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2024-06-24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共11篇)

篇1: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学,是一种依据一定的教材,有目的地促进学生学习、促进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活动,它既是一种动态的多维结构,更是一个有序的连续过程。小学数学作为新一轮课改下倍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中心学科,探明它的教学过程的本质和特点、要素与结构、实施程序与步骤,不仅是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理论研究面临的一个传统课题,同时更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及逐步深入推进,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课教学在在的诸多问题,需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合作流于形式

记得去年我校有一位教师在上一堂参赛课时。课堂上,老师刚刚提出一个问题,便立即安排小学讨论。前排的同学立即回头,整个教室都是“嗡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学生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在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全都是“收音机”,没有任何补充的表示和迹象;还有的小组的学困生紧紧抓住此时,把它作为玩耍的最佳时机┅┅。几分钟后,各小组的学生代表发言:“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做”、“我的意见是┅┅”,让人觉得似乎是教师既定的程序,有流于形式的嫌疑。

我个人认为: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上述片段中,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讨论的背后仅仅是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其次,“交流”应涵养二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而上述片段中的交流过程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而而合作,一味的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将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缺少对求知事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

二、手段成为束缚

曾经观摩了一堂公开课。教师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把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突然,教师操作出现了错误,多媒体课件无法正常运行了。顿时,整个教室学生鸦雀无声。教师眼中满是求救和无奈的眼光,专职计算机教师马上跑过去,摆弄着鼠标。不一会儿,一切又恢复了正常,课仍然又热热闹闹地进行下去。让人觉得:现在的课,离开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似乎就成了一堂低品位的课。

我个人认为:能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枯燥、抽象的东西栩2

栩如生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无疑是一大好事。但目前很多教师都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作为唯一、时尚的手段。在时尚、热闹的背后,教师、学生跟着计算机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走,实际上和跟着教师设计的问题一步一步的走有什么区别呢?教师只是指导自己的“满堂灌”交给了计算机,而自己则退到了幕后。看似学生学得相当主动,其实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操纵。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但千万不能为之所困,更不能成为它们的“奴隶”。我们要增进课件的交互性,使课件能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意调度,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只有这样,先进教学手段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进而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三、教学开放过度

去年10月我在参加学校组织的一节数学公开课。任课老师一上课就提出问题,问大家知道做了吗?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老师都是让学生自己说,教师又不作任何讲解、评价、示范。练习巩固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才学的知识。笔者当时就想,我们的学生学习能力真的就这么强了吗?新课程要求的教学开放是这样开放的吗?

重温新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审视这节课,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轰轰烈烈”,可是学生却并没有获得知识。在开放式教学中,我们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参与的实

际可能性的分析,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的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当点拨时还需点拨、当讲授时还需讲授。

四、评价滥用失真

有这样一堂观摩课。课堂上,有一位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立即表扬他说:“讲得真好!大家表扬他1其余同学马上就“啪!啪!啪1地鼓起掌来。后来起来回答了老师问题的学生,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堂课上,表扬不断,掌握此起彼伏。静思其做法:这样的评价久而久之参激励学生学习吗?

我个人认为: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因此,现在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嗨!嗨!你真棒!你真棒1的赞扬,经常能听到“啪!啪!啪1表扬的掌声,回答得好的学生额头上有的甚至能贴上几颗金星,回答得不好的学生也意外的得到了教师翘起了大拇指。

其实,过多外在的奖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在上述片段中,教师用的赞赏实在是太多太滥了,这样的鼓励已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褪去应有的喜悦。长期下去,也只能带给他们更多的“迷失”。学生的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肯定和鼓励;学生错误的回答,既要指出不足,也要抓住可取之处给予鼓励,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

总之,新课程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尤其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要认真审慎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充分发挥教材的中介作用,充分展现教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努力提高讲解水平外、还要加强实际操作和直观教学,利用利用动作和感知来密切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理解之间联系,促进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篇2: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第一章

数学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学习目标:

★ 理解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 对数学课程的意义与价值有正确的认识 ★ 熟悉数学课程目标的内容和构成要素 ★ 理顺《标准》中的数学课程目标的体系 ★ 对数学课程的目标有全面、正确的理解 第一节

数学课程的理念

一、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二、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

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

四、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五、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六、建构发展性教学评价观

第二节 数学课程的价值、定位与目标

一、数学及数学课程的价值

二、数学课程的定位

三、数学课程的目标

第二课时

第二章

数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比较 学习目标:

★ 列举《标准》与《大纲》的共性及差异 ★ 理解《标准》的特征,有效指导教学实践 第一节

《标准》与《大纲》的理念比较

一、课程观的变化:从知识本位课程转变为经验本位课程观

二、数学教学观的变化:教师要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师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

三、数学学习观的变化

1.数学学习的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包括结果的形成过程 2.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

四、评价观的变化

1.评价的内容由中结果转向结果与过程的并重,由重认知转向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相结合

2.评价的主体方式由单元化转向多元化

第二节

《标准》与《大纲》的结构体系比较 内容略

第三节

《标准》与《大纲》的目标比较

一、陈述课程目标的动词分析

二、数学课程目标的层次分析

三、《标准》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四、《标准》中对课程目标的表述更为具有、明确

五、《标准》中课程目标的内容分析:强调学习数学的背景、强调学习数学的过程、强调数学交流、强调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第四节

《标准》与《大纲》的课程内容比较

一、《标准》的内容分析

1.数学课程内容的现实性、挑战性及整体性 2.《标准》强调的是大多数学生所具备的基础学力

3.《标准》中的评价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及改进教师教学 4.《标准》提倡教师应成为研究者

二、《标准》的内容及要求的具体变化 内容略,自己阅读

三、各领域内容及要求的变化 内容略

第五节 《标准》与《大纲》的实施建议比较 内容略,自己阅读

第三课时

第三章 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析 学习目标:

★ 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着何种价值取向 ★ 数学新课程的内容体系是什么

★ 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具有哪些特点及功能?在呈现方式上有哪些新颖之处?

