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本身就是一种责任

2024-07-01

工作本身就是一种责任(共9篇)

篇1:工作本身就是一种责任

理财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来自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这个全民理财的时代,理财规划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

好的人生规划从理财规划开始

理财,到底是什么?中国的文字充满了智慧,“财”――“贝”是有形的资源,“才”是无形的资源,如健康、人脉、知识、能力等。理财就是利用无形的资源拉升自己的竞争力,通过有形资源实现人生梦想、进行资产配置,在财务安全、财务独立的基础上达到财务自由。

人生好比一次漫长的旅行,理财规划贯穿始终,理财规划也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复杂:

我在哪儿――对财务现状的分析(家庭收支表、资产负债表)。

我要去哪儿――设立财务目标(包括短期、中期、长期目标)。

我该怎么去――制定财务规划方案。在家庭财务规划中,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以终为始”。我们确立财务目标之后,再根据不同目标的不同属性,在专业理财顾问的协助下,运用与客户匹配的理财工具,实现人生梦想。

开始旅行――方案的执行。优秀的人关注的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而理财规划就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理财规划的核心是资产配置

一般来说,在投资领域说到资产配置,大家都会联想到股票、债券、存款、不动产等各种对象的投资比重分配。198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托宾留下了着名的投资格言:“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就是在不同类型的资产上分散投资,规避风险获得稳定收益的投资组合理论。资产配置理论是当你有投资的种子钱的情况下,规避风险、提高收益,是在投资实战中非常实用的方法。但是现今人们的资产配置常常走入的误区是将大部分的投资组合都用在一处,尤其是过去的成功经验常常成为现今决策的阻碍。比如多数富裕人群大都受益于前房地产的黄金投资时机,成功经验的惯性现象是房产投资中的成功人士资产组合大多集中在房产上。这样的资产配置原因有过往成功经验的延续,但过去的成功经验也可能会造成未来发展的包袱。

从安全性上来看,房屋本身面临火灾、地震等自然风险。

从收益性上来看,一方面随着国家对房地产宏观调控的进一步深入,房企去库存化的压力逐步显现,房价上涨的趋势明显放缓,房产的增值空间相对有限。另一方面,从租售比指标来看,租金相对于房价的比例如果低于1:300,意味着房产的投资价值变小。此外,房屋受自身折旧等因素的影响,价值也会打折扣。

从流动性上来看,房屋作为实物资产,变现能力相对于银行储蓄、有价证券等金融资产较弱。

从资产传承的角度上来看,未来的赠予、遗产税也是客户不得不提前考虑的问题。

篇2:工作本身就是一种责任

王传涛

依照教育部公开征求意见的标准,中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不得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新京报》 12月13日)

所有以教育之名进行的政策规定,总能找到无比高尚的初衷。一者,“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等教育理念无可争议,学生的权利和尊严是至高无上的;二是,讽刺、挖苦、歧视本身都是贬义词,一纸禁令发下来,教育部门好像就会多一些拥戴的粉丝;三者,近段时间以来,“红校服”、“绿领巾”等事件也确实反映出了教育领域之中存在严重的歧视现象。在教育领域进行一番必要的整饬,也在情理之中。

记得在2009年8月份,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其中明确指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言外之意是,普通老师没有权利批评学生。虽然,批评与讽刺、挖苦、歧视等词汇之间,还存在很大差别,但是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哪位班主任教师又能清楚地将自己的批评用语和讽刺、挖苦、歧视用语区分开来。而禁止教师讽刺、挖苦、歧视学生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不能批评。

所有的规则都应该放到具体的语境中阐释,才会有真正的意义。一方面,我们的教育部门总是很时髦、很摩登地模仿西方教育的种种进步理念,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却还是死抓应试教育制度不放;一方面,教育部门喜欢高喊素质教育,为学生减负,另一方面,却要自上而下比拼升学率。高尚的话语人人都会说,只是说出来有没有人信,却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我们都会说,教育不需要填鸭,需要培养创新能力;教育不需要挖苦讽刺,更需要鼓励和激励„„但是,在现在应试教育喝主调的大环境之下,老师们何尝不想为自己减一些负担和压力呢?何尝不想像西方教师那样自由并且有尊严的工作呢?

一个问题是,西方教育中果真就不存在教师批评学生、体罚学生的现象吗?当然不是。一位在美国有过教师经历的曾经刊文介绍过美国的教育方式:美国的一些地方还保留英国传统的体罚(spanking,可以译为“打屁股”),这种体罚触及的学生身体部位和方式都是有明确规定的。一般是用手掌、小棍子或木片打学生的臀部,所以又可以叫做是“打屁股”。作为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的解释是,“打屁股”是一种教育方式,让学生有机会学到赏罚分明的社会规则。

必须要强调,教育和批评是对孪生兄弟。有教育就会有批评,那么,我们就不能用道德洁癖的眼光来看待老师们的言语。批评不能成为夸奖,批评作为一种教育方式的作用不可抹煞,有很多批评是真真正正地践行“玉不琢不成品”的至理名言。可以肯定,当教育失去了批评的权利,总有一天,教育将不再称为教育。相反,教育可能就会变得更加没有责任,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能会变得教师对学生的敷衍。

教育权力,不能总是习惯性的出台一些禁止规定。而事实上,让学生更有尊严的主体不是老师,而应该是教育权力的自缚——最让学生们丢掉尊严的不是教师们的批评、讽刺和挖苦,而是经常到基层学校视察工作的教育局领导,他们要让学生停课然后夹道欢迎,要让孩子们

