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美存货准则的差异

2024-05-14

浅谈中美存货准则的差异(通用9篇)

篇1:浅谈中美存货准则的差异

文章标题:浅谈新存货准则与税法之间的差异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以下简称“新准则”)出台以后,会计与税收在有关存货的规定上差异缩小了,但在有些方面仍有不小的差异,为方便财会人员地纳税申报时进行恰当的处理,本文偿试对二者之间的差异进行一些分析。

一、对投入存货的初始计量不同。新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如果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应按公允价值确定。税法规定,投资者作为资本金或者合作条件投入的存货,按照评估确认或者合同、协议约定的金额计价。可见,对投入的存货,按新准则首先应选用合同或协议价,而按税法却首选评估价。

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换入存货的计价不同。《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如果一项交换未同时满足具有商业实质和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条件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反过来如果同时满足上述二个条件,则应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和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而税法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分解为销售非货币性资产和购买非货币性资产两项经济业务处理,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所得或损失。这里只有在非货币性交换不同时满足上述二个条件的情况下,会计与税法才有差异,才会有纳税调整。

三、发出或领用存货的计价方法不同。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国税发〔2000〕84号)规定,纳税人各项存货的发出或领用的成本计价方法,可以采用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计划成本法、毛利率法或零售价法等,如果纳税人正在使用的存货实际流程与后进先出法相一致,也可采用后进先出法。新准则限制了纳税人利用计价方法的选择来调节利润的可能。

四、对因存货而发生的借款费用的处理不同。《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规定,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存货生产的,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存货成本;其他借款费用,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这里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存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存货。《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纳税人除建造、购置固定资产,开发、购置无形资产,以及筹办期间发生的利息支出以外的利息支出,允许税前扣除,不需要计入相关资产价值。举例来说,如果一个造船厂借入资金造船,按会计规定,此借款利息应资本化,可作为所造之船的成本;而按税法规定,对该厂而言是为制造存货而发生的借款利息,不计入所造之船的成本,而是允许作为期间费用税前扣除。此外,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地产开发业务征收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6〕31号)规定,开发企业为建造开发产品借入资金而发生的借款费用,如果属于成本对象完工前发生的,应配比计入成本对象;如果属于成本对象完工后发生的,可作为财务费用直接扣除。

五、对存货跌价准备的处理不同。新准则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国税发〔2000〕84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3〕45号)规定,企业所得税税前允许扣除的项目,原则上必须遵循据实扣除的原则,除国家税收规定外,企业提取的各种跌价、减值准备,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只有在该项资产实际发生损失时,其损失金额才能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而目前国家税收仅允许采用备抵法的企业提取坏帐准备税前扣除,其它的各项跌价、减值准备等都不允许税前扣除。当然企业已提取跌价、减值准备的资产,如果在纳税申报时已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因价值恢复或转让处置有关资产而冲销的准备允许企业做相反的纳税调整,即调减应纳税所得额。

六、发生永久或实质性损害的审批程序不同。新准则规定,企业发生的存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其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但未规定相应的审批程序。《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2005〕第13号)规定,存货发生的损失包括有关商品、产成品、半成品、在产品以及各类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发生的盘亏、变质、淘汰、毁损、报废、被盗等造成的净损失,企业

篇2:浅谈中美存货准则的差异

摘要: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在新准则中,《企业会计准则—存货》与旧存货准则相比有很大的变化。文章就新旧存货准则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新存货准则相对于旧存货准则的优越性。

关键词:存货、比较分析、会计准则

一、引言

存货是企业经济运行的起点,正确地处理存货的计价、耗用、结存等问题对确认企业会计要素十分重要。

2001年11月9日财政部制定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存货》(下称旧准则),要求从2002年1月1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施行,并同时鼓励其他企业施行。为了满足建立完整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一步规范存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等方面的迫切要求,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下称新准则),要求上市公司于2007年1月1日起实行。

二、新旧存货准则的差异

(一)总体结构的变化

旧存货准则由引言、定义、确认、初始计量、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期末计量、存货成本结转、披露、衔接和附则共十部分组成。新存货准则由总则、确认、计量和披露四章内容组成。

(二)后进先出法的取消

旧存货准则规定,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可以采用的方法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以及后进先出法等。

新存货准则考虑到后进先出法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存货的实际流转,因此规定,企业发出存货的成本的方法有四种,即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包括移动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企业不得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这也与国际准则的有关规定是一致的。

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选择会对当期利润产生明显的影响。当存货的价格上涨的时候,采用先进先出法,就会降低当期的成本费用,使当期的利润有所增加;如果采用后进先出法,则会增加增加当期成本费用,使当期利润减少。当存货的价格下降的时候,则有相反的作用。因此,企业可以利用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任意调节当期利润水平。新准则的出台将使企业无法再将边个存货计价方法作为调节利润的手段,促使企业的存货真实地反映实际的历史成本,减少人为操纵的因素。

(三)借款费用的资本化

旧存货准则规定,不允许将存货所发生的借款费用计入到存货成本。

新存货准则规定,应当计入存货成本的借款费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处理。即某些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规定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存货所发生的借款费用,也是可以将满足借款费用资本化条件的部分计入存货的成本。

新准则允许将借款费用计入存货成本,这一做法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新存货准则所规定的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构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或者可销售转台的存货或者投资性房地产等,其中的相当长时间,究竟是指多长时间,这种表达很不清楚,在实务中也难以操作,应用指南中同样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时间界定。这样做的结果是生产产品嗦发生的借款费用既可以计入存货资产价值,也可以计入当期损益,这将会导致操纵利润的现象发生。同时,也可能造成企业因生产产品所需要的资金的来源不同,使其产品的成本出现比较大的差异,导致其产品成本不具有可比性。

(四)商品流通企业存货采购成本规定与说明

旧存货准则规定,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等,不包括在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仓储费等费用。

新存货准则规定,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等进货费用,应当计入存货采购成本。在实务中,企业也可以先进行归集,期末根据所购商品的存销情况进行分摊;对于已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主营业务成本);对于未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期末存货成本。企业采购商品的进货费用金额比较小的,可以在发生的时候直接计入当期损益(销售费用)。即存货准则要求商品流通企业的商品存货的采购成本构成与其他企业存货的采购成本是一致的。

(五)对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价值的规定

旧存货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确定。

新存货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即应当按照公允价值来确定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而公允价值的确定是本次新修订会计准则的一个亮点。

新准则使得存货资产价值更加客观真实,减少了对投资者投入存货成本的人为操纵空间,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但是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健全,公允价值的确定仍然是一盒很大的难题,新准则并没有解决在投资合同或者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情况下,存货的公允价值确定的问题。不法企业可能会利用这样的规定对存货资产进行操纵,一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六)对盘亏或毁损的存货处理规定

