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水土不服

2024-05-15

股权激励水土不服(精选四篇)

股权激励水土不服 篇1

美国的未来“为水土保持提供津贴”将会变得愈来愈重要。本文阐述了联邦政府政策和津贴的演变, 着重讨论政府津贴和私人的激励对水土保持的作用, 研究和归纳有关水土保持的经济激励, 旨在对中国的农业提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1 联邦水土保持项目的进化

在1985之前, 大多数关于水土保持的政策把重心集中在农业资金即提高农产品产量和收入上。在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关于水土保持对生产力的影响很小、而对农业 (场) 以外的影响却非常大的意识在成长。1985年, 联邦政府出台了综合性的农场政策, “农场项目经费”正式地将焦点切换到环境资金即环境保护上。农场项目经费概算由联邦政府财政每5年一次预算通过。

1.1 农业资金政策时代

在美国具有破坏性的水土侵蚀已有200年之久。在早期, 边境的扩张使得水土保持显得不很重要, 几乎没有人对此关注, 在上世纪30年代才开始发生改变。当干旱固定地出现在中西部, 耕作实践成为为“尘碗”——美国最大的灾难之一搭建舞台, 在城市上空有100平方英里范围的灰尘膨胀的大云团, 公众便开始自发和自觉地对水土保持有所行动。

1933年, 虽然国会准备开始行动, 不过它并没有把水土保持的重要性放在农场生产者的身上。而且有一个对水土保持不利的更大议题, 因为1933年的农产品价格比1929年低50%。1933年, 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行动 (AAA) 来支撑生产者收入。在1935年末, 国会创办了水土保持服务组织 (现在称为自然资源保护服务处) , 其主要任务是为农场和牧场的保护措施提供技术上的援助, 帮助主动采用保护措施的生产者。最高法院在1936年裁定AAA是违反宪法的, 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 这一公诉为支付生产者的水土保持打下了好的基础。“尽管还在判决, 政策制定者们却已渴望继续补给调整项目, 因为他们发现了一个用水土保持作为收入支撑的载体”[1]。后来生产者便开始被支付费用来留出地边种草、树或植被进行水土保持, 这旁边地可得到超过同等农作物收入的补给。因此, 农民既获得了收入的支撑又得到了水土保持激励。

EITS的实施过程是先盛后衰。从上世纪30年代起直到60年代, 联邦的政策才强调教育、信息、技术和津贴 (EITS) 的观念。EITS的成功首先是因为农民已经预见到侵蚀的后果, 也许起初它产生作用的理由是技术相对地容易应用。然而, 在EITS的鼓励下, 自愿采用逐渐地达到高峰后, 许多人开始怀疑它是否能足以水土保持。审计署1977的一项报告[2]揭示联邦的项目资金没被有效地直接用于危急的水土保持。尽管项目实施了10年, 侵蚀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1983年的一项总结报告[3]正如它的名称所反映的相同的基本观点:农业的水土保持项目错过了完全可能的对抗水土侵蚀。报告结论认为虽然农产品项目目的在支撑农场收入, 却从事与水土保持项目相交叉的目标。

收入支撑抵消了水土保持激励。当水土保持项目能被成功地用来提高农场收入的时候, 反而被证明有问题:收入支撑抵消了水土保持激励。那就是, 农场收入支撑或许致力于错过了水土保持的目标。美国国家调查议会研究报告找出了关于收入支撑项目影响的混合结果, 它们的确提供了错误的保护激励。

1.2 环境资金政策时代

1985年政策的一个突出变化是从农业资金转到环境资金。是年, 关于关心水土保持的政策革命发生了。在1985农场项目经费中的条款“1985年的食物安全行动项目 (FSA) ”受到了欢迎, 被称为“是50年来最重要的[4]”, 第一次在农场项目经费上包含了农场内的环境的冲击。强调改变环境的资金, 其中农业资金也被包括在内。三个新的保护项目产生:保护储备项目 (CRP) 、高度可侵蚀地保护和沼泽地保护。

自从1933年以后留出地边的保护项目成了美国政策的主要产物, 包括转移农产品价格和收入支撑的项目以及一些保护项目, 如50年代和60年代的土壤银行。然而, 保护储备项目 (CRP) 显示政策方面的改变突出了项目的规模和强调保护的程度, 而非价格和收入的支撑。起先, CRP的主要目标是减少侵蚀, 在后来的农场项目经费中, 目标转移到环境资金。如果土地符合六个环境因素之中的任何一个, 如与野生动植物保护或减少水污染之一有关就可以获得保护的资格。

