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服工伤认定的行政复议案

2024-05-24

不服工伤认定的行政复议案(精选7篇)

篇1:不服工伤认定的行政复议案

不服工伤认定的行政复议案

【案情】:

申请人:张三立

被申请人:某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区劳动局”)

申请人张三立对某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02年1月24日作出的工伤认定结论不服,向该区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申请人张三立称:1986年在某区西河沿宏昌百货商行任经理期间,因处理纠纷被顾客打伤,经医院抢救后诊断为:颈5—6椎板骨折、颈7椎体脱位。之后,所在单位让其享受工伤待遇。2001年张得知单位未给其申报工伤认定,张即向区劳动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2002年1月区劳动局作出不能认定为因工受伤,可比照因工待遇处理,企业应继续按国家规定处理因工待遇问题的结论。张认为自己是从事工作而发生的伤亡事故,是履行职责所致的人身伤害,依据《北京市企业劳动者工伤保险规定》(1999年市政府48号令)应认定为工伤。

被申请人答辩称:2001年11月接到张的正式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后,我局开始进行调查、取证,依据《北京市职工因工伤亡事故处理试行规定》(京政发〔1983〕59号)第三条规定,张被伤害的情况不符合因工伤亡事故的认定范围和条件,不能认定为工伤。根据劳动部“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的问题解答中规定的工伤是指企业在册职工在企业生产活动所涉及的区域内,由于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的影响,突然使人体组织受到损伤或使某些器官失去正常机能,以致负伤人员立即工作中断的一切事故。又依据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工伤工作若干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京劳社工发〔2001〕127号)规定,工伤保险实施之前符合“全国总工会劳动保险部关于劳动保险问题解答”中享受或比照因工待遇条件的,不需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确认,有关因工待遇由企业负责。张符合总工会关于劳动保险问题解答中所规定的比照因工待遇的条件。张受伤是在1986年,《北京市企业劳动者工伤保险规定》是2000年4月1日起实施的,对他并不适用。本局即于2002年1月作出不能认定为工伤,企业应继续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张的比照因工待遇问题的决定。同时将《工伤认定结论通知书》送达张所在单位及上级主管公司。

【审理与决定】:

复议机关经审理查明,1986年张三立在某区西河沿宏昌百货商行任经理期间,因处理退货纠纷被顾客打伤,经医院抢救后诊断为:颈4棘突骨折、颈5—6椎板骨折、颈7椎体脱体。申请人所在单位为申请人支付了治疗期间的医疗费,并 1

让其享受工伤的有关待遇。到2001年4月,张始得知单位未给其申报工伤认定,张即向区劳动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2002年1月区劳动局依据《北京市职工因工伤亡事故处理试行规定》第三条之规定,认为张被伤害的情况不符合因工伤亡事故的认定范围和条件,不能认定为工伤;并依据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工伤保险工作若干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工伤保险实施之前符合„全国总工会劳动保险部关于劳动保险问题解答‟中享受或比照因工待遇条件的,不需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确认,有关因工待遇由企业负责……”,对不符合陈旧工伤认定范围和条件的工伤认定申请,企业对受伤人员已按照国家规定给予了因工待遇,或符合享受因工待遇条件的,区劳动局在认定结论书中应明确由企业继续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因工待遇问题,并写明“比照因工”。张三立被致伤的情况符合总工会关于劳动保险问题解答中所规定的比照因工待遇的条件。为此区劳动局作出不能认定为因工受伤,可比照因工待遇处理,企业应继续按国家规定处理因工待遇问题的认定结论。

以上事实,有申请人提交的企业职工工伤认定申请表、工伤认定结论通知书、企业劳动者工伤报告表、某区法院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书、证明材料、医院证明书、身份证明;被申请人向本机关提交的接待登记表、工伤认定申请告知书、送达回证、劳动合同书、请求补办工伤认定申请、立案调查审批表、调查笔录及调查报告、申请人单位及同事出具的证明材料、本机关的审理笔录在案佐证。