旧存货准则规定,盘亏或毁损的存货所造成的损失,应当在发生的当期计入损益。

新存货准则规定,企业发生的存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存货的账面价值是存货成本扣减累计跌价准备后的金额。存货盘亏造成的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使企业对存货发生盘亏或毁损的会计处理规定更加明确、具体。

(七)对收获农产品成本和企业合并取得存货的规定

旧存货准则中,关于捐赠方提供了有关证据和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证据情况下企业接受捐赠的存货成本确定的相关说明,被删除了。

新存货准则中增加了,收获时农产品的成本和企业合并时取得的存货的成本,应当分别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本次新制定的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确定。

(八)对企业提供劳务所发生的费用的规定

旧存货准则规定,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通常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当发出存货的成本。

新存货准则修订为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的劳务,通常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当发出存货的成本。并且增加了,企业提供劳务的,所发生的从事劳务提供的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以及可归属的间接费用,计入存货的内容。而旧存货准则中则没有对提供劳务存货成本做出规定。

(九)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摊销方面的变化

新存货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由此可知,将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摊销方法的采用明确限定为一次转销法和五五摊销法两种,取消了旧存货准则中分次摊销法和净值摊销法。

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使得那些利用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摊销方法的变化,多计提或者少计提费用,以达到调节利润的行为收到了一定的遏制

三、结论

首先,新存货准则与旧存货准则之间的差异,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其次,内容上有所创新,填补了新型经济业务会计处理上的空白;最后,新存货的灵活与可操作性,修订后的新存货准则赋予了企业更多的选择权。但是,新存货准则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某些会计处理上加大了企业选择的空间,以及在现实中的一些情况不相适应,增加了实务操作中的难度。这就需要相关部门针对准则在施行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及时的作出具体的解答或者说明,提高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不断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加强会计人员准也知识的培训,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健全考核、评价和监督体系,全面提升我国会计人员素质和会计发展水平,保证新存货准则的执行。

参考文献:

篇3:浅谈中美存货准则的差异

一、同一控制下的会计处理

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 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的依然是权益结合法, 使用权益结合法的原理是从最终控制方的角度来看, 其在合并前后实际控制的经济资源并没有发生变化, 有关交易事项不应视为购买。合并方在编制财务报表时, 视同合并后形成的报告主体自最终控制方开始实施控制时一直是一体化存续下来的, 以被合并方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 (包括商誉) 在最终控制方财务报表中的账面价值为基础进行相关会计处理。取得净资产的账面价值和付出对价的公允价值计入资本公积或留存收益。对于这种基于报表一体化理论的企业合并会计准则, 被合并方在企业合并前实现的留存收益中归属于合并方的部分, 在合并中, 应该以“资本公积”科目的贷方余额为限, 予以转回。这一处理方法广泛的为人诟病。例如, 在合并方财务状况较不理想的情况下, 合并方采用这样一种转回被合并方“留存收益”的合并处理, 非常容易使原先并不好看的“利润”得以增加, 从而, 合并方可以通过这类权益性交易人为地操纵或者修改利润。从总体上看, 权益结合法弃用了现在比较流行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从合并的结果来分析, 合并前后的两个公司均采用了历史成本合并, 并且视为控制是一开始就存在的。与购买法 (acquisition method) 比较, 权益结合法对财务报表的列报最主要的影响是使得会计利润增大, 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一是权益结合法下, 实施合并企业的利润包括被并企业在合并时整个年度所实现的利润, 购买法下, 实施合并企业的利润仅仅包括购买日后被并企业所实现的利润, 这使得合并当年权益结合法下的利润大于购买法下的利润额。

二是权益结合法下, 资产按账面价值计价, 在物价上涨时期, 其账面价值一般低于公允价值, 因而资产存在未实现升值, 实施合并企业可以通过出售这些资产, 增加合并年度的利润, 如果继续使用这些资产, 则可以较低的折旧费用和摊销费用与所实现的利润相配比, 这使权益结合法下的利润大于购买法下的利润。

三是购买法按公允价值记录所取得的资产和所承担的负债, 并确认商誉。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 评估后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 因而购买法下的资产价值大于权益结合法下的资产价值, 但在合并后会计年度, 由于需要计提折旧或者摊销, 这些资产需要转化为成本或费用, 这又导致购买法下成本费用比权益结合法下多, 从而导致合并后年度购买法下的利润低于权益结合法下的利润。

由以上分析可知, 在我国近年来通货膨胀不断加剧的经济环境下, 同一控制下的合并由于采用了权益结合法, 难免“提高”了公司的利润, 但这种利润却并不实在, 仅仅是一种依靠会计准则“做”出来的利润, 与我国证券市场应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导向不相符合。而“权益结合法”可以增大会计利润的特征, 对企业虚构会计利润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在美国会计制度里, 并没有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做专门的说明。这是因为在我国现有的国情下, 大多数实务中的合并是同一控制下的合并, 并且在我国的新兴证券市场条件下, 由于我国的股票市场存在许多非流通的国有股权,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企业的净资产有一定的困难。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 企业并购的速度正在不断加快;在这样一种大环境里, 我国的企业非常需要“走出去”并购一些优良的国外企业, 增强自身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但是我国的会计准则依然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 并不利于国际企业的横向财务比较, 导致国外公司对我国大量存在的同一控制下的合并报表产生的数据并不认可, 对我国企业“走出去”进行的一些企业并购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 笔者认为, 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 尽量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概念和方法, 是有关部门需要迫切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

2014年1月, 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 鼓励在境外上市的企业中提前进行。可见, 我国对于公允价值计量重要性的认识正在不断加强。毕竟, 当前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存在严重失真的问题 (特别在利用会计准则人为“制造“利润方面尤为严重) 。随着我国对资产定价方面的健全, 进一步采用公允价值规范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确实应该提上日程考虑。

二、非同一控制下的会计处理

笔者先就商誉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探讨。我国会计制度对于商誉的处理, 采用的是partial goodwill method, 即所谓的母公司理论, 商誉=合并成本 (购买价格) -合并中取得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而美国采用的是full goodwill method (实体理论) , 商誉=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被合并方可辨认资产的公允价值。需要说明的是, IFRS也同样允许采用实体理论。

由于考虑了份额的问题, 故在合并中, 如果被合并方原来存在商誉价值, 利用母公司理论得到的商誉值将会比实体理论更低一些。

例:假定P公司支付了450万人民币购买了S公司75%的股权。在购买日, S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如下:流动性资产80万元, 固定资产净值760万元 (公允价值880万元) , 商誉30万元, 负债400万元, 所有者权益470万元。在实体理论下, S公司的公允价值为450/75%=600 (万元) 。购买S公司所产生的商誉为600- (80+880-400) =40 (万元) 。在母公司理论下, 商誉=450-560×70%=30 (万元) 。由此可见, 在非100%的控股合并时, 母公司产生的商誉价值要低于实体理论时产生的商誉。对于少数股东权益, 基于实体理论, 少数股东权益=600× (1-75%) =150 (万元) , 基于母公司理论, 少数股东权益=560×0.25=140 (万元) 。这里的差距10万元与这两种理论在商誉里的价差10万元刚好抵销。

