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

2024-06-04

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通用9篇)

篇1: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

第一课时

第一章

数学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学习目标:

★ 理解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 对数学课程的意义与价值有正确的认识 ★ 熟悉数学课程目标的内容和构成要素 ★ 理顺《标准》中的数学课程目标的体系 ★ 对数学课程的目标有全面、正确的理解 第一节

数学课程的理念

一、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二、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

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

四、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五、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六、建构发展性教学评价观

第二节 数学课程的价值、定位与目标

一、数学及数学课程的价值

二、数学课程的定位

三、数学课程的目标

第二课时

第二章

数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比较 学习目标:

★ 列举《标准》与《大纲》的共性及差异 ★ 理解《标准》的特征,有效指导教学实践 第一节

《标准》与《大纲》的理念比较

一、课程观的变化:从知识本位课程转变为经验本位课程观

二、数学教学观的变化:教师要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师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

三、数学学习观的变化

1.数学学习的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包括结果的形成过程 2.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

四、评价观的变化

1.评价的内容由中结果转向结果与过程的并重,由重认知转向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相结合

2.评价的主体方式由单元化转向多元化

第二节

《标准》与《大纲》的结构体系比较 内容略

第三节

《标准》与《大纲》的目标比较

一、陈述课程目标的动词分析

二、数学课程目标的层次分析

三、《标准》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四、《标准》中对课程目标的表述更为具有、明确

五、《标准》中课程目标的内容分析:强调学习数学的背景、强调学习数学的过程、强调数学交流、强调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第四节

《标准》与《大纲》的课程内容比较

一、《标准》的内容分析

1.数学课程内容的现实性、挑战性及整体性 2.《标准》强调的是大多数学生所具备的基础学力

3.《标准》中的评价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及改进教师教学 4.《标准》提倡教师应成为研究者

二、《标准》的内容及要求的具体变化 内容略,自己阅读

三、各领域内容及要求的变化 内容略

第五节 《标准》与《大纲》的实施建议比较 内容略,自己阅读

第三课时

第三章 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析 学习目标:

★ 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着何种价值取向 ★ 数学新课程的内容体系是什么

★ 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具有哪些特点及功能?在呈现方式上有哪些新颖之处?

第一节 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1.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学科性价值 2.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社会性价值 3.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发展性价值

第二节

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的构成与解析

一、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变化

二、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特点 1.教学内容片段化 2.教学内容过程化 3.教学内容现代化

第三节

教学内容的组织特点与呈现方式

一、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

1.突出从实际问题情景中抽象数学模型的过程 2.内容编排螺旋式推进 3.重视数学史料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如图片、游戏、卡通、表格、文字等。内容紧密联系儿童生活。

第四课时—第五课时

第四章 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 认识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设计要做什么 ★ 掌握基本的课堂教学设计理念

★ 会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及总体进行巧妙设计 ★ 善于将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方案付诸实施 第一节 数学教学设计概述

一、教学设计要做什么

1.分析教学目标 2.设计教学情境 3.设计教学形式与方法 4.设计学习方式

第二节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

一、数学化设计理念

二、问题化设计理念

三、活动化设计理念

第三节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策略

一、内容设计科学化

二、形式设计趣味化

三、结构设计生动化

第四节

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实施

一、作为组织者如何调控应变

二、作为引导者如何启发思考

三、作为合作者如何平等参与

第六课时—第七课时

学习目标:

★ 了解“数与代数”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

★ 透过一些教学案例,掌握“数与代数”教学实施的特点与方法

★ 在与编者共同反思和讨论“数与代数”教学中的热点问题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领会“数与代数”教学实施的要义 第一节 “数与代数”教学实施的原则

一、教学实施的过程性

二、教学实施的现实性

三、教学实施的探索性

四、教学实施的学科整合性

第二节

“数与代数”的教学案例及其评析

根据文中三个教学案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教学反思和评析 第三节

“数与代数”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讨论

一、数感及其培养示例 1.在学生体验中建立数感 2.在比较中发展数感

3.在表达与交流中促进数感的形成 4.在解决问题中强化数感

二、符号感及其培养示例

1.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2.引进字母表述,是用符合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基础

三、估算意识及其培养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 3.在教学中渗透基本的估算方法

四、算法多样化问题

第八课时—第九课时

第六章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实施 学习目标:

★ 了解“空间与图形”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

★ 透过一些教学案例,掌握“空间与图形”教学实施的特点与方法

★ 在与编者共同反思和讨论“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有关问题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领会“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要义,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第一节

