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教案

2024-06-07

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教案(精选8篇)

篇1: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教案

学习内 容 王 集 中 学 课 堂 教 学 导 学 设 计 共 几 课 2 课时 新圆周角

(一)授 第 几 课 1 型 时 1.经历探索圆周角的有关性质的过程 2.知道圆周角定义,掌握圆周角定理,会用定理进行学习目 标 推证和计算。3.体会分类、转化等数学思想.学习重点:圆周角的性质及应用.重 点 难 点 教 学 资 源 预习设 计 学习难点:利用圆周角的性质解决问题.教 师 导 学 设 计 调 正 反 思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篇2: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教案

21世纪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在迅猛地发展,它已经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面临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和策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

所谓“课程整合”,其核心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技术手段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等多种信息,充实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进行更富有成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实践。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整合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学生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比如:在《时、分、秒》的教学中,我从学生最关注的每日学习、生活作息时间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概念。在处理“时”与“分”的关系时,我通过计算机的演示,让学生观察转动的分针与时针,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1时=60分;在感受1分钟时间多长时,我让学生观看了1分钟时间的flash动画,在欣赏动画片段的同时,学生体验了1分钟时间的长短,也调节了课堂的气氛。

再如:在五年级的《相遇问题》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动画片段:

动画

1:一辆小轿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未相遇。

2:一辆小轿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相遇。

3:一辆小轿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擦肩而过。

4:一辆小轿车和一辆卡车准备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卡车先行一段后,小轿车才出发,又经过一段时间两车相遇。

在教学中,利用动画演示,在课堂上只用了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就将现实生活中具体情况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同时”“两地”“相向”“相遇”等数学概念。

我正是这样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得到一种开放性的思维训练。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整合

我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认识》时,课前我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让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收视率,有的是洛阳火车站春运时间的客流量,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科学、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篇3: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教案

一、掌握信息技术独特优势,突显小学数学学科的实用性

根据实践调查的结果显示,部分小学生并没有足够的动力进行数学学习。一方面,部分学生受到错误观念的影响,导致其没有足够的意识和自觉性进行数学学习。另一方面,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缺乏活力与激情,教师无法维持课堂的活力,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

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能够帮助教师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教师能够掌握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进一步突显出小学数学学科的实用性,即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在生活中的实际效力,使学生愿意更主动积极的进行数学学习。

以《认识人民币》这一章节的教学为例,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使用大量的举例表明人民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但是,教师的阐述是相对空洞的,对于认知能力有限、人生阅历相对较弱的一年级学生而言也是相对无力的。此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设备开展教学,能够在电子屏幕上给学生展示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通过与学生紧密相关的情景展示,教师营造出了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更加深刻,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的目的。

二、利用信息技术转变抽象的数学概念

在此基础上,教师不得不重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概念教学。概念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认识某种数学概念,要让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有深刻的认识,并能够将其灵活运用,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但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其教学的内容相对抽象,让学生难以理解。同时,局限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难度进一步提高。

基于此,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教师就能够将原本抽象、空洞的数学概念变得更加生动具体,帮助学生更有效率的理解和掌握。

以《比较》这一节的教学为例,“比较”这一数学概念就是抽象的,大部分学生能够根据教材的讲解获得一点感悟,但这种感悟并不深刻,还无法上升成为理性的深刻认知。此时,教师可以在小学教学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师完全可以在电子屏幕上给学生展示不同大小、不同长短、不同数量的同一种事物。通过直观具体的观察,学生对比较的认识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也就达到了提高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师生互动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互动交流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所拥有的便捷性、丰富性和趣味性,营造更加和谐更有活力的课堂,使学生感到放松,并愿意更积极地与教师进行互动与交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白板技术已经逐步成熟,并且已经成为现代教学中的重要道具。通过电子白板,教师已经能够打造更加互动的课堂,使小学数学课堂变得更有活力。