财务报表的列报采用实体理论和母公司理论的区别见表1。

根据我国会计准则, 在企业合并的过程中, 对于被购买企业的自创商誉不予以确认, 这符合了会计谨慎性的要求。可以看到, 基于母公司的企业合并, 合并后确认的资产和所有者权益数额要小于实体理论的资产和所有者权益。但是根据表1可以得知, 在采用了母公司理论后, 由于资产和所有者权益要大于实体理论下的数额, 造成了一些重要的财务分析指标的数据 (如ROA和ROE) 要高于实体理论下这些指标的数值。而这些指标在财务报表分析的层面, 又经常被投资者作为一种投资决策的数据加以考虑, 故采用母公司理论是否真的可以为投资者利用财务报表的一些财务比例做出正确的决策, 笔者持有怀疑态度。根据会计信息决策有用论, 财务报表的作用应该是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 使财务报表使用者可以依此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虽然母公司理论在确认资产和所有者权益时保持了会计谨慎性, 但这并不意味着能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真正有效的经济决策。

在商誉的后续计量中, 中美会计制度对于商誉的处理有所不同, 美国会计准则运用分步的商誉减值测试。第一步报告单元 (reporting unit) 的账面价值 (包括商誉) 超过报告单元的公允价值时, 说明减值存在。当判断减值存在时, 减值损失为商誉的账面价值与商誉的隐含公允价值之差 (implied fair value) 。而在我国的会计准则中, 并没有使用隐含公允价值这个概念, 根据我国的会计准则, 企业在对包含商誉的相关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时, 先对不包含商誉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 计算可收回金额, 并与相关账面价值比较, 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 然后, 再对包含商誉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 比较这些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账面价值 (包括所分摊的商誉的账面价值部分) 与其可收回金额, 如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 应当就其差额确认减值损失。

例:假设某年, 母公司P支付1 000 000元购买了子公司S, 在购买日, 子公司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是800 000元。因此, 母公司在购买日的商誉为10 000 000-800 000=200 000 (元) 。在当年年末, 子公司的公允价值为950 000元, 子公司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775 000元 (不包括商誉) 。假设子公司的账面价值为980 000元, 在两种不同的会计制度下, 关于商誉的减值会出现如下的区别:

1. 根据美国会计准则, 首先, 子公司的账面价值大于子公司的公允价值:

980 000元>950 000元, 所以可以判断减值是存在的。第二, 在减值测试日 (即资产负债表日) , 商誉隐含价值为950 000-775 000=175 000 (元) , 但是在购买日, 该公司确认的商誉价值为200 000元, 所以商誉应该确认减值200 000-175 000=25 000 (元) 。

2. 根据国际会计准则 (我国采用的是国际会计准则) , 商誉的减值为:980 000-950 000=30 000 (元) 。

美国的两步法下若商誉发生减值, 第二步则计算出商誉的隐含公允价值。这样计算出的商誉的公允价值, 有利于缩小企业的会计价值与实际价值的差距, 便于决策者利用该信息进行决策, 从而提高信息的相关性。由于商誉减值测试是基于一项资产期望产生的现金流量, 是对企业未来超额盈利能力的重新评价, 因而企业容易利用减值测试趁机进行利润调节, 很可能会导致每年的商誉减值并不精确。企业每年需要聘请专门的评估机构对于商誉的隐含公允价值进行测试。鉴于我国证券市场尚不成熟的事实, 可以借鉴一些美国会计制度的方法, 例如, 不把单一权益性证券的市场价值作为计量报告单元公允价值的基础, 考虑采用现金流贴现模型对证券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如此一来, 会使得结果更加精确, 利于投资者的经济决策。

摘要:当今全球经济环境不断变化, 各类企业兼并收购风起云涌, 本文研究了当今两大经济实体中国与美国在企业合并会计制度上的差异之处, 并浅析了差异对相应财务报表结果的影响, 分析美国企业合并会计制度对于中国会计制度发展的一些借鉴之处。

关键词:企业合并,中美会计制度,比较

参考文献

[1] .常大磊.中美会计准则合并财务报表理论及相关规定的比较[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09, (8) :38-40.

篇4:浅谈中美存货准则的差异

《会计准则》是我国于1992年11月第一次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它是在我国经济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财政部会计事务管理司根据当时的国情,借鉴国际惯例而出台的。它在我国会计改革中是一次重要转折,标志着我国的会计体系工作开始走向国际化,具有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国际资本市场的全球化进程和世界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理论也在不断发展,日臻完善。我国加入WTO以后,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同需要也日益迫切。我国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充分协调之后,于2005年11月发表了联合声明。之后王军副部长明确表示中国一贯积极支持和参与会计国际趋同,2006年我国已构建起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同时又充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涵盖各类企业(小企业除外)各项经济业务、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同时作为基本准则的具体准则《存货》和《借款费用》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也同时诞生了。

修改后的《存货》和《借款费用》准则对原准则中规范的会计核算作了部分删减和修改,笔者现将它们的具体差异简述如下:

一、取消了后进先出法

旧准则规定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未明确规定其他成本中是否包含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发出存货成本的计算方法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等。

新准则规定在有限情况下,某些存货发生的借款费用可以根据《借款费用》准则的规定资本化,计入存货成本。发出存货成本的计算方法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等,即取消了后进先出法。

二、存货的借款费用会计处理不同

旧准则规定,取得存货时所发生的借款费用计入期间费用,一次性结转到损益类科目。

新准则规定,符合借款费用资本化条件的存货包括:如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的用于出售的房地产开发产品、机械制造企业制造的用于对外出售的大型机械设备等。这些存货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建造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

(一)计算专门借款利息费用资本化金额

在资本化期间按照实际发生的专门借款利息金额计入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存货成本。专门借款利息费用资本化金额的计算不再与资产支出相挂钩,应当扣除有关短期投资收益或者存款利息收入。

专门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专门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将闲置借款金额短期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

(二)计算一般借款利息费用资本化金额

在借款费用资本化期间内,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存货占用了一般借款的,允许将一般借款的利息费用资本化

资本化金额应当以累计存货支出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存货支出加权平均数乘以资本化率计算确定,资本化率应当根据一般借款加权平均利率计算确定

一般借款加权平均利率=所占用一般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之和/所占用一般借款本金加权平均数