第一节 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1.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学科性价值 2.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社会性价值 3.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发展性价值

第二节

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的构成与解析

一、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变化

二、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特点 1.教学内容片段化 2.教学内容过程化 3.教学内容现代化

第三节

教学内容的组织特点与呈现方式

一、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

1.突出从实际问题情景中抽象数学模型的过程 2.内容编排螺旋式推进 3.重视数学史料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如图片、游戏、卡通、表格、文字等。内容紧密联系儿童生活。

第四课时—第五课时

第四章 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 认识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设计要做什么 ★ 掌握基本的课堂教学设计理念

★ 会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及总体进行巧妙设计 ★ 善于将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方案付诸实施 第一节 数学教学设计概述

一、教学设计要做什么

1.分析教学目标 2.设计教学情境 3.设计教学形式与方法 4.设计学习方式

第二节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

一、数学化设计理念

二、问题化设计理念

三、活动化设计理念

第三节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策略

一、内容设计科学化

二、形式设计趣味化

三、结构设计生动化

第四节

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实施

一、作为组织者如何调控应变

二、作为引导者如何启发思考

三、作为合作者如何平等参与

第六课时—第七课时

学习目标:

★ 了解“数与代数”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

★ 透过一些教学案例,掌握“数与代数”教学实施的特点与方法

★ 在与编者共同反思和讨论“数与代数”教学中的热点问题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领会“数与代数”教学实施的要义 第一节 “数与代数”教学实施的原则

一、教学实施的过程性

二、教学实施的现实性

三、教学实施的探索性

四、教学实施的学科整合性

第二节

“数与代数”的教学案例及其评析

根据文中三个教学案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教学反思和评析 第三节

“数与代数”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讨论

一、数感及其培养示例 1.在学生体验中建立数感 2.在比较中发展数感

3.在表达与交流中促进数感的形成 4.在解决问题中强化数感

二、符号感及其培养示例

1.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2.引进字母表述,是用符合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基础

三、估算意识及其培养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 3.在教学中渗透基本的估算方法

四、算法多样化问题

第八课时—第九课时

第六章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实施 学习目标:

★ 了解“空间与图形”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

★ 透过一些教学案例,掌握“空间与图形”教学实施的特点与方法

★ 在与编者共同反思和讨论“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有关问题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领会“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要义,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第一节

“空间与图形”教学实施的原则

一、“空间与图形”教学实施的现实性原则:即我们的教学设计应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提倡把课堂“搬到”学生居住、活动的地方去

二、“空间与图形”教学实施的过程性原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进行观察、操作、实验、探索、合情合理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空间与图形”教学实施的多样性原则

四、“空间与图形”教学实施的人文性原则 第二节

“空间与图形”教学实施的案例

一、案例1内容见课本。教学分析: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仅仅充当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学生参与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部过程,真正体现了教学实施的过程性原则。

二、案例2内容见课本。教学分析:本节课的设计是站在儿童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的。采用儿童现实生活中的、喜闻乐见的模拟材料来组织学习活动。虚构的故事情节反映了一个现实问题,同时又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与思考,体现了教学实施的现实性原则。

三、加入第三节的一个问题:“空间与图形”教学课件的“逼真”与’“有效”⑴适应性⑵合理性⑶启发性

第十课时—第十一课时

第七章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实施

学习目标:★了解“统计与概率”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

★透过一些教学案例,掌握“统计与概率”教学实施的特点与方法 ★感受当前教学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及其处理策略,结合实践、反思、研究,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实施有效教学。第一节

“统计与概率”教学实施的原则

一、“统计与概率”教学实施的现实性

二、“统计与概率”教学实施的过程性

三、“统计与概率”教学实施的情境性原则

四、“统计与概率”教学实施的实践性原则 第二节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案例及其评析

一、案例一及评析:这节课通过学生生活中的知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理解环保的重要性,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于数学教学中;体现了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重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在原知识基础上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更新了教育理念。

二、案例二及评析:“抛硬币、摸球、连一连、摆一摆、说一说” 引导学生了解统计与概率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讨论

一、如何落实“统计与概率”教学的核心目标—统计观念的培养 1.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 2.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做出合理的决策

3.能对数据的来源、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由数据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

二、如何把握“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的“度”

三、如何处理“统计与概率”和学生“直观感知”的矛盾

第十二课时—第十三课时

第八章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实施 学习目标:

★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怎样的一个学习领域 ★ 怎样设计“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内容 ★ 怎样组织实施“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活动 第一节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意义、特点与教学目标

一、“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意义

反映了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促进数学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改革,对于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有重要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渠道。

二、“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特点 1.现实性 2.问题系 3.实践性 4.综合性 5.探索性

三、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强调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知识领域的综合运用和整体把握

2.在教学思考方面,强调经历探索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3.在解决问题方面,强调经历提出、理解、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4.在情感与态度方面,强调体会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广泛应用,树立正确的数学价值观。第二节

“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内容 的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途径 1.从现实生活中选择 2.从知识领域中延伸 3.从兴趣活动中拓展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 1.适当的趣味性 2.适量的综合性 3.适度的挑战性 第三节

