状态,减轻了患者痛苦,延长了患者生命。但实际应用中也常发生一系列并发症,特别是远期疗效欠佳。因此,收集我院自2006年以来进行食管支架置入治疗良、恶性食管贲门狭窄及食管瘘临床患者42例,对其疗效、并发症及其处理进行分析,以探讨食管支架置入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共42例,其中男26例,女16例;平均年龄59岁(31~81岁)。按病变性质分:良性病变7例,恶性病变35例。良性病变中贲门失弛缓症并发狭窄2例、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5例(均经病理检查排除食管癌复发)。良性狭窄患者在置入前均接受单纯反复扩张治疗(平均为2~5次),患者因治疗痛苦而进入本研究。恶性病变中晚期食管癌性狭窄25例、吻合口复发癌7例、食管癌合并食管支气管瘘3例。按病变部位分:中上段3例,中段18例,中下段及贲门7例,吻合口7例。食管病变长度31~120 mm,食管瘘口直径均<12 mm,狭窄段最小直径2~6 mm。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按Stooler标准分:0级,无吞咽困难;1级,能进固体食物;2级,能进半流汁饮食;3级,能进流质饮食;4级,完全不能进食。本组2级2例,3级27例,4级13例。

1.2 器械: 应用OLYMPUS GIF 180电子胃镜、萨氏扩张器金属导丝、西格玛覆膜食管支架。良性食管狭窄者选用带膜的可回收支架;癌性狭窄及食管瘘者选用镍钛记忆合金带膜支架;食管下段及贲门病变选用加防返流瓣膜的支架。支架直径14~18 mm,喇叭口支架(单喇叭或双喇叭),支架长度为60~160mm。

1.3 方法: 术前常规胃镜检查,了解食管狭窄的部位、性质、长度及瘘口大小。术前常规检查心电图,凝血功能,备血,检查前肌肉注射山莨菪碱20 mg、哌替啶50 mg。患者取左侧卧位,在胃镜直视下经活检孔送入导丝,轻柔地转动导丝使其通过狭窄段进入胃腔,保留导丝,退出胃镜后即行扩张治疗。扩张完毕后行胃镜观察狭窄部情况。根据狭窄段长度、瘘口大小选择适宜的支架,一般要求支架两端超过狭窄段及瘘口20 mm,然后在导丝引导下将支架置入器送入预期刻度,缓慢退出置入器外管直至支架完全释放。术后再次胃镜观察支架是否放置到位,上下口与食管壁是否贴附完全,如果支架位置有向上或向下偏差,在胃镜直视下用拉钩或鼠齿钳进行调整。对食管下段及贲门部狭窄者置入支架时, 要求下端留置在胃腔不能超过20 mm,以免支架损伤胃黏膜。

1.4 術后处理: 术后禁食12 h,观察生命体征,注意有无呛咳、呕血、黑便等症状,观察并记录呑咽困难缓解程度,常规应用止血、抗感染、抑酸等药物。12~24 h后开始进流质饮食,后逐渐过渡到普食。忌食大块固体食物、饮冰水以及粘性大的食物,部分恶性患者置入支架后接受放、化疗。术后3天复查胸片,以了解支架位置及扩张情况,术后定期门诊和电话随访,要求患者若出现梗阻等症状即来院复查。

2 结果

本组42例患者均例一次性置入成功。3例食管癌并食管瘘患者,经置入带膜支架后迅速封堵瘘口,呛咳消失。良性狭窄者在支架置入后7-10天行支架回收,在内镜下用专用支架取出器或鼠齿钳抓住支架上口回收线,使支架上口缩小成锥形后随内镜取出,一年内未行扩张治疗且未出现明显吞咽梗阻症状。所有患者术后梗阻症状即有明显缓解(表1),能进半流质、软食或普通饮食,体重也有不同程度增加。近期有效率达100%。41例术后有胸骨后疼痛及胸骨后不适感,经对症处理一周左右消失;36例术后化验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经抑酸、止血治疗,无1例发生显性出血;12例发生胃、食管返流,予以胃黏膜保护剂、制算剂后症状解除;本组癌性狭窄患者中8例在术后4-10个月发生再狭窄,其中7例为支架上和/或下口处被增生组织填塞,1例为支架膜破损处被增生组织堵塞,取增生组织病理检查6例为恶性增生组织,2例为肉芽组织过度增生,7例局部治疗后缓解,1例因病情恶化而放弃治疗。3例发生支架移位,经重新调整放置后到位。1例发生支架脱落,行内镜下取出,并重新放置合适支架后食管恢复通畅。1例患者出现支架贴壁不良综合症,将支架取出,行经皮穿刺胃造瘘解决进食问题。