复议机关认为:被申请人作为区级行政执法机关,对企业、受伤职工提出的工伤认定申请,依法负有进行确认的职责。申请人受伤在1986年,能否认定为工伤,应适用受伤时的因工伤亡事故处理的法律、法规,即适用1983年北京市政府颁发的《北京市职工因工伤亡事故处理试行规定》。申请人所称依据《北京市企业劳动者工伤保险规定》,即2000年4月1日起施行的北京市人民政府第48号令应认定为工伤,于法无据,本机关不予支持。区劳动局所作的工伤认定结论证据充分,所依据的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程序合法,本机关应予维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二十八条第一款第一项之规定,决定如下:维持被申请人作出的工伤认定结论通知书。

【评析】:

张三立1986年在宏昌百货商行担任经理期间,因处理顾客纠纷被打伤,用人单位依据当时的政策规定为其落实了工伤待遇。张三立依据《北京市企业劳动者工伤保险规定》(1999年市政府48号令),要求区劳动局认定为工伤。由于张三立受伤时间是在1986年,当时处理工伤问题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修正草案》、《全国总工会劳动保

险部关于劳动保险问题解答》、《北京市职工因工伤亡事故处理试行规定》(京政发〔1983〕59号)和劳动部《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根据当时的规定,张受伤害的情况不能认定为工伤,但可以享受比照因工伤残处理的待遇。而且用人单位也按照当时的规定为张落实了有关工伤待遇。《北京市企业劳动者工伤保险规定》于2000年4月1日生效实施,对于其生效前已按当时规定处理的工伤事故不具有溯及力。正是考虑到法规实施上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操作上尺度不一,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工伤工作若干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京劳社工发〔2001〕127号)规定对此加以明确,工伤保险实施之前符合“全国总工会劳动保险部关于劳动保险问题解答”中享受或比照因工待遇条件的,不需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确认,有关因工待遇由企业负责。区劳动局不予认定工伤是正确的。另外,这里还有时效的问题,只是当时的规定比较宽松,没有设定时效限制。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对陕西省劳动保障厅关于工伤认定和工伤保险待遇问题请示的答复》(2002年4月22日)的内容:关于《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第十条规定:“工伤职工或其家属应当自工伤事故发生之日或职业病确诊之日起,15日内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提出工伤保险待遇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申请期限可以延长至30日”,这里“15日”“30日”的期限规定不是申请工伤保险待遇的时效。对于超出这一期限工伤职工或其家属提出的工伤保险待遇申请,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受理。这一“答复”的内容对劳动者的工伤权益保障是有利的,但对劳动保障部门的工作压力加大了。区劳动局在答辩时回避了这一点,是明智的。

篇2:不服工伤认定的行政复议案

(作者:马振勇广东品然律师事务所律师)

[案情介绍]

汤先生于2001年11月2日受聘到深圳裕隆公司工作,任职五金部职员,双方签订了书面劳动合同。2001年11月12日,汤先生在工作中受伤。医疗终结后,龙岗区医务劳动鉴定委员会于2002年3月13日鉴定被告为伤残九级。2002年3月20日,深圳市社保局作出《深圳市工伤保险待遇处理决定书》,认定汤先生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2002年4月8日,汤先生向裕隆公司提出辞职,裕隆公司批准了汤先生的辞职申请,双方解除了劳动关系。由于裕隆公司没有支付工伤期间的工资和工伤辞退费,汤先生向深圳市龙岗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要求裕隆公司支付工伤医疗工资和工伤辞退费等共计两万余元。2002年6月26日,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裕隆公司支付汤先生工伤医疗期间的工资4684.8元和工伤辞退费15360元。

[审理情况]

