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差异教学课题研究总结

2024-05-18

小学数学差异教学课题研究总结(精选9篇)

篇1:小学数学差异教学课题研究总结

2007.1小学数学差异教学课题研究总结

光阴荏苒,又一个充满挑战、富有收获的学期结束了。这学期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丰厚,全体课题组教师在继续推进“抓三大建设,重跟踪培养,让学生快乐学数学”这一学校特色的同时,以“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保持“问题即课题,教学即教研”的科研状态,落实“轻负荷,高质量”的教学方针,争取实现“不断超越,持续发展”,从而突出教研组特色。

一、重视学习理论,加强校本培训研究。

1、不断汲取新课程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要确立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就必须让学习的步伐紧跟新课程的进行。本学期教研组组织教师继续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等有关课程改革的资料,加深对其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同时重点学习了《教育新理念》、《建设新课程、从理论到行动》等专著,引领教师以新的理念来指导、阐释、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2、积极构建研究型群体,让课题研究走在理性的实践大道上.开展“学-研-讲-评-改”系列活动。“学”即定向学习;“研”即专题定向研讨;“讲”即确定教师尝试执教教研课;“评”即结合学习体会,进行课堂教学的评议;“改”即在评议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年级组在全体参与、共同研究、准备充分的基础上推出上档次的教研活动课。由年级组长带领本组成员先确定研究专题,学习有关这专题的论文、理论,然后每位老师以学习的理论为指导,自己独立备出能代表近阶段最高水平的课,在周四课堂教学展中展示自己,如五年级推出研究专题:自主探索,体验快乐;三年级推出研究专题: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学习数学等,本次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二、做好教学常规,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常规是否扎扎实实落实,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我们数学组要求教研组长、学科组长加强联系,加强对教师教学过程性监督、管理及调控,每月即时将各组员的备课情况、上课情况、作业布置与批改等进行组内通报,详细要求如下: 备课:把备课作为教师个性化创造过程的真实记录,变备“课”为备“人”,变备“形”为备“神”,要精心备课,扩大学生课堂实践的空间,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注重形成个性化的设计方案,努力探索出一条学生“能学、会学、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学得有情趣”的有效途径,努力做到每节课成为每位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的广阔天地。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年级组长每周二召集组员开研讨会,作好记录,以课前教师的个性化教案为主,强调写教学后记,记录自己的教学反思,切实提高教学水平。

作业:强调教师要精心选择练习题,不搞题海战术,同一备课组老师商议每周练习题。作业要精心批改,使学生通过练习达到巩固、提高、反馈所学知识的目的。

听课:提倡组内教师多听“推门课”“邀请课”、“研讨课”,切实提高每位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要求每位教师每月至少听同组老师两节课,要有记录与评议,使上课的老师都能有进步。

三、提高教科研活动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为了让更多的老师参与到课改的浪潮中来,及时准确地了解教改新动态,扎实有效地推进课程改革。本学期约12人参加其他学校的教研活动,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开学初,学校就申请举行数学教学公开教学观摩活动,本学期所有数学教师都能积极认真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将学习的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努力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积极参加省市等论文的评比活动。

四、重抓奥数特色,让学生快乐学数学。

学数学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数学学习不再仅仅是数学课本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同时还应关注史料、数学概念产生的背景、数学家的介绍、数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等,这些如果只靠数学课堂四十分钟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而数学兴趣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为了让我们的数学达到“寓教于思、寓教于乐、寓教于趣”的效果,我们在每周六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低年级以基础思维训练为主要内容;中年级主要内容为数学游戏、数学故事、数学谜语、趣味数学、数学讲座、课外阅读等;高年级增加生活中的数学、智能趣题、读报用报、思维训练、赛前集训等。同年级的老师进行集体备课,教学内容精挑细选,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时空。各班开设富有班级特色的“数学角”,如“数学图书角、数学乐园、数学擂台”等。由于我们拥有一支素质精良、乐于奉献的教练员队伍,本次由管琦红辅导的 “小数报”竞赛我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硕果累累无不倾注着领导和老师们团体协作的精神。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短短的12个字充分概括了我们教学教研的方向与精髓,唯有我们在这浩瀚的教海中乘风破浪、勇于开拓,才能在课程改革的礁石上激起一朵朵美丽的浪花。

篇2:小学数学差异教学课题研究总结

内容摘要: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要求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和身心发展要求,强调从不同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技能、学习愿望、理解方面的水平以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实施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也称差异性教学或个性化教学,“就是承认学生在智力、社会背景、情感和生理各方面存在差异性。教育只有适应这种差异性,才能使每个人得到发展”。小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教学,能使好、中、差三类学生从各自的起点上均有提高,能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从教学实践中探索制定差异性目标、设计差异性作业练习、开展对话式教学、实施个性化评价四个方面的课堂教学策略,以期“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差异性教学实践研究

在现行的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同年级不同班级,同一班级的学生在知识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何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这就决定了我们课堂教学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实行差异性教学。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差异,主要是情商、智商上的差异、原由知识水平的差异和认知方式的差异。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体现之一。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共同特点及个性差异,开展教学活动时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差异,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努力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选择不同层次的数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实施差异性教学,促进不同个体的和谐全面发展

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本质上是实行教育的平等,对每位学生提供适合于他们个性的教学。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人各有其长”,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增强自信心。“抬起头来走路”。差异的教学既注重学生在同一班级中学习的共同特征,又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中的差异性。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激发学生的活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被动发展的状态,努力形成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局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1)、正确认识学生差异是实施差异性教学的前提。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之间有生活经验的差异,思维水平的差异,原有基础的差异。因此,我们就不能用一个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也不能寄望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消灭差异,否则,将使我们的教学又回到“灌输”的老路。一个好的厨师要考虑如何适应顾客的口味,是厨师要去适应顾客,而不是让顾客去适应厨师;一个好的演员要研究如何适应观众的欣赏水平,而不是强迫观众适应他的演出。同样,教师要为学生服务,“教”适应“学”。教师要让数学去适应学生,当学生不能适应数学时,我们要改造数学教学,对数学实行再创造使得它适应学生的学习。