胸痛及胸骨后不适感4 1 97.62大便隐血阳性3 685.71反流性食管炎1 228.57 再狭窄819.05支架移位37.14支架脱落12.38支架贴壁不良综合征12.38

3 讨论

3.1 食管支架置入的价值: 食管良、恶性病变所致的食管狭窄患者有吞咽困难表现,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有食欲,但无法进食,痛苦万分,以往采用静脉营养支持治疗,效果差,并发症多,且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不小的经济负担;手术治疗对良性狭窄患者创伤大,而对恶性病变所致的狭窄患者,手术治疗只适用于部分患者。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初食管支架应用以来,支架置入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从本组42例置入术后观察,支架置入对良、恶性狭窄近期有效率达100%,明显改善了患者的吞咽困难(P<0.05)。晚期食管癌组织向周围浸润生长,可引起食管狭窄及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本组中36例恶性狭窄及恶性食管瘘患者,置入支架后其生存质量明显改善。采用全覆膜可取出金属支架治疗难治性食管良性狭窄,效果较肯定[2],本组共对6例难治性食管良性狭窄选择组织相容性好的新型防返流覆膜可回收支架,置入7-10天后顺利取出,且在支架回收后一年内未再行扩张治疗,说明该方法较单纯扩张治疗效果好,我们认为支架对狭窄部位起到一种持续的“扩张”作用,对减轻患者局部梗阻效果较好,但对其置入时限尚需进一步临床观察。

3.2 并发症的处理: 本组资料表明食管支架置入后可发生以下几种近期和远期并发症。(1)疼痛及胸骨后不适感:本组4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及胸骨后不适感,表现为咽部、胸骨后、上腹部疼痛。咽部疼痛与器械插入有关,术者熟练、轻柔的操作可减轻症状;术后胸骨后和上腹部疼痛及胸骨后不适感因支架膨胀后压迫并刺激局部所致,一般1周左右可消失,不必特殊处理。

(2)出血:早期出血为扩张使局部组织撕裂所致,后期出血为支架与黏膜发生摩擦或支架压迫使肿瘤血运受限、血管损伤引起。为防止术中或术后大出血,术前应常规检查凝血功能,异常者给予纠正,术前应配血以备急用,术中应选择适当的支架;术后采用止血、抑酸、抗感染等治疗措施。本组有36例为大便隐血阳性,无一例出现明显出血,经抑酸、止血治疗后症状消失。

(3)返流症状:这主要为支架放置接近胃食管连接处,使胃、食管抗返流屏障减弱或消失所致。对食管下段病变,放置支架时应尽量保持与贲门的距离,以保留贲门生理功能;贲门失弛缓症狭窄和胃食管吻合口病变,可放置防返流支架,以阻挡胃内容物返流[3]。因支架覆盖的食管部分基本无蠕动功能,术后应嘱患者取坐位进食,应用抑酸、胃动力药辅以半卧位等措施。

(4)术后再狭窄:文献[4]报道食管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十分严重。本组术后3~12个月内发生率为19.05%(8/42),其中7例应用电灼狭窄部后疏通,包括1例重新置入支架,吞咽困难改善。

(5)支架移位及脱落:食管支架的有效固定主要取决于支架与食管壁之间持续张力关系和支架的特殊形状[5]本组3例患者术后5d复查胸片发现支架向下移动,可能与术后患者较早进食,支架未能充分膨胀,导致与食管壁之间张力相对较小有关,立即在胃镜直视下用专用拉钩或鼠齿钳调整支架位置后好转。为防止支架移位,术中扩张度要适宜,选择直径及长度适当的支架,另外术后禁食不应少于12 h,并禁冷饮。对吻合口狭窄者,注意扩张时应适度,因吻合口的箍力可增加置入支架的稳定性[6];1例出现支架滑脱,为食管下段贲门癌患者,主要与支架选择不当有关,行胃镜下支架取出术并更换支架后食管恢复通畅。