一般借款利息费用资本化金额=累计资产支出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所占用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

三、减值方面的处理不同

旧准则规定:当存货发生价值回升时,可以转回。同时,对存货跌价损失,旧准则规定计入“管理费用”。

新准则规定:当存货发生价值回升时,可以转回。同时规定计入“存货跌价损失”账户。

四、商品流通企业采购成本的计价方法不同

旧准则规定商品流通企业存货采购成本包括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杂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仓储费等不计入存货成本,而计入营业费用。

新准则规定商品流通企业采购费用计入采购成本。

五、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不同

旧准则规定了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可选用按生产工人工资、按生产工人工时、按机器工时、按材料耗用量或成本、按直接成本(原材料、燃料、动力、生产工人工资及福利费之和)、按产品产量等。

新准则规定按制造费用的性质,合理地选择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

六、产品加工成本的分配方法不同

旧准则规定了联产品的加工成本可选用的分配方法通常有售价法和实物数量法等;规定在分配主产品和副产品的加工成本时,通常先确定副产品的加工成本,将其差额确定为主产品的加工成本。

新准则规定在同一生产过程中,同时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并且每一种产品的加工成本按照合理的方法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七、存货盘亏、毁损的计价方法不同

旧准则规定存货由于盘亏或毁损造成的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新准则规定企业发生的存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存货盘亏造成的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八、存货核算所使用的账户不同

旧准则规定的会计核算制度采用“物资采购”账户,新准则改为“材料采购”账户;新准则还将旧准则的“包装物”“低值易耗品”账户合并为“周转材料”账户。

九、其他方式取得的存货成本

旧准则规定:通过非货币性交易换入的存货成本,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非

货币性交易》的规定确定。

投资者投入的存货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确定。

通过债务重组取得的存货成本,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的规定确定。接受捐赠的存货成本,应当分别以下情况确定:一是捐赠方提供了有关凭据的,按凭据上标明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确定;二是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凭据的,应当参照同类或类似存货的市场价格估计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确定。

盘盈的存货成本,应当按照同类或类似存货的市场价格确定。

新准则对投资者投入存货,规定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篇5:浅谈中美文化差异论文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性格、思维方式等的总模式,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它为一个语言社会的全体成员所共有,也为这个语言社会所独有。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虽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正变得越来越像个“地球村”,中美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但是中美文化差异依然存在。

一、中美文化差异现象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和历史的沉淀,而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却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巨大的,它是两国人民交流和理解的障碍和鸿沟。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复杂而多面的。

(一)文化观念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也就是说,凡事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并受到等级观念的制约。例如,晚辈见到长辈为表尊重要主动打招呼;学生要尊敬老师。而美国文化主要承袭了基督教中的新教思想,等级观念淡薄。美国人更注重个人权益,追求人人平等,没有辈份间过多的礼节。子女对父母、学生对教师都直呼其名,子女可以与父母争论问题.或提出自己个性主张。

在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中,人情占很重要的地位。人情在中国社会中有其一定的社会结构性,人情与面子是相互联系的,讲情面的人会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地回报别人的情谊。因此,在中国文化中.自我评价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及互相交往的情谊中建立和实现的。中国人强调家族及阶级层次。中华文化崇尚集体主义。人们之间相互信赖,团结合作,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矛盾时,集体利益总被放在首位。在衡量个人行为时,往往是以道德为准则,注重和谐、群体利益的维护,这与美国文化截然不同。美国人崇尚个人自由,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及个人利益的追求,信奉法律至上。在美国,人与人之间多为互利关系,表现出人情较为淡漠,但却十分重视个人利益和自由,个人自我意识较强。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受到生产方式、历史传统、哲学思想及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受不同文化背景制约的中美两国人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偏向综合性思维.强调整体优先,采用从整体到部分的思维方式,如表达顺序时,要由大地方到小地方,即国家一省一市一区一街一号;表达时间是按年一月一日的顺序。美国人则偏好分析性思维,强调部分的优先,在表达空间顺序时与中国相反,由小地方到大地方,时间的表达也由小到大。

(三)风俗习惯的差异

在社会风俗习惯方面,中美双方也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以中美文化对待不同动物的态度为例,在大多数的中国习惯语中,“狗”这个字都是贬义的,例如“狗仗人势”、“狐朋狗党”、“狼心狗肺”等等;然而在美国文化中则完全相反,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这种态度也体现在习惯语中,例如“Youarealuckydog”意思就是你真幸运。同样地,在谈及“猫头鹰”时也是如此,英语习惯语中有这样一句话“aswiseasanowl”(像猫头鹰一样聪明)表明在美国文化中把其当成智慧的象征:然而,中国文化对待它的.态度却截然相反,由于猫头鹰长得十分奇怪,叫声又很难听,因而古时迷信的人称其为“恶呜”,说听见夜猫子叫不吉利,至今还留下了“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等迷信传说。

(四)宗教信仰的差异

宗教信仰也是中美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佛教传人中国的这多个春夏秋冬里,其思想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中国人。更深深地植入到中国文化之中,对中国的语言词汇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其中相当一部分的成语都是与佛教有关的,例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五蕴皆空”,“半路出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等,这些词语如果单单从字面上来译成英语的话。会让美国人无法理解。同样的,作为美国的主流宗教,基督教也深刻地植入到了美国文化之中,“绝大多数美国人相信的是犹太教和基督教所共有的上帝”,“1991年盖洛普民意调查显示,有一半美国人相信上帝大约在一万年前创造了人。”因此,在美国文化中,“上帝”(God)这个字代替了“佛”在中国的意义,一些习语和谚语也与这个上帝有关.如“Godsendsfortunetofools”(傻人有傻福),“Godblessyou”(愿上帝保佑你)!

(五)非言语交际的差异

中美非言语交际也有很大差异。首先,在中国,我们不善于用肢体动作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与亲近,例如拥抱、亲吻。而在美国文化里,父母和儿女之问、兄弟姐妹之间、好友之间,从小到大都没有问断过拥抱和亲吻。其次,在美国,当人们相互交流时,互相注视着对方的眼腈是~件十分重要的事.有句话说:“Nevertrustapersonwhocan’tlookyouintheeyes”(永远不要相信一个不敢看着你跟睛的人)。但是在中国却不需如此,甚至一些中国人为了表达他们的谦虚或尊敬而故意避免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再次,中关两国人民对于各自的空间距离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多数美国人在交谈时都不愿意离得太近,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在电梯、公交车或火车上,中国人可以容忍互不相识的人拥挤在一起,而美国人却无法忍受这样的身体接触.因此在对个人空间的要求上面.中国人要比美国人小得多。不仅如此。文化差异也体现在学校里.中国学生通常必须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以示尊重.而美国学生一般都坐着。

