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介绍

2024-06-02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介绍(精选8篇)

篇1: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介绍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介绍

一、本课程的性质及特点

1.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类“专升本”)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学员应有专科水平的数学知识,考虑到学员在专科阶段已经学过《小学数学教育学》等课程,因此,本课程从素质教育出发,结合当前中外数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和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就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教材和教学的改革进行较深层次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本课程着力于理论联系实际。本课程共4学分、72学时。这门课是建立在数学和教育学的基础上,并综合运用心理学、认知科学、思维科学、逻辑学等相关学科的成果于数学教育的实践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系统地获得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懂得数学教育的特殊规律,并能运用这些理论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通过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获得数学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逐步培养学生的教材分析能力、数学教学能力和数学教育研究能力,为成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的小学教师打下坚实基础。

2.本课程的编制思路和特点

本课程的文字教材依据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任务和教学目的为编制思路,将教材分为十三章。第一章---小学数学学科性质及其任务。第二章---小学数学课程的结构与目标。第三章---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第四章---儿童的数学学习。第五章--小学数学主要学习理论与教学模式、第六章---小学数学学习的课堂分析和第七章---小学数学教学组织及其方法;第八章---小学数学的概念学习。第九章---小学数学的运算规则学习。第十章---小学数学的几何学习。第十一章---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学习。第十二章---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第十三章---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知识学习。

本课程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是一门综合性、独立性很强的跨学科课程,它需要应用有关学科的基本原理、特别是有关数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思想去思考并解决一系列教学上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是一门思想性、理论性很强的学科,特别需要唯物辩证法的指导。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和解决当前所遇到的一些教学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是一门发展性很强的学科,它需要不断充实新鲜的素材和原理。所以要使学生学会利用资料,善于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活动。

3.本课程的学习对象

本课程的学习对象主要是我国边远地区和广大农村的小学教师。他们有一定的工作经历,理解能力较强。他们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实际经验,但基础理论普遍欠佳。他们大多处于我国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由于师资力量不足,他们的工作任务一般较重。,他们缺少良好的工作环境,多数学员有家务负担,学习时间非常缺乏,只能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很难集中时间坐在课堂里学,因此只能以自学为主。由于这些学员年龄普遍偏大,肩负工作和生活双重重担,造成他们记忆力相对减弱,给学员学习造成很大困难。但是,他们的学习愿望非常强烈,学习目的、学习动机非常明确。他们虽然地处偏远,但他们绝不愿意落后于时代,对小学数学教育领域知识的学习非常感兴趣。这是他们学好本课程的最有力的内因条件。在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教学设计及具体实施中,学习对象的这些实际情况我们都应通盘考虑,因材施教,为他们提供切合实际的学习服务。

二、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1.强调对学习过程中的指导

本课程责任教师应根据中央电大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组所提供的各种指导性教学文件,联系实际制定本地的实施性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确定本课程的主持教师和辅导教师,教师应介入本课程学习过程的诸环节,指导学员作好学习计划、撰写读书笔记,展开自学、小组讨论,参加面授辅导以及运用远程教育的学习方法和多种教学支持服务手段。

2.强调对本课程内容的学习指导

本课程是一门交叉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首先要认真阅读文字教材和相关的进一步学习材料,对本课程的知识框架,重点及难点内容要有深入地了解,适时地组织学习辅导。在学习辅导中要教给学员学习本课程的思路和方法,突出重点、难点的解释和梳理,根据不同学员的具体情况,解答学生的问题,实施个别辅导。同时要将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与学员本身的日常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

3.强调对形成性考核的指导

加强形成性考核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依据考核说明(含形成性考核)的具体要求(详见考核说明)定期检查、批改学生的作业,帮助学生做好期末复习和考试准备工作。对形成性考核要加强指导,除了完成作业练习外,要思考和研究一些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学习和分析要结合当地教学实际,选取和使用所提供的各种教学案例。

三、本课程的学习模式建议

1.自主学习

学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文字教材,要清楚文字教材的结构、思路和学习方法,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各种学习材料,认真作好学习笔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和自学能力的辅导时,应要求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学习文字教材,对文字教材应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进行学习,善于动脑筋,分析与概括教材的要点、重点,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要做到联系实际学会应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2.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是自主学习的必要补充,这一学习形式决不可少。学员在自学的基础上必须参加小组学习,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和当地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一些实际情况制定小组讨论题目。鼓励学员以各种形式提出问题,为每个学员提供发言和交流的机会。通过研讨活跃学习气氛、扩展思维空间、提高学习效果。

3.利用多种媒体教材进行学习

为减轻学习难度,一定要充分利用录像教材、综合练习册、网络辅导等助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效果。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导,在认真分析文字教材、录像教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开展问题讨论,并进行工作坊和案例教学。

4.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积极利用中央电大提供的网络环境和一切现代化手段(如信函、电话答疑、网上辅导、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电子信箱、IP课件、网络课程等)进行学习,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自学能力。

根据以上的主要学习模式,我们可以个体为单位将每阶段的学习进程作如下描述:

四、本课程的学习支持服务策略

1.本课程的媒体资源

考虑到《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及本课程教学设计的总体目标,在其资源建设上尽量提供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学习资源,使学生有较大的选择空间。本课程确定采用三种教学主媒体:文字教材、录像教材和IP课程。三者密切结合,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1)文字教材:文字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教材,是在教和学中贯穿始终的重要依据,是学习的尺度和标准。文字教材是“合一型”的,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文字教材是基础教学媒体,它承载全部教学内容,是其它教学媒体的主要依据,该教材字数约在36万。

(2)录像教材: 讲解本课程的主要理论与基本知识;分析重点、难点;介绍学习方法;对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中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它将起到解疑释难、引导方法、指导复习的重要作用,利用它学员将能全面而有效地把握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3)IP课件:与录像教材相结合,以网络形式进行辅导、讲解。作为文字教材的补充,主要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对教学的重点内容及复习要点作系统精讲。

本课程除采用以上三种教学媒体外还准备建设网络课程,并采用其它教学辅助媒体。如提供网上答疑和网上辅导。提供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形成性作业与评价,学期末提供考核说明、期末复习指导及综合练习。最终目标是:各种教学媒体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协调,共同构成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的一个完整的“教”、“学”、“考”的体系,以便圆满完成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的教学任务。