“空间与图形”教学实施的原则

一、“空间与图形”教学实施的现实性原则:即我们的教学设计应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提倡把课堂“搬到”学生居住、活动的地方去

二、“空间与图形”教学实施的过程性原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进行观察、操作、实验、探索、合情合理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空间与图形”教学实施的多样性原则

四、“空间与图形”教学实施的人文性原则 第二节

“空间与图形”教学实施的案例

一、案例1内容见课本。教学分析: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仅仅充当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学生参与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部过程,真正体现了教学实施的过程性原则。

二、案例2内容见课本。教学分析:本节课的设计是站在儿童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的。采用儿童现实生活中的、喜闻乐见的模拟材料来组织学习活动。虚构的故事情节反映了一个现实问题,同时又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与思考,体现了教学实施的现实性原则。

三、加入第三节的一个问题:“空间与图形”教学课件的“逼真”与’“有效”⑴适应性⑵合理性⑶启发性

第十课时—第十一课时

第七章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实施

学习目标:★了解“统计与概率”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

★透过一些教学案例,掌握“统计与概率”教学实施的特点与方法 ★感受当前教学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及其处理策略,结合实践、反思、研究,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实施有效教学。第一节

“统计与概率”教学实施的原则

一、“统计与概率”教学实施的现实性

二、“统计与概率”教学实施的过程性

三、“统计与概率”教学实施的情境性原则

四、“统计与概率”教学实施的实践性原则 第二节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案例及其评析

一、案例一及评析:这节课通过学生生活中的知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理解环保的重要性,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于数学教学中;体现了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重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在原知识基础上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更新了教育理念。

二、案例二及评析:“抛硬币、摸球、连一连、摆一摆、说一说” 引导学生了解统计与概率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讨论

一、如何落实“统计与概率”教学的核心目标—统计观念的培养 1.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 2.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做出合理的决策

3.能对数据的来源、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由数据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

二、如何把握“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的“度”

三、如何处理“统计与概率”和学生“直观感知”的矛盾

第十二课时—第十三课时

第八章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实施 学习目标:

★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怎样的一个学习领域 ★ 怎样设计“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内容 ★ 怎样组织实施“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活动 第一节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意义、特点与教学目标

一、“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意义

反映了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促进数学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改革,对于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有重要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渠道。

二、“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特点 1.现实性 2.问题系 3.实践性 4.综合性 5.探索性

三、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强调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知识领域的综合运用和整体把握

2.在教学思考方面,强调经历探索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3.在解决问题方面,强调经历提出、理解、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4.在情感与态度方面,强调体会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广泛应用,树立正确的数学价值观。第二节

“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内容 的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途径 1.从现实生活中选择 2.从知识领域中延伸 3.从兴趣活动中拓展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 1.适当的趣味性 2.适量的综合性 3.适度的挑战性 第三节

“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组织形式

一、常见形式 1.数学玩具与智力游戏 2.史料阅读与数学故事 3.模型制作与平面设计 4.数学发现与论文交流 5.数学调查与统计分析 6.课题研究与项目策划 7.综合活动与成果展示

二、“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组织的几个策略 1.突出主体 2.强调实践 3.渗透方法 4.灵活开放

第四节

“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案例及评析

案例1 “旅游中的数学”评析:从学生现实生活中取材,教师善于挖掘蕴藏其中的数学文化内蕴,注意适当引导或留有空间,学生自主拟定方案,自主评价。案例2 “竿高与影长”评析: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第十四课时

第九章

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与课堂教学评价 学习目标:

★ 了解数学评价改革带来的新理念

★ 了解当前小学数学学习评价方式有哪些新的探索 ★ 看到一些课程改革后的评价案例及其分析

★ 感受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理念和方式的转变 第一节

数学评价改革的新理念

一、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1.评价目标多元化 2.评价内容多维度 3.评价的方法多样化 4.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二、实施小学生数学学习评价要注意的问题 1.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引导评价 2.逐步淡化相对评价,重视绝对评价 3.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重视定性评价 4.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形成性评价 5.自我评价应该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加强自我评价 6.倡导综合定性的评价 7.正确理解评价主体多元 8.考虑差异,切忌面面俱到 9.慎用考试

10.对评价结果的处理要慎重

第二节

小学数学学习评价方式的探索

一、课堂观察

二、成长记录袋

三、活动评价法

四、数学日记

五、调查与实验

第三节

小学数学学习评价案例分析 1.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的探索案例 2.小组评价的探索案例