(6)本组患者发生支架贴壁不良综合征1例,食管支架置入后支架贴壁不良综合症是指食管支架术后,因支架与食管贴壁不良而导致出现的胸骨后疼痛,呑咽困难以及相关出现的食管感染,甚至必须拔除支架等一系列症状[7]。发生率并不高,但治疗效果差,常导致支架失能活拔除,本组1例患者最终拔除支架,而改用行经皮穿刺胃造瘘解决患者进食问题。

综上所述,内镜下支架置入治疗食管良、恶性狭窄及瘘,操作较容易,无严重并发症,能迅速缓解患者的吞咽困难,提高了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为进一步治疗创造了条件,是一种疗效好,安全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

參考文献

[1]朱昭环,曹翠明,张燕萍,等.食管癌治疗后带膜食管支架应用的中远期疗效评价.医学影像杂志,2007,17(5):474-477.

[2]王志强,王向东,孙刚,等.全覆膜可取出金属支架治疗难治性食管良性狭窄.中华消化内镜镜杂志,2005,22(6):376-379.

[3]贾柳萍,黄鹤,智发朝,等.可回收食管支架治疗良性食管瘢痕狭窄.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5,4(8):490-491.

[4]腾长江.食管支架置入术治疗食道狭窄30例.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6(3):53-54

[5]刘竹娥,陈香宇,石定.食管支架术后并发症及对策.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2,11(2):169-170.

[6]仇学明,焦峰,刘泽红.CZES型防反流食管支架的远期疗效及反流瓣膜功能研究.中国内镜杂志,2003,9(1):79-80,82.

支架置入术后 篇10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是一种介入治疗法, 其目的是恢复血流灌注, 挽救濒死心肌, 而术后的抗凝工作也被日益提上日程, 盐酸替罗非班作用显著已被认同, 作为抗凝药物使用时的护理也尤为重要, 现将临床的几点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机理

动脉粥样硬化或狭窄, 造成继发血栓梗阻或心肌缺血, 支架置入后心肌供血得到改善, 但也增加了心肌再次梗阻的几率。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肝素, 只能分别阻止血小板活化的一条途径, 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提供最有效的抗血小板作用, 有助于正真恢复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组织水平灌注[1]。替罗非班是一种非肽类小分子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 通过抑制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表面Ⅱb/Ⅲa受体拮抗剂能显著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预后[2]。

2护理措施

2.1 用药护理

2.1.1 时间:

在血管造影术期间可持续滴注, 对于支架置入术后, 起初推注剂量为10μg/kg, 3min内推注完毕, 而后以0.15μg·kg-1·min-1的速度维持滴注。

2.1.2 滴速:

用输液调节器控制滴速, 前30min 10滴/min, 以后改为2~3滴/min。

2.1.3 剂量:

0.9%氯化钠注射液200ml+盐酸替罗非班12.5mg静脉滴注。

2.2 术后生命体征观察

患者术后安置在CCU病房, 给予吸氧, 心电监护, 30~60min监测记录生命体征1次至6h。做全导心电图, 观察有无ST段下移、T波倒置或抬高, 尤其是使用替罗非班30min后, 要及时监测。

2.3 穿刺部位及肢体的护理

经皮桡动脉内支架置入术者, 用压迫器压迫止血, 术后2h, 可开始逐渐减压, 减压同时注意观察是否有渗血, 皮肤的温度、颜色、桡动脉搏动及手指活动情况, 1~2h进行1次被动按摩, 促进血液循环。告知患者桡侧手术部位不可弯曲, 12h后可取下压迫器, 穿刺部位用敷贴包扎, 告知不可浸水, 直至穿刺点完全结痂脱落。

2.4 术后常规抗凝药物的护理

替罗非班维持24h者, 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手术部位的变化, 如有出血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术后6d低分子量肝素钠 (克赛) 0.4ml, 皮下肌肉注射每12小时1次, 且继续口服拜阿司匹林0.3g每天1次, 3个月后改为0.1g服药期间注意观察测量出血凝血时间, 严密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应用, 大大提高了冠心病的治愈率, 而在手术后的抗凝, 对保证介入治疗的远期预后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替罗非班在临床的推广使其远期预后极为可观, 需要护理人员及时、准确、有效的采取措施, 进一步推动替罗非班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改善心肌灌注, 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吕长泳.盐酸替罗非班在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J].药物与临床, 2011, 18 (22) :56-57.

上一篇:锥颅手术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