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小学数学教学差异

2024-06-03

中美小学数学教学差异(精选十篇)

中美小学数学教学差异 篇1

那么欧美发达国家与我国在小学数学教学方面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和区别呢? 就这个问题, 笔者结合美国HARCOURT版小学数学教材与我国苏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进行了简单的比较和分析.

一、内容编排上:两种教材各具特色、相得益彰

苏教版的数学教材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 每节课都有完善的知识与能力培养目标, 在情境创设上更符合生活实际, 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处处需要数学. 美国版数学教材创设的情境有时更有趣更生动, 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一个章节都有Problem Solving Strategy / skill的问题方法分析和解决的过程. 两种教材都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以《认识图形》这一部分的教学知识为例, 苏教版编排与HARCOURT版在处理方式上也是不一样的. 苏教版的教材编排特点为分散编排. 首先安排立体图形的直观认识, 再学习平面图形, 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 一年级上学期认识“体”, 下学期认识 “形”, 这是从儿童的认知规律出发的.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一般都是从粗略的整体感知开始, 然后对物体进行细致观察和局部研究. 儿童首先看到的是一个个物体, 在整体感知“体”的基础上, 才能逐渐研究“面”, 建立“形”的概念. 所以, 先认识“体”, 后认识“形”能降低认知难度, 有利于学生学习.

而美国HARCOURT版的教材为整体编排, 整个单元内容详尽. 每本书都独立成为一个单元, 其中几何图形知识的学习被安排在一个单元. 并分为以下几个小章节: 平面图形 (Plane Shapes) , 立体图形 (Solid Figures) 空间认知 (Spatial Sense) , 找规律 (Patterns) .

二、教育目标、理念的差异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教育模式.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 不得不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学习能力, 决定一个孩子的命运与前途, 也让教育最后变成了分数和奖状的竞争, 但是应试教育至少提供了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 美国小学的教育重在让孩子拥有自立的能力与负责任的精神. 国外的教育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用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培养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 注重对知识的拓宽和创造. 每一个孩子都是富有创造力的生命, 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能否发现他们的天赋, 把孩子们各种各样的潜能挖掘出来, 帮助孩子认识自己, 去适应社会, 适应现实, 适应生活. 可以说, 国内的教育偏重于结果, 国外教育更偏重于过程.

三、作业设计上的差异

在数学教学中, 作业是学生反馈学习成果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形式,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方法的掌握, 都离不开作业这一项基本活动, 随着不断地课程改革, 很多教师更多开始思考怎样设计出独立新型、能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数学作业. 形式单一、以“练”为主的机械式的作业模式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在美国, 孩子们的作业往往是没有标准答案, 是需要通过合作交流来共同完成的. 有实践作业、书面作业、口头、听力作业、表演作业等各种类型. 这样非富多彩的作业类型不仅能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和创造力, 还能帮助孩子们建立积极的、 健康的数学观. 不同的作业设计培养出来的孩子是不一样的, 不能一味地说国外的作业方式一定比中国的作业方式好. 俗话说有得必有失, 两者并无绝对的优劣, 而我们在吸取经验过程中不能盲目西化. 怎样将中西方的作业形式有效的融合才是我们最值得思考的.

四、学习效果的差异

中国学生的数学水平超过美国学生, 这一点可从国际数学竞赛、水平测试的成绩看到. 这是中国学生花费大量时间, 投入大量精力而获得的. 虽然通过大量练习获得一定的知识, 但是学生独立创新的能力、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一些.相反, 在国外的小学, 学生的压力小、作业少, 自由发展的空间增大, 因此国外学生都是比较喜欢数学课的.

五、发展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浅见

中美小学教育差异 篇2

10级小语2班

罗洋

20100516283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培养人类的社会活动,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

在一个学生的整个在校学习生涯中,小学,是人们接受最初阶段正规教育的学校,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教育理念,中国和美国由于各方面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教育发展水平也有着根本的不同,尤其是在作为初等教育阶段的小学来看,最为明显。

教师、学生和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其中,教师和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教育影响是联结教师和学生的中介和桥梁。对于中美两国小学教育的差异所在,首先,从构成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的教师来进行探讨。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承担者,是保存和传播人类文化的承担者,是社会延续和发展的体现者。教师作为教育的承担者,其根本人物是教书育人。广义上而言,教师和教育者是等同的,因此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的素质,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成长和发展。而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

两个国家教育的社会背景不同,因此侧重点也不同。但是就专业知识而言,中美对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还是有一致之处,都是需要取得大学学士学位及其以上的学位,进行严格的教师资格测试,得到教师资格证书进而入校执教。在中国,一张教师资格证书可以保障你的教书生涯,但是美国大部分州有两类教师证书,即临时或初级证和永久或专业证书。在美国,做教师的前提是至少获得临时证书,如果想要永久的做一名教师,除了任教的经验还需要在规定时间内获得硕士学位。高学位意味着一种保障,相信学位较高的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也有所长处。由此,可以推断出中国教师整体的专业知识水平是逊于美国的。

在中美小学老师对于《灰姑娘》这一课的讲解上,我们会发现其中的差距并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我们在佩服美国小学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反思本国小学教师的专业技能。同一个故事,美国老师是在不干扰学生的是非观念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以不同的人物立场来看待和判断故事中每一位人物的行为的正确性。而中国的小学老师在引导学生判断故事中人物行为正确与否,常常将自己主观的思维方式或传统的对错观加注在学生的身上,更直接的便是直接指出某个人的行为是错误或者正确。就像灰姑娘这个教案中,灰姑娘受到后母的不公正对待,学生凭着自己的主观想法第一时间来判断后妈是坏人,也许中国的小学教师点到这里即可,而美国的小学教师虽然赞同,可是这并不是他们认同的唯一看法,他们想让学生理解的是更深层次的一面:“我们看到的后妈好象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它的孩子。”这样的想法是在中国同样学习《灰姑娘》这一课的学生无法自主体会到的,当然教师也不会让自己的学生企及到这样深奥的道理。在这些方面,中国小学教师交给学生们的是比较肤浅的思想和知识,而美国的教师便是循循善诱,将学生的思想引导到更深的一面,这种区别是与教师的专业水平息息相关的。

教师的专业情感即教师对自身职业的真情实感,这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良好的专业情感可以促进教师的发展,从而也促进学生学业的发展。教师职业情感由对职业的认识、热爱学生的情感和对待工作职业贡献的情感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教师是对于专业情感差异还是不明显的,教师之于学生亦师亦友,但是从《灰姑娘》教案来看,对于学生而言,美国的教师更像是一个朋友,上课气氛轻松活跃,就像是朋友之间的寻常交流。但是在中国,教师是为学生所尊重的,教学课堂是严谨的,少有这样轻松对话式的课堂交流,甚至有些学生会对教师的语言行为盲从,这种现象在中国小学里最为常见。除此外,在美国的学校中,同一个班的学生中学习差距很大。但是,所见到得每一位老师对每一位学生都是一样尊重,没有给人三六九等的感觉。当学生与教师的意见不一致,老师在充分吸取学生的意见后,修正自己原来的看法。为了规范在校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出了信赖,尊重,责任,公平,关怀和公德六项超越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的道德标准。可是中国便不是,教师们常常将成绩作为一种衡量尺度,对学生的喜爱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常常存在一种优生差生的不公正待遇。