(2)、制定差异性的教学目标,以满足不同的个体需求。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活动起着明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并且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教师要根据课程总体目标以及学生个体的差异,从知识、技能、情感的基础出发,制定出适合本节教学的多元的、有差异的具体可执行的目标及教学方法,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在自身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方面有其生存和提高的空间。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确立了不同的教学目标。目标一,认识分数,能用分数表示单位“1”等分后,所表示其中的几份;目标二,认识分数,会自找单位“1”并平分,并用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然后说明分数的意义;目标三,认识分数,会根据生活中的数量,求出其中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或已知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出单位“1”的具体数量。这低、中、高三个不同层次目标的要求,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的关注,让不同层面的学生习得了适合他们发展的数学学习。

二、设计差异性作业练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业有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无论哪种,都是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巩固和运用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环节。作业的功能,除了加深对所学知识本身的理解外,更重要的是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真正实现理解并学以致用的目的。这就对作业本身的设计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1、作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特别是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情境中,会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所以在作业设计上,一定要注意作业的情境化、生活化。高年级学习数的整除的概念以后我设计了一个打电话游戏:程老师家的电话号码从高到低依次是:(1)既是8的倍数又是8的约数。(2)最小的合数减最小的奇数。(3)最小的质数。(4)最小的合数。(5)6和12的最大公约数。(6)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7)最小合数加最小质数。(8)既是奇数又是合数。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复习了数的整除的概念,同时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2、发展学生的智力,让学生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中锻炼成长。如果都是简单的问题,照书一抄,照书一背、照公式一套,学生的智能是不会提高的。这就需要引导学生逐渐从解决简单的问题向能够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发展。提高问题的类型层次。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可让学生做一回装修设计师:如果你家的地面要进行重新装修,你能为你爸妈提供一份装修建议表吗?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问题来考虑:(1)算出每间房间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每间房间的面积分别是多少?(2)根据自己家庭的生活条件和自己的爱好,在材料表中选择你需要的材料?算出所需材料的量及所需的钱数?(3)如果在客厅、餐厅的四周贴上大理石条,共需要多少米?

3、作业设计要个性化。不仅要有难度上的层次,更主要的是根据学生的智能强项,设计运用不同层次的作业。在作业的方式方法手段上要多样化、选择化。针对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实施“分层作业”策略,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更多关注的是作业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业负担问题。作业在容量上:一要考虑量力性,既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尽可能发挥学生的潜能;二要有差异性,比如部分题目只要求部分学有余力或有特别兴趣的学生去完成。总之,作业量遵循的原则不是“多多益善”,而应是“适量而有效”。正常情况下,每堂课上宁可少讲

一、两个新题目,也要努力让绝大多数学生听懂绝大部分内容,保证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并切实抓好作业、检测的当堂反馈、纠错,让学生知其然和所以然,致力收举一反三之效。

此外,实践性作业。我认为有二种类型:一种是通过动手操作,掌握数学方法、概念和原理等,如低年级布置摆小捧,操作教具、学具和绘制各种图表等。二是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数学规律,如布置制作、剪贴各种形体,到实地测量、统计调查等。

三、建立互动交流机制,构建课堂学习的共同体

“互动交流”是一种以沟通与交流为基本特征的动态行为。在当代“互动交流”已成为教师教学追求的一种状态,同时也是人们达成目的的有效手段。教学的实质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种交往、互动的重要而又根本的途径——对话。在教学中师生双方之间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在人人参与的真诚沟通中,实现自我超越,提升生命与人格,构建起课堂学习的共同体。为此我们认为:这种对话式的课堂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场革命,将掀起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浪潮。所谓对话教学,不是看是否采取了对话的形式,主要是看是否体现了“对话”的精神与原则。“对话”是师生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这正是新课程的执着追求。

1、“互动交流”不是“独白”,意味着民主、平等。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因为对话的现代意义不仅仅是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只有一个相互尊重、人格平等、互相认可的和谐的教学环境,才有助于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乐于表达自己的心声。教师“蹲下来”与学生交流,注意寻求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在一种“零距离”的,活跃和自由的状态下敝开心扉,放飞思想,实现师生的“真情对话”,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

2“互动交流”不是“问答”,意味着理解、共享。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才有师生间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会。对话与过去的“问答式”截然不同。过去的课堂问答,虽然表面上是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但骨子里教师仍然是居高临下传授知识的权威。教师的提问是有“潜意识”的,学生的回答不过是顺着教师的“潜意识”而已,最后还是要由教师一锤定音。通过对话,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变,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将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学生式教师和教师式学生,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不再仅仅被教,也通过对话在教,他们彼此相互理解,达成共识、共享实现教学相长。

3“互动交流”不是“灌输”,意味着重建、提升。“灌输”是单向顺流,而对话是多向交互。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对话产生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可以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从而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并产生新的视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同时,对话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教学信息得到交流和共享,学生的认知平衡不断被对话中的不同观点所打破,又在对话中的交流、选择和吸收中达到新的平衡。比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我们把教学活动分解成几个不同层次的阶段,与此相对应设计四个“分话题”。一是:这个由七巧板拼成的图形变换成另一个图形以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二是:为什么长方形数方格的结果和邻边相乘一样,而平行四边形却不一样?难道他们有什么不同吗?三是:为什么你想到要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四是:能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中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吗?这四个话题相互联系,又与知识形成的逻辑过程密切结合,使师生的对话变得有的放矢,也有体现了本节课的主旨,更符合“对话”的时代精神。可见“对话”不只是教学的又一新策略,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个性“解放”。

四、建立差异性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因此,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评价要尊重个体和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因人施评,凸现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过程性评价,以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1、评价个性化,突出发展性。小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评价大多采用即时口头评价形式,其实质上是一种教育行为,它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过程性评价。评价既要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不同学习个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个性化的。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评价并非“盖棺定论”,而是促进学生“长善救失”的一种教育手段,意在唤起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进一步参与,促进学生发展和完善。