裕隆公司不服仲裁裁决,向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理由是,汤先生系在非上班时间和无人陪同的情况下擅自开动机器而导致受伤,其所受伤害完全是因为严重违反操作规程,裕隆公司对汤先生所受到的伤害没有任何责任。裕隆公司为此支出的医疗费、住院期间的生活费、护理人员工资等均应由汤先生负担,请求法院判令汤先生不应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并承担此次事故的医疗费12389元、生活费3690元、护理人员工资2700元等。一审法院认为,汤先生所受伤害已经过社保机构鉴定为工伤,并享受了工伤保险待遇。裕隆公司诉称汤先生不属于工伤,与事实不符,由于裕隆公司已经与汤先生解除劳动关系,裕隆公司应当按照《广东省社会工伤保险条例》(2004年已修订为《广东省工伤保险条例》,下同——编者注)第24条、第29条的规定计发汤先生在工伤医疗期间的工资以及工伤辞退费。

裕隆公司不服一审判决,在法定期限内提起上诉。二审法院审理后认为,汤先生系因工受伤有《深圳市工伤保险待遇决定书》证实,现汤先生已辞职,一审法院依法判决裕隆公司支付汤先生工伤期间工资和工伤辞退费是正确的。裕隆公司 1

现对汤先生的工伤提出异议,但其在社会保险部门作出汤先生应享受工伤待遇决定时未提出异议,应视为对该决定的认可,遂判决驳回了裕隆公司的上诉。

[律师点评]

本案的争议焦点是一方当事人未在法定期限内对工伤认定结论提起行政复议,能否在劳动争议仲裁或诉讼阶段再对此提出异议。

根据《广东省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认定工伤属于劳动行政部门的职责,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劳动行政部门作出的工伤认定结论有异议的,应当在法定期限内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法》第9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六十日的除外。

篇3:不服工伤认定的行政复议案

职工在单位组织的团队体育活动中受伤, 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一项中关于“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的构成要件, 应当认定为工伤。

二、案件概要

杜某系原告公司员工。某日, 杜某收到单位同事发来的短信通知, 内容是:“为给公司1到2月过生日的同事庆生, 公司在2月4日周六组织集体溜冰活动, 请大家不要缺席”。活动当天, 杜某按短信通知的时间、地点前往参与公司活动, 在溜冰过程中摔倒受伤, 经医院治疗诊断为右侧桡骨远端骨折。嗣后, 杜某向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申请, 要求对其在参加公司组织的集体活动中受伤依法进行工伤认定。区人社局作出了工伤认定决定, 认定杜某为工伤。公司不服, 认为溜冰不是杜某的工作任务, 并且活动在周末进行, 是员工个人间组织的活动, 不属于公司集体活动, 诉至法院, 请求撤销上述工伤认定决定。

三、案件审理

法院经审理认为, 区人社局作为地方人民政府社会保险行政部门, 具有作出被诉工伤认定决定的法定职权。溜冰活动是公司组织的集体活动, 不是员工间的个人行为, 因此活动可视为工作内容, 那么即使开展的时间在休息时间也不影响活动的性质。员工在集体活动中受伤, 应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一项“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的规定, 由公司承担工伤保险责任。本案庭审结束后, 双方在法院主持下达成调解协议, 原告向法院申请撤诉。

四、评析

(一) 工伤类行政案件发展趋势与审判实践

近年来, 随着经济发展, 工伤事故逐年递增, 工伤认定类案件在行政诉讼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在此类案件中, 因工作原因遭受事故或意外伤害是认定工伤的基本条件, 而工作原因又是工伤认定中最难把握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审判实践中, 如果过于僵化地对工伤认定有关法律规定条文的构成要件作狭义理解, 将无法对处于弱势的劳动者给予充分有效的司法救济。因此, 在工伤认定的有关法律条文规定笼统、抽象、解释不明的情况下, 在审理工伤认定案件中, 应尽量朝着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利益的角度倾斜, 适当放宽尺度, 充分发挥法院的审判职能, 对于保护因工伤亡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具有积极且现实的意义。

(二) 区别单位组织的集体活动与职工实施的个体行为, 正确理解和确定“工作原因”