篇2: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介绍

“高等数学”是所有高职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也是难度较大的一门课。它在整个高职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要求学生全面的掌握“高等数学”所涉及的数学思想、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运算能力的技巧。“高等数学”课程覆盖了高职的所有专业, 分为工科类“高等数学”和经济类“高等数学”。该课程选用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高等数学》。本书汲取了全国高职高专工科类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成果,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结合数学建模突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二是结合计算机及数学软件包培养学生求解数学模型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于后继课程的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职“高等数学”课程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

1、微分学(一元、多元函数)

2、积分学(一元、多元函数)

3、级数

4、常微分方程。此外,还编入了数学软件包—Mathermatica,以提高学生结合计算机及数学软件包求解数学模型的能力。“高等数学”主要研究对象为函数,函数是反映客观事物中不同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数学描述,并利用极限这一工具建立了微分学和积分学, 从而对于函数的特性进行具体和深入的研究。

篇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有效性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 是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和综合素养的关键, 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注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 创设高效、开放的课堂氛围, 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选择符合小学生个性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教学内容。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 数学教师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使学生乐于进行数学探究。因此, 如何发挥数学教师的主导作用,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成为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创设适合小学生探究学习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活泼开朗, 好奇心强,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适合学生探究学习的课堂氛围, 给他们提供自由发挥的时间, 让小学生既能收获到知识, 又能得到快乐, 从而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每个他们的学习水平不同, 数学教师必须要以学生为本, 尊重小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 “认识钟表”一课, 教学重点是让小学生认识钟面的外部结构及会看整时,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在教学时我准备了多煤体课件和小闹钟等教学工具, 运用猜谜的方式引入新课:“请听这个谜语:一家三兄弟, 高矮个不齐, 嘀哒提醒你, 时间要珍惜。你们猜我是谁?”有的学生会立即猜出来是钟表。我再继续说:“真聪明,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 如果你们能在这节课里了解钟表, 你们就会灵活、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成为时间的小主人。”然后, 我带领小学生欣赏各式各样的钟表, 以提高他们的求知欲, 并组织小学生玩拨钟的游戏:联系生活实际拨出一个整时, 试写出这个时刻, 并在学习小组里说说平时这个时间里自己正在进行什么活动。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的普及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 数学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课堂情境, 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 通过音视频资源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数学知识变难为易, 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时要注意其辅助地位, 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比如, 教授“认识人民币”时,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 知道1元=10角, 1角=10分, 了解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初步体会人民币的作用, 懂得爱护人民币, 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 大屏幕上出现了超市购物的场景, 之后问学生:“同学们, 我们去超市买东西需要用什么呀?”有的学生会说钱。然后, 我继续说:“是呀, 钱的作用可真大, 可以买食物, 可以买玩具, 还可以买书本。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人民币。”然后我让学生把老师发放的模拟币拿出来, 同桌之间互相介绍, 并按照课件上出现的某个面值的人民币拿出手里相对应的人民币, 向班级里的同学介绍。我还组织学生把手里的模拟币进行分类, 观察他们是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最后出示板书:元做单位的钱有哪些, 角做单位的钱有哪些, 分做单位的钱有哪些。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新课程背景下, 小学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观察、实践、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 以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数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挑战性, 需要小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散思维, 勇于创新, 积极探索数学的奥妙。我在日常教学中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堂实践活动, 锻炼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比如, 讲“平行四边形”时, 为了小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我拿一个长方形木框, 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 向相反方向拉, 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什么没有变?然后小学生亲自动手去尝试, 把准备好的长方形框拉成平行四边形, 并测量两组对边是否还平行, 并引导他们明确:两组对边边长没有变, 变成了平行四边形, 四个直角变成了锐角和钝角。根据刚才的实验和测量, 再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平行四边形的这种不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我让学生举出实际例子, 经过师生交流探讨, 学生知道推拉门、放缩尺等都利用了平行四边形的原理。

四、运用多样性和针对性的课堂激励方式

有效的课堂激励方式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互动, 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 并且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课堂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学情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激励方式,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经常用到的课堂激励方式有物质激励、语言激励、榜样激励等。比如, 对于数学成绩上升较快的后进生, 数学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取得更好的成绩。而对于数学成绩保持稳定的优秀生, 数学教师要给予语言激励, 给他们提供探究的机会, 促进他们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综合素养得到提升。新课改对小学数学课堂评价改革的方向定义为:多角度地评价、观察和倾听学生, 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所以, 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 抓住教学契机, 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我在日常工作中会为不同水平的学生设定差异化的学习目标, 且目标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 能让他们通过努力实现目标, 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教师只有满怀希望的鼓励学生, 正确呵护学生, 把他们当成课堂评价的主体, 才能够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林永胜.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 (24) .

篇4: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研究

关键词:小学 音乐教学 问题 方法

小学音乐作为小学艺术课程系列的一项重要内容,肩负着培养学生艺术修养的责任。按照《音乐新课程标准》和新的小学音乐大纲的文件要求,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原则,要求教师教学理念应与时代要求同步,按时完成自身在教学中的定位,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从而切实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新的艺术课程中对小学音乐的要求最终要由教师落实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因此作为小学音乐课程的建设者和执行者,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以及教改思路将极大影响小学音乐课程的改革,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一)过于追求形式

由于新课改要求中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与革新,许多教师过于追求各种新奇的教学方法而忽略了教学的最终目的。比如过于强调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把课堂气氛提升的很活跃,学生也均纷纷参与课堂活动,但是未真正的从这些活动中学到要所需的知识。这凸显了教师对教改思路的误解,片面重视形式而轻内容。

(二)过于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按照新课改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逐渐意识到要改变过去课堂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重要性,然而部分教师却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时忽略了自身课程主导的作用,导致课堂纪律涣散,无法保证课堂教学效果。举例而言,在上课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讨论或者角色扮演,如果教师无法做好对课堂秩序的控制,学生很容易在讨论中出现聊天打闹的不良状况,这便无法顺利有完成课堂知识的学习任务。

(三)专业基础不够扎实

有些音乐教师声乐基本知识和器乐演奏方面不够扎实,导致对新教材的内容理解、情节再现和课外延拓方面的教学工作无法很好开展,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无法深入领会教师所讲内容。

二、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从教材资源、教师素质和教学方法三方面来对小学音乐课程进行改进,以达到新课标要求下的音乐课堂动态教学效果。