2、评价针对性,体现真实性。学生个体差异,包括其生理特点、心理特征、举爱好等各不相同。外向的人喜欢夸奖,胆怯的人需要加油鼓气。但是,在实践新课程中,有的教师过分,表扬课堂上“嗨、嗨,你真棒!”不断;有的教师夸大奖励,学生脸上贴满“星星”等,造成评价的真实性被淡化,人文性被神化,这些都是对发展性评价的误解。因此我们强调评价的真实性,要针对学生特定领域的学习和个体发展进行评价。只要师生相互尊重坦诚想见,批出学生需要努力的不足之处,才有可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避免盲目乐观,使评价有的放矢。例如对学困生要采用表扬评价,及时肯定他们的闪光点,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对优等生要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这样的评价不仅能鼓励不同类型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更重要的是张扬了个性化的学习品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8

2、(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沈致隆译,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3、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教育研究》2001年第11期

篇3:小学数学实施分层差异教学的研究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 将所任教的学生, 按学习能力状况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从而展开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 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 它强调“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 要做到“因材施教, 分层提高, 让尖子冒出来, 使多数迈大步, 叫后进生不落伍, 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二、分层教学实施的指导原则

1.水平相近原则。

在分层时应将学习状况相近的学生归为“同一层”。

2.差别模糊原则。

分层是动态的、可变的, 有进步的可以“升级”, 退步的应“转级”, 且分层结果不予公布。

3.感受成功原则。

在制定各层次教学目标、方法、练习、作业时, 应以使学生“跳一跳, 摘到苹果”为宜, 在分层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4.调节控制原则。

由于各层次学生要求不一, 因此在课堂上以学、议为主, 教师要善于激趣、指导、精讲、引思, 调节并控制好各层次学生的学习, 做好分类指导。

三、分层教学的组建与实施

1.学生分层。

要做好分层教学, 首要任务是对学生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对学生的智力因素、学习习惯、基础知识等各方面都要了如指掌。把学生按知识水平及学习能力等方面分为三层, 以A、B、C分别代表高、中、低三个层次, 当然这种分类应该是不公开的, 老师不要向学生宣布, 更不能以此安排学生座位, 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是分层是相对的, 并非一成不变的。同一学生,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 其表现不同, 学习效率也不同; 对不同的学习内容, 学生的适应能力不同, 所在层次也不一定相同。同一个学生, 不可能永远处于某个固定不变的层次。因此, 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以激励的措施对待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后进生, 激励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 使他们不断跃上新台阶, 不断向高层次目标迈进。

2.教学过程分层。

教学分层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 也是教师最富创造性的部分。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低起点, 缓坡度, 多层次, 立体化的弹性教学。为了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 使课堂充满生机, 教师应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学生回答, 简单的问题优待C层学生, 难度适中的问题让B层学生回答, 这样, 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 教师再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对B、C层的学生要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帮助他们解答疑难问题, 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 让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对于A层学生, 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其思考探索, 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 并归纳出一般的规律与结论, 再引导学生变更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变式探求。对A层学生以“放”为主, “放”中有“扶”。突出教师的导, 贵在指导, 重在转化, 妙在开窍,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3.课堂练习、作业设计分层。

设计系统的数学课堂练习, 是数学教学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手段。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 对教材里的习题做适当的调整、组合、补充, 使之能从质和量两方面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业要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 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

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 可以设计以下练习题:

(一) 基本题, 是掌握该数学知识的基本要求。

(1) 求出6×8长方形的面积。

(2) 黑板长4米, 宽2米, 黑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二) 变式训练题, 是对基础题的拔高。

(1) 一块长方形菜地的面积是48平方米, 宽6米, 菜地的长是多少米?

(2) 爸妈新拍了婚纱照 , 要做一个大镜框 , 长12分米 , 宽8分米, ①需要多少木条呢?②需要多大的玻璃呢?

(三) 深化训练题, 较灵活并带有一定的综合性。

(1) 一间长8米, 宽4米的房子 , 用边长2分米的地砖铺 , 需要这样的地面砖多少块?

(2)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米, 它面积最大是多少?

(四) 发展题、选做题、开放题, 难度较大。

(1) 自找实物, 自己测量, 自己设计题目、计算面积。

(2) 一张长是12厘米, 宽是5厘米长方形纸, 最多可以剪几个长3厘米, 宽2厘米的小长方形?

基本练习题和变式训练题全班同学都要完成, C层次学生通过努力仍不能解决的, 可以寻求帮助。

深化训练题为B层次以上学生练习的内容, 但要鼓励C层次学生尽自己的能力, 能做几题就做几题。

发展题、选做题和开放题供A层学生练习, 同时鼓励B层中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练习, 确保全体学生都达到《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本要求。

4.辅导分层。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补充, 这种补充当然不是课堂的延时, 也不是变相地增加学生负担, 而是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 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对后进生而言, 除了帮助他们找到学习困难的症结外, 还要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分析, 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对优等生来说要指导他们掌握知识、应用知识, 使他们保持对数学的兴趣, 提高自学能力。

5.评价分层。

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 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如对C层学生采用表扬评价, 寻找其闪光点, 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 唤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培养他们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B层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 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 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A层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 坚持高标准, 严要求, 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 不断超越自己。

四、分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 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要实施分层教学, 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因为实施分层教学, 无疑会给任课教师带来很大的工作量, 尤其在组织教学中造成很大的麻烦。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教师必须放下架子, 切切实实树立以学生为主体, 为学生服务的意识。高素质的教师不仅要有精湛的教学方法和扎实的基本功, 更重要的是有坚定的师德信念和正确的教育思想, 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 经常进行师生交流, 生生交流, 使学生自主学习, 真正实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 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 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 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 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 使他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 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