单位组织的集体活动目的是以此为手段最终实现单位的核心价值和根本利益, 其形式是由单位组织和安排并承担相关费用, 同时单位会积极鼓励或要求职工参加, 在活动过程中职工是按单位既定安排进行活动。职工个人间的活动属于职工个人行为, 系为满足其个人目的而实施, 与单位利益无关。因此, 根据工伤认定的内涵和主旨, 如果职工在单位组织或积极鼓励参加的集体活动中受伤, 应当符合工伤认定的条件。单位如果以活动内容与工作内容无关而否认工伤, 致职工利益无法得到保护, 显然与公平公正的社会价值取向背道而驰, 更是对工伤保护的背离;反之, 如果职工因个人目的在参加集体活动中超出单位既定安排擅自从事其他活动受伤或在职工个人间自行组织的活动中受伤, 则不属于工伤认定的因工作原因受伤。本案中, 杜某参加的溜冰活动是单位组织安排并承担相关费用的, 杜某按通知时间和地点前往参加既定安排的溜冰活动, 此次溜冰活动应认定为单位组织的活动而非个人行为。

(三)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一项认定工伤的构成要件之解析

虽然《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了认定工伤或应视同工伤的情形, 但法律条文有限, 事实变化无限, 法律条文你无法穷尽所有工伤性质认定的情形。仅考虑本案的具体情况, 企业职工参加本单位组织的集体活动受伤是否能纳入工伤性质认定范围。笔者认为, 对《工伤保险条例》相关条文的理解与解释应从基本的立法精神与法律原则出发。从工伤保护的法律原则和立法精神来看, 法律旨在保护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最大可能地保障无恶意劳动者在劳动中伤亡后获得救济的权利, 所以对工伤, 应尽可能朝着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利益的角度延伸理解。虽然杜某在企业从事的是销售工作, 但参加溜冰是受公司通知安排的, 所以该活动内容即使与其本职工作内容不同亦可视为属于工作的内容, 至于是否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并不影响集体活动的性质。企业组织集体活动从而加强职工间的团结和睦, 增强员工的凝聚力,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因此集体活动可以理解为更利于企业工作开展而从事的工作内容。杜某收到的公司通知中明确有“为给近期生日的同事庆生组织溜冰活动”的内容, 所以该活动与工作是存在关联性的, 且杜某在活动中受伤, 不存在主观上的过错, 考虑到法律的公平原则, 应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一项认定杜某为工伤。本案的现实意义也在于提醒用人单位在组织与开展相关集体活动时, 一定要考虑到由此可能产生的危险, 应在活动之初和过程中做好各项安全防护措施, 既要圆满实现活动的预期目标, 又要确保职工的人身安全。

篇4:不服行政复议起诉状

xx象山县xx路xx花园 xxxxxxxxxxx

被 告:xx市公安局

xx市xx区洪公祠x号

第一第三人:xx市人民政府

xx市xx西路xxx号

第二第三人:xx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xx市xx村xx街xx号 xxxxxxxxxxx

第三第三人:xxxx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xx市软件园二期观日路8号(xx互联大厦)

诉讼请求:

确认被告作出的《关于对郑xx申请信息公开的回复》违法;

责令被告立即向原告有关伪造第一第三人公章一案的刑事立案决定

书、侦查报告等文书;

理由事实:

原告因不服被告就有人伪造第一第三人公章、代码证书注册xxxxxxx域名一事作出《关于对郑xx申请信息公开的回复》,向xx市人民政府提出了行政复议,xx市人民政府作出xxxx宁行复第99号维持行政复议决定书,原告不服提起行政诉讼。

在原告诉第一第三人、第二第三人、第三第三人、违反“先申请先注册”的原则注册xxxxxxx 域名一案中,第一第三人答辩说其没有申请注册过,是他人伪造第一第三人注册域名;而受案法院xx市思明区人民法院告知原告该案已移送xx市公安局;而xx市公安局也派人去思明区法院调阅了卷宗;