(一)合理利用教材资源

在新课标要求下小学音乐教材简化了知识内容和降低了知识难度,留给教师非常大的教学发展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实际挖掘教材的时代内涵,来合理利用教材资源,明确教学思路以及教学目标。比如人教版小学音乐第一册第六课的主题是“劳动”,教师就可以在理解课程内容后,进行歌曲《大家来劳动》及《洗手绢》的教唱时根据歌曲特点来编排各打击乐器,以最大程度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此外也要理解劳动这一人文概念对现阶段小学生的意义,结合实际中“劳动最光荣”的普遍认知,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应该给同学们延展一下相关知识,比如“五一”劳动节的由来之类,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也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二)加强音乐教师基本素质的培养

首先,教师的专业素质要得到巩固与加强,即必须要具备较强的声乐理论知识与器乐演奏技能,同时要有一个开阔的音乐文化视野,这样才能在日常教学中声乐理论教学和声乐技能训练两手抓,既从课堂上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从其他音乐文化方面来促进学生对本学科的了解与认知。学校方面可以定期为音乐教师提供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培训,并定期对音乐教师专业基本功进行考核,以大幅度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其次,教师综合业务素质也要加强,也就是除了音乐方面的专业素质,教师的教学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等也要加强。比如教师应具备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在音乐课堂上完成常规的音乐教学,要有在日常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的审美能力的长远眼光和实际工作能力。又或者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在最近败坏师德事件频发的关键时刻,音乐教师更要坚定自己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坚持平等公平原则,多从学生角度出发。

(三)优化及改进教学方法

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学方法在保证小学音乐教育顺利有效开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一,教师找好自身的角色定位,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强调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多注意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正确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在演示木鱼或者三角铁等比较少见的乐器时,学生往往都会很好奇其演奏方法,如果当时课堂气氛比较低沉,教师可以让学生来演示自己认为正确的演奏方法,然后再通过巧妙的表达来纠正学生的错误,这样可促进全班来参与课堂活动,活跃气氛。其二,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多媒体运用能力,通过音频或视频的播放可以使学生加快进入课堂情景,优化教学过程,丰富教学资源,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热情。当然教师在采取多媒体教学方法时也要注重师生间的交流,以避免多媒体不恰当运用导致学生学习重点的转移,使音乐课变成无意义的视频课。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作为培养学生艺术修养的基石,只有有机结合新课改要求,并且切实从学生情感体验和自身发展需求出发,才能最大限度地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保障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杨君磊.新课程改革下小学音乐教学研究[J].时代教育,2013,(08).

[2]褚荣剑.多元文化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23).

篇5:小学手工课程介绍

一、教学背景:当前教育体制下,大多数学生只顾埋头读书,思维能力增强了,但动手能力却下降了,这与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政策不相符合。

二、教学目的:让孩子们学会小手工制作,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响应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政策,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另外,还可以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让孩子们多学一样手艺,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课后制作

四、教学内容:

1、剪纸;

2、折纸;

3、木制模型;

篇6:研究性学习课程介绍

正如同学们已经感受到的那样,与过去相比,现在的课程有了很多新的变化,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学校普遍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它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所发挥的作用是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课程不能代替的。学科课程的特点是知识的系统性较强,学习的过程主要在课堂内完成;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较强,学习的过程就是活动的过程。活动可以在课堂内完成,前提是必须与我们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在一起;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活动是在课堂外的校园环境、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当中完成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使我们真正获得了参与社会生活、表现自己的能力和社会价值的机会。

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确定的8个学习领域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共占23个必修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与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相比,研究性学习不但课时比重较大,而且在活动过程、课程管理等方面的系统性也较强。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任务。

一、研究性学习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

研究性学习,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研究”来“学习”,丰富我们的生活体验,养成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当中实际问题的习惯,掌握初步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一)研究性学习以“课题”为载体

我们在高中阶段可能要完成几个课题的研究。课题不同于数学、物理等的题目,完成一个课题往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完整地经历一个课题研究过程,我们会学到许多课堂内学不到的东西,形成丰富的生活体验,这些都是非常珍贵的。(二)研究性学习与科学研究活动的关系

共同的地方在于:它们都是“解决问题”或“完成设计制作任务”的过程,都有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学会研究的方法,形成研究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同时,研究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我们一旦选定了一个课题,就要尽量把它做完,不论研究的结果是不是符合预先的假设,千万不能弄虚作假。

不同的地方在于:科学研究重在“研究”,它的价值体现在研究的结果上;而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我们所经历的研究过程上,重要的是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

(三)研究性学习与其他学科课程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其他的学科课程同时开设,它们既有各自的特点,又相互联系在一起。学科课程内容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背景知识,在某些情况下,学科课程当中的问题也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但是,对学科课程当中问题的关注是以学习该课程为目标的,而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有着自己的目标,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课题来自于一个更加广泛的背景,应该基于我们的生活经验,基于社会环境与历史,基于人类世界的当代发展。

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一般情况下,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无非包括这样三类:(一)研究自然现象

在这个领域当中,我们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我们生活在其中的自然环境,像宇宙空间、环境与资源、动植物、能源、生命现象等等都可以成为研究的内容。

长期以来,人们将自然视为取之不尽、可以无限利用和开掘的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们逐步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研究性学习要有计划地涉及这些内容,养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品格。(二)研究社会生活

走出课堂,到社会上亲眼看一看,调查一下,可以直接体验社会;采用请进来的方式,让有关人员用翔实、生动的材料介绍社会上发生的事件及其影响,能够帮助我们真正了解社会,成为关心社会、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合格的社会成员。因此,这一类课题的基本内容可以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 的关系。(三)研究自我发展

中学阶段是我们个性发展、身体成长最重要的时期,我们在身心发展方面一定会有许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处理好与同伴的关系,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为自己的毕生发展做好规划和准备。

虽然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进行这样分类,但是课题研究是一个综合活动的过程,在实际的研究中,自然问题、社会问题、自我发展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

三、高中阶段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

高中阶段是青年时代的开始,在高中三年的时间里,我们将逐步走向成熟,成为具有健康的心智、情感、理想和信仰的当代公民。在经过了小学、初中的系统教育以后,不论是身体的成长还是心理的成长,我们都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在这个阶段,我们就不能用稚化的标准来对待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责任感”应该成为我们探求真理、实现人生价值的核心。为此,高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应该体现出这样的特点:(一)以养成研究品格、增强研究能力为目标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丰富的人生经验,对自然、社会与自我发展等问题有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上看,虽然我们的任务表现在三个方面:丰富体验、增进知识、解决问题,但是高中阶段的目标定位应该是以解决问题为主,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丰富体验、增进知识。