2.必须借助家长学校, 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实施分层教学, 需要家长紧密配合, 因此, 必须借助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教师要做好中介者, 既要向任课教师、家长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 又要向学校领导及家长汇报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进展情况和思想动态, 让家长及时掌握信息, 做好孩子的指导者和监督者, 让家长监督、评价孩子在家的表现, 做到学校和家庭齐抓共管, 真正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总之, 分层教学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 既使每个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有准确的定位, 从模糊走向清醒;又打破了“优生‘差生’一锅煮 、优生‘差生’无法在课堂兼顾”的教学困 境, 每个层次的教学都可以根据本层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这样, 每个学生都能受到与其相适应的教育,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听得懂、吃得饱, 为每个学生都创造进步的机会。

摘要: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智能差异, 规定不同层次的要求, 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 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 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文章详细阐述了分层教学的涵义, 指导原则, 分层教学的实践, 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篇4:小学数学差异性教学的策略研究

一、实施差异性教学。促进不同个体的和谐全面发展。

(1)正确认识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之间有生活经验的差异,思维水平的差异,原有基础的差异。因此,我们就不能用一个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也不能寄望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消灭差异。教师要让数学去适应学生,当学生不能适应数学时,我们要改造数学教学,对数学实行再创造使得它适应学生的学习。

(2)制定切实可行的差异性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课程总体目标以及学生个体的差异,从知识、技能、情感的基础出发,制定出适合本节教学的多元的、有差异的具体可执行的目标及教学方法,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在自身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方面有其生存和提高的空间。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确立了不同的教学目标。目标一,认识分数,能用分数表示单位“1”等分后,所表示其中的几份;目标二,认识分数,会自找单位“1”并平分,并用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然后说明分数的意义;目标三,认识分数,会根据生活中的数量,求出其中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或已知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出单位“1”的具体数量。

二、设计差异性作业练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作业设计要情境化、生活化。作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特别是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情境中。会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高年级学习数的整除的概念以后我设计了一个打电话游戏:程老师家的电话号码从高到低依次是:(1)既是8的倍数又是8的约数。(2)最小的合数减最小的奇数。(3)最小的质数。(4)最小的合数。(5)6和12的最大公约数。(6)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7)最小合数加最小质数。(8)既是奇数又是合数。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复习了数的整除的概念,同时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2、作业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智力能力。如果教学按部就班,照书一抄,照书一背、照公式一套,学生的智能是不会提高的。这就需要引导学生逐渐从解决简单的问题向能够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发展。提高问题的类型层次。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可让学生做一回装修设计师

3、作业设计要符合学生个性发展要求。不仅要有难度上的层次,更主要的是根据学生的智能强项,设计运用不同层次的作业。在作业的方式方法手段上要多样化、选择化。针对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实施“分层作业”策略,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三、建立互动交流机制。构建课堂学习的共同体。

1、“互动交流”要强调民主、平等。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教师“蹲下来”与学生交流,注意寻求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在一种“零距离”的,活跃和自由的状态下敝开心扉,放飞思想,实现师生的“真情对话”,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

2、“互动交流”要注重理解、共享。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才有师生间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会。通过对话,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变,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将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学生式教师和教师式学生,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不再仅仅被教,也通过对话在教,他们彼此相互理解,达成共识、共享实现教学相长。

3、“互动交流”要重视重建、提升。对话是多向交互,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对话产生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可以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从而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并产生新的视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对话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教学信息得到交流和共享,学生的认知平衡不断被对话中的不同观点所打破,又在对话中的交流、选择和吸收中达到新的平衡。

四、建立差异性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1、评价讲究因人而异,突出个性化。小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评价大多采用即時口头评价形式,其实质上是一种教育行为,它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过程性评价。评价既要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不同学习个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个性化的。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评价并非“盖棺定论”,而是促进学生“长善救失”的一种教育手段,意在唤起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进一步参与,促进学生发展和完善。

2、评价强调针对性,体现真实性。外向的人喜欢夸奖,胆怯的人需要加油鼓气。因此我们强调评价的真实性,要针对学生特定领域的学习和个体发展进行评价。只要师生相互尊重坦诚想见,批出学生需要努力的不足之处,才有可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避免盲目乐观,使评价有的放矢。例如对学困生要采用表扬评价,及时肯定他们的闪光点,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对优等生要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这样的评价不仅能鼓励不同类型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更重要的是张扬了个性化,同时促进个体更好地发展。

篇5:小学数学课堂差异性教学之思考

摘 要: 学生的学习能力由于受到先天素质与后天环境的影响,因而差异性明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打造合理有效的数学课堂。均衡发展是新课程教学模式下提出的教学理念,是促进学生全面提升学习成效的基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间存在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小学数学教师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并制订合理有效的差异教学计划,充分发展学生的才能。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差异性教学 教学策略

小学是学生智力的萌芽时期,小学教师,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天赋,开发他们的智力与创造力,对每个学生的特点与个性准确分辨,做善于发现学生差异性的合格教师。小学生虽然年龄相仿,学习内容一样,但由于受到学习能力与后天环境的影响,知识的理解与接受快慢程度不相同,导致学习成绩的差异。因此,要正确对待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做到“差”“异”共同进步。

一、教学的目标既要确保底线,更要高端开放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节奏要符合学生差异发展的节律,实现教与学的协同发展,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为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不仅要保证底线,更要追求高端。换言之,就是教学目标要有弹性。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目标,以便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潜能,使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谐发展自己。比如练习可以分为基本练习、重难点练习、拓展练习等。操作上采取弹性措施,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完成数学练习的量。学习能力低的学生可以选择从基本练习开始,逐步加大练习难度;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跳过基本练习,直接做重难点练习,甚至可以依据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再附加一些练习,做到上不封顶,下有保底。小学数学课堂上,由于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不相同,教师可适当增加开放性的练习题,增强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思维能力。