保护储备项目 (CRP) 项目安排3000~4000英亩, 大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0%。侵蚀在项目最初的15年期间被减少了大约1/3。美国农业部做出了重要的估计:水土保持产生在农场外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农场内生产力的价值。

1985年, 另一个大的政策改变是应允项目 (CC) 。这一项目要求生产者只有按照水土保持项目的要求做并且符合标准, 才能得到价格和收入支撑的补给。保护应允项目保护的面积为1.3亿英亩。经济学者推测这些项目回报利益多于两倍费用而且减少侵蚀达30%~50%[5]。

1.3 新的千年

通过原有的和新引进的项目, 增加了在水土保持方面的承诺开支, 奖励取得成就的各种实践。在1985的食物安全项目 (FSA) 和2002的农场项目经费阶段之间被称为“农场安全和农村投资行动 (FSRI) ”, 大多数的保护资金用于土地退休。FSRI不但维护承诺开支, 而且更进一步地趋向保护环境的资金。到2007年, 项目投资水平是10年之前的两倍。开支从大约每年20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接近50亿美元。2/3的增加资金投向耕耕地的保护、高产作物或家畜类。2002—2007年环境质量激励项目EQIP (这个项目被设计来巩固几个项目并且帮助州预算的土壤保护资金, 更好地与环保需要对口) , 资金比上个5年增加了近5倍, 达到了58亿美元。而且二个非常新的项目被引入:保护安全项目 (CSP) 和农场耕地保护项目 (FPP) 。

2 政府津贴与市场/私人的激励

美国对水土保持历来重视, 而且越来越重视。水土保持涉及到农、林、牧、渔、水资源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等, 它们被纳入了自然资源的大范畴, 从环保与自然资源的整体上推进实施。美国的水土保持是通过两个方面的激励来实现的:一是政府的项目投资, 即津贴的激励;二是私人或市场的激励。一方面政府的投资项目每年在增加, 部分生产者获得了相应津贴的激励, 促使他们更积极地开展水土保持;另一方面通过私有制的条件、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环境意识的转变使得许多土地所有者在没有政府津贴的情况下也采用水土保持行动。有时他们获得了好的利润, 但更通常是他们没有获得。在没有津贴的情况下私人或市场利润的激励往往显得不足以鼓励采用保护措施。

2.1 联邦政府津贴激励

美国的水土保持有4个显著的特征:项目投资面广、量大;水土保持有一个复杂的自然资源管理系统;新的项目日益倾斜更多的资金到水土保持;项目实施已经非常成功地减少了土壤侵蚀。

2.1.1 投资项目资金面广、量大

据美国农业部公布的统计数据, 2004年联邦政府投资在自然资源保护上与水土保持有关的项目资金共达327亿美元。其中投资在水资源56.87亿, 保护与土地管理143.66亿, 娱乐服务33.24亿, 污染控制与消除85.72亿, 其它资源48.53亿 (见表1) 。2005年美国的水土保持项目覆盖了220个分水岭, 近1000个保护区域, 大约1000个县, 9000万人, 分水岭涉及面积1.85亿英亩, 面积相当于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亚拉巴马州、格鲁吉亚州、南卡罗莱那州和佛罗里达等6个州的面积那么大, 涵盖了大约23.5万个农场和牧场, 大约1亿英亩的面积。

资料来源:管理和预算办公室 (QBM) 。

2.1.2 综合、一体化的水土保持体系

水土保持被列入自然资源保护名下, 是天然环境保护中较大的一部分。水土保持项目主要是由农业部和环境署来负责操作。而且包括许多联邦和州的代理, 如兵团工程、开垦局和内务部 (分配的任务如建大坝、开垦项目、分水岭管理、防洪等) 。投资在娱乐或服务、污染控制与消除活动的资金, 也算在天然资源的总的题目之下。2004年用在水土保持上的项目资金是200.5亿美元, 占自然资源环境保护项目总资金327.22亿美元的67.39%。