再说说教学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自学调节自己的志趣和情感,循序渐进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和社会主义品德、审美情趣的发展。

对比中美两国的教学过程,差异巨大,为什么同一篇课文,教学过程会给人完全不同的层次感。中国的小学教育是一套固定的模式,一篇文章的教学,往往会根据年段的不同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一片阅读的教学,固定的模式:标自然段—分段—归纳段意,然后针对一些重要的句子进行提问解答,点明中心思想和情感体会。教师照本宣科的引导学生做完这些步骤,那么就算完成了这篇文章的学习。然而,在美国的灰姑娘教案中,教师根本不会让学生分段落,写段意,而是以一种平易近人诙谐幽默的谈话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其中,一些看似偏离了课文主题的话语都起着微妙的作用,例如那一个关于午夜十二点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番瓜马车的后果的假设,教师这个问题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告诫同学们守时的重要性,这么轻描淡写的一个问题却会在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影响,比起在中国那种一字一句劝告学生守时的重要性真是事半功倍。此外,美国教师提出的这一系列问题环环相扣,走进课文体会中心思想,又联系实际从课文引入学生的自身,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观察两个教案,其实教师的教学目标都是从三个维度来制定的,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由这个灰姑娘的教案,可以看出中国的小学教师侧重于知识与技能,以书本为先,学生的思想认识不能偏离课本。所以,中国小学教师在总结一堂阅读教学时,启发学生所用的提问都有一个前缀:“根据这篇课文„”或者“由这篇文章得到了„”即使学生有所心得体会,也缺乏自主性和新意。然而,美国教师借课文中的内容引发一系列的问题诱发学生自主思考,得到启示,教师再加以复述总结,可以说这些体会是属于学生自己的。

过程与方法的不同直接会导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差异。中国教育总是按部就班,有着严格的教学方案,因此形成了了一套学习课文的模式,而美国则是相对活跃许多,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有创新,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向上发展,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美国教师便予以尊重,争取把学生的潜能发挥到最大。而中国的小学生常常将思想局限在书本上,高度的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因此,教师少有遇上学生提出反对意见,即使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但脱离教师原本的教学秩序也常常被驳回。

如果说中国的小学教师注重的是对书本的知识和情感的认识活动,那么美国的小学教师就是更加注重学生个人的审美和情感的认识活动。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孩子缺少自主创新的精神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美小学数学教学差异 篇3

关键词 课堂提问案例 中美课堂提问 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1 中国中小学课堂提问个案

1.1 教学片断

教学片段1:

教师:北方在南北战争中取胜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学生:因为林肯当选总统,领导决策正确。

教师:你的意思是说……老师自己回答完了这个问题,接着,老师又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美国南北战争导火线;(2)南北战争的性质。(教师提问完后就开始按历史发生的时间顺序讲述课文)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还存在哪些疑问。(学生沉默)

教学片段2:

教师:我们今天一起来探索蚯蚓的奥秘。首先我给大家讲一个关于蚯蚓的故事……(学生们都伸长脖子仔细听。)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学课文和图片,然后回答问题。(课件出示问题)(1)蚯蚓是什么颜色的?(2)蚯蚓是怎样运动的?(学生埋头自学课文)

教师:好,现在我请同学们来回答问题。(学生大部分低头不语,教师开始指定部分学习好的学生回答。)

学生A:蚯蚓大部分是灰色的。

教师:很好,请坐。那谁知道蚯蚓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通过身体和地表的接触。

教师:不对。

教师开始板书,学生记笔记。

1.2 片段分析

1.2.1 课堂提问类型

根据戴维斯对课堂提问类型的分类,课堂提问分为封闭型问题、开放型问题。在教学片段1中,教师提出的诸如“南北战争的性质”等问题有固定的答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属于封闭型问题,学生只要在课文中找背诵下来就可以,不需要动脑。而当教师提问北方在南北战争中取胜的原因时,让学生尽可能用自己的话说,这表明该教师有提出开放型问题的意识,但教师很快将答案灌输给学生,开放型问题就此结束,课堂提问类型比较单一。

1.2.2 课堂提问氛围

在教学片段2中,教师开始用故事引出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但之后教师提问措辞过于严肃,如“请同学们自学课文和图片,回答问题”,气氛紧张。然后指定学生回答,没有给学生相同的参与机会,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没有被提问的学生懒于思考,还容易在学生间引起敌对情绪。当学生回答完问题时,教师的评价用语单一,仅是对错之分,千篇一律,不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

2 美国中小学课堂提问个案

2.1 教学片断

教学片段1:

教师: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知道,美国独立战争最后的结果是?

学生A:北方战胜了南方,实现了统一。

教师:对。关于美国的南北战争你们都知道什么?(学生积极举手发言)

学生B: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教师:那试想如果没有林肯的出现会怎样?

学生分组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指导学生认识战争发生的必然性及北方战胜的必然)。

教学片段2:

教师:说一说,你们现在对蚯蚓有什么了解?

学生A:他们没有脊椎骨。学生B:他们有许多条腿。

教师:好,今天我们一起来观察蚯蚓,看看会发现些什么。(教师来到其中一位学生的身边观看)

学生C:我发现蚯蚓的身体上有两只手……

教师:好,现在让我们来交流一下都发现了什么。

学生:每次我把蚯蚓放在有光的地方,蚯蚓都会逃跑,我認为蚯蚓不喜欢光。……

教师:是不是还有更多的问题等待我们探究呢?……①

2.2 片段分析

(1)课堂提问类型。在美国,受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影响,比较注重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思考。在片段1中,教师综合运用了封闭型、开放型的问题,如“课文中得知美国独立战争最后的结果是”,在课文中有固定答案,属于封闭型问题,但课堂提问的重点放在了开放型问题上。如“那试想如果没有林肯的出现会怎样”之类的开放型问题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对此有兴趣,思维高度集中。开放型问题涉及的知识面广,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课堂提问氛围。在教学片段2中,教师没有像前面提到的中国课堂一样,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图片和教师主观阐述的形式来学习,而是让学生观察蚯蚓,通过各种形式学来习有关蚯蚓的知识。尽管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是不完全的或不正确的,但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严肃的批评,而是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指正,避免学生产生害怕教师害怕学习的情绪。课堂氛围比较好,师生关系融洽,而且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交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学生在和谐的课堂里既学习了知识又愉悦了身心。

3 美国中小学课堂提问对中国的启示

3.1 教学中综合运用开放型、封闭型提问类型,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促进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最直接的手段。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提问。在封闭型和开放型提问类型中,开放型提问能有效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有侧重地进行开放式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综合运用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既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又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发散学生思维。

3.2 运用适当的提问方式和评价语言,构建民主和谐的提问氛围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构建民主和谐的提问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的权威,要注意措辞,对学生的评价要中肯,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和蔼的态度面对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学生一视同仁,尽量照顾到每个学生,使学生在和谐的教学氛围里成长进步。

注释

① 唐湘桃.中美中小学课堂提问类型及提问基本模式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中美小学数学教学差异 篇4