“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组织形式

一、常见形式 1.数学玩具与智力游戏 2.史料阅读与数学故事 3.模型制作与平面设计 4.数学发现与论文交流 5.数学调查与统计分析 6.课题研究与项目策划 7.综合活动与成果展示

二、“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组织的几个策略 1.突出主体 2.强调实践 3.渗透方法 4.灵活开放

第四节

“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案例及评析

案例1 “旅游中的数学”评析:从学生现实生活中取材,教师善于挖掘蕴藏其中的数学文化内蕴,注意适当引导或留有空间,学生自主拟定方案,自主评价。案例2 “竿高与影长”评析: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第十四课时

第九章

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与课堂教学评价 学习目标:

★ 了解数学评价改革带来的新理念

★ 了解当前小学数学学习评价方式有哪些新的探索 ★ 看到一些课程改革后的评价案例及其分析

★ 感受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理念和方式的转变 第一节

数学评价改革的新理念

一、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1.评价目标多元化 2.评价内容多维度 3.评价的方法多样化 4.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二、实施小学生数学学习评价要注意的问题 1.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引导评价 2.逐步淡化相对评价,重视绝对评价 3.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重视定性评价 4.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形成性评价 5.自我评价应该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加强自我评价 6.倡导综合定性的评价 7.正确理解评价主体多元 8.考虑差异,切忌面面俱到 9.慎用考试

10.对评价结果的处理要慎重

第二节

小学数学学习评价方式的探索

一、课堂观察

二、成长记录袋

三、活动评价法

四、数学日记

五、调查与实验

第三节

小学数学学习评价案例分析 1.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的探索案例 2.小组评价的探索案例

3.综合体现新课程评价理念的评价活动的探索案例 4.改变试题呈现形式的探索案例—情境测试 第四节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

一、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观

篇3: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练习设计

一、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与实际的联系, 强调对数学知识的应用。

数学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数学练习要从学生以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为此, 数学练习设计要有实践性。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知识, 在实践中运用知识, 从而在数学探索中得到提高。

例如:学习了统计表后, 让学生调查学校各个年级男女生人数, 制成统计图或统计表;学习容积的计量单位“升和毫升”后, 可设计让学生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如:一瓶可乐, 一瓶墨水, 一台冰箱……的容量各是多少。这样设计练习, 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 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 提升学生学数学, 用数学的意识。

二、练习题的设计要体现操作性, 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

小学生的知识经验不丰富, 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 合理的操作性练习, 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发展思维, 培养能力, 有着重要的作用。数学讲究严谨和逻辑, 更需要探索和创造。所以, 解题要历经理解问题——多维操作——探索分析这一过程。学生通过动手, 动口, 动脑等操作性数学活动, 加深知识的理解。

例如:学习“圆柱体的体积”, 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已知一个圆柱体底面半径为10厘米, 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 求它的体积。学生对这道题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可让学生按照题意用硬纸板制一个这样的圆柱体, 通过观察、讨论得知这个圆柱体的高和底面周长长度相等。这样, 学生很容易就计算出圆柱体的体积。学生通过探索性的操作活动, 实现了化抽象为具体, 既培养了空间观念, 又培养了主动探索、乐于实践的能力。

三、练习题的设计要因材施教, 兼顾学生差异, 呈现训练梯度

数学练习的设计要满足所有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在保证《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基本课程目标基础上, 教学中还应考虑学生学习基础、能力的差异, 在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 体现一定的弹性, 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选择, 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例如:教学行程问题应用题时, 设计下面的练习:甲乙两地相距420公里, 甲车的速度为60公里, 乙车的速度为80公里。求: (1) 甲乙两车同时开出, 相向而行, 几小时后相遇? (2) 甲乙两车同时出发, 相向而行, 多长时间后两车相距100公里? (3) 甲车先行2小时后, 乙车再出发, 相遇时两车各行多少公里? (4) 甲乙两车同时出发, 相向而行, 相遇后继续前进, 多长时间后, 两车相距100公里?

四、练习题的设计要有效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从而提升学生的能力

要倡导积极主动, 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 以增强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学习“组合图形面积”后, 设计实践作业, 让学生测量并计算出自家居室、庭院的总面积;测量记录某一家具长宽高等数据, 计算出要制作这样的家具, 需要多少面积的木板等。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 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无疑是对数学知识感悟的一次升华, 对学生能力的一次提升。