2.1.3 政府政策对水土保持的倾斜

水土保持被列入环保的内容也越来越多, 项目金额越来越大。从表2的内容和数量变化上可看出美国对水土保持的重视程度, 而且在项目的计划和实施上同样能反映政策的倾斜。比如美国农业部自然资源保护项目对分水岭资源的保护范围是很全的, 在最近的一个8年期内要使全国所有的2119个分水岭至少列入保护项目一次。又如1996年在耕耕地保护项目被列为自然资源保护项目——环境质量激励项目创立后, 1997—2001年创始基金大概是每年2亿美元, 而2002—2007年增加到58亿美元, 年度资金也不断增加, 从2002年的4亿美元逐年增加到2007年的13亿美元。

2.1.4 项目产生显著效果

资料来源:经济研究服务办公室预算与项目分析资料。

2004年美国农业部的水土保持储备项目就花了16亿美元, 登记退休了3400万英亩的高侵蚀的土地 (合为47.1美元/ (英亩·年) , 略等于62元人民币/ (667 m2·年) , 项目资金主要用于支付相当于当地土地租金的津贴, 被登记的土地签订合同10~15年, 这些土地被用于种草、树或其它植被。2006年水土保持项目减少了7540万t的土壤侵蚀;创造、恢复、或提高了31.8万英亩的洼地;使用保护和实践的面积超过5000万英亩, 比2001年增加60%。成就是非常显著的, 正如美国农业部国家资源保护服务处主任阿兰 (Arlen) 对2006年水土保持取得的成就描述的那样:“我们的合作者和关心水土保持的每一个私人, 应该为这些成就为傲并对保护的未来感到乐观”。现在美国农民非常在乎他们农场的水土保持, 占美国耕地总面积3/4的小农场 (每年农产品销售收入小于25万美元) 的农场主收到来自土地退休津贴和从非农场来源的家庭收入通常比他们从销售农产品所得到的销售收入多。另一方面, 只占1/4美国总耕地面积却生产出美国农业总产量2/3的大农场, 自2002年以后也得到了不断增加在在耕耕地上的水土保持项目的津贴。

2.2 私人/市场激励

在美国, 没有津贴的私人水土保持也是很普遍的、有效的。激励的因素是: (1) 珍爱土地。土地的私有制使得土地的所有者对他们的土地十分珍爱。 (2) 效益。农民种植一些市场效益好, 同时本身又有利于水土保持的植物。 (3) 观念意识。与环境保护一样, 美国农民的水土保持的观念意识也是很强的, 水土保持是大学农业课程中的基础课。 (4) 教育。美国农场主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很高。 (5) 规模。美国农场土地规模很大 (平均约为487英亩) , 相当部分的农场主很乐意采取免耕、残渣耕作、轮作等有利于水土保持的耕作方式。

水土保持在没有政府任何津贴的帮助下, 也可能是有利益的, 那就是在津贴不被要求的情况下, 市场能提供足够的利润来采取水土保持。如果它总是有利润的, 那么它就会在美国普遍存在了, 就像在上个世纪中的前四分之三世纪那样提供技术上的援助, 费用分享和其他的资源延续到现在。根据美国农业部2003年统计, 大约有58%的农作物面积与一些农作物残渣一起耕种;其中大约36%是保护的耕作, 余下42%是精耕细作的耕地。此外, 在与残渣耕种的土地中10%被保护储备项目 (CRP) 保护, 支付津贴让生产者设定地边种草或树。研究发现, 大多数这样的土地会转回来进行生产。因此, 在美国大约一半的水土保持农田, 基本上是不显得有利润的。

当侵蚀灾害发生, 农场外的损失 (例如水库冲积、河溪受污染、航道淤塞等) 远远大于受灾农场内的损失 (例如减少产量) 。Kerry Smith[6]估计每年农场外侵蚀的价值大约是年销售收入的4.5%。而侵蚀使生产力 (如玉米产量) 在100年里共只损失掉一年产量的5%, 按1产量50蒲式尔/英亩、每蒲式尔3美元计 (注:蒲式尔为容积单位, 等于8个加仑) , 生产力损失合计只有大约0.05%。因此, 农场生产力损失也许是农场外损失价值的1%那么少, 而水土保持产生的效益则99%是流向社会。最后, 因为这些费用对他们的操作是外部的, 当农场外的费用高的时候, 生产者几乎没有动机去保持水土。