一、上下课安排

与中国国内小学不同。美国小学早上8点到校, 9点开始上课。8到9点之间学生们被安排在自己的主教室, 也就是班主任的教室, 在班主任指导下进行活动。9点的时候, 学生们排好队依次由老师带领到即将要上课的教室。每堂课45分钟。下课时由该堂课的任课教师带领到下一个教室。没有课间休息时间。到了中午。先安排高年级的学生在户外进行自由活动, 低年级的学生在餐厅就餐。时间20分钟。低年级的学生就餐完, 排好队到户外进行自由活动, 换高年级的学生到餐厅就餐。活动时间一到, 由专门的教师带着排好队的学生到下一堂课的教室去上课。美国小学下午3点放学。学生排好队在教室走廊等候着家长接放学。美国小学没有中午午休的习惯和时间。每天的课程安排紧凑有序有效, 体现了美国人珍惜时间和讲究效率。

二、课堂纪律

不论是哪个国家的孩子, 孩子的天性都是好动, 注意力集中不了多久。为了能够使教学顺利进行, 必要的纪律管束是必要的。国内的孩子由于从小的教育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课堂上捣乱要被老师批评或者用其他方式惩罚, 而在该小学, 吼骂学生是不允许的, 在国内盛行的罚站也是不能的。教师面对课堂上捣乱的学生都是轻言细语叫到一边进行教育和帮助。美国盛行的教育理念是鼓励教育, 无论学生最终取得的成绩好与否, 都是鼓励做得不错, 下次继续加油。美国课堂纪律管理形式多样, 如奖励性地给贴画, 或者每天给每个学生表现优劣的竞争性图表等。

三、布置作业

与国内中小学家庭布置作业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在国内, 由于偏重应试教育, 造成中小学家庭作业多, 学生被压得透不过气。然而在美国, K-3年级学生是不能给他们布置家庭作业的。按老美的话来说是种虐待。他们认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就是要尽最大限度地释放他们的天性, 培养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所以在课堂上学习就行, 课后是孩子自由学习或玩耍的时间, 不能由老师强加给学生家庭作业。

四、家长参与

在国内, 考试是家常便饭, 而且通常都是通知到学生知道即可。而在美国, 不管考试大小与否, 都要通知到学生家长, 家长参与很重要, 他们认为可以帮助自己的孩子做好复习, 积极备考。

五、汇报成绩

斯帕坦堡小学校长每个月要召集校董事会各成员和家长进行例会, 汇报学生们在每一阶段的学习情况。笔者在该校开始进行汉语教学并在一个月后被校长要求在每个月的例会上进行成绩汇报。成绩汇报的形式, 笔者采用的是由小学生们进行中文歌曲合唱和独唱。校董事会各成员和家长们对向而座。按笔者习惯性思维, 学生应该是面对校董事会领导进行表演, 但是却与此相反, 全程都是学生面对家长进行演唱和成绩汇报。这深深体现了教育是对谁负责和对谁服务的精神。

中美小学教育存在很多差异, 这些差异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说很重要, 要不断发现差异, 了解掌握这些差异能让对外汉语教师避免一些工作失误, 融入当地教育习惯和规定, 从而更好地进行汉语教学。

摘要:在美国对外汉语教学中, 对外汉语教师深深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中美文化的差异冲突, 而且也感受到中美国家在教学理念, 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差异。为了更好地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水平, 了解掌握这些差异, 融入当地文化和教学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教学理念,教学管理

参考文献

[1]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1.

[2]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0.

[3]吴晓露.说汉语谈文化[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4.

[4]杨瑞, 李泉.汉语文化双向教程[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9.

中美钢琴教学差异研究论文 篇5

一、中美钢琴教学在“开放性”方面存在的差异

(一)教学理念上的差异

美国“追求个性、自由、民主、开放”的文化,在钢琴教学中体现为“以人为本、张扬个性、倡导自由、鼓励创新”的开放性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个性,考虑学生的多种可能性,鼓励自主学习,倡导讨论式、对话式教学,鼓励探索和编创,强调表演与教学实践。记得有一次上钢琴课,弹奏的是德彪西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我的导师Dr.Amstutz问我:“yanting,你认为这个少女是怎样的一副画面?例如年龄多大?性格是怎样的?”我说:“我觉得应该是一个15岁左右很内向的少女。”Dr.Amstutz笑了然后说:“好吧,你跟我所想象的少女是不一样的,非常好,所以你在弹奏时要尽可能地成为你想象的那个少女,成为音乐中的一员。”再比如,当我弹奏贝多芬的奏鸣曲时,我不太确定自己对和声的强弱处理得好不好,因为有的时候谱子上标记的是f,但我自己总想弹弱一些。这在Dr.Amstutz那里也能找到答案。“谱子上的强弱标记是贝多芬的想法,他是位很伟大的音乐家没有错,但并不是代表我们都要按照他的想法去弹奏。你完全可以根据你自己的音乐感觉和和声走向来弹奏。”美国茱莉亚学院的钢琴系主任卡普林斯基指出,艺术家需要有独树一帜的声音,因此,学生要从自己的灵魂出发,主导演奏。况且,学生也不可能永远按着老师的想法去弹奏。教师的工作绝不是“独裁”,而是引导。在钢琴教学中,卡普林斯基会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让其展示自己独特的想法。只有当学生无法理解或解释自己的弹奏时,她才会发表意见。

(二)教学目标上的差异

我国的钢琴教学目标,从幼儿学琴开始一直围绕一个功利性目标:“考级”或“钢琴家”。社会上的钢琴业余考级、钢琴比赛主要以演奏技巧水平的高低等专业性的要求作为评判优劣的标准。在功利性目标的引领下,很多家长和老师一味地追求考试级别而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单纯强调速度、难度等技术性而忽视了情感和音乐性,过度关注专业方向而忽视了学生对音乐兴趣、热情、快乐感的培养,失去了钢琴教学在培养人的素质、陶冶人的情操等方面的教育价值。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盛一奇指出这一教学目标的缺陷:“当前中国钢琴教育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把专业教学模式引入了业余教学”、“家长的功利主义让很多琴童学琴就是为了考级,然而专业教学并不能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这一目标所造成的危害,是让很多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半途而废。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是全世界学习钢琴人数最多的国家,但学习钢琴的儿童中能坚持8~的不到5%。美国钢琴教学的目标定位在提高人的素质,视作是人生活的一部分。“理想的教师是鼓励对音乐以尽可能多的方式进行开放自由的探索的人,以广泛、深刻、音乐性的理解为首要目标,将技能培养作为达到那个更大目标的一种必要的手段。换言之,在美国,理想的境界是提供一种音乐性的教育而不是音乐培训———这是一种包容性更强,基础更广泛的音乐学习课程。”[4]世界著名钢琴家、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教授维多利亚莫什塔科说:“美国孩子学琴不会把成为钢琴明星定为目标……很多美国人整个家庭环境就喜欢钢琴,他们让孩子去学钢琴是没有太大目的的……学琴的同时孩子们还要多看书、听音乐会,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其实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学钢琴要注重音乐的表现和音乐素养的培养,而不能仅仅训练技术、指法等,仅技术很流畅是没有用的。中国孩子学钢琴流行的趋势是太注重技术方面的东西,反而削弱了音乐素养上的表现。学琴者不能忘了钢琴最灵魂的东西,尤其是情感的表达。”

