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人际关系差异

2024-06-13

中美人际关系差异(精选七篇)

中美人际关系差异 篇1

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美国是西方文化的一个融合体,近年来两国在文化上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将这两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国家进行对比,能够让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美国的文化,并重新审视中国五千年来积淀下的文化传统。

一、中美文化宏观比较

(一)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

我认为,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差别是两国最主要的差别。在这里首先引入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定义。

集体主义,指的是一种强调集体和国家的重要性,强调集体利益应该凌驾于个体利益之上的文化价值观念。[1]

个体主义,认为个人虽然离不开社会集体,但是正是由于个人对自我利益和幸福的不断追求才最终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因此在社会事务中应首先考虑个人的幸福和需要。[2]

中国流传了数千年的文化传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重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强调集体主义、权利差距和团体内部和谐。在天地之间人为贵,江山社稷以人为本。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孔子和孟子,他们的思想核心分别是“仁”、“性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念把人为的等级统治秩序同自然的血缘和亲属关系柔和为一,维护着整个社会的有序运作。

美国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文化历史深受欧洲文化的影响,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中认为人为其自己的目的而活着才有意义的价值观念,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个性解放,都决定了美国浓厚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个人奋斗、自主、独立,以自我为核心。这些观念充斥着美国人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是其价值观念体系的灵魂。

(二)“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中国人传统的宇宙观或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人应当顺从自然规律和对自然的膜拜,世间万物都是一个统一体,而且大自然有生命且有灵性。人作为大自然中的一部分,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适应自然规律,利用自然条件为人类服务,而不是去改造自然,破坏自然。而美国人则认为宇宙间的天地万物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自然与人类是相对立的,人是自然的主人,可以征服和改造自然。

(三)“和”与“争”、“稳”与“变”。

中国人非常看重“和”字,“以和为贵”。追求中庸之道的处世哲学锻造出来中国人温和、妥协、安之若素的温顺性格,“知足常乐”的乐天思想也培养出中国人即使处在危难中也不抱不怨的民族特质。当然,这也使得中国人缺乏竞争意识,容易产生满足心里,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再加上儒家思想的人本主义和长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了人们追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因此中国人比较保守,不愿冒险,喜欢稳定,习惯于从事固定的职业。

美国人非常重视竞争,喜欢较量,他们总是不满足现状,而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并朝着这个目标而努力。美国的“西进运动”就体现出美国人这一典型的性格,不满足于现在安逸的生活,冒着生命的危险,去蛮荒之地实现自己人生更高层次的价值。这与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思想格格不入,中国人一旦安定下来就很难突破现有的环境,而美国人更喜欢去冒险,去尝试新的事物。这对于美国整个国家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尤其是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求变的心态,对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有着重要的帮助。

(四)依赖与独立。

群体价值观和浓厚的宗族文化让中国人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以及对于集体强烈的依赖性,中国人认为只有将自己融入到一个团体中才能使自己的价值最大化。而美国人提倡“独立自主”,他们更倾向于依靠个人的力量来改变自身、改变世界。

二、中美文化微观比较

下文从四个方面对中美文化进行比较,这四个方面可以使我们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对中美文化的差异有非常直观的了解。

(一)新闻文化的差异。

新闻媒体是政党的喉舌,新闻报道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新闻传播的过程可以非常全面地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中国的新闻发展历史非常悠久,经历了几千年的时代变迁,各种时代的不同烙印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新闻中。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传媒业,报道方式和报道水平在全世界都处在最前沿。由于两个国家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因此新闻传播也有非常大的差别。

1. 新闻传播的内容。

中国新闻题材较为严肃,且多以正面为主,注重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美国的新闻报道更加活泼,人情味浓厚,常常会加入一些引起受众感官刺激的内容于其中。

2. 新闻表达形式。

中国新闻传播是含蓄的,信息常常隐藏在文字背后,需要人们去推敲,这和中国人说话含蓄、谦虚谨慎的方式不无关系。而美国的新闻非常坦白直接,开门见山,一针见血,而且评判色彩非常浓重。

3. 新闻传播的目标取向。

中国新闻从正面报道,对于发生的事件常常选择积极的报道方式,即使是灾难性的事件也是如此,以此来鼓舞人们坚强面对。而美国新闻一般都是负面的新闻,常常是批判社会的不公正现象。这和美国的基督教文化有关,在基督教中文化原型之一是“赎罪”,这种“罪感文化”对新闻的报道取向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教育文化的差异。

教育对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教育,从孔孟之道盛行以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而美国,一个只有两百年多短暂历史的国家,有着多所世界顶尖的名牌大学,以其强大的教育优势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学子。因此,教育文化差异在两国文化差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在教育体系当中,家庭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毕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本文只选择教育当中的家庭教育来进行比较。

1. 教育目的的比较。

在中国,家庭教育有着非常明细的目的,家长都无一例外地想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有个好职业。出于这一目的,中国的家长都特别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让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才艺班,上小学后报名学习奥数。为了让孩子以后能考上名牌大学,取得高文凭,很多家长都不惜一切代价,牺牲了自己的时间,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陪着孩子一起读书。当然这本身也与中国的国情和体制有关,但是长期如此,对于中国以后人才的培养和社会发展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而在美国,家长更加注重对孩子适应各种生活环境和独立生存的能力培养,让子女实现自身的价值,提升自我决定意识和自信心。对于孩子今后的人生道路如何发展,父母不会作出太多的规划,基本依靠孩子自身的选择。