二、中美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现象,其原因也是各自不同,纷繁复杂的。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历史和地理条件的影响

中华民族生活在广阔的内陆土地上。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内陆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使得古代中国人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农业经济条件下人的生活规律基本上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方式劳动,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养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万物有限.有限寓于无限的哲学思辨观念,强调了群体问的和谐。美国人的祖先源自欧洲沿海国家和地区,航海业的发展使他们相信人的力量,崇尚发挥个性,勇于探险,富于挑战。他们讲究速度与效率,精于计算,不满足于现状。他们抵达北美大陆后,成为了第一批开拓者。

自然条件的恶劣、气候的多变和印地安人的骚扰使他们随时应付各种挑战,于是人和环境常处于一种相峙、对抗状态,也需要他们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了他们征服自然和改造世界的信念,是一种“海洋文化”的转型。中国文化基于农业社会,这种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等级社会,强调等级与和谐;而美国不完全依赖于农业,他们对工商业的依赖较大,这些产业对个人特征的要求更高,所以与此相适应,美国人的思维取向是个人式的,与中国人人际式的取向不同。

(二)传统思想的影响

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上的内陆文化,主张简约、和谐、中庸、对称与平衡。孔子主张“允执其中”“过犹不及”。朱熹称:“中者,不偏不倚也,庸者,平常也。”“中庸之道”是孔子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成了后人的一个道德准则,是调节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鲁迅曾举过一个例子,若一个人嫌房子太暗,要开天窗,其他人是一定要反对的,但他若要把屋顶掀掉,其他人便会劝他开个天窗了,这便是所谓的“中庸之道”。中国人所崇尚的中庸之道在于人际关系中要适当地调节与折衷,务求在不损害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使自己和别人都过得去,不至于造成群体内部的激烈对抗以致破裂,而无论是进取还是退缩,要有节度。合乎中庸,不走极端。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中国人的这种中庸与平和又在一定程度养成了一种惰性,过度沉溺于“和稀泥”,缺乏创新意识与进取精神。由于受儒教和道教思想的影响,在思维方式上中国人以辩证思维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具有经验综合性特点,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主张建立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美国文化是建立在古希腊传统之上的海洋文化,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维和分析思维为特征,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的社会。美国人不太接受中间调和,是则是,非则非,喜欢标新立异。美国传统中则贯穿了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信念,他们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永远愿意进行创新,渴望寻求解决老问题的新办法,也愿意迁移,接受新的工作,进行冒险,而这也正是很多中国人所缺乏的,很可能是因为这一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缓慢而美国则经历一个又一个经济飞跃。

(三)认知系统的影响

从社会认知系统上讲,中美的哲学和认识论在社会历史背景中建构了不同的心理学理论。中国人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国人的自我结构是依赖性的;相反,美国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他们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体和自身的目标之上。在这个社会认知系统中.社会组织对认知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就是这种认知过程的特性。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特性一直保持下来,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美国人则以个人为中心;中国人以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美国人以主动的态度征服世界。

(四)文字的影响

汉字适合形象思维,英语字母文字适合逻辑思维。中英文字的差异与中美文化差异具有一致性。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它是直接从原始图画发展而来的,是借字形来描写所指之物,以形达意。也就是说汉字在造字之初与它们所描写的物在形上是统一的;而英文字母文字在造字时保持了与语音的统一。这两种不同的统一体现了两种取向:一个取向于物.一个取向于语音。因此我们得出以下两点结论:1.汉字的主要本源是象形文字,具有直观性,其意义以字形与物象的相似为理据;2.英语字母文字的字形与字的读音具有一致性。但与它们所指的事物之间没有形似的关系,因此与汉字相比,字母文字具有很大的抽象性。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文化是一门覆盖面宽广而又十分复杂的学科。中美两国由于历史、地理、风俗习惯、认知系统以及文字的不同,使两国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也造成了跨文化交际的困难。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更多地了解相互之间的文化,意识到两国文化的差异。那么就可以更好地避免相互交流中的误解,预防交流中可能出现的冲突,通过拓宽各自的眼界以达到更好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的目的。

篇6:新准则下存货跌价准备的会计核算

一、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情形

1.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情形:

(1)企业拥有的该存货的市场价格持续下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的希望。

(2)企业使用该项原材料生产的产品成本大于产品的销售价格。

(3)企业因产品更新换代,原有库存原材料已不能适应新产品生产需要,该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又低于其账面成本。

(4)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过时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导致市场价格逐渐下跌,其他足以证明该存货实质上已经发生减值的情形。实际工作中,如果企业存货存在上述情形之一,则可以判断存货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2.企业存货如果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则表明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为零:

(1)已霉烂变质的存货。

(2)已过期且无转让价值的存货。

(3)生产中已不再需要,并且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

(4)其他足以证明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

二、存货可变现净值的一般确定原则

1.可变现净值的一般确定原则。

(1)对于直接出售的存货:存货可变现净值=资产负债表日存货的估计售价-估计的销售费用及相关税费。

(2)对于需要加工后再出售的存货:存货可变现净值=资产负债表日存货的估计售价-至完工时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及相关税费。

2.“资产负债表日存货的估计售价”的确定方法。

(1)如有合同,在合同数量内以合同价做为估计售价,超过合同数量的部分按照一般市场价做为估计售价。

(2)如无合同,则全部按照一般市场价做为估计售价。

三、企业确定存货可变现净值应考虑的因素

企业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当以取得的确凿证据为基础,并且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影响等因素。

1.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当以取得确凿证据为基础。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必须建立在取得的确凿证据的基础上,这里所讲的“确凿证据”是指对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和成本有直接影响的客观证明。

(1)存货成本的确凿证据。存货的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及以其他方式取得的存货的成本,应当以取得外来原始凭证、生产成本账簿记录等作为确凿证据。

(2)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凿证据。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凿证据,是指对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有直接影响的确凿证明,如产成品或商品的市场销售价格、与产成品或商品相同或类似商品的市场销售价格、供货方或销货方提供的有关资料和生产成本资料等。

2.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当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由于企业持有存货的目的不同,确定存货可变现净值的计算方法也不同。如用于出售的存货和用于继续加工的存货,其可变现净值的计算就不相同,企业在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时,应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企业持有存货的目的通常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1)持有以备出售,如商品、产成品,其中又分为有合同约定的存货和没有合同约定的`存货。

(2)将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如材料等。

3.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当考虑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的影响。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应当能够确定资产负债表日存货的存在状况,即在确定资产负债表日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时,不仅要考虑资产负债表日与该存货相关的价格与成本波动,还应考虑未来的相关事项。也就是说,不仅限于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前发生的相关价格与成本波动,还应考虑以后期间发生的相关事项。