3.综合体现新课程评价理念的评价活动的探索案例 4.改变试题呈现形式的探索案例—情境测试 第四节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

一、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观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P159 表9-7 课堂教学评价表)

篇2: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

将军希望小学曾秉华

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绪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三个目标——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是一名数学教师,深知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这段话,我反反复复思考了很久。怎样才能实现三个目标呢?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比如:在学习100以内加、减法时,应举一个生活中的事例——商场购物,妈妈带了100元买了18元的糖,37元一箱的牛奶,一共花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没有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是不行的。

其次,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一个人的十个手指还不一样长呢,更何况来自不同家庭的几十个学生,他们之间必定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因此,我们教师应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比如课堂提出的问题要有不同层次,好、中、差学生都要考虑到,好学生回答难度较大的问题,中下等生回答较容易的问题,每次回答都会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表扬,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会保持,学习才会不断取得进步。

篇3: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

一、自学自悟解决问题

小学生的学习内容以书本知识为主, 所以让学生自学课本是其学会学习、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教学中, 教师要营造自学氛围, 提供自学空间, 使学生学会边看边思考、边动脑边动手, 大胆质疑, 主动探究。在自学中, 学生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分组讨论共同解决;有些问题实在解决不了, 教师适当地给予点拨引导进行解决。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让学生先了解要学什么知识, 再讨论、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①分数的分子与分母怎样变化, 分数的大小不变?②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中, 为什么要把0除外?③应用分数基本性质, 分数的大小不变, 但分数什么却发生变化?④定义中去掉“同时”行吗?⑤与2/3分数大小相等的分数有几个, 是什么?最后引导学生在反复细读中解决问题, 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

二、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 是一个“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尝试解决新问题, 同化新知识, 并积极建构”的过程。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尝试活动的特点是先练后讲, 教师在例题教学时采取先放手让学生运用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 然后再根据学生的思维故障进行疏导, 强化学生的认识。如教学“通分”时, 比较5/6与7/8大小, 让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对几种方法进行比较, 找最简便的方法, 最后再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通分的概念。这样让学生在自己尝试中解决通分这个新问题, 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质疑解疑解决问题

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能疑, 就有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有了疑问, 学生便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充分运用他们已有的知识与各种能力去解决问题。如教学“倒数”时, 一个学生问:“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里, 为什么要加上0除外?”这时, 我针对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解决。学生最终明确了:因为0与任何一个数相乘的积总是0, 不可能是1, 所以0没有倒数, 应加上“0除外”。这样让学生在质疑解疑中解决问题, 就可学会新知。

四、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教学时, 教师不宜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 而应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 发现规律去解决问题。例如, 在上“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内容时, 我是这样安排学生自主探究的:首先, 给每个学生发三组小木棒, 其中一组可以组成三角形, 一组是两根木棒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的长度, 一组是两根木棒的长度和小于第三根的长度。然后, 让学生分别用这三组木棒摆三角形, 并分别量出各组木棒每根的长度。最后, 再把学生量得的三组木棒长度写在黑板上, 并就此提出“请你用一个等式或不等式来表示三根木棒能够组成三角形的条件”的问题。这时, 学生一般会在能够组成三角形的那组数据里寻找关系式。有的会提出两根木棒的积大于第三根木棒的关系式, 有的会提出两根木棒长度的商与第三根的长度比较, 有的甚至会提出用两根木棒长度的平方和与第三根木棒长度的平方进行比较等不同的比较方式, 不管学生用哪种方式, 我都板书到黑板上, 然后引导他们一一筛选, 最后只剩下所要得到的结论。这种自主探究活动, 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数学知识多是抽象的, 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通过实践活动, 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同时也验证了抽象的知识, 解决数学问题。因此, 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尽量给予学生较多操作实践的机会, 让他们亲身去实验, 体验成功和失败, 寻找结论, 解决问题。如教学“轴对称”时, 让学生判断相关的平面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如果是轴对称图形, 分别有几条对称轴?让学生凭空想象是很难找到正确答案的。但只要把相关几何图形拿在手中一折, 就容易得出正确结论并且印象深刻。可见, 通过实物操作是学生“解决问题”思维发展的一条有效措施。