2. 教育内容的比较。

近年来,中国一直都提倡“素质教育”,但由于“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以及选拔人才的机制没有改善,传统的方式仍旧主导着的中国学校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家长和老师都倾向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说教式的管束教育。由于仍处在“分数是升学的重要指标”这一社会大环境下,在我国家庭教育中文化知识教育占重要地位,但是家长对子女进行的文化知识教育实际上常常局限在分数的层面。孩子回到家里,父母问孩子的第一句话往往是“今天老师教的知识都记住了吗?”“今天考试得了多少分?”等等。

而美国的教育主张开放式的实际锻炼,他们尊重孩子,相信孩子,他们的教育内容更偏向于生存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很多孩子到了18岁都能离开家庭,依靠自己的能力独自生活。当然要指出的是,这种教育模式也有很大的弊端,由于需要生活独立,孩子会将过多的时间花费在打工上,因此美国学生的学业质量问题一直都存在。

3. 教育方式的比较。

中国的父母承担了对孩子的无限照顾,孩子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切,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他们就为了孩子劳心劳力,而且很多家庭老一辈的成员也承担者照看孙子孙女的任务。由于中国一直受儒家思想和“三纲五常”的影响,父母与孩子之间有着非常不平等的地位倾向,父母的权威性是不可动摇的,凡事都给孩子作好决定,孩子只需要按照父母的决定努力完成就行。

而美国,父母对孩子的抚养一般停止在18岁,自那以后,孩子都将独自开始自己的生活,而且在美国隔代照顾孩子的现象比较少见。另外,美国的家长与孩子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彼此是作为朋友的关系存在,孩子遇到了难题,家长多半是像朋友一样给他们提出建议,然后让孩子自己来解决。

(三)慈善文化的差异。

2010年9月底,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来到中国,开始了他们的中国慈善行,鼓励中国的富翁们捐出资金来支持慈善事业。然而这次的活动并没有之前他们在美国举办的那么成功,问题并不在于中国富豪与美国富豪所拥有的财产差别,而主要是两国人对于慈善的观念不同。

1. 慈善的文化渊源的差异。

中国受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这种“仁者爱人”的性善论是人们惩恶扬善的力量基础,人们对于别人的帮助都是靠自律来完成,因此,富翁将自己的财产捐献给社会和其自身的素养有很大的关系。

美国是一个以信仰基督教为主的国家,在基督教的教义中,有“原罪说”和“救赎说”,使人相信人生而有罪,每个人都要用一生的劳作和对他人的博爱为自己赎罪,以求死后灵魂得到安宁和升入天堂,这种慈善心态是强迫性的。因此,像比尔·盖茨这样的富翁们,虽然他们在致富过程中巧取豪夺、冷酷无情,可在捐赠中却热忱慷慨、急公好义,以社会乃至人类的福祉为己任。

2. 世袭的观念的差别。

马克斯·韦伯在其《儒教与道教》中写道:“影响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最强大的力量是以(祖灵)信仰为基础的家孝……这种牢不可破的团结本身完全以虔诚为动力……”所以在中国人的思维中,“世袭”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尽可能地将家财留给子孙后代仍是大多数人的固有思维。

美国人“世袭”的观念很淡,他们更愿意通过白手起家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他们在身后只会留很小一部分的财产给自己的孩子。

3. 组织形式的差别。

基于上述原因,中国的慈善组织大部分是自上而下的,即慈善组织往往是政府出于政权的维护而运作。而在美国,慈善组织大部分是自下而上的,以民间组织为主体,形式多为市场自发式。

三、结语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东方文化的典型代表,美国是西方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美国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两个完全不同的,甚至没有太多历史交集的国家,在文化上有非常大的不同。当然,随着全球化的加深,两个国家在文化交流上开始互相借鉴彼此有益的一面,来更好地发展本国的文化。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使得各种文化思潮涌入国内,只有全面了解别国的文化,同时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才能够将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杨方方.慈善文化与中美慈善事业之比较[J].山东社会科学, 2009:1.

[2]王雪, 顾相菊.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J].科技信息, 2010:27.

[3]闵正威, 李昊凤.文化差异对家庭教育的影响[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6) .

“中美教育”之差异 篇2

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陈耀华

我有幸在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本部学术厅听了美国校长肯尼迪的《美国小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主要方式》专题交流,又现场观摩了中美教师上的六节“同课异构”的课。通过老师们在工作坊里的思维碰撞和现场与专家的对话,对中国小学课堂教学进行了比较,找出了差异。由于中国和美国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育差异也非常大。

一、透视美国的小学教育现状 1.教育目标

美国的小学教育发展到今天,一直也处于变革之中。美国的小学教育十分强调实际问题的解决,强调学科知识应用,强调技术的运用,注重学科教学中的交流,注重学科思想方法和学科素养的提高,重视培养学生创造力。特别重视学生参与、体验、感悟、探究、发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教学有所忽视,教学目标比较单一。

2.教育理念

人本主义教育已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思维,追求教育公平,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追求人文精神,讲究独立思考,教育要保证宽松、安全的环境。教育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平常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小,动手能力很强。提倡让学生经历获得学科知识的过程,强调理解的学习,学少悟多。

3.教学效果

美国的学生虽然在学科上的成绩不如中国的学生好,但是公认的是,美国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学科素养和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远在中国学生之上。