篇3:爱本身就是一种无言的教育

教师的职业是光荣的、神圣的, 而作为班主任, 其工作更为辛苦、更为繁重。从走上教育岗位的第一天起, 我就开始了我的班主任生涯, 十几个寒来暑往, 十几载风雪冰霜, 班主任工作的酸甜苦辣使我深深地感悟到, 爱是一种无言的教育, 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在这里, 我没有什么经验可谈, 只想把班主任工作的成败得失和平时积累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以便共同做好教育工作。

一、将心比心, 爱心让师生亲密无间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老师的世界观, 他的品行, 他的生活, 他对每一个现象的态度, 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我对这句话有着深深的体会, 只有身体力行, 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只有以身作则, 才能使学生有所效仿。十几年的从教生涯中, 我时刻以“四勤”来要求自己, 做到“脑勤、嘴勤、手勤、腿勤”, 我时刻以一种博爱、平等的心理去面对学生, 去关心、帮助他们, 做爱护他们的“大朋友”。在与学生同学习、同生活、同劳动、同娱乐中, 我坚持多用积极、鼓励的语言, 少用批评、训斥的语言, 不用讽刺、挖苦的语言, 渐渐地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之情, 形成了真诚信任的师生关系, 这不仅促进了教育工作的开展, 也使我品尝到了人世间最大的快乐。至今, 许多升入高中、初中的学生还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来看我, 甚至有的家长在孩子厌学时, 还经常约我和孩子谈谈心, 说孩子最听我的话。这对于别人可能算不了什么, 但对于我——一个普通的小学老师来说, 这是一种信任、是一种力量, 它时刻激励我, 让我全身心地去爱学生, 去爱这个平凡的职业。

二、以爱博爱, 爱心让学生茁壮成长

我国近代教育学家夏丏尊说过,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人世间有各种各样的爱, 有慈祥、高尚的母爱, 有深沉、威仪的父爱, 有情同手足的友爱, 有缠绵悱恻的情爱, 然而有一种爱, 它没有血肉的渊源, 没有手足的牵连, 没有儿女的情愫, 却是那样的质朴和纯真, 这就是伟大、崇高的师爱——教师对学生无限的爱。爱是教育的前提, 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 只有以慈母之心去呵护学生, 以园丁之爱去栽培学生, 才能赢得学生的心, 使学生理解和信任老师, 并在老师的教育引导下健康成长。

三、笑中有爱, 爱的笑脸让学生的世界充满阳光

刚当教师时, 有的老师说对学生不能总是笑脸相迎, 要让他们怕你才行。于是我板起了面孔, 无论是课上、课下, 学生看到的总是一张冷冰冰的面孔。但我慢慢地发现, 这种“冷面战术”疏远了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学生不敢和我交流, 我困惑了……

一次, 带女儿去购物, 无意间发现商店广告牌上的一句话——让微笑洒满每一个角落, 上面还贴着三张可爱的笑脸。看到商家独特的设计, 我不禁一颤, 是啊, 服务行业需要笑脸, 他们的微笑给顾客带来好心情, 给行业带来财富。而我们当教师的不更需要把笑脸带进课堂, 带给学生一天的好心情吗?于是我带着甜甜的笑脸走进教室, 教室里顿时春意融融, 整个课堂充满了阳光。他们从老师的微笑中感受到一种良好的期待, 领悟到一次无声的问候, 体验到一份成功的喜悦, 接受到一种无痕的批评。为了让每个孩子都绽放出甜甜的笑脸, 我特意设计了一个“笑脸甜甜”的少先队阵地, 贴在教室的墙壁上, 把全班的名字都写上去, 名字的后面是一个个笑脸。谁的作业完成得好, 谁最遵守纪律, 谁进步了, 老师都要奖励他一个小果子, 满10个果子就把他名字后面的笑脸涂成红色。当学生看到自己一个个红色的笑脸时, 脸上溢满了幸福的微笑。

把快乐送给别人, 就会收获两份快乐。为了赢得教育的合力, 我让学生把灿烂的笑脸带给家长, 给家长一个会心的微笑, 我又制作了“好孩子人人夸”表格, 用不同颜色的笑脸记录孩子在家的表现, 孩子们勇于承担家务, 就涂一个黄色的笑脸;学习主动, 就涂一个紫色的笑脸;关心父母涂粉色笑脸……家长们在这一张张多彩的笑脸上, 看到了希望, 看到了教育艺术的魅力。学生在一个个笑脸中, 增强了自信, 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明白了什么是责任。笑脸闪现在每一个角落, 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 给孩子的每一次成功都涂上美丽的色彩。

四、尊重学生, 让爱渗进孩子的心田

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唤起良好的情感, 开启心扉, 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 并使教师的教育影响长久地保存在心灵深处。正如优秀班主任、岳阳市一中王继初老师说的那样, “我从实践中体会到, 作为人民教师, 必须全心全意地爱自己的每一个学生。爱, 可以融化学生心中的冰块, 可以点燃学生胸中的火焰”。所以, 学生健康成长, 他感到欣慰;学生徘徊不前, 他焦虑不安。他对每个学生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他要让整个学生集体中没有遗忘的角落。因此, 人们赞誉他爱生如子。