四、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方法

(1)企业通常应该按照单个存货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企业应当将每个存货项目的成本与其可变现净值逐一进行比较,按较低者计量存货,并且按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可以按照存货类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即按存货类别的成本总额与可变现净值的总额进行比较,每个存货类别均取较低者确定存货期末价值。(3)与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系列相关、具有相同或类似最终用途或目的,且难以与其他项目分开计量的存货,可以合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即存货所处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等相同,具有相同的风险和报酬。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对该存货进行合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五、存货跌价准备的会计处理

1.存货跌价准备计提

借:资产减值准备―存货跌价准备贷:存货跌价准备

2.存货跌价准备的转回。由于以前减计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不是在当期造成存货可变现价值高于成本的其他因素,这种情况下可以转回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当计提跌价准备的存货价值以后又得以恢复,其冲减的跌价准备金额应以“存货跌价准备”科目的余额冲减至零为限。

借:存货跌价准备贷:资产减值损失―存货跌价损失

3.存货跌价准备核销

借:存货跌价准备贷:存货

4.发出存货结转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借:存货跌价准备贷:主营业务成本

[例1]:甲公司发出材料按照加权平均法计价,期末计价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按照单项存货计提跌价准备,在结转成本时结转。2008年末甲公司A产品成本1000万元(其中:60%订有合同,合同价700万元,预计销售税费70万元;其余部分预计售价420万元相关税费60万元)。20订了合同的全部售出,未定合同的部分只售出10%,年末剩余产品预计售价300万元,预计相关税费60万元。分别计算2008年和年末甲公司A产品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分析:2008年12月31日,定有合同的A产品可变现净值:700-70=630万元,可变现净值630万元>账面成本600万元,故以账面成本计价。未定合同的A产品可变现净值:420-60=360万元,可变现净值360万元<账面成本400万元,故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400-360=40万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40万元贷:存货跌价准备40万元

A产品账面价值的年末数为:1000-40=960万元。

2009年12月31日:未定合同的A产品售出部分为:400×10%=40万元,剩余部分为:400-40=360万元;剩余部分的可变现净值为:300-60=240万元;剩余部分应计提跌价准备为:360-240=120万元。10%售出部分需转出的存货跌价准备为:40×10%=4万元。需补提的存货跌价准备:120-(40-4)=84万元。

未定合同部分售出10%结转成本时:

借:主营业务成本40万元 贷:存货40万元

同时转出相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借:存货跌价准备4万元贷:主营业务成本4万元

期末补提存货跌价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84万元 贷:存货跌价准备84万元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2006)》.(财会[2006]3号)

篇7:浅谈中美存货准则的差异

一、新旧存货准则总体结构的差异

新存货准则由总则、确认、计量和披露四章内容组成;而旧存货准则是由引言、定义、确认、初始计量、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期末计量、存货成本结转、披露、衔接办法、附则共十部分内容组成。相比较而言,新存货准则的总体结构比较严密,层次较分明,体系也十分完整,涵盖了会计确认到披露的整个过程,也充分体现了新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的趋势。

二、新旧存货准则内容的差异

1.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发生变化

新准则取消了确定发出存货实际成本的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一是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不能真实反映发出存货流转情况,结存存货实际成本不符合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例如:一些为了避免先购入或先生产完工入库的存货存储时间较长,发生货物变质或毁损,便将先入库的货物先发出,而在会计处理上却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使得存货的实物流转与成本流转相互脱节,并且结存存货实际成本不符合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二是国际会计准则已取消了确定发出存货实际成本的后进先出法,新准则的修订,表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进一步接轨。这一变化对于原先采用后进先出法、存货较多、周转率较低的公司,会造成毛利率和利润的.不正常波动。

2.允许将用于存货生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

新准则规定,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将扩大到某些存货项目中,如需要通过相当长时间的生产活动才能够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应计入存货成本的借款费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规定处理。《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规定,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时,应当予以资本化。这就意味着允许为生产大型机器设备、船舶等生产周期较长且用于出售的资产所借入的款项所发生的利息资本化,计入存货价值,而不再直接计入损益,也就是可资本化的资产不再限于使用专门借款购建的固定资产。

3.投资者投入的存货成本确认方法不同

篇8:关于中美会计准则现状的差异探讨

关键词:会计准则,中美,差异,具体对比,原因

一、前言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增强,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自从我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也不可避免地加入世界性的经济活动中,展开了国际间的经济合作。美国作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与经济快速增长的我国有着频繁的经济往来,在此期间,双方理念、原则上的不同之处开始显露出来,包括在维持各国经济合作上起到重要作用的会计准则。美国是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其市场发展更为成熟,相关机制也更为完善。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上领先于其他各国,被认为是全世界最有效、最健全的会计准则。因此,探讨我国与美国之间的会计准则差异,对借鉴美国会计准则的优点,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有着重要意义,会计准则的优劣影响着我国在国际环境下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二、中美会计准则在制定机制上存在的差异

(一)制定机构的差异

一般情况下,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可以归纳为三种,一是由政府的职能部门直接制订会计准则;二是由民间组织机构制订, 政府在此过程中不进行直接的干涉;三是民间组织和政府共同直接参与,在这种模式下,民间组织直接制订出会计准则,而政府拥有对准则的最终确定和监督准则日常运行的权力。

我国的会计准则制订通常由国家的财务部负责,在国务院批准的前提下,财务部制订出准则并凭借政府的力量来执行。美国制订会计准则依靠民间组织进行,民间组织在完成准则的制定后,也不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来实施,而偏向于依靠订制准则的成员,如人们对注册会计师的认可与支持等。

(二)制定程序的差异

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了作出计划、进行研究、起草准则、公开征求意见以及发布实施准则这几个步骤, 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政府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非政府力量的参与只有公开征求意见这一阶段。美国的制定过程则主要有选定议题、初审、暂时决议、进一步审议、最后协议和随后审议几个步骤。美国的准则在制定时,受非政府力量的影响更大。也因此,我国的会计准则比起美国的会计准则而言,具有更高的法律地位。

(三)制定内容的差异

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时,遵循着一套逻辑严密的体系,制订出来的会计准则内容较全面,范围较广,整体性、全面性强,但在细节的处理工作上稍显不足。我国的准则制定从大处着眼,在准则的全面问题和结构性问题上表现得比较出色,却忽视了必要定义解释等诸如此类的细节问题。美国的准则十分详尽,这是因为美国的准则制定工作是随着经济活动的开展而开展的,主要受到具体工作情况的影响。当某项经济活动中出现了相关问题,美国参与制定的组织就会针对这一问题展开制定或修改工作,因此,美国会计准则中的条条款款不不断断随随着着经经济济活活动动的的增增加加而而增增加加。 美美国的准则在细节的处理上优于我国,但是却缺乏足够的结构性与全面性。