(三)课程设置上的差异

从1980年以来,我国钢琴教学的课程主要以周铭孙主编的《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和周广仁主编的《钢琴考级教程(业余)》为主要教材,基本上是全国统一的课程。钢琴曲目主要是古典时期莫扎特、贝多芬的钢琴作品,浪漫时期李斯特、肖邦的作品,巴洛克时期巴赫的作品。常见的还有俄罗斯作曲家和格里格等北欧作曲家的作品,如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但欧美现代作曲家的作品很少出现,更不用说一些当代作曲家的新作品了。另外,我国钢琴教学课程的封闭性还体现在单纯的琴房练琴上,不重视实践教学课程。斯坦威艺术家茅为蕙对国内的钢琴教学并不推崇,她说:“几十年过去了,还是填鸭式的,孩子们每天关在琴房里练琴,很少有上台的机会,老师也很少表扬,其实上台一次比台下多少个钟头都有用。”美国钢琴教学在课程上是开放性的,没有全国统一的课程,也没有全国统一的标准。美国钢琴课程开发与选择的特色之一是“各具特色”。钢琴课程都是教师自己研究开发与选择的,教学课程各不相同、各具特色;美国钢琴课程开发与选择的特色之二是“与时俱进”。大量的不同风格的现当代钢琴作品被吸收进新课程。美国钢琴课程开发与选择的特色之三是“多元化与本土化”。少数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爵士音乐、布鲁斯等也纳入了钢琴教学的课程之中。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音乐学院的钢琴教学课程中,有一种开放性的studioclass课程(是一种钢琴教学开放性课程,一部分学生进行钢琴演奏展示,其他同学观摩轮流,然后师生交流研讨———每学期每个学生都进行3~4次的钢琴演奏展示),按课表的统一安排每周上一节。在每周的studioclass上,我都有机会听到其他学生们弹奏的各类风格的作品,有很多是我从来都没有接触过的,例如巴托克的前奏曲,舒曼的练习曲等。此外,在课程设置上,美国更注重演奏实践,孩子从学琴开始,每年都要举办自己的演奏会;专业学校的钢琴教学,除了要求学生完成学校规定的实践课程外,还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课后的实践活动,包括社区的演出与教学活动。

(四)教学方法上的差异

我国钢琴教学的方法几十年来基本上是传授式、灌输式、填鸭式的单向封闭教学,学生机械地模仿,被动接受。“中国传统的学校音乐教学几乎完全重在培养一套狭隘的表演、听力和记谱技能。结果,教学方法主要靠死记硬背、练习、模仿、重复和按部就班的习惯养成。”这种“一对一”的封闭方式,很少有与其他老师、同学交流的机会。“在中国,当学生分给了某位老师,学生好像就是这个老师的,不肯再与别的老师分享情感,缺少自由视野的空间。”美国钢琴教学在方法上多样而开放,如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探索创编教学法、兴趣教学法等。西弗吉尼亚大学音乐学院PeterAmstutz教授不给学生规定曲目,只是提出一个练习曲目的范围,让学生自己先听一听这些作品,然后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练习曲目,用他的话说就是:“你喜欢什么曲子就选什么曲子”。我们国内的老师总是在学生弹奏一首曲目后,便按照自己的要求指出曲子弹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一句一句“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去弹奏,Amstutz教授不是这样,他总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你弹奏这首曲子有什么问题?”然后会先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发现的问题,再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的提问、学生之间的讨论,可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评价上的差异

我国钢琴考级制度在钢琴教学评价上起到了“唯一标准”的作用,家长评价学生、学校升学加分等,都以“考级”来衡量,使“考级”变味,成为应试教育的评价工具,考级(考级不合格或考的级别比别人低)给学生更多的是失败感。老师评价学生过于注重速度、难度、指法、手型等技术上的评价,而学生对于技术的掌握永远是滞后的,因此,学生得到的评价也永远是消极的———速度不够、力度达不到、强弱对比不够……这也不行、那也不好。消极的评价往往打击了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兴趣和自信心。美国没有全国性的钢琴考级制度,钢琴老师对学生的演奏评价更注重音乐性和创造性,特别是把学生的表演放在第一位,而非技能。美国学生在自己的演奏会上,获得的往往是成功、快乐、自信……美国钢琴教育家兰德尔菲伯尔说:“对于钢琴演奏来说,真正的标准是艺术性,它远远超越了单一的演奏技巧,我称之为‘艺术演奏之道’。”在中国的大学,期末考试钢琴的成绩就只取决于最后在台上的表现,而在美国,教授更看重的是学生平时的努力和付出。Dr.Amstutz曾经跟我讲说:“yanting,对于期末考试你完全不需要有压力,我们都是你的朋友。你平时的努力我们知道,即使你在最后的考试中因为紧张而弹得不如平时好,我们会非常理解而且会同样给你好的分数。”美国钢琴老师在教学中大多运用激励性的积极评价。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白瑞施耐德教授和娜丽塔特鲁教授的“课堂教学氛围都相当令人愉快。从分析数据可以看到,两位教师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都很频繁,特别是当学生按教师要求改进了演奏,教师会即刻给予肯定,这使学生更为明确正确的演奏方式,宽松的课堂气氛也增加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

二、美国钢琴教学对我们的启示

(一)以人为本,让音乐成为生活

美国钢琴教学以人为本、钢琴是生活的一部分、音乐素养是人的重要素质的理念和目标,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们要把“让音乐成为生活、培养学生的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作为我国钢琴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尊重学生的创造,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方式,给学生自由发展和创造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让钢琴成为每个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从中找到钢琴教学对于自己的更多意义,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快乐地成长。

(二)开发多样性、开放性、实践性的课程

美国钢琴教学多样性、开放性、实践性课程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的钢琴教学课程除了让学生学习演奏传统的经典曲目外,还要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一些现代风格的曲目,更要让学生多了解和学习我们本民族的一些曲目,让学生对钢琴练习曲目有更多的选择,更容易找到和练习他们自己喜欢的音乐风格作品。要定期组织举办学生个人演奏会、小组观摩研讨会、听大师演奏会和各种音乐会,给学生提供多样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拓宽学生学习的.视野,丰富演奏的方法、知识和经验,提高钢琴演奏的能力。

(三)关注演奏技术,强化音乐性方面的教学指导

“以往的钢琴教程过多强调的是弹奏技巧,而忽视了孩子对音乐的理解和与音乐的融合,更不能使孩子按照自己的理解对音乐进行表达。于是,僵硬和机械成了与学琴相伴的魔鬼。”钢琴演奏的音乐性和技术性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不要走向片面。钢琴演奏的音乐性和技术性,犹如人的灵魂和躯体,二者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整体。音乐性是技术的灵魂,技术是音乐性的躯体(载体)。只有技术性没有音乐性,再高超、精湛的弹奏犹如没有灵魂的机器人弹琴一般;如果没有技术作为载体,音乐性则无安身之处,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在发扬我国钢琴教学重视弹奏技巧———“学生基本功扎实”这一长处的同时,要学习美国钢琴教育重视音乐性的优点,强化音乐性方面的教学指导,让学生了解和理解作品所蕴含的作者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丰富的情感,或柔和,或抒情,或喜悦,或悲伤,或富有美感,将内心情感、内心歌唱与身体语言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和情感,让钢琴“歌唱”起来。