六、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有时仅靠学生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 需要依靠小组的集体力量来完成, 即是需要依靠互相合作交流, 集思广益, 共同分享集体的智慧, 才能高质量地解决问题。因此, 小组合作学习也是“问题解决”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策略, 教师应认真研究如何组织小组形式的“问题解决”教学。有时可以是小组合作, 依靠集体力量来完成某项任务, 如教学求较复杂的平均数;有时可以分工协作, 每个人承担其中一部分的任务, 如教学圆周长的测量方法;有时则可以是小组成员相互切磋讨论, 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如教学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凡此种种, 都是让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讨论、交流、质疑问难, 发表彼此不同的见解, 激发探索的内动力。这样, 既提高了“问题解决”的效率, 又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创新意识。

篇4:浅析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 教学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摇篮,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制定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可以说,促进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是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所以,课堂教学中运用什么样的策略指导并开展课堂教学,对教学价值的体现,学生成长的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采取哪些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首先,巧设导入语激趣。上课伊始,教师应根据该节课的教学内容、教材重难点,设计一段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导人语引入新课,以激活学生学习动力,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其次,设计擂台赛出情趣。小学生表现欲强,爱争强好胜,喜欢受人夸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抓住小学生这一年龄特点,有意识地设计竞赛题和竞赛形式.,学生会兴致盎然,热情高涨,学习空前活跃。如把基础数学知识或口答题设计成抢答竞赛形式,把中等难度题设计成限时必答竞赛形式,把难度较大的题设计成小数奥赛形式,让学生以赛激趣,以赛促学,以赛提效。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选用科学灵活的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激趣方法,会使数学课趣味盎然,高潮迭起;会使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二、灵活运用教材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善于运用教材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第一、领会编者意图,提高驾驭能力。是否领会编者的意图是衡量教师对教材内容理解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在教学之前应从小学数学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和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全面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二、结合教学实际,适当调整内容。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做到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同时也要注意改革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不合理因素,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补充或调整,进行教学再加工,从而真正达到优化教学之目的。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关系到数学的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才素质。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不仅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具创新、探索意识的新世纪人才,就成为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第一、树立创新意识,着眼创新培养。课堂教学作为教师施教、学生求学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忽略了知识、技能以外的各种品质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的创新、探索意识、创造精神,造成学生“高分低能”、只是学习的机器,不能实际运用的不良后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光要注意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和学生素质能力,着眼于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结果是不是唯一的、能否找出新的方法和手段,能否有更简便、快捷、方便的途径。第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创新能现代教育论的思想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主”在数学教学中要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的教就应转移到学生的学上面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只有学生主动地学习了,才能使教学落到实处,创新思维才能得以发展。第三、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培养学生能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和发表创造性见解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他们主动创新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关注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法适时地引导学会合作使学生意识到: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独立的群体,每个小组成员都是这个小组的一分子,小组的健康成长需要每个成员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支持、合作、促进。小组的点滴进步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大家共享的荣誉。这样,学生的团队精神就会逐渐得到培养和加强。教会学生合作的方法:教师必须明确这样一个道理合作能力不是与生俱来,自然生成的,它与其他技能一样离不开后天有意识、有计划的训练与实践。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创造了图文并茂、声色俱佳、动静皆宜、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为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方法,使教学更加充满活力。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能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迅速转化为求知欲望。运用多媒体教学,能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的认知障碍,加速学习的进度,提高学习效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中能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止为动态,变复杂为简单,变枯燥为有趣。一旦知识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形象化、具体化、感性化的信息又逐步被深化为抽象化、概念化、理性化的浓缩信息,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有力的认知工具,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

篇5: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培训心得

班级:小学数学1班

姓名:苟芳芳

学号:120592 光阴如梭、转眼之间两个月的培训生活就要结束,回顾这些日子真是收获多多。就对本专业的培训做如下总结: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应该及早的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学习新理念,新教学方法。以下是我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的改革目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作为出发点,教师充当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不是作为一个居高临下的管理者。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都活跃起来,使学生学会了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从而喜欢上数学。

二、重知识联系实际

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三、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全体细致,尽可能的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四、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 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坚持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加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全面的提高与发展。

篇6:学习新课程、改进小学数学教学

为了适应性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决定,突出了一代新人的思想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接受新观念、新思想、用新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对数学教学的改革提出了许多新思路。如,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实践能力,提倡合作交流的课堂气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等等。作为教学设计者的――教师,必须在自己的教学中体现出这些新思想,并把这些思想变为现实的可操作的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我是这样处理“分数的意义”的教学。

一、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新知

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就是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教“分数的意义”引入新课时,我先请一位同学帮忙把一条漂亮的头绳分给两个学生,并让学生边分边说,引出本课的关键“平均分”;接着问这两位学生:“他这样分,你们满意吗?”