二、透视中国的小学教育现状

1、教育目标

我国的小学教育教学在长期的实践中,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征的传统教育,在这些传统中,积极的作用与消极的作用影响并存。中国小学教育教学的特 点与方式,是在中国几千年历史文明的传承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自己生长的文化“土壤”和民族“根基”。中国的小学教育,突出知识性的具体目标,大纲、课标对知识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教学过程中对目标细化具有可操作性,每章每节每单元都有细致的目标,但是,往往忽视育人的大目标;重在由“旧知”引出“新知”,绝大多数新知识是由旧知识引入的,基本符合人的认识规律,这里容易衍生两种形态:一是使学生由旧知识中产生困惑或新的情境,形成和激发认识新知、发现新知、获取新知的欲望和行动,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这是应该追求的理想的教学形态。另一种是淡化旧知识到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甚至会由旧知识直接把新知识告诉学生,只要所谓会用就行了。这容易造成学生被动接受,成为事实上的灌输知识的容器。注重新知识内部的深入理解,从对知识内在意义的联系中获得的认识。以中美两节数学课为例,我们重视解题的方法和技巧。解题必须以概念和定理为依据,是对概念和定理的再学习。强调解题有利于对解题的基本方法的熟练掌握,有利于夯实基础。注重一题多解,一法多用,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重视训练记忆和巩固。2.教育理念

在教育理念上,我国传统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给人做人的道理,在教育过程中,一味地强调概念的重要性,将学科概念、定理翻过来讲过去,要求学生记住各种变换形式下的知识点的精髓,美其名曰“万变不离其宗”。我国注重应试,国际数学竞赛上,我国的学生一向都是骄子,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国的学科教育侧重于应试教育,即为考试而准备。对于解题的过程,要求严谨规范,只要解题过程出现了所谓的跳步子,就可能被扣分。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被迫模仿固定的方法,思路,缺乏主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创新能力。3.教育效果

在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我国学生的学科基本功很扎实,记忆能力很强,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我国的学生往往不及别人,特别在动手能力方面,远远落后。

三、中美课堂闪光点

正如四川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李松林副院长在总结中指出:

1、中美教学中,都重视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

2、中美教学中,都强调学科学习方法的引导;

3、中美教学中,都重视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

4、中美教学中,都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四、差异分析

从两天的“中美教育”课堂实景中我们可以发现,中美的学科教育在教学目标,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差异主要有:教学方式上,中国的教学班级通常人数较多,水平参差不齐,使教师难于兼顾,小组研讨活动也难于展开。教师为预设的目标而上,学生按教师预设的目标而学,师生感到紧张。美国小班上课,“规则意识”强,易于“1对1”地讨论学习,师生交流互动,气氛较活跃,教师也追求变化轻松。从个体学习来看,中国学生虽不博闻,但以强记著称。美国提倡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理解的学习。在教育理念上,中国的小学教育是重视打基础的教育,学多悟少,美国的教育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学少悟多。

由此差异带来的教学效果上,也是各有春秋。美国的学生动手能力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富有创新能力,中国的学生在解题方面无与伦比,动手能力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佳,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五、几点启示

基于以上情况,美国教育有它的必然优势,对其比较、分析和总结,启示如下:

1、扬长避短,取其精华;

2、强调规则,训练倾听;

3、目标适度,“三维”不丢;

4、重视过程,强化理解;

5、体验感悟,探究发现;

6、结对交流,全员参与;

7、尊重保护,培养创新。

中美本科教育差异 篇3

价值观教育的差异

美国大学是在本科学院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全方位实现美国的价值观教育,中国大学是在独立成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进行专门化的价值观教育,学生考完试后,很容易将背诵的内容忘得一干二净。

1948年,芝加哥大学在本科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中开设了一门课——《西方文明史》。学生必须通过阅读三卷本的教科书和九卷本的原始材料,参与课堂讨论以及高质量地完成论文写作等方式学习研究,否则他们无法通过难度很高的考试。因此,完成这门课程后,他们对西方文明的发展历程以及贯穿其中的价值观,在头脑中会留下深深的烙印。另外一门于同年开设的核心课程是《美国政策的形成》。本科学院院长F·钱皮恩·沃德认为,“在这些在一起学习和思考的讨论过程中,最后学生不仅要‘知道’那些他必须知道的事实,同时,他还要学会自己去分析问题和形成自己的判断。课程要引导学生去相信或是怀疑。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懂得美国政策的过去,而且要让他们形成公开讨论的习惯,形成独立的判断,能够领导美国未来的政策。”

重视方式的差异

和美国顶尖大学相比,我们重视本科教育教学的方式比较单一。强调教授——特别是院士和大牌教授给本科生上课。这个“进步”显得何其荒唐!一个不给学生上课的人,还有必要称之为教授吗?

相比之下,美国顶尖大学一旦确立了本科生教学的核心地位,就没有动摇过。比如,芝加哥大学是世界上最顶尖的研究型大学之一——拥有8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但教学是它的核心使命。教师如果不上课或者课上得不好,就没有地位。那些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往往在学校重大事务中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权力。再比如,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全美最顶尖的艺术院校之一——没有将学校搬迁到市政府免费提供的风景优美的郊区而宁愿待在拥挤的市中心。原因是作为艺术院校,学生必须要接触真实的艺术世界,他们要通过逛街,随时了解当下的流行趋势和时尚元素,激发出创作灵感。郊区风景虽美,但不符合他们的教育教学要求。

本科生培养质量监控的差异

美国所有的顶尖大学,无不对本科招生工作高度重视,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般来说,大学里纯粹从事招生的工作人员有40人至50人,少的也有20多人。招生办公室每年要处理来自全球的3.6万多份申请材料,每一份申请都经过严格审读,确保最终获得通过的学生是最适合斯坦福大学培养的学生。此外,美国顶尖大学对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非常严格。比如,加州大学校长办公室里专门设置了一个机构——院校研究处负责对本科生培养质量进行调研和分析;再比如,芝加哥大学在上个世纪30年代建立了著名的“综合考试”制度,学生不仅要在入学时参加这一考试,通过后才能入学,而且在毕业前还要参加这一考试,通过后才能获得学士学位。当然,最为人所熟知的是美国顶尖大学在本科培养过程中的高淘汰率。著名的加州理工学院的淘汰率居然达到了30%。