在美国基于私人或市场的激励, 显得不足以提供充分水平的水土保持, 公众愿意为水土保持提供慷慨的津贴。水土保持或许在没有津贴的大约一半的耕地上是有利润的。给予私人激励是不足以说是单独的, 因为社会所获的利益会超过生产者近100倍, 公众有激励为农民提供津贴来采用水土保持技术。自从1985尤其是津贴代替收入支撑以后已经有一个强烈向上的增加津贴的趋势, 联邦项目重点支持了水土保持。我们有理由相信美国有关水土保持政策的不断演变, 将会提供更多的经济激励来鼓励农民保持水土, 会使美国的水土保持搞得更好。

3 建议

把美国与中国的水土保持的情况进行比较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与中国的政策和文化差异很大。中国各级政府也很重视水土保持, 多年来也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措施。但是根据2002年1月中国国家水利部公布的“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结果”看, 由于种种原因, 水土流失仍比较严重。20世纪90年代末, 中国水土流失总面积356万km2, 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65万km2 (占46%) , 风力侵蚀面积191万km2 (占54%) 。在上述面积中, 水蚀与风蚀交错地区水土流失面积26万km2 (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7%) 。中国水利部副部长在2005年12月27日谈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年均洪灾损失约130亿美元 (1100亿元人民币左右) 。这些如此重大的损失主要也是农场外的损失。为此, 笔者为中国的农业工作提出以下3点建议。

(1) 更加重视水土保持。用“遭受侵蚀灾害农场 (地块) 外的损失远比农场 (地块) 内大;进行水土保持所产生的利益主要流向社会”的观点说服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去关心、重视水土保持工作。

(2) 政府应加大对水土保持项目的投资。中国人口密集, 森林资源、植被、耕地都相对较少, 因为涉及到收入利润, 农民需要采取精耕细作的方式, 许多农民难以顾及水土保持。因此需要政府更多的津贴来激励。

(3) 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 采取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方法。中国实行的是分户经营的农耕方式, 家庭的土地分散、地块小, 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创造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涉及千家万户的水土保持方法。

摘要:美国通过政府所创立的多种项目对采用水土保持实践的农场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 且对水土保持投资力度很大, 美国公众和农民都认为水土保持很重要。而联邦政府津贴对美国无论在农民采用保护措施或在已经取得的显著成就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美国的成功经验, 旨在给中国农业的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土保持,政策演变,建议

参考文献

[1]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U.S.) .Committee on Long-Rang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Soil and water quality:an agenda for agriculture.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3.

[2]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Official Report to the Con 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to protect tomorrow’s food supply soil conservation needs priority attention, Washington, D.C.CED77-30, 1977.

[3]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Official Report to the 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Agriculture’s soil con servation programs miss full potential in the fight against soil erosion.Washington, D.C.CED-11, 28, 1983.

[4]Zinn, J.Conservation in the1990farm bill:the revolu tion continues[J].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1991, 46:45—47.

[5]Hoag, D.Soil conservation incentives in the1985—1996US farm bills.World Association of Soil and Wa ter Conservation, D.Sanders, P.Huszar, S.Sombatpanit and T.Enters (Editors) Incentives in Soil Conservation:From Theory to Practice.New Hampshire, United States, Science Publishers, 1999.

什么是股权激励和股权激励的特点 篇2

其次,从股权激励的对象来讲,由于公司法对股东人数的限制,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对象往往局限于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普通员工难于享受到股权激励的好处。我国《公司法》规定有限公司的股东不能超过50人,股份有限公司股东不能超过200人。因此,在设计股权激励方案时,需要注意股权激励计划实施后的股东人数不能违反法律的规定。有的公司为了规避公司法的规定,采取委托持股、信托持股或设立投资公司的方式,委托持股和信托持股在公司上市的时候会面临法律上的障碍,而设立投资公司时,最终的股东数量也不能超过200人。

最后,从股权激励的效果来讲,一方面由于非上市公司股权流通性较差,股权激励的价值不能通过公开的证券交易市场实现;另一方面,由于股权在证券一、二级市场上的巨大差价,非上市公司股权在公司上市以后将成倍增值,给激励对象带来很大的经济收益。因此,对非上市公司来讲,如果公司并不打算上市,则股权激励的效果可能不够理想;但是,如果公司具有较好的上市前景,股权激励会有更好的效果。