(四)注重培养兴趣,给学生创设自由创新表达的空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我国无论是从国家还是从家庭层面,越来越重视孩子音乐素质的培养,学习钢琴的人数逐年增多,这是一种社会进步和文明的表现。我们每一位钢琴教育工作者都要树立一种社会责任感,注意正确引导和保护这种积极性,而不要扼杀孩子学习钢琴的兴趣。因此,我们要学习美国钢琴教学注重兴趣培养和快乐学习的理念和方法,把培养孩子兴趣和激发孩子表达快乐的愿望作为教学的重要推动力,采取多种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形式去开展钢琴教学,让孩子始终处在一种快乐学习钢琴的状态,引领孩子从对弹奏钢琴感兴趣到喜欢学习钢琴、再从喜欢到热爱钢琴表演。钢琴演奏不是对前人演奏的翻版,而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每个演奏者自己对乐曲独特的诠释和创新。我们要学习美国钢琴教学鼓励学生即兴演奏、探索与创编等教学方法,从启蒙阶段就要培养学生“独树一帜”的创新意识和“个人风格”意识,鼓励学生用钢琴来表达自身情感和创新热情,每一首曲子都要留给学生思考、反思、探索、创新和自由表达的空间,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演绎曲目,华彩乐段让学生自编自弹,让学生即兴弹奏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心底的声音等,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新力。

(五)采取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从快乐中获得成功

中美小学数学教学差异 篇6

关键词:文化差异;教材差异;角色差异;教法差异

是美国的基础教育好还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好,这是一直以来人们就争论不休的问题,我想这永远也不会有一个正确的答案,也没必要非要得出一个正确答案。

下面我们从中美教学上几个方面的差异来看看我们能借鉴些什么:

一、教材上的差异

中国的英语教材编写非常合理,也很有条理,语法规则的教授安排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有很多对话及实例也很切入和符合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场景。可是学校对教材是没有选择的,同样的教材人手一册。老师备课时侧重于帮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对每个句子做语法分析。

与中国不同的是:在美国教材的编写与选择是多种多样的,教材从来都不是规定死的。不像在中国,同年级的每个班使用的都是一样的教材。在美国每个学校的每个系都会发给老师一张教材目录表,告知各个年级所需选择的教学内容,以便教师对教学内容有个整体的规划与考虑。一般每个年级的阅读书目均有数本以上,足够该年级的各位老师选用。例如,在教九年级英语或ESL的中级班时,有的老师选法国作家圣·安东尼写的《小王子》(Little Prince),狄更斯写的《圣诞歌》(Christmas Carol),而别的老师可能会选狄更斯写的《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等,这是与中国很不相同的一点。在中国,同一年级的不同班里所学的教材很多时候是不同的,但是它们都是学校指定的教材,符合同一个教学大纲的要求。

二、角色上的差异

在不同的文化里,或者说在EFL国家和ESL国家环境里,学生对老师及其课堂教学有着不同的期盼,而老师在课堂上也充当着各种不同的角色。在EFL环境里,如在中国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一直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式,那就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的教学理念是灌输,学生只能认真地聆听,没有太多的发言权和表达权。老师占有“主动权”,他控制着每一分钟,学生则是“被动”地学习,期盼着老师能够逐字逐句地教授每一个单词,尤其在讲授英语语法时学生更是没有任何的知识基础,完全由教师讲解被动地接受,接受大于理解。另外学生还希望老师不要布置那么多家庭作业,教材容易些,每次上课不要教太多内容。

在全英语环境里如在美国,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恰好与中国相反,他们要求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地位是起辅助作用和引导作用,他们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独立操作实践能力。与中国一言堂的教学理念完全不同,课堂气氛追求活跃和谐,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教学气氛中完成学习活动和教学任务。

在中国,老师批卷,批作业,一般都用红笔;在美国则不用红笔,而是用绿笔、蓝笔或是铅笔。这表明美国老师在学生作业本里给出的只是参考意见,并不代表权威!

以上有些是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造成的,也由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所决定的,在这个与时俱进的时代,英语课堂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首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陈旧落后的教育理念,运用全新创新的教学方式,把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引入课堂教学中来,让我们的英语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在提升学生全面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同时,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独立思考、独立操作与实践的能力,培养适应社会的全面发展,具备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人才。

虽然两国文化存在差异,教师对学生与学生对教师的期盼都有很大不同,但当今的学校教育与改革告诉我们,变革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扮演的角色是刻不容缓的,课堂改革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更好地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空间与时间内获取最大限度的知识量,教学改革目标的制订让教师与学生都重新回归于课堂,教师只有运用全新的教学方式让每一堂课上出特色,教学的目的才能真正得以体现。特色教育、特色教学、特色课堂是教师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和保障。

三、教法差异

众所周知,东方民族性格内向,讲求含蓄;而西方民族性格外向,有什么说什么,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因为这种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差异,在中国和美国两个不同的文化里,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对老师的期盼也就不一样,教学方法自然就不同。

例如,有学生这样说中国的课堂,老师在前面讲,学生在下面认真地做笔记,学生有疑问的地方下课再问老师。而在美国的课堂里,老师只讲大约15分钟,内容多半是读一个故事或一本书,然后和学生一起brain storming出书中的几个要点,而且学生可以不断地质疑老师。

最后,我想说的是,不管是中美教材上的差异,还是角色上的差异,或是教法上的差异,这些都是不同的国情、不同的文化背景所致,人们对良好的教学有着不一样的认知,有着不同的理解。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才能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帕特·唐,林羽.我在美国教英语[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10.

基于教学视角的中美会计差异研究 篇7

一、会计循环

会计循环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 全面、连续地进行会计处理所必须经历的各个会计工作步骤。

(一) 中国会计循环

1. 经济业务发生后, 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2.审核原始凭证, 分析经济业务, 编制记账凭证;3.根据记账凭证所确定的会计分录, 登记日记账和分类账;4.登账完毕, 编制试算平衡表;5.期末, 对应调整的会计事项, 按权责发生制的要求作出调整会计分录, 并过入相应的分类账, 再进行第二次试算平衡;6.进行财产清查、对账, 作出结账分录, 结清所有收入、费用等虚账户;7.编制会计报表。

(二) 美国会计循环

1. 确认计量交易或其他事项经济业务 (identi-fic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transactions and other events) ;2.在日记账中编制会计分录 (journalization) ;3.过账, 即根据日记账中的分录过入各总分类账 (posting to the ledger) ;4.编制调整前试算平衡表 (unadjusted trial balance) ;5.编制调整分录 (adjustments) ;6.编制调整后试算平衡表 (adjusted trial balance) ;7.编制会计报表 (statements preparation) ;8.编制结账分录 (closing entries) ;9.编制结账后试算平衡表 (post-closing trial balance) 。