二、实施学生差异性教学,促进不同学生和谐发展

差异教学的实质是平等教育,因人而异,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小学数学教师要正确合理地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白人各有所长,挖掘他们潜在的优势与才能,增强其自信心。在授课中,根据本班学生的水平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化被动为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1.肯定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留意由学习能力引起的学习差异,有的学生思维灵活、反应敏捷、逻辑推理强,学习理解与掌握知识的能力强;有的学生则观察力差、思维笨拙、反应迟钝,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学习理解与掌握知识的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必须正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并承认这种客观差异,制定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一章关于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教学,教师可依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设计不同等级的差异作业。由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对学习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因而很容易在这种差异化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成功,进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差异化教学策略的实施能帮助教师树立关注全体学生的理念,全面发展不同层次的学生。

2.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鼓励学生不同的学习历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让他们根据课件内容提出他们认为有益的问题,并关注学习进程中学生智力与能力方面的差异,深入探讨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教学中对每个学生公平对待、一视同仁,坚持面向全班学生,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过程中收获成功,防止两极分化。例如:教师在教学“整数除以小数”时,先让学生独自思考填空,理由是什么,然后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并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传授“整数除以小数”商不变原则。最后让学生再尝试新题先算,再一起继续探讨研究加深印象。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组织学生合作的探究学习。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不相同的,有的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强;有的则侧重于抽象思维;也有中间类型的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必然导致学生学习历程与学习方式的差异。因此,教师要注重组合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这样不仅可以使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共同探讨学习,还可以通过思维碰撞,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三、建立差异性的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教育学明确指出要建立全面的学生评价体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学习评价时应当尊重个体与个体差异,因人施评,凸显学生对学习历程的过程性评价,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1.评价具有个性化,突出学生的发展性。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时多采用口头评价的形式,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行为的过程性评价。不同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表现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当具有个性化。对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评价是促进学生提升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旨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完善。

2.评价具有针对性,体现学生真实性。小学教师数学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过程的评价时,强调评价要有真实性,针对学生特定的领域进行评价。师生之间要做到坦诚相待、相互尊重,指出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与缺点。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承认并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因人施评,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共同发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篇6: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总结

本学期开学伊始,我校数学教研组就确定以“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为主题开展研究。本期以来,全体数学组成员按照制定的研究计划,大胆实践,不断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对本期教研情况做以下小结。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提升素养。

自确定研究主题以来,数学组以课程理论和先进的研究经验为指导,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前沿的课改理论,以教育教学类专著为主要理论学习内容,还组织各位成员学习了《中小学数学教学课型研究》、《“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等有关计算教学的材料,以学校每周的教研组学习活动为依托,强调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全体数学组成员重点学习《中小学数学课型研究》中数学运算教学的课型研究,以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

二、认真组织实施主题研究,吸取先进经验,加强交流,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首先组织本组成员采取集中探讨、反复观摩、评讲评学等方式,每级重点研究两节课,边教研,边总结,通过对计算教学过程结构进行研究总结。其次,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参加计算教学评比活动,每位老师都积极参与,精心备课,上课,评课,掀起了计算教学学习研究的热潮。最后,在此基础上,组织进行了以计算教学为主题的优秀教学案例及计算教学经验交流活动,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促进作用。

三、教师教学思想行为上的转变。

1.教师能有意识地改变了以往“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在教学中不但能关注“怎样算”的问题,能能重视“为什么要这样算”的问题。

2.教师能有意识地关注每节知识点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在整体中综合认识方法、判断选择方法,灵活运用方法的能力。

3.教师能有意识地能避免教学中只关注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多媒体运用等外在形式,也注重了在教学中渗透化大为小,化繁为简、从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

四、计算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总结:

1.持之以恒进行口算训练,培养良好的速算习惯。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决定了学生的计算水平。日常性口算训练具有费时少,容量大、形式活、速度快、效果久、好操作的特点。我们通过全体数学教师坚持每天课前3分钟口算,课后利用手机上的“作业盒子”进行口算训练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口算的速度与准确率,养成了学生口算的习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2.优化算理教学,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在计算教学中,计算结果的正确与算理的理解同等重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明白算理,不仅是为了完成本节课的重点任务——“学会怎么算”,也是为了给后续教学较复杂运算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知道为什么这样算”,更是为学生今后形成良好数理运算的思维习惯确立方向——“如何寻找运算策略”。从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实践中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系统地掌握知识,形成数学能力。

首先,我们将自主探究算理教学作为研究的重点,反复研讨与实践。通过同课异构、一课多磨、观课议课等方式的对比研究,我们一致认为应使用这样的学习方式进行计算教学效果较好,形成计算教学自主探究的模式。

“学生自主尝试计算——交流讨论各种计算方法,理解算法多样性 ——横向比较多种算法的共同点——发现数理关系的本质,得出算理——应用算理,优化算法。”

例如:在教学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时,前面已经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80%的学生能够说出答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算出答案,然后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计算方法,进而在班级展示。再将学生的不同计算方法(表格法、加法、口算、竖式计算等)综合比较,同学们通过提问、质疑、比较各种算法的相同之处,引导学生发现算法,引导学生发现其算法共通之处是个位数的乘积加十位数的乘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这类计算题的计算方法与顺序,只要将学生的语言稍加规范,就成为很实用的算理。这样联系学生实际算法得出的算理,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再例如:谁能赢?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淘气 24分

29分

44分 笑笑 23分

30分 41分

理解题意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你估计谁能赢?在估算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许多算法,我们不急于给学生答案,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在学生五花八门的想法释放出来后,再引导他们:这么多方法,你觉得哪种合适?任何事物都会有潜在的规律,人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去琢磨其中的一些技巧,学生也不例外。学生通过自由的分析与比较,自然会对较简单实用的方法比较倾心。算法多样化的本质是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出发学习新知识,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而探寻解题的方法,追求算法的合理与灵活。所以,在学生自我筛选的过程中,就可以实现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转换,感受数学知识的逻辑性与关联性。