可见,在高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增强自己的问题意识,从发现和解决自然、社会、自我发展当中的实际问题出发,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提高自己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一个具有研究品格的新型公民。(二)体现课题研究的系统性

与初中、小学阶段相比,高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要更加具有系统性。课题研究的系统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对某些自然、社会、成长问题的持续关注。作为一个高中学生,如果我们选择了某一个研究课题,就意味着它更能表现出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如果对这个课题的相关问题持续关注,不但能影响我们的兴趣,甚至能影响我们今后的人生历程。爱因斯坦在读高中时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如果一个人以光速运动,那会出现什么现象?其实这正是他后来提出的相对论的核心思想。

其二,研究过程更加完整、严谨。在高中阶段,我们研究的问题在真正的科学研究、社会研究者面前也许还显得比较简单稚拙,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把研究活动当作玩乐。任何一项研究都应该是认真的、负责任的。提高研究过程的完整性、严谨性,能够让我们学到许多终身有用的东西。

(三)研究活动与生活改造相联系

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但是要提升自己内在的素质,更要注意提高活动的实践性,把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通过自己与同伴的努力,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里,让自然、社会和自我变得更加美好。当代的学校青年不应该只是躲在教室里,过一种书斋式的生活。用我们的行动来改造生活,这是研究性学习至高无上的追求。

四、我们需要掌握哪些新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对我们产生的最大影响,就是能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变化既是判断学习效果的标准,也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基本目标。(一)学会与人合作

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角度看,我们的学习主要包括三类:独立的学习、竞争的学习、合作的学习。这三类学习对人的成长都有自己的价值。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我们特别要提倡用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合作学习提供了与别人充分交往的机会。要加深对同伴的了解,必须有机会共同活动,只有在共同的活动中,个性才能够相互接纳,思想才能够相互碰撞,情感才能够相互交融。只有善于与人充分交往的学生,才能深刻理解人与人的关系,理解社会生活的真谛,热爱自己和他人,热爱这个社会,才能真正成为社会化的新型公民。合作学习能够提高活动的效率。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较长,内容较复杂,要完成这些活动任务,光靠一个人的努力常常是不够的。合理的分工、高效的合作是保证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为此,我们不但要与人合作,还要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的方式,增强合作的能力。

(二)学会主动探索

从学习的内容上看,我们的学习可以分为接受式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就是自己去发现知识,形成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重复,而在于创造。只会接受现成知识的人缺乏创新精神,难以对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也无法展现自己独特的个性魅力。

提倡探索,不是要求我们在学校期间就做出重大发明、发现、创造,而是要让我们在探索活动中了解探索的过程,提高探索的能力,增强探索的兴趣,保持我们与生俱 来的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倾向。(三)拓展生活体验

“学习”的含义不仅与“知识”有关,还与“生活”有关。学习其实就是生活,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会学习就是会生活。整天封闭在学校中学习,会让我们失去学习的方向。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活动课程、实践课程,它让我们有机会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发展有着丰富生活体验的个性。为此,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不能一味地关注研究的内容和结果,要重视自己在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对生活的体验,珍惜自己点点滴滴的感悟。

五、研究性学习有哪些些常用方法

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一)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从课题研究的目标出发,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理解和解决相关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的方法简单易行,个人或小组都可以利用身边的资料进行文献研究。文献研究主要有两种途径:查阅图书资料、搜寻与浏览网络资料。

文献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查阅文献资料的过程,实际是向其他人甚至古人学习的过程,是用文字、图片等渠道交流的过程。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我们能直接感受到人类知识与文明积累的浩瀚与厚重,能极大地拓宽自己的视野,让自己在一个更加宽广的范围里思考我们正在研究的问题。

图书、期刊、会议文献、学位论文、专利文献、政府出版物、产品样本、科技报告、标准文献、档案等等,都是我们获得研究资料的文献。但是,面对大量的文献,有时我们觉得无从下手,不知道哪些文献当中含有我们需要的资料,为此,我们还要利用书目、索引和检索性文摘等,缩小我们需要查阅的文献的范围。1.怎样围绕课题查找资料

查阅文献并不是一件很容易做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技能,这种技能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积累,不亲自实践,就无法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查阅文献时不仅要耐心、细致,还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去做,不能东抄一段西抄一段。

为有效地进行文献查找,应该按照下列过程进行:

(1)对研究课题进行分解。把一个大的课题分解成若干需要解决的小问题,这样我们才能大致确定需要得到哪些方面的文献资料,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些具体问题。

(2)选择检索工具,即确定是通过百科全书等参考性工具书,还是通过报刊索引等检索性工具书确定我们需要查阅的文献。(3)确定检索途径。家庭图书资料、学校或社区图书馆、教师、家长或社区里的有关专家都可能为我们查阅到所需要的资料提供帮助。

(4)选定检索范围,即从最近出版的书籍和期刊开始往前查,或限查某几年的书籍和期刊等。

(5)一旦查到你所需要的文献,就可以去索取该文献,并阅读文献,得到你所需要的信息。2.文献资料的整理加工

从事课题研究仅仅会查阅资料还不够,还要对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信息处理,它包含整理和加工两项工作。

(1)整理。查阅到有关的文献之后,对它进行摘录(标明文献的出处,即书名或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出版单位、版本、出版时间,还有期刊的年号、期号,报纸的年、月、日等)或复印,然后按顺序归类。

摘录可以写在笔记本上,也可以写在卡片上。但笔记本不便于资料的归类整理,而卡片不仅便于归类整理,还便于查找、使用和携带。卡片纸要大小一致,一张卡片只记一个观点、事例或问题,每张卡片上的内容都要标明出处。

(2)加工。对文献进行初步分析,然后剔除无关的材料及过时、重复的材料,对有价值的材料进行研究。这个阶段往往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①写批语——在所摘录资料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见解、解释或质疑。

②做记号——在重点、难点、精彩之处或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划上各种标记,如直线、曲线、红线、波浪线、圆圈、括号、着重号、问号、感叹号等。

③写提要——对包含各种信息的研究文献进行总结,用自己的话概括并记录原文的基本内容、重要思想、观点、数据。

④做札记——以你喜欢的方式随时记下自己读书时的心得体会和各种想法。

⑤写综述——汇总收集到的某一类别的所有资料,然后进行加工处理,内化为自己的结构体系,写成一份综述性报告。(二)观察法 观察法是一种最古老的研究方法。我们只要用感觉器官——眼睛、耳朵等等,以及头脑,就可以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了。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观察不等于日常生活中随意地看看听听。进行观察的目的是获得相关资料来解答我们所研究的问题。1.制定一个观察计划