这样利用人分物品的生活现象,引出“平均分”,不但使学生增加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且使学生感到亲颖、亲切,对数学有了一种亲切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二、转变学习方式,获得新知

新课程大力提倡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教“分数的意义”前,我先提问学生:“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让学生主动地面对新知去回忆再现旧知,并通过交流互相启发补充。接着提出:“关于分数,你还想知道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想象和问题自学课本,并把获得的知识在小组、班级中交流,从而增强学生自主

篇7: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

读《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之点滴体会

读《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之点滴体会正文:我国正进行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场变革的核心任务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其根本途径是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的平台。这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习惯、教学方式、现有的知识储备、信息技术等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给自己充电,暑期我阅读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特别对本书第三章《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新学习方式的适应与构建》作了精读和摘记,该章节对我们现在并不陌生的三种新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内涵、实施以及在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阐述,通过学习揣摩,我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任何老师都不能凭主观就能让学生学好,学生必须是自己愿意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止。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我校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学习的课题研究为期已有两年多,期间为了撰写课题研究方案,更好地在实践中实施课题,我是边学习便总结,对探究学习进行过反复思考,读完本书第三章节更有感而发,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重点谈一谈对探究学习的认识。一、什么是探究学习探究学习主要是以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线,学生主动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去解决问题,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是以建构主义学习为依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如信息资源),与他人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和进行意义建构而获得的.;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主动发展。二、为什么在数学课堂教学实施探究学习其一,我认为实施探究学习的宗旨有三:一是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手脚的一套做法;二是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三是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其二,探究式课堂能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通过新课程的学习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是转弊为利,它要按照现代[1][2][3]下一页

篇8:浅谈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感受

一、教学理念———与《数学课程标准》相适应

在新课程改革中, 需要数学教师先改变自己的观念, 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些新观念和新理念注入教学设计中。所以, 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的同时, 教师要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 为学生的独立发展提供条件。

(一) 转变教师和学生的地位, 激发他们学习的乐趣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的作用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 才能在课堂学习中沿着教学目标不断进步。在新的教学观念中, 教师从对知识的精心讲述中脱离出来, 成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教师不是不参与教学活动, 而是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他们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 只要有思考, 就能获得进步。在学习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进步能使学生感到巨大的乐趣和激情, 引发他们更深地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 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转变成主动

教学观念的改变引起教学方式的改变, 而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下, 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传统教学中, 学生被动接受的是解题的经验, 他们在记忆和模仿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思维得不到发展, 在对待较难问题时会使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在新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主动地走进数学, 探索数学的本质, 使他们能通过思考来解决问题, 通过分析数学问题得到其中蕴含的实质, 使他们的数学思维获得主动发展。

(三) 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

单一的教学评价针对的是传统教学, 在新课改实施中, 评价针对学生表现的多个方面进行, 实施多元化的评价。在这个评价过程中, 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和价值观, 与同学之间的交流, 学生的学习成绩等都要作为评价的内容, 对学生的评价更全面, 更有利于激发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 使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 针对学生的优点和缺点进行有效教学。

二、教学目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

新课程提出的教学目标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只重视学生成绩的教学, 对学生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体现了教学过程既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提高对知识的理解, 还要使学生具有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验数学的价值, 加强对数学的理解, 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例如, 我在教学“10的认识”时, 运用多媒体工具制作了几幅图, 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 , 数出10个人、10只鸽子, 通过比一比、填一填等数学实践活动, 学生感受10的组成, 培养数感, 形成和建立数l0的概念。让学生在充分地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完成学习, 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发现, 有所认识与提高, 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 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数的抽象美。

三、创造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不能保持持久性, 因此, 在数学课堂学习中, 教师要高效率对学生分配学习任务。在让学生接触新学的知识时, 为了提高他们的注意力, 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融入到其中, 把自己放到创设的情境中来分析问题, 使他们对问题的敏感性更强, 能找到问题的入手点进行解决。在小学数学教教材中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和生活有关的情境, 使他们联系生活的同时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四、加强数学知识和生活的联系