这种学习方式便于将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便于将不同学生的学习成果联系起来;便于将算法多样性与算法最优化联系起来;便于将排除非本质属性与探寻本质属性联系起来;便于将多变的外在形式与不变的内部算理联系起来。通过反复实践验证,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算理的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学生结合算理进行灵活应用、举一反三,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数理运算的本质,通过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深度增强了,促使他们更容易体会到数学理性的魅力,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次,努力实现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有效指导方法。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参与计算,感悟计算的魅力,品尝计算的乐趣,提高计算的能力。例如:在教学()+()=8时,我们让学生帮助老师解决问题:“八个孩子一起去洗手,有两个水龙头,每个水龙头旁边会有几个孩子?”通过现场表演、出谋划策,让孩子们在游戏一般的情境中充分讨论各种可能的情况后,再引导学生发现数量间的规律,学生一直兴致勃勃地探索自己的方法,阐述自己的发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达到了教学过程优化。我们的研究针对计算教学中为实现这个“转化”,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真正喜爱计算、理解计算上,做了许多类似的比较与探索。

3.运用多样化的练习形式,发展学生的计算效率。

计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适度的练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在用的过程中逐渐被接受和内化。我们积极在练习形式多样性和趣味性方面下功夫,提高练习的操作性,寓学于做,教、学、做合一;增强练习的游戏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寓学于乐。教学时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计算练习,如:把练习过程变成学生的小组活动任务、小竞赛,小游戏、自编计算题、制作算式迷宫图、算式过关游戏卡等方式都是很好的练习形式,既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变“要我练”为“我要练”,又通过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竞争意识,从而提高了计算教学的效率。

4.积极设置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认知发生于联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活动之中。”我们通过组织形式多种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经验,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体验数学思想,并主动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寻找生活中的加减乘除法;用图画、语言、算式、实例等描述除法的不同应用、讲数学故事、当错题医生、每天与家长就一个问题进行数学谈论、设计购物与租车方案等等,通过参与各种数学实践活动,学生不由自主地对计算方法及时进行归纳与总结,乐于将自己的观点与发现用各种形式表达出来。

通过这一阶段的计算教学研究,学生充分感到计算源于生活,也逐渐养成了有序思考,有条理的思维习惯,学生逐渐具备了通过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怡当的方法进行灵活计算的能力。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激发了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学生计算的积极性和计算的准确性得到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会用计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研究

巩义市竹林镇中心小学

篇7: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研究成果总结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这个课题的研究价值在于探讨、解决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指向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情况,更是为了进一步优化有关数学概念的课堂教学,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提炼,总结出适合于我校师生实际的概念教学的组织模式、设计原则以及评价方案,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一年来,我们的课题研究始终围绕我们的原定研究目标展开进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延伸了我校生命教育的内涵。

我校生命教育具体体现为四句话:呼唤知识的生命态,彰显学生的主体位,讲究方法的灵活性,拓展课堂的时空度。最初申报“小学数学概念的研究”课题时,我们也只是打算在小范围内进行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但在全体数学老师们的努力下,我们有意识地把本课题作为学校的总课题时,我们的研究一下子引起了老师们的热情参与,变得鲜活起来,凸显出更多的研究价值与意义来。

一年来,围绕概念教学怎样让知识活跃起来,让学生活动来,让方法灵活起来,课题小组的实验老师们认真研讨探索,达成了“概念教学的过程更应是一种师生共同体验的生成过程”这一研

究共识。“体验”“建构”“内化”等一些富有生命气息的词汇更多地以一种实践的

积极姿态出现于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小课题研究,教师的角色任务、师生课堂教学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使得我校生命教育的内涵得以进一步充实。

(二)探讨出一条适合我校实际的概念教学的组织模式。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对于小学生来说,概念教学的过程是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通过一年的摸索实践,我们初步将小学概念教学模式操作程序分为五个阶段: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内化——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发展。具体说来我们归纳为下面五句话:

1、创设情境,引入概念,明确目标。

引入是否得法,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而小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概念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的,因此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产生探求新知的强列兴趣,很有研究的必要。在概念教学的引入环节,我们总结出下列几种主要引入方法:(1)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实际事物中引入。提供足够的直观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看、听、摸、做等,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引出概念。(2)从旧概念引入。有些概念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在学生已有的概念基础上,引入新的概念,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复习旧知识,同时又强化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概念体系。(3)通过计算观察引

入。这种引入通常适用于揭示概念的属性、基本法则中。

2、操作感知,运用迁移,掌握概念。

感知形象是儿童学习数学的重要一环,也是为他们打开数学大门的闪光的“金钥匙”。在概念引入的基础上,教师应以足够的感性材料,组织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快乐的感悟体验中,主动地探究概念的内在本质。通过教学实践,我们的实验老师已能主动地从学生角度去思索,想到学生需要什么,脑子里会想些什么,学好本知识概念的难点在哪里,如何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感悟,填充好新旧知识间的空缺,从而主动参与新概念的构建过程。

3、比较综合,逻辑抽象,促进内化。

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学习不应看成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以一个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新发现与新理解过程,教师的任务就应当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实践中,我们主要采取了:创设认知情境、设置矛盾冲突、抓关键词、运用变式、比较异同等合理运用比较、引导抽象概括等方法引导学生达到概念内化效果。课题实践让我们明白,科学的运用方法,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概念内化,真正产生学生自己的数学理解。

4、多层训练,解决问题,巩固概念。

学习概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只有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学习才是有意义的。概念教学安排的练习类型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既要注意概念的关键性,又要

注意概念的综合性。研究中,我们把关注的目光经常性地投向学生的作业练习中,为起到巩固、深化概念的作用,我们要求概念的练习课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层次性、趣味性。形成基本练习→变式练习→综合练习的结构。重视相近相似、易错易混的对比练习,相关概念结合练,易混概念对比练,新概念要及时练,重点概念反复练。在概念教学中基本注重了六种练习方法:操作演示、反馈举例、推理判断、尝试错误、变换叙述、整理归纳。既注意概念的巩固,又重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

5、检测反馈,构建网络,发展概念。

小学数学概念间是互为联系的,绝不应孤立存在的。研究概念教学必须遵循数学教学的基本规律,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观念贯穿于全过程,突出知识与生活经验间的紧密联系、同一概念不同表示方式之间的联系、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将新知嫁接在原来的知识树上,从而使之成为学生个人内部知识网络的一部分,使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呈现出一种发展的动态。