案例2:风险投资中的股权激励

某文化创意公司,投资者和原股东对公司享有著作权的动漫产品估价存在较大的差距,为此,双方约定:投资者以3,000万元现金增资,占公司30%的股份;若公司第二年利润达到3,000万元,投资者向原股东无偿转让10%的股份。

股权激励的会计处理 篇3

关键词:股权激励,会计处理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情况

股权激励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 近年来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我国的股权激励试点始于20世纪末, 2006年是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元年, 1月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 (试行) 》正式实施。2007年全年一共有13家上市公司推出股权激励方案, 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在数量远不如2006年多, 但股权激励方案的质量却有了显著的提高。进入2008年后, 仅在一季度就有21家企业宣布了股权激励方案。随着《公司法》、《证券法》、《企业会计准则11号———股份支付》及《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境内) 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等与股权激励有关的法律法规的修改和颁布, 不断完善了股权激励制度。股权激励对改善公司治理结构、降低代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率、增强公司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 股权激励已经实施了4年多, 从已经公布的股权激励方案和实施情况来看, 主要采取的是限制性股票激励和股票期权方式, 其中80%采用了股票期权。以下主要介绍了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以及改善意见。

二、股权激励的会计处理

(一) 股权激励的会计确认

会计确认是指把某一个事项作为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等正式加以记录并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目前, 对于股权激励在资产负债表中如何表示存在争议,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股权激励在资产负债中作为权益还是负债表示;二是股权激励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费用还是作为利润分配的一部分表示。

股票期权是指激励对象在规定的时期内以事先确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本公司流通股票, 也可以放弃这种权利。根据负债和权益的定义来判断, 股票期权并不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 义务也是可有可无的, 并不符合负债的定义, 因此作为权益列入资产负债表比较合适。目前, 股票期权会计处理所遵守的会计准则是《企业会计准则11号———股份支付》, 股票期权支付应按照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入相关的成本或费用, 相应增加资本公积。

对于股票期权是否应该费用化处理一直存在争论。反对费用化的观点认为, 股票期权的费用化, 将大大降低公司的业绩, 造成股价下跌, 弱化对员工的激励, 尤其不利于高科技企业和初创时期企业的成长。他们认为股权激励就是让激励对象能够参与企业剩余的分配, 通过股票期权的授予, 有效地将激励对象的利益与企业本身的价值增长联系起来, 并建立起长期的激励机制。但鉴于安然、环球电讯、世通公司利用股票期权进行会计舞弊带来的严重后果, 2004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B) 颁布《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2号———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 要求将股票期权作为费用入账。美国财务会计委员 (FASB) 则于同年发布修订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23号 (SFAS123R) , 明确将所有基于股票期权费用化。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 遵循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原则, 规定了股票期权的费用化处理, 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和规范了企业发放股票期权的行为。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 只有经营者行权时, 以及未出售股票享受企业分红时, 才发生会计处理, 具体的会计处理为:在初始会计确认日及以后会计期间借记“管理费用”科目, 贷记“股票期权”科目;行权时借记“股票期权”科目, 贷记“股本”、“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科目。

(二) 股权激励的会计计量

股权激励的会计计量主要是解决计量属性和计量日。历史成本法、内在价值法和公允价值法是各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股票期权会计处理中的主要计量属性。

历史成本法不具备资产的特征, 不适合企业所持有的自由股票, 而内在价值法计算比较简单但却忽略了股票期权的时间价值, 有时不能反映股票期权的真实价值。因此,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历史成本法和内在价值法这两种方法都不恰当。随着计量技术的发展, 公允价值法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 不仅适用于金融工具的计量, 而且也适用于各种形式股权激励的会计计量。公允价值法不仅可以使股票期权的计量和其他金融工具的计量统一起来, 避免会计处理的混乱;同时公允价值法充了股票分, 考虑了时间价值, 体现期权的真实价值, 克服了内在价值法的弊端,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为操纵的可能性, 使财务报表在任何时点上都更具备相关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均要求企业采用公允价值法对股票期权的价值进行计量和会计处理。

由于不同的时点所计算出的公允价值存在很大差异, 所以股权激励的会计计量要选择恰当的计量日。授予日、授权日、可行权日、行权日和到期日是在股票期权计划中与选择计量相关的日期。行权日和到期日计量实际上是将股票期权当作一项负债, 而不是一项权益处理, 因此不合适。股票期权的实际影响在授权日就已经发生, 因此, 授权日计量也不合适。应根据配比原则和权责发生制的要求选择授予日作为计量日。