相比之下,依赖单一的高考成绩录取,中国大学已经逐步蜕化甚至丧失了识别人才的基本能力。

中美文化差异漫谈 篇4

一、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差异

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 讲究独立, 不喜欢受约束, 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 不论是老人还是孩子, 做事都喜欢“Do it by myself”, 父母也很少干预子女, 鼓励子女早早离家, 独立地生活与发展。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文化则反映了集体主义的取向, 注重群体合作, 个人做事谦虚、不张扬, 强调家族、家庭观念。

美国人讲究个性的自由、解放。在语言上体现为经常爱用“I think...”“I believe...”“My opinion is...”等带有强烈个性色彩的开头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是美国国务卿在代表美国政府讲话时, 也会用这样个性色彩强烈的词汇。这与我们汉语的习惯有差别, 我们总是在引用别人的东西, 很怕把自己暴露出来, 因为“枪打出头鸟”, 所以从汉语中很少能体现出个性。

有一次, 我去美国朋友家做客, 到晚上11:00, 已经很晚了, 于是我就按中国人的方式想与美国朋友告别:“Mr.Steve, iis too late, you should have a rest.I bother you so much.I am sorryfor that.”当我说完这些客气话以后, 美国朋友非常不高兴, 说:“No, come on, I don’t think you are bothering me, we talk so good, Listen, if you want to go, it is because you want to go, not be-cause of me.”我起初十分不理解他, 我是好意, 但这正是价值观的差异。在美国人的头脑中, 一个人只要对他自己负责就好了, 不必替别人说话。

二、自立意识

自立是美国人获得individual freedom的必要心理素质。美国人认为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是自由的, 但要真正享受自由就必须rely on yourself。这种观念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在与美国人交谈时, 他们很少通过显耀自己的家庭或社会关系来抬高自己;如果你那么做了, 只能让别人觉得你是个孩子, 他们会毫不客气地问你:“Ok, we know your father is great person, if wewant to do something, I am gonna find him.So, what are you?Wha kind of experience do you have?”在美国人的头脑中, 一个没有自己生活的人永远只能是个孩子。

我结识了一位近70岁的美国老人, 他曾经做过心脏的手术, 在开始的交往中, 根据我国尊老爱幼的传统, 每次见他拿着沉重物品时就过去帮他, 他立即严厉地对我说No, 他告诉我, 如果需要我的帮助他会对我说的, 而只要他不说就说明他能自己做, 这一点我一开始还真是不适应, 后来在美国看见公共汽车上没有人为老人让座也就不奇怪了。

三、社会关系

美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简单、平等, 他们不太重视社会等级,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不拘礼, 即使双方在年纪上或地位上有很大分别也不例外, 例如很多学生对教授, 晚辈对老人都直接称呼first name。这种越代、越身份的不拘礼表现, 在很多东方人眼中则认为是失礼的行为。中国人的社会关系比美国人正式, 等级更分明, 中国人似乎非常习惯于等级分明的结构, 基于自己在结构中的位置和惯例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式。

四、对待“面子”的看法

美国人不太懂得什么是“面子”和为什么要照顾“面子”, 讨论问题是非常直接的, 他们愿意直面问题, 提出批评, 并讨论一些具有争议的话题, 并坚持自己认为是“事实”的意见;而中国人所受的教育通常是避免直接的冲突、公开的批评, 不愿讨论具有争议的话题, 他们希望在人群中保持和谐, 给别人留“面子”, 解决矛盾通常通过地位比较高的第三者来疏通。

五、时间观念

中国人比较怀旧, 也注重未来;美国人通常对过去不太感兴趣, 他们注重的是眼前的情况。美国人的时间观念非常强, 约会很少有迟到的现象, 他们对时间的安排都很有计划性, 你如果想预约一件事情, 对方肯定会说, 我先看一下我的schedule, 而一旦事情定下来了就很少再有变化。我曾因班内开临时会议与美国朋友失约, 朋友就很不高兴, 他们不理解中国人怎么会有这么多临时性的事情, 还要推掉提前的约定。

六、朋友模式

美国人对朋友的定义比较广泛, 而且有区隔性, 譬如说工作上的朋友、打球的朋友、喝酒的朋友等。他们一生可能有许多“朋友”和熟人, 但经常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的变化而变换, 彼此之间承诺的义务有限。而中国人经常拥有少数终生挚交, 他们彼此之间交情深厚, “为朋友两肋插刀”, 愿意相互提供任何形式的帮助。另外, 中国人朋友之间借钱是相当普遍的, 而美国人朋友之间借钱则凤毛麟角。我们班一位学生曾因出门时忘记带钱包借了一个美国朋友的钱, 不料对方第二天就催他还钱, 让他郁闷了好长时间。

七、对待竞争

一个留美的华人曾经把美国比作是孩子的天堂, 成年人的战场。美国社会的发展以竞争为推动力, “Work hard, play hard”是大部分人的作风, 他们在言语争辩时都喜欢压倒对手, 这种“getting the last word in”的作风当然是竞争性的一种表现。美国人早已习惯了竞聘、失业、再就业的循环过程, 一个人的一生要更换很多职业, 因此很多人都保持着终生学习的好习惯。

