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会计准则差异吐血总结.doc

2024-06-26

中美会计准则差异吐血总结.doc(共3篇)

篇1:中美会计准则差异吐血总结.doc

中美会计准则差异吐血总结

来源:网络

从2005年初开始,中国在总结多年会计改革经验基础上,大力推进会计准则建设及其国际趋同,建成了与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相适应、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05年11月,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签署联合声明,确认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故基本上认为中国会计准则与美国会计准则目前的差异越来越小:

我认为

1.理念

美国会计准则核算理念是财务人员应根据实际业务模式选择自身的会计核算模式。同时美国会计准则更多强调企业外部环境及内部环境的变化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2.实际操作

目前中国很多企业会计核算仍旧是以税务为基础进行会计核算,并且审计师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操作尺度相对于美国审计师要明显宽松多。

(1)中国很多企业都是基于税务发票进行核算。而正常会计核算应当考虑很多其他证明文件如合同、收货单、验收单、客户确认单、结算单。

(2)资产减值.尽管中国会计准则也提到资产减值的概念,但在实际操作过程种,很少有企业会认真对待资产减值,而由于企业核算人员习惯以历史成本计价,也就不会考虑太多公允价值问题。

(3)关联方及关联交易。美国对关联方的定义比中国可能更广些,特别是实际操作过程中。

3.准则方面

(1)收入确认方面: 美国准则不仅规定了收入确认的四个基本原则。里面比较复杂的象,多种形式收入确认,软件收入确认,建筑方面等。并且在评价收入确认时,还会根据合同及业务的情况最终判定收入的确认方法。

(2)应收账款方面:美国会计分应收开票与应收未开票。应收开票是与发票结算相关的,而未开票应收是同收入确认相关。

(3)预收账款方面(美国会计分预收与递延收入):预收账款是同预收保证金对应,而递延收入是同应收开票一样与发票相关科目(4)企业合并:包括合并实体方面,美国会计准则强化控制及影响的概念,并且提出可变权益实体(VIE概念)。并合并会计处理及合并披露与中国会计准则都存在差异。如合并披露中美国会计准则要求披露合并模拟报表,中国一般不需要。

(3)限定性现金:中国会计准则没有限定性资金概念。

(4)固定资产的定义及范围

象租入固定资产改良在美国会计准则下就是要计入固定资产。

(5)折旧摊销的政策

美国折旧摊销政策比较灵活,如残值及折旧年限都可以企业自由制定

(6)金融衍生工具的核算及公允价值计量

由于美国金融衍生工具较多也比较复杂,所以其公允价值计量也相应比较复杂。如可转债核算美国会计准则下就是要先评定是属于债还是属于权益,然而再进行分债与权益核算。而中国会计准则下,可转债直接计算划分为债与权益。

(7)股权补偿成本核算

在会计核算分录中,美国会计准则要求企业计算其先计算公允价值,然后分摊核算。而中国会计准则下股权补偿成本核算与美国显得不一样。

(8)政府补贴

中国会计准则下有净额法及总额法。而美国会计准则则在政府批准时就可确认相关收入。

(9)少数股东权益

美国会计准则下少数股东权益不一定依据比例计算,有可能依据公允价值计量。这样少数股东权益的金额有可能与按比例计算的少数股东权益不一样 2.会计批露

(1)中国会计准则下财报年度与日历年度一致,而美国会计准则可以不一致。

(2)美国会计准则下有综合性收入报表,中国的没有

(3)美国会计准则下有未确认外汇折算损益与已确认的汇总损益,中国未细分

(4)美国会计准则下下批露时允许用非准则调整方法对企业净利润进行阐述,中国没有批及此。

篇2:关于中美会计准则现状的差异探讨

关键词:会计准则,中美,差异,具体对比,原因

一、前言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增强,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自从我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也不可避免地加入世界性的经济活动中,展开了国际间的经济合作。美国作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与经济快速增长的我国有着频繁的经济往来,在此期间,双方理念、原则上的不同之处开始显露出来,包括在维持各国经济合作上起到重要作用的会计准则。美国是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其市场发展更为成熟,相关机制也更为完善。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上领先于其他各国,被认为是全世界最有效、最健全的会计准则。因此,探讨我国与美国之间的会计准则差异,对借鉴美国会计准则的优点,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有着重要意义,会计准则的优劣影响着我国在国际环境下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二、中美会计准则在制定机制上存在的差异

(一)制定机构的差异

一般情况下,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可以归纳为三种,一是由政府的职能部门直接制订会计准则;二是由民间组织机构制订, 政府在此过程中不进行直接的干涉;三是民间组织和政府共同直接参与,在这种模式下,民间组织直接制订出会计准则,而政府拥有对准则的最终确定和监督准则日常运行的权力。