对比中美会计循环步骤可以看出:首先美国会计循环中存在编制结账分录, 将所有的收入、费用类账户的余额转入“收益汇总 (income summary) ”, 并且是在编制会计报表之后进行, 说明会计报表编制时并没有依据结账分录, 而是依据调整后的试算平衡表。其实我们的会计循环步骤中间也蕴含着结账, 把所有的收入、费用类的虚账户结转到“本年利润”, 只不过是在编制会计报表之前进行的, 是编制记账凭证中的一部分。其次, 美国会计的试算平衡步骤比较重要, 有调整前的、调整后的、结账后的三次试算平衡, 而中国会计仅进行调整前和调整后的试算平衡。

二、账簿设置

账簿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结的账页组成的, 用来序时、分类地记录和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通过账簿记录, 既可提供总括的核算资料, 又可提供明细的核算资料, 这样就能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情况, 以及各种收入、费用的发生和利润的实现、分配情况。

(一) 中国会计账簿

我们按照账簿用途的不同, 设置了日记账, 分类账和备查账等。常见的日记账主要包括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分类账簿按照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对全部经济业务进行分类登记, 它包括总账和明细账两种;备查账对某些在日记账和分类账中未能登记的事项进行补充登记。

(二) 美国会计账簿

美国按照账簿用途的不同, 也设置了日记账, 分类账和备查账等。常见的日记账主要包括普通日记账 (general journal) 和特种日记账。特种日记账有四种:现金收入日记账 (cash receipts journal) 、现金支出日记账 (cash payments journal) 、销售日记账 (sales journal) 、购货日记账 (purchases journal) 。分类账包括总账和明细账两种。

对比:美国在日记账中编制会计分录, 是登记总账的依据。美国的日记账设置齐全, 囊括所有业务, 并且设置特种日记账进行专门核算。我们国家仅设置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并且日记账也不是登记分类账的依据, 我们的会计分录是在记账凭证中进行的。

三、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指会计报表的基本构成要素, 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会计要素定义是否科学合理, 直接影响着会计实践质量的高低。

(一) 中国会计要素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股东权益) 、收入、费用 (成本) 和利润六个会计要素。

(二) 美国会计要素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将会计要素归类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净资产) 、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综合收益、营业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十个要素。

对比:首先, 美国对会计要素的归类则更加的具体, 会计要素的数量较多。我国会计准则中包括了6个会计要素, 而美国会计准则中则设置了10个会计要素。

其次, 权益的差异。美国对所有者权益设立了三个要素, 分别是权益、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 而中国会计准则只设立了一个要素, 即权益。原因在于美国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 企业权益数量多, 变化复杂, 由于通过证券市场筹资而形成了众多投资者, 他们都具有详细了解权益变化的要求, 许多企业在常规报表外还要编制权益变动表。

再次, 对溢余和损失认识不同。收入与费用和溢余与损失的性质是不一样的, 有必要将它们设置为不同的会计要素。美国区分了收入和溢余以及费用和损失, 将它们分别设立为单独的要素;中国会计准则中也进行了区分, 但并未对溢余和损失单独设立会计要素, 而是将它们包括在了利润这一要素中。我国会计准则对利润的定义为, 利润是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 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 可是又将利润设置为一个单独的要素并与收入和费用要素相独立, 这就造成概念的前后不一致。

第四, 对利润要素的设置不同。我国的会计准则将损失和溢余并入利润要素, 但同时利润包括了收入和费用, FASB设置了综合收益要素。

四、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是按照经济业务的内容和经济管理的要求, 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科目, 称为会计科目。

(一) 中国会计科目

为了总括而又详细地反映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 我国既设置总分类科目, 又要设置明细分类科目。总分类科目, 简称总账科目, 亦称一级科目, 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的科目。总分类账户的名称, 一般是按照经济业务的内容进行粗略设计, 比如无形资产、应交税费等;明细分类科目, 简称明细科目, 是对总分类科目进一步分类的科目, 它所反映的经济内容或提供的指标比较具体详细, 是明细分类账户的名称。比如“无形资产”下面可设置“土地使用权”、“应交税费”设置“应交增值税”等。

(二) 美国会计科目

美国在会计科目设置时, 往往比较简洁, 直接一步到位。总账科目就设置的比较具体。比如“办公用品”这一类的资产就用“office supplies”核算。但有的时候也很笼统, 对于存货不像我们国家设置库存商品、原材料等总分类账户核算, 而是直接通过“Inventory”核算。

对比:我们国家的会计科目在使用的时候必须根据国家的统一规定, 特别是总账会计科目不允许有半点差异, 便于会计信息的统一可比, 这主要是由于国家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权保留在政府, 强制性特色明显。美国会计科目设置相对灵活, 原因就在于会计准则的制定权保留在民间, 相对自由, 和美国自由的文化也是一脉相承的。

五、课程设置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说法, 课程就是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内容和进程。主要包括“学什么”与“何时学”两大部分, 是“课”与“程”的简单结合。

(一) 中国会计课程设置

我国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 都是从会计专业知识的传授角度与财务会计的内容体系来构架的。我国高等财经院校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 先开“会计学原理”课, 再开各种专业会计课, 继而开设企业财务管理学、企业经济活动分析, 最后学习西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审计学、会计发展史和会计制度设计等。其间还会开设经济法、税法等课程。在课程体系中, 所设置的“管理会计学”、“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不能形成包括内部控制制度在内的完整的管理会计体系, 而“会计学原理”课程仅从财务会计角度着重讲授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 会计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围绕财务会计展开, 着重体现的是对会计核算型人才的培养。在有关各门课程内容中, 轻理论、重规范, 课程内容滞后于会计环境, 特别是国际会计大环境。

(二) 美国会计课程设置

美国会计职业团体众多, 对于会计准则的制定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 对美国的会计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而美国高校从课程设置上对AICPA对会计教育的要求积极响应。美国会计的课程设置密切关注社会的需求, 根据工商企业界对会计人才素质的要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美国会计课程涉及范围广泛, 无论专业知识还是人文、艺术、信息、法律等都涵盖在内。有关财务会计课程类的各门课程的内容中, 重理论、重实践, 课程内容适应会计环境。美国重视会计课程的入门。美国大多数大学在传统的会计课程之前先开设一门对会计学作总体介绍的课程, 展示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务、审计与企业的关系。学生学习这一门课程后即对会计专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对比:首先, 美国会计专业课程设计更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主要表现在美国会计专业基础课涵盖了各种课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国会计教学的课程体系不够健全, 培养的会计本科人才缺乏应有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 美国重视法律课程的设置, 将经济法、商业组织与票据法、联邦所得税法等法律类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 有力地提升了法律知识在会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我国会计专业教育中也包括法律基础、经济法、税法等法律课程, 但一般作为普通的基础课来设置,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缺乏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李爽.西方财务会计[M].中央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中美观赏园艺课程教学的差异性比较 篇8