小学生大不过十一二岁, 小的只有六七岁。他们正处于好动幼稚时期。他们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开发、个性的形成, 一方面依赖于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传身教, 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去“传道、授业、解惑”地塑造。如果教师不理解学生, 不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就不能有针对性的教育。如有些学生在课堂里讲话、做小动作、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 你就一味地要求他们纹丝不动地静坐40分钟, 是难以做到的。假如你一听见有人说话, 就大发脾气, 一看见学生玩儿东西就收缴归公或扔出教室, 也许当时学生被你铁青脸所镇住, 其实他们并不感谢你对他们的严格要求是出自为他好, 反而借机消极地回击你。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 每节课他们的注意力只能集中20~30分钟左右, 教师就应该在这段时间内准确地传授知识, 并设计新型多样、动手动脑的训练, 以持续这种注意力。像爱讲话的学生, 就可以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问题、讨论难题等。总之, 教师对学生多一分理解, 就多一分教育效果。

五、寓爱于乐, 爱心放飞童年的梦想

学校是孩子们的学园、乐土, 教育不能把孩子们的天真拘泥于学习的枯燥之中, 教育不能把孩子们的活泼埋没在学习的重压之下, 而是应该让孩子们享受一种发现自我、创造自我的环境。在学校“人人有特长, 班班有特色”的号召下, 我们通过制作“对印画”活动, 来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在活动中, 我和同学们一起集思广益, 各显神通。从对色彩的感知, 到“对印画”的制作, 再到最后的想象作文, 每一步都充满了我们师生的乐趣, 望着那一幅幅光怪陆离的画片, 我想那是我们师生共同绘制的一个个美丽的梦幻世界, 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 孩子们也学会了怎样去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

六、播撒爱的阳光, 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

教师对学生的爱、关怀和期待, 在教育效果上会产生相应于这种期望特性的良好作用。例如, 老师接手一个新班级, 原来的老师也是出于好心, 给了新老师一个班级学生点名簿, 而且是好学生与差学生分开写在名单上的, 班级的排座位也是很有讲究, 好孩子坐在讲台正下往后依次排, 这是老师注视率极高的地方, 称阳光区;不好的孩子坐在老师眼光不常光顾的两侧和最后的位置, 称阴影区和半阴影区。而这位老师在教学中时常变换自己的位置, 时常到阴影区和半阴影区辅导孩子。一学期下来, 名单上的好孩子和差孩子都进步了。这说明老师把灿烂的笑容给了每一个孩子, 让孩子们心里有了阳光, 孩子受到了温暖, 生命得到了润泽, 自然也就变成了“阳光孩子”。

老师充满爱的引领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 就像是漆黑的小屋从门缝射进来的一束阳光, 它让孩子们看到了希望, 他给孩子们带来了勇气和力量。例如, 课堂上老师提问题, 孩子因为不会或不敢回答或一知半解, 全都不举手, 这时, 老师运用有效的充满爱的引领, 对同学说:“谁说说, 你怎么想就怎么答, 哪怕答上一点点也好, 一句话、一个词也行。”学生陆续举手回答, 因为他知道不用全答对也行、一点儿对也行。学生答完, 老师一定要给予评价, 哪怕答错了、一点儿也不对, 也要肯定他的勇气, 最起码能勇敢地回答问题。其实, 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不要一下子要求他们全做到, 有些要求学生难以做到或全做到, 要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 让学生先迈进这个门槛, 你说一点儿, 他说一点儿, 我说一点儿, 合起来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教师工作平凡中孕育着伟大, 伟大中包含着艰辛。人是生活的摆设, 由不得你想, 摆你在哪儿, 就在哪儿。良心是教育工作者的底线, 要守住良心, 做该做的事。多年来, 我每接手一个班, 首先给孩子们的是爱, 是爱的感情、爱的语言、爱的环境, 使孩子们看到老师所表现出来的一切都是爱他们的。

篇4: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创意

与王侠军约在街头转角的星巴克,光线通透,咖啡加温,一切与凛冽无关。

温文儒雅的王侠军,一如既往的短马尾造型,金属边框的眼镜,深色的休闲装束,绝少谈笑风生,总是嘴角微抿,一副绅士派头。是绅士,更是大家。当初,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大陆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一位台湾现代艺术家设计的琉璃制品,当时连战带了18件,宋楚瑜带了42件。那位大家就是王侠军。他不仅是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近代工艺作品的第一人,他的作品同时也被美国、日本、英国等众多国家级博物馆永久典藏。

王侠军说:“工艺,是人类最主要的关怀。”在这样的关怀下,每一种材质即是一种哲学。琉璃要的是境界,陶瓷里则有一份内敛与追求突破的人生。他而立之年转行,投身琉璃创作,二十载成大师;而今,王侠军携梦想绽放出自瓷食器之苞蕾。因为,走不同的路,“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创意”正是他的生活态度。

转变角色心系琉璃

《药师琉璃光本愿经》上说:“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琉璃要的是一份境界,一份自在、自足,混沌而澄明的境界。王侠军的琉璃除此之外,更是多了一份佛家的入世精神,积极、刚正,于险峻之处却自有一番云淡风轻。

在34岁投身琉璃事业之前,王侠军曾经是电影的男主角,还做过摄影师、导演及广告人,获过金马奖的最佳美术设计提名。那时的他就开始有着收藏的爱好。“我的收藏不拘一格,有画也有家具。在家具中,既有古典的明清家具,也有现代的简约设计。”其中一件藏品成为了改变王侠军人生轨迹的转折点。家里收藏的一件法国水晶式的镇纸,突然之间触动了王侠军的艺术神经,他决定转变角色。