要得到理想的观察结果,计划和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所要观察的现象常常是不可重复的,如果不做好计划和准备工作,就无法收集到有价值的研究资料。观察计划通常包括观察的目的、对象、时间安排、相关准备工作(如记录方式)等。2.实施观察计划并做好观察记录

有些现象出现的时间较短,而有些现象延续的时间会很长,比如植物的生长过程、星体的运动变化、社区环境的变迁等等。实施观察计划要持之以恒,记录观察结果要实事求是。生活当中有许多东西看似平常,但观察的时间长了,记录的资料多了,就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到那时我们就会惊讶地发现,进行课题研究其实并不是一件十分神秘的事情。

观察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用到一些测量工具,以测量观察对象的长度、重量、体积、浓度、酸碱度等等,还会用到一些记录工具,以记录、拍摄下观察的对象。有时,我们所要观察的现象非常精细或者非常遥远,我们的感官不够用了,这时就需要借助比较高级的仪器,能不能进行这样的研究,要视我们身边的研究条件而定。3.对观察结果进行及时整理

我们观察后得到的现象、数据都是非常珍贵的资料,时间长了,这些资料反映、说明的问题常常会被我们忘记。因此,如果你觉得有所收获了,就要用观察日记或数据分析等等方式,及时地加以整理,为最终完成我们的课题研究打好基础。(三)实验研究法

实验与观察不同。在观察的情况下,我们对观察对象不加干预,只是一个旁观者;在实验的情况下,我们要主动地、人为地控制一些条件,以引发某些预期的现象、证明某种因果关系的存在。同学们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课程当中已经对实验有所了解。与这些课堂当中的实验相比,从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出发设计的实验相对比较复杂,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自己去设计和控制,有时还需要反复进行实验。

实验研究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提出假设,并制定实验计划

进行实验的目的是对预先形成的假设进行验证。假设就是对某一现象因果关系的初步猜想。这种猜想究竟是不是正确,还不能确定,需要实验来验证。比如,有些同学从资料当中得知,某种水生植物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这种说法正确不正确?他不太清楚,于是就试图通过实验来证明,在这种情况下,“某种水生植物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就是假设,为了验证这个假设,他需要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系统地计划。不做好计划工作,他就会觉得无从下手。在很多情况下,实验能不能取得成功,取决于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和创造性。2.实施实验计划

在实验的实施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加强实验进程的控制,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我们所需要的实验资料、数据,并在实验进行的不同阶段,做好记录与综合小结。3.实验结果的总结

根据实验得到的各种事实、现象和数据,论证说明实验假设的真伪,并形成实验报告或总结。

(四)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就是采用问卷、访谈、测量等方法收集相关资料,发现事实、解决问题。为了得到相关信息,完成课题研究,我们可以进行多个项目的综合调查,也可以进行单一的专题调查;可以对相关研究对象进行全面调查,也可以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进行抽样或典型调查;可以用现场考察、个别访问、开座谈会、查找资料等方式进行实地调查,也可以用电话、网络、邮件等工具进行调查。但是,不论采用哪一种调查方式,都要把调查的过程与调查的结果清楚地记录下来,不能只提供调查结论,不提供调查过程。

用调查法进行研究,首先要做好调查的准备工作。比如,与小组同学一起,讨论并列出访谈提纲,设计好调查表,设计好问卷,做好调查分工,安排好调查时间等等。相对来说,问卷的设计比较复杂一些,下面做简要的介绍。1.设计问卷的程序

设计问卷的程序一般为:确定所要收集的信息一确定问卷的形式一撰写问卷的标题与指导语一撰写问卷的题目一修改与编辑。2.问卷的结构

一般情况下,一份问卷包括四个部分:(1)标题——要求与课题名称或研究内容相符。

(2)指导语——与调查的对象沟通,告诉他你们调查的目的,提供必要的承诺(如对调查信息、调查结果的处理方式等等),填表的方法等。(3)问题与回答选项——这是问卷的主体部分。(4)结束语——谢辞或其他内容。3.问卷设计的原则

问卷调查的过程既是研究者完成课题研究的过程,也是与别人进行交流的过程,因此要注意体现出下列这些原则:

(1)对问卷结果如何统计、处理、解释和利用要做到心中有数。(2)问卷中的所有问题应与研究目的相符合,并且不要重复。(3)问题表述要清楚、简明、扼要,易于回答,问题的排列要恰当。(4)不要涉及社会禁忌或个人隐私,不要超出回答者的知识和能力范围。4.问卷题目的类型

问卷当中的问题一般有两种呈现方式:封闭式和开放式。

(1)封闭式问题,即在一个调查问题的下面提供几个固定的备选项目,让受访者从中选择一个或几个。封闭式问题可以设计成这样两种:

是非型——问题的可能答案只列出两种极端情况:是或否、同意或不同意等。

选择型——问题的答案彼此之间没有矛盾关系,只有类别、程度、数量等方面的不同,回答者可以从中选择一项或几项答案。备选答案可以是等级式的,也可以是并列式的,如:

你对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导教师的水平感到()a.很满意 b.满意 c.一般 d.很不满意 你认为每天背诵课文的最佳时间是()a.早晨 b.早自习巳中午 d.课间 e.晚饭后 L深夜 g.其他

(2)开放式问题,即问卷的题目由回答者自由回答。问题可以是填空式的,也可以是问答式的,如:

你最理想的职业是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谈谈提高城乡居民环境意识的方法______________。

六、研究性学习活动要经历哪些步骤

课题类型不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会有所差异。但从我们的实践情况来看,中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一般情况下都是以小组方式进行的,全部过程大致会包括这样几项活动:

(一)形成课题并成立研究小组

在一段时间内,全班同学将在一个大的主题下开展研究性学习,但是每个人感兴趣的课题、问题却可能各不相同。老师会尊重我们的这种差异性,因此我们要学会在一个大的主题下生成、选择自己的研究课题,并与兴趣相同或相近的同学一起,成立研究小组。