例如,在《对称》这一节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电子白板开展课堂堂教学。通过电子白板,小学课堂教学已经脱离了黑板与粉笔的限制。此时时,教师可以在电子屏幕上给学生展示相应的对称图形,并通过简单的拖拽拽将其进行对称变换,使学生对图形的对称有更直接的认知。在此基础上上,教师可以在电子屏幕上画出特定的图形,并要求学生利用电子笔将图形形进行对称。

利用电子白板的优势,教师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种让学生生亲自进行绘制的活动,无疑比单纯的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的兴趣,也达到调动学生兴趣,维持课堂活力的目的。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用现代信息技术更好的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能够更有效效地开展。

四、信息技术为分层教学提供了支撑

分层教学是立足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所谓分层教学, 就就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标准或条件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并在此基础上进进行教学资源优化配置,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任务,最终达到到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目的。

但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因为教学资源的限制,导致教师对分层教教学感到棘手。信息技术的成熟恰好解决了教学资源限制的问题,使教师能能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更有效率的开展分层教学。

例如,在《面积》这一章节的教学中。首先,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以及数学基础进行合理的分层,将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其次,教师要要求高层次的学生不但要掌握面积的概念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式,更要在此基础上推导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而针对与低层次的的学生,教师要求学生自主探究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此时, 教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高层次的学生展示出特定的组合图形,并给予一定定的提示帮助学生进行探究与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充分利用自身身的能力与基础,进而在数学领域获得更大的提升。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信信息技术为低层次学生创设简单的生活情境,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面积公式式的实际效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帮助这部分学生推导长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通过简单的变换让学生认识到长方形与与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在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下,教师脱离了教材与教案的限制,进而能够更更好地开展分层教学,最终达到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五、结束语

总地来说,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势。这就促使众多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和交流,推动小学数学课程与与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整合,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进步。

摘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现代化信息技术已经被众多教师灵活应用于现代教育领域,也推动现代教育的发展与进步。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策略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使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的融合更加密切。

篇4:例谈小学数学、科学课程的整合

【关键词】小学数学 小学科学 整合 温度

小学数学、科学这两门学科都属于自然科学,它们之间有许多相近的知识点,而且学科教学理念基本相同,两学科的课程标准中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与特点、学习活动、教学方式、学习评价等方面的描述大致相同。那么针对现在存在的数学、科学学科之间相近的知识点,需不需要进行整合?该如何整合?笔者就从“温度”一课说起,抛砖引玉,供大家商榷。

一、两学科教材对比分析

数学(北师大版)四上教材中有“温度”一课,科学(教科版)三下教材中也有“温度和温度计”一课,科学(教科版)四下教材中还有“温度和气温”一课。

(一)从教学背景上看

分析教学背景,就是看学习这些内容的必要性是什么。

三下科学教材中“温度和温度计”这一内容是“温度与水”这一单元的第一课。生活中,对一个物体的冷热情况,学生都有所感受,至于一个物体比另一物体热多少或冷多少,无法作出比较准确的描述,这就必须借助测量温度的温度计来测量。学生可能听说过温度计,也曾用体温计测量过体温,但真正使用温度计测量过其他物体温度的学生估计极少。本课学习时,对许多学生来说还是第一次使用温度计。因此,本课重点要让学生理解温度计是用来做什么的,它们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如何识读温度计。因此,本内容是作为本单元后续学习活动的技能基础。

四下科学教材中的“温度和气温”是“天气”这一单元中的第三课。气温可以用温度计来测量。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并用温度计测量过室内和室外的温度。在本课将进一步巩固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技能。让学生清楚在同一时间里,室内和室外的温度不同,室外不同地方其温度也不同;同一地点,一天中的温度也在不断变化。

四上数学教材中的“温度”是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的起始课。负数的学习是对数概念的扩充,认识负数的关键是理解负数时表示与正数相反意义的量,所以对小学生来讲,理解负数的意义有一定的难度。本课通过研究正、负数的现实模型——温度,为下一节课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抽象出正、负数奠定基础。