“尽管我从事的事情都与美学、创意、视觉相关,但是30岁以前都是在‘想’,30岁之后,我开始动手实践了。人永远都是坐立不安的。从原始人开始,人就是用双手在奋斗。在创作中投入百分之百的热情,这是一种血性。”王侠军说道。琉璃的美,正源于一种境界,它既给精神无穷的想象,也像一面镜子一样折射着人的精神。

王侠军曾经这样描述琉璃的成形:“七八百度的琉璃,柔软而沉重地移动;它缓慢地流动,让琉璃有了深刻细腻的特质,走走停停,它带出了所有庄重、典雅的深沉记忆……它一方面可以探索历史细节,沉淀文化的甜美;一一方面也可以记载生命的曲折、丈量心胸的尺度。虽然慢,但精准而结实地冷却出隽永的光芒。”

破茧而出原创白瓷

如果说,琉璃的美是源于它的华光异彩,绚烂无常;那么,陶瓷的耐人寻味在于它的含蓄和稳健,做粗粝容器的是它,束之高阁千金难求的也是它。它是东方式的能上能下,它内敛,朴素无华,却自有一份润泽。

于是,六七年前,王侠军开始了对白瓷的研究。“所谓巧夺天工,凸显了工艺的重要。瓷作为我国代表性的一项民族文化,不可避免地面临挑战,然而现在已经沦落到为他人代工的境地。好的工艺离不开新的文化,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赋予瓷新的定位和风貌。”

王侠军说,他要用他破茧而出的作品来为中国的瓷做新的叙述。新,即意味着破。陶瓷其实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传统产业,如何创新、突破传统,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然而,他要的就是这种天马行空、无中生有的美好和快感。

研究瓷器的第一步,王侠军就挑选难度最高的白瓷来做。看似简单的白瓷,其实是所有瓷器中品质要求最高的,因为其他瓷器若有些许杂质瑕疵,还可以透过上釉着色的方式掩盖过去,但白瓷却不容有任何瑕疵,只要看到表面有一丝一毫的杂质就必须淘汰。为创作理想的白瓷,他光为了找土,就烧掉了以吨计算的瓷土,才终于找到符合创作想法的瓷土烧制白瓷。而瓷土在经过高温烧烤之下会软化,冷却后会收缩变形,比原先的体积缩小约14%,而瓷上在高温瓷化过程中,有特殊的收缩特性,上窑后极易失控,成功率不到一成,同时也考验创作者的耐心。

品位尊严八方新气

“自在自信的表现,找到自己,庄重自己。”这是王侠军对于品位的定义,“品位属于自己,而非盲目地追随流行。”因为品位,他挑战难度;因为品位,他战胜难度。这便是王侠军独有的一种气度。这种气在他的白瓷作品中蔓延,以崭新创意结合极简线条,造就“八方新气New Chi”。

“气——是生命重要的驱动力,在体内像磁场一样运行,它是一种能量意识。当它畅通身心,状态均衡,人就精神气爽,呈现出乐观和积极的面貌。”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瓷器亦是如此,商有商的霸气,宋有宋的内敛,明有明的雍容,而清则有清的华丽,王侠军希望他的瓷器风貌可以用气质这种抽象的形式具体地表现出来。或朝气、豪气,或傲气、灵气,或喜气、霸气……

在王侠军看来,以品位出发,设计更要以珍视人性尊严为出发点,于是体内生生不息的“气”动,生活才能从此就明朗而灿烂。因为他以“站相”这一行为举止上的美感规范来比拟自己对作品的标准和期待。“从随性敏感流动的泥浆开始,经克服瓷土原始先天脆弱的材性,到瓷化出坚实温润亲切的质地,就是站相骨子里的锻炼。”王侠军道,“创意仅是先天意念的皮相期待,只有借后天专业巧手温柔专注的扶持和烈火强势的焠炼,才能成就好站相脱胎换骨、内外一致的神情意志,而达剑素肌玉骨的最高境界。”

咀嚼时光“慢活”食器

王侠军很爱旅行,是那种不能缺失的热爱。在任何一个旅行过程的短暂停留,都有可能在他作品中被演绎被定格。他上一个旅行的地方是丽江。王侠军说,古城很有意思,既有细节的生动,又有迷人的陈香,在那个遥远的小城,除了风景不缺的还有温柔的心意。

其实,真正触动王侠军的是丽江慢些、再慢些的生活节奏。“是为品位生活,发现生活里的细节很重要。忙忙碌碌容易让人麻痹。品位是一种慢活与乐活的自觉,将细节放慢,敏感地咀嚼时光中的丰富内容。”生活在别处。即使生活不在别处,旅行却一定是在别处的。

王侠军打了一个比方:“旅行从甲地到乙地有1000公里,我们可以借助工具。因为有了汽车这一工具,我们便可以劲情地欣赏沿途的风景。人从年轻到年老这一人生之旅,如果希望它不是单纯过活,而是充满回忆,也需要借助工具。”但是在他看来,这些工具不仅仅是功能而已,而是五感体验感受时光恬美芬香的过,程,从细节找到自己的载体。食器便是其一。

食器,是融合设计与生活的最简 便、也最愉悦的方式。好的食器,不论杯盘碗碟,都能让人在用餐时备感幸福,也让用餐过程宛如体验一场设计飨宴。食器的设计力,来自美好的生活态度,以及精彩的生活视角。

篇5:工作本身就是一种责任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没有人能够有第二次生命,能够活着,就是一种幸运。

活着,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活着,可以和家人共进晚餐;可以和友人散步闲谈;可以寄情山水;可以徜徉于音乐之中;可以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而现在的人啊,为何这般不理智,为了鸡毛祘皮大的事,就去吵架、甚至想不开去跳楼……我不赞同这些人的轻生行为,多大的事呀,闹得非要用这种方式来解决!