第二第三人则在《关于不法分子冒用他人名义注册预留域名的通告》中声称,相关证据搜集基本完成后,对域名进行了注销处理。目前xxxxxxx域名已经被注销。

鉴于上述事实,原告有理由相信被被告对“伪造xx市政府印章、公文”犯罪一案已经依法立案并查实了有关证据。故原告于xxxx年7月12日依法向被告申请信息公开,要求被告提供案涉侦查情况资料。但被告却在xxxx年7月31日作出的《关于对郑xx申请信息公开的回复》中,以“我局正在进一步调查中”为由,拒绝向申请人提供有关资料。原告认为被告应当向原告提供案涉刑事立案决定书、侦查报告等信息,被告不肯提供,原告故依法向xx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但xx市人民政府认定被告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依法作出信息公开回复,作出维持原回复。

原告认为,被告受思明法院移送后,派出侦查人员去了思明法院,思明法院的卷宗中肯定有第二第三人、第三第三人向其提交的盖有第一第三人盖有公章的注册申请表、事业机构代码证书等伪造的证件,并且被告在其《回复》中也承认:第三人提交的资料复印件与原件不一致,目前我局仍在进一步调查中。

但被告在给xx市人民政府的行政复议答辩中称:我局没有接到受害人的报案、控告、举报、自首,也无具体的.受害事实材料....,我局无法轻易做出立案或者是不予立案的决定。

原告认为:被告已经去过思明法院,应该看到了受害事实材料,而第二第三人与第三第三人均掌握有这些材料的复印件与原件,作为市级公安局在调查过程中肯定已向掌握有这些材料的第三人审问或者审讯。

原告认为:伪造公章、代码证书不是事民案件,属于公诉的事件案件,即使第一第三人没有报案,并不影响案件的侦查。

原告认为:第二第三人已经公告公安机关已经搜集证据完成,第二第三人及搜集证据的公安机关肯定会向第一第三人、被告报道通报;且原告在行政复议申请书中已经将该公告当作证据提交了,第一第三人在行政复议决定书中没有还该证据。

原告根据上述事实与证据,有充分理由认定被告与三个第三人均掌握有公安机关已经侦破案件的相关信息。特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支持。

致 xx市中级人民政府

附:

向xx市公安局的信息公开申请书及xx市公安局的回复

xx市人民政府的行政复议决定书;

xx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公告

伪造的公章与代码证书等相关材料

篇5:行政复议申请书(单位不服)

申请人:某某技术有限公司,住所地:某市某区某某街某号;法定代表人:王某,联系电话:……。

被申请人:某市某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地址:某市某区某街;法定代表人:李某;电话:……。

申请复议的请求:

请求撤销某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作出之雨劳社伤险认决字第258号《工伤认定决定书》,重新作出工伤认定结论,依法认定齐某在2009年5月27日的受伤为非因工受伤、不属于工伤。

事实与理由:

申请人因对某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于2009年11月27日作出的雨劳社伤险认决字第258号《工伤认定决定书》处理决定不服,现依法向贵府申请行政复议。

上述《工伤认定决定书》仅仅只用寥寥五个字“经调查核实”就当然得出“齐某于2009年5月27日因工作原因导致左手指受伤情况属实”之结论,显然不能成立。被申请人作出的《工伤认定决定书》既未载明劳动者齐某的工伤认定申请所依据的事实及相关证据,更列明其调查核实的经过和依据,显而易见,被申请人所作《工伤认定决定书》违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的《工伤认定办法》第十六条关于“工伤认定决定应当载明下列事项:(三)受伤部位、事故时间和诊治时间或职业病名称、伤害经过和核实情况、医疗救治的基本情况和诊断结论”之规定,属于认定事实不清,程序违法。