对比发现,科学课中认识温度是作为进一步认识自然界冷热情况的技能基础课进行教学的,更多的是从科学实验技能的角度。而数学课中借助温度的模型是促进对负数的认识,特别是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是难点,借助温度的情境教学,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难点就容易突破。看来,温度这一内容在两科教学中都有较强的必要性,都对后继知识的教学起奠基作用。

(二)从教学目标来看

分析教学目标,就是看相近知识点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的方向是否一致。

两学科相近知识点中,有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有的教学目标是完全不同的,有的教学目标是延续的。在“温度”这一教学内容中,虽然都要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但两科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是有很大不同的。

通过以上描述就可以发现,数学课中“温度”的教学其实认识的重点不在温度,而是借“温度”这一载体来初步理解相反意义的量,为下一节课认识“负数”及后续学习做铺垫。而科学课中“温度”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感受温度的作用、认识温度计的构造,让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正确使用温度计这类工具来进行测量,因此两课教学目标在大方向上是不一样的;但也有一些小目标是一致的,比如两科都要求学生会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温度,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同时,两科的目标也有一定的延续性,科学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有助于数学教学目标的成功实现。

(三)从教材编排上看

分析教材编排,主要是看教学时间安排协调与否。

从编排上看,不少相近知识点或概念,有的是数学在前、科学在后,而有的是科学在前、数学在后。“温度”这一主题,科学是编排在三下、四下(期中前),数学是编排在四上(期中后)。这样的编排体系,从时间上来看是符合知识逻辑顺序的,先在科学中认识温度计,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然后,在数学课上研究负数的现实模型——温度,感悟数的扩充的必要性。从知识联结上看,温度的概念,数学借鉴科学已经学习了温度计的使用,理解了温度的概念;从思维方式上看,科学借鉴数学的比较思维,学习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通过对比知道温度有高低。但“温度”这一主题,更多的是科学技能的形成为数学概念的建构提供借鉴。

因此,两科整合可以是知识的整合,也可以是思维方式的借鉴。比如,数学证明具有绝对意义,它依赖于逻辑,是演绎思维;而科学证明依赖于观察与归纳,是归纳思维。归纳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常用的思维方式,但思维的演绎性更能体现数学的本质特征。要实现创造力的提高,必须要让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共同提升,看来两科整合对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四)从教学设计上看

分析教学设计,主要是看两科教学中教师是如何引领学生求知求新,有没有共性的地方。

科学课“温度和温度计”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主要环节是:巧妙引入温度概念—观察温度计—学习正确使用温度计—摄氏温度的读和写。教师课前要给每个小组准备好实验器材,想方设法让学生多动手、多参与、多体验。学生借助温度计非常直观、有效地学习温度单位、0摄氏度、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等。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得非常好,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将知识内化。

数学课的“温度”情境都和温度有关,分别是“天气预报、温度计、中国版图”。将这三个和温度有关的情境进行串联,设计三大板块,在天气预报中经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在温度计上认、读、找温度,理解带符号(“+”或 “-” )的温度的实际意义;在中国版图中进一步感受温度的高低,比较温度的大小。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再创造的过程。

对比两科发现有一些相同点:两科教学都强调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测、比较、创造等活动,注重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让学生主动经历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知识主题学习过程。看来,两科在学习方式上有整合融合的可能。

(五)从学习材料上看

分析学习材料,主要是看两科对使用的材料有什么不同的要求。

虽然两科都要借助“温度”和“温度计”来展开新知教学。但科学课的主体活动是:让学生使用一个真正的温度计,观察它是如何对周围物体的冷热程度做出反应的,并利用温度计模型识读刻度。科学中的学习材料一般是现实的、真正的。而数学课中无需利用真正的温度计,可请学生观察课件中的“温度计”,帮助学生理解零下温度,而且注重温度计数轴的直观模型,课件上将温度计慢慢隐去,抽象成竖着摆放的数轴,然后将竖着摆放的数轴进行顺时针旋转,将温度计巧妙地变成数轴。看来数学课中的温度计,可以是一个理解负数的模型,但它更重要的是赋予了一定的数学意义。