(四)实施问题上的差异

由于制定、实施组织机构的不同,我国和美国在会计准则的实施问题上也有不同。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很大程度地反映了政府的意志,并且只有一套统一的会计准则,在实行上具有强制的特点,要求各企业和单位都遵循该准则来完成会计工作。 而美国的会计准则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各个州之间都有所区别,此外没有强制实施的现象,比起我国的会计准则,美国的会计准则要更为灵活和中立。

三、中美会计准则差异的具体对比

中美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收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政府补助等各个方面,但由于中美会计准则之间存在的差异众多,不能一一讲述,故只选择其中几项差异来进行对比,感受中美会计准则的差异。

(一)无形资产

按照我国的会计准则,所有处在研发阶段的研发项目所支出的费用要全部计为当期费用,在开发阶段的支出要按规定的标准来判断是否属于无形资产。在土地的使用权问题上,一般情况下将土地的使用权定性为无形资产,但是如果企业将该使用权用于增值,则该使用权将不再属于无形资产。而摊销无形资产,或对无形资产进行减值时,要根据预期实现方式的确定与否来采取摊销方式,且对于不确定使用寿命的无形资产只复核其使用寿命,不进行摊销。

美国的会计准则则将项目的所有开支归为当期费用,其中也有少数特例,对于企业没有完成的研究,如能够确定将来具有使用价值,则记入无形资产。在土地使用权上美国将土地使用权当做经营租赁与核算来进行处理,在使用期内拥有使用权的个人或组织可对土地进行摊销。在无形资产的摊销问题上,美国会计准则规定不需要对商誉实行摊销,只需做减值测试。

(二)合同建造

我国会计准则对合同建造时的合同确认收入有两种不同对策,一是在能够收回合同成本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收回的成本进行确认;二是在无法收回的情况下,对合同收入不予确认。此外, 如果合同收入低于预计的成本,理应把此损失作为当期费用确认。而关于合同完工的进度的确定方法,采取利用对实际的合同成本进行累计得出的数据,算出该数据在预计成本中占的比值; 按照已完成的工作量来计算该工作量在预计工作量中的比值。

美国对于合同建造问题,与我国有部分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细微的不同。比如在确认合同收入上,美国只采取一种方法———完全完工法,而不是像我国分情况而定。在确定进度上,美国使用了期末累计的实际成本来计算比例,并按照完成的进度来预计而非计算所需成本在预计成本中占据的比例。

(三)所得税

在我国,递延所得税的资产与负债主要分为非流动资产及非流动负债,并且只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中发生可能性大的部分,企业合并之后这项确认工作的进行则需要先将商誉减少,减少到零时即停止,并把多出的贷方余额记为当期净损益。在确认实际、预计的所得税费用时,我国对所有企业采取了同样的方式进行确认,即使用被披露的适用税率来计算预计的费用,并将其计入当期的会计利润当中。

在相同的问题上,美国采取了更为详尽的措施。在递延所得税的资产与负债的分类问题上,美国将其分为流动性的和非流动性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及资产,在确认资产初期首先确认全部资产,再进行评估并剔除不可能的部分,在企业合并之后的资产确认上,采取了和我国大体相同的措施,但细化到了减少其它的非流动性的无形资产一项。而对于实际、预计的所得税费用,同样的措施美国只对上市公司有所要求,非上市公司只要根据自身情况作出调整即可。

四、中美会计准则产生差异的原因

尽管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仍然在不断加强,但并不意味着各国之间的差异与隔阂能够消除,作为两个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发展水平都不相同的国家,中美之间的会计准则产生差异是必然的。

(一)政治上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的权力交由人民掌控,人民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对国家的管理。我国的体制使宏观调控被广泛运用于对国家的管理当中,并且,我国的发展情况相对特殊, 无法同美国一样根据需要的产生来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

美国则属于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体制为联邦制, 实行三权分立,以总统制为政治组织形式。美国的州在遵循国家法律的条件之下额外拥有立法权,这使得美国各个州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也可以针对本州的特点进行会计准则的制定。

(二)经济上

我国的经济体制是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上,结合了西方的市场经济,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制度,以宏观调控为主。此外,我国的经济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但是拥有高速的发展速度,经济水平虽然不断提高,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农村与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因此发展情况较为复杂,给制定会计准则带来不少的困难,难以在短期内达到美国的会计准则发展水平。

美国所采取的市场经济体制在短期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虽然以市场为配置社会资源主要手段的市场经济体制容易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但对经济建设的效果还是十分显著的。再加上美国的经济发展起步较早,发展较均衡,拥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有利于会计准则在美国的制定与发展。

(三)文化上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也拥有一段悠久的封建王朝历史。长期受到谨慎、严谨思想熏陶,使我国在国家的建设中非常小心谨慎,这在一定程度上牵制着我国的发展。

反观美国,历史不及我国悠久,但具有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的优势,自西进运动开始,美国便开始大胆、创新地建设本国的经济,西方人开放、创新的思想也让美国颇为受益。

五、结语

篇9:浅谈中美存货准则的差异

新《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在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合理内容的基础上,解决了原准则实施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问题,顺应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大趋势,并指明了今后我国会计的国际化发展方向。另外,准则中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色彩,但由于会计准则与税法之间存在的差异,导致了两者在实务中的差异性。

一、存货初始计量方面的差异及处理

(一)存货采购费用的差异及处理

新准则规定,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进口关税和其他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但是不包括仓储费用(不包括在生产过程中为达到下一个生产阶段所必需的费用)。

现行税法规定,纳税人的各种存货应以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纳税人外购存货的实际成本包括购货价格、购货费用和税金。从事商品流通企业的纳税人购入存货抵达仓库前发生的包装费、运杂费、运输存储过程中的保险费、装卸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和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等购货费用可直接计入销售费用。如果纳税人根据会计核算的需要已将上述购货费用计入存货成本的,不得再以销售费用的名义重复申报扣除。

二者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新准则取消了对商品流通企业存货采购成本内容的说明,规定商品流通企业的存货抵达仓库之前发生的费用也必须计入存货的采购成本;而现行税法则规定这部分费用可计入存货采购成本,也可计入期间费用,但是不得两者均计,导致重复计入。

针对这一差异,其处理方法为:制造业企业(一般纳税人)进行物资采购时,按实际的采购成本借记“物资采购”等科目,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而商品流通企业(一般纳税人)则可以采用上述做法,也可以只将采购价款及相应的增值税按上述做法处理,而把采购过程中的费用借记“营业费用”,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二)存货采购过程中借款费用的差异及处理

新准则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某些存货项目中,如:需要通过相当长的生产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计入存货成本的借款费用,由《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予以规范。

现行税法只允许将符合条件的开发产品资本化,并且没有规定企业开始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条件和中断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条件,将停止资本化的时间规定为“投入使用”的时间。