想起了大张伟的《倍儿爽》天是那么豁亮,地是那么广;情是那么荡漾,心是那么浪;歌是那么悠扬,曲儿是那么狂;看什么都痛快,今儿我就是爽……魂是那么脱缰,神是那么放;情是那么荡漾,心是那么浪;化作一道光芒,闪瞎所有伤;看什么都痛快,今儿我就是爽;天空飘来五个字儿,那都不是事;是事儿也就烦一会儿,一会儿就完事儿;天空飘来五个字儿,那都不是事;是事儿也就烦一会儿,一会儿就完事儿……

学歌中所唱,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是事儿也就烦一会儿,一会儿就完事儿,我们想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享受生命中的不同风景,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幸运,快乐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生命短暂且脆弱,也许一块飞石便可将人击倒,一件小事也可使人送命,如此不堪一击的生命,我们又如何不去珍惜?

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幸运,有多少生命未曾看过世界繁华、未曾感受过爱与真情便黯然离世,与他们相比,我们何其幸运,又何忍浪费美好年华在一些本不需担忧的事情上呢?

面对繁杂的世界与日益走近的死亡,与其让自己战战兢兢地消极面对,不如学着用坦然的心态去面对,如此才会使自己在感悟生命时领悟生命的真谛。

人活着是要享受的,每天把自己的事做好,就很好,少去攀比,少去抱怨,安安心心的融入自己的生活圈,时不时的跟自己定个小目标,一步一步不探求急的去完成,而是在享受过程中的美妙与激动。

人活着是为了去享受生活,只要用心的去生活,生活总会给你带来很多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人活着应该多为别人为家人着想,我们不是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亲人,有朋友。

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只要我们用心的去经历,去努力,什么都会有的。

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幸运,快乐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过不去的沟壑,只有过不去的心,我们往往是心里放不下,心里过不去那道坎,自己的心态没有放正,什么爱面子,什么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什么看不起自己,什么冷落了自己,什么学了不喜欢的专业,什么找了不喜欢的工作,什么没有找到对的人,什么没房子,什么没车子,什么没长相,什么没品味,什么没才气,什么什么……心里总是抱怨很多,我们应该感恩世界,因为在这个和平的年代,在这个充满诱惑的环境,在这个信息时代冲击着我们眼球的时代,在这个繁华而喧嚣的城市里,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幸运,快乐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有多少人还来不及呼吸空气,就早已夭折了,有多少人因为失恋、因为挫折而失去了生命,有多少人因为得到难冶之症而失去了生命,又有多少人死于南京大屠杀,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应该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幸运,快乐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还是那句话,既然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可以试着改变生命的宽度,既然我们无法改变他人,可以试着改变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欣赏、学会赞赏、为别人鼓掌,也是为自己鼓掌,感恩亲情,感恩社会,感恩一切,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幸运,快乐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关于生活随笔感悟之工作不是为了生气的(二)

心情很郁闷,不知道为什么,受的比别人多,干得比别人多,人家领导说,让谁谁谁休息休息,让谁和我一起干活,做事情,你说这叫领导说的话,我一天上午、下午地出去干活,就中午的时候有点空,休息一会,大道理谁也懂,你也不能就欺负老实人吧!

挣同样的工资,甚至别人还比我工资还高,人家为啥一天坐着什么事也没有,我就成了个受头,一天就是个干活,有时背后还要骂你,说你好受,等等,唉,真的没法说了,太让人生气了。

我不止一次地说服自己,有什么大不了的,有什么苦,但就是心里边好像有个过不去的坎,心情很压抑,每当八、九个人在哪儿坐着,有活要干的时候,想也别想,肯定让我去干,让我去做,唉,没办法,谁让咱没当领导呢!

其实我真的不怕吃苦,你最起码把人们都分配个差不多,别人干的少点,或者和我搭个伴给我有个扶梯子也行呀!一说,就是我自己去吧!你说,说了,谁心里会高兴!

不是事情本身让我呕气,而是自己的心态不对,心态没有调整好,工作不是为了生气的。我不至一遍地看过这则故事:

有一位金代禅师非常喜欢种兰花,在平日弘法讲经之余,花费了许多的时间栽种兰花。有一天,他要外出讲学,于是就交代身边的小和尚,要照顾好寺院里的兰花。

禅师走了以后,小和尚总是悉心地照顾兰花,但有一天在浇水时却不小心摔了一跤,把花架撞倒了,所有的花盆都摔碎了,兰花散了满地,很多都被摔坏了。

小和尚把禅师的兰花都摔坏了,心里非常不安,每天都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过了几天,禅师回来了,小和尚心惊胆战地向禅师赔罪。

禅师看着泪流满面的小和尚,不但没有责怪,反而和蔼地安慰他。“那么,师父您真的不生我的气么?”小和尚以为禅师可怜他年纪小才饶了他。

禅师笑着说道:“我种兰花,是用来供佛的,我又不是为了生气才种花的。”

调整好心态,快乐过好每一天!没有谁喜欢有事儿没事儿生气玩儿的,但很多人却有事儿没事儿就生气。其实,不是生活中的不顺心太多,而是因为我们忘了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很多的烦恼,时不时地还搞一些脾气出来。回过头想想,那些惹得我们大发脾气的事情其实没什么大不了,不过是一些小事、一段小插曲而已,只是当时太认真了。

当我们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痛快的时候,不妨想一想,我们做这些事究竟是为了什么。当我们找回自己最初的愿望的时候,就会发现眼下的不快其实根本算不了什么,每当生气的时候,不妨想一想:“我不是为了生气才种花的!”“我不是为了生气才工作的!”不论什么时候,当烦恼袭来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告诉自己一声:我不是为了生气才活着的。

人活着就应该明明白白地活着,你的生命有限,但你人生的价值是无限的,不是为了生气而去工作的,工作是为了我们有个更好的生活方式、工作是为了沉淀自己的经验、工作是为了加强自己的业务能力、工作是积累丰富阅历的方式,为何我们不快乐一些呢!