二、教学再思考

(一)理顺内容,厘清目标

科学教材在“温度和温度计”一课中的要求是已经让学生观察了温度计、认识了温度计,也要告诉0摄氏度的来历。所以,数学课中就无须将温度计的构造、功能作为重点进行教学。再者,科学三下教材中有让学生在温度计上标记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活动,体会零上温度、0摄氏度、零下温度在温度计上的位置与顺序关系,会正确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而这些内容与数学教材有重复,所以这部分内容在数学中可以简化教学。另外,在三下科学教材中就要求学生会用带“-”的数表示零下温度(如下图),而学生在三年级时还没有认识负数,因此,笔者认为,不应在三年级就用“-”来表示零下温度。

(二)整合教材,重组内容

融合两科课程内容特点,借助相近的思维,以“融学科整合”为策略,以“主题学习”的实践活动为牵引,将数学、科学知识的学习贯穿其中,积极倡导整合与拓展的理念,研究和把握学科之间的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横向联系,建议围绕“温度”这一主题,将数学、科学的内容进行融学科教学。温度这一内容在科学三下、四下中都有,而且教学目标很接近,可以将这两个内容合二为一,都放在四下中进行教学,教学中整合两个学科的教学目标:认识温度计,会用温度计测量,并能在测量温度中认识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引出负数。这样就可以避免一部分知识重复教学,也可以避免相近知识点独立教学的现象。这样,改变单一的学科学习,将两科融合贯通,相互通用,联系两科的知识点、优点,并加以组合优化,这样既节省学习时间,又给学生一个综合的知识视野,能提高学习效果。

(三)引入“微课”,适时整合

针对现行全科教师并不多的情况下,如果由数学教师上“温度”这一整合课,可能科学的内容会受专业知识的限制而教学不到位,可以借助教学平台以“微课”形式解决此问题,课前将科学教师介绍温度计构造及使用方法制成微视频,在数学课堂上适时播放学习。其实,在相近的数学、科学知识点教学中都可以围绕单元主题,相关的学科教师将科学、数学等相关的学科知识制作成微课,放置于教学平台上,建立菜单式学习。一是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二是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选择使用。

通过对小学数学、科学“温度”一课相关内容的教学和分析,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树立教材的整体观,研究和把握学科之间的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横向联系;应当努力拓宽学科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有机整合各学科知识,在整合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参考文献:

[1] 黄志红.课程整合的历史与个案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篇5:初探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

在校园网软件资源建设方面,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而言,可以建设数学研究性知识的专题学习网站。专题学习网站是指在互联网络的环境下,围绕某门课程与多门课程密切相关的某一项或多项学习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专题,让学习者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资源型学习网站。它可以用来存储传递加工和处理教学信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交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在线反馈。专题学习网站对信息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是专题学习网站的重要信息来源,它是一种创建于因特网的学习型网站。它在学习内容中设计的问题,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也可以教师提出,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专题学习网站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师生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进行网站和内容的整体架构,然后以一定的学习方式来组织、查阅相关资源,生成具有一定结构的专题知识学习网站。专题学习网站的关键问题是主题的选择,选定的主题决定着整个网站的价值和意义。例如《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教师可以以平面图形(直线、射线、线段、三角形等)为专题建立一个网站,这样学生既可以学到书上知识,也能学到课外知识。

(二)加强学科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信息素养的培训

从上而知,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普遍较低,在访谈中可知,一些小学数学教师竟然对“几何画板”这个软件一点都没有听说过,所以根据目前的需要,大部分教师急需培训。但现在的师资培训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师资培训的内容陈旧跟不上计算机更新的速度。其次,培训的内容缺乏针对性,无法与各学科的实际教学相结合。计算机培训基本上是以计算机基本操作为内容,工具软件的基本操作与本学科课程特点相结合的介绍却很少。