其次,齐某虽系在工作场所受伤,但其受伤时并非上班时间,且在受伤前一直跟其丈夫闹离婚,经常无端辱骂其他同事,甚至于常常念叨不想活之情形,加之侯某受伤时,并没有任何痛苦的表情,即便当同事发现后叫她,她亦表现出一副无所谓之状,这是全厂皆知的事实--我们提供了在场员工的证明,也向被申请人提交的证人出庭作证的申请书,但被申请人的《工伤认定决定书》对此只字不提,毫无只言片语。从侯某受伤的前后表现,足以肯定其系自伤自残。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六条规定之“自残或者自杀的”,属于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的情形。被申请人的《工伤认定决定书》明显适用法律错误。

综上所述,被申请人雨劳社伤险认决字第258号《工伤认定决定书》事实不清,适用法律错误,程序违法,严重侵犯了申请人的合法权益。特向贵府申请行政复议,依法撤销被申请人雨劳社伤险认决字第258号《工伤认定决定书》,重新作出工伤认定结论,还申请人以公道。

此致

某市某区人民政府

申请人:某某技术有限公司 2010年2月8日

附:本申请书副本1份; 原处理决定书复印件1份; 证人证言3份一套。

篇6:不服工伤认定的行政复议案

市xxxxx

xxx x月xx日,我参加了市普法办组织的2018法治理论知识考试抽考的领导干部参加旁听庭审活动,在xxx区法院旁听不服工伤认定的行政诉讼案件庭审,实地体验行政诉讼案件的庭审审理过程。

原告na区迪高石材加工厂不服被告cq市na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伤认定一案,于xxxx年xx月xx日向cq市na区人民法院起诉,原告向该院提出交叉管辖申请,cq市na区人民法院报请cq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cq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案件管辖若干问题得规定》第四条第(二)项的规定裁定将该案交xxx区法院审理。

xxx区法院于xxxx年xx月xx日受理该案后,依法向被告送达了起诉状副本、应诉通知书、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通知书等,被告在举证期限内提交了证据和答辩状。因xxx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xxx区法院依法通知其为第三人参加诉讼,依法组成合议庭审理本案。

案件基本情况如下:

xxxx年xx月xx日,第三人xxx向被告提出工伤认定申请,xxxx年xx月xx日,被告受理了第三人xxx提出的工伤认定申请,xxxx年xx月xx日被告作出na区人社伤险认字(xxxx)x号认定工伤决定书,经被告调查核实:xxxx年xx月xx日原告的职工xxx,受单位安排在xxxx小区客户家中安装橱柜台面时,被弹出的角磨机芯片砸伤面部,经cq市xx区人民医院治疗诊断为:1.颌面开放性外伤拌皮肤缺失;2.眶膈撕裂拌内眦韧带断裂;3.轻度脑震荡。故认定第三人xxx于xxxx年xx月xx日受到的伤害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

(一)项之规定,认定为工伤。

原告不服该认定,遂向法院起诉,请求撤销被告作出的xx人社伤险字(2018)7号认定工伤决定书,责令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为,并承担本案诉讼费。

被告认为,1.原告经营者xxx在每月的二十日向第三人xxx支付劳动报酬,第三人在原告的经营场所上班,从事的工作系原告业务组成部分,第三人受原告指派到客户家中安装橱柜台面时受伤,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一项之规定;2.在认定过程中,原告向被告提供的证据材料不能证明第三人受伤不属于工伤。3.被告作出工伤认定程序合法。请求法院驳回原告诉讼请求。

庭审通过核对各方当事人身份、法庭调查、法庭辩论等环节,对案件事实、争议焦点、法律适用等问题进行了审理。庭审中,原告对工伤认定决定提出了其与第三人不具有劳动关系、工伤认定决定的事实及证据不充分等质疑,对工伤认定适用法规也提出了质疑。结合工伤认定情况,na区人社局分别对原告有关质疑当庭进行了回应与辩驳,提出证据证实行政行为合法性。第三人也委托代理人就有关事实向法庭陈述了意见、提出了证据。法庭最后宣布改期宣判。