我们归纳的以上五个步骤不是僵化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概念教学中更需要灵活处理,比如正确处理“淡化”与“强化”间的关系,如在教学《百分数》等数的概念时,我们淡化了操作,但强化了举例;教学《长方形的面积》等图形概念时,我们淡化了情境,却强化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教学《克、千克》《时分秒》《年月日》这些概念,我们更强化概念与生活间的联系。在具体地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调整以上五个环节的顺序进行灵活变化。

我们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只是做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迈出的仅仅只是第一步。如何使本课题研究更完善、更科学、更具操作性,还需要我们继续深入持久地探讨。我们坚信,在我校办学理念的正确引导下,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大胆尝试,概念教学的研究将在我校更为完善,真正实现生命的快乐体验,促进师生的长足发展。

篇8:小学数学差异教学课题研究总结

(一)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还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 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教学框架, 加上这时期的好奇心较强, 求知欲望较强烈, 在课堂中喜欢表现自己。 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差异化教学法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讨论, 同时在小组中竞赛。 这种教学模式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及需求, 能够引导学生快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集中注意力, 最终优化学习效果。

(二)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生极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 同时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 但每一位学生的模仿能力、认知能力及个性特点都存在一定差异, 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并不能够满足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实际需求, 不能够真正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结合。 但采用差异化教学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而开展的教学方式, 在此教学模式下, 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教师的关注, 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情况, 在了解中不断改变教学策略, 在强化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 也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三) 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传统教学的时间已久, 这种教学法是对学生进行单向的知识灌输, 并没有充分将学生融入到课堂活动中, 往往是教师“自导自演”, 没有充分发挥出学生主体作用。 而开展差异化教学可有效改善这一状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差异化, 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课堂教学中, 有效体现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差异化教学的方法

(一) 为学生制订差异化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教师在为学生制订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时, 首先要将学生进行分层, 依据学生学习的不同情况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这样教师才可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设置学习目标。 因此, 要求教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同时, 制定出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

如, 学习“运算律”时, 我依据学生的情况, 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三个层次的设置, 针对基础扎实、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 我根据教材大纲的要求, 设置了要让学生灵活掌握运算律的应用, 学会根据生活中的情况验证运算律。 针对基础知识一般, 成绩中等的学生, 我让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运算公式, 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得到开阔。 而针对基础知识较差、接受能力不强的、成绩欠佳的学生, 我只要求他们掌握最基本的,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单的运算就可以, 目的是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 教学内容差异化。 差异化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原有的数学教学基础上对数学教学进行改进和发展, 差异化教学突破了数学教材在内容上的限制, 数学教师应该具备创新精神, 这样才可以引领学生,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一般认为数学学习起来比较枯燥, 难以理解, 很多学生都会出现厌烦情绪。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这一学习的现状,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稳定学生的学习情绪, 在课堂上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案例进行教学, 提高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 可以加深学生学习印象, 有助于学生对方向的理解, 帮助学生开展数学学习。

(三) 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材料。 经验是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和技能。 对小学生来说经验主要是指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 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起点, 唤起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 就能把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拉近, 让学生产生学习需要, 萌发探究欲望。 但是学生的家庭环境不同、成长经历不同、社会阅历不同, 就造成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 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生活经验, 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 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材料, 适应自己的学习。

(四) 关注个体, 合理分层。 对学生进行正确合理的分层是差异教学的前提。 教师可以通过考试、与学生交流、课堂观察等途径, 调查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和基本情况, 按智力、技能、个性特点等进行分层, 可分为学优生、中等生、潜力生三层。 当然, 对学生的分层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自尊心, 采取隐形分层的方式, 即只分层不分班。 分层是相对的, 即使是同一层次的学生在各方面也存在差异, 所以同一层还可以分成几个小层次。分层也是动态的, 分层并非固定学生, 学生会发生变化, 有些学生会往上跃进, 而有些学生则会下滑, 所以经过一段时间后要重新对学生分层。 分层的比例不是固定的, 每个层级的人数并非一定要相等, 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五) 设置差异化的作业练习。 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发展, 就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设计不同要求的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差异化的作业练习, 既有数量上的差别, 更有难易上的差别。 有时为了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教师还可以通过必做题、选做题、挑战题等形式,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合理的区间内得到最大效益的练习。

小学一年级“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的数学教学中, 教师分别布置了 “完成书后练习”、“向家长介绍所学内容”、“向家长或到超市里兑换零钱”这三项作业,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完成。 这里既有基本作业, 又有补充练习;既有课本练习, 又有实践操作。 学生兴趣很浓, 人人都选择了力所能及的题目, 还提高了生活能力。

(六) 差异评价, 均衡发展。 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及学习结果的判定, 更是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的主要方法。 故而教师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堂后, 都应当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评价环境给予针对性的差异评判。 如:批改作业时, 虽然有些学生的解题错误较多, 但教师也应当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比如学生字迹工整则可以于作业本后用文字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赞扬, 如批“字迹工整, 但是在习题解答上面还需继续努力”, 等等。

这些差异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优点的同时完善学生的不足之处, 保证学生各种能力得以均衡发展。 但是仅仅是差异评价并不足以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 对此, 笔者认为, 可在差异评价增强学生信心之后, 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辅导, 保证大部分学生都可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数学知识。

篇9:小学低年级数学差异化教学研究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差异化教学;研究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学生正式进入学习生涯的阶段,在低年级学习阶段,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小学学习过程中,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由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较差,在这个阶段中数学的学习是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的一门学科。差异化教学正是在这样的学习背景下提出来的,它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教师通过差异化教学可以发现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的学习和接受情况进行总结,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差异化教学

1.差异化教学概念

差异化教学是小学低年级数学学习阶段的教学方法之一,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差异化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接受能力,把学生进行分层,实现差别化的教学,即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制订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比如,有的学生数学理解能力比较强,对数学知识的掌握速度比较快和掌握程度也比较深,这时教师就可以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拔高培养,对学生的重难点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充分发掘学生学习数学的天分和能力;对于成绩居中的学生,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重点训练,巩固数学基础知识,适当进行练习。差异化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它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差异化教学可以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2.差异化教学的内容