八、对待隐私

美国人通常很尊重别人的隐私, 很少谈论年龄、薪水、婚姻状况等切身的问题。他们不喜欢突然的访客, 甚至包括自己的父母。美国人尊重别人的安宁, 在歌剧院、戏院、电影院都噤声欣赏。在中国的许多大城市里, 大多数人也已经有了尊重他人隐私的意识。但在广大农村地区, 人们依然把询问一些隐私性的话题当作表示关心的一种方式。

了解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 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把握美国人的言语和思维方式, 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 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 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外国文化中的精华, 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

摘要:高职英语教学长期以来没有冲破单纯语言层面, 没有把文化融入到一种语言中。文化知识的欠缺, 使得学生对英美人的言语和行为方式感到困惑, 影响了他们对英语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本文针对高职学生美国文化知识欠缺的状况, 论述了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 以使学生了解和把握美国人的言语和思维方式, 提高语言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中美文化,差异,语言

参考文献

[1]邓炎昌.现代美国社会与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中美礼仪差异 篇5

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西方人和我们有着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当然西方人也有许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例如,中国游客在美旅游后准备买票回国,凭主观想象买票是肯定要排队的,但当他们进入售票大厅时,见窗口只有一个人在办理手续,另有几个人静静地坐在大厅的边上。我国的游客马上拥至窗口抢购机票,售票员在给中国游客办好机票后,微笑着对他们说:“下次买票请自觉排队,并用手指了指边上的人,当中国人回头看时,他们报微笑,使几个中国人真是无地自容。在现代的社会再犯这样的错误是不应该的,以自己的国情来看待别国才会出“洋相”,这有待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因此,了解中西方礼尚交往之间的习惯差异是很有必要的。若一无所知,就容易在与外国人交往时处于不利的形势。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中,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容易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

首先要明确,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存在都是合理的,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就美国来说,它的历史只有短短200年,而它的人民是从各个地方移民而来的,可以说美国是一个“大熔炉”,它合众为一,众多不同民族和种族都融合在一起,很多人被同化了,不管什么肤色,不管讲何种语言,都自豪地称自己是美国人。他们的宗旨是永远向前看,遥望目力所及的前方,并且迈开双脚前进;自强自立,追求幸福,永不满足。这是他们良好的品质和素质,而他们信奉的誓言是:“只要我们能够梦想的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这是美国精神,是在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它短短200年的历史,创造了人类史上的灿烂文明,它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就是美国的魅力。我们不能因为中国是拥有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就盲目自大,而应尊重别人,尊重他人的人格与习惯,这样交往才能顺利进行。所以了解、研究别国的礼仪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下面,我们对美国的礼仪文化作点研究:

美国成立时间不长,国内各类移民又不计其数,因此美国的礼仪文化可以说是多种文化的汇合,有不少都与中国人的习惯截然相反。

一、见面的礼仪。

美国人见面时,不一定会握手,只要笑一笑,打个招呼就行了,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而中国人则视握手为一个基本礼节。但在中国握手并没有太多的限定,而美国人握手是有一定礼节的。例如男女之间,女方先伸出手,若女方无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点头鞠躬致意;长幼之间由长辈先伸出手;上下级之间,由上级先伸出手;宾主之间由主人先伸出手。而且握手时应注视对方,并摘下手套,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在美国,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纵使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但过一会儿就改称名字。而在中国,人们很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某某总裁,因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但在美国,人们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来称呼别人。另外,在与人交谈时,切不可谈及个人的私事,诸如年龄、婚姻、收入、信仰等等。看到别人买的东西不可问其价格;如果看到别人回来,也不能问他去哪儿了或者从哪里来,否则就会遭人厌恶,美国人常用“鼻子伸到人家私生活里来了”这句话来表示对提问人的轻蔑。而在中国,人们对个人隐私的界限远没有这么深刻,人们并不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但在中国人与美国人打交道时,在中国人看来很普通地问对方一些家庭情况,美国人就很可能认为你侵犯了他的隐私,别有用心,一桩生意很可能就这样泡汤了。

二、送礼、约会、作客的礼仪。

一般来说,美国人不随便送礼,礼物通常不很贵重,只是些书籍、文具、巧克力糖之类的物品,在探病时则以送鲜花与盆景为主。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人以为单数是吉利的,有时只送三只梨也不感到菲薄,而中国则讲究成双成对。美国人在收到礼物时,一定要马上打开,当着送礼人的面欣赏或品尝礼物,并立即道谢。另外,美国人的礼物重视包装,很可能你收到一份里三层外三层精美包装的礼物,打开却只能是几颗巧克力糖而已,你也不要因此觉得失望,或者认为美国人小气,相对于礼物的价值,美国人更注重的是心意。

美国人办事重效率,往往每天都有严格的计划,因此去美国家庭作客都要提前预约,否则打乱了别人的计划,就会被认为是不速之客,吃闭门羹。所以应该提前一两天写信或打电话预约。一旦约定,就要准时到达,不能迟到,也不要太早到,因为客来之前,主妇都要布置客厅准备茶点,如果去早了,主妇尚未准备好,又要接待你,就造成许多不便。而那些规模较大的正式场合,守时更为重要,万一去早了,也应在外面等几分钟后再进去。

在进门之前,应该把鞋上的泥土擦干净,以免弄脏地板。进门后要摘帽。并把雨衣雨伞留在室外。然后先向女主人问好,再向男主人问好。若主人家宾朋满座,只需与主人和相识者握手,对其他人点头致意即可。如果主人请你坐,你就应该马上坐下,不要推托不坐下,也不要随意翻动主人的用品,更不可问用品的价格。作客时,不要轻易吸烟,如想吸时应问在座的女士是否介意,并先向其他人敬烟。若主人向你敬烟,即使你自己有烟,也要接受主人的烟,这与中国人的习惯不同,中国人往往会因为客气而有所推拒,但这在美国人眼里,他就会认为你看不起他,而使朋友之间关系变坏。作客时间一般不宜过长,但饭后不要立即告辞,应再与主人攀谈一会儿。若夫妇同去作客,应由妻子先起立告辞。如果你与主人不太熟,作客后应打电话或写短柬以表谢意。这样美国人会认为你很懂礼貌,从而留下一个好印象。