三、完善股权激励会计处理的改善意见

(一) 股东转让股票应进行费用化处理, 明确期权费用的归属

在国际财务报告的结论中谈到一些国家的企业股东转让股票没有体现在财务报表中, 财务报表的省略导致报告利润的虚增, 使财务表不再是中立的, 透明度和可比性降低, 对使用者具有潜在的误导作用。这对于中国的投资者有着非常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股东转让股票应进行费用化处理, 有利于上市公司之间信息的可比性, 有利于相关公司做出正确分析与合理估值, 避免出现偏差。

非经常性损益是公司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交易价格显示公允的交易产生的超过公允价值部分的损益属于非经常性项目。从职工薪酬定义看, 股份支付的实质是职工薪酬的组成部分, 与经营业务相关的指出, 不属于非经常性项目。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横跨数个年度, 有的甚至长达8年, 等待期内股权激励费用每年分摊。从其发生频率来看, 并不属于偶发性的支出, 因此股权激励费用不属于非经常性损益的范畴。实际上, 这不仅仅是股权激励费用的归属问题, “非经常性损益”外延的重新界定, 乃至整个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范体系的重建问题, 都将摆在监管部门的面前。因此, 需要明确期权费用的归属。

(二) 股票期权公允价值的确定

公允价值是股东大会批准股权激励当日股票期权的理论, 公允价值的确认对于不折不扣的执行这一会计准则是非常关键的一环节。目前, 我国上市公司普遍采用一次授权分批行权模式, 有些公司在激励计划中规定授予日或事后追认授予日, 还有的公司授予日不明确, 造成了各个期权存续期的不同, 严重影响了期权公允价值的计算。另外, 运用估值模型计算期权的公允价值, 缺乏对估值模型运用的经验, 也缺相应的历史数据, 造成计算参数存在问题。因此, 为了体现股票期权的真实价值, 股票期权公允价值的确定非常重要。

(三) 增加股权激励的信息披露

在强烈的利益驱动下, 股改后的上市公司虚假披露, 舞弊的手法更加隐蔽, 虚假披露、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的结合更加紧密, 并购重组中的虚假披露更加频繁, 选择性披露更为普遍。如部分公司不能对公允价值的可行权数量、期权总费用、等待期内各年度的摊销情况、计算方法及依据的相关假设进行及时、充分披露。因此, 增强股权激励的信息披露, 要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 强化执法力度, 修改信息披露标准和规则, 规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 加强一二级市场联动监管, 切实改进拟上市公司现场核查明确上市公司。新准则对股份支付的会计信息方面已设置了披露要求, 但还应该增强上市公司以后预计股权激励的每年摊销的费用额、预计股权激励总费用、股权激励费用对于公司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影响等信息的披露。

参考文献

[1]、孟林.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J].对外经贸财会, 2006 (6) .

[2]、方慧.员工股票期权会计研究[M].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8.

股权激励实施效果分析 篇4

管理层与股东之前的利益权衡问题一直是企业矛盾的焦点, 而股权激励作为对管理层的一种激励形式被看作是缓解矛盾的有力工具。不仅是在国外,近年来在我国企业中股权激励的现象也很普遍, 这对于缓解代理问题确实有很大的作用。为了规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行为,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中长期激励机制, 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2005年12月31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 (试行)》,提供了政策指引。《办法》颁布以来,股权激励得到了实务界的广泛重视。

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在探索实施股权激励的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激励模式,以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为主,以往的研究多视这两种激励模式为同质的, 并没有足够的实证研究来证明两者实施效果的差异。根据国泰安最新数据显示,采用期权和股票的企业比例越来越均衡,有更多的企业选择采用股票形式。鉴于这种新情况,本文依据最新数据通过stata软件就期权和股票这两种形式做统计分析,以期了解两者实施效果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的差异,得到一些启发, 并进一步探究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现阶段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采用股票作为激励模式。为此,本文以2007年1月至2014年6月年报中公布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对不同股权激励模式的激励效果进行进一步的实证检验, 以期能够更真实地反映我国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现状, 为上市公司选择股权激励模式提供参考。

二、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国内的大部分研究都是围绕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展开。现阶段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实施股权激励的模式主要有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两种(丁保利等,2012),而股票期权的激励模式优于限制性股票的激励模式 (徐宁,2010),刘广生等(2012)认为股票期权的激励模式具有的有效性要略高于股票期权。