在调查中,“您认为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重点应放在哪里”,59.07%人选了“先进的教学理论”这一项,所以培训要注重教师先进教学理念,特别是整合理论这一方面。同时,师资培训也要同学科课程的特点联系在一起,增强培训效果。

(三)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错误地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以往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所以整合课的教学模式很多都是单一的,缺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缺乏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在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我们可以考虑利用信息技术教育在网络环境下教学的优势,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应该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因此,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学习课堂应该成为一个反思性、批判性、探索性的学习过程;整合应该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从正确的切入点出发,切不可把整合停留在技术的层面上,要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并且利用信息技术建构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教学环境,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完善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并集中力量进行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和合作教学模式的研究。

(四)加强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要使整合成功,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样也是至关重要的。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有尽量多的机会接触计算机,学会检索信息。

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认知规律、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因素,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在整合时,教师要特别考虑到学生是否具备相关同步知识,而不至于使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本身遇到障碍。

篇6: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教案

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我们教师系统提高开展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整合的综合能力。教育的内容及方式的改变,使得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问题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对教师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它要求教师要掌握和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促进教育观念转变,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有力促进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而且能够帮助学生从一些繁琐、枯燥和重复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去思考和探索,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与合作。

21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信息技术将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并给未来社会带来巨大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本人就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先用计算机展示一幅图像清晰、色彩鲜艳的秋天风景,并声情并茂地说:现在是秋天,你们看,秋天多美啊,火红的枫叶,美丽的蝴蝶,青翠的松树„„来到秋天的大自然中,你会发现很多美景。同时,电脑一一抽出枫叶、蝴蝶、松树的图案,接着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特点。

这样美的画面和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起了学生们的审美感,欢悦的笑容在他们的脸上绽开,他们饶有兴趣地进入了求知境界。

又如: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让学生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宽知识面,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形式的整合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可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课余知识,而且可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教学《简单的统计》时,一位教师以网页的形式设计了如下的学习计划:①播放一十字路口的交通场景,启思:你用什么方法能概括出这个路口各种汽车经过的状况呢?②页面显示:划“正”字统计或列表统计(学生自由选择并完成统计任务)。③集体交流,说说你从这项统计任务中知道了什么?④让学生在网上收集各城市人均收入、各国森林面积等信息,整理数据,自己进行相应的统计,并阐明统计意图。学生在这一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尽情地汲取知识,而且深深地领悟了其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和“价值性”,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分析和正确对待身边的各种信息,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成果甚是丰硕。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整合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由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启发构建,突出认知主体在构建中的作用,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材虽然提供了实验方法,但实验过程复杂、难以具体操作,且费力费时。教学中,充分运用CAI演示:用红色曲线表示圆的周长,用蓝色线段表示半径,用黄色表示面积部分,多层次地将一个圆等分成2份、4份、8份、16份、32份......,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一个圆分成很多的扇形,等分的份数越多,小扇形就越接近于等腰三角形,围成的那条封闭曲线就越接近直线,并启发学生想象,分组剪拼操作:怎样把圆转化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长方形;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平形四边形;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三角形;还有的把圆剪拼成梯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①所拼成的图形的面积与圆面积有什么关系?②它们的长(底)、宽(高)与圆的周长、半径是什么关系?学生迅速就抽象概括出了圆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既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又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育质量。

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的整合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样一个信息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性课题的研究。

如在校园网或教师的个人主页上,公布研究的课题“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等,让全校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围绕选题,或个人或结合成学习小组,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整理自己的成果,写成小论文在网上发布。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与小学数学拓展型课题的整合,使学生的学变得更为主动。他们在交流研讨中,不仅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对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同时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

篇7: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

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已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现代教育技术为小学教学提供了新的生长点和广阔的展示平台。