三、餐桌上的礼节。

在用餐时,应等到全体客人面前都上了菜,且女主人示意后才开始用餐。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勺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而中国人往往习惯一边上菜一边用餐,女主人往往是最后开始坐下进餐的。在用餐时,始终保持沉默在美国是不太礼貌的,但咀嚼食物时也不要讲话,讲话时不应放下刀叉,但也不要拿着刀叉乱晃。在餐桌前不应擤鼻涕或打嗝,如果打喷嚏或咳嗽也应向周围的人道歉。取菜时,最好每样都取一点,这样会使女主人愉快。用餐完毕后,女主人应先离座,客人再一起随着离开,餐巾放在桌上,不要照原来的样子折起,除非主人请你留下吃下顿饭。

在席间,主人应使谈话始终活泼而风趣,使每个客人都不受冷落。主人的吃饭速度不可太快,如果多数人已吃完,而少数人尚未吃完,更应放慢速度,以免使客人感到不安。席间,客人将刀叉掉在地上,应礼貌地为其换一把。若客人不慎将盘碗打碎,女主人应镇静地收拾干净,安慰客人,绝不能显出不悦之色。最后,主人绝不能在客人面前计算请客的花费。

四、服饰的礼仪

美国人的服装以体现个性为主,很难从穿着上看出他们是富有还是贫穷,他们的身份地位如何。如果是一位穿着时髦笔挺西装的男士,看上去似某大公司的老板,其实他可能是演艺界的艺员,甚至是一个美容美发师。穿着牛仔裤运动鞋旧T恤的,看似流浪汉,其实却可能是一位不修边幅的教授。因此,在美国,万万不可先敬罗衣后敬人。曾经有美国外商来华,接待人员乍一见便以为那西装笔挺的一定是老板要员,而忽视了一行人中的大胡子。虽然把热情过多地倾泻到了“西装笔挺”上,还好,也没冷落了“大胡子”。稍后,一介绍身份,方知道谁是真正的老板,而那个“西装笔挺”不过是雇员。因此在美国,穿得好的不一定有钱,穿得不好的不一定没钱。若简单地以衣帽取人,不仅会主次不分,使自己陷入窘境,而且会让美国人轻视。

虽然美国人穿着随便,不像欧洲人这么讲究,但在美国的穿着可谓“不怕穿破,不许穿错。”有许多场合,服饰有很严格的规定。例如,美国许多公司上班有专门设计订做的制服,在律师楼和银行上班的老板和职员们天天都是西装笔挺,而且每日均需要换,若两日相同,就容易被人误会是个夜晚没有回家更衣的人。再例如在美国举办各种宴会,往往在请柬上注明是否“黑领结”。如果注明了“黑领结”,男士则一定要穿无尾礼服,系黑色领结,女士必须穿晚礼服。这时,男士的长条领带,女士的裤装都上不了台面。如果没有注明“黑领结”,而表示是“正式穿着”,那么西服就可以上场。如果写的是“白领”,表示要穿燕尾服,系白色领带。因此什么宴会穿什么样的衣服,是很有讲究的。试想,如果在一个不怎么正式的场合,每个人都是一身短打扮,唯独你一个人身着深黑笔挺的燕尾服;或者每一个都云鬟高挽,长裙及地,唯独你一人一袭T恤,这种巨大的不协调,你自己不觉得张狂,别人也会看着你在人堆里悠悠晃晃不像个东西。而且在美国,这是对宴客的主人大不敬的明确表示,主人也会因此对你感到厌恶,从而与你断绝来往,这会是你的一大损失。因此注意场合与服装的搭配在美国尤为重要。

中美动画之差异浅析 篇6

关键词:动画;差异;中美

美国动画片都十分诙谐幽默,动画片不仅受到小朋友的喜爱同时也受到大人们的青睐。迪斯尼公司由于自身强大的实力,成为了美国动画电影业的霸主。在1996年,华·迪斯尼去世,迪斯尼公司也陷入困境,美国的动画电影产业受到不少影响,但是,美国的动画片也逐渐发展起来并且也受到很多观众朋友的喜爱,如众所周知的《猫和老鼠》、《摩登大圣》等。

2012年恰好是中国动画片诞生第86周年。中国首部动画片是《大闹画室》,这部动画片是由万氏兄弟制作。之后,由于外国动画片的引进,中国动画在制作中产生了灵感从而制作出了一部《铁扇公主》的动画片,这部动画片在当时是相当成功的,同时也达到了世界的领先水平。可见,我国的动漫产业起步是相当早。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动画产业有一段时间没有跟上市场的脚步,同时制作的产量也不高。建国后,我国的动画事业迅速发展,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等收到了广泛观众的喜爱。虽然当前我国的动画产业发展迅速,但是在技术和影响范围等方面和美国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本文将从中国和美国动画之间的差异进行浅析,并指出中国动画存在的一定问题。