由于不同激励形式其本身设定的差异,激励效果也会有一定的不同。股票期权激励实质是一种权利的授予,作为长期激励机制成本低且基本不影响公司的现金流,同时会给管理层带来巨额财富, 因而受到我国上市公司的青睐。此外,股票期权激励使管理层不承担风险,因而期权数量设计中基本不受其风险承担能力的限制,通过增加期权的数量,公司可以产生很大的杠杆激励作用。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就现阶段而言,股票期权的实施效果仍然要好于限制性股票。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2006年我国开始实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 )》, 因此本文通过国泰安数据库搜集2007年1月2014年6月公司年报中公布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在此期间公布并执行了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有341家。

为确保实证检验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样本选择严格依照如下原则:(1)剔除发行B股、H股以及同时发行多种股票的公司,保留只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因为发行不同股票的公司在编制年度财务报告时依照的财务会计准则不同,其财务指标缺乏可比性。 (2)剔除ST、PT公司,因为这类公司经营业绩较差,财务报告的风险较大,可信性值得怀疑,不具备分析价值。 (3)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故剔除金融类公司。 (4)剔除在股权激励实施期间进行资产重组、管理层有大幅度变动的以及被注册会计师出具过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等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因为以上情况可能对公司的经营绩效产生影响,使研究结论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误。 (5)剔除数据缺失以及中途停止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经过以上处理,得到有效样本286家。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根据大多数研究者的经验 ,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一般以公司业绩为衡量标准。而衡量公司业绩的指标有很多,比如托宾Q、ROE、ROA和一些加权项等。考虑到我国资本市场还处于起歩阶段,采用托宾Q值来评价我国上市公司的业绩并不恰当。而在国内的研究中大多数是以单纯的ROE或ROA一个指标去衡量公司业绩, 较为片面,同时也会给管理者盈余操纵的空间,就统计而言也有存在噪声的可能性。

因此,结合现有模型,本文借鉴盛明泉(2011)会计业绩的度量指标, 选取净资产收益率 (ROE)、总资产收益率(ROA)和主营业务利润率 (ROM)三个会计指标同时来评价公司业绩。这些指标具有财务指标可比性、客观性的特点,而且比较容易获取。其中净资产收益率(ROE)=净利润/平均净资产;总资产收益率(ROA)=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主营业务利润率(ROM)=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

2.解释变量。本文对股权激励模式的研究限定在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的范围内,由于激励模式为虚拟变量,所以用SELECTION来代替。如果样本公司运用股票期权激励模式,则其SELECTION设定为0;如果样本公司运用限制性股票激励模式,则其SELECTION设定为1。

3.控制变量。在研究中 ,除了股权激励会对公司业绩产生影响, 其他一些控制变量也会对公司业绩产生重要影响, 在实证研究过程中不容忽视。具体本文的控制变量设计如下 :公司规模 (SIZE)为总资产 的自然对数;资产负债率(LEV)为总负债/总资产;股权集中度(CENTRA)为公司前5位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总资产周转率(TUR)为营业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净利润增长率 (GROW)为 (本年净利 润 - 上年净利润)/上年净利润。

(三)回归模型

根据以往文献研究成果,本文构建如下三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检验所提出的假设:

模型1:

模型2:

模型3:ROM=C0+C1SELECTION+C2SIZE+C3LEV +C4CENTRA+C5TUR+C6GROW+ε

其中A0、B0和C0是常数项,A1-A6、B1-B6和C1-C6是系数,ε是误差项。

四、实证结果

(一)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运用stata对3个模型中的关键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得出虚拟变量SELECTION的均值为0.42,小于0.5,说明在我国,到2014年年中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时仍有一半以上选择采用股票期权激励模式。另外,样本公司ROM、ROA和ROE的平均值分别为0.2861、0.0703和0.1233, 样本公司之间业绩的差异比较小。控制变量SIZE、LEV的均值分别为21.8528和0.4224,高于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表明实施股权激励的企业都是规模比较大的。CENTRA指标的标准差为16.6084,说明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其股权集中程度有很大区别,有些公司的股权过于集中,而有些则过于分散。