多媒体的介入,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一次革命。计算机多媒体很容易满足数学教学中的种种需要,它不仅能播放音像、动画,而且更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突破教材重难点,从而达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这些都说明整合是社会推进的必然结果。

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理论学习,谈几点想法和体会。

一、创设情景,改变教学方式

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辅助教学,可以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且具有综合处理能力,特别是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传递方式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开放,情境生动逼真,能够使学生进入角色快,积极性高。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样式。

二、贴近生活,丰富教学内容

课标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因此为了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使他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我们在选取数学学习材料时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但教材和现有的资料很难满足学生这种对知识的渴求,而信息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的交互式特点,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使数学知识更贴近于生活,传达给学生“学有所用”的信息,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毕竟“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三、化静为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1世纪的教师角色已经发生改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生知识创建的协作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很好的学习伙伴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运用多媒体技术制造出的课件,具有图、文、声、貌交互式强的特点,这些特点弥补了传统数学的不足,使数学学习不再像以前那样抽象化,而这也就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

例如,在《长方形的面积》一节的练习环节中涉及到这样一个提高题,一所学校要在颁奖典礼当天,在主席台的楼梯上铺上红地毯,已知楼梯的级数、每一级的宽和高,求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红地毯?这道题如果不借助课件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楼梯画下来,再把楼梯上的地毯利用动态手段展平,这样学生就十分容易理解,而且通过这道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四、激活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把问题建立在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以扩大学生探索数学的视野。为学生提供可探索性的、能从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以激活课堂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如录制生活中一些场景或将平时与教学有关的资料以多媒体形式存入电脑。教学时,根据需要选择其中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片段,设置为问题情境在课堂上播放,从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活动、参与问题的发现及问题的分析过程,让学生在有趣的扭转中学习数学。现代教育技术具备大容量教学信息的优势,它可以穿越时空界限,为学生提出大量的丰富的学习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资源探究、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在这种探究的过程中,不公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的意义,提高认识水平,更能发掘其创造潜能。

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仅靠教师的课堂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学校传授的知识极其有限,学生在学校学到的数学知识能在将来工作中直接应用的微乎其微,起作用的只是教师传授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的数学教学应该教会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一门主要学科,数学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单调,黑板加粉笔,偶尔加一些模型。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的确没有某些其他学科形象、生动、具体。这样就要求我们除了自己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也要让学生自己利用现代化手段学习知识技能,学会“自主学习”。

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五、自主合作,促进数学交流

在实践中起到交流工具的作用在通过合理使用计算机,学生的收获比只由老师讲解所得到的知识要多得多,而且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方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的交流。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离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明、推广,甚至感到豁然开朗,这是数学学习的新境界,从而使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提升的过程。

目前,多媒体教学尚处在尝试阶段,教学软件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还不能做到“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此外,我们对这些软件的了解还很不深透,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我们去琢磨,去研究,去尝试。只有这样,才能完善我们的教学,才能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发挥更大的作用。

篇8: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教案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的深入普及, 越来越多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尤其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更为深刻。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对课程改革提供了助力, 必将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 使信息技术与学科的结合更为紧密。数学教学的过程与现代教育手段的密切结合, 会使数学教学的方法、手段体现出多样化、直观化等特点, 更有助于教师给学生展示更为形象化数学学习环境。课堂教学的效果将会更加凸显, 为高效课堂的打造提供了方便。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 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过程。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数学教学的课堂, 便能有效地为学生展示课程内容, 使教师所展示的课程内容更为直观化, 使学生的多种感官被充分的调动, 便于学生直观地了解学习内容, 使教师更加有效地展开教学, 传授知识。引导学生通过技术通过的多维画面获取知识, 进而进行提炼、分析。最终完成学习任务, 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