真的是自己的心理没有调整好,真的没必要抱怨,于其抱怨不如乐观地面对,因为你抱怨不抱怨,你还得工作,你抱怨不抱怨,你的营生还是你的营生,不如乐观地去接收,是自己的心态没有调整好的原因,可以换个角度想,既然领导让我去做,说明自己有那个能力,相信自己能做好,这样岂不更好。

篇6:责任本身是一种能力

责任比能力更重要

责任可以提升能力

能力永远由责任承载

责任让能力展现出最大价值

七分责任,三分能力

责任心决定能力的大小

托尔斯泰说过:责任是一种意识、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超越能力的素质。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威,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有无责任心,将决定生活、家庭、工作、学习的成功和失败。这在人与人的所有关系中也无所不及。

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汪建民所编撰的《责任比能力更重要》 全方位、多角度地阐述了“责任高于一切,责任比能力更重要”这一理念,深刻剖析了“责任胜于能力”、“责任激发潜能”、“责任体现忠诚”、“责任提升绩效”、“责任提升自我”、“责任成就卓越”等世界500强企业奉为圭臬的职业精神和价值观念,探讨了员工责任感对于其自身职业发展的意义,以及对于企业塑造卓越执行能力的巨大价值。

三、责任激发潜能

责任感能够有效地激发潜能

承担责任,磨炼能力

承担多大责任,获得多大成功

责任使人吸取经验

责任激发热情,赢得成功

用责任感鞭策自己不断进取

责任能激发人挑战自我有个寓言故事,说从前有两个卖米的商人,一人的生意很火,而另一人的生意却很冷清。有人说生意好的那个人的米价便宜,但两家米的价格确实是一样的。又有人说他家的米分量给的够,但生意冷清的人也不会缺斤短两,这就令大家产生了疑问。后来人们仔细观察才发现,每当夜幕降临时,一家的老板坐在屋子里悠闲地喝着茶,而另一家的老板却坐在屋子里一点一点地捡着米里的沙子,他家的米淘一遍就可以下锅,而另一家的米没个三五八遍的下不了锅。

其实,这就是输赢的关键之所在。天下难事必作于易,人世间没有一学就会的东西,也没有学不会的东西,心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活在人世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应有的责任,如果不能肩负起责任,又何必计较于一撇一捺间呢。爱默生说过:“责任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它是一种伟大的品格,在所有的价值中它处于最高的位置。”科尔顿也说过:“人生中只有一种追求,一种至高无上的追求——就是对责任的追求。”

篇7:爱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和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些道理是在我经历了一些事之后才真正领悟到的,那是我刚参加工作两三年的时候……

任初一年级班主任后,最令我头疼的是纪律问题,特别是自习的纪律,这帮孩子十二、三岁,活泼好动,六七十名孩子挤在十几平米的教室,让他们安安静静地自修学习实在是太难了。

一天,学生要连续上两节自习课。我还没到教室,老远就听见教室里乱哄哄的,我一把推开门,眼前的一幕令我火冒三丈,不知是谁把“随身听”带到了教室,里面正放着赵薇的歌“不能和你分开”,全班同学有跟着哼哼的,有几个人一起讲述故事情节的。见到眼前的一切,我生气地冲过去,不管三七二十一,夺过“随身听”使劲地摔在地上,破碎的零件四处飞散,同学们目瞪口呆,教室里马上安静下来了。后来,我感到自习课的纪律并没有因我的暴怒而好转,但同学们和我的距离却疏远了。

冷静下来,我认真地思考了一番,当时我只想控制教室里混乱的局面,没站在学生的立场多考虑。那阵子“小燕子”正风靡各地,大街小巷到处传唱电视剧《还珠格格》里面的插曲,我冲动地摔坏了学生的随身听,就能把学生们追星的狂热摔掉吗?想想我自己当年,不也是街上流行什么歌就跟着哼哼什么歌,到处找歌词,抄谱子,以在班里早学会流行歌为荣耀吗?作为一名教师,也应俯下身去,以学生的视角看待问题,遇事多替学生想一想,何况作为教师,即使学生做得再不对,也不能动手摔学生的东西啊,我做补偿的第一步就是赔给学生一个“随身听”。那名学生收到我新买的“随身听”时,脸上的表情很惊讶,我和蔼地对他说,“随身听”要好好地利用起来,用它听英语单词是最好不过的了,要是想和同学们一起听歌,可以选在合适的时候,不应该在课堂上,那名学生满怀欣喜地答应了我的要求。

现在最关键的是怎样在全班同学面前补救这件事,拉近我与学生们的距离,为我今后的班主任工作铺平道路。机会终于来了,新年联欢会上,同学们唱了几首传统的教育歌曲后就冷场了,个别学生在底下叽叽咕咕想唱流行歌,又怕我不让。看到这个情景,我满脸笑容地引导他们:“今天是联欢会,大家高兴的日子,唱唱你们爱唱的歌也可以。”同学们马上活跃起来,你一首我一首地唱起了流行歌曲,唱得高兴了,还和我说起了苏有朋、谢霆锋……我微笑地点头说:“老师在这方面还得向你们多请教啊。”

谈得投机的我故作糊涂地问:“唱歌就要一副好嗓子就行了吧?”