整个庭审氛围庄严和谐、庭审程序严谨有序,庭审方式公开透明,通过庭审活动,人民法院对作出工伤认定原行政行为进行了全面严格的审视,充分展现了审判机关对行政机关的司法监督。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自觉接受法院的审判监督,对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树立法治政府形象、建设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篇7:不服工伤认定的行政复议案

一、工伤认定行政复议诉讼案件现状

2011 年至2015 年, 政策法规调研科共参与处理工伤认定行政复议、 行政诉讼案件68 件, 其中2011 年度处理7 件, 2012 年度处理10 件, 2013 年度处理12 件, 2014 年上半年处理16 件, 2015 年处理23 件。 上述68 个案件中, 裁定驳回起诉结案12 件, 判决维持工伤认定结案32 件, 经法院协调原告与第三人达成工伤补偿协议后撤回起诉的17 件。 5 年来, 针对开封市人社局作出的工伤认定行政行为引发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问题, 为优化行政复议办理工作的流程, 开封市人社局专门制定了《关于行政复议、 行政诉讼案件办理若干规定》, 做到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工作有序开展, 行政复议案件答复、应诉程序顺畅, 职责明晰。通过扎实开展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办理工作, 有效化解了争议和矛盾, 保障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切实维护了开封市人社局工伤认定行政行为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工伤认定行政复议诉讼案件发生原因

1. 单位法律意识淡薄, 漠视职工合法利益。 利益最大化是企事业单位普遍的追求。 一些单位 (尤其是中小型私营企业) 不惜牺牲职工的合法利益来实现降低生产成本, 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以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这种法律意识淡薄、漠视职工权益的做法是产生工伤行政争议的主因。 具体体现为:一是工伤风险意识淡薄, 心存侥幸, 不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 在发生工伤事故后, 不愿意承认职工所受伤害是工伤;二是经常要求职工加班加点, 导致职工长期超负荷劳动, 疲惫不堪, 极易引发工伤事故;三是为解决用工饥荒, 对新招职工不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和安全知识教育, 就让职工匆忙上岗, 边干边学, 对技术的不熟练导致工伤事故频发。

2. 职工 ( 农民工) 维权意识不强, 自我保护认识不足。 随着当今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发展, 农村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解放了一大批劳动力, 许多富余劳动力不断拥入城市打工, 开始到城市从事非农业生产。 由于文化水平、专业技术等方面的制约, 许多人从事劳动强度大、危险性强的职业。其中一些人还存在短期打工的想法, 他们与单位管理人员谈妥一天或一个月的工钱后匆忙上岗, 既不要求签订劳动合同, 也不要求购买工伤保险。 由于缺乏专业技能指导和劳动安全知识培训, 他们不适应新工作或操作生疏, 往往上岗不几天就发生工伤事故。 此时, 其他工人可能连受害者的名字都说不上来, 单位也不配合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的调查, 导致相关证据难以提取, 受伤职工长时间得不到赔偿。 比如, 尉氏县农民工陈某的案件。 由于家中承包土地少, 农闲时间较多, 陈某便利用空闲到县城打工, 且选择的工作不太固定。 2012 年5 月, 陈某在县城一金属材料公司打工的第11 天, 由于操作不当, 不慎将设备中的钢水喷洒出来, 将陈某身上大面积烧伤, 烧伤面积达70%, 造成重大工伤事故。 公司没有与陈某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也没有为其加入工伤保险。 为了获得工伤赔偿, 陈某先后经历了劳动争议仲裁、工伤认定、工伤行政复议等程序, 最终于2012 年3 月诉到法院, 形成行政诉讼。 该金属材料公司的法人认为:一是陈某为企业工作时间很短, 未做出多大贡献;二是其受伤主要由于自身操作不规范, 与企业没有多大关系;三是企业经济效益不好, 随时可能关闭。并在诉讼过程中一直主张与陈某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这拖延了其承担工伤赔偿责任的时间。后虽经法院协调, 陈某作出一些让步, 金属材料公司支付了陈某的部分工伤赔偿金, 案件得以解决, 但对于陈某来说, 其遭受的损害无法完全靠赔偿金来弥补, 其寻求救济的艰辛更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3. 法律宣传不够深入, 执法力度不够到位。 虽然国家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工伤保险法律法规, 来规范单位用工行为, 保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 但是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执行较为落后。 当新的单位成立时, 往往一方面缺乏技术与资金, 另一方面缺乏安全生产的认识和对职工合法权益的尊重。 因此, 社保经办部门在依法征收工伤保险费的同时, 应同时注重对单位、职工宣传缴纳工伤保险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但实践中, 由于相关部门的宣传工作做得不够深入, 单位的管理人员对工伤保险费的征收存在误解, 影响了其参加工伤保险的积极性。 实践中存在一些企业不但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而且在办案人员向其送达有关法律文书时, 企业负责人不予理睬, 其他接待人员对办案人员态度非常冷淡, 拒不配合执法工作。 原因在于他们认为缴纳工伤保险费是国家变相向企业要钱, 加重企业负担, 对职工没有什么好处, 还不如将这部分保险费用于发福利。 另外, 实践中社会保障执法部门的监督工作存在不够到位的现象, 也是发案原因之一。一些企业, 特别是小型企业开办后, 没有及时向社会保险征收机构申报、缴纳职工社会保险, 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也未及时发现并予以监督、处理处罚, 一旦发生工伤事故, 很容易发展为行政复议诉讼案件。