差异化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在原有的数学教学基础上对数学教学进行改进和发展,差异化教学突破了数学教材在内容上的限制,数学教师应该具备创新的精神,这样才可以引领学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一般认为数学学习起来比较枯燥,难以理解,很多学生都会出现厌烦的情绪。教师可以针对学生这一学习的现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稳定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课堂上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案例进行教学,提高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时,在学习位置这一小节时,教师可以针对教科书上的案例,找出学生对案例习题进行模拟,让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方向的理解,帮助学生开展数学学习。

3.差异化的教学方法

差异化的教学方法是针对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说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讲解,让学生通过练习数学题对知识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就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来看,很多教师都习惯于采用小组学习的教学形式,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学习,往往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学习的效果,使得学习小组流于形式,学习效果大大降低。数学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分组,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建立、选择时机和进行适当的评级等方面进行指导。

4.设置差异化的教学作业

在数学的差异化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就要有针对性地对待学生数学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教师要从学生学习情况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数学学习的不同情况和接受能力,差异化的设置课堂作业和课堂练习。差异化的课堂作业不仅要有数量上的差异和区别,还要有作业本身的差异,如难易程度、需要的理解能力等都是不同的。教师可以为了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作业压力,在设置作业时,可以向学生说明哪部分是必须要做的题目,哪部分是选择性题目,哪部分是挑战性题目,设置的数学练习题要遵循渐进性,由简入难、由浅入深。

5.实施差异化的教学反馈

传统的数学教学考核方式都是通过平时的测验和期中、期末考试对学生进行考核和检验的,这是一直以来的教学考核和反馈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公平性,但是这种考核方式比较片面,包含一定的偶然性,而且考试的考核检验方式只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没有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身的综合能力考核在内,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封闭性和片面性。教师应该制订差异化考核方式,不同层级的学生要制订不同的考核方式,那些数学相对落后的学生,要多发现他们的优势,并给予肯定的评价和积极的鼓励,使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那些数学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应该对他们给予肯定的评价,使他们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实现不断地超越自己和提高自己。

二、差异化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1.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小學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观察能力,由于小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会产生一些模仿活动。但是由于小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每个人的模仿能力、认知能力都是存在区别的,这就使得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会有不同的表现和接受能力。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比较笼统,没有顾及每个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不能满足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学习需求,教学内容并不与每一位同学的实际数学水平相一致。差异化教学正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情况进行教学,对每个学生都给予关注,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重视,获得学习的信心。这样有利于加深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学习程度的把握,在实现差异化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进度;不仅实现了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成绩的提高,而且还在无形之中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

2.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很多学校在小学低年级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会向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相关的思路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来思考的,长期以来这样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在差异化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尊重每位学生的学习为前提,对学生进行差异化的教学和指导,充分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不明白的地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学生的知识框架和学习能力没有形成,只是在初步的构建阶段;而且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烈,对一切事物都有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喜欢在课堂上充分表现自己。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现差异化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学习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还可以在小组中加入一定的竞赛。这样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充分发挥学生活泼好动的优势,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学生对数学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融入課堂教学中去,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集中注意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

4.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差异化教学在小学低年级数学中的运用是对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改变和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实践和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小学数学在教学模式上有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差异化教学正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它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尊重学生、了解学生为教学的前提,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自我思考能力为目标,而不是简单地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为教学目的。差异化教学的实施,丰富了小学低年级数学的教学方法,实现了数学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的创新和发展。

三、差异化教学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实施

1.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

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学生存在的个体性差异,并且把它作为教学的一种依据,而不是教学负担。教师在进行数学的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充分尊重学生存在的差异,并且能够发展这种差异,体现学生的与众不同和自我价值,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教师应该不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答;为学生提供适合学生学习的数学方法,要符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此外教师应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关注,使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不产生厌烦的心理。例如,在分组学习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善于审题,有些学生善于进行记录等,教师就可以安排一定的习题,让学生结组进行完成。而且组内成员要有不同层次的学习能力,同时练习的数学题目也是不同的。例如,学生在学习“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时,教师讲得再明了,都比不上学生自己来归纳。教师可以提问:“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是什么关系?”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或许学生自己探究出的结果会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

2.对学生进行差异化指导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进行差异化指导,可以进行分类指导和过度指导。分类指导就是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别指导,比如,在进行数学习题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在进行习题练习时,教师可以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制订一些基础性的题

目,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适当进行拔高和专题训练,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例如,小学生在学习长方形这个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讲讲你身边的长方形有哪些,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在学生发表看法之后,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之前准备的种种关于长方形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图片,从而提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种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的方式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通过长方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既让学生对长方形有所了解,又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适用性,增加学习热情。

3.尊重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数学学习的课堂上,差异化教学倡导教师要根据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和个性特点进行教学,充分发掘每个学生潜在的能力和优势,鼓励学生接受挑战,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备课,用学生可以接受的形式进行授课。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根据多样性和差异性的教学原则,制订出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而且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且发现学生个体差异存在的闪光点,对这些个体差异进行充分发掘,找出学生潜在的能力和学习潜力。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可以拿出具体的事物做例子而不只是画出图形,在学生对这些几何问题进行解答时,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而不是把数学知识局限于书本当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常用的课堂情境创设方法是利用问题进行创设,在学生解决问题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往往不止一种,因此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充分开阔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个体差异的发展。

差异化教学在小学低年级数学中的应用,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完善,差异化的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

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差异化是因材施教的实践,它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情况展开数学教学,这样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适合的教学方法。差异化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还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珊.略论小学低年级数学差异化教学策略[J].新校园:上旬刊,2014(03):163.

[2]杨洪英.论小学低年级数学差异化教学策略[J].消费导刊,2014(12):254.

上一篇:工作能力鉴定下一篇:采取措施转变作风提升服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