1 题材内容

中国是四大古国之一,固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许多神话传说故事,这些故事也正是早前中国动画的制作题材内容首选。中国也有许多谚语等,我国也将这些故事制作成动画短片,如:《拔苗助长》、《亡羊补牢》等;同时也有历史题材的,如《红军桥》等;也有反映阶级斗争的题材,如《三毛流浪记》等。这些可以反映出中国动画题材内容十分丰富多彩,也反应了历史以及生活的很多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是教育人的内容题材,制作成动画更加生动。但是也可以看出,这些动画有一个共同点——动画题材内容是以教育思想为主。每一部动画都是以教育人们为目的所选择的题材。同时在所选的题材内容可以看出动画所呈现的特点偏向适合小龄儿童观看,所以动画的观众面比较窄,影响面也比较小。

美国动画的题材内容和中国的选题完全不同,同时观众影响面也广了许多。美国的动画故事十分多彩,有传说或者编辑自行撰写的神奇故事。故事内容都十分轻松幽默,题材内容不仅适合儿童观看也十分受到大人们的喜爱,观众们都能从中感觉到身心的愉悦。

2 动画形象

中国的动画人物或者动物的形象设计往往都比较正统,并不十分夸张。虽然都有一些中国的形象元素在里面,但是动画形象却没有一定的特色,个性并不是十分鲜明。大多的动画形象的神态以及设计大致相同,并没有根据所选择的内容题材制定相应的动画形象。这样使得情景和内容不统一。导致动画效果的一定缺陷。

美国的动画形象设计,独具美国特色风格。美国的很多动画片都将形象设计与题材内容深入结合起来,这样的设定更能完美展现出整个故事的内容以及整部动画的风格特点。动画人物的形象多以写实为主。动植物以及场景常常是进行了夸张变形效果。而这种效果也被世界各国广泛借鉴。

3 音乐效果

中国的动画十分注重音乐的引入,在引入的同时也十分具有中国民族色彩。中国动画音乐效果富有中国风格的有《葫芦娃》、《西游记》等多部动画片。但在近年来,中国引入借鉴了不少国外动画片之后,却很少在中国动画片里找到属于中国风格的音乐。同时,在中国动画片中,有不少音乐和动画本身有着不连贯脱节的效果,仿佛是动画的附属品。

美国的动画中,音乐效果有着极大的比重,同时美国制作动画也十分重视音乐的效果。美国动画片和其音乐效果往往相得益彰,使得二者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从而使得动画有着更完美的效果。

4 表现形式

我国早期的动画片制作时对艺术性的要求十分高,在很多动画片中都可以看出动画创作者独特的设计理念,同时设计时都带有相应的中国色彩风格。中国动画在任务或者动物以及场景的设计中都可以看出中国风格元素。如《小蝌蚪找妈妈》是以水墨风格制作的动画。《阿凡提》也是以泥人的动画表现形式塑造了中国的动画风格。无论是水墨动画还是泥人动画都可以完美地展现出合适的动画效果。水墨片给人的感觉温文尔雅,蕴含着深沉的感情色彩,可以将人物和景色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阐述了人与自然高度融洽的得以境界。泥人动画效果可以给人感觉新颖,故事富有哲理性,形式活泼生动,十分吸引观众。

美国的动画片,没有很多的国家元素在里面,更多的是考虑观众所喜,在当前电脑软件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美国更重视的是动画产业的商业价值,其内容形式也是随着国际市场的发展不断进行改善。

5 结语

我国的动画产业目前也在进行高速发展阶段,我国的动漫正在不断探索和进步,我国也对动画产业比较重视,在深圳、杭州等地开设了动画基地,有了不少喜人的成果。虽然美国动画产业是比较成功,我国动画在制作过程中可以间接美国动漫产业制作经验,但是不能丢掉我国特有的中国元素,中国元素结合动画效果才能创造出中国特有的动画风格,才能让中国动画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章莉.中国动漫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J].生产力研究,2006(11)

中美学校教育之差异 篇7

关键词:中国 美国 学校教育 差异 意义

美国的教育方法与中国相异。新世纪,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借鉴美国的创新教育,针对我国教育存在的弊端所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指导今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具有长远而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价值取向不同

中国学生成才取向是读书型,美国学生成才取向是创造型。中国学生只会读书且热衷于读书和拿学位;美国学生则不喜欢读书,而喜欢创造。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使学生认为教师是他们崇拜的对象,于是中国学生很“听老师的话”,这成为评判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学生毫无异议地接受教师的灌输,此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如果学生质疑教师所传之道,则被视为“冒天下之大不韪”。这种师道尊严的观点造就出很听话的中国学生,因此容易有效地向学生灌输知识。

中国学生知识功底很扎实,但他们创新意识差、创新能力和动手的实践能力弱。中国学生重视对书本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把记住这些书本知识和考试得高分作为追求的学习目标,只会跟着教师去思考、不敢提问、更不善于提问。学生丧失了批判性、个性和独特性,他们变得盲从、缺乏冒险和独创的意识与能力。

美国学生决不毫无异议地听从和接受权威的意愿,而是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他们从不屈就教师的权威而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在美国,教师的任务不只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会怎样构造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这样造就出的美国学生兴趣广泛、思维活跃,他们常在教师讲授时插话并提问。美国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美国学生好提问、好动手、善于使用各种工具进行有创意的小制作,他们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则较弱。

二、中美两国教学方法差异比较

1、中国的填鸭式教育:中国教学内容范围较窄,涉及的知识面不广但内容较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宰课堂并把课本知识“灌”给学生;学生死记硬背、被动地接受知识、不重视课外和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教师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教学方式,妨碍了学生开阔思路,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与聪明才智。中国许多教师使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围绕升学考试范围来传授知识和强化习题。教师存在着“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的现象。课堂教学结果是教师讲得很起劲,学生却听得犯困。

中国的课堂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和概念记忆,不重知识技能、训练和实践操作。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一言堂,启发式教学太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够,课堂发言的机会不多,更不允许学生与教师辩驳,师道尊严不可侵犯,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考试,高分低能,综合素质不高。