篇4:浅析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 教学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摇篮,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制定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可以说,促进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是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所以,课堂教学中运用什么样的策略指导并开展课堂教学,对教学价值的体现,学生成长的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采取哪些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首先,巧设导入语激趣。上课伊始,教师应根据该节课的教学内容、教材重难点,设计一段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导人语引入新课,以激活学生学习动力,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其次,设计擂台赛出情趣。小学生表现欲强,爱争强好胜,喜欢受人夸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抓住小学生这一年龄特点,有意识地设计竞赛题和竞赛形式.,学生会兴致盎然,热情高涨,学习空前活跃。如把基础数学知识或口答题设计成抢答竞赛形式,把中等难度题设计成限时必答竞赛形式,把难度较大的题设计成小数奥赛形式,让学生以赛激趣,以赛促学,以赛提效。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选用科学灵活的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激趣方法,会使数学课趣味盎然,高潮迭起;会使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二、灵活运用教材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善于运用教材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第一、领会编者意图,提高驾驭能力。是否领会编者的意图是衡量教师对教材内容理解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在教学之前应从小学数学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和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全面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二、结合教学实际,适当调整内容。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做到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同时也要注意改革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不合理因素,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补充或调整,进行教学再加工,从而真正达到优化教学之目的。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关系到数学的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才素质。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不仅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具创新、探索意识的新世纪人才,就成为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第一、树立创新意识,着眼创新培养。课堂教学作为教师施教、学生求学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忽略了知识、技能以外的各种品质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的创新、探索意识、创造精神,造成学生“高分低能”、只是学习的机器,不能实际运用的不良后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光要注意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和学生素质能力,着眼于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结果是不是唯一的、能否找出新的方法和手段,能否有更简便、快捷、方便的途径。第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创新能现代教育论的思想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主”在数学教学中要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的教就应转移到学生的学上面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只有学生主动地学习了,才能使教学落到实处,创新思维才能得以发展。第三、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培养学生能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和发表创造性见解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他们主动创新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关注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法适时地引导学会合作使学生意识到: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独立的群体,每个小组成员都是这个小组的一分子,小组的健康成长需要每个成员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支持、合作、促进。小组的点滴进步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大家共享的荣誉。这样,学生的团队精神就会逐渐得到培养和加强。教会学生合作的方法:教师必须明确这样一个道理合作能力不是与生俱来,自然生成的,它与其他技能一样离不开后天有意识、有计划的训练与实践。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创造了图文并茂、声色俱佳、动静皆宜、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为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方法,使教学更加充满活力。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能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迅速转化为求知欲望。运用多媒体教学,能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的认知障碍,加速学习的进度,提高学习效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中能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止为动态,变复杂为简单,变枯燥为有趣。一旦知识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形象化、具体化、感性化的信息又逐步被深化为抽象化、概念化、理性化的浓缩信息,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有力的认知工具,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

篇5: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误区一:教学开放过度

实例这是一节公开课。老师一上课就提出问题,问大家知道做吗?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是让学生自己说,不作任何讲解、评价、示范。练习巩固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未掌握新知。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审视这节课,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轰轰烈烈”,可是学生却并没有获得知识。在开放式教学中,我们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的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当点拨时还需点拨,当讲授处还需讲授。

误区二:合作流于形式

实例这是一节参赛课。课堂上,教师刚刚提出一个问题,便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学生代表发言,“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

篇6:学习新课程、改进小学数学教学

为了适应性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决定,突出了一代新人的思想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接受新观念、新思想、用新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对数学教学的改革提出了许多新思路。如,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实践能力,提倡合作交流的课堂气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等等。作为教学设计者的――教师,必须在自己的教学中体现出这些新思想,并把这些思想变为现实的可操作的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我是这样处理“分数的意义”的教学。

一、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新知

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就是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教“分数的意义”引入新课时,我先请一位同学帮忙把一条漂亮的头绳分给两个学生,并让学生边分边说,引出本课的关键“平均分”;接着问这两位学生:“他这样分,你们满意吗?”

这样利用人分物品的生活现象,引出“平均分”,不但使学生增加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且使学生感到亲颖、亲切,对数学有了一种亲切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二、转变学习方式,获得新知

新课程大力提倡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教“分数的意义”前,我先提问学生:“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让学生主动地面对新知去回忆再现旧知,并通过交流互相启发补充。接着提出:“关于分数,你还想知道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想象和问题自学课本,并把获得的知识在小组、班级中交流,从而增强学生自主

篇7:中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论文

关键词:数学游戏 高中数学 教学应用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想学好一门科目,兴趣是始源。要想改变现在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就需要转变枯燥的教学方式,以及落后的教学理念,运用游戏教学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为枯燥的高中课堂增添一丝活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由此看来,数学游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所以要想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让学生自觉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教师必须想办法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而数学游戏教学的方法则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便利。

一、师生积极参与,营造和谐氛围

数学游戏是一种趣味性很强的智力游戏,虽考验学生的动脑能力,但实质上对于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并不高,更不需要对于学生进行分别辅导,这样一来就保证了学生的自尊心。数学游戏就是让学生在游戏动脑的过程中体会到其中的数学规律及数学思想,自己通过动脑思考出的问题总是印象深刻,这就是数学游戏教学受到欢迎的原因了。这种教学方式需要师生的共同配合才得以展开,教师要想营造出和谐的氛围,首先要做的就是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设计出诙谐有趣的开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一来便有了很好的开头,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被吸引过来。随之就需要教师尽全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一个阶段学生能否积极参与,与老师相互配合就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中投入的热情是否饱满。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中,学生也会被这种情绪感染,这样师生才能够取得良好的配合,使游戏教学得以进行下去,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运用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愈发频繁,尤其对于数学这种特殊符号较多的学科而言,多媒体教学更是必不可少。教师可以将数学游戏规则及游戏方式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一来能够使学生更熟悉游戏规则,对于即将展开的课堂教学做到心中有数。多媒体教学对于数学教学的好处就是可以使抽象的数学公式及理论以动画或者图形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人类是视觉动物,尤其是年纪较轻的高中生,他们需要的正是这种视觉的冲击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数学中,例如立体几何这种问题,由于太过抽象,学生很难产生兴趣,这时候教师就需要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对于现有的立体图形进行添加辅助线转变传统的做题方式,选出学生上讲台分别作出辅助线,这时学生的想法肯定各不相同就需要教师开始进行点播,并给予鼓励,这种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数学学习热情。