4. 法定救济程序繁琐, 部分单位恶意诉讼。 根据有关工伤保险法律规定, 如果职工未与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因工受伤后, 与用人单位发生纠纷, 寻求工伤赔偿的最长程序为:劳动关系确认—劳动仲裁—劳动争议民事一审、 二审, 工伤确认—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一审、 二审, 工伤赔偿一审、二审, 民事执行。 尽管现行的《工伤保险条例》取消了工伤确认案件的行政复议前置程序, 但即使当事人对工伤确认决定不经行政复议程序而直接提起行政诉讼, 受伤职工自与用人单位产生工伤赔偿纠纷之日起, 到最终获得赔偿可能需要一至二年的时间。 如此繁琐的程序, 为用人单位恶意申请行政复议与提起行政诉讼、人为拖长赔偿时间提供了合法的依据。

三、相关对策及建议

1.加强对职工的技能培训和安全生产教育。 针对职工技术不过关、 操作不熟练导致的工伤案件, 最好的防范措施是由单位组织他们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和安全生产知识教育。 通过采取这两项措施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能力, 从源头上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

2. 积极参加工伤保险、 分散工伤风险。 工伤保险是职工因工作原因致使身体健康受到伤害提供补偿的一种社会经济制度, 目的是保证职工受工伤后得到补偿和维护社会的稳定。 单位应当履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义务, 在保障职工的合法利益的同时, 分散工伤事故给单位带来的风险, 提高单位抗风险能力。

3.做好执法服务工作。 社会的发展要求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在人社部门行政执法管理中, 应当帮助单位从设立初期就完善用工制度, 加强对单位、职工的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和职业技能指导, 提高单位为职工办理工伤保险的认识, 促进职工主动要求与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劳动 (聘用) 合同并加入工伤保险。

4.加强执法处罚力度。 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 劳动保障违法案件日益增多, 行政执法机构存在疏于管理监督的问题。 要需要充分调动内部各部门的积极性, 加强配合, 提高执法人员的工作热情。 同时, 还应加大对单位拒缴或不按时缴纳工伤保险费、拒签劳动 (聘用) 合同、非法用工等违法行为的执法查处力度, 做到管理与服务、教育与惩戒相结合, 切实维护单位职工的合法利益。

上一篇:建团100周年团员个人2022观后感下一篇:幼儿园大班语言游戏《无锡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