(二)相关性检验和多重共线性检验

对模型中的各变量进行pwcorr相关系数检验和vif检验。经过检验变量间的相互系数比较小,且三个模型的平均vif值仅为1.3, 可以判断三个回归模型中各个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回归模型是可用的、有效的。

(三)回归结果

对模型1、模型2和模型3分别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下表。从表中模型(1)的回归结果可知,模型的调整R2为0.1850,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F统计量为57.62,相伴概率Sig.F为0.000,小于0.05,模型整体上显著。由于模型中虚拟变量SELECTION的存在,因而其系数只能简单说明采用不同激励模式的上市公司中哪类公司的业绩情况更好。当系数大于0,表明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模式(SELECTION=1)的公司业绩较好;当系数小于0,则表明实施股票期权激励模式(SELECTION=0)的公司业绩较好。由回归结果可知,SELECTION与ROE的标准回归系数为-0.0127, 说明采用股票期权模式的上市公司ROE比采用限制性股票模式的公司ROE更高,但二者激励效果的差异并不明显。同理,由数据可知回归二、三两模型的拟合优度均较好,模型整体上是显著的。

但值得一提的是回归三中SELECTION的系数为正数,说明从ROM衡量的公司业绩来看采用限制性股票比股票期权的效果要好,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最近几年期权和股票两种激励模式越来越趋于均衡这种现象。鉴于我国上市公司 中大部分 是以ROE和ROA为业绩衡 量指标 ,而ROE、ROA的SELECTION系数均为负数 ,则可以说总体而言股票期权的效果要略好于限制性股票,由于系数很小,所以差异并不显著。

(四)稳健性检验

为提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本文做了稳健性检验:进行内生性检验,用变化量来对模型一、二、三重新进行回归,回归结果与前文研究结论没有实质性的差异,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前文的结论比较稳健。

五、研究结论和启发

本文以2007年1月至2014年6月公司年报中公布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以往研究成果结合最新数据对股权激励的激励效果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就当前而言,实施股票期权模式的公司业绩仍然要略微好于实施限制性股票的公司,但二者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股票激励形式大多是为了一个具体项目或短期目标,即经营者对于股票的拥有权是受到一定条件限制的,则采用限制性股票的目的是激励高级管理人员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某个或某些长期战略目标中。企业乐于去采用这种激励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目标和需求。从ROM这一业绩指标来看 , 限制性股票的实施效果要比股票期权好,这可能也是最近两年越来越多企业采用限制性股票模式的原因。这一点与之前的研究是不一致的。当然有可能对某一具体业务项目的激励,限制性股票效果会更好,所以企业选择哪种形式是根据企业具体的长期或短期规划决定的。

根据上述研究我们得到启发:不同股权激励模式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不同,企业应依据自身情况找准定位,确定目标选择具体的激励模式,选择哪种激励模式并没有一个定性的规定,只有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方向,才能确定。同时政府应有所作为,营造大环境,制定政策,尽可能完善我国证券市场机制, 使股权激励的效果真正得到有效发挥,这需要长期的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激励、福利还是奖励:薪酬管制背景下国有企业股权激励的定位困境——基于泸州老窖的案例分析[J].会计研究,2012,(6).

[2] .丁保利,王胜海,刘西友.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在我国的发展方向探析[J].会计研究,2012,(6).

[3] .周仁俊,高开娟.大股东控制权对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J].会计研究,2012,(5).

[4] .刘广生,马悦.中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效果[J].中国软科学,2013,(7).

[5] .吕长江,严明珠,郑慧莲,许静静.为什么上市公司选择股权激励计划?[J].会计研究,2011,(1).

[6] .股权激励计划公告前的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公司治理,2009,(12).

[7] .李曜.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方式的比较研究[J].经济管理,2008,(23/24).

[8] .黄顾斌,周立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7,(2).

[9] .Yezen H.Kannan,Terrance R.Skantz,and Julia L.Higgs.The Impact of CEO and CFO Equity Incentives on Audit Scope and Perceived Risks as Revealed Through Audit Fees[J].A Journal of Practice&Theory,2014,(5).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股权激励水土不服】相关文章:

股权激励种类05-26

股权激励解读06-13

股权激励问题06-08

股权激励涉税06-22

分红股权激励协议05-24

股权激励协议范本06-30

股权激励赠与协议06-30

股权激励服务协议06-30

股权赠与激励协议07-01

公司股权激励协议07-01

上一篇:服务竞争下一篇:压裂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