美国教育提倡课堂民主,教学方式生活化。课堂采用各种方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生活化教学和专题讨论课是美国教育的特色和精华。美国使用发现、探索及归纳推理的学习方法,通过讨论、辩论、研究等教学方式来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开动脑筋,教师提出探索性问题的教学方法,即把所要传授的基本内容归纳成几个问题,用提问和讨论方式让学生发表个人想法,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即使学生发表了错误的见解,教师也绝不批评和嘲讽。

2、美国自主式教育:这是美国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主导思想,教师十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给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发展机会,让他们提高自理能力。其施教前提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认为人的成长取决于个体的特性、潜能的发挥和人的自我实现。

3、中国的务虚教育与美国的务实教育:我国教育倾向务虚,比如在思想教育上,有时没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可接受程度,给学生讲授成套的理论或大道理而不被学生理解掌握。教学管理上的表面一套,课外活动徒有虚名等,都是这种虚假教育的表现。这种教育不求实际,不注重过程,不考虑效果,对我国的教育危害很大。

美国倾向务实教育,美国人求真务实,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会把乏味的课程变成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有趣的课程,极大地提高了教育质量。家长和教师并不过分看重学生考试的分数,而是关心孩子是否具有选择力、创造力和能否学以致用。

三、中美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

1、一切为了学生

美国学校的图书馆最舒适,里面有地毯、沙发和卡通靠垫,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坐着或躺着看书。这里有师生共读的温馨场面,也有枕着书香入睡的学生。而教室的布置要简朴得多,教学设备至多是一台投影仪,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专用教室。老师可以自由地采用他认为有助于教学的形式来布置教室,以彰显个性。

我国课堂教学大都实行接受式教学模式。教学的最大特征是教学方法陈旧、知识老化、满堂灌和死记硬背。学生总是处于被控制的地位,没有学习自主权,缺少自由选择的空间。素质教育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应试教育仍存在。许多学校把追求升学率作为主要目标,教育重视智育、知识和理论,而轻视德育、能力和实践。

2、重视体验和参与

美国课堂教学的密度小,但课堂活动丰富多彩,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老师更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和内心体验,所有的课堂活动都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其中。动手又动脑,有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学生放学回家没有或只有很少作业。

中国,由于班级人数太多,有的达到一班50-60人,教学时学生很少能参与,也难于参与。老师难于了解和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学生放学后有很多作业,教育以行为学为基础,背诵记忆,背范文,背单词,以是否记住为标准。

3、教学管理严格

美国,有的学校为了确保学生成绩优秀,每学期安排6次考试,学生只要出现3个C就被劝退。老师有固定的教室,而学生可每节课都换教室去听自己喜欢的课。美国学生课堂上东张西望、吃零食、做小动作很正常,因为美国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尊重孩子的意志,倡导学生学习有兴趣、有用的东西。

中国,在家长制下的教育形成了模式教育,回答问题要姿势正确统一,举手不能把手臂离开桌面,这叫守纪律,考试也有标准答案。

四、中美教育质量比较

1、从基础知识方面来看。美国学生获取的知识信息面广,但课程标准低,内容肤浅,不系统。我国学生学习的知识比较系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准确和扎实,但惟师独尊,惟考为上。

2、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来看。美国学生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敢于挑战权威、能创造性地探讨问题。我国学生动手能力差、习惯于按部就班地学习书本知识、崇拜权威、善于吸收而不愿提问,缺少自主性和创造性。

3、从自理能力和劳动技能方面看。美国教育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美国学生每天在家要做家务1小时左右;在学校,几年里要学会几种职业技能,如烹饪、修车等。我国中小学普遍开设了劳技课,但抓得不实。学生在家参加劳动,每天仅为0.2小时,在学校即使安排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也多半是表面现象。

4、从考试成绩看。美国学生考试成绩低下,不令人满意,多数州的学生毕业成绩不合格率达一半以上。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理化竞赛大都成绩不佳。我国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质量逐年提高,每年学生毕业成绩合格率达80%以上,参加国奥数理化竞赛大都成绩优异并获得奖牌。

五、通过比较所得

我国的教育改革要根据本国国情,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教育的优势,学习和借鉴美国创新教育的优势,努力使我国的教育赶超美国。

不要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完全对立起来,素质教育的发展有赖于应试教育,二者对立统一。不应全面废弃传统的学校管理制度,仍应保持“双基”教育。重视提高教师的素质,并采取“因人施教”的方法,培养多层次人才。教师要由学生的控制者变为学生的“促进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要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知识的建构者;教师应是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批判者和反思者。要把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作为中国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只有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才能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革课程和教学、给学生减负,使学生有足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去课外阅读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借鉴美国的趣味性教学法、鼓励式评价法、改革教学制度,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

总之,中国正以日益强盛的姿态走向世界,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具有进取性、开拓性、创造性的一流人才。我国的教育要认识自身的不足,大胆吸收美国教育的先进经验。研究和学习中美教育差异思想,对于摒弃不足、取长补短,促进中国当今教育改革大有裨益。我们在借鉴美国经验时力求研究探索,要培养适合我国发展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以加快提高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教育一定会取得更加重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高一鸣.美国教育给我们的启示.人民教育,2000,1.

[2]曾翎,燕青枝.从中美教育差异引出的思考.平顶山师专学报,2000,9.

[3]余平.从中美两国教育差异看中国的创新思维.高校论坛,2006,7.

[4]张玉銮.论中美教育的差异.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1.

上一篇:物流中的信息化建设下一篇:机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