1 中美观赏园艺专业课程教学差异性比较

1.1 课堂教学内容比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课堂讲授内容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2]。目前中国的高等院校课堂教学一般指定固定教材, 然而教材内容部分过于陈旧, 不符合时代要求, 缺乏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市场发展状况, 与学科和产业的前沿动态相脱节。在乔治亚大学, 几乎所有的观赏园艺专业本科生课程都没有固定的教材, 教师会提前给学生指定参考书籍让学生课外阅读, 而在课堂上所讲授的绝大部分来源于自己的科研实践。丰富的图片、生动的演示和形象的解说让学生更快更直接更深刻地学习专业知识, 进而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观赏园艺作为一个新兴行业, 在各个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 将科研的最新进展和行业动态融入到观赏园艺的课堂教学是美国高校课堂教学的一大特点。如在美国大学, 教师讲授花卉学时, 会把目前市场上培育的新优园林花卉和调查新发现的野生花卉资源以图例展示的方式介绍给学生;讲授园林植物育种学时, 会让学生介绍自己阅读文献中所提到的先进的育种技术;讲授园林植物繁殖学时, 会带领学生去国内一些大的苗圃和公司, 亲身体验行业内先进的繁殖技术。

1.2 课程教学方式比较

首先, 从课堂内容的讲授方式来看, 中国教师虽已采用多媒体教学, 但学生仍然处于被动地位, 师生互动性不强。教师在课堂上讲述多媒体课件, 学生在课堂上记录课件, 由于在听课的同时还需记录老师课件的内容, 而极大地降低了听课效率。另外, 由于不了解整节课课程知识体系的关联性, 所以学生无法真正领会教师讲课内容的精髓和核心, 更无法提出疑惑和建设性的建议。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片段多是零散的。在美国, 教师会提前将做好的教学课件上传到网上, 供学生下载, 其课堂讲授多以启发式的讲述和提问为主, 课堂上学生可以有针对性的去听本节课的重点, 并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进行提问, 老师会耐心认真地给予每一个提问者以尽可能详细和令人满意的回答。

1.3 课程教学实践比较

观赏园艺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美国的课程教学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课堂上教师的演示实验;二是每次理论课结束都会安排学生动手做实验,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三是与大部分中国高等院校不同的是学生在第一学年就直接参与到学校与公司的合作项目中,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3]。在实践教学中, 发现有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学生, 老师会给予极大的帮助和鼓励。参加过较多教学实践活动的学生往往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可以大大增强对工作的适应能力。

1.4 课程考核体系比较

中国观赏园艺教学中, 一门课程只有一次期末考核, 而在乔治亚大学, 任课教师把课程的考核分成很多部分, 包括小测验、实验报告、研究论文、科研项目和期末考试等。小测验几乎每周都会有, 随堂不定期进行, 一方面保证了出勤率, 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实验报告是课程的核心环节;研究论文提前对学生进行的科研训练, 需要阅读文献才能完成;科研项目是课程总成绩的奖励, 用于发现和鼓励对该专业知识感兴趣的学生;期末考试仅占该门课程总分的20%。与中国学生的平时不上课, 考前突击复习, 考后完全忘记的学习模式不同, 在美国, 学生通过一门课程的学习, 不但掌握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培养了动手能力, 更重要的是还具备了基本的科研素质。

2 美国观赏园艺专业课程教学对我国大学的启示

中美两国观赏园艺专业课程教学差异的根源在于不同国情和不同高等教育体制背景下产生的大学教育的差异。在我国高等院校大力加强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 从中美两国一些教学的基本问题进行比较, 可以从中借鉴一些有益的经验。

2.1 把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

美国的高等院校中, 无论教师的教, 还是学生的学, 都特别注重科学研究思维的培养。教师会把自己的科学研究经验和成果应用于教学;学生会通过教师的教学产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从而去从事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因此把科研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 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本领域最前沿的知识, 另一方面还可以提早发现并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

2.2 建立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方式

教学是教与学的配合, 通过师生互动教学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学会如何学习, 对学习过程的选择达到整体的优化, 同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和创造性[4]。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改变以往“填鸭式”或“满堂灌”等传统教学方法, 采取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比如体验式、互动式、讨论式和“典型案例”教学法等, 给学生以充分的思维空间和参与机会,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课堂上可以围绕讨论主题展开教学或者在课后举办学术讲座, 学生参与提问和讨论。这种互动型教学方式可以改变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经常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 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重视并加强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活动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亦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课教学体系对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的经验, 从增加实验课的比重、给予学生小型科研任务、让学生提前参与工厂化实践等方面来加强教学实践, 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多渠道实践机会, 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 让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在实践中创新理念, 培养创新精神、锻炼创业能力。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到一线生产单位学习, 让学生提前接触生产、接触社会。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用于生产实际, 同时还可以向各企业的技术人员学习, 掌握实际生产技术与经验, 了解观赏园艺行业未来的市场动向, 为就业、创业奠定良好基础。

2.4 逐步完善课程考核体系

课程成绩的评定方法是否客观和科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借鉴美国高校教学经验, 课程成绩考核不仅要注重理论考试, 还应注重实验等操作技能的考核, 注重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考核, 注重学生文献阅读能力和与人协作能力的考核, 还应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表现的评价。这样可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 真正起到鼓励学生探索, 帮助学生强化技能, 提前发掘学生科研兴趣的作用。

总之, 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以及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 观赏园艺专业的作用也逐渐凸显, 观赏园艺专业人才将越来越受到社会欢迎。因此, 加强观赏园艺专业课程教学质量, 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出适应新时期园艺园林行业需求的人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王华, 王冬良.观赏园艺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 2011, 17 (13) :200-201.

[2]庞丽丽.“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14 (3) :99.

[3]梁伟东.中美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评价制度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4 (3) :98.

中美小学数学教学差异 篇9

我在到达华盛顿大学的第二周开始连续多次旁听了该校Charles Pezeshki教授的Design Clinic Internal Business课程,结合多年在国内高校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写成了本文。本文不仅分析了两国高校在教学软硬件上存在的差异,更期望通过分析这种软硬件差异折射出了两国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的差别,希望对国内高校开展教学改革提供帮助。

1. 中美本科课堂硬件差异

来到华盛顿州立大学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的EM154教室,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座椅摆放与国内高校不同。教室中所有桌椅可以移动,学生围坐在桌子旁,自由组成小组,上课时学生可以面对老师,也可以背对老师,并没有像国内高校中桌椅固定,学生一律面向老师而坐。

EM154教室面积大约在250平方米,当时上课学生人数为30人,每个学生桌面空间较大,学生大多带笔记本电脑上课。教室开通无线网络连接服务,随时可以上网查阅各类资料。而国内高校大多数教室没有无线网络服务,学生很少带笔记本电脑上课。

2. 中美本科课堂软件差异

在软件建设方面,在我旁听的这门课程中所有学生都加入一个叫Basecamp的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里面,所有学生都可发布消息,上传资料,提出问题。老师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发布消息,上传资料,回答问题。这样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得到了拓展。也就是说,除了上课见面的时间外,其他时间同学们也可以自由交流,师生之间也可以自由交流。

另外,一个显著的差别是在Charles Pezeshki的课堂上,他并不拘泥于讲授知识,而是通过不断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他的问题往往较为简单,目的在于让学生思考,学生一旦回答出问题,他就立刻给予肯定,并且能及时叫出学生的名字。这样学生感觉到自己得到了肯定,学习积极性立刻提高,学习情绪饱满。