我国的会计准则制订通常由国家的财务部负责,在国务院批准的前提下,财务部制订出准则并凭借政府的力量来执行。美国制订会计准则依靠民间组织进行,民间组织在完成准则的制定后,也不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来实施,而偏向于依靠订制准则的成员,如人们对注册会计师的认可与支持等。

(二)制定程序的差异

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了作出计划、进行研究、起草准则、公开征求意见以及发布实施准则这几个步骤, 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政府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非政府力量的参与只有公开征求意见这一阶段。美国的制定过程则主要有选定议题、初审、暂时决议、进一步审议、最后协议和随后审议几个步骤。美国的准则在制定时,受非政府力量的影响更大。也因此,我国的会计准则比起美国的会计准则而言,具有更高的法律地位。

(三)制定内容的差异

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时,遵循着一套逻辑严密的体系,制订出来的会计准则内容较全面,范围较广,整体性、全面性强,但在细节的处理工作上稍显不足。我国的准则制定从大处着眼,在准则的全面问题和结构性问题上表现得比较出色,却忽视了必要定义解释等诸如此类的细节问题。美国的准则十分详尽,这是因为美国的准则制定工作是随着经济活动的开展而开展的,主要受到具体工作情况的影响。当某项经济活动中出现了相关问题,美国参与制定的组织就会针对这一问题展开制定或修改工作,因此,美国会计准则中的条条款款不不断断随随着着经经济济活活动动的的增增加加而而增增加加。 美美国的准则在细节的处理上优于我国,但是却缺乏足够的结构性与全面性。

(四)实施问题上的差异

由于制定、实施组织机构的不同,我国和美国在会计准则的实施问题上也有不同。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很大程度地反映了政府的意志,并且只有一套统一的会计准则,在实行上具有强制的特点,要求各企业和单位都遵循该准则来完成会计工作。 而美国的会计准则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各个州之间都有所区别,此外没有强制实施的现象,比起我国的会计准则,美国的会计准则要更为灵活和中立。

三、中美会计准则差异的具体对比

中美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收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政府补助等各个方面,但由于中美会计准则之间存在的差异众多,不能一一讲述,故只选择其中几项差异来进行对比,感受中美会计准则的差异。

(一)无形资产

按照我国的会计准则,所有处在研发阶段的研发项目所支出的费用要全部计为当期费用,在开发阶段的支出要按规定的标准来判断是否属于无形资产。在土地的使用权问题上,一般情况下将土地的使用权定性为无形资产,但是如果企业将该使用权用于增值,则该使用权将不再属于无形资产。而摊销无形资产,或对无形资产进行减值时,要根据预期实现方式的确定与否来采取摊销方式,且对于不确定使用寿命的无形资产只复核其使用寿命,不进行摊销。

美国的会计准则则将项目的所有开支归为当期费用,其中也有少数特例,对于企业没有完成的研究,如能够确定将来具有使用价值,则记入无形资产。在土地使用权上美国将土地使用权当做经营租赁与核算来进行处理,在使用期内拥有使用权的个人或组织可对土地进行摊销。在无形资产的摊销问题上,美国会计准则规定不需要对商誉实行摊销,只需做减值测试。

(二)合同建造

我国会计准则对合同建造时的合同确认收入有两种不同对策,一是在能够收回合同成本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收回的成本进行确认;二是在无法收回的情况下,对合同收入不予确认。此外, 如果合同收入低于预计的成本,理应把此损失作为当期费用确认。而关于合同完工的进度的确定方法,采取利用对实际的合同成本进行累计得出的数据,算出该数据在预计成本中占的比值; 按照已完成的工作量来计算该工作量在预计工作量中的比值。

美国对于合同建造问题,与我国有部分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细微的不同。比如在确认合同收入上,美国只采取一种方法———完全完工法,而不是像我国分情况而定。在确定进度上,美国使用了期末累计的实际成本来计算比例,并按照完成的进度来预计而非计算所需成本在预计成本中占据的比例。

(三)所得税

在我国,递延所得税的资产与负债主要分为非流动资产及非流动负债,并且只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中发生可能性大的部分,企业合并之后这项确认工作的进行则需要先将商誉减少,减少到零时即停止,并把多出的贷方余额记为当期净损益。在确认实际、预计的所得税费用时,我国对所有企业采取了同样的方式进行确认,即使用被披露的适用税率来计算预计的费用,并将其计入当期的会计利润当中。