在选择研究课题时,一方面要关注课题的研究价值、意义和独创性,关注研究过程对于丰富自身多方面社会体验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要密切联系自己的经验和社区生活的特点,从研究条件和自己的特长出发,综合考虑研究目标与研究过程,保证自己或小组选择的课题有一定的可行性。要善于选择研究的切人点,不贪大求全。

课题研究小组的建立有两种渠道:一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先成立小组,每组4—6人左右,然后小组集体讨论产生研究课题;二是全班每个同学先形成一个研究课题,然后在老师的组织下,与课题相同或相近的同学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小组一旦成立,每个同学都要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积极参加组内分工,与其他成员一起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二)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学会制定研究方案是研究性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出一份好的方案,有时就意味着课题研究成功了一半。

在制定研究方案时,一般要考虑这样一些因素:提出这个课题的背景或者原因;研究要实现的目标;研究的主要内容即研究哪些问题;研究方法,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及如何解决;小组成员如何分工;活动进度的安排;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等等。

(三)开题论证与交流

每个小组制定好研究方案以后,老师会在班内组织论证与交流活动。这个活动很重要,因为不同小组之间在论证与交流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评价、相互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

在论证与交流活动中,小组要向全班同学、指导教师或学术委员会陈述本组研究的内容与计划,倾听并回答其他组同学或老师的提问,记录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另一面,还要认真倾听其他小组的介绍,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对他们的研究内容和方案进行评价。

活动之前,本组同学要做好分工,陈述、答辩、记录等工作都要明确到人。活动之后,要根据其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本组的方案。

(四)实施研究方案

实施研究方案将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在这中间要注意这样几点:

(1)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分工要均衡,发挥各人的长处,防止出现“一人干、几人看”的现象。

(2)安全第一,积极进取。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开展相关活动。(3)重结果,更重过程。要做好过程性资料的积累,阅读要做摘要,活动要做记录,访谈要做笔记,有条件的话还要积累相关的音像图片资料。用日记的方式写下自己的活动心得或者感悟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五)中期交流

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可能会延续很长时间,如果不组织中期交流活动,我们就不知道别人在干什么,也无法从其他小组的同学那里学到东西,无法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及时指点。

中期交流不一定只组织一次,具体如何做老师会进行适当的安排。(六)整理、分析信息资料

研究的过程其实就是获取相关信息资料的过程。小组成员分别收集到的信息资料可能是多种多样、参差不齐的,研究活动进行一段时间之后,老师会安排课堂学习时间,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分析已经获得的信息资料,为形成最终的研究成果做好准备。前面已经介绍了资料整理的基本方法。我们建议,每个成员都应该对自己掌握的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并把它们集中存放在小组的档案袋中,便于其他同学利用,也便于积累。

(七)形成研究成果

研究过程中我们会完成很多活动,留下很多东西,比如研究方案、过程记录、研究心得与感悟、各种资料与数据、加工制作的实物、软件、网站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的研究成果。但是,有了这些以后,我们最好还要用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的形式,对我们的研究课题、过程和结果做集中表述与展示。

指导老师会集中辅导大家撰写研究论文或报告,本书后面的“过程用表七”提供了基本的格式,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用作参考。

(八)终期交流与展示

到了向大家展示小组最终研究成果的时候了。交流与展示可以采用的形式很多,如展板、墙报、手抄报、模具、图片、规划方案、调查数据、多媒体课件、网页或网站等等。当然,研究报告或论文最能代表本组研究的成果,需要重点交流与介绍。

在这个阶段,老师有可能会在各组交流展示的基础上组织论文答辩活动。论文答辩实际上是一次对课题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的更加全面深入的考察过程,也是判断课题研究质量的一个重要形式。

要根据本书后面的“过程用表八”来准备小组的交流与展示活动。进行结果报告、成果展示、论文答辩等活动时,要注意与大家交流相关的研究体验,突出表现本小组有创新性、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准备材料时,尽量保证答辩评委会成员人手一份,并提前交给他们。

(九)终期评价

交流、展示、答辩活动结束后,老师一定会组织大家在小组内及全班进行课题研究最终的评价考核活动。这个过程是最好的反思、提高的机会。各小组的同学一方面要配合老师做好对其他小组同学的评价工作,另一方面要注意收集整理好来自全班同学和老师的意见,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反思小组的活动过程,利用评价考核的机会,促进自己在课题研究中成长。

本书后面的“过程用表九”为我们进行自我评价提供了一个方案,把自评结果交给老师,老师会在此基础上给出他们的评价结果。

篇7: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介绍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一、课题的提出

1、新课程呼唤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

新课程是一场以教育价值观转换为特征的教育改革,其核心理念为:“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在教育中共同成长”。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三维整合”的“学科素养”教学目标。通过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赋予学习以学生精神成长的意义等等。新课程教学价值取向的转换,必然对传统意义上课堂教学的目标、过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标准,乃至整个课堂教学结构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作为教学理念、理论转化为有效教学行为和实践的中介,是对教学过程及其要素进行的系统设想和具体策划的过程。因而,新课程对传统意义上“以知识技能掌握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挑战,呼唤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

目前,从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的现状来看,存在着新课程理念和教学行为相脱节、课程改革与抓教学质量“两张皮”的现象。这已成为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教师压力过大、教育教学效益不高,课程改革难以深化的瓶颈。究其原因,固然是多层面和复杂的,但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是;在新课程理念向教学实.践转化过程中,由于缺乏在具体教学技术层面的帮助指导,致使新课程教学目标难以落实,教学效益和质量难以提升。为此,研究和探索课堂教学设计是推进和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问题。

2、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理论和操作有待探索。教学设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具有技术特性的教育科学。关于教学设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第一代教学设计理论”已逐步成熟;90年代以来,“第二代设计理论”开始崛起,目前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教学设计以现代课程论、教学论、系统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心理学、脑科学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随着上述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新的理论不断涌现,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新的知识论”、“隐性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创新学习理论”“学科素养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生命生成教学论”“学习共同体理论”“教学过程三合一理沦”“情境学习论”等等,这些理论为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提供了研究基础。另一方面,现代教学设计论流派纷呈,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相当丰富和系统的成果,而这些成果出于种种原因都很少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新课程教学实践需要在吸收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并根据我国国情作应用性研究。积极建构与新课程教学实践相适应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操作体系,才能为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提供专业支持。因而,本课题研究也是基于发展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和操作的需要。