三、分组合作探究,培养学习能力

数学游戏不仅需要师生之间的配合,还需要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才能够有效完成,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分组合作探究是十分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进行平均分或者随机分进行游戏。教师提出游戏规则后,给各组同学时间准备,也可以采取小组竞争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数学游戏使得学生放松了心态,在原本令人烦躁的数学课堂上能够心情愉悦地进行课堂活动,而辅助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则使学生在学习课堂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自己的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将游戏引入课堂,实质上就为加深同学之间的情谊提供了很好的桥梁,为学生提高自身能力提供了良好的保障,这就是游戏教学的魅力所在。

四、课后教学反馈,师生共同进步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加入游戏的形式,使课堂增加了娱乐性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理论及数学公式变得生动有趣。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而这两者恰巧是能够推进学生数学学习的巨大动力。只有学生对于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够进行自发学习,而高中数学学习需要的正是这种自我探究式的学习,能够使学生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在游戏教学结束以后,教师和学生同样需要对于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巩固反思,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数学游戏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在课堂上收获快乐,更重要的是学到数学知识,学会应用,这样才能够使游戏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教师要针对本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及课堂反应做出针对性总结,反思自己的不足,找出课堂中成功的部分,为以后的课堂积累成功经验,使数学游戏能够更熟练地运用到高中数学教学中。

篇8: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一、自学自悟解决问题

小学生的学习内容以书本知识为主, 所以让学生自学课本是其学会学习、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教学中, 教师要营造自学氛围, 提供自学空间, 使学生学会边看边思考、边动脑边动手, 大胆质疑, 主动探究。在自学中, 学生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分组讨论共同解决;有些问题实在解决不了, 教师适当地给予点拨引导进行解决。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让学生先了解要学什么知识, 再讨论、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①分数的分子与分母怎样变化, 分数的大小不变?②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中, 为什么要把0除外?③应用分数基本性质, 分数的大小不变, 但分数什么却发生变化?④定义中去掉“同时”行吗?⑤与2/3分数大小相等的分数有几个, 是什么?最后引导学生在反复细读中解决问题, 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

二、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 是一个“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尝试解决新问题, 同化新知识, 并积极建构”的过程。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尝试活动的特点是先练后讲, 教师在例题教学时采取先放手让学生运用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 然后再根据学生的思维故障进行疏导, 强化学生的认识。如教学“通分”时, 比较5/6与7/8大小, 让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对几种方法进行比较, 找最简便的方法, 最后再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通分的概念。这样让学生在自己尝试中解决通分这个新问题, 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质疑解疑解决问题

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能疑, 就有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有了疑问, 学生便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充分运用他们已有的知识与各种能力去解决问题。如教学“倒数”时, 一个学生问:“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里, 为什么要加上0除外?”这时, 我针对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解决。学生最终明确了:因为0与任何一个数相乘的积总是0, 不可能是1, 所以0没有倒数, 应加上“0除外”。这样让学生在质疑解疑中解决问题, 就可学会新知。

四、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教学时, 教师不宜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 而应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 发现规律去解决问题。例如, 在上“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内容时, 我是这样安排学生自主探究的:首先, 给每个学生发三组小木棒, 其中一组可以组成三角形, 一组是两根木棒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的长度, 一组是两根木棒的长度和小于第三根的长度。然后, 让学生分别用这三组木棒摆三角形, 并分别量出各组木棒每根的长度。最后, 再把学生量得的三组木棒长度写在黑板上, 并就此提出“请你用一个等式或不等式来表示三根木棒能够组成三角形的条件”的问题。这时, 学生一般会在能够组成三角形的那组数据里寻找关系式。有的会提出两根木棒的积大于第三根木棒的关系式, 有的会提出两根木棒长度的商与第三根的长度比较, 有的甚至会提出用两根木棒长度的平方和与第三根木棒长度的平方进行比较等不同的比较方式, 不管学生用哪种方式, 我都板书到黑板上, 然后引导他们一一筛选, 最后只剩下所要得到的结论。这种自主探究活动, 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数学知识多是抽象的, 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通过实践活动, 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同时也验证了抽象的知识, 解决数学问题。因此, 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尽量给予学生较多操作实践的机会, 让他们亲身去实验, 体验成功和失败, 寻找结论, 解决问题。如教学“轴对称”时, 让学生判断相关的平面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如果是轴对称图形, 分别有几条对称轴?让学生凭空想象是很难找到正确答案的。但只要把相关几何图形拿在手中一折, 就容易得出正确结论并且印象深刻。可见, 通过实物操作是学生“解决问题”思维发展的一条有效措施。

六、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有时仅靠学生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 需要依靠小组的集体力量来完成, 即是需要依靠互相合作交流, 集思广益, 共同分享集体的智慧, 才能高质量地解决问题。因此, 小组合作学习也是“问题解决”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策略, 教师应认真研究如何组织小组形式的“问题解决”教学。有时可以是小组合作, 依靠集体力量来完成某项任务, 如教学求较复杂的平均数;有时可以分工协作, 每个人承担其中一部分的任务, 如教学圆周长的测量方法;有时则可以是小组成员相互切磋讨论, 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如教学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凡此种种, 都是让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讨论、交流、质疑问难, 发表彼此不同的见解, 激发探索的内动力。这样, 既提高了“问题解决”的效率, 又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创新意识。

篇9: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探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140-02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及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所谓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这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主要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的好不好,有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标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进步,得到全面发展,笔者通过几年的课改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怎么样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效果。

一、有效的课堂设计

1、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了解教学的对象——学生。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样。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