但是,在中国高校本科课堂中,老师还是凸显出中心角色,老师认为自己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没有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来看待。老师成了宣讲者,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情绪较为低落。

3. 中美教育理念差异

通过对比中美本科教育中软硬件的差别,我们不难看出中美教育界在教育理念上的差异。过去有学者就一门课程的授课过程比较过中美教育理念的差异,但从软硬件角度进行比较的文献很少。[1,2]

首先,在美国教育界比较公认的是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学生始终是最重要的主体,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具有更多的权利提出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向老师提出问题。另外,他们并没有限制本科学生的自由,允许本科学生出去调研,去工厂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在国内,很多高校因为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是严禁本科出去开展调研工作的。另外,国内教育界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思想,就是学生应该服从老师的指挥,学生无形中被认为是整个“学校等级制度”中的低层。这种观念上的错误是很严重的,因为这会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学生的很多诉求得不到满足,这时学生会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其次,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是希望他们能够积极地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希望学生能够多提出问题,及时回答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任何问题会被认为是愚蠢的问题。他们认为“最愚蠢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都会积极思考,大胆提问。然而,在国内一些老师并不希望学生在课堂上提问题打断教学进程,过多的问题会使老师无法按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教师将完成教学计划看做是其教学工作的核心,并没有关注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学生被培养成为不会提问题的人,他们只是默默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没有真正参与到主动学习中去。

再次,对于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在Charles Pezeshk教授的Design Clinic Internal Business课程中,学生被分成6组,每个组6人,要求完成企业提出的实际问题。企业给每一个组分配一个项目,提供1万美元的资金支持。学生可以离开学校到企业与企业的负责人进行讨论,讨论如何能够完成企业提出的任务。在这样的实际锻炼中,学生学会了独立生活,学会了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如何在一个团队中协作工作。然而,国内一些高校比较在乎教育成本,他们会认为投出资金让学生外出调研会增加教育成本,另外,很多企业并不欢迎学生到企业实习,因为他们缺乏对学生的信任,在他们看来本科学生是没有办法完成一项现实的工程任务的。

通过分析和比较,不难看出:中美本科教育不仅在软硬件方面存在差异,而且透过这种差异我们能看到两国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念上的差别。这种差别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差异。这不是说美国的所有教育理念都是好的,我们应该用一种批判的思想去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希望本文能给国内的教育工作者一些启迪,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蒋莱.从一门课程的比较看中美大学本科教育的差异[J].比较教育研究.8, 2005:17-21.

中美小学数学教学差异 篇10

大学公共英语的全新教材是《新视野大学英语》, 这版教材中的教学体裁涉及的方面广、范围大, 其中的教学内容更是十分充分和广博, 不仅涵盖美国的生活文化、社会文化, 还包含美国的物质文化、艺术文化等, 可以说是包罗了美国文化中的方方面面。 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整体分析发现, 记录和承载美国文化的英语知识内容占据了英语课程教学的主要成分。中国属于东方国家, 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和独特的文化取向;美国属于西方国家, 有着两百多年的欧洲文化基础。 由于地理、历史、社会等各种因素的不同, 造就了中国与美国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形式, 使中美两国在语言交流、行为表达、思考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区别。 这些文化取向的不同就是本篇文章所要分析的重点, 是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的关键, 是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知识与英语技能的根本。

一、伦理观念上的差异分析

在大学公共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的教材内容中, 课文“Graceful Hands”是一篇主要讲述人物故事的文章, 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名为克拉克夫人, 她正在饱受病痛的折磨并即将离开人世。 她知道自己的寿命已到, 为了避免亲人的过度伤悲, 她让家里人都回家了, 唯独留下作者与其相处。 虽然作者与克拉克夫人无法交谈, 但是却从其纤长、美丽、温暖的双手中感受到了其内心涌现的善意与爱意。 由于长期受到孝道的感化, 中国学生在接触这篇课文时会不由地认为克拉克夫人的亲人毫无怜悯之心, 认为其子女毫无孝顺之情, 才会让克拉克夫人独自面对死亡。 在中国, 孝为先, 孝道是中国的传统的文化。 “孝居百行之先”, 子女要孝顺、孝敬父母, 要在父母临终时守在父母身边, 这样父母归去也无遗憾。 但是在美国的文化中, 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与关系梳理得特别清晰, 子女与父母之间只是简单的责任, 而没有守孝尽孝的义务, 各自的生活都是独立的, 并无过多的干涉与干预。

二、风俗习惯上的差异分析

在大学公共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的教材内容中, 课文“Rich meeting his future mother-in-law” 讲述的是西方女婿拜见东方丈母娘的趣事。 文章通过西方女婿里奇与东方丈母娘的相见, 揭示中美两方在风俗习惯上的大不相同。 在课文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妈妈的自我批评是一种谦虚, 然而, 西方里奇并不理解东方丈母娘的意思, 顺着其意思以行动进行抨击, 让东方丈母娘的颜面荡然无存, 而事后里奇并不认为自己当时的行为有错。 这显然是因为中西方风俗习惯上的差异所致。 在中国, 谦虚是理所应当的, 是对自我能力或价值的一种自谦。 中国人在受到外界赞许时, 往往都会低调地、委婉地表现自己的谦虚。 而在美国, 这种谦虚则是对自己错误的认可, 是对自身价值的直接否定。

三、信仰喜好上的差异分析

在大学公共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的教材课文“Learning, chinese-style”中, 格洛里亚向美国人讲述了他的四条狗, 还说他每个星期天都去做礼拜。 这样描述让其如愿以偿地找到了接待留学生的美国家庭。 这对中国学生来说是很难解的, 因为在中国, 狗只是供家庭玩乐的一个宠物, 与狗相关联的词语大都富含一定的贬义。 而在美国, 狗是他们的朋友, 与狗相关的词语多数都是褒义的。 在美国, 宗教信仰是相当神圣的, 是被美国人民深深崇拜和坚定信奉的。 格洛里亚谈及自己养狗的经历及信奉宗教的行为, 让美国人感受到他的善良与本性, 所以才能快速地找到接待留学生的美国家庭。

四、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分析

在中国, 个人利益是居位于集体利益之下的, 个人的利益要为集体的利益让位, 个人也只有借助和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取得更高、更大的价值和成就。 而美国的价值观念则是与中国相反的, 个人是社会发展的重点, 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主要特征。 美国人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享受权利和自由, 排斥外界过分的干扰和干涉。 例如在 《新视野大学英语》“Choose to Be Alone on Purpose?”中, 课文讲述了美国人喜好独居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一人独处是美国人追求的一种自由。 而在中国, 一人独处则是让人怜悯的, 被认为是一种孤单、一种寂寞。 中国人大多喜欢群居生活, 喜欢感受家庭环境中的氛围和情调。

总之, 中美文化之间差异远不止这些, 更多的差异需要教师孜孜不倦地探寻和分析, 需要教师将英语知识下的异国文化背景充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的英语学习变得轻松、透彻。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小创业板下一篇:儿童肥胖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