“那不行,还要记歌词,背谱子。”

“还要学乐理知识。”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回答。

我又问:“能有那样难吗?”

“当然是,现在学好文化,打牢基础,将来才能唱好歌。”学生们抢着说。

“好!”我站起身拍拍学生们的肩膀,“我们就说定了,上课我们要认真学习,在课余时间可以学唱各种歌曲。”

我召集了几个爱唱歌的学生,交给他们一项任务,让他们每两周利用课余时间教会大家一首新歌,学生们愉快地答应了。后来,凡是街上流行的歌,我班学生都会唱,真的跟上了时代的节拍。再后来,我班学生在学校举办的校园歌曲卡拉OK大赛上取得了二等奖,在校文化节等各种文娱活动中都大显身手。“唱歌事件”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整个班级的风气都扭转了。

班主任应有一颗博大的爱心,用豁达的胸怀、宽容的态度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学生是一颗颗才出土的嫩芽,绝不能踩踏根底;学生是一群群刚出壳的雏鸟,万不能折断翅膀。自从发生摔“随身听”事件后,我在处理班级的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会问问自己,这样做有益于学生吗?会不会伤害他们的心灵?是不是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我常回想起自己小时候,是怎样的惹老师生气,怎样的不听老师的话,而自己又多希望老师能理解自己,得到老师的喜欢。想明白了这些,再看看眼前的这群学生,就会感到他们是有点调皮,可他们是多么可爱呀!学生们的眼睛像摄像机一样,老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甚至一个眼神都会摄入他们的心底,并会在一生中反复多次出现。

班主任教育学生应该用爱心去感化,用诚心去引导。粗暴简单的手段,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不能医治长久的疾病,弄不好还会加重病情。严厉批评可以利于行,良言开导更能暖人心。班主任们,要吸取我的教训啊,随时随地都要牢牢记住:爱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篇8: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奖赏

安·拉莫特坦率风趣的文笔,将写作的各个面向,阐述得一针见血又引人入胜。这大概是这本书之所以成为畅销经典图书的原因——自1994年出版以来,蝉联Amazon网络书店分类排行榜第一名长达14年之久。

写你熟悉的生活

弗兰纳莉·奥康诺说:“任何有本事撑过童年的人,一辈子都不缺题材可写。”拉莫特对此深有体会,她无论是自己写作,还是在写作班上教导他人写作,都教我们从自己的童年往事着手,跳进自己的回忆并沉浸其中,将所记得的事尽可能照实写下。

我是从中受益的入。书未读完,我便开始回想我的童年。我的童年,除了跳房子、踢毽子、掷沙包、跳皮筋、以及一些木头人、老鹰捉小鸡等游戏外,也不比别的小孩子多多少更丰富的内容。

女儿要出去看烟花,要挑灯笼。突然,灵感如烟花般绽放。那首“灯老灯老灰,一年一大堆”的歌谣从记忆深处唱响,随着歌声浮现的还有我挑灯笼的童年记忆。那小小的晕红的灯光,慢慢地扩散开来,如同扔进水里的石子所激起的涟漪。

我兴奋起来。

坐在电脑前,文字恍如有了灵性,自动地从我的脑海里涌到电脑上,排队站好。从家乡的风俗开始——正月里姥姥给外甥们送灯笼,三年满四年圆,寄寓着长辈对孩子美好的祝愿,从初五一直挑到元宵节,到我所挑过的灯笼,4岁之后,姥姥就不再送灯笼,但这个岁数的孩子,刚刚懂得玩,没了灯笼自然吵闹不休,家中的长辈就自扎灯笼。

从简陋的灯笼到精巧的灯笼,虽然风俗未变,但现在孩子们少了许多,现代的灯笼再明亮,也汇不成我记忆里那闪烁如星子的灯河了;现代的灯笼音乐再悦耳,也越不过我记忆里那清脆如明珠落玉盘的童音轻笑了。

童年里的元宵节,大大小小的孩子,都挑着红红的灯笼,走出门去,更大些的孩子,或者顽心重的大人,就会跟小孩子们开玩笑,说“灯老灯老灰,鸡屎一大堆。”

引诱孩子们翻起灯笼观看,常有不懂事的孩子闻言,举高灯笼或者直接翻转灯笼来看。

那时的灯笼都是纸糊的,底座上焊着小红蜡烛,一动,蜡烛就会歪倒,灯笼“轰”地就着了。有的小孩尚来不及哭,灯笼已经燃烧殆尽了。

如今,我们家乡的孩子们还在挑灯笼,惟余形式而已。

等写完了,我还意犹未尽。看了一下时间,不到一个小时,写了足有两千多字。和拉莫特说的一样,我在写挑灯笼的时候,回忆、细节、实景与感受逐渐交织在一起。儿时的快乐与满足,对童年的追忆和感叹,如潮水般向我涌来,我以为已经忘记了的许多细节,活生生地浮现在眼前。