2、客观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要深入钻研教材,掌握教材的特点,理解编者的意图。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恰当把握教材的教学要求;准确把握教材重点、难点。

3、设计有创造性、实用性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方式,其中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而学生的学法实际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教法会制约学法,并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重要影响。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就不同。

二、有效的课堂组织

1、建立平等的教学氛围

建立平等的教学氛围,是师生教学关系和谐、进行双边活动的基础。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于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尊重人格、尊重创造性,互相交流思想、互相鼓励创新的互动过程,教师需要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创造自主探索的课堂环境。

2、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

让课堂生活话,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的真正含义,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数学,喜欢数学,更深入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3、数学知识生活化、现实化

小学数学生活化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使学生产生较强的成就感。这样会觉得自己所学的是有用的,数学是和生活密切联系的,有着很大的价值,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现实性能够对今后学习较难的、抽象性较强的内容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4、抓住学生生成的错误资源

学生的错误资源往往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要珍惜课堂中非预设生成的资源,及时捕捉加以运用。

5、关注课堂上的后进生

我们的课堂常常有这样的身影,或低着头,或左顾右盼,或不知所措。从课始到课末,他们是绿叶,陪衬着那些鲜花,他们成了课堂上可有可无的学生。但没有全部参与的课堂就不是完整的课堂,所以我们老师要拉起他们的手,走进课堂。(1)走下讲台,关注他们。(2)留点时间,等待思考。(3)多点机会,多点阳光。

三、有效的课堂评价

新课程以人的发展为本,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自然也要多角度地进行评价。

1、评价要真诚

你的鼓励,你的赞扬必须是发自内心的,让学生从心底里感觉到你的真心欣赏。就算对学困生的鼓励也要发自内心。

2、评价要实事求是

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一定要奖惩分明。评价的对象也应该一视同仁,不然的话,就会失去评价的意义,同时随之失去的还有老师的威信。有这样一位老师,自己每次总结的时候,总是说得很好。但是到学生中去暗访,结果发现在学生心目中,这位老师并没有自己说得那么好。主要原因是她的评价方式很多,但是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越听话的得到的表扬更多,一些学习不好的得到的表扬很少,几乎没有。因此,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应做到实事求是,对于不同情况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

3、评价要适时适度

我们常说,不能滥用评价,但是也不能吝啬评价语言。而且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评价语言。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地给予评价。对于表扬性的我们赞成当时就给予鼓励,让其他孩子也明白她做了一件什么样的事。而对于批评性的评价,我认为还是留在课后,不要当着全班的同学的面数落孩子的不是。

4、评价语言要丰富

“你真棒!”“你真好!”这样的语言只能显示出老师的随意性。我们这里所说的“丰富”是指评价要针对学生的某一点而评价,而这一点恰好是其他学生所没有的,要让其他学生明白你所表扬的这位学生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

让学生有学习的可操作性,只是一味地“你真棒!”,那么它好在哪里?棒在哪里?对于辨别能力不强的孩子们来说,需要老师的点化。对于批评,也不能一味地说“你这么笨?”、“你这么讨厌?”等等之类的语言,我们要将学生错在什么地方,一一给他指出来,这样,他也才知道自己到底不足在那里。课改以来在课堂上这样的语言不多,但是在辅导的时候,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语言。我曾经对一位老师说:“与其你声嘶力竭地吼,还不如心平气和的给予解释”。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应该是深入解读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面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笔者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参考文献:

篇10:中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论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运算能力;技巧性

初中数学对学生的逻辑能力、抽象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而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成为数学教学重要的研究课题。新课改对初中数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运算算理,还要让学生能根据问题条件,自主寻求简捷的运算途径。

一、从基础知识理解入手,提高运算准确性

初中生运算不准确的根本原因在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对性质、概念和基本公式理解不透彻。运算能力的准确性与知识的正确理解有密切的联系。针对这些问题,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花费时间和精力将概念、定义、定理、公式等内容讲清楚。数学知识是基础,只有切实掌握和理解基础知识,才能找到正确的解题方向,提高运算能力。例如,在教学“绝对值”相关知识时,学生首先要理解绝对值符号的含义,即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还是0,分别为以下三种表现形式:|A|=A,|A|=—A,|0|=0。如果学生不能理解绝对值的概念和性质,做题时就会出错。可见,学好有关运算的基础知识是提高运算能力的根本。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升运算速度

运算速度是衡量学生运算能力的重要指标。现阶段,部分教师在培养学生运算速度时,存在观念落后和做法不到位等现象,主要表现在日常课堂训练、课下作业的布置方面。只重视作业的“量”,忽视了学生的做题速度和质量。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产生“我只要会做题就行”的错误学习观念,导致学生缺乏时间观念,没有紧迫感,这将严重影响学生中考的发挥。因此,提高运算能力,必须重视提高运算速度。

1、进行高强度训练,对中求快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帮助学生提高运算速度,并无捷径可走。万物都有法可循,数学运算也不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训练可以让学生逐渐掌握解题技巧,做到“熟能生巧”“对中求快”。因此,数学教师要精心设计训练内容,对学生的运算能力不仅要提出“量”和“质”的要求,还应对解题速度提出要求。同时,由于不同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基础存在差异,教师应当采用分层教学法,将学生进行合理分层,有针对性地进行解题训练,保证层层有进步,层层有收获,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解题取巧,巧中求快