教学互动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缺少了任何一方的参与都是不成功的教学。在进行师生互动过程中, 他们针对的是教材内容的探讨。在课堂学习之前, 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不能按照教材一成不变地进行教学, 而是要根据学生的水平适当地扩充教材的内涵和外延。所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好”教材, 而不能“教好”教材, 单纯地讲教材中的内容对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没有促进作用, 不能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要把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引入到课堂中, 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下对数学的学习充满兴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提高学生的分类思想, 使他们具备把一大堆物品进行分类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可以给出一些生活物品、玩具、学习用品等让学生进行分类, 从而从实际动手中增强对分类思想的理解。通过在学习中渗透分类思想, 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把物品进行分类, 把教师的教具、卫生物品、杂物进行分类, 使教室保持整洁。在生活中加入所学知识, 在数学知识中体会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增加数学学习和生活实际的联系, 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存在的奥秘充满探索精神, 使他们不断地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努力学习。

篇9: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探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140-02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及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所谓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这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主要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的好不好,有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标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进步,得到全面发展,笔者通过几年的课改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怎么样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效果。

一、有效的课堂设计

1、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了解教学的对象——学生。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样。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

2、客观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要深入钻研教材,掌握教材的特点,理解编者的意图。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恰当把握教材的教学要求;准确把握教材重点、难点。

3、设计有创造性、实用性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方式,其中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而学生的学法实际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教法会制约学法,并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重要影响。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就不同。

二、有效的课堂组织

1、建立平等的教学氛围

建立平等的教学氛围,是师生教学关系和谐、进行双边活动的基础。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于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尊重人格、尊重创造性,互相交流思想、互相鼓励创新的互动过程,教师需要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创造自主探索的课堂环境。

2、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

让课堂生活话,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的真正含义,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数学,喜欢数学,更深入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3、数学知识生活化、现实化

小学数学生活化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使学生产生较强的成就感。这样会觉得自己所学的是有用的,数学是和生活密切联系的,有着很大的价值,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现实性能够对今后学习较难的、抽象性较强的内容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4、抓住学生生成的错误资源

学生的错误资源往往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要珍惜课堂中非预设生成的资源,及时捕捉加以运用。

5、关注课堂上的后进生

我们的课堂常常有这样的身影,或低着头,或左顾右盼,或不知所措。从课始到课末,他们是绿叶,陪衬着那些鲜花,他们成了课堂上可有可无的学生。但没有全部参与的课堂就不是完整的课堂,所以我们老师要拉起他们的手,走进课堂。(1)走下讲台,关注他们。(2)留点时间,等待思考。(3)多点机会,多点阳光。

三、有效的课堂评价

新课程以人的发展为本,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自然也要多角度地进行评价。

1、评价要真诚

你的鼓励,你的赞扬必须是发自内心的,让学生从心底里感觉到你的真心欣赏。就算对学困生的鼓励也要发自内心。

2、评价要实事求是

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一定要奖惩分明。评价的对象也应该一视同仁,不然的话,就会失去评价的意义,同时随之失去的还有老师的威信。有这样一位老师,自己每次总结的时候,总是说得很好。但是到学生中去暗访,结果发现在学生心目中,这位老师并没有自己说得那么好。主要原因是她的评价方式很多,但是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越听话的得到的表扬更多,一些学习不好的得到的表扬很少,几乎没有。因此,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应做到实事求是,对于不同情况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

3、评价要适时适度

我们常说,不能滥用评价,但是也不能吝啬评价语言。而且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评价语言。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地给予评价。对于表扬性的我们赞成当时就给予鼓励,让其他孩子也明白她做了一件什么样的事。而对于批评性的评价,我认为还是留在课后,不要当着全班的同学的面数落孩子的不是。

4、评价语言要丰富

“你真棒!”“你真好!”这样的语言只能显示出老师的随意性。我们这里所说的“丰富”是指评价要针对学生的某一点而评价,而这一点恰好是其他学生所没有的,要让其他学生明白你所表扬的这位学生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

让学生有学习的可操作性,只是一味地“你真棒!”,那么它好在哪里?棒在哪里?对于辨别能力不强的孩子们来说,需要老师的点化。对于批评,也不能一味地说“你这么笨?”、“你这么讨厌?”等等之类的语言,我们要将学生错在什么地方,一一给他指出来,这样,他也才知道自己到底不足在那里。课改以来在课堂上这样的语言不多,但是在辅导的时候,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语言。我曾经对一位老师说:“与其你声嘶力竭地吼,还不如心平气和的给予解释”。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应该是深入解读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面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笔者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参考文献:

上一篇:2015上海药物研究所夏令营下一篇:后备人才选拔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