在相同的问题上,美国采取了更为详尽的措施。在递延所得税的资产与负债的分类问题上,美国将其分为流动性的和非流动性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及资产,在确认资产初期首先确认全部资产,再进行评估并剔除不可能的部分,在企业合并之后的资产确认上,采取了和我国大体相同的措施,但细化到了减少其它的非流动性的无形资产一项。而对于实际、预计的所得税费用,同样的措施美国只对上市公司有所要求,非上市公司只要根据自身情况作出调整即可。

四、中美会计准则产生差异的原因

尽管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仍然在不断加强,但并不意味着各国之间的差异与隔阂能够消除,作为两个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发展水平都不相同的国家,中美之间的会计准则产生差异是必然的。

(一)政治上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的权力交由人民掌控,人民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对国家的管理。我国的体制使宏观调控被广泛运用于对国家的管理当中,并且,我国的发展情况相对特殊, 无法同美国一样根据需要的产生来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

美国则属于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体制为联邦制, 实行三权分立,以总统制为政治组织形式。美国的州在遵循国家法律的条件之下额外拥有立法权,这使得美国各个州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也可以针对本州的特点进行会计准则的制定。

(二)经济上

我国的经济体制是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上,结合了西方的市场经济,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制度,以宏观调控为主。此外,我国的经济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但是拥有高速的发展速度,经济水平虽然不断提高,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农村与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因此发展情况较为复杂,给制定会计准则带来不少的困难,难以在短期内达到美国的会计准则发展水平。

美国所采取的市场经济体制在短期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虽然以市场为配置社会资源主要手段的市场经济体制容易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但对经济建设的效果还是十分显著的。再加上美国的经济发展起步较早,发展较均衡,拥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有利于会计准则在美国的制定与发展。

(三)文化上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也拥有一段悠久的封建王朝历史。长期受到谨慎、严谨思想熏陶,使我国在国家的建设中非常小心谨慎,这在一定程度上牵制着我国的发展。

反观美国,历史不及我国悠久,但具有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的优势,自西进运动开始,美国便开始大胆、创新地建设本国的经济,西方人开放、创新的思想也让美国颇为受益。

五、结语

篇3:中美管理会计差异比较及原因分析

关键词 管理会计 差异 原因分析

管理会计是产生于美国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研究才被我国会计学者提到日程上来。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管理会计的确为中国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就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之一是中西方在管理会计研究方面存在差异。现在有必要对中美管理会计的差异作全面分析,以找出对我国管理会计发展有益的建议。

一、中美管理会计差异比较

(一)中美管理会计研究方向差异

西方管理会计研究西方学者注重管理会计技术及方法的研究,而较少涉及管理会计理论的探讨。美国会计学会(AAA)下属的管理会计委员会(CMA),在1958年对管理会计所下的定义来看,管理会计是通过各种专门方法和技术,来帮助企业管理当局作出科学决策的各项具体工作。即只讲究技术和方法,而不对理论进行深入探讨。

而我国的管理会计研究注重理论研究,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只有拥有坚实理论基础的实践才是可以长足发展的实践。中国学者为管理会计的定义为:管理会计是用来解释、评价、指导、开拓和完善管理会计实务。在此基础上,对管理会计进行了一系列归纳与总结,并且认为在该结构框架基础上建立的理论是可以用來指导管理会计实践的。

(二)中美管理会计认知程度差异

西方管理会计研究之所以侧重技术与方法的研究,是因为西方学者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管理会计理论的框架是难以确立的,并且指导实务的管理会计准则也同样难以制定。管理会计的目标则是考虑内部效应,它是为企业内部相关利益人加强内部经营管理服务的。由于管理会计目目标的内部性,导致管理会计无法依循财务会计制定会计原则的思路设计具体会计准则。而中国的管理会计开始时间较晚,且还是从西方引进的管理技术,从对管理会计的认知方面存在不足,缺少了管理会计给企业发展的指导,自然企业的发展还是存在问题。

(三)中美管理会计发展定位差异

西方管理会计研究者注重成本效益原则,认为只有能被实践接受的研究成果者有价值的研究。由于管理会计学科边界的模糊性,导致建立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是一项高成本低效益的行为。因此西方学者在理论体系上的研究相对弱化。

我国的研究领域紧跟本方管理会计的发展动态,吸收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但当将这些先进技术和方法用于中国企业的时候,学者发现国内的管理水平还远未达到西方国家的管理水平。因此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在我国就显得更为严重。企业是我国最具活力的经济主体,但在管理会计的运用方面还较为落后。

二、中美管理会计差异的原因分析

中西方在管理会计上的多方差异,最终体现在对企业的发展影响上,为什么会产生上述的差异呢?究其原因我们需要从宏观方面来分析,让我们从根底上理解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文化底蕴造成管理会计研究方向差异