提高初中生的运算能力不能只依靠大量的训练,还应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解题技巧。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进行系统性归纳、总结,提炼其中的解题技巧或技能,具体来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帮助学生巧记运算法则。运算法则对于寻找解题方向以及提升运算速度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竖式变换之外,还应让学生通过变换训练掌握一定的解题技能。比如,借助分解质因数之法求方根,通过乘法公式简化计算过程,通过将分母有理化求根式的值等。保证学生在看到相似习题的时候,能够迅速找到解题口诀,从而更快解题。

第二,使学生掌握速算、心算技巧。心算是学生进行快速计算的一种方式,是使学生脑眼并用的重要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需要草纸,只需要进行头脑风暴即可。因此,引导学生快速、熟练地掌握心算技巧,对于学生进行快速运算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引导学生识记基本的、常用的数据或重要结论,如有理数加减法法则,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使学生形成思维刺激反应,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3、思维火花,思中求快

良好的思维是提高数学运算能力的重要保障。因此,教师可将思维训练融入运算训练中,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速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数学逻辑方法,如分析法、逆向法、归纳法等,加强思维训练;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观察和分析、合作和交流、归纳和总结,让学生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在解题过程中,还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逆向、发散、整体、构造、直觉等思维训练,寻找更加便捷的运算途径和方法。

篇11: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第一章(第一节)我国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标准》与原来的教学大纲相比,在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界定上有什么新意呢?

从目标结构上看,增加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从目标取向上看,它突出如下几个方面:

(1)重视培养学生数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强调让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过程;(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4)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

3、《标准》把数学课程目标分为四个维度:(1)知识与技能(2)数学思考(3)解决问题

(4)情感与态度

以《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目标制定加以说明

4、四个目标相互间的关系:

“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在数学学习中,知识、技能与问题解决之间是一种递进关系,知识、技能的掌握是问题解决的基础,而数学思考(认知策略)、情感与态度则伴随在上述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四个目标之间的区别

5、过程性目标

过程性目标的陈述形式: 程性目标行为动词:(1)体验(体会)(2)经历(感受)(3)探索

《标准》中的过程性目标使用的局限性:

一方面,有些基本知识的学习经过这一过程根本行不通。另一方面,有些数学知识、技能经历这一过程则没有必要。此外,有些知识、技能经历探究过程的习得效果则更差一些。(1)《分数除以整数》 可以让学生经历多种方法推导计算法则的过程。

(2)《分数除以分数》则没必要让学生经历多种方法推导计算法则的。

(3)再如《分数意义》教学中关于分数各部分名称的教学则没必要经历探究学习的过程。

6、情感与态度目标

《标准》在情感与态度方面提出的目标主要指: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自我负责精神、意志力、对数学的价值意识、实事求是的态度等诸多方面。

(1)预设性目标是指在教学设计时应预先列出的目标。(如教学《园的周长》时,要介绍中国古代的数学文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非预设性目标是指在教学准备阶段不能确切设定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出现时机就应该加以落实的目标。

在数学教学中,每一堂课上不一定都有预设性的情感与态度目标,但是必然有非预设性的情感与态度目标。

如:在课堂提问时:鼓励学生多路思维时,对有创新思维的学生的激励,对思维反映慢的学生的启发诱导,则容易出现情感、态度目标。

第二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概述

什么是教学设计?

所谓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就是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师的经验,基于对学生需求的理解、对课程性质的分析,而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活动等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种可操作的过程。第一节 分析学生 分析教材

一、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一)分析教学对象 一是学生的年龄、学段情况

二是学生的数学基础情况

三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情况

(二)找准教学起点

什么是起点能力?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就称为起点行为或起点能力。(因而数学课堂的复习铺垫就显得很重要。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学的复习铺垫)

如何了解学生的起点情况呢? 一是课前自问自答 二是课前了解

三是导入环节直接了解

二、分析教材,用好教材

(一)分析教材

(二)用教材教

何谓课程?教材与课程有何关系? 教材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是师生对话的“话题”,是一个引子,或者是一个案例,而不是课程的全部。用教材教有哪些策略?

1、比较--比较学习材料和学生已有经验之间的关联(如学习园锥体积联想园柱)

2、还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具体、可感的形象(如教学6+3×4,创设小熊购物情境)

3、转化--将课堂中的随机事件转化为教学资源(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

4、开发--开发周边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个性化、生活化、活动化再加工

(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将例题改为:老师的年龄比小明多20岁,猜一猜:老师的年龄。)

5、调整--运用更换、增删、归并、修改等手段对教材内 所谓“更换”,就是把不适合学生与教师自身特点的素材

更换为适合的素材。(如一年级教学《9+几》的动物园主题图更换为农村山地主题图)

所谓“增删”,就是为了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适当增加延伸一些内容,或删除机械重复太多的、难度过大的又不会影响课程标准落实的一些素材

所谓“归并” ,归并学习内容。所谓“修改”,把教材中欠合理之处加以修改。

(如《小数、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一课将两课合并)

6、挖掘--充分挖掘教材含蕴,发现教材新意义 第二节,教学设计的格式与结构

一、格式:

1、文字式(如七册数学《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

2、表格式(见书中P14页表格)

3、程序式(如省编教材第十册57页《比的意义》)

二、结构:概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第三节 教学设计编写的基本要求 体现五个特征:

1、科学性

2、针对性

3、实用性

4、主体性

5、整合性

第三章:教学设计的编制

第一节、教学目标编制的要求和步骤

1、内容全面

2、层次分明

3、要求适度

4、具体可测

5、因材施教

步骤:学年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平行四边形面积)第二节 课型的划分与特征 以教学任务划分的种类:

1、新授课(以新知形成教学为主,如《分数的大小比较》)