针对这一差异,其处理方法为:对于需要通过相当长的生产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按照新准则规定应将该存货的借款费用借记“原材料”等存货科目,贷记“预提费用”、“银行存款”等科目;而按照现行税法的规定,这部分借款费用应借记“财务费用”,贷记“预提费用”、“银行存款”等科目。

(三)接受捐赠存货成本的差异及处理

新准则取消了对捐赠行为的定义和会计处理规范,针对该部分内容依然参照原规定执行。企业接受捐赠的存货资产的入账价值,按照捐赠方提供的凭据等确定的价值加上接受捐赠过程中的有关支出。

现行税法规定,企业接受捐赠的存货资产,需按接受捐赠时资产的入账价值(是指根据有关凭证等确定的、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接受捐赠存货资产价值和应由捐赠企业代为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不含按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应计入受赠资产成本的由受赠企业另外支付的相关税费)确认捐赠收入,并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依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者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企业接受捐赠的存货资产的成本,新准则未规定,依然按原来的规定执行,即接受捐赠的存货资产的成本包括根据有关凭证等确定的存货资产价值和接受捐赠过程中由受赠企业另外支付的相关税费两部分;而现行税法规定只包括前者,不包括后者。这就导致了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存在差异。

针对这一差异,其处理方法为:一般纳税人企业接受的存货资产捐赠,会计处理应按照接受捐赠的存货资产价值和接受捐赠过程中由受赠企业另外支付的相关税费,借记“原材料”、“库存商品”等科目,按照由捐赠企业代为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同时贷记“待转资产价值”;而按照现行税法规定,纳税人应将接受捐赠的存货资产价值借记“原材料”、“库存商品”等科目,按照由捐赠企业代为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同时贷记“待转资产价值”。年终进行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应借记“所得税”,借记“待转资产价值”,同时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并按差额贷记“资本公积”。

二、存货发出方面的差异及处理

(一)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差异及处理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已售存货应当将其成本结转为当期损益,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也应当予以结转。因此,新准则对于存货计价采用的方法做出了严格规定,限定只能使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这三种方法。

现行税法规定,纳税人的各项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个别计价法、计划成本法、毛利率法和零售价法等。如果纳税人正在使用的存货实物流程与后进先出法相一致,也可以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纳税人采用计划成本法或零售价法确定发出存货成本,必须在年终申报纳税时及时结转成本差异或商品进销差价。

二者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新准则对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限定只能使用三种方法,而税法对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的选择却有七种方法,其中只对后进先出法的使用有所限制。

针对这一差异,其处理方法为:依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规定,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递延所得税。企业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时,借记“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同时贷记“递延所得税负债”;企业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时,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同时贷记“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二)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变更程序的差异及处理

新准则没有对企业存货计价方法变更的程序做出明确的规定和具体要求。

现行税法规定,纳税人的成本计算方法、间接成本分配方法和存货计价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变。如需改变的,应在下一纳税年度开始前报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否则,对应纳税所得额造成影响的,税务机关有权调整。

二者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新准则取消了该项目的审批;而税法要求审批,对于未经审批的,主管税务机关有权要求纳税人在年度纳税申报时,附报改变的原因,并附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经理(厂长)会议等类似机构的批准文件。

针对这一差异,其处理方法为:纳税人年度申报纳税时,未说明变化原因,不能提供有关资料,或虽说明变更但没有合理的经营和会计核算需要以及改变前后衔接不合理、计算存在错误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对纳税人因改变而减少的所得额进行纳税调整,并补征税款。

三、存货期末计量方面的差异及处理

新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按其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存货成本低于其可变现净值的,按其成本计量,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但原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应在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金额的范围内转回。

而现行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下列支出不得扣除:存货跌价准备金、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金、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金、风险准备基金(包括投资风险准备基金)以及国家税收法规规定可提取的准备金之外的任何形式的准备金,明确排除了上述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税前扣除的可能性。由此可见,纳税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只有按规定提取的坏账准备金和商品流通企业按规定提取的商品削价准备金,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二者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新准则要求企业提取存货跌价准备,在资产负债表日合理估计存货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保证企业因市场变化导致资产实际价值的变化能够客观真实地得到反映,防止企业的实际资产虚增;而税法则不允许扣除存货跌价准备。同时,当企业的存货发生转让或其他流出企业的行为时,税法允许按历史成本结转存货的计税成本。对于以前调增应纳税所得额的跌价准备,在转回时调减应纳税所得额或作为其他减值准备调增应纳税所得额的抵减项目。

针对这一差异,其处理方法为:年末,当企业存货发生跌价时,按新准则规定应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存货跌价准备”;而按照现行税法规定应在计算所得税时将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作为应纳税所得额的调增,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四、存货损失处理方面的差异及处理

(一)存货损失扣除的差异及处理

新准则规定,企业发生的存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存货的账面价值是存货成本扣减累计跌价准备后的金额。存货盘亏造成的损失,在扣除企业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后,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即营业外支出或管理费用。

现行税法规定,纳税人发生的资产盘亏、毁损净损失,减除责任人赔偿和保险赔款后的余额,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可以扣除。企业的各项财产损失,应在损失发生当年申报扣除,不得提前或延后。非因计算错误或其他客观原因,企业未及时申报的财产损失,逾期不得扣除。其中企业存货发生的损失包括有关商品、产成品、半成品、在产品以及各类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发生的盘亏、变质、淘汰、毁损、报废、被盗等造成的净损失。同时,现行税法还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存货跌价准备金不得扣除。

二者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新准则规定计算企业发生的存货损失时,用处置收入扣除存货成本、累计跌价准备和相关税费;而税法规定纳税人的存货损失为处置收入扣除存货成本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并报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方可税前扣除。

针对这一差异,其处理方法为:企业在进行处理时依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规定,参见存货发出计价方法方面规定差异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二)存货损失扣除程序的差异及处理

新准则对存货损失的扣除程序未作明确的规定,则依然按照原规定执行。

现行税法规定,纳税人税前扣除的存货的损失,应按规定时间和程序及时申报,经有关税务机关严格审批,并不得实行层层审批,企业可向所在地县(区)级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也可直接向省级税务机关规定的负责审批的税务机关申请。因税务机关的原因导致财产损失未能按期扣除的,经税务机关批准后,应调整该财产损失发生年度的纳税申报表,重新计算应纳所得税额。

二者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新准则未规定,则按照原来的有关规定执行,企业可自行认定存货的损失;现行税法规定,纳税人要确认存货的损失,必须有确凿的证据表明确实发生了损失,并按照一定程序报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后即可税前扣除。

上一篇:奢侈品活动策划案下一篇:幼儿园大班健康活动教案《玩乒乓球》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