中国人讲悟性,“悟”即领会,觉醒。因此,凡事必需神秘,人们不愿意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故凡事只能靠“悟”。西方人讲规范,规范即标准。所以在管理会计的发展中,我国学者注重理论发面的研究,西方学者重视实践方面的研究。

中华文化崇尚集体主义,人们之间相互依赖,团结合作,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矛盾时,将集体利益放在首位;西方文化崇尚个人自由,追求个人利益。因此,美国的财务会计信息主要是为了满足个人使用者的需要,而中国首先是为了满足机构(尤其是政府)的信息需要。对于管理会计的发展亦是如此。

(二)思维定式造成管理会计认知程度差异

概念、判断、推理,这些形式逻辑的主要要素构成了西方科学体系的粘合剂。这种思维模式使得西方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结构逻辑清晰,结构清楚,对管理会计在认知上面也更胜一筹。但这种思维习惯也有其弱点,那就是在对事物的整体把握上有所欠缺。

而东方的思维模式重全局,从理论基础上指导实践,造成偏差,理论领域研究胜一筹,影响实践的效果性。

两种思维习惯各有长短,应该将东西方的思维模式结合起来,扬长避短,互为补充,在研究方法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打造既符合国际惯例又具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不断提升我国管理会计信息的质量水平。

(三)经济体制因素造成管理会计发展定位差异

由于我国国家股仍然在绝大多数股份制企业中占控股地位。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的首要环节仍是处理企业与国家等之间的财务关系,这也正是中国关于财务与会计关系表述上存在“大会计观”、“大财务观”、“财务会计合一观”等存在的现实环境。

西方国家由于有比较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发达的金融市场环境,财务不仅很少受政府的干预,而且由于其追求一种实效性的财务管理方式,因而财务管理中被迫用足够的力量去处理筹资、投资和股利分配等问题,在财务管理实践中也将财务与会计分别设置机构,达到了理论与实践上财务与会计分离的统一。

三、从中美比较看中国管理会计发展的建议

首先,在观念上求创新。为适应当代瞬息万变的客观经济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首先要更新观念,密切注视市场动向,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及时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

其次,努力提高企业决策者和会计人员的素质。提高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企业领导者已经成为一个关键因素。应该建立一定的社会约束机制,要提高企业领导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并把懂管理会计作为企业领导者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要有精明强干的管理会计专业人员,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从而使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和推广。

再次,加强管理会计教育。只有让企业领导对于管理会计具备一定的基本认识,使其意识到管理会计在企业未来生存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他们才会在今后的工作关注管理会计在预测、决策、规划、控制中所发挥的作用,才会真正地将管理会计理论应用于企业的自身实践。

另外,总结管理会计的经验,形成自己的管理会计体系。中国式管理会计体系要走典型案例研究的道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从中找出管理会计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利于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的平衡成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杜邦评价指标体系在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应用较广,其中投资报酬率指标已成为引导企业投资、筹资、收益分配的有力工具,因而高投资报酬率也往往成为绩效优良的代名词。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部门体系的日益庞杂,报酬率指标呈现出较大的局限性。投资报酬率有时甚至带来错误的信号,可能掩盖某些部门的实际业绩,并使人们注重相对率的计算,忽视对业绩进行绝对金额的评价。

总之,要是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推广并发挥应有的作用,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应该建立一定的社会约束机制,促使企业领导层重视管理会计应用;另一方面,借鉴西方先进经验来组建我国自己的管理会计师协会,推进管理会计的职业化,规范和提高管理会计师的职业道德,约束管理会计师的行为,增强管理会计信息的可信度,推动管理会计的运用和发展。

可以预见,管理会计的发展既前程远大,风光无限,又任重道远。开拓创新将更加艰巨。但是,在各方的努力和支持下,管理会计一定能发展成为一门系统、完善且具有指导性、实用性的科学,一定能在世界经济、国家经济、企业经济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先治.财务分析[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2]岳上植.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构建研究[J].会计之友,2009(1)下.

[3]许巧治.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应用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

[4]陈琛凝.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构建及应用[J].商城现代化,2008.

[5]杨述海.浅谈企业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J].企业导报,2009(3).

[6]赵选民.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研究评析[J].财会通讯,2009(8).

[7]李天民.管理会计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8]张朝宓,熊焰韧.当代管理会计研究[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

[9]朱連生.管理会计[J].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0]费文星.西方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

上一篇:生育津贴(包含晚育津贴或奖励假津贴)申领提交材料下一篇:《辛弃疾词》的学案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