2、练习课(以巩固和应用知识为主,如《两步计算应用题》(练习课))

3、复习课(以整理知识和训练思维为主,如《长方体与正方体》复习课)

4、讲评课(以分析学情,查漏补缺为主)

5、实践课(或实验课,如《园柱与园锥复习》活动课)第三节 教法的确定

一、教法的种类

1、以教师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法 ①讲授法 ②谈话法

2、以训练学生知识技能为主的教法 ①练习法 ②讨论法 ③作业法 ④操作法

3、以教师创设情景为主的教法 ①演示法 ②实验法

4、以学生的发现学习为主的教法

①引探法(《分数基本性质》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②探究性教学法(《三角形三内角和》的合作探究)

5、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法 ①尝试教学法

②读书指导法

尝试教学法介绍又叫五步教学法

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习讨论——讲解归纳

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教法选择的依据

1、依据教学目标

2、依据教学内容

3、依据教学对象

4、依据教师素养

第四节教学内容的设计

一、新授课教学设计

1、检查复习:以旧迎新促迁移

2、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明目标

3、新知教学:引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4、知识巩固:注重理解应用,形成技能

5、发展练习:拓展思维,培养能力

6、课堂小结:注重反馈,概括延伸 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课件

二、练习课的教学设计

1、基本训练(填写、口算、文字题)

2、变式练习(对比练习、题组变换等)

3、发展练习(知识拓展、能力训练、益智活动)

4、作业评价(点拔指导、合作探究、课后延伸)如《两步计算应用题》练习课设计

三、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1、精选练习,再现知识

2、整理知识,沟通联系

3、综合应用,发展能力

4、查漏补缺,点拔指导 如《数的整除》复习课的设计 第五节 作业的设置

一、作业设置基本形式

1、课后习题

2、单元习题

3、总复习题

二、当前作业布置存在的问题

1、作业要求一统化

2、作业布置随意性

3、作业数量偏差化

4、作业形式单一化

5、练习方式封闭化

三、解决作业设置的对策

1、注重“三性”(1)层次性(2)趣味性(3)科学性

2、添加“二味”(1)合作味(2)应用味

第四章 小学数学教学组织形式设计 第一节、教学组织形式的含义及发展

1、教学组织形式的含义

2、教学组织形式与新课程变革

3、影响组织形式变革的因素

第二节 数学课堂活动组织形式

1、秧田式(1)(2)

2、小组合作式

3、半圆式

4、双翼式 第三节 合作学习

(一)合作学习的概念

合作学习的实质: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个组员不仅要自己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以全组每个同学都学好为目标,教师根据小组的总体表现进行小组奖励。小组合作式是学生以4~6人为单位围在课桌(几张拼在一起的课桌)周围的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二)合作学习的优势

1、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有利于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4、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评价意识

5、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三)合作学习的契机

1、要在教学的重难点处组织

2、要在教学内容的易混淆处组织

3、要在思维的交锋处组织

4、要在思维的发展处组织

5、要在思维的发散处组织

6、要在规律的探索处组织(四)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组织形式不到位

2、合作程度不到位

3、评价机制不到位

[案例1]《平面图形面积的复习》教学片段:

[案例2]《分数的意义》教学片段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案例3]《循环小数》教学片段:[案例4]《循环小数》教学片段:

[案例5]《圆的认识》教学片段:[案例6]《百分数应用题的复习》教学片段:

(五)解决合作学习问题的策略

1、抓住契机,寻找规律,提高实效

2、加强学习,更新理念,提高技能

第五章 教学案例的撰写

一、教学案例的概念

教学案例是指教师将一个真实的、已经发生的包含有某些决策疑难问题以及师生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教学情景故事加以描述并分析其产生原因、问题解决方法及经验教训等的一种文章体裁。

教学案例=一个真实典型的教学情景故事+精彩的点评

二、教学案例的特征

1、案例讲述的应该是一个故事,叙述的是一个事例;

2、案例的叙述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括一些戏剧性的冲突。

3、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例如,反映某教师与某学生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和特定的教学内容展开的双边活动,不应是对活动大体如何的笼统描述,也不应是对活动的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说明。

4、案例的叙述要把事件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

5、案例对行动等的陈述,要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需要等。

三、常见案例类型及撰写示例

1、片断式案例([案例1]《百分数的意义》教学[案例2]《找规律》教学[案例5]《角的初步认识》)

2、意外式案例([案例1] 《简单的统计》教学.[案例2]《8的组成》教学[案例3]《应用题》教学)

3、综合式案例(《运用多媒体课件,优化数学课堂教学》《通过例题的多解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4、专题式案例([案例1]评价语的反思——《思考题》教学[案例2] 有关考试题的比较)

四、案例的一般结构:

1、主题与背景

2、案例背景

3、案例描述

4、案例反思

第六章 教学反思

第一节 教学反思的概念与意义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对教学过程的再认识、再思考、再探索、再创造。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他人)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他人)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教学反思能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探究教学问题(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成为研究者(三)反思性教学有利于增强教师的道德感,提高教师的 教学水平

第二节 教学反思的方法

1、教学定位问题

2、动态生成问题

3、教学设计问题

(1)反思教学意图是否体现

(2)教学资源是否还需优化

(3)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否还需优化(4)科学性合理性如何?

4、教学效果问题 第三节、如何反思

1.把新课程理念作为反思的着眼点

2.把相关经验和理论作为反思的重要参考

上一篇:活着大学生读书笔记3000字下一篇:职工经济技术创新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