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过程中, 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教师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主体, 而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引领者。教师的任务是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最佳连接点。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把一堂能刺激多种感官的数学课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以直观的形象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理解数学。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作为引导者, 要有效地去挖掘信息技术的最好方法, 利用其优势设计更为独到的教学设计、教案、学案, 推动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生由学习的客体传变为学习的主体, 让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更有兴趣、更加主动。如在学习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时, 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实物图形, 有条件的还可以进行动画演示, 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视觉感官, 使学生对立体图形有一个明晰的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图形的认识”等许多内容都用此法, 教师的课件就能牢牢地吸引学生。当教师提出问题时,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 学习热情也会更加高涨, 学习效果将会成倍提高。

二、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

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是实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技术在信息技术的运用过程中, 要注重为学生创建一个多维的学习情境, 为学生构建起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平台。其重要意义在于教师引导学生从抽象的数学学习中解放出来, 一个就是提供的多媒体环境, 调动多种视觉感官去感受、去观察、去分析, 为学生动脑、动手、合作提供了方便, 从根本上实现数学教学的创新性。在推导学习第四单元圆时, 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出相应的课件,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出示的立体图形、分解演示, 让学生在直观的现象学习中, 逐步认识圆的基本特征、进而巩固圆的基本性质。然后通过具体的练习, 培养学生对图形的理解和解题能力, 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通过这种互动, 既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数学知识, 又化解了学生理解枯燥的数学概念、定理学习难题, 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打好了基础。

三、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与整合的方法

(一) 通过直观的形象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兴趣的培养, 是学习数学的有效手段。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就会有积极的学习动机。一旦学生对数学产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 其学习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 有效的。因此, 教师只有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为学生创设直观的学习情境, 去激发学生的良好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 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的。如在教百分数的知识时, 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现实的学习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抽取三名学生, 分别是小华、小玲和小超。让他们三人带着同样多的钱到不同的商店买一种质量、形状完全一样的文具盒, 小华花去了总数的45%, 小玲花去了总数的55%, 小蕾花去了总数的48%。此时教师变引导他们对比分析各自花钱的多少。同时教师及时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他们花去的钱数的百分比, 让学生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 使数学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学习“简单统计”时, 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把抽象的统计图变成既有立体感, 又有动画效果的三维图形。学生的认识会一下子被强化, 对所学知识的新鲜感更加强烈, 求知欲也会倍增。

(二) 利用信息技术找到结合点

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教师要利用其知识特点准确地同信息技术连接点, 通过直观的演示为学生展示知识内在的联系。在学习“分数的性质和意义”时,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自己了解的分数应用现象, 然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 让学生从具体的图形演示中认识分数的特征、性质等。这样, 就可以使学生从整体的分解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学习“图形的拼组”时, 多媒体就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了。教师在给学生的拼组演示中, 既有直观的感官, 又有动画的效果。然后组织学生自己动手拼一拼、摆一摆。这一互动, 既让学生对图形加深了理解, 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知识的联系开展教学, 既凸显了知识的直观性, 又突破了知识难点, 最终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

(三) 通过教学活动中感知

课本中的数学实践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由于学校环境的限制, 学生不可能具体感知, 对学生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有诸多不便。如果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数学学习环境,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实践活动中感知数学,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就会大大提升。有力真实的体验,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培养。

在学习“位置和方向”时, 教师完全可以先把学生带出课堂, 让学生实地辨别位置和方向, 然后, 教师给学生展示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在教师的课件中认识图纸上的位置和方向。把学生实地感受到的知识同课本中的文本内容结合起来, 从直观到抽象。通过活动和多媒体的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实践活动课中, 运用信息技术件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作为主体到生活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通过实习实践活动的参与,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得到启发, 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也会多样化。这样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优势就会得到彰显。

总之,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就是要求教师能够挖掘其内在优势, 利用学生能够感知的图画, 启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课堂教学与学习效果的双赢。

参考文献

上一篇:2016吉林省婚假产假新规定 婚假15天产假158天下一篇:户外拓展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