3、提高小学数学教师教学专业素养的需要。

新课程实施需要教师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创新设计者”。因此,创造性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方面。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培训中较为注重理论知识学习或某些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在教学设计方面的培训十分忽视。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缺乏教学设计方面的培训指导。因而,多数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仍停留在传统意义上“学科本位”的教“课本知识”的设计层面,缺乏对学习主体经验和需要,学习者建构过程。课程资源、学习情境、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学习群体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因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三维教学目标难以整合,教学质量和效率难以提高,课程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学生学习主动性未能有效激发。为此,本课题研究也是帮助小学数学教师提高教学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效率的需要。

4,总结提炼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成功经验。

二、课题界定和基本理论假说

1、课题界定。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当前教学理论和实践共同关注的领域,也是一门新兴的具有技术特性的科学。所谓教学设计,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对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情境、评价指导,及整个教学过程所作的整体系统化策划和具体安排,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实现在可能条件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课堂教学设计,在这里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所进行的设计。从设计范围来看,它包括对一个学习单元的教学设计,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也包括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情境的设计;从教学设计的特点来看既包括课前进行的教学设计(或称预设性教学设计,相当于备课),也包括课中进行的教学设计(或称生成性教学设计)。小学教学课堂教学设计,在这里是指小学教师对课堂教学所进行的它包括第一学段(1—3年级),也包括第二学段(4—6年级),它包括新授课也包括练习课、复习课,它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也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等。

“新课程背景下”,这里包括两方面含义,其一,是指在新课程理念、理论的指导和引领下;其二,是指基于新课程实践的现实、动态背景中。

本课题旨在综合运用和借鉴现代课程教学论、心理科学、系统论、教学设计理论、学习理论等多学科理论,并以新课程教育理念为导向,以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实践为基础,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和教学设计的一般操作方式、方法。揭示教学活动过程、结构、方式与提高教学质量、效益、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具体关系和规律,并形成若干学科的系列化的可供教师学习、借鉴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和指导性材料。以便更好地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减轻师生负担,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2、理论假说

(1)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和动态变化的系统,系统的要素和结构将决定其功能和效益。决定课堂教学活动系统的基本要素为:教学任务及目标、学生学习经验和需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顺序、教师教学方式和角色、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评价、教学情境和集体的气氛态度等,它们在活动中相互联系、形成结构,并随着学习-目标任务和学习者的变化而动态变化。(2)由于新课程倡导学习者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学科素养”的教学目标的定位,必然导致课堂教学活动系统的结构性的变革。因而,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在教学设计理念、思路以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策略、学生学习情境、教学评价、教师角色的设计上进行创新。

本课题假设,如果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现代课程教学论、教学设计理论、系统理论和有效学习理论等为指导;改革和创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思路、模式、方法,能较好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促进学生和教师素质的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1)探索并形成小学数学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和应用性理论,形成若干设计模式及具体操作方法。

(2)揭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过程及诸因素与学生学科素养形成之间具体的关系和规律,以丰富对课堂教学设计的认识。

(3)形成若干系列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及指导意见,作为教师学习和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参照。

(4)在小学数学教师中普及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切实提出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2、研究内容

(1)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性理论研究。收集有关教学设计的理论和研究成果,结合新课程理念和有关理论对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涵义、特点、理念,思路、内容、一般过程、与传统课堂教学设计的区别与联系等,进行理性分析和归纳,形成基本的理论框架。并在指导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

(2)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模式和操作方法研究

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对现有课堂教学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和归纳。形成若干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及操作方法。指导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和研究,并在课堂设计实践中不断验证、调整、丰富和发展。

(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

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收集和积累典型的教学活动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揭示教学活动设计与教学有效性的关系。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的方式方法。形成可供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参考的系列化的案例,进而形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手册。

四、研究进程及方法 1、2005年4—6月建立课题组,设计课题研究方案。2、2005年4—10月收集有关文献资料作为课题实施的参考材料。3、2005年9—12月课题开题并实施。4、2006--2007年每学期组织一次大市范围内的课题研究活动,收集优秀典型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形成《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5、2007年下半年结题。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模型建构,系统分析,案例研究和教学现场研究等方法,并以课改实践为中心,努力使本课题研究更贴近教学实践和教师,使研究成果具体化及具有可操作性。

篇8: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介绍

20世纪中期, 第三次科技革命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兴起, 电子信息技术迅速发展, 知识量激增, 依托电子信息技术, 知识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远距离开放教育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 课堂面授教学不再是教学的惟一形式。跟随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 美国的高校中首先创建开放教育资源项目, 美国“MIT Open Course”、英国“Open Learn”等项目的建成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这些项目通过网站为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种“基于资源的学习”给更多人提供了学习机会和平台, 真正实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 对于“终身教育”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有利保障。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推动下, 2003年4月, 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正式启动。随后, 全国高校陆续开展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主要分为国家级、省级、校级三个层次。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在于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因此, 精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实现良性循环, 要作为今后高等教育建设工作的重点。然而, 笔者通过与部分本科生的交流发现, 他们对于精品课程的知晓和使用情况并不乐观, 多数学生表示没有听说过精品课程, 对于学校已有的精品课程资源, 许多学生表示不知道、不了解或是知道但没有根据其进行学习, 相对于国外的“麻省理工学院公开课”、“哈佛大学公开课”、“耶鲁大学公开课”等, 许多学生却表示有所了解, 部分学生还会主动上网进行学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究竟我们的网络精品课程资源存在怎样的问题?如何才能让网络精品课程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如何进行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笔者曾亲自参与了校级精品课程“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建设, 搜集整理了关于网络精品课程的大量资料, 对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有自己的一些认识与思考。