要知道,我之前坐在电脑前,绞尽脑汁,却不知该写些什么。于是,一会儿看看QQ信息,一会儿刷刷微博,一会儿查查邮箱。时间就在我移动鼠标中一分一秒的消逝了,往往到了必须睡觉的时候,却连一行字也没能写出来。焦虑和空虚袭击了我。

第二天,把自己关进小黑屋(一种强制码字的软件,很多网络写手都用),发誓好好写,设定了字数。之后,写又写不出,电脑也无法做别的,干脆转战手机,继续侃微信,刷微博……

教导写作的书也看过不少,读的时候也感觉说得对,但不易操作。而拉莫特不仅鼓励我们将个人经历融入写作中,同时也教给我们这样做的技巧。

写作的路,从短文开始,从拙劣的初稿开始

拉莫特说写作的路,必须从动笔开始,从短文开始。她说的短文,甚至可以是三百字。但她要求每天都要坚持三百字。不用去管这三百字是什么内容,哪怕是记录身边的人物,写一段回忆、一封信,哪怕是说明一件事……

三百字真的很简单,你听了一首歌,歌词加上你的体会;或者你做了个噩梦,跟家人讲解梦境;或者你看了场电影、看了本小说,向朋友讲说精彩部分;或者你受了委屈,向亲人倾诉……

不用担心初稿写得烂,因为没人会看到。不用担心,你写的没有主题,没有故事,因为它只是你的练笔。“几乎所有出色的创作都是从不忍卒读的第一次尝试开始。”拉莫特这么安慰、鼓舞你。

我试了几天,发现三百字真的不难,写写女儿的妙语趣事,写写春天的脚步气息,甚至是工作中的得失。当你不去想结果时,文字往往开始流畅起来,并且充满情感。

写你深信不疑的观念

只要你动笔写了,你的作品就是现实世界在你心里的投影。

没有人在恨一个人的同时,却在作品里替他歌功颂德;同样,也没有人在爱一个人的同时,却在作品里能忍住爱意不去呈现。

不管是纪实作品,还是文学作品,我们在作品里所表达的,总有一部分是我们自己。不管有没人看得出来。不光是写我们熟悉的生活,还要写我们所深信不疑的观念。这样我们写出的作品,才贴近真实,贴近心灵。才能在打动我们自己的同时,去打动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的“读者”。那些让我们哭,让我们笑的场景或片段,也能够在“读者”的灵魂里引起共鸣。

“对我们当中的一些人来说,好书和优美的文笔最能安抚人心,比精致的美食还有效。”拉莫特如是说,我深以为然。

能安抚人心。这也是我们不断阅读和写作的缘由吧。

写作过程中,有人帮助你

写作本身能给我们带来许多乐趣和挑战。写作过程中如果能有朋友相助,那是写作者的福分。拉莫特把朋友写得特别重要,而她恰好也有既忠诚又懂技巧的朋友。

拉莫特把写好的作品给她的明友看。她的朋友会先夸奖她,这夸奖既不夸张,又正是她作品中优秀的地方;接着,她的朋友会指出作品中她认为不妥当的地方。多么难得的朋友啊,既不会令你绝望,又能给你绝佳的忠告。

拉莫特说,如果身边没有这样的朋友也不要紧,可以找同样热爱写作的同伴,然后互相讨论对方的作品,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

其实,在写作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大声地朗读自己的作品,尤其是对话部分,我们就能发现其中的不足。

如果能够找到一位愿意读你的初稿,并且愿意给你意见的朋友或伙伴,那么,你的写作生涯将会不那么难过,而且进步很快。

关于写作没有别的诀窍,开始动笔就对了。

(本文编辑 谢宁)

篇9:“天灾论”本身就是一种人祸

近年来,从南到北,城市“地陷”频仍,让生命蒙难。“走路死”的调侃中,其实透着无尽的诘问和愤懑——如果我们连一脚踏下去都要经历生死考验,那这个城市里还有什么是安全的?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谁来拯救危机重重的“地下城市”?人们需要一个负责任的答案。

反观各地政府对于“地陷事件”的原因分析,很多时候不是含糊其辞,就是推给客观因素,横岗街道办副主任于致昀的说法更是一次“颠覆”,让人目瞪口呆。人们能想到有关官员会推卸责任,但万万没想到推卸得如此彻底,如此不着调。“肯定是天灾”的潜台词就是:防止下一场地陷吃人悲剧的发生“只有天知道”,将来出了什么类似问题,你们也别找政府了,直接“问天”好了。

矛盾在于,深圳横岗街道办22日晚已经发布了事故原因:道路坍塌地段多年前为河沟部位,道路地下分布有排水箱涵。由于箱涵为“90年代初兴建,建设标准低,年久老化”,地下箱涵局部破坏造成土体坍塌,被箱涵内水流冲蚀带走,从而在箱涵破裂处上部土层中形成空洞,最终发生突然坍塌,地面形成坍塌坑。

也就是说,此次地陷,并不是地质灾害,也不是老天“加害”。华南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周剑云更是直言“不是天灾,是人为事故”,理由是:一方面,当初道路工程建设时,没有充分考虑地下排污渠这种特殊条件;另一方面,道路建设完成后,有关部门并没有对该地进行有效的定期安全排查和维护。

明明有人祸却诱人“问天”,是最大的人祸。如果早一点严密监控,及时发出警示,还会发生路人茫然无知地掉入“地洞”的惨剧吗?不自责,反推责,太无耻。

上一篇:雅安智慧公共安全下一篇:建国70周年比赛演讲稿 祖国在我心中抒情演讲稿