二、精品课程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

2003年《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正式发布, 精品课程建设正式启动, 各省市教育厅也相继下发相关通知, 纷纷采取措施和策略, 力图实现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高校课程建设, 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由于现代教学中, 信息量大量涌入, 教师需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从而真正发挥学习促进者的作用。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 能够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经成为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网络精品课程的建成, 将会对教师的职后学习提供帮助, 教师只要具备使用网络精品课程的计算机水平, 便可以利用精品课程网站的各种功能, 拓宽自身的知识领域, 借鉴网络精品课程中的基础教育课程资源, 实现自我提升, 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精品课程, 是“精品”加“课程”的产物, 是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方法、教材、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国家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认为, 精品课程建设由六个方面构成 :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实验和机制的建设。精品课程作为一种高质量、高水平的课程, 通过精品课程网站发布教育资源, 从而构成网络精品课程, 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03年我国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以来, “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逐步展开重点建设, 目前各级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初具规模, 并且已经收录到颇具影响力的“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该网由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依据教育部教高厅函[2007]32号文件而设立, 旨在向高校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面向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 运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 收纳国家、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 成为教育资源使用与共享的平台。到目前为止, 共有14234门本科课程, 包括文学、历史学等13个门类, 5843个高职高专课程, 包括农林牧渔、医药卫生等20个门类。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数据显示, 截至2011年已有的本科国家精品课程 (国家级、省级、校级) , 共14234门, 教育学类只有600门, 理学和工学分别为3023门和3910门, 教育学本科课程在国家精品课程中仅占4.22%, 与理工类课程建设数量相比, 相差甚远, 对于其他课程门类而言, 发展十分缓慢, 情况不容乐观。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网络精品课程是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为基础, 以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为根据, 根据学习者对课程资源的需求进行建设的开放教育资源。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 课程质量的好坏, 课程实施顺利与否, 对小学教育的发展, 对师范生的就业和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具有直接影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的名称是逐步演化而来的, 主要经历了“教学法——教材教法——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关于这一课程名称的改变, 反映出人们对本课程认识的不断探索与深入。小学语文学科教育学共经历了中师、大专、大学本科三个阶段。“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小学教育专业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 以课程论和教学论两大理论为支柱,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是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综合性的课程。

三、“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网络精品课程基本情况

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中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关键词进行搜索, 共有两门课程, 分别创建于2007年和2008年, 网站运行时间已经超过五年, 属于已建成的网络精品课程, 因此下文主要对这A、B两所学校的网络精品课程进行分析。

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中收录的“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中, 包括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站和本校精品课程申报网站两个平台。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站平台的课程首页是统一的, 如上图所示, 主要包括 :课程概况、课程内容、互动交流三大内容, 课程概况包括 :课程简介、教师团队、教学条件、教学方法等 ;课程内容包括 :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设计等 ;互动交流包括 :互动交流、我要发言。学校的申报网站, 是各个学校自己搭建的精品课程网站, 可以根据课程需要进行课程模块的规划, 突出课程的特点, 丰富课程资源, 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发挥空间。

A校的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站平台中, “课程概况”呈现的多为课程的背景资料 ;“课程内容”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包括6个电子教案、1个教学设计和3个案例习题, 对于各个内容的浏览只能看到前2~3页, 后面的内容在注册登录之后才可以查看 ;“互动交流”里没有任何人的提问, 这一模块基本没有发挥作用。A校的申报网站课程首页, 主要包括 :教师队伍情况、课程描述、教学大纲、讲课录像、作业习题等, 涉及模块共有17项, 各个模块文字性描述居多, 关于本课程介绍的内容较为详细, 例如 :课程负责人情况、教学队伍情况、课程描述、课程荣誉等, 但对于课程本身的内容, 共享资源甚少。在“讲课录像”这一模块, 只有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频“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板书设计与教学艺术”, 上传视频的日期为同一天, 且日后没有更新 ;在“作业习题”模块, 只列出了四次作业, 却没有提供与作业相关的背景材料, 对于初次访问网站进行学习的学生, 根本无法对作业进行思考与联系 ;在“参考资料”模块, 只简单地列出了三本参考书的书名, 并没有提供相应的下载资源或部分文字资料 ;在教学互动模块, 只显示“该栏目暂时没有内容”, 没有发挥模块应有的作用。与此模块情况一样, 打开“在线帮助”模块后, 显示的是“无法找到该网页”。

通过对B校的精品课程网站进行梳理, 发现了许多问题。首先, B校的学校申报网站链接无法打开, 精品课程的呈现只依托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 ;另外, 在“课程内容”中, 并未上传任何文档、视频、PPT等资源, 对于本门课程提供的参考书目, 在网站中只能浏览“内容简介”和“目录”;对参考书各个章节具体的内容的浏览需在注册登录之后用积分查看 ;此外, 在“互动交流”中, 在2010年7月有访问者浏览此课程, 只提出一个问题 :“期望了解, 但为何内容全为空?”但没有人对问题进行回复, 网站到目前为止没有资源上传。

四、“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网络精品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中目前已有两个学校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精品课程, 开辟了这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先河, 同时也为其他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提供了借鉴, 因此对这两个精品课程现有的问题进行总结, 发现当前存在的问题, 对于今后的建设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目前两个学校的精品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

1. 关于课程本身的资源甚少, 不能给学习者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在浏览网站的过程中, 关于“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自身的资源十分有限, 课堂教学视频缺乏, 也未按照网站所上传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视频的制作与上传, 学习者不能通过网站进行本门课程的学习。作业习题由于没有提供学习参考资料, 造成无法对题目进行思考与回答。列出的参考书目数量少, 且不能下载。课程资源的缺乏使网站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不能真正促进学习者的学习。网站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 资源的上传需要专门人员进行操作, 按照教学大纲、学习进度进行合理的规划, 形成系统的资源内容, 而不是简单的资源累积, 能够实现学习者根据资源进行有效学习的目的, 保证学习资源的及时更新, 真正发挥精品课程应有的作用。

2. 网站设置不便于学习者对资源进行查看下载。在使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过程中, 对于部分学习资源的浏览, 网站访问者需要登录注册, 并且部分资源需要积分才可以看到全部内容, 访问者对课程学习的参考书目和相关资料不能进行全面浏览。在网上课程学习的过程中, 与课程相关的辅助性资料是必备的, 也是应当向课程学习者开放的, 网站设置对于访问者进行课程学习造成很大困难, 增加了学习者的负担。

3.网站建设很不完善, 部分模块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网站的整体设计较为简单, 模块简单罗列, 并没有对一些模块进行整合, 例如A校的学校申报网站中“课程负责人情况”、“教师队伍情况”可以进行合并, 对课程的主要成员进行介绍即可, 应着重对课程本身进行重点建设。B校的学校申报网站链接打不开, 只有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站一个平台, 且未上传任何资源, 访问者根本无法从本门精品课程中获得任何帮助。“互动交流”、“教学互动”是实现师生互动的平台, 然而这一模块却没有发挥实际作用, 学习者就无法对课程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进行交流, 教师也就无法真正起到促进者的作用。“在线帮助”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也是实现与学习者近距离接触的平台, 学习者在浏览网站时产生疑问, 不能及时得到答复, 造成问题的堆积, 限制了网站作用的发挥。

上一篇:邂逅北京一场雪的散文下一篇:医德医风个人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